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位置: 首页 > 辅导 > 维摩诘经 > 正文

《维摩诘经》第7课讲记

本文作者: 发布时间:2018/4/25 0:58

今天继续讲《维摩诘经》,在讲《维摩诘经》之前,我先说几句。

第一件事情,今天是世界读书日。包括学校在内的不同团体,都开展了一些读书活动。

学习很重要。为了遣除众生相续中的无明黑暗,我们应该多出一些书,并且还要读书,这是至关重要的。

如今这个时代,可称为“娱乐时代”。大家都沉溺于五花八门的视频、音频,亲自去阅读有意义、有价值的书的人可谓凤毛麟角。

我们现在学习《维摩诘经》,就是希望大家能通过学习来提升自己的智慧。同时,我们也有必要参阅各种与《维摩诘经》相关的古大德讲记,以及现代人对《维摩诘经》的解释。同时,还应该将自己学习的点滴感想与体会都记录下来。

如果针对《维摩诘经》的每一品,都能写一篇总结性的感想之类的简单论文,那再好不过。这样的学习,就是稳扎稳打的,而不是浮光掠影式的。

当然,这不是强制性的规定。我始终认为,在学习一部论典期间,这样做非常有必要。

有时候,包括我刚才念传承时都在想,在短暂的人生当中,能拥有读诵、思维大乘经典的机会,并能常常串习,念念不忘地修行,具有非同凡响的意义。我自己也很欢喜,发自内心地欢喜。

第二件事情,在座各位应该清楚,现在是21世纪。21世纪的佛教徒与以往传统佛教徒相比,也许在某些方面应该有所差异。

为何这样讲呢?因为,过去时代的传统观念,相当一部分是存在于一些形式与仪轨的念诵当中,或者通过某些特殊的聚会,就完成了佛教的教义。传统佛教的生命,就这样一直延续到了今天。

但在如今的21世纪,全球已经进入到全面开放,各种文化都相互融合的特殊时代。在这个信息爆炸的大环境里,每个人手里,都掌握了海量的信息。作为佛教徒,我们的首要任务,是通达佛教所讲的精髓,所以更要提倡闻思修行。

过去信息比较闭塞,佛教徒念佛,大家都很虔诚,这样一心念佛就可以了。参禅也是如此,只需一门深入地直接参禅、打坐。

但事到如今,明白自己为什么要参禅,为什么要念经的道理显得尤为关键。如果对佛理一窍不通,就很容易产生怀疑,甚至有被社会抛弃的危险性和可能性。

因此,21世纪的佛教徒,不仅要秉承古代一脉相承流传下来的所有仪式与传统行为,不能随意舍弃。更重要的,是要与时俱进、紧跟时代,要永葆学习的能力与习惯。

我认识的有些佛教徒,尤其是某些居士团体,近十几年以来,大家都非常精进。

昨天,有个很有智慧的人给我说:“哇,你们外面的有些团体学习非常棒!”无论是平时的学习、小组的研讨,包括自己的写作,做功课等等,都令人十分佩服。

我自己也认为,在当今时代,佛教徒既要懂得传统文化,更要注重知识的更新换代,这样一来,佛教教义就能紧跟时代,不会因为理念陈旧,与发达的新科技不相匹配,而遭致抛弃或淘汰的命运。

我在16岁之前,都是一个牧童,懵懵懂懂、茫然无知。除了每天在山上拿着转经轮和念珠,与蓝天白云作伴,与松鼠、旱獭、牦牛为伍,其他都一无所知。虽然之后进入了学校,读书却读得很差。现在特别后悔的事情,就是那时候没有好好学习。当然,那时候也没有很好的学习环境,连学藏语的环境都十分勉强,汉语、英语就更不用说了。整天都在打球、打架中度日,经历了很多的不愉快。

按理来讲,童年时代是非常珍贵的。但以这样的方式度过,确实非常惋惜。看到现在有些学校的学生从小就开始读书,并能遇到称职负责的老师,就特别羡慕。

我经常想,如果我能从六七岁就开始读书,那在我上小学的年龄,就已经中学毕业了,那多好啊!但人生总会有很多无奈。

不过,虽然在学校表现不是很成功,但后来出家以后,也即从85年到这里至今,自己确实比较认真地一直在坚持学习。在学习的过程中,也越来越深深地体会到佛教的深不可测与浩瀚无垠,也越学越有劲头。这不是我为了鼓动大家学佛而口是心非地信口雌黄,而确实是我的亲身体会。无论是在什么样的人面前,如果我要说真心话,我都可以这么说,这是我发自内心的肺腑之言,没有任何的谄曲之心,这样的体会非常强烈。正因为如此,所以我非常想让大家坚持学习。

