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07月
顶礼上师三宝,各位亲爱的师兄,晚上好!
今天我们继续来一起共同学习《戒律系列讲座》的第三节课《净心:八关斋戒与短期出家》。这次戒律讲座主要从实用性的角度出发,帮助大家了解一些基本的常识,一些日常生活当中常见的取舍,关于一些比较深的细微的话题的辩论辨析,宗派之间不同观点的交锋等,很多都略掉了,因为这次我个人是希望把它讲得相对简单一些,这是我们的一个前提。
今天我们讲的专题叫净心,为什么叫净心呢 ?因为八关斋戒跟短期出家都可以说是一种清净内心的过程,这是标题的基本的含义,主要内容大概就是两个章节,八关斋戒和短期出家,前半部分讲八关斋戒。
一、八关斋戒
首先我们来看名词解释,八关斋戒是什么意思,首先我们从字面上做一个理解,然后再去探讨它具体的内涵,“八”就是数词的八,“关”有关闭的意思,大概就是关闭恶趣的门,关闭罪业,关闭烦恼。那么“斋”字有几种不同的解释方式,一种方式是指把进餐的活动控制在中午之前,中午之后就不再吃任何的食物,另外一种解释指的是一种清净的生活方式,在《大乘义章》中提到:“洁清故名为斋。”八关斋戒字面上大概有这样的意思。
1,名词解释
戒:戒律。
八关斋戒:以过午不食为主、具有八种戒条的戒律。
八关斋戒还有其他不同的名称,有的时候翻译为八支戒,或者八戒斋,或者叫八戒等等,有不同的翻译方法,“戒”可以理解为戒律,那八关斋戒整合在一起,大概意思就是以过午不食为主,具有八种戒条的戒,过午不食是八条戒当中的一条,但是它的位置非常关键,可以说是这八条戒当中最重要的。
别名:近住戒。
八关斋戒还有一个学名,专业的术语叫做”近住戒“,当我们在这些佛经论典当中看到”近住戒“三个字的时候,就要知道它指的就是八关斋戒。那么为什么叫做近住戒【1】呢?回答就是:“近阿罗汉住故名近住。以受此律仪随学彼故。”就是说通过这种受戒的方式去安住,能够让我们跟阿罗汉的境界比较相应,离这种断除烦恼的境界越来越近。在《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2】中还提到说,这个斋戒也可以叫做“长养”,为什么叫做“长养”?因为“长养薄少善根有情令其善根渐增多故,”让那些善根不太充足的众生,善根能够增长。还有就是“有说长养在家善根令近出家善根住故。”就是说给那些没有条件出家的在家居士提供一种方便,让他们能够体验一下接近于出家人的生活方式,能够让他的善根接近出家人这种清净僧众的善根。以上是通过名词解释了解八关斋戒的相关内涵。
2,分类
(1)普通斋戒。
(2)密宗(大乘)斋戒。
从总体上八关斋戒可分为两类,第一类称为普通斋戒,就是别解脱戒意义上斋戒,或小乘斋戒,像上师仁波切前段时间传的就是这样一种斋戒。另一类叫密宗斋戒,按照它的仪轨,也可以叫做大乘斋戒,具体相关戒条的差异我们后面会提及,总体来说斋戒分为这两大类。
3,特点:以一日一夜为单位。(清晨受戒,第二天日出时戒体自动消失)
八关斋戒最根本的特点就是以一日一夜为单位,这是标准的情况,通常来说我们是在早上受斋戒,在第二天日出超过24小时之后,戒体会自动消失,这种特点跟菩萨戒、居士戒都不一样,像居士戒的戒体是持续到我们生命终结,菩萨戒的戒体持续到生生世世。
4,受戒时间
上限:清晨 在自然光条件下,可以大致看清手掌掌纹的时候。
下限:日出前后。
特殊情况:半日斋戒等。
受戒时间我们把它分为上限、下限,所谓上限指的就是清晨,在自然光的条件下,大概可以看清楚手掌掌纹,所谓自然光指的就是我们不依靠人造光源,比方电灯、蜡烛等,完全是在户外,没有人工照明设施的情况下,我们可以大致看清楚手心的掌纹,这个就是上限,在这之前通常是不能受戒的。下限是指受戒的时间不能超过日出前后,最晚不要超过太阳出来,这是藏传一切有部通常的观点。
我们前面也提到过戒律有不同的传承,不同传承可能有不同的讲解方式,观点可能有差异,我们这次主要是按照自宗的观点来进行分享,偶尔会提及一些其他传承的不同观点,如果碰到一些不同的情况,可以根据自己传戒师父的观点来取舍,这样也是可以的,比如在汉地有一些著作当中开许只要在中午之前都可以受戒,这种情况也是存在的,所以我们应该结合具体的场合来判断。
还有一种特殊情况就是给那些没有条件24小时受戒的人传授半天的斋戒,这个现象佛经当中也有,比如一些尊者特殊给一些像屠夫等的特殊职业者传授半天的斋戒,这个情况也有,只要有相关的仪轨,都是没有问题的。
5,受戒方法:通过仪轨受持。
八关斋戒通常需要通过仪轨来受持,这跟前面居士戒、皈依戒都是一样的,需要念诵一个具有清净传承的仪轨,然后才能够得戒,下面我们来看一下受戒的总的原则有哪些。
1)总原则
(1)第一次受斋戒,最好在善知识面前得受。
(2)如果实在找不到传戒者,有些传承开许特殊情况下可以自己在佛像前受持。
关于受戒的原则,所有戒律的传承基本上都有这个讲究,我们最好是在一位真人,一位上师面前去得受这个斋戒,特别是第一次,需要以这样的操作作为一个前提基础,如果实在找不到传戒者,而你又非常想受戒,发心非常清净,那么在特殊情况下你也可以在佛像面前,自己念仪轨来受持,这个在有些传承的律藏当中也是有开许的,比如说《弥沙塞羯磨本》当中有开许说:”论中总许五众受之,若无人时自受亦得”,可以在五众,就是比丘、比丘尼、沙弥、沙弥尼、还有正学女面前受斋戒,有些地方还特殊开许可以在一些具有超胜功德的居士面前受戒,如果实在找不到传戒者的话,“若无人时自受亦得”。当然这得是在不得已的情况下。所以了解这样的一个背景,就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去操作。
通常来说还是根据自己的传承,或者根据所念诵仪轨的传承来做取舍,因为不同传承可能有不同的要求,还是那个原则。
(3)在善知识面前受戒的时候,可以发愿今后在某些时间自受戒。
(以后到了特定的日子就可以通过自己在佛像面前念诵仪轨而受戒。)
有的时候在上师面前受斋戒的机会非常难得,不一定每次都能够找到上师去频繁受戒,如果今后还想多次反复受戒,有种方法就是第一次或某次在某位上师面前受戒的时候,可以在内心当中发愿,当你在念仪轨时,发愿今后每个月当中的比如初一,初八,初十、十五……(可以自己挑哪些日子)自己去受斋戒。如果在受戒当中有过这样的发愿,比如我发愿每月的初一自受戒,那么在这次受戒之后,以后每个月的初一你就可以自己在佛像面前念仪轨,自己受戒。
考虑到未来某天可能有些特殊情况不能受戒,比如因为受戒当天我要出差不方便,那么我们当时在受戒的当时,可以发愿如果遇到特殊的情况,特殊的违缘,我就提前一天或者往后推一天受戒。
发愿的天数是根据自己能力来定的, 是比较灵活的,比如发愿每个月受一次,或者每个月受六次,比如说六斋日,甚至可以每个月受十次,受二十次,或者天天都受,终身不断,都是可以的。
(4)在善知识面前受戒的时候,也可以发愿终身受持。(八戒居士)
如果有能力的话可以发愿终身受持,就是我们在生命终结之前,我发愿每天都受斋戒,如果能做到这样的话,功德非常大,基本上这个生活方式跟出家人就非常接近了,这样的居士,可以称为八戒居士,这个八戒跟一些小说当中的人物名字也有点像,但是它的内涵,指的就是终生受持八关斋戒的居士,然后叫八戒居士。
2)第一次受戒注意事项
(1)至少以出离心摄持,最好以菩提心摄持。
首先我们至少要以出离心来摄持,最好以菩提心摄持,因为斋戒作为一种别解脱戒,还是要以出离心为基础的,有出离心摄持,它能够成为解脱的种子,这点非常关键。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里提到:“摄受正念回向解脱。世尊说彼所受律仪。是殊胜业能获大果。” 通过正念来摄持,以出离心、菩提心去受戒,就能够成为一种殊胜的善业,能够获得广大的果报,能够获得解脱。
