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位置: 首页 > 辅导 > 五部大论 > 正文

《中观庄严论释》生西法师辅导第91课

本文作者: 发布时间:2020/10/21 16:20

诸法等性本基法界中,自现圆满三身游舞力,

离障本来怙主龙钦巴,祈请无垢光尊常护我。

为度化一切众生,请大家发无上的菩提心!

发了菩提心之后,今天继续宣讲全知麦彭仁波切所造的《中观庄严论释–文殊上师欢喜之教言论》。那么现在要宣讲的是了知二谛的功德,那么了知二谛的功德分了三个方面。首先是能够证悟胜义谛空性的功德,第二是了知世俗谛起作用的功德,第三个科判是二者双运的功德。那么现在在宣讲的是如果通达了胜义谛空性的功德,那么我们很清楚在这个内容当中主要是讲到,如果证悟了人无我空性和法无我空性可以断除烦恼障和所知障。那么它的本身的内容已经讲完了,正说已经讲完了,现在是复述在讲断障。断障的当中主要是讲声闻、缘觉有没有圆满的证悟二无我空性,那么有些宗派的观点认为这样一种声闻、缘觉,圆满的证悟了这个法无我空性。那么自宗的意思就是说,如果说圆满的证悟了法无我空性的话,那么就很多教证和理证的妨害,所以说不能够把这个问题作为一种了义的观点。

那么今天也接着讲这个单独的证悟人无我空性可以断烦恼的道理。

【关于单独依靠人无我断除烦恼之理,在《释量论》与《中观理论集》中说明得十分详尽,并且依靠七相车理等道理足可证明即便未圆满法无我也有证悟人无我的事实。】

那么单独依靠人无我断除烦恼这句话主要是承接上面的一段话,上面的一段话对方的意思就是说如果要断除烦恼必须要圆满证悟法无我空性。那么上面我们说,如果是这样的话,那么按照月称菩萨《入中论》自释的内容,那么已经很明显的可以说明声闻、缘觉没有圆满修法无我。那么如果没有圆满修法无我,按照你的观点那么怎么可能断除烦恼。但实际上,声闻、缘觉的确已经断除了烦恼,因此说只有这样安立就说单独的依靠人无我空性的修证就可以完全断掉这个烦恼障。那么关于这个问题的话,法称论师的《释量论》当中对这个问题讲过,还有《中观理论集》主要是龙树菩萨所造的这些中观系列。那么在这个《中观理论集》当中是说明非常详尽的。而且依靠七相车理等道理足可证明即便未圆满法无我也有证悟人无我的事实,那么通过七相车理的这样一种全过程,我们就可以知道,在七相车理当中它实际上并没有说必须要把这样一种车或者就是把这个车完全连它的支分、连它的微尘在内全部抉择为空性,这个也没有讲。通过七相车理对照的人无我空性的道理,就说它只是讲我和五蕴之间是什么关系,我和五蕴是一体呢?是他体呢?还说是能依所依呢?还说是依靠这样一种、拥有这样一种五蕴等等。实际上并没有说这个五蕴它连无分微尘、无分刹那这个方面都不存在,没有这样讲。所以七相车理当中所讲到的道理,我们学《入中论》也是提到过,还有下面七相车理的这样一种问题也是提到,那么就说实际上没有真正的抉择法无我空性的道理。所以说七相车理主要是对一般的修行者来揭示一切人我不存在的道理,如果人我是存在的,那么就在这七相、七种寻找的方式当中就可以得的到人我的存在。但是通过七相车理的这样一种推理,我们就知道,实际上这样一种人我的确是没办法找到的。在七种方式当中寻找都没有办法真正的得到一个人我存在的根据,所以说通过这个道理详细分析的时候就可以证明,没有圆满的法无我空性但是也有证悟人无我的事实。所以说单单证悟人无我就可以断除烦恼了。

【通过修习人无我最终也能成就究竟的明现智慧。】

那么“究竟的明现智慧”主要是讲到了这个如果最初的时候通过修行人无我空性得到了一种初果,得到初果之后再进一步的修道,然后可以得到小乘无学道。那么最终圆满的证悟人无我空性之后呢,最终他要进入大乘。所以要通过这样一种大乘十地的修行,最终的时候可以究竟明现智慧。也就是说这个地方的“究竟的明现智慧”主要是指佛果而言的。也就是说以人无我空性为基础修行下去的时候呢,究竟的时候就可以得到佛的明现智慧。那么还有一种从字面上可以理解的,这个“明现智慧”也可以理解成修持人无我空性他最终可以达到最极明显的,就说是完全证悟人无我空性的这个本体。如果说圆满的证悟了人无我空性的本体,就可以从这个上面它的违品就说我执啊完全可以断掉、完全可以消除这个烦恼障。从这个方面字面上理解这个“明现智慧”也可以理解成这个人无我空性到达极致的时候,也不一定是和佛果对应,就是讲这个人无我本身他如果修持的时候最终可以圆满证悟人无我空性的意思。

【总之,我们应当清楚,无边资粮等殊胜方便之因如果不齐备,必定不会生起殊胜证悟,一旦因完整无缺,自会生起一地等殊胜证悟。】

总而言之,我们应该清楚,无边的资粮等殊胜的方便的因如果不齐备的时候,没办法产生殊胜证悟。一旦这个因完整无缺了,自会生起一地等殊胜证悟。这个方面就是说,如果真正的圆满的证悟法无我空性,必须有它的这些条件。如果要圆满证悟法无我空性的话,它第一个他要为了一切众生救度的缘故要发誓成佛,所以说这个菩提心是必不可少的。然后他就想了,如果真正要成佛的话,那么必须要圆满证悟空性。也就是说必须要通过圆满证悟空性的方式来对治障碍,那么如果是障碍存在是没办法真正的证悟佛果的,所以通过空性来对治障碍。那么要真正的修持这种圆满的空性,才会抉择实际上一切万法都是无自性的。生起称合实相的这样见解而修行,所以说这些方面都是它的因,然后通过积累无边的资粮或者就是说通过回向大菩提果等等,大乘当中所揭示的殊胜修法修行,这个时候就可以生起一地的殊胜证悟。如果你要生起一地的殊胜证悟你必须要通过大乘的因来进行修炼,如果你没有这些大乘的因,那么你没办法生起一地等殊胜证悟。所以现在对我们来讲的话,一方面是抉择一个圆满的空性,一方面在抉择圆满空性的同时还要通过学习其余的大乘的这些论典,比如说讲解菩提心的论典、讲解如何修持六度的这些资粮的比如说《大乘经庄严论》等等,像这样当中讲了很多怎么样获得初第、怎么样获得大乘道的这些因缘。如果我们对这些因缘都了如指掌,再加上已经成熟的串习的话,最后就可以真正的因为圆满因的缘故而生起一地等殊胜证悟。