本来还有两三件事情要讲,但我害怕讲不完,那就明天再说吧!总而言之,作为佛教徒,首先要爱读书,做一名终生学习、终生修行、终生利他的佛教徒,是非常有意义的。

宝积当知!直心是菩萨净土,菩萨成佛时,不谄众生来生其国;

佛陀告诉宝积菩萨,直心是菩萨的刹土。当菩萨成佛的时候,不谄曲的众生,将转生到这个国家。

现在正在讲心净国土净。将来的菩萨刹土到底是什么样的呢?前面也讲了,空中楼阁是子虚乌有的。就像世间办一所瑜伽馆或咖啡馆,也要根据受众群的喜好与阶层,而设计、装修自己的场地。同样,作为一名菩萨,肯定要设计自己将来的刹土。那么,未来的刹土是什么样子呢?其实,刹土里面的众生,都是通过修行而来的。

修行很重要的。修行比较好的人,感觉哪里都是清净刹土。去到城市会感慨:啊!城市里很好啊!众生个个都像菩萨一样。如果住在寂静处,也会赞叹:啊!喇嘛钦!这里很舒服啊!接触任何人,都感觉对方像菩萨一样善良。在他的境遇中,一切人和事都是美好的。

反之,如果我们自己的精神有问题,则看见每个人都像魔女魔鬼,面目狰狞、面露凶光。去到任何刹土,都感觉像是荆棘屋,不禁毛骨悚然。很多人的修行,与心情关系密切。如果心情非常……(咳嗽喝水)

所以,《维摩诘经》现在所讲的清净刹土,其实是众生的一种自现,与密宗《大幻化网》里面所讲的自现刹土比较接近,但并非完全一模一样,但正在逐步靠近密宗的说法。其实,这样也符合推理。否则,如果真的有一个实执性的刹土,则在净见量面前很难成立。

“直心是菩萨净土”,所谓直心就是无有谄曲之心,如《俱舍论》中所说,无有谄曲之心,即为菩萨刹土。

“菩萨成佛时,不谄众生来生其国。”这句的意思是,菩萨成佛时,无有谄曲之心的众生会来到其面前。由于在因地时修持了无有谄曲之心,将来在你所创造的净土中,也必然悉数感召无有谄曲之心的眷属。

阿弥陀佛的净土庄严,与阿弥陀佛的前世愿力有相当大的关系,原因也即是如此。因此,修持直心,无有谄曲之心的众生将来也会显现在你的国土中。

具体而言,直心也即真诚、诚实之心,无有狡诈、谄诳和欺骗,心地清净而纯真。《二规教言论》中有一品专门讲了正直之心。不过,有些人自称心直口快,无论贪心、嗔心都毫不掩饰,看到他人过失也口无遮拦。其实,这倒不一定是此处所讲的直心,很多时候这只是没有智慧的表现,所思所想一概在别人面前暴露无余而已。有智慧的人应当区分场合,就像华智仁波切在《前行引导文》中所讲的,有时候心有所虑而嘴上不宣,有时候说说便罢而并不付诸实施。比如,有些人生起嗔恨心后,虽然很难控制情绪,但除了在口头上恶狠狠地说“我要打你”、“我要杀你”,而并不会真正付诸实际。

所以,此“直心”非彼“直心”,此处所讲的“直心”,是修行人应当具备的正直之心。正如沩山禅师云:“夫道人之心,质直无伪,无背无面,无诈妄心。”意思是,修行人的心,正直、清净而不虚伪,不会当面一套背后一套,表里不一。

这样的众生,将来会转生到菩萨成佛时的刹土中。换句话说,自己先求这样的心,将来自己的佛土就会感召这样的众生。

以上是第一种心,前辈祖师都认为,直心是根本,有了直心作为根本,才能有深心。

深心是菩萨净土,菩萨成佛时,具足功德众生来生其国;

深心,在藏文中是“胜解信”,形容道心坚固、稳重,不容易被他人所改变。深心不是简单、肤浅之心,心态不稳而起伏不定,始终无法安住。菩萨净土中的眷属,修行之心都专注而稳固。由此深心,也就是说,由于道心坚固,各种智慧资粮和福德资粮也悉皆具足。

所以,菩萨应先有直心,在此基础上再有真诚、坚实的胜解信。

胜解信不是仅仅挂在口头上的,(上师念藏文),如《萨迦格言》云:“愚者学问挂嘴上,智者学问藏心底,麦秸漂于水面上,宝石沉没于水底。”比喻一些智慧浅薄之人,略知皮毛便夸夸其谈,就像麦秸只会浮在水面上一般。而智慧盈满之人,往往深不可测,就像宝石一样沉在水底,必要时智者一定会滔滔不绝地讲出来,没必要时智者绝不会自我炫耀。

