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位置: 首页 > 辅导 > 三戒要解 > 正文

《三戒要解》(上)辅导讲记第9课及答疑

本文作者: 发布时间:2020/12/3 0:24

(2014-5-4)

P104:“丁三、以分类方式概括:

分类八关斋戒者,男女居士在家方。

男女沙弥正学女,比丘与尼出家方,

即是八种别解脱,归纳则许四戒体。”

《三戒要解》讲了三戒—别解脱戒、菩萨戒、密乘戒。把三戒放在一起学习的必要性特别大,因为现在很多道友要不已经进入了佛法学习,别解脱戒肯定需要受和必须要守持的;有些道友已经进入了大乘,发了菩提心,在学《入行论》及其他佛法过程中,已经得受菩萨戒,就要护持菩萨戒,如果违犯了菩萨戒,如何忏悔、如何还净;还有很多道友进入了密乘,通过灌顶得到了密乘戒律,如何守持密乘戒律等等,这所有的内容都在《三戒论》中以非常圆满的方式宣讲了。虽然它的颂词不是特别多,观待一些专门讲戒律的如《戒律根本颂》大、中等注释篇幅特别长、文字特别多,则《三戒论》颂词不是特别多,但已经介绍了所有的要义,所以如果我们能够通过一般的精进学习,一年中完成《三戒论》的学习,学习过程中,该思维的思维、该观修的观修,则可以对佛法中很关键的三戒有非常系统的了知,对我们应该守持的戒律有一个非常清楚地了解。

现在我们学习的是别解脱戒,前面本师如何成佛、成佛后转法轮的情况、圣者、菩萨们如何集结戒律(小乘法轮)、集结后如何次第弘扬、传承、戒体本性是怎么样等等,已经学习了。

今天要学习第三个科判—以分类方式概括,别解脱分类分了几种?如何概括收回又是几种?通过这个颂词进行了解:

 

P104:“丁三、以分类方式概括:

分类八关斋戒者,男女居士在家方。

男女沙弥正学女,比丘与尼出家方,

即是八种别解脱,归纳则许四戒体。”

前四句是分类,后面是归纳、概括。分类:八关斋戒、男女居士,这三种属于在家方;男女沙弥、正学女、比丘与尼(近圆戒),这五种属于出家方。归纳:虽然分类分了八种,但戒体只归摄成四种,分为两类—在家和出家。

八关斋戒分别安立有小乘、大乘、密乘的八关斋戒(由四部所摄、以观音菩萨为本尊的一种八关斋戒),此处主要讲以别解脱进行安立的小乘的八关斋戒,属于在家的。一般讲出家沙弥和比丘是不能受小乘八关斋戒的,如果受了自己以前的戒体就会损失;而且也没有必要,小乘的八关斋戒所有戒条在沙弥以上的戒条中都是圆满的;八关斋戒是一日一夜的,沙弥的戒律是尽形寿,比丘是在十戒基础上守持更多的戒律,所以出家人没有必要受、也不能受,否则自己的戒体就会失坏;这里的八关斋戒是以小乘方式安立的。

此处没讲比丘尼戒律,因为阿里班智达是一位藏地的班智达,藏地没有引进比丘尼的戒律,所以在藏地传承中比丘戒讲的非常多,但是没有比丘尼戒传承。

正学女是在沙弥尼与比丘尼中间的过度性的一种戒律。

有些时候八关斋戒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别解脱戒,因为他只守持一日一夜,不是尽形寿故,有些地方就只算七种别解脱戒。

“归纳则许四戒体”—八种别解脱戒归纳起来,有四种戒体:八关斋戒、男女居士戒体、沙弥和沙弥尼的戒体(正学女包括在沙弥尼中)、比丘和比丘尼的戒体,归纳起来一共安立四种戒体。

居士等在家人不能去看出家人的戒律,一是没有必要;二是如果看了后容易去观察出家人的过失,对于佛法的弘扬、居士本人修持佛道而言没有大的必要,经常对僧团、出家人观过失,对他自己功德的增长没有任何利益;三是如果居士提前看、听到传戒时的羯摩、羯摩的词句,他以后发心出家受戒时就得不到戒体。有这些必要故,即使是小乘对有些法还是保密的。有些人认为只有密乘中有些法是保密的,不让看、不让学,显宗中的法是开放的,其实小乘属于显宗的一部分(显宗小乘和显宗大乘),对于小乘中的一些戒律也是不开许的,虽然他在三乘中属于最下面的,但佛陀也是遮止有些人去看小乘的戒本等等。大乘显宗中有些也是保密的,如非常甚深的中观见解、如来藏见解,对于一些非根器、根基没成熟的话,也不让他去看空性,否则可能会对因果、发菩提心、世俗谛中资粮的积累可能会产生邪见、不好的认知,要不然对空性法门诽谤,要不然错误理解空性(什么都不用做,什么都不用分辨取舍),这就会错用因果。所以即使在显宗小乘、显宗大乘中也有一些是保密的。

 

P105:“如果以戒律本体分类,一般而言,依靠能成立各自戒律的因圆满而获得的是出离心的律仪,尽管这一点都相同,分别来说,根据自己不同方面的所断差别,”

