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法等性本基法界中,自现圆满三身游舞力,
离障本来怙主龙钦巴,祈请无垢光尊常护我。
为度化一切众生,请大家发无上的菩提心!发了菩提心之后,今天我们再次一起学习华智仁波切所造的殊胜论典《大圆满前行引导文》。
前行引导我们的相续由凡夫到圣者,是让我们的相续成熟的殊胜的修法。虽然每个众生本性是佛,但是这种殊胜的本性即佛性被各式各样的分别念、业惑所障蔽没办法现前。我们没办法了解自己的本性,执著于无而显现的客尘,或者说轮回的显现法而造业并流转轮回。为了让我们获得殊胜的解脱,为了让一切众生了悟本自的法性,佛还有圣者们宣讲了各式各样的修法,引导我们的心趋向于殊胜的法性解脱。
在前行当中现在我们学的是共同前行。不管是密乘的修行者、大乘显宗的修行者,还是小乘的修行者,内心当中都必须要生起出离心追求解脱道,然后依止上师等等,这些都是共同前行。当然共同前行中有些是真实的共同,还有共同当中不共的。比如说虽然是共同前行,在宣讲暇满难得、寿命无常的时候,有些是完完全全按照世俗人向修行者过渡的引导,还有些穿插了很多属于大乘的、密乘的理念和修行方式等等。所以说共同前行从一般的角度而言、从大方面来讲是共同的,但其中也有很多属于很高的教证和修行方式。我们一边学习一边理解,关键内心当中要生起定解,之后还要不断地观修,内心当中生起并安住在这样的状态当中。
共同四加行当中第一个是暇满难得。暇满人身是非常难得的,得到之后我们要欢喜、要善加地使用。因为暇满人身是修持解脱道、修持成佛、修持密宗法要的所依,是最基本的要素,我们要了知暇满难得。既然它是一种修行的要素,就要思维已经得到的暇满人身。在思维过程中内心当中要真实地去安住在:暇满很难得、要使用这个暇满的人身做有意义的事情——从这个方面来进行引导。
前面我们学习了本性是闲暇的,这主要是从远离八无暇的侧面讲。现在要讲暇满难得当中的满,这个满是属于特法。特法主要是指要修持殊胜佛法的话,圆满的条件是必须要成为真实的法器。这个圆满又分了十种,其中有五种自圆满,主要是针对自相续的条件来讲的。后面讲的五种他圆满,主要是观待他方的因缘。如果说自己的因缘和他方的因缘都具全了,就可以在这个基础上来修持殊胜的佛法。就是说修学佛法的所有条件已经成熟、所有的时机已经到来,所以要抓住机遇,好好去使用这样的暇满人身去修持解脱道。
五种他圆满当中前面我们讲了佛陀出现在世间的确是很困难的。这么多的劫、这么多的世界、这么长的时间当中,佛陀出世的时间非常少。我们不能说佛陀的悲心是不是偶尔性的:一段时间有悲心,一段时间又没有悲心。就像现在一般人,心情好的时候帮助别人,心情不好的时候一个人窝在家里面生闷气。是不是这样的呢?其实不是这样的,佛陀的悲心是圆满的。
那为什么佛陀不恒时显现在世人的跟前,不断地教化世人呢?佛陀出世要观待众生的因缘,从佛陀自己的条件来讲,他肯定是圆满的。但是所化的有情的善根、福德如果没有成熟的话,佛陀出现在世间的意义也不大。可能会显现其他的化身和众生结缘,让他们逐渐地修持善法,让他们的心相续逐渐能够安住在这个法器当中。有了法器之后,佛陀出世给他们讲解脱道,众生依止这个法修行就可以获得殊胜的解脱。
并不是说佛陀在其它的时间当中不出世,佛陀也会出世,但不会以导师的身份出世。佛陀不会以三十二相、八十随行好的方式出世,也不会以示现八相或者十二相成道的方式来出世,佛陀会显现其他的化身。佛陀显现其他化身的必要性就是和众生结缘,引导众生修持善法。其实跟众生结缘也好,引导众生修持善法也好,都是为了以后值遇真实的导师身份的佛陀做一个准备。或者佛陀去很多地方和众生结缘,众生不断地发愿,再加上佛陀本身的功德,当大面积众生的因缘福慧成熟的时候,佛陀就会显现在一个地方开始成佛,宣讲解脱道。
所以说前期佛陀出世显现其他的化身,主要是跟众生结上善缘,结上以后能够值遇这样具有十二相成道佛陀的因缘。佛陀告诉他们要为修持这些善法做准备,好好地积累资粮,把准备做好之后,众生的福缘一旦具全了,佛陀的殊胜化身就出世了。和其他化身所做的事情不相同,殊胜的化身是一定要宣讲解脱道的,但其他的化身就不确定。所以说这种意义上的佛陀出世非常困难,也只有在这种佛陀出世的时候,世间当中才会有三宝。
佛陀的悲心是遍满的,他一定会显现在不同的刹土当中。刚刚我们讲了,佛陀一定会利益众生,但不是以宣讲妙法然后具足三宝的方式。那个时候不会有佛宝,因为佛陀显现的身份不会说我是正等觉佛,也不会给众生讲法,法宝也不会出现。既然没有佛宝、法宝,那么僧宝也不会出现。所以从那个角度来讲,十二相成道的佛陀如果不出世的话,世间当中不会有三宝的名称。在他圆满当中的“如来出世”是讲,圆满地示现导师身份的佛陀出世,是非常难以值遇的。现在我们已经处在佛陀出世的时间段当中,这个很难圆满的条件我们已经圆满了。
己二、佛已说法:
佛陀出世之后要宣讲正法,我们才能够值遇正法,所以这个是第二个条件。
虽然佛陀已出世,但如果恰巧赶上佛没有说法示道而安住在入定境界中,尽管佛陀在世,也不会有佛教正法的光明,如此与佛未出世几乎无有差别。
示现导师形象、示现十二相成道、三十二相八十随行好的这个佛出世后一定要讲法的。刚刚讲了为什么其它的时间佛陀不出世,而单单这个时候佛陀出世。这种意义上的佛陀出世一定能够给众生宣讲解脱的法门,可以传法这是非常重要的,所以佛陀才出世。因此也可以知道,为什么大恩上师这么重视法的传播?作为修学佛法的人来讲,为什么要重视对法的闻思和修行?把这个和佛陀为什么会出现殊胜的化身的必要性联系起来看的时候,就知道了法对众生的意义实在是非常大。
所以我们作为佛弟子,最关键的就是要学习、要听闻佛法,为什么要这样讲?因为有一些佛弟子只是皈了依,有一个皈依的名称;有些佛弟子在依止上师善知识的时候,只是跟上师结个缘,有时做一些供养,有时跟上师朝神山、朝圣地,有时说说话做点事情。其实依止上师最关键的还是要修持佛法。因为佛陀是为了讲法才出世的,如果没有讲法的因缘不会出世。给众生宣讲佛法的机缘成熟了,佛陀才会示现殊胜的化身。其它的时间佛陀会示现,但是不会示现传法,因为所调化众生的根基、福缘还不具足。
像现在虽然很多上师都在讲法,但是我们作为佛弟子应该以怎样的态度来依止上师善知识呢?当然福缘深厚的人就会知道,上师出世主要是弘扬正法,是给谁弘扬的呢?有的时候看起来,上师在世间弘扬正法、到处都在讲法,好像和自己没关系一样,其实不是这样的。和我们最有关系的就是法可以调伏自相续,上师出世是为了传法,用很多方式来让我们听闻、思维、修行,只有凭借对法的闻思修才能够调伏我们相续中的烦恼。
