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位置: 首页 > 辅导 > 入菩萨行论 > 正文

生西法师辅导讲记——《入行论》第107课及思考题

本文作者: 发布时间:2020/4/4 0:52

发了菩提心之后,我们一起学习寂天菩萨所造的《入菩萨行论》,本论分十品,现在我们学习的是第七品精进。精进是胜义菩提心和世俗菩提心都能够增上的方便,而要发起精进,必须要遣除精进的违缘——三种懈怠。

在精进的四种助缘中,讲到了自信助缘。自信助缘分了三个方面:业之自信、力之自信、灭惑之自信。现在讲的是力之自信,力之自信分了四个科判,现在学习的是第三个科判:呵责所断之傲慢。这个科判对自信和傲慢做了辨别,其中自信是自己能够修持一切善法、断除一切烦恼的豪气,和傲慢有点相似。要呵责所断的傲慢,赞叹殊胜的自信。下面继续分析二者之间的差别,颂词讲:

傲慢苦行者,倘入自信数,

堪怜宁过此。

以傲慢进行苦行、修持佛法的这种人,如果进入到自信的行列当中(“数”是行列),还有比这个更可怜的人吗?

这个颂词讲到,傲慢和自信完全不同。

首先看傲慢,傲慢其实是一种无明愚痴,因为当傲慢生起之后,他根本不了知自己处于什么状态,既看不到自己的过失,也看不到别人的功德。在无明的状态中,觉得自己了不起的话,纯粹是和烦恼相应、和智慧相背的。就像这里的“傲慢苦行者”,在傲慢的状态中,修持一些苦行,比如安忍、持戒等。有些人因为自己多闻而生起傲慢心,有些人觉得自己别解脱戒律守持得比较清净就产生傲慢,有些人觉得自己过午不食、禁语而产生傲慢……但是,内心没有处在智慧当中,在傲慢的状态下苦行,这纯粹和烦恼相应,如此修持下去,不管修持多长时间,都无法和正道相应。

在《大圆满前行》当中,曾提到过提婆达多的公案。他因为相续中的傲慢非常严重,最后堕入地狱,感受强烈的痛苦。提婆达多一方面根机很利,记忆力、理解能力也非常好,相貌很庄严。有记载,他出去化缘的时候,有人以为是佛陀来了。虽然如此,由于他没有调伏傲慢,最后想与佛陀争夺僧团的领导地位;后来又跟随阿难尊者学习到一点神通。有一点神通之后,就更加地傲慢,最后唆使阿阇世王杀死了自己的父亲,他自己也在一天当中犯下了破和合僧的罪业。这样一个根机很利、相貌庄严、有智慧的人,因为没有调伏傲慢,“傲慢苦行”的缘故,最后自己堕入恶趣,感受强烈的痛苦。所以我们说,傲慢是无法与智慧相应的一种愚痴状态。

再看自信,自信和傲慢是完全不一样的。前面讲,在自信中,有“其他众生修不了的善法我可以修持”的心态,但这种心态是和智慧相应的。怎么和智慧相应呢?他首先观察自己的状态:自己是一个凡夫人,要度化众生,需要成就佛道,要怎么样修持善业、调伏烦恼。像这样,对自己的过失、佛菩萨的功德,他了知得非常清楚。这就是一种智慧。有了智慧,就不会飘飘然,不会认为胜过别人一等。所以,自信是和智慧相应的,不但不是傲慢,而且还是傲慢的正对治。

下面还会讲到灭惑之自信,惑就是贪嗔痴慢疑等烦恼,那么灭惑之自信也包括了灭傲慢之自信。所以,自信绝不是傲慢,这个道理分析的很清楚了。

以上分析了傲慢、自信的差别,再来看整个颂词:“傲慢苦行者,倘入自信数,堪怜宁过此。”具有傲慢心的人,假如把他都列在了自信的行列当中,还有比这个更可怜的对境吗?他连自己处于傲慢当中都不了知,所以他是所有的悲悯对境当中最值得悲悯的。

