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法等性本基法界中,自现圆满三身游舞力,
离障本来怙主龙钦巴,祈请无垢光尊常护我。
为度化一切众生,请大家发无上的菩提心!
发了菩提心之后我们继续学习金厄瓦罗珠加参尊者所造的《开启修心门扉》这部殊胜论典。本论讲了对初学者或者说对一切修行者都必不可少的重要修法,就是“看破今生”等等的十九个问题。其中阐述了一个修行者如果要真正修行的话,必须要看破今生,必须要修持真正纯净的佛法。这十九个问题之中,我们正在讲第一个问题“看破今生”。这个问题通过很多教言、公案、比喻做了详尽的抉择。
当别人向当巴瓦格西请求窍诀之时,格西说道:“我没有什么窍诀,我是师父的弟子,就应当学习(看破今世)的信念”。
有信徒向当巴瓦格西请求修法窍诀的时候,格西就说真正的窍诀也没有什么,但“我是师父的弟子,就应当学习(看破今生)的信念”。意思是师父传给我的法就是“看破今世”,师父修的就是“看破今世”的法,我修的也是“看破今世”的法,我传的也是“看破今世”的法。所以你们要向我求窍诀的话,这个就是窍诀。
基确巴也说:“没有比了无牵挂更快乐的事;也没有比无所事事更容易的事;更没有比唾弃执着还重要的事。”
这里讲了三个问题,第一、没有比了无牵挂更快乐的事情。世界上我们认为有很多快乐的事情,但最快乐的是什么呢?就是“了无牵挂”,有时我们就是牵挂太多才无法生起快乐。所以能放下一切执着,了无牵挂,没有比这更快乐的事情。
牵挂什么呢?前面讲了很多,家庭、子女、名声、利养等等,很多牵挂都让我们不快乐。因为有牵挂,得到觉得很高兴,稍微受到一点点损失就开始忧愁了,为了失而复得往往不择手段。所以如果对世间八法、对今生的琐事有牵挂就无法快乐。什么时候把这一切全部斩断,真正做到了无牵挂,这就是最快乐的事情。
“也没有比无所事事更容易的事”。在世间有很多需要我们做的琐事,有些看起来是大事业,很难成办,有些相对容易,比吃饭等等,但这些也都不容易。最容易成办的事情是什么呢?就是“无所事事”。
但是反过来讲最难做的事情也是这个,除了修行没有其他琐事可做,这里的“无所事事”指的是这种境界。世间人经常呵斥游手好闲、无所事事的人,但修行人的“无所事事”和世间人的“无所事事”完全不同。修行人无所事事,因为他已经看破今生了,知道一切世间的琐事对自他对暂时和究竟都没有意义,所以看破之后彻底放下;社会上无所事事的人没有看破,主要是因为懒惰才无所事事的。修行人应该没有什么事情可做的,没有什么牵挂,除了吃饭、睡觉、修禅定之外,没有什么其他事情可做,非常容易成办,所以说没有比“无所事事”更容易承办的事情了。
“更没有比唾弃执著还重要的事”。有时我们认为子女、眷属的事情重要,寺庙的事情重要等等,但最重要的事情就是唾弃执著。对今生一切的执著要像吐唾沫一样抛弃,根本没有丝毫的执著,这是最重要的。因为对世间八法有执著是无法成就的。
萨迦班智达也云:“一切自主则快乐,为人所役皆痛苦,上乘之乐乃心悦,上乘之财即布施,上乘之伴无奸诈,智者此生当修行。
我们知道萨迦班智达智慧超胜,通过学习他的《格言宝藏论》或有些因明论典,我们知道他就是文殊菩萨的化身。所以他会不会讲这些加行法呢?实际上讲了很多,这里也是讲到了“舍弃今生”是非常关键的问题。
在修行的过程中,一切事情都应该自主,如果一切都能自主,这个人就快乐;如果被人役使就痛苦。不要认为作别人的仆人才算被人役使。实际上作为一个修行人、作为一个出家人,过于耽著家乡,或者过于耽著施主,所作所为必须要看别人脸色,这就被施主役使了,就没有自主修行的权利了。
当然这里讲的“一切自主则快乐”是说见解非常稳固,有一定修行境界的时候才能一切自主。并不是还没依止上师的时候就一切自主,这时的分别心靠不住的。
虽然很多教言说初地以上的心识才是比较可靠的,初地以下的心识都不可靠。但初地以下的心识还是有两种情况,一种相当迷乱的状态;还有一种是如理作意。初入佛门还没有长时间依止上师,学习经论教授,这时的分别念,千万不要跟着它走。自己认为现在应该做这个、做那个,应该去修行、应该去办道场,这些都不可靠。这个阶段不能一切自主的。
依止上师很长时间,有能力辨别应理、非理,如理作意、非理作意,认识到只有修行才是唯一的出路,只有舍弃今生才是唯一出路,这才可以达到一切自主的境界。这时不要有什么牵挂,抛弃一切潇洒的修行,就会得到一切自主的快乐。
“上乘之乐乃心悦”,最上乘的快乐就是内心的愉悦。放弃一切执著,内心就会愉悦;如果有执著、牵绊就无法获得愉悦,因为你的愉悦观待外境,家庭、事业等等都很顺利的时候也许能稍许产生一点相似的心悦。但一切都很顺利是不可能的,尤其是在这个末法时代、五浊恶世,事事顺心根本是做不到的。所以要得到上乘之乐,必须要放舍一切,没有什么牵挂,这时才可以保持长时间的“心悦”。
“上乘之财即布施”,最好财物就是布施,给别人带来快乐,自己心中也快乐。可以放舍悭吝,修持布施的资粮,后世获得安乐。或者说通过布施的资粮可以入道、可以积累很多善根、可以获得菩萨果位等等无量无尽的功德。所以说所有财产中“布施”是最好的。好像有点矛盾,因为布施就意味着把财物施舍出去。但这里是从甚深的因果层面、从修道的侧面来讲,能把东西布施出去就是最好的财物。这种布施的财物不会被水、火、王、贼等等所侵害,所以说是最殊胜的。
