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位置: 首页 > 辅导 > 三戒要解 > 正文

《三戒要解》(上)辅导讲记第4课及答疑

本文作者: 发布时间:2020/10/29 17:21

(2014-3-29)

P47:“第三瑜伽续,入门:五觉性灌顶加上阿阇黎灌顶,通过获得此六灌顶成熟相续。”

五觉性灌顶,前面事部、行部所提到的,第一是宝瓶灌顶、第二是五佛冠灌顶、行续中的金刚铃灌顶、金刚杵灌顶、名灌顶,五种苏醒觉性的灌顶,加上金刚阿阇黎灌顶,如果要修持瑜伽续,必须获得这六种灌顶才有资格,这是很关键的入门。否则就没办法趋入见解和修持、行为、乃至得果,这些都没办法进行安立。

P48:“见解:以证悟胜义中诸法无相之加持,而将世俗法观为金刚法界本尊。”

前面讲到行续的见解与瑜伽续相同,瑜伽续的见解也是行续部要安立的见解。首先要了悟一切万法在胜义中都是无相的,一切万法的本性都是空性、真如的究竟实相。“证悟”也有许多种安立,有些“证悟”是亲证的意思,完完全全已经现前了胜义谛的本性;有些“证悟”是了达、了知的意思;“证悟”的意义很宽泛。在显宗中观宗中也讲到一切万法的空性,在第三转究竟的法轮中也讲到一切万法的如来藏的光明,胜义谛中都是一样的,但在世俗谛中,中观宗说这些都是通过业力显现的,在如来藏本性中说这一切都是客尘,从来都是不存在的,在密乘中基本见解是一样的,因为这是法界的自性、法界的本体、大空性、大光明无二无别的自性,但是在世俗中安立的方法就非常不一样。此处说“以证悟胜义中诸法无相之加持,而将世俗法观为金刚法界本尊。”把世俗谛的一切万法(就是我们现在眼前看到的柱子、瓶子、地水火风……),在唯识中说都是心所显现的;中观宗说这些是无自性的;在究竟的中观应承派见解中这一切都是无相的、都是离戏的空性;在如来藏中说,这些都是他空、所空的法;在密乘中这一切法本性就是金刚法界的本尊,他本来就是清净的。在许多修法中,胜义中光明、空性都是没什么差别,但是在世俗谛中怎样认知眼前这些法的显现,其实从他究竟本性而言,他本来就是安住在清净的自性中,所以我们要把世俗法观为金刚法界本尊。不是说这些法本来不是清净的我们要观为清净,而是这些法本来就是清净的。因为在修持这样的续部时,他也有见解的高低,就像全知麦彭仁波切在《定解宝灯论》的第五,尤其第六品中讲得非常稀有、透彻,一切万法本来就是这样安住的自性,只不过众生没有证悟,所以佛陀安立了许多修法,次第、次第地引导众生趋向于究竟的法界。佛陀根据众生的认知能力,安立了乘和见解,由浅入深地过程。一切万法都是无相的,一切万法无分别的、无离无合的状态,法界本尊其实就是清净自性的显现。

P49:“修持:修有相与无相瑜伽。”

见解确定后,就要根据见解进行修行,因为见解首先了悟、了知了一切万法是清净的,怎样现前见解所决定的意义呢?必须要用修行达到与见解无二无别的果位,或现前见解所抉择的自性。

“有相瑜伽方面,如《黑日嘎嘎波续》中云:‘修无念月语金刚,散摄而明现天尊。’”

此处引处《黑日嘎嘎波续》的观点进行安立有相瑜伽的修持。通过五现前正觉的方式观想本尊。第一个是“无念”,第二叫“月”、第三是“语”、第四叫“金刚”,第五叫“散摄”,这就是五种观修的次第,如何来修持清净的天尊自性。“通过五现前正觉或观五菩提的方式观想本尊”。

“五现前正觉”—通过五种观想、五种次第、观想本尊、生起本尊观,是从这方面进行安立的。

“也就是说观修基空性;”

“观修基空性”就是前面所讲的“无念”。在修持时首先观想一切万法是空性的,要安住在一切万法是空性中。

“月垫;”

然后,空性中观想月垫。“垫”就是垫子,“月”就是通过月轮的方式观想一个座垫。

“语文字,”

第三就是月垫上面观想种子字(最好是观藏文或梵文)。

“意标志;”

第四就是文字再转变成标志(如文殊菩萨的宝剑),德(文殊种子字)与文殊菩萨无二无别,现在转变成标志时,这个宝剑本身也是与文殊菩萨无二无别的,我们要观想宝剑时也知道这就是文殊菩萨,只不过是次第、次第地开始观想,通过一步、一步地观想,一下子生起圣尊,观想本尊有时比较困难,所以一步、一步地产生,先观想一切万法是空性—再观想月垫—月垫上面观想文字—文字转变成文殊菩萨标志。

“完整的天尊身相。彼续又云:‘等持加持灌顶供。’”

第五,标志现前完整的天尊身相,宝剑就幻化成文殊菩萨身相,一面二臂,右手拿宝剑,左手拿经函。这种观想方法就是所谓的“五菩提”,通过五种观想方式生起圆满本尊观的次第观想方法,这就是一种所谓的修行方式。如何了知世俗谛中一切万法是清净的?怎样现前如来藏?在密乘中就通过这样一种方式逐渐来相应。这样一种观想方式与究竟法界自性完全相合的。大恩上师在这里的五菩提并不是成佛时现前的五菩提,主要是自己要相应于这样的修法,怎样一种观修方法,这方面是重要的。

 

“彼续又云:“等持加持灌顶供。””

“彼续又云”和前面是相连的。前面已经观想完了圆满的本尊,下面有四种方式进行修持。第一种等持、第二种是加持、第三种是灌顶、第四种是供(顶礼和供养),通过这四种方式继续修持本尊,亲近佛菩萨,现前如来藏。

 

P50:“观想眷属天尊。”

“等持”—安住观想眷属天尊,把这样一种坛城观想圆满,因为很多修法中不单单修一尊,而是主尊和眷属、无量殿等等。

 

“以自部种姓作加持;”

