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位置: 首页 > 辅导 > 前行广释 > 正文

《前行广释》第21课辅导及思考题

本文作者: 发布时间:2021/1/8 0:45

诸法等性本基法界中,自现圆满三身游舞力,

离障本来怙主龙钦巴,祈请无垢光尊常护我。

为度化一切众生,请大家发无上的菩提心!发了菩提心之后,今天我们继续一起来学习华智仁波切所造的《大圆满前行引导文》。

前行是进入大圆满正行之前必须学习和修行的殊胜法要。大圆满修法主要是如实证悟、如实现前一切有情本具的佛性,这个修法本来很高,所达到的境界、状态也很高,很圆满、很殊胜。我们当中可能有一部分佛弟子已达到了很高的标准和层次,但还有很多佛弟子的层次并不是很高。为了让心达到那样的高度,我们必须修学前行。

首先,《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是我们要学习的佛法内容。对没有学习过佛法的人而言,前行里面教了很多关于佛法的知识、让我们了知佛法的很多殊胜观点。学完前行,我们会对佛法本身有整体的认识,这是学前行的第一个必要性,即通过学习抉择见解。第二,前行是我们要修行的内容。通过学习生起了“见”之后,应该修行和安住,也即前行所讲的内容是我们修行应达到的状态。我们要从轮回中凡夫庸俗的心达到大圆满的状态,还有很多路要走。怎么样才能和大圆满的状态完全相应呢?要通过不同阶段的修法,相当于上楼梯,逐渐达到这个高度。我们的根基没那么利,必须次第修学,一个阶段一个阶段地学,每个阶段都不难。如果让心一下达到很高的高度,我们绝对做不到,非常难。

“修行次第”的意思是指,每一个次第其实都不是很难,只要把前面的次第学好、修好了,后面的次第都可以操作。修行不是讲一个很高的道理,但根本没办法达到或企及这个标准。如果没有可操作性,这个修法就不是殊胜的修法,这个教育也不是殊胜的教育。有时我们觉得佛法的某些修法太高了、达不到,主要是因为没有经过前期的修学,否则我们会发现,境界并非遥不可及,一定可以达到。要达到这“遥不可及”的境界,需要次第修学、逐渐上升,这是次第的第一层意思。

另一层意思是指,所谓的次第都不太难,尤其是刚开始修学的次第不难,比如要从一楼到二楼,每个台阶有15厘米或20厘米,只要你愿意走,肯定可以走到二楼,不是很难。但是一下从一楼到十楼就太高了,达不到。总之每一个阶段的修法都不是很难,都是我们必须经由的次第。

为什么我们要次第修学、要从前行修起呢?如果不从前行修起,比如从五楼开始走,即使走也达不到,本来我们的状态在一楼,从五楼起修肯定不行。有人说,我要立即从空性、菩提心开始修,如果前期的修法在内心当中没有达到的话,菩提心的修法对我们而言还是太难了。初地菩萨“布施到彼岸”,二地菩萨“持戒到彼岸”,这些高标准的境界是怎么达到的?菩萨也是从凡夫人一步一步经由这些修法次第达到的。所以我们不能盯着这些很高的境界,马上就想要达到,其它的甩到身后根本不用管,如此则永远也达不到。

我们要希求这些高境界,但是要着眼于“现在我应该做什么?”首先要做的,是大恩上师经常讲的闻思佛法,对佛法的教义必须全盘了知,知道修学是怎么回事,现在我在什么阶段,我应该怎么做。好比去一个地方旅游,旅游图提供了整个旅游区的全盘规划,有多少景点,最高地方在哪里,标识出你当前的位置,我要怎么过去,有多长时间的路,可能会有什么样的景。之后就清楚怎样规划时间、体力,心中有所了解了,就决定走这条路。心中有准备的话不会匆匆忙忙,也不会觉得没底。

佛法的闻思就是这样,首先提供一个大体的修道次第:修行佛法是怎么回事?什么叫成佛?什么是利益众生?成佛的要素是什么?比如,我们学完大圆满前行的引导次第后,大概知道应该怎样做,明白自己当前的位置。如果是在最低的位置,这些修法我都要做到。我要从此岸到彼岸,慢慢地走过这个阶段。大恩上师经常教导我们要好好地学,其实也是观察到我们大部分人的根基。我们要好好地学,认真做、慢慢做,前行的四加行、五加行一定要修。每一个修法都有其必要性,这一期的修法达到标准、毕业了,可以进入下一期。如果不经过上一期的标准,强行进入下一期,可能学不动就会慢慢下来,或者被校方勒令退学、补课。

佛菩萨们、大恩上师这些有经验的修行者,以他们的智慧告诉我们要怎样做。他们属于什么程度?他们是佛法领域的专家(世间上也经常讲专家,这个词有点滥用了)。每个领域的专家对本领域的东西非常熟悉,绝对比门外汉熟悉得多。如果是一个合格的专家,他会告知他的经验,我们听受的话会少走很多弯路。

佛菩萨和上师们是解脱方面的专家,告诉我们:你这一阶段应该学什么、修什么。他们给出的建议和修行方法对我们而言是无比宝贵的财富。有人说:“我不用管,我自己找一个适合的修行方法”,你找到的东西可能符合分别念,但是不符合解脱道(你可以相顺自己的分别念制定一个所谓的修行道路,但是分别念制造出来的东西不适合解脱)。所以我们一定要听已经解脱的人——“解脱专家”的建议,慢慢地闻思、学习,的的确确能减少修行的许多违缘。但不意味着没有起伏了,因为我们内心当中还会有很多障碍。如果依教奉行,依靠这些有经验、悲心、智慧的解脱者们提供的修行建议、指导,认真地学习、落实的话,我们也能达到他们的标准。

世间上的人达到一个很高的标准后,害怕别人超过他,他就会保留或者故意误导你,因为一旦你超过他了,他的饭碗保不住、他的权威会失去。因为缺乏悲心,他不会告知他的经验。但是,佛法的大师们的智、悲、力齐全,他们的悲心很早就开始训练了(就像我们刚入门开始学佛的时候,上师们就说:“你要训练悲心”)。悲心的意思是一心一意利益他人,放弃自己的利益而利益他人。刚开始入门就训练,一旦训练成功,他的悲心很强烈,只有一个目标,就是要利他。所以有朝一日他掌握了解脱的法要,怎么可能保留呢?他一定会一心一意地给你传讲,而且讲的东西都是正确的,不会有世间人“保留”的问题。

中国很多医生有绝技,传子不传女,传内不传外。有些学武术的人也是“这一招我不能传”,很多行业都如此。为什么?悲心不够强烈,没有训练过悲心。他也许有一门技艺或智慧,但没有悲心。另一方面,仅有悲心没有智慧也不行。我的悲心很大,我想帮助众生,但是没有钱。这么多灾民都要救助,很热切地想帮助他们,但是我没有能力、没有钱也不行。有钱又有悲心、又愿意做的话就很好。

上师们具有这样的智、悲、力。既有很殊胜的智慧,知道解脱是怎么回事以及弟子应该修什么法;又有悲心,孜孜不倦地告诉我们应该学这个、学那个。我们如果听话,好好地依教奉行,很快就可以上路。所以这些引导都很重要。

如上所述,次第的每个阶段都不长,都可以操作。我们不能一下到很高,要依次第“慢慢走、快快到”。如果你想跑得很快,反而会原地踏步甚至退步,所以应循序渐进、细水长流。而且认清楚自己当前的状态很重要:我是谁?我要做什么?我现在在做什么?要反复问自己:我现在是什么?是凡夫人,我的目标是要解脱;我现在做的事情符合解脱道吗?不符合解脱道。我们每天这样反问自己:我求解脱道花了多少时间?很多无意义的事情做了吗?造罪业的事情做了吗?闻思每天多少时间?念咒多少时间?打座多少时间?一问自己,就会发现很多地方需要调整。