“上乘之伴无奸诈”,最好的同伴就是无奸诈,并不是妻子等伴侣。没有欺诈就是内心正直,没有奸诈之心,不求世间八法。或者说舍弃现世的一颗修行之心就是最好的伴侣,这种良伴今生、后世都不会欺骗你。
“智者此生当修行”,所以了解这些之后,有智慧的人今生就应该励力修行。
倘若修法乐必临,且观圣贤与盗贼,所求圆满迥不同。”
通过佛法的修行,快乐必定会降临的。修法这个问题有时容易搞混淆,到底什么是修法?有人认为自己每天都在听课、念咒,这就是修法。但是真正的修法应该建立在舍弃今生的前提上。关于这个问题米拉日巴尊者在传记中曾经和很多人辩论过,有时是辩论、有时是交谈。实际上真正的修法必须要在抛弃今生的前提下闻思修行,通过这样一种清净的方式去修行,快乐决定会降临。
“且观圣贤与盗贼”,应该看看安住清净正法的圣贤和盗贼,二者之间所求的圆满实际上是迥然不同的。盗贼好像也获得圆满了,他经常偷东西,家里就逐渐富裕起来,但是通过盗窃所获得的财物也无法长期保留。世间有个明显的规律,就是盗贼真正富裕的是找不到的,他的资财莫名其妙就没有了,还是一贫如洗。所以他的圆满是暂时的,而且后世的果报也相当可怕。
圣贤所求的圆满迥然不同,刚开始就舍弃今生,如理如法取舍因果,因相当清净。然后相续中获得的一切圆满逐渐增上,享受快乐。通过这种正因后世获得圣者的果位。所以圣贤的圆满和盗贼的圆满是完全不同的。
盗贼的圆满为我们所不耻,但如果心没有放舍现世,就有点像盗贼所求的圆满了。如果全部精力放在今世的圆满上,就好像盗贼一样,盗贼也不考虑后世,反正只要今世能得到财产,什么手段都可以做的出来。如果我们贪恋今世实际上和盗贼一样,因、果、本体都没有什么差别。萨迦班智达讲“且观圣贤与盗贼”,意思是说放舍今生和贪著今生,所求的圆满、所获得的圆满是完全不同的。
香怎羊巴说:“如果心存冻死也罢,饿死也罢,视死如归的胆魄而勤恳修行,则既不可能冻死,更不可能饿死。”
我们在修行的时候,对于资具、利养到底应抱一个什么样的态度?这也是很多人关心的问题。上面再再强调说要放舍现世,对父母、亲友、施主、寺院的牵挂要斩断。我们可能会想把这些都斩断了,用什么生存呢?把这些生活资具的来源都斩断了,冻死、饿死了怎么办?还能修法吗?实际上以前我们学《山法》时也抉择过这个问题,这里也是这样抉择的。从这个教言乃至下面很长一段都是讲了同样一个问题,即我们尽管放心大胆的去抛弃今生,抛弃一切牵挂,根本不可能冻死、饿死的。通过很多经教来抉择这个问题,打消我们的疑虑。疑虑打消就可以真正从心底深处放舍今生,放弃对施主、故土的贪恋了。
如果决心冻死就冻死、饿死就饿死,反正我一直要修行。有这种视死如归的胆魄,把所有精力、勇气放在修行正法上,那绝对不可能冻死、饿死的。《前行》中也有相同的教言,有弟子问冈波巴大师:现在我找食物很困难,是不是修一些取精法或财神法呢?或者干脆就饿死算了。大师也是说,如果在古代修取精法容易成就,现在四大精华都没有了,很难成就;修财神法也不容易,如果前世没有布施,今生修财神也不一定得到感应;干脆饿死也不行,因为暇满人身很难获得,下一世能不能获得很难说。
那到底应该怎么办呢?冈波巴大师就说:如果你心存冻死也罢,饿死也罢,反正我一直要精进如法的修行,就绝对不可能冻死、饿死的。有这样清净的发心摄持,诸佛菩萨不加持是不可能的,护法神也会加持,还有很多天人也会帮助的。有时虽然不是诸佛菩萨亲自降临,拎一口袋米给你说:“这是给你吃的。”但是会加持其他的施主,让他们知道哪里有个修行者正需要道粮,通过某种因缘就会遇到这样的修行者,然后供养衣食。只要清净的修行,诸佛菩萨绝对不会眼睁睁看着你饿死、冻死,天龙护法都会加持。所以放心大胆去修行绝对不会有问题。
香·那南多杰旺修云:“修行人住于山中数日,尚未饥饿之前,牧童就会给你送来食物,然后回到村落里告诉大家,人们也会络绎不绝地前来供养。”
这位大德说:修行人住于山中数日,还没有到感觉到饥饿之前,就会被牧童发现,把自己的食物送给你。然后回到村落告诉大家哪个地方、哪个山洞中有一位清净的修行人,大家都会生起清净的信心,络绎不绝的前来供养。《山法》中讲的很清楚,这么多人供养,不出现障碍都算是非常幸运的了。意思是说很多人供养,不因资具、财物越来越多出现障碍已经非常幸运了,不可能饿死或冻死。通过这位大德的教言可以知道,如果真正发心修行,斩断对施主等等的牵挂,绝对能够获得修道的资粮。然后下面再引用佛经来抉择这个问题。(第18课结束)
《呵责破戒经》云:“舍利子,吾之教法以罪业无力毁灭。”
佛陀说,我的教法通过罪业是无力毁灭的。有的地方讲通过个别不如法修行人的罪业无法毁灭;或者说真正的佛法,世间造罪业的人无法毁灭。只要佛教内部还有如理如法的修行者,教法就不可能毁灭。
“吾之诸声闻将永不乏少法衣、斋食。”
“诸声闻”是指佛陀的一切出家弟子,有时是指发声闻心的修行人,但从广义的方面讲,真正的声闻也包括菩萨,在《入中论》的广释中也是这样分析的,菩萨也是在佛陀面前闻法,然后如是修持而启悟的,所以说菩萨也称为声闻。这里的声闻也是广义的声闻,就是指佛陀的弟子,尤其是指出家人。佛陀说我的这些弟子永远不可能乏少法衣和斋食的。
“舍利子,当精勤修持佛果。”
佛陀这样告诫舍利子,实际也是对所有后学弟子讲的,应该精勤修持佛果,把所有精力放在追求佛果上面。精勤修持佛果有时是直接发大乘心、修菩萨道;有时是发小乘心、修小乘道,从了义的角度来讲小乘道最终也是成佛的方便。反正意思就是要如理如法的修解脱行。
“舍利子,切莫爱重世间资财。”
