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讲
“不颠倒是非”,
下面有六种颠倒,我们应该断除颠倒,然后行持不颠倒的这样的殊胜行为。
【“我们必须斩除以下六种颠倒:第一、忍耐的颠倒”】。第一种颠倒就是忍耐的颠倒,
【“就是对修法所遇到的艰难困苦感到难以忍受,但却对降伏敌人、护持亲眷等等之类的苦难却很容易忍受的颠倒”;】
有些修法者如果是在修法过程当中遇到一些困难,比如说修法的时候磕大头的时候身体很累,或有的时候修法的时候很枯燥,或听法的时候愿意打瞌睡等等,就是说对这些修法的时候这些困难他就觉得很难忍受,有的时候即便是半个小时、十分钟他都觉得难以忍受,但是对其他的比如说要降伏敌人啊,有的时候走出去一骂就骂半天,或者说想很多办法去降伏敌人,或者怎么样策划保护自己亲人方面的这些苦难,他就觉得忍受起来就很容易,那么这就是一种忍受的颠倒,忍耐的颠倒,但是这是一种颠倒的忍耐。即便我们对于降伏敌人这些能够忍耐,也是增长恶业,所以我们应该尽量的适应对于修行正法的这样一种苦难。
【“第二、意乐的颠倒。就是在修法方面趣味索然,而在谋求今生今世的荣华富贵方面却兴致勃勃的颠倒”;】
那么这个也是末法时代修行人的通病,怎么样呢?就是对修行佛法方面没有什么兴趣,尤其是高兴的时候,就搞几下,如果不高兴的时候,然后家里遇到一些违缘的时候,他就没有兴趣了,或就是说经常对于世间法方面,怎么样获得荣华富贵方面他有很高的兴致,但是对于修行佛法,闻思佛法,像这样就没有什么兴趣,所以说这样一种颠倒的兴趣,直接导致自己继续流转轮回,这个是没什么讲的。因为对于解脱的因缘,对解脱的缘起根本没有具足的缘故,所以如果我们发现有对这样一种颠倒的一种兴趣的话,就应该及时的予以纠正。
【“第三、品味的颠倒。也即不想品尝通过闻思修而获得的法味,却想尝遍世间诸妙欲之味的颠倒”;】
那么就是说有些人他对于通过闻思修来获得法味,获得一切法喜,有些时候我们在听闻教法的时候很欢喜很高兴,听到修心法要自己就很高兴很相应,这就是一种通过听闻得到的法喜,尝到了法味。有些时候是在自己深入思维的时候,比如说想通了某个难题,想通了某个原理,遣除了某种疑惑,生起了某种定解,这个时候思维之后把这个想通之后特别高兴。还有一些通过修行得到的觉受,通过修行得到的暖相,得到感应,这个时候也是很欢喜的。那么有些人不想品尝通过闻思修获得的一种更深的法味,只是想品尝世间妙欲,色、声、香、味、触世间妙欲的这样一种味道的颠倒,他对这些都很有兴趣,但对闻思修佛法获得证悟是没有兴趣的,所以这个方面属于品味颠倒,尽量要断除这些颠倒,行持不颠倒。
【“第四、悲悯的颠倒。对造作恶业的人不生悲悯之情,却对为了修行而承受苦行的人生起悲心的颠倒”;】
本来生起悲心的对境是造恶业的人,现在世间上的人很多都属于造恶业的状态当中,很多富人造恶业,很多穷人也在造恶业,所以说看到这么多人造恶业的时候,没有产生悲悯之心,反而看到有些因为修行而承受苦行的人产生悲心。这个是在注释当中上师也讲了,像米拉日巴在贡塘的时候他看到七个女孩子,穿得很漂亮,去赶一个什么集会吧,他当时就睡在路边上,身上也没穿什么衣服,身体的肤色也很难看,那么七个女孩子看到之后觉得这个人(米拉日巴)太可怜了,像这样的话也没有吃的,也没有穿的,然后身体这么弱,她们七个就在一起讨论,对米拉日巴尊者可怜获得一致的大家都认同,这个太可怜了,然后一起发愿说:以后下一世不要得到这种人身。米拉日巴尊者听到之后,他说:开玩笑,下一世想发愿得到我的人身都得不到,你还发愿不要得到我的人身。这是我加的,当时没有这样讲。他说:我这个人身很难得,就是你觉得我可怜,我还觉得你们可怜,你们现在得到这样的人身之后,也不用这个人身去修善法,然后只是很满足于外在的打扮啊这些暂时的东西。所以说这七个女孩对修苦行的内心当中生起圆满证悟的圣者去产生了悲心,这个就是一种颠倒的。所以我们对于修行苦行的人,应该产生一种恭敬心,对于通过造恶业得到宝贵的这些人应该产生悲悯之心。
【“第五、营求的颠倒。不让依靠自己的人去追求正法,反而在如何营求今生圆满方面为他们出谋划策的颠倒”;】
