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法等性本基法界中,自现圆满三身游舞力,
离障本来怙主龙钦巴,祈请无垢光尊常护我。
为度化一切众生,请大家发无上的菩提心!
发了菩提心之后,今天继续讲金厄瓦罗珠加参尊者所造的《开启修心门扉》这部殊胜的论典。本论通过十九个方面阐述了一个修行者如何打开修行之门。我们要修行的话,主要是在心地上用功夫。心地上用功夫有很多修法,第一步或者说最关键、最主要的一步,就是“心舍现世”,就是必须要看破放下世间的一切去修行,才有成就的机会。所以在这个十九个问题中,首先就宣讲“心舍现世”或说“舍弃今生”的问题。
对于“舍弃今生”,尊者一方面阐述自己的体会,同时引用了很多比喻、殊胜的教证,让我们这些后学者对这个问题首先产生一个非常明确、清晰的认识。然后我们还要反复去发愿,反复的下定决心:最初不修这个法绝对不行!
修行第一步就是舍弃今生。想要舍弃今生就要看破今生,首先要把今生的一切琐事,一切世间八法看破,看破之后要舍弃。这就是我们学习这部论典的目的和必要。
现在继续讲博朵瓦尊者的《喻法书》中的九个比喻,九个比喻针对的都是“舍弃今生”这个问题。直接的利益、反方面的过失,从这两个方面进行观察、分析。我们已经讲完了前六个比喻,今天开始讲第七、八、九三个比喻。第七,就是“箭矢”:
出兵征战张弓射箭之时,若感觉头盔太紧而脱下靴履是无济于事的,而应当机立断取下头盔。
出兵征战的时候必须要张弓射箭,张弓射箭时感觉头盔戴的太紧了,影响射箭的效果。感觉头盔紧应该把头盔脱下,如果认为头盔戴的太紧,把靴子脱了是无济于事的,而应该当机立断把头盔取下来。这是“箭矢”的比喻。
下面再讲第八个比喻:“远射”。
另外,将靶子立于近处而将箭矢射向远方。
射箭的时候,所要射的靶子在很近的地方,却把箭矢射向很远的地方去了,这就根本无法射中靶子。这是“远射”的比喻。后面还会有一大段阐释它的喻意。和“远射”有关的还有其他的两个比喻,颂词中没有提到,但这里也附带宣讲:
盗贼已潜入森林却到草原寻其踪迹。
这是附加的第一个比喻。家里遭到了盗窃,盗贼已经潜入森林中藏起来了。追踪的时候,不到森林中寻找,反而到草原上寻找,那就根本就找不到的。
魔众位于东方反将俑像往西抛掷,此类之举实为缘木求鱼之荒唐行为。
附加的第二比喻是说魔众本来位于东方,但送佣像时却往西方抛掷,这就无法达到效果。“佣像”可以理解成替身的意思,有时候我们遭到魔障、鬼怪的缠绕,按照有些仪轨,必须要做这些替身。用木头或衣服缠一个身体的样子,有时是用糌粑等等捏成一个人的样子,这就代表自己了。把这个佣像送到魔的地方,就代表自己赎死,这样就可以摆脱病魔或死亡。
或者有的地方佣像没有解释成替身,而是降魔食子。降魔的时候,这些食子要投掷出去,就可以达到降魔的效果。但是魔众在东方,把食子往西方投掷也是无法产生效果的。“此类之举实为缘木求鱼之荒唐行为”此类之举就是从前面开始的“远射”、“盗贼潜入森林”、“魔众位于东方”,这些都属于缘木求鱼的荒唐行为,目标搞错了,目标和行为没有结合起来,这就无法产生效果。
下面开始讲这些比喻的含义:
同理,修法不见成效本因没有看破今生的缘故而导致,人们却将其归咎于所修之甚深妙法。
同样的道理,我们有时学佛已经很长时间了,或修密宗的仪轨,生圆次第、大圆满,时间已经很长了,但是却不见成效。比如念这些忏悔咒应该显现的验相,到了咒语念圆满的时候没有显现出来,这就叫做“修法不见成效”。这是什么原因呢?实际上原因很多,但是最根本的原因“本因”,是没有看破今生。没把这个问题认识清楚,反而把过失“归咎于所修的甚深妙法”。
我们有时也会这样想,我修法这么长时间,为什么修不成呢?却很少真正找到根源。这里尊者给我们指点的很清楚,修法不成功,最根本的原因就是没有看破、舍弃今生。所修的一切法,都有今生的木桩所绊,无法在心系木桩的情况下修成的。菩提心也好,空性慧也好,生圆次第的种种验相也好,修不成的原因就是刚开始就错了。刚开始没有看破今生,心在耽著今生的情况下,开始修这些甚深的妙法,修到最后就没有办法成办的。即便在修法的过程中,稍微产生一些验相,过一段时间也绝对会消散的。一边贪恋现世,一边修菩提心,有时菩提心好像在一段时间中生起来了;或者有时修本尊好像是产生了某种验相,但这些都是靠不住的,过一段时间都会消散的,就是因为心没有舍弃现世的缘故。
