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法等性本基法界中,自现圆满三身游舞力,
离障本来怙主龙钦巴,祈请无垢光尊常护我。
为度化一切众生,请大家发无上的菩提心!
发了菩提心之后,今天我们开始学习《开启修心门扉》这部论典。《开启修心门扉》主要是宣讲修心法门。大家都知道,和外道不同的一个特色,佛教主要是在心地上进行修持的。修心的方式有很多,修出离心、修菩提心、观心的本性,总之有很多修心的方法。本论的“修心”是修持舍弃世间八法的心。如果不把世间八法舍弃的话,我们就根本无法入门、无法修持菩萨道,甚至无法真正成为一个佛教徒。所以真正要成为一个佛教徒、成为一个修行者的话,必须要舍弃世间八法。
如何舍弃世间八法呢?本论是从十九个方面进行宣讲的。对于我们来讲,《开启修心门扉》这种修心论典非常重要。本论词句方面不是非常难懂,但意义非常难懂、非常深奥。何以故?就是难以趋入。有时我们会认为,如果空性、大圆满、光明藏难以趋入、非常甚深的话,也许还能理解。《开启修心门扉》为什么说是非常难以深入呢?就是因为我们的习气和论中的法义格格不入。论中让我们抛弃一切世间八法,抛弃今世。而我们的心是想方设法的追求今世,想方设法想要获得今生的圆满。
所以很多大德的教言也提到过:有些人一听到这些舍弃世间八法的修心法,听到这些生出离心的方式,往往听不进去,认为这些简单。或觉的非常恐怖。恐怖的程度,就像以前印度唯识宗以下的有些修学者,听到大空性时生起的恐怖一样。本论让我们放弃今生一切的琐事,舍弃一切世间八法,很多人就非常恐怖。所以说这部论非常深,是指难以和我们的心接近,我们的心难以趋入到这样的法义中。但是这个修心法门却是非常重要的。
以前一位上师对我们的上师仁波切讲:“什么时候你对修心的法门开始有兴趣,说明你的心开始接近于佛法了”。这些大德的教言对我们非常有启发性。我们学完这部论之后,可以观察自己的心态,是生起恐怖吗?是平平淡淡吗?还是非常欢喜。如果非常的欢喜,或者下决心必须要这样做,说明自己的心开始趋向于佛法了;如果听完之后没有什么感觉,或认为这是一种前行的修法,自己是大乘的行者、是修空性者、是修大圆满的人,根本不需要修持这样的教法。也许是内心的恐怖引发,也许就是根本没兴趣。说明自己的心离佛法还是相当遥远。如果开始对舍弃世间八法的法义、词句生起兴趣,那说明你开始趋入修心法中了。所以说这样的论典是非常关键的。
先解释论名——
开启修心门扉
“门扉”是方便的意思,就像进入房间,必须要通过门作为方便一样。要进入佛法的殿堂,要开始修心的话,本论的教言、法义就是必经之门。如何开启呢?本论讲了十九个问题,这就是开启门扉的钥匙。从舍弃今生到最后的对上师生起信心,全都是宣讲如何开启修心的门扉。我们要进入修心的殿堂,这个门必须要打开,打开门的窍诀完全就来自于这十九个问题。所以必须要认识、掌握这十九个问题所要宣讲的意义,在心中反复串习。串习好之后,自己的心就和佛法完全可以融入。“开启修心门扉”大概的意思就是这样,通过这里面所讲的窍诀,就能开启修心的方便。
副标题——
趋入菩提道次第论之修心篇
可以说《开启修心门扉》是《菩提道次第广论》的加行,趋入《广论》的精要。也可以说它是基础,也可以说它是修法,也可以说它是精华。何以故?《菩提道次的广论》宣讲了从下士道到上士道,或者从凡夫到成佛间的所有修法的次第。怎样去学习《广论》?以什么样的心态去学?怎么样安住、实修?如果缺少了舍弃世间八法这个精要的话,根本无法跟《广论》的内容相适应的。所以我们真的要趋入《菩提道次第广论》,必须要把本论的内容完全精通,这个就是“趋入菩提道次第论之修心篇”,讲如何修心的。这就是标题。
作者是金厄瓦·罗珠加参,“金厄”是一个地名,“金厄瓦”指金厄地方的人。他的法名叫罗珠加参,是格鲁派的传承上师。有些传记讲他是宗喀巴大师的弟子,有些地方讲他是克主杰大师的弟子,有些地方说他是宗喀巴大师和克主杰大师二者共同的弟子。
这部论典的加持力非常大。上师这个译本没有出来之前我就看过,好像是多宝讲寺出了一本《菩提道次第论的修心法门》,翻译的不全,只有前三品,后十六品就没有了。但看了之后觉得非常受用。这里面所讲的道理、比喻等等,对于自己修法确确实实起到了很大的帮助。有时感觉这种修心法门对自己非常适宜,可有时因为无始以来的习气,没有办法按照这样的教言去做。不管怎么样,这个教言中所讲的这些修法还是非常关键的。罗珠加参尊者以大悲心引发,为后代的学人引用了很多大德的教言、佛经、比喻,方方面面让我们认识到这个问题的重要性,告诉我们如何修行。
