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位置: 首页 > 辅导 > 前行广释 > 正文

《前行广释》第6课辅导及思考题

本文作者: 发布时间:2020/8/21 0:48

诸法等性本基法界中,自现圆满三身游舞力,

离障本来怙主龙钦巴,祈请无垢光尊常护我。

发了菩提心之后,我们再一次一起来学习华智仁波切所造的《大圆满前行引导文》。

《大圆满前行》是让修行者的相续成熟,让有情成为真实的修行人,让我们能够从凡夫到圣者修行成熟的次第。我们想要成就佛果的话,必须要修行。修行佛果之前要听闻,在听闻佛法之前,听闻佛法的方式非常重要。如果听闻佛法的方式、发心很纯正,行为也是很如法,这样的话,听闻佛法本身就可以获得很大的功德。不单单是获得功德而已,在听闻佛法的过程中,我们可以最大程度地将法义融入到自己的相续当中去。因为在听闻佛法的过程中,它可以改变我们的相续,让我们的心、我们的状态得以改变,这个力量是非常大的。所以,现在学习的是听闻佛法之前的闻法方式。

闻法方式中前面的发心,不管是显宗共同的发心也好,还是密乘的清净观的发心也好,都已经学习完了。在每次听法之前,应该这样去安住,这样去观想:一方面要通过显宗的菩提心来调治自己的心——听法是为了利益一切有情,首先要有这样的发心;第二就是要把听法的场所观为净土,讲法的法师观为佛陀、主尊,听法的眷属是成就者的菩萨们,法是殊胜的大乘法,时间是相续不间断。这样的观想可以让我们安住在密乘的清净观当中。如果前面没有这么想的话,刚刚在讲的时候我们就可以随着语言来进行安住,来进行调整。

发心结束之后,第二个是行为。首先是所断的行为,其次是应该取的行为。现在讲的是所断的行为。首先是法器的三个过失:耳不注如覆器之过,意不持如漏器之过,杂烦恼如毒器之过,这些内容已经讲完了。

今天是讲第三个科判:杂烦恼如毒器之过。前面它的真实意义已经抉择了,这里附带讲了一些大德们的教言,在听法过程中必须要了知的很多窍诀,进一步地进行补充宣讲。

如印度单巴仁波切也曾经这样说:“闻法时要像野兽闻声一样;思维时要像北方人剪羊毛一样;观修时应如愚人品味一般;行持时应如饥牛食草一般;得果时应如云散日出一般。”

印度单巴仁波切就是我们平常知道的帕单巴尊者,他是印度很出名的一位证悟者、成就者、大智者。前段时间大恩上师也讲了《当日教言》,就是这位尊者写的。有一种说法,帕单巴尊者有很多化身,像莲华戒论师。有些人说他是达摩祖师,他到汉地传了禅宗,他的化身也在印度和西藏传讲殊胜的密法。成就者的示现不可思议,不能说这个时间段和那个时间段对不上,就不应该是一个人。因为时间和空间对成就者来讲,是不成问题、不成障碍的。我们在一段时间当中只能做一件事情,我们的身体在这儿就不能在那儿,这是因为我们自己的心性没有解脱,还有很多实执导致了局限,但在证悟者的相续当中,这些都是不成问题的。

这位尊者是这样讲的:闻法、思维、观修、行持和得果,这五个阶段当中都有它如应的教言、如应的教授。

首先,“闻法时要像野兽闻声一样,听闻正法就像野兽闻声。有一种野兽——有些地方讲就是一种鹿,它特别喜欢听琵琶的声音。它听琵琶声的时候很专注,什么都忘记了,只是完全专注在琵琶的声音当中。所以,我们听法的时候也应该像野兽闻声、听闻音乐一样。有些世间人听音乐的时候也是如痴如醉,听到交响乐,自己好像完全融入进去了——摇头晃脑,外面谁说话也听不到,做什么事情也看不到。就像那种状态一样,我们听法的时候也要这样,当然这是一种最高的标准。现在也许还做不到,但是要知道应该做到这一点,应该向这个目标努力。总之,闻法的时候应该像野兽闻声一样,非常专注而听闻。

在思维的时候要像北方人剪羊毛一样”,并不是说中国的北方,虽然中国的北方像内蒙古等一些地方也有很多羊群,但这里的北方主要是当时西藏的北方。从现在的四川来讲,就是石渠县,或者再往上的青海玉树这一带;从西藏的角度来讲,北方就是羌塘草原,还有当雄等西藏的北部。这些地方有很多羊群,在春天的时候,很多羊要褪毛、换毛,他们就要把这些羊毛剪下来。思维的时候要像北方人剪羊毛,就是说羊身上所有的毛都要剪下来,从头到脚一点都不剩,剪得干干净净。和剪羊毛一样,我们思维的时候也要把法义完全思维,从整个论典,乃至于一个段落、一句话、一个词语、词语中的一个字,都应该思维得清清楚楚。

如果说这一段大概是这个意思,但是我们毕竟要修行,如果法句、论典当中传递出来的很多思想我们没有仔细思维的话,就没办法体会得到、没办法了知,如果没办法了知的话,修行的时候就会有所欠缺。

有的时候我们讲,对于修行,反正知道它的大概意思,然后去观修就行了,并不需要花很多时间逐字逐句咬文嚼字的方式去学习。当然从某些方面来讲,把所有的注意力放在词句的解释上面——怎样才能把词句解释得很善巧,当然也不对。后面还要讲持义不持文,持文不持义,这方面也是属于一种过失。

词句应该说是这样安排的:它应该表达一种意义。它到底表达什么意义,我们必须要搞清楚。思维的时候要通过词句来了知词句所表达出来的含义。而意义和修行又是息息相关的,如果意义和修行没有什么关系的话,那知道也可以,不知道也可以,没什么大的问题。但是很多大德讲了,佛经、论典、窍诀当中没有一个字是多余的,修行的时候不需要的字一个都没有。所以我们要知道,它到底在表达传递一个什么样的含义,尤其要通过词句来了达意义,并生起定解,反复去观修。

所以,思维的时候是非常重要的,就像北方人剪羊毛一样,不留下一点点,全部都要思维透,把每个意义都要思维出来。当然,圣者造的这些论典、词句,我们凡夫人的智慧能够思维透吗?因为有的时候它表达的意思是很深的。但是不管怎么样,当前我们是什么水平,我们就按照自己的水平去仔细思维,反正不要遗漏。我们要达到像初地菩萨等圣者们的思维水平,当然我们现在还远远达不到。现在我们有什么智慧,就把它全部用出来,不要很懒惰,不要偷工减料,我们的智慧是怎么样的,就跟随这样的智慧去思维,达到这个标准就可以了。

观修时应如愚人品味一般”,愚人可能对词句的表达并不是那么清楚。他知不知道呢?他知是知道的。他再愚,内心当中感受还是有的,就像吃糖、酸甜苦辣的时候,他是很清楚的。但是他没办法表达,他对于词句的组合、表达的方式是差一点。虽然他没办法表达,但是他内心当中很清楚,就好像世间人说的如人饮水,冷暖自知——就像一个人饮水,到底它是冷的还是暖的,他自己是很清楚的。我们自己在观修的时候,也应该像愚人品味一样,应该知道它的法味。

我们在观修的时候,大恩上师在讲记当中讲,比如观修暇满难得、观修寿命无常,暇满难得和寿命无常的感觉必须要产生出来。上师讲,这些感觉很重要。当然在后面的时候说,你不要耽著这些感觉,不要执著——虽然在后面我们不应该执著这些味道,但是在刚开始观修的时候,一定要把这种感觉修出来。

修出来之后就在我们内心当中有一种感觉,暇满这么难得,既然这么难得,我就要珍惜这个暇满。不是说暇满很难得,我要赶快去享受,赶快去买衣服,前两天看好的衣服马上要出手;我们要珍惜身体,否则的话就会怎么样——并不是让我们知道暇满难得之后,抓紧时间去享受,而是说人身很难得,一定要做最有意义的事情——修行正法的事情。因为其他的享受,一般的人身也做得到,不需要用暇满的人身来做这个事情。所以,既然我们得到了一个不共的人身,就应该用这个人身去做最有意义的,自己修行佛法、帮助众生,这是最有必要的。

修持无常的时候也是这样的。我们就知道了,所有的人生际必死——肯定是要死的。既然要死,也不知道什么时候死,那么死亡的时候什么有利益呢?只有正法才有利益。所以就在对人身难得、寿命无常进行观修的时候,生起一种紧迫感。在修暇满难得的时候,一定要知道这是很难得的,要珍惜这个人身,一定要把这个人身用在最有用的地方,最应该使用的地方——那就是修法,除此之外再没有其他的。应该在内心当中产生这种感觉。