如果没有认识这个根本因,最后把过失归咎于所修的甚深妙法,有时可能就直接作诽谤了。我修了这么长时间为什么修不成?比如现在有很多道友很喜欢修《文殊语狮子》,这个仪轨后面说的很清楚,有缘分的一天修成,中等缘分两天,实在没缘分三天也绝对修成了。但是我们已经修了一个月、两个月还是没有修成,什么原因?可能会说这个法是不对的,肯定有错误,或者造的人有错误,或者翻译的人有错误等等。把过失归咎于法上面。但实际上完全是自己的相续没有成熟,没有如理修习的缘故。却开始对法做诽谤。
有的人他也不诽谤,他就认为这个法跟我不相应,我再换一个,也许换了其他的就可以相应了。这样换来换去最后换了一千个法门,还是没有办法相应,这是什么原因呢?就是心没有舍弃现世的缘故。如果刚开始把一切世间八法全部抛弃,一心一意修持,即便是修三皈依都可以马上获得一种甚深加持的。如果修三皈依都能获得甚深加持,其他很多的验相都能逐渐生起来。清净罪障也好,或者圆满菩提心等其他的功德,都可以很顺利生起。
如今能真正看破今生的修行人实在是万不获一、十分稀少。
当年作者在世的时候,众生的根性还没有这么下劣,相对来讲上根者、中根者,愿意修法的人还是比较多的。但是他老人家说:当今时代能够看破今生的人是万不获一、极为稀少的。可以推知到了现在这样的人肯定就更少了。如果当年是万不得一,现在可能是十万分之一或者百万分之一都没有,更极为稀少了。一方面点出这样的事实,一方面让我们认识到自己处在这样一种情况之中,自己很有可能处在没有看破今生这个行列中的,因为真正能够看破今生的人非常稀少。自己很有可能是堕入世间八法没有看破今生的,是在这种前提下修法的。必须要认识到这个问题。
下面还要逐渐分析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为什么修法的人这么多,真正看破今生的人这么少?如果没有看破今生,那么修成菩提心的人就更少了。菩提心没有修成,是无法生起这些大乘功德的。从这些方面观察,修法的人很多,成就者稀少的原因就是刚开始没有好好的致力于舍弃今生所导致的。
那些法相师、大修行人或者噶当派的大多数人对于何为风入中脉的障碍津津乐道,对高深大法乐此不疲地寻根问底,而像这样在基础要点上仔细追究的人却寥于晨星。
这里讲了几种人:一种是法相师,就是耽著于法相或者通过辩论的方式学佛法的这类人,对诸法的法相、名相方面极为耽著;还有就是大修行人,就是在山间、森林这些不见人烟的地方修行的人;还有噶当派的大多数人,这也许是指后代的,因为到了尊者出世的时候,可能真正修行的人已经不多了。虽然我们知道噶当派的大德对于修心方面或者舍弃今生方面是非常优秀的,但也许这是早期的情况,到了后期可能也是大多数人都没有看破今生。所以这里噶当派的大多数人,应该理解为后期有这么一部分人。
他们对于什么是风入中脉的障碍津津乐道。这些修行者聚在一起就是讨论什么是风进入中脉的障碍。因为一旦业风进入中脉是可以现证空性的,可以获得圆满次第的成就。所以它们讨论最多的就是什么是风入中脉的障碍。这是仅举一例而已,实际上尊者所要说的就是对于高深的法津津乐道,乐此不疲地寻根问底。
对于“基础要点”就是看破今生方面真正有兴趣的,或有探讨兴趣的人,就寥于晨星,很少很少。不要说道友在一起讨论,即便是一个人沉思的时候,对这个问题发生兴趣的人都是非常少的。
有些人认为这是初学者入门的法,太简单了,所以自己不需要去修习。有时候是不敢去思维,因为这个问题触及到自己即生的现实利益,根本不敢面对。即便听了也是应付而己,没有勇气去思维。为什么这是障碍?怎样心舍现世?这方面很少敢去思维的。
当年米拉日巴尊者对他妹妹教诫时,就说要舍弃世间八法等等。她妹妹最初不知道世间八法是什么,米拉日巴尊者就唱了一首道歌给她听,歌里就对世间八法做了描述。实际上这个世间八法就是亲友、田地、幸福、高位等等,她听了之后非常惊讶:“你说的世间八法就是人间的幸福,这是人们追求的目标,为什么要舍弃呢?”
所谓的世间八法就是我们现在所追求的幸福等等,所以很少有人敢真正去接近它,对于这个问题刨根问底、仔细追究的人真是“寥于晨星”的。
但是,要获得高深见地的断证,决非一日之寒。所以,舍弃今生对我等而言实在是不可或缺的首要条件,应当详加探察并欣然修习。
前面讲了,对于“看破今生”仔细思维、修行的人非常少。但是要获得现在我们津津乐道的,这些风入中脉的断证,或者证悟最究竟应成派见解的断证,或者佛地的断证,绝不是一两天就可以现前的。
“所以,舍弃今生对我等而言实在是不可或缺的首要条件,”这是下的结论。“应当详加探察并欣然修习。”“详加探察”就是首先好好听闻,然后好好思考,放弃今生有什么功德,贪执有什么过患。一个一个思考好之后,生起定解,就可以“欣然修习”了。为了便于理解还进一步做了比喻:(第7课完)
