下面我们继续学习《入行论》。现在学习的是“力之自信”这个科判,总共分了四个部分。现在我们学习的是第一个内容“理当依自信”。上一个颂词通过比喻和意义对照的方式,宣讲了如果我们信心怯懦的话,很小的过患都会损害我们。
下面看第二个颂词:
怯懦舍精进,岂能除福贫?
自信复力行,障大也无碍。
这个颂词通过对比的方式,宣讲自信的功德和怯懦的过失。
首先宣讲过失。“怯懦舍精进,岂能除福贫”:如果心性怯懦而且又没有精进,怎么可能遣除相续中福德的贫穷呢?
其次宣讲功德。“自信复力行,障大也无碍”:如果相续中有自信心,而且在此基础上,力行善法,那么即便有很大的障碍,对我们也不会有什么阻碍。所以,我们很需要通过这种对比的方式,来全面地认知功过。
本身我们相续就很缺少福德资粮,那么我们要积累很大的资粮,遣除福德的贫乏,就必须要有自信和精进。如果我们修佛法时,心性怯懦、畏缩:“这么多的福报,这么多的善根,怎么可能做得到呢?!”由于认为修学佛法,要让自己损失很多休息日、很多财富、很多乐趣,有些人就心生退缩和怯懦,觉得自己做不到。像这样,怯懦再加上舍弃精进,那么就没办法生起殊胜的功德了。因此,颂词讲“岂能除福贫”,怎么能遣除福德的贫穷呢?
其实从无始以来到现在,对于福德,我们相续当中是非常缺乏的。因为缺乏的缘故,所以我们还在流转轮回,做可怜的凡夫众生。也是因为缺乏福德,我们迟迟才遇到佛法,即便遇到了也很难马上掌握佛法的意趣,对于佛陀所宣讲的因果、空性,对于发起大悲心和菩提心的必要,我们都没办法真实地认知,所以就导致修法很不如意。这都是缺少福德的表现。
现在正是改变的时候,如果我们还是一如既往地怯懦,该修的正法不修,该断的烦恼不断,也不精进努力,那么我们福德贫乏的状态还会延续下去,我们无始以来流转轮回的时间很漫长,以后流转的时间还要比以前更漫长。我们处在怯懦和不精进的状态当中,是没有办法改变现状的,所以,必须要看到这个问题所带来的严重后果和过患,进而就知道不能怯懦。
其实,心理状态很重要,看起来非常困难的事情,如果自己的心量够了,完全可以胜任的。比如,对于发菩提心或大悲心,以前我们很难想象:“这怎么可能产生呢?!”但实际上,心是有为法,只要具足了因缘,有为法是可以改变的。我们通过短时间的学习,知道了菩提心巨大的功能和利益,我们就逐渐喜欢上了菩提心。在这个基础上,继续学习和积累资粮,对于菩萨行当中的种种苦行,我们就可以接受和趋入。最后,通过不断地学习,菩提心变得非常地纯熟和坚固。所以,我们这颗心是可以改变的。
有些教言里,把心比喻成面团,用水把面和好之后,它很柔软,想把它捏成什么形状,它就可以变成什么形状。心的本性就像面团一样柔软,只不过我们以前串习的负面情绪、负面烦恼太多了,所以显现上这颗心充满了染污。如果我们精进地修持善法,努力地调伏自心,我们的心也可以逐渐恢复到纯净的状态。
所以,一切都是自心的状态决定的,如果内心坚强,充满自信,一切的善法都可以做;如果内心怯懦,我们就没办法修成任何福报。因此这个地方讲,如果我们怯懦舍精进,就没办法遣除“福贫”。
我们应该反观自己,是不是正处在怯懦当中,是不是对于各种各样的修法,五加行也好,长时间地闻法也好,有畏缩的心理?如果有畏缩的心理,就是一个比较危险的信号。我们看到这个信号之后,就应该在心上面做一些改变,舍弃怯懦,并通过各种各样的方法,比如说精进品中所讲到这些窍诀,使自己对善法产生应该有的心态,比如毅力、决心、勇气等,让心提升到积极向上、喜于善法的状态。像这样,逐渐就可以遣除内心当中福德的贫穷。
