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位置: 首页 > 修心七要 > 正文

《<修心七要>耳传略释》法师辅导第6课

本文作者: 发布时间:2020/7/12 10:59

诸法等性本基法界中,自现圆满三身游舞力,

离障本来怙主龙钦巴,祈请无垢光尊常护我。

为度化一切众生,请大家发无上的菩提心。

发了菩提心之后呢,请道友们也继续一起学习《修心七要~耳传略释》。《修心七要》有七个要点,前面我们学了五个要点,今天开始学第六个要点,修心之誓言。那么修心之誓言呢,主要是菩萨在修持大乘菩提心的过程当中,否定的、不能做的方面进行一定的宣说,

【恒学三总义】

那么这个“总义”呢,就是把应该修学的归纳的要点称之为“总义”。“恒学三总义”就是说我们经常性地要修学的三个所依。

【所谓的总义可以分为三点,即:一、不能违背修心之诺言;二、不能过分放纵癫狂;三、不能堕于片面偏袒。】

下面对这三个要点分别进行解释,对这三个要点一个一个进行宣讲。

【第一、我们一定要断除那种自我标榜说:“我是修持修心教法的人”,从而藐视一些细微学处的行为。】

那么有些人在修习这个修心教法的时候呢,容易自我标榜,或者说容易以“我在修心,我是一种修持修心教法的人”,所以说主要以调心为主,那么至于一些外在的戒律就不重要了。所以说他以为自己时重视修心教法的人,所以就可以蔑视一些外在的身、语的学处,身语的行为,所以此处讲的“细微学处”呢,就是讲到一些戒律,包括如何说话,守持一些清净的戒律等等。

实际上作为一个修心,修持修心教法的人,和守持细微学处二者之间并不矛盾。因为修心主要是调伏自己的内心,而这些细微的学处是外在身、语的一些规范。作为一个修行者来说不单单是要调心,当然主要是调心,那么佛教他的一种不共的特点就是“内观”。平常我们有一种说法就是“内道”和“外道”。那么这个内道和外道的这个内外怎么样去区别呢?

这个内呢,它主要是内观自心,调伏内在的分别念,调伏自相续,所以这个称之为内;而外道呢,虽然有一点点关系心的一下修行方法,但主要是在于外在的行为上面。所以我们说内道和外道主要是调心和不调心的一个差别,但是作为修心教法,它是以修心为主、调心为主,而外在的行为为辅,外在的这些戒律、这些学处能够帮助我们来修持这个殊胜的法义。

所以说一般来讲,心它是主导,比如说我们内心当中发的心会影响我们的身、语行为,而身、语的行为也可以影响我们的心。所以佛陀在告诉我们修法的时候呢,也主要是以调心为主,那么身、语的行为,比如不杀生、不偷盗等等这些行为,也绝对有帮助于调伏我们的内心。所以说作为修心的这样一种人,一方面要主要调伏自己的心,然后另一方面也不能够蔑视一些细微学处。

那么以前跟大家也讲过,一般的人呢,就是如果他纯粹只是一个小乘的修行者,一般的人呢,他比较重视自己的这样一种威仪,比较重视自己的行为。因为佛陀在小乘的修法当中,佛陀在小乘的戒律当中,就已经规定了这个就是不能做的,不能做就是不能做,如果做了就违背这样一种戒律,所以说一般来讲,小乘的这些修行者呢,他比较重视这样一种身、语的行为,乃至于对一些微小的戒律呢,守持地很严格。

那么到了大乘之后,这种情况有一点变化。并不是说大乘不需要守持身、语的这样一种行为,而是在大乘道当中,主要是看自己的发心。在这个《瑜伽师地论》,在其他的比如说《学集论》等等,这些大乘的论典当中也提到,如果一个菩萨他的发心纯正,他的的确确是为了利他的话,那么身、语方面的一些可以开许。比如说有的时候真正是为了救度众生的话,开许杀生、开许偷盗等等,这些方面在大乘的论典当中,它有明确的这样开许。

所以说这个是什么原因呢,因为到了大乘之后,他纯粹地是以利他为首要,小乘它主要是自利,但并不是说小乘一点利他都没有,但是他主要是自利。所以说他会为了自己获得解脱的缘故呢,那么就是说自己种种的行为他就非常非常地注意。那么到了大乘的时候呢,他主要是利益众生,所以说在这总的前提、总的原则之下,如果是真的为了利益众生,那么可以开许杀生。因为这样一种会不会成为恶业、会不会成为善业,它不完全是看你的行为,而看你的发心,如果这个发心的确是为了利他的话,那么有一些表面上的恶业是可以开许的。

比如在佛经当中讲过,释迦佛在因地的时候呢,为了解救500个发了心的菩萨,所以说他自己发了这个勇猛的大悲心,把一个人杀死了。因为这个人他要杀死500个菩萨,那么这个释迦佛的前身大悲商主,他就想,如果这个人真的把500个人杀死的时候呢,这个人将很长时间住于地狱不得解脱,那么我如果把这个人杀死的话,也许我会堕地狱,但是就避免了500个菩萨被杀,避免了这个人长时间堕地狱的这个不好的结果。所以说如果我堕地狱,那也是没有办法的。他就发起了强烈的悲心,将这个凶手杀死了。那么因为他的发心很贤善的缘故呢,经典当中记载,他通过这样一种行为不但没有堕地狱,而且真实地发心于利他的缘故呢,这个行为让他圆满了八万大劫的资粮。

这样在《菩萨藏》当中还讲了,如果一个富翁非常地吝啬,不舍得将自己的钱财用来积累福报,帮助众生,那么菩萨呢,完全不出于自利,完全是为了利益这个富人的发心,然后把他的钱财偷盗了之后呢,替他做供养,替他做布施等等,这样一种是开许的。所以我们说在菩萨乘当中这个就不一样,因为这是以利他为前提的。但是呢,我们说它有开许的地方,但是危险性也高。小乘的教法很安全,为什么很安全呢,不能做就是不能做,规定你不能做你就不能逾越,你没有任何借口,但是它比较慢一点。

大乘是快,就是说前面讲,他杀了一个人还积累了八万大劫的资粮,他很快、很殊胜,因为它以调心为主,但是危险系数也高。那么就是什么样危险系数高呢,有些人内心当中还有自私自利这样一种作意,但是他表面上说我是为了利益众生,我去做这些非法的事情。他打着“利众”的这个幌子,然后去做这些伤害自他的事情,所以这个就很危险。所以一般来讲菩萨乘当中虽然有开许说,菩萨他不是为了自利的话,他可以杀生啊、偷盗啊,就是说身、语七支都可以开许——就是说十不善当中,除了这个贪嗔痴,这个是自性的罪业,不管谁生起了都是罪业,那么身、语七支,身体的杀生、偷盗、邪淫,语言的妄语、恶口、绮语,那么这个身、语的七支罪业呢,如果以菩提心摄受它是可以开许的。

说是这样说,但是很多大德在解释的时候呢,他不是针对一般的人,或者是说我只是想一下,大概大概地想一下我是为了利益众生,然后就开始胡作非为,这个是绝对不行的。所以说在开许的时候也非常地慎重。如果一般人根本没办法观察自己是真的利他的心,还是表面上为了利他,实际上还是为了自利,这个就是很难观察,所以说一般的这些初学的菩萨一般不开许,不开许随随便便做这些身、语的七种业。所以说我们在讲的时候,一般的初学菩萨,一方面要努力地修心,一方面在外在的行为上面尽量地遵照小乘的戒律而行持,就是相当的保险。

所以说对于修学大乘的人来讲,不单单是说修大乘的菩提心的人,有些教法越高,越要注意,比如说修禅宗的,比如说修密宗的,这些教法很深、很高,所以说如果有些人根基不够,然后按照这些不取舍的行为去做的话,那么因为自己的这样一种根基不够的原因,导致最后不但没办法生起功德,反而产生很多很多的过失,所以这个方面是必须要注意的。

【在内心具备修心法门的前提下,也要竭力守护从别解脱直至金刚密乘所承诺的所有誓言和学处,并且令其不至犯失。】

所以说我们在内心具足修心法门,不违背修心修法的前提之下呢,要努力地守护这些戒律,就是说从小乘的别解脱戒开始,到密乘戒之间,我们进入佛门之后呢,我们要守这个别解脱戒,居士是五戒,出家人是沙弥戒、沙弥尼戒或者说是比丘戒等等,乃至于有菩萨戒,还有金刚密乘的密乘戒。那么就是说我们一方面要调心,一方面我们要尽力地去守护这些所有的誓言和学处,令其不至犯失。

【第二、我们一定要断除那种为了让别人知道自己已经达到不珍爱自己、不执着自己的程度,而去砍伐神树、与麻风病人相处等等之类的狂放行为。】

那么有些人修行到了一定程度之后呢,没有按照正道去发展,就说只是看到修心法义当中说要断除执着,然后自己内心当中的的确确没有断除执着,但是为了让别人知道,或者让别人误以为自己是一个修持修心法要到达某一种境界的人,他故意去做一些别人不敢做的事情,比如说此处讲到的砍伐神树、与麻风病人相处。

那么这两个例子我们说在藏地不一样,藏地呢,比如说有一些山是神山,有一些树是神树,这些神树它是属于这些土地神,或者一下这样一种非人依托的,有的是他的房子,有的是他的身体,所以说有些神树是不能够砍的,如果砍了这些神树之后呢,自己还有自己的家人都要遭殃。所以说藏地它就有这样一种风俗,如果这个认定是神树的话,很多人不敢动,不但不敢动,很多人看到这个神树之后远远地绕开,深怕一不小心得罪了这个山神,就会有大祸临头。

