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位置: 首页 > 辅导 > 三戒要解 > 正文

《三戒要解》(上)辅导讲记第2课

本文作者: 发布时间:2020/10/13 1:27

(2014-3-15)

作为一个修行者而言,要获得解脱,必须守持戒律,从某些方面讲,戒律好像是让我们守护戒条,不了解本义的话,好像戒律是一种形式,或是一种束缚。但是真正了解戒律含义的话,戒律本身也是一种修行的方法,能够制止很多恶业,能够修持殊胜的善法。如果通过不同见解持它会成为不同的功用,如出离心摄受戒律就变成解脱因,戒律就成了别解脱戒律;如果菩提心摄受,就可以变成成佛的因;如果以一切万法本来清净的见解摄受,戒律也能成为了悟一切万法的一种修行方式。所以,我们对三戒论的含义需要了解,也需要实践。

今天讲第二个科判—论义。

 

P22“甲二(论义)分五品:一、总说三戒基之次第;二、分说别解脱戒之次第;三、大乘菩萨戒;四、密宗三昧耶戒;五、三戒圆融。”

全论就是通过五品介绍的。第一个科判讲到三戒是基的次第,在什么样一种本基的基础上安立三戒;第二是分别宣讲出离心摄受的别解脱戒;第三是菩提心摄受的菩萨戒;第四是主要是和法界无二无别的法界意趣相合的密宗三昧耶戒;第五是三戒圆融。

首先学第一品,是总说。

 

第一品 总说

“乙一(总说三戒基之次第)分五:一、认识殊胜解脱究竟大菩提果之净基;二、略说获得佛果唯一道;三、宣说阶梯乘之分摄;四、别解脱与菩萨戒是密乘戒之分支;五、下三品之总述。”

这五个科判是宣讲了认识能够获得最究竟圆满解脱的菩提果是净基如来藏,第二是说,获得佛果的唯一道其实就是殊胜的密乘,第三是宣说阶梯乘的分摄,不同的阶梯一样乘的分类,第四是别解脱戒和菩萨戒是密乘戒的分支,第五是对第二品、第三品、第四品三戒和总述。

首先宣讲第一是认识殊胜解脱究竟大菩提果之净基。“净基”的概念非常重要,尤其在宣讲第三转法轮时,净基、能净、所净等等必须了解,对于我们升起更清净的见解、更清楚地了解修行次第有一定的帮助。

净基—能净、所净、净果等一切安立的基是什么,清净的基是佛性,或如来藏。如来藏是一切有情周遍具有的,只要是有心识的众生全部具有这样一种佛性如来藏,这就是一切的基础。

所净—虽然本基是如来藏,但有情内心当中有很多很多的垢染,如以阿赖耶和阿赖耶识为主的、所显现的八识、阿赖耶上面的种种习气,等等,都是属于客尘,都是属于垢染,也就是在本性当中都不具足的,都是没有的,都是可以分离的,是这样一种自性。我们现在住在轮回当中,自己的身体、心、种种烦恼、种种业、种种痛苦……等等,这一切在如来藏观点中全是不存在的。虽然在本性上不存在,但是因为众生无明故,已经错认一切万法是实有的,其实这一切是无而显现的,本性无自性一方面,无而显现是一方面,客尘是一方面,但是还是需要清净的,这是“所净”,就是我们必须要遣除的、必须要消灭的、必须要远离的,这一切都是八识聚,八识和八识的对境。包括我们身心在内所有的世界在如来藏的观点中、或他空的思想中都是没有的。这就是“所净”应该净除的,所有净除的法。

能净—能够清净这些所净的、能够清净垢染的所有的修法,如发菩提心的修发、菩提心的修法、空性见的修法、密宗的修法等等,这一切都是“道”,所谓的“能净”就是修行的道,属于解脱分的道,也只有这样一种道才能对治所净、能够对治八识和八识的种种习气,所以是能净,通过能净来净所净。首先有所净的缘故,所以观待所净安立能净,究竟而言,能净和所净都是不存在的,没有所净也就没有能净,或当所净清净后,能净也就没有存在的必要了。《金刚经》中讲“法尚应舍,何况非法”,从这方面讲也是这样理解的。我们要过河必须要依靠船,但过了河船也就不需要了。这就是在佛性如来藏上面安立一个所净和能净的自性。

净果—当我们通过能净把所净、一切垢染完全消灭之后,(净基)如来藏就会现前,原原本本地现前和佛无二无别的功德,这时这称之为“佛”。所谓“净果”是如来藏一切客尘、垢染全部清净后所现前的一种原始功德,从某些方面讲,“净果”和“净基”是一个法。但二者不同的是:“净基”本性虽然是佛性如来藏,但上面无明习气还是存在的,因为这时他还没开始修道,内心中的种种染污还没的清净掉,他虽然是本性,但覆盖本性的法还存在,所以“净基”中还存在这些垢染。“净果”虽然也是现前了佛性的本体,但在显现“净果”时已经真正、纯纯粹粹的、非常清净的佛性,所以在众生时有时称为“如来藏”,在佛位时就叫“如来”,也有这样一种解释的方式。

从这里就知道,我们本性是清净的基础上,具有一些染污,通过修道把染污去掉之后,本来清净的、没的丝毫杂染的如来藏本性就会现前,这时安立为“成佛”。当我们把如来藏上的垢染清净掉一部分时,就可以逐渐逐渐安立“资粮道”、“加行道”、“见道”、“修道”,所有障碍清除之后,就叫“无学道”,就叫“佛地”。

一个方面就叫“净基”,就是一切有情的本体,或我们所要现前的、最后在现前的等性。所以叫“认识殊胜究竟大菩提果之净基”,我们要现前这个净基。

 

丙一、认识殊胜解脱究竟大菩提果之净基:

大圆满智之总相,净身金刚持佛果。”

净基如何现前呢?“大圆满智之总相,净身金刚持佛果。”如果真正了悟了大圆满自性智慧总相,就可以获得清净金刚身,这就是金刚持的佛果,这是字面上的意思。

“总相”—这里“总相”和因明中的“总相”不是一回事,平时我们说,第六意识面前的“总相”,或我们抉择了一个空性的“总相”,因明中的“总相”是假立的,它只是分别心前安立的一个概念、影像而已,这方面的“总相”它不起作用,如我们在脑海中想一个瓶子,这只是一个影像,只是一个概念,它是一个“总相”而已,脑海中的瓶子不能起到真实中、现实中装水的作用,这是因明中的“总相”,是观待到自相而言的,这个“总相”是假立的。但这里“大圆满智之总相”中的“总相”不是指因明中的“总相”,这个“总”的意思是周遍的意思,是遍满一切“总相”,不管是轮回的法、还是涅槃的法,一切众生内心中都是圆满具足一切大圆满智慧的。像这样的大圆满智慧的“总相”,我们证悟的话,大圆满智慧“总相”已经现前的话,就可以获得金刚持的佛果。