下面讲“自信复力行,障大也无碍”。如果我们对于修持善法、调伏烦恼有一种自信心,再加上精进地实践,那么显现上障碍再大,也是没有什么妨害的。
比如米拉日巴尊者,尊者以前杀了三十五人,降下了很厚的冰雹,打毁了家乡的庄稼,造了很大的罪业。他放咒时,一方面直接伤害人命三十五条,在打毁庄稼时,还打死了很多庄稼里的小虫子。而杀一个生命,会半个中劫堕入地狱,而且五百世偿还生命,像这样,尊者面临很大的障碍。但是,他后来依止上师求法的时候,对于自己能够将正法修持成功,有非常大的自信,再加上力行正法,虽然显现上有这么大的障碍,对于尊者来讲也没有任何的障碍,他通过精进修持,最后成就了殊胜的佛果。
我们经常说自己是一个凡夫,障碍很大,没办法前行,其实这也是借口,主要还是心力怯弱。如果我们能像上根利智者一样,我们也能通过学习,对善法产生自信,对断烦恼产生自信,再加上力行,逐渐也可以修持善法。就像前面讲的一样,菩萨布施身肉,刚开始也是从布施白菜、一元两元钱开始的,在长时间施行之后,就可以布施自己的手足和自己的生命,最后可以放舍一切而成佛。
所以,如果有自信,再加上善巧方便,循序渐进地修持,即使相续中障碍再大,也可以被遣除掉。除了米拉日巴尊者之外,历史上还有很多显现上有很大障碍的人,通过不断地忏悔恶业、修行善法,逐渐灭掉了障碍。
为什么障碍可以灭掉呢?因为我们相续中的障碍,就像虚空当中的云一样,是暂时性的,是可以被分离掉的,障碍本身也是无自性的,如果具足了一些因缘,障碍就产生了,如果具足了另外一些因缘,障碍也能被消灭掉。所以,对于很大的障碍,也不需要有很大的畏惧心。只要我们有自信,然后去实际力行,虽然显现上障碍很大,但是也不会妨碍我们修持善法。
以前佛陀在因地修行的时候,为了利益众生,曾经有一世转成大施菩萨,大施菩萨通过布施满足一切众生的愿望,后来国库里的东西基本上布施完了,他就发愿去龙宫取如意宝,这样就可以通过如意宝的能力降下珍宝雨、粮食雨,从而可以无止境地去度化众生了。于是他只身一人去了龙宫,通过自己的努力和精进得到了三颗如意宝。
他从龙宫返回,到了海岸上时,已经非常疲乏困倦了,就在海滩上睡着了。这时海里一些嫉妒心比较强、心胸比较狭隘的小龙,它们想,这三颗如意宝是大海的镇海之宝,如果被带走,可能我们龙族以及大海里的众生,会受到这样那样的违缘。于是趁大施菩萨睡着的时候,将如意宝悄悄地偷走了。
大施菩萨醒来发现宝珠被窃,心知此举定是海中小龙所为,他就想,我是发了愿度化南瞻部洲众生的,如意宝虽然被龙拿走了,但这么大的海,龙潜到海里就很难找到。于是他发大愿:“宁可把大海水舀干,我也要讨回如意宝!”
他发了大精进心,从海滩上捡了一个海龟的壳,他用龟壳舀水,想把大海舀干,让龙显现出来,把如意宝还给他。这时,海神就出来说:“大海深广无边,你一个人如何舀尽?”大施菩萨说:“只要自己有毅力和精进,任何事都可成办。”
他没听海神的劝告,一直用龟壳舀水。海非常大,而他只身一人,用的又是一个很小的容器,怎么可能把海水舀干呢?但是他发起了很大的精进心和利益众生的决心,马上就感动了净居天的天人,这些天人一起商量说:“菩萨为了利益众生,忍受这么大的劳累,精进不息,我们怎能看他一个人劳累而不去帮忙呢?”