法当中说此应做此不应做,很多取舍的道理都在其中,如果我们对法了解的越多,那么我们对取舍的道理就了解的越多。当我们在做取舍的时候,该不该做的事情我们也能真实地去实践、去安住。如果我们该做的做了,不该做的不做,这就是走在了正确的道路上面。这些法的力量可以让我们很炽热的相续能够清凉,很多错误的思想、行为、追求,通过听闻和修行佛法的缘故都得以修正,这个方面对我们来讲是最大的意义。当然我们和上师、佛陀结缘也是有必要的,但是从真实的修学佛法来讲最关键的还是法。
大恩上师、法王如意宝也经常讲,佛陀的事业有很多种示现:放光、给众生加持、回向或者示现神通的方式来度化众生。最殊胜的事业就是传讲佛陀所证悟的法,以及在证悟之前所修的法。佛陀自己修行成佛了,他的法不单对佛有作用,对其他的众生也是有作用的。所以说佛陀给众生留下来的最宝贵的遗产,就是这个殊胜的法要。如果对于这么好的遗产我们不知道、不用,而去追求其它的,那就太可惜。
所以我们要知道佛陀的悲心体现在什么地方?佛陀的悲心最圆满的就是证悟了这样的法,然后要把这个证悟的方法再告诉其他的人。作为佛弟子来讲,我们要知道佛陀为什么这样做?就是我们经常讲的一个问题——度化众生是两方面的事情。尽管佛陀的热情很高,我们根本不搭理、不去配合,那就不行;虽然我们的兴致很高,但如果对方没有这个能力、没有这种悲心,或者说时间不对、生不逢时,这个也不行。所以说度化众生需要很多因缘聚集,这不是偶然的。就是说有了这样一种善因,善缘必然会出现。因缘一旦错过,就不一定在短短的时间当中再一次聚集。因此我们要知道这个法对我们的重要性是非常大的。
所以说依止上师最关键的还是听法,我们要想方设法把所学习的法融入到相续当中。我们自己实践、也告诉别人来实践这样的法。因为只有法才可以调伏相续,如果只是通过神通调伏相续,那么佛陀什么都不用讲,天天示现神通好了。佛陀是有这个能力的——放光、摸顶、示现神变、治病等这些都能做,但是这个不是根本的解决问题之道。
众生的生死大事、众生的解脱与否还要靠众生自己,佛陀只能够作为一种助缘。佛陀示现神通、放光,或者托钵化缘也是让众生种福田。但这些都不是直接的解脱因。虽然有功德、有利益,但是佛陀的最大利益不是这些,在这么多的利益当中法的利益是最明显、最关键、最根本。很多大德们想方设法要把法保存下来、弘扬出来。大恩上师老人家一直讲法,而且翻译出很多殊胜的法宝,让我们学习并调伏相续。
我们要了解为什么佛出世、佛说法非常关键,作为佛弟子要知道这些道理。我们对于法本身要恭敬,要知道学习佛法的机缘是很珍贵的。这个法对佛弟子来讲,就是导师佛陀留下来的最珍贵、最有用的遗产,其它方面只是间接的助缘而已。比如佛像,加持力的确很大,但这不是主要的,真正来讲它是一种助缘,最关键的是这个珍贵的法。佛像在世间你可以供养、可以结缘,就像佛陀托钵去村子里面去化缘,你可以遇到佛、可以供养,但这个是间接的缘、间接的解脱因。真正直接的就是缘法修行,用法来调伏相续。
众生之所以流转轮回,主要是有烦恼障和所知障。烦恼障的因是什么?人我执。人我执通过什么调伏?人无我空性,这个就是法。所知障的因是法我执,调伏的方便是什么?就是法无我空性。还有嗔心怎么调伏?大悲菩提心来调伏等等。象这样因为法的缘故我们才可以压制、调伏烦恼,或者说从轮回模式当中走出去。
法对我们来讲是最重要、最关键的,我们在闻法、思维法、修法的时候,应该知道一个佛弟子做的最正确的事情,就是学习和弘扬佛法。以前法王如意宝也讲过,有一种说法是龙树菩萨归纳的。象普贤的无量佛子的无量愿、十万大愿或者说普贤菩萨的十大愿王等等有很多的愿。这么多愿当中如果其它的愿发不了,我们就发愿生生世世修行佛法、生生世世弘扬佛法。这样自利、他利都圆满了,自利的愿也有——生生世世修行佛法,他利的愿也有——生生世世弘扬佛法。弘扬佛法的方式有很多,我们可以配合别人弘扬,可以给别人学习佛法提供助缘、赞叹、随喜,这些方面都是属于弘扬佛法。然后我们自己有能力的时候,就可以给别人去解释佛法当中所讲的意义等等。
因为法很重要,所以我们自己要保护它。通过传承上师们的恩德,法没有中断传到我们的手上。我们可以接触它、去修行它,从这个法当中得到利益。不能说得到利益就不管了,法就在我们手上灭掉,那不行,我们也有责任把它传下去。大恩上师经常讲,不要想这些弘法利生、保护佛法好像就是上师们的事情,和我没有关系,其实每一个佛弟子都有保护正法的责任。
保护正法有很多种,如果能力大就做大一点的事情,能力小就做小一点的事情,至少要有这个心念。如果你认为这个和我无关的话那就不对了。这个和我有关系,只不过现在我的能力还不够,为了要努力去保护法,我要精进。如果有机缘的时候,我一定要挺身而出保护法脉、保护正法。
其实佛陀出世一定要讲法的,前面我们延伸开来主要讲了这个方面的事情。但是法本这里讲了虽然佛出世不讲法的特殊情况。虽然佛陀出世了,但恰巧赶上佛没有说法示道,而是安住在入定境界中。以释迦牟尼佛为例,刚刚成佛的四十九天中佛陀没有讲法,这种情况基本上和佛没出世并无差别。尽管佛陀在世,但如果佛陀安住在入定境界中,就不会有正法的光明,那时的佛陀虽然成佛了但不能称作为导师,因为还没有引导众生。佛陀虽然具有导师的资格,但是从引导众生的这个侧面来讲,只有一步一步地引导众生趋向于解脱,真实意义的导师才具有了,名和义完全相顺,才是真正具有导师的称号。
所以,那时的佛还不是导师——法也没有,通过什么来调伏众生呢?虽然佛陀的慈悲心永无间断,但众生还不能得到直接的受用,也不会有修行法的僧宝,这个时候是没有佛教光明的。当然佛宝是有的,但是世间当中还未出现三宝的真实名称,或者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还不会有。这样的情况,与佛未出世几乎无有差别。从没有利益有情、没有通过法来度化众生的侧面来讲,佛陀这种出世和佛未出世没有差别。为什么?因为佛出世最大的必要性,就是要讲法、要以法来利益众生。佛法兴盛、佛法住世的因缘,就是法一定要弘扬开、法一定要在佛弟子心相续当中,能够让佛弟子了知佛法修学的内容。如此了解后,我们才可告诉别人什么是佛法,他人才能在佛法当中得到真实的利益。
作为一个佛弟子,不知道佛法是什么,那这是什么佛弟子呢?不能只有佛弟子名称,而不具备真实的意义。作为佛弟子,多多少少的还是要对佛法本身产生真实的兴趣,如果对法都没有兴趣了,那还算什么佛弟子?这就比如给狗起了个狮子的名称,它也不是狮子还是条狗而已。所以,佛弟子主要是修学佛法,对于佛法方面我们还是要了解(不论是从佛教是佛法的教育这个侧面,还是从佛法的法这个侧面来看)。我们是佛教徒,是修学佛陀教育的弟子,这都和佛法有关。
所以最关键的是佛法,寺庙是弘扬佛法的道场,是修道的场所。所修的道是什么?就是佛法。不管是道场还是寺庙都和真实的法有关,最关键的还是法,法是最殊胜的、是调伏众生相续的。听闻的时候是闻法;思维的时候是思维法;修的时候是修法;证悟的时候是证悟法性;最后传讲的还是法。修寺院是为了弘法,发心也是为了法能够弘扬。
