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位置: 首页 > 辅导 > 前行广释 > 正文

《前行广释》第23课辅导及思考题

本文作者: 发布时间:2021/1/24 22:27

诸法等性本基法界中,自现圆满三身游舞力,

离障本来怙主龙钦巴,祈请无垢光尊常护我。

为度化一切众生,请大家发无上的菩提心!发了菩提心之后,今天我们一起继续学习华智仁波切所造的殊胜论典《大圆满前行引导文》。

《前行引导文》是引导凡夫的心从庸俗的状态,趋向于解脱道的殊胜窍诀,或者说是让凡夫的心趋向于圣者、趋向于成佛、趋向于觉悟的殊胜引导。众生能够解脱的原理,按照了义的观点来看,是因为每一个众生本具佛功德、佛种姓。但是因为很多业惑及无明障蔽的缘故,佛功德无法显示。修行首先是让我们苏醒想要解脱的意乐。我们就会知道有解脱道和解脱的功德等等。通过很多的引导,来让我们对于修道本身产生兴趣。

我们平常说你学佛了吗?修行佛法没有?或者信佛没有?信佛也好、修行也好,都是让我们苏醒种姓的不同阶段。如果我们的种姓苏醒了,想要求解脱道或者对佛法有兴趣了,这是趋入佛法的第一步。因为我们本身具有佛性。

通过一系列的闻思修行,让我们对于成佛、解脱或者信佛等有一些兴趣,或者有一种趋入。首先有很多修法来进行引导,随着我们善根福德、意乐的不断增上,修行的方式也越来越直接、不断地深入。我们刚开始的时候没办法了解最甚深的佛法意义,佛陀、传承上师们会给我们讲一些外围的、能够引起我们兴趣的修法,这都是一种方便。当我们生起出离心,或者说想要解脱之后,这个时候的修法就比较直接了,开始逐渐地引导趋向于解脱道。

所以这里就会讲出离心、菩提心、一切万法无自性,或者说无自性的同时有光明佛性等等的教义。修行的方式也可以从共同的加行到不共的加行,再到殊胜的空性等的正行,还有到了密法等等的修行。越往上走的修行越简单越直接。这个简单的、直接的法刚开始不跟我们讲的必要,是因为我们的根基还没有成熟,讲了也没办法理解。

刚开始时候的修法,显现上理论比较多,体系比较复杂,其实是针对众生复杂的分别心专门设计的。直接的修法和窍诀虽然很直接,但是对我们来讲,反而没办法相信太直接太简单的法。只有当见解达到了某个高度的时候,才可以告诉我们一切万法无自性,什么都不用思维等等。或者说一切万法的佛性的现前之道,这就是密法、大圆满等等当中修行的方式。通过我们根基的不断成熟,教义、法义会越来越直接、越来越深入、越来越殊胜。不管后面的法怎么直接怎么殊胜,但是当前对我们来讲,这些基础的法必须要了解,必须要修持。

刚刚我们讲了解脱的原理,一方面是因为我们自己是具有佛性的,障蔽佛性的障垢是可以通过修行,还有上师三宝的加持被清净掉的。这些障垢如果清净了,佛性就会现前。清净道障的过程也就是现前佛性的过程。当我们的道障逐渐遣除,功德就逐渐地呈现。其实呈现的功德都是本具的佛性里面本来的功德,只不过在清障的过程当中,随着所清的障碍不断地消除,佛性的功德有时候就会显现一部分,有时候就会逐渐彻底地显现出来,这就是成佛的过程。

我们现在产生的这些功德法,不管是出离心也好,菩提心也好,空性慧也好等等,还是乃至于最后的大圆满,其实这些所有的功德法,在我们的佛性当中都是本具的。在我们的佛性当中本来有,我们要通过和它相应的修法引它出来。比如说观修出离的必要性、观修菩提心、观修空性等等。其实这些都是分别心,但是通过这样的分别心逐渐地和佛性当中类似的功德相应,就可以比较迅速地显现。这个方面也是具有它的原理的。所以并不是说,我们现在所学所修的和究竟成佛,或者究竟的功德没有关联,并不是这样的。 每个现前的功德在佛性当中都有,而过患在我们佛性当中都是没有的。

在修道过程当中,耽著轮回或者我执是要去掉的过患。在轮回当中最根本的一个问题就是“我执”,因为“我执”引发了一切轮回的现象。轮回当中一切的现象都是假的,都是不存在的。它的根源是什么呢?它的因就是假的。这个因是什么?就是“我执”,认为有“我”存在这一点。这个错得离谱,因为这种根源就是一种颠倒的迷乱。

所有的过患对于佛性来讲,都是不存在的。所有的修道都是为了现前佛性而去除障碍,或者说去除障碍也是为了现前佛性,这二者之间都是有一定联系的。随着修行逐渐深入,慢慢地会发现这之间的关联、修道的殊胜性,或者一定能够成佛的信心,这些可以通过不断地深入学习而建立起来。

既然要趋入于解脱、趋入于觉悟之道,要觉醒我们的佛性,这一系列的修法必不可少。现在闻思修行就是初级的基础修法。通过观修四种厌世心来引发出离心。要解脱轮回,对于当前这种轮回的状态我们要认知,要认识到这是必须要出离的,我们要追求解脱道。

四厌世心当中第一个厌世心是思维暇满难得,可以消灭对于今生的耽著。思维人身是很难得的,如果不思维的话我们不会珍惜现在修行佛法的机缘。如果学习并思维了,就会倍加珍惜当前已经拥有的这种身份。这种身份是非常稀有的。尤其是对于解脱、对于修学佛法来讲,这种所依非常的难得,而且作用非常之大。虽然我们拥有了,但是如果没有刻意地去再再观修的话,也许这样一种机缘会被无始以来相续当中存在的轮回的习气重新障蔽,而让我们失去这种因缘。所以我们要认真地观修。不能认为反观与不观都已经得到了,不是这样的。

刚刚讲的必要性,为什么要去学,为什么要去反复观修呢?就是要通过不断深入闻思和修行来深化这种暇满的难得,而且要珍惜这种难得的机缘。这种机缘对修行佛法是最有帮助的。如果不用这个人身去修行佛法,而去专注于世间法,那就是浪费最好的时机。所以想得越多,对这个问题就认识得越深刻;就越不会忘记这个暇满人身的殊胜功德。不但不忘记,平时会使用这个暇满人身去做最有意义的事情。

在所有有为法当中,什么才是最有意义的事情?当然是修解脱道,用这个人身去积资净障、去修持自他二利、修持最殊胜的法义,这就是最殊胜的。所以把思维暇满难得的人身和佛法结合起来,我们就知道为什么要反复去观察、去思维暇满难得,其必要性到底是怎么样的。

不用人身修行佛法而专注于世间法,就是浪费最好的时机。我们想的越多,对这个问题就认识得越深刻,就越不会忘记暇满人身的殊胜功德,平时就会使用暇满人身去做最有意义的事情。在所有的所做法中,什么才是最有意义的?当然是修解脱道。用人身积资净障,修持自他二利和最殊胜的法义,这就是最殊胜的。

如果把思维暇满难得的人身和佛法结合起来,就知道为什么要反复观察、思维暇满难得。其必要性就是要时时刻刻警醒我们:人身不是这么容易得的,一旦失去了,重新再找回来非常困难。佛经中常讲:“一失人身,万劫难复。”一旦失去了人身,一万劫中都很难重新找回来。现在既然已经拥有,就应该好好珍惜。珍惜的意思并不是说要好吃好喝。当然身体如果没有适当的衣食来维护,也不可能真实的保持,所以有人会说人身难得,赶快找一些好吃好穿的来享受一下。其实我们所讲的珍惜暇满是次要的,主要是用它来做最有意义的事情,就是修行佛法。当认识到这一点后,心自然就转到修行佛法上面了。

前面讲了十八暇满,现在学习的是全知无垢光尊者在《如意宝藏论》中讲到的暂生缘八无暇和断缘心八无暇。暂生缘八无暇是突然、偶尔生起的一种无暇,如果没有对治,有可能就让我们丧失掉暇满人身,没有机会修法。

今天要讲的是第二种。

断缘心八无暇:

“断缘”就是断绝了修行的法缘或机缘,相当于解脱灯已经被吹灭的状态。断缘心八无暇也必须了解,然后尽量对治。其中的任何一种,如果真实生起来了,基本上就没有解脱的希望,已经断绝了解脱的机缘。

在学的过程中我们会感觉不是一条两条,而是几乎八条都占全了。那到底能不能解脱呢?这个要看。为什么此处说断缘心,是从哪个侧面来讲?有的说是可以调整改变的,那在什么情况下可以调整改变?虽然只要生起其中一种就无法解脱,但对照我们的相续和上师们的教言,似乎也可以对治。那究竟能不能够对治?什么情况下可以,什么情况下不能?