那么有些成就者呢,他为了检验自己的证悟,故意去动这些神树,故意去砍这些神树,然后等这个山神发怒的时候,他就开始内观自心,看自己在这样一种大的境界来临的时候,自己的修行是不是有动摇。有些成就者他会这样做。但是呢,如果有些时候自己没有到达那么高的证悟,只是为了显示自己似乎已经不珍爱自己了,不执著自己了,故意去砍伐神树,那么这个就不对,没有任何意义。

还有一个呢,在西藏、在藏地这个麻风病人很相似,麻风病是一个传染力很强的一个疾病。所以说很像现在听到的这些艾滋病,那些强烈的传染病,还有在前几年流行非典的时候,有点像那种情况,大家唯恐避之不及。那么有些人为了显示自己不执着自己,故意地和麻风病人相处,他就让别人认为这个人是个修行者,根本不执着自己,他就和麻风病人相处,实际上内心当中根本没有达到断除我执的这样一种境界铺垫的在我的行为上去显示似乎断除我执的这样一种行为。所以实际上从这个行为观察的时候呢他自己认为很不得了,但是呢如果是旁边的人通过这种修心的教法衡量的时候呢,实际从他的发心开始就错误了。修心的教法是调伏内心的,应该是越修越低调,越修越谨慎,但是呢此类人,这个地方所讲的人修心还未达到结果,就开始在外表来炫耀自己,而且所炫耀的东西是根本自己没有达到的境界。这就已经不正确了。所以这个第二个总义呢,我们也要注意啊!就说现在有些修行人的团体当中,不管是在家者还是出家者,很多人有些是受到禅宗的影响,但禅宗是一个很殊胜的教派啊,他的教义非常非常的这个正确,而且很高深,但有些人在学禅宗的时候没有学到禅宗的精髓,只是对禅宗的文字略通一二,经常拿这个禅宗的语录呢作为自己的口头禅,一切都不执着啊,什么都不执着啊,什么都要放下,所以就开始行使一些疯狂的行为,这个方面也有。有些是学密宗之后呢,大圆满当中就说是什么都不执着的行为,所以象这样的话就是自己没有达到这种境界的时候呢就不能做这个行为。所以这个修行者呢,一般来讲如果法融入于内心之后呢应该是他的行为越来越符合因果,他的行为越来越符合这样一种殊胜的教义,很低调很谨慎,这样的一种行为就很保险的。

【我们应当按照仲敦巴格西在热振寺所制订的规矩,决不能与噶当派祖师们光明磊落的行迹背道而驰;】

仲敦巴格西是阿底峡尊者的主要的弟子,然后仲敦巴格西在西藏的热振寺这个地方长期的居住的,所以它也是噶当派的最早的一个寺庙。那么他在热镇寺也制定了很多规矩,比如说自己的行为要符合于这样一种三藏,自己的行为必须要小心谨慎,不要炫耀自己的功德,不要炫耀神通等等,制定了很多规矩。所以说修行的人,噶当派它是以修心为主的一个宗派,所以修心为主的宗派呢,它也是告诫修行人,虽然内心当中有了这些功德,也不能在外表上作出一些疯疯癫癫的行为,让其他的众生不起信心,所以他制定了行为要非常的清静,符合于佛制。所以说我们修心的人也绝不能与噶当派祖师的光明磊落的行径背道而驰,噶当派的这些祖师呢,都是以调伏烦恼,都是以行为如理如法而著称的。所以说既然我们现在我们所学的教法是传自于噶当派的这些教言,所以我们的行为呢也不能够与噶当派的祖师们的行为完全背道而驰。

【第三,我们应当唾弃那些只能承受人类予以自己的伤害却无法忍受鬼神之类的伤害。】

那么第三个总义,第三个总义就不能够偏袒,不能够偏袒什么呢?有些时候呢我们能够忍受人类对自己的伤害,比如修忍辱的时候,比如说这个忍辱的来源,伤害的来源来自于人类呢,自己想必须要修忍辱,不能够发脾气,必须要对对方修忍辱。那么但是呢,伤害的来源是鬼神,是非人之类的伤害,自己就觉得不应该修忍辱,所以对人类他可以修忍辱,但是对于鬼神的伤害呢他却不安忍,这个方面就是有所偏袒。

大乘这个慈悲心,大乘的菩提心,他绝对不是说只是对自类开始利益,而是对其他种类的不利益,没有这样的教言。否则现在的这个世间说法,也是说对于人类呢我们要如何如何,但是呢就说是对人类要帮助啊,人类要和谐啊,但是对于其他的众生呢,就没有这样去利益、去关怀。佛教的思想不单单是对人类,而且对其他的众生,包括鬼神在内的众生,他都要同等的去慈爱,同等的去对他们发起菩提心。所以说呢,此处说不能够偏袒。那么第二大类的偏袒呢,

【或是对尊贵人物毕恭毕敬,对卑微之人却轻慢欺侮。】

那么这个也是偏袒的行为,有些人对于尊贵的人,或者说权利大的人,或者说名声大的人,或者显现上修行好的人,对这类人呢毕恭毕敬的,但是呢对于一般的卑微之人,比如说一些弱势群体,或者说有些没有名声的人,或者是显得非常卑微的人啊,就看不起,轻慢,开始欺侮,这样的话也是不对的,所以说我们修心的时候应该平等对待,因为菩提心它有一个特点,它就是一种平等的慈爱心,这个在菩提心教法当中,我们在讲这个法的时候也是再再的提到,菩提心的教法是平等的一种教法,所以说不能够对一类人非常恭敬,对另外一类人不太恭敬。因为就说人之常情啊,他对于有钱有势的人,他都很恭敬的,不单单说是修行佛法的人,即便是世间的人,他对于顶头上司啊,对于这些官员,自然而然都能够很恭敬,对于下面的人就非常的轻慢,所以说,如果做到如果自己的行为是这样的,如果自己的心态是这样的,那就和世间的人差不多,和世间的人一模一样了。这不能说自己是一个修心的人,如果真正是一个修行修心教法的人,他应该平等对待一切高贵、低劣的人,因为这个高贵的人呢,他也是因缘和合,暂时显现的一种现象,卑微的人呢也是某种因缘和合暂时的一种现象,所以这些都是无常的。而且从菩萨发心的时候,昨天我们有一个观点,说菩萨发心的时候呢,他要抛弃这个是某一类高贵的人,这是某一类低等的人,或者这一类人是我的亲属,那一类人是我的怨敌。他要把这些所谓的这些不好的观念、有差别的思想要泯灭掉,那么最好的作意是什么呢?最好的观点就是说,他就是一个人,他就是一个人,他的想法和我的想法一样的,每一个人,每一个众生,他相续当中,内心当中都有一个很朴实的想法,就说离苦得乐的想法,每一个人都是这样的,所以说我对待每一个人都是愿他们离苦得乐,那么就说不单单是人,每一个众生也是一样的。所以如果我们对于这个人有差别的时候,我就会想他就是一个人而已,所以有些时候这个坏人呢,或者有些高高在上很傲慢的人呢,我们就把这些他外在行为我们忽略掉,我们就是想他就是一个普通人,他就是一个平凡人,他心中的想法和我的想法是一样的,无外乎就是想离苦和得乐而已,他就是这个想法。所以说有的时候我们看到这些很凶暴的人,有的时候看到这些有权势的人,看到外表的情况的时候呢,我们容易被这些外表的这些行为所迷惑,就觉得他是一个大人物,或者他是一个小人物。实际上真正仔细观察一下,他也无非是一个平凡人,想法和我的想法是一样的。所以象这样的话,如果我们看到这样不同差别的人的时候就可以这样想。

那么看得这些不同种类的众生的时候呢,也是一样,他就是一个众生,只要是有心识的众生,他们的想法也是想要追求安乐,不想受痛苦。包括这些外面的这些狗,或者这些牛羊,它们也是想得到安乐,也是想避免痛苦。所以说作为菩萨来讲,他就是以这个作为平等发心的基础,他就抛弃掉其他的差别:这个是一个低等的众生,哪个是一个高贵的众生,人是高贵的动物,这些狗是个低等的动物,就把这个所谓的高等和低等这些差别都去掉,抹平了,然后呢,就是他是一个众生。然后在这个基础上每一个众生的想法都一样的,所以说我作为一个菩萨来讲我就平等的要赋予这些众生快乐来拔除他们的痛苦。啊这个是另一类,自他平等的修法的时候呢他是可以这样去观修的。所以有些时候呢,我们容易对一切众生是自己的母亲,对这类教法容易入门。有些是容易对一切众生他不是有一个平等的诉求,平等愿望。从这个方面容易产生平等心。所以此处呢就说让我们要抛弃这个偏袒。

