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前发愿】
顶礼释迦牟尼佛:
酿吉钦布奏旦涅咪扬 大悲摄受具诤浊世刹
宗内门兰钦波鄂嘉达 尔后发下五百广大愿
巴嘎达鄂灿吐谢莫到 赞如白莲闻名不退转
敦巴特吉坚拉夏擦漏 恭敬顶礼本师大悲尊
上师瑜伽速赐加持:
涅庆日俄再爱香克思 自大圣境五台山
加华头吉新拉意拉闷 文殊加持入心间
晋美彭措夏拉所瓦得 祈祷晋美彭措足
共机多巴破瓦新吉罗 证悟意传求加持
无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 愿解如来真实义
为度化一切众生,请大家发无上殊胜的菩提心!
下面我们开始讲《圣大解脱经》。
正在讲佛陀跟虚空藏菩萨的对话,前面讲到《圣大解脱经》的名称,这部经的名字挺长的。当时虚空藏菩萨问这部经的名字叫什么?怎么受持?佛陀说了一个长长的名字。此时,虚空藏菩萨说:我在无量的佛前、无量的众会、无量的群体当中听过各种各样的法、事、相、乘,但从来没有听过这么好的法,所以,我要长期、不间断地受持这部法。
今天继续讲:
世尊。如来常住。法僧不灭。三界众生。自生自灭。不见如来。及以法僧。唱言灭度。我等今者。承佛威神。游于三界。顺从时宜。假唱灭度。世尊。我等今者。于佛灭后。当与八万久达佛慧法身大士。流通此经。使法界众生。受持读诵。如说修行。一时成佛。犹不放舍。世尊。若善男子。善女人。于佛灭后。浊恶世中。若有受持读诵。书写经卷。得几所福。
世尊。如来常住。法僧不灭。三界众生。自生自灭。不见如来。及以法僧。唱言灭度。虚空藏菩萨继续讲:世尊,其实如来常常安住在世间当中,不仅是如来安住,如来的法和追随者僧众也是常时不灭的——这是讲三宝的自性。就像《宝性论》中所说,从自性方面,三宝永远不灭,灭的是什么呢?显现上三界众生是依靠业力产生在这个世界,最后自己灭亡,这种众生不会见到如来的常有,不见如来,也不见如来的法和如来的追随者僧众。因为他们看到的是毁灭性的、无常性的、不永恒的、不坚固的、不寂灭的相,所以他们见不到真正如来的本相。唱言灭度,他们常常言说:三宝是有为法,是灭度的。这是一般世间众生的见解。
我等今者。承佛威神。游于三界。顺俗时宜。假唱灭度。虚空藏菩萨说,我们今天得到了如来的威神力和加持,可以遨游于三界,但行持于三界时,我们只能随从世俗的传统、习惯,假立承许三宝有灭度。本性当中三宝不灭,但是随顺世间,在名言当中,我们也会承认三宝是无常的,不是常有的。这里说了二谛的道理。
世尊。我等今者。于佛灭后。当与八万久达佛慧法身大士。流通此经。虚空藏菩萨当时作了一个承诺:世尊,佛陀将来示现涅槃以后,我和八万个完全通达佛陀智慧、通达佛的空性境界的法身大士一起流通此经,弘扬《圣大解脱经》。八万久达,有些版本说是“八万久远”,“远”可能不对,很多版本是“达”,“达”是对的。当时虚空藏菩萨准备与那么多的圣者和大菩萨一起弘扬这部法。
使法界众生。受持读诵。如说修行。一时成佛。犹不放舍。法界众生实际上是芸芸众生。使很多众生受持这部经典、读诵这部经典,并且让他们如理地修行,这些众生通过读诵、受持、修行,最后通通得到佛的果位,所有见闻觉知这部经典的众生一个都不剩下,全部入于如来的境界当中。当时虚空藏菩萨对佛陀如此承诺。
世尊。若善男子。善女人。于佛灭后。浊恶世中。若有受持读诵。书写经卷。得几所福。又说到:世尊,如果善男子、善女人,于佛灭度以后,于浊世、恶世当中,如果有人受持、读诵、书写、忆念,以及让别人书写等等,这样有多大的福德、功德?受持,经常带着这部法;读诵,自己念诵;书写经卷,自己书写经卷,藏文中是令他人书写。虚空藏菩萨代我们这些后来众生问了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佛陀您灭度后在末法恶世当中,如果有人自己受持、读诵、书写经卷、让别人书写,这样到底有多大的功德呢?