营求的颠倒是什么呢?有很多人依靠自己,比如说成为自己的弟子啊,或者成为自己的手下等等,如果自己有权力的话,尽量应该让依靠自己的人去闻思修,去追求正法。但有些人不但不让这些人去求法,反而去教这些人怎么样获得今生的圆满,怎么样才能赚更多的钱,怎么样才能获得世间的圆满,给他们这方面出谋划策。所以说按理说自己有权力的时候,应该鼓励手下的人去多造善法,但是不做反而去让他们追求今生的圆满,实际上今生的圆满如果说自己有福报的话,得到了也就是今生的圆满这么一点点利益,那么得到之后死的时候也全部放弃了,放弃之后因为今生没有修持有益的善法,后世没办法再获得这样的圆满。
【“第六、随喜的颠倒。对轮回涅槃的安乐以及善行不加以随喜,在看到自己的仇敌遭受痛苦时,反而心花怒放的颠倒”。】
那么这个随喜应该本来对于轮回涅槃的安乐,就是说断除轮回的、涅槃的安乐,还有得到涅槃的善喜应该随喜的,但是对于涅槃的安乐善喜不随喜,这个方面看了之后觉得很普通很平常,反而看到自己的仇敌垮台的时候,自己的仇敌遭受痛苦的时候,自己非常高兴,心花怒放,像这样是一种颠倒的随喜。随喜这个词就是随着某种某种境而生欢喜,那么这个随喜也有善法的随喜,跟随善法而生欢喜,如果说跟随善法而生欢喜。按照教义的说法随喜者无勤的就可以获得这样一种殊胜的善根,比如说我现在看到这么多人都在听法,在听法的时候,我们知道如果听法得到很多的资粮,得到很多功德,那么我看到这一点之后,我内心就很欢喜,如果我内心当中产生这种随喜,就相当于我也得到了这样一种听法的善根。比如说一个人在修经堂,我看到他之后,我对他修经堂的这个善法很高兴,随着他修经堂的善法生欢喜,这个时候我虽然没有动手,但是我也无勤的自然获得修经堂的功德。对善法的随喜是这样,对恶法的随喜过失也是一样的,比如说看到一些在杀人,自己觉得杀得好,应该杀,虽然自己没有动手,但是你看到别人在造恶业的时候、做恶业的时候,你去产生随喜心,虽然你没有动手,但是你也获得了这种杀生的过患,这是一样的。所以说随喜也必须要有一种善巧,对于好事对于善法这个要随喜,对于恶业不能随喜。所以说如果自己的仇敌遭到痛苦的时候,自己随喜这个也是让自己图生罪恶而已,这个是必须要断掉的。
【“我们应当首先去除这六种颠倒,然后再依照六不颠倒的准则而修持。】
不时停时修,当坚定而修
这个对于修行者来讲也很重要,就是说我们不应该时停时修,不应该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应该坚定的恒常的去串习。因为这个法就是这样的,这个法就像烧开水一样,因为烧开水的时候,如果你把煤气打开,烧十分钟又关掉,关掉之后当它冷透了又打开,又烧一会儿又关掉,这样烧一天这水也烧不开,就是这样的。如果你的火虽然小,但是一直恒常的烧,它半个小时之后肯定就会开了,就是这样的。所以修法有的时候我们说我怎么得不到感应呢?我怎么生不起觉受呢?那么如果我们时停时修的话,那当然得不到觉受,就是这样的。所以说他这样修行,他就应该有一个恒常性的态度,坚定的修恒常性的方式去修,他就容易得到这样一种法味了。
【“我们应当舍弃那种因对正法没有生起定解,所以在修法上时而修持、时而停滞的做法,而应一心一意、恒常不断地修心”。】
我们应该舍弃,因为对对正法,也就是说对因果的正道,修正法它有很殊胜的利益这一点没有产生定解,所以在修法的时候,有的时候修,有的时候停滞,停的时候很简单,说停就停了,但是要让他重新捡起来,重新去修的时候那就非常非常困难,就是这样的,这种做法我们是要断除的,应该一心一意的恒常不断的修持。假如说我们找到了一个非常赚钱的一个渠道,每天都可以连续不断的赚很多钱,那么我们找到渠道的时候我们是赚两天我就停了,就耍几天,然后再重新再赚,我们肯定不会那样的,我们就想既然这么好的渠道,每天都可以轻松的赚这么多钱,每天都不能停,每天不停,每天都财源广进。所以说我们为什么对于赚钱这个东西就不愿意停,让他停都停不下来,就是因为他对这个短暂的因果他有一种确信,他对这种因果确信了,什么因果呢?只要我每天去投入,我就马上能够得到回报,这种投入回报它是一种因果关系,他对这种因果关系吃透了,所以他就说我不能停,一停了钱没了,如果我不停钱就不断的来,所以他对这个因果,他对这种关系吃得很透的缘故他当然不愿意停。