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法等性本基法界中,自现圆满三身游舞力,
离障本来怙主龙钦巴,祈请无垢光尊常护我。
为度化一切众生,请大家发无上的菩提心!发了菩提心之后,今天我们再次一起学习华智仁波切所造的《大圆满前行引导文》。
现在宣讲的是闻法方式。闻法方式包含发心和行为。在整个听法过程当中,应该有什么样的听法方式,这对我们来讲很重要。因为有了这些发心,闻法就变得非常有意义,而且有如理的行为的话,闻法过程也是积累资粮的过程,能够清净我们相续当中的业障,增上我们的福德。尤其关键的是,如果有了清净的发心、清净的行为,听闻佛法就很容易产生闻慧——听闻佛法所产生的智慧。而且,如果有比较高的见解,福德比较深厚的话,也有很多上师们在闻法的过程中证悟了心性,这样的例子也有很多。
所以,闻法方式对我们来讲特别重要,特别关键。不是说现在学习闻法方式的时候是这样,后面不讲的时候好像不应该这样做,而是闻法方式在每一次闻法的时候都是所需要的,要有正确的发心和正确的行为。
在整个闻法方式中,发心又比行为更加重要。虽然行为上似乎是坐得端端正正的,也没有去做其它的事情,但是如果发心没有调整在殊胜的菩提心,或者今天所宣讲的密宗的发心状态,闻法的功德会大打折扣,所以首先要端正好自己的发心。
对于端正自己的发心,前面已经讲了,第一,不能以恶心来听法——不能以伤害众生的心、烦恼心等恶心听法;也不能以无记心听法——反正大家都来听,我也听,好像也没什么要想的。必须要以善心来听法。为了下一世能得到善趣,为了让自己过得更好,这也是一种善心,但它是不究竟的,是相应于轮回的善心。为了下一世不堕入恶趣,这是离开怖畏的一种善心。
当然,为了不堕恶趣,或者为了生善趣得到安乐,这是基础的。真正来讲的话,在后面的想要解脱的发心中,有没有这方面的利益呢?是有的。因为我们不能以恶趣的身份来学习佛法,这方面是共同的基础。但是,我们不能仅仅只想得到善趣,修行佛法必须要以善趣的身份,所以也需要发心得到善趣,但是得到善趣是为了修行佛法。这方面是需要有的。
第二,要以出离心、解脱的心来摄持。解脱的心有两种,一种是只是为了自己解脱,这方面的心要转变。大恩上师说,解脱轮回的善心应该有,只不过要去掉只为自己求解脱。就像刚才讲的得到善趣的发心一样,是不是不需要得善趣了?也不是。得善趣是为了得到一种修行解脱的所依。因为要修行佛道,必须要以善趣的身份,尤其是暇满的人身是最理想、最殊胜的,所以要得到善趣的人身。而获得解脱,不能只是为了自己一个人解脱,应该为了一切众生得解脱。
在下士道、中士道和大士道的发心当中,当然以大士道的发心最为圆满究竟,但是中士的出离轮回的心和下士的善趣的心也需要有。当然在这个过程中,也需要去掉一部分不合理的,取一部分合理的。我们应该以为了利益一切众生发誓成佛的心来进行闻法,这就相应于菩提心,这是非常重要的。
任何一个修法之前都要以菩提心摄持,听法的善根也需要以菩提心摄持。因为有了菩提心摄持,所听闻的法就变成了大乘的资粮,变成了成佛的助伴和资粮,否则它就有可能变成世间轮回的因,变成自我解脱的因,却不能变成最大利益的成佛的殊胜善因。所以刚开始的发心特别重要。
大恩上师在这堂课的前面,也是提到了学习前行的必要性,这方面大恩上师讲了很多次,以前的老译本上面讲过,新译本上也讲过。大恩上师说,讲前行法有三个目的或必要性:第一就是让初学的人能够打好基础,因为前行是真正能够为学习佛法打下良好基础的殊胜教材。它是一个引导,里面讲了很多作为修行人应该知道的道理和修行的方法,比如听法如何发心,初学佛法的人怎样在内心中引发殊胜的出离心,怎样修持积资净障,怎样让自己成为一个佛教徒——皈依,怎样让自己成为大乘行者——发心,金刚萨埵等等。这一切可以说是整个成佛之道最基础的法。我们要知道很多佛法的内容,这是学习前行的必要性,可以让我们的相续逐渐成熟。这是第一个必要性。
第二,对于以前曾经学习过加行的人,通过这一次机会,能够至少圆满一次五加行。因为很多学习佛法的人,没有真正去做,没有去实践,没有修持五加行,所以大恩上师和教务处就安排一边学习,一边安排修量——顶礼、皈依、发心等等,一边学习一边修,学完之后五加行就圆满了。这是第二个必要性。
第三,有些以前没有学过密法的人,对密法有很多看法,有很多不理解的地方。他如果认认真真学一遍前行,放弃自己固有的观念,通过比较公正的发心来学习这些内容的话,就会发现密法和平常所认为的显宗教法,密意完全一致,修行方式也完全一致。这里也讲了很多密法和显宗共同的地方,也有很多密乘的术语,一些简单的密乘观修方法等等。如果能够以公正的心态学习的话,就会知道,密宗的加行其实就是显宗的一些修法,没有什么差别。但是完全没有差别也没有必要讲了,总的理念是一样的,但是密法有很多不共的殊胜的观修方式、次第等等,在这里面都讲得非常清楚。所以,我们就知道密宗到底在讲什么了。
大圆满前行是为了修大圆满的前行修法,是不是和显宗的修法完全不一样?有些人很害怕密宗就是一个旁门左道,好像外道一样,很恐怖,是不是这样呢?我们看,发心是怎样发的——菩提心发心,显宗当中难道不讲菩提心吗?也要讲的。后面讲的出离心、暇满难得、寿命无常、业因果、轮回痛苦,在显宗当中都有。皈依也是一样的,菩提心的修法也是这样的,积资净障完完全全都是一模一样。像这样,学完之后就能够打破很多自己的错误观念,对密乘产生信心和正确的认知。这是很有必要的。
大恩上师就讲了这三个目的,不管哪一类众生都能在里面找到自己的位置。初学的人在学习过程中,能够打好基础,学习很多佛法的观念,修持一遍五加行;有邪见的话在学习的过程中会逐渐遣除掉。如果不是新学前行的人,加行也圆满,也没有什么邪见,对于他们来说,这里面还有很多修心的窍诀,怎样把自己内心中的烦恼调伏,让自己成为一个标准的佛弟子,而不是名相上的佛弟子。
标准的佛弟子必须要通过学习来改变自己的心,把自己的心调整到修行正法的状态中,这才是一个标准的佛弟子。否则的话,顶着一个佛弟子的名字、大乘行者的名字,其实内心当中完完全全是一个世间人的想法。他的种种心态、行为和世间轮回的很多做法相顺的话,就不是一个真实的佛弟子。很多修行的法要当中讲,给一条狗取一个狮子的名字,是没有什么必要的。它本来是一条狗,你把它取名叫狮子,它还是一条狗。所以,一个凡夫人、非佛弟子,给自己取一个佛弟子的名字:我是修行者、大乘行者,其实这也只是一个名称,真实意义上他还不是调伏烦恼的佛弟子。
怎样让自己的心成熟,并安住在正道当中?大圆满前行是一个非常好的引导文和教材,在学习的时候要认认真真地学。当然,对于学习佛法时间比较长的人来讲,这里面的词句不是那么难理解,但是从来没有学习过佛法的人,也不一定完全明白这里面在讲什么。但是不管怎样,认真地学,通过大恩上师、传承上师的加持,也能够逐渐掌握这里面殊胜的含义。这是需要强调的,是大恩上师在讲记中给我们的一些教诲。下面我们学今天的内容。
第二、广大方便秘密真言之发心:
这种发心是一种清净观。胜义的发心和世俗的发心虽然都叫发心(菩提心有世俗菩提心和胜义菩提心),但意义是不一样的。世俗菩提心的发心是为利众生愿成佛,它主要是一种心所,要缘众生生悲心,缘佛果生起希求心——以悲心缘众生,以智慧缘佛果。胜义菩提心虽然也叫发心,但其实它是一种智慧。证悟了离戏的本性,就叫做胜义菩提心。所以胜义菩提心没有发心的意思在里面,不是心所在发心,而是安住在离戏的智慧中,这叫胜义发心。此处的意思差不多,首先是广大意乐菩提心的发心,然后是广大秘密真言的发心。但是这里面没有让我们发心的意思,这里的发心其实就是一种清净观。
清净观就是在闻法的过程中,首先我们发起了菩提心,为了利益众生而听法,进一步安住在密乘的清净观当中,这非常相应于要修持的殊胜教法。在闻法发菩提心的时候,很多地方根本没有讲第二个科判,在其他的道次第中没有讲广大方便秘密真言之发心,但在大圆满前行当中就讲了。为什么在大圆满前行中讲了呢?因为这是大圆满的前行,大圆满的法本身是很殊胜、很高的,在闻法的时候也要求这些修行者,在一开始尽量以大乘的发心来摄持自己的心,要把自己的自私自利的心、染污烦恼心,必须要屏蔽掉,不要产生;第二就是要安住在密乘的发心当中。