有一个极为恰当的比喻可以更进一步的说明这一点,
还有一个更恰当的比喻可以进一步说明最初舍弃现世的重要性。
如果自己早已饥肠辘辘,即将被迫入死亡的边缘。好不容易竭尽全力来至一个乐善好施的有钱人家中,却不去索取迫切急需的饮食,以解燃眉之急。
现在观想自己成为一个即将饿死的人,这个时候好不容易到了“一个乐善好施的有钱人家中,”乐善好施又有钱,这两个条件具备,应该想要什么都可以得到了。这时最迫切的需要就是饮食,快饿死了,这是燃眉之急。却没有索要饮食。
而于只对将来有利的金银财宝垂涎三尺,贪得无厌地拼命索拿,(也许,还没有等到出门,自己已呜呼哀哉,命归黄泉了。)
根本不去求饮食,对于将来有利的金银财宝却生起很大贪心,贪得无厌的拼命索拿。当然正常人都知道,和饮食相比金银财宝价值高的多。有了金银财宝可以买住宅、车辆、奴仆,享受舒适的生活。但是,现在对你来讲最有价值的是饮食。没有取饮食,只取了对以后有用的东西,可能没出门就饿死了。
这个比喻的意义相当深刻,要这样思考:自己马上要死了,虽然得到人身,但死亡是无常的。要死的时候,到了一个乐善好施的人家中,这就比喻我们遇到了佛法。要现世成办暂时的解脱,还是要三无数劫成佛的修法,或是一生成佛的修法,在佛法大宝藏中应有尽有。而且佛法大宝藏没有丝毫吝啬。
当我们遇到佛法大宝藏,有机会修学的时候,却不去修习对现在有利益的修法——“舍弃今生”。对这个不重视,只是重视对将来有用的,那些极为甚深的断证之法——地上菩萨是怎么断证的;一地菩萨入定位怎么样,出定位怎么样;大圆满的第三步、第四步境界是怎么样的;成佛之后有没有心所、有没有智慧等等。我们对这些非常有兴趣,一直贪得无厌的去追求。也许还没出门就一命呜呼了,失去暇满人身,堕入恶趣继续轮回。
好好思考的话,这个比喻对我们来讲极为恰当。当年我看到这个比喻,内心还是有很大的震动,讲课经常引用这个比喻。如果刚开始没有看破今生、舍弃世间八法,没有生起出离心。只是拼命的去学那些高深的经纶、高深的密法仪轨,以后要成就什么样的果位。但是忽略了现在最迫切需要修持的就是“舍弃今生”。没有这个基础,很可在开始享用这些高深大法之前,就已经堕落三恶趣了。对此必须要多加思考。
有些人也许这样想:即便我没看破今世,但我学了这些般若、中观、唯识、大圆满,和殊胜的密法结了善缘,那么肯定要解脱的。我们承认肯定要解脱,因为佛法有这样的加持力,即便斜眼瞟一眼佛像,或恶心摧毁佛像,都是解脱的种子。何况你听闻了这些般若、密法,肯定会解脱。
但问题是今生是不可能的。也许下一世要堕到恶趣中,即便后世又遇到佛法,上师给你讲的还是这个,还是让你看破今生,仍然从这个地方开始修。那个时候如果你又不重视,还得拖到第三世去了。反正都要修,绝对要生起来,还不如现在就开始修。必须要把这个问题认识清楚。佛法中说你听闻佛法就会解脱,那是“别时意趣”,就是以后会解脱的意思。
也许我们又生起这样的疑惑:这样的话,我们是不是刚开始这些中观、般若、大圆满全部不要学,就学这一个呢?是不是以前上师引导我们就已经错了呢?
也不是这样。我们首先要把舍弃今生这个法精通了,之后也要学习其他的中观、大圆满这些教法。因为中观、大圆满这些教法对我们来讲,都是处在一种抉择见的阶段。这个阶段是很必要的。
我们现在学法要系统的学,从“舍弃今生”开始,然后小乘的《戒律》、《俱舍论》,大乘的菩提心、六度万行比如《经观庄严论》所讲的内容,还有甚深的大空性、大圆满的见、修、行、果都需要圆满的抉择。
这些教法圆满抉择好之后,修的时候不要把分别心放在很高的法上面,要让“舍弃今生”的验相在相续中生起来,然后再把精力放在修空性、大圆满方面才可以。刚开始就要从“舍弃今生”开始趋入。平时我们一再强调见、修要分开,否则修法百分之百要错路的。抉择见的时候可以抉择到佛地的见,修的时候还是要从舍弃今生开始修持。见、修一分开,就没有什么矛盾、抵触的地方了。
抉择见的时候,你可以抉择圆满的见解,但修的时候应开始舍弃今生,生起出离心。因为抉择见的时候抉择的很圆满,当相续生出离心看破今生的时候,不会停留在这个基础上,就开始对一切众生发菩提心。那时就进入大乘了,按照之前抉择好的开始行持六度的修法。接下来就是修空性。修空性的时候,因为大圆满的见解抉择了,就知道通过分别心修空性也是一种歧途,要用大圆满窍诀来印证、印持,知道生起无分别慧特别重要。这就是很殊胜的一条路。