这里讲到的是完全相当于病入膏肓的一种状态,八种无暇中任何一种生起来,肯定是不行了,没办法修解脱道了。但是如果程度没有那么严重,有些时候还可以对治。尤其是现在我们学完后,尽量去对治。虽然这八条当中多多少少我们具有一些,但还不至于那么严重,不要让它发展到不可救药的阶段再去对治,那肯定连对治的心都不可能再产生了。现在还有对治的心,说明还可以改,还没那么严重,如果已经到了严重的状态,再讲也没什么用了。

我们凡夫人多少都会违犯一些,但是否就成了纯粹的断缘心?还不是。如果现在开始注意,谨慎修行,可能不会发展到这里讲到的这么严重的状态。但如果不注意、不调整,就有可能发展到这个状态。一旦发展到这种状态,那就真是断缘了、解脱灯灭。

下面分析断缘心八无暇。

一、为今束缚:

为今束缚就是被今世的受用等紧紧束缚而导致自己没有办法修解脱道。

被今世的财产受用、子女亲属等紧紧束缚,只是为了他们的利益辛勤劳作而散乱度日,荒废光阴,而没有时间去修法。

这是第一条,就是被今生所束缚。一般的人智慧不到,愚痴心很重,只知道有今世,不知道有前世,也不知道有后世。如果没有慧根,就只看到今世,不会为了后世的安乐和解脱去奋发。还有些人虽然可能知道有后世,但对今世的执著过于严重,他会想:后世应该是有的,先把当前的生活搞好一点,以后的事情以后再说。有时抱侥幸心理,有时根本故意忽略后世。

大恩上师经常在教诲中讲,一生的时间是非常短暂的,即便活满了,也就是七、八十岁,还有很多夭折和横死的情况。所以今世是很短暂的,而后世很长的。所以,不要为了今世的受用而牺牲掉后世或长远的安乐。在有些教诲当中,比如《开启修心门扉》也经常讲到这些问题,就是让我们看破今世,不要所有的时间、精力全为了今世而转。

当然,活在现世中完全不管吃穿,尤其在城市里修行的道友们,为了修法什么都不管,家庭也不管,工作也不管,这也是不现实的。如果这样做,可能自己也没有修行的机会。把家庭搞得很糟,作为一个凡夫人,自己的心态也会受到影响,那时自己也没有很好的、平静的心情修行。

大恩上师说今生的生活还是要照顾,但照顾的方式和心态是什么?能不能把所有的时间精力全部砸在这上面,而完全忽略后世的安乐和解脱?这肯定是不行的。今世中该做的事情还是要做,该担的责任还是要担,但心态要慢慢转变,知道今世是短暂的,来世是很长的,今生的安乐和后世长远的安乐,或者今生轮回的安乐和后世解脱的安乐比较起来,今世的确太过短暂了。不能只把眼光盯在今生,为了今世的财产、受用等荒废了自己的修行,这是不行的。

今生很短暂,来世很漫长,有智慧的人就应该思维,到底怎样分配时间?以怎样的观念来对待当前生活和修行中的问题?到底应当怎样观待、协调?这都是需要考虑的。

这里讲“为今束缚”,有些人被今世的财产受用所束缚,非常耽著今世的财产、地位、受用,对今世的子女、亲属等过于执著,被他们紧紧束缚住了。为了得到财产和受用,把自己的时间、精力全部用在这上面;为了子女和亲属,也把自己的时间、精力全部放在上面。

此处“只是为了他们的利益”中“他们的利益”就是财产、受用、子女、亲属等,为了这些利益“辛勤劳作而散乱度日”。看起来很勤奋,每天非常忙碌,觉得很充实,但其实为后世的利益,或者为子女、亲属们后世和解脱的利益方面根本不考虑,这叫典型的短视。

如果把这问题放在不相信前后世的人面前,以他们的眼光看,当然应该这样做。如果你不为财产、受用、子女、亲属去奋斗,那该干什么?难道游手好闲?从世间标准来看,这样的做法应该是对的。但咱们在这主要讲解脱,它的层次要比世间的层次高,所以我们就不能够只想到今生的利益或者子女的受用,为了这些辛勤劳作、散乱度日,这样是不行的。

在这种情况之下,“荒废光阴而没有时间修法”。没有时间指一方面没有意乐,一方面也没有时间。当我们的心耽著在今世的受用、子女、亲属中,是不会想修法的。“时间”也就是机缘,没有这样的缘分、空闲去修行佛法。既然没有空闲修法就叫无暇。所有的心思、时间、精力全部都被财产、今生的事务团团束缚住了,哪里还有修法的想法呢?没有了。这会导致有些人对心灵的修行根本没有兴趣。上师们或者法师们在讲法,没有兴趣;提到心灵修行,也没有兴趣。觉得心灵上面的东西和今世的财产、受用等永远比不了,所以他没兴趣;有时候不但没兴趣,还会对传播、实践修行法门的人冷嘲热讽,觉得没脑子等等,会说很多诽谤,这是一种情况。

还有一种情况:他大概知道今生和后世的概念,但因为过于耽著今世的受用等等,虽然偶尔觉得应该去听听法,但是这种念头一闪而过,很快就被世间的思想覆盖,好像乌云中的太阳露一下脸,马上就进去了一样,这种想法几乎不起作用。

当然,对我们来讲还是可以选择的,并不是已经到了那么严重的程度。我们应该好好观察耽著今世给我们带来的过患,或者今世和后世的比较、暂时安乐和究竟解脱安乐的比较等。通过一系列的引导,让我们看破今世。主要要知道这些财产受用的不可靠、无常,如果耽著了,有可能为了得到这些而铤而走险或者不择手段。为了得到短暂的财富,造下很多的罪业,不值得。通过一系列的比喻、教证、理证,让我们看破今生,知道今生是短暂的,到死的时候都要放弃的。

有的时候都等不到死就生离了——刚刚讲的是死别,还有很多生离的时候:突如其来的灾祸,不得不分离,那时候是被动分离。因为我们长时间耽著在上面,想法是永远不离开,根本没有做任何准备。当突然的生离死别到来,面对这些违缘就不知所措,除了嚎啕大哭、怨天尤人之外,没有正面的东西去对治,这就是被动放弃的过患。

而修行者是主动地放弃。放弃是指内心去了知它的本质,放松对它的执著。当放松对它的执著时,就已经准备好了:如果哪一天这个事情发生了,我可以接受。他提前训练如何应对这种突发情况。如果内心中早已经准备接受了,或已经通过很多的修行准备好了,情况发生的时候,他虽然是个凡夫人,还会有想法、情绪、执著,但不会那么严重,不会不知所措、不知道怎么办。

所以说主动放弃有很多好处。当我还拥有的时候就想:这些都是无常的、不可靠的,终有一天它一定会离我而去——现在我花这么多时间、精力去营造最终要放弃的东西,没什么必要,这时知足少欲的心态就容易产生。为了后世的利益,我要花些时间、精力去做准备的心态也会有,慢慢对今生的执著、束缚就会放松。这样被捆得没那么紧了,就有一点活动余地了。在这基础上,可以慢慢在后世的解脱方面着手,他就有机会去修法了。

所以在我们的心还没有被今世的财产、受用捆缚得那么不可救药之前,还是可以通过一系列的修行法门(前行当中也有很多),让我们对今生的执著看破、放下。我们再再讲看破、放下,就怕初学的道友们误会:是不是全部要舍弃、是不是要出家啊?不是这个意思。看破、放下是放松对它的执著。以前对它特别地执著,现在知道这都是无常的,不是可以永远保持的,这是内心在做准备。是内心放下,不是行为放下,这方面我们要了解。

二、人格恶劣:

人格恶劣的人也没办法修行佛法。为什么?因为佛法是非常清净的善法的自性,它的基础不可能是恶心或者是恶劣的人格。

一个善法要修成,必须有贤善的人格做基础。因为修行的是什么呢?是人身,修行者的品行恶劣还是贤善,和他所修的法成功与否有直接关系。你要成就的是善果,要把善法修成善果,基础很重要。如果基础是恶劣的人格,那么再好的善法放在这上面都没有办法相应。前面讲闻法方式时讲到,如果装汁液的容器有毒、很脏,在里面倒再好的牛奶、饮料,都会被容器染污。同样的道理,我们修行佛法的所依、基础,就是贤善的人格,如果人格太恶劣了,再好再高的法(哪怕是大圆满),在相续中都会被恶劣的人格所染污,没办法发挥善法的作用。

人格贤善很重要,这是修行清净善法(也就是佛法)的基础。因此很多成就者——佛陀也好、菩萨们也好,都非常强调首先要做个好人、善良的人。法王如意宝、大恩上师经常在传法时告诉我们人格要贤善。法王如意宝在《胜利道歌》中有四大教言:大圆满密法、大乘菩提心、小乘的出离心和戒律,第四个就是贤善人格。它是从上往下的,最基础的就是贤善人格。如果有了贤善人格,就可以修行上面的法,如果没有,上面的法就没办法修行。

为了让我们人格贤善,大恩上师还翻译了很多这方面的格言,比如《二规教言论》,里面让我们要做一个好人、贤善的人。还有《格言宝藏论》、《君规教言论》、《水木格言》等等,都是让我们做一个好人的教言。当然里面也不纯粹是做人的方式,也有很多佛法的内容。

这些都表达了一种信息:就是在学习佛法的过程当中,首先我们要反观在人格上哪些方面需要改正。对照之后发现不对的地方,就要发个誓愿或通过努力改变它。现在修行佛法的人,不是每个人都非常贤善,也不是完全恶劣。如果非常贤善,修行会非常好;如果极其恶劣,改变的可能性也不大;而一般的修行人的自相续是善恶交织的,那就要看他受什么影响。既然对修行佛法能产生一定兴趣,就不是完全恶劣的状态,但也不是完全善的。如果受到好的影响,有好的善知识、道友、道场、道风、好的法等等,人格会越来越贤善;如果遇到邪知识、不好的环境,或者很多恶友等等,人格可能会变得很恶劣。所以这方面认真观察,努力对治非常重要。

性情恶劣之人,连芝麻许的善良人格也不具备,所作所为始终无有长进。正如古大德的教典中所说:“弟子学识诚可改,秉性下劣实难移。”这种人即便遇到了真正的善知识,也很难转向正道。

这里的“人格恶劣”就是性情非常恶劣。“性情恶劣之人,连芝麻许的善良人格也不具备”,所以他的所作所为,在世间法和学习佛法方面始终没有长进,让他学习佛法很困难,基本上到了无暇的状态。他虽然是人,但是不具有修学佛法的机缘,所以叫做无暇。人格恶劣的表现有很多:心胸很狭隘,或者不知恩、不念恩、不报恩,无惭无愧、不稳重,或者喜欢调拨离间、观别人过失等等。

有时我们具足一些贤善人格,有时不太具足,所以要观察自己。如果平常对知恩、念恩、报恩方面做得差,我们就要刻意去想,“生存在世间,其实每个人对我都有恩德。我们走的路,吃的用的东西,如果没有人去创造,我也没办法用。”看上去我花了钱了,其实有钱但没有人做这些事情的话,也是没用的。平常就要观察自己对这个问题是怎么看的。如果是一个知恩的人,就会感恩一切:都是因为别人的帮助,我才有现在的事情可做,或这些安乐可得,我要知恩、念恩、有时要报恩。

如果人格恶劣,就根本不去观察别人的恩德,对自己恩德再大他也无所谓,认为和伤害自己的人没什么差别。上师说,谁对你很好也不知道,对你很差也不知道,就像一个木头人,这不是境界很高,是人格很恶劣!谁对你好、谁对你差,要很清楚。对你差的人不能去抱怨,但内心当中要知道;对你好的人一定要去报答,要知恩、报恩,这是人格贤善的基础。

还有知惭有愧也是人格贤善。如果没有惭愧心就会乱说话、乱做事情等等。不是说舆论的主流如此,但是在网络上,很多做出来的事情已经差不多到了无惭无愧的状态。很多人还在喝采,觉得这是有性格、有自信,其实很多是没有惭愧心的表现,人格比较恶劣。当然不管在哪个地方这种情况都有,但是不要让自己也变成这样的人。无惭无愧、不知羞耻,还有不稳重、飘来飘去,都是属于人格恶劣的表现,这些方面我们要了知。《二规教言论》学了之后要反复看,去思维人格贤善应该是怎么样的?我有没有做到?有没有改变?如果没做到要去改正等等。当然我们还没有到达不可救药的阶段,如果到了那个阶段,的确是很困难的。

法本此处讲到的是很严重的、人格非常恶劣的人,在《格言宝藏论》当中也提到了这两种:一种本性就像炭一样怎么洗都洗不白,习气很严重,已经不可改变,谁去教诲他都不行,连佛陀给他说教言都可能没办法改变的。还有一种就像一个玻璃杯本来是白色的,但是外面看起来很脏很黑,如果去洗是可以洗掉的。他的本性还不至于那么恶劣,只不过是暂时的因缘,或者受一些恶友、恶环境的影响,学坏了或者沾染了不好的习气而已。这时如果有好的人、好的教言、好的环境去影响他,或者和很多好人在一起,他是可以逐渐变好的。

在很多学佛团体当中,会经常发生这些事情。有些人在学习佛法之前人格很下劣,自己也觉得很差,但是和这些有正知正见的道友在一起之后,就慢慢转变了。佛学院里上师也经常讲,某某修行人,或者某某法师刚来的时候很恶劣,后来因为上师们的恩德加上自己的努力,慢慢变得很贤善了。这种情况上师在讲课时经常提到。这就属于本性不坏,如果有好的因缘影响他,他是可以贤善的;有不好的因缘影响他,他可能还会继续恶劣下去。

这里面讲的“弟子学识诚可改,秉性下劣实难移”,是什么意思呢?是说弟子的学识、智慧很差是可以改的,可以通过精进生起智慧,但是一个人秉性很下劣的话,“实难移”,是很难改变的。噶当派的公案当中讲,博朵瓦尊者还是哪位尊者,很多人去拜见他,想留下来学习。尊者就问这个人的人格怎么样?人格不怎么样,但有智慧,比较聪明,尊者就说让他到其它地方去学吧,没办法收;如果人格好但是很笨,那可以留下来。人格好,慢慢学是可以改变的,智慧是可以增上的。只要人格贤善就会很稳重,稳重就可以一直学,不会随便变化,今天在这儿、明天在那儿飘来飘去。只要有稳重的人格,只要学下去,智慧是可以提升的。

但是如果人品下劣、不稳重,怎么样也是学不好的,即便以前有一些智慧,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也会越来越钝,最后就没有了。因此以前这些大德们在挑弟子的时候,都是首先观察人格。如果人格贤善就愿意培养,反之则不愿意培养。

刚刚讲的情况中还会有一种可能性,即这个人暂时来讲,在别人面前显现的是一个世界上坏事做绝的大恶人,但是他一旦改变之后,学习的动力也很大,这个情况也有。如奔公甲格西以前就是个大强盗,伤害了很多人,但他一旦痛改前飞之后,变成一个很贤善的修行者。有些人内心当中心力很大,比如说大善人、大恶人的力量都是很大的,因为恶人如果造恶的时候有能力,那么一旦改变后造善的能力也很大,有些时候是这些大德们给我们做的示现。

若以我们现在没有神通的人来观察,基本上要去看这个人的品性,实在一眼看不出来就留下来观察一下,让他做一些事情看他的言行。也许刚一开始一两天还看不出来,但时间长了就会看出他的秉性到底如何,如果不好的话就想个办法让他走就行了。

因此就有“秉性下劣实难移”这样的说法,“这种人即便遇到了真正的善知识,也很难转向正道”,意思是一个人格下劣的人,即便遇到佛陀或具有学识的善知识也没办法转变。所以说如果一个人的人格严重恶劣,那么他基本就是属于一种无暇。

如果是像我们中的有些人,可能有一些人格不好的方面(因为自己的人格缺陷等等),那怎么办?可以看一些教言或好的事例,参照中国有的一些贤善的人的故事。看了之后见贤思齐,发愿要像这些贤善人格的人们所表现的一样,做个好人或贤善的人等等,这样做也可以。佛法当中有很多这些高僧大德的传记和教言,我们都要去看。看了之后努力地去改正,而且改正的时候不是单单是为了自己集资净障,这个方法在佛法当中就有很多。