至关重要的是我们要慢慢地使自己的心和解脱道相应,要好好地了知和学习次第,四加行中的每一个都要好好地落实(大恩上师经常提倡四加行、五加行很重要)。另外,光修完了也不行,有人说:“反正安排的这些次第、多少个实修法我都修完了”。修学是逐渐在观修当中生起感觉,修完了没感觉还要第二次,再没感觉还要第三次。当然,第一次不一定有感觉,或者一年、两年不一定有感觉,修行就是不断地试验,不断地失败,从失败中不断地总结经验。“修行经验”的意思是做了之后总结出来的、慢慢把心调伏的窍诀。我们会说:“上师,您给我传个窍诀”,但上师传的窍诀毕竟是他自己安住的经验,不是你的经验。他可以给你讲,但关键是你要了解,而且要去做,当然不一定马上就能做到。

好比老司机教新司机开车,他有很多经验,但你的层次跟不上,这些经验在你身上用不了。只有他把总的原则告诉你了,然后你慢慢去做、慢慢去开,到一定的时间你就会像老司机那样熟练。很多所谓的经验需要自己去做才有用,但如果要把很多学到的经验变成自己的东西的话,有时还要自己反复做,不管自己修得好还是不好。有的人说,这一座我修的不好或者我这个月修的不好,感到很沮丧,这没什么必要的。修行的经验就是不断地投入很多的时间、精力去做,去观修、磕头等等,做的时间长了,慢慢地心就会和这个法相应了。

所以我们一方面要学习,另一方面要修。修的时候我们要好好地去落实,前面的基础打好了,后面的修法就会顺理成章,只要运用这样的方式就能相应。如果前面的基础没打好,虽然后面的境界很高,但是我们现在的心还处在很低的状态,很高的法调伏不了我们的心——心和法相差太远。

我们今天学的是什么?是暇满人身当中的十圆满,前面我们讲了五种自圆满,现在学的是五种他圆满。佛已出世、佛陀说法、佛法住世三个引导已经学完了,观修的时候就要在这个方面观修。佛陀出世很难得,为什么难得?前面也讲了佛陀出世需要众生的福报,还有很多的因缘。佛陀说法、佛法住世的条件其实也是很难得的。

所以我们要把这个引导文当中的意思反复地去观修,这里到底讲了什么?讲这个意思和我修行有什么关系?我们要去找这个点,找到之后就契入修行的扼要、核心,然后就开始找到感觉了。找到感觉之后,才能真正体会到这里面圆满要具足的确不是那么容易的,因为这个法的条件要具足是很困难的。学完三个引导之后,我们还要反复地去思维,打破增益、损减,生起定解。然后要观修佛法住世,或者按照前行当中所讲的词句去观修,还有在《心性休息三处三善引导文》密宗的实修法去观修。

己四、自入圣教:

今天我们学的是第四个他圆满——自入圣教。这里面主要还是说外在的因缘为主,自己进入这个圣教当中,这个属于缘分圆满。在这个引导当中是这样讲的:

尽管圣教存住于世,但如果自己没有步入佛门,那么,自相续依然不能得授正法和教法。就像太阳虽已挂在空中,但对盲人来说无利无害。或者到了海边自己不饮水,则无法解渴一样。

这个就是总说。前面我们说了佛陀出世,然后佛陀说法、所说的法还住于世间,这三个条件都俱全了。但是这个条件具足之后,自己和圣教之间的缘分还要建立起来、要圆满。为什么自入圣教很重要呢?华智仁波切所说的圣教现在到了三千五百年、接近四千年的时候。虽然世间是在往下行,但是这种圣教还是很圆满的、教法还没有隐没。尽管圣教传住于世,自己还要步入佛门。

“但如果自己没有步入佛门,那么自相续依然不能得受教法和证法”,现在世间很多人还是不能接受佛法。我们反复讲这个问题——地球上七十亿人当中能够接触圣教、进入佛门的非常少,大概三、四亿左右,其中还要排除很多只是挂着名的(即便是挂了名的,只要皈依了也算是进入圣教)。阿底峡尊者也说过:“内外道以皈依别”。皈依了也算是佛弟子,虽然再进一步观察的时候,还要刨掉一大部分。但只要对三宝有信心、做了皈依,这个从最低标准来讲也算是进入佛教了。但是即便进入佛门有五亿,还有六十五亿这么多的人都没有办法接触圣教,这说明接触圣教需要很大的福报、很大的因缘,不是随随便便就可以的。

有些人进来了又出去了,你说有没有因缘呢?有一点因缘,但因缘不够、福报欠缺,所以他没办法在这种能给我们带来最大利益的教法中长时间留存。在这个教法当中留存的越时间长、学习的时间越长,调伏心的力量就越大。有些人有些因缘,但是内心当中的福报还不能支撑他长期的闻思修行。所以有些人皈依了佛门一段时间,因某种因缘就退失了;有些人修行佛法,在学会当中学习一两年就退失了。

每一个人有每一个人的因缘,有的时候我自己在看到、听到这些事情的时候,我也在想,不管怎么说他在这里学习了一、二年,也是念过一些佛,相续当中也种下了种子,以后这个种子是会成熟的。短时间来讲会损失很大,从长远的方面来讲,他总有一天会因为这个种子生根发芽而获得解脱,有的时候这样想一想会好受一点。有些因缘就是这样的,这个没办法。有的时候我们盯着眼前,看到这个人破了戒,觉得他太可怜了,情绪陷在这里面出不来。有些道友就会有很深的自责,是不是我没有管好、没有帮好导致他们退失?有点自责心也对,但是不用过于自责,众生的福报因缘就是这样的,福报不够就退失了。

如果想长远的利益众生,我们就会有某种程度的释然,就会把这个问题放下、发个善愿:不管他听了一堂课也好,还是见了上师一面也好,反正是种了因缘,虽然种子暂时没办法成熟,但在以后都会成熟。这个在《贤愚经》很多教证公案中是得到支持的。这些佛菩萨有很深的愿力,只要你和他结缘了,他永远不会放弃的,慢慢地依靠种下的结缘种子,引导你逐渐地调伏自相续。

但是对我们来讲,尤其是现在一定要学,因为现在我们学这个教法很不容易。比如说我们的福报先天不足,有可能退失、也可能不退失,但是学这个教法之后就知道法这么好、这么重要,通过观修之后就会加深这个观念。我们拼命祈祷、种福报、发愿,善根因缘就会得以稳固。在稳固的过程中就会不断地去修学,然后从后天逐渐培养对佛法的善习气或者福报善根,这就会让我们逐渐不退失。

如果福报特别大的话也不会退失;如果福报太小的话,再给他怎么讲也会退失。但是处于中间层次的这些人,如果你不讲,他可能会退;你给他讲,他思维、观修了就不会退。我们可能就是这样的人,我们福报不是那么强盛,也不是那么小,但是通过闻思修的助缘,可以把我们往上拉,再走一步我们就不会退失。如果闻思修这个助缘经常在,经常性地接触道友、闻思观修佛法,这个缘分就逐渐地延续,越学福报越大、信心越深厚,这个时候退失的因缘就越来越少了。而且我们要不断地祈请上师三宝,念莲花生大师祈祷文等等,每次都有发愿。如果我们做了这些,在修行佛法的过程当中就会相对来讲比较顺利。

如果我们没有步入佛法的话,依然得不到教法和证法。教法就是《前行》、《入行论》,还有五部大论、大圆满等等。证法是内心当中生起了出离心、菩提心、空性的智慧,乃至受一条戒律也是证法。如果没有进入佛门,这些都得不到,而教法和证法是我们暂时、究竟利乐的源泉。如果没有把利乐的源泉找到,在轮回当中没有安乐可言。如果接受了教法、证法,从此展开修学之道的话,逐渐就可以摆脱轮回,获得究竟殊胜利益的解脱。

“就像太阳虽已高挂空中但对盲人来说无利无害”,太阳已经在空中高挂了,但是如果是一个盲人,他的眼睛看不见,阳光没办法利益他,从这个角度来讲这对盲人无利无害的。

“或者到了海边自己不饮水则无法解渴一样。”海是什么意思?有人会说海水是咸的、不能喝,越喝越渴。此处的海是指很多可以喝的水的地方。不是所有的海都不能喝,以前的海和现在的海都有的,像佛法中讲的香水海等等,这方面海的水都是具有八功德的水。此处海边的意思不用理解成咸水海,是可以喝的这些海,就是很多水的湖或者海这样来理解。