 

P23“所谓的净基,实际就是佛经所说的如来藏,”

所谓的净基就是佛说的如来藏,尤其是在第三转法轮当中直接提到“如来藏”的词语、如来藏安立的方式,开始出现如来藏的说法。

 

“在《宝性论》为主的很多论典中称之为种性,种性也分为本性种性和增上种性等。对此,佛教各宗派的观点也有不同。”

但在二转法轮、初转法轮中如来藏的意义是有的,但没有正式出现如来藏的名词。不同地方如来藏有不同描述,名词有所不同,但是无论如何都有一个如来藏作为他的本体。所以科判中讲的净基就是佛经中所宣讲的如来藏,尤其是《如来藏经》等许多第三转了义经中都提到如来藏。此处的“所有论典”或“很多论典”并不是一切佛经中都出现,而是说以《宝性论》为主的所有论典当中讲到了如来藏,称之为“种性”。

分两种种性:本性住种性(不管修与不修,每个有情内心中都安住如来藏,这叫“本性住”,本来就自然安住的)和增上种性(通过修行增长。本性中就具有如来藏,但通过发菩提心等,让佛性现前比较明显的功德,如资粮道、加行道、见道、修道,让善根增长,这叫作“增上种性”)。如来藏本性是不会增长的,但我们修道位时,在修道过程中,自己通过修行,学习佛法,内心中的功德、善心、修正会慢慢慢慢有所提升,这种增长的过程叫做“增上种性”。

 

对此佛教各宗派的观点也有不同,种性跟随有情的不同根基也有不同的安立。首先讲“有部宗,认为:不贪执有情与有情资具的知足心所,即为圣者种性”。

佛教中能够获得解脱道的,显宗中讲到有四个宗派:有部、经部、唯实和中观。在四宗中第一个就是有部宗(“三世一切有”,或“说一切有部”)。说,他过去、现在、未来三世是有存在的,而且安立五种法(色法、心法、心所法、心不相应行法和无为法),通过五部法抉择一切万法,以《俱舍论》为代表,他主要依靠的是《毗婆沙论》,《俱舍论》的根本就是《毗婆沙论》。世亲论师在克什米尔学习了《毗婆沙论》,根据自己所学习的内容每天归纳一个颂词,后来造了600个颂词的《俱舍论》,《俱舍论》是《毗婆沙论》的总纲,展开来讲就是《毗婆沙论》,二论内容完全相融,尤其颂词方面没有差别。是以《毗婆沙论》主基础的抉择。他们所安立的种性就是“不贪执有情与有情资具的知足心所”,如对自己的身体、对他人的身体等等完全不贪执,对有情的资具,如钱财、房屋等等也不贪执,安住在知足少欲的心所法中,知足是一种善心所,他内心中产生了这种善心种,就是圣者种性。他以这个为基础,就可以趋入修道,这就是趋入圣道的一种基础。如果已经完全证悟阿罗汉果,他的圣种性已经完全现前;还没有证得阿罗汉果的修行者们,他内心中什么时候产生知足少欲心时,就可以承认他内心中已经有了圣者种性了。有了这种圣者种性就可以修持现前圣者果位的一种圣道,他必须要在苏醒了圣者种性之后才可以修道。那什么时候开始苏醒圣者种性呢?就是平时我们讲的出离心、知足少欲、对于有情之欲能够看破放下的,这方面就称为出离心,就是有部宗安立的圣者种性。小乘不明显讲如来藏,就讲圣者种性,其实意义上就是如来藏上面的一种能力。知足少欲是不是属于如来藏?和第三转法轮中讲的如来藏当然不是一个意思,三转法轮当时讲的常乐我净、大空性和大光明双运的如来藏当然没有讲,但是如来藏上面本具的知足少欲的功德是有的,所以有部宗现前了一点点和如来藏相似、相应的知足少欲的心所,他们把这个安立为种性,有了这个种性就可以修道了。

 

P24:为什么叫“经部”?因为他不是以《毗婆沙论》为基础来进行修持的,他是以佛陀的经典,尤其是别解脱经等等,以佛陀的经典、教言、语文作为依据进行修行,他比有部在某些方面观点要高一点,如,他不承认三世实有等等。在《俱舍论》自释(也是菩萨造的)中对于有部宗的一些观点进行了遮破。他所修行的果位也是阿罗汉果,有部宗所修行的果也是阿罗汉果,但是在抉择空性之外的时间是不是实有的等等,经部宗承许的方面要了义一点、究竟一点。有部宗和经部宗到底是眼根见色法还是眼识见色法等等,这些方面也有不同的辩论,总而言之,经部宗比有部宗抉择要高一些。高一些、低一些,主要是有情接受的能力,我们不能说哪一个更高、哪一个更好,是针对不再的众生,他只能接受这样的教法,对他再讲些更高的教法对他的修行不但没有意义,有时还可能让他退失。

 

“经部宗认为,如来藏是将来可以产生无漏智慧心种子的一种能力”。

经部中没有如来藏的字眼,经部宗认为种性是“将来可以产生无漏智慧心种子的一种能力”。内心中通过修道可以产生见道、修道、无学道,将来产生这些殊胜智慧,在现在心当中就有一种能力,如果现在你有这种能力,将来就会产生无漏智,如果没有这种能力将来就不能产生无漏智。

 

“唯识宗认为:如来藏是无始以来存在于心相续中,具有能生无漏法之能力的法性得绳”。

唯实宗开始进入大乘,前面有部和经部是属于小乘的修法,最高的果是阿罗汉果;唯实宗以上,中观宗属于大乘显宗宗派。“得绳”在《俱舍论》中就是讲“得”。为什么叫“绳”呢?得法就像绳子一样,绳子可以把东西捆住,让它不远离自己要固定的地方,比如说在马上面的绳子,马鞍不会掉,或牛上面的绳子,牛驮的货物不会掉,等等。每个有情内心中有“得绳”之故,得到了戒律、圣者法、或很多功德,有“得绳”相连,或有一些障碍烦恼有“得绳”相连,就不会和自己的相续远离,这是《俱舍论》有部派安立的“得绳”。但唯识宗的“得绳”并不承许有一个实有的东西,或一个不相应行的这样一种存在是实有的法,其实就是讲这是一种能力,一种习气。大恩上师讲,比如我即将获得菩萨戒时,内心首先产生一种得,这种得就像绳子一样,首先产生“得绳”,之后马上可以得到戒体。总而言之,无始以来存在于我们相续当中能够产生漏法能力的这样一种法性、这样一种能力、这样一种潜能。唯实宗是属于佛陀三转法轮中所宣讲的,其实三转法轮分了两种:一种是暂时不了义的,如唯实的观点;第二种讲了如来藏的了义观点。但佛陀在讲唯实时也从来没有讲过心识是实有的,但后来一些论师,如无著菩萨、世亲论师等等很多唯实论师,在弘扬唯实过程中,尤其是无著菩萨以下的论师们,在弘扬唯实观点的过程中,为了调伏众生相续故,有些地方就把心识、阿赖耶识等等安立为实有,所以就成了中观宗的所破;在安立宗派时,单单这一点,就比中观宗的教义不那么了义,比中观宗要低一点。