(2)不吃早餐。(以后在特定的日子自受戒的时候可以吃早餐)
我们第一次在上师面前受戒的时候不要吃早餐,这个是需要注意的,在上师面前受了戒,并且又发愿今后哪些日子要自受戒,那么到了这些日子,我在佛像面前自己受戒的时候,是可以吃早餐的,这个在《大毗婆沙论》当中是有明文开许的。
(3)尽量洗澡,如果没有条件也要洗脸,洗手、洗脚。
第三个要求就是要尽量洗澡,有条件的话,换一些比较干净的衣服,都是非常好的,如果实在没有条件,也是尽量洗脸、洗手洗脚,如果说连这个最基本的也做不到,用毛巾或湿纸巾把自己的手、脸擦一下,也是可以的,这让自己变得更加清净,有种表示恭敬的必要。《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里提到:“摄受正念回向解脱。世尊说彼所受律仪。是殊胜业能获大果。” 通过正念来摄持,以出离心、菩提心去受戒,就能够成为一种殊胜的善业,能够获得广大的果报,能够获得解脱。
3)受戒仪轨
受戒仪轨的种类非常多,在汉文大藏经当中就能够看到宣讲八关斋戒的佛经,当中就有仪轨的内容,版本也很多,在这里引用一个我们藏传自宗常用的仪轨【3】,仪轨当中提到:“于三宝所依处,”就是在佛像面前,随力做供养,脱鞋,洗手,洗脸,洗脚,沐浴,然做顶礼,跪着合掌,发出离心及菩提心,然后根据大德的引导念诵发愿,这个地方我们要注意,如果你是在一位上师面前受戒,直接念“大德一心念我”,如果是今后在佛像面前自受戒,大德两个字不用念,念“导师一心念我”,大德指的是传戒的上师善知识,导师指的是释迦牟尼佛,所以这里有点讲究,我们稍微注意一下,这样跟着大德的引导念诵,到最后,“此乃方便”,是传戒者说的,“善哉”是我们自己说的,说这一系列的话时,我们可以观想得到戒体,大概是一个这样的过程,比较简单。
6,戒条
1)不杀生(不杀一切众生)
八关斋戒的第一条就是不杀生,这里的不杀生跟居士戒当中的标准不一样,居士戒根本戒的标准指的是杀人,只要你不杀人,不堕胎,就不会犯根本戒,但是在八关斋戒当中,要求是不杀一切众生,你杀死一个蚂蚁,一个蚊子都有可能会犯戒,所以这个要非常小心。虽然我们走路可能不小心会踩到,但是绝对不能有故意杀生的想法,这是要避免的,所以这个标准比较严格。
2)不偷盗(不非法占有任何财物)
不偷盗的标准比居士戒也要更高一些,居士戒当中,盗窃的财物必须要超过一定数额才会达到犯根本戒的标准,但是在八关斋戒当中,它指的是不非法侵占任何财物,乃至一分钱,如果不属于你的,你也不能非法占用,所以受八关斋戒,标准比较严格,一定要做到不拿群众一针一线,这个是非常重要的。
3)不淫(断绝一切性行为、淫念)
”不淫“,它的称呼是不淫,它不单单是断除邪淫,乃至我们所谓的正淫也就是说正常夫妻的这种行为都要避免,就是说要断除一切性行为,包括和贪心有关的一些念头都算在内,所以它的标准比居士戒也要更高。
4)不妄语(不说一切妄语)
居士戒的根本戒指的是不能说过度夸张自我吹嘘的上人法妄语,但是在八关斋戒当中指的是不说任何妄语,任何这种撒谎的行为都要断除,这也是一个比较高的标准,所以对待这个问题还是要谨慎,一些小的撒谎都要尽量避免。
5)不饮酒(不饮用酒精、能导致迷醉的食品)
不饮酒,酒精肯定是不能喝的,除了酒精之外,在仪轨当中还提到了能罪,放逸之物,有些仪轨会这样讲,放逸之物就是指能让我们自我陶醉的一些东西,比如说现在一些所谓的毒品,摇头丸之类,这些肯定都是不行的,它们跟酒精起到的迷醉作用类似,这些统统都要断除。
6)不唱歌、跳舞、打扮(杜绝:歌、舞、音乐、花蔓、涂香、饰件、涂色)
注意事项:被动听闻世俗音乐可以观想供养三宝。
八关斋戒有特殊要求,不唱歌就是我们不能够主动地去唱歌,包括别人唱歌、跳舞,我们也不能主动以贪欲心去观看,收听,所以一些戒律提到说:不要故往观听,不要故意前往去观看去听闻,包括打扮,比如花鬘,因为在印度可能一些女性有随身带花鬘的习惯,包括在身体上涂香,带一些首饰,特殊的化妆品,这些都要避免。这个尺度其实也有不同的标准,有相对严格的,也有相对宽松的,相对比较常见的标准就是说像香水,包括一些比较明显的化妆品,能不用尽量不用,像一些护肤品,为了保护皮肤,不是为了打扮,这个是没有问题的,那么像这些戴的首饰,戒指,项链,这些如果说我们平时就在带,已经习惯了,这个问题不大,如果说我们带它是专门为了做一个装饰,这样的心态是不可取的,这是一个比较常见的标准。
但有的时候我们结合律藏的原文会发现,在原文当中的精神很多时候更多指的是这些超乎寻常的打扮,什么叫超乎寻常?平时没有做这样的打扮,但是某些场合为了一种必要,突然打扮得很漂亮,这叫超乎寻常,如果说你平时就是这种生活方式,就有这样一个基本的化妆习惯,为了工作生活需要,而不是出于其他一些不清净的想法,这个问题不大,有时候是可以开许的。总而言之,如果说自己心态当中有贪欲心,以探知身体或者去吸引他人的一些不清净的发心引发的打扮行为都要避免,所以这些关键是看我们内心的状态,这个希望大家根据自己的情况去思考。
还有一点注意事项就是在城市里有的时候上下班坐车,在大街上走,会被动地听到一些世间的音乐,包括有的时候家人在看电视,我们扫了一眼发现里面正在跳舞等等,只要不是你主动去看的话,这些问题不大。当被动的看到听到之后,可以观想供养三宝,这个是可以开许的。包括一些佛曲,我们以清净心去听佛曲,去唱佛曲,唱这些赞颂文,以这种音乐的方式去赞颂唱诵也是可以开许的。当然有个别的佛曲,它的旋律唱法有点类似于世间的流行音乐,这个我们可能要注意,要警惕自己产生一种贪欲心,如果说内心真的很清净,应该问题不大。
那么为什么不能唱歌跳舞打扮,因为这是一个放逸的行为,通过这种行为很容易让我们产生贪心烦恼,变得很散乱,让我们的心变得不寂静,所以这些是从保护我们内心不要被烦恼干扰的角度而设定的戒条。
7)不坐卧高大床(不使用豪华的床榻、坐具)
参考标准:一肘高。
不坐卧高广大床,有些地方翻译为高大床,这个”广”字不是很明显。什么叫做高大床 ?具体来讲这些床在外观上非常高大,同时材料,制作方法非常豪华,这个床不单单指晚上躺下休息的这种床,在古代一些坐具也叫床,这些坐具和床榻都包括在内,这些坐卧具如果非常豪华,比如说纯金打造的,如果我们内心境界不够的话,容易引发傲慢,或者沉迷于享受当中,所以为了杜绝傲慢心和一种享受的心态,避免这种烦恼,我们设定这条戒律。
这个高的标准有不同说法,不同传承的讲究可能不一样,比较常见的一种标准指的就是一肘高,就是从手到胳膊肘的大概高度,如果没有超过这个高度问题不大。还有另外一种判断方法就是我们坐在床边,脚可以自然垂到地面,就不算是超高,这也是一个参考的方法。这个广有些地方还有其他讲究,但我们一般说那些不是很豪华的床,一般都问题不大,只要高度上注意一下就可以了,这个是我们要了解的。
8)过午不食(当地正午时分以后,不再进食)
第八过午不食是最重要的一条,所谓的过午不食,“过”就是超过,超过这个时间点,这个时间点就是“午”,意思就是正午“真太阳时”,当地太阳超过中心点之后,超过了正午,我们就不再进食,不能再吃东西了,字面上是这样解释的。
(1)可以结合经纬度查询本地时间。(参考“真太阳时”)
关于这条戒,我们有几个方面需要注意,首先我们可以结合经纬度来查询本地的日出时间,因为我们现在统一用的北京时间,只是以中国某一位置的时间点作为参考点测出来的,那么我们处在这个时区当中基本上都按照这个时间来生活,但事实上,不同地区是有时差的,不同地方的正午时间可能不一样,比如东北黑龙江地区,它的日出时间应该比北京时间要更早一些,天黑的早,亮的也早,过午的时间也早,如果是在新疆,正午时间就会晚一些,所以我们要结合本地的时间来判断。
