究竟一乘宝性论(1)
日期:2006年5月12日
地点:台北车站五楼演艺厅
四世纪的时候,在印度有一位比丘尼。那个时代的印度是以男性为主的社会,她看到那时候的佛法状况有些失望,她很想做些事情来护持佛法,但在一个以男性为主的社会,女性不能做太多事情。她想到一个主意,就是她决定毁弃誓言,不做比丘尼了。所以她毁弃誓言,并且跟一位王子发生关系。她甚至做的更过分,离开王子后,去跟一个婆罗门在一起。她跟王子一起生了无着,跟婆罗门又生了世亲。大家都知道这两位,在大乘里他们就像是明灯一样的导师。特别如果不是无着的话,很多在中国古代的教法跟修行的教法都不会存在,我相信玄奘就是被无着的教法所启发。
无着为了要积聚功德和智慧,所以对着弥勒菩萨祈请。但他修行足足12年,竟连一个好梦郁没有过,更别说有什么好的征兆,(这是我们通常修行了3个月就喜欢吹嘘的东西–瑞象祥兆)。最后他感到非常灰心,放弃修行出关。他走到一小镇,看到一只母狗刚生了几只小狗,而母狗病得很严重。刹那间,一股强大的悲心自无着的心中生起,他很想帮助这只动物,但他身上空无一物,只有一根棍子和一个托钵的碗。他把这两样东西换了一把刀,就拿这把刀把自己腿上的肉割下来,给在母狗身上飞的虫吃。他又不想在捉母狗身上的蛆虫时伤了它们,所以决定用舌头把他们舔起来。当他把眼睛闭上,低下头准备把小虫舔起来的时候,他没有舔到任何东西。当他张开眼睛,即看到弥勒菩萨本人就站在那里。
无着非常兴奋地抱着弥勒菩萨痛哭流涕,他说:“我向你祈祷了12年,什么都没有发生,连一个好梦都不曾有过,你真是没有慈悲心啊!”弥勒菩萨说:“不是这样的,我一直与你同在,这次只因为你大发悲心,才清除很多蔽障,所以你才得亲见我。如果你不相信的话,把我放在肩上,帶我迸镇里,看别人怎么反应。”无着就將弥勒放在他肩上,走到镇上对大家宣声说:“大家快来看弥勒菩萨!”然而,每个人都以为无着经过12年闭关,所以发疯了,只有一个老太太看到无着肩上背着一只快死的母狗。
传说弥勒菩萨住在兜率天,他把无着带到兜率天内传予殊胜大法。在天界的五天就像是地上的五年,弥勒菩萨教导了无着五种弥勒的教法,这部《宝性论》是五个教法里面的最后一部。
大家都知道弥勒菩萨是下一位佛。在无数劫以前,当时弥勒菩萨还是个凡人的时候,他遇见了一位佛叫玛哈木尼(Mahamuni)。他因为非常受到启发,所以供养这位佛一天的食物,从这佛受了戒。在大乘的经典里到,诸佛讨论谁要先在什么时候、到什么地方去,大部分的佛都选择半末法时期。因为在所谓的黄金时期,众生的生活都很好。有很多的享受,会忘记修行,所以大部分的佛都决定不在那样的时期出现,宁愿选择比较末法的时期。可是弥勒菩萨认为,即使在黄金时期,那些人也还是众生,还是需要步向证悟之道,所以他选择在黄金时期出现。
在大部分的佛教传统里面,或说在印度,通常把佛教分为两种支派。对于佛法非常权威、有最后诠释权的人,就是龙树和无着两个人。有人说是弥勒,但基本上他和无着是一样的。甚至在今天,如果你是稍微认真的佛教学生的话,你会注意到有这两种派别,它们虽然谈的是同样的事情,可是有两种风格的说法。我个人有幸跟在座诸位分享过龙树以及他那个派别的教法,那是很令人佩服的一些人。这几位中观派的明星们,即包括龙树、月称、寂天等。也许我会讲得不夠好,但这次我也很荣幸在这里跟大家分享另外一派人的理论,这也包括一些不得了的人物,像是无着、陈那、法称;这边的学者比中观论者更多。
令人非常赞叹的是,从无着的口中说出的弥勒的教法,会在台北车站的屋顶上被讨论着,这是一件令人赞叹的事。让我们都祈祷,不只我们自己,也包括下面那些没赶上火车或是来得太早而感到无聊的人,都跟无着结缘,因为无着说的是非常殊胜的教法。他很生动而具说服力地告诉我们,觉醒证悟是可能的。他不只谈信心、虔诚心、信仰而已,而且是讲纯粹科学的事实。