一定不要爱重世间的资财,佛陀对座下弟子都是这样教诫的。爱重世间资财有很多的过患,下面还要一一抉择。
“舍利子,当观吾云此言,瑜伽行之比丘蒙成千俱胝天人依凭妙力而精勤赐予一切安乐。舍利子,凡人无力如是供养承侍。”
舍利子当观我说的话,修持清净解脱行的比丘,蒙成千上万的天人以福德、妙力、神通等等精勤赐予一切安乐、一切护佑、一切衣食。舍利子,像天人做这么广大、精美的承侍,一般的凡人是没有能力的。
所以修行人为什么还贪著世间的资财呢?如果好好修持,天人可以供养天界的受用,不用担心缺乏资具。世间的供养和天人的供养相差很远的,所以说凡人无力如是供养承侍,没有这么大的妙力、没有这么多精美的东西。或者说一般凡人的物品是有限的,而天人的福报很大,他们的资具是无限的。只要真正修行,天人会护持的。
“舍利子,何者若为得善逝果位而出家,并精进修法。则少欲之天人、少欲之众人及少欲之众生均供养此瑜伽行比丘钵盂法衣。”
佛陀又如是教诫道,如果真正为了善逝果位而出家,不是为了躲避饥荒等等而出家。有人刚出家的目的不正确,但出家之后接触了善知识,听闻了经教,就知道当初的发心不对,出家应该是为了获得善逝的果位,为了度化一切众生。有人出家之前就已经知道了,有人出家之后才知道出家的目的。
并且精进的修持佛法,这样少欲的天人会供养比丘钵盂和法衣,少欲的众人也会供养。“少欲的众生”是区别于天人和众人以外的其他的众生,比如龙族等等,它们也会瑜伽行者钵盂法衣,所以根本不可能缺少。
下面再引用《悲华经》说明佛陀往昔为后世的出家人,早就发过这个愿了,所以不可能缺乏衣食。
《悲华经》中云:“往昔佛陀曾如是发愿:吾之教法中身著四指法衣、袈裟者,若未能遂意而得饮食,则我已欺诳如来,故我不得成佛。”
佛陀非常慈悲,当年在十方如来面前发愿:我成佛后,我的后学弟子身上著四指袈裟,也绝对会随意获得饮食和受用,否则我就是欺骗如来不得成佛。现在佛陀已经成佛了,说明他的愿力已经成就了。所以我们在佛陀教下出家,根本不需要担忧衣食,只要如理如法修行,在印度、藏地、汉地哪个地方都可以随意获得饮食。
又云:“所有在家众,指甲上耕耘,吾之出家僧,生活无贫困。”
佛陀又讲,假如所有在家众已经没有田地了,只能在指甲那么大的田地上耕种,到了这么艰苦的时候,但是我的出家僧人的生活是没有贫困的。佛陀讲的很清楚,不要说现在根本没到这种地步,即便到了这种地步,出家僧人也是没有贫困的。所以我们应该打消这方面的顾虑,努力斩断对父母、亲友、家乡、施主的牵挂。以上所引教证都是说只要如理修法,就可以无勤任运获得衣食,我们就可以打消种种非礼作意了。
金厄瓦仁波切云:“我等纵然面临衣食无着之窘况,也当心依于贫,一切具信之士必将竭力供养。”
金厄瓦仁波切也这样讲,我等修行人即使衣服也找不到,食物也找不到,面临这种窘况,也应该心依于贫。实际上这也是不可能的。有人也许会想,为什么米勒日巴尊者修行的时候这么穷呢?实际上他并不是得不到,他故意不去化缘,他在住山之前发了愿的,不会为了饮食去化缘、不为了医药去化缘、不为衣服去化缘。要给后人做一个榜样。如果去化缘不可能化不到,这些信士不供养是不可能的。有时他在一个地方住久了,供养开始多了,还要故意搬到更深的山里去。所以这不是和教证相违,而是尊者有这种愿望要示现这样的苦行。
所以当我们以后修行的时候,如果没有吃的,去哪里化缘随便化的到的。即使面临衣食无着的窘况,也应该心依于法、法依于贫,这时一切具信之士必将竭力供养。
“因此,最首要的财物是无有贪执,贪得无厌地储积资财等毫无价值。”
最首要、最重要的财物就是无有贪执,其他的财物都不重要。内心无有贪执的财物是无价之宝,这个有了其他什么都不会缺乏的;如果这个失去了,贪得无厌的储积资财等就是毫无价值的。世间人和修行人的价值观完全不同,修行人认为“没有贪执”是最好的财物;而世间人认为这些妙欲、资具越多越有价值。
但是有些出家人或居士如果没有认识这一点的话,仍然还是会认为资具才是真正的财物,其他不是财物。学习了这样的教言后,要打破这种不合理的认识。应该知道“无有贪执”才是最好的财物、最首要的财物、根本不能够丢弃的财物。这个财物如果没有丢弃,即便房子被别人搬走了,也不算什么大的损失。否则,小小的东西丢失之后都会非常的痛苦,或者为了小小的东西去争论,不择手段的获取。
“即使被人们冷嘲热讽,也当无有谄诳地修行,最终,人们会心悦诚服地聚集。”
刚开始别人不理解你的修行,不明事理的人们也许会对你冷嘲热讽的,这时如果不注意,道心、见解不坚的人就会放弃自己的修行。以后我们也许会遇到这种情况。我们在抛弃现世、开始修行的时候,也许会遇到很多不明事理的人,甚至可能来自于自己的道友之中。当遇到冷嘲热讽也应该坚持原则,坚持通过本论所得到的见解、定解。人们要冷嘲热讽就让他们冷嘲热讽,我还是应该无有谄诳的修行,不应该看他们的情面,不应该去做这些世间法。
通过这样清净的修行,刚开始对你看不惯、冷嘲热讽的人最终会心悦诚服聚集在你身边,被你修法的苦行所感动,诚心诚意的皈依,诚心诚意跟着你修学。比如米勒日巴尊者,刚开始修行时大家都不理解,都是冷嘲热讽。但是当他修行成就时,大家都认为他是修行人成功的最好典范,乃至于现在人们仍然在歌颂他老人家的修行,传扬他老人家的美名。
“因此,名声赞誉的源泉是无咎(jiù)之行为,一切诈现威仪的奸佞之行都毫无意义。”
