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法等性本基法界中,自现圆满三身游舞力,
离障本来怙主龙钦巴,祈请无垢光尊常护我。
为度化一切众生,请大家发无上的菩提心!
发了菩提心之后,下面继续宣讲《开启修心门扉》这部殊胜的论典。本论主要是宣讲如何修持出离心的法门。为了使我们生起出离心,最初能够一心一意趋入正道,本论分十九个问题进行宣讲。现在讲第一个问题——“舍弃今生”。也就是“心舍现世”的问题。如果不“心舍现世”,耽著于今生的世间八法,修行是无法成功的。今天开始宣讲博朵瓦尊者所开示的九种比喻,通过这九种比喻让我们知道,如果不舍弃今生的话,修法是没有办法成就的。如果舍弃了今生,修行就可以成就的,通过这个主题进行宣讲。
博朵瓦仁波切也会绘声绘色比喻道
博朵瓦尊者是“三同门”(嘎单派三位大德:博朵瓦尊者、金厄瓦尊者、普穷瓦尊者。同为仲敦巴尊者高足,号称“三同门”。)之一,是仲敦巴尊者的大弟子,他是开创修心法门的祖师之一。博朵瓦尊者的功德是难以尽述的,我们现在能知道“心舍现世”,能够知道生起出离心的很多教言都是出自博朵瓦尊者。下面这个颂词出自于他造的《喻法轮》,在《喻法轮》中通过很多比喻开显这样的殊胜含义。通过比喻和意义对照,就容易知道这样殊胜的修法,所以比喻是很必要的。颂词讲到:
“死缠牧桩忧水冲,牛鞧呃难湿皮裹,箭矢远射说百遍。”
这个颂词讲了九种比喻:一是“死缠”、二是“牧桩”、三是“忧水冲”、四是“牛鞧”、五是“呃难”、六是“湿皮裹”、七是“箭矢”、八是“远射”、九是“说百遍”。如果单单看颂词,是无法理解它殊胜含义的。但是罗珠加参尊者对这九种比喻一一做了诠释,这样的比喻如何对照“心舍现世”的含义,都做了殊胜的观察。首先第一个:
意即当人已处于弥留之际,仍然犹如针线相连般,对此生的安逸享乐至死都执持不放,瓜葛相连,无法脱离,修法就不会有成就。
这一段讲了九种比喻中的第一个:“死缠”。“死”就是死亡,“缠”就是缠绕。意即如果今生对世间八法没有看破,牢牢抓住不放的话,在死的时候也还是仍旧对这些东西贪著,无法分离。修行是绝对无法获得成就的。大概意义是这样。下面详细解释:
“意即当人已处于弥留之际,仍然犹如针线相连般。”线和针穿在一起,针在哪个地方,线就在哪个地方,抓线针就跟着走的,就是无法轻易分离的意思。人们处于弥留之际,仍然犹如针线相连一样,对此生的安逸、享乐至死都执持不放。为什么死的时候对安逸、享乐还执持不放呢?原因就是在生前对世间八法,对今生的一切享乐执著的相当严重。在死亡的时候就越感恐怖、越加执著,根本无法轻易放舍的。像针和线相连一样,相续和世间八法的念头根本无法分离,瓜葛相连。修法就不会有成就。
修法不会有成就可以从两方面进行观察。一是如果有这么深的执着,今生修法是没有希望成就的;二是如果有这么深的执著,临终时不会有成就的。
首先分析第一个问题:如果现在对世间八法,对财富、名声、地位等等非常耽著,心相续和今生的享乐如针线般相连,这样的修法就是杂染的修法,是堕入轮回或恶趣因的修法。在这样的状态中,今生想修持成就是绝无可能的事情。
第二个问题:如果在临终时,自己的心对财物、名声、眷属等等执持不放的话,是绝对无法成就的。临终成就有很多种,有时是指临终的时候做一些殊胜的观想,中阴是有希望解脱的。这是一种。其次,临终时如果修法清净的话,可以通过祈祷阿弥陀佛的方式往生极乐世界。如果临死时,心中对财富牢牢执着的话,两种成就都是没有希望的。临终一念非常关键,如果临终时烦恼心、耽著今生世间八法的心很猛烈的话,通过牵引马上进入中阴,进入中阴之后就无法显现应该得到的功德了,所以说无法成就。其次,如果临死时还对今生世间八法牢牢耽著的话,就根本生不起往生极乐世界的念头,这样怎么可能一心一意的祈祷阿弥陀佛,往生极乐世界呢?
做为一个修行人,不管学哪个宗派,“看破今生、舍弃今生”,这都是最主要的修法。修唯识、修中观、修小乘或者修密法大圆满,都是要舍弃今生,在这个基础上修行的。
修净土法门也是必须要舍弃今生的,否则不可能往生极乐世界的,即便往生都是非常侥幸的。我们把究竟解脱或继续流转像押宝一样押在最后一念:如果临终时头脑清醒,我祈祷阿弥陀佛,就能往生;如果临终时头脑不清醒,生起贪恋世间八法的心就没办法往生。这是非常侥幸,非常危险的一种做法。
《净土圣贤录》等书中记载了一些往生的事迹,有些人一生都在造恶业,一生都在世间八法中无法摆脱。但临终的时候他开始听善友的劝告而念佛往生。这有是有,但我们要知道,自己是不是这样的人?有没有这样的把握?这是不一定的。如果现在我们没有串习舍弃世间八法、舍弃今生,生前没有修习正法。那么在临终时,很有可能遇不到善友给你开导的。
我们现在想得很舒服:死了之后,上师在身边超度,道友也给自己念经。想是这样想,但是如果现在没有造这样殊胜的因的话,也许连这个机会都没有。如果没有这样的机会,临终时通过自己的能力能够忆念阿弥陀佛吗?在世的时候造了很多恶业,贪恋世间八法,那么临终时串习最多的念头会很猛烈的冒出来,它会在临终时的念头中占主要成分。在这种迷乱状态中,根本想不起祈祷阿弥陀佛了,根本想不起要往生极乐世界了。这就是大的障碍。所以在临终之前没有好好串习,临终的时候根本没有把握的。