密乘的发心前面也讲了,刚才是以胜义菩提心和世俗菩提心做例子来分析,虽然都叫发心,但其实胜义发心是一种智慧,此处密乘的发心虽然也叫发心,但其实也是一种智慧——清净观。这种清净观是相应于实相的一种清净观,是层次很高的一种发心。所以我们要了解,这里的发心和前面显宗发心的侧面不一样。这里比较着重于清净观,大恩上师讲记当中也处处提到清净观,清净观就是一种智慧。
诚如《三相灯论》中所说:“一义亦不昧,不难方便多,是为利根故,极胜秘密乘。”
有些注释中说,《三相灯论》是世亲菩萨造的一个论典,有的叫《三相明灯论》。颂词“一义亦不昧”等,就讲到了密宗超胜显宗的不共的地方。到底怎样超胜的呢?是不是离开了显宗之外有单独的密宗,好像很超胜的意思?不是这样的。
什么叫“一义”?显宗和密宗在究竟意义上是一味的,这叫一义,也就是显密究竟的佛果是相同的,究竟的法界是相同的。所以,显宗和密宗不是单独的、毫无关系的两个修法,而是法界完全相同,成就的佛果也是完全相同,这叫一义。
有些大德讲,所谓的显宗和密宗,显宗就是密宗的显,观待密宗来讲,它是讲的比较明显的,不是在讲究竟意趣,而是比较明显的部分;密宗是显宗的密,是针对于显宗来讲,有些更甚深的、一般众生暂时接受不了的,在密宗里面就讲了很多。所以,显宗是把最秘密的意思上调几个层次,让大家比较容易理解,比较容易接受。因为究竟的法界超越了凡夫的分别念,讲的时候不一定一般的众生都能够理解,所以就把究竟的法界通过相应于众生根基的方式,不是把它全盘托出,而是略说,有些时候观待众生的根基来解释。
就像释迦牟尼佛当年去鹿野苑转法轮的时候,刚开始佛陀不愿意传法,因为他所证悟的法界实相,一般的凡夫人根本接受不了,也没办法理解,所以佛陀刚开始不想讲法。后来帝释、梵天三次劝请之后,佛陀答应传法。答应传法之后,有两种说法。一种说法就是,佛陀考虑到这些众生没办法接受佛陀真实的证悟,所以他在准备讲法的时候,就把他所证悟的秘密降低几个层次,以众生能够理解的方式来宣讲,这样他们就能理解了。虽然不是真正佛法的完完全全的意义,但是暂时这样讲众生是可以理解的。另一种说法是,佛陀首先讲的是他自己的证悟,但五比丘听不懂,再降低,还是听不懂,最后通过四谛的方式,他们就接受了,接受之后他们就证道了。这种说法也有。
所以,密宗和显宗其实是一个意义,就像佛陀讲法时针对不同的根基,也讲了究竟的如来藏、空性,针对一些根基讲四谛法轮,四谛法轮接受不了就讲十善业道,讲人天乘。法也是一样的,究竟法界没有两个,显宗所讲到的究竟实相法界和密宗所抉择到的究竟法界没有差别,显宗通过修行成就的佛果和密宗修行成就的佛果没有差别,没有说一个是显宗的佛,一个是密宗的佛,密宗的佛超胜显宗的佛,没有这样的。显宗和密宗究竟的实相完全一味,显宗通过显宗道修成的佛果,和密宗通过密宗道修成的佛果完全相同,没有丝毫差别的。
但是在修行的方法上,由于根基和因缘不同,所以给显宗的修行者讲了一个比较显的、比较容易理解的,比较秘密的究竟的实相就对利根者讲。或者显宗根基成熟、可以接受的时候,就给他直接讲。所以三转法轮的次第,首先是四谛法轮,当四谛法轮众生的根基逐渐成熟,可以接受了,就讲般若法轮,抉择万法空性,在空性结束之后,再讲如来藏常乐我净,就是这样一个层次一个层次上来的。
显宗与密宗也是这样的,意义没有差得很远。只不过密宗在究竟的法界、究竟的本性、修行的方法上,一般的众生刚开始是没有办法接受和了知的,对他们就暂时隐密,不讲这些,给他讲能够接受的,让他的根基成熟,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再给他讲隐藏的那部分,这个时候他就能够接受了。就好像佛陀引导小乘行者,首先对他宣讲人无我的修法,当他证悟了人无我,获得了阿罗汉果位之后,再给他讲发菩提心、三无数劫苦行,那个时候就可以了,他接受得了。再给他讲佛的境界,鼓励他成佛,他就能够接受,因为他的心上升到某个高度的时候,后面的法要他就自然而然可以接受了。
显密的关系就是这样的,而不是说密宗的佛比显宗的佛超胜。实相是一个,成就的佛果也是一个,发心、修道、成佛基本是相同的。后面有些不同的地方,主要是修行的方式、抉择的方式不太一样,有直接和间接的差别,有略说和广说的差别,明显和不明显的差别,但是法界的意义上是一味的,这里说是“一义”。一义的意思,首先是显宗、密宗在究竟实相上一义——一个意义,所成就的佛果是一义的,没有说两个,所以不能错误理解显宗和密宗。
我们既不能站在显宗的角度说,你们密宗在显宗的佛之外还有个密宗的佛,这是不可能。密宗也不能说,我们的佛比你们显宗的佛要超胜。这里面讲得很清楚,显密是一义的,一个意义。一义就没必要讲了吗?反正都是一义,都是一样的。那也不一定。虽然是一个意义,但还是有差别的,它主要针对不同的根基,有些人能够直接理解,有些人不能直接理解。虽然是一义的,但它讲的方式、趣入的方法仍然不同。
这里就讲到了四个差别——在颂词当中讲,不昧、不难、方便多、利根为主——是为利根故,从见解,修、行——修行和行为,以及根基四个方面来进行安立的。
第一个叫不昧,见解不昧,密宗和显宗见解上面有差别。不昧就是不愚昧、不错乱的意思。难道说显宗的见解是愚昧的吗?当然不是。这里的愚昧的意思,和平常所讲的愚昧、没有智慧是不同的,密宗的见解是非常清楚、非常直接地讲。从这个角度来讲是不愚昧。显宗没有直接讲,是通过间接的方式来讲的。即便讲到了法界实相,它也不是那么广大。所以,不昧主要是说密宗的见解是直接抉择法界的实相,法界是怎样的,它就直接抉择,这叫做不昧。
大恩上师在注释当中也讲过,显宗的见解是二转法轮和三转法轮,二转法轮的见解主要是以中观应成派的观点抉择一切万法的大空性,离戏的法界等性、空性。这里的一切万法空性和密乘当中一切万法为空性的观点没有什么差别。但是从般若、中观的角度来讲,它只讲到了离戏空,一切万法是大清净并没有讲,如来藏在二转法轮当中并没有讲。空性方面是很圆满的,但是从整个法界来讲不圆满。
既然这样,三转法轮不是讲如来藏了吗,应该没什么差别。三转法轮的确是讲了如来藏,但是讲的比较简略,它没有非常广大、直接地去抉择,而是比较间接、比较简略地讲到了如来藏。所以还不是特别圆满。所以学如来藏的时候,就说三转法轮如来藏其实是显宗和密宗之间的过渡,就像一个桥梁一样。桥梁不能说是此岸、彼岸,不能说它到底是显还是密,它就是一种过渡的教义。三转法轮讲到了如来藏和如来藏的常乐我净,但不是那么直接、广大地去宣讲。从抉择的角度来讲,二转法轮对胜义谛、实相只是讲了一部分。
密宗在讲实相的时候,大空性和如来藏的光明都非常圆满地抉择。在《光明藏论》中就讲了等净无二,在密法中讲了究竟的智慧等等,它讲这些的时候特别圆满、直接,是以全盘托出的方式进行讲的。所以它在讲胜义谛的见解时就非常超胜。在讲世俗谛的见解时,二转法轮抉择一切显现如梦如幻,三转法轮把显现抉择为客尘,本来不存在的自性。密乘在这个基础上,不单单讲了万法空性,而且直接讲了一切显现本身就是清净的,这和显宗任何一个世俗谛的显现都不同。这个方面它当然是非常超胜的。
所以,如果学完前行、修完加行之后进入密乘的修学,那时就会在《光明藏论》里面讲很多密乘不共的观点,大等净无二等等该怎样抉择。它的见解是直接抉择现在的现象正在显现的当下,就是清净的自性,这是显宗当中根本没抉择到的。
在等净无二当中的空性以及如来藏光明,二转法轮抉择了圆满的空性,三转法轮对于如来藏抉择了一部分,以比较简略的方式提到了常乐我净的佛性,众生无始以来本具如来德相的观点已经提出来了,提出来之后没有广大地开显。而且怎样去现前如来藏,修行的方式上没有密宗那么丰富,密宗是特别丰富的。在这个方面有很多不同的地方,这叫不昧——见解有不昧的地方。