《开启修心门扉》这种论典对我们来讲非常重要。我们学了这部论典之后,也许什么都不想做了。确实本论有时就是有这种加持。前段时间我们学《大乘庄严经论》的时候,好像对大乘的发心、作意、传法都生起了兴趣,但是学了《开启修心门扉》这类修心论典之后,很有可能什么都不想做,就是一心一意想要修法。本论的核心就是教我们放弃世间八法。传法也好、闻思修也好,要把世间八法的念头放弃,而不是放弃这些行为。否则这里面讲的很多公案、语录无法解释。学完本论,就要看淡世间八法。看淡了的时候,就是掌握了或趋入了这样的教言。
以上介绍了著者。著者的传记上师仁波切也翻译了,大家可以参考。译者是我们的大恩上师索达吉堪布,上师也是看了这部论典之后,认为加持力很大,所以翻译出来而且给我们传讲了。译者不需要多做介绍吧,就是我们的大恩上师。
这部论典是格鲁派传承下来的,作为宁玛派的弟子来讲,仍然要学习。不管是宁玛派的论典,还是格鲁派的论典,只要能帮助我们趋入菩提道、帮助我们舍弃世间八法,全都是甘露。千万不要认为自己是宁玛派的弟子,这部论典可学可不学。
前行有前行的特色,有前行的加持。格鲁派修心的法门也有它不共之处,而且本论所讲的很多教言,几乎都是引用噶当派的教言。以前阿底峡尊者入藏,着重弘扬的就是噶当派的修心法门。在整个佛法当中,印度的佛法也好、汉地的佛法也好、藏地的佛法也好,对于修心方面加持力最大的,可以说是阿底峡尊者传下来的噶当派的教言。阿底峡尊者、仲敦巴尊者、博朵瓦尊者,这些噶当派的大德,他们对于修心的窍诀,确确实实无与伦比的具有很大加持。本论是格鲁派的论典,也可以说是噶当派修心的精要。我们学习的时候要把心态摆正,不要认为这是他宗的论典就不重视,这就无法接触到精华的,要注意。
梵音:南无,格热波达波德萨朵萨巴热瓦热北合达色喀杂噶波达得夏娃达呢,抓萨ra合格热芒,萨尔瓦萨达杂玛哈色喀色可噶ra格热芒,阿德德查德芒。
这是梵音,意义就是下面所讲的:
汉意:“顶礼上师诸佛菩萨及眷众!
祈请加持利乐源泉之佛法繁荣昌盛!
祈请加持一切众生幸福安乐!
这是刚开始的顶礼句还有祈愿句。所顶礼的是上师诸佛菩萨和眷众,只要相续中具备出离心、菩提心、空性慧的圣者全部做顶礼。顶礼之后祈请加持利乐源泉之佛法繁荣昌盛。首先要让佛法昌盛,因为一切众生暂时的增上生、究竟的决定胜,来源都是佛法。佛法昌盛,一切众生暂时与究竟的利益就能获得;佛法衰败,一切众生都无法获得解脱。所以首先祈祷这些圣者加持佛法能够兴盛。
然后还要祈请这些圣者加持一切六道众生幸福安乐。幸福安乐可以理解为增上生和决定胜两种。暂时获得人天善趣的安乐,究竟也能获得解脱的安乐;暂时各得三乘菩提,究竟获得大菩提果。顶礼句和发心句都包括了。
顶礼皈依与十方诸佛佛子无别之殊胜上师无垢莲足!
总的顶礼发心后,再分别顶礼上师。为什么总顶礼之后还要分别顶礼上师呢?因为总得来说,佛法是靠诸佛菩萨、上师等传下来的;分别来说,如果没有上师,我们就无法听闻佛法、学习佛法。顶礼上师的无垢莲足,“无垢莲足”是一种比喻或是一种修饰吧。莲花是很清净柔软的,把上师的足也恭敬地比喻为莲花。
世间祖师千目帝释等,三界主尊恭依彼莲足,
这是对上师作顶礼。“世间祖师”就是外道的祖师,比如数论外道的祖师,足目仙人等等。为什么称为世间祖师呢?因为他们显现上没有证悟法性,没有宣讲殊胜的佛法。
“千目帝释”是指帝释天,因为帝释天有一千个眼睛,所以诗学中称之为千目帝释。或称“帝释”,或单称“千目”。这个“等”字还包括其他的遍入天、大自在天等等。“三界主尊”可以理解为大梵天,三界的主宰就是大梵天。
这里讲足目仙人、数论师还有千目帝释、转轮王、梵天、大自在天等等,都“恭依彼莲足”。“彼”是指上师,恭敬皈依上师的莲足。外道的仙人怎么可能恭敬的皈依上师莲足呢?显现上确实这些外道不信佛法,或根本没有遇到传承上师。但是从规律来说,梵天是三界的主尊,他对佛陀都恭敬的皈依顶礼,而上师又是三世诸佛的化现,所以从这个侧面说,这些世间的祖师、千目帝释、梵天等都恭敬的皈依上师的清净莲足。