如果从现在开始到临终有二十年,现在我们对世间八法没有看破,从现在到临终之间,脑海中串习的就是色、声、香、味、触这五妙欲,串习的就是名声、安乐享受等等。那么在临终的时候肯定会现前这样想法的。串习二十年的想法在临终之前没有对治的话,它的力量会是相当猛厉的。这么猛厉的念头生起来的时候,用什么去对治?那个时候根本没有对治力了。如果现在不放弃的话,临终的时候是放弃不了的。
反过来讲,如果我们现在学了这些教法之后,就开始对世间八法,对轮回中的安乐已经看淡了不去追求了。对眷属、寺院、亲友、故乡,对一切内外的资产,全都看淡了、放下了。从现在开始串习对治力,那么到临终的时候,这种对治的力量应该相当强了。在临终时如果不耽执世间八法,一心一意在清净心中忆念阿弥陀佛,就很容易往生的。
两方面比较,一个是根本没有希望往生的;一个是很容易往生的。应该怎么办呢?必须要现在就开始修习舍弃世间八法这样一种对治力,这才是智者的选择,才是一种真正有把握的修法。这些教义要牢牢记在心间,现在就开始串习。
前面讲过,开始舍弃世间八法、舍弃今生的时候,会有一些困难的,身心会感受一些痛苦。但是这样的痛苦是短暂的。如果现在感受一些痛苦去对治的话,到临终时就不会产生痛苦了,就会在没有丝毫耽著的状态中轻松往生了。往生之后自然获得圣者的功德。
如果不看破今生,对整个娑婆世界不生起厌离,对轮回不生起厌离。一面耽著轮回娑婆世界,一面又想往生,这是根本不可能的事情。如果想往生就肯定要放弃娑婆世界或轮回的享乐。不放弃的话,往生的心就不切,念佛、修净土的修法质量就绝对高不了。
喇拉曲智仁波切也在《极乐愿文大疏》中引用了很多公案说明耽著财富的过患。比如他讲到一个老喇嘛,在秋天的时候买了一腿牛肉,舍不得吃,放在柴棚里。他突然就死掉了,处理遗物的时候,其他东西都处理完了,这腿肉没有发现,没有处理。后来寺院里发生了奇怪的事情,经常在黄昏的时候,一腿牛肉被很多狗追着跑,绕着寺院跑几圈之后又回到柴棚中去了。连续好几天都是这样。当时华智仁波切正在寺院里修法,他观察之后就说:肯定是老喇嘛死的时候对牛肉非常耽著,他的神识就进入到牛肉中去了,一直解脱不了。最后华智仁波切说,把这腿牛肉取出来作“烧施”。作完“烧施”之后才把他超度了。通过这件事就知道这是很严重的事情,不是很简单的。虽然有高僧超度,如果没有把执著的东西放弃,也超度不了的。
还有一个小孩子夭折之后,请了很多僧人念经超度,但是怎么也超度不了,后来念经的上师发现这个小孩的神识老是往酥油桶里钻,打开一看,发现一个烧饼。就是他死之前,有人送他一个烧饼,他对这个烧饼很耽著,死了之后神识还是去耽著烧饼。最后把这个烧饼作了“烧施”才把他超度了。
好像在哲蚌寺有一个僧人,积累了很多银币,很耽著,藏在墙壁的夹缝里面。他死后就变成了一只蜘蛛,经常在银币上爬来爬去,发出悉悉索索的声音。邻居的僧人听到之后就把墙壁打开,发现了一大堆银币,还有蜘蛛在上面爬来爬去。就把蜘蛛和银币交给了一位叫绕多的上师。上师让把这些交给了一个屠夫,这个屠夫是佛菩萨的化身,他把这个蜘蛛就一口吃掉了。通过这个方法来超度的,强力超度。这种情况是很难超度的。
还有一个比丘很耽著一个精美的松耳石,死后变成一只青蛙,青蛙的四肢就牢牢的把这个松耳石抱住,别人怎么扳也扳不下来,最后用开水去烫它,才把这个松耳石取到。这么强的耽著,要怎么样才能得到解脱呢?谁来超度可能都不行的。没有解脱的希望。
还有一个更厉害的公案:《大疏》中记载了一个上师,他正在前往清净刹土的途中,正准备前往清净刹土。当时他的一些徒弟开始弹奏他非常喜欢的乐器,他回头一看,生起了贪爱,就没有往生,变成一个恶魔。本来可以顺利往生的,已经在前往清净刹土的路上了,就因为耽著乐器的妙音,就这么一点点因缘,失去了解脱的机会变成了一个恶魔。
这些故事不可忽视,这是一个很严重的问题。当然这样的故事还很多,我们就大概讲一些比较具有代表性的。现在如果对地位、财富、名声、眷属耽执不舍,串习很厉害的话,临终时念念不舍的就是这些。存折上、卡上还有多少钱,房子里那一尊精美的佛像或其它值钱的东西,都有可能在临死时成为解脱的障碍。如果想临死的时候我再处理吧,临死时我就写个遗嘱把它们供养了。没这么简单,如果现在没有放下的话,临終的时候对这些好东西更加容易耽著。
这些公案是讲出家人的,在家人就更容易耽著了,子女、资产等等,都会产生很大的贪著心。没有对治力的话,解脱是很难的。虽说往生极乐世界是易行道,但是再易行道也有它的标准、条件。最起码的条件没有做到的话,想要通过易行道往生,也是不可能的事情。
所以我们现在对内外的一切资具,法衣也好,房子也好,从现在就开始修持它的过患、无常,慢慢看淡,虽然不可能一蹴而就,今天我听了课,明天我肯定对这些看淡了。这对一般众生来讲非常困难,但是我们现在了解这些道理之后,就要学习对于内外的一切法,自己的身体,乃至法本、经书等等,都要把它们看淡,放弃贪著。现在开始串习,串习的力量很深的时候,临终就没有什么耽著了。
人的根基不一样,有些对财物贪执、有些对名声贪执、有些对眷属贪执,不管怎么样,都要慢慢舍弃。直接能够引发贪欲的东西,就开始离开它们。如果对妙衣有贪执,就开始穿破衣;如果对妙食有贪执,就慢慢开始吃比较下劣的饮食;如果对高位有贪执,就开始学习身处卑位;如果对眷属有贪执,就开始远离人群,这些都是要一一修持的。这样临终的时候才有解脱的机会。否则修行不会有成就的。通过很多教言、公案来观察,这是非常显而易见的事情。
以上就是第一个比喻“死缠”。