所以,成千上万的天人,就云集在虚空当中,脱下他们的天衣,将天衣浸在大海当中,大施菩萨舀水的时候,众天人就一起用天衣蘸海水,扔至虚空变成云朵,第一次下去大海降了四十由旬,第二次下去海水降了八十由旬,第三次降低一百二十由旬。
众龙均感害怕,请求菩萨停止舀大海,它们也被菩萨的精进和毅力所感动,最后交出了如意宝。
所以,“障大也无碍”,即便再大的障碍,如果有自信和力行,最终都可以化为无形。为什么呢?究其本质,障碍并没有一个实有的自性,如果障碍是实实在在存在的,那我们再怎么精进,再怎么有自信,也不可能化解掉。障碍也是自心的一种投射和概念,如果我们内心很怯懦,也没有精进,障碍就显得力量很大,显得很实有,很难以击破。但是有了精进,反方面的力量起了之后,障碍就没有力量了。以前修正法之前,觉得障碍可能无法突破,但是如果生起了自信心和精进心,障碍的力量就显得没有那么大,没那么可怕了。很多时候,障碍就在强大的自信力和精进力之下,消于无形。
就像刚才所讲,菩萨因为有了自信,有了力行,感动了净居天人,帮助他索回了如意宝。精进本身的力量很大,我们发起精进心的时候,上师三宝、护法神的威力,也很容易融入到我们的相续中。所以,我们一旦精进了,感应到佛菩萨的力量了,这时再大的障碍也是不堪一击,“障大也无碍”。
故心应坚定,奋灭诸罪堕,
我若负罪堕,何能超三界?
这是归摄前面的内容。我的心应该坚定,奋力灭除一切的罪恶。如果我不坚定,被罪堕所胜的话,怎么能够超越三界呢?我发了菩提心,要度化一切众生获得超越三界轮回的佛果,那么我自己需要先具备这种能力。
修行佛法时,尤其是对于灭罪堕,我们要坚定自信心。因为此处在讲力的自性,也就是对善法的行持要有能力,对灭罪也要有能力。虽然我们相续中的贪欲、嗔恨、嫉妒可能很重,很懈怠,或者有很深的怀疑和傲慢,但不管怎样,我们应该知道,罪堕本身毫无自性,因缘所生,没有本体,是可以被灭掉的。它如何被灭,何时被灭,关键要看我们的心坚定到什么程度。如果我们的心非常坚定,而且我们持之以恒地去做的话,再大的烦恼也可以被灭掉。
以前显现上嗔心很重的央掘摩罗(指鬘),经过佛陀调化之后,很快就获得了阿罗汉果,而他在获得阿罗汉果之前,也有一种很坚定的能够调伏烦恼的自信心,有了自信心,虽然嗔心很大,也造了很大的罪业,但还是能超越。
还有前行中讲的奔公甲格西,他也是调伏烦恼的典范。他在出家前,嗔恨心很大,身上常常别着刀子。而且出家之后,也不是马上就变成一个调伏烦恼的大尊者了,传记中讲这位尊者出家之后,他出家前的习性还不是马上就去掉的。比如他去施主家,趁着施主去外面的时候,他不自觉地就把手伸到了茶叶口袋里面,想偷些茶叶在住山时用。但是这个时候,和一般人不一样的是,奔公甲格西立刻觉察到了自己的行为,手还没有从口袋里拔出来,便开始大声喊道:“有贼,来抓贼!”主人跑过来,问他:“贼在哪里?”他说:“我就是贼,我在偷茶叶,请你把手从这个地方砍掉。”这个故事说明,格西调伏烦恼的心很坚定。通过诸如此类地不懈努力,奔公甲格西最后成功地调伏了烦恼,成为我们在修持佛法、调伏烦恼方面的楷模。
所以,心坚定就可以灭除罪堕,当罪堕消失之后,我们也可以逐渐超越三界轮回的痛苦。因此,我们应该坚定地奋灭诸罪堕。
从反方面来讲,“我若负罪堕,何能超三界?”如果我被烦恼、罪堕打败,那怎么可能超越三界呢?我若被罪堕所左右,没有办法调伏烦恼,就仍将漂流三界,长久地沦为愚痴凡夫。
我们自己都无法超越三界,又如何帮助众生超出呢?这样连阿罗汉果都无法获得,因为阿罗汉也是灭尽了三界一切烦恼,而佛陀除了灭尽三界烦恼,连所知障也是完全灭尽的。因此,如果负于罪堕就没办法超出三界,通过修行则可以实现,这些我们必须了知。
寅二、对治之自信自性:
对治的自信应该是怎样的本体?这里“自性”是本体的意思。看下面颂词:
吾当胜一切,不使惑胜我,
吾乃佛狮子,应持此自信。
我应该超胜一切罪堕烦恼,而不是让烦恼超胜自己,我是释迦牟尼佛的弟子,就如同是狮子的儿子一样,我应该守持这种超胜一切的自信和傲气!