到了海边,有很多可以喝的水,你自己不去喝的话,也没办法解除你口渴的感觉,这个时候需要喝水。如果不喝水,水对你来讲就没帮助。太阳对一个盲人来讲是同样的道理,即使不是盲人,当你把眼睛闭上你也看不到,或者你自己躲在很深的地下室当中或者躲在山洞里面,太阳对你来讲也不能遣除黑暗。所以你必须走出来,或者把窗户打开,或者把眼睛治好,这个时候就能享受阳光带来的光明。以上是总说如果不进入圣教,对我们的解脱无意。

下面进一步扩展,进入圣教有深浅的层次,如果从他圆满的基本条件来讲,只要进入佛门暇满这个条件基本上就圆满了。但是此处讲得很深,进一步讲进入圣教的差别,大恩上师在讲记中讲了相似佛教徒和真实佛教徒之间的差别。即便是进入圣教了还有差别,我们要把这些相似的部分必须要超越,进入真实的修行的状态当中,下面是进一步的分析。

如果进入佛门是为了今生的消灾去病等,或者是因为害怕来世的恶趣痛苦,那么虽然已经皈依佛门,但法也只能称为救怖之法,人也不可能真正趋入正道。

进入佛门后是成为真实的佛弟子,还是相似的佛教徒呢?关键是要看你的心态。佛门本身就是一个殊胜的保障,但是你接触佛门之后自己的心态是怎么样的呢?这会让你变成真实的佛弟子或者虚假的相似的佛教徒身份。

此处分析的第一种情况就是救怖,有的地方叫救畏。有的时候是讲戒律,持戒的时候有救畏戒、善愿戒或别解脱戒等等。有的时候皈依也是这样讲,你皈依佛门是用什么心态皈依的?是用救怖的心态、善愿的心态,还是真正解脱的心态、菩提心利他而皈依?这个都有很多。此处首先讲了通过救怖进入佛门。进入佛门是为什么呢?是为了今生或为了后世,这个今生、后世都是属于轮回当中的范畴。

第一种进入佛门是为了今生的消灾祛病。比如今年不顺、有很多灾难,想通过皈依三宝的力量把灾祸消掉;或者身体有病,为了遣除疾病皈依佛门、修学佛法;还有的皈依佛门是为了遣除违缘、得到三宝的护佑等等。就是对于灾祸、疾病、违缘等产生了怖畏,进入佛门是为了解除这种怖畏,这是缘今生的救怖之法。

第二是缘后世:进入佛门是因为害怕来世的恶趣痛苦。有些人不一定对今生的灾祸、疾病、违缘等这么在意,主要是担心:“我下世会不会堕恶趣、堕地狱呀!”有时我们皈依佛门是处在不知不觉当中的,如果不学习,到底我们现在学习佛法是什么状态?完全不知道,也根本不了解。觉得自己是一个佛教徒就行了,但这是不行的。法相当于是一面镜子,即法镜,你是什么状态它就会给你指出来;或者法是一张地图,你在哪个位置上?以你的标准就归在了救畏中。如果不学习,根本不会知道到底自己是哪个程度的佛弟子,懵懵懂懂的。

所以要观察自己的心态:“我现在学习佛法是为了什么?是不是为了今生的消灾、祛病?”如果是这样的,那就对号入座了,这就叫做救怖之法,而且只是为了今生。或者我不是为了今生,是为了后世,我怕堕地狱、堕恶趣,怕变旁生、变饿鬼才皈依的。上师问到:“你还有其它想法吗?”“没有了,我就是这个想法。”那也对号入座了,这是属于为了解救后世怖畏的救怖之法,只是为了后世不堕恶趣而已。

以上讲的就是救怖之法,如此是不可能趋入真实正道的。当然,如果能够这样皈依比不皈依要强,但此处《大圆满前行引导文》中所讲的是比较高的标准,是为了要引导我们趋向解脱。有一类众生实在生不起解脱的心,我们要鼓励他:“你为了消灾、延寿而皈依三宝也是很好的”,把功德说的很大。为什么呢?因为他只能接受这个,你再给他讲解脱道也听不进去。那就鼓励他、赞叹他,让他不要放弃。至于解脱,他现在皈依了,以后会慢慢成熟的。相反,如果一味地给他说解脱、成佛他反而听不进去。如果你说:“你今年流年不利,皈依之后就可以遣除灾祸”,他就很相信,会选择皈依,这是一种方便。因为他暂时只能接受这些,先让他进入佛门,再慢慢引导。有时上师们也会用这种方便方法,但这并不是真实的正道。

再者,如果单单为了今生的丰衣足食等或者仅仅追求来世的人天乐果,那么即便已经皈入佛门,法也只能称为善愿之法(人也没有真正趣入正道)。

这是第二种:进入佛门是为了得到安乐。

第一就是单单为了今生的丰衣足食等安乐。有些人皈依佛、修学佛法,是为了今生身体健康,父母、家人身体健康;有些为了家庭和睦、平安快乐、升官发财等等,是为了今生的安乐而趋入佛门、皈依三宝、修行佛法的。是为了得到善妙的愿望而趋入佛门,这就叫做善愿之法。

第二是仅仅追求来世的人天乐果。有些人通过修行佛法、布施、放生,希望后世能做个大官、转为天人、长得漂亮等。这样只是追求后世的快乐,并不是真正追求解脱。如果我们只是为了追求今生的或者后世暂时的人天安乐而皈入佛门,这些都属于善愿,是不究竟的,这样是没办法趋入正道的。

下面是对于真正追求解脱的佛弟子来说,在排除两种不究竟或者不应该产生的心态之后,应该具有的心态。

只有真正认识到生死轮回皆无实义,为求解脱而趣入佛门,才能称得上是真正的入道者或者说佛教徒。

这些标准说得很清楚,如果你不学就不知道、懵懵懂懂,就这么短短几行字,已经把整个不好的、应该驱逐的心态,怎样生起安住的状态讲得很清楚。

怎样才是真实的入道者呢?要真正认识到生死轮回无有实意。暂时今生的痛苦遣除也好,安乐得到也罢;或者后世的痛苦遣除也好,安乐得到也罢,如果你没有一个意识想要从整个轮回出离,那么即便是暂时摆脱了轮回中的痛苦,得到一些安乐,这也是没有意义的。因为轮回的时间太长了,并不只是今生、后世的问题,而是连续不断的一个缘起链。为了得到后世的安乐去修法、去奋发,这就是因,你这样做了,就一定会显现它的果。

如果为了后世得到快乐去放生、去顶礼,心态是为了后世得到快乐,这个快乐的果必须要用善法来圆满支撑。现在我做了善法,而且愿望也是为了善法成熟以后的快乐,那么因果不虚,如果你这样做了后世一定会成熟这个快乐的果报。但是这种心态本身是相应轮回的,因为它根本没有丝毫伤害轮回流转的因素,流转后世的因缘是圆满的。只不过是后世是恶趣还是善趣、是快乐还是痛苦上面的差别,整体来讲没有差别。救畏的心态也好、善愿的心态也好,这两种心态本身和轮回的模式相应,不管你怎么做,就是在轮回中跳不出去。

虽然你修的是善法,但你的心态这个因缘本身,没有一点点和轮回相背,是完全和轮回相应的。你想要解除怖畏,这样做可以,因为你今生、后世救怖的因缘也有了,你这样去做了,肯定能在今生、后世得到救畏。但是你总的心态没有一点离开轮回的因缘,怎么可能离开呢?不可能。善愿也是如此。希望今生、后世得到快乐,你种了这个因,一定会得到果,在今生、后世肯定是可以得到快乐的。但这种心态也一点没有解脱轮回的因素,无因生果是不可能的。所以你再怎么去努力、去挣扎,就是在轮回中没办法解脱。

因此,只有真正认识到生死轮回皆无实义。不管你得到快乐还是痛苦,都属于生死轮回,因为轮回的缘起是圆满的。我执、有漏的业,这些流转轮回所有的因素圆圆满满,一点都没有受伤害。我们想在这样的状态中求解脱道怎么可能?是不可能的,这是无因生果。在佛的智慧、佛的十力中第一个就是处非处,佛陀认为这个是非处,是不可能的事情。

