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课(2014-5-24)
前面主要学习了小乘的斋戒,大恩上师此处也提到还有一种密宗事部中的斋戒,主要以观音菩萨为本尊,通过观音菩萨的加持与仪轨,有一天一夜也有两天两夜,这种斋戒在家、出家均可受,在药师经中也有出家人受斋戒的说法,真正讲,小乘斋戒出家人不能受,如果受了,要不得不到斋戒,如果得到斋戒,他以前的沙弥或比丘戒就会舍弃。但密宗斋戒出家人可以受,在学院益西上师也给大众传过,登佩活佛也传过斋戒,很多出家人也在守这个戒律,也特别殊胜。所以要了解,斋戒分为小乘、大乘和密乘事部发斋戒。
P149:“戊三、居士戒:
断尽杀盗淫妄酒,即是居士之戒律。
随意承诺依数量,一戒二戒多圆戒,
戒除一二三五上,梵行居士断非梵。
智者许此八戒士,非在家亦非出家。”
真正的居士戒是五戒,根据自己情况可以选择性受戒,可随意承诺,不同的承诺选择守持不同数量的戒;“多”—多戒(守持3、4条戒律叫“多戒居士”);“圆”—圆满戒,(5条均守持,叫“圆戒居士”)。
梵行居士—属于特殊居士,戒除五条戒律之后再加上一个断除非梵行。五戒是不邪淫,在守持不邪淫基础上自己再发誓承诺终生守持清净行,终生不做不净行。特殊身份,不是纯粹在家人,也不是出家人(没穿僧衣,也没受出家戒律)。
“在终生三种戒中,第一个是居士戒:杀生即断绝命根,不予取即偷盗,妄语即说上人法,邪淫即以贪欲作不净行,这四种属于四种根本罪。”
终生戒—沙弥、比丘、居士,三种戒。
居士戒—根本罪四条。
杀生—断绝有情命根(自己、他人、只要具有命根的众生,包括旁生、用咒力杀非人等等)。
不予取—偷盗(不予而取)。包括小偷、入室盗窃、顺手牵羊、借东西不还、在合理合法的范围中该给的钱不给(如坐车票)、偷税漏税……捡东西、钱(丢东西者没有舍弃对东西、钱的执著,捡到者想“这东西归我了”出犯盗戒。所以在捡东西时要特别注意自己的发心,首先不要养成占便宜的心,如果捡到可以帮他放生、做供养,做功德,自己用绝对不行。
妄语—主要说上人法妄语。如果自己没得到上人法说自己得到了上人法,就犯大妄语戒。
上人法—超过欲界境界的法,叫上人法。如说自己得到了一禅、二禅等等,得到一禅、二禅已经超越了欲界境界,得到色界境界;当然也包括无色界、也包括通过一禅得到的各种神通,说自己得到一地菩萨果位、得到见道、修道等,都属于上人法。
邪淫—即以贪欲做不净行(除自己配偶之外)。
饮酒—属于支分戒。
戒体是否毁坏主要看上面那4条戒律;与出家戒不同的是,如果破了居士根本戒可以在比丘、沙弥面前重受(在居士面前重受这是有辩论的,有些说只能在有清净戒律的比丘沙弥前受居士戒),居士戒也没有五择定的说法。但重受前要先舍戒,因为有些说法是破戒后内心中还有一个尸体戒(相当于人死了,命根没了,尸体还在)。
“其中,杀生的对境必须是人,如果不具足这一点,比如杀牦牛等,只能算是根本罪的范畴,并未构成真正的根本罪,因此不算是真实破戒。”