我们强调第一步是“心舍现世”和强调现在必须要广闻大经大论,没有丝毫抵触。这个问题必须要思考清楚,如果这个结解不开的话,就会在这个问题上出现障碍,成为一个绊脚石:到底应该学经论去闻思呢?还是去行持舍弃现世呢?实际上这个问题清楚之后,自己就知道怎么修行了,自己的路怎么走就很清楚了。
所以这个比喻的主要意义,就是听闻到很多教言之后,没有把修行的重点放在最基础的“心舍现世”上面,而把重点放在讨论或者修行高深大法上面,这对自己来讲是不可能有真实利益的,这个必须要了解清楚。
下面讲第九个比喻:
所谓“口说百遍”,也即康巴人商讨之时“口说百次,尾摇千遍”之意。
康巴人在商讨的时候,上师说过,有些老人经验很丰富。本来要突出一个重点,但他说的时候有很多层面的分析。说完之后他就说:总而言之我们要说明的问题就是这个。“口说百遍,尾摇千遍”的意思就是这样的,即最后再做的归纳。
说一千道一万,追根溯源,最根本的就是,不论如何勤恳黾勉地闻思修行,若修法无有进展,都是因为不能放下盘算今生之安富尊荣的缘故。
尊者讲“说一千道一万”,为什么不能趋入正道,为什么没有办法生起修行功德,可以讲很多。但最根本的原因是什么呢?“追根溯源”绝对是没有放下盘算今生安富尊荣的缘故。
前面讲过,如果你要修行,就得把这个根本障碍拔除了。如果你不想修行,只想和佛法结个缘,怎么都可以的。但要在今生利用这么宝贵的人身,尽快获证一个殊胜的果位,必须付出的就是“心舍现世”。盘算今生的安富尊荣,完全是一个贪执世间八法的问题。
高僧大德们的此番教诲都是立意深刻、回味悠长的,应该能给我们一些启迪,引起世人的深思。
高僧大德的此番教诲,从博多瓦尊者到罗珠加参尊者对我们的教诲,都是立意深刻,回味悠长的。一个修行者最初的入手,或最后要修行成就,就是这么个要点。对于这些看似简单的比喻和意义,如果反复思考,确实回味悠长,越思考越有道理。最后就生起定解:反正不放弃今生,修行是没有希望的。
米拉日巴尊者他老人家也是这样讲过的。当时很多亲朋好友,他的未婚妻、妹妹,都看不惯,说为什么你和其他学佛人都不一样呢?他就说其他的学佛者身披黄色袈裟也好、高高在上也好,如果心相续耽执世间八法的话,这不是佛法。从这方面讲我和他们是绝对不同的。我完全反对这样的修行。如果都是向往菩提道,那都是一样的,我绝不反对。
他老人家讲的很清楚,只要真心向往菩提道,最初一步就是舍弃世间八法。米拉日巴尊者的行为就是这样的。他老人家还讲过,虽然世间人都看不惯,但是诸佛欢喜,诸佛看得惯,诸佛就是这样现证的,所以我就没有什么可羞愧的。
我们还是要好好考虑,修法不成功的原因就是这个。“应该给我们一些启迪,引起世人的深思。”这里“世人”尤其是指修行人,因为一般人根本不愿意入道,这些教言和他们所想所行的完全背道而驰。只有追求解脱的修行人,必须要对这个问题引起深思。世间人的看法、做法,不能做为修行人的正量标准。他们所做的和我们修行人完全格格不入、背道而驰,这很正常。前面讲过了,如果我们的行为和世间人的行为一样,这绝对还是继续轮回,世间人的心行就是轮回的因。这个方面必须要引起我们的深思。
前辈们给我们这些浊世的修行人,留下了浩如烟海的经教,汗牛充栋的论典。
为了给后代指引修行的方向,从佛陀开始,然后二胜六庄严,历代传承上师留给我们“浩如烟海的经教,汗牛充栋的论典。”“汗牛充栋”就是比喻很多的意思。运载书籍的牛累得都是汗。“充栋”就是经书把整个房子都充满了。
但无论说法如何,归纳其要就是,要从现在开始精勤实修,并且励力断除的不是其他什么,就是要斩断对今生的贪恋,看破今世。
不管说的再多,这些佛经和论典只是阐述的侧面不一样。归纳其精要,修法的第一步绝对是“心舍现世”。佛经中教诫修行者,必须要思考苦谛、集谛,然后修道谛,现证灭谛。不止小乘经典,大乘修行空性的前行也是要对世间心生厌离,才有修法的机缘的。这是佛经的意趣。
论典的意趣也是这样的,不管是什么大经大论。比如《中论》,它已经立足到很高的层次上了。对于舍弃今生的教言,在初转法轮的时候,早就抉择的清清楚楚了,所以它不需要抉择。因此圣天菩萨抉择《中论》意趣的时候,通过舍弃今生的教言,作为它修行的次第。
有些人会怀疑,说龙树菩萨的《中论》是专门辩论的。但圣天菩萨就说不是辩论的,是修行的。怎么样修行呢?就是要舍弃乐执、常执、我执,这全都是出离心的教法。然后第五品才开始宣讲菩萨道,三士道的次第是非常明显的。所以像《中论》等等的论典,真正要实修的时候,全都是“心舍现世”开始的。我们要会归纳,否则会觉得这个论典讲这个,那个论典讲那个,但实际上真正修的时候,没有任何差别的。