在这个过程当中我们自己会从法宝中受益,也能够意识到法弘扬下去有很大的必要性。因为整个世间法轮还在常转,在法轮常转的过程当中,我们能够出一份力是很欢喜的事情。就像很多人讲的,不要把弘法过程中的发心、修学以及一点点辛苦视为负担,应该把它当成一种庄严,这是非常欢喜非常自豪的事情。如果我们在学习佛法过程中觉得压力大、能躲就躲,能不做就不做,我们自己都不做,还指望世间人、指望外道帮我们做弘法利生的事情?那是不可能的。你对自己的事情都不关心,别人就更不会关心了。从这方面讲,法对我们的利益是非常深远的。
所以佛陀在世不传法的话,就和佛未出世基本没有差别。这方面我们一定要以很深的方式去体会、去理解。现在我们修学佛法,将来如果有机缘的话,我们要去创造弘法的缘起,或者能够给别人辅导法、宣讲法,这是非常有意义的。
下面就用比喻来说明:
比如,我等大师(释迦牟尼佛)在印度金刚座菩提树下现前圆满正等觉的果位后亲口说道:“深寂离戏光明无为法,吾已获得甘露之妙法,纵于谁说他亦不了知,故当默然安住于林间。”说完在七七四十九日内没有讲法,后来梵天、帝释天祈求世尊转妙法轮。
佛陀传记中很多地方都会提到这个问题,佛陀在印度金刚座菩提树下夜睹明星而悟道,现前了圆满正等正觉的果位。佛陀在证悟之后比较感叹,他亲口说了这句著名的偈颂。意思就是说,法这么殊胜,我已经获得了甘露妙法,这种妙法不管是给谁讲,现在的人都不会了知的。我应该默然地安住在这个境界当中、自己受用这种非常圆满的法味。刚开始的时候佛陀是这种心念。
甘露一样的妙法具有深、寂、离戏、光明、无为的殊胜自性,这是甘露妙法的体相和特点。对于深、寂、离戏、光明以及无为法的本体,在不同的地方也有不同的解读。大恩上师在讲记当中阐述深和寂是从本性和自性的侧面来讲的,从本性的角度来讲,就是无相。“深”,甚深,就是没有相状,没有实有的本体。在众生的分别念中会执著这是柱子、那是瓶子,认为是实有相、有本体可得,这是肤浅的理解。众生的分别念能够缘的都是世俗、是表相。
深所对立的就是浅、就是非深。怎么区别非深和深呢?众生了解的、只能够通过分别念来了知的,或他们所执著的相状、相执这些方面就是浅。执着法有、法无,像这样有相执的,是浅的一种自性;深,它的本体是无相的,无相的意思是说它的本体空性,没有相执、没有相状,这就叫做甚深。甚深的意思并不是指这个山洞好深,而是指它不是用分别心执著的、有相状的、有实有的体性,从没有体性的侧面讲,这就是甚深的含义。
“寂”的自性是无思。无思是什么?思就是思维。众生的世俗法是可思可言的。平常我们说不可思议,就是否认了可思可议。众生觉得这个法的本性是这样或那样,那是分别念的一种状态。前面从没有相执解释,这里从思维的侧面来讲,前面讲它的本体是离相的;这里讲它的自性是无思的,没有什么可思可议的地方。所以说:不可言说、不可思议基本上不是真正的可以思议的状态。
思是什么?思,是一种分别念、一种心所。心所法当中的思心所,是包含在五蕴中行蕴的。行蕴是能造作的,能造作是以思心所为代表。可思可议是一种心的状态,它的起心动念是非寂灭的。深和寂当中的寂,解释为非思,因为它不是一种起心动念、不是分别念状态的缘故。深和寂,一个是从没有相状,一个从不是心心所的状态来进行安立的,这就叫寂。
我们在学习的时候,要懂得这个甚深的自性。一切万法显而无自性,就是《中观》、《般若般罗密多》当中讲到的万法皆空,一切万法是离戏的空性,这个空性就是无相,通过没有相状来了解。
第二个方面,我们学习空性之后,分别念能够思维到这个法是有的、那个法是无的,这种起心动念的本身不是真实的法性。我们要通过学习佛法,知道一切万法不可思议的自性,要离开分别心的状态。当然,离开分别心不是压制,是完全了知自性是无实的本体。学习了《中观》就比较清楚,还有一些甚深的大论典如《中观》、《现观庄严论》以及如来藏的法要,讲了很多殊胜的法界自性。如果没有学习很深的法要,是无法了解深和寂真实含义的。
“离戏光明无为法”,按照大恩上师的解释:它分别对应离常、离断、离是、离非。离常就是离戏,戏就是戏论。什么叫戏论?就是没有安住本性、向外缘取。本性就是空性,是实相的状态,没有安住在本性中,然后向外缘取,这就叫戏论。离戏是没有戏论,主要是离开常边,或者离开有边,以这个方面来安立的。四边当中有无是非,或者常断是非;也可以这样说:常说是有,断说是无。因此,离戏是没有常边的戏论。
“光明”,也不是断灭,因为有智慧,所以不是断灭的。一切万法皆空,并不是说空的好像空洞洞的什么也没有。法性中虽然是空性的,但是与空性无二无别的是光明的智慧。这个光明不是电灯泡的光明、不是太阳光、不是五颜六色的光明,这种光明就是智慧。智慧为什么叫光明呢?因为没有光明就是愚痴黑暗,就是无明,有智慧才叫光明。在佛经当中、在胜义谛当中出现光明这个词的时候,不能理解成是我们眼睛看到的光。眼睛看到的是色法,色法不是法性是有为法,是世俗谛。此处佛陀说的“光明”即使给众生讲了,他们却不能了解、证悟不到,如果是指电灯光那众生为什么不了解?而太阳光有眼睛就能看到,所以不可能是指这些。此处的“光明”是智慧的意思,而且是很深的相应实相的智慧。
然后是“无为法”,刚才的“离戏”安住的是破有边或者破常边,“光明”是破无边、破断边,在四边中还有“是”和“非”,“是”是亦有亦无,“非”是非有非无,无为法其实是没有是非。无为法是观待“有为”,有为法是有生住灭,没有生住灭的是无为法。法性其实是无生无住无灭的,而世俗谛的法有生有住有灭。但是一切万法的实相是无生住灭,是大无为法的自性。
“深寂离戏光明无为法”讲的是佛的圆满境界,这种境界给众生讲,众生理解不了,因为它太深了,是佛智现证的。佛智现证的境界十地菩萨都证悟不了,虽然十地菩萨离佛果就一步之遥,但这一步有点大。《宝性论》讲,十地菩萨的证悟和佛的证悟是不是就是路分成十一个台阶,每个台阶是等量的(比如二十厘米高),十地菩萨在第十个台阶上,再跨一个台阶就是佛了?我们可能会这样理解,不是这样的。
《宝性论》比喻十地菩萨和佛的境界就像萤火虫和太阳、牛蹄水和大海水。牛蹄水是牛在泥巴上踩个脚印,下雨的时候雨水把这个脚印灌满了,这么一点点水是十地菩萨的境界,而佛的证悟是大海水、无量无边没有办法衡量,这一步之遥有点大!《宝性论》中把这个问题讲的非常清楚,十地菩萨和佛的证悟差距是很大的,虽然似乎就差一点,但是最微细的无明、所知障的习气障碍十地菩萨获得遍智,佛陀是遍智,十地菩萨不是。虽然十地菩萨的境界是九地菩萨都示意不了的,但是和佛陀的智慧比较起来还是不一样。佛陀证悟的境界世间的人谁能了解?没有人能够了解。所以佛陀就是这么感慨:我现证的这么圆满的法界没办法被了解,十地菩萨都了解不了,何况是一般的外道、老百姓去通达?