【或是对亲人悲悯慈爱,对仇敌横眉冷对之类的偏执行为而应当锻炼培植出对一切众生的平等心。】

还有一类就说是不平等偏袒的行为是对自己的亲人非常怜悯,非常慈爱,但对伤害自己的怨敌或者自己这些竞争的对手,要经常的横眉冷对,经常的作一些偏袒的行为,所以这个方面对针对于菩萨来讲都是需要通过修行来逐渐纠正的这样一种对境。所以此处告诉我们应该忆念,应该培植出对一切众生的平等心,所以这些教言如果我们听了之后不做呢,那我们的心永远处于那种庸俗的状态,永远也没办法真正的去安住在菩萨道当中。那么了知了这些教法之后呢,首先,就前面讲,首先我们要认同这种理念,首先通过各种的观察认同这种理念。那认同了这种理念之后呢,然后就真正开始通过法本当中给出这些窍诀、要点开始去观修、通过长时间的观修,把纠正我们内心当中的这些不平等的观念,偏袒的观念纠正过来,让我们的心真实处于那种平等的状态当中。如果我们的心平等了,我们去看众生的时候,因为是以平等心去看众生,所以说看到的每一个众生都是自己要饶益的对象,而不是看到他一种不平等之处。那么如果我们平常的心看不到平等的这一点,只是看到不平等这一点,那就很容易对于比自己圆满的人产生嫉妒,比自己低下的人产生这样一种轻视,和自己差不多的人产生一种竞争心态。但是如果我们内心当中属于平等的状态,那么如果对方平等了我们以平等去看众生,那就不会出现这么多的这样很多很多产生分别念的这些不好的作意和不好的行为了。

【转欲自稳重】

下面就是讲了就说转欲自稳重。转欲自稳重就有两层意思,第一层意思叫转欲自,转欲自这是第一层意思,稳重是第二层意思。那么什么叫转欲自呢?我们要转欲自,首先就是这个欲自,这个欲自就是前面我们讲到的把自私自利的这些想法,啊,自私自利的想法,就说什么事情都想自己得利益,什么事情都想自己摆脱这样一种种种的违缘,这个叫做欲自心,叫做我爱执,自私自利。所以说我们在修持这个誓言的时候呢转欲自,就把这种一切以自我为中心的这种思想转变成利他的思想。以前是珍爱自己,现在要转变为珍爱他人,就叫做转欲自的意思。

稳重呢,当然我们在修法过程当中呢我们自己要低调,我们自己要以调心为主,不要以外在的行为为主,这个在下面注释当中都要讲。从今以后,我们应当将以前珍爱自己、重视自己的念头转为珍爱他人的念头。这一句就讲到转欲自,这里面有转变,转变就是说以前珍爱自己,重视自己这叫做欲自,然后把这个念头转变为珍爱他人,因为以前我们珍惜自己的缘故呢造下了很多的滔天大罪,因为以前我们珍惜自己的缘故呢,现在还在轮回中流转。那佛陀呢,最初的时候开始珍爱他人,所以现在已经成佛了,那如果我们自己要把这个念头彻底转变,使自己的言行象如法行使的同道一样稳重,这里解释这个稳重。那么让自己的这个言行和如法行使的这个同道一样稳重的行持。

那么下面这一段呢,就对这个怎么样稳重进一步的说明,

【所有的修心都不应该注重炫耀表面的形式,而应将内在的本事作为慎当其中的关要。作为修心者应当在他人毫无察觉的情况下,默默无闻的使内心逐步成长起来。】

这个就是对于一个稳重的这个非常好的一种诠释,那么所有的修心的法门呢都不在炫耀表面,初学人啊刚刚学佛的人,他很注重这个外表的形式,如何穿衣服,如何这样一种走路的方式啊,或怎么样做才更像一个佛教徒,怎么样做才更像一个修行人,他都说怎么样更像,他就说很在乎外在的形为,怎么样排队,怎么样合不合。但是这样说也不是完全不需要,而是说在主要和次要当中,这个是排在次要的位置。

修心对佛法的修行主要是调伏自己内心,所以说所有修心呢,它不应该都是很注重炫耀表面的形式上面。有些时候说作为一个修行者,如果你有功德也不能够在表面上炫耀,如果你经常在表面上去炫耀的话,你自己的功德就会逐渐逐渐就消完了。在佛教佛经中讲灭除这个善根的有四个因缘,其中的一个因缘就说经常性的去炫耀自己的功德,比如说自己作了这个念诵,念诵了很多咒语,那么自己以一种炫耀的状态给这些修行者讲,我念了一百万心咒,是不是很厉害?像这样他有炫耀的心态,实际上当他以这种心态给别人宣说了之后,他的这个功德就没有了。本来念这么多的名号这么多的心咒是非常不容易,但自己不懂得保护这样一种窍决的缘故,就在这样炫耀的心态行为当中很轻易的把这个功德毁灭了。所以说这个也是毁坏善根的一个因。还有一个后悔,我自己做了这种善法之后很后悔,就说今天布施几块,十元钱。布施了十元钱之后,自己越想越后悔,不应该布施这么多,应该少一点。那么如果自己做了之后后悔了,那么钱也布施出去了,功德也没有了。这是非常的要注意,当然还有一种是生嗔恨心,生嗔恨心也是毁坏自己的功德的一种方式。还有就是邪回向,就说自己做了善法之后颠倒回向,不按照如理如法的方式去回向,颠倒回向这个也是毁坏善根的。不但此处,此处来讲我们讲炫耀,这炫耀一般的初学者,一般的凡夫人很喜欢炫耀,有的时候实在没有炫耀的资本了,就把自己的梦境来炫耀,实际上这个方面没有什么必要去做炫耀的。如果有功德就是自己里面真的有功德,真正的受益者是自己,那么如果自己去炫耀之后,实际上这个心态本身它就不是一个学佛的人稳重的一种方式。所以像这样的话尽量避免炫耀,当然有的时候有必要的话,有的时候为了增长别人的信心啊,或者说为了善法考虑啊,讲一讲这些修行方式这样也可以,但是切忌通过炫耀的方式去讲解,因为这是一种毁坏善根的一种因缘,所以这个地方要讲把内在的本质作为首当其冲关要。

作为修行者应该在他人毫无察觉的情况下,默默无闻的审视自心,逐步成长起来。就说佛法当中有一个保密的一种窍决,就说修什么法如果你悄悄的修、秘密的去做,不在嘴里面经常这样一种挂在口中啊,秘密去做的话违缘很少。所以说很多以前的修行者,他在修法的时候,他都不给别人讲,外表上看起来和一般人一模一样,但是他在下面的时候该观修的,或该发心做的事情的时候呢,他都是认认真真的去做,但嘴里面很少让别人去察觉,他在修持一些高深的法。所以以前我在看一个佛教史,最初这个密宗在印度开始流传的时候,最初这些修密宗的人无一例外,都非常的隐蔽,就在别人毫无察觉的时候在修。表面上和其他的僧人一样,表面上和其他的老百姓一模一样,他私下悄悄的修持这一种殊胜的法要。那么等到他真正修成就了,显示各自上神变的时候,其他人这才知到原来他是一个密乘修者。像这样的话那个时候才知道的。所以说我们在修行时也是尽量的悄悄的去修持,像默默无闻的让自心开始成熟,让自心开始逐步的成长。

【不应说缺陷 全莫思他过】

那么这个呢就两点,第一个是说不应说缺陷,世间的缺陷和出世间的缺陷不能说。全莫思他过,那么第一点是不要说别人的缺陷;那么第二点更严格了,全莫思,连别人的过失都不要去思维,不要去思维,像这样的话第一个不要说别人的过失,第二不要思维他人的过失。总的原则为什么要这样做呢?因为我们去说别人的过失,或者我们去想别人的过失,实际上对自己的修行没有一点帮助。那么如果我们去说别人的过失,对自己的修行有利,或对别人的修行有利,那就可以说,佛陀也会开许。但是我们在说别人过失的时候呢,这个时候往往在我们内心当中它是一种不好的心态,有些人以说别人的过失为乐事,只要说别人的过失他就很高兴,也很开心,所以他的发心是不好的。所以说在说过失的时候,他的发心往往是一种不好的心态。所以他的发心是不对了,说出来的时候往往是别人不愿意听到的种种缺陷,所以说这样一种附和声对自己的修行不好,因为做一个真正的修行者要调伏自心,他自己的过失应该说出来,然后别人的过失应该尽量避免,这是在佛经论点上这样讲。