【当生起了这种证悟时,与之对立的所断也将无影无踪。】

那么就是说如果一旦生起了证悟的时候,和这个证悟相对立、和智慧相对立的这些所断、烦恼、一些其他的障碍,也绝对会无影无踪的。

【如果离开了所断,则与之相对立的功德也将圆满齐全。】

那么如果它的所断不存在了,那么就说是和它与之相对立的功德也将圆满齐全。因为如果相续当中有所断就不会显现功德,如果说是没有了所断那么相续当中这些种种的一地、或者就说是证悟这些殊胜果位的功德都会圆满齐全的。

【这三者(证悟、所断、功德)之间必定是随存随灭的相应关系,否则就可能出现其中何者存在、何者不存在等类情况。】

那么就说是实际上通过因修持得到证悟,得到证悟之后必定会遣除所断,所断一旦没有之后功德会必然出现,那么这个就是随存随灭的一种相应关系。那么就说是这个证悟和它的这个所断和功德,这个绝对是在这个一个方式之下如是安立的。那么会不会出现其他的情况呢?就说后面所提到的,其中何者存在、何者不存在等类的情况,这个是不会有的。比如说如果你证悟,但是你的所断还有,这个方面是不可能的。或者说你有功德,但是你没有证悟;或者说你有功德,没有所断,不是说没有所断,或者说你有功德,但是这个所断还没有断除;或者说你还存在所断的这个前提之下,又生起了证悟和功德,这些都是不可能。所以说如果说是有证悟和功德,必定没有所断;如果有所断,必定没有证悟和功德。这三者之间就是这样一种随存随灭的相应关系。否则就会出现其中有所断,但是没有证悟(口误);或者有证悟,但是所断还有等等,这方面的情况就会出现的。

 【如此一来,在声称“断除一切所断而未证一切所证等各类情况均会出现”的辩方面前,我们通过事势理的途径来正破也成了无有宣说的余地,这一点实难令人承认。】

那么如果不是这样安立的,不单单这个地方是我们自宗必须要这样安立,实际上就即便是我们现在辩论的对方,他也必须要承认这个问题。就说证悟、所断和功德,这个之间是一种随存随灭的关系。当然在这个里面,对方他是认为声闻、缘觉证悟了法无我空性,但是所知障没有断除,没有断除所知障。或者就是说他这样一种已经证悟了法无我空性,但是初地菩萨等的功德没有现前,这个方面是对方承认的。但我们说实际上这样的情况是不存在,使用一个我们和辩论对方都能够接受的这个例子就可以说明这个问题。比如说这个方面在我们和对方之间如果出现了第三个辩论对方,他们说断除一切所断,比如说佛,以佛为例,佛陀已经断除了一切所断,但是没有证悟遍智,这种情况会出现。那么如果有这样一种辩论对方,那么我们和现在我们的辩论对手如何应对这个问题呢?他们也是没办法回答的。为什么呢?因为按照对方的观点来看的时候,那么就说存在一种情况,就说证悟了圆满法无我空性但是没有断除所知障,这个是对方承许的。现在我们就通过一个善巧方便把这个反过来,比如说佛陀,我们如果其他一个人说佛陀断除了所知障,断除了一切障碍,但是没有证悟遍智。它会出现有者存在、有者不存在的情况。如果是这样的话,对方又怎么回答呢?因为自己他也承许,圆满证悟了法无我空性,但是没有断除所知障的情况。所以说如果对待一个这样一种辩方,我们就通过事势理的途径来正破也成了无有宣说的余地了,这一点实难令人承认。所以通过一个同等理,让对方知道,让承许声闻、缘觉证悟圆满法无我的人知道,这样承许是不对的。应该承许证悟所断和功德随存随灭,如果你真正圆满证悟了法无我空性,与之相应的所断这样的所知障肯定会断除的。不会出现这样一种有者有,有者不存在的情况出现的,所以说这一点实难令人承认。如果按照自宗观点来承许的时候,这个三者就是随存随灭,不会出现其中一个存在,其他不存在的情况,没有这个。所以说如果从这样观察的时候,即便是其他比如我们说佛陀断除所断,有没有证悟一切所证,但我们说这个情况没有。如果佛陀已经完全的断除一切所断,所有的障碍没有了,不可能不现前究竟的明现智慧的。我们就可以通过事势理的途径来对对方进行证破。

 【简而言之,如果(认定)声闻、缘觉圆满证悟了法无我,则难以避开所有佛经、注疏的教证以及成百理证的妨害。】

那么简而言之,如果认定声闻、缘觉已经圆满了像初地菩萨一样已经圆满的证悟了法无我空性,那么这个时候就难以避开所有佛经、注疏、教证和成百理证的妨害。那么就说很多佛经的这样一种妨害,还有很多就说印度等等大注释的这些教证的妨害,还有很多成百理证的妨害,有很多诸如此类的妨害实际上是根本没办法避免的。而且在其他的一些论典当中也提到,如果说是声闻、缘觉圆满证悟法无我空性,实际上他应该成就佛果,有成就佛果这样一种过失的。那么为什么有这样提到的呢?因为对方虽然说这个是我们现见的法无我空性,在声闻、缘觉的时候现见法无我空性,但是我们说是现见法无我空性,他这个阿罗汉他是无学道,他是已经是经历了修道的。所以说他这个法无我空性应该是在他获得初果或者就说预流相的时候见道的时候,就应该能够圆满见到这个法无我空性。那么如果在初果的时候圆满见到法无我空性,又通过修道再再串习当他获得阿罗汉果的时候,他就完全可以成就佛果了。这个方面当然是其他地方有这样讲的,这个方面我们是顺便提一下而已。那么就说还有很多佛经、注释的教证、成百理证的妨害。