让我提醒你们,龙树和无着都是论述佛陀的教法,但强调的重点不一样。即便像“空性”这个词,龙树会着重在“空”,而无着比较着重在“性”。就像我们刚才念的《心经》,龙树会比较讲“不增”,无着喜欢讲“不减”;龙树喜欢讲“色即是空”,无着喜欢讲“空即是色”;龙树喜欢讲“无无明”,无着喜欢讲“无无明尽”。所以二者都是非常令人折服的。
我们大家包括我自己在内,都不是伟大的修行人。大家走出这个门,都是在想一些世间俗事。所以花一两个钟头来研究这个教法都是非常值得的事,因为它告诉我们佛教非常丰富的一面。在比较实际的方面来说,我们说证悟、证得觉醒,为了它我们需要放弃无明。龙树说无明实际上是空性,无着说无明是可以被去除的。就是这样细微的差别,我们可以来好好享受和了解。
我深知道我无法詮释全貌。在这之前,已有很伟大的学者写过非常博大的论述,我想试着用几本书来跟大家说明。其中有一位伟大的西藏Rongden,还有无着自己的论述,还有另一位学者米滂的论述,还有宗喀巴的学生嘉察所做的论述。另外还有一个很重要的论述是由蒋贡康楚罗卓泰耶所做的,不过在他的论述里面,把《宝性论》看作是密乘的教法。我非常鼓励大家研究蒋贡康楚罗卓泰耶的教法论述。
当然大家都知道,这主题是“究竟一乘宝性论”,这基本教义是大乘观点;为什么它是大的或伟大的,有很多原因。因它有更伟大的发心——不只为求得自己的觉醒,也求所有的人的觉醒;有更高度的见——不只是无我,而是人无我和法无我;有更深度的行——因为更高的见所带来更大的行,举例说:假如为了帮助一个众生你需要说谎,那你就必须去说谎,诸如此类。
乌他拉坦特罗中的“乌他拉{Uttara)”可以被翻译为无上的、至高的:这有几种原因来解释。一是因为它是五个教法里面的最后一部,所以可以这样说;又或者是说最高的、最终的、最上的,基本上就是没有比这个更高的道理。“坦特罗(tantra)”是一个很有高度的字,而且是一个很重要的、需要研读经典的字。事实上坦特罗这个字,就是跟表示密乘所用的坦特罗是一样的字,这个字基本上的意思是一种连续。这也就是这部论的主题。可能诸位都会觉得迷糊了,什么样的连续,我们到底在说什么样的连续。我甚至不知道该怎么开始,因为这实在涵括很多层的意义,基本上所有关于佛性的教法,都是在谈“坦特罗”,就是刚刚讲的“连续”。而我们刚刚在讲的这个“坦特罗”并不是密乘的“坦特罗士”。
当我们在谈基概念的时候,就假设了所有的人都是无明的,我们就说假设这样,(也许不是这样,而只有我自己是无明的)。不过,先假设大家都是无明的众生,我们无明,因为这个无明的状态,我们想要觉醒证悟。我们不要无明,所以我们要怎么做呢?我们去修行、去改善,我们去进展,这是第二个阶段。最后我们终于证悟了,这是最后的阶段。大家要明白很重要的是,在这三个阶段里面并没有三个众生。某个众生是无明的,同样这个众生他修行了,同样这个众生他觉醒证悟了,所以是同一个延续的众生。
你们可能会觉得,“这么简单的事,为什么仁波切要讲?当然是这样子,我是无明的,所以我想证悟,所以我在修行,这有什么好讲的呢?”可是不要忘记。我们是在这里研究哲学,所以研究哲学要跟律师一样的,要很精准、精确,所以每一个事情都要很精准的定义。我们可能今天晚上只谈这点,可是这点很重要,大家了解了这点,才能够了解《宝性论》在谈什么。