还有一个我们上班也是这样的,我工作我就连续工作,他对工作方面现在也很勤苦,最少八个小时以上,但是他虽然辛苦也心甘情愿去做,为什么呢?因为他对这个因果也很清楚,我现在我去努力一个月,月底的时候就拿钱,这个钱就是果,我去上班就是因,这个因果是很清楚的,他对这个因果太清楚了,所以他就一定要去做,他就不会错乱这个因果,如果你错乱了,你天天迟到,你天天旷工,你肯定扣钱啊,这个就是我们说对某种因果的诚信就直接导致他的行为。那么现在我们在修法的时候我们为什么就不能呢?就是说明对这个修法的因果没有吃透,我们就怀疑我这样去投入,这么多的时间精力去修法,到底有没有这样的果呢?佛告诉我这个果可能在后世乃至于在更后世,这个果对我们来讲就有点远,所以说我们对这个果有点远的缘故,我们这个兴趣就不太高。所以假如说我们在修法的时候,他的果来的很快,那很明显没有一个人修法愿意偷懒的,就是因为这个果太深了,就是因为这个果太细了,就是因为这个果可能因为要到后世才成熟,我现在投掷进去的东西现在看不到结果,很少有人他能够持续投资的。只有那些心量很大的人,他投资进去之后几年没有回报,他稳得起,然后十年过后他开始收益了,所以修佛法也需要这样一种心态。我们现在在投资,我们在修善法,在磕头,在听课,在做这方面的投资,但这个投资投进去之后,它是个长线,相当于一个长线,就是说它这个利益以后才显现的,那么如果我们的心不稳定,我们没有伟人那般沉稳的心态的话,我们就很容易中断,反正我投进去没有什么收益,我何必在这个上面浪费时间呢?就是这样的。所以我们说修行的时候,众生修法,他没有办法持之以恒,没有办法很大的热情,的的确确就是对这个正法,对修正法和修正法之后的这种良好的收益的果他就没有产生定解,这个时候我们就需要多看一些因果方面的论典,讲解因果方面的公案,然后对佛法长远收益,对佛果的功德多去听闻,产生定解之后,我们现在我们投入了多长时间当下有没有收获,我们都愿意去投入。之所以我们现在对修法这方面兴趣不是很大,主要是对因果不虚这一点,肯定认识力度还不够,如果我们知道了因果的这样一种原理,就说是自作自受,不做不受,这样的因果如果真正的知道了,就不会有时停时修的这样一种情况出现。然后我们就知道了,如果现在有多一分的投入,以后就有收获,是这样的。所以我们对因果方面进一步的加大投入这样的对因果正见的修习,就能够让我们做到一心一意恒常不断的修持。
【“在尽心竭力地修持修心法门的基础上,还要专心致志、坚持不懈地修持”。】
所以说我们在修心的基础上还要专心致志的修持广大的资粮。
“以二观察解”。
通过两种观察来解脱自己的相续。
【“首先观察自己的相续,看哪一种烦恼最大,并不遗余力地将其压服”。】
以二观察解,解就是脱离烦恼,那么首先观察相续,哪种烦恼最粗,然后就开始集中精力把它压伏掉,就和前面六持一样的。但是不重复,为什么不重复呢?因为此处以二观察解,这个是第一步。然后就是第二步,就是首先观察自己的粗重烦恼。
然后是第二种观察,
【“其后,再依靠产生这些烦恼的对境等等重新进行观察,看还会不会产生这些烦恼。如果仍然会产生,就拼命地以对治法再次将其断除,直到这些烦恼不再生起为止”。】
实际上这个也算是一种印证的一种方法,因为首先我们修法的时候,比如说我们烦恼贪心很重,我就开始用对治贪心的方法开始观修,观修到一定时间的时候我觉得这个贪心弱了,或者有的时候觉得我是不是贪心已经断除了,这相当于第一种了,第一种完成了。然后我要印证一下,我这个贪心是不是真的已经断除了,然后就第二种,再专门靠近容易引发我贪心的这个对境,我专门靠近它,我专门走近它,看我在靠近这个对境的时候还会不会生烦恼,那么如果当我靠近的时候也不生烦恼,就说明自己的修法真正的是根除了。那么如果说我修的时候我觉得没有烦恼了,但是我一靠近对境的时候,我一靠近我喜欢的东西的时候,又生烦恼了,这个时候就说明你的断除的还不彻底,还应该再继续修持,再拼命修,直到你再去印证的时候,一点不产生烦恼了为止,所以说直到把这些烦恼不再生起为止,有这样的。在小乘的一些修法当中,它也有这样一种修持的方式,类似的修持方法。
“不好大喜功”。