八关斋戒、居士戒律、出家人的戒律等等都有各自不同的因,要得到戒律,各自戒律的因必须圆满,在规定中需要什么样的因素、因缘都要圆满,如传戒人自己的身份、自己想要获得怎样的戒律、仪轨、仪式等等的因都需要圆满,获得属于出离心的律仪,别解脱都是以出离心做摄持的,如果自己没有真正生起出离心,内心中得到的戒体可能是善愿戒或救畏戒,而不是别解脱戒,因为别解脱戒必须由出离心守持,所以此处必须要观待这方面的因缘。

尽管通过出离心等方面因缘具足,获得出离心的律仪这方面是相同的,但是分别而言,根据自己不同的所断差别,与自己的实际情况相关联,如果佛陀制定的是完完全全断除一切恶业,如果守持这种戒律,男的就求比丘戒律,女的就求比丘尼戒;或自己暂时没办法断除一切恶业,我们可以断除一部分恶业、修持一部分戒律的本体,只能短时间受戒,就开许八关斋戒;有些长时间可以,但是受不了全部戒律,就可以受持居士戒中的一部分(佛陀开许可以守持一条以上的戒律);或可受持沙弥、沙弥尼戒,在这些戒律中没有开许只受持其中的一条、两条。

 

P106:于一日中立誓断除八种所断为斋戒,因为是暂时性的,并非有生之年守持的戒律,因此称为时戒。居士如果受斋戒,称为长净,

根据自己情况(受时间、精力等因素影响)有时只能在一日一夜中守持,因暂时性而称之为“时戒”。

对于斋戒有两种情况:一种是的确没办法长时间受持某种戒律,只是立誓在一日一夜中断除八种所断,属于“时戒”;另一种是已经受了居士五戒的也可以在受居士戒基础上再受斋戒,这种这称为“长净”(有些地方梵文称“布萨”)。

如果是出家人,半月中布萨,如有支分戒律不清净,在半个月的诵戒(布萨)可以清净;如果违犯一些比较严重的戒律,在半个月的长净中在僧众面前发露忏悔;长净是增长自己的善心善法,清净守持过程中的过患(诵戒、布萨都是长净之意)。

居士并没有半月的诵戒,但是受持八关斋戒,与出家人的布萨有类似的功能和功德。居士如果违背了居士戒中的支分戒(不是根本戒,只是比较细微的戒律),通过受持八关斋戒可使戒体得以恢复、得以清净。而且斋戒也比较类似于出家戒,详细讲是九条戒,和出家的沙弥十条戒差不多,而且八关斋戒的第三条不是不邪淫,而是不淫欲,是在一天中守持彻底的梵净行,所以已经类似于出家人的戒律,故功德较大,也可以让居士体验一下出家人的生活方式与戒律,也是佛陀看到其必要之后如是制定、鼓励居士们受持斋戒的原因。

 

“同样,承诺有生之年断除一至五之间的所断,为男女居士戒;”

同样,一个有情承诺有生之年(尽形寿,什么时候生命终止,戒体才会远离)发誓断除一条乃至五条之间所断,称为男居士或女居士戒律。这是佛陀特意开许的,如果不能守全五戒,可以守持其中的一条、两条、三条、四条都是可以的;有些人可能终生只能守持几条,但有些人可能随着时间增长,对于戒律守持越来越有把握,或他的出离心越来越强,或随着他年龄的增长,有些戒律是年轻时容易犯的,到老年时可能不太容易犯,那时就有把握可以守持这条戒律,在随着年龄增长可以守持时,他自己可以选择增加守持的戒律,乃至于守五条,当然也有居士受戒就受了圆满的居士戒。

 

“在《毗奈耶经》等律典中,虽然只说了近圆居士,但《俱舍论》讲到:皈依三宝者等,有很多分类。”

“近圆居士”—受持了五条戒律的居士(真正的近圆戒是比丘/比丘尼的戒律,接近涅槃,断除了所有所断的过失,如果能够守持得很清净的话,这种比丘和比丘尼离涅槃是非常近的)。此处的“近圆”只是一种名称,居士中没有真正的近圆戒。《毗奈耶经》中认为受了居士戒(一条至五条)才能叫近圆居士,如果没受居士戒就不算是真正的居士。但《俱舍论》中说,如果皈依三宝也可以是居士,叫“皈依居士”,所以居士的种类很多。有些居士只是皈依了三宝并没有真正守持五戒;有些从严格意义上说,必须守持一条以上戒律,才可以叫居士;还有一些八戒居士,于尽形寿中守持八戒。大恩上师也讲了,从皈依法不害众生这个侧面讲,如果已经皈依还是有某种责任的,从某种角度说,只要皈依了,不舍弃三宝、不舍弃佛、不舍弃僧,可以算是一种皈依,皈依戒的最根本的内容在其中。而且皈依法不伤害众生,所以自己在承诺皈依法时就不能再伤害众生了,故从比较宽泛的角度说,内心中还是有所断的。但受居士戒与受皈依还是有所不同,大恩上师说,如果你承诺不害众生,相当于受了一分居士戒,但是不是就完完全全就有一分居士戒呢?关键是在受皈依戒时只是通过皈依的方式得到皈依戒律,是某种形式上的类同、相似,但受居士戒毕竟还是有特殊的仪式、仪轨,在所念、所承诺方面也不一定相同。大恩上师在解释时也说,受皈依戒从不伤害众生角度说是具有了某种所断,如果真正想承诺不杀生等等,从严格角度说还是要通过在善知识面前重新承诺守持这条不杀生的戒律,从这时开始,不管是从意义、还是从仪式、还是从自己正式承诺,才正式具有居士戒。如果真正要守好皈依戒一定不能伤害众生,与其这样不如正式受不伤害众生这样一条居士戒更好。