【大小乘的见道等道果的功德有着太阳与荧火虫般明亮不明亮的差别。】

那么大乘的见道等或者说小乘见道等的功德,那么道果的功德就好像太阳和荧火虫一样。太阳和萤火虫是没法比的,所以说大乘的这样一种功德就好像太阳一样,那么小乘的这样一些功德就像萤火虫一样,它有明亮不明亮的差别。

【我们应当了知,这些功德是依靠证悟的智慧光而进行区分的。】

那么这些功德都是因为他的智慧有差别而进行这样的区分,也就是说大乘他的智慧比较明显,而小乘的智慧不是这么明显。

【对于有智慧的诸位学人来说,只是这般简明扼要讲清理证的要点就已足够了,而要引导固执己见者却有一定的难度。】

那么就说对于有智慧的诸位学人来讲,或者说一方面有公正的智慧,一方面就说是他能够通过比较细致的理证的观察。那么通过前面这些简明扼要的讲清理证的要点,他就已经完全知道实际上如果还是在承许声闻、缘觉证悟圆满法无我空性的话有很多的这样一种妨碍。

所以对他们来讲已经足够了。但是如果要通过上面的这些理证来引导固执己见者却是有一定难度的。固执己见一方面他的智慧不一定很成熟的,一方面就是说他关键是一种偏袒心。他有一种先入的一种偏袒心,如果有一种偏袒心,他就是说我的这个宗派就是对的,别人不管怎么样讲,讲了再多的教证,讲了再多的理证实际上他都是不接受的。那么对这种人来讲的话,实际上是马上要把他调化的话这个是有难度的。

【一般而言,此类问题是三乘道的关键所在,如果将(龙树与无著菩萨)二大祖师等大德对于此理的密意执为似乎相违,则心里总会有刺痛的感觉。】

那么一般来说对于前面这个声闻、缘觉有没有证悟法无我空性的道理是三乘道的关键所在,表面上看起来只是在分析声闻、缘觉有没有证悟法无我空性,但实际上这个是三乘道的关键所在。也就是说为什么菩萨他的证悟就这么高。因为他有很多其他的一种大乘的因缘。而小乘根本不具备的这些很多因缘在大乘当中宣讲得很多。那么小乘这些主要是追求一种自我解脱的一种发心。平时我们讲的一种自私自利的作意。所以说他的心量就窄,他也不想要去寻求这些成佛的一些教义。所以说他为什么他有这种差别呢?这个三乘道的关键所在,它就在于他的发心呀、他这样一种他的目标、或就是他的这些修道的本体都有很多种差别。还有一个就是他的种姓,种姓问题。所以说这个问题实际上关系到很多问题,表面上是在看有没有证悟一个法无我空性,实际上如果真正把这个问题进行深挖掘的话,就可以发现就是说这个三乘道的关键。那么把这个问题分清楚之后,我们就说我们现在要追求大乘道,我们现在要追求佛果,那就不能够就是说以小乘道的方式来修行。现在我们就是说每个人或者很多人的话都有一种赶快解脱的好,这个轮回是很难受的,赶快解脱的好。实际上就是说如果在这样一种发心当中,如果没有利益有情的一种大悲心,没有利益有情的菩提心的话,实际上这种赶快解脱的好这样一种想法,它是相应于小乘的作意的。在很多大乘的经论当中说:这种作意是一种下劣的作意,它会引发劣慧。所以说一方面我们想要赶快成就菩萨果,要成就佛果,一方面发心是从很狭隘的发心。所以说这样一种因缘它不是大乘道的因缘,所以说我们这样修下去,最后还是没有办法得到一个大乘的一种成果的。通过这个问题就可以把三乘道的关键分析得清清楚楚,应该走哪条道这个我们就是自己内心当中就可以生起一个定解。如果没有把这些问题进行辨析,如果不了知的话,大概很笼统的模糊的觉得反正修什么佛道都可以吧,应该是都可以成就菩萨果吧。这个方面就不对了,或就是说我暂时成就一个声闻果,然后再说吧,这也是走一个弯路。所以说在走路之前,首先把这个道分辨清楚再走的话,这个时候就可以节省很多的时间、节省很多的精力。那么下面讲如果把二大祖师等大德对于此理的密意执为似乎相违,这个时候我们就说到心里总归有刺痛的感觉。那么就是说是对于对方的观点来讲的话,那么他就认为就是说龙树菩萨和弥勒菩萨,或者说无著菩萨之间,他们的观点是无可调和的。为什么这样讲呢?因为龙树菩萨在他们认为,对方认为龙树菩萨在《中观论》当中承认声闻、缘觉要圆满证悟法无我空性,这个是龙树菩萨在这个二传的中观论典当中是这样讲的。而就弥勒菩萨这一体系,就是弥勒菩萨他的心子就是无著菩萨,无著菩萨主要是解释弥勒菩萨的意趣的。那弥勒菩萨比如说弥勒菩萨在《现观庄严论》当中很明显地讲到声闻、缘觉没有圆满证悟法无我空性。那么秉持这样一种这个弥勒菩萨观点的无著菩萨像在《宝性论》的注释,在其他的很多这样一种论典当中也说声闻、缘觉和菩萨的证悟相差很大。那么他们就认为就是说龙树菩萨、无著菩萨或者说和弥勒菩萨的这样意趣没办法就是说是圆融,他就是说是执为似乎相违的。麦彭仁波切说,如果说你把这个二大祖师等大德对于此理,就是说有没有圆满证悟法无我空性的密意执为似乎相违的话,心里总是有一种刺痛的感觉。麦彭仁波切在这个《定解宝灯论》第二个问题结束的时候实际上讲过,如果我们对于这个声闻、缘觉有没有圆满证悟法无我空性的道理,若真正地辨析清楚就可以发现龙树菩萨或者龙树菩萨的体系在中观的体系当中,他也提到了声闻、缘觉没有圆满证悟法无我空性。那么就是说《现观庄严论》当中和《宝性论》注释当中也提到过了声闻、缘觉没有圆满证悟法无我空性。这个方面就是说是实际上两大祖师的意趣完全是圆融的。龙树菩萨和龙树菩萨的弟子、弥勒菩萨和他的传承弟子实际上他们的意趣都一样。就是说如果你要修大乘道,它证悟的是法无我空性。那么如果修小乘道,只能够圆满证悟人无我空性而已。所以说他们的密意完全是相同的。如果是这样的话,心里就会很舒服。如果总是认为龙树菩萨和弥勒菩萨等的这样意趣相违的话,心里就会有种刺痛感。因为真正的没有理解到龙树菩萨、无著菩萨的这样一种密意,心里总是觉得有点不踏实。因为就是说龙树菩萨也是佛陀授记的,无著菩萨也是佛陀授记的这样一种殊胜大德。而这等密意在解释大乘道的时候不可能有这么明显的一种相违之处的。一个是解释大乘道的一种甚深的方面,一个是解释大乘道的一种宽广方面。所以说深和广它都是大乘道的一本体的两个反体而已。如果能够把无著菩萨、龙树菩萨的意趣了知为圆融无违的话,实际上在修持大乘道的时候也不会有任何的疑惑,不会有任何的障碍了。