“加持”—如果有分部的话,以自部作加持。如果分五部(如来部、珍宝部、金刚部、莲花部和事业部),自己属于哪一部,就以这一部的主尊给自己作加持。灌顶中向坛城中投花,花落在哪个方位,如果落在中间,就是如来部,西边就是莲花部(阿弥陀佛作主尊)……如果没有分,就在释迦牟尼佛前作祈祷和加持。

 

“受自己所属部的灌顶,”

“灌顶”—选好自己属于哪一部后,如要修持这个法,就在这个主尊前得受灌顶,灌顶主要是观想,有些仪轨中有比较明显的灌顶仪式,法王如意宝取的金刚萨缍修法中也有得灌顶的修法方式。有时观想自己的主尊身语意,有时是心间发光到自己的身语意中,得受灌顶。发光就是表明光明和主尊无二无别。通过这样的方式加持自己,让自己现前正道。在修上师瑜伽时也有这样的道灌顶修法。这样的修法是非常重要的,如果经常这样观修,得到加持、清净罪障、清净自己的誓言等等,很多很多殊胜的必要。

 

“顶礼供养赞颂。”

“供”—包括顶礼、供养和赞颂。得受灌顶后顶礼,有时的仪轨中就有向自己观想的坛城顶礼,颂词中也有供养的意思,内外密的供品作供养,赞颂本尊身语意的功德,这些在仪轨中很明显,专门有顶礼、供养、赞颂的颂词。

 

“此四者即为四幻化:”

这就叫“四幻化”,等持幻化、加持幻化、灌顶幻化、供养幻化,这也是我们的修学次第系统中的一种修法,逐渐、逐渐进行观修、修持,这样观想就与自己修持的本尊越来越接近,越来越靠近实相,越来越得加持,一步一步进行观想,一步一步得到本尊的摄受。所以念仪轨时能随念作观,念诵完成,观想也结束,这时就可以通过念诵咒语的方式和本尊相应。

 

“意为誓言手印。语为法手印。身为大手印手印。事业手印。”

“誓言手印”—自己心中观想本尊,这叫“意”,就叫“誓言手印”。

“法手印”—自己念诵心咒或仪轨,这叫“语为法手印”。

“大手印”—本尊身相进行圆满观想,就叫“身为大手印”。

“事业手印”—主要是利益众生的事业,或从本尊心间,或从咒语中发光,在仪轨中也有这样一种描述,本尊身体发光做利益众生的事业,咒语中发光去做息增怀诛的事业,就叫“事业手印”。

我们不能把“手印”只理解为手中变化的手势、结的手印,不是的,“手印”的意义非常宽泛的。

 

“以此四手印印持后迎请智慧尊者融入,依靠智慧尊者与誓言尊者无二无别的方式念诵,最后祈送智慧尊者,通过此等形式修持为有相瑜伽。”

通过语句或观想,引请智慧尊者(真实的、所要修持的、具有殊胜证悟的、本性的智慧尊者)融入到我们自己所观想的誓言尊者当中。

“依靠智慧尊者与誓言尊者无二无别的方式念诵,”首先我们是凡夫人,虽然本性是清净的,但是现在我们还是具有业惑的血肉之躯,首先见解确定后,胜义中是无相,世俗中是金刚法界本尊,怎样才能现前四手印中的究竟明空无二的智慧?就是通过这样的次第,首先观空性(把我们凡夫的血肉之躯通过观想空性的方式把他隐没在法界当中),我们一边执著自己的身体是实实在在存在的,血肉之躯是存在的,同时要在这个血肉之躯上面观想一个清净的本尊,它就是一个矛盾,是不可能的,所以首先要观空性,一切世俗的万法连名称都没有,是完完全全空性的自性,空性的状态,不执著凡夫人的心、眼根、耳根所看到、听到的山河大地,把一切万法观为空性,一切不清净的世俗法在胜义谛当中不要说他的显现,连名称都没有,这一切彻彻底底是空性的,自己一切不清净的状态变为空性,在空性中重新开始显现一个和究竟法界相应的一套系统,如空性中观月轮,观种子字,种子字开始显现标志,标志开始显现本尊,这一切自己就在观空性中慢慢不存在,生起一个和究竟法界相应的本尊的身相。这样观想之后作等持,得灌顶,做顶礼供养,通过四手印的方式观想完成后,真实的本尊(智慧尊者)的自性融入我们现在所观想的誓言尊者中,我们身体已经安住在状态当中时,他已经和本尊、法界相应的状态,所以再迎请智慧尊者时,与誓言尊者无二无别,安住在这种境界中开始念诵咒语,咒语就是本尊的自性,和本尊无二无别的。自己经常这样观想,将自己的分别念、业障就清净得很快。一座修完,最后“祈送智慧尊者”,前面是通过仪轨观想融入到我们身体当中,成为无二无别的方式念诵,修完后,按照瑜伽部的要求,必须要把尊者送回到他自己安住在法界中,这就是此时见解还没有达到那么圆满清净,所以还有一点差别。虽然在正行修行时,智慧尊者已经融入到自己观想的誓言尊者中,这个阶段(入定)是无二无别的,但是起座后要把本尊送回去他的宫殿中,第二次修时再迎请进来,再送回去,反复祈送。越往后,如到了玛哈约嘎、或阿底约嘎时,他直接安住在与本尊无二无别的境界中,不需要再送回他的法界宫殿当中。此处还是需要送回去,“通过此等形式修持为有相瑜伽”。

P51“于见解中安住,即为无相瑜伽。行为:沐浴清洁等仅仅作为助缘,果位:于五部密严刹土中成佛。”

“上述三乘为外续部,依靠外在的苦行觉悟内在的意义,故称为苦行明觉乘。”

在前面所抉择的见解中安住就叫“无相瑜伽”。

行为:“沐浴清洁等仅仅作为助缘,”外在的沐浴、清洁在事部、行部当中是主要的修法,但到了瑜伽部,比较注重内心的清净观,外在的沐浴清洁也需要,但成了助缘,所以他的修行越来越靠近内心,就越来越变得清净。因为凡夫的心是慢慢转变的,在事部、行部修法中还是要通过外清洁现前相应内心中的清净;现在修法比较成熟时,主要观修内心的清净,外在的清净就不太注重了。再往上走,就不需要外在的沐浴了,尤其到了高深修法中,有时要打破清净执著,比方说要食用五肉等等。事部、行部主要针对一些婆罗门种性,他们特别注重清洁,后面的无上续主要针对低种性的人,他们不在乎、不着重外部的洁净,主要是观想内心的清净,瑜伽续已经比较靠近高深的修法了。