所以,要解脱轮回就必须要做解脱轮回的要素——善法。善法当然是需要做的,但是以什么心态去做?必须要认识到轮回无义,要有很强烈的出离轮回的心,这就是一个要素。为什么要说三要道,什么是三要道?解脱成佛的三个要素,第一个就是一定要有出离心,要看破轮回。每一个修法、每一次闻思,都要有一个很强烈的出离轮回的意思。不是要得到轮回的快乐,而是为了获得解脱。

如果我们的心态很强烈,而且这个心态已经通过不断地观修渗入血液当中,深入呼吸当中,已经变成我们的思维,只要一起心动念就和出世间道相应。这种状态来自哪里?就是缘出离心反复地闻思修行、反复地观修、安住、回向、祈祷,这样内心完全转变成解脱道,只要一起心动念一定相应出离道。再轮回也没有意义,就是要解脱,这是可以达到的第一个阶段。

如果这个阶段达不到,却要达到第二个高标准菩提心就很困难。菩提心这个标准没达到,要达到空正见那就很困难。第一个标准次第比较容易达到,就是认识到轮回无义,这个是总说。后面还有第三品、第四品讲轮回过患、业因果,对不要追究后世这一点讲得很清楚。第一品第二品主要是说耽著今世无意义。要认识到整个轮回无意义,这些修法相互之间是有关联的,所以一、二、三、四这四个修法要完全搞清楚,而且要越搞越熟悉。

只有对这种修行的方式很熟悉了,就一定是相应解脱道的。但如果只是泛泛地学,而对里面的东西不熟悉,要找到一个感觉,找到一个很清楚的认知是很困难的。一分付出,一分收获,如果想要获得很好的收获,就必须要付出时间、经历,不付出的话是很困难的。

为了求解脱而趋入佛门,才可以真正称为入道者或者佛弟子。以前也讲过,真实的佛教徒的法相一定是求解脱。其它的诸如得到一些财富等等,虽然有功效却只是附带的,不是主要的。宗萨仁波切也专门写了一本书《不是为了快乐》,论述了很多。学习佛法不是为了快乐,那为了什么?是为了觉悟的。现代好多人看了觉得怎么不是为了快乐呢?我学佛就是为了快乐,列举了很多的快乐。其实不是为了得到世间的快乐。解脱觉悟是要把苦和乐都超越的,而不是离开苦得到乐。只是离开苦得到乐的话,肯定不是真正的佛道。真正的佛道一定要超越苦也要超越乐。比如善趣的乐、恶趣的苦,这两个都要超越,才是超越轮回,真正的觉悟是超越苦乐的。所以从这个方面安立的时候,我们很多人不注意,都是想方设法地避免痛苦,要得到快乐。

众生的本性是要离苦得乐的,但是要分主次,主要的事业是什么,副业是什么要清楚。主业是要出离轮回,要为了利益一切众生成佛。抓住这个主要的思想,其它轮回当中的快乐附带就获得了,不需要特意地去追求。就像烧柴一样,只要把柴烧了,火生起来,最后烧完之后,木炭自然而然就有。如果追求佛果的话,轮回当中的快乐自然有,但是只是追求轮回快乐的话,这个佛果不会自然有,这是肯定的。所以一定要把目标搞清楚。

这也不是说,佛教徒就不必追求快乐了,不要避免痛苦,绝对不会这样,暂时你会离苦得乐,究竟要成佛,所以主和次要分清楚。有些道友不学习不注意,把次要的当主要——主要的圆圆满满,次要的解脱成佛想得很少。今生当中要怎么样发财、怎么样家庭快乐,想得很多,天天回向的内容很多,发愿力也是大部分回向家庭,回向自己今生的快乐,然后就附带提一下解脱成佛,这个就是颠倒,力量不会大。如果强烈地为了解脱、为了众生的利益,再附带提一下世间的快乐,这是真正可以做的。

所以入圣教有很多讲究,并不是你入了圣教就怎么样了,入了圣教里面还有深浅。如果只是为了救怖、善愿,还不是真实的入圣教。入圣教标准的法相应该是为了解脱,所以佛教徒的法相一定是为了解脱。我们要通过学习,有善根的道友就会反思做调整,以前的目标和定位错了,现在要调整到追求解脱道上面,这样就会真实地踏上解脱道,这就是第四个他圆满,自入圣教。

现在我们看第五:

己五、师已摄受:

进入圣教是不是就圆满了?进入圣教只不过是第四个条件具足了,但还不是很圆满的。入了圣教之后,上师善知识还要摄受我们。如果上师摄受了,那么所有观待他人的标准都已经满足,作为一个暇满人身的条件都已经具全,这个“师已摄受”是很关键的。这里面五个条件缺一不可,是层层递进的方式来讲的。第一个是首要的前提,然后是佛陀出世,佛陀不出世后面的四个不可能有。所以佛陀要出世,要说法、佛法要住世,自入圣教,然后第五个“师已摄受”。

虽然已经皈依了佛门,但如果善知识没有摄受我们,也得不到什么收益。

前面讲了已入圣教,皈依佛门。有些人皈依佛门之后的修行很顺利,有些人皈依佛门之后还是很迷惑,很烦恼,没有什么进步。这里的因素有很多,但最关键的助缘是什么?善知识没有摄受。如果皈入佛门之后遇到很好的善知识摄受,这是修行佛法方面最大的助缘。主因是众所周知的我们的佛性如来藏,最大的助缘一定是善知识,除了这个没有再大的助缘了。所以善知识的摄受是很关键的。如果善知识没有摄受我们,在佛门当中就不能受益。这个后面还要讲,也有一个教证说明善知识很重要:

如《般若摄颂》云:“佛法皆依善知识,功德胜主佛所说。”

“佛法皆依善知识”,就是说在修学佛法的过程当中,都是依靠善知识的。“功德胜主佛所说”,所有的功德,是由获得最殊胜功德的佛陀宣讲。为什么是佛所说的就可靠呢?因为佛是遍知的。第一佛陀在修学成佛过程中,也是依止很多的善知识的。在不同的善知识面前得到修行的指点,逐渐地成就佛果。佛陀自己是这样过来的。所以佛陀也知道善知识很重要。

在所有助缘当中,善知识是最殊胜的助缘。大恩上师前一段时间讲《心性休息》中“依止善知识品”的时候讲了佛陀和阿难尊者之间那个对话,是很震憾的。阿难尊者说:“我通过观察之后,修行佛法过程当中,大部分是依靠善知识的帮助。”佛陀说:“不是大部分,是全部依靠大善知识。”这就说明了善知识非常重要。

当然这里的“全部”依靠善知识的意思是从“助缘”的侧面来讲,善知识是最主要的。修行佛法的主因还是我们自己。如果我们自己想解脱,这个助缘就可以帮助我们解脱。如果我们自己不想解脱,或者没有佛性及如来藏,那么善知识再怎么努力也没办法利益我们。这里有个“因缘和合”,主要的因还是我们自己,最大的助缘就是善知识。

在修行佛法的过程中能不能值遇善知识是很重要的,但是“值遇善知识”也是需要很多的福德才能得到,因为它是最重要的助缘,遇到善知识不是靠运气,不是偶然的。为什么我们在学法的时候,在无数的祈祷、发愿和回向当中总是有一个“生生世世不离师”的发愿?因为如果没有去回向和发愿的话,我们就不可能随随便便遇到善知识。这不是偶然性的,他是通过我们的愿力成熟才遇见。

首先我和善知识之间有因缘,然后我通过善根回向,生生世世当中都能够值遇善知识,并且在值遇善知识的时候生生世世如理如法地依止,这个是很重要的。有些人虽然能够“值遇”,但“值遇”只是一面之缘,即见到一次善知识之后就再也没见到过。这个因缘或福德就太薄了。他没有福份被这个善知识摄授,那么他在这一世当中想获得很大的收获几乎是不可能的,但是这“一面之缘”可能在下世或再下世等等会慢慢成熟,因此我们一定要发愿。

单单通过发愿还不行,每日修行的善根还需要回向。回向就是不断地说“生生世世不离师,恒时享受圣法乐”等等。在《恒常念诵文》当中也有这样一种发愿,所以这个是很重要的发愿。