我们修习正法时,对傲慢要严厉地呵责。作为一个修行者,要经常反观自心是否在傲慢,因为傲慢比较容易引发。有些时候,自己得到一点称赞,就会生起傲慢;念咒上了一定数量,也容易产生傲慢;只比其他道友早入学佛行列几个月或者几年,就觉得自己是老资格了,而生起傲慢。产生傲慢的理由可以是非常简单的,因为傲慢就是一种无明愚痴,根本看不到自己的过失,看不到自己真实的状况。所以,为什么往往是功德鲜少,相续没有证法功德的人,最容易生起傲慢心,原因就在这里。

寅四、赞叹对治之自信:

有两个颂词,首先看第一颂:

为胜我慢敌,坚持自信心,

此乃胜利者,英豪自信士。

为了胜伏我慢怨敌,我们应该坚持自信心。能够坚持自信、战胜傲慢的人,就是胜利者,就是自信的英豪之士。

为什么“为胜我慢敌”要“坚持自信心”?我慢的力量显现上是比较强的,因为它在我们相续中存在的时间非常长久,从我们流转轮回开始到现在,我们都是以我慢为基础造作烦恼。前面我们学习过,慢分七种,其中我慢是根本的慢。而颂词当中的我慢,不一定就是七慢当中的我慢,可以是七慢的代指。所谓的我慢,是本来没有我,认为有我。在我慢的基础上,又衍生出其余的慢,认为自己超胜卑劣的对境、超胜中等的对境乃至于超胜高等的对境等等。

我们从流转轮回开始,随着时间的推移,相续当中傲慢越来越深厚。时间很长,盘踞的力量根深蒂固,以致于傲慢几乎成为一种心的本性,它的力量是非常强大的。所以,要胜伏我慢,需要有很大的精进。现在我们是在调伏傲慢、和傲慢作战的准备阶段,所以必须要生起自信心,并坚持自信心。因为傲慢这个敌人过于强大,所以刚开始学佛法的人,可能对能不能够战胜傲慢有一定的怀疑,缺乏自信。在初始学习佛法的时候,我们的起心动念很容易和傲慢等烦恼相应。闻法、思维和修行的时候,都容易产生傲慢。在这个阶段,我们受到无处不在的傲慢的牵制和影响。

修行了一段时间之后,我们会发现,我慢心很难消除。在这个阶段,我们对于能不能够胜过傲慢可能会有一点疑惑,自信心不会很强烈,颂词告诉我们此时要坚持自信心。我慢的心态,比如自私自利的想法,我们要胜过这种我爱执,必须要修持利他心、他爱执。当真正趋入利他心的时候,我们会发现,放弃自己的一切追求、利乐,一心一意考虑众生的福祉,非常难做。我们对能否真正生起菩提心,有时会产生很强烈的质疑,所以我们要想方设法生起自信,而且坚持自信。

怎么样才能够生起、坚持自信心呢?要有一定的方法。否则,傲慢在我们面前就是很强大的敌人,历史上有很多事例,同样是弱小的自方遇到强大的敌方,结果却不同:刚开始弱小,但是因为信仰和意志力坚定,最后胜过强敌的,情况有很多;看到怨敌强大,自己还没有作战就怯懦了,然后主动放弃抵抗的,这种情况也非常多。

对于目前还在轮回,但想要帮助自他一切众生超越轮回的修行者,面对强大我慢怨敌的时候,保持一种能够调伏烦恼、胜过我慢的自信心,是非常非常重要的。有时显得有一定难度,这个时候要坚持自信。怎么样坚持自信?通过学习佛法。我们没学习佛法时,对我慢的力量到底有多强,可能没有一个很直观的认识。因为以前我们就是随我慢而走,和我慢怨敌是一方的,没想过要和它对抗,它对我们也形不成威胁,对我慢怨敌的强大没有直观的概念。而现在,我们站在了我慢怨敌的对立方,当我们从我慢阵营当中出来,想要真正和它作战的时候,才发现我慢烦恼的力量非常强大。这时,学习怎么样生起战胜傲慢的自信,就显得非常重要了。

我们要学习像《入行论》这种论典,告诉我们烦恼、傲慢可以被调伏。我们要广泛地学习经论,因为经论当中有很多智慧的教言,学了之后,我们就可以通过智慧,一方面观察烦恼、傲慢给我们带来的过失;一方面了知调伏了我慢之后,给我们带来的功德利益,使我们生起调伏傲慢的决心。