然后是修和行。“不难”,大恩上师的解释是行为。先讲行为,再讲修行。其实见、修、行之后还有果。见解就是,一切万法的基到底是怎么样的,跟随这样的基去抉择,叫做见或者见解。见解的对境就是本基,即本来是这么样的,一切万法本来安住在什么状态,这叫做基。抉择完本基之后,要进行修,要对产生的见解不断地观修,这叫做修。修主要是座上的,行主要是座下的——一个是上座,一个是下座,这样来分别修和行。修行圆满就会有果。这是见、修、行、果的分别方法。
此处“不难”主要是讲行为,行为是不难的。为什么不难呢?因为在密乘当中有很超胜的见解和修行摄持的缘故,所以它在行持种种行为过程中,一个特点就是不舍弃五妙欲,将五妙欲转为道用就可以成佛。当然不舍弃五妙欲也不像平常人理解的那样。一般的世间人认为,如果不舍弃五妙欲,色声香味触都不舍弃,像这样的话,根本不需要生出离心,好像不舍弃自己耽著的东西就可以成佛一样。
就像恩扎菩提,当年释迦牟尼佛要给他传法,这时候他就问,要传的正法需不需要舍弃我的王宫、我的受用,而且他特别耽著他的葡萄园:我这个葡萄园是不是要舍弃啊?如果要舍弃,我就宁愿不成佛。佛陀说,你不需要舍弃这些东西就可以修。他说,如果这样,那这个法好,我要修。因为他是个利根者,得到了佛陀的灌顶、加持之后,在没舍弃王位的状态下就现前了佛果,没有舍弃五妙欲而现前了佛果。
大恩上师和一些大德讲,西方的一些人特别喜欢密宗,为什么呢?既可以享受,又可以成佛,他们就觉得两全其美了。这里面其实有些误解,并不是说密宗的修法也和凡夫人一样,在很深的耽著、很强烈的凡夫的烦恼当中,可以享受而成佛,不是这样的。真正来讲,不舍弃的意思是说,认知它的本性时不需要刻意舍弃它,而要把它转变,通过智慧认清楚它的实相是怎样的。一方面认知它的实相,一方面没有舍弃,这叫做不舍弃妙欲。所以,不能误解这里面的法义。否则的话,密宗当中讲,不舍弃五妙欲就可以直接成佛。其实密宗当中要认知它的本性,认清楚之后,不需要舍弃它。
打个比喻讲,就好像看到一条蛇,其实是一条绳子,黄昏的时候没看清楚。我们本来内心当中有蛇的概念,蛇是很恐怖的动物,所以很害怕。看到蛇的时候,我们想当然认为它是条蛇。当看到蛇的时候,有几种处理的方法。一些很害怕的人就把所谓的蛇挑起来扔出去,抛弃掉。他就觉得离开了蛇的恐怖。这类似于小乘的行者,小乘的行者认为这是烦恼,烦恼必须要抛弃,他就通过各种方式把贪欲、嗔恚彻底地压伏,彻底地断掉。他通过这个方式来解决问题的。
有些根基很好的人,他就观察蛇到底是怎么样的——蛇显现的时候,是假的、无自性的,他就把蛇认知为无自性,通过认知无自性的方式来打破对蛇的执著,这相当于显宗的空性。认知空性的时候知道,显现法是空性的,空性的话对我来讲无利无害。这是认知空性而不受损害的。
还有一种人想,这个到底是什么。他用灯一照的时候,发现原来不是一条蛇,只是一条绳子而已,根本不需要抛弃或观蛇的空性,他就直接认知这个是绳子。当他直接认知是绳子的时候,他还会不会有蛇的恐怖呢?不会有。有些密乘的行者就是这样的。密宗行者知道,显现法的当下并不是一条蛇,只是一个绳子而已。一切世俗的妙欲,他在通过智慧观察的时候,发现它们就是清净的,本来就是佛性如来藏。所以它需要舍弃吗?根本不需要舍弃。
从一个角度来讲,当你把这条所谓的蛇抛出去扔掉的时候,绳子的实相也被你扔掉了。一方面你打破了对蛇的执著,但是它的实相你也永远认识不了。为什么呢?因为绳子的真相被你扔出去了,被你抛弃了。小乘的行者就是这样,当他把烦恼灭尽之后,他是没办法认证真正的如来藏的,因为他把它当作一个很恐怖的东西,已经舍弃掉了。真正能够舍弃吗?不是的。他在心中把它舍弃掉了,在他内心的状态当中是没办法认证的。没办法认证实相,也没办法认证蛇的空性,也没办法认证蛇的本性就是一条绳子。
密宗不需要舍弃。不舍弃的意思,并不是说不舍弃它是一条蛇,同时我又能怎么怎么样的。他就直接看蛇的本性,不需要抛弃掉,直接观蛇的本性就是一条绳子,不舍弃蛇所谓的外相,直接观它的本性,他没有舍弃。五妙欲也是一样的,并不是真正要耽著五妙欲就可以成佛,很多人就觉得这个好:既可以享受世间法,也可以成佛,那就十全十美了——世间法抓住了,出世间法也抓住了,这是不可能的事情。如果没有很深的智慧的话,是根本做不到的。
为什么密宗是一种智慧之道?是说必须要以智慧认清万法的实相,没有这种智慧,要修密宗很困难。密宗的智慧都叫做清净观,所有的清净观都是和智慧相关联的。不舍弃五妙欲而成佛,应该这样理解,如果理解错了,就会误解密宗。
尤其是现在,很多人误解密宗,认为密宗当中有双运、降伏,好像都是很可怕的、让我们误入歧途的东西。其实这里有很甚深的意义在里面。必须要有很深的智慧,完全能够驾驭一切万法本性的智慧,有了之后再去做,不但不会受影响,反而成为一种修道之用。这不是一般人能够驾驭的,它需要很深的智慧。这个很深的智慧在内在运作的时候,一般外面的人看不到运作的智慧,他就觉得很恐怖。
就像一个人已经知道这是一条绳子了,他直接用手去抓,把绳子缠在手上、套在脖子上,他是安住在绳子的状态去做的,其他人看到了,还以为他把蛇抓起来,缠在手上,套在脖子上:你看他很恐怖。其实,只不过是他没认知而已。证悟的人已经安住在内心的清净状态当中,他做的时候没有任何烦恼,但是不知道的人就以为他在做疯狂的事情:他做这么疯狂的事情,把蛇带到我们这个团体当中,想要伤害我们等等。一般的人没有安住在清净的见解,他就会产生很多误解。但是就在他们产生误解的当下,这个人内心当中已经安住在所谓蛇的实相中了,他驾驭得住这个实相,他本身来讲不会有丝毫的问题。大概打比喻就是这样。
有些大德虽然证悟了万法的实相,完全也知道这是一条绳子,完全可以怎么做都行,但他有时候为了观待其他不懂这个道理的人,他还是在显现上说,你们要远离这条蛇。他会给其他人这样告诉,而且他会显现成符合大家想看的样子。很多大德虽然已经证悟了一切万法的实相,他还是显现守持戒律,行为很调柔,因为大多数人能够接受这种行为。他直接去行持这些的话,由于他本来已经安住在绳子的状态当中,怎么做对他来讲没有任何伤害。但是其他人接受不了,其他人还没有发现蛇的本性是绳子的时候,他必须要显示大家差不多能够接受的样子来调化众生。只有这样,慢慢地众生对他就没有了很多防备的心,觉得他是一个很可靠的修行者。
佛陀也是一样的。他证悟了法界实相之后,在众生面前他怎么做都不要紧,但是因为要观待很多人的想法,所以佛陀也规定他的弟子们,穿袈裟的时候应该怎么穿,走路应该怎么走,吃饭应该怎么吃等等。其实对佛来讲,你怎么吃饭都无所谓,穿衣服不穿衣服,你的衣服穿多高,对他来讲没有任何分别念,因为他已经完全证悟了一切万法的究竟实相,对他来讲没什么。但是他毕竟是要引导很多人走向解脱,要让大家在清净的僧团当中修行,所以他必须也要观待很多其他人的想法。
有些人就觉得衣服应该穿得整齐,像这样的话大家就能生信心,所以佛陀就规定说,应该这样穿衣服,应该这样走路,应该很清净很调柔。因为大家对这些很调柔的方法、行为都容易产生信心的缘故,所以佛陀就做这样的规定。其实从佛自己的角度来讲,怎么样都没什么,他的智慧已经完全安住在大清净当中,不会产生任何分别念。很多上师也是这样的,有时这样、有时那样,其实都是观待众生很多不同的想法,为了不让他引生额外的恶业,也会鼓励弟子做清净的行为。
清净的行为本身和究竟的实相有什么关系呢?究竟的实相就是绳子,但是我们在蛇上还是要做很多的教言:大家还没有认识到这条蛇是绳子的时候,我们还是要从蛇的侧面来讲,制定很多的防范措施,这方面都是要做的。所以佛陀在调化众生的时候也是这样的,究竟的实相是这样,但很多人证悟不了,所以佛陀也是为了众生逐渐地生起信心,也讲了很多方便教言。我们就针对这些问题做一些阐释。
“方便多”主要是修行,修行的方便特别多。有了见解之后要怎样趋入见解,这是有很多方便的。同样的如来藏和空性,如果通过显宗道来讲的话,比如《宝性论》等等,显宗要现证如来藏,也是修空性,通过修空性的方式灭掉妄执,灭掉妄执之后,佛性慢慢就会现前。从密乘的角度来讲,首先通过殊胜的灌顶成熟相续,然后直接讲一切万法、自己的本性是怎样的一种清净的自性,然后通过很多方法积累资粮。