刚刚那种人格恶劣的人可能内心当中想改变的心都没有,谁讲给他听都没有用。然而像我们这种人即使有些地方人格不好,却有一种想要改的心。虽然有的时候由于以前的习气比较重,改起来有些困难,但是内心当中从来没有放弃过上进的心。我们首先要去学习这方面的教言,学了之后要努力去改变,修正自己不好的心态。还有一种方法就是佛法当中的积资净障,为了让自己越来越贤善,积累资粮清净自己的罪业,然后祈祷上师三宝加持,发愿回向或者请上师道友们给我加持一下,如果经常这样去做,慢慢的也可以改变很好。

三、无出离心:对于所讲述的恶趣等轮回过患,或者今生的何等痛苦,如果内心生不起一丝一毫的畏惧感,那么根本不会生起作为趋入佛法之因的出离心。

出离心是修行佛法的基础,一个真正想出离解脱的标准佛弟子的基础就是出离心。人格贤善当然也可以作为基础,你可以在世间当中做个好人,因此人格贤善是世间和佛法二者共同的基础。如果只是止于人格贤善而不再进修佛法,那么你在世间是一个好人。

虽说出离心和人格贤善都是佛法的基础,但二者之间是不一样的。因为出离心只能作为佛法的基础,而不是世间的基础,从这方面讲是不共的。刚刚那种贤善的人格是共同的基础,无论你在世间做一个好人,还是要修行佛法都必须有贤善的人格,而出离心仅作为佛法的基础,是不共的。

我们如果有了出离心,从这个时候开始就是一个标准的佛弟子,就有了佛教徒的法相,如果没有出离心就是还没有佛弟子的法相。所以,拥有出离心是迈入真实解脱的第一步。如果没有出离心当然就是无暇。因为我们的“暇满人身”就是这样具有修行佛法机会的的所依,没有了出离心当然就根本上失坏了“暇满人身”而变得无暇。

“对于所讲述的恶趣等轮回过患”,就是说地狱、旁生还有恶鬼等诸恶趣的过患,它们分别是什么样的痛苦。还有善趣的痛苦,即作为人、阿修罗和天人的痛苦等整个轮回的过患。对于佛经论典和《前行》当中所讲到的轮回过患,或者今生中的痛苦如生老病死、爱别离、怨憎会等等所有这些痛苦,内心当中没有生起一丝一毫的畏惧感。

因为出离心需要对轮回畏惧或厌离,这样才愿意出离。如果对这些都没有畏惧感,比如说有些人觉得是神话,或者说不存在恶趣的痛苦。有时候你说人道的一切都是痛苦,他觉得没有这么严重和恐怖,认为自己现在就是很安乐愉悦的状态,还有某某人也很快乐,所谓的一切人都是苦,一切轮回都是苦,他觉得都不周遍。这就是对轮回没有产生畏惧感。

佛法当中所讲的痛苦是从“三苦”来表述的,即苦苦、变苦、行苦。这些苦是周遍的,如果我们不去思维就会觉得,轮回当中还是有可贪念的或者不畏惧的东西,因此内心当中产生不了畏惧感。如果没有畏惧感就不想出离,根本不会生起趋入佛法之因的出离心。

有些世间上的人觉得自己也是非常的厌离世间,比如说有些抑郁症或者那种愤世嫉俗的人或者有些厌世心很强的人,他们也说很厌世,但这种厌世心不是出离心。首先他的厌离的范围只是当前的一种状态,如他当前很痛苦的身心状态或者经济等等,他对这个方面很厌离。由于也没想到办法解决,为了赶快解决掉这一切,他就想到自杀等等,所以有的时候厌世心重了就容易走向极端。

在佛法当中一方面是厌世心,一方面是出离心。其实厌世心和出离心在某些方面有相似的地方,也有两种不同的侧面。有的时候出离心就是厌世心,比方说“四厌世心”,就是让我们对于整个轮回要厌离,那么厌离之后怎么样?世间一般的人没有认为有解脱,厌离后找不到解决的方法只有自杀,他觉得通过自杀之后所有的痛苦就摆脱了。

佛教当中的厌离心与之不同,第五品讲解脱利益,就是引导你趋向于解脱。虽然厌离轮回,但是心向解脱道,如果有这种心就叫出离心——出离轮回且想要求解脱的心。

第一个对于轮回,这里讲的没有厌离,没有丝毫的恐惧感、厌倦心,对佛法和佛法能够达到的目标没有兴趣。为什么?因为有苦所以我们要解脱。要怎样才能解脱?修行佛法才可以解脱。但是你现在对轮回没有畏惧,你怎么会觉得佛法是必须要依止、必须要修学的离苦之因呢?不会的。没有出离心我们就必须要好好去观修。因为现在我们是有点出离心的,但是不稳固、不广大,或者对出离心的认识很模糊。

大恩上师经常讲法,知道了出离心、菩提心都是很熟悉的词汇。我们对出离心的认知还是比较模糊的,到底出离是什么、从哪里出离?很模糊。认知的程度很浮浅,甚至还有错误的解读。到底什么是出离心?真正对治出离心,就必须要好好地去闻思出离心方面的教授,知道出离心是什么状态。

比如我们现在所学的共同前行的部分,主要是讲出离心。当我们把法义好好地、认真地学圆满就知道,应该这样准确地来认知出离心。当然知道还不够,只是从观念知道。我们内心耽执轮回的习气无比强大,单单知道出离心是不够的、対治不了。

有些道友经常有困惑,我学这么多出离心为什么还耽著轮回?这个耽著轮回的心是已经习惯养成了,已经很稳固地在我们内心任运而转,势力很强大。现在学了两三年的佛法,我们对治不了、压伏不了烦恼也很正常。为什么呢?我们现在只是学习阶段,只是了知、大概修了一些。还没有通过非常精进的方式,长时间地去观修出离心。当我们的出离心观修好了,对于轮回自然看破、自然放下执着,粗重的烦恼自然就被压制。

出离心真实是趋向于佛法之因的一种要素。有了出离心我们就愿意认真地修行,成为一个真实的、标准的佛弟子。如果没有出离心,是什么阶段?可能是一个准备进入佛法的人,或者是一个佛法的爱好者,还不算是真正的佛弟子。真正的佛弟子标准相应该是有出离心。

佛法是让我们解脱、觉悟的。有些人皈依只是为了找心里的安慰。皈依或者学习佛法只是救畏、善愿,严格意义上讲不能叫真正的佛弟子,他的法相不具足。真正的佛法是什么?并不是在世间当中给我们带来安慰,并不是心灵的鸡汤,是要解脱、觉悟的。

对于轮回觉得还挺好的,只不过有些地方不圆满,只不过做事比较焦虑、比较烦燥。只要把焦虑、烦燥的情绪处理好,我就会更快乐。这个对不对?佛法有这个功效,但是它绝对不是这个功效。只是附带的、表层的一些功效而已。真正的强大的功效不在这。真正强大的功效就是真的要觉悟无我,获得真实的从整个轮回当中解脱的状态。

出离心可以通过修学《心性休息》、《前行》、《广论》等,都有很多专门讲出离心的修法。如果我们现在出离心不稳固,就要好好学、好好去修四加行。为了生起这样状态,也是要积资净障、祈祷上师加持、发愿回向。这样长期的修行,内心当中的出离心会全方位地、很稳固很清晰地、非常合格地生起来。

有的时候出离心是阶段性的,身体不好、比较挫折的时候,觉得还是解脱、往生极乐世界好。过段时间改变了,身体好了、事业开始顺了、家庭的问题解决了,这个出离心就没有了。这方面的出离心是阶段性的、依缘而生的,不是从内心通过观修等正因引发的。只是通过一些助缘、偶尔暂时的因缘引发的出离心不可靠。不要嘴上说我已经有了出离心,过段时间又产生耽着轮回的心,那就会非常不好意思了。

华智仁波切在《莲苑歌舞》中也讲,暂时的因缘引发的出离心不可靠,不要被它所欺骗。在《自我教言》中也是“不宣偶尔出离心”,我们的出离心还是不太稳。我们很想解脱的时候,对轮回当中的很多人、很多事、很多东西是放不下的。你想解脱,这些东西对你来讲没有什么很重要的,得到也没什么,失去也没什么。不会对亲友过多的贪念、对怨敌有过多的嗔恨,但也不是木头人的状态,因为你知道这些东西的确实对解脱没有用。心是在求解脱道上面,这些东西有也可以、没有也可以,这是正确的状态,但是想出离的心非常强烈。