有了决心还不够,还要知道傲慢能不能被调伏。佛菩萨示现了很多案例,说明烦恼是可以被调伏的。比如说,释伽牟尼佛通过修法战胜了傲慢示现成佛;文殊师利菩萨、观世音菩萨通过修持正法,调伏了傲慢,成就了殊胜的菩萨果位;阿罗汉通过修持佛法成就了阿罗汉果,胜伏了我慢;还有很多凡夫修行者通过观修,也获得了一定的验相和成就。所以,傲慢是可以被调伏的,我们对能够胜过我慢也坚定了信心。这就是佛菩萨的善巧方便,以实际的案例告诉我们,已经有很多人成功调伏了傲慢,如果我们去学习,也可以成功调伏傲慢。这也是一种坚持自信心的殊胜的方便、殊胜的窍决。

以上是辅助方面的。最关键的一点,是要分析傲慢的本体。它是实实在在存在,还是只是某种虚妄的分别念?如果它是本心当中存在的,不管怎么样努力,都没有办法把它彻底地去掉,可能只能够改良。但实际上,傲慢就是一种虚妄分别心。从世俗的角度,它具有过失,不符合如理作意,是负面的分别念;从胜义的角度,它之所以称为“虚妄分别”,说明它的本性是无自性的、虚幻的、无实有。既然无实有,它一定可以消灭。

以密乘或者中观的窍决来观察,傲慢就是一种虚妄分别念,它的本体是不存在的、是空性的,是清净的智慧。中观中说,烦恼的本体是空性。密乘讲,烦恼的本体是智慧,《坛经》也讲“烦恼即菩提”。所以,烦恼其实并不可怕,只要认识它的本性,烦恼就可以消亡,心的本性智慧也可以显露出来。

中观教言当中说,烦恼的本体是空性。密乘讲,烦恼的本体就是智慧,《坛经》也讲“烦恼即菩提”。所以,烦恼其实并不可怕,只要认识它的本性,烦恼就可以消亡,心的本性智慧也可以显露出来。

这些高深了义的教法告诉我们,傲慢是一定可以被调伏的,只要如理如实地观察傲慢这种烦恼的本质,我们就不会恐怖。

其实恐怖来自于无知,对于某种事物的根底不太了知,就会产生恐怖。比如说我们走到一个山洞口,里面很黑,因为看不到里面的状态,不知道里面有没有藏着人,有没有暗河,有什么危险,我们看不到,才感到恐怖。如果你看到了里面有什么东西,那就不恐怖了。

我们为什么会对烦恼恐怖,对调伏烦恼恐怖呢?因为不知道烦恼的本质,所以会恐怖,觉得自己没办法战胜烦恼。世界上很多恐怖都是这样的,有时我们对自己也会恐怖,有时对一个陌生的环境感到恐怖,根源就在于不了知。

如果对烦恼进行分析,从世俗谛的层次,会发现烦恼是因缘所生的。相续当中的烦恼障种子,加上非理作意、外境,因缘和合产生烦恼。所以,只要把其中的某个因缘中断了,由于缺缘不生,烦恼就不会产生。从胜义的角度,烦恼本性是空性,其实并不存在。把烦恼的根底,完全了知清楚之后,还有什么可恐怖的呢?表面上,烦恼未经观察时,它是一只老虎,但是详细观察发现,原来只是纸老虎,没什么可怕的。像这样,对于能够战胜烦恼,自相续会产生很大的自信。

所以,怎么样坚持胜伏傲慢的自信心?就是认认真真地学习、观察傲慢的本体。此处只是以战胜我慢的自信心为例,其实对任何一个法都是一样的。

比如,对于自己为什么可以成佛,我们也观察一下。学习小乘、中观以及密乘教法之后,就知道五蕴身是假立的,是空性的,众生本性是佛,如此,我们对自己能够成佛,完全就可以产生自信——我可以胜任成佛,因为把成佛的因缘学习清楚了,认清了自己本身具有佛性。那么,恐怖的因缘不复存在了,已经被学习所产生的智慧,完全地胜伏了,而内心当中,对自己能够发菩提心,能够度众生,能够成佛的自信,完全可以生起来。