无咎的行为就是无有错误、无有颠倒、无有过失的行为。当然我们修行并不是为了获得名声、赞誉,否则无咎的行为也是堕入世间八法。这里的意思是说,舍弃今生,行持无有错误的行为,最终无勤会获得名声、赞誉。获得了也不会有丝毫执著,因为他的加行、他的因是无咎的行为,就是放弃了名声、赞誉的贪执。所以最后获得这些也不会有什么执著。如果刚开始修行时是为了获得名声、赞誉,最后获得的时候就更执著了。名声、赞誉的意思就是这样,并不是让我们去追求,而是最终必将会获得的意思。
“一切诈现威仪的奸佞之行都毫无意义。”如果为了获得赞誉,没有功德,相续没有与佛法相应,而身语诈现威仪,好像已经和佛法相应了,这都是毫无意义的。这里做了个对比:刚开始放弃这些执著,无颠倒的行持,最终会获得名声、赞誉;为了获得名声、赞誉,没有功德,心没有入法,没有舍弃今生,诈现威仪,最终是无法获得名声、赞誉的,最终会失败。所以作为修行人来讲,还是要再三观察、再三的思考。
格西喀喇巴云:“力筹此生衣食终年迈,死时菩提胜果未能寻,明日后日几时亡未知,是故理应速捷觅菩提。”
喀喇巴就是喀喇共穹,我们学《前行》时,说到生起无常的验相,就引用了喀喇共穹格西的事迹。他也是这样讲的:如果没有舍弃今生,在获得人身有自在的时候没有好好修法,把所有的精力、时间放在追求此生衣食上面,(此生衣食是仅举一例而已,代表此生的一切贪著,一切世间八法。)在这种状态中,到了老年的时候也没有办法放舍的。虽然随着年龄段的更替执着的东西不一样,比如儿童的时候执著玩具、执著游戏;青年的时候追求权力、金钱、女人等等;到了老年也许对这些也没兴趣了,但是还会有其他追求的。虽然追求的东西在变化,但执著的心没有变,而且通过不断的积累,贪心更加的猛烈。
在这样的状态中到了年老的时候,一观察相续,什么功德都没有升起来。“死时菩提胜果未能寻。”到死的时候,菩提胜果不要说,相续的内内外外,色蕴、识蕴上面,怎么寻找一点点清净的功德都找不到。原因就是从就年轻到老年之间都在贪著今生。这个时候佛用天眼来找,也找不到你相续中一点点和菩提胜果相应的功德,这就太可惜了。
“明日后日几时亡未知”,生命是非常危脆的,到底是明天死还是后天死不知道。既然不知道什么时候死,就应该趁没死的时候 “是故理应速捷觅菩提”,迅速抛弃世间八法寻找菩提道,第一步就是看破今生,然后才能找到菩提的正道,通过修持菩提正道而获得菩提果。
“不事稼穑不积诸资具,饥寒致死大修之胜士,前所未闻亦未曾目睹,未来亦无目睹听闻也。”
大修行人根本不去做种田等的事情,也不积累资具,但是有没有饥寒致死的大修行人呢?没有听说过,没有见过,以前没有,现在没有,未来也没有。真正能看破今生如理如法的修行,绝对不可能饥寒致死,而且能积累无量无边的清净功德。死的时候自己也高兴,诸佛菩萨也替你高兴:这个修行人确实很不错,从看破今生到现在积累了很多资粮,以前没有看破今生的时候,虽然积累了很多罪业,但是从看破今生开始他的罪业已经开始迅速消减了,现在的相续中积累了很多清净的功德。所以死的时候,诸佛菩萨也会接引你到净土去的,这样都应该生起欢喜心。
博朵瓦尊者也云:“即使纷纷扬扬下了九天九夜的大雪,云雀也能寻觅到栖身之地。”
首先打个比喻:即便纷纷扬扬的下了九天九夜大雪,这个雪应该非常厚了,但是云雀也能轻易的找到栖身之地。这个比喻没什么不好理解的。下面是这个比喻要表达的意义。
“同样,即使整个国土动荡不安,正法衰落隐没,如果孜孜不倦地策励修习,也必能找到隐藏容身并促进修行之胜地。”
同样的道理,整个国土都变得动荡不安了,正法都已经衰落隐没了,但是如果你是一个真正的修行人,已经看破今世孜孜不倦地按照清净的佛法去修行,也绝对能找到一个隐藏容身之处、促进修行的胜地。反正再怎么动荡,安心修行的地方还是会有的,诸佛菩萨会加持的,护法神也会加持的。“文革”的时候,整个国土变得这么动荡,但是真正修行人,还是能够安心修行的,在深山中、在森林中,还是没有间断的修行。
藏巴加惹云:“看破红尘不贪恋此生是最殊胜的布施;
最殊胜的布施就是能够放弃,《庄严经论》中对这个问题已经做了抉择。所以能把整个世间看破,不贪恋此生的一切,这就是一种布施。因为布施有一种舍弃、施舍的行为和发心在里面,把一切看破,什么都不贪恋的时候,就意味着把这一切全都舍弃了。所以说在所有的布施中,没有比看破红尘、不贪恋此生更殊胜的了。
千方百计为众生着想是最殊胜的利众;
什么是最殊胜的利众呢?就是千方百计为众生着想,乃至走路、睡觉、吃饭的时候都是为众生着想。《华严经·净行品》中就讲了很多这样的窍诀,走路的时候怎么为度化众生观想,关门的时候观想关上恶趣门,开门的时候观想打开解脱门,吃饭的时候“当愿众生,得佛上味,甘露满足”。利众的心已经融入生活之中,这就是最殊胜的利众,不是看作必须要完成的任务,“经典中这样讲,我就这样观想吧。”不能停留在这个层次上,应从心坎深处千方百计为众生着想,走路、睡觉都是发菩提心、行菩萨行,每个刹那都在想怎么饶益众生,这就是最殊胜的利益众生。
任居何处能知餍足是最殊胜的富豪;
不管居住在什么地方,豪华、中等、简陋,只要能知足少欲就是最殊胜的富豪。前面讲过最殊胜的财富就是知足少欲,有一颗知足少欲的心,就是最殊胜的富豪,无论住在哪里都能满足。
前往任何国土能随遇而安是最殊胜的故乡;
不管前往任何国土都能过得很好、随遇而安,因地制宜调整身心,能安住修法,这就是最殊胜的故乡。为什么这样引用?我们都认为在故乡生活有踏实感,有很多熟悉的人,遇到困难有人帮助,我们对故乡贪恋的原因是这样的。如果前往任何国土都能够随遇而安,过得很好,这就是最殊胜的故乡了。有了这样殊胜的故乡,何必还要贪执出生的故乡呢?没有必要了,因为任何地方都是殊胜的故乡,任何情况都能帮助修行。