居士戒的杀生与十不善中的杀生、斋戒中的杀生定义不一样。居士戒中的杀生,必须是把具有命根的人(包括胎儿,堕胎也算)具足四个条件、四个分支杀死,就犯了居士戒的根本戒;若没杀人,只是杀旁生(即便是故意杀害),不算犯根本戒,只算是杀生戒的范畴(即支分),此时他的戒体还在,只是戒体本身有染污,必须要忏悔。所以有时说罪业、过失很大,但不一定是破戒(体),还算是具有清净戒的居士;但过患很大,杀生必定是非常严重的自性罪,如果不忏悔还会感受其痛苦的果报。无意杀生也不算犯戒。虽然不算犯戒,但在讲十不善时,杀生的过患是非常大的,杀一个生命半个中劫堕地狱,出来后等流果500世被其他众生杀害,这种果报还要不断地感受,所以我们要尽量不杀一切旁生(含生以上)。
犯不犯皈依戒也是有争论的,按照“皈依法不害众生”的标准,杀害牦牛、苍蝇等已犯的皈依的根本戒;但在居士戒中又不算是根本戒,显现上好像下戒(皈依戒是最下面的戒)更严格似的,若破了皈依戒,基础没有了,是否需要重新受?也需要观察,对害众生是否算犯根本戒,没有统一的说法。但若真正对于三宝生起很严重的邪见,善根可能会毁坏,此时所有戒体全部倒塌,无法安立,这个说法是共通的。毁坏皈依戒后是否需要重新受上面的比丘戒、菩萨戒、居士戒,这方面也是需要观察的。如果内心中没有舍弃三宝,最根本的还在,对三宝还是的恭敬心、皈依心,只是伤害了众生,是否整体就违犯了?也不好讲。此处大恩上师也没说得特别清楚,其他地方对这些的辩论也比较多。
P150:“对于居士来说并未遮止非梵行,只是讲到邪淫,因为对在家人来说很容易守护。《俱舍论》(第四品)中云:‘邪淫极受谴责故,易守不作得戒故。’”
居士戒中是不做不净行(是容易守护的),八关斋戒中是断不净行;出家人是终生断非梵行。只要承诺不作即可得戒。
“上述所说四根本罪的支分,即是饮酒,这一点必须断除。如若未断除,其他学处也就无法守护。”
饮酒戒虽是支分,作为一个真正的修学者而言还是要断除,否则守护其他学处还是困难的。自己烦恼的种子非常粗猛,外在影响也无处不在,在头脑保持清醒情况下也未必能守戒清净,何况在饮酒后头脑不清楚时,还能够维护清净的学处吗?这方面也非常关键。
支分戒是如果饮酒,不毁坏根本戒体,戒体还是清净的,但必须忏悔;而上面那四条根本戒,只要破任何一条,相续中的戒体就没有了,需要重新受居士戒。
“以上五条根本学处即为居士戒。”
“根本学处”不是说五条都是根本戒,只是作为居士要守持的根本学处。因为居士最主要的只有这5条,还有其他的同分戒律,但不计入根本的居士戒。
以上讲了五戒,下面再讲第二层意思,如果不能守持圆满的五戒,可以选择性地从一戒到多戒之间守持。
P151:“自己随自己的意愿而承诺,依照守护的数量,诸如仅戒杀为一戒居士。”
自己在五戒中仔细辨别观察,根据自己的意乐选择,在上师前承诺。
“在此基础上,断除不予取为二戒居士。在前二者基础上,断除妄语则为多戒居士。在前三者基础上,断除邪淫与饮酒,为圆戒居士。”
有些大德说如果只选一条戒律,必须选戒酒,必须在不饮酒基础上再选一条才可以,因为只有戒酒才算守护清净,但在《大海论疏》和《三戒论》中并没有规定如果只想受一条戒必须戒洒,因为此处只说“随意”选择;如果可能应先戒酒,在此基础上再选一条戒律。因为佛陀在讲法利益众生时,不是只利益根性已经成熟的人,而不给不能承诺断一切恶、修一切善的人说法,不让这些众生有得度、修行的机会,佛陀的慈悲心、方便善巧是无穷无尽的。为什么制定了一戒居士?就是他只能守一条戒,但他也想修行,针对各式各样的人打开方便之门,都可以守持别解脱。如果根基不成熟,所依不圆满,只守斋戒也可以。只不过守的戒律越多,断除的恶业越多,得到的利益、法义、获得解脱的机缘也越大。若只守一条戒,或只受斋戒,获得解脱的机会大大减少。