所以,只要不断地学习,相续当中调伏烦恼的自信,修善法的自信,度化众生的自信等等,这些自信心都可以生起来,并且可以坚持不退。

为什么上师让我们多学习佛法,学习大经大论,学习很多调伏烦恼的教言和窍决?其实这些教言在告诉我们方法的时候,也告诉了我们很多修法的原理。比如,修善法的原理是什么?烦恼可以被调伏的原理又是什么?当把原理搞清楚之后,自信心就非常容易生起,并且容易坚持,不管遇到什么样不好的环境,遇到外在的邪知识或者恶友,或者遇到自己的邪分别念,我们很容易坚持这种自信心,不容易被击退。

所以,学习佛法时间长,很坚定的人,他的信心是非常清净、非常稳定的,不会今天遇到一个因缘退失信心了,明天遇到一个又退失信心了。看到有些学佛的道友,觉得有点不如法,就认为整个佛法都是不清净的,然后自己就退失了;或者看到某位上师、某位善知识,觉得他是不是有一点点贪欲心啊?像这样的话也退失信心了。而学习佛法时间很长之后,我们这个信心不容易退失。

我想起以前法王如意宝在世的时候,有一位道友在法王如意宝面前请问,对上师三宝不退失信心的方便。法王讲,要对上师三宝产生不退的信心,一方面了知他的功德、传记很重要,另一方面祈祷上师加持很重要,还有就是多学经论很重要。为什么呢?因为通过多学经论,生起了智慧,有了智慧就可以如理地分析一切在我们眼前出现的现象。我们所听到看到的信息,都可以做分析,分析之后就得到一个符合实际情况的解释,能够说服自己,调伏自相续中的邪分别念。

如果自己没有智慧,当看到一些所谓不如法现象时,自己没办法调伏分别念,邪见当然就生起来了,信心就退失了。如果智慧很清净,能够对一切的现象,从不同的方面进行分析,就可以保证自相续中的清净心、信心,我们就成了可靠的随法行者。

《俱舍论》等经论讲过,修行者有两类,随信行和随法行。随信行是容易生起信心,比如有人说阿弥陀佛好,极乐世界好,他就觉得好,然后就开始念佛,开始发心,求生极乐世界,别人说什么他很容易相信,这就是随信行的行者,这种行者相对来讲是钝根。

随法行就是随着正法的法理去观察,之后生起一种信心,这种信心是通过观察得来的,相对来讲就比较稳固。这是比较利的根基。所以,如果多学佛法,相续中就会产生随法行的信心,由于对自他相续中的邪分别念,都进行了长时间地观察,而得到了定解,这种定解就很稳固。不管是谁向他宣讲诸法不是空性的,众生的本性不是佛性,或者佛法有什么过失,这些观点都无法影响他对佛法、对上师的信心,这种信心就是很清净很稳固的信心。

我们怎么样才能产生对佛法和上师的信心?其实就是认认真真地学习经论,获得深广的智慧。有了智慧之后,我们对一切的现象就可以做出合理的分析和解释。另外,通过祈祷获得上师三宝的加持,我们也能够坚持调伏烦恼的自信心。

“此乃胜利者,英豪自信士”:胜伏我慢坚持自信心的人,最后真正调伏了烦恼,他就是胜利者,是英豪自信之士。这是对这种自信进行了赞叹。

下面是第二个颂词:

若复真实灭,暗延我慢敌,

定能成佛果,圆满众生愿。

这个颂词进一步赞叹调伏我慢的重大利益。如果我们真正地灭掉了暗延的我慢怨敌,那么一定能够成就佛果,圆满众生的愿望。

这里讲到,调伏我慢怨敌之后,出现两种果,一种是相合于自利的果,一种是相合于他利的果。

其中相合自利的果,是究竟圆满了自利,也就是“成佛果”。所有自利当中最圆满、最究竟的自利,不外乎就是胜伏一切业障烦恼,成就殊胜佛果。

而最圆满的他利,是颂词当中讲的“圆满众生愿”,一切众生的愿望都可以圆满。调伏我慢成就佛果之后,我们可以任运、无勤地救度众生。救度众生也不像现在这样,有时候看到可怜的众生,我们很想去帮助,但是心有余而力不足。作为凡夫修行者,或者初学菩萨,会有很多这方面的无奈。看到有些人心生邪见,想帮助他树立正见;看到可怜贫穷的人,很想帮助他从贫穷可怜的状态解脱出来,但是自己的确没有能力。当成就佛果之后,我们就有了“圆满众生愿”的这种能力。