 

“中观宗大多数的观点都是一致的,他们认为如来藏是有垢真如”,

“真如”就是一切万法的空性。“有垢”有情内心当中通过缘起、通过因缘产生的很多分别念、我执等等是垢染,所以如来藏是有垢的真如(这里的“真如”主要提到大空性,还没提到大光明法)。众生对空性不认知,一切万法的本性—空性,是如如安住的,但是有情不认知,这样一种如来藏的种性属于“有垢真如”。“垢”主要是人我执、法我执、分别念等等,这些在中观宗中都是可以遣除的,因为他是空性的,它是因缘产生的,如果因缘灭了,他就会够灭掉,中观宗修空性原因就是灭掉垢染,现前空性。所以通过精进的修持,尤其是通过修持空性见,可以把分别念、我执逐渐逐渐息灭,引发这样一种增上种性,修持福德资粮和修持智慧粮,在龙树菩萨的理论中也讲通过福德资粮可以成就佛陀色身,积累智慧资粮能够成就佛陀的法身,所以增上种性就可以显现。

 

“但是对于它的认识方法,中观各大派也不相同。”

有些是通过单空的方式(有些着重开始修单空,逐渐引发双运空),有些是通过双运空的方式(有些是开始就安立双运空),有些是通过瑜伽行,有些是通过经部行中观等等认识的次第,认识的方面也有不一样的地方。这里中观宗主要是讲自空中观,还没讲到他空中观。

 

“在此处,依照大乘不共观点而言,心性本来清净无为法之明空智慧无有迁变而存在,即是如来藏。”

“在此处”—主要是讲第三转法轮中的了义观点。

第三转了义法轮中《如来藏经》、《大涅槃经》为根本的一切大乘不共观点而言,所谓的如来藏、一切有情的心性本来清净、没有丝毫垢染,也不承许有垢真如是如来藏本性。中观宗中承许的垢真如,但是在大乘不共第三转法轮了义观点中,所谓如来藏,他的心性本来清净,看这里的差别:“本来清净”和“有垢真如”。唯实宗观点比中观宗还略低一些,此处我们主要以三转法轮究竟了义与中观宗比较,心性本来清净,而且属无为法。

无为法有两种:

小无为法—观待有为法而安立的无为法。所有具有生住灭法相的叫“有为法”,不具有生住灭的叫“无为法”,柱子、瓶子就有生住灭,而无住、无瓶、虚空、兔角、石女儿子这些法就是无为法。而这些分别心安住的这些其实是观待了有为,观待了有生住灭的,没有生住灭的就叫无为法,所以这个无为法他其实是依靠有为法而安立的一种概念而已。如果存在有为法,这会有无为法,如果没有有为法,就不会有无为法。从究竟意义上而言,这种无为法也是有为法,因为他是观等了某种法的假立。

大无为法—他不是有为法,也不是观待有为法,他完完全全是绝待的,他不观待任何法,一切万法的本性,永远不变化,也不是观待任何法而安立,它就是一切万法的究竟本性。

三转法轮的无为法和共同乘所讲的无为法,词一样,意义完全不一样。本来清净无为法的明光智慧具有大光明,这个大光明不是色法的光(太阳、灯光、水晶球光),色法是属于有漏法、客尘法、有为法,而大光明是一切万法的究竟显现、或智慧,具有大光明同时具有大空性的这种智慧,无有迁变,因为不是有为法之故,所以根本不迁变,它过去、现在、未来都是安住在一切有情心中的,佛现前的是这样一种本性,有情心中安住的还是这种本性,所以它永远不变,变的只是它的客尘而已。通过修道,我们的相续在转变,这是不是如来藏在转变?不是,主要是如来藏上面的客尘在转变,故从这方面言,如来藏的本性是绝对不转变的。这是了义的三转法轮为主的观点宣讲的如来藏。

 

  “《等持王经》云:‘清净澄光明,不乱无为法,称为如来藏,本住之法性。’”

《等持王经》也叫《三昧地王经》,清净的法,“澄”—澄清,具有光明自性的,“不乱”—不被分别念、迷乱法所扰乱,的这样一种无为法的自性,它不是因缘合和产生的无为法,称为如来藏本住的法性,也是一切万法本住的法性,本来如是安住的一切万法的本体。有的地方讲,“法性”是观待有法的,弥勒菩萨专门造了一部《辩法法性论》,辨别“有法”和“法性”的论典。“有法”相当于世俗谛,是凡夫众生的所见所闻,叫“有法”;“法性”是这些法的本性。如,我们的心识、眼识、阿赖耶识就叫做“有法”,它属于轮回、属于垢染;阿赖耶识的本体是如来藏,如来藏就叫“法性”。如来藏与法性的关系,阿赖耶识与法性的关系,其实它的表相就是阿赖耶识,阿赖耶识没有消尽有的无明自性就是阿赖耶识,而阿赖耶识的本体就是如来藏。所以当十地菩萨把最细的阿赖耶识消尽后,则究竟的法性,如来藏就会现前。

 

P25(引用论典的教证):“关于如来藏,《宝性论》中云:‘佛身外现故,与真如无二,具种故众生,恒具如来藏。’其中以三个理由来宣说,”

弥勒菩萨在《宝性论》第一品就讲到如来藏品,其中通过三个理由、十种意义、九种比喻详细抉择如来藏在有情心相续怎么如是如是安住的,怎么变化的道理。

三个理由或三个推理,它的论式是这样的:“具种故众生,恒具如来藏”。讲的是,一切众生恒具如来藏(立宗),有三个根据:

一切众生恒具如来藏,因为佛身外性故(佛陀法身外现故);因为佛陀的法身已经现前了,说明在修道之前、在现前佛陀法身前一定具有如来藏。因为佛陀法身不是有为法,而是无为法,无为法的意思是说,现在所现前的法身不是新生的,一定是在众生位已经有的,在众生位时就叫“如来藏”,在佛位时显现为法身。既然佛陀现前的法身是无为法的自性,他能够现前,就说明在他的相续当中、在以前众生位的时候,他就已经具有如来藏了,佛陀法身外现故,他能够显现在我们面前说明在以前他一定是首先就具有如来藏的。而一切众生都能够成佛,一切众生都能够现前法性,所以说一切众生都具有如来藏。这里是以佛陀法身能显现为根据,推知一切有情绝对具有如来藏。

