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位置: 首页 > 辅导 > 前行广释 > 正文

《前行广释》第26课辅导及思考题

本文作者: 发布时间:2021/2/28 23:51

诸法等性本基法界中,自现圆满三身游舞力,

离障本来怙主龙钦巴,祈请无垢光尊常护我。

为度化一切众生,请大家发无上的菩提心!发了菩提心之后,今天我们再一次一起来学习华智仁波切所造的殊胜的论典《前行引导文》。

《前行引导文》主要是引导我们的心从凡夫的状态趋向于修道,趋向于解脱的殊胜次第的引导。其中讲了很多关于佛法的基础知识,当然最关键的是讲到了怎样让我们的心安住于法境界的殊胜修法。

《前行引导文》是由共同前行、不共前行和破瓦三个部分组成,算上前面的闻法方式是四个部分。现在所讲的法是共同的加行,从科判上来讲是六部分,但是可以归摄为三个部分。前面的“暇满难得”、“寿命无常”、“轮回痛苦”和“业因果”,这四个内容可以归摄到一个部分当中,主要是引发我们的出离心。现在我们耽著于轮回的今生后世,没有办法真正求解脱道。为了引导我们的心趋向于解脱,佛陀和很多传承上师(包括华智仁波切),在殊胜的经论中宣讲了怎样让我们的心从耽著轮回转向追求解脱,这就叫做转心,以上四种修法叫做四种转心法,或是说让我们厌离整个轮回、世间叫做四厌世心。

修了四种厌世心之后,我们就会对整个轮回生起厌离心,就会一心一意地追求出离和解脱道,这种修法叫做修出离心。第二个部分是在修了出离心之后,我们要知道有个解脱。厌离了轮回而没有出路的话我们就会非常绝望,有个出路叫解脱。第五个内容讲到了解脱的利益,篇幅很少,是讲如果我们修持佛法,会有一种理想的果让我们去得到,去追求的,这叫解脱利益。

为得到这种利益,必须要修行佛法(后面在不共加行中所讲的法)。为了让我们获得解脱的助缘,第二个问题中讲的是依止上师善知识,因为只有依止上师善知识才能够让我们获得解脱,才能够让我们真实地修持后面的不共加行乃至于殊胜正行的法要。前面的共同的加行就是这样安排的。

现在我们在共同加行中学习到的是四种厌世心中的第一种——暇满难得,它让我们知道现在能够修学佛法的人身非常难得,难得就突显了它的珍贵。珍贵表现在哪里呢?主要是指暇满人身可以让我们在轮回中做到其他普通人或天人乃至于旁生等身份,根本没办法达成的出离轮回、获得殊胜解脱的目标,这是我们在学习过程中要知道的。即便是一般的普通人身,如果没有这些暇满的条件,也不可能有机会修行并获得解脱,所以暇满人身是我们获得解脱、修学佛法的殊胜基础,只有具有这样的条件我们才可以在此之上,继续修持殊胜的法要。

如果没有学习和刻意保护已经具足的暇满人身,或者说这种暇满人身的潜力或基础,具有的善根和潜在的修行佛法的能力会朝何处去?怎么发展?这个要观察。因为这种潜力,如果我们没有重视和保护,没有挖掘和抓住,它有可能出现一下就被放过去了。我们没有刻意观修就会出现这种情况,觉得这没有什么,它和其它的身份差不多。

而同样具有这种能力基础,假如学习了暇满难得的内容,刻意地观修了它的意义,我们就会对暇满人身的真实难得珍贵,以及它能够做到其它身份做不到的优越条件,产生非常强烈的认知。在这种强烈认知下,我们就会觉得应该用人身来修学佛法,世间的其它事情,不必要用暇满人身投入绝大多数的精力和时间。所以我们的心就转变了,因为有了暇满的人身并知道了它的重要性,从而让我们的心从追求世间八法转向追求解脱道。

我们的暇满人身,如果刻意学习观察了,它的作用就不一样了,就像后面马上要讲到的,人身是无常的,观不观修都要死,但是如果你提前刻意地专门去了知观修了,会让我们发起精进心,它的触动的作用是不一样的。有一种死亡叫被动死亡,就是什么准备都不做就死了。另一种是主动地接受死亡,需要我们前期学习观修、接受它,在我们接受了必定要死亡的情况之下,会投入更多时间精进修持佛法。

我们不能想:观不观修都改变不了死亡的事实。的确,我们观不观修死亡无常,要死亡的事实是没办法改变的,但是可以改变我们对待死亡的态度,在接受死亡事实的情况下,现在还有时间做些更加积极的改变。

同样道理,人身也是一样的,虽然我们都有暇满人身,但在整个世间中,可能有一部分众生的善根因缘的确差得太远了,不具备这种因素;还有一部分就像我们一样,条件是有但可上可下,这种条件可以被你抓住,也可以被你放掉,可以往上走也可以往下走,这需要我们做抉择和观察在这个十字路口,我们到底往何处去?是往左还是往右?是直行还是后退?这个时候就需要有一种教法来帮助我们做抉择,这种教义就是思维暇满难得,它会让我们知道人身的不同意义,它是可以用来修行殊胜解脱的,而整个所求中没有一个比解脱道更为超胜。

所以要知道暇满人身可以用于追求解脱。知道人身的难得珍贵,从而要善巧地使用它,然后在这个基础上修法。第一,现在我的人身没有浪费;第二,现在我精进修法也可以保证在后世继续获得暇满人身,有了这种条件和基础,生生世世都会获得暇满人身,那我们获得解脱的机率不就大很多吗?它也是对我们后世获得人身的准备。我们在这个基础上精进修道,如果今生信心因缘能够具足,我们今生就会获证解脱,或者获得往生极乐世界的把握。这些都是通过思维暇满难得之后爆发出来的力量,如果不思维不观修,这种力量就没办法爆发。

我们为什么要去学、要去观修?为什么一定要暇满人身的意义在相续中生起来?为什么用很多修法去引导?为什么说这么多理由、根据、比喻等等?其实都是让我们认识到自己的人身是很殊胜的,因此不要浪费掉它,应该知道它的可贵之处并用这种如意宝般很难获得的人身去做最有意义的事情。

比如说,在很多地方讲到,如果你获得了如意宝之后要懂得如何使用它,首先要把它清洁干净,在使用它的时候,要把地面打扫得干干净净,然后要沐浴、斋戒,并把如意宝供在非常高的一个幢顶上(如旗杆一样),这样就显得很高贵。然后你在下面诚心诚意祈祷如意宝,它就可以如意地降下一切所愿。无论你想要求衣服、饮食、还是财富,一切所欲都可以从如意宝中获得。只要正确使用如意宝就可以给你带来完全不一样的价值。

如果不知道或者不认识如意宝,那么也许它在你手上就是一颗普通的到处都有的石珠子,并且可能会认为家里的水晶球还比它光滑。如果不知道它的价值,就会浪费它。或者会用这个石头珠子去装饰花园,比如说水池里面缺一颗这样的石头,就扔到里面去做个装饰,这可不可以呢?似乎也可以。或者你看家里缺一个垫桌子的东西,就把它放在下面垫桌子,这可不可以呢?也可以。

然而如果你不知道它的价值和使用方法,虽然你认为得到了一点好处,但其实错失的更多。所以,如果暇满人身只是用于追求今生的世间八法,你也能够得到,但是你错失了生生世世的福德或解脱,这都是因为不了知暇满人身的价值且没有善巧去使用它。如果没有把暇满人身的价值最大化,那么生生世世的福德就会错失。以前很多修学佛法的人已经错失了,现在如果不注意我们也将会或者正在错失。如果以后我们不观修,还会错失。

当我们正反观察很多次之后,就知道为什么要学习暇满难得。它对我们现在修法到底起什么作用。既然它是四种厌世心之一,那么它对我们厌世或者生起出离心到底有哪方面的引导作用?这就需要我们通过很多道理去观察思维。