好大喜功是一种自夸的行为,然后一种诉苦的一种行为,就是好大喜功。
【“我们要戒除那些认为自己于对方有恩,或认为自己历尽艰辛地修持了很长时间,或认为自己学问渊博、戒律清净等等的自矜邀功行为”。】
有的时候我们认为我对你有恩,然后我就经常在你面前说,你不要忘记了我以前曾经给你做过什么帮助,他就经常有这样一种自夸,夸功的这样一种行为,或者自己认为我入佛门的时间很长,我出家的时间很长,我是老资格,所以他就很容易在这些新来的人面前去显示自己的这样一种功德,这样也有。然后就认为自己的学问渊博,也容易在别人面前显露,然后戒律清净啊这些都是一种邀功的行为,或者一些诉苦的行为等等。
我们要【“通过修习自轻他重,从而令自夸之心无地自容”。】对于这种一般人容易犯的毛病怎么办呢?就是通过修持自轻他重,就是说自己观察自己很多过失,观察他人很多功德,就是这样的。通过这个方式就让自己自夸之心无地自容,因为有的时候我们喜欢在别人面前炫耀啊或喜欢产生一种傲慢的心啊,这是什么原因导致的?主要就是太着重于放大自己的功德,然后拼命的缩小别人的功德,就是这样的。对自己的过失拼命的缩小,对别人的过失拼命的扩大,一般的凡夫人他都有这样一种心态,别人的一点点过失,他在讲起来的时候,他就很容易把他夸大,别人的功德他就想方设法把他减小、减弱,减到别人为注意为止,这个是对别人的态度。然后对自己呢,如果是自己方面的,哪怕自己只有一点功德,然后自己拼命把他扩大,然后通过自己很大的过失也拼命把它缩小,这个就是一般的这样一种人的情况。这个时候怎么样去做呢?就是多看别人的功德,然后多观自己的过失,把自己的过失刻意的扩大,这个时候如果我发现我这个过失张三他是没有的,李四他是没有的,很多人都没有,这个过失就我一个人有,所以像这样的话对自己的过失方面就是刻意的方式就把它夸大,然后对别人的功德,多看功德,我们就不看他的过失,他的过失就像我没看到一样,就说对方的功德,他的这方面的功德。比如说我们在一个道场当中,这个道友他很勤快,那个道友心胸很宽阔,那个道友他说话的时候很善巧,这样都看别人的功德,都看自己的过失,这种自我夸功的这种心态,逐渐逐渐就会削弱下去。因为这样观察之后,就会发现别人都是功德的,然后只有我是很多过失的,通过这样刻意的去转换之后,自己在面对别人的时候,自己会觉得自己不如别人,那么如果不如别人,因为别人的很多功德的缘故,不如别人的时候,自己肯定不会去在他们面前去自夸啊,然后怎么怎么样。像这样的话我们说是佛法当中的一个窍诀,就是多看别人的功德,多看自己的过失,通过这方面让自己的心逐渐的可以谦卑下来。
【“热振人的教言是:不要对他人寄予重望,而应祈请本尊”。】
热振人就是仲敦巴,仲敦巴尊者创建了热振寺,他的功劳最大,所以说大家称仲敦巴为热振人。仲敦巴尊者的教言是什么呢?他说不要对凡夫人寄予厚望,比如说你对他有恩,你就给他讲,然后希望对方给你报恩等等,对别人期预厚望前面讲到了夸功嘛,你在别人面前夸功是什么呢?主要还不是对他人寄予厚望,让别人赞叹你,让别人给你行持一点好处,这个时候就是说不要对他人寄予厚望。因为我们对于一般的人希望越多,失望也就越多,希望越高,失望也就越高,就是这样的。所以我们对于凡夫人不应该寄予什么厚望,而应该祈请本尊,我们如果有这样精力的话,我们如果有这么高的期望的话,应该把期望放在本尊上面,我们对本尊的期望越高,得到的加持就越大,我们对凡夫人期望值越高,失望也就越大。所以这个方面仲敦巴尊者告诉我们说,要把这个问题分清楚,不要对于一般的人寄予厚望,应该对上师三宝等等寄予厚望。
“不暴躁易怒。
【即使他人在大庭广众之下作出了侮辱、毁谤自己等等的行为,也绝不暴跳如雷,并继而打击报复”。】