包括各地经纬度的不同,还有一年四季春夏秋冬的变化,正午时间都会有所差别,所以有条件的话,可以在网上去搜索一下当地的真太阳时,尽量去查清楚,提前做预防,这个是非常重要的。
(2)午饭后尽量漱口。
在吃完中午饭之后,有条件的话可以刷牙漱口,不要让食物的残渣停留在牙缝当中,因为如果嘴里有一些食物的残余,万一到了下午又出来了,然后你又把它吞了下去,这个还是有可能会犯戒的。
(3)午后可以喝水。
第三、普通的斋戒中午之后是可以喝水的,这个都有开许,白开水、茶水可以喝,有些地方提到说这个蜜水,包括糖水,偶尔也可以开许,这个有不同的标准,但是按照一般的情况来说,喝水可以,喝茶可以,糖水也差不多,但是一些非常粘稠的,或者说一些沉淀物比较多的饮料,这些都要注意,像固体的食物,通通都不可以,这个我们要了解。
关于这个会供,也是一个值得注意话题,有些人可能会问我参加这个密宗的会供,刚好那天我受了八关斋戒,而这个会供的时间又是下午或者晚上,那我能不能吃这些会供的食物?这个问题可以这样理解,在会供在当时为了表示一个缘起,表示不拒绝会供物,可以喝一些饮料,有茶水的话,可以喝一些茶水,或者沾一滴饮料涂在嘴唇上,这个也算是一种表示,这并不会让你违犯过午不食这条戒,同时也不会说你拒绝会供品。一些固体的食物,你可以等到第二天再吃,这个都是可以的。所以并不是说因为那天是会供,就可以随便去吃,这个其实也看自己的境界,如果你是一个成就者也没有问题,但如果说是普通人,我们还是尽量以一个比较谨慎的方式去做,像刚才这种方式,两边的戒条都不会违反,是一个比较圆融的做法。
过午不食的必要有很多,《佛说处处经》【4】里面提到:日中后不食有五福,有五种利益,一者少淫,贪欲心会减弱,二者少卧,不会经常觉得很累,能够经常打坐精进修法,睡的时间很少,也不会有什么困难。第三得一心,内心容易专注,对修持禅定为有帮助,第四无有下风,下风俗话说就是放屁,如果说过午不食,这种情况也会得到避免,第五身安隐亦不作病,对健康是有帮助的。从很多方面来讲,如果我们能够过午不食,有助于我们的修行,当然这个也要结合自己的体力去看。世间很多人为了减肥,或者其他原因去过午不食,动机是不一样的,但在佛法当中的意义更深,受个戒后,就要尽量按照这个戒条去做。
八关斋戒虽然有八条戒,但是这条戒非常重要,也非常关键,而且也非常容易犯,虽然早上受戒的时候发誓过午不食,但是到了下午,别人递给你一颗糖或者别的什么吃的,你马上本能的拿起来就吃了,就忘掉了你受的这个戒,经常在无意当中会犯,所以这个方面我们一定要引起重视。这条戒是最主要的,如果犯的话过失也非常严重,所以我们早上发愿受戒,过了中午之后,要提高警惕,不能够完全随着本能而转,如果我们发了愿不吃,最后拿起苹果大口吃下去之后才发现原来我已经犯戒了,这个其实是很麻烦的,所以我们要提高警惕性。
7,密宗斋戒的特殊要求 (在普通斋戒的基础上,有以下三点特殊要求):
(1),素食。
(2),日中一食。
(3),止语。
前面我们讲的八条戒都是基于小乘斋戒,或者普通的斋戒来讲的,密宗斋戒在普通斋戒的这八条戒的基础之上,还有它的特殊要求,大概包括以下三点,首先第一,密宗斋戒一般来讲要求素食,而普通斋戒没有要求必须吃素,这点我们大家要清楚。
密宗斋戒,还有一个讲究叫日中一食,这个标准比过午不食更加严格,过午不食的意思就是说过了中午之后就不再吃固体的食物,但是在中午之前,就是从我们受完戒天亮之后到中午之间理论上我们可以随便吃东西,这个不会犯戒,但是密宗斋戒在一天当中只允许中午这一顿可以吃东西,而且坐下吃东西,一旦站起来之后,就算吃完了,就不能够再吃东西了,包括喝水,也只有在正午的那段时间当中可以喝水,跟吃饭在一起,站起来之后,水也不能喝,所以这个标准非常严格。
密宗斋戒的第三条特殊要求是止语,前面普通斋戒并没有这个要求,这个标准也比较高,当然有时候,比如为了三宝的事业发心,为了讲法、讲考,这些都是可以有特殊开许的,这个是我们讲的三点特殊要求,上个月当中上师传授的是普通斋戒,所以它的标准相对是比较宽松的,这个我们大家要了解一下。
8,注意事项 :犯戒之后不可以破罐破摔。
犯戒之后不可以破罐破摔,这点非常重要。我之前听说过一些情况,一个人受了八关斋戒,然后下午别人给他一个零食,他没有多想就拿起来吃了,之后发现不对:“哎呀!我受了斋戒不该吃,”但是后来一想:“反正我已经犯戒,算了,无所谓了,”然后就开始肆无忌惮地大吃大喝,这种行为非常不可取。因为虽然是犯戒,但是在这个情况下如果能够继续守戒,还是会有功德的,如果继续犯戒,还是会有过失,《大乘斋戒功德》 当中提到,守戒的功德与不守戒的过患二者互不混杂,即使破了一条也要尽可能地守护其他戒条,不要因为破了一条而舍弃一切,这个是不可取的,即使说你非常严重的犯了根本戒,但只要戒体还存在,还没有到24小时自动舍戒,你还是要尽量去做。所以后面讲,在能够守护的所有时间里一定要守护。甚至只是在一刹那守一分戒也有不可估量的功德,就是说哪怕你犯得很严重,但是你还是做到了很多戒条,这些功过是不能混杂的,我们不能够因为内心这种过度的完美主义,觉得我一点点也不清净,整个都没有意义,其实这种思维方式很极端。就像我们考试一样,考试不是只有零分跟满分两个选项。我们也不能够说我错了一道题,我们考不了满分,就把卷子撕了,这种行为方式非常不可取,虽然考不了100分,但是还有90分的选择,还可以有80分,你还可以及格,这些都不是没有意义的,所以如果说有一些犯戒的情况,也要尽量根据自己能力,尽量去做,直到24小时一天一夜过去之后,这个是我们尽力可以去操作的。
舍戒的方式: 参照“居士五戒”
外加一条:超过时限自动舍戒(一日一夜)。
第二个注意事项就是舍戒的方法,舍戒的方法参照居士五戒当中提到的四种条件,第一就是出现严重的违缘,有可能会严重犯戒,为了避免这种情况,你可以跟别人说你要舍戒,别人听懂之后,就完成了舍戒。除此之外还包括死亡等四种情况的自动舍戒,在这四种情况之外,八关斋戒还有一个特殊的舍戒方法就是超过时限,超过一日一夜24小时之后,不需要做任何事情,戒体自动解除。关于这个问题的教证在《俱舍论》当中也有提及,大概是有这样的情况,今天没有专门引用,我们参照这些常识去理解就可以了。
9,八关斋戒的价值
(1)获得大功德
八关斋戒功德很大,我们可以从几个方面去分析它有哪些价值,首先第一获得大功德,八关斋戒的功德非常广大,这个很多佛经论典都有宣说,我们今天不广讲,后面会有几个教证,就是我们通过受斋戒,可以积累广大的福报,这个福报让我们还在轮回里流转的时候,就能够让我变成一个有福报的人,或者天人,获得善趣果位,也能够帮助我们往生净土获得解脱,利益非常广大。
(2)修复居士戒。
八关斋戒有修复居士戒的作用,在前面讲居士戒时谈到,如果说犯根本戒,忏悔之外可以重新受戒。如果是犯支分戒,我们一方面需要忏悔,一方面可以通过受八关斋戒的方法来修复对于居士戒支分戒的违犯,这是它的第二个作用。
(3)在斋戒状态下修行效率很高。
如果你打算要闭关或者要专修某个法门,非常密集地去修某个法,有条件的话可以专门受一个斋戒。在斋戒戒体的守护下去修行,功德会更加广大,我们来看几个教证,《佛说斋经》【5】提到:“奉持八戒,……灭恶兴善”,说它能够灭除罪业,增长善业,“后生天上”可以升到天界,升到人间,“终得泥洹”,可以获得涅槃的果位,这个是佛经当中提到的。还有《佛说观无量寿佛经》【6】说:“若有众生,若一日一夜守八关斋戒,以此功德回向。求生极乐国”,通过这种受斋戒的功德,能够让我们往升到极乐世界,功德非常广大。《大方等大集经》【7】当中也提到要努力受八关斋戒,如果我们受持斋戒,然后精进闻法修法,能够灭除无量百千万亿那由他劫的重罪,它本身具有非常广大非常强大的清净罪业的作用,这个我们不能忽视。