这是安立戒律的方式。
P152:“有部宗承许:仅仅承诺守居士戒而可随意守一戒等。经部宗则认为:如果随意承诺一戒等,就承认为居士,那就成圆戒居士了。这样一来,由于没有守护其余戒律,则会造成破戒的过失。”
“所断”—所要断除、所应该断除的。
守护一条戒就断除了一个所断。断除罪业就产生善根,内心中会获得某种相应的清净,对我们内心中获得禅定、累积功德或解脱,大有帮助。
这里有一个小辩论。部宗认为,只要仅仅承诺守居士戒(好像是守持全部的居士戒),但在守持时却根据自己情况随意守一条戒。经部宗认为不能这样承诺,因为整个居士戒包括五戒,如果承诺守居士戒就成了圆戒居士了,但实际守时只守一条戒(在受戒时没有明确说明),就会造成破戒过失;故需要在上师前口头说明自己要守的戒条。
“以上所宣说的是在家学处。在五根本戒的基础上断除非梵行,即是梵行居士。”
在前面居士五条根本戒基础上再断除非梵行(根本不做不净行),即是梵行居士。
P153:“这一点,通过“戒律庄严修行人”等教证可以说明,不论在家、出家,均以守持清净戒律作为庄严,这是经部所承认的。”
这是经部(佛经中有就承认,佛经中没有的就不承认,故叫“经部”)所承认的。
“对于梵行居士以及八戒居士,《宣说幻化经》说:‘纵然诸善逝赞叹,出家具有多功德,然为悲悯诸有情,利众生我执国政,有生之年持梵行,亦守八关斋戒也。’”
大悲王子终生守持八关斋戒。因为他在特殊位子、特殊情况下,为了悲悯有情守持国政,对众生利益更大。但有生之年持梵行、八关斋戒。
“梵”—一方面是清净,一方面是涅槃。可以获得涅槃的行为叫“梵行”;另外,清净的行为也叫“梵行”。
“智者们认为,所谓的梵行居士和八戒居士,已经断绝了在家人的不净行,因而不是在家人;又没有持出家相,也不是出家人。”
是一种特殊的修行身份。
P154:“余六不善同分断,具居士戒持明者,
除出家相与仪轨,余均实行佛所说。”
“余六不善”—指十不善业中,前面已经断除四个不善业(杀盗淫妄),还剩下六个(十不善中没有饮酒)。
“同分”—四根本业的支分。如根本式是杀人,而杀旁生则属于他的同分罪。
“断”—所断,应断除的。
佛陀开许在家人只守持四条,并不是开许其他的都可以做,或做后没有罪业,其余六个及同分也属于所断。
“具居士戒持明者”—在家的守持居士戒的密宗成就者,或密咒师。
“除出家相与仪轨”—与出家有不同之处是没有现出家相,没有通过出家人的仪轨做羯磨等。
“余均实行佛所说”—其他要修的善法、要断的过失和出家人是一模一样的,这是佛陀在《妙臂请问经》中讲的非常清楚的。
尤其是密咒师、在家成就者、在家居士持明者,当然“持明者”范围可以非常严格,也可以不是那么严格。真正的持明者前面也学了,四个持明,其中有异熟持明,有些地方说,至少也是加行道的,有些地方说他是初地菩萨;初地以上叫“异熟持明”,还有长寿持明、大手印持明、任运持明;四持明中获得任意一种成就的叫“持明者”。当然有在家的持明者,也家的持明者;有在家的咒师,有出家的咒师。有些时候的持明者还不是真实意义上的持明者,还没获得成就,但是他获得了持明密乘的灌顶,正在行持密乘的行为,出可以是比较宽泛的持明者(具有居士戒的持明也好,修密乘的居士也好),但有些地方讲的持明是具有功德的密咒师(在家/出家两种)。他除不现出家相和不参加出家人每月的诵戒、羯磨等等,其他都与出家人一样。