“果位:于五部密严刹土中成佛,”“五部密严刹土”:在如来部、珍宝部、金刚部、莲花部和事业部五部佛安住的刹土,三世(300年)就可以成佛(事部是十六生或者七生;行部五世成佛)。

“上述三乘为外续部,依靠外在的苦行觉悟内在的意义,故称为苦行明觉乘。”为什么叫“苦行明觉”?因为是依靠外在的苦行,此处“苦行”意义相对外道苦行而言算是无勤作的了,显宗从小资粮道发心到成佛最快也要三个无数劫,在三个无数劫中行持布施、持戒、安忍等等修法,称为三个无数劫苦行;而在密宗中,如事续部最慢是十六世,精进一点,上根七世就可以了,七世苦行相对于三个无数劫苦行而言不算苦行。但是针对于内三续而言,比较着重于外在的沐浴、清洁等等外在行为,也是观待更深的修法而言他是通过苦行的方式(就叫“勤作”),来觉悟内在的记忆。“觉悟”就是“觉悟”,内在的意义就是“明”,“明觉”就是觉悟内在的光明、内在的意义;这就是“苦行明觉外三乘”。

外续部中也观想本尊,通过主仆、朋友、兄弟的方式,入定时无二无别,出定时是分开的,这样一种方式进行观想,自己与本尊之间还是有一定差别的;但是在内三续中,修行时自己与本尊观想为无二无别,不再是主仆,也不再是兄弟,也不再是入定时或通过一个仪轨把智慧尊者融入到自己誓言尊者中,最后再送回去,这样的分别是没有的了,一直是无二无别的。可以看出见解越来越高,修行方法也是越来越接近实相,所以越往上走,密乘修法越迅速。关键问题还是看修行者的根基,是不是真正相应于这样无上的修法。虽然我们得了很多大圆满、阿底的灌顶、大圆满的修法、大幻化网……都得到了,但是我们的心如果没有和这样的修法相应,还是很难在短时间内相应的。所以,大恩上师让我们先要打好出离心的基础、发菩提心……慢慢积累资粮,通过修持五加行的方式清净罪障,圆满资粮。如果自己条件成熟,再受灌顶,修习密乘就很容易获得相应,修行起来就非常迅速。

 

P52:“内三续中第一大瑜伽,入门:以外十利益灌顶、内五力量灌顶、密三甚深灌顶,共十八种灌顶来成熟相续”。

内三续—玛哈约嘎、阿努约嘎、阿底约嘎。通过修持智慧、方便、无二等等进行安立,有时在心续部中也有不同的讲法,如把密集金刚和玛哈约嘎进行对应,喜金刚和阿努约嘎对应,时轮金刚和阿底约嘎对应的方法;还有一些讲法是在时轮金刚之上还有一些更高的大圆满的修法,但普通分别时也可以这样分,密集金刚是对应生起次第,喜金刚(玛哈约嘎)对应圆满次第,时轮金刚对应阿底约嘎,这样的对应方法也是有的。

“大瑜伽”就是玛哈约嘎(“玛哈”就是“大”的意思)。

入门:大恩上师没有解释十八种灌顶,道友们可以参照《大幻化网光明藏论》。灌顶要具足二因四缘。第一是相应因,主要从弟子六根具足,精神不是癫狂者,有信心;第二是俱生因,上师在灌顶时使用的法器、法本完备,通过自己修持的等持……。

四缘的讲法与显宗的因缘、增上缘、所缘缘、无间缘(显宗四缘的解释附后面)一样,但是在密乘灌顶当中所讲的四缘的意义和显宗中四缘生诸法的四缘名称一样,意义不同。

第一因缘—弟子自己是法器,有信心、无邪见。

第二增上缘—从上师角度,自己修持本尊心咒十万遍以上,得到本尊摄受……

第三所缘缘—上师在灌顶法器具足,有一定的观想能力……

第四等无间缘—灌顶次第性不能错乱。

“灌顶”有洒下甘露之意,也有通过仪轨成熟相续之意,灌顶仪式表面看就是喝点水、吃点酸奶、看看水晶,其实里面都有很甚深的意义在其中,通过这样的观想,弟子信心很具足,上师加持也很大,通过法器的缘起力,自己相续就会逐渐成熟,就可以修持更高深的密法。此处灌顶有“成熟”之意,让弟子相续成熟,很快就可以现前一切万法的本性。

 

P54:“见解:七胜义无本体的本性中显现妙力,于此三垫天尊坛城中,自性任运自成,此二者只是反体不同,自性无有差别,也就是抉择真谛无别大法身。”

“七胜义”也就是身、语、意、功德、事业、智慧和法界,“无本体的本性中显现妙力”,一切万法自性,没有像凡夫人所思维的执著,没有任何本体、也没有任何本体可得的本性当中显现种种妙力。“自性任运自成”本性无有造作,完完全全任运自成,他的无本体和他的显现妙力二者之间是反体不一样,自性是没有差别的,他胜义的法性和一切外在显现的妙力,也就是一切外境和有境无二无别的自性中没有任何差别,本来就是佛父、佛母和普贤佛子无二无别的自性具足,这方面就抉择了“真谛无别大法身。”即在玛哈约嘎中主要是抉择大平等、大清净的状态,在幻化网中也会有这样殊胜的内容。

 

“修持:生圆次第中主要宣说的是生起次第,主要修持的也是净除卵生与胎生习气的生起次第,这一切修法均以三等持为核心,本体具足清净、圆满、成熟,以闭气四钉印持而修。”

玛哈约嘎主要修持的是生起次第,因为众生有胎卵湿化四种生,我们要断除轮回或见证解脱,必须要投生卵生的习气消尽,投生胎生的习气消尽,湿生、化生的习气都要消尽,这里主要生起次第通过观清净的方式修持的是净除卵生、胎生的习气,所以他有不同的观想,有时净除卵生习气观想就比较复杂,净除胎生的习气没那么复杂,比较广大的、中等的、略的、最略的四种分别净除卵生、胎生、湿生和化生,在其他地方有讲。“三等持”在很多生起次第中都会提到,首先观想真如本尊(一切都是观空性,这是第一个等持),第二个等持是观大悲,对于没有证悟空性的众生产生大悲心,第三个显位等持,就是观想种子字(转变成所要修持的佛、菩萨形相),即首先观空性,然后观大悲,最后在空性大悲无二无别的基础上,逐渐生起本尊观,这就叫“三等持”。