如同牛犊已系于木桩之上,自己却并未察觉,仍然四处蹿动。开始,栓牧绳尚有一弓的长度,可以任其继续跑动。绳索不断牵挂、转绕,最终被木桩缠绕,直至脖颈绊于木桩,牛犊也不能再往来穿梭、东跑西撞了。
这是第二个比喻。据说博朵瓦尊者在热振寺的时候,在寺旁就看到了这样一只牛犊。当时这只牛犊被捆在木桩上,它的母亲从远处来了,小牛犊看到母亲很高兴,就想跑到母亲身边,跑来跑去最后绳子全部缠在木桩上,一点儿也跑不动了。
意思就是说我们这些修行人就像小牛犊一样,我们出家、学佛,对于地道功德、证道的验相生起了很猛厉的希求心。就像小牛犊很喜欢到母亲身边去一样。就开始追求,像小牛犊往母亲身边跑一样。我们也开始了闻思修行。但是小牛犊没有注意到自己脖子上有条绳子套在木桩上面,所以怎么跑也跑不过去。
我们这些修行人,也没有注意到我们的脖子被“世间八法”的“绳索”套住了。这条“绳索”就拴在一个“贪著今生”的“木桩”上面。我们追求四禅八定的功德,追求开悟的功德。但世间八法的绳子没有斩断,贪著今生的木桩牢牢的钉在地上,我们再怎么闻思修行,怎么勤做,都是围绕世间八法、围绕今生的目标而转的。跑来跑去,修来修去,最终像小牛犊被牢牢的缠在木桩上无法动弹一样。我们也是被世间八法的绳索缠在今生的木桩上无法动弹。想要获得这些功德,根本不可能。
小牛犊如果真要和母亲亲近,必须要设法把木桩拔出来,才有自由的机会。同样,我们首先应把贪著今生的木桩拔出来,才有可能清净的闻思修行,最后得到成就。这些比喻非常形象,加持力很大,必须要牢牢记在心中,从方方面面去思考才会有甚深的体会。
同样。首先渴望通过修持某一法门而获得自在。
对于我们像小牛犊一样的初学者,首先渴望通过修持某一法门获得自在。比如小乘行者,想要通过修持人无我空性而获得罗汉果;大乘唯识宗的修行者,想要通过修持三自性或法界真如的方式而获得解脱;中观行者想通过修持二无我空性获得解脱;密乘行者想要通过生圆次第或大圆满而获得解脱。都是渴望通过修持某一法门而获得自在。这是所有修行人共同的目标。
但被贪执今生衣食等牧桩所绊,终究无法自由自在地尽情驰骋。
想法归想法,如果不知道最初修法的重点、核心,就会像这里所讲的一样,“被贪执今生衣食等牧桩所绊”。有些人想,我对衣服不执著,反正我穿个破烂衣服几年不洗都无所谓的;有人说我对食品不执著,随便吃点就可以。这是不是看破今生了呢?每个人的根性不同,你也许对衣食不执著,但其它方面呢?就像我们再再提及的,有时是希求获得名声,比如想获得智者的名声,自己讲、辩、著的功德让大家都知道;有时想获得一个修行者的名声,让大家都知道我知足少欲,都知道我是实修派的人,等等对名声的耽著。有些是对寺院有贪著,对故乡、亲友等等,贪著的对象非常多的。如果不把所有的牧桩拔出来的话,“终究无法自由自在的尽情驰骋”,就是没有自由自在修法机会的意思。因为被牧桩所绊之后,修持的一切,都是围绕这个牧桩——贪著今生世间八法的牧桩。“没有办法尽情驰骋的”。
我们有很多的牧桩,总得来讲就是贪著今生的牧桩,必须要彻底拔除。下面再讲一个公案:
一位叫萨西的格西在一次纷争中不幸丧生,种敦巴格西惋惜地感叹道:“我的萨西如果三年前死去,还是以三藏法师之身份死的,只可惜他三年后才死。”他所牵挂的寺院成了阻碍他的牧桩。
这段公案说有一个叫萨西的格西,好像是种敦巴格西的弟子。在一次寺院的纷争中不幸丧生了,不知道是被打死的还是怎样。种敦巴格西知道后非常惋惜地感叹说:我的萨西如果早死三年的话,他还是一个三藏法师。三年前他还没有担任寺院住持的时候,修行是很清净的,是位三藏法师。如果早死三年的话,是以三藏法师的身份死的。就可惜晚死了三年,以贪著今生的身份而死的。“他所牵挂的寺院成了阻碍他的牧桩”。萨西格西主持一个寺院,对这个寺院很耽著,这就成了阻碍他解脱的牧桩了,最终就死在这个牧桩上,在寺院的纷争中死去的。
有些修行人上半生相当清净,是“舍事者”。上半生努力的修法,但是后半生逐渐开始贪著世间名闻利养,逐渐趣入世间八法。这样还不如早死好一点。早死的话是在很清净的状态中死的,后死就是在耽著今生中死的。对此要多做思考。很可能以后我们要管理寺院,到时如果认为寺院是我所统领的,这些僧人的财产都归我所管,我是他们的上师,我是这个寺院的方丈主持。或者为了得到寺院的高位,和别人勾心斗角,这都是这里所讲的,寺院成了阻碍修行的木桩了。这只是一个方面,还有很多眷属、财产、女人等等很多牧桩,这些不提前认识的话,很有可能最后就死在这个牧桩上,无法解脱。
如果能够挣脱大中小三种牧桩,修行必将无往不胜。
“大中小三种牧桩”本论没有解释,上师传讲的时候也没有很肯定得说明。大概是从上士道,中士道,下士道三个角度讲解三种牧桩的。因为修小士道、中士道、上士道都有它的障碍,所以从三种修道次第进行观察。如果看颂词的话,也许还可以有其他解释:上等人、中等人和下等人,都有不同的耽执。
所谓的上等人就象萨西格西一样,他精通三藏,又是寺院的寺主,就属于一个上等人。这样的人是不会对小事情耽执的。他耽执的是他的事业、他的寺院。这是上等人的牧桩。
中等人没有什么地位,不象萨西格西,就是一般的修行者,一般的出家人。他们会对什么耽着呢?会对施主耽着、财产耽着:这是我的施主,应该好好维护我们的关系,不要失坏,他可以一直供养我。一般的修行人也许会有这一类的执着。所以中等人的牧桩,就是耽着于钱财,施主这方面。
下等人的牧桩呢?比如在家人耽着他的家庭、子女等等,这就是下等人的牧桩。