还有我们在修大圆满的时候,可能会想大圆满的教授肯定不要修这个。但是法王如意宝所造的《直指心性》的注疏,也是从四厌世心开始讲的,人身难得、寿命无常,业因果和轮回痛苦。首先“心舍现世”,然后发菩提心,然后去修持密法,这是相当清楚的。
所以不管是什么根器,除非你是贪著世间八法的根器,除此之外,如果是小乘根器,或者你是大乘显宗的根器,还是密宗的根器。第一步都是这个,都是要舍弃今生的。没有其它的入门方式,这个就是唯一的。
无论说的再多,归纳其要就是从现在开始精进实修。抉择见解就是为实修服务。精进实修的时候,要立即断除的,不是其它的什么障碍,就是要斩断对今生的贪恋。这对我们有深远的意义。也许刚开始入门的时候,还没有认识到这个重要性。越闻思到后面,越对这个问题生起定解。心一旦成熟了,肯定会对这个教言生起欢喜心,这就是“看破今生”。
这一点对我们具有深远的意义,其它的一切都毫无价值,我们应对此再三权衡掂量。
最初除了舍弃今生的贪恋,其它的一切都毫无价值。也并不是一点价值都没有,如果从“别时意趣”来讲,或从种下善根种子习气的角度来讲,还是有很大的意义。但是今生要心入正道,正法和心要相融的话,其它的一切都毫无价值。
不斩断今生的贪恋,你去做弘法利生的事业,讲经说法也好、建大庙也好,或者去世间修菩提心、修菩萨行,或者到深山中去修定也好,修大圆满也好,全都毫无价值。最后注定失败。因此我们必须要对这个问题再三权衡利弊,再三掂量。
下面又是《喻法论》中讲的几种比喻:
所谓“雪鸡门基狐与鼬”的说法,包含了几个比喻。
前面的九个比喻已经讲完了。这是其它的比喻,第一个是“雪鸡”。
“雪鸡”是指黄鼠狼在河的此岸紧紧地叼住雪鸡的脖子,雪鸡拼命挣扎,奋力飞至对岸(最终仍死于黄鼠狼之口。获得了猎物的)黄鼠狼神色怅惘地悲叹道:“我虽然杀了如同空怀母牦牛的雪鸡,却离开了我那可以安睡的故土。”
“雪鸡”在其他译本中翻译成“贡牧鸡”,但所指的是同一种动物。黄鼠狼在河的此岸,紧紧叼住了雪鸡的脖子,雪鸡当时还没有立即死亡,拼命挣扎,奋力地飞至河的对岸去了。
黄鼠狼叼住不放,最后雪鸡还是死在了黄鼠狼的口中。但黄鼠狼没有高兴,还非常不悦意的悲叹:我虽然杀了如同“空怀母牦牛”一样的雪鸡,(“空怀母牦牛”是指非常肥壮的母牛。)虽然得到这样的利益,但和我的故乡已经远离了。
因为黄鼠狼不会游泳,也没有桥可以走。它虽然抓住了雪鸡,可以满足一时的口腹之欲,却无法渡河回到故乡。所以虽然得到了猎物,仍然高兴不起来。这个比喻它所要对应的意义是非常的贴切的:
同样,如果挖空心思地追求此生的享乐,或许会得到一些荣华富贵,但却因此而与善趣解脱相去甚远了。
这个比喻对我们的教诫就是,挖空心思地追求此生的享乐:贪著故乡、贪著温馨的家庭,还有贪著名声、高位,或贪著寺院,贪著种种的享乐。或许可以如愿以偿,确实得到了这些。但是和善趣、和解脱的故乡已经相去甚远了。
对照比喻,黄鼠狼得到了很肥的雪鸡之后,还是非常不高兴、不安稳。我们这些修行人,如果不把这个问题看透彻,不用一把很锋利的刀,斩断这样的贪执的话,虽然今生也有可能得到一些名誉、钱财等等,但最终就是堕入恶趣,和解脱相去甚远。这样我们会不会高兴呢?最终是不会高兴的,处在地狱中的时候是高兴不起来的。
黄鼠狼虽然离开了家乡,但它的头脑还是比较清醒的。它知道得到了雪鸡,却离开了可以安睡的故乡。虽然我们得到一些荣华富贵,但和善趣、解脱的家乡已经远离了。就差一点点,只是一条河,但黄鼠狼怎么也渡不过去。真修行人和假修行人,也是隔了一点点,就是有没有舍弃今生,但最后的果完全不一样。
“舍弃今世”就是一个心念转变的问题。说难也难,说容易也容易。说难就是习气很浓厚;说容易是因为这个不需要我们背一座山,走二十公里才解脱,就是把心转过来就可以了。这就来自于多思维,这个心还是容易转变的。要诀也具备了,转变心态的要诀整部书都在讲,我们应该可以找的到。现在缺的就是生起定解和去实修,在打坐的时候,反复去思考,然后开始真正斩断对今生的贪恋。这就是“雪鸡”的比喻。
所谓“门基”,是指从此地出发前往印度,没有必要花费心思去探察一百由旬以外的深渊。
第二比喻“门基”,门基就是门槛的意思。如果发心走路去印度的话,以前朝圣者都是走过去的。有些人费很多心思打探,在一百由旬之外有什么样的深渊呢?有什么难走的地方?有没有强盗?或者饮食好不好找。关心的事情往往在一百由旬以外,到尼泊尔境内的时候有没有危险,然后印度气候怎么样等等。这里讲“没有必要花费很多心思去探讨一百由旬以外的深渊。”为什么没必要呢?