第二个呢说的过失对别人没有意义,如果是一个上师一个善知识看到弟子的过失的时候,他要指出来,让弟子改正。一般的人就你说出来之后,别人不一定听,世间上也是说,像这样的话有这样的讲法,就说如果你是一个无关紧要的人,你说的话没人听的,像这样的话说这个人轻言也微。所以说你当你说的时候人言轻,所以说当你说的时候没有力量,没有分量。所以说你给别人说你有这个过失,别人听了后不服气,你凭什么,你有什么资格指责我,你还不是有那样这样的过失。所以说当说这个过失的时候呢,产生不了一种应该有的效果,但如果是一个高僧大德,他是一个对方信服的人,当他指出对方的过失的时候,他们说这是我上师给我指出来的过失,这个是某某高僧大德给我说出来的过失,那么我一定要改正。这个就能达到效果,但一般的人比如说出别人的过失,别人不一定能够信服。还有如果自己在很多人面前说过失的话,不单单对自他没利益,而对整个团体都有传染这样一种不好的地方。那么比如说这个过失本来如果自己不说的话,这个过失就是他一个人有过失,他的影响是很小的。然后自己给很多人说了之后呢,其他人都知道了,本来别人不知道的时候呢这个心情还是比较平静的,但是只要你一说,对方一听到的时候,这个分别心就有这个特点,他一听到某个事情的时候,马上就开始去转移去分别,开始就打转,就觉得这个人不好,这个人有什么过失。所以他一下子影响很多人的心态,你看嘛,这样说出来之后对自己没利益,对对方没有利益,说出来之后呢对很多都受影响。所以说看这样没有什么必要呢,没必要,不增长任何功德,而且会传染对我们有过,这方面是非常可怕的。所以说我们如果有的时候想说过失的时候,因为每个凡夫人都有这个通病,这个通病就是说喜欢说别人的过失,喜欢说别人的过失。世间上也是这样,谁人背后无人说,就这样的。他的背后不说人,一般人都是这样的,所以说哪个人谁人不在背后说别人的过失,都要说。然后反过来讲,那个背后无人说呢?你这个人背后也有人说你啊,这个方面是这样讲的,所以说有的时候听到一些说法的话,我们运用这方面来安慰自己,反正我是一个凡夫人,肯定背后有人会说的,释迦佛这样的圣人背后都有人说,我自己听到一两句不好的语言是正常的。然后要更加注意的时候,我们在背后的时候尽量的不要说别人的过失,因为说出来我们要是,如果我们想要说的时候,你想我说这个到底有什么必要,除了有的时候说出来自己感觉的,如果以为比较快乐,比较高兴之外呢,实际意义上一点意义都没有,没有什么意义。所以说我们作为一个人来讲,我们是应该有正确的思维的,应该有自己的思维,就说我说这个话是不是对自己负责的,如果真的为自己对自己负责的话,就有很多不必要的话尽量不说。如果要说的话赞叹别人,看别人的功德啊,赞叹别人功德啊,这些都说。如果看别人过失,思维别人的过失对自己修行没有利益,看别人过失对自己的修行也没有意义。

【对于他人在世间方面诸如盲眼之类的缺陷,以及在佛法方面失毁戒体之类的过失等等这些不中听、不悦耳的话,都不要妄加评说。】

这是解释第一句。那么两类过失,一类过失是世间方面的过失,比如说有些人盲眼,有些耳聋,有些有跛腿啊,等等。。。。像这样的时候,我们就不要说别人有这样那样的缺陷,像这样的话会激怒别人,或说别人的过失,这是世间方面的过失。然后佛法方面的过失呢,这个人生邪见啊,这个人失坏了戒体啊,等等。。。这些不中听不悦耳的话呢,不要妄加评说,有些时候这些失坏戒律是暂时失坏戒律。所以说呢前面当中讲乃至于没有登地之前,这一切的贤劣行为都是无常的,就说一切的贤善的行为和一切的下劣行为,他都是无常的。比如说贤善的行为很有可能变成恶劣,但有些恶劣的人呢,他又可能变得贤善。所以说这样的,比如米拉是巴尊者他在前半生的时候去些咒术,咒死了这么多人,后来他通过修习佛法变成一个一生证悟的修行的典范。还有有些人呢,比如说假如说我们现在的指责谁谁,他就说戒律不清静,他怎么样。那么这个也有可能过了两三年之后呢,我们就变成这样的人了,因为我们谁都不能保证我们现在这种如法的行为以后不会不会变坏。所以这一切都是无常的。而加上简单的讲就说说别人的过失对自己调心没什么意义,那么像这样的话如果对众生有利益的话说还是可以,但是没意义的话这些都不要评说,这是没必要。

【在看到一些众生特别是已跨入佛门的修行者的过失时,也要清醒的意识到这是因为自己的心,或不清净所导致的,他人不可能有这样的过失,除要断除挑剔别人毛病的心思。】

这是解释第二句全莫思他过。那么有的时候我们会这样想,如果是一些空袭来风的一些谣言啊,或者小道消息啊,这个时候我不去说也可以,但是呢我明明看到,我亲眼看到对方在犯这个过失,难道这个也不能说吗?针对这些情况佛陀也有这些专门的一些教诲,那么此处说,特别是看到,已经入佛门的修行者有些时候很明显过失的时候,我们要清醒的知道:实际上呢这很可能因为自己的心不清静导致的,他们不可能有这个过失。所以说如果是众生的心不清静,他看到的这些外境都是不清静的;如果这个心是清静的,看到外面的都是清静的。所以说这个方面是说什么?因为所看到的一切都是自己心的一种投射,这是一种内心反应,反应到外面的。所以说呢如果我看到这个不清静的行为,那是首先是因为我的心不清静的内心的一种反应,反应在外面的,所以说如果我看到这不清净的行为,那是首先就因为我的心不清净,所以说看到这个不清净的显现,所以说真正的过失还是在自己,那么如果是佛呢,佛的心已经彻底的清净了,所以说佛看到的一切都是清净的显现,佛看一切众生都是佛,众生看佛也是众生,所以就是因为众生他在看佛的时候他是以众生的这种心态去看,看一切,所以即便是佛出现在他的面前,在他的境界当中也是一个和一般的众生一样的,那么佛呢因为有清净平等的智慧,所以佛看一切众生都是佛,众生看一切佛都是可怜众生一样,所以这些方面就是说,虽然我们还没有到达那种佛的境地啊,但是这个是一个很好的保护自己的方法,这个在佛法当中叫做清净观,怎么清净观呢,清净观就是当我看到不清净的行为的时候,我想呢这可能是我的这样一种心思不清净而导致的,实际上对方他是不是真的不清净,我是没有办法这个评定的,有的时候我在亲眼看到了难道还没办法去评定吗,这个也不一定啊,为什么不一定呢,因为就说是每一个坏人他也不会在自己的脑门上写坏人两个字,所以说真正的高僧大德呢他更加是隐藏自己的功德,所以说就为了避免后世的修行者在这个方面出现一些不必要的过失。

我们如果是看过一些印度的成就者的传记的人都很清楚,比如我们看过了八十四位成就者的传记,八十四位成就者从他们的证悟来讲,他绝对是圣者,但是呢他们就是在证悟之前或者证悟过程当中示现的行为,有些是示现屠夫、有些是示现这样一种妓女,有些示现这些养猪的人,卖鱼的人,猎人就是这些,但是就说他外表上是这些行为,但是实际上内心当中他已经安住在一种证悟状态,所以说外在这些行为呢是他度化众生的一种方便,有些众生只能用这种方法调伏,所以这样的,因为我们能够从外在的行为去判定,他就是一种好人和坏人,我们是没有这样一种能力的,没这个能力,所以说在这个方面来讲的时候,既然我们不知道我们在坐的这么多人在坐的这么多人我能够知道哪一个是真正菩萨的化现,哪一个是真正佛的化现,从外表看起来是看不出来的,但是呢就内在的相续当中,他可能是具有佛功德或者有菩萨的证悟,所以说我们不能凭外在的行为显现就断定这个人一定是好人或者一定是坏人,所以说在这样一种基础上,在这样一种前提之下,怎么保护自己就很重要了,因为在这个比如说在几个妙人当中,乔美仁波切也说如果我们诽谤一个菩萨,说了一个菩萨的过失的话,然后呢他的罪过比杀害整个三千大千世界众生的罪过还要严重,那我们说杀一个人杀一个众生他的过失很大, 那么如果把整个三千大千世界的人都杀了,他的过失是无量无边的,但是他就说如果诽谤一个菩萨,说一个菩萨的过失的话,他的过失比杀整个三千大千世界的众生过失还要大。

但是问题在哪里呢,如果我们知道这是个菩萨为什么,因为菩萨他有光环,我说这样个菩萨千万不要诽谤他,千万不要说他的过失,这就好办了,但关键是说很多菩萨他不显现光环,他就显现和我们在坐的人一模一样,那我们凭我们的肉眼我能判断谁是菩萨谁不是菩萨,所以说在我们不能够判断的时候呢,最好的方法就是观清净心,这就是保护自己的最好方法,因为在我不能判断任何一个人是不是菩萨的时候呢,我就认定都是菩萨,都是清净的,那么我看到的这不清净的行为是因为我的心不清净,实际上当他凭着外在的行为我是不能够作出这样一种是不是菩萨的一种判断,所以说在这个当中呢,虽然可能是也可能不是就象前面我们讲过是这样的,是和不是各占百分之五十,但是呢如果你认为他是,那怕你对他生起一种比较恭敬的心,他可以很好的保护你,不去造一个诽谤菩萨的过失,那么如果你判断他不是,就很容易说啊你既然不是,我就可能随便的对待你,我可以骂你,可以说你的过失,我这个时候造罪的机会就很高很高,就是这样的,所以说这个观清净心呢它就是最好的保护我们的善根不受损失,保护我们的修法不要出问题的一种最好的主意,这是在大圆满前行当中也是这样讲。所以说此处也讲了这个是我们心不清净导致的,其他人不一定有这样的过失,所以说断除挑剔别人毛病的心思,下面呢继续讲第四个,

【先净重烦恼,断一切果求】

这里面讲了两条誓言,第一条誓言呢是先清净比较重的烦恼,就是在所有的烦恼当中观察我们的哪一种烦恼最重,最先调伏他,断一切果求,然后呢第二个誓言呢就说,断除一切修行过程当中一些对今生的希求,对后世的希求,乃至于对自我成就的希求,都要断除,因为此处讲的是修心的教法,是以菩提心为核心的教法的缘故,首先看第一条,