善妙全能尊者上师前,谦恭追寻殊胜正法者。
悲悯彼等具义修法众,以诸经论师窍诀为饰,
宣说智者欣悦之教言,愿能诚敬专意而谛听。
身语意非常善妙,具备一切智悲力的全能尊者上师面前,集聚了很多追寻正法者。这些弟子也是具备清净的法相,谦虚而恭敬。谦虚的反方面就是傲慢,如果有了傲慢不可能以谦下心去寻求正法的,如果有了谦下心,他肯定会对殊胜的上师升起恭敬心。所以“谦恭”两个字可以说明是具备法相的弟子。“追寻殊胜正法”他们没有追求财富。《庄严经论》中讲到弟子的法相时,也是说弟子不能追求钱财,而应该追求正法。他们有了谦恭心,有了追求正法的心,就是清净的法器。
对于追求正法的弟子,上师是怎么样的呢?“悲悯彼等具义修法众”对于这些弟子生起悲悯心。“具义修法众”就是具有大义能真正修法的众生。本论作者“以诸经论师窍诀为饰”在造论时以悲悯心为等起,选用可靠的经论,还有上师的窍诀,以这些为“严饰”,“宣说智者欣悦之教言”。这是宣讲造论的方式。
真正修心的窍诀就是智者欣悦的教言,就是如何厌弃世间八法,如何踏上解脱正道,都是智者欣悦的教言。怎么理解“智者”呢?广义的说,上至佛、菩萨、阿罗汉,下至世间对解脱道非常清楚的人,都称之为智者。他们对这种教言非常欣悦。佛经论典中再再赞叹舍弃世间八法,生起出离心。噶当派等传承上师的教言也是再再赞叹的。此处也是依靠经论、上师的窍诀作为装饰进行宣讲。
“愿能诚敬专意而谛听”,这是教诫后学弟子应该诚敬、专心的好好听闻。尊者以清净的发心和清净的经论作为严饰,造了这部论典。现在对我们来讲就要升起一个清净的心,好好听闻。
下面开始宣讲正文。正文分了十九个方面,很多教言可以说是直接击中我们心的殊胜利剑。这十九个问题如果真正能够学完、精通、修持之后,我们的心绝对能趋入到佛法中的。首先宣讲第一个:
一 看破今世
“看破今生”在十九个问题中用的篇幅是非常的大的。因为一个修行者如果耽著今生,就绝对是轮回的因。如果看破了今生,放下了今生,那么所作所为就是追求后世的。只有追求后世才真正符合佛陀出世的本意。如果完全耽著于今生的话,就和一般的外道或世间人没什么差别了。所以首先第一个问题必须要看破今生。
我们学这个教言时,必须要反复对照自己的心,是不是已经看破今生了?对今生的名闻利养、世间八法,是不是非常的耽著?如果很耽著那就没有看破今生。如果没有看破今生,不客气的说,就是完全没有进入修行之道,最多成为一个对佛法有兴趣的人,不是真正的修行者。因为没有修行者的法相,有了看破今生的法相,才可以安立为修行者,这一点非常重要。
有些格鲁派的大德在宣讲佛法的时候,像《菩提道次第广论》、《开启修心门扉》、《山法》这一类的教言,几乎都是放在最后讲的。因为有些修行人,如果学了这些论典之后,像《因明》等等的论典什么都不想学了。他们认为这些辩论都是没有意义的。所以有一种讲法就是格鲁派大德首先学因明,把那些大论学完之后,开始修心的时候,才宣讲《菩提道次第广论》等等这方面的论典。这就说明这类教言的加持力很大,如果把这些论典好好学完之后,对很多世间琐事就没有兴趣了。
但是现在我们按照上师传讲的规律,一面学修心的教言,一面还是要学这些大经大论,应该好好协调。如果这个问题协调不好的话,学完本论有可能学法的意乐会减弱。但这不一定是学完本论所应达到的标准。也许心没有趋入论典的真实意义,没有掌握精要,然后就放弃背诵、讨论、听闻,就认为要修法。如果没有掌握精义的话还是没有用的,一段时间过后,心又恢复到原来的状态了。所以学本论是让我们看破今生,对解脱、成佛没有利益的想法、行为要放弃。并不是让我们放弃闻思修行,这方面必须要了解。
三世诸佛之本体上师如意宝说:
三世诸佛的本体上师如意宝,指的是罗珠加参尊者的上师,有的说是克主杰大师,有的说是宗喀巴大师。这一段教言在《广论》中有相似的地方。
“在获得珍宝暇满人身之时,应当千方百计令此身具有实义。
珍宝暇满人身已经获得了,应该使这个人身获得真实义。怎么获得呢?这里讲应该千方百计的去寻求。学法时应这样想:一切对解脱没有意义的琐事,应该尽量断除,善巧使用暇满人身,获得真实义。这一段是总的教诫。
还应时刻观察自己的思维与旁生的思维有何差异,因为畜生也有不甘承受寒冷、饥饿的折磨,希望感受幸福的愿望,如果我们除此之外没有其他的追求,那就与畜生不分轩轾了。所以,为令此生具有实义,精勤修持极为重要。”