“本体具足清净、圆满、成熟,”

所观想的本体是清净的,没有一点点凡夫的身体、凡夫的分别念、或一切外面的山河大地,不清净的没有,都是清净的,功德也是圆满的,而且也是成熟的。

“以闭气四钉印持而修。”“闭气四钉”在宁玛派的修行中用得比较多的。“闭”有些大德解释说是“关闭”、“封闭”的意思,轮回涅槃的法与这样一种无二智的风(气)上面安住。就是把所有不清净的法和无二智的法界中安住,定在这样一种气当中,因为有时“气”、“风”是无二智的所依,就把这样一种生死、轮回等的法在无二智的气上面进行安住,定在这上面。不管怎么修持,我们一切的生死的法、涅槃的法都以这样清净的法印持,不离开无二智的本性。通过安住在这样状态中,通过修持这样一种闭气四钉(等持本尊钉、心咒真言钉、意不变异钉、集散事业钉)。“钉”不离开、不改变。心咒真言钉—咒语代表本尊、本性(通过声音的方式安住、相应)。意不变异钉—“意”是一切分别念,都变成法界清净的智慧。集散事业钉—发光度化众生,收回时得到加持,再发光供养或度化众生,再收回来,得到加持,这样通过集散方式行持事业。

“因为要将不清净的所有法在清净的法界中钉住,所以叫做钉”。为什么叫“闭气四钉”呢?就是把不清净的一切法在无二智慧法界中安住,让它不离开一切清净的法界,我们现在所看到的、所思维的、一切不清净的法都要以清净的智慧摄持,并不是把两个法并在一起的意思,我们不要离开一切不清净法的本性,如身体、语言、心都是清净的,不离开这样的见解,叫“钉”。

 

P55:“大瑜伽中的父续修持风的圆满次第;母续修明点圆满次第;无二续修胜义光明圆满次第。”

大瑜伽主要是修持生起次第,当然不是没有圆满次第,最后还要修圆满次第作为结尾。

 

“行为:行持有戏、无戏与极无戏三种行为。”

“戏”是戏论,“勤作”,有戏—有勤作的行为、无戏—无勤作的行为,最无戏—最无勤作的行为。

 

“果位:究竟四持明所摄的五道而获得双运金刚持果位。”

“四持明”在大幻化网等等都讲过,就是异熟持明、长寿持明、大手印持明和任运持明。有的地方讲四持明是有学道,有的说,有学道和无学道都有包括四持明,无论如何,四种持明就是四种成就,“持”就是所持,安住,“明”就是觉性或证悟,或者守持一种光明的觉性叫“持明”,“四持明”就是四种殊胜的成就果位。“所摄持的五道”就是从资粮道、加行道、见道、修道、无学道,名称和显宗一样,但意义也不一样。“双运”色身法身无二无别,“金刚持”是佛果。

大瑜伽是一生中,或今生、或中阴时就可以成就无上果位(讲外续部时七世、五世、三世,在大瑜伽就是今世或中阴中可以成佛)。


附:显宗四缘释(非法师讲解内容):

佛在经上讲这四种缘:亲因缘、所缘缘、无间缘、增上缘,这个意思我们必须要把它辨别清楚。

「亲因缘」,所有一切众生人人都圆满具足,十法界的业因统统具足。

在十法界里面依正庄严的现象,这是「所缘缘」。我们今天为什么会有这个生活现象?十法界为什么不相同?用现在科学家所说的话,为什么会有那么许多空间的维次,所缘缘不一样。所缘缘也非常非常复杂,我们就最重要的来讲,就是攀缘,所缘缘是攀缘。攀缘里面就包括了妄想分别执着,这都是属于所缘缘,有所缘缘就现相了。我们今天现的是什么现象,就知道自己所缘缘是什么。佛与法身大士他们所缘的是一真法界,我们所缘的是十法界,十法界里面的六道,六道里面的人道与三恶道,这我们所缘缘。现前这个现象,这是人道。人道里头又有十法界,我们在里头缘什么?缘贪瞋痴。自然而然的,一丝毫勉强都没有,时时刻刻、在在处处,起心动念都是贪瞋痴,都是是非人我、贪瞋痴慢,人法界里头缘下面的四法界。

为什么这个现象会相续一段时期?这是「无间缘」;我们这个念头,一个念头接一个念头,保持着相似的境界,这叫无间。如果无间缘失掉,境界马上就转变了。人到临终时咽最后一口气,无间缘断了。这一个阶段的无间缘断了,另一个阶段的无间缘生起来,六道轮回就是这么回事情。

所以这三种缘都是本身具足的,与外面境界不相关,你要注意到这一点。我们学佛,这个好事情,在人法界里头,我们缘佛法界。这个缘的力量要强,要超过自己的烦恼习气,我们这个缘就不会间断。

佛菩萨慈悲加持着我们,修学的环境统统属于「增上缘」。我们遇到佛、遇到佛法,增上缘;遇到善知识,增上缘;遇到好的修学环境,增上缘;有好的同参道友,也是增上缘。不属于自己内心里头具足,凡是外面的全部是增上缘,我们要把它辨别清楚。

前面这三种缘是我们本身具备的,不属于自身具备的全是增上缘,都是外面的。

——净空法师《太上感应篇》讲记


第四课答疑

(2014-3-29)

问:观想中有观想日垫和月垫,有什么区别?各在什么情况下观想?

答:看仪轨怎么要求的。

问:日垫、月垫各代表什么?

答:有时候代表方便、大悲。

问:上节课讲到七种别解脱戒,其中在家的男女两种别解脱戒,是指五戒吗?

答:是。

问:那怎么会有男女差别呢?