大、中、小三种牧桩必需要拔除,否则修行无法成就。如果拔除了大、中、小三种牧桩,修行必定会无往不胜。对于出家人来讲,家庭的小牧桩已经拔除了。但是对于名声、享受或者施主的钱财等等还有耽着的话,那就被中等牧桩所缠绕了。更上一等的,比如寺院的堪布、方丈,讲经的法师等等,也许除了对施主的执着以外,对寺院的执着也非常强烈。所以对于上等人来讲,还会有上等人的耽着。如果能把这些全部拔除,对高位、名声、施主全都没有执着的时候,修法会无往不胜的。所以首先要认清楚现在我们是被什么牧桩所牵缠,然后如何断除,这是必须要详细观察、思考的。
小羊羔能被网罟所囿,野犏牛却能挣脱网罗的羁勒。柔弱的蜘蛛网(虽然可以粘住弱小的昆虫,)但却不能束缚羊羔嬉戏的脚步。
这一段讲我们怎么冲破罗网的问题。小羊羔被网罟所困,冲不出去。而野犏牛轻而易举就把罗网冲破了。犏牛比牦牛力气大,野犏牛力气更大,罗网对野犏牛是无法做障碍的。小羊羔被网罟所困,但是蜘蛛网困不住它。柔弱的蜘蛛网可以把昆虫粘住,但是没办法粘住羊羔,因为它的对治力比较强大。它虽然被网罟所困,但是不被蜘蛛网所困的。
修行人中的上根者就象野犏牛一样,可以冲破所有的罗网,一切牧桩都可以拔除。对寺院、名声、财富等等的耽着,野犏牛一样的修行者全部可以冲破。中等修行人不象野犏牛,没有这么大的力气,象小羊羔一样,只能把蜘蛛网冲破。有些修行人他会出家,把蜘蛛网冲破了,但出家之后又对名闻利养耽着,被它所困。一般的在家人就象柔弱的昆虫,会被蜘蛛网粘住。蜘蛛网本身力量不大,但是在家人无法放弃对家庭等等的耽着,就像被柔弱的蜘蛛网粘住了。这里的比喻就是对照上、中、下三等修行人。
针对出家修行人还有铁镣和麻绳的比喻:修行者出家的时候,好象把铁的镣铐都挣断了。但出家之后开始耽着名闻利养,就相当于又被麻绳捆住了。这样修法还是成功不了的。能出家已经冲破很大的阻力了,铁的镣铐已经挣断了,挣断之后更应该好好观察,千万不要落到名闻利养中,不要被麻绳捆住手脚。对名闻利养要多做观察,尽量把这些看破。这样才能成为很好的修行者。以上讲了“牧桩”的比喻,这是教导我们怎样拔除“牧桩”。
好像莲池大师也讲过:有些出家人在出家之前都是很好的儿女,都是好人。但出家之后反而耽着名闻利养,这是非常可惜的事情。本来发心求道、出家很不容易,这是具有善根的人。宿具善根,出家修道,如果没有善知识的引导,或自己对修道的方法、意义欠缺了解,最后修行就会失败。这是非常可惜的事情。所以我们现在对修法的精要应该好好的掌握。
莲池大师还曾引用其他大德的话作教诫:你们有些修行人出家之后脚都没站稳,三二十年就过去了。有时观察一下,确实如此。二三十年做了什么呢?如果没有发大精进用功办道的话,二三十年一晃就过去了,眨眼之间。我们回顾一下,现在自己出家多少年了?有些二十年,有些十几年。不知不觉就过去了。象这样再过二三十年也是很容易的。脚跟未稳,道业未就,几十年的时光已经过去了。并不是法不殊胜,而是我们好高骛远,基础的法不修。对暇满难得、无常或轮回痛苦都不去修持。就想修个高高的法:生圆次第、大圆满、大中观等等。下面的法不修好,上面的法修不好的。以前已经吃这个亏了,现在若能认识到,慢慢从加行开始修,从这些修心法门开始趋入的话,还为时不晚。有时要多看这些大德的教言,他们苦口婆心的对我们教诫,我们看了之后还无动于衷的话,就完全辜负他们的一番好意了。
下面就开始讲第三个比喻“忧水冲”,就是非常害怕水流,不愿意过河的这种情况。
牛马等牲口过河时,首先若未毫不犹豫地将其驱赶过河,它们就会被湍急的河流吓得心惊胆战,停步不前,即使以强力往前驱赶,也会返至原地。
在驱赶牛马过河的时候,应该一直驱赶让它们毫不犹豫的跨过去,之后就不会有什么困难了。如果到河边的时候,没有一鼓作气的把它们赶下水让它们过河,它们到河边一看河水这么大、这么宽、这么湍急,就会吓的心惊胆战、停步不前。在它们产生了畏惧心理的时候,即使强力驱赶,它们也会返回原地的。
这就比喻我们的修行在最初的时候,也应该以一种大的气魄与决心毫不犹豫的放弃今生。如果刚开始畏手畏脚,耽着世间八法、名闻利养。刚开始就产生这样的心理,最后即便想要发起信心修法,还是会返回原地的。没办法修成。
所以在入道之初必须以大勇气来放弃世间八法,如果第一步做到了,后面就很容易。象牛马一样很轻松就可以过河的。实际上它们认为非常湍急的河流,也并不象它们想象的那样可怕,鼓足勇气、一鼓作气就可以过河。如果刚开始产生畏惧心,那就不敢过去。所以当我们的心已经习惯于世间八法的时候,即便是在某一段时间很想努力、很想精进,但是世间八法的心过于强烈,还是会返回原地的。
如果羊羔不想喝水,纵使强按其头,使其嘴没于水中。(它也不但不会喝水),甚至沾上的水珠,也会奋力抖动使其坠落。同样,如果草率地以强力斩断对今生的贪恋,却未修持任一法门,最终不但不能抛却贪执,尚会强词夺理地应付他人的规劝,甚至连以前所学的也丧失殆尽了。
羊羔不想喝水,即使主人强压其头,把它的嘴按到水中,这个羊羔不但不会喝,拼命挣扎出来之后,把嘴上粘的水也奋力抖落在地。修行人要斩断对今生的贪执,必须要反复详细的观察贪着今生的过患,这样内心自然会涌现断除贪执今生的意乐。就象羊羔想喝水,不需要按它的头,自然而然它就会喝的。如果它不想喝水,怎么去按它都不会喝的,就算是粘了一点水也会抖掉。