【无论任何人也好,如果将诸大祖师的意趣要点如同米饭中拌上三甜一样融会贯通,轻易消化理解,从不泛起想对别人说长道短的唾涎,也不会有见异思迁羡慕他宗的需求,身居自己的床榻,内心怡然自得,那么就证明闻思的的确确已获得了卓越的成效。】

那么就是说不管任何人,如果能够通过前面自宗的这个分析的方式把诸大祖师的意趣的要点能够融会贯通,能够消化,就好像米饭当中拌上这些三甜,三甜就像白糖、蜂蜜还有这些冰糖等等这个就是平时所讲的三甜。那么就是说如果在饭里拌上这些糖就会完全融在一起,而且就是说很好吃,而且很容易消化就这样的。所以说如果能够把这个诸大祖师的意趣犹如米饭中拌上三甜一样能够融会贯通,能够轻易消化理解的话,这个时候内心当中就会产生一个非常稳固的一种定解。这个时候也不会泛起想对别人说长道短的唾涎。那么为什么有的时候想对别宗、对别人说长道短的话,害怕别人给自己的这个观点说一些过失,所以说他就这个时候就想保护自宗,然后就是说去避免去攻击他宗。这个方面的观点是想法有,所以就想要对别人说长道短。但是如果真正的对于诸大祖师的意趣已经了解了,而大乘道就是这样而已,这个时候就不会生起想对别人说长道短的念头了,也不会有见异思迁、羡慕他宗的需求。因为内心当中对自宗的这个观点已经完全生起定解了,所以说今天看到这个宗派好,那明天看到别人说其他一个宗派好,然后马上就改变自己的这样一种思想,改变自己的宗派,开始羡慕他宗啊,这方面也不会有这样一种需求的。这方面来自于什么呢?实际上这方面来自于内心当中的一种智慧,对自宗的这样教义产生一种定解,它的一种结果。身居自己的床榻,内心怡然自得。身居自己的床榻我们就都知道在藏地生活的人都知道,实际上就是说是自己的床榻,并比喻是睡觉的地方,像打坐、像看书都是在自己的床上进行完成的。所以说像这样讲的时候,意思就是说只是坐在自己的这样一种床上面,床榻上面,该就是说是生起定解的生了,然后该要修习的,就在这个上面完全观修了,所有的这个道理都已经圆满通达的时候,就是这样的身居自己的床榻,内心怡然自得。那么如果有这样一种定解的话就证明闻思的的确确已经获得了卓越成效了。如果就是说还没有获得麦彭仁波切在这个当中所讲的这些验相吧,或者成就的相的话,说明还是在闻思方面还是需要进一步的努力的。

【如云:‘人人不喜我意足。’】

就是说当我们生起这样一种定解了,即便是说别人非常不高兴,我也是心满意足的。即便别人不高兴我也很心满意足。上师讲这个是当年就是说贝若扎纳大师的一个道歌,当时就是说通过种种因缘,他没办法在拉萨那边待下去的时候,他被流放到这一带,就是马尔康那一带嘉摩嚓瓦绒若寺。走之前,国王拿走他的马,然后让他赐一个教言。他就唱了一个《满足歌》,其中有一句就是“人人不喜我意足”。实际上就是说他从小的时候怎么怎么样的,从小的时候怎么样学习这样一种烦恼,怎么样千辛万苦到了印度去求法,然后怎么样把这个法带回来。内心当中实际上他就是遇到了很多这些殊胜的大圆满的上师,即便是这样,仍然不喜闻,内心也是满足的,好像是唱六个吗?八个吗?(30.16)满足歌,是有这样的,所以这个方面也是意义引用尤比亚大师道歌当中的这句话呢,说明呢即便是在这种情况下,别人都不高兴,我呢自己也是心满意足的。这个地方是表达一种内心当中非常满足的一种心态。

【诸位,追随师君三尊的前译派的行人们,我们幸运地拥有了前译这么多、 这么好的如来纯净无垢之佛经、 六庄严以及传承上师的论典,要想闻思,这些已经足够了,而一味喜爱随声附和又有什么用呢?衷心希望你们恒常与(本派的)上师、 本尊与大德之论典的光芒相依相伴。】