以前很多大德不管云游到哪里都能随遇而安,根登群培尊者去印度、尼泊尔朝圣,当时印度很贫穷,他也能随遇而安,因为相续中有修证的功德,有佛法的加持。内心有佛法和没有佛法的人完全不同,如果相续当中有佛法,不管到哪里都能修行,增长功德。
无论卧居何方能欢畅欣悦是最殊胜的无量宫殿;
无量宫殿就是让我们欢欣悦意的地方。但是相续中生起佛法的功德,不管睡在哪里,山洞中、茅棚里,都能够欢畅欣悦,对你来讲这就是最殊胜的无量宫了。当然相续中有佛法的功德才能达到这种境界,否则根本没办法。
哀伤是经验最殊胜的良伴;
比如出海寻宝的时候,要有经验丰富的良伴、商主,他可以提醒你什么地方危险,怎么样避免。对修行人来讲,什么是经验最殊胜的良伴呢?就是“哀伤”,因为我们在轮回中有时会忘却很多歧途、险处,比如遇到赞誉、财富时就忘掉了自己是轮回众生、忘掉了自己还没有解脱、忘掉了求解脱道的事情了。但是遇到哀伤的时候,它就可以提醒你现在还在轮回中、还处在火灾中、还应该求解脱道。
生活中值遇一些哀伤,对修行人来讲是最殊胜的良伴,它时刻提醒我们,打破我们的骄慢,让我们厌弃恶行、欢喜行持善法。或者通过哀伤祈祷三宝、通过哀伤可以出离轮回、可以生起大悲心等等有很多殊胜的功德,因此说哀伤是经验最殊胜的良伴。
有时我们祈祷上师三宝、护法神遣除我们的违缘,但是遣除违缘的意思我就在想,到底从哪个方面去理解呢?实际上对心趋向正道方面的违缘要遣除,并不是说让你不要生病或不要缺乏资财,这些方面不是违缘。把我们修道的心消弱下去的事物才是违缘,所以应该祈祷上师三宝把我们修道过程中这一类违缘遣除。
只要对上师三宝的信心已经开始退失了、或者开始增长对轮回的贪恋了、或者出离心开始减弱,这些才是违缘。如果这些方面不出问题,其它生病、盗贼等等都不叫违缘。所以应该首先界定什么是修道的障碍,然后去祈祷上师三宝加持我们不要有内外密的任何障碍。但并不是祈祷让我不要生病、不要失去财富地位等等,如果祈祷这个就完全错了。不管什么事情,对生起善心有障碍的必须要遣除,然后尽量生起修道的功德。
修道过程中“哀伤”这个经验是必不可少的,必需要经历一些哀伤才能真正看破轮回虚假的实质,才能认识到自己现在所处的位置。下面还有个专题要论述这个问题,就是修持痛苦为助伴。有些老年人越老越贪执,但有时老年人经历了很多无常的事情、很多风风雨雨,容易看破、容易出离。为什么有些老太太、老爷爷念佛的时候能放下一切?因为年轻的时候吃的苦太多了,知道轮回的实质了,他对痛苦有非常深的体验,所以出离心很坚固。
年轻人没有遇到过什么痛苦,所以通过痛苦引发的出离心还是有所欠缺。这时难得的痛苦、违缘找上门的时候,应该利用这个机会生起厌离心。否则就只能励力观想,依靠经教中讲到的轮回痛苦反复熏习。虽然没有经历过,但是相续中反复串习之后,就会生起这种体验来。
所以这里讲哀伤是最殊胜的良伴,这很关键。有时我们发愿时说请上师三宝加持我无病,加持家人一直健康,事业稳步发展等等。这是上师是最讨厌的,经常呵斥。有时痛苦、哀伤对我们修法来讲很有必要,祈祷上师三宝遣除这些东西,就好象把国王拉下来当仆人扫地一样。诸佛菩萨给我们加持是让我们心生厌离,或生起大菩提心、生起空性慧能够度化众生,这方面他们是愿意帮助加持的。其他都是小事情,尤其对于看破今生的修行者来讲。
我们要祈祷上师三宝遣除障碍违缘,但主要是内心对佛法不要退失信心,这方面多祈祷遣除障碍。其他的病痛等等祈祷不祈祷都可以,加不加持都可以。只要对修法有利,一场大火把房子都烧了也可以,盗贼把东西全偷走也可以,请上师三宝加持我这样。有了痛苦哀伤体验的时候,相续就完全不同了,心很快转变。就知道一切都是无实质的,这样贪着下去最后还要放弃的。如果能有这样的体会,那就祈祷上师三宝这样加持好了。或者有时通过生一场重病能够看破轮回、心生厌离,就请上师三宝加持我生一场这样的病好了。所以对于修行人来讲,哀伤、痛苦能转为道用的话,它是一个经验殊胜的良伴。
持之以恒是最殊胜的壮士;
什么是最好的壮士呢?就是持之以恒的修行。刚开始一两天能看破、舍弃,后面慢慢贪欲心越来越重,又开始积累,这不是真正的壮士、勇士。真正的勇士能持之以恒的苦行,就像象米拉日巴尊者等等的大成就者一样,都是持之以恒的修行,最后战胜、灭尽了烦恼,这才是真正的勇士。《入行论》云:“制惑真勇士,余唯弑尸者。”灭除烦恼是真勇士,其他杀尸体的不是真勇士,也有这样的教言。
独立自主是最殊胜的强大;
什么是最好的强大呢?有些国王很强大,有些国家很强大,但都是靠了其他的因缘、助缘变得强大的。这不是最殊胜的强大,因为一旦外缘衰弱,这个强大的帝国就会崩溃。所以最好的强大就是独立自主。不需要依靠其他人,内心生起修道的功德,看破今生的话,这个是不需要观待其他外缘的。如果独立自主的修行,这就是最殊胜的强大。这种强大能对治大大小小的种种烦恼、障碍,相续中的贪、嗔、痴能断掉;外境中的外魔也能断掉。内外所有的违缘、烦恼都能断掉,这就是独立自主修行带来的强大。
内心不为贪嗔之念所转是最殊胜的悲心;
悲心的违品就是贪嗔之心,有贪嗔就不能生起很清净的悲心。相续不被贪嗔所转,这时的悲心是最为殊胜的。
遮止非理作意是最殊胜的持戒;
最殊胜的持戒有的地方讲连“恶做罪”也不犯,但是这里不是从这个侧面去观察的,而是观察内心。最殊胜的持戒就是遮止非理作意,连不好的念头都遮止了。相续非常清净,不可能有恶行的,相续清净身语都会清净。非理作意遮止之后戒律自然清净。