佛陀说我已经获得了像甘露一样的妙法,当然有时我们说的妙法是法本、文字,可是这方面只是一种表示。在《宝性论》中讲,所谓的法身有真正法身和假教法身。假教法身,比如说文字的《妙法莲花经》、《华严经》或者《前行》是一种法身,法是正法,法的集聚叫法身,但却是假的法身。因为它是教的缘故,是文字、纸张,纸是白的,字是黑的,字是由一笔一笔的笔画凑出来,通过我们的分别念认定,像这是“金“字,“佛”字,这个方面是不是真正的法?还不是真正的妙法,只是一种表示,就像指示月亮的手指。法宝是佛陀所证悟的妙法,不是指经典、文字或者语言,而是道谛和灭谛。道谛和灭谛是法宝的自性,道谛是不究竟的,灭谛是圆满的,佛陀所证悟的是灭谛,深、寂、离、戏、光明、无为法都是指灭谛。
我们现在学了一点就觉得好像已经掌握佛法了,其实差得远。越学就越会发现佛陀智慧的深邃、慈悲的不可思议,对佛法和佛陀生起的信心也就越坚固。不学佛法似乎对佛陀有一种信心,觉得佛陀就是一尊神,永远坐在大雄宝殿高高的法座上,是受到膜拜供养的对境;要么就像是在云彩里离我们很远很远的神仙;要不就是觉得佛陀是个慈祥的老人;或者觉得他神通很厉害、很有智慧,或者觉得他很有魄力——放弃了王子的位子出家苦行。这些都不是真实的佛的功德,如果不学习,我们的认知只能够停留在这样肤浅的层面,和现在一般人的认识方式是一样的。
只有学习了像《宝性论》这样的论典,其中讲了佛陀的种姓、功德、证悟和事业等很多内容。学完后我们才知道所要成的佛是什么?已经成佛的佛有什么样的功德?我们最后通过修道要成的佛是什么样子?才真正的知道这方面的利益功德的确不可思议,我们一定要获得。
佛陀已获得了甘露妙法,但是这么深邃的境界“纵与谁说他亦不了知”,无论给谁说,他也没办法了知佛相续当中证悟的境界,“故当默然安住于林间”应该默然安住不讲法,坐在菩提树下独自体会法喜。显现上,从小乘的侧面讲,佛陀在成佛之前是凡夫,从大乘显宗侧面来讲共同的说法是十地菩萨,不共的说法是佛示现成佛的。
从小乘的侧面来讲佛以前是凡夫,佛果的深遂安乐从来没得到过,所以获得后就默然地安住在最深邃的证悟、宁静的喜悦中,这样的行为当然是可以理解的。从大乘的侧面来讲佛陀不讲法有必要性。佛陀在兜率天的时候就看到这么多众生的根基要成熟,为了传法给众生,他才从兜率天下降到迦毗罗卫国王宫中,入摩耶夫人的胎中,他是看到众生可度才出现的,那为什么成佛之后反而不想讲法了。这个怎么可能?不会的。但是示现的就是在七七四十九天中没有讲法、默然安住。
后来梵天帝释天很着急,就祈祷佛陀一定要讲法,在佛教史中讲前后祈请了三次,最后一次佛陀才答应。梵天帝释天供养千幅经轮、海螺等等,以祈求佛陀转妙法轮。在《贤愚经》第一品中比较详细地讲了这些劝请的过程,佛陀当时在刚刚成佛的时候不愿意讲法,梵天帝释就开始在佛面前说:“您应该回忆一下,最早的时候发菩提心的经过是怎么样的?是什么因缘发菩提心的?您看到众生这么痛苦,为了解救众生的痛苦,让众生解脱生死而发了菩提心。
然后又开始说:“您在因地的时候修道,为了一个偈颂,身体上可以钉一千个钉子、挖一千个洞来供千灯;您为了一个偈颂,可以跳到火炕里去。”这样讲了很多公案(在《贤愚经》中,很多公案都是梵天、帝释讲的)。他们很清楚佛陀在因地时候的修行过程(他们可以通过很多途径知道)。就说是相当于祈请、敦促佛陀。有的时候,我们在念金刚萨埵、念供护法时会说:“您要忆念以前您发的誓愿。”这是一种敦请,有很大的必要性。“当初您的功德没圆满时,为了度化众生承受这么大的苦行。现在您成佛了、功德圆满了,您的这个法的大海已经圆满了,为什么不讲法呢?”很多这样很悲切的劝请,最后佛陀就同意了。不同的佛教史有很多非常精彩的公案。
这样佛陀就同意转法。首先选择哪个地方?首先选择鹿野苑,就是现在的邦瓦拉那西,给五比丘三次传了四谛法轮。然后五比丘次第证道,这样三宝就具足了。有一千位天子也是在初转法轮时,最早得到证悟。他们都是以前发过这样的愿:佛陀初转法轮的时候,一定要成为首批眷属。因为以前有这种因缘、善愿,所以佛陀成佛的时候,也是首先度化他们。
佛陀为什么刚开始的时候四十九天不讲法?还有一些必要性。因为要让后面的人知道,这个法很珍贵。不是像现在市场上的大白菜、土豆一样摆在那,卖的人到处吆喝让人赶紧买。法不是这样,法是很珍贵的。不劝请都不讲,劝请的话还要请三次。而且劝请者是谁呢?是当时印度各种宗教都尊崇的梵天和帝释天。不是一个随随便便的张三李四劝请佛转法轮的。这个消息传出去之后,很多人就会对佛陀、对佛法产生恭敬,因为劝请者不得了。
我们现在看帝释、梵天没觉得怎么样,当时不一样,他们是重量级的。佛陀没出世之前,他们是这些外道主要祈祷的对象,是老百姓共同的天尊。我们尊崇的是文殊菩萨、观世音菩萨;梵天、帝释好像都是边边上的。但是也有说一些梵天、帝释是佛菩萨的化身,专门来劝请转法轮的。有一千零二佛的说法,一千零二佛包括贤劫千佛。还有两尊是谁?在《大悲白莲花经》中讲,有很多兄弟,其他都是发愿要怎么样成佛、在什么地方成佛。其中有一个兄弟说,当你们成佛的时候我要来劝请你们转法轮,这就是梵天。还有一个发愿,说你们在修道、在成佛弘法过程当中,我要做你们的守护者,这是金刚手菩萨。
梵天、帝释能够劝请佛转法轮,也不是一般的身份,对我们来讲恩德很大。有些地方讲,他们是示现的,是佛陀在因地时发了愿的。在当时的印度,梵天、帝释是非常受尊崇的,不是一般的人。他们请佛转法轮,都是为了说明佛法非常珍贵,佛陀讲法不是那么随随便便的。就为了让后人对佛法产生珍贵难得的思想。虽然佛陀带着传法的目地降生在印度,但在成佛之后为了表明佛法的珍贵,为了让后人在闻佛法的过程当中能够珍惜佛法,也有这样示现,这个必要性很大。
现在对我们来讲,佛法很容易得到,随便哪个地方报个名就学了,缺勤的时候还有人去问,为什么不来呀?法本还会给你送到手上等等。我们从这些方面多看一点、多思维一点,帝释、梵天这么尊敬法,佛陀在因地的时候为了一个偈颂,可以舍弃自己的生命去修行,为了众生的利益去追求。我们现在修学佛法过程中,不敢说和佛陀因地那样去比,但至少我们要知道,这个法是很珍贵的。
大恩上师这样来弘法、推广法的闻思。我们有时候开玩笑,这些菩萨们为了传法,该用的方法都用尽了,如果有的话,可能还在不断地发明创造。比如说在一、二百年之前,菩萨们就开始商量:“怎么办?佛法怎么弘扬?”(我们开玩笑讲)也许菩萨们商量说:“我们是不是把互联网、把电脑搞出来,然后大家可以在自己的地方听法,通过这样的方式可以传法,这是不是很方便、很容易?”有可能真的是这样的。反正他们要用的方法都会用的,只要能够让众生得法。
以前的玄奘大师、鲁迅真的是中华民族的脊梁,但现在很多人完全没办法体会到,还对他们进行恶搞,当然这个罪业很重。玄奘大师就是我们民族的脊梁,他去印度求法,经历了怎样的苦行;以前能海上师进藏求法,又是经过了怎么样的苦行。辛辛苦苦把很珍贵的法带回来让我们学习,这不是顺理成章的事情。很多大德发愿、很多则是以生命付出代价,才把法保留到现在这种状态。我们要知道大恩上师在推广法的时候,翻译这么多并给我们传讲,我们要了解:这不是想当然的。
从另一个角度来讲,菩萨就是做这个事情的。如果觉得你是菩萨,这是你该去做的事情,虽然事实是这样的,但如果我们这样想的话,可能得不到法义。你说这个想法对不对?也对。佛陀出世就是干这个的,菩萨发了菩提心,不干这个干啥?你如果要和菩萨这样去说,他也承认。但关键是,如果你这种心态,就得不到法义了,你没有应有的尊重——对法不尊重、对传法者不尊重。
所有的利益当中,法义是最大的。你说你中头彩了、得到了很大的便宜,这也是利益,但是微不足道。真正最大的利益就是法义啊!所以佛陀为了表明佛法的珍贵,为了让遇到佛法的这些佛弟子要珍惜、好好学习、保护佛法,这样就示现四十九天不传法,而且一而再、再而三地劝请之后,佛陀才同意讲法。