答:在安立别解脱戒时这样安立的,就像沙弥戒中安立了沙弥戒和沙弥尼戒,其实戒条是一样的,但是因为他的身份不一样,所以分男女。居士戒也一样,戒条是一样的,但是守持一种身份故,可以分男双。后面在讲别解脱戒部分时,这个问题还要分析,其实他戒体没有这么多,大概有四种左右,但是因守持的身份不一样,可以分成七种或八种。

问:闭气四钉中把分别念、声音等都观清净,和我们现在所修的上师瑜伽内容一样。

答:上师瑜伽的修法其实按照一些大德解释得比较深的时候也可以通过生起次第的修、也可以从圆满次第修、从大圆满的方式修上师瑜伽,所以里面的内容有些相似的意义也是正常的。只不过在修时的要求必须通过生起次第的方式修上师瑜伽,有些没有这样的要求,就是观想上师的形相,有时是上师瑜伽,有时叫本尊瑜伽,但是他里面的内涵没有远离清净的身语意,或身语意清洁的本性。

问:闭气四钉本体上观……

答:不是安住在不清净的本体的时候观一个清净的本体,讲的时候虽然说“封闭”,把不清净的法在无二智上安住,其实意思是说,我们不要观不清净的法,在讲生起次第时已经把不清净的法在空性的部分清净掉了,他不再观想不清净的世俗谛,所以他从观想的第一步开始就已经相应于清净的本体了,修此法时如果我们还安住在不清净的法上面,不是真正的这里面所讲的生起次第的修法。生起次第的修法他一定没有不清净的法,一切都是清净的,想的时候好像是两个法,其实就是安住在不清净法的自性上面,自性上面就是清净的身语意,所以是从清净的身语上面观修体验。

问:P50瑜伽部四手印修法中,“意为誓言手印”中心中观想本尊,在身为大手印手印中也提到本尊身相圆满观想,这两处的观想本尊有什么区别?

答:一个是心中观想,一个是对本尊的身相圆满观想。内心中应该安住在本尊无二无别的状态当中,或从意的角度讲,观想本尊的智慧,也可以从本尊的智慧方面讲;法手印主要是语,所以侧重于心咒和仪轨;本尊的身相就是他的一面二臂啊等等,所以看他的身语意,就可以从这方面做些分别。心中观想本尊和身相观想,一个是观想本尊的究竟智慧无二无别,一个是观想他的身相,从这个方面可以做一个区别。

问:第三课P43,文字本尊通过文字和标志本尊中的文字有什么不同?

答:文殊菩萨的标志是宝剑,标志的文字是“德”,和前面的文字方面是一样的,首先观想文字,文字在转变时就是标志,一般而言是这样的。其实不管文字还是标志,他本性都是本尊的本性无二无别的,所以首先观想宝剑标志,他的文字,他的本性也是从他的种子字化现来的,所以对宝剑和“德”字做观想后就可以再进一步进行观想。前面的文字和后面的文字是一样的,只不过是标志方面不一样。

问:第三课,P42“事续见解,证悟法性清净天尊”与P48瑜伽续的见解把世俗法观为金刚界本尊,两者有什么区别?

答:从见解方面说,不管是事部所安立的法性清净天尊还是行续所安立的天尊,本性而言没什么大的差别,只不过在安立时是不是圆满的,或跟随时究竟实相时是不是究竟的。但所安立的天尊的自性、身相等,差别也不大。只不过修行者有漏的智慧,是不是清净,有时候安立成清净的法性。本性一样,只不过安立时用的名词有不同而已。

问:P37第三课第二道思考题,除P45上的内容,是否还有更多的讲解?

答:这里就这些了,如果有的话可能在其他一些学者或著作中会有提到,但在这一课中,基本通过他的事部、行部不同部进行安立的汉密、藏密、唐密之间的差别,再广的就没有,其他的论述当中可以去查。

问:灌顶后是否就可以得到五戒?

答:如果是居士五戒不是通过灌顶得到的,是通过上师传授而得。通过灌顶得到戒律,有时是大幻化网灌顶后就有五种根本誓言,如果是指这个,可能是通过大幻化网灌顶后可以得到。其他灌顶后可以得到十四条根本戒。

答:闭气四钉的修法是这三个(玛哈、阿努、阿底)都要修,还是只是阿底?

答:这个要看他修行仪轨,因为玛哈中也分,玛哈的玛哈、玛哈的阿努、玛哈的阿底,阿努也是这样分,阿努的玛哈……等等,所以不一定。如果是修生起次第的话,基本都有通过闭气四钉的方式来修持的方法,所以这样分,麦彭仁波切在幻化网中把玛哈也分了三种,阿努分了三种,把阿底分了三种,所以三个中都有生起次第,这个生起次第都可以使用这样的闭气四钉的修法,就看仪轨中有没有这样的要求,或有没有这种念咒观想本尊的方式,如果有就可以使用。

问:P52,请举例说明一切万法是觉性幻变、觉性妙用、觉性自现这三个层次(如电脑,哪个叫幻变,哪个叫妙用,哪个叫自现)。

答:幻变是从觉性中显现,通过降生后的习气、分别念幻变出来的,一切万法就是这样一种觉性,“觉性”就是我们自己的一种究竟的本性,通过觉性的一种幻变;“妙用”如果能够认知,他就是一种觉性的利用、功用,他本来就有这样一种功能,在外面显现一种他觉性的功用;自性,在阿底中讲了,一切万法觉性的、他自己的自现,他不是幻变也不是妙用,只是他自然呈现而已,只不过认知不认知,如果能够认知,他就是觉性。

问:真正大成就者在灌顶时可能不会染上破誓言弟子的晦气,但是和破誓言者一起灌顶,金刚道友之间是不是有折损?

答:也不会。

问:法相乘的法相和因明的法相有什么区别?

答:因明的法相是比较窄的,是法相、事相和名相中的法相;显宗的法相是“一切万法的显现”的意思,或是一切万法的一种相,显宗中的法相已经包含了因明中的法相、事相和名相,显宗法相因三乘中的法相范围更广,而因明中的法相是一个很窄的定义。

问:能解释一下释尊成佛时示现的五菩提吗?

答:这上面也没提到,就是观想证悟一切万法的本性,观想这样一种入胎、地方、眷属的方式等等,下到人间中产生救度一切万法的自性。

问:我们课是讲的大手印、手印与噶举派的大手印是不是一回事?