这个时候就是让我们通过修心法门,让自己的心胸逐渐的变得宽广起来。实际上说安忍它是怎么回事呢?有些时候大德在解释安忍的时候,他就说通过这个教法,在自己的心中留出那么一片位置,在自己的内心当中留出位置来,容纳这些伤害,比如说我们心中已经装满了,那别人一点点伤害我们就接受不了了,那么如果通过修行,我的心胸很宽广,或者乃至于我们的心胸宽广的尤如虚空一样,别人说再多的语言,我的虚空的心也能够容纳,然后别人说再多的污辱的话我也能够容纳。像这样的话,所谓的安忍就是在我们心中留出位置来,给别人的伤害留出位置,给别人的语言留出位置,所以他有这个空隙,有这个位置,他就能够容纳,如果我们的心胸被自己的这些自私自利的心填满了,装满了,那就没有办法去容受别人的这些辱骂等等的行为。所以我们说修心主要是要放弃自私自利的想法,让自己的心胸逐渐的广阔起来,所以我们在即便是他人在大庭广众当中当面污辱自己,诽谤自己的时候,自己要马上想到修心的法门,不暴跳如雷,不打击报复。最主要的一点,我们说修安忍最主要的一点就是不要怀恨在心,不要有嗔恚心,如果我们没有抓住这个安忍的要点,只是表面上不动声色,那个不是真正的安忍。有些人他内心当中已经很气愤了,但是他表面上一点不露出声色,佛法绝对不容许或者不赞成这样的忍辱,这样不是真正的忍辱,因为你内心当中已经产生了愤恨了,只不过你装得很老成而已,装得很稳而已,这个不是佛法当中说真正鼓励的一种安忍。真正的安忍内心当中不生嗔恨心,你不生嗔恨心,这个就真正达到了安忍了,不管怎么打你怎么骂你,我内心当中不动,不产生嗔恨的意乐,这个时候就可以了。所以说关键的问题在于不要生嗔心,不是说你外表装得很好,你外表装得很安忍,这个没有一点用的,外表装的这些东西只能是自欺欺人,它在因果上面,在缘起上面完全是一个吃亏的行为。
【“针对这一情况,金厄瓦格西曾语重心长地)说道:如今我们这些修行人的所谓修行并不能对治我执,忍耐力比新肌还弱,气量狭小到比卫藏的厉鬼更加变本加厉,这就是没有很好地运用正法的标志,我们必须要通过修法来对治我执”。】
那么金厄瓦格西这样讲,现在我们这些修行人的修行没有办法起到作用,不能对治我执,越修忍耐力越弱,就好像比这个新肌还弱,新肌我们就知道,比如说当我们被刀伤了之后,开始长新肌,开始长嫩肉,这个嫩肉它的忍耐力是很弱的,如果一点点的盐水,一点点的?,它马上就很大的反应,这个就叫新肌肉、嫩肌肉、嫩肉皮,这样的。所以我们说忍耐力比这个嫩肉还要弱,气量狭小到比卫藏的厉鬼更加变本加厉。卫藏的厉鬼就是在卫藏地区有一种山神,有一种厉鬼,它的嫉妒心很强,别人稍微一点点坏它的规矩,稍微一点不恭敬,它马上就报复,心胸非常非常狭窄。有的时候看我们这些所谓的修行者,和有些时候我们所谓的大乘修行者,如果我们的气量非常狭小,别人碰你一下,别人看你一下,或怎么样不注意你就马上就开始很不高兴内心当中就不舒服,这个就说明气量狭小。气量狭小就说明正法还没融入你的心,就是这样的,说明你没有很好的运用正法的标志,我们还出现这样一种情况的时候,就必须要通过修法来对治我执。
“不喜怒无常,莫追求声誉”。
那么就是说我们不要喜怒无常,然后这样经常去求名誉等等,
【不要轻易的表现出欢喜或者不悦的表情,以免伤害到自己的伙伴。】
有些时候我们凡夫人一点好事马上就很高兴,一点点的坏事马上就不高兴,所以经常喜怒无常,让其他旁边的人不知道应该怎么办,一不注意你就不高兴了,所以说他就很容易伤害到其他的身边的人,所以说这个时候我们尽量的不要喜怒无常,保持一种轻松的心态,悦意的心态,这个时候自己也舒服,旁边的人也舒服。
【“也不要因帮助他人或精进修行,而企盼得到别人的酬谢与赞叹”。】
就不要追求声誉,不要因为我帮助了其他人我就想要得到别人的酬劳,或者我现在修学很精进,修行精进的原因是什么呢?就是内心当中很盼望着有什么其他人来赞叹,哎呀,这个道友修行很精进,这个道友是个真正的修行者,实际上我们修行难道就是为了得到这句话吗?实际上真实的修行,它的这个结果远远超胜别人当面赞叹你一两句这样一种意义,所以实际上这些利益它都是非常非常小的,小的不能再小的利益了。但是有些时候修行者不注意的话,就会这样本末倒置,把这样一种修持善法,将要获得的具大的这样一种善根,巨大的佛果这个方面好像没什么兴趣,而很非常在意别人的眼光,非常在意别人赞叹的语言。这个时候如果我们有这样一种行为的话我们就应该注意,尽量要调整。
【“我们就是应当像以上所说的那样,将毕生的精力都投入到以入定与出定的方式勤恳修炼两种菩提心的事业当中,使其能娴熟圆满到胸有成竹的程度”。】