除了总的思维使人身获得实义之外,还应分别观察我们的思维和旁生的思维有什么差异。旁生的思维我们怎么知道呢?实际上通过它的行为可以推知它的思维。我们看这些旁生,牛马也好、鸟雀也好,它们追求的就是避免寒冷与饥饿,从早到晚都是为了饮食奔波。如果我们也只是为了衣食奔波的话,就和旁生完全没有差别了。
作为一个具有暇满的人来讲,必须要和旁生不一样。否则就无法获得解脱了,因为旁生的行为是导致后世恶趣轮转的因。如果我们也是这样的发心状态,去追求世间八法的话,也完全成了一个后世流转和堕恶趣的因。所以我们要时刻观察自己的思维和旁生有什么差异。
旁生主要就是不甘承受寒冷、饥饿的折磨,希望感受幸福,这是它们的愿望。这种愿望每个众生都有,为什么把旁生挑出来讲呢?因为我们都认为人和旁生不一样,人高尚、旁生低劣。如果我们的愿望也只是感受幸福这么一点点的话,就完全成了一个旁生了。只不过身体不一样,有些旁生身上长毛,有些旁生头上有角,我们虽然没有这些,但是发心完全一样。所以就成了两只脚的旁生,或是没有毛的猪,这方面必须要多考虑。
“如果我们除此之外没有其他的追求,就和旁生不分轩轾”轩轾就是“上下”或“贤劣”的意思。本身人和旁生有上下、贤劣的差别,但是如果我们除了这个之外没有其他追求,就和旁生没有上下、贤劣之分了。
所以,为令此生具有实义,精勤修持极为重要。
为了使今生的暇满人身获得真实义,必须要精进修持。这是总的教言,后面还要讲到底怎样精进修持。
我们现在有一颗精进修持的心,那么怎样精进修持呢?精进的磕头、背诵、念咒,这些确实也算是精进的修持,但是如果没有舍弃世间八法,仍然不算真正的精进。因为精进的体性是喜于善法,而不是世间八法。解脱道的第一步,解脱道的精要就是生起出离心,生起出离心的前提是舍弃世间八法。所以要真正趋入修行,第一步必须要舍弃世间八法。这里做了总的教诫。
令此生具义、精勤修持的首要条件,就是切莫贪恋此生。
这一句可以说是整部论的精要。不要贪恋此生的意义和标准,实际上就是“世间八法”方面的。“世间八法”后面还要讲,这里简单介绍一下,所谓“世间八法”就是希望获得的有四个,想要舍弃的有四个:对于安乐、利养、恭敬、赞叹,希望获得;反方面的痛苦、衰败、诋毁、讥讽,想要远离。一般人都会在这八个方面追求,所以叫“世间八法”。修行者如果对这个不认识,没有舍弃,就没办法修法的。所以“切莫贪恋此生”主要是对抛弃世间八法方面讲的。
抛弃世间八法或者看破今生,主要是从遮破方面讲的,遮破之后要生起一个清净的出离心。看破世间八法和生起出离心,一个是遮诠、一个是表诠,一个是遮破、一个是需要生起来的。遮破的是对今生的执著,需要生起来的是清净的出离心。如果有清净的出离心,绝对不会有世间八法的愿望;如果有世间八法的愿望,是绝对没有出离心的。我们要牢牢记住这一点,自己是不是有出离心,就可以按照这个标准来衡量。
《秘密总续》云:“追寻来世之意义,以大信心而修持,趋入具智之坛城,切勿希求此生果。如若经营此生义,来世之义不能成,若萌追求来世念,此生之果亦增盛。”
这里引用了续部的教证,为什么讲修心法门引用续部呢?这有很甚深的意义在里面。我们认为是不是这些修心法门,刚开始入门的时候要修持,或者说是小乘行者修持,进入密宗不需要修持呢?这就引用《秘密总续》来说明,实际上也是需要舍弃今世的。“追寻来世之意义,以大信心而修持”。首先要生起追求来世的心,以大信心修持来世的意义。这样就可以“趋入具智之坛城”。“具智”可以理解成如来或本尊。如果有了出离心,有了追求后世的愿望,才有资格趋入密宗坛城,否则根本无法趋入密宗坛城。
“切勿希求此生果”,如来在续部中也讲,千万不要希求此生果,“如若经营此生义,来世之义不能成”。如果完全都是经营此生意义的话,那绝对无法获得来世意义的。“若萌追求来世念,此生之果亦增盛”。如果心中萌生了追求后世的念头,此生的果也会增盛的。
这里还需要辨别一个问题:所谓的今生来世到底是什么意思?续部当中,《前行》、《广论》都讲要舍弃今生,要希求修持来世义。这个“来世义”到底怎么理解呢?如果理解成今生舍弃家庭、舍弃安乐,出家修道、守持戒律修苦行,只是为了后世得到广大的财富,这就完全没有理解这里“来世”的意义。