通过修出离心、闻思出离心的方式,内心当中生起出离心。如果一个人完全没有出离心,谁跟他讲都没有办法产生,这个人就是无暇,就是这个地方所讲断缘心的其中一种情况。

四、无有正信:如果对真实正法与上师连一丝一毫的信心也没有,那显然已经封闭了佛法的入门,这样一来,也就不可能踏上解脱正道。

佛法正道信心是很重要的,对上师和对佛法的信心是非常关键的,“信为道源功德母,长养一切诸善根”。信心是修道之源、功德之母,可以长养一切的诸善根——善根可以生起、可以增长。所有解脱的善根,都是依靠信心而有的。乃至于最后证悟实相,很多了义的大圆满、密宗续部的修法、《宝性论》、《摄颂》等等都是讲了,真要趋入胜义谛的话,信心是非常关键的。

信心以前我们讲过,有很多层次。能够让我们证悟实相的信心极其清净、极其猛烈。有些人是根随自己的善根、智慧、见解形成的高级的信心。有些人没有这么高级的信心,是相应他自己状态的一种信心,这样的信心可以帮助证悟实相。

信心是很清净的心。为什么说信心很清净?为什么信心能够证悟实相?就是对某一个对境、某一个法有信心,信心是对对方清净的功德如实的认可、相信。为什么这种比较高层次的信心可以证悟实相呢?对于上师、一切万法、三宝的本性的了解越深,疑惑就越少。这种没有疑惑的状态,比如对上师的信心就像佛一样。佛是什么状态?佛是完全没有过患、没有烦恼障、没有所知障,是纯粹觉悟、一切遍知的、很多智慧的状态。

对于上师、佛陀的功德,方方面面了解很深入,心就很清净。能够达到这种深度的相信,内心当中清净的心和法界本身就已经相应了,这种状态当中容易证悟实相。为什么容易证悟实相?你这种清净心已经和上师本具的清净的状态相应了,差不多在一个高度上。当你全然相信的时候,你的心这么清净,实相这么清净,因和缘具有,清净的证悟很自然就会发生。

清净的信心本身的状态,和你所相信的对境的状态是相应的,信心越好越容易证悟。这种高层次的信心,有时是通过前世的因缘,不一定要学很多;有些时候可能是通过深度的闻思、一系列的观修达到这种状态。完完全全对法身的上师没有丝毫怀疑,安住在这个状态当中去祈祷、去相应。长时间修这种清净的心,就可以和上师清净的本性通过这样的方式连接。

信心和证悟之间为什么有这样的联系呢?因为他的心本身已经清净到一个程度,信心就是一种清净心。对于对境的功德没有怀疑,如是的安住了,中间没有障碍。什么是障碍?怀疑就是障碍。为什么怀疑?不了知或者无明。中间挡住的障碍物,都被他产生境界的时候移离了、消亡了。为什么不相应、不发生证悟呢?一定会发生的。

作为一个标准的、高层次的弟子,全然的信心很重要。如果有了前世的善根或者很好的闻思的基础,信心是比较可靠的。如果没有这些的话,有些人的信心可能显现上很疯狂,但是来得快退的也快。因为既没有前世的善根、也没有今世的闻思作支撑,所以是一种短时间的信心。就像涨潮一样‘哗’的一下涨起来了,“哗”的一下退的也快。

大恩上师这几年也经常讲信心,尤其是我们初学的时候,我自己或者现在很多道友也有视师如佛的信心。听起来这些人的信心很强烈,但上师讲,刚开始你这样说也行,要看后面你还是不是这样讲的。你再过几年还是这样讲的,就说明你的信心还行。如果过几年没有这样持续,就说明以前的像佛一样的信心,退到像菩萨一样的信心,退到了一个好人的信心,最后退到一个可能还不如一个好人的状态。一般的人如果没有准备,他的信心很容易退转。

通过一种持续的、不间断的闻思修行。培养起一种胜解信、一种不退转信、一种和法界和上师相应、六个月之内即生成佛的那种信心。有了这种基础就可以现前。他的准备工作做好了就可以现前。这样的信心力量很大,可以直接的感召到一种殊胜的证悟。没有这些信心的话,那就很困难。 有了这种基础,准备工作也做好了,它就可以现前。所以,这样的信心的力量很大,可以直接地感召到殊胜的证悟。

如果没有这些信心的话,那就很困难。此处讲的“如果对于真实正法一丝一毫的信心也没有;对于上师一丝一毫的信心也没有,那么显然已经封闭了佛法的入门”,他没办法入门了,没有信心。

也许你对词句方面有些了解,有些学者可能对经典、论典、词句也研究过,但是他不信、也不修。道理、词句上搞懂了,但是有没有相信呢?不相信。修不修呢?当然也不修。也不会觉得自己要去达到这样的状态。所以如果没有信心,虽然你可能对于词句方面有些了解,但还是入不了门。因为没有信心,就已经自然地封闭了佛法的入门了。虽然很多经典、论典摆在这你可以看,但是真正要入门的话,这个是自然封闭的。

如果你没有信心是这样,你有信心就自然打开了。所以唯信心才能够进入到佛法的大门,只有信心才可以真实地获得佛法的收益、才可以真实地觉悟。因为很多的基础、功德都是依靠信心来感召的。所以说这样的信心是很关键的。

“那么这样一来也就不可能踏上解脱正道”,没有信心的人,这方面叫无暇,因为不可能踏上解脱之道,佛法的大门已经封闭了,所以这些人当然就是没有机缘的。即便是你可能学过几年,或者即便你对这个词句能够背诵,或者能够怎么样,但是仍然算是无瑕的人身。

所以怎么样去对治呢?我们要好好地、长时间地闻思,对于自己没办法了解的方面,首先不要去排斥,对它的功德能够产生一些信仰或者一种感动,这方面就可以。

生信心的方式我们以前讲过很多次:第一个对于佛法当中的经论认真地、系统地闻思。当然这里面也应该有一个基础的信心去闻思。或者刚开始可能是不了解,没有信心。而深入地了解之后,信心就慢慢增长了。

就像对一个陌生人,他到底是一个好人还是一个坏人呢?刚开始的时候没办法建立信任感,因为我不了解他,但是随着接触的深入,觉得这是个好人,他的说话、做事、发心都值得信赖。这个时候随着对他的了解,信任心逐渐就培养起来了,这个可能性也是有的。所以有些人以前对佛法没有信心,那是因为没有学过,他学了之后,知道是怎么回事了,信心就培养起来了,这个情况也是有。

所以对我们来讲,法王如意宝、大恩上师为什么非常重视闻思呢?因为闻思和信心的建立之间有一种因果关系,有方便和方便生的关系。有了闻思的方便,就可以产生方便生的信心。这个方面很重要,所以我们要不间断地、深入地、长期地闻思。只有这样,我们内心当中的很多疑惑才可以被打消。因为随着闻思的深入、就会逐渐地培养信心的深度、广度。

当你的信心到达了一定的程度的时候,基本上就不会再受外缘的干扰了,也不会再受你内心当中的邪见的干扰。那个时候可能会冒出邪见来,但是已经不足以伤害你了,为什么?因为你内心当中已经知道怎么对治这些邪见了。所以像这样讲,当邪见生起来的时候,你就安住在学过的法义当中去化解它,消化掉了之后,你对正法、对上师的怀疑就会打消。

后面我们在学依止善知识的时候,弟子的法相其中一个就是要具有智慧。具有智慧是什么意思呢?就是对于上师的所作所为有智慧去消化。你知道上师的所谓的过失是怎么样的——是自己的眼不清净、心不清净,或者说上师是为了调化众生的一种不同的示现。因为上师、佛陀所调化的各式各样的弟子都有,有些人喜欢这个,有些人喜欢那个。所以上师在调化这么多人的时候,可能示现一些相应于这个弟子的方法。但是因为你和这个弟子的想法不一样,所以就觉得上师为什么这样做呢?觉得难以接受。难以接受是什么呢?有的时候就是和自己的想法、和自己的习惯相左。