以上讲了很多很多这样一种修心的要诀,整个大乘的修心的要诀在《修心七要》当中的的确确都是讲得很清楚,所以我们在一边学习的时候,我们也是可以获得很多的收获,那么对于听者来讲,相信大家也是获得很多收获,对讲者对我来讲,讲这次法也是得到了一些新的收获。因为以前上师面前也听过也讲过再次,但是每一次去看这个书的时候,每次去学这个书的时候都觉得这样一种法的的确确真正是调伏烦恼的一种很好的一种要诀,而且是做为大乘修行者来讲,很好的一种菩萨道的指南。所以像这样的话,真正是想把一生的法做为自己的依靠,本来这个颂词也不多,这个颂词原算不到二十个颂词,如果我们能够把它背诵,能够经常今天串一个颂词,明天观修一个颂词,慢慢这样串习,内心当中肯定会很快产生这样一种菩提心,因为的的确确当我们学完这些教言之后,就会被它的窍诀、义理所折服,我们得到了很大的震撼,就是真正殊胜的法义,真正的解脱的论典,它真正拥有了这个能力或者力量,是这样的。 但是我们现在得到一些感动,还远远不够,就怕现在很感动,然后时间长了之后,这种感觉慢慢慢慢就消失了,和没有听差不多,这方面就很可惜了。所以说此处说应该把毕生的精力都投入到入定出定勤修两种菩提心的誓言当中,要让这样一种菩提心成熟到胸有成竹的程度,这个时候能够对治烦恼,能够让自己所有的修法都成为大乘道的资粮,让自己成为标准的菩萨,这个方面是真实?的。
那么以上窍诀讲完了,下面是个结文,结束语了。
“将此盛五浊 ,转为菩提道,窍诀甘露藏 ,乃传自金洲”。
就说它的来历是什么,“将此”就能够把五浊恶世,“盛”就是炽盛的意思,能够把炽盛的五浊转为为菩提道的窍诀甘露藏,是传自金洲大师,阿底峡尊者的上师是金洲大师,是从他的地方辗转传到现在。所以说他的这个窍诀,能够把五浊恶世都转为菩提道的窍诀甘露藏,这个方面是非常殊胜的。
【在时浊、众生浊、命浊、烦恼浊与见浊等五浊十分炽盛的时候,获得快乐的因缘少之又少,而来自人与非人的伤害等等的痛苦因缘却层出不穷】。
那么这个五浊第一个是时浊,有些地方叫劫浊,那么这个时浊或者劫浊就是讲到了现在的时候,在世间当中,像刀兵劫、饥馑劫啊,很多很多的灾难层出不穷的时候,叫时浊或者是劫浊。然后是众生浊,这个众生浊是总说,命浊、烦恼浊和见浊是分说,众生浊就是整个众生,前面劫是器世间,然后众生浊是有情世间,整个有情世间的这样一种总总的痛苦、烦恼层出不穷,这个浊有污浊、有渣滓的意思,污浊、渣滓的意思,越到了这个时代,像这样一种渣滓、渣滓的心态呀,或者浑浊的心态越多,所以众生浊是总说,分说是命、烦恼和见。所以说命浊,众生的寿命越来越短,烦恼浊是众生的烦恼越来越强,见浊就是讲众生的邪见越来越深厚。这个五浊十分炽盛的时候,那么获得安乐的因缘就越来越少了,而来自人和非人的伤害、痛苦因缘层出不穷。人和人之间相互不信任,人和人之间的争论、伤害越来越多,其他的这些非人啊,恶魔等等,因为修善法的人少了,恶魔、非人的力量就越来越大,所以他们制造的这些麻烦也是层出不穷。还有外在的这些环境的因素,这些痛苦的因缘是越来越多。
【在恶缘集聚的时候,如果能将这些恶缘转为修心的助伴来进行修心,则无论有再多的违缘,也都能让自己的善心不断增长】。
那么现在是处在这么多恶缘的时候,如果我们能掌握将恶缘转为菩提道用的这样方式,能够引导如是的修心的话,那么我们就不再惧怕恶缘,恶缘再多也只能让自己的善心增长,这个修心的法要殊胜就殊胜在这个地方,关键是说不是转变外境,而是在转变心,当然如果我们能够转变外境是最好了。比如说阿弥陀佛,极乐世界的外境一切都是圆满的,但是在当今我们这个释迦牟尼佛的刹土当中,在娑婆世界当中,我们现在无有能力转变外境,那么在没有能力转变外境的时候,转变内心、转变我们的观念,调心就成了一个最好的方法。
【这种如同能将一切剧毒转为良药的甘露一般的、从金洲上师那里传下来的窍诀,实在是比其他的窍诀更为殊胜】。
那么这个窍诀比如说能够把一切剧毒☠转为良药的甘露一样的窍诀,它是从金洲那个上师传下来的,所以这么好的修心窍诀是比一般的窍诀更加的殊胜。
【如果能通达这种修心方式,则所谓的“快乐源泉之城”,也就是指“修持修心之身,因为自他在轮回与涅槃中的一切快乐,都是依此而产生的】。
那么如果我们真实要行持的话,那就所谓快乐源泉之城,也就是现在我们修持修心法要的身体,我们这个身体就是一切快乐源泉的城池,就是我们现在的这个身体。所以说我们依靠这样一种身体修行,就能够获得一切快乐,因为一切的轮回快乐,涅槃的快乐都是依靠修两种菩提心而获得的缘故。