为什么要给这个例子呢?让我们来这么说吧,假设,我们不认为我们的本性是佛性;而是假设,我们相信我们的本质是某种邪恶的东西,比如说某种有原罪的存在。然后我们就跟某个人或某个东西祈请,比如说神或是上帝,最后我们到了天堂。根据无着菩萨他们的看法,这里面就没有连续;因为你以前曾经有原罪,对他们来讲,这个就没有连续性。
让我们用另外一个典型佛教的例子来说。有一个白色的海螺,而你有黄疸病,所以你看这个白色海螺是黄色的。有人告诉你,你有问题,所以你看那个海螺是黄的。于是你去看医生吃药,然后你的病好了,然后慢慢你就开始看那个海螺变白了。到最后呢,你的病全部都治好了,所以你就看到那原来是个白色的海螺。这里面有一个连续,有一个“坦特罗”在这里。不管有没有黄疸病,或者是有没有吃药,那个白色的海螺是连续的,相续存在都是白色的海螺,这一点对于建立起一个步向证悟的道路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如果大家不相信这个的话,佛教的非神学的之道,或者是比较神性的之道,二者全部都崩溃了。
所以,回到真正的意思,我们有佛性,我们是无明的。不管我们无明状况多糟,我们的佛性是延续的。我们证得觉醒的时候,也是同样的佛性,不增也不减,就是《心经》中所说的不增不减,这是我们在这里所说的连续。有关“坦特罗”有时候是很难去了解这个事情,可是却非常重要。如果没有这个连续性,我们就没有这个道路了,没有修道的道路;如果没有这个连续、没有这个“坦特罗”的话,就没有东西把刚刚所说的白海螺或黄海螺、黄疸病或没有黄疸病、吃药或不吃药,没有东西把它们连在一起。如果大家了解这个的话,甚至我们可以用神学或宗教用的词,叫做拯救。我们甚至可以这么说,我们向佛祈请,所以它可以拯救我们。为什么它可以拯救我们呢?因为我们能被拯救,那个能被拯救的特性,就是连续,就是“坦特罗”那个连续性;这是非常重要的。不管我们有多糟、多坏,我们都可以被拯救。事实上,在这个论的最后,弥勒菩萨会告诉我们,了解佛性里面所讲的这个相续性非常重要。
最后再举一个例子,就是在弥勒菩萨最后讲的其中一个例子。他说这些比较年轻的菩萨,当他们在拯救、帮助众生的时候,他们有时候会灰心或退转。但是因为了解到佛性的连续性,了解到这个面向的时候,这是把他们带回来继续前面道路的原因。
“霞史特罗(Shastra)”是“论”的意思。
我们休息一下,休息十分钟。
趁大家还在进出的时候,我们利用这点时间提问,各位有没有什么问题要请教仁波切?
问:请问仁波切,无着菩萨有五部论著,我们现在读的是第五部,前面四部是不是跟我们比较无缘,或是说第五部比较重要,以及到底它的角色在哪里,为什么要教这第五部,而前四部都没有教?
答:虽然说有五个教法,不过并没有排顺序,所以这没有什么关系。可是传统上,比方说像是在西藏的佛学院里面,他们读非常多而且非常密集的龙树菩萨的教法。事实上,先教先学龙树菩萨的教法是一个传统,特别重要的是建立见地,因为龙树菩萨会切除所有的东西,没有任何东西不被他切除,每一个东西都被分析,然后最后达到空性。事实上,在比较高阶的教授里面,《宝性论》都是在比较后面才学的,然后现在你突然听到所有的东西都存在、存在;这是非常好的。因为首先你破解、拆解所有的东西,然后再建立见地,然后你再才来学《宝性论》,立道于行修。
事实上,弥勒菩萨的第一个教法,基本上是般若智能的教法,“阿比达?玛撤玛雅?阿朗噶拉”这是一个很大的题目。我跟大家很坦白地说,我自己并没有很懂,因为它很复杂。事实上,在色拉寺、哲蚌寺,在格鲁派的教法里面,那个教法,是第一个教法,只有十四页,可是他们要读七年。研读那个教法基本上就已经自成一个世界,有很多很多论述是关于那个教法。它也有一个小名、绰号“运”——就是母亲的意思。
问:另一个问题是说,相续是不是也是无常的?