修行人就应当这样,首先要具有直心,而后再具有深心。如僧肇大师言,这本身是一种修行次第。

菩提心是菩萨净土,菩萨成佛时,大乘众生来生其国。

有了直心和深心以后,就应当发无上殊胜菩提心。众所周知,发菩提心的内涵是,从现在开始,我要发誓度化天下无量无边的众生,为此,而成就圆满正等觉的佛果。

菩提心就是菩萨净土,当菩萨成佛时,刹土中全是大乘佛子,而没有一个小乘佛子。就像阿弥陀佛的极乐世界中除了具足利他之心的菩萨之外,没有恶趣众生、邪见者以及声闻缘觉。

所以,现在发无上菩提心,此即为我们的道场。

我们常说,“直心是道场”。这句话有很深刻的含义。许多人在闻思修之前对此只了解字面意义,经过闻思修之后会明白,先修般若波罗蜜多,或先修无上菩提心,都具有无比特殊的功德和利益。

每次讲经说法,都会提醒大家发菩提心。而菩提心的具体内容此处不作广讲,很多大乘经论中讲得很清楚,包括菩提心的功德、利益、分类和界限等等。这里是告诉我们,修菩提心将来就会得到大乘佛子之佛果。

依次具有以上三种心——直心、深心、菩提心,这是大乘佛法的修行次第。对我们而言,首先做人应当具有正直而不谄曲、无有狡诈之心的人格;在此基础上具有胜解信;然后按照大乘佛教的教义,发起无上菩提心。这就是对每个佛教徒的基本要求。

有了以上三种心以后,就开始讲六度万行。首先是布施波罗蜜多。

布施是菩萨净土,菩萨成佛时,一切能舍众生来生其国;

当菩萨成佛时,一切能舍的众生都转生到他的刹土。

布施是什么呢?就是菩萨的刹土。此处说法与显宗不同,显宗不会说布施是刹土,但是布施的确会在将来创造自己的刹土。将来自己成佛的刹土中,一切众生都没有吝啬心、具有舍心。

藏族有一句形容吝啬心的俗语:“拔出鼻孔里的毛,眼里会流下泪血。”不知对应的汉语怎么说,它的意思是,拔出鼻孔里的毛时,就会因为感到疼痛而流泪,就像有些人稍微做一点小布施就心疼不已。比如几个人一起吃饭,买单的人掏一点钱都非常伤心。

常作布施之人,将来成佛时,周围不会有吝啬之人,全是大方舍得之人,吃完饭都抢着付钱(众笑)。三、四个人抢来抢去,实在没办法,餐厅老板就建议说:“那你们以后每天轮流付钱吧。”(众笑)老板这样说当然是有目的的。(众笑)

无论是财布施还是法布施,将来成佛时所有眷属皆是能舍得的。如吉藏大师在《维摩诘经义疏》中所说,将来成佛时,这些接受布施的众生都能“同生彼国”。

比如,今天以财布施利益五百人,以此因缘,将来这五百人都能转生至同一清净刹土。法布施也是如此,凡是与法结缘之众生都将一起转生至同一刹土。《百业经》中就描述了这样的公案:释迦牟尼佛在因地时,曾用身体对五个夜叉进行布施,后来佛陀成佛之时,这五个夜叉转生为五个婆罗门,成为佛陀座下的五比丘。所以,现在的布施行为,能为将来成佛与刹土种下善妙的因缘。

其实,布施极为殊胜,能让每个众生都心生欢喜。《大智度论》中也讲过,布施无论大小,接受布施的众生,包括旁生或怨敌在内,无不生起欢喜心。所以,有时候如果其他方法都不能奏效,最后也可以尝试做一些布施。尽管布施的对象并不一定会存感恩之心,但总体来讲,众生对于布施还是乐意接受的。

有一次,我在家里处理一些杂物,寺院里一个喇嘛对我说:“不能用的都给我吧,我再把它们分给其他人,他们都会欢喜的。”我说:“不用吧,这些东西好像一点用处都没有。”但他仍然坚持:“没事,肯定会有人需要的。”所以,布施的时候,有些东西对这个人来说没用,但对另一个人来说可能恰好是雪中送炭,直接或间接都能对众生产生利益。

我们在因地时学会布施是很有必要的,这样,将来慷慨之士都会来到自己的国土中。否则,如果自己身边充满吝啬鬼,那这个刹土就有点可怕了。(众笑)

接下来讲持戒。

持戒是菩萨净土, 菩萨成佛时,行十善道满愿众生来生其国;