尤其是暇满难得的意义一定要入于我们的心,如果这样,我们就自动想要用暇满人身去做最有意义的事情,而且投入求解脱道和追求世间八法的比例会自动做调整。比如很多世间不必要的或可做可不做的事情,我们就不做了。如果能这样,心就自然而然转变了。以前可能会非常耽著世间或今生的事情,现在觉得没有必要,这些东西得到之后也没有大意义,不必要用暇满人身,只要其他的普通人身也可以得到。

我们上堂课也讲过,如果只是追求吃得饱穿得暖,追求男女情欲或是生儿育女,这些其实旁生也做得到,它们也可以通过这样的方式满足自己的基本需求。然而这种追求需要暇满人身来做吗?根本不需要。

当然我们不是说暇满人身不需要吃饭、睡觉或者其他啥都不用做,该做或必须要做的你就做。但是既然有了暇满人身,主要的思想要将暇满人身放在追求解脱道上面,这就它是要给我们的启示。

我们思维这些的目的是要在内心中引发这种思想或观念,并让它在内心中扎根,融入到我们的相续中。只要法要融入到心中,我们就会自动做转变和调整。这时让你散乱或去做其它的你都不愿意,因为你已经有了如意宝,只要守着它并好好把它的价值发挥到最大就行了,何必再跑到其它地方去耕田或赚钱?根本不需要,因为你已经没有兴趣了。

所以知道暇满人身的价值之后,对其它事情绝定没有兴趣,这就是法入于心之后的自动转变。通过观修法义,一旦产生了效果,内心一定不相同。在引导文最后还会讲一个公案,暇满人身的意义在一个修行者相续中生起之后,他是怎么自然而然就做到精进修行的。

今天我们学习第四个科判,

丁四、思维数目差别:

前面“思维难得之喻”等我们都已经学完了,今天继续学第四个“思维数目差别”,学完这些之后去观修,可以使用《大圆满心性休息》中的实修法,它里面的一个个引导都是提炼的浓缩精华。如果把《前行》的意义搞清楚了,就可以按照实修法引导去观修。或者按照《前行》中的文字观修也可以,把一个个科判、段落、词句都记下来之后,好好地去闭目思维。比如思维具体的数目的差别,就会觉得我这个人身的确非常难得。同样,前面的比喻也可以这样去思维。

把这些数目的差别一个个去思维,通过对比观想的时候就发现人身的数目实在太少了,所以很难得很珍贵。既然拥有了这些,就应该有个主题,就是通过思维“暇满难得”让我们逐渐放下今生、看破今生。之后还要了知,一定要用暇满人身来修解脱道,通过不断加深、加强这方面的思维,真实了知了暇满难得的缘故,进而内心对于修行佛法的兴趣也就会加深加强。

如果稍加审视众生的数量及次第,就会发现获得人身的众生实在是微乎其微。

这个是总述,即“稍加审视”。以前可能观察起来比较难,尤其因为以前交通都不方便,如果一个修行者没有出过远门,当地一个上师跟他讲,暇满人身很难得,或者说人和旁生的数量差距到底有多大,可能很难产生这种信解。但是现在我们可以通过很多手段走得远也看得多了,还有很多媒体和信息来源,要得到这方面的数据还是很容易的。

所以说“稍加审视”,只要稍微留心观察一下,将众生的数量次第比较后,会发现获得人身的众生实在是微乎其微。整体来说获得人身的数量比其他众生的数量少很多。“稍加审视”的意思,是单单通过我们观现世量的眼根、耳根来进行审视,我们能够观察到的只有人和旁生。因为我们看不到天人、阿修罗、饿鬼,也看不到其他的一些地狱的有情。这里就只有人和旁生来做比较,是比较容易的。

还有一个“稍加审视”的意思是指可以稍加审视一下佛经、论典中对此的描绘。这个“稍加审视”的意思就是,我们不需要翻阅大量的经典、论典及教证,稍微审视一下经论也可以发现里面的差别。

所以这个“稍加审视”有两个方面,一个是我们用自己的眼睛去看,或用自己获得的信息去观察,这个叫稍加审视。还有一种“稍加审视”,就是我们稍微看一下佛经、论典中的描述,也可以发现里面的含义。因为必定有些东西是我们眼根、耳根能够了解和辨别的,而有些是没办法看到的。所以我们就要用两种途径来进行观察。

这里面讲到了引用经典,如果我们能够看到,当然就可以。下面首先用经典“稍加审视”,然后再用我们的眼根去“稍加审视”,是分了两个步骤。首先是用经典,因为比较隐蔽的部分,我们要使用经典来说明。麦彭仁波切在净土的教言中也说,一般来讲如果比较隐蔽的法超越了我们境界的时候,就要使用第三量即教量,必须要通过教证来说明这个很隐蔽的东西。

如经中说:“地狱众生犹如夜晚繁星,而饿鬼则如白昼之星;饿鬼众生犹如夜晚繁星,而旁生则如白昼之星;”

此处是恶趣和恶趣之间做比较,然后恶趣和善趣之间做比较。首先恶趣内部按次第就是这样来比较的,地狱众生的业最重,一般来讲,由于我们众生造重业的条件是很容易的,所以堕地狱的众生数量非常多。而同为恶趣有情,饿鬼的数量就远比地狱的数量要少。

此处首先是一组地狱和饿鬼之间的比较,就是说地狱众生犹如夜晚繁星一样。虽然现在有的时候气候污染比较严重,有些城市很难看到夜晚的繁星,但是在那些比较干净的地方,比如藏区或草原上,很容易看到真实的繁星,星星在天空中的数量是非常多的。如果我们看不到,就看图片中的繁星,夜晚的星星非常多,所以说地狱的众生就像夜晚的繁星一样,而饿鬼众生就如白昼之星。白天的星星我们看得到还是看不到?有些能看到。以前我们在佛学院的时候,也经常在白天很晴朗的时候,可以看到一颗、两颗星星。有的时候是太阳、月亮和星星同时看到,这个情况也有但很少。

到底白天有没有星星呢?白天的星星很少。为什么?其实星星是一直存在的,并不是说白天它就回家了,不在天空出现了,不是这样的。因为白天太阳光太强烈,映避了星星的光芒,所以我们就看不到星星。仅仅从表象上来看,饿鬼道众生和地狱道众生比较起来,饿鬼道的众生就像白天的星星一样稀少,它们的数量差别和反差就这么大。

下面一组,就是饿鬼和旁生来做比较,饿鬼众生犹如夜晚繁星,旁生则如白昼之星。虽然饿鬼和地狱比较时,落于下风远远不如地狱的有情,但是饿鬼的众生如果和旁生比较起来,饿鬼的众生就像天上的繁星一样多,而旁生的众生就像白天的星星一样少,这二者之间,就有这么大的差别。

下面我们还要比较旁生和人的数量差别,这方面就更加容易直观地了解。

旁生众生如夜晚繁星,而善趣众生则如白昼之星。

旁生就像夜晚的星星一样不计其数,非常多,而善趣众生就像白天的星星一样,非常少。

善趣是总称:人、天、阿修罗。要获得人道、天道、阿修罗道,必定要修往上走的业,这个不太容易修。所以能得到善趣的身份的机会就很少。善趣众生的数量和旁生的数量比起来(虽然旁生和饿鬼比较起来,像白天的星星一样,但如果和善趣的众生比较起来),旁生就成了夜晚的星星,善趣众生就和白昼的星星一样少。这方面是一个次第的对比,反差是非常大的。

这是佛陀通过遍知一切的慧眼观察分析的。我们肉眼的功能是比较差的,很多东西在一定的范围、距离中,有时候能够看到,但超越了就看不到了。太小的东西,我们看不到;太远的东西,看不到;有隐藏性的东西,看不到:比如墙外的东西,就看不到。通过自己内在的修行或某种业力,有时候眼根的能力,尤其是往上修的时候:禅定力、证悟实相的能力,修行的力量越大,障碍就越少,能见的能力也就越大、越超胜。佛陀净除了一切的障碍、圆满了一切的资粮,所以佛陀称为遍知,周遍了知一切。这些经典,是佛陀在遍照之后,真正现量见到后,如是给我们宣讲出这巨大的差别的。