【我们在观察自相续当中的烦恼之后,如果发现哪一种最粗重,就全力以付的集中一切教法去对治这种最粗重的烦恼,并尽力将其扼杀于襁褓之间】

这个对我们修行来讲是很重要的,因为我们相续当中的很多烦恼最粗重的是贪嗔痴三种,那么因为我们前世所造的这个业因不一样,所以在今生当中呢有些人贪心比较重,而嗔心和愚痴心呢没那么重,就是他不会发脾气,可能也有些智慧,但是他的贪欲心很强,有些人呢他贪心不重,他的嗔恨心特别强,而一下子就发火一下子就发脾气,但是他贪心不大,这种的人也有,还有一种人呢就是愚痴心很强,或者就说很喜欢睡觉啊,很懒惰啊,象这样愚痴心很强,其他的烦恼不重,有些呢贪嗔痴都强的也有,但是呢在每一个众生的相续当中它有一种比较重的烦恼,就我们要观察我在这三种当中,哪一种毒是最强的,当然还有是讲五毒的啊,嫉妒和骄傲,妒嫉和傲慢, 但说贪嗔痴三毒贪嗔痴嫉妒骄傲五毒,但为什么有时候不讲妒嫉和傲慢呢,因为妒嫉它是属于嗔恨的分支,它包括在嗔恨当中,傲慢是属于贪心的分支,它包括在贪心当中,所以说有的时候就只讲三毒就可以了,它可以包括其它的烦恼,那么我们就观察我这个人好象是贪心比较重,那么我如果贪心比较重怎么办呢,在所有烦恼当中贪心大,那么在修行的时候首先优先要对治的就是贪心,集中一切教法力量去断除这个最粗大的烦恼,因为这最粗大的烦恼对我影响是最大的,其它的烦恼虽然也要对治,但是这个不是当前最必要的,其它的这个中等的细微的烦恼以后再说,首先集中力量把这个最大的对治,而且呢就按照佛的教言来讲,就说一般而言但是也不是绝对的,一般而言呢年轻人贪欲心要重些,年轻人他的这个气脉明点还是比较旺盛的时候,所以说通过个点来讲贪欲心比较重一点,老年人呢它的气脉明点还是比较衰败,一般而言嗔恨心比较重一点,嗔心比较容易发火比较容易发脾气这样的,忍耐力不是很大,年轻人它的心胸一般来讲比较开阔一点,哦几句话它不容易发火的,但是老年人呢容易,他怎么说这个是不一定,是普遍来讲,不是绝对的,所以说年轻人呢着重对治贪心,老年人着重对治嗔心,也有这样的讲法,还有观察自己内心当中贪心重的,先对治贪心,嗔心重的先对治嗔心,所以说象这样佛陀针对不同的不同的这样一种这个烦恼,也对修行人来讲,如果贪心重呢,就通过多修不净观啊,多修白骨观啊这些方面。

贪心他为什么要贪呢,贪就是因为这个东西好,认为这个东西值得我去拥有,知道认为他好,然后自己的心就不由自主的想要依附上去就要得到这个东西,所以说我们对治这个贪心呢就要观察这个东西的不好的那一面,观察它的不净,因为不清净的东西没人愿意贪,一个腐烂的尸体很不清净,谁愿意去拥有呢,一付骨架就说谁愿意去拥有呢,啊不愿意,所以说这个时候为了对治贪心就观对境的不清净,观对境的这样一种不清净不圆满这部分,所以刻意的观他的反面来对治自己这样的贪欲心,并不是说这个东西本来很干净为了断法的时候故意的观他不干净,不是这样的,因为我们认为的干净他只是一种表象,真实的本体来讲是很不干净,所以说我们就说修不净观的时候,它主要是说不要被这个假象所迷惑,不要被表象所迷惑,观察就观察透彻,它的本体是什么?佛经早就讲了每个人身上三十六种不净,从表皮到里面的内脏、到里面骨头骨髓都是不清净,所以说呢通过仔细的观察,对境的一种本质而认清不净观,然后如果说这个不净的观念很强的时候,它的贪欲心自然就熄灭了,所以说就是有这样的这个在佛经当中曾经这样讲,佛陀为调服一个贪心很重的人他就要示现。有一个女人贪心很重,然后佛陀就化现一个很漂亮的一个就说是年轻的男子,然后呢就说在她面前示现的时候首先让那个女的产生很强的贪欲心,为什么一个穿的也好长的也好看。然后呢突然之间呢这个年轻的男子就死了,然后迅速的腐烂了,就这个过程发生的很快,这个女一下子她的贪心一下没了,一下就成了很强的厌恶心,所以说我们看通过这个例子就说明了什么问题啊,当然一般人他烂得没那么快,但是我们是说这个二者之间的这样关系,就说它单单的表面迷惑的时候就觉得这个很好他就去贪,然后他一下子腐烂的时候还是他,还是这个张三,但是他一腐烂之后不清净之后呢她一下子就没有兴趣了,一下子就不贪了,就是这样,所以说不净观它的重点就是在观察它的不净的这个本质,从另一个侧面去观察它不净的本质,让我发现它的这个究竟的本体,从而来抑制这样一种贪欲烦恼。嗔恨心呢要对治的话就是观慈悲,就说观慈心,就是此处我们讲的世俗菩提心就可以,那么如果多修多对众生修大悲多对众生修慈爱,这个时候呢我们看到众生的时候呢哦它是我慈爱的对境,所以他给我作了点伤害我能够忍受,就通过我们修心七要里面所讲的内容就可以有效的对治嗔欲、嗔恨,然后如果依止众人修缘起法,观察十二缘起等等,那么此处说先净重烦恼就是这样的,那么如果发现的时候先着重对治最强的烦恼,尽量是在刚刚冒头的时候就把它扼杀掉,这个是一个窍决。

那么第二个断一切果求呢,

【至于希望依靠修持修心教法,而使自己能得到今生的名闻利养等等;或者来世的人天安乐;或者使自己能证得涅槃等等之类的,自私自利的所有想法,都必须彻底根除。】,

那么就是说果求就是我们修心的时候呢想要获得的果,当然我们每个人修法都想获得佛果,但此处呢就是说我们想要获得的如来果呢尽量断除自私自利的作意的发心,明确的果,那么这个里面举了三个例子,一个呢就是讲到了这个今生名闻利养,觉得我想要修心,通过观修菩提心获得很大的福报,然后呢通过这个很大的福报呢今生就发财,今生就获得这些名闻利养,今生让我名声很大,这个就是今生当中想要在今生当中获得的果报;第二个呢就是来世的果报,诶我这个修行的善根让我在来世生天,来世转生大富豪等等,这是来世的果报;第三类呢就说我这个修心是为了让我自己证得涅槃,让我解脱,让我涅槃,象这样的,这三类当中第一个是最初的,只是追求今生的利益,第二类呢稍微好一点,啊说以后的利益,第三类呢看起来是最好的,我想要解脱,但是这三类在修心教法的体系当中。

但是这三类在修心教法的体系之中都要断除的,为什么要断除呢,因为每一种心都有自私自利心,包括我自己要解脱,我自己要成佛的这个想法都不对,为什么不对呢,因为这里面有自私自利在作意,因为真正要解脱话要成佛的话,它是以利他为主,前面刚刚上节课我们讲了,因为是利他的原故我才成佛,为了利益众生我才成佛,所以说他主要目标是利他的,那么为了我自己要成佛这里包含一个很强大的自私心,那么如果你不把自私心去掉,你都不能成为菩萨,你怎么成佛呢?因果根本就不对,他不是一套因果。所以有的时候我们把因果搞错了,很强大的自私心这是因,然后我要成佛,这怎么可能了,因果的错乱,佛他完全是没有自私心的,佛是一心利他的,但是你在修这因的时候了,带着很强的自私心去,所以因果根本不是因果,这样修下去,根本成不了菩萨,根本成不了佛,这个要切底断除,这些稍为观察一下就可以知道了。

【舍弃有毒食 莫学重义气】

我们表面上看要舍弃有毒的食物,但这个地方有毒的食品主要是修法的时候,有毒的作意有毒的观念就是自私自利的想法,莫学重义气,那么这个地方重义气是一种怀着有仇必报的心态,啊就是一种义气,所以我们不要学那种,世间当中君子报仇十年不晚的,这种所谓的义气必须要去掉,前面讲第一个舍弃有毒食,

【夹杂着执著诸法实有,夹杂着看重自己、珍惜自己心态的所有行善,都像有毒的食物一般,因此,我们必须要去除这些念头。】

就象一个人他食用了有毒食物,就会导致他身体生病,严重的可以导致死亡一样,所以我们在修习佛法,尤其修习大乘教法的时候,如果我们心念当中,念头当中有一些不好的想法,就会导致自己生病,自己的修行就会入歧途,严重的就会断除大乘的这样一种善巧,所以说我们修法的时候,最好的断除诸法实有,因为一切万法观察起来全都是虚幻的,全都是无实有的,所以我们如果执着诸法实有的话,没办法相应于实相;那么第二个中等的毒食了,夹杂看重自己,珍惜自己的所有行善,把自己的利益高于一切,这个方面修行大乘当中的有毒的这样一种作意,当然这两种当中了,就说看重自己我爱执他主要是和平等的悲心相对的,夹杂执着诸法实有呢,他是和一切诸法空性的相对的,所以整个大乘他是以智悲为体,大智慧大悲心构成的大乘的体系,所以如果你执着诸法实有,那就和大乘当中的一切万法一切空性违背了,那么看重自己就和大乘平等众生大悲心,既违背了智慧也违背了大悲,肯定是毒食了,必须要想方设法抛弃。那么我们说怎么抛弃呢?如果要打破诸法的实执,那就必须要学般若空性,金刚经讲的空性,心经讲的空性,或者中论入中论等论讲的空性,这些必须要搞清楚,然后要断除珍惜自己这样作意必需要修持他爱执,修持世俗菩提心,这就可以了,