“持戒是菩萨净土”,这个讲法挺好的,即行持戒律就是菩萨的刹土。菩萨成佛的时候,行持所有的十善道,满众生的愿,并让这些众生都转生至其国土中。

僧肇大师也曾说过,无量戒律归根结底都摄于十善道之中。本来包括菩萨戒、别解脱戒在内的所有戒律数量众多,但是,所有戒律都可归于行持十善道之中。

十善并不仅仅是佛教教义,也是人类共同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全世界任何国家都会达成共识,对本国民众而言,谁都不愿意接受十不善业,无论是杀人、偷盗、邪淫、妄语、粗语、离间语,还是贪心、嗔心、邪见。对此,各个国家均大同小异,最多是在具体规则上稍有差别。

佛陀所宣讲的这些道理可谓放之四海而皆准,无论是否佛教徒,也不管有没有受持戒律,任何人只要行持非法,就毫无疑问地会在心识上种下恶的种子;相反,凡是行持十善,也会自然而然地带给自己的生命极大的利益。所以,持戒不可或缺,而行持十善又是持戒的根本。

这里并没有讲更高级的菩萨戒和密乘戒,只是强调行十善道,以大乘的方式满足众生的愿望,以此因缘令之转生到这个刹土。

下面是讲安忍。

忍辱是菩萨净土,菩萨成佛时,三十二相庄严众生来生其国;

安忍是菩萨的刹土,当你成佛的时候,“三十二相庄严众生来生其国”。

安忍的确也很重要,如果经常修安忍,生生世世都将感召庄严之相。月称论师在《入中论》中也讲:“忍感妙色善士喜。”安忍能感得妙色,生生世世相貌庄严。“善士喜”,所有的人都喜欢你。相反,如果未修安忍,则会面相丑陋,令人嫌弃。虽然色相乃假合之物,但无论古今,人们都比较看重相貌。不论男女,如果长得美貌帅气,那一般会在这个世上比较吃香。不过总的来讲,相貌庄严之人,也容易傲慢,常常显露于人前而不自知。

实际上,庄严之相也是由自心而产生的。这里讲“忍辱是菩萨净土”,也即通常所说的“相由心生”。西方有一个与此类似的故事:一名画师打算画一幅以宗教人物为题材的画作,他需要天使与魔鬼两个模特,于是便四下寻找。不久,他找到了一个10岁左右、相貌可人的模特,创作出了一副非常成功的天使画作。接着,他又去为魔鬼寻找模特,但一直未能如愿。一晃十几年过去了,一次,画师在一个酒吧里看到一位长相十分丑陋、恐怖的人,并把他作为魔鬼画作的模特,而这幅作品也获得成功。然而,令画师难以置信的是,这两个模特竟然是同一个人!原来,这名年轻人原本在十岁时心地善良,因其善心善行,所以拥有一副天使般的面孔。然而后来由于教育等各种际遇,他染上了酗酒、赌博的恶习,无恶不作,并最终沦落为无所事事的流浪者,由于恶行累累,如今他已变得像魔鬼一般丑陋。

暂且不论这个故事的真假,佛教里也经常讲“万法唯心造”。的确,这一点从我们自身的经验也可以看出来:如果一个人心地很善良、助人为乐,那大家都会喜欢他,即使他长得不够好看,也能给大家留下一种非常好的印象;而对于无恶不作之人,即使他的相貌不错,人们也会害怕他、远离他,最终连他自己也会觉得像魔鬼一样。所以,哪怕只是就相貌而言,修持安忍也会非常有意义。

世间人贪着的相貌、长寿等福报,若没有修安忍,今生来世都很难得到。寂天菩萨在《入行论》中也说:“生生修忍得,貌美无病障,誉雅命久长,乐等转轮王。”生生世世修持安忍,就会相貌庄严、身体健康、寿命长久、美名远扬,就像国王一样在即生中无需勤作、自然而然地而获得财富等各种圆满。

很多人都十分在意自己的相貌、健康、名声,以及自己能否“长久住世”。有些爱发脾气的人会说:“你们要注意哦,不要让我发脾气,否则,我不一定长久住世,会示现圆寂的!”但实际上,也许整天发脾气,正是短命多病的主因。我们往往会把很多问题归咎于别人,但其实最主要的原因还是与自心有关。

精进是菩萨净土,菩萨成佛时,勤修一切功德众生来生其国;

精进是一切功德的来源。如果一个地方有精进之行,那就是菩萨的刹土。当菩萨成佛的时候,所有精进的眷属都会聚集在这里。

不管是我们的法师,还是世间的老师,个体之间都有差别。有些老师周围的眷属,全是不精进的懒惰者,于是只能天天用鞭子抽:“啊,你们怎么不精进呀,就知道睡懒觉,今天全班的人都没有来,为什么!”