此外又说:“地狱众生犹如大地的微尘,饿鬼众生犹如恒河沙,旁生犹如酒糟,阿修罗犹如弥漫大雪,而人及天人仅仅如指甲微尘。”

另外一种对比,“地狱的众生犹如大地的微尘”。大地的微尘是没办法计算的,太多了。整个娑婆世界的大地中,都是土组成的。真实来讲,很小的土的微粒叫微尘,一粒比较大的土里,有很多微尘。这个微尘,我们眼根是看不到的,必须要借用显微镜等才能够看到。所以,地狱的众生在整个六道中比较起来,就犹如大地微尘一样,非常多。

“饿鬼众生犹如恒河沙。”如果去过海边或恒河,我们可以看到沙子很细、很多,没办法数。整个恒河是个流域,整个恒河很长,其中的一段、一个沙洲的沙,我们都没办法计算,何况整个充满沙的恒河!因此饿鬼数量很多。佛陀在讲法的时候,经常使用恒河沙来比喻众生的数量、功德的数量之多,是超越我们分别念的意思。所以饿鬼道的众生犹如恒河沙。

恒河沙虽然多,但在整个世间中有多少?虽然恒河沙非常多,但是只有印度有一条恒河而已,在整个世间的其它地方,恒河并不存在。所以它的数量再多,还是没法和整个大地的微尘相比。如果恒河沙和整个大地的微尘比起来,那就太少了。但当我们看到恒河的时候,还是会大吃一惊,这么多啊!没办法计算这个数量!饿鬼的众生,就犹如恒河沙一样多。

“旁生呢?犹如酒糟。”酿酒的酒糟密密麻麻的,也是非常多,所以旁生的数量就像酒糟一样挤在一起,数量非常地多。

“阿修罗,犹如弥漫的大雪”。阿修罗像大雪一样多。因为以前学过这类论典,每当下大雪的时候,我就会观察,《前行》中讲的犹如弥漫的大雪,倒底是怎么样去理解呢?一看到弥漫大雪的时候,整个雪下起来铺天盖地,整个范围全都是飘散的雪花。就会想到佛陀在经典中讲,阿修罗众犹如弥漫的大雪一样,就像这种数量真是非常多。

“人和天人仅仅如指甲微尘。”就是说人的数量和天人的数量。因为要转人或天人的取舍之道、修行佛法(人当然是从修行佛法的侧面来讲的)需要的条件比较严格;天人的受用是比较超胜的。人和天人的数量,仅仅犹如指甲上的微尘。这方面大恩上师在讲记中也讲了另外一个经典的教证:佛陀当年给弟子说法时,从旁边的土中抓了一点点放在指甲上问弟子:“我指甲上面的土多呢?还是大地的土多呢?”这个当然是不可比的,一看就知道:当然是大地的土远远超过指甲的土。佛陀就说,“其实得到人身的数量就像这指甲上的土一样少,失去人身的数量就像大地的土一样多。”从这个方面讲的话,数量差别太大了。

总之,善趣的身份少之又少。

上面这段话,主要是用教证来说明它的数量差别。下面我们可以通过自己的眼根去观察一下。

当下我们可以进行观察,

我们就不用教证了,通过我们的眼根、耳根来做观察,尤其是通过眼根来做比较。

比如,在夏季里,仅仅一方草地上存在的含生或一个蚁穴中的蚂蚁数量,也超过了南赡部洲的人数。人类与旁生的比例多少是显而易见的。

夏季中,因为冬季藏地除了人之外,其它小的旁生是看不到的,牛羊还有,但蚂蚁在冬天是看不到的。华智仁波切是以夏季为比喻,夏季旁生非常多。因为他老人家生活的地方就是草原。在这些牧区,有很多草甸,草甸上就有很多蚂蚁筑造巢穴。有些大的巢穴里,有很多蚂蚁生存在一起。一个蚁穴里蚂蚁的数量超过了整个南瞻部洲的人数,超过整个地球上的人数。

现在看电视里演的动物世界,有诸如此类的,这些频道中演的这些数量,也可以看到,有些地方很大的草原上,很多这样上百上千个土堆。每个土堆就是一个蚁穴,每个蚁穴中蚂蚁的数量,几十亿不止,很多很多,没办法想象。现在用比较微小的摄像机可以进入蚁穴内部去做拍摄,他们计算出的数量是惊人的,没办法比较。从这方面讲,一个蚁穴中的蚂蚁数量就超过了南瞻部洲人的数量。

我们说人很多啊,并不是人身难得呀?一个城市中有上千万,到处都是人。但现在整个地球70亿人口,如果放在整个南瞻部洲、地球上和旁生来比的时候,那就绝对不成比例!一个蚁穴中蚂蚁的数量就超过整个人类,这是没法比的。而且,越空旷的地方,小旁生越多。

但即便是在城市里面,人和旁生也是不成比例的。虽然城市里面有几千万人,一个城市里面的旁生绝对不止几千万。打个比喻,我们把这个城市分成一家一家(因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家),如果一家里面有三口人、四口人或者五口人,一个房子里有四五个人,但你有没有观察下,这个房间是旁生的数量多,还是人的数量多?观察后就会发现旁生很多。夏天苍蝇、蚊子,还有很多小的含生,很多很多!不止几十个。所以这个比例是怎么样的?这还是在房间里,外面的更多了!外面的树、草下面,没人住的地方更多了!还有下水道里,多得不得了。沙发上面,很多螨虫不都是含生吗?都算含生。

这样的数量,不观察、不思维,不觉得悬殊,真的观察分析时,人的数量和旁生的数量简直没法比,真的没法比!旁生的数量实在是太多了。还有海里面、草原上、城市里,很多地方旁生的数量非常多,真的是太多了。我们通过这样的比较,人类与旁生的比例多少是显而易见的。

这以上我们泛泛对比了其它众生和人的数量,总的人的数量很少。即便现在地球上有70亿人,和旁生数量比较起来是非常少的。更不要说,我们看不到的、更加庞大的团队了:饿鬼团队、地狱团队。更加多的我们根本没法比。

前面通过教证,我们知道其实旁生的数量和饿鬼、地狱众生的数量,是没法比的。饿鬼、地狱数量非常多。所以说这么多众生越比较、越分析、越观察,你就会觉得人的比例越来越少,根本就不值一提,太少太少了。

我们不知道暇满难得,主要是我们还没有把眼光放长远、放宽大。如果按教证给我们提示的思路去观察,人的数量是很少的。为什么人的数量少?因为他的因缘难以积聚。当然这里主要关系到善业和恶业,造了善业多就可以转善趣,造了恶业多就会堕恶趣。而恶业是容易造的,要具足造恶业的因缘,基本上一下子就具足了。但是要具足造善业的因缘就非常费力。所以我们要知道,为什么这方面有这么多的数量差别?主要还是因为造善、造恶的这种因缘力。

既然是造恶容易造善难,堕恶趣容易转善趣难。我们就要反观一下,现在我们在做什么?是造善多还是造恶多?我们造善的时候,是真实的还是虚伪的、相似的造善?对我们来说,造恶没有假的。像菩萨那样,造了恶但还是假的恶,这实际上是善法;对我们来讲,是没有这个能力的。但我们造恶的能力一定是真实的。贪心是真贪心,嗔心也是真嗔心,愚痴、嫉妒都是真实的,杀生、偷盗、邪淫也都是真实的。但造善就不确定了,因为造善的因缘难具足;造恶,只要你造了,基本上就是实打实的恶业,里面没多少水分,都是比较真实的恶业。