那么这个时候呢对于前译派的传承弟子就是宁玛派的传承弟子做一个教言,教言是非常珍贵的一个教言。那么就是说追随师君三尊,师君三尊就是说莲花生大士,还有就是说:静命菩萨和这个赤松德赞这个就叫做师君三尊,他们开创了这样一种这个前译派的这样一种修行的传统。所以说追随师君三尊的前译派的行人,前译派呢我们知道是从这个拖丕詹布扎开始,一直到龙树班智达之间。这个是称之为前译,然后就是从仁亲旺波—阿帕伊斯?(31.31)开始往后,这个方面叫后译,前译派好多时候就是直接指宁玛派的,那么这些前译派的行人们,我们幸运的拥有了前译派这么多,这么好的如来纯净无垢的佛经,那么前译的很多意思呢,也是翻译了很多很多纯净无垢的佛经。还有很多六庄严的论点,以及呢这个传承的上师也做了很多殊胜的这个窍诀。有些大德是通过显现一些伏藏,有的时候是通过取岩藏啊,有的时候是通过证悟的功德。写了好多这些好的教言论点。如果想要闻思呢,这些已经足够了。如果你想从一个凡夫,修行到成就佛果的果位呢,在这个派的教法当中完全已经足够了。所以说从一个凡夫人怎么样进入一个大乘道,然后在大乘道当中怎么样通过修持不间断的成佛的方式,这个里面完全已经足够了。所以说在这个当中如要闻思呢,在这个里面寻找就完全可以了。一昧的喜爱,随声附和,也没什么其他的用处。所以应该对自己的宗派的意义产生一个坚定不移的信心。衷心希望呢你们能够恒常于本派的上师,本尊,大德的论点光芒相为伴,这个方面并不是说让我们不要去学其他的教义,学其他的教义也是可以的,但主要的一种,自己如果要修行,主要的一种所依呢,应该是修持本派这些上师传下来的法,或者祈祷本派的上师,像这个莲花生大士啊、全知无垢光尊者啊、全知麦彭仁波切、法王如意宝等等。这样的话就是说经常也是,经常修持本派上师的瑜伽,还有本尊极其殊胜的这个本派的一些本尊那这一方面,还有大德的论点,和这些光芒呢相依为伴。主要是在这个当中呢,就是说要好好地去依靠自己宗派的意义,一心一意的修行。以前呢麦彭仁波切也是讲过了,和就说扎西格勒辩论书当中也是提到过这个问题,它实际上就是说是本来佛法如是圆融无误的,但是这一世当中呢,我这一世是转生在宁玛派的这个旗帜下面的,所以说肯定是要对这个宁玛派的这个至尊的教义啊肯定是要敬意的去弘扬。我也不知道就说记得上师仁波切也是不止一次的讲过,他就说今生当中在宁玛派的旗帜下面。所以说肯定对自宗这些修法,自己自宗的教义啊,尽力的要弘扬,尽力的要做祈祷。也是这样的。所以说就是说这些上师教言对我们来讲是非常有用的。因为很多人内心当中还没有得到佛法受用之前呢,他总是会有一种摇摆不定的感觉。看到什么都好,实际上好呢倒是好,但是就是说和自己最有缘的这样一种法脉呢就说一直延续的这样修行下去,肯定会有一个结果的。如果就说这个当中呆几天,那个教派呆几天,所以最后的时候呢,自己实际上什么都没有办法获得的。因此麦彭仁波切说: 既然已经遇到了这样好的一种论典,已经在宁玛派的旗帜之下的话,我们应该好好依靠本派的教言呢,一心一意的修持下去。这个方面是非常有必要性的这样一种观点,必须要立即生起来。

那么这个以上讲完了了知胜义谛的功德,那么下面讲第二个科判呢,就讲世俗显现起作用的功德。

因果有实法,世俗中不遮,

染污清净等,安立无错乱。

那么世俗显现起作用,胜义谛当中虽然一切万法都是无自性的。但是在名言谛当中呢,这些显现会无欺存在,而且这些无欺存在的显现一定会生起各种各样不同的作用。有这样的功德。所以说因果有实法,世俗中不遮。那么因果等一切有实法呢,在世俗谛当中我们是不遮止的,不遮破的,遮破也遮破不了,而且也是没有必要遮破的,因为这个世俗当中呢,在每一个众生面前,的的确确都是无欺显现的,正在无欺显现的这一切法,在在显现的当下,无论如何反正在胜义谛当中呢,没有丝毫的自性。那么就是在这个没有丝毫自性的同时呢,就在我们的面前,这么明显的显现出来了。我们的心怎么样这么清楚的正在产生一个一个的分别念。那么我们的身体正在坐在这地方,我们放眼一看的时候呢,这些书本啊、这些经堂啊都是这么清晰的。所以说世俗谛当中的这些法呢,也是不遮破的。而且呢这些法呢也能够起作用的。也完全能够起做用的,那么因为这些呢虽然说在胜义谛当中它是空性的,但是在名言谛当中,如果我们还存在这些世俗显现法的因的话,那么这些世俗的显现法,因为因具备了,没有障碍的缘故,一定会显现。所以说我们在这个时候的时候呢,我们说对世俗的这些个法承不承认呢,你不承认也得承认,我们现在就是处在世俗谛当中。你再说没有,反正也是在这里。你就是说认为这个没有的这样想法,也是世俗的一种想法。也是你的一种分别心。所以说像这样讲的时候,我们说胜义谛当中再怎么烦恼,的确一点丝丝,丝毫的一点凡心都没有,但是就在这个完全没有本性的当下,一切的显现,这么清晰的显现出来了。这个方面就是说世俗谛和胜义谛二者之间呢就是这样一种一味的一种道理啊。所以世俗谛当中的不遮止,不遮破这样一种显现的,染污清净等,安立无错乱,那么对于这些一切染污的因缘和染污的果,清净的因缘和清净的果,这个方面呢,都可一一安立。而且完全丝毫没有错乱的。这方面世俗显现起作用的功德。

【诸位有实宗论师说:如果无有自性,则诸如染污与清净的差别,如是善与不善、 业因果、 顺行缘起与逆行缘起、 所量与能量、 由因所生立宗之智所生能生等所知因果各自的法性则无法互不混淆而安立。】