有些老师甚至会因此哭泣:“我怎么这么倒霉,全学校所有不听话的孩子都在我面前,他们又难看又愚笨又痴呆……”(众笑)

其实外境都是心的显现,也许是由于你前世不精进,现在你的眷属也全都不精进。就像一名企业家,他周围人的水平和他自身也密切相关。所以,作为管理者,也需详加思索,你周围的眷属是美好的还是丑陋的?假如是美好的,一半归功于他们,一半归功于你自己。总之,如果我们自身精进,就会感得眷属精进。

很多经论当中讲,精进跟善法有直接的关系。《大乘理趣六波罗蜜多经》云:“譬如风吹火,随小渐成大,精进亦复然,善法而增广。”比如风吹火的时候,虽然最初的火势很小,但会渐渐增大,变成熊熊烈火。精进也完全一样,哪怕是很微小的一个善法,但是通过精进修持,也会越来越增长广大。

同样的道理,精进的人即使不是很聪明,但因为努力,他也可以在很短的时间当中,不断生燃出智慧的火焰。

相反,如果你极其懒惰,那即使你自认为很成功,实际上,无论世出世间法,你都根本不会有任何长进。

佛教团体也不能特别懈怠,在短暂的人生当中,大家还是需要精进努力。虽然,严格按照大乘佛法中真正的精进波罗蜜多来行持,对我们而言并非易事,但我认为,对自己起码的要求还是应该有,每天最好能给自己制定行持善法的任务,这样方能精进起来。

有时我们也需要有一些压力。在网上听课的道友,再忙再累都一直强迫自己努力坚持听经闻法。我尤其佩服那些在时差不同的各个国家想尽一切办法坚持听课的人。有些人即使由于各种原因,当天实在无法听课,第二天也会及时补上,一堂课也不会落下。这样的精进十分值得赞叹!

在闻思修行佛法时,如果没有这种精进,那我们就跟不懂事的孩童无有差别。如果没有老师和父母的管理,这些孩童就会整天沉溺于玩耍,最后可能连小学学业都难以完成。

我以前在微博上也发布过类似的信息:凡夫人就象一群调皮、不懂事的孩子,如果没有老师和家长的引导,除了天天在五欲妙乐中嬉戏之外,不会自觉学习文化知识。

如果坚持精进闻思修行已经成为习惯,那么想不精进都不可能。当看到众生处于水深火热当中,深知短暂人生的无常性,精进的人一定会以最大的努力去行持善法、利益众生。

禅定是菩萨净土,菩萨成佛时,摄心不乱众生来生其国;

禅定就是菩萨的刹土,就禅定就是菩萨的刹土,当菩萨成佛时,“摄心不乱众生来生其国”。“摄心不乱”,在藏文,或是唐译版本,或者是吴支谦翻译的版本中所用的词语是“正知正念”。也即以正知正念入定的众生会转生到这个刹土中。

“摄心不乱”和“正知正念”的含义相同。如果我们的心一直散乱,则无论做什么事都无法成功。当然,“摄心不乱”不是让你安住不动、天天禅定,而是让我们在行持任何善法时,心一定要专注。念咒语,就好好地念;听课,就专心地听;发心做事,就认真地做。总之,无论做什么都需要非常专注。否则,没有禅定和正知正念的人,做事情就如蜻蜓点水、浮光掠影一般,没头没尾,毫不专注,所做的事情最后也很难圆满。

每个人来到这个世界,应做什么以及该怎么做,都要以正知正念来摄持。要讲课,就一定要认真、专注地完成;要听课,也应从头到尾专注地听完。

听课时,也许会遇到听不懂的道理,法义无法立即融入自心,但你要了知:“这些道理是佛陀留下来的真正的智慧,我必须认真专注地听闻。”如此要求自己很有必要。有时候,我阅读一些东西方不同国家、不同文化背景的书籍,也觉得难以理解,但我认为开卷有益,所以仍然专心致志地坚持读完,结果往往受益匪浅。

其实,每个人都应该反观自己,用正知正念来观察自心。如果心没有专注,任何事情都很难善始善终。现在有种说法叫:多元化时代。因为信息非常发达,一个人可以同时拿着不同工具,一边刷微博,一边看电视,一边给别人打电话、发信息,心完全散乱、不专注,所做的事情效率也不高。而只有循序渐进、按部就班地把一件件事情认真、专注地进行,才能高效率、高质量地完成。

前辈大德的许多格言都在指导我们怎样摄心不乱地做事。比如,走路时,一只脚稳稳地踩在地上,另一只脚才能抬起。没有智慧之人,同时做一大堆事,结果一件都做不好,这是非常不合理的。所以,修行也应当“摄心不乱”。目前,关于“摄心不乱”有很多不同的解释方法,也都是不错的。有些人把一些禅修方法用于世间,并且,这样的方式被大众广泛接受。

对于各地发心人员来说,无论是在何种发心岗位上,都是自己选择的,而不是像监狱里的囚犯,被迫劳动。所以,既然是自愿选择,那就应当“摄心不乱”地认真对待,这非常重要。很多人经常自诩为认真之人,但是不是自以为是,是不是名副其实,大家唯有时刻反观自照方可清楚辨别。于我而言,无论是讲课、翻译还是其他事,我都会尽己所能地认真对待。