答:你慢慢听就会知道了。你问的问题非常好,因为我们现在谈的东西,有一个非无常的感觉,所以才会在佛教的传统教法里,放在比较后面的时候才来谈,而不要让学生有误解。事实上,在藏传的系统里面,也有一些讨论或者是辩论:《宝性论》到底是了义还是不了义?很多萨迦派跟格鲁派的学者都认为这是不了义的,需要再解释。在宁玛派及噶举派,尤其是有一位上师叫敦布,他认为这是唯一的了义的教法。而且还有整个西藏的自空派跟他空派的这些辩论,不晓得有没有必要,不过可能再讨论下去的时候会谈到。在现代这个社会,有这么多的虚无主义,弥勒菩萨的教法是非常非常重要的。
问:我想请教仁波切,如果作为一个佛弟子,我们要寻求解脱道的话,既然龙树、无着菩萨释从不同面向去解释同样的东西,但我们需要两样东西都学吗?还是只要学其中一样就可以?
答:我会建议你,因为你两边都了解的话,对空性的了解会更丰富。这是接下来继续谈的一个好问题。因为了解佛性,对于我们要寻求证悟是非常重要的,而这个《宝性论》,就是唯一的、可以说是最好的一个谈佛性的论。记不记得我们在休息之前所谈的?如果你祈请的话,你可以被拯救,因为大家都是可以被拯救的。对于那些把海螺觉受为黄色的人,我们可以让他去除这个觉受,因为海螺本来是白的。
(开始讲课)
我先简要地跟大家讲一下,虽然会持续地听到这些论点,我接下来要讲的内容,有些学者可能会认为我是以龙树的观点来解释无着的看法,有些噶举巴的老师可能会斥喝我的说法。但是为了要让大家了解佛性,我觉得要让大家听听这个。
人家说我们有佛性,你怎么知道?你怎么证明?这是个大问题。我们谈到“攘得”,就是去除障蔽以后的结果。我们所有的烦恼、我们所有的障蔽,它们都是可以被去除的。你把它去除以后,是什么在那里?你把烦恼蔽障去除以后的那个空间,或是蔽障去除以后的那个,就是佛性。
我没有办法给大家直接证明说佛性是什么,但是我可以很容易的跟大家证明障蔽是可以去除的。比如说你现在很生气,或者很愤怒,然后有人来跟你说平静下来,即使你只平静下来一点点,那就证明障蔽是可以去除的。听起来虽然很简单,但是如果你想要认真成为一位大乘佛教徒的话,这点是非常重要的。障蔽是可以去除的,这是非常明显的事情。当然有些障蔽看起来非常难去除,不过很难去除跟不能去除还是不一样。有一个成语说积习难改,我们的习惯真的是很老很老的习惯,我们很多人会觉得,因为它很难被移除,所以我们认为它不能被移除。如果你认为那些东西是不能被移除的,而你还是在走佛教的道路的话,那你就会是一个比较神学性的佛教徒。那些对自己没有信心、没有自尊、沮丧的人都应该来学《宝性论》。
接下来的本文,事实上是译者对诸佛菩萨的礼敬。《宝性论》很棒的一点,就是它一直重复内容。也不能说是重复,而是它先有一个结论,一个简单的总结,再把它逐次讲大一点、讲大一点,所以你绝对不会漏掉哪一部分。不像我们读月称菩萨的论述,如果你漏掉一小段的话,后面就都看不懂;这个是不会这样子的。在礼敬诸佛以后,弥勒菩萨首先列出一个大的、简略的清单,就是《宝性论》里面有什么内容。他以七个金刚重点,或者说七个不可摧毁的重点来述说《宝性论》。
第一点就是佛,对于想要了解什么是佛的人,在这一点当中有详细的讨论。第二是法,第三是僧。我希望跟着《宝性论》讲,或说是忠于原著,第四点在藏文里面叫“抗”,是种姓(英文为element元素的意思)。如果这只是一般佛教的开示,我不会用“抗”这个字。可是因为我希望大家能够了解弥勒菩萨的意思,这一次我们要来彻底地讨论。事实上种姓“抗”这个字是在讲佛性,可是我们在这里不用佛性这个词。而是用种姓这个词,事实上种姓就是造成某种东西的元素。我们现在还会谈到一个字,藏文叫“瑞格”,就是家族的“族”这个字。同样的,“瑞格”这个字也是谈佛性,只是从不同的角度去谈。当我们谈到家族的“族”,我们会谈到姓氏的“姓”这个字,比如讲遗传、朝代。事实上在《心经》里面,当佛说到大家的时候会用善男子、善女人这些字眼。当我们读到善男子善女人的时候,我们并不是排除那些不善男子、不善女人,不要以为我们只把《心经》告诉善男子善女人这个族,而对其他的人不讲,不是这个意思。