因为,如果对位于门基的险地不加以提防,最终会摔倒致死。
实际上最迫切的是要的第一步,花很多心思你去探讨一百由旬以外的障碍,但如果不留心脚下的话,在门基这里就绊倒了。也许就摔死了,朝圣的事情就泡汤了。花费很多心思所预防的一百由旬以外的障碍,根本就没出现过。这个情况要了解。
同理,钻研探究高深的断证也并非当务之急,如果对贪执今生的悬崖掉以轻心,也会因此而堕落于三恶趣感受难以堪忍的痛苦。
同样的道理,现在我们愿意花时间去探讨高深的断证功德、高深的修法、区分法身和分别念的窍诀等等。但是这里讲你现在没有必要去花很多心思去探讨这些问题。这不是当务之急。因为你还没出发。
印度的金刚座就好象菩提果一样,要去朝圣就好象开始发心修道。现在对我们修行人来讲,“贪执今生”就是一个悬崖、修行的门槛,就是“门基”,是出发修行的第一步。如果刚开始修行就贪执今生,那在第一步就失败了。前面的朝圣者在门槛这里失败的,不是到了一百由旬的地方失败的。
我们向着菩提果开始修行的时候,如果不注意贪执今生“悬崖”,就会在这里失败。不是到一地、二地时不注意失败的。在这里失败之后,就“会因此而堕落三恶趣,感受难以堪忍的痛苦。”为什么呢?贪执今生的缘故。贪执今生的心绝对不会清净的,浑浊的心想要修持清净的正法是绝对不可能的事情。对名声、财富生起贪恋就会因此而造罪。或者就说贪心本身就是堕恶趣的因。对世间八法有上品的贪恋就是堕地狱的因;中品贪恋堕恶鬼;下品贪恋堕旁生。这种贪欲心、烦恼心是无法成就殊胜果位的。或者即便不堕三恶趣,这种修行也是一种有漏的善法,无法获得解脱,后世仍然流转轮回。
这是提醒我们现在最迫切的危险就是在门槛这里,就是“贪恋今生”,要加倍注意。
所以,杯形糌粑做得薄固然不错,但也应注意质量。
这也是藏地的传统。吃糌粑的时候,糌粑做好,然后烧一锅汤。吃的时候把糌粑团捏成杯子的形状,用这个杯形糌粑去舀汤,和汤一起吃掉。有些贪心大的人,为了多舀点汤,把杯形糌粑捏得很深很薄,想多舀点汤。但要注意质量,如果太薄了,糌粑一接触汤就化掉了,就散架了,还喝什么汤呢?连糌粑也失去了。
意思是说我们希求高深的断证固然不错,但是应该注意修法的质量。就是最初必须要舍弃今生,在这个基础上才可以生起深广的断证功德。这就是与比喻对照的意义。(第8课完)
下面再讲“狐与鼬”:
“狐与鼬”是指狐狸特别擅长躲避,即使是一块小石头后面,也能不露痕迹地将自己隐藏起来。
首先讲狐狸的比喻,狐狸很擅于躲避,很小的一块石头后面,它也可以隐藏的不露痕迹,别人很难以发现它。这就是狐狸的一个特长,它的身体很柔软特别擅于隐藏。
黄鼠狼(鼬),善于贴缠,纵然是纤细的茅草,也能紧紧地贴附。
鼬就是黄鼠狼,它贴缠的方面非常擅长。纤细的茅草比喻很细的意思。只要承受的起它的重量,黄鼠狼就能在上面攀附,这是黄鼠狼的一个特长。
猞猁也精于隐匿,马尾许的一片断岩,也能将自身潜伏得让其它动物不易察觉。
猞猁也精于隐匿,马尾许是比喻很小的一片断岩,它也能在这里面把自己藏匿得很好,让其它动物不易发觉。
这三个比喻对应的含义是下面讲的:
同样,钻营此生的念头也是善于隐蔽、精于贴缠、精通隐匿的
执著、追求今生的念头,也和前面三个动物一样,具备这三个特长。钻营此生的念头不是在其他地方,就在我们心中,不要认为书上的比喻是在讲其他的道理,不是在讲我。这样正法和相续就分离了。其实就是在讲我们,要认识到这个问题。
我们钻营此生的念头是善于隐蔽的,有时自己都发现不了。刚开始学法的时候,认为自己什么都如法,戒律也清净,对佛也很恭敬等等。实际上钻营此生的念头早就隐藏在里边了。我们的心行都是在追求世间八法,只有对这些论典闻思得比较深细的时候,才容易发现它。所以要学法就必须要学得深广,泛泛的学一点法,你根本就发现不了自己是一种世间八法的心,还是真正纯净求解脱的心。都不知道,何况说去断除。
怎样才能发现它呢?必须要很细的智慧。所以前面要把世间八法,把我们贪执的一一分类做观察:故乡、亲友、家庭、名声、钱财,把这些一个一个列出来,一个一个观察我是不是有这样的执著。即便是相续中粗粗生起一些舍弃世间八法的念头,也很愿意别人知道我有这个念头,这也是落于世间八法的。已经落入世间八法还不知道,所以世间八法的念头是非常擅于隐蔽的,必须要做详尽的观察才行。
“精于贴缠”就是追求世间八法的心很容易攀附,就像黄鼠狼,很微细的东西都能攀附住。乃至于听个法,别的道友听了,我没听到,必须要去听,这也是攀附。听法时坐得很端正,在信施面前表现得很如法,这是也是一种攀附。很容易攀附,我们的心早就对这个自在了,无始劫来早就串习习惯了。不注意闻思修的时候都容易攀附上世间八法的念头,我们的心有这样“特长”。不励力断除掉,根本没办法解脱。
“精通隐匿”和前面的“善于隐蔽”差不多。我们追求世间八法的心行也是非常精通隐匿,怎样藏起来不被别人知道,或者藏起来连自己都发现不了的。必须要认识到自己的心对追求世间八法有这三个特长。
即使被誉为“智力广大、清净戒律、人格贤善、具备闻思修行、舍弃一切”的隐士,
被人称为智力广大的博学之士,格西、堪布、法师等等;还有过午不食、持金钱戒等等,被誉为清净戒律的人;还有被认为人格贤善,和谁都处得来,和谁都没有矛盾的人;具备广闻的功德,能舍弃一切琐事的隐士等等。