以上是讲“禅定”,“摄心不乱”即是禅定。

智慧是菩萨净土,菩萨成佛时,正定众生来生其国。

智慧是菩萨的净土,当菩萨成佛的时候,正定众生会转生到这个国土中。

“正定”,按照窥基大师的解释,应当理解为,由于众生具有不同根机,一些众生具有真正的禅定智慧,而一些众生稍逊一筹,更多的众生则是散乱度日,故而依照根机可以将众生分为正定众生、邪定众生和不定众生。其中,证悟人无我的是正定众生,这部分众生能转生到这个国土中。

此处的“正定”或“智慧”,并非平时我们所说的“小聪明”,而是证悟空性的智慧。证悟空性的智慧,才是真正的智慧,它对每个人而言都格外有意义。

《宗镜录》中云:“五度如盲,般若如导。”意即五波罗蜜多好比盲人,般若则如导师一般。其中对此有很好的阐释,比如,如果不以般若摄持布施波罗蜜多,则财富等果报在很短的时间内就会耗尽,无法延续下去;持戒虽能使人转生善趣,但在感召短暂的果报以后也会终结;安忍虽令人相貌庄严,但几世之后也会烟消云散;精进虽能令今生来世获得诸多功德,但瞬息之间也会消耗殆尽;禅定虽在生生世世中具有摄心的作用,但若无般若波罗蜜多的摄持,也只沦为世间的禅定,最多转生至色界、无色界等,而无法脱离轮回。

所以,只有真正通达心的本性,并以般若之大力摄持一切所造之善根,方可令善根在乃至成佛之前都不会消失。就像一个大手大脚的人,会很快将手中的财富挥霍一空,但如果将钱财存放在可靠的银行里去获得定期的高额利息,财富才不易耗损。故《宗镜录》又云:“若万善无般若,空成有漏因,不契无为果。”所有善根如果没有般若的摄持,就会成为有漏的因,转瞬即逝。“不契无为果”,不会契合无为之果。

其实,我们现在所积累的每一个善根都需要以般若波罗蜜多来摄持,如此才能转变为长久的成就之因,这非常重要,也是众多高僧大德经常强调一定要修持般若波罗蜜多的原因所在。如果没有般若波罗蜜多的摄持,那我们的布施、持戒等六度万行,都会失去究竟意义,希望大家懂得这个道理。

如果没有空性智慧的摄持,随着我们的色身不断在六道轮回中转换,有些有漏的善根、美妙的身份,到了一定时候就会消失无踪。以射箭为喻,就是“强弩之末,不能穿缟”,箭的力量会渐渐消失,最终坠落于地。相反,如果箭能够被一种特殊力量驱动,则可以一往无前,直至远方。同理,我们所作的布施等善根属于福德资粮,本来无法长久,但如果以般若波罗蜜多为伴,那么,这些善根乃至成佛之前都不会耗尽。

建议大家方便之时阅读一下《宗镜录》,书中对很多经论教义作了解释,汇集了前辈大德的诸多智慧教言。

接下来讲四无量心。

四无量心是菩萨净土,菩萨成佛时,成就慈悲喜舍众生,来生其国;

四无量心就是菩萨的刹土,当菩萨成佛时,具有慈悲喜舍四无量心的众生将来此国土。

大家都知道,修菩提心的前提是修四无量心。现在学院的各个班级都在修四无量心,听说效果很好。建议大家在修持的时候,要参考阿琼堪布的《前行备忘录》,其中的修法非常细致,相当有加持力。大家对四无量心的修法应该都较为熟悉,故不广说。

《维摩诘经》第7课讲记

然后讲四摄。

四摄法是菩萨净土,菩萨成佛时,解脱所摄众生,来生其国;

所谓四摄,就是布施、爱语、利行和同事。四摄法是菩萨的刹土,当菩萨成佛时,依四摄法而解脱的众生将转生于此国土中。

《大乘经庄严论》对四摄讲解得颇为细致。

今天是不是讲得太快了?因为我一会儿还有事情要处理,翻译如果跟不上请谅解。(上师喝水)今天我没怎么喝水(众笑)。以前上师如意宝讲课时,我作同步翻译,上师有时讲得特别快,我就会感觉上气不接下气,所以,同步翻译的确是一件非常辛苦的事情,我深表理解。

六度和四摄中都包含了布施,其差别在于,六度的主要目的是遣除众生饥渴的痛苦,四摄不但要遣除众生的痛苦,还要摄受他们并将之安置于解脱道。

爱语,即说和蔼语、柔和语或柔软语。当然,爱语在显现上并非都是甜蜜的语言,有时,为了利益众生,爱语不一定显得非常温和。只要能度化众生、调伏其心的语言,都可以被称为爱语。