这里真正要宣讲的“来世”,是来世的解脱。如果没有理解这一点,就完全成了下士道,无法成为中士道、上士道的修法。而本论以及密宗续部中所宣讲的后世意义,不能停留在下士道当中。所以追求后世的解脱,才是这里所讲的“来世”准确的定义。不能混淆,必须要牢记心中。这个记在心中,再看《前行》或其他论典中讲追求后世的意义,就不会很狭隘的理解,就会很宽广的理解后世的意义。
这里《秘密总续》让我们放弃今生一切的寻求,所有的努力都去追求后世的解脱。回向的时候,也是为了后世的解脱而回向。明白了这个意义,就不会对世间八法产生兴趣了。
记得阿底峡尊者在印藏弘法事业圆满、即将示现圆寂之时,弟子中一位叫恰彻却的瑜珈师启禀尊者:“上师圆寂后,我将好好修法。”上师并不满意,回答说:“希望你能放下杂事。”
接下来再引用公案宣讲以前的大德、尊者是怎么看待这个问题的,怎么引导弟子的。首先引用阿底峡尊者在印藏弘法事业即将圆满,要趋入涅槃的时候,他的弟子当中一个叫恰彻却的大瑜珈师对尊者请求:“上师圆寂之后我要好好修法。”上师并不满意,回答说:“希望你能放下杂事。”表面来看,好象修法都成了杂事,很难理解。阿底峡尊者要点出的精要,我们把这段讲完再做个归摄。
弟子看到上师对这个回答并不满意:
弟子又说:“那讲经说法呢?”。上师态度也如前。
既然对修法不满意,那上师的想法是不是讲经说法呢?因为讲经说法能把经论的意义做清晰明白的开显,对后代的修行者是有很大必要的。对他们修法方面遣除怀疑、生起定解有很大帮助。是不是讲经说法的意义很大呢?上师态度也是如前:“希望你能够放下杂事”。从字面上看,讲经说法也成了琐事。
弟子再问:“边修边讲如何?”上师亦如前面一样回答。
又问:“一边修法一边讲闻怎么样呢?”上师的回答还是一样的:“希望你能够放下这些琐事。”
“那么,弟子应当如何行事?”尊者回答说:“应当舍弃今生一切琐事”。
这个弟子再也没有办法了,修法上师不同意,讲经也不同意,边修边讲也不同意,那到底怎么办呢?他再做祈请。尊者回答:“应当舍弃今生的一切琐事”。这段话讲完,我们就很清楚尊者的用意了:如果没有舍弃今生琐事,即便你去修法,念头也是围绕世间八法转的,无法获得出离道;讲经说法的精要也是舍弃世间八法。如果没有舍弃今生的琐事,讲经说法很容易堕入名闻利养、世间八法之中;边修边讲,如果没有舍弃今生的琐事,没有看破今生,还是要堕入世间八法。
尊者并没有否认形式上的修法、讲经说法或边修边讲,否定的是修习、讲闻的时候,心中牢牢执著的是世间八法的念头。如果不这样理解,我们学这些论典的时候,老是会认为这些是琐事。辩论、背诵、听法就是琐事,这些和实修都是矛盾的。讲经说法就是世间八法。有时很容易等同。如果这样理解,那是不是闭关修行就是舍弃世间八法呢?不是的,阿底峡尊者讲的很清楚,修法也是一种琐事。那么除了讲法、修法,我们还能做什么?没什么可做的了。
所以要准确理解阿底峡尊者的意思。否则肯定会误入歧途。尊者的意思就是要修法尽管去修,要讲经说法尽管去讲经说法。但是这个世间八法从现在开始要看淡一些。讲经说法的目的不是为了世间八法,修法也不是为了得到名声。一切讲修的核心就是舍弃琐事。
“琐事”又是什么呢?有人认为讲经说法是琐事,有人认为修法是琐事,这都不正确。吃饭、穿衣是琐事吗?表面观察都是琐事。那舍弃这些我们什么都干不了了。所以要正确理解它的意思。行为上饭该吃还得吃,衣服还得穿,讲经说法或修法全都应该做。但在做这一切的过程中,应该把世间八法看破、放下,不要执着,就非常正确了。
这个理解之后,就知道舍弃琐事和讲修或其他事情,没有丝毫抵触。如果没有了解就会认为二者是有抵触的,必须要放下一个,然后去修另一个,这就是没有理解尊者真正的意思。
恰彻却将上师教言牢牢记在心间,抛弃一切,前往热振的休色寺,象野兽一样地精进修持,未与任何人交往,如此穷其一生,直至圆寂。(果仓巴尊者传记云:其为米拉日巴尊者前世。)
恰彻却瑜伽师把上师的教言听懂了,记在心间。他的传记说他抛弃了一切。这和前面分析的是不是矛盾呢?没有矛盾。大瑜伽师恰彻却没有讲经说法,就是示现修行的。上师让他放下修法的琐事,但后面他开始修法了。实际上是把世间八法的念头放下了,然后去修行。或者说作为一位大德,为了示现舍弃世间琐事的行为,所以他到了热振的休色寺,在柏树林中像野兽一样精进的修持,不和任何人交往。