虽然在这个阶段中佛陀在人间没有讲法,在四十九天当中佛陀的化身在天界讲了《华严经》等等,在大乘中是这样讲。但是一般的说法,在四十九天当中,佛陀没有离开金刚座周围,他都在金刚座附近,要么经行、要么打坐等。所以在这个阶段中,相当于佛不出世一样,根本没讲法。如果我们赶上那个阶段,佛陀不说法,相当于暗劫,但是后来佛陀三转法轮,对我们来讲这个条件具备了,这是从佛的角度来讲。
下面从高僧大德的角度来讲,也是这样:
不仅仅是佛陀,就算是诸位持教大德,如果没有展开正法的讲闻事业,也很难以直接利益众生。
不单单是佛陀,而且佛陀入灭之后,很多菩萨的化现、很多守持佛教的大德,如果他们没有展开正法的讲闻事业,不带领众生修行,很难直接地利益众生,但间接可以。大恩上师在记中讲,只要高僧大德住世一天,他的发心、福德对世界、对周围环境、对众生的加持影响都很大。从这个方面讲,我们要念上师住世祈祷文或者请佛住世。以前法王如意宝也说,“高僧大德能够住世哪怕一天,对众生的利益都不可思议。即便他啥都不做,就住在世间中,他对众生的利益都是很大的。”
有人说如果这个大德生病了、在医院里住着,他并没有利益众生啊?这是说没有通过讲法的方式直接利益众生,但实际他们的发心、悲心,对众生的利益还是很大的。但真正来讲最大的利益还是要有讲闻事业,因为这是能够直接利益众生的方式。所以说如果他没有直接展开正法讲闻事业的话,难以利益众生。
所以大恩上师在培养我们佛弟子的时候,基本都要讲,你们以后还是要给众生传法,但是传法的前提是,自己要对佛法有正确的了知。啥都不懂、啥都不知道,讲了之后不一定有利的。当然是不是必须正确才能讲呢?也不一定。大恩上师讲了,你没故意讲错,有上师的注释和讲记,总的思想围绕这个去讲,这样就不会有错误的。知道这么讲是错误的,却还故意去讲——没有这样的发心,过失不大。有的时候没有过失,即便有也是很小。所以大恩上师经常讲,如果有能力的话一定要去给众生讲法,通过法来利益其他有情。
下面举个例子:
举个例子来说:印度的美德嘉那尊者为了救度转生到孤独地狱的母亲而千里迢迢前往西藏。
阿底峡尊者依止了很多上师,美德嘉那尊者是阿底峡尊者的上师之一。他在印度时,通过神通观察他的母亲去世之后转生在西藏,以孤独地狱众生的身份安住。有时候这些是示现的,有时候是真实的。像《地藏菩萨本愿经》中,女儿很信仰善法,母亲就造了很多恶业,死了之后就堕落了;目犍连尊者的母亲也是有这种示现,盂兰盆会、《盂兰盆经》、目连救母也和这有关。儿子虽然是很高的证悟者,但母亲、亲友也许不学佛法,还是会因罪业而堕落的。
尊者通过神通观察到,他的母亲转生的孤独地狱位于西藏。为了救度转生在孤独地狱的母亲,千里迢迢地前往西藏。有时候从我们自己的分别念来观察,这些大德的神通是无碍的,看到母亲转生到西藏,直接救度的能力是有的。但如果他亲自走路来西藏,沿途可以加持这些地方。大德们不管走到什么地方,什么地方就会有益;而且他可能会给每个走过的地方发愿、加持这个地方——以后这个地方的人,可以值遇佛法、会有法缘或者怎么怎么样,还会给以后的众生发愿;还有他走过的地方的虫子、非人,都会得到很大的利益,所以他有必要亲自走一趟,而且有很多必要性,其中一个就是给我们留下这个公案。
所以美德嘉那尊者自己到了西藏。
途中,因为译师不幸去世,使得尊者孤身一人漂泊在康区。
同行的还有一个班智达和一个译师,译师在途中去世了。另外一个察那忍摩班智达也不懂藏语,没有翻译他就觉得没有必要,就修夺舍法去世了。
大恩上师在讲记当中讲,察那忍摩就是宁玛派当中一个很著名的大德荣索班智达的前世。麦彭仁波切在《定解宝灯论》当中,荣索班智达是和无垢光尊者平起平坐的,“文殊喜舞称荣龙”。文殊菩萨欢喜地游舞示现,一个是龙钦巴尊者(无垢光尊者),一个就是荣索班智达,所以他天生的智慧就非常敏锐。在《藏密佛教史》当中有,很多地方也讲他的公案,阿底峡尊者进藏的时候,遇到了荣索班智达。当时荣索班智达好像很小才两三岁,俱生的智慧是非常敏锐的。显现上面阿底峡尊者把荣索班智达放在膝盖上和他辩论,显现上没有辩赢。尊者就说:“这个孩子是印度一个黑行大成就者,是我的一个刚刚用夺舍法去世的上师,他是很多大德总集的化身。我是没办法和这样的大德辩论的”。在《藏密佛教史》当中,大恩上师翻译的,也有荣索班智达的传记,好好拜读可以生信心。
又由于语言不通,他只好以牧羊为生,以致于未能以正法广利有情,便已示现圆寂。
后来可能是在尊者自己境界中看到的一个地方,通过了很多方式找到了这家。语言不通,他只能简简单单地说一点点。由于语言不通,他以牧羊为生,漂泊在康区。一边维持生计,一边为了超度母亲做很多法事,最后把他的母亲超度了。这个大恩上师讲记当中有讲。几种说法都有,我们可以参阅。所以他没有以正法广利有情就在藏地示现圆寂。
后来阿底峡尊者来到西藏听到此事后,不禁感慨万分道:“呜呼!你们西藏人的福报实在太浅薄了!在我们印度东西两方的班智达中,无有一人能胜过美德嘉那大师。”说到这里,尊者情不自禁地双手合十,流泪满面。
后来阿底峡尊者到西藏之后听到了这个事情。上师讲记当中也讲,他路过这个房子的时候,看到墙上写的诗,认出是他的上师写的。通过询问知道这个事情的来龙去脉,就非常感慨:“你们西藏人的福报的确是太差了!印度盛产班智达,从东到西这么多的班智达当中,没有一个人的智慧能胜过美德嘉那大师。一个活生生的大班智达到了藏地,居然你们的福报这么浅。你们没有去恭敬他、请他传法,他的智慧也没有利益你们。”觉得非常可惜,情不自禁地双手合十、泪流满面。
说明这些和佛一样的善知识们,如果没有传法的话,也没办法直接利益众生,从这个角度来进行安立的。像这样的大德还有很多,有些修证很高,但是为了示现修行的必要性,有时候也不讲法、通过修行来住持佛法。从传法利益众生的侧面来讲,没有利益很多众生。
当然,有些时候某个地方大德很多,如果这个大德不讲法,还有其他大德讲法。这个情况倒不要紧。有几个大德去闭关,对整个佛法影响不会大。但是如果这个地方就一个大德,他不传法而是去闭关,那这个地方就没有教法了。他的证悟很高,也会加持这个地方的环境、有情,但是这些人如果没有通过正法来饶益的话,的确是吃了很大的亏。
如今释迦牟尼佛依次三转法轮,应机示现不可思议的身相以九乘次第法成熟解脱所化众生。
如今释迦牟尼佛依次在鹿野苑、灵鹫山、广严城等地三转法轮。宣讲了很圆满的教法,成熟的次第、解脱的次第,有获得暂时的阿罗汉果位、菩萨果位和成就佛果的方法,佛陀都讲了。当时有很多这些三种姓的有情得到利益。现在也有很多的众生,继续依靠佛陀的三转法轮,相应自己的根基修学得到利益。
“应机示现”,是相应于不同的根基,示现不同不可思议的身相:有些时候显现成时轮金刚的形象来宣讲时轮金刚的法;有的时候示现密集金刚的身相宣讲密集金刚的法;有的时候示现威猛相;有的时候示现寂静相等等。有些地方讲,十二个大圆满的导师,其中也有释迦牟尼佛。一定是要从大圆满讲才有九乘次第。释迦牟尼佛讲了大圆满、讲了九乘,十二导师中也有释迦牟尼佛。时轮金刚教法当中讲的最高的这些法,没有直接的说是大圆满。但是隐藏的方式当中是有大圆满的思想和修法的。
通过九乘次第,声闻乘、缘觉乘、菩萨乘,还有事部、行部、瑜伽部,父续、母续、无上续等等,无二续、玛哈、阿努、阿底这样的方式来宣讲九乘次第,通过这样九乘次第的法要,根基没有成熟的让他们成熟,根基已经成熟的让他们解脱;所以这个就叫做“成熟解脱”。上师现在做的事情也是,根基没有成熟的,通过讲法、修法、闻思的方式让他们的根基成熟;根基已经成熟的讲法加持让他解脱。通过九乘次第的法成熟解脱所化的众生,释迦牟尼佛已经转了三次法轮。第二个他圆满的条件也是已经具足了。那么下面讲第三:
己三、佛法住世:
佛法住世这个他圆满也是很重要:
虽然佛出世说法,但假设圣教住世期已圆满、正法已湮没,那么就与暗劫没有两样了。
虽然佛陀出世也三转法轮了,但是假设圣教住世期已圆满,佛法住不住世,就像佛陀出世或涅槃一样,跟随众生的福德。佛陀就像火、众生就像柴,如果有柴就会有火,柴很多火就大,柴越来越少,火就越来越微弱;最后没有柴了,火就灭了。佛陀最后入灭,因为他直接调化的已调化完了,不是说真正的所有众生都调化完了。能够以导师佛陀身相直接救度的众生已经完全救度完了。剩下的是间接的,他的事业的延续。他直接度化众生的因缘没有了,佛陀就会入灭。
圣教住世也是一样的,如果众生的福德还很深厚、对法的希求心大,佛法就会相应于众生的福德而在世间安住、弘扬。在这个过程当中也会有很多大德为了弘扬佛法而出世。但如果众生的福德越来越弱、烦恼越来强盛、罪障越来越深重,圣教就会越来越衰败,那么出世的这些有力量的大德显现上就越来越少。最后佛法就隐没了,显现成善知识的大德不会再出世了。
所以圣教住世也是和众生的因缘有关,从这个侧面来讲的话,整个佛法在世间当中是走向衰败的。但现在我们还是应该在世间当中认真学习、保护经典,让佛法尽量延续、利益更多的人,这是很必要的。
这里讲了如果是圣教住世圆满、佛法已经湮没了,那么和暗劫没有差别。
前一佛陀的圣教已经结束,到后一佛陀的圣教尚未出现之间,称为圣教空世。
圣教空世只是和暗劫有点相似,但不能叫暗劫。整个劫中有佛出世叫明劫。贤劫当中有千尊佛出世,所以整个来讲不能叫暗劫。
不能叫暗劫这种情况叫什么呢?术语叫圣教空世。圣教空世主要是指什么呢?前一尊佛陀的圣教已经结束,比如说咱们的前一期是迦叶佛,这一期是释迦牟尼佛。迦叶佛出世转法轮到他的圣教慢慢隐没,再到释迦牟尼佛出世之前,这段期间是外道兴盛没有佛法的,就叫做圣教空世。
释迦牟尼佛的教法还会延续一段时间,《法灭尽经》也会讲最后法灭尽的情况。最后佛法就会隐没,最后一代入灭的是谁?是十六大阿罗汉。是佛陀在世的时候,嘱咐(或者说是强制性地)让他们不能涅槃的十六位大尊者,他们居住在世间当中保护佛法。当佛法完全隐没之后,他们就会如佛教史中讲的那样同时入灭。十六罗汉入灭的时候也是佛法彻底没有了。从此直至弥勒佛出世期间,没有三宝名称,这个阶段叫做圣教空世。
在此期间,除了具有因缘的福德刹土中有独觉出世以外,根本就不存在讲闻修行。
在圣教空世期间,有些具有因缘的福德刹土当中还会有独觉出世。除了有独觉出世之外,根本就不存在有讲、闻、修行。所以说即便是独觉出世了,也不会有讲闻佛法。为什么呢?这和独觉独特的种姓有关。希求解脱道的修道者叫有种姓者,有三种种姓,分别是声闻、独觉、菩萨或佛种姓。
其中独觉种姓相应于缘觉法,他的发愿是:佛陀入灭、佛法灭尽、声闻灭尽的时候,我出现在世间当中,给众生种个福田。所以他的法性力或者说他自己的愿力就是这样的。独觉最早的时候在菩萨、佛这些导师面前,听闻相应于独觉乘的教法,听完之后就不断地修。一般来讲,独觉在一百个劫当中积累资粮、依止很多上师,不断修行法要,这是他的种姓决定。而最后一世得道的时候就不需要依止上师,该修的法修的差不多了。通过他自己的修行力,不依止上师也可以成就。
独觉没有依止上师怎么成就?释迦牟尼佛这一世没有依止上师怎么成就的?释迦牟尼佛最后一世已是十地菩萨,这一世他是不需要上师的,他相续当中的法已经很稳固。还有十地菩萨在娑婆世界(印度)没有善知识,但不等于他不在刹土中依止其他的佛为善知识,这个是不成问题的。
独觉是通过一百劫的善根的积累,在最后一世的时候已经形成一种决定的势力,决定业已经形成了,最后一世不遇善知识也知道怎么修。很多时候是在尸陀林当中观察尸体,通过死亡逆观到老、生、有、取、爱、受,最后就知道一切都是无常、都是无明,有了无明才会有尸体。如果灭了无明就会灭了行,行灭就是识灭,然后灭生故灭老死。通过逆观十二缘起就知道了解脱道,通过这样的方式获得了觉悟。这个叫作独觉——独自觉悟。独觉证得缘觉乘最高果位叫辟支佛或中佛。
独觉出世是积累了一百个劫的善根,他的根基在三种根基当中是中根,声闻种姓是钝根、菩萨种姓是利根。虽然证悟的也是罗汉果,但是他所证悟的罗汉果的功德要比声闻罗汉的功德要大,他所证悟的空性要多一些。他相续当中也会有慈、悲、喜、舍的四无量心。而且法、义、词、辩的四无碍解也都有。
一个声闻的阿罗汉有四无碍解,讲法会非常的善巧。独觉的证悟比声闻阿罗汉要高,积累资粮的时间要长,慈、悲、喜、舍四无量心也有,四无碍解也有,他为什么不讲法?这是由他的种姓决定的。他不喜欢讲话,不喜欢接触人,喜欢独自居住。他喜欢一个人去很远的地方居住,见到人的时候也不会讲很多话的。
因为百劫积累很多资粮,所以他的相貌很庄严。如果去化缘的时候别人看到他,就会有很多人生信心供养。受供养之后为了利益他的施主,他会不会讲几句佛法、讲几句因果、几句取舍之道,或者念阿弥陀佛呢?这个他不会。但以他的悲心,他是以身体利益他人。怎么以身体利益?受好供养之后,飞到虚空当中示现神变。在虚空当中行住坐卧、神通无碍;或者上身出火、下身出水啊等等。下面的这些施主看到的就张大嘴巴合掌,很生信心。然后,缘觉就下来了,问:你有什么愿望?大家就发愿,愿我发财啊,愿我以后像您一样;有些众生则发愿,愿我值遇比你还厉害的圣者……
我们在很多经典当中都会看到,缘觉不是以讲法的方式度化众生,而是以身体示现神通、让他们发愿。首先作为福田接收他们的供养,接着通过神通示现折服他们。众生都喜欢神通,见到神通之后就生起信心,就会发愿。他给独觉做了供养,又以欢喜心来发愿,这个愿力会成熟的。因此有些人发愿,以后要值遇一个超胜你的功德的圣者,在他的教下解脱,这样他们就会值遇像释迦牟尼佛、弥勒佛等佛陀。因为前世善根成熟的缘故,就会对佛生起信心、出家证道。
所以独觉出世不会讲法,他虽然有四无碍解,会讲的很好,但他的种姓、性格就是这样,不愿意接触众生,不愿意讲话。利益众生也是以示现神通的方式。在这种状态中也不存在讲闻修行、直接利益他人。所以说神通能不能利益众生?能够利益众生。能够利益到什么程度?现成的例子就是独觉。示现神通让你生信心,然后发个愿,进而生个善心,你就有善根,就是这样。你可以得到利益,但不是那种直接被调伏的利益。
如果是个声闻的阿罗汉,他可以通过讲法让你知道取舍、修持寂灭烦恼之道。一个阿罗汉可以调化众生,把众生安置在阿罗汉道当中,而独觉就不行。但是独觉恰恰出现在什么时候?声闻灭尽、佛法没有了,这个时候他出世了,声闻在的时候他不出世。他出世了也不讲法,只是通过身体来度化众生。如果遇到这样的情况我们就没办法得到调化。这方面我们要知道的很清楚,如果我们转生到这个时间段当中怎么办?没有讲、闻、修行了。
现在我们有讲、闻、修行,大恩上师在给我们讲,我们也可以听法,所以千万不要厌烦。想想看,如果我们遇到像缘觉一样的,他只是示现神通,你想求法他都懒得讲。他虽然有悲心,但他不讲法,他的性格、种姓就是这样的。所以说他最多利益你的方式就是给你种个福田,让你供养一下,然后示现神通,让你发个愿,愿我以后遇到大恩上师,愿我以后菩提学会好好修行。可能就只是让你发个这样的愿。
而现在也许就是你的愿成熟了,你就应该好好地依止大恩上师、好好地修行、好好地听法。其实我们现在确实也是因以前的善缘、上师的悲心加持,有了这样的机缘,我们应该在这个讲闻的环境当中好好地学习、闻思修行,这是来之不易的。这相当于什么呢?我们转生在这个时间当中,是因缘圆满了。假如说没有转生到此时怎么办?在二十个中劫当中,其中只有几个劫——第九、第十、十五、二十劫中是有讲闻修行的,其它都是圣教空世。如果转生到这么长时间当中怎么办?