这个“善知识”不是随随便便一个具有善知识名号的人,现在有些地方只要是一个上师,根本不分到底是真的假的,善知识有相似的善知识、有邪知识,甚至有打着善知识的名号的。有福报、有善根的人就能够遇到一个真实的善知识。如果是福报欠缺的人,他总是遇到些假的,甚至把他往邪路上带的也有,所以“遇到善知识”这个条件不太容易得到。

为什么讲这些?因为“善知识摄受”是真的不容易。首先如果你没有强大的善根是遇不到的。虽然说现在的上师很多,但是就是遇不到。有些人几十年都可能没遇到,后面看似偶尔的因缘遇到了,这也说明不容易。如果太容易遇到为什么他以前不遇到呢?所以说这也是需要很大的福报善根的支撑。

福报大的人很小就遇到了善知识,遇到之后生起信心,愿意依教奉行。这就是善根深厚的表现。如果善根不深厚可能遇不到或者遇到之后没有信心,或者有时候有信心,有时候又产生邪见。如果你虽然不生邪见,但不愿意跟随他学法,比如我对上师是有信心,但是上师让我做的这些我不做,就是没办法被调伏。虽然你觉得他是一个很好的善知识,但是关键问题是你还要去依教奉行。因为要调伏你的心,必须依法来调伏。要获得这个法你必须要听他的教言。有些人依止善知识之后不听教言,对教言没有兴趣。有些听了教言之后就放任了不思考。

现在很多在网上听大恩上师讲课的人中,有一部分人的确只是听一下而已。他没有认为“这是一个很殊胜的教言,是对解脱有帮助的,听完之后要去思维,思维之后是要去修的”。可能还有相当一部分人连这个思想都没有。他们听了之后就满足了,这个方面是得到善根了,但是上师教言不是只让你听的,是让你去相应去做的。所以上师讲课听一遍是不够的。如果你相信他并且你有善根的话,会觉得这个很殊胜并记下来,之后去思维去观修。你会想要把这个法融入到心中去,有福报的人就会这样去想。福报不够的人就觉得听一次就满足了。这个方面的福报有很多种的,比如说上师一讲完马上就理解,理解之后去修就相应了。

其实一个人的善根福报、和善知识的关系,是有很多层次的。所以说我们要遇到个善知识不容易,几十人亿当中很少人真能和善知识相遇的。你只是遇到一面还不行,必须要被摄受、要依止他。其实就是要听教言,然后要调伏自心,慢慢成为合格的法器。

在依止上师的时候,如果说你还不是法器(如有些刚刚开始学佛法的人),那么有时上师的一些真实的调伏还没有开始,还没有完全意义上的近摄授,可能只是一般般的摄授。比如他给你讲讲开示、加持加持等等。我们觉得已经好像依止了,但真实意义上来讲并没有准备好接受调化。

如果真的成了法器,上师在调化弟子的时候,他不是说要让你高兴,而是你有什么毛病他就给你指出来,告诉你应该怎么去做。有些时候根本不存在面子或自尊的问题,他就是要调伏你的我执。如果是真实的摄受你的话,就有很多的时候会折磨你、让你受苦,但这个不是无意的折磨。每一个让你受苦、让你不高兴、让你不舒服的都是和你的“我执”背道而驰。

如果你是一个法器,他就会用很多的方法去呵斥你、调伏你,就像马尔巴调伏米拉日巴尊者一样。他什么手段都可以用,因为作为弟子可以承受,如果承受不了他肯定不会这么做。他天天跟你笑嘻嘻的,让你天天很高兴。其实从另外角度来讲,就说明可能你还没有达到一个被直接调化的层次,所以他只有用这种方式。如果来一个不是法器的,稍微说你两句不好听的,马上就走掉了,对上师来讲可能没有什么,但对你来讲可能就是个大损失。所以上师有的时候会慢慢调伏,相当于父母对孩子,稍微先哄一哄,然后再慢慢调化。

所以“值遇善知识”其实不容易,这里每个条件我们泛泛看的时候好像都很容易,但真正观察的时候发现每一个都不容易。现在我们要观察,上师摄受我了,这个很不容易,所以我要很谨慎地,认认真真地去把自己的毛病调伏掉,要对上师生信心,经常去祈祷、发愿回向,集资净障,为了让我在依止上师的过程当中都能够如理如法。

因为知道这个不容易或者对自己非常好,所以就会珍惜。如果没有认识到这一点,是不会珍惜的。觉得无所谓,违背上师教言怎么样?离开上师又怎么样?上师不摄受我又怎么样?就是会这样想。他认为你不会摄受我还有其他人摄受我。然而如果这个心态不变的话,换一百个上师他都会是这样的心态。因此依止上师的时候要有种很殷重的心、敬畏的心,这样就可以从上师这得到很多的利益。

要如理如法地依止上师是不太容易,所以我们要观想。如果我们不观想,对这个问题认识深度不够,就很容易在每一世依止上师过程当中变得很随意。有时上师的教言或很重要的信息因为我们不重视或听不到就放过去了,其实大恩上师给我们讲的这些都是对我们修行来讲很重要的信息。如果我们很殷重地去接受并观修,这个时候对我们心的调伏,就能够起到非常重大的作用。

刚刚我们讲要重视依止上师的这些条件:这是去思维什么?为什么要打座去思维这些?有的时候我们思维观察这个引导,但观修了二十遍都没啥感觉,就是因为没有知道为什么要这样想。要明白我思维这个到底是为什么?所以我们要把这里面的关系和原理弄清楚。

观修的修法一定与当前的修行是有关的。那么它的联系点在哪里?这是我们要去想的。现在我们在讲暇满难得,“闲暇”、“圆满”的条件很难得,难得在哪个地方?像这样慢慢地想,就会觉得的确是很难得。既然很难得的东西我得到了,就一定不会随随便便放弃,就要去认真地去对待,上下把握这个机会。那怎样才算是在认真把握机会?就是用暇满难得的机会去做更有益的事情,什么是最有益的事情?除了修行佛法之外别无其它。通过观修慢慢地把自己的心引导至放弃对今生的执著,开始把自己的心放在真实的能够让我们解脱的佛法上面去。

这个心通过一步一步的观修,自然而然和出离心、解脱道就开始相应了,这就是转变。通过“四转心法”,心从耽著轮回开始转向希求解脱,慢慢认识到这些重要性之后,观修的时候就会不一样。如果没认识到我们就不知道到底为什么要这样修。很多道友刚刚学前行的时候,很多观念没有学过,所以观修的时候觉得抓不住关要,从某个角度来讲也确实很正常。如果让我刚开始学习我也不知道这个联系。现在由于我们学习很多次前行,很多地方关联的都思维过,所以大概知道这里面哪个地方是和我们有关联的。

也就是说必须要长时间的学,观修一遍没有什么感觉不要紧,慢慢再继续学,继续地积资净障、祈祷上师加持,很多因缘多管齐下的话,我们的心和智慧会增长的。加上有其他的道友帮助,慢慢我们也可能知道修道的扼要核心或重点在哪个地方。但是关键就是要持之以恒,这个修行的路,对我们来讲是一个以前没有走过的很陌生的路,所以我们更要小心翼翼去探索、不能放弃。我们知道了这个很好,即使这个过程当中会很艰辛,无论如何我们也要坚持。如果把这个重点抓住之后我们就不会随便说放弃。下面说为什么说依止上师很重要。

因为佛经浩瀚无垠、圣教多之又多、所知无穷无尽,假设没有依靠上师的窍诀,就不会懂得总结诸法的要领而加以修行。

“因为佛经浩瀚无垠”,是指佛经很多,佛陀为了度化八万四千种根基,宣讲了八万四千法类。因为佛陀讲了这么多的法语,所以我们要完全要通达是不可能的。现在人间当中佛陀当年讲的,写成文字保留下来的,且翻译成我们语言的也不多。此外佛陀在不同的天界、龙宫等很多的刹土讲的法也没办法思议。