无论是释迦牟尼佛、诸大菩萨,还是佛陀的声闻弟子,他们都具有能超胜一切烦恼和不向烦恼屈服的自信心,正是因为拥有这种特质,他们才调伏了烦恼。如果我们缺少了这种特质,虽然形象上是个皈依弟子,或者出家人、修行者,但如果内心当中没有这种自信,我们不可能树立起调伏烦恼的勇气,也根本无法获得调伏烦恼的机会。所以,我们应该在相续中牢牢地树立起超胜一切烦恼的勇气和决心。
“吾乃佛狮子”是说,如同狮子能够震慑一切群兽而不为群兽所害一样,幼狮也具有这样的种姓。虽然幼狮小的时候,在力量上还无法胜过老虎、狼、野狗等其他的野兽,但它毕竟是狮子的种姓,从小在它的血脉和内心当中就具有超胜一切的性格。随着它的力量增上,相续中的性格也会逐渐圆满,最后成为百兽之王。
而我们,是释迦牟尼佛的弟子。佛陀是不惧一切的,不管行至何处,都无须守护自己的相续,因为他已经圆满调伏了烦恼,无论在人间、旁生界、地狱或是天界,即使到了帝释天面前,佛也无有丝毫怯懦和畏惧。所以,佛陀是我们的导师,胜伏一切,而不为一切烦恼所胜。我们现在是随佛而学,发菩提心,入佛家族,承诺像佛一样荷担起度化众生的家族事业。虽然我们还没有像佛一样成功调伏一切烦恼,但是内心当中应该有家族血统的胸怀和傲气,应该有种完全不一样的自信心,其他众生调伏不了的烦恼我们应该能够调伏。
所以,初入佛门接受基础训练的时候,我们应该培养这种能调伏一切烦恼的自信心,这种自信一旦生起来,我们就不再惧怕所谓的烦恼、障碍了。当然,能不能够胜伏是一回事,惧不惧怕是另外一回事,但首先要有调伏烦恼的勇气和决心,在这种心胸和气质下,我们再去培养调伏烦恼的技巧,积累福德和智慧。
在世间我们也说,看某个人能不能成为一个领袖或伟人,其实最初的时候并不是看他长得怎么样,或者多么有钱有能力。有些伟人在最开始的时候,并没有那么发达,可能只是一个普通人,但是因为他有一种可贵的气质,随着年龄的增长和机遇的增多,他逐渐成为了一个领袖或者一代伟人。
同样,我们刚进入佛门,可能力量不强,智慧不深,福报也不够,这些都不要紧,关键是我们的自信心必须培养起来。通过学习经论以及佛陀、上师的教言的加持引导,我们应该培养起这种气质:我是释迦佛的弟子,再强烈的烦恼,佛陀可以调伏,我也可以调伏。
这种气质一旦培养起来,虽然刚开始时我们会屡战屡败,但随着学习佛法的时间越来越长,相续中的功德逐渐地增上,调伏烦恼就不会是一个很大的问题。所以,我们一定要培养起能够超胜一切烦恼业惑的自信心。以上是讲对治自信的本体。
寅三、呵责所断之傲慢:
我们要呵责“所断的傲慢”。自信和傲慢看着相似,但其实完全不同,傲慢是应该断除的,必须呵责,而自信是应该培养的。首先第一个颂词:
以慢而堕落,此惑非胜慢,
自信不随惑,此信制惑慢。
颂词的字面意思是,以烦恼的傲慢心会导致堕落恶趣轮回,这个傲慢是染污性的,并不是殊胜的慢和自信。真正的自信不跟随烦恼而转,并且可以制服烦恼性的慢。