下面这个教证讲到在斋戒的状态下修法的效率更高,这个教证出自《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广大圆满无碍大悲心陀罗尼经》【8】,在宣讲大悲咒这个修法的时候提到:“若诸众生现世求愿者”,就是说如果你有一些愿望希望在今生当中就获得满愿,你可以怎么做呢?“于三七日净持斋戒”,你在三七日当中净持八关斋戒,然后“诵此陀罗尼必果所愿”,念诵大悲咒,这个愿望非常容易得到满足。包括后面说:“一切恶业并皆灭尽”。这里提到持八关斋戒为前提,修行各种善法,它的功德更加广大,这个是我们可以了解的一个善巧方便。
二、短期出家
短期出家之前是在一些南传佛教的国家当中比较流行,后来逐渐在汉地也有一些道场有这样的活动,这些也是与戒律相关的,所以我们把它纳入到我们的讲座当中。
1,名词解释
短期出家 = 在短时间内保持僧侣的身份 = 出家之后很快还俗。
什么叫短期出家呢?这个概念我们首先要搞清楚,一个比较简单的定义,短期出家就是我们短时间之内保持僧侣的身份,或者说短期之内保持出家人的身份,僧侣就是出家人的意思,如果再直接一点,短期出家指的就是出家之后很快还俗,这个并不是贬义,我们只是在描述一个客观的现象,简单字面上解释,短期出家有这样的内涵。
2,短期出家的价值
(1):本人增长善根功德。
(2):消除民众对出家生活的误解。
(3):培养民众对佛法修行的感情。
然后我们来分析一下短期出家有哪些价值,如果说这个事情没有任何价值,那我们不会有人愿意去做,我们愿意去做就说明它有它的意义,我们可以从几个方面来分析一下:首先它的第一个价值就是本人可以增长善根功德,因为佛经提到出家的功德很大,所以通过短期出家的方式可以种下的善根,短期出家对于个人本身增长善业的功德的作用是存在的。
第二和第三都是从社会的意义上,面对大众来讲的,如果短期出家活动比较普遍,能够消除一些民众对出家生活的误解,因为很多人不知道出家是干什么的,觉得出家好像成天没事做,是不是就是游手好闲呢?他有这样的一些误解。那如果你在一个比较好的道场,参加这样的一个活动,可以去体验一些精进的闻思修,清净的生活,烦恼的减弱等等,通过这种方式,就会消除很多对出家生活的一些错误的想法。当然这是某种程度上的,但是不完全。我们不敢说通过短时间之内的一个参与,就能真正体会到出家生活的状态和感觉。因为很多真正的出家生活,这种长年累月的修行,跟这种短时间的一种新鲜感还是不一样的,打个比方短期出家某种意义上还是一种谈恋爱,还不是结婚,恋爱跟结婚还不能够划等号,所以虽然它能够在某种意义上让你体会出家生活,但是它不能够完全取代那种长期的出家,这个我们一定要搞清楚。
短期出家的第三个价值就是培养民众对佛法修行,包括对于修行人的一种感情,为什么会这样讲呢?我们看到一些南传国家,要求每一个男子在成年左右,都必须到寺院里出家几个月,然后再还俗,再去生活工作,有这样的一些强制的要求,那么这种方式也有它的积极意义,它的一个必要就是能够培养大家对佛法,对三宝,对僧众的好感。
按照一般凡夫的思维方式,我们一般都不愿意否定自己的过去,如果说我的童年少年时期有过某种经历,一般我们都不愿意轻易去推翻它,这是人之常情,所以我们看到一些老年人回忆起早年的一些岁月,可能他的经历在我们看来觉得没有什么非常殊胜的地方,但是他自己会觉得非常好,这是一种感情上的培养,因为他经历过,这段经历代表了他的青春,代表他的少年时期,因为对青春对少年时期的这种怀念,能够让他把这种好感,转加在三宝佛法的概念上,这个情况是有可能会出现的。
所以如果这个人早年出家过几个月,后来即使还俗了,但是他回想起这段岁月的时候,更多的也会带着一种比较怀念比较欢喜的一个心态去回忆,这些有助于他对三宝对僧众产生一个清净心,有助于他的善根增长,还是有积极意义的,所以短期出家有助于培养民众对佛法对修行的一种感情,或者说一种好感,这是我们讲的第三点。
3,有待观察的事项
下面要分享的是一些有待观察的事项,短期出家,它有它的价值,但是也有一些有待观察的因素,我们来分享几点。
(1)女众短期出家需慎重。(要观察“短期出家”是否受戒? 受什么戒?)
为什么要这样讲?因为稍微有点闻思功底的人都会知道佛法当中有一个常识,佛陀规定女众只能够出家一次,女众如果出家还俗之后,就不能够再次出家了,但男众可以出家七次。那么如果你因为这样的方式,出家再还俗之后,万一将来出不了家,这有可能会让你感到困扰,所以我们要分析一下这个问题。
女众只能出一次家的原始教证,在很多律经当中都提到,我们这里引用《根本说一切有部毗奈耶.杂事》【9】的教证,佛陀这样讲:“诸还俗尼更不得出家”,他也提到说,还俗的这些女出家人不能够再次出家,如果没有这样去要求,可能有些世间人会做出一些诽谤、讽刺和讥毁,这些都是很危险的,所以,佛陀说:是故“苾刍尼”一舍法服,已归俗者,不应更令 “出家”。
第二个教证还是这部律藏提到的【10】,“具寿邬波离”就是这个尊者,他请问佛陀说,若‘苾刍尼’舍戒归俗,重求出家,得与出家近圆不?”佛言:“邬波离。一经舍戒更不应出家。”两个教证都明说比丘尼还俗舍戒之后,没有资格再次出家。关于这个教证其实有不同的解释方式,一种解释方式就是这里它直接提到的是比丘尼,前提是说你要受过比丘尼戒,然后舍戒之后不能出家,这个很明确,但是沙弥尼呢,好像不是很明显,但是我们根据一些清净道场的操作方法我们都会发现,对于很多沙弥尼在很多地方也是按照这个标准去执行的。所以我们从比较保险的角度来讲,如果你要短期出家,一定观察一下你短期出家的这个活动,本身是否受出家戒,我们知道出家戒对男生来说有沙弥戒、比丘戒,对女众来说有沙弥尼戒,正学女戒、比丘尼戒三种戒律,如果说你要涉及到受出家戒的情况,就要慎重观察了,如果你受了之后再舍戒,将来有可能会障碍你再次得戒,再次出家,意味着你就没有资格再出家了,这个要观察清楚。
如果说有些寺院所说的短期出家其实没有受出家戒,只是剃个头,然后穿个僧衣,过几天之后,你把衣服换了,就OK了,没有受戒的形式,那应该问题不大,应该不要紧,或者说只是给你受八关斋戒,八关斋戒也不是出家戒,也没有问题,所以你必须要观察这个短期出家活动是不是有授女众的出家戒,这是我的一点建议,也是一个比较常见的问题。
(2)“短期出家受戒”是否得戒,待观察。
第二个有待观察的事项就是短期出家受戒,是否能够让你得到戒体,这个也是有待观察的,上师仁波切在《闲谈问答录》【11】当中就提到说:出家戒全部都是有生之年受持,都是尽形寿的,并没有说受持多少天的一个说法,所以你在受沙弥戒或者受沙弥尼戒的时候,一般来说要有发愿:我尽形寿都要守这些戒律,我发愿到我死之前都要守这个戒。在这种心态摄持之下,才可以得到这个戒,那如果说你在短期出家的时候,假设他给你授出家戒,但是你当时想的是“我受完之后,过两个月我就还俗了,过一个星期之后我就走了”。你的心态根本就没有打算一辈子尽形寿受持这个戒,虽然你在念这个仪轨,但并没有发愿,你的心态完全没有跟它的意义匹配,那么能不能得戒,这个也有待观察。
所以短期出家,如果说有这样传戒的仪式,又是说传这种尽形寿的戒律,如果说你没有这样终生受持的发愿能不能得戒,我们不敢完全下结论,我们只能说待观察,这也是一个有待分析的问题,见仁见智,我们也是在这里做一个分享。
4,如何看待“出家”