【如果我们能让所有的行为都合而为一,令内心与正法相融,并依照修心教法进行修持,在不久的将来,就一定能够究竟圆满自他二利】。
所以我们要让所有的行为都成为调伏我执,生起他爱执的?方便,让内心和正法完全成为一味,依靠修心的教法来进行修持。那么相信通过这个缘起力,因为这个是一种因缘称为缘起,通过这样一种修心的缘起,以后绝对能够实现圆满的自他二利。
由昔修业醒,自众信为因,能轻苦讥毁,请调我执教,今死亦无憾”。
那么这是恰卡瓦格西他最后的一种造论的一种因缘。“由昔修业醒“,就是说以前修持大乘教法的宿业已经苏醒了。“自众”而且自己相续当中还有很多很多的信解,信解大乘,信解菩提心等等,以自己的很多信解为因。“能轻苦讥毁,请调我执教”,然后他自己求法过程当中能够轻视、能够不顾一切的痛苦,不顾一切的讥毁,在殊胜的上师的那个地方请教到了调伏我执的教法,现在这个教法已经请求到了,现在已经修持了,所以说“今死亦无憾”,即便是现在死去了,也没有什么遗憾的。他就说非常满足,像这样的话非常欢喜的一种心态,他自己忍受了很多的痛苦,祈求到了调伏我执的教法,现在把调伏我执的教法,通过《修心七要》的方式,传下去了,他就觉得这个是最值得庆幸的事情。那么现在我们是通过恰卡瓦尊者的一种发心和他的加持,我们自己现在也遇到了《修心七要》,这样一种殊胜的修心的法要,所以说我们也很欢喜,在得到这个法要的基础上,能够串习能够修持也一定能够调伏我执。
【因为往昔修习的宿业已经苏醒,便以自己的众多胜解信为因,在将重重苦难与讥讽诋毁弃置不顾的情况下,才请教到这些调服我执的教言。如今纵然是撒手归西,也毫无遗憾了】。
就是我们在《大圆满前行》当中就有一段恰卡瓦格西他怎么样去求这样一种修心法要的过程,当时他遇到这个教法之前,他已经是精通了新教、密教教法的一种格西,他已经是一个大德了,那么有一次在他的朋友家里面,这个朋友枕头上面有一本书,他就看的时候这本书是《修心八颂》,朗日塘巴尊者写的《修心八颂》,其中就是第五颂后半句,那句颂词就是说:一切的亏损失败我取受,胜利利益奉献他。他看到这句话的时候,觉得非常的震撼,他就觉得这个法和自己很相应,他就想去求这个法,但是去走的路上的时候,听说这个朗日塘巴尊者已经圆寂了,他就只有去求另外一个夏日瓦格西,那么在遇到夏日瓦格西的时候,他在路上他把自己的衣服,这个披单铺在地上,请上师坐,他就说我对《修心八颂》这句话很相应,不知道上师有没有这个法的传承。上师说不管你对这个法相应还是不相应,这个不重要,关键就是说如果你想要成佛的话,这个法是必不可少的,如果你不想成佛就算了,如果你想成佛这个法就最重要,你觉得相应也好,不相应也好,反正你想成佛就必须要修这个法。他说我当然想成佛,那你如果是这样,你必须要住下来,住下来才能慢慢传给你这个法。后来恰卡瓦格西在这个地方住了六年,中间经历了很多的痛苦,经历了很多的诋毁,经历了各式各样的磨难,最后相续当中圆满的调伏了我执,后来就是前面讲到的传记,他就是广传的因缘是他的兄弟偷听这个教法调伏了相续之后,他就把这个法广传了,也是写了这个《修心七要》,把他传承当中修心的要诀全部归摄在《修心七要》当中。的的确确他的得法的经历是很特殊的,法本身也是加持力非常大的一个大乘的核心。
【大自在瑜伽士恰卡瓦”就是颂词《修心七要》的作者,“恰卡瓦在修持内心方面的确是超凡入圣的,他将他众看得比自己还珍贵,在他的心目中,根本没有自私心的一席之地,(以上颂词,就是由他)宣讲出来的】。