利行和同事则无需解释太多,大家应该都十分清楚。利行,就是做任何事情都要利益他人,这样一来,众生也容易接受。同事,就是以身作则、身教为主,希望众生做什么事情,自己也要同时去做。比如,如果一名老师,自己经常去酒吧等娱乐场所活动,却要求学生好好看书、认真学习,学生们又如何能从令如流呢?反之,如果老师潜心学术、热衷学习,那学生自然而然会受到潜移默化的熏染。相信大家都能明白此理。尤其是立志于度众生的发心菩萨,度众事业是与自己的行为密切相关的。面对重要之事,不要光是嘴上说一说,最好都能亲历亲为,这也是我的信条。

当然,退而求其次,若只能够口头上说说,也聊胜于无。我曾和一个堪布开玩笑:“你经常妙语连珠,头脑中也充满奇思妙想,但做的事情好像很少。”他说:“头脑里不想,口头也不说,那更不行,能说一下也算不错。”(上师笑,众笑)我说:“你说得也对,但最需要的是做,而不光是想一想,然后口头上说一下,只是点到为止,我们需要付诸于行动。”

比如布施,假如一个众生非常可怜,而我们却只是心里想一想,口头说一说,并没有亲力亲为去布施,这种“画饼充饥”的做法,又怎能遣除众生的痛苦?

六度四摄的菩萨行为中,除了布施、爱语、同事,更重要的还是亲自去做利他的事情,哪怕点点滴滴,也要自己去做,应该勤快一点!

我们很多菩萨就很好,学院大多数道友没有傲慢心,也不端架子,什么事都尽力去承办,这是很好的风气。如果实在做不到,尽量直说:“这个事情我没有办法。”那也很好。

现在有些人却不是这样,表面看来答应了,但内心却根本不愿意帮助众生,故而一直拖延,这就不是具足修行人的风范。总之,在做事的过程中,比心有所想、口有所言更重要的,是言出必行。

方便是菩萨净土,菩萨成佛时,于一切法方便无碍众生,来生其国;

善巧方便是菩萨刹土。成佛的时候,对什么事都要有一种善巧方便。藏文里还讲到善观察。好像唐译(不同的译本解释不同)里说的是“无碍”。一是具足方便,二是善于观察。具足以上功德的众生,便会来到这个国家。

无论做任何事情,若具足善巧方便,虽然做的事情微不足道,但结果却善妙美好。

窥基大师在《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幽赞》还讲了“回向”和“拔济”。“回向”是很好的利益众生的善巧方便。“拔济”,即拔除、救济一切众生的痛苦与灾难,诸如放生,扶贫等等,都是很好的善巧方便。

善观察,前来的这些众生都善于观察。因为你在因地的时候具有方便和善于观察,到了果地时,相应的菩萨也会前来。所以,我们现在做事时,具有方便和善于观察真的很重要!

同样一件事情,若承办者既有方便,又善于观察,则做起来得心应手,结果也水到渠成。倘若不具足方便和善于观察的能力,则做任何事情都举步维艰。

世间事如此,出世间的修行也是一样。若能以菩提心、三殊胜摄持,即使一个微乎其微的行为,其结果也无比广大。如果没有善巧方便,或许做事就不是那么圆满。

哪怕想到一句“嗡嘛尼呗美吽”,其果报也不可限量。我小时候经常念“嗡嘛尼呗美吽”,还写在手上、悬崖上,并刻在石头上。据经论记载,众生看到或听到“嗡嘛尼呗美吽”这个咒语,功德无法蠡测。所以,会操作电脑的人,应该多依靠各种视频、音频,广为传播藏文的“嗡嘛尼呗美吽”。

即使对方没有信心,但在他打开手机和电脑时,仅仅在他眼前晃一下也可以。如果实在太忙,也可以忙中偷闲地利用发微信的机会传播此咒。

如果有人在微信上找我,刚好赶上我特别忙,实在没时间回复,我也不管对方爱不爱喝咖啡,先发个咖啡的表情过去。但对方看见咖啡并没有什么用,如果发“嗡嘛尼呗美吽”,就能为别人种下一个善根。所以,我们要具足善巧方便。

如同发菩提心的功德不可思议一样,具足善巧方便,也能获得不可估量的利益。在佛教里,特别是在密宗里,就有特别殊胜的善巧方便。

前两天我们讲《大乘经庄严论》时也说到:具有智慧没有方便是束缚,具有方便没有智慧也是束缚。方便和善巧很重要的原因也在这里。这里讲到,具有方便无碍的众生将转生其国。

《维摩诘经》第7课讲记

三十七道品是菩萨净土,菩萨成佛时,念处正勤神足根力觉道众生,来生其国;