 

一切众生恒具如来藏,因为与真如无二故;“真如”—轮回涅槃一切万法的本性称为“真如”,此处的“真如”不是单单的空性,是和大空性、大光明无二无别的。佛陀相续中的真如和所有一切有情(人、天人、旁生……)相续中的真如是没有差别的,观察一切有情相续,他的本性是空性的,没有一个法不是空性的,和空性无二别的是光明,它也是完全具足的,所以抉择究竟见解时,光明与空性永远是双运的,只不过在凡夫位时,暂时双运只不过是和我们的有漏五蕴双运,在究竟自性中,因为一切有情的五蕴都是假立的,故在抉择大空性时,大空性不能与有漏的五蕴双运,与大空性双运的一定是大光明的无为法。所以说“真如”是没有差别的,佛相续中是明空无二的,大光明、大空性;有情相续中还是大空性、大光明的。所以通过“真如无有差别故”来推知现在我们有情的相续当中就具有如来藏。我们可以通过推理了解的真如和如来藏本体就是一个本体。就像通过所做性推无常一样,无常难以了解,但所做性容易了解,而所做和无常是一个法,所以我们通过比较容易了解的所做性来推知无常。同理,真如无差别、大空性、大光明通过很多推理比较容易了解(当然,三转法轮讲如来藏的推理起点本来就很高,不是在世间还不诚信因果的时候推出来),通过一切有情真如无差别,就能推知一切有情就具有如来藏,因为真如和如来藏是一个法,只不过众生具有如来藏这个问题比较深奥,难以了解,而真如比较容易了解,所以就通过真如无差别而推知一切有情皆具如来藏。

 

“一切众生恒具如来藏,因为具种性故。”“种性”是具有成佛种性。一切有情皆具有能够成佛的种性,此处的“种性”和如来藏意义也是相同的。在了义的经典当中(如《妙法莲花经》等),已经讲了暂时三乘,究竟一乘,“究竟一乘”就是一切众生最后都可以成佛,都具有可以成佛的种性,由此可知,一切众生现在就具有如来藏。这种推理的起点本来就很高,不能以人天乘、小乘或一般大乘的推理来推理。在推理如来藏时,“一切众生必定能成佛”是自他共许的,是在这个基础上才可以使用上面这个论式。“一切众生必定能成佛”的问题,有些在在二转法轮已经解决,有些是在一转法轮时已经解决,此处不用再解决。

通过三个根据成立众生都恒具如来藏。

全知麦彭仁波切专门有一部《大纲要如来藏狮吼论》主要就是讲这三个推理。

 

“随后,又以十种道理抉择如来藏的意义”,

比如如来藏的本体是什么、如来藏的因是什么、如来藏的能净、如来藏的所净,如来藏的分类、如来藏的归摄等等,以十种意义进一步抉择。

 

“并且通过九种比喻详细说明了如来藏被垢染所遮障的道理。”

虽然它的本性是常乐我净的本体,但是如来藏被垢染所遮,用九种比喻,如萎花中佛(外面看起来是已经枯萎的花,花朵中藏了一尊金光闪闪的佛像),比喻一切有情本来与佛无二无别,但外面被有漏五蕴、被分别念所包裹,所以从外面看,他就是一个凡夫有情,这是具有很重烦恼的众生,但他的本性是清净的;粪中金,虽然落在粪坑中,但黄金的价值不变,一般众生不了解,所以他无法发现;也是比喻有情外表是五蕴,内心中具有烦恼,但他内心是具有清净的佛性……九种比喻,详细看《宝性论》就可以了解。(九种比喻:萎花中的佛像—对应未入道的众生//蜂群中的蜜—对应已入道的凡夫//蜜是如来藏,群蜂代表以嗔心随眠为主的各种烦恼/糠秕中的果实—被糠秕包裹的果实,代表如来藏光明;糠秕代表痴心随眠为主的一切烦恼,对应资粮道的凡夫//不净粪中的纯金—粪坑中的金子,代表如来藏;而这个不净粪坑,则表示我们非常强烈的贪嗔痴等烦恼,对应加行道的凡夫//地下宝藏—地下的宝藏代表如来藏;贫穷人的家,代表声缘阿罗汉的无明习气,对应声缘阿罗汉//果中的种芽—种芽代表众生的佛性,其中蓄积着无穷的精华和力量;而它的壳,则代表见道所断的烦恼,对应见道菩萨。见道者的比喻有两个,这是第一个//破衣中的宝佛像—宝佛像代表佛性;破衣代表见所断烦恼,也是对应见道菩萨//贫贱丑女怀中的转轮王—腹中的国王代表如来藏;贫女无怙而住,代表修道所断的烦恼,对应一地到七地的修道菩萨//泥模中的金像—金像代表佛性本自无垢清净;泥模代表烦恼客尘,对应清净三地(八地到十地)的修道菩萨)。

以上讲了有部派到不共大乘显宗的观点,第三转法轮的观点,下面看如来藏在金刚乘中如何安立。

 

“如来藏在金刚乘中,将其共称为基续自性任运自成之坛城。”

在金刚乘中有不同称呼,有些地方叫“清净天尊”,有些地方叫“加持天尊”等等,虽有不同称呼,但可将其共称为“基续自性任运自成之坛城”。

“基”—一切万法的本基;“续”—续部,或连绵不断的意思,因为它的法性是从不间断的(讲《大幻化网》时会讲得很广);“自性任运自成”—本体是任运自成的,不需要任何因缘去造作,不需要改造的, 本来不如是安住;“坛城”—一切万法的本性都是清净,都具有一切功德,称之为“坛城”。

在不同的续部中也有不同的观点。

 

“光明的智慧与空性无二无别之心的本性,即是如来藏。”