如果我们听到这些教言之后,不去做深度的观察,草率、强力的斩断对今生的贪恋。没有任何根据,没有观察到贪恋今生的过患,就抛弃家庭,到深山中去远离人群。但是没有修持任何一个法门,没有观察为什么要这样做,没有根据做为修法的引导。过了一段时间之后,也许是一、两个月,也许是两、三年,最终不但不能抛弃对今生的贪执,反而越会耽执世间八法。
当他越来越耽执世间八法的时候,一些智者就劝他:你不要耽着世间八法,耽着世间八法有很多过患。这时他心中世间八法的念头已经非常强烈,所以会强词夺理的应付别人的规劝:世间八法不能完全抛弃呀,你看那些菩萨修法的时候都需要钱财,菩萨度化众生需要入世,很多教证讲不能到深山中修法,必须要在人群中弘法利生,这才是出家人、修行者的义务;或者他们还会说大隐隐于市,小隐隐于野这样的话,小隐是隐于荒山中的,我是大隐隐于市的。会找很多理由。
这就是刚开始没有掌握修法的要诀,草率的斩断贪恋,最后就会变成这种情况,变成法油子。世间八法的贪恋很深,却听不进别人的规劝,相续中不会产生一丝一毫的触动。“甚至连以前所学的也丧失殆尽了”。以前有的一点善心或功德,也完全丧失殆尽。
这一段就是要规劝我们这些修行者,对今生世间八法必须要做详尽的观察,否则草率的斩断今生的贪恋,刚开始一、两个月,两、三年也许会有一点效果,你的出离心、修法的心也许会很强,对衣服也不耽著,对什么都不耽著。但是最后肯定会失败的。
所以首先要对整个轮回做详尽的观察,之后心中生起愿意舍弃世间八法的念头。因为有了根据,是通过深入思考引发的,不需要强迫,自然而然就对今生、对衣食放下了。这是正确的修法次第,前面所讲的是错误的修法,必须要搞清楚。如果刚开始错后面就错,刚开始正确后面就正确。所以我们按照本论所讲的一切词句做详尽观察是非常有必要的。(第6课结束)
“牛鞧”(即牛鞍带)如果过紧,就会导致创伤,最后连所运载的货物也摇摇欲坠。
“牛鞧”是牦牛鞍子上捆的带子。“牛鞧”綑得太紧,会使牦牛受伤,连运载的货物也摇摇欲坠。因为捆的方式不得法,他认为捆得越紧,货物就会越结实。但是捆得太紧了不但会损伤牦牛的身体,而且会连所运载的货物也摇摇欲坠捆不结实,这就是“牛鞧”的比喻。
同理,如果不放弃追求今生的包袱,终将令自他招受痛苦的煎熬。
同样的道理,如果太过于耽著世间八法,就象“牛鞧”捆得太紧一样。如果我们对世间八法的执著过于牢固,“不放弃追求今生的包袱,终将令自他招受痛苦的煎熬”。自己没办法修行成就,依靠自己的众生也会招受痛苦的煎熬。真正要好好的修行,必须要放松世间八法的贪恋,不放松是不行的。现在是放松世间八法的时候,不是越捆越紧的时候。放松就是对今生世间八法必须要看破,慢慢舍弃。否则是无法修持成就的。
若能对今世持逍遥自在、任其自便的态度,就万事大吉了。
这是教我们一个方便:对今世的世间八法应该持逍遥自在、任其自便的态度。对世间八法都不管,都不去执著,任其自便,就万事大吉了。如果对世间八法过于看重,就是前面“牛鞧”的比喻一样。如果有这种逍遥自在、任其自便的态度,就是对世间八法放松了。如果能做到这一点就万事大吉。
但令人遗憾的是,人们往往将这些规劝视为耳边风。
令人遗憾,确是个事实,不单现在多数人是这样,即便当年作者在世的时候也是这样。真正能够看破世间的人犹如晨星一样,非常稀罕。“令人遗憾的是,人们往往将这些规劝视为耳边风”。听到让我们放弃世间八法的贪恋,就左耳进右耳出了,认为这不是对我讲的吧。对这些视为耳边风。就导致了修行的人很多,成就的人很少,这是必然的规律。
下面再讲“呃难”的比喻。
所谓“呃难”,是指在发各种声音时,发最初的“呃”声是尤其困难的。一旦发出了开头的音,后面的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
所谓“呃难”是什么意思呢?就是在念诵的时候最初的“呃”声是很难发的。如果这个“呃”发出来,后面的音就容易发了。比如说在念各种仪轨的时候,维那师用“呃”音起腔,去引后面的音调。很多维那师念的时候都是这样。开始“呃”声发好了,下面的念诵就很轻松,否则腔起不好后面的念诵就很困难。所以说最初的“呃”音是很难发的。一旦把“呃”音发好,后面的问题就迎刃而解,后面的念诵就非常容易。
同样,在修法之初,想放弃今生,实如海底捞针,若能将此问题铲除,解决其他困难也会感到游刃有余。
同样的道理,在修法之初,放弃今生是最困难的事情。就象念各种仪轨的时候“呃”音最难发一样。想放弃今生,实际上犹如海底捞针一样困难。但是如果把第一步做到了,就如前面所讲,“呃”一发出来,后面的问题就好解决了。最初若能顺利放弃今生,解决其它困难就游刃有余了。
看破今生这个问题是最困难的。最初遇到这个教言很困难。遇到之后引起重视很困难,我们认为这个不重要,这个法不相应,或根器不相应等等。或者对舍弃今生真正的精要,准确掌握很困难,到底怎么舍弃今生,舍弃今生的范围、对象到底是什么?掌握之后要迈出第一步最困难了。比如我们通过这次学习把这个问题已经真正的掌握了,掌握之后就要开始实修了,要开始舍弃今生了,迈出第一步,这个最困难了。前面讲了,肯定天魔要做障碍的,固有的习气也会做障碍的。所以第一步不好迈。但如果第一步以大勇气迈出去了,第二步就好办了。对舍弃今生的这个修法,勇敢迈出第一步,慢慢习惯,逐渐会成就的。这需要认真观察再慢慢去做。这是很关键的。
这种最难以剔除的爱恋也就是指妙欲。