第四就是另外附加的一个比较大的话题——如何看待出家,出家也是一个我们很多修行人比较关注的,那么关于出家这个话题,今天我们也是从多个方面,跟大家做一个简单的分享,这些分享也仅仅是代表个人的一些想法,不敢保证讲的每一句话完全都是对的,仅供参考。
(1)出家有功德
首先我们要讲的第一点就是出家是有功德的,这个其实经典论典提到的太多了,我们这里没有一一引用。出家这个行为本身就能够让你种下善根,你看到穿着僧衣的形象,看到一个僧人的形象都能让你种下善根,那么亲自去出家就更有功德了,包括一些演员,虽然没有出家,他只是演一个和尚,都能够让他种下善根,所以从积累功德种下善根的角度来讲,出家有它的积极意义,这个我们首先是要肯定的。
(2)关于出家的“政治正确”(Political Correctness)。
事实上:不是每个人都适合出家。
第二点就是关于所谓出家的“政治正确”,“政治正确”是一个世间的术语,但是我们把它套用在佛法当中,我们也会觉得有些时候我们会认为出家好像也是一个政治正确的观点或者说法,何为政治正确?就是在世间有些政治的敏感话题,好像有某种禁忌让我们不敢去讨论,或者不敢去往不同方向去引申,我们只能遵循某种大家共同拥有的观念去说去做,这是一种潜规则。
在佛法这个圈子当中,当我们碰到出家这个话题的时候,也会有种政治正确的倾向,当一个道友他要出家,我们可能除了赞叹随喜之外,不敢说任何话,不敢说不好,不敢说no,总之就是不敢说一些否定的话。所以我们明明知道他可能不太适合出家,但是我们也不敢说话,害怕阻碍他出家会有过失,这是我们一种政治正确的观念。但是从事实上来说我们一定要搞清楚出家有它的功德,但并不是每个人都适合出家,这个前提非常重要。有些人出家之后,长期来看可能对自己不是很好,对佛教整体也不太好,打个比方有一部佛经提到说魔王在末法时代可能化现为出家人的形象来破坏佛法,对那些魔化现的出家人来讲,他的存在不是为了弘法利生,而是为了迫害佛法,出家本身能够种下善根,但是我们不敢保证百分之百每个人都适合出家,这是一个基本的事实。
(3)出家仅仅是一个开始,而不是终点。
(出家并不必然等于获得解脱,出家之后做什么,比出家本身更重要。)
第三我们要了解的就是出家仅仅是一个开始,而不是终点。这一点非常重要,有些居士会把我出家当做是我修行的一个终极目标,认为我出家之后我的修行就自然成功了,我自然就获得了解脱的保证,这其实是一种不准确的观念,出家仅仅是一个开始。出家的过程其实非常简单,你去善知识那里剃度,受过出家戒,换一套僧衣,留光头,花费的时间非常少,但是你今后的日子怎么过,这个更加重要。
出家本身并不必然等于获得解脱,这句话非常重要,我们看佛经就会发现,佛陀时代有许多出家人因为自己破戒堕入三恶趣,堕人地狱,堕入饿鬼,堕入旁生,这种公案非常多,包括迦叶佛时代,很多出家人堕入恶趣之后,到释迦佛出世的时候还没解脱,这些公案我们都是有印象的。
所以出家本身不能够跟解脱划等号,出家之后做什么比出家本身更重要,这点非常非常重要,如果你没有考虑清楚我出家之后要做什么,只认为出家就OK了,出家就包办了一切,一切都搞定了,这种想法非常天真,其实你出家之后日子还长着呢,单单一个出家还不足够,它仅仅是一个开始。
(4)出家是手段,不是目的。
出家仅仅是一个手段,而不是目的,手段或者方法跟目的差别其实我们都知道,比方说我们说为什么要吃饭?吃饭是一个方法,对一般人来说,吃饭的目的是为了避免我们感受这种饥饿的痛苦,为了让我们能够生活下去,能够生存下去,让我们的身体不要生病,所以吃饭本身不是目的,不是为了吃饭而吃饭,而是为了健康而吃饭,所以吃饭它是一个手段,而不是目的,那出家也是一样,我们不能够为了出家而出家,出家是一个手段,它的目的是什么,从自利来说出家的目的是为了让我们能更好的拥有闻思修,弘法利生的顺缘。对众生来说出家是为了更好的利益众生,所以出家本身它是一个方法,而不是一个终极的果,把这个想清楚之后,很多关于出家的一些比较偏颇的看法都能够得以遣除。
(5)福利与义务、收益与风险:(如果出家之后不好好修行,不如做一个在家修行人)
(关于信财)
第五就是我们要分析一下出家的收益跟风险有哪些,收益跟风险,其实我们都是很了解的,比如在世间我们做一项投资,即便是它的前景非常美好,收益率很高,但是风险也要考虑一下,很多事情它可能是收益跟风险并存。包括世间的很多福利,你享受这个福利之后,要承担责任,你要去履行与这个福利配套的相关义务,这些都是世间的常识。
前面讲出家有很大的功德,那么除了功德,你是不是完全什么都不需要做呢?这个也不一定,在享受出家的福利和功德的前提之下,你也可能需要做好承担风险的准备。我们可以归纳为一句话,如果出家之后不好好修行,不如做一个在家人,这是很多佛经都提到的。
有一种错误观念认为我出家之后就算是天天睡大觉,什么事都不干,也比在家天天造恶业强,这种观念其实不一定准确。我们不用从很多方面,只从一个方面——信财这个角度来讲,什么叫信财,学过前行的师兄都了解,信众,施主供养的财产,财物叫做信财。
对于很多在家居士来说,大多数人谋生方法都是自食其力,自己工作,自己赚钱或者家里有钱不用工作,都是拥有相对比较正常的方式去谋生,去维持这样的生活,但是出家之后,你要知道很多时候 是居士在养你,是这些施主在养你,在家时候是我自己养活我自己,但是出家之后,如果你没有一些相关的积累,没有一些稳定的财物的收入,你就需要靠施主来养活你,那么这些施主在供养你生活费的时候,很多时候他是有期待的,他希望你能够好好修行,希望他能够获得福报,获得功德,如果我们接受这样的信财,没有好好闻思修,没有守持清净戒律,会欠下一个非常严重的债务,来世可能会堕入三恶趣,做牛做马去给这些施主还债,这个情况有很多公案。我们前行里面说信财和亡财不是那么容易消化的,这对我们很多凡夫人来讲是一个潜在的风险,出家之后谁来养你,这个问题确实非常关键。
我们来看几个教证,第一个就是《毗奈耶经》提到的“宁可去食用,燃火之铁球,不具戒律者,切莫食信斋”。宁可把燃烧的铁球吞到嘴里,也不要在不具备清净戒律的情况下,去享受这些施主的供养,因为你现在吃一个铁球可能会死掉,今生的生命就没有了,但如果说你不具备清净戒律去肆意享用这些信财,不单单是今生,可能生生世世都被毁掉了。所以这个方面,结果是完全不一样的,博朵瓦格西也讲过:“在家人天天造十不善业,也不如戒律不清净之人享用一口信食的罪大”。这里有两个对比,第一、在家人是天天,不是一天两天,更不是一秒钟一分钟,而是成年累月,几十年如一日,天天造十不善业,第二,不是一两种不善业, 而且十不善业都齐了,这个过失很大,另外一种情况戒律不清净的人享用一口信众的供养,这个罪业跟前面的罪业比起来还要大,所以这个情况我们要想清楚,如果说出家之后不好修行,可能下场会比在家更加悲惨。
《弥勒狮吼经》里这样讲的:宁可一日还俗一百次,戒律不清净之僧人切莫享用信财。包括《教比丘经》提到:不守出家之学处的人,身著出家装束享用信财亡财,不如做一位正直的在家人。这个也是讲得很明显,包括上师前段时间在《大乘经庄严论》第82课,也提到了类似的一些教言,我们都可以回忆一下。
刚才讲的风险跟收益的问题,如果套用一句世间的话来说:出家有风险,剃度需谨慎。这样说并没有贬义,对于一个凡夫人来讲,如果我们修行能力,守戒的能力不是很强,这个需要慎重观察。
(6)参考点:能否实现自他众生的利益最大化。
第六点我们抉择要不要出家,其实很重要的一个参考点是什么呢?就是能否实现自他众生利益的最大化,这是我们作为一个大乘佛教徒要考虑的,大乘佛教徒最核心的目标是为了利益众生,利益包括自己在内的所有众生,自利利他。那么我要不要出家,还是继续做在家人,就是要看出家之后能不能实现自他众生利益最大化。