此处讲的圆满度化众生,应该如何理解呢?是不是说成佛之后,所有可怜众生的愿望都可以满足了?其实,佛虽然成佛了,还是有很多众生的愿没有满足。这又是什么原因呢?佛陀已经能够圆满度化众生,可以将众生安置在佛地,这个能力佛已经获得了。而作为凡夫众生,是没有这个能力的。我们只能对一些和自己一样的众生,给他们一点钱财,以及一些和自己能力相当的帮助。而登地的时候,我们的能力就上升了,可以将众生安置在初地菩萨的果位;当成佛的时候,我们能够将众生安置在成佛的果位。我们成佛之后获得了这种能力,但众生为什么不会因此解脱呢?这是两回事,和佛的能力无关。佛陀是遍智,但不是全能。佛有度化众生的能力,但能不能将众生救度,要看众生的因缘。如果众生没这个因缘,虽然佛陀有将他安置在佛地的能力,这个众生仍然无法被调化。所以,有了度化众生的能力,也可以称之为“圆满众生愿”,因为利他的能力已经圆满的缘故。

“若复真实灭,暗延我慢敌”:如果我们像前面说的真实地树立了自信心,并通过自信心不断地修持,相续中的我慢逐渐逐渐就可以被消除。

“暗延”的意思是,我慢不像贪欲心、嗔恚心来得那么强烈,那么明显,而是在相续当中慢慢滋生的。我们初学佛法的时候,都是非常的谦虚、很小心、很谨慎。因为刚刚进到一个比较陌生的环境,生怕自己说错话,做错事情,所以说话和走路都是小心翼翼的。大家讨论的时候也不敢插嘴,生怕说错之后,别人笑话。基本上那个时候,相续中的傲慢心不强,当然,并不是说对世间的傲慢不强,而是对佛法方面,自己因为知道的很少,所以因佛法而延生的傲慢不强。

当学习佛法时间越来越长,知道的也越来越多时,如果没有用佛法调伏内心的话,自相续中的傲慢就会产生。自己资格老了,听的也多了,可以发表自己的观点了,这个时候就比较容易产生傲慢。尤其是对那些刚进入佛门的道友,自己很容易产生傲慢心。傲慢在相续当中是慢慢滋长、慢慢暗延的,我们还没发现,它就已经在慢慢增长了。所以,对暗延的我慢,先要发现,然后要去灭除,这个如果能做得到,我们相续当中的傲慢就成功调伏了。没有了傲慢,就很容易得到佛法的受用。

以前我们说过,佛经论典当中也再再提到,如果没有傲慢,越低调、越谦虚的话,相续中越容易引发佛法的功德。从修持上师瑜伽或者依止上师获得加持的角度来讲,作为一个弟子,对上师越恭敬、越谦虚,越没有傲慢心,就越容易得到上师三宝的加持;越容易得到加持,烦恼就越少;烦恼越少,越容易得到更大的加持,这就形成了良性循环。

通过遣除傲慢,功德越来越增长的缘故,傲慢越低;傲慢越低,功德越增长。他逐渐和正道相应,开始进入资粮道、加行道、见道乃至最后成就佛道。所以,最后“定能成佛果,圆满众生愿”,完全没有傲慢的缘故,他可以满足一切众生的愿望。

如果我们有傲慢,“定能成佛果,圆满众生愿”是不可能的。一方面有傲慢不能成佛,这是毫无疑问的。第二方面,我们有傲慢,不能够圆满众生愿。和我有关的、对我有利的众生的愿望,自己愿意去满足他。但是因为自己存在傲慢心的缘故,不愿意也绝不可能发起救度一切众生的愿望。所以,当我们相续中没有傲慢心之后,就可以去圆满一切众生的愿望。所以,圆满众生愿也是和消灭傲慢有直接关系的。这两个颂词是赞叹对治之自信。

丑三、灭惑之自信:

“灭惑”,也即是灭烦恼。对于灭除烦恼,也应该守持一种自信心。颂词当中讲:

设处众烦恼,千般需忍耐,

如狮处狐群,不遭烦恼害。

设使我们处于众多的烦恼对境当中的时候,“千般需忍耐”,我们要想方设法地来对治烦恼。犹如狮子处于狐狸群当中,而不被狐狸所害一样,我们处在烦恼群当中,也不要被烦恼所害。这里讲到,要调伏烦恼,须要守持调伏烦恼、灭惑的自信心。

下面进一步分析,“设处众烦恼,千般需忍耐”。其实众生很容易就处在了烦恼的环境当中,因为我们是业惑众生,通过自己的业和惑,相应于这个因缘,投生在具有业惑的环境当中。有的人困惑,我们为什么没办法转生到净土去?为什么我们所见闻觉知的一切,都是不如意的,都是充满各种各样危险的环境呢?其实这完全是和我们自心所成熟的因缘相应的。我们相续当中,充满了转生欲界的因缘,充满了转生在脏乱差环境的因缘,所以我们所处的大环境也是这样的。所处的环境和自己的业惑相应,那么所接触到的人,基本上也是和我们同一类型的人。所以,我们很容易生在产生贪心的环境中。

不单单是现在,其实在古代也是一样的。有人说,古代的人可能稍微要清净一些,但是再怎么清净,相续中也是有我执、傲慢,有各种各样的烦恼。单单说古代没有用,和我们关系也不大。我们就说现在,现在不管是在城市也好,乡村也好,或者寺庙也好,因为都是凡夫人聚在一起,大家内心都具有烦恼的缘故,所以所宣传的,大家所鼓吹的,都是很容易引发烦恼的。

以贪心为例,大家都赞叹贪欲心的必要性:必须要奋斗、必须要进步等等。电视、报纸等媒体的广告上经常说,你得到的话会如何如何地好,你不得到的话会有什么欠缺等等。很多地方都充斥着“你值得拥有”诸如此类的词语,所以很多人肯定去追求,为了得到这些东西,必须要拼命挣钱,不择手段地去获得更多的资具。所以,不单单自己有贪欲心,他人有贪欲心,大家聚到一起的时候,也是把贪欲心提到更高。我们处在这样容易产生贪欲心的环境,那我们怎么样去忍耐呢?

“千般须忍耐”:我们必须要忍耐,想方设法和烦恼作战。“忍耐”一种理解是,如果你不忍耐,随顺了烦恼,那么相续中的贪欲就会极速地膨胀,而忍耐就是不随顺它;还有一种理解,忍耐就是对治,处在这个生贪心的环境,我们要千方百计地对治贪欲心。

佛陀讲,对所贪著的法,要观它的反面。生贪是因为看到对境的好处,所以对治贪欲时,必须观它的负面、有害的地方,观不净、无常、苦、空等等,以此熄灭对这些法的贪欲心。

客观来讲,法本身不是好也不是坏,它是无记的,无自性的。它不具有生贪心或者生嗔心的决定自性,也不具有好或者不好的决定自性,它只是个现象而已。但是,我们内心对这个现象非理作意,觉得它非常好的缘故,贪心又滋长了。我们也可以觉得这个东西是无常的自性,如果贪著它会有很多过患,由此我们认为,这个东西不值得拥有,如果拥有它,会给自己带来无尽的麻烦。

所以,可以把人分为两类:修行人和非修行人。非修行人他就觉得“你值得拥有”,这个东西你拥有之后,可以得到很多利益,而且好处远远大于坏处。如果是修行者,比如华智仁波切,就认为有一匹马就有一匹马的烦恼,有一条茶叶就有一条茶叶的烦恼。修行人和非修行人之间,有这样的差别。非修行人相续中贪欲心越来越增长,修行人因为观过患、反面的缘故,贪欲心不是那么强烈,而是安住在比较清净平和的状态当中。这就是一种忍耐。