因为我和其他众生的想法、习气和喜好是不一样的,所以上师要调化的时候,如果要相应你,那么另外一个人就不接受;如果另外一个人接受了,你就不接受。因为什么呢?因为你的想法和他的想法,有的时候是恰恰相反。所以你接受了,等于对方不接受;对方接受了,等于你不接受,这个时候怎么办?这个时候你就要有一种智慧,要知道是上师在调化弟子的一种方便。这个不是他有这个过失,只是他调化众生的一个方便而已。如果有了这样一种智慧,你可以消化掉,你内心当中不会产生这种怀疑,信心就保持住了,就不会因为这个方面产生一些烦恼,退失自己的道心。

所以对于正法、上师等等,你要有智慧。有了智慧,你去正确地解读正法,是这样理解的,它是没有矛盾的。因为没有智慧的时候,觉得二转法轮和三转法轮或者初转法轮和二转法轮之间,有很多自相矛盾的地方,其实没有什么自相矛盾的地方,有了智慧你就知道了。或者上师的所作所为,你觉得是不是违背正法了、是不是有烦恼了等等。这方面其实是没有的,为了度化众生方便的缘故,有的时候也会有这种示现。

所以这方面我们要通过闻思,有的时候要祈祷上师给自己帮助,让自己保持住这种信心等等。有些时候也要接触有信心的道友,环境很重要。如果这个道场当中对上师、对正法的信心都很好,那么我们在这个环境当中,自然而然接受到很多这方面的信息。自己听到的、看到的、交谈的、想到的,都是会影响到自己的,自己的信心也容易保持。除非是那种因缘特别不好的,那就没办法说百分之百的可以影响到。但如果一般的情况来说,都是会影响到的。所以一个好的环境、一些对上师有信心的道友,经常和他们交往的话,自己的信心容易保证、容易增长,这方面也是很关键的。

所以像这样的话,前面我们讲要了解上师、胜法的功德,去闻思、去了解、去祈祷、集资净障等等。通过这样的方式,可以让自己的信心生起来,稳固、加强,最后达到究竟。从这个角度对我们来讲,有些可以改变的地方。但是如果一个人完完全全产生不了信心的话,那么这个就是无暇了。

五、喜爱恶行:喜好不善恶行之人三门桀骜不驯,远离殊胜功德,拒正法于千里之外。

喜爱恶行是什么呢?对于杀生、偷盗、邪淫等等这些恶行非常喜好。喜好不善恶行的人,三门身语意桀骜不驯,是非常粗暴的,完完全全不按照因果取舍而行。所以,这样的人自然而然就远离了殊胜功德。三门桀骜不驯,内心当中也喜好,语言方面也经常喜欢说恶语,身体经常做一些恶行,所以他自然而然就远离了殊胜的功德。正法是让我们调伏烦恼、生起功德的,如果他喜好恶行了,正法自然而然就远离了。所以他自己拒正法于千里之外,这就是典型的无暇。没有机缘、没有进一步地去修行,增长佛法功德的基础已经没有了。

所以这样喜好恶行的人,大恩上师在讲记当中也说了,没有对治。这里面讲了,如果是一种非常严重的状态,都是无法对治的。因为他对于这种恶行,已经非常非常任运地去做了,他内心当中身语意对这个恶行都非常喜好了,所以这个时候就没办法去修行佛法。

现在或者以前都有很多这样的情况,对于恶行很欢喜,对于善法方面没有什么兴趣。有些时候可能对世间的善法还有一点兴趣,但是对解脱道的善法没有任何兴趣。所以当以后看到这些人的时候,要生起悲悯心,不需要生其它的烦恼。这些人可能到处都有,尽量地通过悲悯心去面对,给他发一些善愿。他本来已经都是很可怜了,如果我们再去嫌弃他、不给他发愿的话,那可能他的相续当中没有遇到这些给他发愿的因素,所以很难改变。

如果我们看到这些恶人,产生一些很强烈的厌恶之心,这个时候我们自己的内心,也许就处在一个不善的状态当中,对自他没有利益。所以如果当我们看到这些的时候,内心当中能够保持一种悲悯心、而且给他发善愿,自己当时也是安住在正法状态。而对对方,我发这个愿,当下没办法影响他,但是通过菩提心的力量、法界的力量等这样的因素可以长远影响他,在他的相续当中种下一颗种子,以后会慢慢发芽。它虽然是一个助缘,但是如果有人缘他发愿的话,还是可以逐渐获得利益的。所以像这样一种喜爱恶行,基本上来讲的话,是很难趋入正道的。

有些时候我们也想,好像我们也对恶行有些喜好的,喜欢杀生、偷盗,有些人喜欢邪淫、妄语这些事情,或有些人贪心重、害心重,或者邪见重、痴心严重等等。那么是不是我已经完了?已经是无暇了?这个就像刚刚我们分析的一样,我们还没到达严重的状态,当然我们每个众生,多多少少都有一种对恶行的欢喜。也许我们修行佛法的时间还不长,或者前世当中熏习的也短,所以今生当中对恶行还会有一种喜好。

奔公甲格西以前是大盗,所以当他出家之后有些习气还是有的,《前行》后面还会讲,他去一个施主家的时候,施主出去了,他就想,“我等一会回去了,拿点茶叶住山的时候熬茶用。”自然而然地就把手伸到茶叶口袋里面去了,但是他手一伸进去之后,这个时候他马上发现了,“哦,这个是不对的。”然后就开始喊:“抓贼!”主人就跑进来了,“贼在哪?”他就说:“贼就在这,你看我的手在偷茶叶。”让他把这个手砍断。这个主人就觉得不可思议:“师父,您别闹了,您到底在干什么?”其实师父当时就把自己看成一个贼,就在那偷东西。施主觉得不可能吧,师父这么贤善,怎么可能偷茶叶呢?是不是师父在考验我们,或者师父是不是在开玩笑?他可能是这样想。

所以有些时候还会带一些习气在里面,以前喜欢做的事情还是喜欢做的。以前我在佛学院的时候,当时是有一个放生的视频,我们刚开始看的时候,没有放生的范围,拍的时候是一个很大的盆子,里面很多的鱼,拍的时候就是很近的镜头,当时我们在看的时候,这个到底是什么呢?没有介绍是放生,就听到我后面有人(他有可能也是打鱼的)很自然地发出一种感叹(当时给我笑坏了),“这一网下去,一下子可以把所有的鱼都捞起来。”他那种发自内心的感叹,当时我们就想:的确,有些时候这些习气还是很重的。

可能我们走在人行路上,看到喜欢的东西,自然而然也会有相应于以前习气的想法,这种也是对恶行的喜好。但是毕竟我们内心当中有一种对治:“不能做,因为我受了戒”。如果是这种情况的话,我们还是有一种向善的心,它也不是完完全全不能够对治。完全喜好恶行、一点都不想改正的这个心,的确就是一种无暇,就是没办法对治的。

六、心离正法:对于不具备善法功德与正法光明的人来说,就像在狗面前放青草一样对正法毫无兴趣,结果自相续也就不会生起功德。

对于内心当中不具备善法功德和正法光明的人来说,好像在狗面前放青草一样,狗对青草是没有兴趣的。有些时候上师也会批评弟子,对这些功德没有兴趣的人说正法,就好像在狗面前放青草一样,他们对正法没有什么兴趣。如果是这样没兴趣的话,自相续也不会生起功德。

喜爱恶行和心离正法,我们可以从正反两面连在一起看。如果喜爱恶行,当然就心离正法了;对恶行有兴趣,对于正法就没有兴趣。怎么样调伏烦恼?怎么样通过修苦行的方式来获得一些善法功德?完全没有兴趣。发菩提心得到的功德、正法调伏烦恼获得光明这些对他来讲,是没有兴趣的,自相续是不会生起功德的,这也是一种无暇。后面第七第八和戒律有关。

 七、毁坏律仪:如果进入了共同乘后退失发心、失毁律仪,那么只会堕入恶趣而别无出路,脱离不了无暇之处。

毁坏律仪,这里主要是讲了显宗的戒律有两种,一个是小乘的戒律,一个是大乘的戒律。“如果进入了共同乘”,什么叫做共同乘呢?如果从小乘和大乘来看,小乘就是共同乘;如果从显宗和密宗来看,显宗就是共同乘。因为显宗属于和密宗是共同的,密宗是不共的。但此处所说的共同乘主要是小乘和大乘显宗共同的。