这也是一种示现,我们不能认为像恰彻却瑜伽师这样,才是舍弃今生琐事的唯一标准。比如说某位大德在讲经说法,那他是不是已经舍弃了世间琐事呢?这不是从行为来看的,而是看他的心。如果他的心对世间八法已经放下了,那就是个舍事者。如果心没放下,即便是像恰彻却大瑜伽师一样,什么都不管,在森林中度过一生。是不是舍弃世间琐事呢?如果耽著于名声,心想别人知道我修法这么精进、穿的这么破、吃的这么差,肯定会大大的赞扬我。这就完全落入世间八法中了。所以对于这位大德的特殊示现,我们要知道其中的道理。
热振的休色寺,听说有很大片柏树林。前段时间我看根登群佩尊者的传记,他周游了藏地和印度的很多地方。传记中他特别赞叹热振寺。热振寺风景非常美丽,很多人到了这里就想安住,想在这修法。加持力很大的一个地方。热振寺是仲敦巴尊者所创建的噶当派的寺庙。休色寺是热振寺下面的一个寺院,恰彻却在这里像野兽一样精进的修持,穷其一生,直至圆寂都是这样的。
果仓巴尊者传记中说,大瑜伽师恰彻却就是米拉日巴尊者前世。有些传记中讲米拉日巴尊者完全是一个凡夫修成的,有些传记里提到是某某佛的化身。到底是怎样的呢?反正我认为肯定不是一个凡夫。米拉日巴尊者在传记中,斩钉截铁的说我就是一个凡夫修成的,你把我看成佛菩萨肯定你得加持。果仓巴尊者传记中既然说大瑜伽师恰彻却是米拉日巴尊者前世的话,就可以肯定不应该是一个凡夫修成的。圣者如何示现,都是有必要的。
以前张澄基的译本中对米拉日巴尊者特别的赞叹。赞叹的口吻已经超过了一切诸佛。因为其他传记中的大德不是这个佛的化身,就是那个佛的化身,要么就是某菩萨的化身。只有米拉日巴尊者是凡夫修成的。他从这方面赞叹的,赞叹也是非常正确吧,应该赞叹。但有时我想,这些祖师大德是凡夫或是圣者又怎样呢?实际上他的意思是说,如果一切上师都是化现的,就没有人成就了,我不赞成这个观点的。
佛菩萨化现为成就的上师是有必要的,要把清净的正法传下去。如果一代一代的传承中没有佛菩萨的化身,完全都靠凡夫修成,那某一时间段没有凡夫修成又怎么办?这样就没人引导了。这些祖师是佛菩萨化身或是凡夫人修成的,都没有关系。但是在上师的弟子中很多是凡夫修成的。所以果仓巴尊者传记中,就讲恰彻却瑜伽师就是米拉日巴尊者的前世。
一次,一位僧人正在转绕寺院,仲敦巴尊者语重心长地说:“你这样转绕当然令人高兴,但若能独自修习某一法门则更加令人开心。”
有一次,有一个僧人正在转绕热振寺(这个公案《前行》中也有记载),仲敦巴尊者见了之后,就对这个僧人语重心长地讲:“你这样转绕当然令人高兴,但是如果能够独自修习某一个法门则更加令人开心。”实际上这是在一步一步的引导他,或者说仲敦巴尊者在为后世的我们做开示。噶当派的大德对“转绕”非常重视,阿底峡尊者、仲敦巴尊者都认为“转绕”是很殊胜的修法,能清净罪障、增长福德,能和转绕的对境相应,是一个很殊胜的法门。但为什么这个僧人在转绕的时候尊者这样说呢:你这样转绕虽然令人高兴,但是如果能够独自修习另外一个法,则更加令人开心。
僧人心想:也许顶礼可以讨得欢心吧?于是,他就开始顶礼。
这个僧人一听上师的口气,好像对转绕不是很赞同,说是让我修持其他的法。是不是顶礼?顶礼的功德很大,所以他又开始顶礼。
谁知,尊者仍然如前面一样地劝诫。僧人又尝试了念诵及观修,得到的仍是同一答案。
尊者见到他顶礼之后,就说你这样顶礼很好,但是如果能够独自修持其他一个法更加令人高兴的。这个僧人又开始念诵大乘经典、在床上闭目打坐,最后得到的都是一个答案。
他无计可施,只得询问道:“那么,我该如何是好呢?”尊者毋庸置疑地回答:“舍弃今生!舍弃今生!!舍弃今生!!!”
最后尊者的答案就是舍弃今生,而且为了表示重视,连说三遍。意义何在呢?和前面的教言对照来讲,如果这个僧人在转绕寺院时,把心放在世间八法方面,为了得到衣食、名声、高位、赞叹,或者为了得到后世的增上生。这就没有舍弃今生,这样转绕只能获得轮回的果,无法获得出世间的果。所以尊者的意思就是这样修是轮回的因。
乃至于顶礼、念诵大乘经典,还有观修,如果是从获得善根来讲,或从“别时意趣”来讲,后世将得到摄受,这是另外一回事。但是我们的暇满人身今生要显现一个具大义的果,必须要有一个具大义的修法,就是“舍弃今生”。如果舍弃了今生去转绕、读诵、打坐,才成为解脱的正因。所以仲敦巴尊者的意思,就是舍弃贪念今生的一切念头,去修法才符合于正道。这是第二个公案。
仲敦巴尊者这样告诫别人,那他自己呢?