我们全部属于这个家族,我们都可以有那个姓氏,我们都可以去继承那个财产。你要不要去继承当然是看你了,但大部分我们都忘记有这个遗产可以去继承。我们有一些人记得有这些遗产,所以我们请一个叫做“上师”的律师去把它要回来。为什么我们都属于那个家族呢?因为佛性。可是在哲学上我们不用“佛性”这个词,而是用“家族”。我们先回到“抗”也就是种姓这个字,种姓就是造成某个东西的元素。比如说意大利的皮鞋,皮革就是那个种姓(元素),意大利或是意大利人就是那个家族。不管那个牌子、设计师、品牌,这都是细节。
那么回到刚刚第四点谈到的种姓,种姓就是形成我们的那个东西,不只是血肉、名字、名称,而是另外的东西。第五个是证悟、觉醒,第六个是功德,第七个是事业。
无着在他的论点里讲说的就是这七点,不能再多也不能再少,这就是我们所讲的七个不可摧毁的重点或是七个金刚重点。为什么说是金刚重点呢?因为究竟上这是非常难以理解的重点,非常难以思维跟了解的。
他接着说明这七点是佛陀所教导的,并不是他自己所创造出来的。比如说佛法僧三点是佛陀本人在…对不起我不知道这个经典的名字,意思是一个非常特殊的动机、发心…。第四点的种姓是在另外一个经典中看到,直接翻译叫《不增不减经》。第五点的证悟觉醒是在一个名为《司威拉玛》的经中,说法的经。第六点的功德也是在《不增不减经》中看到的。第七点事业是在另外一个经中。所以很多的经文中都提到这七点。同时还有另外一个经文叫做《总持自在王菩萨书陀罗经》,在这个经典中,佛陀不只教导了这七个重点,就连顺序都跟无着所教导的一样,特别是第四点种姓,在许多经典中都教导过。有关第四点的种姓,某个经典里面谈到,佛陀说因为在地底下有金子。所以你去挖掘的话,终会有挖到金子的时候;如果地底下没有金子,那你一直挖,只会浪费你的时间,并导致你的痛苦。因为有佛性,所以你修行就能够证得觉醒;如果没有佛性,那所有佛教修道的道路,不管是持戒、忍辱等等…这些都会变成痛苦。
(今晚就谈到这里,开放大众提问题。)
问:仁波切刚刚在休息的中间提到,有关于去除障碍跟烦恼的部分,我想问我们的障碍跟烦恼去除之后到哪里去了?去除了之后,障碍跟烦恼会再回来吗?
答:好问题,先说去除这件事,事实上“去除”这个词不是一个很好的词,我们用“去除”只是为了沟通起见,因为事实上并没有那个黄色的海螺。所以你在吃药的时候,事实上你并不是在去除那个黄色的海螺;如果你要去除黄色的海螺,你就是在肯定那里有一个黄色的海螺。所以如果这样子来说,就没有染污、没有障蔽了。我讲的话好像是龙树在讲的,因为没有障蔽了。让我们来看无着这一派怎么说。我们不说我们没有障蔽染污,而是说我们有佛性,这是他们的说法。有一边说没有染污,没有黄色的海螺,这是龙树那一派的说法;可是无着说,只有白色的海螺。不管你喜欢哪一个都可以。修行人会比较喜欢那个有白色海螺这一派,因为有个东西可以被寻求。
问:仁波切,《金刚经》里面说,过去心、现在心、未来心,三心皆不可得。我想请仁波切进一步解释,比较起来,刚刚弥勒菩萨所讯示的这个佛性的这个连续性,跟《金刚经》里面的这个教授有什么不一样?
答:这就跟刚刚那位女士的问题一样。因为当我们好像在讲佛性是非和合的,或者是说佛性是非无常的,在这里要注意,我并不是说佛性是“常”,而是双重否定的说法——是“非无常”。《金刚经》这里讲的非常贴切,因为它说现在、过去、未来不可得,事实上我们是在讲无时间性,因为时间是相对的。时间是相对的,当我们在讲无时间性的时候,我们就不能谈无常。因为当我们在谈无常的时候,我们就在谈时间,不是吗?奶酪今天没有腐烂,明天它可能会腐烂,这就是在讲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