进入了共同乘之后退失了发心,主要是退失了菩提心,菩提心如果退失了,菩萨戒也失坏了。失坏律仪是指小乘的居士五戒、出家人的沙弥戒或者比丘戒等等根本戒律失坏了。如果退失了菩提心、失坏了菩萨戒、犯了小乘的别解脱根本戒,这样的话,就只会堕入恶趣、别无出路。因为你失坏了发心,欺骗了这么多的佛、菩萨,欺骗了这么多众生。你退失了菩提心就毁失了菩萨戒了,肯定会堕恶趣的。

以前我们学习的时候有一种比较普遍的看法。就是有些人学习佛法对小乘的别解脱戒非常在意,觉得这个戒律一定不能犯,犯了之后一定会堕恶趣。但是对菩萨戒律就没有怎么重视,觉得犯了菩萨戒不会堕恶趣。他对坏菩萨戒过失很大的观念就比较薄弱。大乘中讲发菩提心、受菩萨戒的功德,是远远超于小乘的别解脱戒律的。因为他是发了菩提心守持的菩萨戒,所以他守菩萨戒的功德是远远超于别解脱戒律的。反过来讲,毁坏了菩萨戒的过失也远远大于毁坏别解脱戒的过失。但很多人对这个不是那么的重视。所以我们在学菩萨戒的时候也经常会提到这个问题让大家引起重视。

退失了发菩提心是会堕入恶趣的,失坏小乘的别解脱戒律也会堕入恶趣。如果堕入恶趣的话脱离不了无暇之处。因为戒律可以说是一切,也是一种基础,持戒是止恶修善的一种状态。如果你戒律失坏了,那么恶业增长之后善法也没办法积累。在毁坏了戒律的当下,就失去了修行的条件,然后通过破戒律后世会堕入恶趣,所以它是无暇。

当然这个情况我们要分析,为什么这个叫断缘心呢?完完全全毁坏了戒律而且没想忏悔,肯定是没有办法解脱了。或者说破戒本身的状态不修复的话,肯定是无法解脱的。比如小乘的别解脱戒律毁坏了,是不是就完了呢?从某个角度来讲,如果是出家别解脱戒律,毁坏了之后很难再通过仪轨重受了。

那么居士戒呢?上师有些地方讲了,如果居士的根本戒律失坏,以强烈的后悔心忏悔之后还是可以重受的,这种说法也是有的。当然即便是出家的戒律失坏了,但是没有失坏见解的话,还是可以忏悔。所以在《四百论》当中也讲,破戒和破见,这二者比较起来,破见的过患更大。见解失坏了你都不想忏悔,这个就非常麻烦。如果你只是破了戒律,因果正念还在,只因为你烦恼粗重而破戒。烦恼粗重破戒和不相信因果是两回事,你知道这个不对,但是你的烦恼太重了,控制不住自己而破了戒律,但是你的因果正见还在,还可以忏悔。有些地方也是这样讲。

那么为什么此处说所毁坏的戒律,就成了断缘心了?就成了解脱灯灭了?毁坏戒律之后,没有去认知到它的过患,没有真正地忏悔,这个时候就会真正的断缘了,就没办法获解脱了。这里我们要了解,一方面我们对戒律要认真地守护,另一方面如果违犯了戒律的话,应该依靠各自的传统来忏悔。别解脱戒律通过别解脱戒律的忏悔的方式,菩萨戒通过菩萨戒的忏悔的方式。

当然最好是平时好好地去保护正知正念,不要违犯戒律,不要退失菩提心。这当然需要大量工作来保护戒体。平时要做很多的准备,要发愿、要闻思、不断地去内观。如果发现可能对自己的戒律有害、对菩提心有害,就尽量开始调整,这样是非常好的。

如果是犯了戒,就马上通过强大的厌离心忏悔破戒之过,如果有了忏悔还是可以的。因为法的力量还是可以完完全全清净破戒的过失。所以说毁坏戒律是断缘——断了解脱的机缘。但有的时候也是可以忏悔的,关键是我们有没有忏悔的心。从一方面来讲,犯戒或者犯完戒之后不忏悔,都是愚痴心在作怪。在《极乐愿文大疏》当中说忏悔是对治什么的?忏悔是对治愚痴的。所以说如果是你犯了戒之后懂得忏悔,那还是智者的行为。你知道这个不对,马上依靠如理如法的方式去忏悔,这个也是可以的。

八、失毁誓言:

失毁誓言主要是指密乘戒律的。前面是显宗的戒律,这个是密乘戒律。

如果进入密乘后以上师和金刚道友为对境而破三昧耶戒,那么不仅自食恶果而且也殃及他众,当然也就断绝了成就的缘份。

进了密乘、得了灌顶之后。有些可能是比较浅的灌顶,没有密乘戒律的,这样的灌顶也有。绝大多数都是在灌顶的同时接受密乘戒律,都是必须守护誓言的。所以只要你进入密宗如理如法得到灌顶之后,就要守护誓言。当然你如果在灌顶的时候,大部分条件都不具备的话,也不一定得灌顶。没得到灌顶也不可能有戒律了。但是如果你如理如法地受了灌顶了,这同时也就得到密乘的戒律了,你就要守护这样一种戒律。

所以首先要学戒,学了之后要去守护,尽量不要去违犯。如果违犯了要去忏悔,这一系列的工作我们都要做。得灌顶并不是是捡个便宜,之后什么都不去承担,戒律也不受,啥都不去做。有些人是这样的心态去灌顶的,也是这种心态让自己的亲人去灌顶的,他就觉得这个是好事。肯定非常好的事,但关键是你得到灌顶之后还有责任,就是要去守护戒律。如果你自己守护不了,或者说你的家人根本不知道,守护不了,像这样还是暂时不要让他去好一点。一些共同的上师的讲座,或者其它一些公开的课,这些没有什么压力、责任的可以去。伴随着得灌顶的同时是有一种责任的。

所以说密乘戒律很微细。大恩上师也讲了,后面在金刚萨埵时候我们还要讲,有些时候甚至于说,一刹那之间没有把自己的身体观为本尊,这个也是犯戒律的。哪怕在很短的时间内想这个杯子是实有的,这个也是犯戒律的。当然这些戒律很容易犯,马上忏悔的话,也可以清净的。或者每天我们可以安排一些百字明来念,如果我们安排一些忏悔的话,每天都念,每天都忏悔,也是可以清净的。因为密乘戒律容易犯,也是容易忏悔、容易清净的。

但是这里面所讲的是什么呢?就是微细的因果,我们一般的凡夫根本做不到。完完全全守护是守护不住的。密乘戒律的本体是什么?是清净的见。一切都安住在清净观当中,一切都是大平等、大清净。你要安住的好,密乘戒就守护的很圆满。全是在这么高的高度上去安住的戒律。所以连阿底峡尊者他老人家那样的大德、大成就者,受了三戒之后别解脱戒是完全没有犯过,这个百分之百是肯定的;菩萨戒有的时候犯了,犯密乘戒每天都是不断地出现。但是尊者说,我从来没有让这些犯戒的过患过夜。也就是他在睡觉之前都要做一次忏悔。这就是我们的榜样。他老人家是这么大的证悟者,尚且示现每天连续不断地犯很多密乘戒律,因为他了解的很多,所以他说自己犯的很多。

那我们知道吗?认为自己很清净,今天一天清清净净地过了,是不是我们比阿底峡尊者还厉害呢?不是。其实我们都不了解很多的戒律。我们犯了都不知道,还认为自己很了不起。阿底峡尊者学得很好,他知道戒律是很细的,所以他就说我每天都犯很多,反而我们这种凡夫人傻傻的什么都不知道,觉得自己还很清净一样。其实每天都在不断地犯。

但是阿底峡尊者告诉我们,他从来没有让犯戒过夜。这一点我们要知道,我们也不要让它过夜,在睡觉之前做个忏悔,念一些百字明、忏悔文,忏悔一天当中违犯的戒律、这是很有必要的。所以我们经常要修金刚萨埵、要修忏悔。尤其是进了密乘得了灌顶之后,忏悔之王、百字明,金刚萨埵的仪轨,短短的这些每天都要念,每天都要做一些忏悔,就是为了所违犯的誓言可以清净,这方面很有必要。

这个地方比较严重的是什么?最关键是缘上师和金刚道友破了三昧耶戒,就是很严重的。如果对给你灌顶的、给你传窍诀、传续部的三恩德的金刚上师生起邪见、打骂,这个是严重的破戒行为。这个一般来讲我们可能是不太容易造,当然也不是百分之百。有些人可能刚开始没有生邪见,后面生邪见的也有。我们对自己的金刚上师,一定要再再地去发愿、观清净观,千万不要生起大的邪见,乃至于打骂、诽谤等等,这方面是绝对不能做的。