有的时候,我们要反观下自己:我现在得到人身,能保证下一世还能得到吗?如果不精进努力,佛陀都没办法给你打保票。我们要想生生世世还要得到人身,那就只有一个办法,在今生这个人身的基础上努力修行,尽量多地修善法。即便没办法彻底断除恶业,也要尽量多修善法,尽量把造恶的程度、时间,缩到最少、最短。

尽量把造善业的心意和时间多去满足。要尽量多造善法。对善法要培养起越来越浓厚的兴趣。只有这样,才能够保证我们生生世世都有获得人身的善根。

前面我们已经讲到了普通人身很难得,下面在人类中还要做个比较。因为我们现在毕竟不是在讲普通人身。普通人身其实也很难得,但是普通人身和暇满人身还要再做一次PK,做一次较量:到底哪一个更多,哪一个更少,哪一个力量大一点。这样一步步下来,通过数目的差别这种很直观的方式作对比,我们慢慢地闭目思维观想就知道:暇满的人身真的很难得。在这个方面就可以引发定解。

人类也是一样,

什么叫人类也是一样?就是说人类内部,普通人身和暇满人身的数量也是有差别的。

如果观察无有佛法光明之边地的人数,就会认识到生在有佛法光明地方的人极为罕见。

这里讲到了观察暇满人身和普通人身的数量差别。“观察无有佛法光明的边地的人数,就会认识到生在有佛法光明的地方的人极为罕见”。真正来讲,传统的佛法兴盛的地方,就那么几个地区。比如,中国的藏地和汉地自古以来就是佛法比较兴盛的地方;再比如以前的朝鲜、日本;再远一些的比如泰国、斯里兰卡、缅甸,越南,还有印度、尼泊尔等等。

但现在有些地方的佛法已经慢慢没有了。像北朝鲜就不用讲了,基本上宗教都还没有恢复;南韩还有一些佛法,但是现在基督教越来越多,佛法越来越少;日本还算可以,佛法基数还是比较大的;其它像印度本土信佛法的人基本没有了;尼泊尔的外道占大多数,虽然佛法方面相对于其它地区还好一些,但是数量上还是外道多。所以,即便是传统意义上佛法比较兴盛的地区,现在的状况也是大不如前了。

比如中国的藏地佛法还是比较兴盛的。但是汉地以前佛法很兴盛,现在如果你在大街上走,要碰到一个学佛的人是很困难的;如果你去坐公交车,一个公交车里面你就问,除了你之外有没有一个信佛法的是很难说的。所以说生在佛法光明地的比例是非常小的。而且即便是处在佛法光明地,暇满人身的比例也是很小的。大恩上师在讲记中用城市里面寺院的数量来做一个推理。城市里寺院的数量很少。虽然这不能够百分之百地说明问题,但它从统计或概率的角度,也可以说明这种比例之小。因为寺院少佛法的影响率就很有限,这样暇满人生的数目也不会特别多的。

其它的不是传统意义上佛法兴盛的地方,像西方和非洲等等。很多地方其实佛法根本没有兴盛过。但现在交通便利了,其中有些地方也开始有些佛法的传播,但是基数毕竟还是很少。以前我们也看过一个统计,当时人口总数不到七十亿,可能就是六十亿左右,其中佛教徒只有三到四亿。确切数量有可能多一些,也有可能少一些,总之佛教徒在总人口中占的比例是很少的。这么多人当中,只有三到四亿的佛教徒。

但是这些佛教徒是不是暇满人身还不敢确定。因为可能有些是皈依过的,有些只是信仰佛法,有些说是家庭信仰。这些都算不上是真实的暇满人身。并不是说我皈依了,或者自己说自己是佛教徒,就可以确定是暇满人身。只是泛泛地讲佛教徒三到四亿。如果按照十八种闲暇的条件来观察,三到四亿的佛教徒中要筛选,可能还要去掉一多半。所以条件还是比较严格的。

必须要入佛法,上师要摄受。如果再加上其它如不业际颠倒等条件,暇满人身不多。即便是三、四亿也很少,更何况三到四亿还不都是认认真真想要学习佛法,想要求解脱的。参照前面讲的,如果耽著今生都不算是人身的暇满,按照这个标准来看,那的确非常少!得到暇满人身不是那么容易的,所以我们不能够随随便便认为:我有了暇满人身了,我已经过关了。如果我们有这个心态,比较危险。

如果我们有种危机意识呢?要保持暇满人身很难,也许现在都不一定是。如果有这样的想法,愿意上进、愿意争取,愿意去真实地创造更好的条件,那么,就有可能让自己不太圆满的身份更加圆满。所以从侧面看,要认识到,现在有佛法光明的人是极为罕见的。

尤其是具足暇满的人身更是绝无仅有……。

太少了。实际上你要真心实意修学佛法,具有修学佛法的条件,真正来讲,人身是绝无仅有的。

对此深思一番之后,想到自己如今已获得了真实暇满,应当感到无比欣慰、喜悦。

对这个问题好好地深思一番,这就需要我们在看书的时候好好放在心上去看;观修的时候要把这个问题通过打坐的方式去观想。平常我们看书的时候,会做深入的思维。但观想是把所有的外缘平息掉,然后一心一意地专门去观想这些内容,有的时候就容易在这种观修当中打坐,在座上观修的时候就比较容易对法义产生进一步的融入,心更加容易融入到法中。观修其实也是一种深思,在座上深思一番之后越来越能够体会到:现在的人身非常难得,得到之后应该很欣慰、很喜悦。

如果暇满的所有功德十全十美,那么从今天起就已实现了所谓的珍宝人身。

如果我们“暇满的所有功德是十全十美的“,不管怎么观察,暇满的人身全都具足,是十全十美的。那么从今天开始,已经实现了珍宝人身。具有了珍宝人身又怎样呢?关键是你后续还是要去观察。因为有了暇满人身之后,可能自然而然就会想怎么使用它,怎么能不浪费它等等。有了这个基础就要去规划。因为有了这个实力,站在这么高的高度了,自然而然地可能对解脱道会有一些希求。有希求的情况下,自己会规划,如何更好地修行来圆满暇满人身的意义,因此就实现了珍宝人身。

假设还有缺憾不足,那么即便世间法方面聪明伶俐、智勇双全,但也不能称得上是珍宝人身,只能算是普通人身,

如果在修学佛法方面的闲暇条件还不是十全十美,还有缺憾不足。当然缺憾不足要看到底是哪方面缺、缺了多少,缺的严重还是只缺一部分。如果只是缺一部分,通过精进,较快的时间内可以弥补。所以如果真的不够,我们就要精进地补全。假如不够你还不精进,那即便在世间法方面聪明伶俐、智勇双全,但还不是珍宝人身,只是普通人身。

有些人觉得:“我当然是社会的精英啊!我的容貌、世间的智力、文凭等等都是超一流的,所以我这个人身应该不是普通人身,我是人上人。”但佛法中的“人上人”不是说世间的能力到底有多强大,而是说你在求解脱道方面到底具足了多少条件。即便世间法方面非常聪明伶俐,比如,投资看好了就投得很准,炒股只要一炒就得到很多收获,基本上不会失手,像“股神”等等;或者口才很好、反应敏捷、人气很高,又有智慧、又有勇气,所谓“智勇双全”(以前古代有智勇双全的将军、勇士,现在也有智勇双全的人),即便是这类人,自认为“我和普通人不一样,我是人上人,普通人不具有我这些”,但是按照佛法的标准来衡量,这算不得是珍宝人身,只能算是普通人身。

是普通人身还是珍宝人身,要看你所追求的东西是什么。如果追求的是解脱道、佛法,条件就具足了,就是珍宝人身。否则,不管你在人群中怎么厉害,但是你所追求的仅仅是世间利益的话,那不能算是珍宝人身,只能算是普通人身。

或者称为相似者、灾祸者、无心者、空返者。

普通人身还有其它的名称(通过他所具有的法相或者很多不同的侧面来定义),其中一个特征是“相似的人身”,我们叫他相似者。为什么叫“相似”?因为这个人身没有办法让你今生后世的利益最大化,你还没有真正发挥人身的最大潜力,只是相似地获得了一些安乐而已。其实,我们人身只能得到这一点吗?不是。我们之所以和旁生等其他众生不一样,是因为人类的潜力很大,可以在身体和智力的基础上,追求解脱、发菩提心、安住空性等等,这种潜力完全可以发挥出来。