这里有两种慢,一种是染污性的傲慢,一种是非染污性的、能够制服傲慢的胜慢。第二句“此惑非胜慢”说,第一种“慢”是具烦恼性、染污性的。前面我们讲,认为自己超胜一切,别人不如我,自高自大的心态,就是傲慢。傲慢是五毒之一,由于五毒中任何一毒都能让自己堕恶趣,所以说“以慢而堕落”。当然,这里的堕落是广义的堕落,并不一定是堕恶趣,也可能是堕入轮回,堕入凡夫行为,没办法修持菩萨道,获得圣者行等。
“此惑”是指傲慢是烦恼性的,“非胜慢”——并不是殊胜的慢,比如上师讲义当中讲的佛慢。佛慢是密宗的名词,是指通过正见了知众生本性是佛,安住在自己就是佛或者是某本尊的状态中,坚定不移,没有一丝疑惑,这种智慧就叫做佛慢。佛慢虽然带了一个慢字,但不是下劣的慢,它能够摧毁愚痴和下劣见解,以胜慢解决劣慢,因此是殊胜的慢。
烦恼性的慢是染污性的,自信的慢是指我能够胜任调伏烦恼、行持善法以及度化众生的事业。这种自信是带有智慧性的、积极向上的。所以,烦恼性的慢非胜慢,真正的胜慢是没有染污,且能够对治染污的。
“自信不随惑”:这里的自信和第二句的胜慢是一个含义,胜慢的自信不跟随烦恼,而且“此信制惑慢”,可以制服染污性的烦恼我慢。这种自信是对调伏烦恼和修持善法的自信,不但不是烦恼,而且能够调服烦恼。但对于自相的傲慢,必须要呵责。我们应该把殊胜的自信和下劣的傲慢分开,不分辨清楚,由于二者有相似之处,就会把傲慢和自信混为一谈,觉得“二者没有什么差别啊,到底怎样去修自信呢?”这个颂词对这个问题分析得就比较清楚。
下面具体讲所断的傲慢有哪些过患。颂词讲:
因慢生傲者,将赴恶趣道,
人间欢宴失,为仆食人残,
蠢丑体虚弱,轻蔑处处逢。
相续中有我慢,生起傲慢心的人,会有什么样的过患呢?第一是“将赴恶趣道”,第二是“人间欢宴失”,第三“为仆食人残”;第四“蠢”,第五“丑”,第六“体虚弱”,第七“轻蔑处处逢”。若将“人间欢宴失,为仆食人残”放在一起,也可以说有六种过失,这里分开讲也可以。
第一是“将赴恶趣道”。一个人相续当中有我慢,看不起别人,由于这种心理,就会堕入恶趣。所以,我们千万不要小看傲慢心。华智仁波切在前行中讲,傲慢和嫉妒这两种烦恼是很难被发现的。一方面它很隐蔽,很微细,另一方面它的危险性很大。如果是贪心、嗔心,一生贪就知道自己生贪心了,发脾气时也知道生嗔心了,这些比较容易认识。对于容易认识的东西,我们也有足够的警惕,可以及时对治它。但是傲慢和嫉妒很隐蔽,也许生起傲慢的时候并没有认为这是傲慢,它的隐敝性很强,因此危险性也很大。前面我们讲了,五毒烦恼的任何一个都能够让自己堕入恶趣。贪心、嗔心比较容易认知,而傲慢、嫉妒就难以被认知,危险性就随着隐蔽性而增强。
因此,我们要经常反观自心,到底有没有傲慢?有没有嫉妒?如果经常性地去观察,我们的智慧就会越来越深细,越来越敏锐。一旦生起傲慢,就马上知道。当别人赞叹自己时,不自觉就开始傲慢了;看到别人不如自己,也开始傲慢;看到别人比自己强,就开始嫉妒……这些烦恼很容易生起,但难以发现。如果我们经常性地去观察,就可以在傲慢和嫉妒产生之后,第一时间发现它,马上就可以对治。对治烦恼的第一要点是什么?发现它!发现之后才能去对治。如果最初的时候都没有发现,就不可能第二步去对治。