修寿命无常的时候,应该知道这么好的人身,在死亡来临之前,尽量地用它做一些死亡来临的时候有用的正法。因为死亡的时候,财产以及你的任何东西都要抛在世间、留在世间,你再执著的东西,哪怕是你的生命、自己的身体也是要留在世间当中,完全带不走,能够带走的就是业。恶业带走有啥用呢?只能让你堕恶趣。万般带不去,唯有业随身。身体、财产、所有的亲属,都是带不走的,只有业才能带走。

业有两种,一个是恶业,一个是善业。带恶业是没有用的,如果死的时候带了很多的恶业离开世间,就会堕恶趣——地狱、旁生、饿鬼,这是大家都不愿意感受的。只有带善业,而善业从哪里来呢?善业也不是从天上掉下来,一下把你砸中了,你的运气好。善业是必须要修的,必须要去努力。既然只有善业才能对我们有用,只有业才能带得走,而且能够带得走的业当中只有善业我们才喜欢,才对我们有帮助,我们一定要尽量多带些善业。善业从哪里来?从暇满的人身修行善法而来。

所以我们就知道,现在的人身修行善法,对我死亡的时候是最有用的,我一定要努力精进地去修行。修无常一定要达到这个标准:很紧迫,而且修善法是迫不急待地、毫不迟缓地、必须现在要修持的,因为死亡的时间是不定的。谁知道啥时候死,如果说你下个月死,从现在到死亡之间只有一个月的时间,如果你还在拼命造恶业的话,那有啥用呢?

世间人就说,这个人只有一个月的时间,赶快给他弄点好吃的,看他有什么喜欢的东西,哪个地方想去耍,就带他去耍一耍,满足他的愿望。他没有什么善法可以去修持,他没有这个概念。但修行者不是这样的,你抓紧时间去耍了,耍了之后你的恶业还是没有减少,死亡一旦到了之后,就没办法解脱。

既然时间这么紧迫,那么每一分、每一秒对我们来讲都是很重要的,而且关键有一点:我们不知道什么时候死,所以修持寿命无常的时候,就把很多的邪分别念,觉得我不会死,即便要死也是几十年之后的事情,或者是百年之后。“百年之后”这句话在思维的时候,好像真的感觉还有一百年,还有很长的时间,我们就不会那么紧迫去修法了。

所以,修持寿命无常的三大要素,第一个是必定死亡,第二个是死期不定——死亡啥时候来是说不清楚的,也许对于长寿者是百年之后,也许是十年之后,也许一年之后、一个月之后,也许是明天就到了。这个谁说得清楚呢?说不清楚的。死期是不定的,自己没办法操控这个死期。如果我们可以计划自己的死期,那大家可能往一千年之后计划了,也可能计划一万年之后再准备去死,这是不可能的事情,所以死期是不定的。

既然死期不定,那么突然到来怎么办?相续当中空荡荡的,除了恶业充满,没有一点善法,这个时候自己就只有非常后悔了。所以我们思维到这一点之后,现在就应抓紧时间修,要修出一种紧迫感。无常一定要修出一种紧迫感,不是说我要死了、我要死了,这是不够的,必须要知道死的时候什么才有用。这个有用的东西,现在是有还是没有,如果现在还没有,就必须要去修持。所以,内心当中要产生这样的感觉,有了感觉之后就会对我们的修行、对我们的心态有很大的调整,有很大的转变。所以,在四个共同加行当中,无常的修法力量非常大。

有些道友可能在学,有些还没有学,不管怎样,寿命无常这一点是很多大德共同提倡的,一定要好好修行。这只是举个例子。我们内心当中要产生一种感觉,但又说不出来这种感觉。还有一种意思是说,修行的时候你自己知道就行了,也不要到处去宣扬、炫耀,没有必要。有的说如愚人品味,有的说如哑巴吃汤圆——他吃是吃了,但他不会说,说不出来、表达不了。所以,修行的时候你就默默去修,有什么感觉你自己知道就可以了,不要到处去宣传。宣讲之后,有的时候你的境界会慢慢退失,有这样的讲法。

行持时应如饥牛食草一般”。修和行不同,行持是指布施、持戒、安忍等等,都是属于一些行为;而修主要是在座上的观修。修和行,有时候我们搞不清楚,其实修主要是在座上打坐;行就是下座之后布施、持戒,这叫做行。修的时候很专注用功,行的时候做布施、持戒等等,应该像饥牛食草。一头牛很饿了,它就不会去挑选了,它就马上开始吃,使劲把面前的草吃饱为止。就是说饥不择食,或者说,饥牛食草的时候它不会这边吃两口,那边吃两口,它不会有取舍、不会有拣择的。

这是说,我们在行持的时候,布施对我们很重要,必须要做;持戒很重要,我们也必须要做;安忍很重要,也必须要做,等等。所有的行持我们都要去做,就好像饥牛食草一样。总是处在饥饿状态的牛,它肯定是对食物很喜欢、很有意乐,而吃的时候也是不管其他的事情,就开始吃这个草。

所以在修持善法的时候,我们应该知道,我们要成就佛果、成就圣果,对于这些应该修、应该行持的善法,也应该有一种很饥渴的感觉,觉得永远做不够对于善法,永远没有满足的时候。如果我们觉得可以了,觉得做的好像差不多了——守戒守个三、五年,也差不多了吧;今天已经布施两块钱了,应该差不多了,昨天我也布施了,差不多了。其实我们内心当中的善法非常欠缺,正因为很欠缺,我们永远不应该有满足感。如果要满足的话,我们对于在轮回漂流了这么长时间,应该满足。我们流转了这么长时间,还不满足,还想继续流转轮回,还在继续造一些流转轮回的业,我们好像对这个方面没有满足,但是应该满足了。

无垢光尊者在《窍诀宝藏论》当中也有这样的教授。他说,我们无始以来流转轮回,哪个地方都转生过了,什么样的身份都转过了,什么样的苦都受过了,什么样的安乐也受过了,现在这种轮回众生的状态应该可以了,应该足够了,应该满足了,现在应该生起出离心,应该是修法的时候了;不单单已经到了,而且稍微有点迟了,我们应该尽早地发起解脱之心。所以,对于轮回的这些事情我们应该满足,但是对于佛法,我们永远不应该满足。

佛陀的功德是圆满的,他都不满足,因为他无始以来串习善法,用我们的话来讲,有了很好的习惯。即便佛陀成佛了,再也没有要圆满的功德——他的功德已经圆满了,但他在修持善法方面永远是不满足的。

有一个公案说,阿那律尊者很精进,几乎不睡觉,后来眼睛就看不到了。有一次他的法衣破了,但他没办法补法衣,他自己穿不了针,于是他就开始呼喊:谁对于福德不满足的,喜欢做福德的,请帮我穿一下针,我要补法衣。这个时候,因为佛陀是遍知,所以佛陀一下子就显现在他的面前。他说,我是对福德从来不厌足的,我来帮你穿针。阿那律尊者一听声音,这不是佛陀吗?他就说,佛陀功德这么圆满的,您还要做这么小的事情。佛陀说,我虽然功德圆满,但是我对于修善法这一点,意乐是永远不会减,永远也不会退的。

所以,连功德这样圆满的佛陀,还对任何一个善法都非常欢喜去做。虽然我们的本性是佛,但是从显现上来讲,离佛果的证悟还差得比较远。我们这样的凡夫人,不要说佛果,连初地菩萨都没有登、都没有得到,不要说初地菩萨,可能连资粮道都没有进入的。还在努力地发起菩提心的人,难道对我们来讲福德太多了吗?对我们来讲善心太多了吗?不是太多了,远远不够。所以,我们对所有善法的行持,应该如饥牛食草,永远保持一种饥渴的状态,这对我们行持善法是非常非常有益的。

但是凡夫人的心理总是容易满足的。当我们满足的时候,就想一想:现在我到底是谁?我是圣者吗,还是个凡夫?那时就发现,我不是个圣者,我是个凡夫。这个凡夫又是什么样的凡夫呢?是加行道的凡夫吗?不是。是资粮道的凡夫吗?也不是。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凡夫呢?你的菩提心生起来了吗?没有。出离心生起来了吗?还没有产生。当真正分析下来,给自己定位的时候,会越定越低。最后就发现,自己好像什么都不是。既然你把自己认清楚了,那就应该知道,你现在的福报是很欠缺的,是必须要去做的。