答:还不完全是一回事。噶举派的大手印主要是一种修道的方法,也是一种果,但也是一种修道的方法;此处大手印不是一种修行的方式,虽然在密乘中大手印的理念还是相同的,但是此处主要讲的是一种持明,他是安立成一种果,如异熟持明、长寿持明、大手印持明,此处大手印持明是一种果,而噶举派大手印主要侧重修法,所以还是不一样。

问:事续和瑜伽续在见解上(世俗谛/胜义谛)从书上看不出太大的区别。

答:主要是安立时是比较直接的方式安立,还是比较间接的方式安立,从大的方面讲不会有很大的差别,因为毕竟已经在如来藏基础上抉择了大空性和大光明的自性,但是在安立的时候行续见解和瑜伽续相同,事续见解和行续有一点不一样的地方,但是总的方面没有大的差别。但是在安立时他就以世俗谛的一些智慧的显现是不是很直接地去抉择,像这样还是有不同的地方,细微地方还是有。

问:是不是玛哈约嘎已经不提胜义谛和世俗谛了?

答:还是有这样的分别的,只不过不像前面分得这样明显。

问:本课讲的五菩提和修上师瑜伽前面讲的观想挺像的,请问,这种五菩提的观想次第对于我们的修心起到一种什么作用?

答:修心讲的就是一种次第,次第次第地产生。因为凡夫人要一下子安住和上师本性相应的修性(如修上师瑜伽),或修本尊观时要把凡夫的肉身观成清净的本尊身,一下子从自身过度到本尊身,我们自己的分别念还做不到,所以通过五种菩提,“五菩提”就是五种次第,逐渐转变,就可以顺理成章地在第五个观想圆满时本尊身就观得比较清楚了。如果没有这五种次第我们就会在自己的身心是有漏的肉身的同时要观想一个清净的本尊,好像一个清净一个不清净两个法混在一起很难观想,必须通过五菩提方式,逐渐生起一个清净本尊的观想方法。一方面是顺理成章,比较容易达到清净本尊的显现,靠近究竟实相,因为究竟实相就是清净的空性和清净的光明。我们通过这样一种五种次第的观想就可以达到这样一种标准,我们的心、我们的身体就可以达到这样一种比较相应的高度。

问:自性圆满支分决定三戒论的“支分”,为什么要支分决定,去掉这个支分可不可以?支分在此处起什么作用?

答:三戒论(别解脱戒、菩萨戒、密乘戒),密乘戒中讲的最高的地方有些是大圆满的本体,但是其他很多其实是以大圆满的分支(不是大圆满的本体),如不能说别解脱戒就是大圆满的自性,也不能说菩萨戒就是大圆满的自性,有些是他的本体,有些是趋向于大圆满的分支的修法,是一种次第,也是一种因,所以一定要讲是他的支分,他必竟是能够现前最究竟本性的一种方便,所以称之为支分。

问:阿底约嘎不是也属于三戒里面的嘛,那支分把阿底约嘎排除在外了吗(阿底约嘎不属于支分,可他也属于密乘式啊)?

答:不是所有密乘戒都是阿底约嘎嘛。虽然有一些最高的密乘戒和大圆满有一定的相似,或相应的,但不是所有都是,必竟他没有直接讲到究竟大圆满方面完全无二无别的方式决定的,他必竟是迅速进入大圆满的一种方法,从这方面讲,他是间接进入大圆满的一种道,阿底约嘎以下都是道,虽然修行是阿底约嘎,但这里面讲阿底约嘎的内容不多,所以相应全论而言,别解脱戒、菩萨戒和其他密乘戒,所以他一定是间接进入正道的分支,而不完全是他的本体,所以必须要加“支分”,如果不加“支分”就不能讲三戒论了。

问:密班中要求观修的上师瑜伽(速赐加持)是不是就是瑜伽续中的有相瑜伽?

答:还不是。上师瑜伽是一个上师瑜伽的修法,他和本尊生起次第的修法不是完全一样的,有些是本尊瑜伽和上师瑜伽,有些是上师瑜伽,还不一样。因为修上师瑜伽时直接观想上师本来的样子,而不是把上师通过观想生起本尊的方式再去观想的,所以二者必竟还不是完全相同。

问:本课讲到的观月轮、种子字、宝剑、文殊菩萨等等过程、内容都有很多相似的地方。

答:前期有些相似,但是上师瑜伽直接是修上师的,他虽然本性是文殊菩萨,但是他观想身相不是定在文殊菩萨上面,而是显现成法王如意宝的样子,所以他主要是上师瑜伽,不是本尊瑜伽。本尊瑜伽虽然本性是上师,但是观想的形相一定是本尊的形相,所以上师瑜伽和本尊瑜伽侧面不一样。

问:这里提到的五菩提是不是就是基空性、月垫、文字、标志、本尊这五样东西?

答:无念、月、语、金刚,散射,是。

问:假设上师灌顶时有破誓言者,同坛弟子能不能得到灌顶?

答:前面说了,如果上师加持力特别大的话,也可以得到。如果灌顶上师是个凡夫人,他的力量没有那么大,那肯定是有影响的,在金刚萨缍修法中也曾经提到过这个问题。

问:P54“七胜义无本体中显现妙力”中的“七胜义”是指胜义谛吗?

答:有时候讲“胜”就是“殊胜”的意思,“最殊胜的意义”叫“胜义”。有些地方讲“胜义”就是“胜义谛”和“世俗谛”相对的,有时讲“胜义谛”就是“殊胜的意义”。所以我们观察时,七胜义无本体的本性中显现妙力,可以安立成胜义谛中的“胜义”,显现一种妙力,虽然从究竟本性而言没什么差别,无分别,但是从安立角度讲可以分胜义谛、世俗谛,因为密乘中的胜义谛和显宗中的胜义谛有些还是不一样的,因为他见解很高,所以安立胜义和世俗的方法也不同。本体来讲是圆满的,本体角度讲是无本体的,七胜义无本体的本性中显现妙力,“妙力”就可以理解成一种世俗的显现,但是世俗的显现是清净的。所以从这个角度讲可以理解成平常讲的胜义谛的胜义的意思。

问:外境和有境有什么区别?