还有一个对境就是金刚道友,这个比较容易犯。因为上师的功德很明显,所以我们都是仰视的,还是比较容易保持信心的。而道友是我们天天接触的,和我们自己没有什么差别的。就觉得道友可以随便缘他生烦恼、生恶心,这个是很危险的。所以以金刚道友为对境破戒这一条,是比较容易犯的。

所以第一个对治的方法就要在金刚道友之间观清净心,消化我们的情绪和烦恼,不要让这些产生不好的看法和行为。还有一个方法就是每天要做忏悔。如果这些都做到了,其实也不是那么可怕。的确从某个角度来讲是很可怕,但是如果我们把这些该做的做到了,因为修行不就是要经常的安住正知正念吗?比显宗的修法还要严格的是密宗的修法,所以我们更加要谨慎地去观待金刚道友和金刚上师。还有对密法不要生邪见、不要泄露秘密。如果把大的方面做到了,基本上还是可以的。小的方面其实我们也没有能力,平常做些忏悔的,应该说是问题不大的。

破了三昧耶戒的话,不仅是自食恶果,而且殃及他众。这是讲进了密乘后以上师、以金刚道友为对境而破三昧耶戒,不仅是自食恶果,自己犯了戒律会堕恶趣,而且会殃及他众。为什么殃及他众?尤其是一个坛城当中的金刚道友,或者通过密法来做连接的一些金刚道友,有一种内部的戒律、有一个连续性,我们的关系从善法来说很紧密,因为大家共同护戒,也可以相互的帮助。反之如果有一个人犯了戒律,就不是单单一个人犯了戒律,会影响到其他人。

后面在讲金刚萨埵的时候,比喻就好像住在一个洞里面的青蛙,如果一只身上生了疮,就会感染所有的青蛙。有点类似于传染病一样,如果在一个封闭的场合当中,一个人有了病源,不单他一个人生病,其他的人逐渐也会被感染。因为是通过一个坛城、一个上师的紧密性的联系,所以好也是生生世世当中做道友相互帮助,不好也是会影响到其他人。

为什么会说是殃及他众呢?一个人犯了密乘戒,破戒的晦气会影响到其他人。这个时候怎么办?我们平常也要多忏悔,即便是没有犯戒律也要多忏悔。因为有可能我没有犯,但其他的金刚道友可能是犯了戒了,在不知不觉当中,就传染给了我,如果我自己每天坚持修一些忏悔的话,那么这些犯戒的晦气不会影响到我。相当于服用了某种解药,或者服用了抗生素、打了预防针了。这样的话,即使有其他人在生病,我是可以抵抗住的,所以忏悔是很重要的,否则当然也就断绝了成就的缘分。

如果你破了誓言,尤其是过了忏悔期的话(有些时候是三年为期),不管怎么样都要堕恶趣,通过地狱受苦的方式来消尽业。在这个之前都是可以通过念金刚萨埵等各式各样的方式来做一些忏悔。所以失坏誓言也要看,严重的话,当然就是断缘心,断除解脱的缘分。不是那么严重的话,我们每天可以忏悔的,也不是说一旦失坏了誓言就解脱灯灭了。

这也是为什么我们刚刚讲的时候是通过两个方面来讲,一个是很严重的,这个方面叫断缘心;还有一方面讲,还没那么严重的时候,我们可以通过这样一种应对,去避免发展成了一种很严重的状态,如果违犯之后我们要马上去对治、忏悔。有些地方讲,是没有对治的,没对治的意思是已经发展为严重的状态了。可以对治的时候就是我们现在可以提前预防,提前修一些做好准备。

上述八种无暇远离妙法,称为解脱灯灭。

上面的八种无暇是远离了妙法的状态,所以称之为解脱灯灭。断缘心是断除了解脱的缘分,解脱的灯已经灭掉了,处在黑暗的状态当中。灯是光明的意思,解脱灯灭就处在愚痴黑暗当中了,这就是一种无暇。这八个方面我们要知道,尽量安住在法义当中,就断除了无暇。那么今天的课就讲到这个地方。

 

所南德义檀嘉热巴涅    此福已得一切智

托内尼波札南潘协将    摧伏一切过患敌

杰嘎纳其瓦隆彻巴耶    生老病死犹波涛

哲波措利卓瓦卓瓦效    愿度有海诸有情


思考题

102、断缘心与暂生缘相比,哪个更可怕?请说明理由。为此,我们应当怎么做?

答:断缘心更可怕。暂生缘只是偶尔影响修行,断缘心却能让你从此无法修行,从解脱道路上完全退失。

所以,我我一定要观察,看自己有没有这些违缘,有的话,应立即依靠对治来断除,同时祈祷上师三宝:以后千万别不要遇到,一旦遇到了,也不要让它留存很长时间。

 

103、什么是断缘心?断缘心八无暇包括哪些?你认为应该怎样对治?你有这些违缘吗?

答:作为修心人,一旦有了断缘心八无暇的任何一个,那就断了修行的因缘,三菩提的苗芽就会凋谢,以至于离开解脱种性,为此叫做“断缘”。断缘心包括:

1)为今束缚。对治:我们作为修行人,首先要观察自己有没有看破今世。假如对现世的名利十分耽著,即使你表面上修行特别好,也不一定有很大的收获。因此,每个修行人务必要了解轮回的过患,真正生起出离心。

2)人格恶劣。对治:要想对治人格恶劣,有些大德在教言中说,有一定的困难。不过,极个别人由于善根、种姓不错,刚开始时虽然为人很坏,但后来依靠上师的教言和道友的劝导,也能变成善良的人,这种现象偶尔会有。

3)无出离心。对治:一定对轮回的过患生起定解,以此令自心生起出离三界轮回之信念。

4)无有正信。对治:多看大德传记,时常祈祷上师三宝,不要轻易离开上师及正法。

5)喜爱恶行。对治:阿琼堪布在《前行备忘录》中说:“喜爱恶行,无以对治。”

6)心离正法。对治:一定要想方设法对诸佛菩萨和上师的功德产生兴趣,比如多看看大德传记等;假如实在生不起兴趣,也要对法产生“这很了不起”的感觉。

7)毁坏律仪。《前行备忘录》中说,倘若破了戒律,一定要如理加以忏悔。

8)失毁誓言。应尽忏悔,越早越好,按理来讲,没有过夜之前必须忏悔。

 

104、麦彭仁波切说:“孩提时随父母转,韶华时随朋友转,年迈时随子女转,愚者恒时无自由。”你对此偈颂有何体会?今后有什么打算?

答:现在人确实是这样:孩童时,父母天天都管有,自己也耽著一些玩具,把假象执著为实有,没有修法修法的空闲;年轻时,始终被亲眷好友捆缚着,修行的时间一刹那也难以空出来;老年时,只有随着子女转,对他们言听计从,更没机会去修法。总之,自己一辈子都在他人控制下,没有修行的真实机缘。所以,前辈的高僧大德舍弃今生,将这一切全部抛之脑后,原因就是他们深深地认识到:今生若一直被这些所转,自己的修行绝对无法成就。

我们作为修行人,首先要观察自己有没有看破今世。《开启修心门扉》为主的修心窍诀中,都强调第一要看破今世,原因就是:如果对今生的一切能看破,无论居士还是出家人,修行必定会成功。为此,作为自己,也务必要了解轮回的过患,真正生起出离心。

 

105、有些人自诩为大乘行人,口口声声看不起小乘的法。对此现象你如何看待?你平时是怎么做的?

答:如果没有基础的话,你的高楼大厦不会很稳固。佛陀在《地藏十轮经》里也说:“无力饮池河,讵能吞大海?不习二乘法,何能学大乘?”若没有能力饮用池水、河水,又岂能吞下整个大海?同样,假如不修习小乘法,又岂学习大乘法呢?

观修共同前行,自己平时也不敢懈怠。

 

106、在听受密法、得受灌顶之前,首先必须要具备什么誓言?明白这一点,对你有哪些帮助?

答:一旦进入密乘,对密宗金刚上师,及同行道友之间不能有严重矛盾。

对金刚上师一定要敬信之心,金刚道友之间一定要团结和合,倘若有人互相不说话,情况严重的话,最好在之前,于法师或其他人面前,彼此把事情说清楚。

 

相关文章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