所以这个恰卡瓦他也是一个格西,也是一个大自在的瑜伽士,他在修持内心方面超凡入圣,在他的心目中完全只有众生的地位,没有他自己的地位,那么在这个西藏?当中,有一个故事也许大家看过。在西藏?当中也是讲过恰卡瓦格西,恰卡瓦格西他在圆寂之前,他是一直发愿自己要到地狱当中,自己要转到地狱当中去救度众生,因为地狱中是最苦的,那么当他在要临圆寂前,有一次他在给僧众讲课的时候,他突然就哭了,他让僧众一起向诸佛菩萨祈祷一件事情,他对僧众讲,本来我一直以来都发愿死了之后要到地狱去度化众生,但是现在这几天我连续做了几个梦,就预示着我要往生到净土当中去,这个净土的影像非常的清楚,而且是预示着我要往生净土,他就说和我的发愿就不一样,我们一起向诸佛菩萨祈祷,让这件事情不要发生,让什么事情不要发生呢?让我往生净土这个因缘、这个事情不要发生,让我到地狱当中度化众生的事情让它发生,就是这样的。所以我们看修行圆满的人他就这样的,他是到地狱当中去度化众生,他不是说其他去度化众生,本来说我们往生极乐世界,我们要发愿往生极乐世界,但是我们要想我们发愿往生极乐世界是干什么?那么如果是为了解救众生在极乐世界去获得一种度化众生的能力而去那是可以的,那么如果说去极乐世界去过好日子,那就不对了,那就相合于自私自利。恰卡瓦格西他就是这样的,他为了救度众生宁愿不往生,而且向佛祈祷不要发生这样的事情。还有这个故事另外一种版本,稍微不一样的地方,就是说恰卡瓦格西在圆寂之前,有一天他就突然告诉他的侍者,他说不好有一件事情要发生,我们要去祈祷要阻止这个事情发生,他和他的弟子马上陈设供品,他弟子就说什么事情,他说恒时以来我就想,在死的时候一定要观想把一切众生的罪业、痛苦变成黑球,融入到我的心中,我来代受众生的痛苦,但刚才我的境界当中出现了极乐世界,然后我居然产生了想要往生的念头,他说这个是对我不好的想法,然后马上要改变,马上要向佛祈请,要改变这种我要往生的念头,还是要保持以前那种,就是说在死的时候一定要把众生的罪业、痛苦变成黑球融入到我的心中。他为了自己看到极乐世界产生想往生的想法的时候自责,他就认为自己忘失了利益众生的心,就是这样的。所以我们说的的确确这个故事看起来,在他的心中没有自私心的一部分,这个就是我们的榜样,真的是。现在我们在学习他的教言,他是这样做的,那么我们还没有,但是我们现在做不到,但是我们要发愿总有一天通过修持这样一种教言,我们要达到像他这样一种伟大的、清净的这样一种利生意图。
下面颂词是是无著菩萨注释了作者,他的注释写完了,最后一个回向。
源自大恩扎巴法王处,
圆满所得耳传大宝藏,
以具信徒请而彰显力,
愿诸众生圆二菩提心!
他说我这个教言的来历,来源是哪里呢?是源自大恩扎巴法王,就是他主要上师扎巴法王面前听了这个教言。“圆满所得耳传大宝藏”,那么得到了圆满的传承,这个耳传的《修心七要》的宝藏,然后“以具信徒”,具有信心的徒众再再请求而彰显这个耳传略释这个处世的力量、这个善根啊,“愿诸众生圆二菩提心”,愿一切众生都能圆满的生起世俗菩提心和胜义菩提心。
下面是后跋,
【“《修心七要》——耳传略释此文,是因胜乘瑜伽行者扎巴江村的一再请求,而由无著尊者在寂静圣地——额奇秋宗(水银法城)圆满撰著完毕”。】
那么这个注释是他一个弟子叫扎巴江村一个修行者,再再请求尊者写一部这样的论典。那么无著尊者我们就知道了他写了很多具有加持力的这样一种论典,比如说我们大家很熟悉的《佛子行三十七颂》,《佛子行三十七颂》也是他老人家写的,还有这个地方的《修心七要》注释,还有《大乘庄严经论》注释等等。然后法王如意宝、麦彭仁波切之前的《入行论·善说海》他写的,法王如意宝曾经在讲课的时候再再提到,如果我们学习无著菩萨的论典,依靠他老人家殊胜的菩提心的力量,所有听闻他写论典的人,内心当中一定能够生起菩提心,是这样的。现在我们这次学习的注释就曾经是无著菩萨他写的,所以按照他老人家的愿力,只要我们听受过法义的人,以后就随着时间的长短,都能够在内心当中产生这个殊胜的菩提心,是这样的。所以说无著菩萨他是在水银法城,水银法应该在后藏萨迦寺附近的寺庙当中撰写完毕的。
以上我们就圆满的学习了《修心七要》,这个论典是很顺利也是很圆满,我自己也很高兴,很欢喜,听的人有些时候也在笑,可能也是很高兴吧。不管怎么样,这次我们很圆满的讲解了这个论典,下面我们就回向。这次将善根回向给高僧大德、殊胜的上师长久住世,回向佛法能够兴盛,回向一切众生能够离苦得乐,暂时往生极乐世界,究竟成就无上正等正觉的果位!
所南德义檀嘉热巴涅 此福已得一切智
托内尼波札南潘协将 摧伏一切过患敌
杰嘎纳其瓦隆彻巴耶 生老病死犹波涛
哲波措利卓瓦卓瓦效 愿度有海诸有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