答:外境就是我们平时安立的山河大地,就是显现外面的,显现在心识之外的,或者说自己心识所照见的就叫“外境”;“有境”是能够了知外境、具有外境的心识,如眼识、耳识,这方面就叫“有境”,有境是指内在的、能够、能具有照见外在的识;“外境”就是我们心识所照见对境。

问:三等持,有真如等持、大悲等持,另一个是什么?

答:第三个是显位等持,就是观想种子字放光等等。

问:四持明是哪四个?

答:异熟持明、长寿持明、大手印持明和任运持明。

问:P51瑜伽续的无相瑜伽修法是“于见解中安住”和P46行续的趋入、安住、起坐是不是一样的,行续见解与瑜伽续相同,修持也是有“有相”和“无相”,不太理解。

答:他修行的方法和行续还不一样,应该还要高一点。行续见解和瑜伽续相同,但是修行的方式和瑜伽续不一样。瑜伽续无相的次第和行续中的无相不一样,应该要高一些。瑜伽续只是在见解中安住,并没有通过有相的方式去观想的一种方法,他只是安住不动就可以了,就是安住在殊胜的见解当中不动摇,就属于无相瑜伽,他不需要再观想很多次第、起坐、祈送的方法都没有了。而行续中的无相瑜伽还有趋入、安住、起坐的修法。而瑜伽续中就没有这些,只是安住就可以了,并没有趋入、安住、起坐、生起大悲心等等,他不单单安住空性,他是安住在“七胜义无本体中显现妙力”、显现坛城的侧面安住,这叫无相瑜伽的修法。二者明显不同。

问:P55有戏、无戏、极无戏是不是对应持风的圆满次第、明点的圆满次第和胜义光明圆满次第的?

答:我们要搞清楚,修持和行为是不一样的,修持比如修仪轨的时候、或上坐的时候,或入定的时候,所观想的生起次第和圆满次第,这是他的修持;行为不是修持,所以不能把有戏、无戏、极无戏对照前面的修持中生起次第、或父续、母续、无二续的修行。一个是修持,一个是行为,行为就是起从后日常的行为中怎么去做,他是有戏呢?还是无戏呢?还是极无戏呢?二者之间当然是不一样的,就好像见解和修行是不一样的,所以说,修持和行为也是不一样的。

问:那这里的有戏、无戏是不是就是中观中讲的四边八戏中的有戏无戏呢?

答:不是,不一样。中观中的有戏、无戏主要是见解方面有没有执著,这里的有戏无戏是他的行为,修了密法,在起定之后,在日常的行走坐卧中他行持什么样的行为,他是做什么样的行为行持的。行为不一样,如行为是安住在小乘的行为、分别念清净的威仪呢?还有如修密乘中也修一些净行的行为?这个叫“行为”,和中观中的有戏无戏不一样的。

问:P54:“反体不同”,我理解,反体对应的是正体,正体就是指自己的自性是无二无别的,但他所示现的样子就是成为反体,叫反体不同,是不是这个意思?

答:反体就是侧面,可以理解成他的不同侧面。本体是一样的,但从他的胜义、他的世俗、或从他的外境和有境的这些方面的反体是不一样的。究竟的本性就是七胜义无本体本性中,他的自性没什么差别,但是他显现妙力的时候,外境是什么、有境是什么,有境和外境的合和的相是什么,这就叫“反体不同”。

问:P55:有戏是不是粗的离能所、无戏细微的离能所、极无戏是极细微的离能所的修持?

答:离能所是见解方面讲还是行为。从行为而言,他的修行,他抉择的见解和入定时的修持的法、起坐时外表示现的行为是什么样一种行为?是行持一种有执著的、还是身语方面比较注意的、还是身语方面比较放松的,和他的修行对应,如在上坐时他修行的是一种比较高深的教法,而且在他入定时已经见到了一些比较超胜的实相,他在出定的时候,他会相应他所通达的见解,外在行为中决定他是示现小乘修行的方式呢?还是大乘的一种方式呢?还是密乘的一些方便凡夫分别念的所谓的疯狂的行为呢?这就叫“行为”。“有戏论”就是有执著的、有勤作的;“无戏论”行为就是比较不执著的状态,超越一切分别念行为的一种状态。

问:P55:双运金刚持的“双运”是不是明空、乐空或现空的意思?

答:可以这样理解,可以说色法身双运,可以说明空、现空,都可以,无二无别的意思叫“双运”。“金刚持”就是佛果。

问:他获得双运金刚持佛果是不是就是密宗讲的“即生成佛”?

答:可以这样讲。

问:P54:……主要行持外在的不同……

答:意思是说,相应于内心中是清净的,空性和大光明无二无别的,内心本来是这样的,但是在他趋入内清净的时候,必须依靠外在的清净相应内在的清净,所以经常沐浴、涂香水、穿一些干净的衣服,坛城也是非常干净,他是通过外在的清净提醒自己内在的清净,通过外在清净趋入到内在的清净中去,还有内外空性的一种关系,包括食物、饮食、住所,都是这样的。还有一种说法,事部主要针对婆罗门的一种修法,为了调伏婆罗门这种喜欢清净的人,他宣讲了事部,有种说法是这样的。婆罗门喜欢清净,一下子让他行持无取、无舍的行为,就受不了,所以首先让他行持外在的沐浴清洁,根据他的习气逐渐趋入到究竟实相中,也有这种意思。还有一种意思是,以外在的清净相应内在的清净的意思。

问:在修特殊事续时,把自己观为誓言尊者,前方观智慧尊者,如我现在前方观一个文殊菩萨的标志宝剑,此时,我和宝剑是融为一体的还是把自己观成空性?

答:事续时是需要观察本尊的身体的,而在前方观想智慧尊者,在这样情况下,自己与对方是主仆关系,自己在智慧尊者前求加持,求帮助,他明显比自己高。

问:我说的是自己观为誓言尊者时,按照事续六尊修法观修,也有文字本尊、标志本尊、手印本尊,假使我按照标志本尊观想的,观想宝剑或德字,此时,我自己和观想的这个是什么关系?

答:这个是一体的。

问:事续是证悟法性的清净天尊,行续明空本体离一切戏论的智慧,相当于佛性如来藏,把一切法都观为是清净的天尊,一切法都是本尊的显现,最后世俗法都要成为清净的天尊,到瑜伽续时安住于胜义中的无相,以这种无相的加持力将世俗法全部观为清净。按照九乘安立,因为是上上乘超胜于下下乘的见解,但是从这两个见解上怎么能够看出行续和瑜伽续的见解呢?