 

P107:“上述三种戒是在家方面的戒律。”

八关斋戒、男居士、女居士三种戒律是在家方面的戒律。八关斋不像居士戒那样可以选择一条、两条,因为他时间本来就很短,所以八条全部一起受。而男、女居士戒因为是尽形寿,是可以选择守持几条的,但选择时观点也不同。有些大德说,如果在五戒中任选一条,必须选不饮酒,因为不饮酒是根本,在不饮酒基础上才可以选其他的;但有些大德说也不一定必须选不饮酒这一条,可以选不杀生,或不偷盗等等,有不同观点。

 

承诺有生之年断除十种所断,即是沙弥与沙弥尼。在此基础上,在两年期间立誓断除十二种所断为正学女戒。

开始讲出家戒律,具体戒律作为居士也不需要了解太多,知道有这些分类就可以了。藏地本来就没有比丘尼传承,所以也没有正学女戒律。正学女就是沙弥尼到比丘尼之间的过度,让她体验一下在十戒再增长一些所断,是否能适应,身体、心理都有准备后就可以去受比丘尼戒律(圆满的近圆戒);另一种必要是以前在印度,有些已经结婚的女人出家前已经怀孕,但她不知道,出家受比丘尼戒后生孩子,有些外道或百姓说些僧团不清净的闲话,所以提前两年作为考验,如果有身孕,可以作为准备缓冲。

 

承诺有生之年断七及其从属,就是比丘与比丘尼的戒律。

“七断”—前面说沙弥断十种所断,为什么此处说“断七”?其实是身三语四的意思,身体方面三种恶业、语言方面四种恶业,就是平常讲戒律自己本体时的“身语七断”。别解脱戒不是以心戒为主,如果以心戒为主,则起心动念、起个贪心、嗔心就犯戒了,戒律就太严格了,没有人能守持得这么清净,因一般凡夫人内心中的烦恼是很粗重的,所以要制定清净的戒体,守持清净的戒律,小乘中不能从心上安立,所以只能从行为上安立,断除身体方面的三种恶业、语言方面的四种恶业就比较容易,一般人也能守持,可以保持一个清净的戒体,所以“断七”是根本。

“及其从属”—围绕身三语四制定的戒条,作为比丘,围绕身三语四七种所断遮止的戒条是250条(有时讲是253条戒律,传承不一样),这都属于从属戒条;比丘尼戒律360条;方方面面都要注意,遮止了很多罪业,所以戒律很清净,故容易由戒生定,由定而发慧。如果身语不清净,比较染污相续,得定就困难,想由定发无分别的智慧就困难了。比丘、比丘尼等出家人守持的戒律非常多,一般人认为这么多束缚、这么多戒条,很不自由、不自在,但从另外角度说,因为断除的罪业非常多,容易得定,也容易获得解脱。所以佛在世时,早期很多比丘、比丘尼获得阿罗汉果、获得解脱。反过来说,居士承诺的戒条不多,戒条很少,很自由,在家人可以做很多事情,虽然没有违犯佛制戒律,但经常性会犯其他自性罪业,尤其是一些很微细的戒律没有从根本上制止,因违犯过失多、过患多故,心就没那么清净,相续中比较污秽,无法在这种状态中得定,也就没有办法产生无分别智慧,所以居士一般来讲修行比较困难、获得圣果比较困难,这主要是从别解脱散席讲的。所以在很多经典、律部中佛陀等赞叹出家,呵斥在家的原因和这些有一定的客观因缘。因为断的过失少,相当于内心中很多过失没办法通过守戒方式强制性地遣除,修行者一方面修行,一方面与这么多的罪业同时存在,可想而知,在这样一种状态想迅速地获得解脱当然不易。

 

P108:“上述五种,即是出家方面的戒律。综上所述,别解脱戒共有八种,归纳而言,则有男女比丘、男女沙弥、正学女以及男女居士,男女只是名称不同而已,本体上无有不同,实际只有三种戒体,加上斋戒,共有四种戒律。这就是《俱舍论》的观点,如云:‘所谓八种别解脱,实际戒体唯有四,除名称外无变故,彼等异体不相违。’”

虽然比丘、比丘尼守持的戒条有多少的不同,但都属于一种戒体。前面大恩上师也讲了,一个人如果受了比丘戒,有些前世因缘,如果变性了(由男性变女性),不需要单独去受比丘尼戒律,变性后他的戒律就成了比丘尼的戒律,再从女性变成男性,就从比丘尼戒律自然而然就转变成比丘戒律(但变三次戒体就会消失),从这方面说,比丘和比丘尼的戒体在本体上是一样的。

“彼等异体不相违”—所受持的戒律异体方面也是不相违的,虽然从戒条方面讲有异体差别,虽然本体无差别,但从不同的男女方面安立也是可以的,就叫“异体不相违”。

 

丙二(未得戒者得受之方法)分二:一、旧仪轨;二、现行仪轨。

如果我们没有得戒,如何得戒的方法分二,第一是旧仪轨,第二是现行仪轨(即新仪轨),现在我们都用的是现行仪轨;旧仪轨时间性特别强,在佛陀在世到佛陀涅槃短时间中使用,之后都是用新仪轨(佛涅槃之后采用的仪轨)。虽然现在我们没有用旧仪轨受戒,但是作为戒律的支分、知识,我们必须要了解。