所以,圣者有个特点:他修行越好,他对福德就越希求。福德越欠缺的人,他就越觉得自己够了,越觉得自己差不多了。就是因为他没有智慧,发现不了这里面的道理。而圣者的智慧很圆满,他就知道,我很欠缺福德。佛陀当然是养成了一种习性,在因地时三无数劫积累资粮,已经养成了这样一种习惯,永远不会退失。圣者就知道,在还没成佛之前,福德是永远都要积累的。因为他有智慧,他就能看到这一点,他就会想方设法去做。像初地菩萨的布施已经到彼岸了,但他还是不间断地布施,不间断地持戒,还要做很多善法。而没有智慧、福德欠缺的人,他就会认为福德已经很多了,学了这么长时间已经足够了。其实真正来讲,在佛菩萨的智慧当中,这就是没有福报、智慧的表现。

当然,我们并不是说谁没有福报,并不是想要对号入座。我们要想,自己到底是一个圣者,还是一个凡夫呢?我的菩提心没有产生的原因是什么?菩提心是一种很清净的心,它需要很大的福德的支撑才能生起来。所以,如果没有生起菩提心,就说明你的福德不够,这很简单。你的出离心没生起来,也是因为你的因缘不够,福德不够,这也很简单。不够的话,你就必须要去做。什么时候够了,出离心就生起来了;什么时候你菩提心的因缘够了,你的菩提心就生起来了;什么时候登地的因缘够了,你就登地了——因和果之间就是这样一种关系。所以,我们没有登地,就说明我们登地之前的福德是不够的,还要努力;没有成佛,就说明成佛的资粮是不够的,还要努力。

所以,当我们自满、觉得可以的时候,就要多想一想,多给自己把位置定好。定位是很重要的,我到底是谁?有的时候问一问,我现在是圣者吗?我现在是什么样的呢?那时就会发现,我现在是一个很大很大的凡夫,我的业障很重,必须要修行,不修行的话就会很痛苦。经常要这样反问自己,如果这样的话,对修行就是一种促进。当然,平时听闻正法也很关键。

“饥牛食草一样”还有一种解释。在很早很早以前,我在听前行的时候,大恩上师在解释饥牛食草的时候就说,牛食草的时候,它嘴巴里吃这一口的时候,眼睛就盯着下一口了。它就开始想,我吃完这个,就吃下面这一片,吃完之后,它又盯着旁边的——它一直有这样一种计划。我们在行持善法的时候也是,现在我这个法听的差不多了,下面我应该听什么法;现在我的法修的这个,下面我要修什么法。他对这方面有一个很好的计划,这才能对自己的修行有一个最大的收获,也有这样的解释

得果时应如云散日出一般,得果的时候应该像云散日出——云散了太阳出来了,阳光普照,没有黑暗,心情愉悦。大恩上师在讲记当中也讲了,得果并不一定是得佛果、得初地的果等等,而是说阶段性的果也可以,或者说某种验相。前面的修行是某种体会,这个时候是达到某种标准。比如说修暇满难得达到标准了,修寿命无常达到标准了。这种果是阶段性的果,不一定是真正的初地菩萨果或者圣者的果。修持一种修法,生起了应该有的验相,达到了应该有的标准,这也算是一种果。得果的时候应该是很清楚、很清晰的,应该有非常明显的感受,这个时候就像云散日出一般,它应该有这样一种相出来。

此处的闻、思、修、行、果,大恩上师在注释当中也讲了,这五个在其他地方归摄成见、修、行、果,意义上是一样的。闻、思、修、行、果是五个,见、修、行、果是四个,怎么归摄呢?闻和思归摄到见当中,后面的修、行、果就不动了。

为什么闻和思归摄到见当中呢?因为见解的本性是一种定解,怎样产生定解呢?是通过闻思来产生定解的。首先要听闻,听闻之后要思维。也就是不知道的要听,听了之后就懂了。但听了之后,内心当中的疑惑不一定遣除,要遣除疑惑,需要产生一个定解。产生定解就用思维来解决。思维就有很多方面了,比如看书,上师讲完了我要去看,这句话应该是怎样的,我还有一些疑惑,疑惑怎么样去遣除。像这样看书也是一种思。还有背诵。背诵时,背着背着它的意义就自然浮现了。有的时候我们在背诵的时候也是这样的:刚开始意思不明显,就一遍一遍地背,在背的时候突然它的意思就很清楚、很明显,这也是一种能够遣除怀疑的方法。还有一种就是讨论,大家在一起讨论,当然有些寺庙当中还有互相辩论的,这也是一种产生定解、遣除怀疑的很好的方法。

还有通过复习、考试。因为我们学完之后就放下了,如果要考试的话,必须要把法本捡起来,从头到尾很仔细地去看,这也是一种复习。考试就是让我们复习,复习就有压力,有压力就会仔细去看。以前学过了,现在复习考试的时候,又把前面的意义重新拿起来温习。我自己的体会是这样的,很多道友的体会也是这样的。有的时候说是应付考试,但是收获很大的就是在复习这段时间,要准备考试前,收获很大。的的确确是这样的。因为以前学过,现在通过加强的方式、突击的方式来进行再次复习,那个时候就觉得,马上要忘掉的东西,又重新浮现了。以前印象不是很深的,现在突然又印象很深了。所以,考试前复习的状态对自己的帮助是很大的,的确是有这样一种必要,这也是思。

通过这样的闻和思之后,有时还要请问,不懂的向有智慧的人请问,向法师请问,请问之后就把疑惑解除掉了,见解就很清楚,很稳固,就会产生一个定解。所以,闻思是产生正见的。也就是见、修、行、果的见是通过闻思来达成,闻思这两个就是见、修、行、果当中的见。然后是修、行、果——五个和四个是这样归摄的。

后面是华智仁波切对于单巴仁波切的五个喻义对照当中,就把听闻做为一个主要的方面解释了一下,其它的思、修、行、果就没有讲。听闻佛法这一点,大恩上师在讲记中讲,也是非常重要的。虽然我们以前可能听闻过佛法,但是也许我们在前世熏习的不是那么多,所以一转生就全部忘失了。以前听闻过的法忘掉了,现在再拿起法本看的时候,好像和没有听差不多,有时候就说这是胎障。当我们入胎的时候障碍很大,入胎之后就全部忘失了。

在汉地的传说中讲,这是因为在中阴时,要喝一碗孟婆汤,喝了之后就忘掉了。在佛法当中叫胎障——入胎之后就有这个障碍。这样,入胎、出胎后,前世的东西就忘得差不多了,学的佛法也忘记了。但是再次学习的话,你就觉得不是那么困难,因为毕竟已经学习过,觉得还是比较容易懂的。虽然感觉以前没有学过,但是一学了之后,就觉得还是比较容易懂,这就说明以前是有这个种子的。

有些大德前世一辈子都在学习佛法,但是在他还没有证悟之前,他入胎、出胎之后仍然会忘记。而一些证悟者,不受胎障影响的,所以入胎很清楚,出胎也很清楚,他们对前世任何的文字、任何事情都记得很清楚。所以在寻找转世活佛的时候,也是一样的。一个小孩子被找出来之后,就把前世的旁边的人、寺院的人全部叫在一起,让他说这个是谁,那个是谁,他都可以说这个是某某某,那个是某某某。他能把这些记得很清楚,说明他没有受胎障的影响。

除了这些人之外,我们基本上都会忘失的。既然忘失的话,我们就要重新听闻,依止上师听闻正法。所以发愿很重要——发愿我们要生生世世修学佛法,生生世世弘扬佛法,如果经常这样发愿、经常这样回向,我们在很小的时候就会遇到善知识。然后善知识给你讲法,你又从头开始学。虽然你都忘记了,但是你会一遍又一遍地学。因为每世你发了愿之后,都可以保证你能够得到人身、值遇善知识,能够听闻佛法、对佛法产生兴趣,这是一个比较恒常的状态。一世一世这样串习的话,功德是越来越增长。因此,发愿就很重要了。

我们以前讲过,发愿就像念珠的绳子一样。念珠是一颗一颗散开的,就像我们前世、今世、后世,一世一世是分散的,要把这些一颗一颗的珠子串起来,让它联成一串,那就是一条绳子。绳子把它串起来之后,它就是一个相续、一串念珠。我们要把这世的法缘和下一世的法缘、再下一世的法缘,把这些法缘都串起来的话,就是发愿。我们要发愿生生世世不离师,恒时享用胜法乐;或者发愿生生世世得到暇满人身、值遇佛法,生生世世修学佛法。有了这个愿力,就会把每一世都串起来,成了一个相续,不会散开。如果不发愿,也许你这一世修得好,但是你下一世之后,没有愿力的摄持,你不一定再对佛法有兴趣,或者不一定那么顺利地遇到佛法、修行佛法,有可能会变成这样的。