答:事续部最终虽然可以见到这些法的实相,但在观察认知过程中还有一定的差距,越往上走,差距越小,所以最终可以见到法界……他还要次第次第地去认知。瑜伽续中就有比较直接的一种方式……(回声太大,听不清)

问:可以这样理解吗?在事续部时是有过程、有阶段性、次第性的,但是到了瑜伽续,就是直接马为清净。

答:这也是一部分,还有就是观想过程中认知的程度,事续中还不敢直接地说就是这样一种清净的自性,他通过内续部和外续部差别也可以看出来不同之处。内续部直接,不需要其他过度,外续部中有距离,世俗法和清净天尊的距离还是有点远,还不是直接的。但是从抉择见解角度讲,最后达到的状态,就是果,抉择时差别不是特别大,但是还是有一定的比较直接、快速的观修,还是有一定不同的地方。

问:九乘分法应该是在法的角度分的吧?就是说法门或宗派,而不是从修持者分。作为修持者而言,他处于哪个乘,是从入门算还是从见解算?如一个人受持了别解脱戒,但是见解达到菩萨乘,或反之,一个人受持了菩萨戒,见解却是声闻乘的,那他算是哪个乘?还是说不能这么看呢?

答:不能这样看。一般而言,要看自己的根基。所谓的九乘还是按照修行者本身划分的,所谓法的划分方式主要是根据修行者的状况,如你苏醒了小乘的种性,还没有真正苏醒大乘种性,则你的入门、见解、修行只能在小乘范围中修行,没办法入大乘的门,如果是小乘根基入不了大乘的门,也没办法受持大乘的见解,也没办法受持大乘的修行方式。如果你是一个大乘根基,你的入门、见解、修行都可以接受大乘中所讲的体系的修法。至于戒律,菩萨戒是包含了小乘的戒律,不是说有了大乘入门、大乘见解,只受小乘戒,不受大乘戒的情况是没有的,上可以含下,大乘可以含小,上乘含下,下乘不能含大乘。所以主要从修行者的根基观察,当你的因缘成熟了,可以接受了,就可以进入大乘或进入密乘的修行。如果进入了密乘的修行,在抉择过程中可以有入门的方式,得灌顶,通过见解方式趋入修行,或最后得果,这方面与修行者本身的根基、因缘直接关系。

问:根基与入门、见解、行为是相应的,都是某一种,但是实际中好像是比较混乱的,行为见解都有可能分开的,这该如何判定他现在属于哪一乘呢?

答:如果是混乱的话,法本不会混乱的,混乱是我们自己在选择或修行时没有把一些问题弄清楚,自己出现一些辨别不了的情况,我们内心中是什么见解,或怎么通过入门的方式,这个应该很清楚。如果自己有了知足少欲,就相当于入了小乘的,守持了他的戒律,可能就是入门的一种,或内心中有了想成佛的也可以作为一种入门。如受持了愿行菩萨戒,就算入了大乘的门,结果就看我们内心中有没有菩萨戒,如果还没有,就不算是入门,但是如果我们受了这个形式,也可以随顺于大乘的种性去修行,但在这个过程中你还需要调整,把自己的愿行菩萨戒达到相应菩萨乘的标准,去提升就行了,这时基本算你进入了菩萨乘中,已经入了菩萨乘的门,已经受了愿行菩萨戒了,抉择他的见解,从这个角度讲,你是相应于菩萨乘而不是相应于小乘。如果你是相应小乘,你不愿去受菩萨戒,也不愿意接受这样的见解,你的见解、行为都相应于小乘,这就相应于声闻乘或缘觉乘,不相应菩萨乘。如果我们已经入门了,已经受了菩萨戒,基本就属于菩萨乘所摄了,至于其他,你是不是圆满的,混乱的,你可以去调整,不断地在菩萨乘中修学,把一些不好的东西去除掉,直接安住在菩萨乘本身的状态中。还是可以分得很清楚的。

问:现在我们所修的九乘一直到现在讲的外续和内续差别,给我的感觉是个次第,是不是说,我们从根基一步一步往上修(好像不能跳掉),才能到后面,不管是哪个根器,以前肯定有一个过程,才会有一个相应的法出来,或相应的一个见解出来,我个人感觉见解和理解是不一样的,是不是可以这么想?

答:也不能这样理解,九乘的次第并不是一个修行者必须要经历这么多的过程,如首先安住声闻乘,再去安住缘觉乘……这样安住菩萨乘、安住事续、行续……不一定是这样的,只不过针对不同的根基,有九种根基,你自己适应于哪一种。首先可以适应于菩萨乘,然后进入密乘,进入密乘后有没有必要先事续,再行续,也不一定,事续、行续的弘扬在藏传佛法中真正在广大方面安立事部、行部的修法,着重去安立的也不多,很多时候都是通过玛哈瑜伽开始,阿底约嘎这样直接上去了。我们要了解九乘次第,但是不是要通过这样的九乘成熟自己的相续?这是不确定的。有人学佛法就能接受玛哈约嘎、阿底约嘎的观点,以前虽然没怎么学习,也可以接受,也可以修行;有些人虽然在声闻乘修了很长时间,修了一辈子声闻乘也不一定选择进入菩萨乘的。整个次第是九种人的九种不同选择。

问:P42(第三课):本尊真如“殊胜事续通过空性、文字、声、色、手印、标志六尊来修持”,P43有念诵真如,这六种是不是对应我们的六识?

答:在某个续中可能前后有次第,前面讲九乘法,一个人是不是要从下到上,这个不一定,但是在一个续当中,前面和后面次第性地引导,这是可以的。六尊是不是代表六识呢?这个也不确定。有些时候他有注重,有些说八识对应什么,六识对应什么,但六尊也不一定说就代表六识的。不同的注释有些时候解释了,有些时候不解释成对应的关系。本尊真如、念诵真如……这里是有次第性的,让我们逐渐逐渐去安立、去过度,尤其今天讲的瑜伽中前后次第比较明显,但是九乘这样的次第,一个人都要通过,这是不一定的。

 

相关文章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