比如一些师兄出家很犹豫,他会觉得我出家之后,可能会给父母带来痛苦,会给我的家人带来痛苦,会有很多的人伤心,他们可能没有人照顾等等,而出家之后又有很大的功德,所以感到很犹豫,那可以去这样想,你出家之后带来的负面的影响可能是让亲友很痛苦,或者说是让亲友对佛法生邪见,那么只有在一种情况下还可以坚持出家,那就是出家之后你创造出来的善业功德能够远远超过对于他们带来的暂时痛苦,如果说你出家之后对众生有很大的利益,能够让自己产生一个很大的修行上的飞跃,产生一个大功德。包括你将来出家之后,可以弘法利生,可以度化很多众生,虽然你的亲友暂时痛苦,那么这些痛苦跟你出家之后,产生的这种广大利益相比,不值得一提,那么你仍然可以义无反顾地选择出家。
如果你出家之后,不能够实现很好的闻思修行,弘法利生,并没有产生很大的功德,仅仅是通过出家种下一个善根,而产生一个暂时的功德,但又让很多人对佛法产生邪见,对你产生不好的想法,那就要考虑了,你有没有实现自他利益的最大化,这个是我们需要去谨慎考虑的,所以出家本身并没有说你一定要去或一定不能做,这个因人而异,每个人的因缘、福报,环境背景、人际关系都不一样,我们不能够一概而论。长远来看如果出家对自他众生都有利,那么你可以这样做,这个是我们讲的一个参考点——实现对自他众生的利益最大化。
(7) “出国留学”的例子
我们拿出国留学来比喻出家,通过这个例子我们可以更好地去理解很多问题,当然现在我们中国已经发展得比较发达了,我们也不敢说出国留学一定是比在国内更好的选择,我们就假设是一个非常不发达的国家的人前往一个发达国家去留学,把它比喻成一个人从在家的红尘当中前往寂静处出家。我们可以从几个方面来讲,首先第一,出家其实跟出国留学非常像,出国留学有好处,有利益,很多人都想出国留学,但是出国留学能不能保证你今生一定能够成才呢?不一定,有些留学生发展得很成功,有些留学生一败涂地,各种情况都有。是不是留学之后就百分之百OK了,就没有什么困难了?不是的,留学仅仅是一个开始,留学之后做什么,每天都在干嘛,这个非常重要,不单单是你办个留学手续之后就可以的。
另外一点就是我们前往寂静处,一个深山,一座寺院,或者一个清净的道场,就好像是你出国留学前往一座学校一样,寂静处对修行会有顺缘,会有帮助,但我们不敢保证寂静处能够把一切问题都解决,很多寂静处还有很多旁生,鸟类,昆虫,我们不敢保证说它们都全部解脱了。前往寂静处就好象前往一所学校一样,考上一个好学校,是不是保证你今生就一定成功?你今生就一定是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这个也不一定,有一些名校当中固然有很多成功人士,但也有很多犯罪分子,很多不太好的人存在,所以前往寂静处就像前往一所学校,有功德但不能保证一切,它仅仅是开始,但不是结果。
反过来讲,一个留学生如果他不好好学习,天天玩耍,挥霍钱财,天天散乱,那么这样败家的行为,其实很多时候比不出国还糟,你不出国,可能在爸妈身边,还有人看着你,生活不会太离谱,但是有一些人因为自制力非常差,出国之后没人管了,爱干啥干啥,结果生活一塌糊涂,变得非常堕落,这种情况也有。
所以我们拿这个例子做比喻,留学之后,能不能做一个好人,这个其实跟自制力有很大关系,出家之后能不能做一个好出家人,其实也要看自制力,也要观待很多因缘。
另外一个方面,还是用留学这个比喻,留学是不是一件很轻松,很爽的事情,不一定,很多留学生其实生活是很艰苦的,需要一边去打工,一边去做很多事情,要忍受很多艰难困苦。留过学的人都清楚,很多苦只有自己知道,在国内的亲友看来你很风光,其实很多的亏你自己是吃过的,你自己是走过弯路,流过眼泪的。所以留学可能要吃很多苦。其实出家也要承担很多的困难,出家之后有生活的困难,身体的困难,情绪的困难,很多的情况都可能会发生,这跟人的福报是有关系的,如果你福报很大,没有问题,如果是我们的善根、资粮还不足够,那么出家之后也有可能会遇到一些与留学类似的困难。
所以还是一句话,出家之后你必须要实现比在家更好的闻思修行才有意义,就好像说你花大钱出国留学,你必须要获得足够的回报。现在有很多留学生出去的时候花了很多钱,然后回国之后找工作找不到,他觉得很亏,觉得我当时不花这些钱的话,现在在国内都可以买房了,当时何必出国呢?这就是出国留学没有实现一个效益增长,当然这是一个经济效益,其他的自我成长的效益我们暂时先不讨论。
那么如果出家之后没有好好修行,甚至可能会出现出家之后比在家修行还差的情况,这个情况真的存在,包括我认识的人都有,他出家之前在佛学会甚至在密法班里,有很多闻思修的顺缘,有共修,有定期的听课,有考试,有研讨,有法师辅导,闻思的顺缘完全具足,但是他出家之后,到了一个不具备闻思修顺缘和条件的道场。到了那个地方才发现原来在这个地方我没有条件闻思修,而学会的课又断了传承,然后在那边每天有大量的时间,但是自己又没有能力去安排时间闻思修,对于这种情况,真的是可能会存在。
所以还是那句话要考虑能不能做得比在家时候更好。现在很多人会觉得,我没有出家,是不是就没有希望了,其实不一定,就好像说一个人没有出国留学,没有考上一所名校,今生就一定失败,这个也不一定,你还有很多方法,还有很多条路可以走,你没有出国的的经历,你没有考上名校的学历,但不代表你一定是一个失败者。从时间上来说你还有很多种可能性,你仍然可以自我提升,仍然可以去努力,仍然可以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通常来讲我们没有条件出家,并不意味着你的修行一定会失败,你仍然有解脱的可能性,只要好好闻思修,你仍然有一个光明的前途,所以我们通过出国留学的比喻来分析出家这个问题,我相信通过这个比喻很多方面我们可以考虑得更加清楚。
(8)动机很关键。
(出离心是关键,但是菩提心的功德更大,一念菩提心都比小乘出离心功德更大。)
出家的动机非常关键,我们大乘佛教徒做任何事情都讲究动机,你为什么要这样做?你的目的是什么?对于出家人我们更多人会问:你的目的是什么?他说为了解脱,当然这是一个相合出离心的动机,而出离心确实是一个关键,但是我们要知道,出家本身是大乘佛教跟小乘佛教都共同可以做的行为,小乘的行者可以出家,大乘的行者也可以出家,如果你仅仅有一个出离心不足以把你从小乘行者当中区分开来。
作为一个大乘行者,我们要知道出家的功德再大,也不可能比菩提心的功德更大,菩提心是功德最大的一个善法,如果说你只有出离心没有菩提心,虽然有功德,但是这个功德相对来说还是很有限的,如果你有一个真正的菩提心,知道出家的目的是为了利益众生,以菩提心摄持,这一念的功德都会广大无边,所以在大乘的《维摩诘所说经》提到:“汝等便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是即出家”,发菩提心就是一种出家,这是大乘的一种定义。结合这个问题,其实我们就是要从一个更大的角度去考虑,你想出家的想法当中,对什么问题看的比较重?比方说有一个发心的居士,在学会当中担任一个重要发心岗位,如果说他没有做好交接,就直接撂挑子不干了,那我们说他这样的行为可能会不负责任,可能会给这个团队,给弘法利生的事业带来很大的损失,这样过失非常严重,但如果说这个居士他不做任何交接,不做任何安排,没有说什么就直接出家了,然后他出家之后,他的发心工作自然而然就中断了,也没有人能够顶得上来。那么这个方面其实很多时候我们出于政治正确,不敢说他有任何问题,我们只能说出家好,出家功德大啊,但是客观上他确实给弘法利生事业带来很大的损失,而他出家之后又有没有这样的一个非常广大的利益众生的发心机会呢?这个我们也要观察。