但是,如果只是停留在追求一些普通的世间法上面,只能叫相似者——你做的是相似的事情,获得的也只能是相似的利益而已。在世间中得到了再多的财富、再多的名誉,也只是相似的安乐,是暂时的,死后不可能带到后世。从这个方面来讲,普通人身称为相似者。

也叫灾祸者。为什么?因为如果你没有认认真真地用普通人身修持善法,在追求世间八法、轮回安乐的过程中,通过贪嗔痴会造罪业,其实就成了灾祸者。你会造下招致后世灾祸的很多条件,种下很多灾祸的因。在今生以及业引发的后世中,都是伤害自他。因此,不是利益者,而是灾祸者,普通人身也可以从这上面安立。

也叫无心者——看起来像一个人,但是没有最核心的东西。不管外表上看起来像不像人,或者即使很像人,比如有些蜡像非常像人,但只是“像”而已,为什么呢?缺乏最重要的东西——心识。没有心识就不是一个真实的人。你虽然获得了普通人身,但是不追求解脱道、不追求出离,就相当于没有心一样。明明可以获得殊胜解脱,但是你不去追求。不管佛陀和上师怎么劝你,但是就像《大圆满心性休息》中讲的,你就像石头和铁球一样没有心,怎么讲轮回的过患你都无动于衷,根本没办法打动你,好似铁石心肠,那么你这样是不是一个没有心的人呢?怎么让你用这个暇满人身去追求最大的利益、追求解脱,你也听不进去。从这个方面来讲,就是无心者,跟一个没有心的人说解脱道是没有办法起到作用的。

总之,如果只是追求现世利益,就相当于是一个无心者。他没有追求解脱,就像人最核心的东西——灵魂、心识没有了,就不算是一个真实的人。普通的人身如果不追求解脱,不知道除了现世的名闻利养之外,还有一种状态叫解脱,叫自利利他,叫彻底觉悟、让众生觉悟,是完全没有伤害的解脱状态。如果对这些不了解、不追求,不去种下解脱之因的话,那就是无心者。

然后是空返者。空返者白白获得了人身,就像下面讲的,到宝洲去取宝藏,但是到了之后什么都没有拿,逛了一圈就回来了,这叫空返。明明可以得到很多利益,但是你错失掉了,就叫空返者。

你获得的人身是可以修持更多利益、可以让你生生世世获得大宝藏。在生生世世中,如果你发了出离心、菩提心,修了很多殊胜善根的话,这种善根可以让你究竟成佛,或者让你获得菩萨的果位、获得解脱。即便是在还没有获得解脱道之前,你现在如果能够精进地修持善法,也会在生生世世中获得人天善趣,获得很多殊胜的受用,这些都是可以通过你现在的人身去争取、做到的。

通过短时间的投入,可以获得很大的利益,但是你就是不做、放弃了、空返了。你明明可以得到的却不做,相反还对追求解脱的人冷嘲热讽、打击、挖苦等等。不仅自己不去追求更大的利益,反而阻止别人去获得,这就是空返者、无心者、灾祸者、相似者。我们得到人身如果是这样的话,就像佛经中讲的“趋向宝洲,空手而回”一样,是很愚痴的做法。这个愚痴并不是世间的愚痴,是不了知真实义愚与业果愚,不知道有解脱道,从这个方面讲,就是空返者。

如果我们现在没有好好修行,也非常可能变成相似者、灾祸者、无心者和空返者。所以,观修无外乎让我们反观自己的状态:我们在修学佛法方面是不是真实地投入了、真实地想去做。如果不是,就很有可能没有把基础打牢,以为自己已经如何了不起了,本来自己是有缺憾的,但是觉得自己是十全十美了,这样就不会精进调整。如果不精进调整,就非常有可能变成虚耗人身的相似者。

这种人就像手握如意宝却无义空耗,或者已到珍宝金洲却空手而归一样。

这种人就好像手中握有如意宝,但是没有使用它,空耗了。我们刚刚讲了,如果你懂得如意宝的价值,懂得使用它的方法,如意宝可以提供不可想象的巨大利益!但是你得到了如意宝,抓在手上却不认识,你守护的如意宝当然就毫无意义地空耗了,最后你在贫穷中死亡。如意宝还可以遣除很多疾病,但是不懂使用的话,你拿着这个良药如意宝就这样病死掉,非常可惜。

暇满人身的价值就和如意宝一样,可以源源不断地让我们获得巨大利益。并且,全知麦彭仁波切在《开显解脱道》中说:“人身的价值远超胜于如意宝。”为什么比如意宝还超胜?因为如意宝只能满足你今生的利益,比如遣除疾病、赐予财富等等,但是它没有办法赐给你出离心、菩提心、空正见、解脱道。

暇满人身既像如意宝也超胜如意宝。一方面,通过暇满人身修行善法,可以让我们获得很多衣食。为什么呢?因为衣食是通过福德显现的。你获得人身,通过发大心上供下施、供曼扎等等,短时间中可以累积巨大的善根。这个巨大的善根一旦成熟,就会带来无法想象的巨大钱财,以及很多福德、福报——暇满人身可以连续不断地赐予你暂时的人天善趣以及种种受用。

另一方面,暇满人身还可以赐予你出离心、清净的戒律、守清净戒律的机会、菩提心、六度四摄、修菩萨道、修空性,获得阿罗汉果、菩萨果乃至佛果。这一切的一切,暇满人身都可以赐予你。如果从这个方面去比较,区区的世间如意宝,难道能和暇满人身相比吗?绝对不可能。所以,有时候我们的眼光过于狭隘,只盯着眼前一点点非常有漏的财富而已。其实只需通过小小的努力,就可以获得更多真正利益,比如:如果你修了善根,通过善根的成熟,这些财富以及很多其它东西实际上唾手可得。但是,如果你没有这些善根,辛辛苦苦打拼一辈子都不一定能得到这些财富的千分之一、万分之一。

所以,懂得善巧投资的人和不懂的人是不一样的。懂得暇满人身价值的人,通过暇满人身做投资,是很圆满、究竟、长远的投资。投资下去之后,善根一旦成熟了,可以轻易地获得任何世间中的利益——不单单是人间中的,连转轮王、天界等这些都可以获得。因此,我们要对这一问题深深地思维,放弃紧盯着眼前利益的做法,以免错失以后获得更大收获和利益的机会。

世间法也一样,如果你目光过于短浅,格局太小,只盯着眼前的一点点利益,就像做生意时如果你不愿意让合作伙伴赚得更多,别人也不会愿意跟你合作,你会因此丧失更多的市场和赚钱的机会。如果合作时你让别人多得一点,格局更大一些,你的收获完全不一样。所以,世间中赚小钱的人和赚大钱的人的眼光是不一样的,“小人”和伟人的格局也是不一样的。

修行佛法和不修行的人眼光和格局也应该不一样。现在我们修学佛法的人中,有一部分人的思维(当然我们不能说“小人思维”,这是一个贬义词),相比于伟人,只盯着眼前的一点东西:我的家庭幸福、我的孙儿孙女一定要健康、我要怎么赚钱等等,有些佛弟子只盯着这些。

当然,全部抛开也不可能,毕竟在欲界,世间生活不能完全不观察。我们的眼光要更长远一点,不能老盯着这些,否则就会丧失更多的利益。当你放眼远处,用余光扫一下眼前,你的眼界开阔了,眼前的事物自然可以看得到的。倘若只盯着眼前,更多、更长远的景象便无缘看到。从这方面思维,为什么说修学佛法的人要有大善根,要有殊胜的智慧呢?因为众多事情需要观察,观念也要随之转变。

如果只耽著今生的事物,修学佛法也为了眼前的利益,完全放不开这些。有时发生些小事情或和道友有点摩擦就不学了,心思不在解脱道、目光不长远的,损失会很多。本来,眼光放得长远一点,心量打开得更宽广一些,即便损失少许眼前利益也不会觉得是什么损失。这就是心胸宽广和相对狭隘的修行人之间的差别。其实,眼光长远的人得到的更多,眼光狭隘的,失去的也不会少。何必为了得到眼前一点点利益,而失去的会更多呢?