【如果有人对我们造成了伤害,我们也要断除那种睚眦必报、耿耿于怀,无论何时都无法排遣仇恨,(总想着“君子报仇,十年不晚”那种世间人所赞许的义气。)】

那么这个地方讲的意气,如果有人害伤了我,我就老是抱着想着要报仇的这样想法,无法排解仇恨,那么在佛法的修行当中,对大乘修行人来讲了,别人对自己的恩德不能忘,别人给自己做的这样一种伤害要尽快地忘掉,因为要总想着报恩不要总想着报仇,所以说总想着报仇就是此处所讲的义气,所以一个人心中总想着报仇总是想伤害对方,这个人心中不可能有真正的慈爱心,不可能有真正的菩提心,所以说如果他心中没有菩提心的话,既便他的状态当中就说过了所谓十年的大乘修行生活,但是他内心当中没有放弃掉报仇的想法缘故,所以他十年当中不可以真正成为标准的大乘行者,大乘的行为标准是很严格的,如果你有了菩提心你就是菩萨了你就是大乘,你没有菩提心你就不是菩萨,而且在大乘当中了尤其讲到贪心罪业虽然很重但是了不如嗔心的重,一百个贪心的罪业不如一个嗔心的罪业这样的,为什么这样讲了,因为说贪心虽然是不好的,但还没有直接的和菩提心违背,嗔心直接和菩提心违背了,菩提心他是要利益众生要和众生走在一起的,嗔恨心它是一种排斥的东西,比如说我嗔恨某个人,当我嗔恨某个人的时候,我是背定不想利益他的,我既嗔恨他我又想利益他这个是不可能的,两种完全相背的观念不可能出现,

所以说贪心就不一样,矮如果我贪着某个众生我有可能还想利益他,因为贪心他是一种走近的心态,嗔心是一种离开的心态,所以说如果我嗔恨某个人的话,他就和对方有一种背弃的想法的这样一种状态,所以说虽然他生贪心肯定有过失,但他不如生嗔心的过失大,大乘当中是这样,小乘当中不一样,小乘当中贪心的过失大,因为他是自我解脱为主的,大乘当中是利他为主的,所以说嗔心的过失要大一点,因为说如果我们心中是有一种嗔恨心老是报仇话乃至于它的嗔心存在的时候利益对方的念头绝对没有。所以说他的过失是很严重的,它直接导致违背了这样一种菩提心,所以这个方面世间的义气一定要断除,

【莫发粗恶语 勿候险阻处】

这个也是誓言,那么这个誓言呢,莫发粗恶语就说我们不能够说让别人伤心的刺伤别人心的这样一种状态,勿候险阻处,这个字面上的意思了,就是说险阻处有些人想要报仇,故意地等报悬崖呀边上呀等到房子的转角处,房子边,躲在门背后,然后等别人来的时候,然后拿着棍子象这样的话想方设法世间报复的意思,那么这个地方勿候险阻处,他是用这个比喻,来引申出世间报复的意思,所以说我们不要有一种世间报复的这样心态和前面那一段有点一样,

【我们绝不能说那种为了报复他人的恶毒语言而刺伤他众的话;即使他人有过失,我们也不说“这是他罪有应得!”之类的话语。】

这个方面作为一个修心的菩萨来讲,他的心态不能够象世间人的心态一样,所以说我们不能够为了报复他人而让对方听到我说出来的恶毒语言,咒骂别人呀,讽刺别人呀挖苦别人呀,尤其是直接用粗恶语刺伤别人心,是这样的,所以说通过语言对别人造成的伤害,和用刀子去捅对方的身子伤害基本上没什么差别,所以说用刀子去砸对方的身体呢,也能够让对方很痛苦,但是呢有的时候自己用语言,用恶毒语言去伤害别人的心,象这样的话也是让对方造成很大伤害,有些时候呢,会很小的时候,比方说十几二十年前,直接自己曾经听到别人骂过自己,对自己说了粗语,那么这个骂自己的话一直忘不了,每一次看到对方的时候,自己就想他骂过我,他曾经对我说过这样的粗恶语,所以说这样一种伤口是很难愈合,刀子它是对身体伤害,那么就说语言直接插到别人的心上面,直接伤的是心,所以象这样讲了作为修行人来讲当然不能够伤害众生了,那么这个粗恶语当然表面上恶口骂人,这个算粗恶语,还有一种就说表面上说的很温和,但是它里面是带有一种讽剌呀挖苦那种实质性的语言,所以表面是温和的语言实际上伤别人心的语言,这个一定要断除。还有呢既是他人有过失,自己也不能说罪有应得遭到报应是这样,这种话不能说,看到有些对自己曾经有伤害的人碰到倒霉时说阿罪有应得,甚致于说伤害佛教的恶人,还有的伤害佛象呀砸到佛象呀,毁坏过寺庙呀,后来身体上或家里面遭到了很多很多那些不如意的事情,自己想这是报应,谁让你以前去做这些坏事了,谁让你去伤害佛教了,现在这个事情真是报应,那么这种心态作为修大乘的人来讲也必须要断除,所以说他必竟是一个众生,他犯了错误按照入行论的观点,虽然我们看到的是张三,他把佛象砸了,但是我们真的观察的时候了,砸佛象的时候他是用棍子来砸,那么直接接触佛象是棍子呀,那么我们要嗔恨就嗔恨棍子,那么棍子是被他的手被他的身子抓住去砸的,所以说应该要怪棍子,但是我们说也不对呀,那么就说谁指使它用棍子砸了,是他的烦恼,如果他们有什么烦恼呢,他肯定是会用棍子去砸,那么他内心当中没有烦恼是不会,所以说真正的罪鬼祸道不是张三而是张三的烦恼,所以要嗔恨就嗔恨他的烦恼,想方设法灭掉他的烦恼就是了,然后不能够嗔恨张三,就这样的,所以入行论当中讲的窍诀就是如此,只不过我们没有仔细去观察,真的仔细观察的时候就觉得,观察之后的的确确是这样的,这个张三的人他也是不自由的,他也是受了别人的指使,受了谁的指使了,受了烦恼指使,你有烦恼的时候也不自在,所以没有烦恼的人呢他是个正常人,有烦恼的完全变了,所以说不能够想张三这个人他也不是这样的该嗔恨的对境,真正要嗔恨的就是怪罪烦恼,应该是那种烦恼,那么我自己也是一样对方也是一样,所以说当别人做些错事的时候了,我们应该想的确是个可怜的众生,不应当有这么强的烦恼,造下这么强的罪业,所以现在受到这样一种不悦意的果报,自己作为菩萨来讲,应该发愿代受他的痛苦或者代受他的罪业,这是个菩萨应有的行为,不应该说对方遭到了报应,自己就很高兴这是不对。

【即便他人对自己造成了一些伤害,我们也要舍弃那种时刻怀恨在心,一旦复仇的时机降临,就立即“报仇雪耻”的行为。】

勿候险阻处就说不要施机报复,既便以前有人给自己做过伤害,按照菩萨来讲了也要很快忘掉,也要思维,伤害我的人他也曾经做过我的母亲,他现在因为无明的原故,他不认识我这个儿子,所以说对我做了伤害,所以就象儿子对母亲做了伤害,他不会有什么不好的想法,所以说对别人给自己造成伤害也不要时刻地怀恨在心,所以说如果我们时刻怀恨在心一直等待机会,一但有了机会,马上进行报复,这个方面是不对的,所以说不要伺机报复。

总的来讲菩萨的他的心态他的心量是很宽广,这些都不成问题,那么如果说这样一种菩萨他没有通过修心,他的心量很狭隘,那么就说修心的教法可能暂时来讲对他没有融入思想。

【莫刺要害处 犏载莫移牛】,

莫刺要害处,这里面讲的问题不要当众揭发别人的过失,也不要用这些猛咒去伤害非人。犏载莫移牛,犏就是犏牛,后面的牛是牦牛,就是不要把犏牛载的东西移在牦牛上面,意思就是说不要推卸责任。是你该承担的你就承担,不要因为躲避责任的缘故就嫁祸于人,是这个意思。

【绝对不要去做当众揭发他人过失、持诵致命咒语伤害非人之类,凶狠残害其它众生的行为。】

为什么不要当众揭发他人的过失呢,他的原理和前面我们讲的一样,如果你当众揭发别人的过失,对你的修行有没有帮助?对他人有没有帮助?对大家的修行有没有帮助呢?如果都没有帮助的话,你当众揭发了别人的过失,你觉得你做了该做的事情,那实际上他的后果是很严重的。因为每一个人,每一个众生他都有一种自尊,都要爱面子。有可能他做了错事自己有可能私下里已经处于深深的自责当中,如果这个时候当众揭露出来的时候呢,他的自尊脸面都丧尽了,他可能就会羞愤难当,这样他和大家共处的因缘也没有了,或者自己揭发了过失之后他有可能怀恨在心,或者有可能他就真正的丧失了修行的机缘,这些不好的后果都有可能出现。所以说如果要教化他呢,有很多很多的方式,不一定要当众揭发的方式去做,所以说如果有一些大德有超胜的智慧,观察到了必要性有可能这样,一般的人最好不要当众揭别人的过失。而且做为一般人来讲,当众揭露别人的过失往往都不是以利他的心,反而往往都是有一种自私自利的心,想要看笑话或者想要别人失败的这样一种心态,总之他的心归纳为一种恶毒的心,这种恶毒的心发起来就不对了,再加上你的行为已经伤害别人了就更不对了。