所谓的“如来藏”就是光明的智慧和空性无二无别的心的本性,所谓的如来藏一定是具有两个法,一个是是具有光明的智慧,就是平时说的大光明,第二个就是大空性,而且大光明和大空性是没有差别的,当我们在讲大光明的时候,它的本性一定是大空性的;当我们在讲大空性的时候,它的显现一定是大光明的。空性和光明只是法界的两个在描述的时候两种不同的侧面而已,其实本性是没有差别的。对佛、圣者而言,根本不需要分开来宣讲,但一切有情不了解,他不知道什么是无二无别的心的法性,所以佛陀很善巧、很慈悲,首先讲一切万法的本性没有丝毫的自性,都是如梦如幻空性的,通过《般若经》、《心经》、《金刚经》、《般若十万颂》等等般若经的意趣来抉择一切万法空性的观点,般若经二转法轮中抉择的大空性,就是究竟法界空性的这部分,佛陀通过很多祥尽的文字给众生开显了一切万法是大空性,从五蕴、从色法、从色蕴到一切智智之间,都是空性的道理,第三转法轮了义观点中,就开始抉择如来藏,在和空性无二无别的就是如来藏的光明智慧。所以如来藏的光明一定要在大空性的基础上。为什么佛陀三转法轮是在二转法轮的基础上?二转法轮已经把一切万法,从色法到一切智智之间的所有法都抉择为空性的,已经打破了众生对一切法的执著,三转法轮时再讲如来藏光明实有的,恒常的,常乐我净的,这时不会有任何过患,因为本来空性的观点已经抉择完了。所以如来藏光明是在空性无二无别的基础上抉择,也就是说,所谓的实有的智慧、不空的智慧,是佛面前的实有,佛面前的恒常不变,不是说在众生分别念面前,因为众生分别念前的法都已经被打破了。所以当我们学完了空性,再学完光明之后,在我们的相续当中,会出现两个概念:空性和光明,在分别心面前似乎是分开的,没关系的。在讲完了大空性大光明后,佛陀还会告诉我们,大空性和大光明本来就是无二无别的,让我们一定要认知这无二无别的本体。首先是分别介绍空性、光明,再说无二,如果理解了无二无别的见解,就相当于理解了整个圆满的法界。

 

“尤其按照阿底约嘎的说法,我们的心即为觉空明无别之本体,如同日轮自然具足一切光芒般,三身五智的所有功德自然而然全部具足,因此称为大圆满。”

“阿底约嘎”明点瑜伽。最高深的阿底约嘎的说法,我们的心就是觉空双运、明空双运的,这样一种觉性、空性和光明智慧完全没有丝毫差别的本体,我们心本来就安住在这样一种状态,就像太阳自然而然具足一切光芒一样。所以一切有情觉空明无二无别本体当中,佛陀的法报化三身,法界性智、成所做智……的所有功德自然而然全部具足,在密法中、在了义的经典中,这个非常重要!所有功德在每一个有情相续中,哪怕是我们看到的蚊子、看到的蟑螂,或世界上非常可怜的乞丐、或者罪大恶极的恶人……每个有情相续当中都完完全全具有这一切三身五智的所有功德,无一遗漏,无一不圆满,所以称之为“大圆满”。这就解释了“大圆满”。

下面讲智慧是什么。

 

P26:“此处所说的智慧中,已经包括基住三智、持相五智、入境二智等基果的一切智慧。”

这里所讲的大圆满智慧已经包括了基住三智(本体空性智、自性光明智、大悲周遍智),也就是在有情相续中已经具有本体空、自性明、大悲周遍,这些都是智慧的本体,在一切有情相续中本来安住、在本基中本来安住、证悟不证悟都有的,就叫“基住三智”。

“持相五智”也是佛智,“持相”—不再智慧会有不再功用,会守持不同的共用之相,如法界性智的作用是什么,它的相是什么,大圆镜智的相是什么……五种智慧都会持不同的相,所以叫“持相五智”。

“入境二智”讲的是如所有智和尽所有智,它可以入境,趋入到对境当中。什么境?如所有智所趋入的是如所有法,尽所有智所趋入的是尽所有法,所以叫“入境二智”。

“基果的一切智慧,”基果是无二无别的,道位时需要有客尘,需要有不同的变化和增长,有些地方讲基道果无二无别,但此处讲的是基和果的一切智慧都具足,因为基住三智是属于基的智慧,持相五智和入境二智属于果的智慧。在菩萨位当中,有没有这些智慧呢?虽然《宝性论》中说登地以上菩萨也具足尽所有智、如所有智,但还没有究竟。这里讲的基智和果智和《现观庄严论》中所讲的基智果智不是一个意思。

下面看什么是总相。

 

“除此之外再无其他,而轮回诸法也是无而显现、暂时性的,实际除法性外无所言语,周遍轮涅,所以称为智慧之总相。”

为什么叫“大圆满智之总相”?除了这样一种殊胜智慧之外,其实没有其他法。虽然现在我们处在轮回当中,在我们面前现前了轮回当中一切法,但这一切法也是无而显现的,他本来是不存在的,因为错觉故,显现了纷浮万象的法,我们开始执著这些法是实有的,从圣者角度、究竟观点而言,我们在轮回中漂流本来就很可笑,加之我们对这些梦境一样的身、心、外面的山河大地、城市……还牢牢执著,安立很多很多的观点,就更加可笑。但这只是从圣者智慧,一般众生根本发现不了,他认为这一切都是真实的,所以佛菩萨出世告诉我们这一切都是假立的。真正拥有的是什么?就是自己的佛性,除了佛性之外,其他一切都是没有的。就像梦境中追求外面的显现、追求外面的妙欲、在梦境中受到打击会伤心,其实在梦境中得到的、追求的或失去的、伤心的东西全是不存在的,真正存在的就是你的梦心而已。所以一切有情真正拥有的、永远不变化的、永远不舍弃我们的,就是佛性如来藏,和佛无二无别的智慧是真正我们自己拥有的,但是现在隐藏起来,还没有现前。真正现前时,就把没的东西执为有,在我们现前显现。所以必须通过修出离心、菩提心、空性见,把执著慢慢打破之后,本来没有的消除了,本来存在的就会现前。

一切客尘无而显、暂时性,而且完全可以被遣除掉的,因为它本来就没有的。实际上“除法性外无所言语,周遍轮涅,”如来藏是周遍轮涅的,如来藏就是一切万法的法性,“所以称为智慧之总相”。前面讲了,这个“总相”不是分别念面前出现的影像,不是因明中所讲的总相,它是周遍一切的意思,它遍满一切,所以叫“总相”。

 

“在如是净基如来藏之上,法性光相与所净轮回法之垢共同存在,通过能净的正道可以净化所净的垢染,现前其本来面目。”