如果生起了傲慢,会直接导致我们堕恶趣,或者说,由傲慢引申出其他恶业,导致我们堕恶趣。所以,傲慢的过患是很大的。恶趣非常痛苦,每个众生都不想堕入。但如果没有调伏傲慢,堕恶趣也比较容易。
这是第一个过失,我们要反复观察,如果自己傲慢心比较强的话,要想方设法把它控制住。
第二是“人间欢宴失”。前面是说堕恶趣,这里是说即便自己转生到人间,也会毁灭人间的喜宴。喜宴是指各种欢乐、享受。如果我们经常生傲慢,就会导致自己感受不到人间的种种快乐,经常性地感受痛苦和不如意。
第三是“为仆食人残”,如果以前很傲慢,今生当中很容易变成别人的奴仆,食用别人的残羹剩饭。古代这样的仆人很多,他们不单单要给主人做事情,而且生杀大权都掌握在主人手里。这种仆人是非常可怜的,吃最差的食物,住最差的房子,干最重的活,一切都要看主人的脸色行事,长期处于一种非常痛苦的状态中。
当然,现在没有那么严重了,但还是有很多这种仆人,生活不自在,吃别人吃剩的东西等等。有些家里面请了保姆或做饭的人,主人吃饭的时候他们不吃,主人吃完之后,他们吃剩下的。这也是“为仆食人残”,我也见过的,当时觉得很稀奇,现在的社会还存在如此旧习。当然有些地方不一样,虽然请了保姆,但是和主人一起吃饭。
按照这个颂词,“为仆食人残”也是傲慢的一种果报。一方面没有任何自由,如果自己是个仆人,想要求法、学法,主人不点头就根本没有时间和机会,即使想要自由自在地散心也不容易,想吃点好东西也不行,总是遭受很多痛苦。现在“为仆食人残”的人就是以前的傲慢者。反过来讲,如果现在傲慢,那么这些痛苦也将会在自己的身上如是地显现。像这样,“为仆食人残”,也是傲慢的一个重大过患。
接着讲“蠢丑体虚弱,轻蔑处处逢”。
首先是蠢,没办法了知事情该做不该做。有的人天生下来,思想和行动都呆笨,不像有些人反应灵敏。这也是因为以前曾经造过傲慢的恶业。按照颂词的观点,经常生傲慢会使人非常蠢。其实为什么要生傲慢呢?傲慢本身就是很颠倒的。自己没什么功德,却以为自己有超胜的功德;本来不如别人,却以为自己超胜别人。这是一种颠倒愚痴的状态。
上师以前讲过,我们也分析过这个问题,在整个三界当中,谁最有资格生傲慢?当然是佛菩萨。为什么呢?因为佛菩萨的功德最圆满,如果要傲慢,他们最有资格。但是恰恰相反,佛菩萨相续中没有一点傲慢,而没有智慧,经常产生非理作意,相续遍满过失的凡夫人,本来最没有资格傲慢,但却是最傲慢的。为什么佛菩萨有功德?就是因为他调伏了傲慢才获得了功德。虽然有资格,但是他没有丝毫的傲慢。为什么凡夫人会傲慢呢?因为他没有功德,才会觉得自己天下第一,谁都不如自己。这种傲慢心的确是很颠倒的。
自己长的稍微好看一点,就开始傲慢,但比自己好看的人多的不得了,比如天人或者其他地方的人,由于见识不足,就认为自己天下第一了。有些人暂时有点钱财,就觉得自己是最富裕的人,但是和多闻天子和其他天人比较起来,自己的财富远远不及。有些人虽然有一些持戒、有一点讲法的功德,有一点小智慧小神通,就觉得自己了不起,其实放眼来看,清净戒律的人在法界当中多不胜数。而获得殊胜禅定、出世间无漏禅定、出世间证悟智慧的人,也是非常之多。