还有一种呢,就是持颂致命咒语伤害非人,因为在这个法当中,有一种咒语是猛咒,比如说一些愤怒本尊的心咒,像这样的咒语我们在念颂的时候一定还是要非常非常小心,因为就是说有些这个咒语念出来之后呢,通过这个咒语本身的力量,他就会对一些非人的产生伤害,有些非人听到之后呢,就非常的恐怖,而且有些这样的咒语,稍微念的大声一点点,这个时候呢,立刻就能够将非人的很多城市彻底摧毁,说他们有他们的城市,就像我们的城市,如果遭到了核弹的这样一种打击,摧毁了大家是很痛苦的,所以说如果是通过这些猛咒念了之后呢,他们的城市被摧毁掉之后,自己也没有超脱的能力的话,那么这真正的就是直接的伤害了对方,伤害了众生,非人他也是众生,他也是想要快乐的,所以说我们就不能用一些致命的咒语啊,对其他的众生做这样的伤害。

所以说呢,像一般颂这个时候呢,就是寂静的咒语比较好,然后如果要念愤怒的咒语呢,千万不要针对这些非人和魔鬼。针对他们的念诵,一般来讲愤怒的修法,它都是针对内心的我执,因为我们内心的这个我执很坚固,就像这个魔鬼一样,所以说修愤怒的这样的咒语呢,他是把注意力放在自心调伏这个我执上面去修,这个方面的话,就是一种调伏自心的一种行为,那么如果把这个咒语拿去对付其他的非人,像这样的话就说伤害众生的行为,这个在整个佛教当中都没有的。比如在密乘当中,所有降伏鬼神、降伏非人的教言即便是小乘当中都规定,佛陀规定不要伤害众生,所以说呢,这个密乘他是大乘的一个修法,怎么可能说到了密乘之后,还有以这个咒语去伤害其他众生的这个行为呢?绝对说不通,绝对不可能存在的。所以说我们要知道不要用这个咒语去伤害众生。

【还要杜绝那种以狡诈之心而将降临在自己身上的责任或过失推诿、转移给他众的恶毒行为。】

这点是说犏载莫移牛,就是本来呢自己做了一些错事啊,要降临到自己身上很多很多的这样不好的结果,那这个现在呢,自己把本来降临在自己身上的这个责任,或者说这样的过失,转嫁给其他众生,那么这样子的各种行为呢,就说是不能做的。做为一个菩萨来讲啊,这样的事情不能做,该自己承担的就自己承担,如果自己不愿意承担,那么最初的时候就不要做这样的行为,如果自己以前做这个行为呢,那么自己就应该为这个事情负责。所以说呢,作为一个修行者来讲的话,即便不能够说是自他相换把其他人的过失我来承担,即便做不到这一点,但是也不要把自己的过失推给别人,这是一个底线,如果你这点都做不到的话,就不能说是一个贤善的人。世间上的比较贤善的人、比较正直的人,该他自己承担的过失他也会自己承担,何况已经进入了佛门之后呢啊,更加不能做这样一种恶毒的行为。

【不好强争先 断除诸邪命】

不好强争先这个方面呢,就有一个这个比喻,一个比喻是怎么理解呢?就说比如说很多人在赛马,很多在草原上赛马,那么这些人呢,总是有一种希望,就希望把所有的人都甩在后面,然后自己第一个冲到终点去,这就是一种好强争先的一种心态,一个比喻,那同样的道理呢,自己的还要再和其他人相处的时候,在一个团体当中,在一个场合当中自己用各种方法排挤别人,打击别人,然后达到我一个人来拥有所有利益的这样的目的,这个叫做好强争先。对这个好强争先的意思,如果不好理解的话,就想一想这个赛马的比喻,赛马的人,他的想法就是把所有的人甩在后面,自己一个人率先冲到终点,得到这些好处,这个就是好强争先。

所以说在一个场合当中,在很多人的具体行持当中,自己想方设法排挤别人,打压别人,然后让自己得到这样一种利益啊,这个是好强争先的意思。要不好强争先,这个也要除断出一切行为。

【我们必须驱除那种通过千方百计,而将与人共有的财物受用归于己有的心态与行为。】

这是要断除要驱除的,就是说我们千方百计的去通过打击别人,打压别人的方式,把本来和很多人共有的财物自己一个人拥有的这个发心,还有这个行为必须要断除。因为作为一个菩萨来讲啊,真正来讲的话,他不是说自己要去拥有什么很多东西,作为菩萨,他进入菩萨道的修行,比如说发了愿菩提心之后呢,要进入行菩提心的修行,行菩提心是六度,行持六度为主,当中的第一度就是布施度,所以说如果我们要真正的去圆满六度,最容易做的,最先做的就是布施,那么布施度呢,就是要把自己的财富等这些东西统统的要布施给别人。那么如果自己要修福的话她不但不布施东西给别人,而是想方设法的把别人的财富,或者说自己和他人共有的财物自己一个人拥有,这个就不是真正一个修菩萨道的人应该有的心态和应该的行为。

那么如果我们只是想做一个世俗人,做一个世间人呢,那么也这样做也可以,但是实际上我们现在不满足做一个一般的普通人,我们想要做一个菩萨,那么如果我们想要做一个菩萨的同时又不舍弃那种世间人的心态啊,这是两种矛盾集于一身,就像把水和火放在一起一样,这是不可能有圆满结果的。两种想法相互制约,两种修法都没有一个真正一个圆满的结果,就说如果我们想要做一个菩萨,那么我们的心态就慢慢的要向菩萨的作意、行为、心态和行为靠拢,慢慢的摒弃掉那种原有的那种世间的心态。这个方面我们要了知。

【更要弃绝那种为了让自己得到究竟的利益,而暂时先让他人获利得胜,自己吃亏失败;或者为了灭除恶魔或疾病而去修心之类的、有计谋、有条件的自私行为。】

那么这个方面也要断除自己想要得到究竟的利益,但是暂时呢自己吃点亏,暂时的让他们胜利,那么究竟来讲呢,自己想要通过这次失败而达到最终胜利啊。世间上讲的话,以退为进,自己首先选择一点吃亏失败,然后呢,想要通过这个方式占更大的便宜,这个方面为什么不对呢?

因为这里面就明显地透露了一种自私自利的心态,终极的目的不是利他,利他是为了自己得到更大的利益。这个不是放弃我执的标准方法,这个是培养我执,这是让我执更壮大的一种作意。这个绝对是和修心的法门完全相对的,所以说我们不能够说是这样,为了自己得到利益,暂时让自己吃亏,暂时让别人获利的行为,这是不对的。或者是为了灭除恶魔或者疾病去修心,比如说我们说修自他相换,我们就说想我今天要修一座做施受法,那么我今天修一座施受法的目的是什么呢?哦,据说修这个施受法可以治愈这个顽疾,可以治愈癌症,很多人他经过修施受法把癌症都治好了,那我又要修施受法,为什么我要治病,不是说有非人来困扰我,我为了就说是摆脱这个飞人的困扰,我得修施受法,这个对不对呢,这个完全不对啊,这个是自私自利的行为。怎么样呢,他的这个骨子里面是自己祛病,自己祛除恶魔的干扰,所以说呢,施受法这个修心的行为成了一种手段,成了有计谋有条件的一种自私行为。虽然他是完全的和真正的施受法的本质和修心法的本质不一样,修心法的本质是利他,真正来讲是利他,而不是为了自己的发财致富这方面去修这个施受法的。所以说呢,我们说,要这个真正的修这样修心的法门呢,这些方面的作意也必须要断除。

【在有些人的心目中,仿佛又将修心法门仅仅作为能够利益妖魔鬼怪的方法来修持,既然如此(尽心尽力地取悦于鬼神),那就与苯波教的做法一般无二了。】

那在有些人的心中呢,这个修心法是仅仅利益鬼神的,能够取悦鬼神的,然后我通过这样一种修心法呢,我来利益对方,比如说我观想很多的鬼神在我面前,然后呢,我观想利益他们,然后呢,他们的这个痛苦我来取受,然后安乐给他们。自己在修的时候就想,如果我这样修呢,他们会感激我,他会不会对我产生好感,然后对我产生好感之后就会帮助我来发财呀,帮助我就遣除违缘障碍,这样一种把这个修心的这个法,把这么亲近的这么伟大的这样一种菩提心的修法,搞成了一个取悦鬼神的修法,这就完全不对了。完全和苯波教的修法完全一样的。苯波教的修法就是尽量的宰杀这些牲畜,把这些血肉摆在这个苯波教的鬼神面前,让他们享用,让他们去生欢喜,然后给自己做帮助,这个是一种取悦鬼神的方法,如果我们修心变成了让鬼神高兴而不障碍自己,如果是这样的话,那么就把这么伟大的修法变成一个只是取悦鬼神的这个低级的一种修法。所以说这个方面我们要搞清楚。总之我们如果要抓住一点,就说这个修心法要一定是利益他人的,一定是利他的,而不是说把这个修心法要来让自己得到利益的修法。而作为真正的正法,是必须能够对治自己的烦恼与妄念。所以作为真正的正法呢,要对治自己的烦恼,此处的烦恼主要就是这个自私自利的这个我之心,还有各种各样的妄念。所以说呢,不能够以这样一种清净的法要拿去做其他的这种事情,增长烦恼啊,增长妄念的修法。