《开启修心门扉》讲记中也有很多类似的教授。如何用追求世间八法的心去修行善根?假如你的目标只是为了得到世间的享受——世间八法,由于目光短浅之故,最多也只能得到少许。而且没有前世积累的善根,连今世的享受都得不到。《开启修心门扉》中有这样一段问答:“追求世间八法的人,今生中能够得到什么?”答:“仅此而已。”仅此而已就是只能得到这些。“那后世呢?”答:“后世有三种:地狱、旁生、饿鬼。”后世是三恶趣。今生中你最多能得到所追求的,有些时候福报不够,连这些都得不到。如果紧盯着今生享受,后世(不一定是随即的后世,是从比较长远的角度来讲,也不是说修善法就不会堕后世)不但无法获得解脱,还可能长久堕入恶趣,堕恶趣的几率会非常高。

倘若希求的是解脱道,就不会堕恶趣,最终会获得解脱。而且现在不追求的世间八法也顺手可得。当你获得人身并修持大量的福德,通过超胜的出离心、圆满清净的菩提心、空性慧等来修持善根,追求的是成佛利益一切众生,发了菩提心做回向,就一定会获得。在朝着目标努力前进并获得的同时,顺便就获得了暇满人身、人天善趣中的种种受用。因为,所修的法是以菩提心摄持的,当一世又一世转生的时候,这些善根都会成熟在每一世里。

为什么说发了菩提心之后到成佛之前善根都不会空耗呢?不空耗又表现在哪些方面?发菩提心一定是奔着成佛、度化众生这个总方向去的。在奔着去的过程中,每一世都可以获得暇满人身。在获得暇满人身的每一世中,受用都不会缺少。由于福德深厚、内心清净的缘故,不会遭受贫穷、打击。因为该断的断了、该修的善法修了,业果是不会虚耗的。在还没有解脱的业果中,在获得解脱之前,我们梦寐以求的所有东西都能得到,想要避免的都可以避免,这就是不一样的因果关系。

看清了问题本质,就可以放松对眼前事物的执著,然后追求解脱道,在追求解脱的同时,世间利益也就附带着可以得到,但是你一味地只追求眼前,解脱利益是不可能顺手得到的。反复做闻思、比较之后心就会逐渐定下来。现在我们对很多的道理还漂浮不定,不知道该如何取舍,但是随着学习量的增多、学习的深入化,智慧就会增长,福德就会深厚,我们就能发现一些内部的差别,然后就懂得了取舍,懂得去做调整,渐渐地把内心调整到解脱道的方向,这就是通过学习佛法获得的殊胜利益。

如颂云:“获此人身宝,得摩尼难比,诸无厌离人,岂不见空耗?”

这里有几个颂词,第一个颂词讲“获此人身宝,得摩尼难比”,意思是获得如珍宝般暇满的人身远远胜超得到摩尼宝,获得摩尼宝无法与获得暇满人身的利益功德相比拟,得到暇满人身更为殊胜。如果不去思考理解,就会觉得摩尼宝多好呀,得到摩尼宝之后祈祷什么都会有,追求的东西都会有,也不会生病了。得解脱没有什么感觉,还是摩尼宝殊胜,不要说摩尼宝,现在能赚一千万美元,都会选这个。能得到一套很好的房子就满足了,比得到人身要有价值得多。因为不做比较观察,就会觉得得到人身没什么难度,也没那么大的功德。如果深入思维之后,就知道获此暇满人身,比得到摩尼宝要殊胜的多。

“诸无厌离人”就是没有厌离心、用暇满人身追求世间八法的人。“岂不见空耗?”难道看不到已经把暇满人身空耗掉了吗?没有厌离心的人,已经空耗了暇满难得的人身。大恩上师经常说观修四加行极其重要,如果没有厌离心,就很容易就把暇满的人身空耗,因为根本不知道暇满人身的价值,就像不知道摩尼宝的价值一样,把摩尼宝摆在家里却不知道它的价值,别人用三块糖交换,你想糖可以吃就换了。

如果不知道暇满人身的价值,很容易空耗掉,就会想如何花天酒地,怎样消耗时间,认为它比修行有意义。比如打太极拳或跳广场舞,都觉得比听法、比利用暇满人身修法的利益大得多。因为能得到快乐,马上就能收获一种满足。当然觉得学习很枯燥、没必要,又得不到什么,还不如去做一些所谓的有意义的事情,像这样很容易空耗人身。

我们一定要认真地观修四加行。有些道友观过几次,如果还没有生起来,就需要再回头反复观,基础一定要打牢夯实,不要以为自己已经观过了,是不是就可以进入下一个修法,进入空性,有些人说我可不可以进入生圆次第,进入大圆满了?进是可以,但是如果没有扎实的基础,这些法很难修得动,因为只有好好地观修才懂得珍视,才不会浪费暇满人身,愿意用来修持殊胜的法义。

下面几个颂词中,就这个颂词和暇满难得有关联。引用的教证中只有一个颂词是有关联的,其它是和我们修行有关联的,但不一定和暇满人身有关联。

遇殊胜上师,得王位难比,诸无恭敬者,岂不视等伴?

能值遇到指引我们修行的殊胜上师,得王位难比,王位对我们普通老百姓来讲是比较直观地可以理解的。国王高高在上,所有的人都是他的臣民,所有的财富垄断者就是国王。人们觉得当国王非常好,很难得,但是我们这堂讲了遇到殊胜的上师比你得到的王位还要难得,还要殊胜。

得到王位了最多就是得到很多受用,但是也意味着责任,国王是臣民的负责人,比较勤奋的国王还是有很多操心的地方。如果得到王位不操心就是昏君,啥都不管只管你自己,留下骂名,很容易就会被推翻掉的,所以说即便得到了王位得到受用,但也不是很省心的,还有很多操心的事情。有些总统在当总统之前头发是黑的,一届之后头发就白了,第二届之后头发就全白了,这说明不好当,所以这里面有很多操心的事情。他不用操心吃饭睡觉,却要操心老百姓不用操心的事情。

所以王位有时候看起来很光鲜,实际是很难做的。即便有福利可得,也远远比不上遇到殊胜的上师。上师可以给你指点、开示取舍之道,指点你修行,引导你趋向于解脱,这个方面的利益是生生世世的,所获得的也是最殊胜的。现在的国王很少了,整个世间只有几个国家有国王。不管是天皇还是女王,虽然名称还有,但是基本沦落到和老百姓差不多的地位,所以说即便得到也没什么。

但是遇到殊胜的上师比这还要殊胜,“诸无恭敬者”,本来要恭敬上师的教义,依教奉行,对于加持、转变我们的相续,上师有很大的帮助。但是如果不恭敬殊胜的上师,“岂不视等伴”,难道只是把上师看成朋友去对待了吗?如果一直看成朋友你怎么得到殊胜的加持呢?没有办法获得佛法上的利益。一分恭敬一分加持,如果只是当做朋友,你可能对朋友那么恭敬吗?因为你觉得和他平起平坐,这样没有什么恭敬的成分在里面,如果你恭敬上师,你愿意依教奉行,恭敬状态中容易产生功德。“岂不视等伴”,难道不是把他看成一个和自己平等的伙伴吗?等伴就是和自己平起平坐的朋友、伙伴关系。如果你这样就得不到加持,所以这方面也是一种歧途。

求发心律仪,得官位难比,诸无悲心者,岂不见抛石?