当然也并不是说外在的戒条不要执着,单单遮止非理作意就够了,不是这个意思,有时外在的身语行为能帮助我们遮止非理作意。比如有些教言讲走路时不要东张西望,就看前面一木轭的距离,这样会减轻很多烦恼。确实这样,你去试一试就清楚了,比如去商店买东西,你就按照这样的教言去做,不东张西望,你会发现相续中很多恶分别念没有生起来。如果东边看一下、西边看一下,这时相续中很多非理作意自然就生起来了,分辨这是什么、那是什么,好的东西生贪心、厌恶的东西生嗔心。
眼根没有东张西望,就没有通过眼根引发的执着和想法,恶分别念就生不起来,这是很明显的。眼根是这样,耳根等等都是这样。所以佛陀制戒也是这种目的,佛陀的智慧是很深远的。有些教言讲“心平何劳持戒”,遮止非理作意就是“心平”,就是最好的持戒。但二者之间有一个互相补充、互相帮助的作用。能守护六根、都摄六根,非理作意生的少。
所以学了这个教言之后,两个方面都不要偏颇。作为初学者,如果没有通过戒条守护身口的话,说要遮止非理作意绝对是妄语,绝对做不到。一个初学行者,相续中贪嗔痴的势力这么强盛,在享受妙欲的当下说要遮止非理作意谁都骗不了的。所以守持戒律的时候,一方面要有身口的约束;一方面要尽量在心上下功夫。身口意结合起来守持戒律就可以遮止很多恶行。
内心具有证悟是最殊胜的摄受空行;
有些大成就者摄受很多空行母,依靠空行母做很多事业。什么是最殊胜的摄受空行呢?内心的证悟就是最殊胜的摄受空行,证悟空性、证悟法界。这就是藏巴加惹尊者对修法的重点、核心在短短一段话中作的殊胜阐释。
加哲仁波切云:“舍弃今生是最善妙的清净业障之法。”
舍弃今生还是最好的、最善妙的清净业障之法。很多坚固的业障,我们平时怎么励力修持金刚萨埵大修、金刚撅大修都难以清净的,在舍弃今生之后很快就可以消除。为什么我们修了这么多次金刚萨埵法会还有这么多业障?梦中也没有出现清净罪障验相,贪嗔痴也没有减少,这是什么原因呢?
验相有两方面的:一是外在的梦兆,比如修完金刚萨埵之后梦到沐浴、穿白衣等等;内兆相就是清净业障的时候,贪嗔痴的烦恼全部开始减弱了。比如以前对女人贪执很大,当自己业障清净的时候,看到女人就没有什么贪心了,这是了义的验相,这是最关键的。
米拉日巴尊者道歌集中也是这样讲过的,以前我们讲课也引用过:贪嗔痴的烦恼很难生起的时候,业障就开始清净了。如果烦恼还很炽盛,说明相续中罪障还很深重。深重的罪障是引发烦恼的近取因,这个是很难遮止的;俱有缘是指外在的环境,看到外境就生贪,看不到就不生贪,这是观待外缘的。有时不观待外缘,坐在家里什么都不看,贪心就很猛励的生起来了,这就由于近取因。业障消除的验相就是烦恼开始减弱,清净心越来越增上。
为什么我们修了这么长时间还没有生起验相呢?就是因为耽着今生,出发点不清净,所以很难和正法相应。所以加哲仁波切无著贤菩萨这样说:“舍弃今生是最善妙的清净业障”。在舍弃今生的前提下去修法很快就可以清净业障,以前修一百次大修清净不了的罪障,舍弃今生之后修一次就可以有很明显的效果。所以要清净业障,舍弃今生也是必不可少的。
我们相续中有很多坚固的宿业,前世就不用讲了,今生当中我们想一想:杀生、偷盗、邪淫、妄语,这些罪过无量无边。想很轻松的忏除掉是不可能的事情。没有忏除掉,临终就要后悔,后世就会因此堕入恶趣。即生因为坚固的宿业也没办法生起修道的功德。所以清净业障很关键,否则不要说解脱、往生,就是想保住一个人身、保证不堕恶趣都难。
清净业障的妙法就是舍弃今生。一旦舍弃今生,心会很清净,很容易和正法相应。菩提心也很容易生起来,修空性也很容易相应。忏罪的四大要素、四对治力,以及华智仁波切加的两个要点:发菩提心和修空性慧,都容易相应。不舍弃今生修忏悔法是很难相应的,所以必须要舍弃今生。
为了说明这个问题,尊者就引用了一个公案,下面这个公案就是很重的业迅速清净的例子:
根方扎加尊者的弟子喀绕格西,一向为人贤达,福泽盖世,却不幸罹患麻风病。想尽一切办法都无力回天。
喀绕格西平时为人贤达、品行善良、福报也很大的,但是不幸得了麻风病。之后想尽一切办法,请上师加持、请僧众念经、药物治疗、自己修法,能想到的办法都都用了,但是没有丝毫好转。
在一天夜晚,他辗转反侧,难以入眠,独自一人陷入了沉思:既然得了这种病,就应当远离人群,真正地飞遁离俗、归隐山林,将自己的一切身财都捐作善法。
有一天晚上睡不着,他就开始认真思考:得了这种病就应该远离人群,因为不主动远离人群,别人也会把你驱赶出人群的。麻风病大家都知道会传染,麻风病人都要隔离,否则就会传染很多人。这里讲他刚开始得还没有很严重的时候就想,得了这个病我自己不离开人群,别人也会把我赶走的,所以就应该远离人群,飞遁离俗、归隐山林。将自己的一切财物捐作善法,身体也捐作善法,一心一意修行。
到节莫山崖的岩石下去过枕山栖谷的隐士生活,向素昧平生的过往行人乞讨口粮,专心专意地念诵观音心咒。
就到节莫山崖的岩石下面去过苦行的隐士生活,至于口粮就向不认识的过路人乞讨,之后放弃一切琐事,专心专意念诵观音心咒。这样的心态我们就知道他已经舍弃今生了,已经下定决心把一切身财捐作善法,一切的一切全部抛弃。
他就这样一直思索着,不知不觉进入了梦乡。他梦见自己被一股巨浪冲击着,极其惶恐不安,正当生死攸关、千钧一发之际,一名白人挺身将他从水中救出放到了节莫山崖的岩石之上。自己的身体中流出了大量的液体。