菩萨成佛时,具足行三十七道品的众生将转生其国。具体来讲,三十七道品即:小资粮道时具足四念处;中资粮道时具足四正勤;大资粮道时具足四神足;加行道暖位、顶位时具足五根;忍位、世第一法位时具足五力;一地菩萨(见道)时具足七觉支;二地到十地具足八正道。

关于三十七道品,《智者入门》中讲:大乘的三十七道品和小乘有所不同。比如四念处,小乘是观自己的身体、感受、心念等等,而大乘是观自他一切众生。再如,在小乘中,“苦空无我”就算胜义谛,但大乘却认为,名言中一切如梦如幻,胜义中连“苦空无我”也不存在。诸如此类,《智者入门》讲了很多道理。

不知道你们看《智者入门》没有,可能排版时文字太小的原因,(汉文)印刷出来很薄很薄的一本。我看到英文版好像有很厚的三本书。这本书早已经翻译了,但不知道大家学了没有,仅仅翻译却没有人学,那也起不到什么作用,大家也不能懂得其内容。如果真的讲了、学了,才能体现其价值。

以前汉传佛教和藏传佛教的许多经论被翻译出来,却全部束之高阁,没有人学习,实在很可惜!我去西方有些大学的时候,也发现很多学校都有《中观庄严论》、《中观宝鬘论》、《宝性论》等等。我问他们的一些教授,《中观庄严论》中是怎么讲中观总义的呢?教授也是用“善巧方便”来回答(众笑)。“善巧方便”知道吗?所以,我认为,在短暂的人生中,学习并通达这些论典的内容,价值不可估量。

回向心是菩萨净土,菩萨成佛时,得一切具足功德国土;

回向很重要。《华严经》也讲:“菩萨愿力遍一切,譬如真如无不在,若见不见念悉周,悉以功德而回向。”意思是,菩萨通过愿力回向以后,无论见到或见不到的众生,都能得到利益。比如我们今天以《普贤行愿品》作回向,就能使能见与不能见的众生皆得利益。

这里也讲到:“得一切具足功德国土。”所以菩萨的回向非常重要。

说除八难是菩萨净土,菩萨成佛时,国土无有三恶八难;

宣说除掉八难,是菩萨的净土。八难,即八无暇,暇是闲暇之意。这种菩萨成佛时,其国土中没有三恶趣——有些版本里是说没有三恶(没有说八难),但其实三恶趣和八难中都包含了三恶趣。藏文中没有说”三恶趣”,而是说没有“一切恶趣”,意即此国土没有八难——三恶趣(地狱、饿鬼、旁生)、长寿天、边鄙地、佛不出世、(上师念藏语)、邪见、业际颠倒、喑哑。

《大圆满前行》中讲到:“地狱饿鬼及旁生,边鄙地及长寿天,邪见不遇佛出世,喑哑此等八无暇。”

自守戒行,不讥彼阙是菩萨净土,菩萨成佛时,国土无有犯禁之名;

自己守持戒律,不说别人的缺点和过失,这就是菩萨的刹土。这种菩萨成佛时,国土中连犯戒的名称都闻所未闻,“犯禁”就是犯戒之意。

我们不但自己要守持戒律,也不要说别人的过失。有些守戒的人很傲慢,总爱讲别人的戒律不清净云云。其实,除了管理者有时不得不说之外,一般人最好不说别人的过失,如此,将来所成的国土才会变成这样——连犯戒的名称都没有。

如果自己天天说三道四,同时为非作歹,不守持戒律,还诋毁别人,说这个不清净那个不清净,那以后你的刹土不知道会变成何番光景。

十善是菩萨净土,菩萨成佛时,命不中夭,大富梵行,所言诚谛,常以软语,眷属不离,善和诤讼,言必饶益,不嫉不恚,正见众生,来生其国。

“命不中夭”,寿命不会中间夭折,这是不杀生的果报;“大富”,有大财富,是不偷盗,断除不与取的果报;“梵行”,即梵净行,是不邪淫的果报,国土中的所有众生,都行持清净梵行;“所言诚谛”,是不妄语的果报;“常以软语”,是不粗语的果报;“眷属不离,善和诤讼”,是不说离间语的果报。由于因地时不说离间语,故而眷属都不会离开,而且即使有一些争论,也很容易调解;“言必饶益”,是不说绮语的果报;“不嫉”,是不贪的果报,因为嫉妒大多是以贪心引发;“不恚”,是不嗔、没有害心的果报;“正见众生”,是没有邪见的果报;“来生其国”,行持十善法的众生就会转生到这个国土。大概这样解释也可以吧,这些应该不难,比较容易明白。

今天就讲到这里。可能还有一节课就能讲完这一品,剩下的不多了。

相关文章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