仲敦巴尊者自己,就是从心底舍弃了今生琐事的典范。
仲敦巴尊者作为一个修心法门的祖师,他自己怎么做的呢?我们知道尊者是观音菩萨的化身,如果是观音菩萨的化身,相续中世间八法的心念,绝对一点也生不起来的。但是作为一个善知识示现人间,有时为了引导弟子,必须要做出和自己的言教相符的行为。
一次,色顿山谷的信众迎请种敦巴去传法。他对弟子吉祥自在说:“你代我去吧,我正在修持舍弃世间之法,故不允许我作出行修相异,心行相违的举动。”
有一次,色顿山谷的的信众请仲敦巴上师去传法,尊者听说后,就对弟子吉祥自在(有的地方翻译成功德自在)讲:“你代我去,我正在全心全意的修持舍弃世间八法,现在不允许我做出行修相异、心行相违的举动。”到大庭广众中摄受很多信众,就会得到很多恭敬、赞叹、供养。如果是个普通人,就很容易堕入世间八法中。仲敦巴尊者显现上正在修持舍弃世间八法,虽然他的心已经完全离开了世间八法,但是为了给后世的弟子做个榜样,他就不去了。自己一个人在森林中做舍弃世间八法的行为。
他不去的原因要分析,否则就无办法理解这个公案的意思。有时我们觉得这个公案很好懂,没什么好解释的。词句上虽然好理解,但这里面很多含义还是有讲解的必要。如果没有搞清楚,就无法准确的,深入细致的理解公案的含义,对我们又有什么样的启发和作用。
之后,就终年穿着缀满补丁的陈旧衣服,将上衣脱下,两只袖子搭在双肩,有时神出鬼没地消逝于柏树林中,有时倚在藤杖上独自打杵休息。
通过传记都知道仲敦巴尊者是居士身份,不是出家的僧人。他通过居士的身份统领大众,主持热振寺。他把缀满补丁的衣服脱下搭在双肩,在热振寺的柏树林中隐现,有时候在藤杖上独自打杵休息。他在人们能够看到的地方,就是这样示现的。
口中念着《亲友书》中的句子:“利无利苦乐,称无称誉讥,了俗世八法,齐心离斯境。”
第二句上师讲的时候改成了“称无称毁誉”。
这是讲“世间八法”要舍弃的意思。“世间八法”到底是哪八个呢?前两句就讲了,利无利是一对、苦乐是一对、称无称一对、毁誉是一对,总共加起来有八种。八种当中有四种是人们希望得到的,有四种是希望远离的。
哪四种是希望得到的呢?第一个“利”,就是利养的意思;第二种“乐”,就是种种快乐;第三对当中的“称”,就是称赞的意思;第四个“誉”,指名誉。利养、安乐、称赞和名誉,这四法是一般人非常希望获得的。
还有四种法是千方百计想要远离的:一、“无利”,有些地方翻译成“衰”,利和衰是一对;二、苦乐当中的“苦”;三、“无称”,就是得不到别人称赞;四、“毁”,就是别人的讥毁、诋毁。“世间八法”四个想要得到,四个想要远离。
《亲友书》中龙树菩萨教诫我们:“了俗世八法,齐心离斯境。”要了知世间八法,要努力离开世间八法的对境。怎么离开呢?对利、乐、称、誉这四个法要看淡,不要为此去追求;对苦乃至讥毁等等,也不要用一切方法去远离。对“世间八法”没有看淡、看破的话,身语意就会去追求,就会造下很多的罪业。为了离开痛苦,也会做出很多违背佛法、违背因果的事情。对“世间八法”看的很重,自己的心就和解脱道的本性远离了。所以“齐心离斯境”我们一定要离开“世间八法”。
米拉日巴尊者的传记中讲的很清楚,别人问他:别人都有大乘小乘的宗派,你是什么乘?他说我是八法归风乘。“世间八法”交给风,让风吹走了。这些大德的修行真是不可思议,完全把世间八法看破了,全部交给风。我们有没有这样一种气魄呢?没有的,我们现在还对安乐、利养、称赞、名誉牢牢抓住的,没有把这些交给风。米拉日巴尊者可以说“我的宗派就是八法归风乘”,但我们现在只能说对八法归风乘非常向往,内心也许还没有生起来。不管怎么样,要祈祷诸佛菩萨加持我们,尽早达到米拉日巴尊者八法归风乘的境界,我们应该入这样的乘,这是非常善妙的。
有时又喃喃自语:‘我是希求解脱者,莫为名闻利养缚’等全部文字,
这两句出自《入菩萨行论》第八禅定品,原文是“吾唯求解脱,莫为利养缚”,加持力非常大。“我是希求解脱者”我们要知道自己是干什么的?我就是希求解脱的人。当年我们离开家庭,抛弃一切出家时是怎样的想法呢?就是想要得到解脱。希求解脱的人,千万不要被名闻利养束缚了。名闻利养和希求解脱完全相违,如果希求解脱,就不能去追求名闻利养。离开了名闻利养的束缚,才真正是希求解脱的人。