P155:“十不善业中,除去四根本罪中包括的身三不善与妄语,余下的语三、意三共六种不善业,以及四根本罪的同分杀旁生等,对这一切所断虽然没有彻底戒除,但因为具有悔改之心,而称为需还净之学处。不仅如此,就算是具有居士戒的密宗持明者,除了披袈裟、持钵盂等出家相,以及羯磨仪轨专门制定的戒律以外,其余所有的戒律都必须同出家人一样。”
“身三不善”—杀人、偷盗、邪淫。
“余语三”—除妄语外的其他三个语业。
“同分”—与根本罪相似相同,不算真正的根本罪,但也可以包括在根本罪范畴或初分、支分中,如杀旁生,偷盗时价值不足(2.5元左右),算同分罪。
通过念金刚萨埵或受长净忏悔支分罪。
而在家持明者,大大小小的罪业、可能会危害众生的行为、可能会危害自己修行的行为都要断。
真正求解脱道,修密宗的人,越往上所断越多,修法越严格。想要一生成就,想要一生获得大佛果,如果有些罪业不断,只断部分罪业,是不可能获得的成就果位。
居士获得初果、二果、三果的有,真正获得阿罗汉第四果还没看到。出家人断的罪业多,条件比较成熟,获得圣果也较快;而居士断的过患少,琐事多,有些过患没断,虽然在五戒中没有规定(的罪业),而做的一些行为对修行是有影响的。故在家居士想很快方式获得很高成就还是比较困难的(不包括利根居士,他的福报圆满、智慧敏锐、信心强烈,也有获得解脱的)。
“《妙臂经》中说:’如来彼说别解脱,一切清净之戒律,在家咒师除形象,仪轨余者均当行。’”
最后好像漏了一句原文:
“既然如此,那么出家咒师就更不必说了。”
第十二课答疑(2014-5-24)
问:受了菩萨戒是不是每天都要回向?
答:每天都要回向,如果不回向,功德可能会被其他的嗔恨或烦恼损失或摧毁了,如果回向功德会再再增长,所以必须回向。
问:是晚上睡前回向还是第二天早上回向?
答:最好是睡觉之前回向。
问:我孩子今年10岁,已经是三宝弟子了,他现在发心想受五或,我现在有顾虑,五戒中有戒酒,我担心他长大后不出家如果结婚在婚宴上会犯五戒,他现在受五戒好还是结婚以后受五戒好?
答:需要观察自己能否真正受持,觉得现在可以受持,现在受也可以。受戒后要不断学习知道功德与过患,也许越长大越清楚明白,到真正结婚时也可以用其他的善巧方便,也不一定结婚必须喝酒、必须办酒席,也可以办素食婚宴,受戒越早越好,以后的走向也不好说,所以从这个角度说是差不多的。
问:已经受过戒的男同胞有工作需要宴请喝酒后如何忏悔?
答:必须要忏悔,一要有惭愧心,二通过受斋戒或金刚萨缍方式忏悔,以后要尽量避免,不能因可以忏悔就不断地犯,否则忏悔也不易清净。
问:梵行居士是否有时间要求?是终生受持吗?
答:没有说是短期的。
问:密咒师可以有老婆孩子吗?
答:有两种,一种在家密咒师当然的家眷,是居士身份,具有某种成就;出家密咒师,是出家身份,不可有家眷。
问:P141第三段:“从未受过任何戒律的人,让他受戒称为斋戒……”这里受戒是指八关斋戒吗?