他梦到被一股巨浪冲击,非常恐怖,正当非常危险的时候,来了一个白衣人(可能是观世音菩萨吧)挺身把他救出来放到了节莫山崖的岩石上。就看到自己的身体中流出了大量的液体。
当他一觉醒来,床榻之上积满了水,他的麻风病也不治而愈。
这是个真实的公案,并不是编造的。对照前面的教言就很清楚了,舍弃今生是最善妙的清净业障之法。他用什么方法都没有治愈麻风病,但是一念舍弃今生,当下就得到了加持,就和观世音菩萨相应了。通过这种清净心和圣者的加持力,麻风病不治而愈。
所以真正看破今生再严重的业障都能清净,确实非常善妙。即便是看破今生之后,因为业障太重还是没有得到这种殊胜的验相,但是在死的时候也不会后悔、恐怖。会想我已经舍弃今生按照佛陀的教言去做了,没有浪费时间、浪费暇满,所以根本不会后悔。
以前讲过的花比丘尼(吉祥比丘尼)也是得了麻风病,她是一位公主,很美丽。得了麻风病之后大家都厌弃她,父母也厌弃她。这时她也生起了厌离心,就到了山洞中去修行,抛弃了一切世间法,渴了喝泉水,饿了吃青草。一直礼拜观世音菩萨,过了十几年,突然在一天修行的时候现见了十一面观音,观世音菩萨加持她的病痊愈了,而且传给她一个十一面观音修法,巴摩派千手千眼观音的修法仪轨就是从她那儿传下来的。
她不但治好了病而且恢复的较前还美丽,回去之后她的父王很惊呀,很多人向她求婚。但是她全都看破了,知道只有正法才能依靠,其他的都靠不住,所以出家修行成了一位比丘尼。《前行》中大概提到过,具体公案在其他地方有讲述。这么严重的宿业都能清净,说明通过舍弃今生忏罪很容易相应。
总而言之,看破今生的信念如果前所未生,就当励力生起。
看破今生的信念如果以前没有生起,或者连个概念都没有。现在听闻之后,应该用尽一切办法励力生起来。反复琢磨、讨论这些教言;或者修四厌世心;或通过发愿回向的方式请诸佛菩萨加持生起;或通过修上师瑜伽的方式令内心生起。反正要用一切方法、方便生起看破今生的境界。
如果已经生起,就应令其越发增盛,历久弥坚。
如果已经生起了,对于一般的初学者来讲,即便生起少许验相,也是不稳固的。所以还应该励力的使其增上,“历久弥坚”时间越久越坚固。
舍弃今生是修行人唯一的出路。
苦口婆心反复教导我们:舍弃今生是唯一的出路,没有其他的方便。从不同侧面给我们清楚的讲解了舍弃今生巨大的功德;不舍弃今生巨大的过患。(第19课结束)
大成就者叶莫瓦说:“觉受未能得增上,犹如杲(gǎo)日隐月光,彼皆二取贪境致,具缘之士当断执。
修行者的觉受没有得到增上,就好像太阳出现的时候,月光根本显不出来,都是因为二取(能取、所取)与贪着外境而导致的。虽然讲中观的时候经常遇到二取耽执等等,实际上贪着今生是最粗猛的二取。贪执的今生是所取法、能贪执的心是能取法,这就是最猛励的二取。
我们修法得不到觉受,或有一点点觉受不能增上完全是不能放弃今生导致的。放弃今生的时候,这个最粗猛的二取就已经断掉了,相应的功德就能生起来,相应的功德妙慧、大悲等生起之后,细微的二取就会逐渐断掉。
我们平时修空性无法相应,就是因为没有抛弃今生,能够抛弃今生一心一意追求解脱,空性的境界也很容易生起。所以这里讲“具缘之士当断执”,“具缘之士”的意义很深,具有缘分的人会励力断除二取的贪执、今生的贪执,并不是说听到这个教言就是具缘之士。对这类教法有很深刻的定解,愿意去修行的人才是具缘之士。否则听到之后也认为现在做不到,或者说以后再修,这就是无缘之士了。无缘这士再怎么讲也听不进去、也断不了这个执着。具缘之士相续中就有这种善根,愿意修持舍弃今生,这样的人就应该励力断除对今生贪执的二取法。
藏巴加惹也说:“修士如若乏主人,则如风扫富翁财,雄狮沦落为狗伴,稀世珍宝陷淤泥。当具断贪之主人。”
修行者、瑜伽士如果缺少了修行的主人,就好象风扫富翁财一样,就是一无所存的意思。雄狮本来是兽中之王,狗是一般的低等动物,如果缺乏了主人就像雄狮成了狗的玩伴一样。雄狮和狗一起玩耍,兽王的身份就丧失殆尽了。像稀世的如意宝陷在淤泥中,体现不出它的价值。
什么是主人呢?最后一句讲“当具断贪之主人”,断贪就是主人、舍弃今生就是主人。修行人如果贪着现世、没有舍弃今生的话,就是缺乏主人。如果缺少了主人就会出现这些过失,如果修士具备了看破今生断贪的主人,这些过失不会有,而且功德会不断增上。
如果从心坎深处生起了舍弃贪执今生之念,则无论修习其他任何之法,都不在话下。
这里讲得很清楚,如果从心坎深处抛弃了今生,不管修什么法都能相应、都能成就,不在话下。我们现在听闻了无量无边的教言了,以前堪布慈诚罗珠给其他居士的教诫说:现在我们听的法足够成佛了。我看了觉得非常正确,现在足够我们成佛的法都听完了,但是为什么没有生起功德?实际上就是没有迈出第一步。
我们学的法这么全面、这么丰富,戒律、出离心、菩提心的修法、空性的修法、六度四摄的修法、二次第的修法、大圆满的修法,什么法都听完了,但是生不起验相、生不起证悟。就是因为最初好高骛远,没有把修法的重点放在舍弃今生上,今生没有放弃的话修不动。什么时候舍弃了今生,修什么法都不在话下,修什么法都可以成就。
只需稍下工夫,就能大见成效。
看破今生之后去修其他的法,稍微下一点点功夫马上就会大见成效。现在我们下很多功夫见不到成效,或者成效一点点,几年十几年才增长一点点。这是很明显的对比。
反之,如果没有生起舍弃贪执今生之念,即使生起一些觉受及证相,也会倏然退失。