佛教史有一种说法:当时龙树菩萨讲法,有两个听法的人,身上有很浓郁的香气。但是走到菩萨面前时,香气就消失了,每次都是这样。后来有一次龙树菩萨讲完法,就问:“你们是从哪里来的?”(我的理解是明知故问),他们回答说从龙宫来的。“为什么身上这么香呢?”他们说:“人和龙是两个不同的种族,因为龙非常喜爱干净,怕被人身上的晦气污染,就在身上涂了龙宫的一种保护香,很浓郁。”龙树菩萨说:“正好,我要找香泥做佛塔,能不能给我一点?”(因为上师给他一个授记,要用龙宫的一种香泥做十万个小佛塔。)他们回去告知了龙王。龙王说可以给,但是有个条件,龙树菩萨自己必须到龙宫来住一段时间,好像是三个月,给我们讲法。这个条件如果满足,我们就供养,否则没办法。

龙树菩萨随即做观察,一方面为了得到香泥,有必要去一趟龙宫。另一方面龙宫的众生也需要调化,这是第二个必要。第三个必要是要迎请经典,有说是《大般若经》,有说是《妙法莲华经》等,要把殊胜的大乘法从龙宫迎请到人间。有这几个必要,龙树菩萨就去了。此后在讲法的闲暇时间里,龙树菩萨会去龙宫一个相当于藏经阁的地方,那里有很多的佛经,一个月都没办法把所有的目录看完。从这个侧面讲,佛经真的是浩瀚无垠。我们认为好像就只是这么多佛经,其实佛陀的经典、调化众生的窍诀方便太多了。超越我们的分别念、超越我们的思维。

不要说这些存在于龙宫中,还有在无数刹土中的佛法的要典,即便在世间当中,也不少的。当然龙宫中的佛经要比人间留下来的多。人间留下来的经典,在佛教史当中曾遇到三次法难,毁坏很多。不是被火烧了,就是被外道的军队毁坏了。三次法难之后所存无几。剩下的一部分只有一二百函,被高僧带到西藏或汉地,翻译成我们的文字。其实是很少的一部分。

仅存的这些,就是现在最著名、最流行的大正藏,里面的字很小,密密麻麻的,全都是经文。感觉一辈子都看不完一遍,都不敢发心,“我这辈子看一遍大藏经。”看一遍都非常麻烦,更何况通达。要从这里面找到修法的关要,如果自己去做,第一意思不一定看得懂,也不一定看得完。即使看完了,把词句看懂了,从里面去提炼和相续有关的修行的方法,自己的智慧做不到。不知道怎么下手,从哪里下手,好像每一个都是对的,都是非常殊胜的。对自己的相续来讲,到底从哪儿开始入手?是从空性入手,还是从哪方面入手?凭我们自己的能力根本做不到。这就是依止善知识的必要性。

圣教多之又多,所表达的意义无穷无尽。现在我们学习到的和佛陀经典中提到的所知没法相比。什么重要?善知识重要。善知识通达了佛经之后,对于修行的要点有能力做归摄,并告诉我们主要的内容。修学从哪个地方开始入手?上师会有窍诀。假设没有依靠上师的窍诀,就不会懂得总结诸法的要领而加以修行。

上师会告诉我们先学《大圆满前行》。《前行》是祖师们对佛经学习的心得,是留下来的引导。从所有佛经中归纳出的第一步就是要生起出离心。对一个佛教徒来讲,要成佛的第一步就是出离心。出离心怎么修?上师告诉我们有四种修法——暇满难得、寿命无常可以打破对今生的执著;轮回痛苦、业因果可以打破对后世的执著。这时会生起“我要解脱”的心,然后开始修皈依、发心,慢慢地一步一步成熟。

所以上师的窍诀很重要。否则即便把《前行》的法本告诉我们,学了之后次第也很清楚,但我们自己也看不出到底是怎样做。上师会告诉我们,这个意思是对照什么,那个意思是对照什么;怎样去观想,怎样去作意。在给我们传讲的时候,上师会把他的经验告诉我们,直接把修法的方式教给我们。不用自己去摸索,上师直接把自己的智慧总结出来的经验告诉我们。比如在看这本书时,应该这样去理解,应该这样去做,这样我们就可以了解这本书的正确的观点,知道它所表达的正确的意义。

为什么说善知识很重要?佛法所传递出来的观点,如果你接受的教育背景不一样,这样去看法本,只能够和所受的教育相应,超越不了。因为所接受的教育之外的东西是没有学过的,通过教育的背景来看法本,可以理解一部分,但是理解的这部分是法本本身的意思吗?不是,只能说是你理解的。我们受的教育是有局限的,会通过所受的教育去看人、看事、看某种现象。比如我是受东方教育的,我就会用东方的道德观去看这个事情;他是受西方教育的,他就会用西方的观点来看这个事情。我们所受的教育,会在我们理解一些东西时发生作用。

如果没有善知识的引导,我们在学的时候,肯定是自己所受的教育起主导作用。所以我们看到的法本,并不是真实的意思,那么它正确的观点是什么?上师出来了、善知识出来了,他们就是这方面的权威。我们不用去摸索这样理解到底对还是不对了。上师会直接告诉我们,法本的本意就是这个。了解它的本意,再去观想、作意,就能达到这个状态。所以依止上师学习和自己摸索完全不一样,没办法相比。

上师给我们讲法本本身的意思是什么?怎样正确理解空性?怎样理解如来藏?菩提心是什么?把正确的思想告诉我们。不管受什么教育,上师把正确的意思告诉我们,正确的种子就有了。在这个基础上思维、遣除怀疑、生起定解,修行就很迅速。不需要绕弯路,上师直接把正确的意思告诉我们,这本经典就是这个意思,按照这个理解就对了。这样多快、多好!

上师的窍诀没有任何一个人可以代替。我们根本不懂得怎么样去总结修行的关要,甚至连它本意是什么都不知道,必须要上师来开显。要从这么多的知识里找是很难找到的。就像进了迷宫,如果不知道怎么走脑袋会晕。但是如果有一个很好的向导告诉我们怎样走,一下子就出去了。这是有经验的人。佛法也是一样的,我们好不容易生起想学佛法的心,进来一看,这么多知识,怎样下手?不用怕,先学这个、再学那个,慢慢就学起来了。不但要学,而且要观修。一般来讲,观修的时候内心中会产生一些觉受、智慧会增上,在这个基础上再一步一步去做。

上师会告诉我们用祈祷的方法来积资净障。我们不是一个人在奋斗,有很多佛菩萨想帮助我们。但是我们自己不去祈祷,和佛菩萨就联络不上,这也是因缘法。上师会告诉我们,一个人奋斗很困难,要祈祷、呼唤上师诸佛帮助你。他们很想帮助你,你也很想让他们帮助,这样就结上因缘了。之后上师会告诉我们,这样学习还不行,要增上福智。怎样增上?要供水、供曼扎,通过这样增上福德。还要通过忏悔的方式把内心的障碍清净掉一部分,这时智慧就会爆发。对我们修行来讲,这些都是快速的成熟的方便。如果没有上师引导,就没办法了解。

有的道友不学习的话,会出现:我观修的很对,时间也用了,就是不进步。上师会说,这种情况需要积资净障。方向正确却进步不了,说明福报浅、罪障深,这时要做的就是积资净障。积资净障之后,同样是这样修,就会一下子跳过去。诸如此类情况很多,我们自己根本发现不了,但是有经验的上师就会知道,现在应该做什么。我们依靠自己的能力没办法懂,即便有法本,也没办法抓住它的扼要。比如《前行》,文字很简单,但上师不解释的话,我们是不会知道这里面的关联、要点的。

下面讲一个公案说明上师窍诀的重要性。

从前,阿底峡尊者来西藏时,库鄂仲三人曾经向尊者请教道:“一个修行人要获得解脱或遍知果位,经论教典与上师的窍诀二者哪一个重要呢?”

朗达玛灭佛之后,西藏的佛法比较衰败,很多菩萨们的发愿与阿底峡尊者悲心相应,就从印度将尊者迎请到西藏,开始进入后弘期。尊者有三个主要的弟子,“库鄂仲”是三位大德的名字的总称,“仲”就是仲敦巴尊者,他是主要的。大恩上师讲记中也提到,他们是三怙主——文殊菩萨、金刚手菩萨、观世音菩萨的化现。

他们是主要的弟子,一方面依止上师学法;一方面通过问答的方式,留下了很多对后代的修学者非常有启发的、加持力很大的教言。噶当派的传统教言,对修心方面加持力非常巨大。他们曾经向尊者请教:“一个修行人若想获得解脱或者遍知的果位,经论教典和上师的窍诀哪一个重要呢?”