答:是。如果从来没有受过任何戒律,让他受八关斋戒的话,此时他受的戒严格意义上叫“八关斋戒”,他受的戒叫“斋戒”;如果受过居士戒的人受八关斋戒,严格意义上不能叫“斋戒”应叫“长净戒”,但现在我们普遍都叫“斋戒”。
问:藏传佛教中两种八关斋戒戒条与我们现在受的小乘八关斋戒戒条一样吗?
答:一样的。
问:居士戒持明者与密咒师、密宗的瑜伽士指的是同一种修行人吗?
答:不一定。瑜伽士有两种,一个是在家的瑜伽士,一个是出家的瑜伽士,瑜伽士的意思是具有止(寂止)观(胜观)功德的。但是我们平时说的瑜伽士都是指在家瑜伽士,但出家人只要内心中具有止观功德或具有某种修正也可以叫瑜伽士,与在家的密咒师和出家密咒师一样,所以还不能完全等同。
问:什么叫“不害众生”,是以“大束缚烦恼”害众生算呢?并不一定断除命根才算?
答:害众生的范围很广。真正不害众生,首先要从内心中不能伤害众生,然后行为上面不能伤害众生,语言方面也不能伤害众生,所以他是身语意不伤害众生。伤害众生的范围也很多,断命根是最大的伤害,另外做语言方面的讽刺、打击也是伤害众生,可以很严格也可以不太严格地理解。总而言之,不害众生,内心对众生产生慈爱心,行为上不做伤害众生的事情,就叫不害众生。
问:不是按照大束缚烦恼去划定的
答:这里辩论的也比较多,什么时候犯皈依戒?大束缚烦恼为标准,是这样讲的,在后面讲菩萨戒时会讲到大束缚详细的条件。
问:如果只受一条居士戒,但他也不想受杀生戒,只受不妄语戒,也算一戒居士吗?
答:可以,在《三戒论》本论中可以,是随意承诺的。
问:在家密咒师在守持出家的256条戒律吗?
答:不是这个意思。是粗粗细细的恶行都要断,因为比丘戒律中是从粗大的罪到微细的罪都要断的,是从这方面安立的。密咒师是不需要通过仪轨方式守持比丘戒,但总总的细行(很多要断除的细微的罪业)还是要断的。因为有些戒律居士也不准看不准学,那他怎么守呢?其实就像出家人一样,在家密咒师在方方面面中很微细的业果也需要取舍,很微细的罪业也需要断的意思,清净的行为与出家人一样。
问:假设居士五戒破了,但还受有菩萨戒,对菩萨戒的戒体有影响吗?
答:对菩萨戒的戒体应该不会有影响,必定不是毁坏善根,如果生邪见毁坏善根则所戒体的安立都没有了,这时可能说戒体没有了;但如果只是居士戒破了,以前是通过一分居士戒基础得到菩萨戒,戒体在我们相续中已经有了,严格意义上与居士戒一体,但他是超胜居士戒的,所以下面戒有些不存在了,菩萨戒还会有,菩萨戒的戒体还不会违犯,下面在三戒一体、他体、圆融的方式还可以讲。
问:夫妻白天同房应该是破了邪淫戒吗?
答:是。
问:可以通过斋戒还净吗?
答:不行,这个不是支分戒,支分戒可以还净,但是根本戒不行。
问:那要通过金刚萨缍忏悔?
答:对,还要重受戒。
问:那在重受戒前是不是还要舍戒?
答:对。要把尸体戒舍掉,再重新受。
问:在家密咒师戒律是与比丘戒还是与沙弥戒一样?
答:这里是最高标准,是比丘戒的。
问:(下面是屏幕上的问题)从颂词可以明显看到不放逸分支和禁行分支,四支要的“四”是指四根本戒的同分,“支分”则应该指戒律支?
答:八支中的四根本属于戒律支,其他的是四个分支,他是相对于根本戒的支分。这里有两层意思:第一是其他的支分;第二是针对根本叫“支分”。
问:汉地菩萨戒有每月六斋日需受持八关斋,如没受持是否算破戒?