对五妙欲的耽著非常难以剔除。色、声、香、味、触中的“色”有“有情”的,有“无情”的。“有情”的比如异性,儿女、妻子等等都是有情界所摄的“色”;好的资具、房屋、佛像等等都是无情界所摄的“色”。“声”就是指妙音,比如出家之前很喜欢音乐,流行歌曲也好、轻音乐也好,听了觉得好舒服。离开了就不行,感觉生活都没有滋味了,这就是对妙音有耽著。有人喜欢在身上抺一些妙香,闻到就很舒服,这是对“香”的耽著。对“味”的耽著,比如饮食。对“触”耽著,比如妙衣、柔软的床榻等等。
世间妙欲就归纳为色、声、香、味、触五欲,也有讲六妙欲的,但主要是讲五欲,很耽著的就是这些。我们去旅游、去朝山,觉得风景很好,这也是对五妙欲的耽著,对外境的耽著。观察一下,我们所耽著的都是这些五妙欲。还有名声,它是属于“法”所摄,是一种心所。这些都是“难以剔除的”,如果能够看破、放弃五妙欲,就可以说基本上已经看破今生、舍弃世间八法了。
如果不是,就请你走近,我们康巴人内部不必互相欺骗。
这是个语气词,“康巴人内部不必互相欺骗”的意思是很真实的。这是博朵瓦尊者《喻法论》中讲的,博朵瓦尊者是康巴人,他说这个道理是相当真实的,没有必要欺骗你。如果你认为最难以剔除的不是五妙欲,“就请你走近”。“请你走近”的意思大概可以从两方面理解,上师讲的时候说这是很难懂的一句话。“请你走近”可以说是和尊者走近的意思。你过来我们再好好讨论讨论,是不是这样的,我们康巴人是不需要互相欺骗的。还有一个意思是说,如果你不信,认为这个妙欲不是很难断除,你就去断除一下,走近这个修法试一试。实际上我们走近这个修法的时候,就会发现五欲确实难断除的。
诸位高僧大德们如果能够放弃今世,则修法不可能不成功。
“诸位高僧大德”容易理解成那些法师、活佛、堪布、方丈等等。但这里的“高僧大德”普遍指一切修行者。千万不要认为我不是高僧大德,这不是对我讲的。有些论典中讲的“高僧大德”或“善知识”是普遍对听法人讲的。就像《坛经》中讲的“善知识”如何如何,有的地方讲“尊者”如何如何。实际上普遍指一切修行者。诸位修法者如果能够放弃今生的话,修法不可能不成功,这是绝对的,肯定是这样的,如果不放弃今世,修法不可能成功的。
能做到这点是难能可贵的,所以应当专心致志地修持。
要做到这一点是很难能可贵的,所以应该专心致志、认认真真的修持,把这个问题放在最首要的位置上,一切修法围绕这个核心。刚开始不要太猛。虽然前面讲到了大丈夫的气概,好象毫不犹豫的马上要开始修,但讲到“羊羔喝水”的时候,金厄瓦尊者怕我们理解错了,就说如果不知道窍诀就去修也不行。一方面修法之初必须要有大气魄,马上要斩断今生。但是要斩断今生的前提是什么?千万不要没有前提就去斩断,否则后边会引发很多过患。所以开始斩断今生的时候,需要前提圆满、基础圆满。也就是该观察的、该准备的都已经准备好了。然后毅然放弃对一切的耽执,就可以开始舍弃今生了。
尽管前辈们以此为重点,苦口婆心地对我们进行循循善诱,但我们却将之视为低劣的法,对其嗤之以鼻。并殚精竭虑地去寻找自以为高深的大法,最终必将一无所获。
“尽管前辈们以此为重点,苦口婆心的对我们进行循循善诱”。比如佛陀在经典中也是早就讲过了,必须要放弃今世,必须要生起出离心去修法。还有宁玛派的前辈大德,也是指出在修法之初必须要把“放弃今世”作为重点。《开启修心门扉》集中宣讲了这个问题,虽然宁玛传承中并不一定讲的这么详细,但宁玛巴的传承上师对“放弃今生”非常重视。我们都喜欢华智仁波切的传记,他的很多流传下来的故事中,都很明显的体现了“放弃今世”这一点。他老人家怎么放弃今世的:把银块作烧茶的灶石,对这些银子、名声、徒众全都放弃了。他最喜欢做游方僧人,大家都不要认识我,就到很偏远的地方去修法,去度化众生,就是这样放弃今世的。根本没有以寺院、徒众等为重的。所以宁玛派的大德也是以这个为重点的。
华智仁波切劝诫弟子有很多方便,比如他劝诫噶陀.锡度仁波切的故事:华智仁波切进入噶陀.锡度仁波切的房间说:“噶陀.锡度的富有是全世界闻名的,是富中之富,你铺的虎皮、用的碗等等好像都是最高级的”。慢慢聊到最后就说:你有这么多东西,但我只有一个茶壶,你能不能帮我捎带一下?他说没问题,我这么多东西,再带个茶壶不是小问题嘛。交谈之后华智仁波切就离开了噶陀寺。噶陀.锡度仁波切就知道他的意思了,就开始把寺庙、眷属、所有的财物抛弃了,然后到江边的山洞中开始安住修法。还给华智仁波切带了封信,说请为我欢呼,我已经舍弃一切去修法了。当时华智仁波切就说:“这个人还可以,能够听懂我的话”。
你看他们是怎么样教诫弟子的,怎么重视这个修法的。连这些大德,公认转世的这些菩萨的化身,他们都要这样示现,抛弃一切去修法,我们应该知道,就是以这个为重点的。有时直接以教言的方式,有时以事迹来示现,菩萨之间用事迹来示现舍弃今世,而且应该把这个作为重点。苦口婆心的对我们循循善诱。但是我们根性没有成熟,修行者种性没有成熟的缘故,有些人就把这些视为低劣的法,“这个是低劣的法,我不需要修的”。对此嗤之以鼻,然后殚精竭虑的去寻找自以为高深的法。生圆二次第也好,或者修大空性、大圆满也好,他认为这个是高深的法,弘法利生才是高深的法。但是因为最初没有上路的缘故,最后必将一无所获。