有一些居士在家时发心岗位非常重要,可以利益很多众生。然后出家之后,自己一个人关在房间里,其实没有很好的去依止上师,也没有很好的去发心,自己的修行也没有很大的提升,这其实很可惜,在他心目当中可能更看重自己的解脱或自己的这种清闲状态,自己不要有压力,不要有风险,对众生对三宝的事业看得很轻。
所以在这个地方还是要分析清楚,出家固然是一个很有意义的事情,但是比出家更重要的事情是依止上师,你应该考虑我怎样做能够让我更好地依止上师,我做出的每一步判断,每一步选择是否有助于上师的事业,是否有助于我更好地依教奉行,这个非常重要,所以出家本身是一个方法,那么出家的目的是为了更好的闻思修。还是回到这个点上,我们要结合依止上师,结合众生的利益来考虑出家这个问题。
(9)先努力做一个好居士。
对于很多想出家的人来讲我们可以给他一个建议,有没有因缘出家可以顺其自然,看机缘,但是之前你应该花精力先努力让自己做一个好居士,这非常重要,如果按照一般的标准都不能够做一个好居士的话,你说我会成为一个好的出家人,这个可能性是非常低的,因为出家人的标准,出家生活,它的很多考验、难度比在家居士可能要更高,如果你尚且没有能力成为一个好居士,你如何有把握说我一定会成为一个好出家人,好出家人跟坏出家人可是完全不一样的,如果你是一个好居士,或一个坏居士,一个造善业,一个造恶业,一个会影响很多人行善,一个可能会把很多人带坏,一个好居士或一个坏居士,他是有一定影响力的。但是如果说你是一个出家人,一个好出家人,他的这种好的影响力比好居士会更大,他的号召力完全不一样,那么反过来讲如果是一个坏出家人,他的破坏性也会远远大于一个坏居士。一个坏居士在四处散布一些邪说,在宣说一些邪见的时候,有些人会怀疑说他就是个居士,他说的也不一定是对的,很多人不一定会信以为真,但如果说是一个坏出家人,他穿着僧衣,道貌岸然地在散布邪说,散布邪知邪见,很多人会因为这种身份而被迷惑,会受误导,会认为这是师父说的,肯定是对的,不加观察,这个情况我们在汉地看的很多。所以我们想成为一个好出家人,还是先努力做一个好居士,先做好这一点之后,我们成为好出家人的概率就会大幅提升。
莲池大师在《竹窗随笔》【12】当中有一个教言说有四种情况:“有在家出家者,有出家在家者,有在家在家者,有出家出家者”。首先第一种他这样讲到:“处于族舍,具有父母妻子,而心恒在道,不染世尘者,在家出家者也”。就是说你虽然处于红尘闹市当中,有家庭的束缚,但是你的心恒时在修行方面,出淤泥而不染,这是在家出家人,虽然表面上是在家人,但其实他的心是出家人,这是第一类情况,也是很好的情况。
第二种情况:“处于伽蓝(寺院),无父母妻子之类而营营名利无异俗人者。出家在家人者也”。虽然身在寺院,没有父母亲属这些家庭的束缚,但是内心非常执着这些名闻利养,跟俗人没有什么差别,虽然表面是出家人,其实心是在家人,是出家在家人,这是很可惜的。第三:“处于俗舍,终身缠缚,无一念解脱者,在家在家者也”。就是身体在红尘当中被束缚,然后心也没有任何对解脱的向往,这就是在家在家人,像很多世间不修行的人就是这种情况。第四种情况:“处于伽蓝,终身精进,无一念退惰者,出家出家者也”。身在寺院,没有懈怠,非常精进地闻思修行,弘法利生,这是出家出家人。那么这四种情况,莲池大师做了一个比较,他说:“虽然,出家出家者,上士也无论矣”;就是说我们最理想的状态当然就是出家出家人了,身出家,心也出家,这个是很好的,非常值得赞叹,那么有两种情况我们给做对比:“与其为出家在家者,宁为在家在家者”。就是说那两类不太好的情况,一种就是在家人,身体是在家人,但是心也是在家人,身体在红尘当中,然后心也很散乱,天天在造恶业,这是一类情况,那么另外一类身是出家人,但是心非常的庸俗。这两种情况对比,与其穿着僧衣造恶业,过着堕落的生活,还不如做一个彻底堕落的在家人。“何以故”?他说:“袈裟下失人身,下之又下者也”。穿着袈裟失去暇满人身而堕人三恶趣,这是最可悲的情况,这是莲池大师的观点。
所以这四种情况其实给我们做了一个警戒,一方面对于想出家的人来讲,我们尽量做最上等的情况,对于暂时没有能力出家的人来讲,我们可以成为在家出家者,虽然身在红尘,但是我们可以心向道,我们可以努力去闻思修行,可以让自己具有闻思修的顺缘,如果是在古代高科技这些条件不是很发达,你在红尘当中可能很多条件不容易具足,但是现在这个时代,高科技可以让你在红尘当中,通过网络、手机、电脑体验到很多闻思修行的顺缘,可以听上师的课,看光盘,听直播,查经藏,看法本,很多顺缘通过高科技是可以实现的,在家修行的条件通过发达的高科技很大程度上被改善了,所以我们先努力成为在家出家人,然后再考虑我要不要出家,这是一个比较妥善的方法。
(10)对于“出家”的两种极端见解:
1)盲目崇拜。
2)傲慢轻蔑。
关于出家有两种极端的见解,第一种就是盲目的崇拜,包括在汉地当中有一些居士看到一个出家人就盲目崇拜,认为他说的完全是对的,对他所说的话,所做的行为完全不加观察,这其实很危险。我们说依止善知识之前要慎重观察,也没有说过只要是出家人一定就是善知识,并没有把出家当作是善知识的一个充分条件,这个是我们要了解的。所以盲目崇拜这种做法很危险,容易让自己被一些邪师,持邪见者欺骗,带来伤害,这是第一种极端见解。
第二种极端是傲慢轻蔑,就是看到听到有些出家人不太如法,不太清净,然后对出家生活,对出家人不屑一顾,认为出家也没什么,还不如在家人,这其实也有点过于狂妄。很多时候我们会发现一些人会做比较,他会说你看这个出家人他如何如何糟糕,另外这个居士多么优秀,出家还不如在家呢。其实这种比较非常不公平,我们说比较要拿同一个级别的同一个档次的人来做比较,你拿一个很烂的出家人跟一个很棒的居士比较,那当然不好比了,你当然可以说这个人不如那个在家人。一般情况下一些很优秀的普通居士,跟一些很优秀的出家人相比,还是有点差距的,我们在汉族人当中可以看到很多这样的情况,这个居士虽然很优秀,但是如果你拿最优秀的出家人跟他比,他还是差很远的。
所以同档次的情况下比较,我们可以说出家生活还是有它的优势的,我们不能够去否定出家生活,出家的一个很大的优势在于你无需花这些时间去谋生,去应酬,花很多时间去应付这些世间的琐事,只要你愿意你可以投入大量的时间去闻思修,时间资源完全不一样。打比方说两个人天分智慧差不多,这两个人一起学习,一起去钻研某一个学科,一个人每天只能投入一个小时,另一个人他每天可以投入六个小时,几年之后,这个投入六个小时的人,他的水平会远远的把前者甩开,这个情况非常容易理解,所以出家人有他的优势。所以我们不能够因为看到听到有些出家人不太清净如法,就对出家人产生一种非常傲慢的心,这种心态会消损自己的善根,这个是我们要警惕的。
(11)必要时可以进行提前考察、体验、规划。
很多时候有些居士很冲动,他想要出家,马上就把工作辞了,马上离婚,马上到一个深山里去,这种情况当然要看善根了,如果说善根很充足也没有什么,但是很多时候他到了这个地方才发现跟他想的不一样,不是这么一回事,然后就很纠结。其实很多时候我们不需要这样的冲动,想出家没有问题,但是你可以提前去考察,提前到一个地方去住一段时间,去体验一下,观察一下,也可以跟一些智者做一下规划,看一看怎样去把握自己出家之后的方向定位,其实很多方面是可以有规划,有考察的。
(12)我们有义务维护出家人的整体形象。
作为一个佛教徒,我们有责任和义务护持佛教的形象,这个非常重要,现在世间有很多对出家人不好的传闻,包括也有一些别有用心的人,拍摄一些出家人不好的图片,然后传到网上,让很多人对佛教产生不好的想法,对于这种情况我们在因缘合适的时候应该挺身而出,去做一些相关的澄清和防护,这个是非常有必要的,如果我们听之任之,长久来讲对佛教的弘扬不一定有利。
PS:“出家人”的定义?