有些汉地的公案也有讲到,以前修行很好的人,转生之后就成了大官、皇帝,他对佛法就没啥兴趣了,只是享受去了,产生不了想要修法的心。但有些人就是生生世世一生下来就对善法的希求心很大,所以发愿和不发愿的结果是很明显的。我们现在没有什么很高的证悟,但是这样发愿是可以的。不管怎么样,每天都发愿,每天都回向,一定是可以的,而且是很重要的。

所以听闻正法非常重要。听闻正法能够了知什么是有益的,什么是无益的;可以知道什么是该做的,什么是不该做的;可以把很多的罪业消除掉,可以积累很大的福德;可以让我们获得涅槃乃至于最后的证悟。这些都是通过听法这个最初的因而引发的。《宝性论》当中也讲到了,在最初的时候,听闻如来藏、听闻殊胜了义的正法是很重要的,甚至于比布施、持戒、修行禅定还要重要。所以,我们在闻法的时候,必须要非常非常地殷重,非常重视听法。有些人很重视修行,觉得听法没有什么用。但是,如果我们是一个凡夫人,如果我们内心当中的见解还不是很稳固的话,最初的听闻是非常重要的。

意思是说,闻法时要像野兽闻声一样。野兽闻声是怎样的情景呢?野兽酷爱琵琶的声音,就算猎人从旁边射毒箭也不发觉,仍然怡然专注地听着。

这是解释帕单巴尊者的第一个比喻——闻法时要像野兽闻声。

野兽闻声到底是怎么样的呢?有一种鹿非常酷爱琵琶的声音,非常痴迷于此。猎人知道它的这个习性。(所以说有些猎人造罪业是很善巧的,如果让他修善法的话,就没这么善巧。但是杀生、打猎,很多技巧都是非常精通,而且一世传一世。)他们知道某种野兽很喜欢琵琶,所以两个以上的猎人就配合,一个猎人就专门在那里弹琵琶,吸引野兽的注意,让它很专注地听。

因为野兽有的时候也是很灵敏的,我们看电视里面的动物世界,就看到它很灵敏。和这里的比喻结合起来,假如它没有听琵琶声的话,在常规的状态下,它在吃草的时候,在喝水的时候,就会一边吃一边耳朵都在动,它在听周围的动静。一有动静,它马上拔腿就跑。所以它是非常非常警觉的,在那种情况下,以前的猎人要用弓箭去射的话,还是比较困难的。

所以,一个猎人去弹琵琶吸引它的注意力,另外一个猎人就悄悄接近。这个时候他接近它也听不到,因为它所有的注意力都已经放在听音乐上面了,所以猎人在旁边射毒箭把它射死,它也不会知道的。这是很专注的意思。就算是旁边射毒箭也未发觉,仍然非常怡然专注地听着。这是取它的什么比喻呢?主要是它在听音乐的时候非常专注。

同样,在闻法的过程中我们也要力求做到情不自禁身毛竖立、泪流满面、双手合十而全神贯注地谛听。

同样,我们听法也是要非常非常地专注,在听法的过程当中要力求做到情不自禁地身毛竖立。当然,身毛能不能够竖立起来,能不能泪流满面,这也不是强迫的。我们想要像这里面要求的汗毛竖立、身毛竖立,但身上的毛怎么也竖立不起来,眼泪也流不下来,也只能挤眼睛,看能不能挤两滴眼泪出来,这方面有的时候是没办法的,勉强做不到的。在对正法的希求达到某种量的时候,它自然而然这样,这叫做情不自禁,这很关键。如果你没有这种感觉,怎么样你都是没办法竖起来的。

我们做不到这个怎么办呢?因为修行的时候情况是不一样的,有的人听到某些法很震撼的时候,自然而然这种感觉就出来了,觉得身毛竖立,非常震撼,眼泪自然而然流下来,双手很不自觉地就合掌了。这种情况有的时候我们会有的。在听到某些法的时候,就会产生这种感觉。但是产生不了感觉的话,就要很专心,专心专意地听是我们做得到的。当然,内心当中对法真正入心的时候,会自然而然产生这种情况,相当于把他内心深处的东西触动了,触动之后,这些反应自然而然就会出现。如果没有这些感觉的话,我们想要去做这些事情也做不到。当然,双手合十可以做得到,但不是内心当中很震撼的话,双手合十也不会有那么大的感觉。

以前有些人听法的时候,真正安住在法义的境界中时,他一直会有这样的感觉。以前阿秋法王大概在九几年的时候,曾经在佛学院法王如意宝面前听《上师心滴》,他显现上虽然是一个很大的证悟者,但《上师心滴》这个法要没有听过,所以他在法王如意宝面前求《上师心滴》的灌顶和讲解,法王如意宝就传了《上师心滴》。益西上师给我们讲,他在听的时候一直在合掌,非常非常欢喜,一直合掌在听。

所以大德们对很深的法要完全相应或者安住的时候,他也会示现这样的表情,情不自禁地,从法王如意宝讲第一句到最后为止,全都是动也不动,都是一个动作。在闻法过程当中,这些大德们也做了这样一种感人的示现。当然他们内心当中早就已经证悟了法义,但是在听闻大圆满正法的时候,也会有这样的示现。

当然,这些大德们不用看法本也可以,法王如意宝怎么讲,直指的时候,他就怎么安住自己的心性。但是我们一直合掌,翻书、写笔记可能就做不了。我们合掌也可以,但主要是看书。大恩上师也讲,听法的时候应该很专注地看法本,法本当中怎么样说的,跟随法师讲的,一边看法本,一边去思维,重要的方面需要记录。情况不同,有的时候双手合十,有的时候我们要专注地看法本而听。总而言之,这里面讲的是要全神贯注。

否则,尽管身体坐在听法行列中,但心里却杂念纷飞,口中也打开了绮语的伏藏门,一边胡言乱语,一边东张西望,心不在焉,这些通通是不应理的。

如果没有专注,我们的身体好像坐在听法的行列,大家都坐在经堂里面听法,我也坐在里面听法,身体坐在听法的行列当中,但是,自己的心里面杂念纷飞,想很多很多事情,想外面的事情、想家里的事情,昨天晚上看的电视剧,是什么样的剧情,今天晚上怎么发展呢?会想这些东西。

想只是影响自己,但有时还交头接耳,口中打开绮语的伏藏门。“绮语”后面还要讲,和正法无关的,通过贪嗔引发的废话,都叫绮语。“伏藏门”指一个保护的大门,把伏藏的门打开之后,里面全都是珍宝、伏藏。绮语的伏藏门打开之后,隐藏在你相续当中所有的绮语,全部都不间断地冒出来,不断地讲。第一,在听法的时候,自己肯定听不了法;第二,和你讲话的人肯定也听不了法;第三,你周围的这些人也受你讲话的影响,他们也会中断。如果受了影响,道友产生一些厌烦心、烦恼,你的过失会加重。

我们在听法过程当中,尽量不要去影响别人:手机突然响了;突然有什么事情,匆匆站起来离开。有的时候,有些道友的心思会散乱,会觉得这个人怎么会这样呢?他的内心会产生烦恼。这一点我们要强调一下:如果别人在听法过程当中,出现一些声音,比如手机响了,我们自己千万不要生烦恼,因为他可能是无意的,忘掉了。我们就不要对他:哎!你这人怎么这样呀?我们如果这样想,就会加重他的过失,没必要。

所以,作为道友来讲,我们应该有种宽容心,他这样做的确是不对的,然而我们不要瞪着他,好像让他知道他是不对的。他肯定也知道自己是不对的,内心当中已经很羞愧了,我们再很多眼光齐刷刷的把头甩过去,瞪着他一个人看,他会觉得更加难受。如果听法道友内心当中产生烦恼,对他的罪业也是一种加深,那是没有必要的。如果出现这个情况,其他的道友要宽容、原谅他,我们内心当中保持一种善念,他的罪业不会增长,这个我们要知道。但是,我们并不是说这是对的,这个行为本身是不对的。我们尽量不要受到这些影响。如果确实有急事,虽然说在听法时不要站起来,的确是拉肚子,那就没什么,应该做的就做,这是迫不得已的。