也可能有贪恋此生的念头隐藏于心底。
即便是人们广泛称誉的这些人,不注意的话,相续中就有贪恋今生的念头隐蔽着。肯定有的,除了真正彻底断除的,不在此列。本论就是让我们发现自己的心态,这是对一般还没有断掉世间八法心态的修行人讲的。
每个人可能都会不同程度的受到称赞。我们被别人称赞的时候,自己是不是名实相符呢?要观察。很有可能被别人称赞的当下,就有世间八法的念头隐藏着。所以我们必须要反复观察、串习,反复提醒自己,才有可能进一步的修习“心舍现世”的殊胜教言。
这些比喻都非常殊胜,不应该听完之后了解了就完了。应该把这些比喻和自己的心对照,反复观察,才对我们的修行有实际的帮助,正法才能真正入于心中。千万不要满足于词句上的理解,满足于此就完了。
下面再讲三个比喻:
“月亮畜胜非同时”
这是三个比喻,“月亮”是一个、“畜胜”是一个、“非同时”是第三个。
中的月亮讲述的是一位修龙巴地方的人,将儿子的不幸身亡,想当然的怪罪月曜的迫害
这个人相当愚笨。儿子不幸夭折了,他没有根据就想当然的怪罪于月曜,月曜有些地方解释成月食。归罪于月食的迫害。
因此耿耿于怀,立誓要让月亮偿命。他将十四日的夜晚月亮升起的山头位置牢记于心,在十五日晚上,携带弓箭前往昨日铭记不忘的山头。
他放不下,立誓要杀死月亮,让月亮偿命。他观察月亮从哪里升起,好像是东方的山头,就像在我们佛学院看的时候,是从法轮区的山顶上出来的。如果到那一箭就把它射死了。就是这样想的。他把位置记住,这是十四号观察的。然后十五号的晚上携带弓箭,前往这个山头的时候:
岂料想(原以为会在山头出现的,让他切齿怀恨的)月亮早已在山的那头嘲笑着他的愚蠢
当他爬上法轮区的山顶一看,不对!月亮又跑到五色湖那边的山顶上去了。他认为月亮肯定是从这里冒出来的,它出来的时候一箭就射死了。但上山头一看,还离的很远。月亮早在山的那一头,嘲笑他的愚痴。
而他却喋喋不休地埋怨是山墙泄露了他的复仇计划
他没有认为自己愚蠢,而认为是山墙(山墙大概就是像一堵墙一样的山壁吧)把他的复仇计划泄漏给了月亮,月亮跑的很远躲起来了。
下面讲这个比喻的含义:
同样(如果不能舍弃今生,)无论多么废寝忘食的闻思修行,不但不能切入正法,反而与法日益远离。
如果我们没有舍弃今生,就和这个愚笨的修龙巴人一样。他根本不知道月亮的情况,这个仇根本报不了。儿子死亡的原因,也不是月曜的迫害。这些都不了解。复仇的计划泡汤之后,还去怪山墙。
我们修行也是一样,刚开始没有舍弃今生的话,不管再怎么废寝忘食的闻思修行,不但不能切入正法,反而与法日益远离,成就的希望最终要破灭的。就像修龙巴人根本没办法复仇,反而喋喋不休地埋怨山墙。我们如果没有认识到这是自己的问题,还会喋喋不休的埋怨上师没有加持,或正法的加持力不大等等,这样反而会与法日益远离。
我们认为这样修下去,肯定就会生起修法的验相了吧。但是到了这个境界的时候,发现还有这么远。就像这个修龙巴人,到东山顶一看月亮还有这么远。我们也是,越修相续和正法越远。所以这时就应该学会抛弃了,以前所耽执的一切,都需要抛弃了。像前面讲的,把这些名誉、安乐等等全部交给风吧,让它吹走。
失败之后反而容易修法,一切圆满时很难成就。智悲光尊者也说:如果施主等等什么都贤善的时候,法没修成,魔已经修成了。所以必须要把这些看破,这一切根本没有实义的。
修看破今生时,必须要和“四厌世心”一起修。都是相关的。如果“暇满难得”这个修法在相续中升起来的时候,就会想必须要使这个暇满的人身具大义。什么是具大义呢?就是要追求解脱。除此之外,贪着今生的一切都是失毁大义的。这就把重点抓住了,如果“暇满难得”修好的话,是可以舍弃今生的。
“寿命无常”修好也能舍弃今生。总的来讲一切器情世间都是无常的;分别来讲自己的寿命是无常的。一切器情都是无常,还有什么可贪恋的,反正贪恋到最后还是要舍弃的。如果耽着于常有,认识不到很快会死,对今生生起常执的话,就决对会追求的。从现开始到死亡如果还有二十年,那么在这二十年中,我的心全都是不清净的,没有一个修法是清净的,清净的法一个也没修到。
反过来讲,如果开始修好了无常,就会认为反正要死的,死时只有正法才有利,其他一切都要抛弃。这时就会开始舍弃今生,开始修法。从现在到死亡,修法全都是清净的,罪业都已抛弃。这就得到大义了。
“轮回痛苦”,恶趣不用讲了,善趣中比如人道,认为有很多安乐。但是名誉的安乐是无常的,贪执财产的安乐也都是无常的。一观察都是痛苦,没有什么可追求的。真正能对整个善趣、恶趣的痛苦做甚深的思维,知道轮回痛苦的时候,绝对会抛弃今生的执着。
如是思维业因果,也绝对会抛弃今生的执着。四厌世心的修法一个一个串习,抓住精要,好好实修,就能转变自己的心。四厌世心就是趋入的方便。
宗喀巴大师在《三主要道论》讲过:如果修习“暇满难得”和“寿命无常”可以抛弃今生的执着;如果是修持“轮回痛苦”和“业因果”可以抛弃后世的执着。今生、后世的执着都抛弃了还有什么?就剩一心修法了,那时就是日日夜夜唯一求解脱,对今生、对轮回一刹那的羡慕心都生不起来。这种验相绝对是能生起来的。已经很详尽的指出来了,只不过我们以前看是看过,没做深入的思考。这次如果把《开启修心门扉》的法义,和以前所学的论典对照,肯定就知道怎么去做了。