P109:丁一、旧仪轨:

初未得戒得受法:受法分二旧仪轨:

自然证智传信圆,承认本师许八难,

善来四白问答等,受者心净圣者师。

“初”—未得戒之前如何得戒;“中”—得戒后如何受持;“后”—犯戒后如何恢复还净的。

“初未得戒得受法”—此处是初中后的“初”,第一个,最初未得戒是怎样得受的。

“受法分二旧仪轨”—受戒的方法分为两种:旧仪轨和现行新仪轨。首先讲旧仪轨。

旧仪轨中有十种:

“自然”、“证智”、“传信圆”(“圆”就是得到近圆满戒,得到圆满的戒体)、“承认本师”、“许八难”、“善来”、“四白”、“问答”、“等”。这里面有9个,但总共是10个,观点不一样。大恩上师这里“自然”分为佛陀和独觉两种;另一种观点是在“四白”中有两种情况:中土作四白羯摩需要10位比丘,边地则为5位比丘。

“受者心净圣者师”—在旧仪轨时很容易得戒,我们可以看到当时得戒的方式与现在完全不一样,特别简单,因为“受者心净”,受戒的人心很清净、福报大、罪业很轻,受戒者自己的条件很优越;第二“圣者师”,他的传戒师父都是圣者,要么是佛,要么就是阿罗汉等等,所以他可以通过非常简单的方式得戒。

现在不像以前那么容易,受戒人心不像以前那么清净,传戒人是不是圣者也不好说,所以现在必须通过比较复杂的仪轨得戒。佛在世时根本不需要文字,师父背下来传给徒弟就可以了,但后来众生根基越来越钝,一天可能也背不了一个颂词,无法修学,故在一段时间过后开始把三藏立为文字,通过文字作为所缘,学习、修正佛法。这也是为什么旧仪轨这么简单的原因。

 

“上述这些戒律,除个别的如佛陀和独觉等,都不是自然获得,而是需要观待表示来获得的。”

上述10种,除佛陀是成佛时自然获得、独觉在成为独觉时自然获得外,其他必须通过观待表示,有时需要通过问答,有些时通过佛陀讲些话等等方式获得。

 

“最初未受戒者得戒之方法,无勤作而圆满的旧仪轨,与有勤作而圆满的新仪轨两种受法。”

此处解释颂词中第一句。旧仪轨是不需要勤作的、仪式就可以获得戒体,而新仪轨是通过勤作才能圆满获得戒体。

 

“所谓的旧仪轨,指最初本师成佛之前、成佛之时、成佛后不久以及涅槃之前受近圆戒的仪轨。”

旧仪轨的时间“本师成佛之前”,如何安立?安立、观待是成独觉,他是在成佛前独自觉悟,自己获得比丘戒律(近圆戒),因为他生在无佛之时;“成佛之时”当然就是佛陀,成佛之时自然获得比丘戒的戒体;“成佛后不久”佛陀传戒或开许其他比丘传戒;成佛后及涅槃前受近圆戒的仪轨都属于旧仪轨。

 

“此仪轨有十种分类:佛与独觉由证尽智及无生智证大菩提,从而出现二种近圆戒;”

这就是前面讲的“自然”得戒,佛陀获得自然证尽智和无生智,获得大菩提果位,所有染污的烦恼都断尽,叫“尽智”;断尽之后“无生智”就了解没有什么是再获得的、没有什么是再断的,叫“无生智”。佛陀证悟时获得尽智、无生智,自己内心中自然而然获得比丘戒,没有人给他传戒。我们的戒律是从祖师一代代传下来的,那谁给佛陀传的戒?没有人给佛陀传戒,他是通过获得大菩提,内心中通过法性力自然而然获得比丘戒。这是一种。

独觉自己获得阿罗汉果、获得无学果位,他在一座垫上从资粮道到无学果位之间全部圆满,获得独觉果位。当他证悟独觉果位时,他的内心中自然而然获得比丘戒律。这里讲的是“自然”,下面讲“证智”。

 

P111:“五比丘在获得见道的同时,由内证得近圆戒。”

他在获得见道,还没获得阿罗汉果,因为获得见道时就已经舍弃了凡夫到了无漏、到了圣者位,内心中就具有了比丘戒律,“通过内证”—通过自己获得见道的能力,自然而然获得比丘戒律。佛陀也没给五比丘传戒,他们的戒体主要是佛陀给他们传法后,因为证悟了小乘见道(不是初地,大乘中见道就是初地、一地,但在小乘中没有一地到十地的说法,只有见道、修道、无学道),即在预留向中获得见道,在获得见道同时通过内证得到比丘戒。

 

“上述三者是在自相续中自然生起胜义比丘戒而得近圆戒的。”

佛陀、独觉、五比丘三者在自相中自然生起胜义比丘戒。“胜义比丘戒”—不是世俗中的戒体,是已经获得无漏的戒体。真实意义上的近圆戒是比丘戒律,以前说居士也是近圆,其实他只是名称。

 

“供施女因未获父母允许,由佛遣使比丘尼邬巴往告音讯,依僧传信而得近圆。”