如果听法的时间太长了,要瞌睡,跪着听也可以。法王如意宝以前在经堂给我们讲,如果你实在是困了,你可以站到最后一排,站起来听也可以。其他的道友也不要过激:你站起来干啥?影响我们听法。为了让法的质量好一点,也是有开许的。但并不是说,你可以随随便便走来走去,你跪着听、站着听,它的前提就是尽量不要影响他人,有的时候会影响,尽量不要影响太多。大家应该也知道,他可能是为了在听法过程当中不瞌睡,不断传承,采取的一种对治,我们是要鼓励的、随喜的。他没有说:我睡就睡吧,睡一会儿挺好的,也很温暖,睡起来也很舒服,在法师讲课的声音——法音的伴奏之下睡觉,那是很美妙的事情,我们不要这样想。如果他站起来或者跪着听,我们就知道:这位道友可能有点疲倦,有点累了,他在对治自己内心当中想睡觉的心,我们要赞叹,还要随喜,我们应该鼓励。

一般来讲,应该有闻法的规律,但是特殊情况特殊处理、特殊对待,他如果的确有急事,迫不得已中间要去方便,这是可以的,没有什么完全不行。有普通标准、有特殊情况,我们要知道。学习正法的时候,我们也需要知道,别人在做这件事情的时候,我们要尽量理解。但是,自己很随便,那是不行的。如果是打开绮语的伏藏门,一边胡言乱语,一边东张西望,心不在焉,这些都是不应理的。听法也是有过患的听闻,能不能完全得到听法的功德,也不好说。这是应该断除的。

在闻法期间,甚至包括诵经、念咒等一切善行也要放下来而集中精力恭听。

听法期间最重要的是听闻,随着词句去思维,这是非常重要的。应该放下诵经、念咒、转经轮,这些都要放下来,都不能做,一心一意地听。以前益西上师也讲了,是不是任何情况下听法的时候,也不能够念咒、打坐?这不一定。如果你修行很高,你觉得一边听法,做这些事情的时候,不影响你对法义的接收和理解,益西上师的意思是,也不是说完全都不能做。但是一般的人,以初学者来讲,如果我们做其他的念咒、转经轮,我们的心思就会散乱。我们对听法本身的心态,也不一定是那么恭敬,他也会觉得:对我来讲,转经轮比听法还要重要。他对听法本身没有恭敬心,能够接受多少法义呢?接收不了多少法义,他也没办法思维,也没办法修行。所以,对初学者来讲,这些不行的。

对一些智慧很高的人,就不一定了。如果是一位证悟者,他就不一定。我们说:虽然你是证悟者,但是前行上要求,你不能用转经轮。其实我们是没办法这样的。首先,他对法的恭敬心早就已经圆满了;第二,他的智慧能力、境界已经很高了,所以,对这些人来讲不一定。但是对我们初学者来讲,如果我们分散注意力,有可能说明我们对法本身没有产生应有的恭敬心,没认识到闻法的重要性,我们才会选择这样去做。

我们在念咒的时候,在转经轮的时候,这会分散我们的注意力,因为我们现在是在接受法义,并不是我们已经对法义通达到什么程度了,证悟到什么程度了。我们现在对法完全没有证悟、没有通达,我们还在听闻的过程中,就要非常专注,把闻法作为最重要的事情来对待。这个时候我们就会有一种很恭敬、殷重的心态,我们的法义就可以达到最佳。我们要把所有事情放下来,集中精力恭听的原因就是这样,其它的事情都不要做,一心一意地听闻。

有些道友在听闻的时候,就是盘腿打坐,把眼睛闭着。有的时候的确是:上师讲的时候,我就把眼睛闭着想,上师讲一句我就想一句。上师们在直指心性的时候,他也会要求你,不要看书了,看书没有用,你就好好听着我的声音去思维就行了,那时候他有一种直指的力量,是不一样的。平时大恩上师说:你要看书,看法本,你闭着眼睛,除非你对全论都能够背诵,完全倒背如流你可以不要书,书就在这里面,也可以。如果不是能把颂词背得那么熟悉,还是要看书,一边看着书,一边去想。法本其实也是种收摄我们分别念,让我们分别念不要外散的一种所缘一方面,一边听一边看,眼睛看法本,意识里面思维,耳朵听讲解,它会有最佳的效果。所以,有法本尽量看法本。

听闻之后应当将所讲的法义牢记在心,并且经常实地修行。

听的时候要专心听,听完之后要把所讲的法义,牢牢地记在自己的心中,还要经常实地修行。如果我们要去实地修行,那必须说:你要修,修什么呢?就是修所听闻到的法义。如果你都没有记住,你怎么修呢?

比如,布施的时候,你必须要发起一种恭敬心,把布施的对象——某乞丐,我今天给他布施五元钱、十元钱,布施的时候有一种应做的行为,应该怎么样去观想。其实,这里有很多观想:第一,我们要发菩提心,菩提心、善心是不能够忘记的。还有,我们要想对方是我的恩人虽然显现上我在给他钱,他在向我要钱,但是,他是在圆满我的布施,如果没有他,我今天的布施就做不成。

菩萨的思想和其他人是不一样的,他想:他是我很大的恩人,他在帮助我打破对钱财的执著,圆满我的布施、菩萨的修行,帮助我圆满布施的善法,所以他对我的恩德很大,我要感谢他还要想:我现在给你布施钱财,以后要给你布施正法。其实有很多观想,而且还要想:通过布施,愿你的种性早日成熟,愿你早日和正法结缘,早日进入到三乘正法当中。有很多需要观想的,如果你没有学,或者你学完之后忘记了,那么你在布施的时候,根本就做不到这么多应理的观修。虽然你做了这个事情,但是它的效果也许不好,也许你觉得这个人太烦了,赶快给他钱,把他打发走算了。如果你是以一种很讨厌的心,只是想要把他打发走的心态,虽然你给了他钱,但是你的功德不会很大的,因为心不清净。如果我布施了钱,相当于我投资一样,以后果报成熟了,我会收回很多倍,这也是种投机的心态,不是说不好,但是这种心态很狭隘,不是那么清净。

你是什么样的心态,布施善行的果也是在这方面成熟。如果你有菩提心的摄持,有感恩的心,你不会高高在上,也不会觉得我是他的恩人,我很了不起,他很穷,我现在有富裕的钱给他,很了不得,就会看不起别人产生傲慢,如果产生傲慢的话,自己虽然给了布施,但是因为傲慢烦恼的缘故,以后自己也会变成乞丐。

这里有很多需要知道的。如果在做善法的时候,不了知、没有把法义牢记在心,那我们在做事情的时候,就没办法用得上。为什么说经常实地修行呢?我们打座的时候也是一样的,打坐观修的内容必须要牢牢记在心,打坐的时候才去思维、才去安住。如果你忘记了,你怎么能修呢?虽然在打坐,盘着腿坐在垫子上面,但是当你上座的时候,你发现没啥修的,没什么想的,你坐上去干什么?我们坐上去是修法的,你所修的法在哪里?所修的法是没有的。

为什么要产生定解?是你在修行的时候,必须要缘定解反复去观修。如果你的定解没有,有怀疑,到底是这样的吗、还是不是这样?有怀疑的话,你的修行效果也不会好。如果上去之后,脑袋空荡荡的一片,除了世间的贪嗔痴、嫉妒骄傲之外,啥都浮现不出来,那也修不了什么。麦彭仁波切在《定解宝灯论》当中讲:庸俗妄念修何用?我们在打坐、修行的时候,修庸俗的妄念有什么用呢?庸俗妄念是不需要修的,不修它也是每天不间断出来。修庸俗妄念没有用,必须要修法,法是什么?是我们在思维过程当中,它要融入我们心中,然后我去缘这个法义,很坚定不疑地一遍一遍串习它,这才是修行的含义。

实地修行,很多人都想实修,他所修的法是什么?他有没有怀疑,对法有没有产生定解,这都是我们需要做好的准备。如果准备都没有,虽然你在修,但是质量高不了。如果要在短时间当中,达到一个高质量的修行,那么前面的闻思是很重要的。

以前益西上师给我们讲法的时候,经常提到:法王如意宝说,如果一个人很小的时候入佛门,他一直闻思到四十岁,闻思就可以暂时放下,专门去修行了。如果没有这样的标准,修行还是比较困难的。我们不要想:我现在早就超四十了,已经五十多岁,可以不闻思了。但是,你入佛门的时候五十五岁,现在五十六岁,你觉得就可以修行了,不是这样的。