因此,现在形象上趋入利他过于早了。或者现在拼命的去积累资具,去创造好名声,想赢得别人的赞叹,这些都是应该抛弃的。否则最后必将一无所获。如果现在我们把这些抛弃了,好像是吃了亏,但实际上根本不会吃亏的,吃点小亏,占了大便宜。通过“舍弃今生”,最后就可以获得自他二利的、永不退失的妙欲、名声。像初地以上的这些大菩萨,他的名声在十方世界中恒常周遍。妙欲也是恒常的,别人对菩萨的恭敬、赞叹,他的眷属、资财,哪个方面会受到损失呢?都受不到损失。所以菩萨们才真正知道如何修因,真正的妙欲、名声、财富,以后会是恒常的。现在这些全都是引诱的因,不是恒常的,必须要抛弃。这样对比之后,就应下大决心尽量斩断对妙欲的贪着。
下面是第六个比喻“湿皮裹”:
还有一个比喻,如果用湿皮将人包裹起来,一开始,里面的人还感觉轻松自在,皮革逐渐干硬以后,就会被紧紧地捆缚住,丝毫动弹不得,必将由此招致极大的苦痛。此时,若能用一柄锋利的刀子将皮革割破,那里面的人一定会喜跃抃舞的。
还有一个比喻“湿皮裹”,就是用一张湿牛皮,把人包裹起来,刚开始,牛皮里面还有很多水分,还很柔软,所以里边的人感觉轻松自在。但是皮革的水分慢慢走失,逐渐干硬之后,就会越收越紧,里边的人就会被紧紧的捆缚住,动弹不得,会招致极大的痛苦。这时候必须要用一把锋利的刀子,马上把皮革割破,里边的人就会得到解脱的。就会欢喜雀跃。
首先我们对照一下它比喻的意义:就是我们享用世间八法,刚开始觉得很轻松自在,没什么不好的感觉,这时候世间八法就像湿牛皮,我们已经被湿牛皮裹住了,但还很轻松,没有感觉到困难。当我们对世间八法的串习不断加强,世间八法慢慢收紧了之后,就被牢牢捆住了。当发现的时候,已经动弹不得了。
我们如果追求名声、地位、亲属、故乡、寺院等等,刚开始可能觉得对我修法没有什么障碍吧,你看我一面在搞世间法,一面修佛法,两全其美,我也没有被束缚住啊!但是当世间八法的念头串习的越来越强,修行的水分慢慢干了,以前有的一些出离心、菩提心、信心就像水分一样慢慢蒸发掉之后,当自己发现的时候,已经没办法脱身了,已经被捆的牢牢的了。到那时候怎么办呢?刚开始不注意,当自己陷的很深的时候才警觉,就已经来不及了,就要感受很大的痛苦。
这个时候,是不是完全无药可救呢?也不是,要马上用一把刀子把它割破。这把刀子就是具有信心、大毅力的智慧,一下子把世间八法抛弃。就像前面讲的噶陀.锡度仁波切,显现上他已经被财富束缚了,但还没发现,通过华智仁波切善巧的指点之后,他就用一把刀子,一下就把它割破了。放弃一切名声、地位、财富之后,一个人在山洞中修行,也不去找吃的,也不去找什么施主,别人给什么就吃什么,一点都不追求。这就是完全用一把刀子,一下子割破了。
我们也应该这样的,虽然我们没有这么明显的束缚,但肯定还是有的。对财富、施主、寺院还是有耽着的。所以还是需要用刀子一下子把它割破才行,割破之后就轻松了,就会很高兴的。这是大概对照的意思。
关于这个道理,《因缘品》中也云:“若能善加观察于财物,耳饰儿女贪执之心念,铁木捆扎缠缚难匹敌,切莫将其紧攥圣者言,即使贪欲束缚极松弛,亦难顺利挣脱圣者言。”
在《因缘品》中有这样的教证可以和前边对照。“若能善加观察于财物,耳饰儿女贪执之心念”。“财物”包含内外的资具,比如房屋、车子等等。“耳饰”算一类,包含首饰、妙衣等等。儿女就是对儿女的耽执,妻子、父母等等也包含在里面。对财物、耳饰、儿女贪执的心念,“铁木捆扎”都没有办法相比。“铁”指铁镣,“木”指木枷。铁镣、木枷这些捆扎我们认为是很可怕的,但是贪着于财物、耳饰、儿女的心念比这个还要可怕。一个是有形的,一个是无形的。“铁镣”最多捆缚今生的身体,无法捆缚后世。即便是被铁镣捆死了,又能怎么样?神识可以迁移到后世的,铁镣就捆不住了。但是贪执财物等等的心念,一方面捆缚了我们的心,一方面捆缚了我们的身体,而且不单今生的身心被束缚,后世也是被束缚的,乃至再后世也是被束缚的。所以说贪执财物、耳饰、儿女等的心念是非常可怕的。“切莫将其紧攥圣者言”,千万不要把这些财物、耳饰、儿女等紧紧的抓住不放,这是圣者佛陀的教导。必须要把它们松开。
“即使贪欲束缚极松弛,亦难顺利挣脱”,这一句直接对应前面的“湿皮裹”。湿皮把我们裹住的时候,好像觉得很松弛。最开始贪执今生,落入世间八法中,好像贪欲对我们的束缚是很松弛的。比如有些人想:我组织一个温馨的家庭,然后带动全家人学佛,成立一个佛化家庭,我们都可以修行,生了儿女很早就让他们皈依。像这样不是很好吗?你认为一面可以处理世间法,一面可以修行佛法,二者之间不矛盾。而且现在很多大德也是这么讲的,出不出家不要紧,舍不舍弃五欲不要紧,反正学佛在家也是可以的。是可以,但是真正说到修行,这里讲的很清楚,刚开始“贪欲束缚极松弛”,好像没有感觉到障碍,很松弛。但慢慢就没办法修行了,就被束缚了,越收越紧。自己的信心慢慢干枯的时候,就完全被束缚住了。
当然,不排除有些大根器的人,他在家修行,最后成就、往生的也有。但这是一类成功的特例,自己能不能这样成就,还得打个问号。就像前边讲的,自己是这个根性吗?最后是修行成就还是后悔,这是不好说的。一般来讲,一边要在家,一边要学佛成就,这是相当困难的事情。
出家也是一样,一开始就统领大众,追求名声,或者今天这边布施一百万,那边修建一个学校,好像一边自己修行,一边也在行持菩萨行。刚开始没觉得这是束缚,后面就像牛皮干了,慢慢收紧之后就没有办法修行了。所以必须要把这个问题认识清楚。引用《因缘品》中这一段来对照这个比喻就更清楚了。即便是显现的很松弛,对于我们一般人而言,也是很难顺利挣脱的。这是“圣者言”,要好好要观察思考。
是故,如果仍与尘世藕断丝连,到了紧要关头,就会牵肠挂肚,不能毅然舍弃,甚至会由此而出现失毁戒律的现象。