在释迦牟尼佛的佛法当中我们基本上类似于搭上了末班车,不是说有大把的时间让我们去消耗的。如果现在不好好修行,一个闪失一下子栽到恶趣当中,再出来的时候可能弥勒佛已经入灭了。所以说我们不要觉得还有很多时间,现在我们在释迦牟尼佛的教法当中,趁佛法还住世的时候,应该好好精进。我们在这个时间当中还没有解脱,从某个角度来讲就说明我们的根基的确不利。但也因为我们的根基不利,就更加要精进。我们这一世遇到佛法,下一世还能不能顺利遇到佛法?这是打问号的地方。就是因为我们根基不利,现在还在流转、还没办法产生强烈的修道的心,就是因为我们差,才是要更加地精进。
萨迦班智达在《格言宝藏论》当中讲了,就是因为前世没有学习,所以今生我们很笨。如果今生再不学习,后世我们就成了一个更愚笨的人。就是因为看到前世没有学习的缘故,今生当中我才要更加精进地学习;就是因为我们的根基差——为什么根基差?因为前世没有好好修,所以今生差。今生当中再不好好修,怎么指望后一世呢?所以只有现在更加精进、更加努力。该放掉的时候就放掉,该精进的就一定要精进起来。
下面再分析一下佛法住世的状况。佛法住世五千年,现在已经到三千五百年到四千年的时间了,要产生危机感。
就拿当今释迦牟尼佛的圣教来说,普贤密意的圣教期或果期为一千五百年,修期为一千五百年,教期为一千五百年,唯持形相期为五百年,总共有五千年。
佛历的计算方式在不同的经典,以及观待不同众生根基上有所差异。可能针对某些地方来讲,以前佛法兴盛过,但现在已经彻底隐灭,比如说佛法在印度本土一些地方已经不存在了,但延续到中国、其它国家,整个法脉还会有段时间。所以计算的方法也不一样,有一万年、五千年或者三千年不同的说法。大恩上师讲记当中也有很多不同的讲法。此处按照佛法住世五千年来讲。
“普贤密意的圣教期”普贤密意就是指释迦牟尼佛的佛法。大恩上师曾讲:普贤密意的普贤指普贤王如来、普贤佛。普贤佛是法身,它的报身是毗卢遮那佛,如果称毗卢遮那佛为普贤佛亦可。毗卢遮那佛结定印的手掌中持有一个砵,其中有树,树的十三层就在心口处,释迦牟尼佛的娑婆世界刹土就在第十三层中,也正对毗卢遮那佛的心口。身语意的意,相当于说是和心口有关,故此释迦牟尼佛的教法也叫作普贤密意。大恩上师在讲记当中讲得很清楚。
释迦牟尼佛的圣教期或者果期为一千五百年,在这期间证道者众多,五百年中证阿罗汉果、第二个五百年中证三果,以及后面证得二果、一果。从佛教史、释迦牟尼佛的经典中都有记载,只凭两三句话就可证道的也很多。早期禅宗的不少大德开悟,印度通过修密法、修生起次第而获得成就的也不在少数。
以前看多罗那它尊者写的《印度佛教史》,说很多修密宗、修生起次第的,稍做修行本尊即会现前,问想要什么?修行者说:“我想让你融入我的心”,本尊化光融入他的心,就解脱成就了。看起来特别令人羡慕。那个时候,众生的福德、福报深厚、根基很利,修法和成就很容易,所以叫作果期。现在慢慢看下来就知道机会不多,因为我们根基很差。在释迦牟尼佛教法中的果期已经错过了(我们错过的佛已经无法计数)。
修期一千五百年,主要是修行戒、定、慧三学;教期一千五百年,就是经藏、律藏、论藏分别兴盛的时期。三个时期相加为四千五百年。还有五百年是维持形象期,各种各样的乱像都会出现,佛法也只剩下形象。寺院、佛像、出家人以及修行的居士在形象上可能还有,但是真实的修行已不复存在。修行、教法、闻思修都没有,唯有形象,而且要长达五百年之久。想一想还是比较悲惨的。按照《俱舍论》的讲法,前后总共有五千年。
现在已经到了三千五百年或者近四千年之际,
大恩上师在讲记中讲了很多种算法,其中一种是普巴派的算法:现在已经到了三千五百年,接近四千年的时候,如果从这个算法来讲,还有一千五百多年,再去掉后面的五百年,没有讲闻的形象期不能计算入内,从显现上看起来好像还有一千年,时间真的不多。我们浪费了几个一千年?不能说以后还有时间。过了之后,要等弥勒佛出世还要很长时间,弥勒佛出世也不见得可以遇到,大家要有危机意识。看上去的确是五千年,但是已经到了后期。
现在使用的算法是佛历两千五百年,稍微有点安慰感,虽然看似还有这么多时间,却不能确定一定能修成,关键是自己能不能把握机会。现在基本上已经到了末班车的时候,如果坐不上就还要等,我们未必等得起。这个阶段还有佛法,我们依然被环境、烦恼、各种邪说、其它事物不断地诱惑,这个时候都有点把持不住,越往后走就越难调服。好调服的在果期就成就了。现在已经到了这个阶段,没有资本再耗下去,在学教法时不要认为这只是单独的分析,科判中佛法住世的时间是圆满的。但是从另一个角度来讲,时间的确不是很多,而且到了三千五百年将近四千年的时候,果期和修期都已经过了,现在是教期了,教期还有讲闻佛法,还有修行的时间段,所以应该更加地精进才对。
尽管眼下正值时世、众生、寿命、见解及烦恼五浊炽盛的时候,但教法与证法还没有真正隐没,依然存在于世,这说明圣教正法圆满也已具足。
任何事物都可从两方面来解读。虽然身处五浊恶世,但还有时间,从这个角度来讲要生欢喜心。教法和证法还没有隐没,现在的机会是圆满的。可是机会稍纵即逝,能不能抓住就看你是否精进修行。也有可能今生就把这个问题解决了;如果抓不住的话可能还要继续流转,流转的情况未能知晓,因为我们相续中的业太复杂,到底哪个先成熟也不好说。
五浊恶世第一个,眼下正值时世浊,也称劫浊,时世就是劫的意思。时世污浊,有句话叫“世风日下”大概就是这样的感觉,整个环境都往下走的。以前还没有那么悲观,现在网络很发达,一件事情出来,大家的看法比较从前的确又差了一大节。不能过于说现在很好,真正观察是在往下走,这叫时世浊或劫浊。
众生浊,就是说现在的众生福报弱,各种疾病痛苦非常强烈。整个众生是往下走的,很污浊的状态。
寿命浊是说众生横死的因缘很多,总体来讲寿命是在减短的。
大恩上师解释见解浊,主要是从出家人侧面来讲的。出家人的见解越来越差,本来出家人有很多时间依止善知识,对于佛法的正见应该是非常清静和坚固的,但现在出家人的见解很差。
烦恼浊主要是讲在家人的烦恼更加的炽盛。
大恩上师说其它地方也有解释什么叫劫浊。劫浊从开始到结束,有一个时间的划定。在其它的解释当中劫浊是从人寿两万岁开始的,比如是从八万四千岁开始往下减,每一百年减一岁,最后减到两万岁,一进入两万岁的门槛,就进入到劫浊。一直减到十岁再从十岁往上长到两万岁的范围,还没出两万岁的时候是劫浊。两万岁是一个门槛,升上去之后劫浊就结束了。有些地方讲劫浊是时世浊,是从达到指标角度来解释的,就像现在世间计算什么是气像学意义上的夏天,是有“连续五天二十二度”这样的指标。劫浊有一个指标就是人寿下降,进入到两万岁开始劫浊,人寿往上长,出了两万岁劫浊就结束了,大概是这样安立的。