我们要想:我是追求解脱的人,名闻利养对我解脱有什么作用?不能听懂了就算完了,还要反复去思考。修心之法就是这样,没有很多奥秘,没有什么难以理解的。但要反复思考,名闻利养对我解脱到底有什么帮助?没有什么帮助的。所以说“我是希求解脱者,莫为名闻利养缚”。
有时仅念出开头部分,有时念诵了一半,就独自安住下来。
他就是这样一种示现,有时把《亲友书》或《入行论》中的句子全部念完。有时念开头部分,“利无利苦乐”或“我是希求解脱者”。有时念一半就独自安住下来了。就是这样修持自己的心。
如果我们把这些颂词好好背了,放在心中。平时经常去念诵这些句子,“我是希求解脱者,莫为名闻利养缚”,心中记住,嘴里经常重复。通过金刚句的加持,通过这样的缘起力,就能帮助我们真正生起远离世间八法的念头。所以仲敦巴尊者这样示现,肯定有他的必要性。我们跟着去做,肯定也能得到同样殊胜的加持。
本来像他这样的成就者,无需如此苦行,他之所以如此韬光养晦、深居简出,只是为了给后学者做出表率而已。
本来仲敦巴尊者是观世音菩萨的化身,不需要这样苦行的。他不管做什么都是安住在法身界中不会动摇的。之所以这样韬光养晦、隐藏功德、深居简出,只是给后学者做出表率而已。后学者要修法、要得到解脱,就应该按照这样的行为去做。
金厄瓦也常复述此等脍炙人口的教言,并以此平息了世间八法。
金厄是一个地方,藏文“瓦”字是人的意思,金厄瓦就是金厄这个地方的人(恭敬故不直呼其名,如汉地的禅师赵州、德山)。金厄瓦罗珠加参(疑为金厄瓦尊者?)和本论的作者不是一个人。本论经常出现金厄瓦,这里的金厄瓦是仲敦巴尊者的弟子。他也常复述《亲友书》、《入行论》中离开世间八法的教言。不光嘴上念,教言已深入内心,经常口诵心惟,这样示现的。就是通过这种方式,平息了世间八法。
因此,今生追逐快乐,厌离痛苦等念头以及如同毒药般的一切琐事都应当彻底屏弃。要深知,一切善不善业仅为心之所为,而身语之业却是无记的。
针对前面阿底峡尊者的教言,仲敦巴尊者的教言和示现,应该知道今生追逐快乐、厌离痛苦的念头必须要彻底抛弃。还有以追求快乐、厌离痛苦的发心,而做的一些如毒药般的琐事,也必须要彻底屏弃的,这全是修道的障碍。
必须要了解,一切善业、不善业全是心上安立的。发心善,一切都是善的;发心恶,一切都是恶的。所以“一切善不善业,全是心的所为,而身语之业却是无记的”。所以必须要在心上转变,抛弃世间八法、舍弃今生,不是在行为上面。有时行为上也需要,但最主要的是在心上面把世间八法看破,看破之后才能真正舍弃。否则仍然会追求的。
在轮回中,不要说天界,实际上人间我们也许还有很多没有看破的。住宅、衣服、美食,千方百计想得到。或者看到别人拥有很羡慕。有这样的心,引发的行为都是琐事,像毒药一样。在这上面一方面浪费暇满人身,一方面和正道完全不相符合的。
所以要多观察轮回无有意义。所谓轮回中的快乐、名誉、利养,如果追求这些就无法获得解脱,如果放弃就可以全心全意修持解脱道。对轮回中的一切法要做观察,名誉得到了又怎么样?名誉只是一种心上假立的东西而已,没有什么大的必要;利养得到又怎么样呢?种种的资具、钱财这些都是无常的、有漏的;称赞得到又怎么样呢?有时我们奋斗就是为了得到别人的赞叹,这个赞叹不过是个语言,说出来之后就像空谷的回音一样,与自己耳根接触之后再也找不到了。只不过自己反复去回味:别人刚才这样赞叹我的,听起来很高兴。实际上这样的法早已经灭尽了。这些一一观察,没有一个值得信赖的,没有真实义。多观察就会发现这些世间八法的过患,发现之后就会深深的厌离,不会去追求。
这些教言有时和我们的习气是完全相背的,有时根本听不下去,但肯定是需要修持的。下面还有很多这样的教言、比喻。把世间八法看破才能真正舍弃今生。身语的业都是无记,心能安住善法才是真正的善法,如果心贪著世间八法,完全都是恶业。这是必须要了解的。今天就讲到这个地方。
SX好,麻烦您发全部资料好吗,保存一下,感恩SX
您好!想请全部资料。
43096231@qq.com
还有净土的资料吗?如果有,请您一起转发给我,感恩!
@悟凡 净土的只有辅导的音频,没有笔录。
SX,请把《修心七要》的资料转发给我,感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