种种傲慢,是自己见识短浅的标志。局限于有限的范围,在几十个人当中我是第一,就开始傲慢。当我们把眼光放宽一点,整个法界中功德超越自己的不计其数,佛菩萨、殊胜的上师善知识,他们的功德是圆满的,我们和他们是没办法比的。
我们这一点点智慧、财力、容貌,根本不值一提,就是因为心胸狭隘,见识短浅,相续中有无明愚痴,使得我们非常傲慢。这就是一种颠倒作意,就是无明。既然傲慢是无明产生的,由于等流果的影响,自己后世变的很蠢,也是很正常的事情。
傲慢也会使人变得很丑陋。傲慢、看不起别人的人,看人时,脸都是变形的。而谦和的人,不管看到什么样的众生,包括可怜的、底层的众生,都是很和善的。在因地的时候,他经常布施给别人和善的脸色、微笑的容貌,别人看到后,心里是很舒服、很安全、很悦意的。所以,经常微笑的人,善待别人的人,他后世也是受人尊敬,相貌庄严的。而傲慢的人,因为看不起别人,他的脸都是变形的,后世就会感得相貌丑陋的果。
傲慢会使人“体虚弱”。看不起别人,自己高高在上,那么下一世自己的身体会非常虚弱,经常生病或者不堪一击……这也是前世傲慢的因,导致后世的果。
傲慢会导致“轻蔑处处逢”,自己看不起别人,后世也会到处被人看不起,不被人尊重。
有些人不管走到哪个地方,很容易受到别人的尊敬。无论认识还是不认识的人,对他的第一印象都非常好,而且对他很尊敬,这就是他相续当中有福德。前世如果修安忍,善待别人,今生当中就会处处受到别人的尊敬。如果看不起别人,经常让别人烦恼,后世也会处处遭遇被人轻蔑的痛苦。
我在和一些道友聊天的时候,有的道友就说,我没有说什么话,又没有得罪别人,为什么这么多人看我不顺眼?如果自己没有做错任何事,也没有搬弄是非,而被别人说坏话看不起,那肯定与前世的恶业有关。经常傲慢或者做坏事,今生当中就会有很多人看你不顺眼。或者别人并没有这样认为,并没有看不起你,但是你觉得别人如此,这也是自寻烦恼,让自己内心感受痛苦的一种方式。
当然,傲慢的过失不只这些,这里只是挑了一些重要的来让我们引起警觉。我们学习了教法之后,更加懂得了取舍,不希望自己转变成这样。如果学了一点佛法,有了一点功德,凭这个去傲慢而转成恶趣众生,那就不值得了。
《大圆满前行》中引用过无等塔波仁波切的话:“若不如法而行持,正法反成恶趣因。”如果不如法行持,善法也会变成恶趣之因。依照这个教言,在学法之后,你就说:“我是老学员了,已经多少多少年了,我是老资格,你是新学员……我看不起你。”你有这个傲慢的话,那就是善法反成恶趣因。
我自己也经常会有这个毛病,也经常看到别人出现这个问题,就是很喜欢充老资格,觉得我已经皈依几十年了,已经出家一、二十年了,我比你怎么怎么样……这就是生起傲慢了。如果出家、学法这么长时间,烦恼还这么重,有什么可炫耀的呢?如果你皈依了几十年,出家了几十年,你的烦恼很轻微,那也可以,因为你毕竟把烦恼调伏了。但你出家这么长时间,烦恼还这么重,那只能说明你这出家的时间全部浪费了,还有什么可以傲慢,可以炫耀的呢?