当时有个女居士供施女特别想出家,父母不同意,她自己没办法到佛、僧团前受戒律,托人告知佛自己的想法,佛陀观察到她有出家解脱的因缘,但是没有戒体就很难获得解脱,有些地方叫“音讯传戒”,把声音把僧团的音信带过去,通过传信方式得到戒律。佛陀和僧众让邬巴拉(莲花色)比丘尼转告僧团传戒的方式,佛陀、僧从在经堂念经加持、诵仪轨,比丘尼过去给她传这样的音讯,通过音讯方式,首先让她得到沙弥戒,然后再得到比丘尼戒,通过次第性的方式获得比丘尼戒律。

这种“传信圆”并不是真实意义上的旧仪轨,因为旧仪轨都是一次性得到比丘或比丘尼戒律,但是供施女是次第得到的,而次第性得式方式是新仪轨的特点,所以从严格意义上说,供施女的公案,她这种受戒的方式不是真实意义、严格意义上的旧仪轨,但为了说明音讯传戒是怎么回事,为了说明“传信圆”,把供施女的公案放在此处。

 

“大迦叶等由承认‘您是我的导师、我是您的声闻’而得近圆。”

大迦叶第一眼看到佛陀时就知道他是自己的导师,所以在佛面前承许说:“您是我的导师,我是您的声闻(就是“我是您的弟子”的意思)”,因此得到近圆戒。 而现在没有这样一种师父,没这样一种根基,也没这样一种时机,所以现在没有这样一种得戒方式。

 

P112:“舍利子等由佛说 ‘善来’持梵行而得近圆”。

佛陀只说“善来比丘”就可以得到近圆戒。在佛经中常说,佛陀一说“善来比丘”,须发自落,袈裟著身(衣服自然变成袈裟),而为沙门,这是佛在世时一种特别特殊的得戒方式。现在没有这样的因缘,也没这样实行,众生也没这样的福报,必须通过比较复杂的方式得戒。此处只是以舍利子尊者为例。

下面讲到通过白四羯摩方式得戒。

 

“僧伽会众,中土十人、边地五人,具行白四羯磨而得近圆。”

“中土”佛教兴盛之地;“边地”佛法不太兴盛之地。东律传承就是在青海之处传戒,找到两个汉族比丘凑了5人开始传戒。

白四缘起:大恩上师讲到,当时很多人都是在佛前出家得到戒体,后来很多人走了很远的路找佛准备出家受戒,但是有一个人因为中途太远而过世,佛陀问明情况后开许僧团可以传戒,中土十个比丘传,比较偏僻之地5个比丘传戒。

下面讲通过问答方式得戒。

 

“佛善施:‘何为唯一善法?’彼答:‘解脱。’又问:‘解脱需何法?’答:‘信心’。这是以问答令佛欢喜而获得近圆戒。”

善施的两个回答都切中修法的要义让佛很欢喜,通过这样善巧回答得到比丘戒。

下面是许八难。

 

“众生主母因为承诺修学八难断法而获得了近圆戒。所谓八难断法,在《律词品》中说:‘亲从比丘受近圆,半月比丘处受教,于比丘处许夏住,僧尼二众作解制,犯此于二众迁悦,不言比丘犯戒过,不得轻侮诸比丘,顶礼恭敬新比丘。’八难当中的第一个,从比丘僧团处受近圆戒;第二,每半个月,再从比丘处听受教言;第三,立誓在具足比丘的地方安居;第四,作解制时,须在僧尼二众前解除夏安居;第五,如若违越难断法,则在僧尼二众前履行迁悦;第六,不能谈论比丘破戒;第七,不能对比丘轻视、侮辱;第八,对新比丘也要恭敬礼拜。”

“众生主母”—抚养佛陀的姨妈摩诃波闍波提,在法王传记中是法王的前世。她请阿难尊者向佛陀正式祈请想出家,佛陀开许他们出家,但是前提条件必须守持“八难断法”,在汉地普遍译为“八净法”,是比丘尼对比丘特别恭敬的八种不共规则,虽然不算真实意义上的戒律,但属于八种规则。

佛陀为什么不开许女众出家?一是会遭到社会上许多讥嫌,另外女众出家后僧团可能会不太清净,佛陀说,女众烦恼要重一些,如果出家难以守持很多戒律,如果女众出家佛陀的正法会因此减少500年,所以虽然佛陀非常慈悲,尤其对自己的姨母也是非常慈爱报恩的,但因为考虑到整个正法住世的原因,一直不开许女众出家。虽然在佛法上一切平等,但在因缘法、在世俗因缘方面,女众出家的确对佛法有一定的伤害。据说如果女众出家能够守持八净法,也就把500年弥补了。这就是通过承许八净法的方式得到戒律。

 

“颂词中的‘等’字,指第十种旧仪轨,即六十位善群比丘因为承诺皈依而获得了近圆戒。”

通过承诺三皈依而获得近圆戒。

 

“有些人说:居士只是名称上的近圆戒。”

只是名称上的近圆戒。

 

“除了白四羯磨与传信以外的五种是由本师加持而得的近圆戒。八种都是假立的,不算真实仪轨。虽然传信属于现行仪轨,但旧仪轨中如是出现,也仅仅是一种安立而已,并非完全固定。真实的旧仪轨是白四羯磨。”

除了白四羯摩和传信以外,八种都是假立的,并不是真实意义上的仪轨。但是供施女得到戒体是属于现行仪轨,因为旧仪轨都是一次性得戒,而供施女公案是次第性得戒,是符合现行仪轨标准的,但是出现在旧仪轨中仅仅是安立而已,并非完全固定,是为了说明什么叫音讯传戒举例而已,而真实的旧仪轨就是通过白四羯摩的方式得到戒律。