有个道友和我聊天的时候,他说:法王如意宝说,四十岁之后可以修行了,那我现在已经四十多了,可以不可以修行?我说:你什么时候开始学的?他说:大概是两三年前吧。法王如意宝的意思不是说四十岁就可以,而是说从小七八岁、十几岁的时候开始入佛门,学了四十岁,那时候有了定解。并不是说你上了四十岁年纪了,你可以修行,不是这样的。法王如意宝的标准可能是针对藏地的很小入佛门的这些人。但是不管怎么样,真正闻思圆满的标准应该是四十岁之后,如果前面也非常专心地去闻思,到了四十岁的时候,你的定解很稳固,闻思圆满了,基本上可以少听一点点,主要的时间去修行。

我们可能很多人已经错过了,很多人也不现实。但是不管怎么说,我们自己要修的东西,比如前行、入行论、菩提心,这些法义尽量好好学,学好之后才懂:出离心是怎么修的?菩提心怎么修的?空性怎么修的?对我们现在修的很少量的法,我们要搞清楚。虽然我们也没有办法花几年去学《现观庄严论》,再花几年去学《俱舍论》,再花好几年去学中观,没有时间也没有条件。但是对这些法要,我们是可以去理解的,而且可以修的。

慈诚罗珠堪布也是讲了,对于在家居士来讲,有的时候也没有必要听闻太多,有些必须要听的,比如前行四加行的修法、菩提心的修法,听完之后必须要精通,精通之后要去修行,平常去实践。内心当中产生出离心、菩提心,慢慢就可以修行密法。所以要“经常实地修行。”

正如释迦牟尼佛也曾经亲口说:“吾为汝说解脱之方便,当知解脱依赖于自己。”上师为弟子讲经说法,就是教导弟子如何闻法修法、如何弃恶从善、如何身体力行。

这里面讲到了上师和弟子,师徒之间的关系应该怎么样定位。这个方面讲得很清楚。其实,上师和弟子之间,作为上师来讲,主要是给弟子宣讲解脱道,弟子主要是缘上师所讲的法,不断地去闻思修行。真实的师徒关系是这样的。

释迦牟尼佛在经上也是讲:“吾为汝说解脱之方便”,我给你们宣讲解脱的方便,什么是解脱方便,怎么样解脱,解脱的状态是什么,怎么样达到解脱,什么是它们的顺缘和违缘,它们的基础是什么、正行是什么。都讲得很清楚。当知解不解脱是依靠你自己的,上师佛陀主要是给我们讲法,最大的慈悲心、最大的事业就是讲法。佛陀出现于世间,虽然也是通过放光,遣除一些疾病;通过神通,让很多人生起信心,但是到最后,还是以正法调伏我们的相续。不管给这些人,讲一句法让他证阿罗汉也好,还是讲很多,让菩萨发菩提心也好,反正让他们成熟的方便都是讲法。

佛陀所有无量无边的事业当中,讲经说法的事业是最重要的。佛陀出现在世间当中,主要是三转法轮。三转法轮把解脱的道讲得很清楚。如果佛陀不讲经说法,没有任何一个人,通过自己的能力能够知道怎么样去修法,佛是怎么回事,菩萨道、成佛的道是怎么回事。没有一个人能搞得清楚,只有佛陀出世之后宣讲了,我们才知道:有成佛这回事,有解脱、解脱的方便这回事。我们就知道:如果佛不出世,整个世间一片黑暗。一片黑暗的意思并不是没有太阳、没有灯光,是没有正法、没有一个人能够通过自力来知道,怎么样探寻去找解脱之道。永远找不到,甚至不知道有解脱、有成佛。佛陀出现世间,就好像黑暗当中突然出现了阳光太阳一样,一下子世间就光明了。佛陀出现世间之后,讲解了成佛之道,怎么样去修行解脱。这在所有的事业当中是最殊胜的。

但是,有些修行者对这个问题不清楚,什么是佛陀最重要的事业?什么是佛陀次要的辅助事业?搞不清楚,就觉得佛陀的神通很厉害,佛陀经常示现神变,佛陀的弟子也经常示现神变,很稀有的。至于佛陀在哪个地方讲了什么经,这只是佛陀讲一个经而已,佛陀讲的法不重要,反正就是文字嘛,书架上摆的东西,什么时候都有的,佛陀的神变很重要的。在拜上师的时候,也是很关注这个师父有没有神通,他能不能给我看一下,我的婚姻状况怎么样,再过两三年哪一年可以发财啊。他觉得如果师父给他说这个,他就觉得很稀有,如果师父给他说:你修出离心、修菩提心。他就觉得到处都在讲,没啥稀奇的。

上师们出世,主要是为了给弟子讲解解脱的方法——讲解正法。至于有时候打个卦,给你看一看,只是辅助的方便。我们不要主次颠倒,佛陀出世,他也显神通,但是佛陀不打卦,佛陀是现量的,不需要打卦。佛陀在世的时候,也是十力、四无畏、十八不共法,都是不需要怎么样谦虚的,佛陀全都有。那个时候是不一样的。佛陀经常显示神变,显示究竟的神通,但这都是辅助的,让有些人生信心,让有些人善根成熟,通过这方面作一个辅助的教化。主要的教化,当他对佛陀生起信心之后,佛陀会给他讲法,这才是真正的正行,前面都是加行,后面是正行。正行是听闻法之后,要么就是苏醒种性,要么就获得解脱果位,或者发起菩提心。这才是最重要的。

上师出现在世间也是给我们讲法,让我们知道取舍之道。上师给我们讲解解脱方便,这是很重要的,我们千万不要认为这些不重要,上师给我们讲的法不重要。以前我们在讲上师功德的时候也讲过,有些人不觉得给自己讲法的上师,他有什么恩德;从来不讲法的上师,好像恩德很重一样。当然,这也没什么不对的,反正觉得和他因缘好也可以。但是讲解正法是最重要的,因为正法告诉你很多取舍之道、修行的方法,真正解脱的关要都在这里面。

佛陀说:我给你宣讲解脱方便,当知解不解脱,依靠你自己修不修行。能不能够通过正法去串习去实修,这很重要的。解脱与否主要是看你是不是依教奉行。

上师是给弟子讲经说法的,就是教导弟子如何闻法、修法,怎么样听闻正法是最好的,修行正法的方式怎么样,这是恶业要抛弃,这是善法必须要遵从,如何身体力行。作为上师来讲,他最大的教化责任,救度弟子的责任是这样的。

我们也不要想,好像上师现在没有救度我,就发愿:上师以后一定要救度我呀!我现在怎么漂也不要紧,到时候我把头发留长一点,哪一天上师抓住我头发,一下子就把我从轮回当中拔出来了,扔到极乐世界。他觉得这就是个救度。真正的救度是上师给你讲法,让你去修行,在修行的过程当中,有什么问题上师给你解决,你祈祷上师给你加持,帮助你在修法的过程当中,能够产生一种感受、证悟。

最关键的还是自己。上师做一个很重要的助缘,我们并不是完完全全靠自己可以修行的;也不是完完全全修行靠上师,自己啥都不做。这是两方面的事情,上师给你讲法,上师要遣除你的疑惑,你祈祷的时候,他要给你遣除违缘,做帮助做加持,这是上师要做的助缘。我们自己也是要努力地去观修上师所说的事情,上师说这个你需要做,我们就去做;上师说这个法你要听,我们就去听;上师说五加行你要修,我们就去修;上师说要断恶行善,我们就去做。配合上师的教化,上师也加持我们,我们也努力地去回应,慢慢地我们内心当中的杂染、烦恼就逐渐抛弃掉了,内心会有转变。

上师救度我们也是两方面,他要给我们说一个救度的方法,我们要去配合去做,救度的事情是这样发生的,绝对不是单靠自己,也绝对不是单靠上师。这两个都不是,上师最重要的责任就是这个。

作为弟子,务必要念念不忘,时时铭记上师传授的所有教言,进而付诸于实践,也就是实地修行。

弟子务必要念念不忘上师的教言,时时铭记上师所传授的所有教言。当然,所有的教言我们完全记住,如果没有得到不忘智、不忘陀罗尼,也是很困难的。但是,主要的教言我们一定要记住,比如,针对有些根基来讲,你不要杀生,这不是什么记不住的事情;如果你实在没办法吃素,你就不要点杀,你不要亲自去杀,这些都是很简单的。有些人在这方面收获是很大的。有的时候你要发菩提心,大恩上师经常给我们讲发菩提心的重要性,利他的重要性,我们记住了,就经常地串习。对于这些重要的教言我们要记住。“所有”的意思,上师讲了一个字,有些人智慧很高深,他也完全可以一个字不漏地记得住,但有些时候,“所有教言”是指对我们修行、当前来讲最重要的教言,这样理解也可以。