嗔心也是一样的。自己有嗔心,他人也有嗔心,当自他聚到一起的时候,也很容易谈论嗔心、引发嗔心。不认为生嗔心是不好的,反而认为它值得赞叹,比如宣扬所谓的英雄事迹:“这个人很有英雄气概!”实际上是说他的嗔心很大的意思。像这样长时间地宣传,大家的嗔心就比较容易持续滋长。有时是对某一事件,有时对某个民族……像这样经常宣传某个国家不好的地方,那我们对它的反感以及嗔恨心,也会逐渐地滋长。

我们处在这样的环境,需要“千般须忍耐”,去对治嗔恨心,不能去随顺。如果随顺了嗔心,给我们带来的就是无尽的罪业,所以我们需要千般忍耐。

那怎么样忍耐呢?佛陀讲过,如果遇到生嗔的对境,要换一个角度观它的好处,这样就可以熄灭嗔恨。正如前面讲的,对治贪心,就观它的坏处。而嗔恨心就是对某个人很反感、很不愿意接近、很抵触的情绪,到了极端的时候,就是勃然大怒等严重的嗔恨心。为什么佛陀说,调伏嗔心要观慈悲呢?因为慈悲是嗔恨的反面。我们观这个人的好处,他对我有什么恩德,她是我母亲……我们生起了悦意慈,有了亲近感,就不会对他产生嗔恨。

第六品安忍有一部分修安忍的理论就是如此。反观生嗔心对境的种种优点、种种功德、对我的好处、对我的帮助,如果不刻意去观,它们虽然存在,但是被我忽略掉。现在我刻意地观,发现的确是有,然后再把它放大,嗔恨心就会熄灭下去。

现在环境也是引发无明愚痴的因素。大家对于因果有业果愚,对于实相有真实义愚,不明善恶因果,不知诸行无常、一切皆空。大家都处在这种无明邪见当中,相互传染无明愚痴。我们要想方设法,避免自己受到这些无明愚痴的传染,所以要多学习智慧的教言,比如《入行论》、四法印、中观空性、缘起观等等。学习了这些,就会了知诸行无常,世俗中因果不虚,胜义中一切皆空,以此对治无明愚痴。

其实我们处在一个很容易滋生烦恼的环境,如果自己不修学,时间长了之后,就像中国古哲讲的,一个人刚刚进入鱼市的时候,他觉得很臭,但是时间长了之后,久而不闻其臭,他已经融入到这个环境之中了,他也闻不到臭味了,因为他自己已经变臭了。

所以,不修行的人,对于生贪心、嗔心、无明愚痴的对境,根本不觉得危险,因为自己已经融入到里面去了。我们之所以觉得这些很危险,是因为我们要出离,站在这些法的对立面去看,觉得我们不注意的话,这个环境很容易引发我们的烦恼。

以上就是“千般须忍耐”的意思。

“如狮处狐群”,这是一个比喻。狮子王具有能力和自信,它的自信也来自于能力。狐狸虽多,但是无法和狮子的威力相比。譬如狮子处在狐群当中,具有自信心一样,当我们处在容易引生烦恼的大环境中时,我们也要想方设法让自己不遭受烦恼的伤害。

这是非常重要的,因为我们相续中本身就具有烦恼的种子,是烦恼自在的众生。在这个情况之下,要调伏烦恼,就要像刚才所讲的一样,千般须忍耐,想方设法对治烦恼。当然,我们首先要知道烦恼的自性是空性,是可以被对治的。佛宣讲的对治烦恼的方法,我们要学习掌握,还要很熟悉。学习一次两次不够,因为这样不熟悉,要反复听闻,反复思考讨论,然后再反复实践,逐渐变得熟悉,最后逐渐把烦恼调伏,获得从束缚中解脱的境界。

下面讲灭惑之自信第二颂:

人逢大危难,先护其眼目,

如是虽临危,护心不随惑。

人遇到大危难时,总是先保护他的眼睛,同样的道理,修行者遇到危难的时候,首先应该保护自心,不跟随烦恼而转。

为什么“人逢大危难,先护其眼目”?比如,遇到强光时,马上遮住眼睛,遇到地震时,马上抱头闭眼。遇到危险时,自觉地遮眼睛、护头,这其实是人自我保护的一种反应。为什么闭眼睛呢?第一,因为在器官当中,眼睛是比较脆弱的,很容易受到伤害;第二,眼睛是很重要的器官,有了眼睛,就能看到周围的环境和地面的凹凸,依此可以作取舍。所以,眼睛的作用很特殊。因此,遇到危难时首先保护眼睛。就像军队遇到攻击时,首先保护主帅,主帅存在了,才可以指挥其他的兵卒。如果主帅死了,部队人虽多,但没人指挥,只会不战自乱。危难时首先保护眼睛的原因,可以从这两方面分析。