【而作为真正的正法,是必须能够对治自己的烦恼与妄念的。】

【天莫沦为魔】

那么这里讲的天就是天神,或者说护法神。我们不要啊就说是因为自己不好的这样一种行为的缘故呢,把这个护法神呢变成魔鬼,不要这样做,它的引申的意思呢,就说不要把这个修心的法要变成一个增长自己烦恼分别念的这样一个法门。那么下面就解释,

【世间人都说:如果不恭敬自己的神,神就会伤害自己,这样一来,天尊也就沦为魔鬼了。同样,如果我们通过修心,反而使相续中的我慢、骄傲不断增长,那么这个(修心之法)就变成非法了。】

那么什么叫做天沦为魔呢?就是有些护法,在这个事业当中有些护法,护法神有三类啊,第一大类呢是属于那种佛菩萨的化现啊,比如说三大护法神啊,还有格萨尔王等等,像这样还是属于佛菩萨的化身,他本身是佛菩萨。第二类是鬼神,但是这种鬼神呢,他是被莲花生大士亲自摄受过发愿发誓愿,他把自己的命根献出来,说要发誓要保护佛法的这类鬼神。第三类,本身呢却不是佛菩萨化现,也没有被莲花生大士调伏,只是中间突然出现了一些鬼神,通过一些因缘成为护法的。那么就是说,对于第三类护法,因为是个纯粹的凡夫,他也没有在莲花生大士面前发过这种保护修行的誓愿。所以说呢,如果你给他供养,他就给你做帮助,那么如果说你今天供养他,必须要天天供养,而且供养时要特别小心,不能犯他的忌讳,因为他还是个凡夫人嗔心很大,所以说如果你有那么一两天停了不供了,他马上就会报复你,马上就把灾难降到你身上去,所以因为它是一个纯粹的凡夫,也没有这种誓愿,供这种护法是非常非常危险的,相当危险。所以说这个地方来讲,如果你对自己的家有这种护法神不恭敬啊,他就会反过来伤害你。所以这个时候呢,这个护法、这个天尊就沦为魔鬼啊,就变成魔鬼,就会变成这样的情况。这就是个比喻,它的意义呢,同样如果我们通过修心,反而使护法神变成魔鬼。不要这样做,它的引申的意思呢,就是说不要把这个修心的法要变成一个增长自己烦恼分别念的这样一种法门了。

如果在修错的前提之下越精进,学的越多,错的越远啊,说这个是要必须及时来反观自心,要观察自己的修法哪个环节出了问题啊,必须要找到毛病的所在,然后予以调整。

【依靠修心教法来修习的目的,就是为了能调伏自己的相续,如果心相续因我慢而变得刚愎自用、顽固不化,则是根本没有领略到正法关要的表现。这就如同魔鬼从东方来加害,而我们却把替身品、赎命物送到西方的做法一样。】

那这个是一个例子,比如说这个魔鬼从东方过来了,来加害自己,那么我们要回遮,这个仪轨当中有一种回遮魔鬼伤害的一种修法,那么如果我们要制止他的伤害的话,我们就应该把这个地方所讲到的这个替身和这个赎命的这个物品,就是一些缘起物,比如说扎一些纸人啊这样一种替身呐,或者把自己的一两件或一点点的衣服啊,把这些当成自己送给魔鬼。就说他都从那边来了,我就要把东西这样抛过去,抛过去之后呢,就能够制止他,然后如果是你们会从东方来,我们把东西往那边送,像这样的话就没办法达到真正的消灾的目的,就是这样。所以说我们修法要对症,

【因此,我们必须要对症下药,彻底地斩除珍爱自己、执著自己的心念,将自己视为与所有众生的仆人一般低贱。】

我们必须要对症下药,要彻底的来针对珍爱自己的这种念头去下功夫,去对治。所以说呢,我们应该把自己视为和所有众生,把自己当成一切众生的仆人,把自己成为这样一种就说是低贱卑微的生存,因为就是我们相续当中,还有很多很多的傲慢和烦恼,这个傲慢和烦恼呢,它就会将成为修道的障碍。像你这样的,只要把自己处于低位,因为就是如果自己处于低位呀,像这样就很容易生起这样一种功德。然后如果自己自高自大呢,那就没办法产生功德。所以说我们说这个水呢,它都是集中在低洼的地方,很高的,很陡的山上存不住水,所以说呢,我们说我们的心如果说是非常这样一种,就比如说是谦卑的话,那么在我们的心中呢就容易生起这个功德,就容易储藏这个功德水,那么如果自己的心很高呢啊,很多功德水就没有了,自然流走,所以说这个修行呢,他应该把越修越能够随顺众生,越能够真的把自己当成仆人一样去服务一切的众生。

【为乐莫求苦】

那么这个就是说,不要因为自己得到安乐的缘故,去寻求别人的痛苦,让希望别人受苦。这个求就是希望的意思,就说不要为了自己得到快乐而希望他人受苦,

【如果在自己的亲朋好友等去世的时候,自己想到的却是“这下他的衣食、财物、法本等等终于可以归我所有了”;】

这就是一种把自己的安乐架在别人的痛苦上面,说如果亲朋好友去世的时候呢,刚才一个确切应该说,哦,他去世了,他可能现在正处于那种很惊慌的,很恐怖的中阴的状态,那么这个时候我应该做的是什么呢?尽量马上给他念经啊,通过佛菩萨的力量消除他的中阴的恐怖,或者通过念经的力量提醒他应该发起往生极乐世界的正念,这个方面是应该做的,那么如果在别人去世的时候没有想到去利他,反而觉得呢他一死,哎,他这些衣服啊,法本那都归我了啊,这个方面就是讲为了自己的财富快乐,然后希望别人受苦,

然后第二个呢,

在施主生病或死亡的时候,自己却在盘算“他们一定会来以供养而行善积德,(我便可以从中获利了)”;】

然后就说如果说失主生病的时候,他死亡的时候呢,应该说他很可怜,应该利益他,但是有些人心态不正,他就说,唉,一生病他肯定要要来消灾嘛,他肯定会找我念经,如果这个死亡的时候呢,他一定会要照顾我这样一种超度我就可以收钱这样的,曾经有一个故事啊,就是说在西藏有一个僧人,他主要是以这个给别人超度、做法事为生的,他有一天就走到一个村子里面,走到一个帐篷的门口,他就问那个主人,那最近你家有生病的吗?他没有,那最近你家有死亡的没有,他回答没有。然后他就很失望,他说是很失望就走了,他就希望别人生病,然后生病之后呢,你看到他是一个僧人啊,就请他念经,给他供养,他如果有人死亡了还可以做法事可以得到得到钱财,当听到这一家人生活很富足,他们的家人很健康,也没人去世的时候呢,他就很失望。所以这个心态呢就恰恰表现到这里,对这些就说是修行不好的人的一些颠倒作意。如果是一个好修行人啊,听到别人一家都很幸福的时候,都很高兴啊,但他听到就说是别人很幸福的时候,反而就是非常不高兴,

【在某位与己相当的修行者离开人世之际,自己也认为“现在就只有我一个人有福报了”;】

那么这个主要是说两个人处于竞争状态,那么处于竞争状态的时候呢,你也不服我,我也不服你,那么这个时候突然有一个竞争对手就死去了,死去之后呢啊,其中一个人就认为,现在就没人和我竞争了,现在在整个世间当中就是我的福报最大,我就可以统领这一切人,我就可以得到这些的供养。像这样的话,就产生这种不好的心态。

【在敌人死亡的时候,也幸灾乐祸地想着“他从今以后再也不会来祸害我了,这是多么称心如意的事啊”……】

这种念头呢,就说一般的凡夫人都容易产生,我们也很容易产生这样一种想法,比如说以前这个本拉登还没有死的时候,很多人它就是提心吊胆,会不会又策划一个什么恐怖袭击啊,让我们就说是受痛苦,那听说被击毙的时候,很多人都很高兴,这样他要死的时候呢,就没有人伤害他了。他说听到实际上他死的时候还有第二个拉登出来,那实际上呢,听到这个死了之后呢,他就觉得,哦,这还是好的,这下子就说是不会再发生什么不好的事情了,他就觉得很高兴,所以说本来他讲的话就应该说这个人等他造了这么大的罪业,死的时候,肯定会堕地狱的,说应该给他产生悲悯心,他想的反而是自己的利益,觉得他死了之后我就安全了。所以说这个方面呢,就是透露了一种彻头彻尾的这个自私自利的作意。很多人自然地就会产生的心态,但是现在我们毕竟进入了这个修大乘修心系统,进入这个系统,所以说我们的想法在不自觉地产生这种不好的想法时候呢,应该马上认识到,哦,这个想法是不对的,应该以这个菩提心来对待这样的事情,

【上述诸类为了自己的快乐,而希望他人痛苦的想法,我们务必要斩草除根。】

所南德义檀嘉热巴涅 此福已得一切智

托内尼波札南潘协将 摧伏一切过患敌

杰嘎纳齐瓦隆彻巴耶 生老病死犹波涛

哲波措利卓瓦卓瓦效 愿度如海诸有情

《<修心七要>耳传略释》法师辅导第6课

 

相关文章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