所以,我们在学法的时候,尤其学得多的时候,还是要反过来观察自心,不要让自己显得很傲慢。我们还有很多功德没有得到,比起佛菩萨、上师等殊胜的善知识,其实差得非常远。但佛菩萨没有傲慢,而我们有傲慢,这是颠倒的表现。
有些人将正法变成了恶趣之因,自己进入佛门的时间长了一点,听闻和思维多了一点,有一点点见解,念咒多一点,修法和闭关的时间长一点……都傲慢,如果是这样的话,正法没有调伏相续,反而变成我们堕恶趣的因。我们要堕恶趣,不必要用正法来堕落,学习正法是为了调伏自己烦恼的,让我们获得解脱的。如果因为学了正法,我们堕落了,产生了更多的怀疑、傲慢、邪见等烦恼,这并不是我们学习正法的目的。
当然,虽然现在有了傲慢,以前我们没有注意也产生过,但这也不是说一切都完了,我们不能破罐子破摔:“反正因为正法生起了傲慢,已经是恶趣因了,干脆就这样吧!”不能这样。以前我们没有智慧,通过正法产生烦恼和傲慢,现在学了之后去改就行了。把正法作为一面法镜来照自己,有过失就改正,这是可以做到的。
如果只是指出了我们的问题,不告诉改正的方法,那才是最悲哀的。但是寂天菩萨既指出了问题所在,也告诉了调治的方法,我们已经很幸运了。只要坚持把正法学透彻、学究竟,了知问题的所在和对治问题的方法,然后去实践,我们相续中的傲慢和烦恼,是可以逐渐减少的,最后就可以和佛菩萨的智慧相应。
今天的课程我们就讲到这个地方。
思考题
617、不具足“力之自信”的人,在行为上有哪些表现?请举例说明。
答:懦弱胆怯,做任何事都觉得自己不能胜任,以此而不能精进努力,陷入萎靡不振的状态,导致任何善法都无法圆满成就。
比如,有些人只是患了小感冒,就趴在床上起不来,甚至连吃饭也很困难;有些人稍微遇到一点违缘,马上被吓跑了,自己的闻思修行全部中断;有些人怕冷,缺乏过冬的燃料或因身体稍有病痛,就忙着要离开修行道场。这些都是不具足“力之自信”而导致的。
618、我们现在不能精进的两大违缘是什么?应当如何对治?
答:一是白天散乱,没完没了地做些无聊的事情;二是晚上睡眠过多,经常超出常人的标准线。
必须先从内心发起坚定自信,然后发起勇猛无畏的精进,如果一再为罪恶所败,却想超越三界,那岂不是笑话吗?我们应当战胜一切烦恼罪恶,而不让任何烦恼击败。我们是三界狮王本师释迦牟尼佛之子,应该坚持这种战胜一切的信心。
619、佛陀宣讲的八万四千法门,如何对治八万四千烦恼?小乘、大乘、密乘在对治烦恼方面,侧重点有何不同?
答:侧重对治贪心烦恼,宣说了二万一千律藏;侧重对治嗔心烦恼,宣说了二万一千经藏;侧重对治痴心烦恼,宣说了二万一千论藏;平等对治所有烦恼,宣说了二万一千密法。
小乘认为贪心最可怕,菩萨乘认为嗔心危害最大,密乘认为痴心是最大的违缘,三乘可分别对治三大烦恼。
620、傲慢与自信有什么差别?傲慢会导致哪些过患?请以你周围的事例进行说明。
答:我慢是染污性的烦恼,能使人堕落,而殊胜的自信并非如此,它根本不随烦恼所转,反而能制服被烦恼所转的我慢。
由于傲慢属于六根本烦恼,故能令人堕入恶趣,即便转生为人,因为以前的异熟果所感,也会不断遭受各种痛苦,失去人间的种种欢乐,经常成为他人使唤的奴仆,食用的是残羹剩饭,而且愚笨、丑陋、体力不足,处处受人轻贱和蔑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