“进而付诸实践”,听完之后不忘记,然后就付诸实践。其实,有的时候修行佛法付诸实践,它就是在我们很纠结的时候:如果是这样做,我会损失一些东西,如果不做,佛法方面损失,怎么办呢?在纠结的时候,我们按照上师的教言去实行,抛弃掉自己以前的习惯、轮回当中的一些乐趣,然后按照上师的教言去实行。这方面要付诸实践。有些时候我们实践起来比较容易,有些时候实践不太容易,因为有时候会有些抵触,因果和自己的生活有些抵触,修法和世间法有些抵触。这个时候就看自己的善根、决断力,如果信心很坚定,自己会抛弃世间当中的一些利益,转而追求佛法方面的利益,这些都叫做实地修行。只有实地修行,自己的相续、自己的心才会转变。如果不实地修行,没办法实地转变。

大恩上师在里面也讲了,有的时候上师调化弟子,只是让弟子做一些世间的事情,做饭、挑水等,弟子也觉得依止上师只是做这些事情而已。也许有些特殊的因缘,通过这样的方式来成熟弟子的相续,如果上师他有很高深的证悟,很大的慈悲摄受能力,弟子信心很坚固,这也可以成为一种正道。我们并不是说,这绝对不是正道,在某些特殊的师徒之间也会是这样。普通的师徒之间关系都是讲法和听法,在正法方面去实践去实行,这是最普遍的上师调化弟子的方法。

相反,如果将上师所传的法义抛之脑后而没有记在心间,虽然也可能有一点儿闻法的功德,但是对佛法的词义一点一滴也不能领会,由此看来,几乎与末曾闻法没有差别。

相反,如果把上师所讲的法义全部抛之脑后,没有记在自己的心间。当然,记在心间首先要听闻、要思维。虽然你听闻佛法的过程当中,有一些听法功德。当然,你完全没有记住,得到听法的功德还要看你在听法的过程当中,你是不是如理如法的,你的心态、行为是不是完全正确的。这个时候,虽然你什么都没有记住,但是你闻法的所有功德,你是得到了。闻法所得的功德也是不可思议,是非常非常的大,但是,在闻法过程当中,他也没有如理如法地听闻,如果这样,可能连完全的闻法功德都不一定能得到

“但是对佛法的词义一点一滴也不能领会,由此看来,几乎与末曾闻法没有差别。”有的时候我们就觉得,反正听了法就可以了,功德这么大,我就满足于听法。当然,每个众生的根基、意乐不一样的,有些就是没办法深入学习,他就是喜欢听,听完之后他就觉得很高兴。也可以,主要是和佛法结个缘,种一点佛法的种子在我们的相续当中。种子种下去之后,再过若干世之后,或者再过几万年、几个劫之后,可能善根会慢慢苏醒。以前我们学习过一些文章,有个人种莲花,他把莲子抛在池溏当中,好几年之后才发芽、长出莲花。所以,种子抛下去也不是马上就长起来的。我们听法的种子种下去之后,可能要过几世乃至于几个劫之后,善根才会苏醒,在这个时间段当中,可能你还会在旁生道里面打几个滚,或者在饿鬼道当中再走几圈出来,那个时候你善根成熟了也可以。如果你觉得这个方法适合你也行,反正就是这样的。

如果你觉得:我不这样选择,既然我现在能够听法,我不满足种个善根而已,我一定要精进,一定要得到佛法的最大利益。那就不要满足听闻,必须要下去思维、观修,中间这些不必要的就可以省略掉,直接这一世好好修行,修完之后下一世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或者今生好好修行发愿,下一世早早遇到上师,遇到密法,然后修行解脱也可以。

不是每个人都是这样想的,但可能百分之八九十都是这样想:我们不要再走冤枉路,既然我现在听了法,就应该把所闻的法的功效发挥到极致,怎么样发挥到极致呢?听闻的时候要好好听,听闻之后要好好思维,思维好之后要好好修行,好好去依教奉行。这才是听闻正法和没听闻正法之前有很大很大的差别。

就算是将所闻之法记在心中,但如果与烦恼混在一起,也不能真实步入正法。

这里面也是提醒我们:就算是把所闻的法记在心中了,但是,如果和烦恼混在一起,我们在听法的时候内心有烦恼,思维修行的时候有烦恼,虽然你记住了,但是内心当中烦恼很多,法也没办法让自己步入正道。

这里面都是讲的窍诀,我们在听法的时候,什么才是标准的听法方式?听完法之后应该怎么做?听完法之后,不能够把它抛之脑后,应当去思维,让法融入自己的心中,让它记住。记住之后,我们才方便用,内心当中尽量以贤善的心、清净的心,比如是为了解脱、利他、成佛,像这样一种心态来铭记正法,和正法完全相应。否则你虽然记住了,但是你和烦恼混在一起了,正法也没办法发挥它真正的功效,不能让自己真实的步入正道当中,这是很重要、很关键的。

大恩上师以前给我们讲是这样的,我们现在在学习也是这个感觉,大圆满前行的确能够改变我们很多不好想法的一种窍诀、引导文,有很多窍诀在里面。如果我们真正把前行学好了,我们的发心和行为会很端正很清净,我们在调整烦恼的过程当中,也会非常如理如法。而且里面讲了很多让自己的心调整的方法,都可以在咱们修行佛法的过程当中,一直发挥作用。所以,我们真正要步入正法,必须要发清净的心。

就像无等塔仁波切所说:“若不如法而行持,正法反成恶趣因”。

无等塔仁波切就是我们熟知的冈波巴大师,他是米拉日巴尊者的如日月的两个弟子之一,一个是冈波巴,一个是惹琼巴尊者。冈波巴大师讲,如果不如法而行持正法,正法反而会变为恶趣的因。

我们会不理解,为什么正法会让我们堕恶趣呢?为什么正法会变成恶趣的因呢?关键是没有如法地行持正法。正法本身是甘露,但是,就像碗里面有毒,甘露倒到碗里,它也是变成毒药了,如果我们的相续有烦恼,正法的甘露进入我们的相续,被烦恼的毒所染,那么甘露正法也会变成让我们堕恶趣的一种因缘。所以不如法行持,正法反而会变成恶趣的因,我们在行持的时候,应该非常如理如法的观察、思维,这样正法对我们来讲,从头到尾都会变成一种甘露。

有些时候,为什么佛法会变成毒药呢?佛法本身不会变成毒药的,但是,如果你使用不当,就会变成毒药。比如有些人缘佛法诽谤,成了让他堕落的因缘。佛法对他来讲没有调伏,没让他得到功德、利益,让他堕恶趣了,这不是佛法的过失,而是他自己没有如法行持佛法的过失。我们要恭敬佛法,行持佛法的时候要断除非理作意,否则,虽然我们在不间断地行持,但是我们发心不好,正法反而变成恶趣之因了。

因此,对上师正法的颠倒妄执,对于同行道友冷嘲热讽、不屑一顾、心怀我慢,诸如此类的恶分别念,都是恶趣之因,所以务必一概断掉。

因此,对于上师正法颠倒妄执,觉得上师有很大的过患、在讲一些歪门邪道,或者对正法本身产生一些颠倒妄执等等。而对于一起行持佛法同行的道友们,也经常性地看过失,冷嘲热讽,看不起别人、不屑一顾,自己心怀我慢,觉得自己很殊胜,其他的道友都是很差劲的。这方面我们要注意。业障很深重的人对上师、对正法会产生很多邪分别。

我们在学习佛法过程当中,逐渐逐渐通过闻思正法产生很多的清净正见。在学习佛法的过程当中,清净的正见都是要使用的,尤其讲到依止上师的时候,我们怎么样正确地去看待上师的很多行为,一个好的弟子同时也是个智慧比较高超的弟子,他对于任何上师的显现、道友的显现,他都有一个清净的智慧去观待,能够消化掉。“消化掉”的意思是把它往清净的方面去观想,不会让这些显现的行为对自己的相续产生一个不好的影响。

真正的法器、一个好的弟子,他的智慧比较高,并不是体现在他对经典的理解到底怎么深,怎么透彻,而是他对整个世间、上师、道友的显现,他都有智慧正确对待,让自己不生烦恼,安住在正法的状态当中,这是智慧很高超的表现。他能把学到的东西用在自己的修行上面,保护好自己的相续,让自己的邪分别念不产生。