比如修行的时候,积累资粮是通过修曼茶,修百字明忏罪,这都是很迅速的。在所有的积累资粮的方法当中,曼茶的修法积累资粮的速度最快,所有忏罪的法当中,金刚萨埵忏罪方法最快,全都是给根基成熟的人挑选的最快的积资净障的方法。还有一个是修上师瑜伽,这是能够迅速证悟心性的最佳方法。这里面全都是最好的最快速的方法。所以,在密乘当中方便很多。还有一些现证心性的生起次第、圆满次第,全都是很迅速的可以现前心性的方法。这里面方便是特别多的,见解也超胜,行为也不难,这个时候便可以很迅速地证悟,这就是见、修和行。
“是为利根故”,根基超胜。什么是利根呢?真正的利根从密乘的角度来讲,信心特别清净、特别强烈叫做利根。大恩上师在讲记当中讲了信、进、念、定、慧——涅槃五根,五根之首就是信,信心是非常非常殊胜的。有时候我们觉得信没啥,它就是入门的一个信心而已。其实信心的层次有很多,我相信佛,有前后世,有因果轮回,并不是这样的。而是对于一切万法本来清净有信心,对于自己本来是佛有信心,对于自己的上师能够给自己赐予最清静的悉地有清净的信心,相信自己如果通过祈祷上师一定能够给自己加持、证悟,对这个有很强烈的信心。
这里为什么要强调信心呢?密乘当中的信心是非常清净,非常殊胜,是能力最大的。因为按照密法的次第来看,首先小乘当中的教义必须要圆满,大乘显宗当中的菩提心、空正见、如来藏这些观点必须要学圆满,在这个基础上才能进入密乘。一般意义上的信心早就有了,所谓的对因果轮回的信心,对业果的信心,对空性的信心,对自己具有如来藏的信心早就有了。在这个基础上更加清净、更加超胜的信心,这样的信心很强烈的话,通过强烈的信心去祈祷上师、修上师瑜伽,直接就是很迅速得到加持的方便。在修大圆满中最关键的就是上师瑜伽。如果上师瑜伽修得很好的话,其他的法门没有也可以,也可以直接证悟,这方面的例子有很多。所以说他的根基是最利的。
通过四个标准来看的话,就是“极胜秘密乘”,秘密乘就是密宗的意思,最殊胜的就是密宗、密乘。此处讲到了密宗不共的地方。当然单单讲这些,很多人不一定马上就遣除疑惑,这里只是做一个介绍,只是一个结论,它的特点都已经包含在里面了。我们现在听后还有疑惑、没办法接受,也不要紧,慢慢学习之后就可以渐渐地发现这些问题。
此密宗金刚乘,不仅入门的途径多之又多,而且积累资粮的方便也不乏其数,加之具有不需要历经千辛万苦就能现前圣果的甚深方便,这些归根到底就是依赖于转变意乐。
密宗金刚乘入门的方便途径非常多。前面讲过灌顶,通过灌顶让自己的相续成熟;快速积累资粮的方便、很多忏罪的方法;上师的指引、上师的直指,有很多入门的途径。
积累资粮的方便也是非常多的。如果你能观修上师在自己的头顶,观修上师在自己的心间,只是一刹那观修,它已经胜过很多劫当中供养十万佛陀的功德,一刹那观想就有这样殊胜的功德。这样积累资粮的方便是非常快的,非常迅猛的。
而且,密宗的修法全都是在小乘的出离心、大乘的菩提心基础上积累资粮,它除了具有小乘出离心的特点、大乘的显宗菩提心的特点之外,大小乘不具有的窍诀,密乘当中有。大乘显宗当中修行积累资粮的方法在密乘当中是非常完备的,不单单是这个,显宗当中没有的积累资粮的方法,在密乘当中也有。为什么说它很迅速?很迅速的原因从这些方面可以体现的。所以“积累资粮的方便也不乏其数。”
“加之具有不需要历经千辛万苦就能现前圣果的甚深方便”,这是说,密乘不需要历尽千辛万苦,就能够现前证悟、现前圣果。所以,密乘有十六世可以成佛、七世成佛、三世成佛,最利根人的今生就可以一生成佛。一生成佛当中,也有六年成佛,三年成佛,还有六个月成佛的。这些都有。所以他不需要经历千辛万苦就可以成佛。
有人说,不需要经历千辛万苦是不是太夸张了?你看米拉日巴尊者,他那种还不叫做千辛万苦,叫什么?天天吃荨麻,天天在山洞里面,很苦行,应该是千辛万苦。有的时候我们认为米拉日巴尊者就是千辛万苦的代表,也觉得密宗实际上是很苦很苦的。
其实,这里“千辛万苦”的意思是不需要苦行,针对显宗三无数劫成佛,像米拉日巴尊者那样的苦行,在显宗菩萨的修道过程当中是无数世经历的,不是说一世当中、十几、二十几年当中像米拉日巴尊者那样的修苦行、修禅定,把自己的手、脚砍下来布施,修安忍,他很多很多劫都是在积累资粮。与显宗三无数劫的苦行相比,一生当中的苦行根本不算什么苦行。
一般的有情堕地狱所受的痛苦,比较起来,米拉日巴尊者不算什么苦行。我们从全方位来看的时候,密宗在一世或几世当中所做的一些苦行,真的不算什么苦行。他就是很轻松的成佛,而且很多时候也不一定需要像米拉日巴尊者那样苦行。
有些大德说,米拉日巴尊者喜欢简单方式的生活,他就选择这个。如果你不选择简单的生活方式,在城市当中可不可以成佛呢?如果你有清净的见解,照样可以,关键在于你内心当中有没有认识到一切的现象到底是什么。有没有被这个现象所转?有没有认识到这个现象的本质?如果你认识到了,它对你没有什么伤害。为什么呢?因为密乘当中讲了,这一切的显相从实相当中讲,它就是清净的,它就是圣尊。当你认识到这一点,它怎么可能障碍你呢?不会障碍。当你认识到自己就是一个圣尊的时候,认识自己本来是佛的时候,安住在这种见解当中去行持,也没有什么东西可以让你分心的。
这些显现法,以前大恩上师也经常引用,帝洛巴尊者对那若巴尊者常讲:“显现不缚执著缚”,显现其实不束缚众生的,束缚众生的是执著,你对显现的执著会束缚你,显现本身不会束缚你。如果我们认识到了显现的本性,你在哪个地方它都不会束缚的;如果你没认知它的本性,哪个地方都会束缚你。你即便一个人躲到深山里面去苦行,如果你没认知修行的方法,不知道一切万法显现的本性,那还是一个大束缚。关键是这些原理我们要知道。
为什么不历经千辛万苦就能够证悟呢?“归根结底就是依赖于转变意乐”,秘密真言的发心核心就在于智慧,在于一种清净观,也就是转变自己的意乐、想法。自己的意乐转变了,外面就跟随转变了。
如颂云:“诸法即缘故,住于意乐上。”
一切诸法都是依靠因缘而显现的,有什么因缘就显现什么法,这叫“诸法即缘”。一切诸法的形成、显现都是依靠于各式各样的因缘。这是“诸法即缘故”。缘又是靠什么呢?缘是住于意乐上,你发什么心,心怎么样去想、去关注,就形成了什么样的缘,缘就会形成什么样的法。一切万法都是依缘而现的,缘是依靠自己的意乐、发心而显现的。如果你发什么愿,就能够如是的成就、成熟。一切诸法依缘的缘故,住于意乐上。
大恩上师法王如意宝以前在讲《定解宝藏论》的时候,也是讲过一句话,对修行者、对弟子们的启发很大的:“一切万法什么都不是;什么都不是当中,什么都可以显现;什么都可以显现当中,什么都可以转变。”大概的意思和这里面很相顺。
“一切万法什么都不是”的意思是说,一切万法的本性就是空性的,啥都不是,没有一个固定的是此是彼。一切万法什么都不是当中,一切都可以显现。一切万法本来是空性的,没有固定在任何一个地方,如果你具有了恶缘,它就显现为恶法,如果你具有善缘,它就显现为善法。这是“一切万法什么都不是当中,什么都可以显现。”
“什么都可以显现当中,什么都可以转变”。为什么可以转变?可以转变你的作意、方法,都是可以转变的。既可以由坏向好转变,也可以由好向坏的方面转变。既可以从六道的人道转为旁生道,也可以从凡夫转为圣者、从圣者转为佛果,都是可以转变的。转变的原因就是万法无自性,这是它的根本。第二,自己的心怎么样看待这个问题的,就可以这样去转变。
当我们在生活、轮回的过程中,有的时候觉得生活特别美好,这个城市特别美,我们的心转变之后,看什么都好像很美的;有的时候,当自己遇到低谷的时候,很沮丧,看什么都是引发自己痛苦的因,很好的花,看到花又引起伤感,看到水的时候又引起一种伤感。这方面讲,主要是自己的意乐。在轮回当中,一部分是让我们快乐的,一部分是让我们忧伤的。这里面的道理关键是永远不变的。同样一朵花,当你的心情好的时候,你就觉得很好;当你的心情不好的时候,怎么看怎么不舒服。万法本身是这样,但我们意乐一变,好像外在就变了。