 

P114:“由于以前的所化众生业力、烦恼、异熟三障轻微,智慧、相续与根基成熟,内心清净,能传近圆戒的上师也绝对是圣者,因为具备这些特点,故而十分容易得戒。”

业障—以前自己所造罪业;

烦恼障—破戒等;

异熟障—报障,以前造业今生成熟。

所以旧仪轨是无勤的。佛陀、很多圣者入灭,众生业力深重、智慧减少,故以后必须通过现行仪轨方式得戒。


第九课答疑(2014-5-4)

问:P113倒第二行:“……居士只是名称上的近圆戒”,这里在讲十种旧仪轨,都是比丘,没有居士啊,上师说:“所以,最后一种不算是真正旧仪轨中的戒律”就是颂词中的“等”,是不是从承诺皈依他是居士,但是又说60位善群比丘,又提到居士,不太明白。

答:此处提到居士是因为P106“在《毗奈耶经》等律典中,虽然只说了近圆满居士……”此处有近圆居士的提法,按照其他讲解方法,后面这十种受戒,包括最后一种善群比丘通过承诺皈依得到近圆戒,也是得到近圆的比丘戒。从文字上看,以上十种全是近圆戒,与前面所谓的居士近圆戒作一个比较,“……居士只是名称上的近圆戒”与前面(P106)遥相呼应,与之对比,有些论师就说,居士只是名称上的近圆戒而已,真正的近圆戒应该是比丘,按照其他大德解释10种旧仪轨中第10种还是指比丘戒,真实意义上的近圆戒;另一种观点:大恩上师解释时,是从居士方面讲,前面讲到承诺皈依也是一种居士,承诺皈依得到近圆并不是真实意义的旧仪轨,两种观点都可以理解。

问:1,孕妇刚生产完,上师通过电话传了皈依戒,能否得到戒体?2,P110讲到的“尽智、无生智”可理解为大乘的“尽所有智”、“如所有智”吗?3,第8课讲到生起出离心才能成为真正的别解脱戒,在家修学,偶尔生起出离心,又染着世间八法,出离心被染着时,别解脱戒是不是又没有了呢?

答:1,电话里能不能得到戒律也有两种观点:其一,通过网络、电话(声音与你同步的话)也可以得到;有些大德比较严格讲,说是得不到的。

2,还不能这样安立,尽智、无生智在《俱舍论》中通过小乘观点讲的比较多,真正对照,是不是佛的尽所有智和如所有智呢?不太确定。有些地方有一点点相同,但如所有智照见一切万法的本性,尽所有智了知一切万法的显现;对于四谛、该断的苦集灭道已经断尽,该证的已经证了,这叫“尽智”,“无生智”是在断完后知道没什么再断的、没什么再证的;从这个角度讲还不完全相同。

3,真正的出离心产生之后戒体就成了别解脱戒,但是如果退失出离心而沾染了轮回习气,戒体当然会随之改变;从另一角度说,我们平时变化很快的出离心算不算真实意义上的出离心尚需观察。真正出离心的标准比较高,要对于世间八法没有任何的羡慕之心,日日夜夜唯求解脱,才叫出离心;我们平时有点想解脱,可能只是相似的出离心吧。真实意义上的出离心即不容易产生,产生后也不易退失。如果产生了当然成为别解脱戒,一旦退失当成也会转变成以前的戒体了。

问:在家居士若受了一或二条居士戒,也叫“近圆居士”吗?

答:也可以叫。

问:P105最后一段:“出离心的律仪”,如何理解“律仪”?

答:可以理解成“戒律”。

问:“白四羯磨”的“四”有没有特定意义?

答:有,后面上师注释中还会提到,在下节课可以了解。

问:是不是只要自己心中对八关斋戒生起欢喜心,自受就可以了?

答:受八关斋戒若实在找不到传戒的师父,就可以自受,如果还是找的到,还是应在传戒者前去受戒。如果自己不太了解,自认为自受也可以得戒,从自己角度言也不一定有很大过失,如果了解了,第一次应到出家师父那里去得,以后再根据自己承诺的情况可自受。

问:守八关斋听阿弥陀佛音乐,可以吗?

答:受戒过程中不能观听歌舞,但如果和经典有关的歌咏、梵贝,有些地方也开许;但严格的话,不听就可以,无意听到没事。

问:巴美旺嘉尊者说是“彻见一切法门修法均可包括在三戒之中”,我们现在修五加行、净土法门、禅宗修法等等是怎么包括在三戒之中的?