因此若将今生执为常有,哪怕具有百般功德,也会被这一过失全盘遮盖,对来世也无有毫许意义。
《宝蔓论》中讲的很清楚:虽然今天死或不死都有可能,但修法时要有必死之心。因为如果想今天可能不会死吧,明天也不会死吧,这样就把今生执为常有了。然后今年也不死,明年也不死,反正肯定还有很多年才死。在这种心态下面,很容易去追求今生的享受,所以执着不死是有过失的。
执着今天必死,虽然不一定死,但是他有好处。如果执着今天必死的话,就会想今天肯定要死,还去追求世间法有什么用呢?就不去追求了,心就转变了。就会去念咒、打坐、礼拜,或者听法、思考,就会去做这些善法。反正不管死不死,生起一个必死的心,对修法都是有好处的。
所以“如果把今生执为常有,哪怕具有百般功德,也会被这些过失全盘遮盖”,就是被这执为常有的过失全盘遮盖了。“百般功德”就是暂时生起来的很多功德:修法时暂时生起一点戒定慧的功德,修禅定暂时生起一点觉受、见到本尊等等。但是因为贪着今生,执为常有的缘故,最终会被这一过失全盘遮盖了,什么都留不下,穷光蛋一样。今生的功德全部隐蔽,对来世也没有丝毫意义。
若一味沉湎于今世,而不为来世而着想,即使抉择包括佛地在内的见解功德,也无有任何裨益。
如果一味的沉湎于今世的享受、名声等等,不为来世的解脱着想,即便依靠前世的聪慧,佛地的见解功德都能抉择得清清楚楚,对今生的修行也是没有任何弊益的。
如果《宝性论》学好的话,佛地的智慧、功德、相好,都能知道得清清楚楚。如果沉湎于今世,知道之后就是为了在别人面前炫耀:“你看佛是具有这个功德的,具备这样的见解的,我们每个人具备如来藏的。”抉择得很好,别人也对你生信心,得到恭敬利养。抉择这个有什么用呢?成了搞世间八法的因了。对自己的修行没有一点点利益。
对我们来讲,抉择佛地的功德,就是对佛生起信解,或者知道自己有如来藏。其他的贪恋今世的心、不清净的轮回显现都是客尘,如果这个知道了也能帮助自己舍弃今生。既然这一切都是客尘的法,在实相中都不存在,为什么去贪执呢?
有时抉择空性可以帮助自己舍弃今生;有时抉择如来藏可以帮助自己舍弃今生。这就看自己能不能善巧运用。比如学了《宝性论》就知道这一切都是客尘,财产、身体、分别念都是客尘,有什么可以执着的呢?
抉择空性,就知道这一切都是空性的,都是不存在的。抉择自空的时候,必须要抉择到这一切在入根本慧定或者在法界实相中都没有。名声也没有,身体也没有,自己所贪着的今生、轮回世间全都没有。现在即便得到了,最终还是会失坏的。
这些修法,尤其是无常的修法,对转变心意会有很大的帮助的。
夏热瓦说:“这样的人与旁生没有差别。”
一味的耽着今生的人,和旁生没有差别。旁生也耽着于今生,也追求今生,但根本不考虑后世。哪个旁生考虑后世的解脱了?做为修行人如果一味耽着今生的名声等等,根本不考虑后世的解脱,就和旁生一样。只不过所耽着的东西更高档而已。飞禽鸟雀就追求一点草籽,吃一点小虫,就非常满足了;我们人就要得到那些豪华的享受才满足。追求的东西不一样,本质上没有任何差别。
有些人说,人是高尚的动物。如果没有想到后世的解脱,实际上和旁生没有差别,没有高尚到哪里去。即便是学佛十几二十年,仍然和旁生没有什么大的区别。
博朵瓦也痛心的哀叹:“人们只是关心自己的肚皮,而根本不担忧自己的死亡。”
人们担心的是自己的肚皮,能不能找到吃的,能不能吃得好,这方面关心的很多。很少关心自己的死亡。以前帕单巴尊者也是讲过:西藏的修行人,没有见到一个修无常,但是没有修无常谁留下来了?没有修无常也死了。当然“没有一个”是说是很少的意思,并不是一个都没有,而是很少。我们现在不修无常也会死,肯定会死的。
有些人会想,反正都是无常,我思考又能怎么样呢?虽然都是要死,但是我们忽略了这个问题,没有引起重视。所以让我们修无常,让我们知道绝对会死亡,死亡以后什么都要抛弃,只有正法才有利益。
当然“关心肚皮”只是一个比喻,仅举一例。并非只是担心肚皮,还有其他的,名誉、衣服等等很多的。根本不担心自己的死。死亡的时候完全随业而转的,积累的再多,也没有办法带走的。
所以我们要担忧自己的死亡。至于衣食,顺其自然就可以。岗波巴尊者也讲过,一个修行者死也无所谓,无衣食也无所谓,反正一心要修正法,这个时候肯定是会得到衣食的。佛陀发过愿:末法时代的比丘,或者修行者,如理如法的修行,绝对不可能缺少衣食的。
这些教言都是让我们看破今生的,过于耽执今生,就没有修法的机缘了。放下这些才有修法的机缘,而且衣食也不会缺少。即便是缺少又怎么样?象米拉日巴尊者那样缺少衣食,但是我们看一下结果,他已经获得了究竟的成就。只是通过短时间的苦行。
这几天晚上修法结束的时候,我都在看他的传记。虽然以前看过好几次,但这次看又有不同的体会。尊者的教言和本论对照一下,完全一模一样。他也是这样说的:即便是你缺少衣食,极度苦行,也是很短暂的,通过这种苦行,会获得很超胜的功德。
这是非常关键的一个问题,我们要认识清楚。不要太在意今生,好好的修法,舍弃今生就可以修持成就了。
今天就讲到这个地方。
所南德义檀嘉热巴涅 此福已得一切智
托内尼波札南潘协将 摧伏一切过患敌
杰嘎纳其瓦隆彻巴耶 生老病死犹波涛
哲波措利卓瓦卓瓦效 愿度有海诸有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