“如是虽临危,护心”:类似的,修行者遇到危险时,首先要保护自己的心。这里的危险,指的是烦恼以及产生烦恼的因缘。

同样可以从两个方面分析。第一,心是很脆弱的,很容易受到烦恼的染污。第二,心是根本,如果调伏了心,就能调伏一切。如果不保护心,不护正知正念,那么生起烦恼、堕入恶趣等不好的事情,就会接二连三地发生。所以,遇到危险时,首先要护心。

这时要怎么做呢?“不随惑”——不要跟随烦恼而转。

关于烦恼,《俱舍论》讲到有漏和无漏的差别。有漏是指第一刹那产生烦恼了,第二刹那、第三刹那……延续下去很长时间。而无漏虽然也生烦恼,但是不随顺,就像雪花落到了烧红的钢板上,直接化掉了,没有随顺。所以,有些初果阿罗汉也生烦恼,但是烦恼生起之后,第二刹那就终止了,这也是无漏。

所以,众生都会产生烦恼,这个我们不用回避,关键是看产生烦恼之后的反应,是跟随烦恼,还是护心不随惑。这才是修行和非修行者的最大区别,并不是说有没有皈依证,或者进一步说有没有穿着袈裟。并不是这样的。是不是修行人,要看起烦恼时有没有调伏烦恼的意识和动作。如果遇到烦恼时,反应和一般人一样,让烦恼延续下去,虽然穿着袈裟也不是修行人。相反,如果有护心、有调伏烦恼的意识和动作,就是修行人。当然,你成功地调伏了烦恼,更算是一个修行者。

总之,遇到生嗔或者生贪的对境时,首先要保护自己的心,不要让它跟随烦恼而转,这是非常重要的;还有一点,遇到临危的情况时,我们要意识到自己是不是临危了。有些人反应特别迟钝,虽然已经到了很容易生烦恼的群体或者环境,还没有警觉,这就是临危而不知危,更谈不上调伏了。我们要临危而知危,如果知道自己已经面临了危险,自己有紧迫感,这样才会注意保护自己的心。对于灭惑,我们要有以上的意识。第一堂课就这样。


思考题

621、傲慢与自信有什么不同?你平时是怎样区分这二者的?

答:1)傲慢是五种根本烦恼之一,认为自己的见解至高无上,像外道一样无义苦行,就是因为傲慢所致。而所谓的自信,是对修法、成佛、度众生充满信心,坚信自己能承担一切。

2)傲慢是一切苦恼痛苦的源泉,自信是暂时究竟快乐的来源;傲慢是增长烦恼的,自信是对治烦恼的;傲慢只能增长三界轮回的痛苦,自信能带来暂时究竟的成就和解脱。所以,二者不能相提并论。

622、什么是真正的英雄?如何才能做到这一点?这样做会有哪些利益?

答:能克制傲慢嗔心等烦恼的人,才是真正的英雄。

要坚信自己能战胜一切烦恼,这是断除傲慢等烦恼的有力助缘。如果一直坚持这种信心,那么由此能产生巨大的功德,为降伏烦恼而奠定坚固的心理基础。

如果断了以傲慢为主的烦恼,那么一定会成就佛果,以二十七种事业来度化天下无边的众生。

623、在对治烦恼的过程中,上中下三等人有什么差别?你属于哪一种?

答:上等修行人,在遇到恶劣环境时,不仅自心不为烦恼染污,还能通过善巧方便,对其他烦恼众生加以调伏。

中等者,自己能把握自己的心,不被烦恼所转,虽然没能力度化他人,但可以在恶劣的环境中呆下去。

下等者,应远离不良环境,前往寂静的地方。

624、现在末法时代,外境的诱惑非常强烈,作为修行人,你该怎样护持自己的道心?请举例说明。

答:请自己发挥。

相关文章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