尊者不假思索地说:“当然是上师的窍诀重要。”

三人又问:“这是为什么呢?”

尊者答道:“即使对读诵传讲三藏无所不知,对诸法的法相无所不晓,但如果实地修行时不具备上师指点的实修口诀,就会造成正法和行人互相脱离的结局。”

经论教典和上师的窍诀,阿底峡尊者说,当然是上师的窍诀重要。这当然不是说经论教典不重要,而是说在实修时、要获得解脱时,上师的窍诀是很重要的。

三个人又问,为什么呢?尊者说,即便是能够读诵、传讲三藏,对经律论三藏无所不知,对一切诸法的法相也非常通晓,不意味着就懂修行。要把读诵、传讲的整个三藏归纳成能够调伏心的修法的窍诀,必须要有上师的指点。学习、通达、背诵了这么多,实际要解脱时,到底怎样去修呢?我们靠自己不一定能搞清楚。知道很多、但不知道怎么去用。就像一个人有很多土地或者有很多钱,但是不知道怎样使用,怎样投资。这时候就需要有一个有智慧的人来指点:你应该这样做,应该那样做,这部分钱应该这样,那部分钱应该那样,这个有智慧的人会把财富给你理的很清楚,把钱用到该用的地方,不会损失而会增上。所以说,他有庞大的资源,信息量很多,但是怎样在这么大的信息量中找到调伏自己心的方式?这时候需要一个明眼人来指点。

如果你是通达三藏的人(现在很少了,本来就很少),即便是对整个教法很熟悉,知道的很多,但怎么去把它用在调伏自心上呢?这点可能自己是没有办法了解的。在实际修行、想要解脱的时候,怎样把这么多的知识转换成能够让你突破轮回的殊胜的要点、利器呢?经论教典有很多,但是真要用在突破轮回上,好像每个都行,又好像每个都不行。为什么呢?因为内心中并没有把握该怎样去修。这时候就需要把这些知识变成世间修行的窍诀、变成次第的修法。变成窍诀之后,就可以从这里入手突破轮回的障碍,就可以获得遍知果位。如果没有上师的实修口诀,就会造成正法和行人相互脱离,正法是正法,行人是行人,正法和行人的相续有很大的距离,没办法相融合。

平常我们讲法入于心,要变成心的一部分,自己的心要变成正法状态。怎么样才能融合呢?这么多的修法,自己的时间精力也有限,再加上现在内心具有烦恼的种子,怎样才能调伏烦恼,才能法入于心呢?这必须要有上师的指点,有实修的口诀:应该这样去观修、去作意、去操作。所以这时候依止上师就很重要了。第一个方面是这样讲的。

三同门继续请教道:“如果完整地归纳上师口诀的修法,能否概括为净持三种律仪与三门勤奋行善呢?”

“三同门”就是刚刚讲的库、俄、仲这三位师兄弟,他们在阿底峡尊者的弟子中属于佼佼者。“三种律仪”从密乘的角度来讲:第一个是别解脱戒,第二个是菩萨戒,第三个是密乘戒。如果从菩萨乘、显宗的角度来讲,三种律仪就是:禁恶行戒、摄善法戒和饶益有情戒。但这里讲的“三种律仪”非常可能是指誓言,就是三乘戒律,即别解脱戒、菩萨戒、密乘誓言。“三门勤奋行善”,三门就是:身、语、意。身、语和意都安住在善法中。

那么净持三种律仪和三门勤奋行善是不是就是所有上师的口诀的归纳呢?

尊者回答说:“这样概括还不足够。”

真正的有经验的人知道这里缺什么。虽然这些方面大概、泛泛来讲好像差不多是够了,但还会有一些不圆满的地方,有一些漏洞,还没办法真实达到比较圆满、标准的修学方式。

三同门问:“这又是为什么呢?”

那为什么不足够呢?这样概括还差了什么?下面尊者就解释回答,

尊者答言:“即便三戒守护得清清净净,但如果对三界轮回没有心生厌离,仍然是轮回之因。

如果三种戒律守护的很清净,但对轮回没有产生厌离心的话,守护三戒本身也只是变成轮回中获得安乐的因,没办法获得真实的解脱。

这里我们要分析一下原因是什么呢?此处所讲的“三戒守护得清清净净”的意思是说,把戒条守得很清净,没有违犯戒条。但是守得很清净不意味着他能知道这个戒律的精神、核心。如果有上师的窍诀,对三戒的解释就会不仅仅是一个戒条。不知道戒律的核心和精神的话,很多修行者很怕戒律。为什么害怕戒律?他会觉得戒律是一种束缚:不能这样做、不能那样做,好像很多绳子把你捆的结结实实,你在世间中什么乐趣都没有了。他就觉得这太恐怖了:我不受戒就很自由,这个也可以做、那个也可以做,受了戒就被束缚住了。其实他只是知道戒律的表象,不知道它的精神。真正戒律的精神是保护我们的,让我们不要去造恶业,让我们去修法的。

大恩上师在此处解释,真正的别解脱戒一定是以出离心为基础的。有强烈的出离心,别解脱戒肯定守得很清净,这是真实的圆满的条件。所以阿底峡尊者回答,如果只是表面上把别解脱戒守得很清净,而没有认为守戒是为了出离轮回,这种持戒的结果会怎么样?持戒得升天,但这不是解脱的因。所以说在守戒的时候,必须要有出离心来守护。法王如意宝、大恩上师在讲的时候说:真实的别解脱戒一定要有出离心。这已经是上师们归纳的窍诀了。所以说真实的别解脱戒,肯定是在出离心的基础上的。这个戒律就是解脱的因,这已经相应它的核心扼要了。

第二个菩萨戒。菩提心圆满了,菩萨戒就好守。所以说真实来讲,把菩萨戒守得很圆满,不是只在戒条上守得很清净,如果菩提心、利他心没有圆满的话,菩萨戒也没办法成为真实的解脱轮回的因。如果是一心一意利他的菩提心基础上守护的菩萨戒,就会成为成佛的因。

第三个密乘戒。密乘戒是什么呢?有时候我们看到密乘戒要求不能做这个,不能做那个。比如说密乘戒要求不能间断供养,不能间断手印等等。我们就照这样做了:每天都在打手印、念咒。但实际上密乘戒的核心是清净观。清净观能不能解脱呢?当然可以。清净观就是一切都是大清净、大平等的。清净观的十四条密乘根本戒,本身就包含了密宗的见解和修行。所以如果你能安住清净观,在这个层次上把密乘戒守得清净,那一定是很快捷的成佛的因,这是毫无疑问的。

这里阿底峡尊者的意思,并不是说你按照出离心、菩提心、清净见把三戒守护的清净了还没办法解脱,绝不是这个意思。阿底峡尊者说:如果你只是没有违犯戒条,但内心中没有出离心的话还是没有办法解脱的,所以必须要抓住三戒的核心,这是第一层次。

即使是三门日日夜夜、勤勤恳恳的奉行善法,但如果不懂得将善根回向圆满菩提,那么,善法也会被颠倒分别念一扫而光。

这是第二个层次。弟子们说:能不能归纳为三门即身语意都非常精进地修行善法?阿底峡尊者说:还不够。即便是三门日夜都安住在善法中:身体一直顶礼、转绕;口里经常念佛、念咒,心经常安住在发善愿等等。即使像这样三门日日夜夜、勤勤恳恳地奉行善法,但如果不懂得将善根回向圆满菩提,那善根会空耗,善法也会被颠倒分别念一扫而光。

这个后面还会讲,没有回向的善根是属于无记法。无记法的意思是说不确定善根成熟在哪个方面,因为没有通过回向来让它定型(回向就是定型)。如果没有回向的话,善根就会变成无记了,第一没有办法确定在哪个地方成熟,第二因为没有通过回向来定位、没有用回向来引导它的走向,所以这个善根不一定成为成佛的因。