那么有些不了知空性的有实宗的论师是这样讲的。那么如果按照中观宗的讲法,一切万法都是没有自性的话,那么就好像诸如染污和清净的差别也没有了。为什么呢?因为在胜义谛当中你讲到了,染污和清净都是空性的,都是无别的。所以说应该染污和清净没有差别的。染污主要是讲这个凡夫,轮回啊叫染污。清净主要是讲,这些圣者他是具有这些清净的功德。那么如果都是空性的话,那么染污和清净的差别从哪里来的呢,没有差别了。那么我们可以这样回答,在胜义谛当中的确是任何差别都没有。染污的空性和清净的空性都是一样的。这个本体无二无别。但是呢,如果在世俗谛当中,染污有染污法,他自己的因缘,一个他自己因缘所产生的果。清净法有清净法它自己的因缘,有清净法这个因缘的果。所以说关键的问题不是在于他们是不是平等的。而是说在平等的时候他们的因缘是不是一样的。如果你具备了染污的因缘,当然就会有了染污的果。如果你有修行的清净的因缘,当然你就会显现清净的果。这个方面不是本性是不是有差距,而是说他的因缘是不是有差别的。这个问题啊。如是善与不善的差别、而业和因果、还有顺行缘起和逆行缘起。这个前面讲到了,从无明缘起因等这是顺行缘起,无明灭不行等是逆行缘起,这些差别也应该不存在的吧。缘起主要是,缘觉道的修持,或者是平时的这些大小乘也是共用这些缘起的。还有所衡量的法,和能衡量的理证也不存在的,由因所生立宗之智这个因呢他不是因果的因,这个地方的因就是推理的意思。由因,就是通过推理而产生的立宗的智慧。那么就说我们说山上有火就说有烟之故。那么就说我们所说的立宗,我们要安立的是山上有火,那么他的这个因是什么呢?他的因,他推理的就是有烟之故。所以说山上有火这个观点呢,这个立宗是通过因而产生的。通过推理才能够生起定解的。所以说柱子由因所生的一种立宗之智,所生、能生等等的一种所知因果,各自的法性都没有办法混淆安立了。他意思就是说如果你承许一切万法是空性的话,这一切的世俗全部都是混乱的。或者你就会有一种诋毁世俗的一种过失。很多人都是会有这样的想法的,因为世俗谛当中呢有显现,所以说如果你说空性呢,你会诽谤名言,会有诽谤名言的过失。

还有第二个呢,世俗谛当中染污、清净是分得清清楚楚,一点都不混乱的。但是如果说是无自性的,都是无自性的。他就觉得混在一起了,没办法把这个问题分清楚了。大概就是有这两个问题。一个就是认为没有,有损减的过失。一个问题就是混乱的过失。这些都不会存在的。

[作者正是为了清除诸如此类所有的劣意谬论而阐明因果的合理性才宣说了这一偈颂]

作者是为了清除诸如此类所有的劣意谬论而阐明了中观当中所阐明的因果的合理性,然后才宣讲了这一偈颂。所以,我们说,作为一个学佛者来讲的话,很多大论典必须要常去学习。如果对于这些大论典不常去学习的话,我们的相续中也会出现疑惑。如果一切万法都是空性的,这些显现法怎么办?怎么安立这样缘起?如果长期对于这些大论典有过闻思,有过体会的话,实际上这些问题就不是一个什么问题。因为这些在论典当中已经讲得清清楚楚了。对于二谛的分别方式已经讲得清清楚楚了。所以说,对这个是不会有丝毫的疑惑的。必须要长期地地闻思大量论点。因为就说比如说一些窍诀性的修心的论典这方面他已经是把结论告诉你了。比如说很多窍诀,这些短小的教言它给你讲的都是结论。但是我这个结论拿到我手上这个结论我能不能够消化,这个是一个问题。所以说如果你要消化这些窍诀的话,你必须要返过头去把这些问题搞清楚的。所以说所谓的这些窍诀是把很多文字很多殊胜的义理高度浓缩。高度浓缩在几个字当中、一段话当中让你去看,让你去修。那么如果你以前曾经缘这些大的论典、很多的文字已经一个一个思维下来了,这个时候你看窍诀的时候完全就通达了。这里面所讲的所有的意思都通达了。教给你这个密码,这个密码当中所有的意义我都知道。为什么?因为以前我都学过了。那么如果说拿着这个密码,这个是很好的,你去用,如果你用了就能够受用。当你看到之后呢全是几个符号,什么都不懂,对你来讲就是完全没有用了。这个窍诀放在你手上完全没有用了。所以就不成为一个窍诀了。所以如果是这样的时候,那看不懂怎么办?回过头又去学。空性两个字,空性这两个字怎么修。上师说一切都是空性的,你修空性。空性是怎么回事?你要问上师,上师就把中观六论搬出来了,放在这,你好好学。《中观庄严论》放在这了,你好好学。这里面讲的是空性。又要返回头看,好好地学。学完之后你再看空性这两个字的时候,哦,空性是这样的。你就知道了。所以说这里面讲的问题也就是这样的,对于世俗谛,对于这样胜义谛的问题,对于因果或这些合理的这些问题,在经论中讲的很清楚。如果我们没有学习过的话,没有学习过我们内心当中不一定能够产生一个认同,不一定能够产生定解。还是不管怎样,内心当中有疑惑的话还是应当好好学习这样的著论的。