同样一个境,当我们看到很多在赞叹这些外境:这很好,一切都是非常非常美好的。当我们的心跟随这些词句,跟随别人的语言去看的时候,我们也觉得这的确是好的。当小乘教义来时,一切都是无常的,一切都是不净的,一切都是变化的,一切都是痛苦的,一切都是痛苦的因,等等。当我们学习这些教义,随着教义观修的时候,慢慢慢慢发现轮回就是有很多缺陷,没有什么可耽著的,就是应该出离的一个对境。我们内心当中意乐一转变,就觉得轮回没有什么耽著的,应该放下的,应该产生出离心。
大乘的教义来了,不单单我们在轮回当中这样,其他众生也是这样的。当我们被大乘思想转变的时候,我们的心就觉得:的确,这些众生都是很可怜的,我应该努力去帮助他们。我们的心又转变了,意乐一变,境就变了。中观教义来了,一切万法是如梦如幻的、空性的,它也没有一个真正值得出离的地方,为什么呢?因为如果法存在,它就可以出离。如果法本来就不存在、无自性、假立的,哪有什么出离呢?跟随这样的教义,我们的意乐一转变,就发现一切法是虚幻的、如梦如幻的,就是假的、不存在的。
如来藏教义来的时候,其实我们现在的心,众生起心动念的时候,起心动念本身是空性的,和空性双运的当下,每个众生都有佛性如来藏。我们就觉得有佛性如来藏。密宗的教义我们学习的时候,就知道一切万法都是本来清净的。
我们的心一变化,再看世间的时候,它都在不停的变化。这里就说依赖于意乐,为什么说“这些归根到底就是依赖于转变意乐?”你的意乐一转变,你看问题的方式就不一样了,所看到的世界也就不一样了,但这是不是说明没有一个标准答案?我只要愿意转,都可以转下去。不一定,这里面有一个实相,实相是永远不会变化的,这就是真正的清净等净无二的实相。最后转转转,要转到这个层次上去。
如果相应了究竟的实相,这就是佛陀所现证的。佛陀讲这么多让我们转变的方法,有些根基很利,他直接跟你讲,就直接转了,一步到位,他马上就转到这个状态上。有些不行,首先要把自己的心转到出离心,看破世间;然后转到空性,再转到如来藏光明,再转到密乘的清净,再转到究竟实相。转到最后,我们心的本性在这,心的本性相应于究竟实相。相应于究竟实相就是佛陀所现证的法界,明空无二的自性。最后我们的心安住在无为法的状态当中,它就达到究竟了。这里面关键是要转变我们的意乐。
但此处观待于我们很多初学的众生,我们就知道,密宗为什么这么超胜?为什么这么方便?为什么密宗不需要经历千辛万苦可以成就圣果?归根结底就是转变意乐。转变意乐是需要观待于对实相的安立。小乘的教义对实相的安立是,从世俗的角度来讲,轮回是痛苦的,从胜义的角度来讲是无我空性的。它对实相的安立是安住在这个层次。二转显宗法轮对实相的安立是空性,把我们的心转变在空性上面。三转法轮对实相的安立是如来藏。这里面不断地转变,我们对一切万法的看法,对自己的身心、外在世界的看法,也是在不断地转变的。所以,这里面依赖于转变意乐,意乐一转变,外面就可以转变。
一切诸法就是缘,现在我们六道轮回显现的法就是缘——业缘。对人道众生来讲,善恶夹杂的缘就显现了有安乐、也有痛苦的不完美世界。如果是地狱有情,它的世界基本上就是纯粹的痛苦。天界有情的缘,就是善多而恶少,大部分时间都是在享乐,少部分时间是在受苦的。
一切万法的显现都是依靠不同的业缘,业缘来自于意乐。刚开始的时候,你的心造恶业了、发了恶心了,就有恶缘,恶缘就显现恶趣;如果你发了善心,修了善法,就生到善趣;如果你发了菩提心的意乐,你的缘是菩萨缘、成佛缘,最后就成佛。这一切来自于意乐。“诸法即缘故,住于意乐上。”所以要转变意乐。
紧接前面的“诸法即缘故,住于意乐上”,一切都依赖于转变意乐。我们在闻法的时候,要跟随密宗的清净见去进行观想,进行转变,我们的意乐住在这上面,心转了,就可以把当前的地方通过清净观的方式来安住。其实它是非常非常相应于实际情况的。
虽然很多道友刚开始学前行的时候,可能是了解不了这里面很甚深的含义:为什么要这样?但是学习过密宗观点的人,再一看的话,就非常合理,一切万法就是如此的。不懂也不要紧,我们先这样观想,慢慢的善习气、清净的习气越观越深,慢慢就会接受:原来是这样的,本来就是如此的。
关于本来清净的法,在很多的教义当中都有讲,首先空性的教义作为基础,之上再讲不变的如来藏,如来藏基础上还讲密宗的一些生圆次第的观点、大等净的观点,慢慢就可以知道。《定解宝藏论》当中,全知麦彭仁波切也讲了很多这方面的原理和理论,我们学习的话,都可以搞懂。
按照秘密真言的发心,我们在听法的时候应该怎么观?听法的时候就不是按照前面显宗的发心,我要为了利益众生成佛。利益众生成佛非常必要,在刚开始的时候必须要按照这样调整自己,把方向确定:一定是利他而成佛。这个时候所观的重点,就不是前面缘众生怎么样,缘佛果怎么样,没有这样缘,它就说这一切的一切都是清净的。它也是觉心、菩提心。菩提心的意思,即可以说是为了求菩提的心,为了度众生我要求佛果的心叫菩提心;还有一种,菩提是觉悟的意思,菩提心就是觉悟的心;或者菩提就是佛,菩提心就是佛的心。这里面的观想主要是相应于佛的境界,相应于很高的境界安住,安住在这个心叫做菩提心、觉悟的心。
所以,我们在闻法时,不能将传法之处和上师等看成是这般平庸不净的显现,应当明观五种圆满而洗耳恭听。
所以,我们在听法的时候,应该有清净观。清净见是什么呢?就是不能把传法的地方观成平庸不净的、很不好的地方,很脏很乱很差,这就是娑婆世界一个秽土的地方,不能这样想,因为这个时候是相应于实相。我们说这个不是清净的,认为是不清净的,是因为我们自己有业惑,看不到它的本性。
大恩上师在这里引用了一段经文,舍利子尊者和具髻梵天的一个对话:舍利子者尊者就认为,他当时听法的释迦牟尼佛刹土充满了许多的污秽,很不清净;具髻梵天说刹土应该是清净的。他们在辩论到底是清净还是不清净。大多数有情看起来的时候,的确是不清净的,有很多土石、瓦砾,很多恶劣有情等等。但是,境界高的人他就安住在清净观当中,安住在他的智慧当中:这一切都是清净的。
他们正在争论的时候,释迦牟尼佛说:我的刹土恒时是清净的,只不过众生通过业障看不到。佛陀为了让大家升起信心,就用脚趾压地,通过他老人家证悟的加持,一刹那当中就让刹土显现出它本来清净的样子。他的一刹那的加持力很大,当时的人都看到当下就是清净的刹土。佛陀说,我的刹土恒时是这样的,只不过众生它的业很重,看不到而已。有的时候,佛陀通过他的加持力,短时间当中可以让众生见到,但是长时间不行,众生的业太重。为了让众生升起信心,佛陀显示了佛陀的刹土恒时清净。
这个时候应以佛的智慧为量,我们知道佛陀所见的才是标准的。为什么佛陀所见的是标准的?就像我们在世间当中看东西的时候,一个人的眼睛特别好,2.0的眼睛,一个人的眼睛很不好,0.2的眼睛。我们说0.2的眼睛看东西,他是看到了,他看到的是标准吗?还是2.0的眼睛看的是标准的?当然我们说,2.0的眼睛是标准的,因为他的眼睛很好,是正常的眼睛,没有被其他的因缘障垢,他所看到的东西是什么就是什么。但0.2看的时候,他就看到底就是什么?慢慢往前凑,到底是什么?他觉得这是一只鸭子,结果不是只鸭子,却是只麻雀,把麻雀看成鸭子了。到底谁是标准呢?当然,眼睛不好的人不是标准,他看到的东西、认定的东西就不能作为真实的量,而2.0的眼睛没有什么障碍,他看到鸟就是鸟,话筒就是话筒,花就是花。我们当然相信眼睛清净的人看到的景象。同样的道理,一般凡夫有情的眼睛标准是0.2,佛陀的眼睛是2.0。
佛陀看到一切万法的实相,佛陀说一切就是这样清净的。我们看到的是不清净的,到处都是粪便、雾霾等这些东西。0.2的眼睛也看到了,但是不是正确的呢?不是正确的。有的时候,还有眼睛是闪光的,到底有几个月亮啊?两个月亮、三个月亮,看不清楚,看花眼了。我们说只有一个月亮,眼睛清净的就是一个月亮,但是眼睛不好的就看到很多。你看没看到呢?看到了,亲眼看到的,但你亲眼看到的东西是错误的。虽然见到了,但不是标准。众生也看到了,话筒都在,人也是这样的,但是你看到的不是真相,因为还有业,内心当中还有烦恼、无明,障蔽了你的清净的智慧发现它的真实。