有些地方讲劫浊是整个五浊当中的总体,就是一进入劫浊之后,众生浊、寿命浊、见解浊、烦恼浊都会出现,它包含着其它四种浊,具体表现在时间节点上,所以说它是总体。后面讲浊的本体是众生浊、命浊、见解浊、烦恼浊。有些地方讲见解浊和烦恼浊是因,众生的见解比如常见、断见、邪见多了,因有了就会烦恼炽盛。如果见解浊和烦恼浊是存在的话,那么众生浊和寿命浊一定会有。因为见解烦恼增上了,众生的福报和寿命会越来越差。
为什么叫寿命浊?释迦牟尼佛出世的时候人寿百岁,现在人寿七十多岁,它是往下走的,从这个侧面来讲寿命越来越短,这就叫寿命浊。也有从这个方面解读的。当然根据不同的理解和需要,解读的方式有很多。
虽然现在是五浊恶世但和末法时代还不一样,从劫浊的角度来讲五浊恶世是在人寿两万岁就开始了。有些大德也是这样说的,现在是五浊恶世但还不能说是末法时代,有时觉得现在很衰败像是末法时代,但真实讲还不到末法时代。末法时代是从法开始衰落的角度来讲的,刚刚分析过五浊恶世是从整体角度来讲的。人寿两万岁就开始进入劫浊了,在那个时候迦叶佛出世,人寿百岁时释迦牟尼佛出世在果期讲法,果期属于劫浊的范围。所以五浊恶世和末法时代两个要分开,它们虽然有些地方重合但却是不同的概念。
“虽然是五浊恶世,但是教法和证法还没有真正隐没”,虽然接近隐没但还没有真正隐没,所以说现在努力还来得及。现在还有大圆满和密乘的教法,它们的力量很大,越往后走、越是五浊黑暗的时候,加持力就越明显。为什么呢?因为以前众生也许根基利,不需要使用大圆满的教法都可以解脱了。但是往后走,其它的教法就没办法了,只有密法大圆满可以调伏众生的烦恼。像这些密法、大圆满的教法、净土的法要现在都还有,我们还可以通过修加行、通过对上师的信心、密法的加持,修密法证悟心性或者修净土往生极乐世界。
“教法与证法还没有真正隐没,依然存在于世,这说明圣教正法圆满也已具足。”时间还是圆满的,圣教还在住世。如果圣教隐没不住世了,那就没办法了。我记得好像是宗萨仁波切曾经写了一首诗,说现在还可以看到僧人、寺院和佛像,团体之间在见解方面还有辩论,能看到这些是很幸福的。假如说佛法住世期已满、佛法隐没了,那连僧人的形象都看不到,甚至说连袈裟也没办法染成红黄色、刀也剃不了头发。
我们会觉得这怎么可能呢?随便拿一把刀就可以剃头,但到了那个时候就是没办法剃头、就是没办法把袈裟染成红黄色,因为没有因缘了。因为现在还没到那个程度所以觉得不可能,如果已经到了那种状态就会发现:要把袈裟染成红黄色?对不起没法染;要剃头也剃不了——没有剃头的方法。那个时候众生的福报没有了,连这些都显现不了。
现在我们在修行佛法当中遇到一些麻烦,道友之间有一些小磨擦,这都真的不算事。如果真的佛法隐没了,你想找这种机会都没有,想到这些真的想哭。现在我们还有这么多上师、团队,有这么多人督促你,还有这么多的法本流通和这么多的辅导,真的是很幸福的。如果在末法时代看佛教史上的2015年的这个年代,人们就会感慨:那时的菩提学会多兴盛啊!大恩上师的事业多大啊!但是等到那个时候就只能羡慕了。现在我们还可以自由自在地修行,大恩上师又提供这么多方便,如果真的再不学,那就只能等以后了——上师可能会给我们发愿以后善根成熟了如何如何。
但现在我们既然有了这个机会就要好好把握、好好学修加行,有机会就去修五部大论、修密法,这些是很难得很殊胜的。该学一定要学,困难是肯定有的,如果没有障碍没有困难,那我们就不会变成五浊恶世的有情、直到现在还没有解脱了。就是因为我们以前差劲所以到了现在这个状态,如果你自己不努力,这个状态不可能无因无缘自动调整的。所以现在我们就要调整自己、要抓住机会认真学习,这才是应该了解和去做的。
以上佛法住世的问题我们已经学完了。
所南德义檀嘉热巴涅 此福已得一切智
托内尼波札南潘协将 摧伏一切过患敌
杰嘎纳其瓦隆彻巴耶 生老病死犹波涛
哲波措利卓瓦卓瓦效 愿度有海诸有情
思考题:
88、解释颂词:深寂离戏光明无为法,吾已获得甘露之妙法,纵于谁说他亦不了知,故当默然安住于林间。
佛陀证悟的境界具有五种特点:1、甚深:本体无相;2、寂灭:自性无思;3、离戏:远离一切常边;4、光明:远离一切断边;5、无为法:远离一切是非等诸边。佛已获得犹如甘露般的这五种境界,能治疗八万四千烦恼疾病,可由于它太过甚深,对任何众生揭示都难以了知,所以,佛陀安住在鹿野苑林中,七七四十九天没有讲法。龙猛菩萨在《宝鬘论》中亦云:“此法甚深故,知众难领悟,故佛成道已,默然不说法。”
89、佛陀和高僧大德利益众生的主要手段是什么?如果不用这种方法,只是呆在大德身边可以吗?为什么?请引用公案说明此理。
(1)讲经说法(2)不可以(3)不仅佛陀不传法对众生无有利益,就算是诸位持教大德,如果没有展开正法的讲闻事业,也很难以直接利益众生。例如:美德嘉那尊者,是印度极为著名的大班智达,他不但是阿底峡尊者的上师,格萨尔王也依止过他。他来藏地救母,由于语言不通,他在一个老妇人家打杂当仆人,最终虽然救母的任务完成了,但除此之外并没有大范围地广利有情。
90、什么叫做圣教空世?转生于此的众生,是否根本听不到佛法?请说明理由。
(1)前一佛陀的圣教已经结束,后一佛陀的圣教尚未出现,这期间就称为圣教空世。(2)是的。比如释迦牟尼佛的教法,再过几千年便会消失,而弥勒佛还没有出世,众生若转生于此,虽然出生在贤劫,但依然得不到佛法的利益。
91、释迦牟尼佛的教法,为何又叫普贤密意圣教?它会住世多长时间?请具体说明各个时期的特征。
(1)普贤如来的报身雪海大日如来(毗卢遮那佛),手中持的宝瓶中有一棵菩提树,树有二十五层叶子,第十三层——释迦牟尼佛的娑婆世界,刚好对准普贤如来幻化的毗卢遮那佛之心间,释迦牟尼佛的教法也叫普贤密意圣教。(2)按照藏传佛教的观点,普贤密意圣教也是住世五千年。(3)1、果期:一千五百年。其中,第一个五百年得阿罗汉果的最多;第二个五百年得不来果的最多;第三个五百年得预流果的最多。2、修期:一千五百年。其中,第一个五百年修戒学的最多;第二个五百年修定学的最多;第三个五百年修慧学的最多。3、教期:一千五百年。其中,第一个五百年学经藏的最多;第二个五百年学律藏的最多;第三个五百年学论藏的最多。4、形象期:五百年。只有出家人的形象,没有清净戒律,也没有实修者。
92、何为五浊恶世?你对此有哪些体会?在这种环境中,你打算如何修持佛法?
(1)1、时劫浊:指时代遭逢恶运,灾难频生。2、众生浊:指众生资质低劣,福报日减,苦多乐少。3、寿命浊:指众生因恶业受报,寿命短促。4、见解浊:指出家人善心越来越失坏。5、烦恼浊:指在家人行持善法日渐退失。(2)末学浅薄,对五浊恶世没有深刻的体会。(3)尽管现在五浊横行、浊浪滔天,但教法证法并没有真正隐没,我们拥有如此良机,自己一定要行持善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