这个很重要。有些道友疑惑的地方—我们到底从哪里来的?如果在最早时都是本来清净的如来藏,我们第一念的染污从哪里来?此处讲的很清楚了,在净基如来藏本体当中,法性的光明相和所净轮回法的垢染是同时存在的,本性虽然都是本来清净,其中具有清净的如来藏的种子,也有不清净的轮回法的种子,所净的无为法、染污的无明的种子在我们的本性当中通过混杂的方式共同存在、同时存在。但是通过法性的力量,虽然在我们相续中本来存在,但它会不会像如来藏一样变成一个无为法?变成一个不可被清除的法呢?不会的。因为它的本性就是垢染、就是客尘。什么叫“客尘”?可以被清净的法就叫“客尘”。所以它不是本性,虽然无始以来在我们本基中本来存在,和法性的如来藏、和光相共存的方式存在的,但是通过法界缘起显现时,它就是客尘,就是一个可以被清净掉的东西。所以当我们逐渐修道时,真正的本性就是如来藏的光明,通过修道增长种性,逐渐现前,垢染法慢慢灭掉,最后种子彻底灭掉之后,本来安住的佛性就现前,现前之后再不会退转轮回。再不会退转轮回的原因是垢染种子已经消尽,所以一切有情本来就是具有如来藏光明,但在具有如来藏光明的同时也具有不净无明法的习气,轮涅的种子共同存在,没有把垢染种子完全烧尽之前,本来清净的佛性还无法显现,所以这时出现“道位”。好像一块铁一样,铁的自性和锈的种子是并存的,如果没的遇到水之前显现不出锈,遇到水才显现。那锈从哪里来?锈的种子、产生锈的因在铁中本来就并存,如果不通过很多方法将垢染消除,就会存在生锈的因。如黄金上面的锈,金锈也不属于黄金本身,但它与黄金并存。基道果就是这样一种自性。也就是在我们本来清净的佛性还没有真正通过修道现前果法时,在我们净基如来藏之上,法性光相和所净的轮回法的垢染共同存在,就有一个显现成轮回的基础,当我们没认识、产生执著时轮回垢染法占上风,逐渐形成轮回,就看不到我们本来清净的光相了,本来清净的佛心也无法显现了,而出现不清净的显现。这时“通过能净的正道可以净化所净的垢染,”但是这所见轮回法本来是客尘,客尘自性就是可以被清净掉的,只要遇到正道的对治就可以被清净掉,正道是什么?我们就发现所谓的垢染是假立的,本来不存在的,所以首先通过自空方式抉择它本来无自性,再通过他空思想了解我们正直拥有的是佛性,如来藏,所谓的轮回法、不净的五蕴、一切烦恼是他法,他空,其实是不存在的,根本就没有的。就像我们把花绳看成蛇时,“蛇”其实在绳子上从来就没有存在过,“蛇”观待绳子而言就是“他”,他空,其实绳子是存在的,但是“蛇”是没有的,一刹那都没存在过,这就是他空的思想。首先以自空了解万法无自性,是假的,是空性的,再以他空的思想了解,其实这一切垢染法他本来就不存在,存在的就是我们如来藏种子,现在我只需要把如来藏的种子显现出来就可以了。而显现如来藏的方式不一样,有的通过中观宗的方式了解垢染本身是空性的、没有的、逐渐通过中观的四步境界把粗大执著、细微执著、再细的执著、最细的执著全部泯灭掉,执著一旦远离本性就会现前。而在密法中就不同,他着重在如来藏本性上,只有密法中才有如何直接现前如来藏的方法,如生起次第、圆满次第……都是现前如来藏的方法。而显宗主要是以空性把垢染除掉的方式现前如来藏,密法不是去掉垢染,而是直接观其清净的本性,如观本尊身、观明点、观大圆满的法,从这方面现前的。越学到后面,越能了解密法有许多许多共的、超胜的功德。

 

P26“因此,从究竟果乘来说,依靠三戒中的精华密乘道完全可以清净如来藏上的客尘,最终如实现前本基,达到五身五智于觉性中无离无合的境界,因此称为金刚持。”

究竟果乘(密乘就叫果乘,因为他把果转为道用)而言,“依靠三戒中的精华密乘道”,虽然三乘都很殊胜,但三戒(别解脱戒、菩萨戒、密乘戒)中的精华就是密乘道,完全可以清净如来藏上的客尘。为什么一切有情可以成佛?有些地方这样讲的(三个理论):第一个理论,一切有情本具如来藏(本来清净);第二个理论,如来藏上面的客尘是完全可以通过修道被去掉的(客尘可以远离的);第三个理论,能够去掉客尘的方法佛陀在不间断地宣讲(远离的方法佛陀掌握了,佛陀不间断地出世或出现化身宣讲此法)。虽然可以去掉,但没有教授去掉的方法也不行,但是这三个条件全具有了。现在我们能值遇清净的佛法是非常非常幸运、有福报的一种显现。我们遇到佛法还在住世,如是通过佛法的大恩上师也在不间断地给我们传法,告诉我们如何趋入如来藏直接、间接的修法,有些道友条件圆满,开始进入密乘的修学,让我们逐渐靠近如来藏,这是非常稀有的事情。

“最终如实现前本基,达到五身五智于觉性中无离无合的境界,”“无离无合”—五身五智在觉性当中没有离开也没有重新合和在一起。从凡夫世俗谛角度而言,五身五智离我们很远,通过修行好像我们重新拥有了,好像有一个离合,但其实五身、五智在一切有情相续中从来就是无离无合的,只不过我们没有认识而已。达到这种境界时就称为金刚持,所谓的“金刚持”就是这样的意思,他已经达到这样一种佛果了。

 

下面介绍五身。

“五身。现前通达诸法无相、自性清净之离戏智慧分,即是法身;”

所谓的法身,就是完全了达诸法无相、等性清净的离戏、完全依靠一些戏论的、大空性方面的智慧分就是法性的自性。

 

“由法身的妙力中出现无边清净显现分,即是报身”;

从法身中出现无边清净的显现,如报身刹土、报身佛的身相、报身的种种功德等等,这方面无量无边、清净的显现就是报身。

 

“从报身中根据清净、不清净所化众生各自信解随机显现分,为化身;”

从报身中再显现化身,根据清净的所化和根据不清净的所化、通过众生不同的根基和信解随机显现,这就称之为化身,能够引导众生去趋身解脱的,这样显现的身体,能够直接给众生讲法,让众生趋向成佛的角度,是化身。

 

“三身现分毫不混杂分,即是现前菩提身;”

法报化三身虽然本体一体,但从显现角度而言法身作用、报身显现、化身显现,是不混杂的,各有侧面,这个角度叫“现前菩提身”。

 

“三身无二无别分为不变金刚身。”

虽然显现上各不混杂,但是本体也是无二无别的,三身无二无别这部分称为“金刚身”。

 

下面讲五智。

“所谓的五智,如实通达法界为法界性智;明知分不灭为大圆镜智”;

虽然智慧了达一切万法是空性,但他了知一切万法的明知的智慧分是永远不灭的,恒常安住,所以叫“大圆镜智”。

“证悟诸法等性为平等性智;”

了知一切万法是平等性的,没有自他、一多等等差别,所以叫“平等性智”。

 

“互不混杂同时了知万法为妙观察智;”

在同时一个刹那中不混杂了知一切万法的显现,叫“妙观察智”。

 

“以无缘大悲无碍洞悉利众事业为成所作智。”

通过大悲心无碍地洞悉能够利益一切众生事业,如何对众生展开利益他们的事业,这个角度的智慧成熟叫“成所作智”。

 

“这一切均是大断、大证、大心三大之自性。”