与此相关的还有一个话题就是出家人的定义是什么?其实对于出家人的定义,我们很多时候内心当中是很模糊的,到底什么是出家人,这其实很不好说,很多时候我们会说像一些穿着大褂,剃着光头的,就是出家人,但这不一定是。前几年在北京的某地方出现过一个非常不好的丑闻,有一个看似出家人的一个人,跟几个美女在一起,然后引起世间上有些不好的说法,好像说有不清净的行为等等,但是后来一调查,那个人是一个画家,他喜欢留光头,喜欢穿这种传统的大褂,然后被误认为是出家人,其实根本不是。那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就是留光头穿大褂的不一定是出家人,郭德纲也留光头,他也穿着一个好像大褂一样的衣服,但是他也不是出家人,所以我们不能够仅仅通过外表来判断他是出家人。
包括在藏传佛教当中有一些高僧大德,我们会说他好像穿着红袍,也留光头,所以他是出家人,也会有些新闻说某某活佛结婚了,有些世间人不理解,活佛怎么可以结婚?他怎么可以破戒呢?其实那个活佛是在家活佛,在家居士,一个在家居士结婚,有什么好大惊小怪的,他根本就没有受出家戒,没有受沙弥戒,没有受比丘戒,或者他受了戒之后舍戒了,显现上他没有出家人的戒体,就不算是破戒,他本质上还是个居士。
在藏传的修行法仪当中,剃光头的情况非常多,穿红袍的情况也很多,但是这个红袍有不同的讲究,出家人的法衣,裙子是有一些特殊的条纹,一些特殊的标志的,这些标志有很多居士是不懂的,他看到这个红色的袍子,红色的裙子认为都是一样的,其实不一样,有些在家的高僧大德,他也留光头,也穿着红袍,但是他的裙子跟出家人的僧衣不一样。
所以我们虽然不懂,但是应该有大概的常识,了解这些常识之后,就不会说看到一个光头形象的修行人,就认为他是出家人,总体来讲我们判断是不是出家的一个标准就是是否受过出家戒,受过沙弥戒,受过比丘、比丘尼等这些出家的戒律,受过这些戒律就是出家人,如果说你没有受过,但是你在寺院里刚出家刚剃度还没有来得及受戒,或者说因为一些原因暂时没有受戒,但是你的生活方式跟出家人一样,持梵净行等等,跟出家人在一起,也可以说是出家人。
有一些其他国家的一些寺院,他们是有僧人结婚的传统的,但是这些僧人其实他都没有受出家戒,他们都是受在家的居士戒或者是受菩萨戒,本质上讲因为他没有受出家戒,所以你不能够说他破戒,因为他根本就没有受过这个戒,他结婚本身并不破戒,因为他没有受过出家戒,只有出家戒才要求说要断除跟异性的一些行为,包括八关斋戒也是暂时受,也并不是长期受,这些情况我们要分清楚,不能够简单通过外相来下结论。
(13)要避免“把修行的希望都寄托在环境、形象的转变,而忽视了当下的修心”
这种情况其实非常常见,有些居士感到闻思很困难,修行难度很大,很多的违缘障碍,然后他把所有的这些问题都归结于一句话:我之所以修行上不去,之所以烦恼这么重,就是因为我没有出家,就是因为我没有前往寂静处,把所有的问题都寄托在身份、形象、环境的转变上面。其实这方面也是不太妥当的,如果说我们把所有的希望都寄托在环境方面,那我们就有可能忽视当下我们可以做的很多形式,虽然你现在身处红尘,你的身份是居士,但是并不意味着你什么都做不了,我们还有很多方法可以让自己变得更好,可以让自己进步。所以我们不能够因为自己没有出家,没有在寂静处,就自暴自弃,放下自己当下的修行,这些真的很危险。
如果说我们完全忽视内心的修持,只是寄托在环境方面,那么你出家之后你能不能做一个好出家人也不好说,这个是需要观察的。那么最后归纳为一点,就是说如果没有福慧资粮,出家在家都可能修行失败,如果福慧资粮圆满,出家在家都可以成功,所以在家跟出家都有解脱的机会,关键是我们要精进积资净障,精进祈祷上师,精进修行,这是归结到最后的核心。
今天我们就讲了两个话题,一个是关于八关斋戒,八关斋戒的相关戒条、分类、注意事项、受戒方法。第二个话题是关于出家,短期出家的意义,短期出家关于女众方面的一些注意事项,还有关于出家的一些综合考量。下一节课是第四节课,标题叫做《广大菩萨戒》,我们讲完别解脱戒之后,就来共同学习菩萨戒的话题,相关的预习资料有好几节课,第一就是《三戒要解》的第13课到22课,这几节课我们有条件的话都可以提前去看。那么下节课我们会共同来学习菩萨戒。
如果今天我有任何讲错的地方向上师三宝,还有各位师兄忏悔,非常感谢大家的聆听,下面我们一起回向。
注解:
1、【问何故此律仪名为近住。答近阿罗汉住故名近住。以受此律仪随学彼故。】
2、【如是律仪。或名长养。长养薄少善根有情令其善根渐增多故。有说长养在家善根令近出家善根住故。】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3、受戒仪轨 :于三宝所依处前随力供上供品,脱鞋,五支(两手、两足、脸)沐浴,向三宝及上师顶礼,两膝著地、合掌,发出离心及菩提心。于上师或三宝所依处前诵此文:
大德(导师)一心念我,我名______,从此时起终身皈依佛,两足尊;皈依法,离欲尊;皈依僧,众中尊。请大德(导师)从此时起,乃至明日日出时止,摄我为八斋戒者(诵三遍)。此乃方便(师说),善哉(自说)。
次诵:愿师(导师)念我,往昔圣者阿罗汉如何断除杀生而不杀生,如是我名______,亦从此时起,乃至明日日出时止,断除杀生而不杀生,我以此第一支,向圣者阿罗汉之学处随修、随学、随作。此外,往昔圣者阿罗汉如何断除盗取,非梵行,妄语,谷酒、酒粉、能醉、放逸之物,歌舞、音乐、华鬘、涂香、饰件、涂色,高广大床、非时食而不食非时食。如是我名______,亦从此时起,乃至明日日出时止,不盗,不非梵行,不妄语,不饮谷酒、酒粉、能醉、放逸之物,不作歌舞、音乐、华鬘、涂香、装饰、涂色,不坐卧高广大床,不非时食,我以此八支向圣者阿罗汉之学处随修、随学、随作(诵一遍)。
此乃方便(师说),善哉(自说)。
4、【佛言。日中后不食有五福。一者少淫。二者少卧。三者得一心。四者无有下风。五者身安隐亦不作病。】 —《佛说处处经》
5、【奉持八戒,习五思念,为佛法斋,与天参德,灭恶兴善,后生天上,终得泥洹。是以智者自力行,出心作福。】 —《佛说斋经》
6、【若有众生。若一日一夜持八戒斋。若一日一夜持沙弥戒。若一日一夜持具足戒。威仪无缺。以此功德。回向愿求生极乐国。戒香薰修。如此行者命欲终时。见阿弥陀佛与诸眷属放金色光。持七宝莲花至行者前。行者自闻空中有声。赞言。善男子。如汝善人。随顺三世诸佛教故。我来迎汝。行者自见坐莲花上。莲花即合。生于西方极乐世界。在宝池中。】—-《佛说观无量寿佛经》
7、【亦当数数受八戒斋。勤行精进乐听正法如说修行。此诸众生于三宝中得决定信生欢喜心因缘故。能灭无量百千万亿那由他劫在在处处应受恶道种种诸苦。】
—《大方等大集经》
8、【若诸众生现世求愿者。于三七日净持斋戒。诵此陀罗尼必果所愿。从生死际至生死际。一切恶业并皆灭尽。】 —《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广大圆满无碍大悲心陀罗尼经》
9、【从今已去,诸还俗尼更不得出家。其长者等,善为讥笑,损坏我法。是故“苾刍尼”一舍法服,已归俗者,不应更令 “出家”。】—《根本说一切有部毗奈耶.杂事》
10、【具寿邬波离请世尊 曰:“大德。若‘苾刍尼’舍戒归俗,重求出家,得与出家近圆不?”佛言:“邬波离。一经舍戒更不应出家。”】—《根本说一切有部毗奈耶.杂事》
11、【但有点疑惑的是,一切有部中,出家戒全部是有生之年受持,并没有“受持多少天”的这种仪轨。所以,我不太清楚他们用的是何种仪轨,不知有没有充分的律藏教证依据,是否像八关斋戒那样在佛经中有明确记载?如果真有这种合适的仪轨,则功德会非常圆满,对很多人来讲,确实也可在他相续中种下善根,并依此对出家生活有所了解,有很多好处和必要性。】—《闲谈问答录》
12、【有在家出家者,有出家在家者,有在家在家者,有出家出家者。处于族舍,具有父母妻子,而心恒在道,不染世尘者,在家出家者也。处于伽蓝,无父母妻子之累,而营营名利,无异俗人者,出家在家者也。处于俗舍,终身缠缚,无一念解脱者,在家在家者也。处于伽蓝,终身精进,无一念退惰者,出家出家者也。故古人有身心出家四句,意正如此。虽然,出家出家者,上士也无论矣;与其为出家在家者,宁为在家在家者。何以故?袈裟下失人身,下之又下者也。】–《竹窗随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