这是针对一些傲慢的人讲的。有些傲慢的人就会这样想:我没有放弃今生,还不是有禅定的功夫吗?还不是看到了一些佛菩萨么?还不是看到了一些明点?看到明点不算什么,上师讲大圆满的时候讲的很清楚,没有接触过大圆满的人、没有灌过顶的一般人,如果按照这个坐式去看都看得到。但是看到明点、金刚链对他来说没有丝毫意义。所以没有舍弃今世虽然生起一点点禅定、觉受、证相也会很快消失怠尽。
这是屡见不鲜、时常耳闻的事实,并且以理证也是可以成立的。
“屡见不鲜”,见到很多修行人没有舍弃今生励力修持禅定、密法,虽然暂时生起一点觉受,甚至获得一些神通,可以在空中飞来飞去。但是因为没有看破今生,相续没有和正道相应的缘故,很快就全部退失了,而且退失之后相续中的烦恼变本加利的增长。这是屡见不鲜、时常耳闻的事实,我们不能不引起警觉。
这些前面的修行者没有看破现世,最后生起的觉受、证相会退失,我这样修下去还不是和他们一样的下场?不可能走个秘密通道,不舍弃今生就获得成就,没有这种侥幸的事情。所以我们不要看到前面失败的例子还要重蹈覆辙。教言中交待的很清楚了,反正要斩断今生,这是唯一的出路。
卓衮巴大师也云:“如若此生未断除,纵生信觉及禅定,犹如前辈诸大德,刹时一切皆退却。
如果没有断除对此生的贪恋,励力的修持禅定等等,“纵生信觉及禅定”,纵然生起了信心、觉受、禅定“犹如前辈诸大德”,好像和前辈证悟的大德一样没有差别,但是“刹时一切皆退却”。即便外表上看起来和前辈大德一样了,但是没有心舍现世的缘故,当某个粗猛的违缘现前时,一刹那间全部退失。
我们暂时生起的信心、觉受、禅定,就像《山法》中讲的冬天冰上的建筑一样,建造得再华丽,夏天一来冰一化全部坍塌。没有把修法建立在舍弃今生的基础上,就算是生起了一点点相似的觉受,一刹那就会全部坍塌。
设使此念己坚定,胜法自于相续生,安住并且辗转增,所有卓然之妙慧,恰似高广虚空生。
如果看破今生的念头已经坚定的生起来,“胜法自于相续生”很多胜妙的功德法自然而然就于自相续中产生了,不但产生而且安住,不但安住并且辗转增上。我们都在追求妙慧,如果看破了今生,妙慧增长的速度是非常快的。我们念文珠心咒、祈祷文珠菩萨想增长妙慧,如果在看破今生的前提下再去祈祷,再去修持文珠法,妙慧就犹如猛火炽燃一样增长,最后恰似高广虚空一样多的妙慧都可以生起来。
犹如撒播贤妙种,此念固增智超群。”
就像撒下了很好的种子,看破今生的念头稳固的增上之后,绝对会智慧超群,通达经论的意义,修法时的歧途都能够善巧断除,知道修行增上的方法,出现觉受也不会执着,所以也不会有很大的障碍。
有些人从心底里生起了修法之念,似乎信心、出离心也十分高涨,心性安稳、循规蹈矩地修持,却因为没有生起美妙的禅定,终于灰心丧气。
有些人从心底生起了修法之念,如果没有看破今世,这些也全都是暂时的。就好象有些人出家之前遇到一个很重的打击,那个时候他想出家的念头非常强烈,什么都不要了,父母、家乡、眷属、工作都统统抛弃,一心要出家。但是这是从粗大外缘引发的,没有从看破今生的修法上着手,出家一段时间之后,这种打击通过时间的治疗慢慢恢复,就又开始贪恋故乡、贪恋父母、贪恋妙欲了。
有些人通过某些外缘生起修法之念,好象信心非常猛励,出离心十分高涨,心性也很安稳。在一段时间中循规蹈矩的修持,戒律也很清静,但是由于没有生起美妙的禅定终于灰心丧气了。
心想:如我这般之人恐怕是无力胜任修习佛法之重任的吧?然后就退失信心,从此一蹶不振。
这种事情很多,在某一段时间特别勇猛精进的修持,但是没有生起期盼的美妙禅定、或某种悉地等功德法。他就想:我是没有缘份的人,肯定无力胜任修习佛法的重任。然后退失信心一蹶不振。
有些在佛学院住过的道友一旦回去还俗之后,还不如一般的人,变本加厉的造恶业,这样也有的。所以学佛、出家刚开始这些加行的基础千万不要轻视,这基础打不牢的话,以后不知什么时候遇到一个违缘,所有的修法一下就崩溃了。
有时我们好像对上师的信心非常坚固。经常听到有人讲:我对上师有佛一样的信心。听到之后还是相当怀疑的,象佛一样的信心不容易生起来。有时白天相似能生起来,晚上生不起来;顺缘的时候能生起来,违缘来的时候不一定生起来;上师笑的时候能生起来,上师呵斥的时候不一定能生起来。
我们在座的人没有遇到障碍的时候,好象出离心、信心很强,真想修法,也是心性安稳、循规蹈矩。但这只是没有遇到违缘而己,如果遇到一个大的违缘,很可能就一下子崩溃了。遇到一个女人或者其他障碍都有可能,所以要做预防的措施,没有遇到障碍之前就开始努力修持“心舍现世”的法,这个生起来之后就不怕违缘了。
这里说的人就是刚开始没有看破今生,粗大的违缘一来马上就完全退失了。
这就是藏巴加惹所讲的那种缺乏主人,犹如雄狮沦落为狗伴的所谓修行人。
这个“主人”就是“看破今生”,这些修行人没有看破今生的主人指引,所以产生的功德无法保证。就像一个家庭,很富裕有很多财产,但是没有主人来管理,这些财产就会被盗贼、亲朋好友一件一件拿走,最后什么都剩不下。如果有一个很得力的主人,就可以很善巧的管理这些财产,不但不丢失反而辗转增上。
这些修行人就是这样,信心、出离心、心性安稳、循规蹈矩都是他的财产,但是就缺乏一个主人管理,就缺乏一个看破今生的主人,所以到最后什么都没有了。这样我们就知道这方面的法绝对不能忽略,应该励力修持,我们再再强调了。
今天就讲到这里。
所南德义檀嘉热巴涅 此福已得一切智
托内尼波札南潘协将 摧伏一切过患敌
杰嘎纳其瓦隆彻巴耶 生老病死犹波涛
哲波措利卓瓦卓瓦效 愿度有海诸有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