这个在《现观庄严论》中讲的比较多。

“大断”—断除一切烦恼障、所知障的种子和习气,完完全全断掉,绝对不可能再重新出现。

“大证”—所有一切佛果功德全部通彻无碍的方式全部获得。

“大心”—和一般众生发心不一样,利益一切有情的大悲菩提心永远不中断。

三身五智是大断、大证、大心,三大的自性。

 

P27 “《现观庄严论》中云:‘胜诸有情心,及断智为三,当知此三大,自觉所为事。’”

《现观庄严论》讲了,“胜诸有情心”是大心,因为大心是胜诸有情,一切有情没有这么广大的悲心和菩提心,所以利益一切有情的心叫“大心”;“断”就是大断,断一切烦恼障碍;“大智”,“自觉所为事”有些地方讲“自觉”就是大乘菩萨的道;“所为”他想要得到的因果;大乘菩萨自然觉悟想要得到的因果,所为的事情、所做的事情。有的地方讲“自觉”就是自然觉悟,自然觉悟是上面三大的拥有者,三大拥有者是佛,佛就是自然觉悟的三大拥有者,就说菩萨发心把这个作为目标去追寻、修习,他们就是“所为”—自觉所为事。

 

“所以说,凡是想寻求无上菩提者,均应了知圆满究竟之果即是唯一的佛陀,而佛果必须唯一通过下文所说的无上密宗道来获得。”

要了获得无上菩提的人应该了解,圆满究竟的果就是唯一的佛陀,想要得到佛陀果位的唯一道就是密宗。

 

“丙二、略说获得佛果唯一道:

深广法门虽无量,未依大密能成熟,

及能解脱殊胜道,不得正觉佛所说。”

小乘、大乘当中的深广法门虽然无量无边,但是如果没有依止“大密”—密乘,“能成熟”—灌顶,“能解脱”—窍诀殊胜的密乘道,得不到正觉。佛陀在续部戒律中已经讲得很清楚了。这里就高度赞叹密法,密宗的功德。

是不是显宗道就不能成佛呢?不同上师有不同讲法。真正、迅速、直接能获得佛果的就是密乘道,因为在密宗中有直接宣讲对治最细微习气的法。其他显宗道可以成佛,但是相对较缓慢。从缓慢角度讲加了否定词,说是不能成佛。麦彭仁波切在大幻化网中也说,到了初地以后显密基本无差别,因为初地后的菩萨可以到无量净土去听密法,他们可以接受也可以遇到这样清净发义的教法故。显密主要差别主要在一地以下,也有这样讲的。

 

P28:“为什么说必须通过密乘道获得佛果呢?因为如实开显法性之甚深、尽所宣说有法之广大的法门虽然不可胜数,”

“开显法性的甚深”—如所有法就是法性,它主要是甚深,讲空性、无我;“如实开显法性之甚深”开显如所有法的。

“尽所宣说有法”—尽所有法。“尽所宣说”一切有法,一切显现的法叫“有法”。

一切万法本性叫“如所有法”,法性;“有法”就是它的显现、广大的显现。

“尽所宣说有法之广大的法门虽然不可胜数”,中观、唯实等等,

 

“但未如理依靠大密金刚乘能成熟之灌顶与能解脱之生圆次第的殊胜道,”

如果没有依靠金刚乘的灌顶或生起次第、圆满次第和非常殊胜的道,

 

“仅以下八乘之道无法获得佛果。”

因为宁玛派把所有修道分为九乘,单单通过阿底约嘎以下的八乘之道无法直接快速地获得佛果。

 

“为什么呢?束缚于轮回中的因,就是极其细微的精、血、风所生的三现迁移习气,而在其余八乘中并未宣说净除此习气障碍的方便直接之道。”

因为把众生束缚在轮回中的因就是三现迁移习气,P30大恩上师有一个注释。三现习气是比较细微、根深蒂固、牢固的习气。白光—精,显现肉身;红—血,显现语言;黑光—气,显现心识;虽然它的本性是法报化三身的自性,但显现时分别是身体的因、语言的因和心的因,叫“三现”—显现身体、语言和心识。“迁移”—变动,“习气”—细微。习气越细微越难断,越难清净,就像装油的瓶子,或者装香的盒子,但油或香的气味还会存留很长时间。在其余八乘中没有宣讲直接对治三现迁移习气的方便道。

 

“具足无碍彻见万法之智慧、独一无二的真实语者圆满佛陀在经中说:‘虽施头与手足等,心境尚未清净故,不得菩提之果位。’”

虽然布施了头、手脚……等等,布施度虽然圆满了,但是习气还没有清净,内心中还有烦恼障的种子、所知障的习气等等,因为布施头、脚等初地菩萨就可以做到了,但他的心和境还没有彻底清净,当他的心和境还没有彻底清净之前,不得菩提果位。所以通过这个教证也可以说明,从显宗角度讲,他虽然分别可以清净他的智道所能对治的障碍,但是最细微的习气通过他自己的道很难断除,而如果有了密宗的窍诀很快就可以清净。这就是为什么密宗可以在一生中通过这样的修法可以成佛,因为密法中直接宣讲了可以对治三现习气的修法,如果掌握了,去修习,就可以断掉这样一种执著。

 

P29: “关于依靠无上密宗方得佛果的道理,《密藏续》中云:‘六世间界十方中,过去以及现在生,一切如来之坛城,修此自圆五身也。’”

“六世间”上师没有解释,不太明确,有可能是六道的意思,也可能是其他的解释。就是六种世间十方的刹土当中,过去和现在生的一切佛、一切如来的坛城,已经成佛的,修此,这个“此”就是讲无上密宗,都是依靠修持无上密宗而自然而然圆满了五身,高度赞叹了金刚乘修法。

 

“然而,并不是说以下八乘都无有必要,因为这八乘不仅仅是暂时获得自果,而且还是趋至无上密宗道的必经之梯。”

通过上面的八乘修持,都可以断除自己的障碍,达到自己暂时的果,而且还是趋至无上密宗道的必经之梯,如果没有上面八乘,直接趋入第九乘还是比较困难的,所以还是有必要的,从这方面安立。

 

P31:“丙三、宣说阶梯乘之分摄:

乃至心未灭尽前,乘之数量无边际,

引入一道之阶梯,虽得各果尚有增,

亦仅离各乘所断,未入一乘怎得果?”

乃至众生心没有灭尽之前,乘的数量是无边无际的,因为所谓的“乘”就是为了调伏众生的,众生的分别念很多,根基的次第无量无穷,相应能对治这些不同的根基的、有情烦恼的“乘”也是无量无边的,只不过从大致角度归摄为三乘、五乘、九乘,实际上展开分是无量无边的。

但是在这么多的数量之中,能够引入究竟一乘道之阶梯,阶梯乘就是九乘以下的下面的八乘,它是能够引入究竟一乘的、阶梯一样的修法乘,“虽得各果”他们各自乘都可以得到各自的果,“尚有增”它还不是无上,而是有上的,因为当他自己乘达到究竟时,再修下去就没办法增长了,他必须依靠更上面乘才能够达到更究竟的果位,所以叫“尚有增”。

“亦仅离各乘所断,未入一乘怎得果?”