【能生之因与所生之果的有实法能起作用的无欺显现,仅仅在世俗中存在这一点并不遮破,】

那么就说能生的因和所生的果的有实法能够起作用的无欺显现呢,仅仅在世俗谛当中存在这一点是不遮破的。

【实际上是以名言量衡量而安立的,所以染污、清净等因果随存随灭的一切安立各自法相均不失毁而存在, 】

那么就说实际上是以名言量来衡量,不是通过胜义量来衡量。如果通过胜义量来衡量的话,这一切都是无自性的,都是空性的。但是如果以名言量来衡量的时候,染污的因缘,染污的这个果,清净的因缘、清净的果这些随存随灭。如果染污的因还具备,也没办法就说显现清净的果。如果清净的因一旦具备了,不可能显现染污的果。所以每一个人我们说实际在这个当中对于因果问题一定就说要好好思维。每个人都想获得一种安乐,每个人想要获得一种解脱的这样果位。但是如果我们在果方面非常的重视,但是因上面忽略的话,这方面就没有办法真正地获得果。实际上如果我们现在行持的是染污的因,那就不可能获得清净的果。这个方面呢就是说无论生果的这个问题了。如果我们现在修持了清净的因,我们虽然没有去过多地去想到怎么样清净的因怎么样能够生出果,虽然没有过多地去想。但是这个清净的因一旦成熟的话,果马上就会出来的。就会有这样一个问题。还有一个问题说,如果我们修行的时候,染污的因也修,清净的因也修,这个方面就会成就混杂。虽然一方面我们在修清净的因,在修解脱道,一方面也在再再地串习染污,这个时候因就成混杂了。如果因混杂,那么果就不会很快很明显地显现出来。二者之间互相有牵制。二者之间互相有牵制的话,就会导致我们有的时候有痛苦,有的时候有安乐。或者真正想要很快地登地也是有一种没办法很快时间当中实现的。所以这个方面我们也需要知道,我们修这个杂的因呢,要想很快获得一种清净的果位还是一种障碍,一种制约我们的一种因缘。说尽量的去以前造过的罪业尽量的忏悔,新的罪业尽量不要造。一心一意地修持清净的因,这个时候就会很快地显现它的果了。那么就是说这些安立各自法相并不是失毁而存在的,

【丝毫不会因为(胜义中)无有自性而导致世俗的这些法相有错乱、混淆之处。】

所以名言量当中安立的时候,不会因为胜义当中没有自性而导致世俗这些法相不会显现,或有错乱,有混淆的地方,完全没有的。

【如果对方认为:倘若(你们中观宗也承认)一切有实法的法相能够完整无损地安立,就与我们的观点一致了。】

对方认为:“你们世俗谛当中承许一切有实法的法相能够显现,有实法的法相能够起作用,像这样能够完整无损地安立,就和我们的观点一致了。我们也是这样认为的。”但我们说:“虽然你字句上是这样讲的,还要详细地分析内部的观点是不是完整一致的。实际上,我们只是在世俗谛当中如梦如幻地显现可以。但你们说了这些都是在有实胜义当中存在的一种显现,所以说还是完全不相同。”

【你们承认如此显现在胜义中成立,倘若果真如此,从极微直至识之间建立起一体或多体的自性,请将我们前面所说的一切过失给予如实答复,当时如果无有任何理证妨害而成立,那么我们将随着你们并且承认“这些有实法在胜义中也是真实不虚的有法”。】

如果要成为完全一致的话,就会出现这样一种情况。如果你们承许显现在胜义当中成立。这个方面就说是他们自己的观点,这个观点是显现在胜义当中成立,实有的一种成立。那么如果真的在胜义当中成立的话呢,那么从极微到心识之间必须建立起一体或多体的自性,因为它是有自性的法,实有的法,要么就是一,要么是多体的缘故。如果是一体或多体的话,“请将我们前面所说的一切过失给予如实答复。”那么就说如果是“一体”有什么过失,“多体”有什么过失等等,像这样的话就把前面所说的过失给予完整答复了。“当时如果无有任何理证妨害而成立”,那么如果真正能够完全一个一个解决好,而且也没有丝毫的理证的妨害的话,那么我们也跟随你们的观点。而我们也承许这有实法在胜义当中的确是真实不虚的有法。这方面才会成为一致的。

【或者,你们也随着我们所说的理证而承认此显现也是虚妄的,这样你我双方才真正称得上是观点一致,否则无法说“观点一致”。】

要不然反过来呢,你们也随着我们所说的理证,胜义当中是无自性,在世俗谛当中有虚妄的显现。这些显现是有,这些作用也有,但这些都是虚妄的。那么关键问题就说呢,对方不敢承认是虚妄的。他认为如果一旦虚妄的话就没有了,没有办法起作用的东西是虚妄的。我们说能够起作用的东西也是虚妄的。能够起作用,但是还是不妨碍它虚妄的本质的。它没有一个实实在在的法存在。如果这样承许的话,这样你我双方才真正称得上观点一致,否则无法说观点一致。

【如果对如此自性空生起真实的定解,就一定会对因果生起永不退转的诚信; 】

那么如果对如此空性生起的真实的定解,对于空性到底怎么样空的,产生了一个正确的认知的话,就一定会对因果不虚产生一种永不退转的诚信。就在这个颂词中所讲的意思一样。胜义当中虽然是空性的,名言谛当中通过它无欺的因缘,有染污因,有清净的因,就会显现清净的法和染污的法。像这样的话讲的时候因果绝对不虚耗的,生起永不退转的信心。

【相反,倘若将因果理解成似乎不合理,则称不上是中观所说的空性, 】

相反呢,如果你认为在观察空性之后,因果就无法安立了,因果就不存在了,或者说因果错乱了。那么就说明你对空性还没有认知。这两个方法是从正反两个角度讲。也就是说,如果你的空性见是正确的空性见,你就会对因果不虚产生定解。如果你认为因果错乱了,或者认为空性可以随便来了,这个方面就说明你对空性没有产生正确的认知。所以说这个是什么呢,后面一种。

【认识到这是断见取名空性之道后,应当弃之千里。】

实际上后面这一种呢,就是把这个断见,什么都没有,这个断见呢取名叫空性之道,取名叫空性之道,这个是一个很大的歧途,所以说这个方面我们应该认知到这个是一个歧途之后呢,应该弃之千里,所以说对我们的空性见是不是真正的一种空见呢,他有很多能够确认的方式,很多可以确认的方式,所以说就说你对空性,你觉得我对空性有了定解了,你对空性有定解了就看一下,检验一下你对因果是不是产生了诚信了,对因果不虚是不是产生了诚信,如果就说一方面我是认为一切万法是空性的,一方面对因果完全没有错乱这个方面就说明了有了空性正见呢,是正确的空性正见,那么如果说你观察空性完了之后呢,因为一切因果都不存在了,或者你对因果开始马马虎虎了,像这样的话就说明你的空性呢不是真正的一种空性,它实际上是把断见取名为空性了,这个方面断见根本不是空性的,段见是一个粗大的一种邪见,而空性是一种最清净的道,二者之间是没有可比性的。