答:我不太熟悉汉地菩萨戒,应该不算是破根本戒。如果是根本戒需要重新受,有些是需要忏悔,这方面需要观察。
问:先受菩萨戒后受密乘戒,每月十斋日没受八关斋还要过午不食吗?
答:在居士戒与菩萨戒和密乘戒没有过午不食。
问:在上师前受了菩萨还要受居士戒吗?
答:如果以前以皈依戒为基础受菩萨戒,没有真正受居士戒,还是应该受,菩萨戒应在下戒基础上安立。下面学到菩萨戒时,按照龙树菩萨的观点,也不一定要在别解脱戒基础上受持菩萨戒(无著菩萨说一定要在别解脱戒基础上)。但没有任何一个所断的基础上受菩萨戒的情况也没有的。
问:如何闻思修?
答:修行很重要,前提必须在闻思的基础上,不知道的必须要听闻,听闻还有疑惑,通过思维断除疑惑,产生坚定的信心与定解,通过思维产生定解之后再缘定解而修,故闻思修三个次第是不能紊乱的;闻思是为修行服务,修行前必须要有圆满的闻思。作为初学者首先必须大量闻思,大量思维,内心中才能产生定解,修行方法就是在闻思中提炼出来的,闻思后我们自然而然就会知道修行及修行的方法,其实闻思的内容就是修行的方法。
问:弟子想修禅定可推荐指导书籍吗?
答:小乘经典中有许多,《大幻化网光明藏论》的修行品中也有,其他显教中也有九住心的修法。如果进入密法班在幻化网第二品中也有讲这个问题。
问:末法时代好像善人所造恶业较易成熟,显现上好像好人没好报。
答:这是不了解业因果的规律,恶业容易成熟成熟的意思,我们内心中的恶业若任其发展在我们今生死后会感受很强烈的大痛苦,如果修善法的人可以把后世堕恶趣的业提前成熟,看起来好像是好人在受恶报,其实是他通过做善法故,通过善法的力量,把后世的堕恶趣的业提前,也就是重报轻受的方式提前成熟提前解决,今生通过很小很小的罪业消尽,不用后世去感受痛苦,要么获得解脱,要么往生,要么转生到善趣当中。从现象上看好像是好人没好报。有些恶人好像一直飞皇腾达,他相续中有些善业,如果任其发展可能死后会升天或在人世间享受长久快乐,但他持续造业故,把后世该享受的广大乐果今生通过享受方式提前消耗,死后会长时间感受痛苦。我们应该了知因果通三世。
问:梦中邪淫算破戒吗?
答:梦中做任何恶业都不算破戒,有过失,必须是在白天,醒觉位时做的事业才算破戒。
问:整个法界应该空无一物才对,为什么报身佛有始无终?……
答:佛法是最究竟的,只有佛法才能成就佛道,修持其他道,因没有正确的修行佛法的道路,所以不可能成佛,他的名字可以叫佛,但实际上不是佛,即通过修持其他道成就佛果的现象是不可能存在的。佛道中皈依三宝、发菩提心、修空性,这是佛法中不共的修法,其他外道的修法不可能成佛。
法界中是空无所有的,但是因缘和合时,也会显现报身,一切万法是现空无二的,现空无二从本性而言是空性,相应于法身的,从显现讲,具有什么因缘就会显现什么样的法。菩萨通过修持福德资粮就可以成就他的色身,相对于殊胜的法界而言他是成就法身的,是这样一种究竟的本体,但为了度化众生故,他会显现报身,主要是为在一地以上的菩萨面前不间断宣讲正法而显现的。故,如果有菩萨存在,就会有报身存在;究竟而言只有佛陀的法身,但如果还有众生存在,就会有佛的化身;如果有菩萨存在,就会有佛的报身,这是观待众生的,有些是从自利角度讲,有些是从利他角度说,利他是两方面的,不单单是自己,要观待对方,如果对方有因缘就会显现佛的化身或报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