求发心律仪主要就是讲我们要生起菩提心,要追求菩萨戒,比世间得一个官位还要殊胜。如果再退后十几二十年,尤其是退后十年左右,大多数城市里面的修行者不知道菩提心是什么,不知道菩提心到底有多重要。毫不夸张,的确是这样。现在我们到很多地方,一些人张口闭口都是菩提心,这是谁的加持?谁做的事情?大恩上师做的,当然其他有些人也在做。但主要对我们来讲,每堂课都在提醒我们菩提心非常重要。大量宣传菩提心的利益、功德,经常这样强调,不管我们生没生起来,我们都知道菩提心很重要。所以现在我们愿意发心,愿意求菩萨的戒律,这远远超出在世间中所得的官位。

“诸无悲心者,岂不见抛石?”没有求发心、求律仪的大乘行者,如果内心没有生起悲心,没有坚固和保护好悲心。“岂不见抛石”难道不是像抛石头一样把这些发心、律仪抛掉了吗?

为什么没有悲心和抛弃发心律仪有直接的关系呢?第一,菩提心是建立在悲心的基础上。《入中论》中刚开始已经讲到了“初犹种子长如水,常时受用若成熟。”所以说,大悲心在修行过程的初中后都是重要的。最初的时候像种子一样,中间的时候像水一样,最后的时候像果实一样受用。所以初中后都很重要。你把悲心抛弃了,相当于根基没有了,抛弃了,那哪里还有什么发心?哪里还有什么菩萨戒?所以悲心是一定不能抛弃的。

没悲心者还有一个什么意思呢?就是说如果遇到了某某人反对你学佛,到处给你造违缘等等,悲心不强烈的话就会想,这个人我以后再不度化。如果你没有悲心,没有容忍别人的悲心的话,很容易就把发心抛弃了。所以说如果你对一个众生舍弃悲心,整个菩提心的基础就没有了。所以从这个方面也可以解读。

得续部灌顶,轮王位难比,诸无誓言者,岂不付东流?

下面更进一步了解,得续部灌顶,续部就是密宗的经典。佛陀所讲的显宗的经叫经,佛陀所讲到的密法叫续部。其实续部也是佛讲的,所以叫经续。续部灌顶就是密宗的灌顶,“轮王位难比”。就是说比得到一个转轮王位还难得。金轮王是统摄四洲的,整个东胜神洲、西牛贺洲、南赡部洲、北俱芦洲。整个四大洲、八小洲都是转轮王可以统治的。转轮王有轮王七宝,还有很多殊胜的功德。所以转轮王是整个人间都没办法超胜的。但是即便殊胜的转轮王都比不上得到续部灌顶。

比如前段时间道友们去佛学院参加金刚萨埵法会,得到金刚萨埵灌顶,这就是一个很殊胜的大圆满的续部灌顶。还有文殊菩萨的灌项、观世间菩萨的灌顶等等。这些都属于密宗的续部灌顶。得到这些灌顶可以让你相续中的种姓很快成熟,你可以有资格修学甚深的密法。而且灌顶不单单是个仪式,它可以摧毁很多习气,烧毁你内心中很多障碍,让你内心中的善根、种姓快速成熟,让你能够接受更高更了义的教法。因为教法越高越了义,你观修起来破除烦恼的力量就越大。如果种姓没有通过灌顶成熟的话,你碰不到教法,也没办法去领悟这个教法。所以,灌顶是焚毁我们内在的障碍种子、让我们内在的佛性苏醒成熟的一种殊胜的修法。

得到这样的续部灌顶,预示着你很快就可以见心性,所以审视之后知道,的确转轮王的位置是没法比的。为什么很多修行者对世间的名闻利养完全不耽著?完全抛弃掉?他的法已经完全的消化了,他已经知道这些东西对他没有用,所以一点都不希求。他如果真实地了知之后,转轮王的位置是没法比的。

“诸无誓言者,岂不付东流?”灌顶的功德很大,但得到灌顶的同时也有一些责任你要去遵守,比如说要遵守誓言。我们不知道的话,会认为得灌顶就是捡了一个大便宜,所以要争取灌顶名额。但是誓言一概不管,根本不去问也不去守,这样很危险。虽然灌顶很殊胜,但是得到之后的誓言必须要守护,否则就很危险。

我们以前很多道友们不太了解,听说有灌顶马上就去。还有一些问题就是,不管你的家人学不学,他愿不愿意守誓言,也把他拉过去,只是告诉他灌顶很好。你说这个好还是不好呢?的确好。但是得到了之后你还有很多东西要做,还有很多后续的誓言要守护。如果你把他拉去了,但有可能你没有发心都得不到灌顶。得不了灌顶也就没有誓言,得到的少你失去的就少,但你还是可以得到一些加持,种个因缘。但是如果你得到了灌顶,是要学习誓言、守护誓言的。得到灌顶之后不守护誓言的话,“岂不付东流”,难道不是把誓言扔在河里面,让它漂走?不守誓言就好像把解脱、把慧命扔到河里面让它漂走一样,什么都得不到,岂不付东流吗?

见心性本面,见诸佛难比,诸无精进者,岂不见迷乱?

这也是一组我们容易迷失的地方。“见心性本面,见诸佛难比”。我们哪天在某个法会上面,佛现身了,而且说:“我在法会上面连续现身一个月,只要来的话就可以见”。假如我们听到这个消息了,啥都不管了,能见到佛那简直是最大的一种收获,什么都不用管了。

能够见到佛的色身,听到他的声音,这个固然很好。但是和这个相比,见到我们自己心性的本面,比这个还要难得、还要殊胜。所以,佛是我们心性的外现,他是引导我们见到心性本性的一个助缘。这个问题我们不要搞混淆了,真实义来讲,我们学佛、修佛、祈祷佛,主要还是为了见到我们自心本具的佛性。所以能见到心性本面的话,当然比见到外在佛的显现要好无数倍。

因为我们生信心的时候,以前上师们也讲,刚开始是对外在的佛像生信心,但是逐渐我们就要转移,信心要从外而转内。就是说我们首先要对外在的三宝生信心,然后就要知道“其实我们本性中本具三宝”,然后我们生信心的对境要从对外在的三宝生信转而对“自己本具佛性”生信,比如我们学的如来藏教义,学的自性三宝的教义,我觉得“我本来具有佛性”,有这个信心的话,比对外在的三宝生信心更加有意义。因为它开始逐渐接近解脱道了。然后通过修行,逐渐地我们的障碍消除了,开始获证空性,空性圆满的时候就现证佛性。

所有的修行都是围绕我们本具的佛性现前的。就是说生信心的对象要从外而转内,对内在的佛性生信心要远远超胜对外在的佛像生信心的功德利益。因为他已接近觉悟了,方向已经从追求世间八法开始追求解脱道,从追求自我解脱开始发展到追求愿一切众生解脱,从愿一切众生解脱的方面开始追求证悟本来面目,或者开始追求我和一切众生其实都是空性、都是佛性等等,这就是修法的过程。

成佛的途径都是这样的:由浅入深、由易入难、由外入内,然后逐渐一步步地引导我们趋向于本来的心性。所以见心性本面是最殊胜、最重要的,这样的话的确比见到外在的佛更殊胜。有可能当年须菩提尊者也看到了这个,所以佛陀当年从三十三天下降的时候,他在山洞里面观心性,他听到消息“我是不是要去接佛啊?”,但是这样想到的时候,“真实的佛应该是空性,这是实相”,他了知这个的时候就没有动,还是继续在山洞里面观自己的心性。当时莲花色比丘尼变成转轮王的形象,他说:“佛陀,我第一个来迎接你。”佛陀说:“你不是第一个迎接我的人,第一个迎接我的人是须菩提,他在观诸佛的法身,他在观空性,他才是首先见到我的人。”

所以也是因为这个,《金刚经》中说:“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所以,如果你认为所谓的如来只是外在的佛的三十二相、八十随行好。如果所谓的佛就是他所讲的话,这个人已经行邪道了,不能见真实的如来。“真实见如来”,一定要观心性,观佛的本性、一切万法的本性,见到这个就见到了诸佛的本性。所以从这方面来讲,也有这样的利益,所以说“见诸佛难比”。