【如阿阇黎龙树菩萨亲言:“不明空性义,唯一行听闻,不造何福德,彼等劣士毁。】

那么就是有些人呢,他没有了知空性的意义,唯一呢就是听闻了很多空性的词句,听闻了很多空性的词句,一切不存在啊,因果没有啊或就是说一切道没有啊,这个方面的话,就是说听了这些词句,所以唯一通过听词句,进行取舍的话,不造何福德,他拒绝了一见空性的,就没什么可造的,什么福德都不造,但是呢就是说很奇怪一点就是说,他不造福德,但是呢对恶业,他这个方面就没有空,这个恶业方面就很有兴趣,这个方面就说是这个很多人以空性为幌子的,以空性做幌子的这些人呢,他有一个通病就是这样的,他说一切的善恶都是没有的一切的善恶都不存在的,但是呢就是说拼命的去造恶业,他实际上善恶都是空性的为什么偏偏要去选一个恶业去造呢,以前麦彭仁波切不是讲了吗,有些人就是说,哎呀抽烟也是这个执着,不抽烟也是执着,这个方面就是首先吧这个宗拿出来了,所以说还是抽,所以像这样讲的时候都是也抽烟也是执着,不抽烟也是执着,他所以说还是抽,这个方面呢对他来讲好像是一个很正确的答案,但是就是既然都是执着了,为什么你还要去选择这个抽呢,实际上这个方面就是实际上很明显就是个幌子,只是为自己抽烟,做一个这样一种合理,所为的合理的一种根据的理由而已了,诸如此类的东西非常多,啊就是抽烟也好喝酒也好,吃肉也好,或者反正就是说自己想要造这个某种恶业吧,自己想要造的某种恶业,实际上就是说是如果你是烦恼深重,承认我的烦恼深重,没办法了,像这样的话还好一点,就怕是什么呢,烦恼深重,但是要找一个正法来做幌子,做挡箭牌,这个是非常不好的,非常不好的,所以说像这样讲的时候一方面是相续失坏,一方面把正法也染污了,那么如果就是说我实在是受不了,然后像这样的话他就说是这个实在受不了是我的烦恼深重,我没有办法去行持佛法的话,这个还对佛法还有一种恭敬心,那么如果说是自己以正法来做幌子来造很多恶业的话,连对佛法的恭敬心都没有了,失坏了,所以像这样的话彻头彻尾就变成了佛法油子,

【不造何福德,彼等劣士毁。业之果报有,众生亦尽说,彻知彼自性,亦说为无生。】

那么就是说是从世俗谛的角度来讲的话,业的果报是有的,众生亦尽说,众生亦尽说也就是说众生也是全部都说有,众生也是全有的,就是这个,那么这个世俗谛当中呢业果福报也有众生也有,彻知彼自性,亦说无自性这个就是说胜义谛当中,如果是胜义观察的时候了知他们的自性啊,也说他们是无声的自性,果报也是无声的,众生也是无生的。

【如为世间众,佛说我我所,一切蕴界处,皆以密意说。】

比如说呢佛陀为了调化世间的缘故呢,佛陀也说我、我所,实际上佛陀说是根本没有我和我所的,但是为了调化众生也是说我怎么样,我头痛啊,或者就是说这是我的弟子呀,等等,也说这个我、我所,一切蕴界处,皆以密意说,同样的道理呢,虽然一切的蕴界处它实际上是不存在的,胜义当中是不存在的,但是为了调化世间,为了调化世间的缘故,也说一切蕴界处有,这个方面说他有,是以密意而说的,就好像佛说我和我所是以密意而说一样,所以佛说一切蕴界处存在,也是以密意而说的。

【并且阿阇黎在其他论典中也讲述了空性极其深奥,难以洞察,所有智慧浅薄者如果颠倒理解则遭殃的许多道理。】

阿阇黎龙树菩萨菩萨在其他论点当中比如说在中论当中,也讲述了这个空性是及其深奥难以洞察的,智慧浅薄的人如果不了知,就会遭殃,这个颂词当中也是有,“不能正观空,顿根者自害。如不善咒术,不善捉毒蛇,”啊是有这样一种教义的,就是不能正观空,钝根者自害,那么就是说你如果没有办法正确的了知空性这个钝根者的话,他就因为空性的缘故而受到伤害,因为空性的缘故而受到伤害,就好像你不善咒术,就是说是这个不善咒术不善捉毒蛇,你就会被这个咒术所害,会被毒蛇所害,就像这样的,所以说像这样的话就说是,如果你善咒术的话,咒术会给你带来很多的利益,如果你善捉毒蛇的话,捉了毒蛇一般的印度的讲法的来讲的话,有些毒蛇头上是有如意宝的,所以如果你善捉毒蛇的话,你就可以得到它头上的如意宝,你不善捉毒蛇如意宝得不到,而且被毒蛇咬死,所以说空性就是这样子,如果你懂得了空性呢,对你来讲这个空性就成了甘露了,服用之后呢你就说是你得了很大的利益,你服用了甘露你得到很大利益,你如果不理解空性,空性就成了毒药,空性就成了毒药,所以这个不是空性本身有什么问题,而是说你对空性有没有正确的认知,所以说这个方面我们就可以知道啊,你对空性的这个认知是不是正确的认知多么的重要,非常重要的,所以如果就是这么好的一个甘露如果你就是说就是通过我们自己的力慧,没有认知道,没有使用他,乃至于被他,后面的话变成毒药伤害了,这个是非常可惜的事情,所以说在这个空性的道理上面呢,好好的去一条一条去思考,把这个空性的道理思维透之后呢,去想享用这个空性的甘露,最后就可以消除了内心当中的很多很多的生老病死这个痛苦。啊就是这样,今天就讲到这里。

 

相关文章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