答:三戒中有的是见解,有的是行为,有的时候是从属,无论是修加行、净土、禅宗,他的基础是出离心,别解脱戒以出离心为基础,而且与出离心联系特别密切,我们要发愿往生极乐世界,没有出离心是不行的;如果要修禅宗大乘法门,没有出离心也是不行的;如果在修五加行,以五加行作为解脱因,没有出离心也是不行的。无论要修净土、大乘显宗、还是五加行中所包括的密宗,断除一切恶业也是必不可少的,一方面想大肆造罪,一方面想要明心见性,在大肆造罪的同时要往生极乐世界,这本身就是矛盾,这方面通过别解脱戒就可以包括的。菩萨戒有两类:愿菩提心和行菩提心,他的基础是发愿,愿菩提心,我们念佛往生是大乘的净土,必须要由菩提心摄受,五加行中本来就有菩提心;禅宗是大乘的修法,相应如来藏,究竟而言世俗菩提心和胜义菩提心都要具足;如果要修持大乘修法,布施、持戒、安忍、精进、禅定、智慧,这样的六度,行菩提心的六度也要行持,饶益有情的戒律也要修持,在菩萨戒中的禁恶行戒,要断除的戒条,后面要讲20种根本戒,或18种根本戒,要断的必须断,这是菩提心、菩萨戒包括了我们自己的修行。密乘戒中也一样,主要心大平等、大清净的见为主,他的见修都是相应于最究竟了义的法门;我们若求往生,往生中比较高的是实相念佛,与大平等、大清净是相关的;修禅宗也一样,了解诸法无生的法门,如来藏本性和它的空性无二的关系,密乘戒中也有;修五加行也与密法大圆满直接挂钩的。所以阿里班智达所说的这一切三戒与我们所有修行有关系,前面只讲了净土、加行和禅宗,其他修法也可以以此类推。

问:受大乘八关斋戒时,有道友认为只要对众生有利就可以说话,对吗?

答:禁语的核心精神主要是让我们断除绮语、妄语等等,不造语的业,在事部的观音菩萨的斋戒中是不能讲话,念诵经典也不能出声等等,特别严格;但如果是大乘的(不是密乘的)八关斋戒,有时为了利他,讲经说不地,或救度众生,可以,但众生有时说着说着就会说些引发贪欲的话,所以从比较严格意义上说,不说话比较保险,但如果自己把握得住,在他的戒律允许范围中,有些时候仍然可以说话,主要遮止无意义的话,讲经说法没有遮止。以前益西堪布在学院传事部八关斋戒时也不同有遮止讲经说法,主要不能说这些无意义的话。

问:旧仪轨中的10种,第10种上师用“等”字代替了,那第10种旧仪轨指的是什么呢?

答:就是比丘因为承认三皈依获得近圆戒。

问:“近圆戒”是指比丘戒吗?“近圆”是什么意思?

答:“近”—接近;“圆”—涅槃,因为他是圆满的,涅槃是圆满寂灭;“近圆”—接近于圆满,接近于涅槃的一种戒律。因为比丘戒断除的过患很多,故非常接近于涅槃的意思。“近圆戒”—接近涅槃的圆满戒律,严格意义上就是讲比丘戒。居士戒直接讲,与比丘相比还是比较远的,但是若他受持了五戒,或受持的五戒很清净,通过这样的方式可以获得初果、二果、三果等等,从这种意义上讲也是一种意义上的“近圆”。

问:为什么旧仪轨中没有安立八关斋戒和居士五戒呢?这两种戒律也是佛陀传的啊。

答:这里主要以比丘戒为例讲的,沙弥戒也有善来的意义,所以在经典中看到的用旧仪轨传戒的方式基本以僧团中或修行中主要的比丘、比丘尼为例宣讲的,其他方面此内容中没的提到,居士当时是如何得到戒律的,是通过皈依吗还是通过其他方式呢?这里面没有讲到,若想详细了解需查其他资料。

问:P105最后一段:“如果以戒律本体分类,一般而言,依靠能成立各自戒律的因圆满而获得的是出离心的律仪”,其中的“律仪”指的是获得戒体的律仪还是已经获得戒体后该行持的律仪?

答:意义都是一样的。通过出离心获得戒体也好,或获得戒体后守持戒律也好,通过律仪包括;若进一步讲,可以分析受戒过程中戒体的获得,获得戒体后守护的戒条方面,可以通过律仪分辨出来,“律仪”是总称,下面一句话:“根据自己不同方面的所断差别……”可以守持某某戒律,所以律仪是总的方面的安立,分别再可以进行宣讲。

问:这里不是指仪式吧?

答:不是指仪轨,是指整个戒律,都可以叫“律仪”。

问:P110第三段:“独觉在一百劫中积累资粮……此时自然获得比丘戒”,那他在没有证悟之前没有受过戒吗?没有受过戒能证得圣果位吗?另,受八关斋时能看电视吗?

答:如这一世他要证悟独觉果,之前没有任何戒律,虽然以前他在修行过程中可能得过戒律,但都是尽形寿的戒律,在上一世生命结束后,即便是他相续中的戒律都会舍去,所以独觉在证得罗汉果之前内心中是没有戒律的。但没戒律怎么证果呢?因为他内心中通过100劫积累资粮,因为他以前也是专门发愿要在无佛出世、没有佛法的时候自己独自获证独觉果位,因为发愿及百劫资粮,内心中有一种非常强烈的决定的业,已经要成熟了,任何可以挡住他获证果位的违缘是没有的。通过他不共的发愿及修持资粮的强烈故,在这世之前虽然没有任何戒律也可以通过自己百劫修持佛法故获得铬觉果位,然后获得比丘戒,他是先证果后得戒律的。一般情况是先有戒律,如我们现在末法众生,先受戒,通过戒才能证果。但是在以前特殊的福报大的人,是先证果再获得戒律,佛陀、独觉及5比丘都是这样的。

如果受了八关斋戒,电视等是不能看的,包括新闻联播在内都是不允许的。

问:P113,60位善群比丘,已经是出家人了吗?

答:之前不是。

问:那他们因承诺皈依而获得的近圆戒是居士戒还是比丘戒?