“诸无精进者,岂不见迷乱?”就是说,你本来通过各种因缘已经见到了心性本面,这时严格意义上讲应该继续更加精进,保持所见的心性本面。但是如果你在见到了心性之后散乱了,没有精进了,所见到的心性又会退失到庸俗的、凡夫的状态中。

“岂不见迷乱”,难道没有见到这个人又重新进入到迷乱中了吗?因为我们这些初学修行者,所见到的心性是不稳固的,大恩上师以前给我们讲这些甚深教法的时候,跟我们说:“其实见心性很容易,但是保持这种心性比较难”。所以说见到了心性有的是通过上师的加持,或者灌顶、持咒的时候,短暂的时间见心性比较容易,但难的是保持它。所以这方面的意思也是这样的:你见心性本面本来就很殊胜,但是你如果精进了就可以让心性保持住,让它逐渐稳固,更加深广。但是你不精进的话就会退失,又重新陷入到迷乱当中。所以这方面就是告诉我们还要精进。

这五个颂词对我们来说都是很殊胜的窍诀。但是和暇满难得有关的就是第一个颂词,“获此人身宝,得摩尼难比”,这个是直接相关联的,其它几个颂词是和我们修行有关的。这里面的教授很殊胜,所以我们要好好地去观察、思维。越观察越思维,越对前行法义生起信心,而且我们对前行本身的因缘也是很殊胜的,我们的法脉特别殊胜,如果我们精进地学、精进地祈祷、精进地观修,对于调伏我们的心,它的作用会非常显著。

今天的课就讲到这个地方。

 

所南德义檀嘉热巴涅    此福已得一切智

托内尼波札南潘协将    摧伏一切过患敌

杰嘎纳其瓦隆彻巴耶    生老病死犹波涛

哲波措利卓瓦卓瓦效    愿度有海诸有情


思考题

1、为什么佛陀说“得人身者,如爪上土;失人身者,如大地土”?你对此怎么理解?

答:若稍加审视众生的数量及次第,就会发现,获得人身的实在是微乎其微。如佛经中言:“地狱众生犹如夜晚繁星,而饿鬼则如白昼之星;饿鬼众生犹如夜晚繁星,而旁生则如白昼之星;旁生众生如夜晚繁星,而善趣众生则如白昼之星。”此外,还有经典中说:“地狱众生犹如大地微尘,饿鬼众生犹如恒河沙,旁生犹如酒糟,阿修罗犹如弥漫大雪,而人及天人仅仅似指甲微尘。”可见,六道众生的数量呈金字塔形,地狱最多,人天最少。

我们也可以体会得到,现在造恶业的人比比皆是、层出不穷,行持善法者可谓少之又少。不信你到大城市的十字街头,或者商店、餐厅里看一下,多少人没有发菩提心、没有行持清净戒律、没有念佛经?而身口意造恶业的又有多少?毕竟因果始终不虚,恶业的果报肯定只有成熟于恶趣。

以前初劫或圆满劫时,人们不会造十不善业,据历史和《俱舍论》的观点,那时候根本没有地狱众生。后来随着道德败坏、人心腐化,造恶业的现象愈演愈烈,尤其是当今末法时代,众生造的罪业极其可怕,诚如《地藏本愿经》所言:“南阎浮提众生,举止动念,无不是业,无不是罪。”故而,大多数人死后会堕入恶趣。《四百论》也说:“由于诸人类,多持不善品,以是诸异生,多堕于恶趣。”

大城市的人每天都在造恶业,即便是一天所造,比如杀生吃肉,也令自己千百万年不得解脱。包括在座许多出家人,以前在家时造了不计其数的恶业,现在很多地方充满“人间地狱”,有时一走进大餐厅,几百人一大桌一大桌在吃活生生的鱼虾,纵然我们没有神通,但通过这种行为也能断言,他们死后必定堕入恶趣,这没什么可说的。因此,之所以地狱众生那么多,其原因由此可见一斑。

所以佛陀说:“得人身者,如爪上土;失人身者,如大地土。”

 

2、为什么得到修学佛法的人身并不容易?请以现实生活中的现象进行分析。

答:《大圆满前行》,其实修起来很容易,只要对佛经中的比喻细心琢磨,就能明白人身有多难得。毕竟佛经千真万确,故我们要有虔诚的信心。

善趣众生少之又少,对此不光是理论上明白,当下我们也可以观察:比如在夏季,仅仅一方草地上的含生,或一个蚁穴中的蚂蚁,其数量就超过了南赡部洲的人数。(夏天草地上的虫蚁非常多,正因为如此,佛在戒律中规定:夏季三个月中,出家人要禁足安居,不能随便在草地上游行,以免踩杀地上虫类。虽然,若不是故意踩死,佛经中说罪业并不大,但还是会伤害其它生命。)夏天的时候,你不妨到山上观察一下,看佛经中说的是否正确,人与旁生的数量是不是真有那么大差别。

单看人类其实也一样,若观察无有佛法光明之边地的人数,就会认识到生在有佛法光明地方的人极为罕见。现在有些大城市里,说没有佛法吧,也不是完全没有,还是有人信佛、有人出家,但佛法一点也不兴盛。佛教兴盛的藏地,可以说人迹罕至,有时候要坐好半天车,才看见一户人家。

除了出家人以外,佛教徒中居士占相当一部分。但是有些居士学佛,只求家庭平安,完全是为了今生,想获得解脱、行持善法的寥寥无几。比如上海1800多万人,希求解脱者又有多少?有时候可以观察一下。他们若没有行持善法,造的恶业大如山王,死后会不会堕入恶趣?1000多万人中,有没有1万人有把握转生人天?如此推算,恶趣众生是不是很多?通过各方面观察,就会明白得一个修学佛法的人身多不容易。

 

3、名词解释:珍宝人身  普通人身

珍宝人身:无垢光尊者在《心性休息》中说:“自在闻思精华义,调己劝他行善法,修行山王极稳固,彼等仙人胜幢相,无论在家或出家,即是珍宝之人身。”意思是,闻思佛法的精华教义,调伏自己的三门,劝勉别人行持善法,修行如山王般稳固真正的修行人始终如一,十年前是这样,二十年后依然不变,这才是具有珍宝人身。

普通人身:倘若你对具足十八暇满、远离十六无暇还有缺憾,即便在世间法方面聪明伶俐、智勇双全、地位显赫、智慧超群、美名远扬,但也称不上是珍宝人身。世间有许多成功的国家领导、商业巨子,看似呼风唤雨、无所不能,可这种福报也许会让他造很多业,反而成为堕入恶趣的前兆。古人言:“堕恶趣之前当人王。”所以,得这种人身并不稀有,充其量只能算是普通人身,或者称为相似者、灾祸者、无心者、空返者。

 

4、明白六道众生的数量比例,对你今后修行有哪些帮助?

答:我们上半生虽已迷迷糊糊过了,但从今以后的下半生该以何种方式度过,权力完全在于自己。正如藏地有句俗话说:“重新穿衣服,重新系腰带。”所以,我们从现在起要重新做人,让自己下半生变成真正的修行人,否则,得个人身却白白耗费掉,实在太可惜了!

对此深思一番之后,想到自己如今已获得了真实暇满,拥有修行佛法的机会,应当感到无比欣慰、喜悦。假如暇满的所有功德完整无缺,那从今天起,就已实现了所谓的珍宝人身。

师兄的体会: 从心坎里生起珍宝人身的感觉,应该珍惜拥有的暇满人身,珍惜修法机缘和修法时间,努力少造恶业,全力以赴,勇猛精进,修持正法,希求早日获得解脱。

《前行广释》第26课辅导及思考题

本站接受捐助,随缘捐助,随喜您的发心,

所有捐助均用于本站维护。

相关文章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