所以,我们相信谁?我们相信已经清净障碍的佛陀所见到的,佛陀说一切都是空性的、一切本来是清净的。我们要达到这个,就要以佛的智慧为标准来产生信心,就发现了:原来是自己的眼睛不对。
以前经常比喻胆出问题了,如果他的内脏出了问题,他的眼睛看白色的东西,会看成黄色的。所以,有些比喻当中就把白海螺看成黄海螺,他说这个海螺就是黄色的,在他的眼根面前所显现就是实实在在的一个黄海螺。这个实实在在的黄海螺,如果是眼睛没出问题的人,他看就是白海螺。到底是哪个为标准呢?白的是现量见到的,黄的也是现量见到的。但是,我们就要看,眼睛哪个是正常的,哪个是有病的。有病的就不能作正量,没有病的就作为正量。它本来是白色,你就看到是白色,它本来是白色的我看是黄色的,这就不对。有病的人通过很多医生和他说,很多例子给他指点的时候,他终于意识到:这是我的眼睛有病,我应该吃药,我应该治病了。
所以,第一他相信这是白的,现在是我的眼睛有问题。他相信这一点之后,医生就给他开药,他慢慢地服药。慢慢服药之后,随着他病的减轻,刚开始这个黄色,是特别黄的,慢慢的黄色开始减弱、开始淡了,慢慢他的病好了,最后彻底好了之后,就可以看到白海螺了。白海螺是重新变成的吗?不是,它本来就是白的,只不过你看的时候,你的眼根病很重,所以你看到特别黄。后面当你的病逐渐消弱、减轻的时候,慢慢地变淡,最后就纯粹显现白色的。所谓白海螺不是重新来的,它本来就是这样,需要做的就是把你的病去掉。
一切万法本来就是清净的,但是众生的业惑无明很重,通过佛陀的加持让我们知道,其实我们所看到的一切都是假的、一切都是虚妄的。佛陀告诉我们很多的修法:出离心的修法、菩提心的修法、空性的修法、密宗的修法,慢慢地我们通过修法,我们内在的业障、业惑减轻了,无明减轻了,逐渐我们就会发现真实。就像菩萨们修道的时候,刚开始是大概总相认知了,登初地的时候,入定可以见到真实,出定的时候如梦如幻,这样不断不断地修,他对一切万法以前那种不清净的认知,越来越弱,清净的显现越来越强烈,越来越明显。当他最后成佛的时候,所有的业惑消尽,就像佛陀当时所说的那样:我的刹土恒时清净。他就可以达到真正的一种完完全全现前的标准。
我们在观想的时候和这个地方是一样的。大恩上师讲的这个例子,我们应该这样去理解。为什么我们要观想呢?因为本来就是这样的,现在我们要相应于实相去观,虽然这里面的道理我们还没完全搞清楚。我们观的时候,可以闭上眼睛观:讲法者是莲花生大士,我也是益西措嘉、多杰敦炯,一睁开眼睛:还不是。又似乎变回这样子了,我也变回这样子了。首先是我们还没办法真实地转变,但是我们内心的意识当中,我们还要这样去想,慢慢去观想、作意,清净的习气会越来越浓厚,达到一定量的时候,真实开始转变,慢慢地就相应于实相了,这是一个殊胜的方法。
此处我们听法的时候,要培养这样的习性、习气。这里面如果要讲的话,需要讲很多,但大恩上师也没讲很多,反正它的原理我们大概知道一点。我们在观想的时候,心里大概有一点点:应该这样想的。有这样一种意识在里面。不能观为平庸不净的,为什么?因为这是我们0.2的眼睛看到的,不能作数的,是假的。我们应该按照佛他看到是清净的:其实这一切都是清净的。应当明观五种圆满,下面是具体的明观方法。
应当明观五种圆满而洗耳恭听。具体明观的方法:处圆满为密严法界宫,本师圆满即法身普贤王如来,眷属圆满也就是如来密意传、持明表示传的勇士勇母及男女本尊之自性;
五种圆满是指处圆满、本师圆满、眷属圆满、法圆满和时间圆满。五种圆满又叫五种清净,第一个叫处圆满,就是环境圆满,环境圆满为密严法界宫。大恩上师在讲记当中,也用了释迦牟尼佛一转法轮、二转法轮、三转法轮,分别讲了各自的地方。初转法轮的地方是鹿野苑,讲法者就观为本师释迦牟尼佛,听法者观为五比丘、八万天子,所讲的法就是殊胜的佛法。二转法轮,讲法者是释迦牟尼佛,听法者是舍利子、文殊师利菩萨、观世音菩萨等等大乘的修行者,法就是般若波罗蜜多。三转法轮也是一样的。这地方的处圆满就是密严法界宫,密严法界宫是法身普贤王如来安住的地方,非常清净的、相应于究竟实相的密严法界宫,也叫密严宫。
“本师圆满即法身普贤王如来”,这个时候,要把讲法者观想为法身普贤王。普贤王如来,在很多观点上讲是本初佛,就是第一尊佛,叫做本初普贤王。法身,是指安住在没有丝毫缺陷的、一切圆满的状态当中——法身普贤王如来。
那么眷属——我们听法者要把自己观想为什么?讲法者你观为普贤王如来,你不能想:我们还是小众生,还是烦恼生起。本师观为圆满的时候,他眷属也是要观为圆满的佛。
“眷属圆满也就是如来密意传、持明表示传的勇士勇母及男女本尊的自性。”
听法者也要安住,实际上每个众生都具有佛性,每个众生都是佛。观想传法者是法身普贤王如来,也没有错,因为这个地方本来也是从密宗的清净观来观想的,相应于究竟实相。有句话不是这样说:“佛观众生都是佛”,佛观一切众生都是佛,因为佛能知道一切万法的究竟实相。众生见佛都是众生,众生自己安住在很强烈的实执当中,众生看佛的时候,是不是也具有这么多烦恼啊?也是和我们一样,要吃饭、睡觉?所以,他的智慧不一样,所见也就不一样。佛陀一切障碍清净,他能够发现万法的真实,他看众生的时候,他能够直接看到众生当下安住在佛的状态当中,本来就有佛性,本来就具有佛功德。众生具有障碍的缘故,他看其他众生有烦恼,看佛也是有烦恼。这方面是不一样的。
传法者本是普贤王如来,也是对的,本性来讲就是这样的。眷属圆满是如来密意传的(之前第一节课讲过如来密意传),其实他的眷属都是佛,持明表示传都是证悟者。“如来密意传、持明表示传的勇士勇母”,“勇士勇母”也是密宗术语,证悟的男性叫勇士,证悟的女性叫勇母。从证悟者来讲,他已经超越了性别,但是在表示的时候,他也有这样一种表示,男性证悟者、女性证悟者叫作勇士勇母。
“男女本尊之自性”,在证悟的法性上面,没有什么男女差别,但是在显现度众的时候,他也有男性本尊,比如说观世音菩萨,或者佛;女性本尊,比如佛母、亥母等等。听法的眷属也要观想为清净,自己观想安住在自己本来是佛的状态当中,现在我就是金刚亥母,现在我就是观世音菩萨,现在我就是金刚萨埵。所以,传法者是清净的,听法者也是清净的,处所也是清净的,这方面都是清净的。
或者,将说法之处观为铜色吉祥山莲花光宫殿,传法上师明观为邬金莲花生大士,我们闻法的眷属观想成八大持明、君臣二十五尊及勇士空行的自性;
这是第二种。自己喜欢观,觉得和莲花生大士很相应的话,把地方观想成铜色吉祥山莲花光明宫。铜色吉祥山是在妙拂洲当中。南赡部洲有两个辅州,其中一个州就是妙拂洲,妙拂洲上面是铜色吉祥山,那个地方主要是罗刹国。铜色吉祥山也是罗刹国中间的一座大山,山的颜色是黄铜的颜色。铜色吉祥山的山顶上叫做莲花光明宫,就是莲花生大士现在住的地方。
有些地方讲的时候,我们发愿往生莲花生大士刹土。有的时候要注意:你不能发愿往生铜色吉祥山,要发愿往生铜色吉祥山莲花光明宫,因为铜色吉祥山还是属于罗刹国的范围。我发愿往生铜色吉祥山去,如果你没有注意的话,一睁眼已经到了罗刹国当中,变为猛罗刹,莲花生大士他老人家的刹土还在上面,肯定会有点后悔:当时我多发一下愿就行了——铜色吉祥山莲花光明宫。有些大德的确是这样讲的,不是开玩笑。所以,我们要发愿的话,要往生铜色吉祥山莲花光明宫。因为莲花生大士的刹土在莲花光明宫当中,铜色吉祥山是罗刹国的范围。
汉地也有说法,你往生兜率天,要说往生兜率天内院。如果你只是发愿往生去兜率天,兜率天有内院和外院,外院属于天人的地方,内院属于弥勒菩萨的净土。我们单单发愿往生铜色吉祥山,是不是有这么样的说法?我们打比喻就说,兜率天也是这样的。大概是这意思,比较容易理解。
地方圆满是莲花光明宫,虽然铜色吉祥山属于罗刹国,但是莲花光明宫是莲花生大士的净土,全都是清净的,全都是证悟者,主尊是莲花生大士,闻法的眷属是八大持明。印度有八大持明,注释当中也有八大持明的名字。