仅仅离开了各各乘的所断,所能断除的障碍,所能得到的功德,但是没办法得到最圆满的佛果。“未入一乘怎得果”?没有进入究竟一乘的直接修法怎么能够得到佛果呢?

P31所谓的“乘”就是“雅那”。一个是“所到”“能乘骑”—所谓的“乘”一个是“能到”,能够到达目的地的工具(汽车、马车本身就是“乘”,所以叫“能乘骑”)。

“所乘骑”—乘着这样一种工具已经到达目的地了。

一个是能够到目的地的方便也叫乘,第二个是已经达到目的地也叫乘,一个叫因乘,一个叫果乘。“所乘骑”叫果乘,“能乘骑”叫因乘。

 

“乃至所化众生相续不断的粗细心与心所尚未灭尽于法界之前,能调伏的对治法不可思议,乘的种类也不计其数,所以是无边无际。”

为什么无边无际?乃至所化众生的相续不断的粗细的心和心所没有灭尽于法界之前,能调伏的对治也是不可思议的,也是非常非常多的,乘的各类也不计其数,所以乘是无边无际的。

 

“当我们心相续中的能取所取全部消于法界时,所谓乘的概念和含义不存在,众生也不存在。”

究竟来讲,无众生也无乘。心相续中的分别念没有的时候,既然没有所调伏的烦恼了,所以能调伏的乘也不会存在了,乘的概念、意义、必要都没有了,众生也不存在了。

 

“《楞伽经》中云:‘乃至有心前,乘边无穷尽,一旦心灭尽,无乘无众生。’”

P32:“如是在这些种类各异的诸乘之中,所有的下乘都只是登上诸佛唯一道密宗金刚乘无上内续顶乘的阶梯而已。”

在人乘、天乘、梵天乘、声闻乘、缘觉乘、菩萨乘、事部、行部、瑜伽部等等诸多乘之中,都是登上究竟大圆满的阶梯。“内续”—阿底约嘎。

 

“为什么这样说呢?虽然依靠此等乘可以获得各自相应之果,但仍旧有要上进的功德,所以即使获得自果,人天乘也只是出离了恶趣,声闻、缘觉乘也只不过超出了轮回,菩萨乘与事行三续只是解脱了二边,”

因为依靠这些乘虽然可以获得各自相应的果,但是他还没达到究竟,还有继续往上走的空间。人天乘只出离了恶趣而已,没出离善趣,没出离轮回;声闻缘觉虽可以超越了轮回,但还没有真正打破自知自明的心趋入大乘,他是不投生三界了,但是还没达到究竟解脱;菩萨乘与事行续解脱了有边、无边,但是究竟的佛性还没有真正现前。

 

“对于真正心的本来面目,他们仍未真正感受到。总而言之,他们仅仅远离了各自乘的所断,还没有趋入究竟一乘无上密宗道,又怎么能获得最终的大菩提果呢?不会获得。”

每一乘都有他相应的所断和相应的所得,但没有趋入密宗道,没有真正掌握最终成佛的方法,而最终成佛的方法最究竟的讲是密宗道中才有的。所以如果没有趋入密宗道就不会很快,或最终取得殊胜佛果。

 

“此依大圆满自宗,声闻缘觉菩萨乘,

称为法相因三乘,事行瑜伽外三续,

无上父续大瑜伽,随类瑜伽即母续,

明点瑜伽无二续,称内三续九乘摄。”

讲到宁玛派的九乘分类。虽然分乘的方法有很多,但此处依宁玛大圆满自宗的分类,也就是只有在大圆满自宗中才有九乘,只有站在第九乘的高度才能往下分。

外三乘(法相因三乘、显宗乘)—声闻、缘觉、菩萨乘;

内三乘(外三续)—事部、行部、瑜伽部;

密三乘(内三续)—无上父续大瑜伽(玛哈约嘎)、母续随类瑜伽(阿努约嘎)、无二续明点瑜伽(阿底约嘎)。

虽然展开说修法无量无边,均可归摄在此九乘之中。

 

P35:“虽然概括这些乘的道理有许多,但本论按照不共前译宁玛自宗大圆满的观点,可以分为九乘,也即因三乘、外三乘、内三乘。其中因三乘包括声闻乘、缘觉乘与菩萨乘。自己从善知识处听闻佛法,并将所听闻之教义传授给他人,故而称为声闻;”

所谓“声闻”,首先在佛或善知识面前听闻佛法,把所听闻的声音再传递给别人,让他们听闻,把所听的法以声音的方式传递给他人,叫“声闻”。

 

“最后有者不依靠他人,独立自主便能现前超胜三有轮回之果,所以称为缘觉;”

“缘觉”也叫“独觉”。最后有者以前也是依止善知识、佛听法,但是最后一生时,最后有者不依靠任何人,他出生在无佛的时代、无佛住世的时代,他独立自主地可以现前超胜三界轮回的阿罗汉果。“独觉”—独自觉悟;“缘觉”—依靠因缘法12缘起而觉悟。他在尸陀林观尸体、通过观“死”观“老”,“老死”知道“生”,“生”知道“有”……内观后知道一切都是无明,开始观无我,无我、无明破,行破,最后生破、老死破,最后就可以获得解脱。所以他是顺观、逆观12缘起知道轮回的因和解脱的因、(还别?)因而觉悟,称为“缘觉”。

 

“为了成就圆满菩提,利他心不怯懦、勇往直前者,即为菩萨。”

为了成佛,产生很大的利他心,根本不畏惧轮回、不畏惧苦行,勇往直前的叫“菩萨”。就是勇敢的心识。

 

P36:“诠释修持此三乘可以获得相应之果的途径,是故称为法相。并且,此三乘只是获得自果的直接因、获得究竟大菩提果的间接因,并非果转为道用,为此称为因三乘。”

为什么称“法相因三乘”?通过修持三乘的法可以获得相应的果,这个过程、这个途径,称之为“法相”。

因为这三乘可以获得自果,如声闻可以在善知识调伏下获得阿罗汉果,缘觉可以在无佛出世时自己获得阿罗汉果,菩萨可以断除二边,所以是获得自果的直接因。

阿罗汉也是迈出成佛的第一步,第二步就是发菩提心;菩萨也是发了菩提心首先断掉二边,再修持最究竟成佛的因;所以是获得大菩提果的间接因。

并不是把佛果转为道用,真正把佛果转为道用是密乘,见解、修行都非常圆满。所以上面不是果乘是因乘故,是成佛因故,称为“因三乘”。

 

相关文章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