我们刚开始学习佛法的时候有两种情况。有一种,他刚开始学的时候还是很傲慢的,觉得自己的世间学识很高,对学佛法的人以及法义本身就看不起,觉得自己了不得。还有一种情况,刚刚学法的时候非常谦虚,因为自己啥都不懂,这个法本看不懂,那个也不知道啥意思。但是学了一段时间之后,自己有点资本了,对法义有点理解了,慢慢开始傲慢了,觉得自己了不起,其他的道友不如我。

学习佛法主要是为了调伏傲慢、烦恼。在法王如意宝的很多教言当中也是这样讲的:我们学习佛法主要是要产生清净的智慧,烦恼生起我们要发现,再去对治它。我们不要通过学习佛法,自己产生更多的烦恼,这不必要。

不管怎么说,我们学习佛法,经常要用法义来反观自己。凡夫人没有过失是不可能的,如果有过失,我们就用法反观自己、调伏自己,不要让自己产生烦恼,让自己安住在法义的状态,尽量让自己的心和法本去对照。法本就是印证的一种方便,就像镜子一样。怎么印证呢?到底我的心态,到底我这段时间的修行好还是不好?我就把法本翻开去对照一下,这里面讲的标准做没做到?做到了,就印证了。法本印证了你的境界、你的修行。如果没做好,那也是一种印证,什么地方需要努力的,就去努力。

法义的第一位永远都是调伏自己烦恼的,第二位就是调伏好烦恼之后,调伏他人烦恼。永远不能把法义学完之后,把它作为观察别人过失的一面镜子、窗口。首先是反观自己。有的人对学习佛法的方式很纯熟、很善巧,他当看到这句话的时候,他第一个念头就是反观自己:我有没有这里面所讲的过失?如果有,怎么办?而不是第一念,别人怎么怎么样,去观别人过失。这些修行者很自然地这样想,这样去做。

当然,每一个人刚开始学都有烦恼,并不是有烦恼你就不能学佛,或者打击他:你都学了三个月了,烦恼还这么粗重。佛陀也不会这样说的。三个月就对烦恼调伏,除非上根利智,遇到像佛一样的善知识,可能一句话就调伏了。但是对现在的修行人,我们自己这样想,只能说明我们自己没有智慧。我们不知道现在的修行者,能够发起一个学佛的心很不容易,能够学习佛法很不容易。一个城市当中这么多人,真正对佛法产生信心的人很少,真正愿意学习而且有因缘学习的也很少。

对这些道友我们应该很珍惜,大家走在一起,因缘是很稀有而且很难得,我们尽量不要让别人退失信心。当然我们做好了,他自己退失信心我们也没办法,尽量不要因为自己的因缘,不要因为自己的行为过分、语言太过分、烦恼粗重太过分,让别人退信心,这是不太应该的。如果自己的行为、发心很好,别人还是退了,只能说是很惋惜,发愿他尽快地再进入正法当中,这方面我们要做。

每个人学习佛法,都保证他不退,这是做不到的,佛陀在世的时候退失的人也很多。每一个大德都做不到让所有的弟子都不退失。但是,我们千万不要让自己没对相续调伏的缘故,让别人生烦恼、退信心,尽量避免。当然也不能说百分之百能避免,只是尽量。反正我们和所有的修行者一样,一起进步一起学习,相互提携、相互帮助。

学习佛法的过程中,有些像我这样做辅导员,辅导一下法义,解答疑惑,自己知道的这些讲一讲。道友的相互帮助、相互鼓励也是非常重要的。大家有因缘进入到学法的这条路上,应该相互帮助,就像一家的兄弟一样,有什么问题一起解决,有什么好的相互分享,相互帮助相互提携,一起步入解脱之道。

不屑一顾、心怀我慢是不对的,都是属于恶分别念引发的恶习,都是恶趣之因,务必一概断绝。并不是要吓唬谁,这都是业果的自然规律,所以我们要避免行持恶法,应该行持善法。有些人不理解佛法,他觉得佛法当中很多都是恐吓:这个事情堕恶趣,那个事情要堕地狱。这是有些佛弟子过于的不理解法义。它的确是一种自然现象、自然法则,如果你这样做,会有不好的业果。并不是为了大家高兴,你杀生也没有过失。你随便怎么做,只要你有什么样的心态,就不会有问题。这样说是另外一种不负责任。

的确有过失,它并不是恐吓。佛陀讲做这个事情要堕地狱多少劫,那个事情堕地狱多少年,有的人就觉得:怎么佛法当中到处都是恐吓,让我们心里不欢喜啊,一个优秀的教法应该大家欢欢喜喜。欢欢喜喜就是众生喜欢的东西,一定要符合他的分别念、烦恼,他才会高兴。否则,让他高兴,但不符他分别念的事情,肯定是找不到的。让众生高兴也是需要做的,但是有个原则:客观规律是不能逾越的。做这个事情,有功德就是有功德,有过失就是有过失,要讲清楚,尽量让他去取舍。因此,学习佛法很关键。

今天我们的课就讲到这个地方。

所南德义檀嘉热巴涅 此福已得一切智

托内尼波札南潘协将 摧伏一切过患敌

杰嘎纳其瓦隆彻巴耶 生老病死犹波涛

哲波措利卓瓦卓瓦效 愿度有海诸有情


思考题

23、修持佛法的过程中,需要经历哪五个阶段?其各自有什么特点?请以比喻一一说明。

答:五个阶段用五个字概括为:闻思修行果,即听闻佛法、思维佛法、观修佛法、行持佛法、最后得果。

(1)听闻佛法:正见依靠听闻而产生。依止善知识听闻之后,正见才能在相续中生起。我们遇到了佛法,应该说是前世的福报所感。我们有幸听闻佛法时,理当如野兽闻声般专注。

(2)思维佛法:听完上师所讲之法后,理应逐字逐句地思维,就像北方人剪羊毛一样。我们在思维法义时,要将上师所讲的道理全部细细分析,没有什么好取舍的。

(3)观修佛法:观修的时候,应该像愚人品尝美味一样,有感觉却说不出来。修行佛法一定要深入体会。真正去思维、去观修,才能深深感受到它的意义。

(4)行持佛法:行持时,应当如理如实地做到,而且一定要有强烈意乐。就像饥饿的牦牛找到一片草地,饥不择食地一扫而光。我们现在行持佛法,每一个法义都应在实际行动中身体力行,而不是中间取舍一部分。

(5)最后得果:得果是指每个修法后的所得之果。要像云散日出一样,完全显露实相,没有任何怀疑。

24、闻法的诸多威仪中,哪一条令你最有触动?为什么?请引用具体事例进行阐述。

(1)闻法的威仪中,身心专注最令我触动。(2)因为闻法时我们应该竖耳谛听,满怀恭敬,对所闻法义全心全意地思维。但自己分别念杂念较重,经常不能专心听讲,正如仓央嘉措形容:“常想活佛面孔,从不展现眼前;没想情人容颜,时时映在心中。”同时也经常想一些琐事而导致不能专心。

25、一般而言,怎么样才叫依止上师?为什么?这方面你有哪些经历?现在有何感想?

(1)上师一定要讲,弟子一定要听,听后还要身体力行,这才叫做依止上师。(2)释迦牟尼佛亲口说:“吾为汝说解脱之方便,当知解脱依赖于自己。”上师摄受弟子的最好方法,其实莫过于宣讲佛法。(3)末学曾经拜见过青海过来的上师,接受了赐名和灌顶,但未听授佛法也未谈及佛学知识,仅仅了解了一些寺院的风土人情等。(4)现在想来可能是机缘不足,但通过现在所学,应该不能叫依止上师。

26、请以比喻描述闻法的三种过患。倘若闻法时杂有烦恼或不良动机,将会导致什么后果?最终可得出什么结论?

(1)闻法的三种过患:耳不注、意不持、杂烦恼。譬如向一个碗中倒汤,碗若是扣着,汤会洒在外面,里面不可能沾一点一滴;碗底若是有洞,即使汤倒进碗里,也会全部漏光;碗中若杂有毒药,哪怕是最美味的汤也不敢喝。如果为了赚大钱、得名声去听法,相续中已杂有毒药了,不管是谁享用都很危险。塔波仁波切说:“若不如法而行持,正法反成恶趣因。”《华严经》亦云:“牛饮水成乳,蛇饮水成毒。”(2)闻法前要像洗涤容器一样,先将内心的垢染洗干净,如果遣除了耳不注、意不持、杂烦恼这三种过患,才能盛装清净的佛法甘露。

 

 

相关文章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