所以舍弃今生的时候,要一下子舍弃,千万不要舍弃一部分,然后出现藕断丝连的情况。这种情况佛陀的经典中早就做过授记:末法时代的修行者,身体出家,心没出家。就像一头牛,从窗户上钻出去,尾巴出不去了,这是很奇怪的。一头牛它的头、身体全部都从窗户上钻出去了,最后一个小小的尾巴卡住了,怎么也出不去,这就很奇怪。
有些末法时代的修行人就是这样的,大部分已经抛弃了,就那么一点点名闻利养抛不掉。这就和佛陀解释昼辛集尊者的这个梦,做的授记非常符合。我们大部分都已经舍弃了,但有时对故乡还有那么一点点贪恋,或者对名闻利养、对寺院、对财物、对于妙欲还有一点贪恋,这就成为这种情况了。像前面讲的铁镣挣断了,又被麻绳捆住了。对施主、钱财、名声这些都要好好观察,毅然舍弃。否则就会出现藕断丝连的情况。好像舍弃了,但仔细观察的时候发现两段藕之间还有什么东西连着。大的方面断掉了,细的方面还是连着的。
真正修法的时候要彻底把这些都斩断,一点都不能例外。如果还有细微的耽着,刚开始不一定被发现。比如在心情好没有遇到什么障碍,一切都顺利的时候,认为自己的修行还是可以的。但是到了紧要关头(这个“紧要关头”就有很多解释,或是临死的时候,或是违缘出现的时候,或真的到了护戒的时候,或者要成就的时候。)就开始牵肠挂肚,不能毅然舍弃了。
有些人念佛一辈子,最后贪恋自己的孙儿,往生不了的也有;有些禅师大部分舍弃了,就是贪着一个钵盂而无法解脱的也有;有些人出家了,但是到紧要关头,违缘出现的时候,破戒还俗的也有。所以“会牵肠挂肚,不能毅然舍弃,甚至会由此而出现失毁戒律的现象。”失毁戒律对我们来讲是个很大的过患,没人会认为这是个小事情。失毁戒律和藕断丝连,好像不成正比。我现在和几个施主联系或耽着一点名声,和破戒好像联系不起来。刚开始确实不明显,最后一旦失坏戒律的时候,推究它的原因,就是刚开始没有彻底斩断,保留了一点点联系,逐渐发展下去就成了破戒。破戒之后呢?有些人破戒之后没破见,他还会励力忏悔;有些人破戒又破见,破罐破摔的也有。这样修行就很难成就了。
所以,我们应当以具信心刀背的锋利智慧刀刃,斩断今世的一切牵绊。
宝刀的背应该很厚,锋刃很薄,很锋利。这样它有力量斩断其他的东西。所以我们信心的刀背要厚,要有很深厚的信心。智慧必须要很锋利。没有这样一把刀,根本没有力量斩断对今生的贪恋。
信心有很多种,生信心的对境很多,这里指的是斩断今世的信心。一定要生起很强的信心,在很强的信心牵引下,斩断今世的毅力才能生起来。
锋利的智慧就是对世间八法方方面面的过患,去做非常细微的观察。如果马马虎虎去观察这就是把钝刀,刀刃很钝一下子就斩不断。“轮回也许是痛苦的吧”这个不行。要做一个详尽的观察,确定今生就是一个欺惑之处,没有值得贪恋的。很详细的观察之后,智慧就很锋利,一下子就能断掉了。信心必须要厚,智慧必须要锋利,这样才能“斩断今世的一切牵绊”。
在五种欲妙中,以对衣食的贪执为最,渴望拥有四五套华贵的衣服(在噶当派大德们住世时的藏地,拥有四五套服装是极为奢侈的事),不遗余力地满足口腹之欲,如此绞尽脑汁苦心盘算,是很难令自己挣脱束缚的。
前面说妙欲很难断,五妙欲中哪个最难断除呢?这里讲对衣食的贪着最难断除。为什么呢?有人想应该是对异性、对钱财的贪执最难断除吧。对于异性的贪执是很粗猛的,但想断是可以断的。比如你受了一个出家戒,对异性的交往一下子就断掉了,当然习气方面是另一回事。对衣食的贪执不一定像淫欲心这样粗猛,但是却难以断除。
有时就“渴望拥有四五套华丽的衣服”。这是举了衣服的例子,仁波切讲过,在古代噶单派大德住世的时候,一个人有四五套衣服,那就太奢侈了,还修什么法呢?已经有了四五套华贵的衣服,修法不能成功的。现在拥有四五套衣服不算什么障碍了。现代人执着大的东西,像是大庙或者一辆好车,电脑等等,对这些的贪执很粗猛。但当时拥有四五套衣服的话,几乎就很难解脱了。再往前,佛在世的时候,两个钵都不行,两套衣服都不行。所以真正要修法,这些方面要多观察,多思考。
然后“不遗余力的满足口腹之欲“。上师讲到这里的时候,着重讲了吃素、吃肉的问题,这方面发挥的很多。但是我们不需要多讲吃肉、吃素的问题了,因为现在上师不讲,大家也知道应该吃素了,只不过就是发没发愿吃长素的问题。有人说:“上师既然说了,我就发愿吃一年素,以后还要到其他活佛的庙里去住,到时候他吃肉,我吃素就不方便吧”。观察一下就知道,这还是不遗余力满足口腹之欲的借口。所以这个还是不好断的。有时候说和居士交往不方便,或者藏地买菜不方便,反正讲好多理由,不愿意发愿吃长素。所以口腹之欲还是很难断。
“如此绞尽脑汁苦心盘算,是很难令自己挣脱束缚的”。想尽办法来追求高贵、华丽的衣服,为满足口腹之欲苦心盘算的话,很难让自己挣脱束缚。这方面的束缚很微细,很难认识到。所以要对五欲做详尽的观察。做详尽观察之后,大的方面一下可以断掉,细微的方面就慢慢培养自己的智慧和信心,当智慧和信心又上了一个层次,以前认为断不掉的也能断掉了。刚开始把容易断的断掉,难断的再慢慢培养能力,能力一强就可以断掉。之后再开始于更微细处去断,慢慢断下去,最后彻底舍弃今生就有希望。否则无法挣脱束缚。
以上讲的就是“湿皮裹”的比喻和我们修行之间的关联,对此必须要好好观察、思考。今天就讲到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