还有君臣二十五尊,是莲花生大士进西藏,在藏地调化有情的时候,有25位主要的大弟子,比如国王赤松德赞、空行母益西措嘉、法王仁波切的前世那朗•多吉敦炯——金刚降魔、大恩上师的前世贝若扎那等等很多佛菩萨的化身。这就是君臣二十五尊,莲花生大士的二十五大弟子。
要观想成很清净的,传法者也是清净的——莲花生大士,闻法者也是证悟的,君臣二十五尊显现上是莲师的弟子,但是他们很多都是佛的化身,真正安住的自性是和莲花生大士无二无别的。主尊和眷属真正来讲,密意是一致的,只不过显现上面要以莲花生大士为主,其他的为弟子辅助弘扬佛法。
还有“勇士空行的自性”,勇士空行也是密宗的证悟者,有些叫勇士,有些叫空行。空行不一定是女的,空行母一般是讲女性的,但空行不一定。“空”的意思就是讲实相,“行”就是行于实相的意思,证悟实相、行于实相当中就叫做空行。空行有男的有女的。但是有些地方讲的空行就是空行母的意思。这些都是证悟的男女空行的自性。
或者这样明观:住处圆满为东方现喜刹土,本师圆满为报身金刚萨埵,眷属圆满观想成金刚部的尊众——勇士勇母的自性;
或者是观想东方现喜刹土,刹土有五方佛,东方叫做现喜刹土,主尊是报身金刚萨埵。样子就是我们观修的报身金刚萨埵。眷属圆满是金刚部的尊众,他是属于金刚部,他的眷属也是金刚部的尊众——一些证悟者,勇士勇母的自性。
也可以将处圆满观为西方极乐世界,本师圆满明观成无量光如来,眷属圆满观想成莲花部的尊众——勇士勇母、男女本尊的自性。
如果自己对极乐世界,对阿弥陀佛很有信心,我们在听法的时候,也可以把现在我们听法的地方观想为极乐世界。前面讲,本性的确是极乐世界,没什么差别的,本性是本来如此清净的,讲者的本性是圆满佛性,也可以是阿弥陀佛。听法者的本性也是圆满的,他属于莲花部的,西方是莲花部。像这样,观想成莲花部的尊众——勇士勇母、证悟的圣尊、男女本尊的自性。
不管怎么样的观想都可以,你观为普贤王如来刹土、邬金莲花生大士的刹土、金刚萨埵的刹土、极乐世界都可以。反正总的原则是:一切都是清净的,处所是清净的、声音也是法音,讲法者、听法者全都是清净的。如果经常能这样观想的话,一方面它的功德非常大,一方面它的利益很大,逐渐逐渐观想,就和究竟的实相、本来清净的实相相应了,处圆满、本师圆满、眷属圆满,前面是从这三个地方讲的。
无论是以上哪种明观方式,法圆满都是大乘法。
不管你观为哪一个,所讲的法都是大乘法的自性。有些刹土当中讲小乘,也有讲人天乘的,但是,这里面所有的法都是圆满的。什么法才圆满呢?大乘的法才圆满,因为它里面讲了成佛之道,小乘法不一定讲成佛之道。从法的侧面来讲,它所讲的法、调伏的烦恼、成就的果位都不是圆满的。大乘法讲到的实相是究竟的,成佛的方法是究竟的,最后成就的果也是圆满的。所以,法圆满一定是大乘。
不管当时讲的是什么法,即便当时讲的人规的法、小乘俱舍论的法,你都要观想:法就是圆满的大乘法,讲的是阐释圆满实相的、能够成佛的大乘法,或者是密乘的殊胜的法。这叫法圆满,都是大乘法。
最后一个叫时间圆满。
时间圆满就是本来常有相续轮。
时间是圆满的,它是本来常有的相续轮。为什么说常有呢?因为我们平常的时间不是常有的,过去、现在、未来,过去的法灭了,未来的法还没有产生,现在的法也是不住的。时间本身是无常的。如果时间本身是无常的,好像佛陀曾经讲过法,它已经没有了;未来还没有讲法,所以也没有;现在它也是刹那生灭的。这个时候,我们对于佛、眷属、地方、法,好像是断断续续,没有体现它究竟清净的意思。
“究竟清净”就是说,断断续续的无常、断相续的本性在究竟实相是没有的,这叫做“时间是本来的常有相续轮”。在有些地方叫做本来清净时。本来清净时是超越三世之后的一个时间安立,它是恒常不变的,不是通过有为法的自性显现的时间,它是恒常存在。
比如,有些地方讲佛陀入灭了,其实从了义的观点来讲,佛陀没有入灭,在灵鹫山不间断地讲法,报身在给菩萨们还在不间断地讲法,佛陀仍然在安住,就像汉地大德也是讲:灵山一会俨然未散。究竟清净当中,“灵山一会”,佛陀还是在灵鹫山不间断地讲解殊胜大法。在实执心很强的一般凡夫众生面前,佛陀示现了入灭,示现了涅槃。但是,在清净菩萨的相续当中,佛陀根本没有入灭。
这方面有报身和化身的一种说法。佛陀的化身,都是在一般普通的凡夫人面前示现化身。因为普通的凡夫人有生老病死,他有很强大的无常,所以在普通凡夫人面前所示现的化身,好像也是有生老病死的,也有出生、成长、衰老、入灭。所以佛陀的化身也有生老病死。而报身主要度化的是一地到十地的菩萨,一地到十地菩萨不会有那么明显的生老病死,所以在清净的眷属面前,所化的报身不用显现入灭,不用显现生老病死,在人间所显现的走路、吃饭,佛陀老人家显现上化缘化不到,在报身刹土中这一切都没有。不需要。因为你在这个世间当中,度化你必须要随顺这个世间的规矩,并不是说佛陀他没有自在了,我到了你的地盘,我就没办法。佛陀要度化众生,会随顺众生,如果不随顺众生就没办法度化。佛陀不考虑自己,而是考虑怎么样最大化的利益众生。所以,他的方法是最好的。
你们示现生老病死,我就示现生老病死,你们觉得要走路吃饭,我就走路吃饭,在这个世间,佛陀显现这样。在清净刹土当中就不需要了,因为他的眷属很清净,佛陀也不需要跟随娑婆世界的情况做示现,佛陀恒常不断的,一秒钟、一刹那都不会停止的,不断地讲法。他从来不会入灭的,绝对不会入灭的。法身恒常,报身是常住的。
这里面讲了本来常有相续轮,就是说佛法没有正法时代、像法时代、末法时代、灭法时代。恒时法都是圆满的,恒时都在讲解正法。所谓的法永远不会灭掉,极乐世界也是一样的。我们看极乐愿文的时候,阿弥陀佛很多劫之后要入灭,他的法住世多少年;之后观世音菩萨成佛,成为极乐世界的教主,他又住世无量岁,无量岁之后入灭,教法住世若干年;然后大势至菩萨成佛……其实,极乐世界的阿弥陀佛还会入灭的话,主要也是从化身的侧面来讲的。如果从报身的侧面来讲,是永远不会入灭的。半报半化身的刹土也有。极乐世界和娑婆世界的化身比较起来,还是有不同的地方,但是报身绝对是常住的,不会有入灭的,我们要知道有不同的地方。
不管怎么说,如果是在很清净的,尤其在报身刹土当中,都是本来常有的相续轮,是不会有间断的。这些都是要从很清净的方面去观想,都是相应于究竟法界的一种智慧。他的发心就是一种智慧,一种清净观。清净观本来就是智慧,而且这种观、智慧是相应于实相的。
下堂课我们要讲,不是本来不清净,我们强制性观为清净,而是它本来清净的,我们随顺它观为清净。它本来是清净的,现在我们还没有认知,但是我们依靠一个可靠的量,比如说佛的教言,我们可以相信这是清净的,然后就随顺它去观想,慢慢我们的心就转变成清净了。最后我们就可以现前这一切,的确是清净的,有这个过程。当它现前清净的时候,我们自己的佛性就现前出来了。这个时候就和当前的凡夫众生完全不同,凡夫众生所有的无明、烦恼都消尽了,而现前了本来清净的实相如来藏。
我们在观想的时候,秘密真言的发心的意思是这样的,它和前面的发心侧面不一样,它主要是安住在一切万法清净。前面我们说,发心、觉心相应于佛的心,讲者是佛,听者也是佛。这个时候的发心类似于前面讲的胜义发心,前行中念诵一个颂词:
达当塔耶森坚南 我与无边诸有情
耶内桑吉印巴拉 本来即是正觉尊
印巴西波达涅德 了知如是之自性
香切窍德森杰多 即发殊胜菩提心
这个颂词其实就是胜义心。我和一切众生本来是佛,安住在这个状态就是发心。这里也是一样的,我和一切众生,讲者也是佛,听者也是佛,我了知这样的自性而安住,就是胜义发心。广大方便秘密真言的发心,主要是从这个方面了知,一切万法是清净的,然后安住它,在这个状态中听法。这就是发心。
今天我们课就讲到这个地方。
所南德义檀嘉热巴涅 此福已得一切智
托内尼波札南潘协将 摧伏一切过患敌
杰嘎纳其瓦隆彻巴耶 生老病死犹波涛
哲波措利卓瓦卓瓦效 愿度有海诸有情
思考题
13、请以教证概述密宗有何特点?请具体阐明密宗哪方面与显宗相同,哪方面比显宗超胜?对此你有什么认识?