即使你日日夜夜都在做善法,但是因为没有回向,这个善根到底往哪方面成熟?它不一定能成为解脱的因,也不一定能成为成佛的因,也许就会成为轮回的安乐的因。因为我们每天会生起很多的分别念,如果哪一天突然生起一个很强烈的分别念,那么三门所行的善会一扫而光。一念嗔心起,就会焚烧一百劫或者一千劫中布施持戒等等所积累的资粮。《入行论》中也讲过,善根很可能被颠倒分别念一扫而光。所以不懂得回向也是不行的,回向是在三门行善之后必须要做的,这是很重要的修法。

纵然具备智慧超群、戒律清净、讲经说法、观修境界等一系列功德,但如果没有舍弃世间八法,一切所为也只能成为现世的生计,而不可能获得来世之道。”

纵然一个修行者的智慧很超群,能够背诵、理解很多的经论;戒律也守得很清净;口才也很好,能够经常讲经说法;并且还有一定的观修境界,可以长时间安住在寂止状态,七天甚至于十五天都安住在禅定当中等等。即便这个修行者有些观修的境界,有的时候能够见到本尊、见到佛菩萨,能够见到放光,甚至有些拙火等等。但是如果他没有舍弃世间八法,内心还是耽著轮回,那么他一切的所作所为都只是为了现世的生计、为了今生能够得到财富、得到名声等等,是得到现世生计的一种因,说明他都是为了这个在奋发。

也就是说他的心相续和这些境界、和讲经说法等等之间被一根耽著世间八法的绳子联系着。就像一根桩子牢牢地钉在地上,桩子上有一条绳子,绳子上捆着一条牛。这个牛怎么跑、怎么转,都是没有办法离开这个绳子的。所以说不管怎么努力,都是围绕世间八法的,没有办法离开这个状态。修行者如果耽著世间八法,那即使有暂时的超群的智慧、暂时的戒律清净、讲经说法利他、暂时的观修境界,但是这些都会因为没有拔除耽著世间八法的桩子的缘故,使得所作所为都只能局限在小范围中。也就是说只能是围绕着现世的生计而转的,这全都是成为轮回的因,不可能获得来世之道。

真实的要获得解脱,就要舍弃世间八法。看破、放下世间八法的主要的修法,就是现在所讲的四个转心法。让我们看破今生、看破来世,一心求解脱,这就是我们要做到的,所以说这是很重要的。

所以说,得到上师善知识的摄受是非常非常的重要。

这里讲的就是得到上师、善知识的摄受是非常重要的,这就是做个归摄了。

我们要认认真真观察自相续,如果八闲暇十圆满这十八种暇满已完整无缺地具足,那么自己的这个身体就称为具备十八暇满的人身。

我们认真观察自相续,如果八闲暇的本体和十圆满的特法,这十八种暇满都已经完整无缺地具足,那么就是具备十八暇满的人身了。

当然这很困难,我们刚刚分析了十八种暇满的条件,接下来观察数目差别,那真的是更加明显了。前面大部分我们都是从七十亿人的角度来讲的,如果把这个范围放大的话,那就不是七十亿人的问题,还有很多旁生、地狱、恶鬼,如果把这些算进来,那获得暇满人身的人,简直是可以忽略不计了,几乎没有。从这个方面讲,具足暇满人身的人比例是太少了。

如果真正是完整无缺地具足十八暇满的人身,这也只是开始。十八暇满只是可以修法的机缘,修持解脱道的所依的身份有了,但这不保险,十八暇满可能退失,如不使用还会空耗。只不过有这个潜力、能力、机会可以去修佛法,在这基础上可进一步修解脱道,但这机会也可能被浪费掉。现在很多人的机遇就是这样,如抓住了可能会得到很多钱,但如错失或者浪费了,有可能是大损失。暇满人身是可以修持殊胜解脱道的,但如果不加以使用:第一,可能被闲置、被空耗掉,天天无所事事,进一步可以修,退一步则会空耗。

比如我们佛弟子,从条件观察下来十八种暇满都有,但部分佛弟子每天啥都不做,或做一点点,没有认认真真进一步地修解脱道,基本上是闲置的。还有部分佛弟子,不单不去修法,反而用这个人身去造很大的罪业,这就不是闲置的问题了,是非常可惜的事。所以我们要善巧地使用它,怎样去使用?它只是一个基础、好的开端。好的基础可能被浪费,也可以造很大的罪业,怎样做选择?必须要我们反复地去观察。

在《亲友书》中讲的比喻,金子价值连城,可以做佛前的供品,也可以打造佛像,黄金的盘子如果扔在仓库里就是闲置。还有一种愚痴的人用黄金盘子装粪便,这就是真正大的浪费。所以我们的人身就似一个黄金盘子,是用它来做更有意义的事情还是闲置——让它造罪业?选择权在我们这里。我们学习了就知道人身有三个走向。直走?左转?右转?到底应该怎么做?如果往直走是解脱道,左边可能是闲置,右边可能是造罪。一步步学下去就知道不能造罪,轮回太苦了,一定要求解脱,慢慢知道这个暇满人身一定要好好用,不好好用下辈子不一定再能得到这个人身了,得不到人身解脱就没有希望了。

现在已在求解脱道,这是最好的开端、最好的所依,第一我们要欢喜,这么难得我得到了;第二要好好地使用,一定要考虑用这笔钱做最好的投资,得到最大的收益。这就要去想我们这个人身,这么大一笔财富,是投资解脱,还是投资造罪业?我们要好好观察,观察后相信真正有智慧的人会下决心一定要追求解脱,能真实地使用暇满人身,让暇满人身的利益最大化。今天我们的课就讲到这个地方。

 

所南德义檀嘉热巴涅    此福已得一切智

托内尼波札南潘协将    摧伏一切过患敌

杰嘎纳其瓦隆彻巴耶    生老病死犹波涛

哲波措利卓瓦卓瓦效    愿度有海诸有情


第21课思考题:

93、为什么说自己趋入佛门非常重要?趋入佛门分为几种?你是哪一种?

(1)假如没有趋入佛门,佛教再兴盛对自己也无有利益。只有帮助他人断除恶行、行持善法,对今生来世才有意义。(2)趋入佛门有两种:一种不太究竟,只是相似的佛教徒;一种则是真实的佛教徒。(3)自行发挥。

94、什么样才是真正的佛教徒?扪心自问,你自己是不是?假如你身边有许多相似的佛教徒,你打算如何正确引导他们?

(1)只有真正认识到生死轮回皆无实义,为求自他解脱而趋入佛门,才能称得上是真实的佛教徒或者入道者。(2)末学不是(3)我们应该想:假如即生没有解脱,来世一定要继续修行,要像重罪的囚犯从牢狱中解脱出来一样,义无反顾地想逃离轮回。

95、修学佛法的过程中,为什么善知识的摄受相当关键?你对此有哪些体会?

(1)因为佛经浩瀚无垠,假设没有上师的窍诀,就不会懂得总结诸法的要领而加以修行。但如果有了上师教言,这一切经论和教典的内容,都可通过上师的窍诀来领受。(2)末学学习无著菩萨的佛子行,37个颂辞是藏传修心法门非常殊胜的诀窍,经过长期背诵,逐渐觉得深奥的佛法变得容易学了。

96、怎样依止善知识才如理如法?你以前是怎么做的?今后有何打算?

(1)戒律中规定,如果弟子没有通达三藏,十年中要依止上师。依止善知识的时候,首先不能离开善知识,必须要有耐心,要长期依止才有真实收获。(2)末学以前对依止善知识没有清晰的认识。(3)本课讲可以将《前行》做为无嗔善知识来依止,以此理《佛子行》等大德的教言也可以做为善知识来依止,这样就可以长期依止了。

97、学习阿底峡尊者与库鄂仲三人之间的问答,你有哪些收获?其中哪一段最触动你?为什么?

(1)他们的教言、窍诀,尽管语言很短,可是对内心的作用相当大。(2)“经论教典与上师窍诀哪一个更重要”这一段最触动我。末学以前认为经论教典更重要,但尊者说:“即使你对读诵传讲三藏无所不知,对诸法的法相无所不晓,但如果实地修行时不具备上师指点的实修口诀,就会造成正法和行人互相脱离的结局。”

 

相关文章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