答:比丘戒。

问:大乘菩萨戒是通过发心得到的,那是不是可以不通过仪轨,自己发心受持,若退失了,自己再发心呢?

答:要通过仪轨,《入行论》第三品及后面都会讲到,自己要念诵得菩萨戒的颂词仪轨,念诵三遍之后自己观想得到戒体;退失后,若未破根本戒可以通过两次念诵得戒仪轨的方式、通过其他的忏悔修补;若犯了根本戒,在后面第二品中我们还会讲到如何还净。一般讲最好是在善知识面前,由大乘上师给自己传一次菩萨戒,以后就可以每天自己念诵了。如果实在找不到传戒上师,也可以自己在佛前通过念诵方式得戒。

问:如果在道场受密乘的八关斋戒感觉也很殊胜,但自己在家受觉得很不方便,没有那么多仪轨,不像显宗的八关斋,守持八条戒律即可,有的很难做到,如一坐食、下午也不允许喝水等等很多,我们在家就受显宗的八关斋戒。

答:可以。因为小乘八关斋戒相对而言不是那么严格,现在很多地方普遍受持的也是小乘的八关斋戒。但是我们在受持小乘八关斋时要通过菩提心摄受,转成大乘的本体,这样比较好。

问:作为居士若没生起非常稳定的出离心,严格而言受地居士近圆戒时就没有得到别解脱戒的戒体,假如我守了杀戒,但因为我出离心不具足,戒体没有,若我杀生了,还有破戒的说法吗?如果守戒,是否仍有功德?

答:如果自己在受戒过程中,上师让你重复,也重复了,上师让你承诺时也承诺了,上师让你观想得戒时也得到了,此时,虽然内心中没有发起出离心,但若自己破了戒律,如杀人,自己的戒体还是破了,虽然不是别解脱戒的戒体,但是善愿戒或救畏戒的戒体还是破了,还是有破戒的过失;守戒也有守戒的功德,但若没有出离心,守戒的功德不一定能引发到解脱、出离方面去,但是生善趣或得到大福报、下世得人身等等,这些功德一定还是会有的。

问:P111第一段:“上述三者是在自相续中自然生起胜义比丘戒而得近圆戒的”,别解脱戒的本体是欲界所摄,遣除了无漏戒的,而前三者属胜义比丘戒,而得到别解脱戒中的近圆戒,如何理解?

答:前面讲戒体时,一般而言无表色的戒体的特性,而在10种旧仪轨中佛陀,独觉、五比丘是在证悟情况之下得到的比丘戒,从这个角度而言叫“胜义比丘戒”。他是比丘戒,又是在证悟胜义之后的一种殊胜的比丘戒,所以称“胜义比丘戒”。前面讲的戒体是一般的凡夫相续中得到的戒体,一般人得戒时,如现在在欲界中要得戒,这个戒体当然是欲界所摄;但此处他已经获得解脱、已经获得证悟了,当然属于胜义比丘戒,他的戒条方式从这个角度就可以转为无漏戒,虽然都是比丘戒,都是近圆戒,但与凡夫的戒律不完全相同,一个是证悟之后,一个是一般凡夫的得戒方法,二者之间有这样的差别。

问:胜义比丘戒应属于无漏戒,他不是别解脱戒的本体。

答:他是比丘戒,他已经获得解脱,无漏戒虽属于心界为主,一般的别解脱戒属于一般的凡夫人自己如何在欲界中得戒的,佛陀等已经超越了三界,他内心中有一种戒体,自然而然可以止恶防非,这种戒体远远超胜我们欲界所摄的戒体,我们不是在讲他的戒体如何,而是在讲戒律,属于胜义的一种戒律,二者之间当然有不一样的地方。一个属于世俗,凡夫人得到的戒体,是从普遍角度讲;5 比丘、佛陀等完全与凡夫不同,所以不能用一个标准完完全全制定,因为一般人是先得戒再解脱,佛陀等是先解脱再得戒,情况已经不同,我们就不能按照一个标准衡量所有的情况;这三种不是普遍情况,属于特殊情况。

问:关于正学女的戒条,我们讨论有两种意见:一是10条沙弥尼戒律再加上12条,二是,沙弥尼10条再加2条,哪种意见正确?

答:这有不同观点。汉地在讲正学女戒时,有时是10条再加12条,22条;也有说以前戒律上再加6条的也有;要看安立时从哪个传承安立下来的;22条在一切有部中讲的比较多。

问:传信圆是现现行仪轨吗?那她与第10课讲的新仪轨的现行仪轨是一回事吗?

答:从得戒方法而言,在10种旧仪轨中传信圆(有地方讲叫音讯传戒)在供施女这个公案中是次第得到戒律的,而次第得戒是新仪轨的传统,旧仪轨中都是同时得、顿时得,所以这个公案本身不属于旧仪轨的得戒方法;但是传信圆是旧仪轨,只是这个公案本身不属于旧仪轨。供施女传了3次,第一次传过去她得到沙弥尼戒,第二次传得到正学女,然后第三次传才得到比丘尼戒,所以这个公案是三次得戒,是次第得到的戒体,不是顿时得,所以属于新仪轨中的典型得戒方法;但是传信圆本身放在旧仪轨中要说明的是,他属于一次性得戒,有这种得戒的方式,但是公案没有用,只是用了一个新仪轨得戒的方式说明传信得戒是怎么回事。

 

相关文章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