答:(1)关于密宗的特点,诚如《三相灯论》所云:“一义亦不昧,不难方便多,是为利根故,极胜秘密乘。”
(2)“一义”,是指密宗与显宗在究竟成佛的目标上没有差别,都承认通过最初发菩提心、中间积累二大资粮,最后能现前色身与法身双运的佛果。禅宗顿悟法门依靠师父的指示、法本的加持或者参话头,利根者当下能明心见性,获得圣者果位,这一点跟密宗也是相同的。
(3)密宗在四个方面胜过显宗,具体而言分别是:
“不昧”:见解方面不愚昧。见解分为胜义、世俗两种,在抉择胜义时,显宗虽然依中观理论承认远离一切戏论的大空性,但并没有像密宗一样,如实抉择光明如来藏的本体;在抉择世俗时,显宗虽然承认万法如幻如梦、现而无自性,但并没有像密宗一样,通达一切显现是五智、五佛身的本体。
“不难”:行为方面不难。密宗依靠殊胜的直指方法,可将五种妙欲(色声香味触)直接转为道用,不舍烦恼的同时证得菩提,地道顿时获得圆满。它不需经历极大苦行,可以一边享受世间的欲妙,一边通达心的本性。这跟汉地禅宗非常相似。
“方便多”:修行方面具诸多方便。密宗有生起次第、圆满次第、生圆无二大圆满等许多不共修法,生起次第又分有相、无相之别,圆满次第又有风、脉、明点的观修方法,同时,上师们的窍诀开示也不胜枚举。这些方便方法,在显宗经论中并不明显,只是以隐藏方式叙述的。
“为利根”:根基方面是利根。“根”分为涅槃五根——信根、进根、念根、定根、慧根,其中最根本的是信根。如果对上师和密法有强烈信心,弟子当下即可开悟,这类现象在密宗历史上非常多。
(4)末学认识浅薄,显宗自六祖之后分为渐悟和顿悟两派,而顿悟派的禅宗成为主流,而通过直指人心见性成佛的顿悟并不太适合普通的大众修行者。密宗提供了很多的方便法门和实修方法,尤其是一些密咒和仪轨并按部就班的学习法本教材,为普通人进入佛法的修行之路提供了便捷的绿色通道。
14、密宗有许多不经苦行即证佛果的甚深方便,归根结底主要依赖于什么?你打算如何观修?
(1)密宗不仅入门的途径多之又多,积累资粮的方便也不乏其数。密宗有很多不经千辛万苦即能现前圣果的甚深方便。这些甚深方便,归根到底依赖于转变意乐——观清净心。
(2)一切万法本来清净,可众生因无明烦恼所覆盖,见不到一切万法的真相,所以要观清净心来修。
15、观清净心应避免何种错误观念?这是否唯一是密宗的修法?为什么?请引用公案进行说明。
(1)所谓的观清净心,并不是将本来不清净的东西观为清净。实际上一切万法本来清净,这在密宗中讲得非常清楚。(2)观清净心不仅只是密宗的修法。(3)佛在《华严经》中说:“众生心净故,得见清净刹。”显宗许多经典的观点跟密宗所提倡的观清净心完全一致。显密各派应当互相圆融,才能得到释迦牟尼佛的究竟密意。(4)螺髻梵王对舍利子解释娑婆世界宛如自在天宫的公案。。。
16、听闻佛法的时候,应当怎么样观清净心?请一一阐述不同的明观方法。你会用哪一种?
要么,把传法之处观想成印度鹿野苑,传法上师观为本师释迦牟尼佛,闻法眷属观为五比丘与八万天子,闻法时间观为佛陀成道四十九天后,所传之法是第一转法轮——四谛法门。
要么,把传法之处观想成印度灵鹫山,传法上师观为本师释迦牟尼佛,闻法眷属观为舍利子目犍连等五千比丘、众生主母等五百比丘尼、给孤独施主等优婆塞、萨嘎玛等优婆夷及其他无量众生,闻法时间观为佛陀说法十二年中,所传之法是第二转法轮——般若法门。
要么,把传法之处观想成广严城、王舍城、人间天界等不定地方,传法上师观为本师释迦牟尼佛,闻法眷属观为共同和不共的天龙夜叉等无量众生,闻法时间观为佛陀说法三十二年中,所传之法是第三转法轮——分别法门。
或者可按密宗所说,把传法之处观想为远离一切戏论、无法用语言描述、诸法自性清净的密严法界宫;传法上师观为一刹那于自现获得证悟的法身普贤王如来;闻法眷属观为如来密意传、持明表示传的勇士勇母及男女本尊之自性,把他们观为宝生佛、不动佛、白衣佛母、法界自在母等如来密意传的圣尊,或喜金刚、文殊友、布玛莫札、嘉纳思札、莲花生大士等持明表示传的圣尊,以及男女本尊的自性。
要么,把传法之处观想为铜色吉祥山莲花光宫殿;传法上师明观为莲花生大士;闻法眷属观成八大持明、君臣二十五尊及勇士空行的自性。
要么,把传法之处观想为东方现喜刹土;传法上师观为报身金刚萨埵;闻法眷属观成金刚部尊众——勇士勇母、男女本尊的自性。
要么,把传法之处观想为西方极乐世界;传法上师观成无量光如来(阿弥陀佛);闻法眷属观想成莲花部尊众的自性。修净土法门的可以这样观。
末学采用金刚萨埵的观修方法。
17、什么叫做“本来常有相续轮”?明白这一点,对你有哪些帮助?
(1)所谓“本来常有相续轮”,是密宗不共法语,意为永不间断。从显宗的角度讲,释迦牟尼佛已示现涅槃,佛法住世五千年之后,终有一天会隐没消失。但从密宗的角度而言,其实佛陀没有出世与涅槃,正法也没有兴盛与隐没,一切都是恒时存在,这就叫“本来常有相续轮”。
(2)这个道理让末学对时间概念和佛法兴衰重新认识,这对末学是从未有过的崭新认知,尤其是“佛陀没有出世与涅槃,正法也没有兴盛与隐没”,当反复细思其中甚深的道理。
SX好,问一下你那有前行广释的生西法师辅导的视频文件么,现在网上的都不让看了,如果你那有麻烦发给我,GE,
@十一 生西FS辅导的前行,都是音频,没有视频版的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