佛陀对这部经的功德讲得非常好。这次得到《圣大解脱经》的传承之后,大家应该要很认真地对待,以后在自己的修行当中……在哪里修行,我觉得没有什么差别。有些人说非要在寺院里面,非要在寂静地方,非要远离人群……当然,如果有这个条件最好,否则依靠恶友、恶环境,初学者确实有一点困难。但如果在现实中不具足这些因缘,有了经典的传承、有了对经典的理解,自己随时随地都可以修行。修行应该不分环境、不分时间,时时刻刻,在何时何地都应该修行。我觉得这部经典的功德特别大。
佛言。善男子。若人以三千大千世界。满中珍宝。以用布施。不如闻此经名。福胜于彼。复置是事。若人以十千世界。满中珍宝。以用布施。不如有人。摄持经卷。福多于彼。复置是事。若人以十方世界。满中珍宝。以用布施。不如有人。书写是大乘方广经典。乃至一字一句。或复一偈。福多于彼。复置是事。虽施无量国之珍宝。不如至心读诵一偈。复置是事。虽施十千世界。满中众生命。不如至心解义一句。为人说一偈之义。福胜于彼。所以者何。财食布施。是世间布施。长养性命。不出世间。大乘法施。长养众生。菩提道根。能续三乘。智慧常命。善男子。读持是经者。本虽恶人。今是善人。本虽苦人。今是乐人。本虽缚人。今是脱人。本虽未度。今是度人。本虽无智。今是论师。本虽有漏。今是无漏。本虽凡行。今是圣行。本虽失道。今入圣道。身虽凡夫。读持是经。智同圣慧。本虽烦恼。读持是经。共诸佛如来。同有涅槃。
佛言。善男子。若人以三千大千世界。满中珍宝。以用布施。不如闻此经名。福胜于彼。佛陀告诉虚空藏菩萨,善男子,如果有人以整个三千大千世界……大家都知道三千大千世界,一千个小千世界乘以三是三千大千世界。《大智度论》里,有些说百亿,有些说亿亿,说法不同。总之,在特别特别多的世界当中装满珍宝,布施给众生,那功德肯定非常大。但有些人只是听到经文的名称《圣大解脱经》,藏文中经常说是《大解脱经》——仅是听到经名,其功德远远超过前者,真的是不可思议。
以前讲《法华经》的时候也讲过经名的功德,讲《金刚经》的时候也说过经名的功德也特别大。《三宝感应要略录》也说:“若闻华严题目字者,决定不堕四恶趣,此大方广功德难思。”光是听到《华严经》这个题目,不会堕入四恶趣。四恶趣是指我们经常说的三恶趣加上阎罗世界。这样的方广大乘经典的功德不可思议。
《三宝感应录》是宋朝大德所编,里面记录了很多佛宝、法宝、僧宝的感应,在中国不是特别出名,据说在日本等其它地方,包括在泰国,译成了不同的文字,非常受欢迎。感应录中讲到,听到《华严经》名字的众生不堕四恶趣。所以,从某种意义上看,这部经的功德确实太大了。
《楞严经》的功德也很大,讲《楞严经》时,很想让很多人听圆满,但是后来有各种各样的因缘,目前也没有圆满。去年开始讲《圣大解脱经》时,是可以直播的,当时有那么多人,我也很欢喜。不管怎么样,让他们听个《圣大解脱经》里佛菩萨的名号、听个经的名称也是很好的。但是一切都是无常的,与众生的福报也有一定的关系,所以现在只有这么少的人有机会听到,大家也应该想到这是来之不易的。一般没有信仰的人可能会认为“哪有那么困难的?简单得很,我随时都可以听到”,也许是这样、也许不是这样,自己好好思考。
这是听到经名的功德。
复置是事。若人以十千世界。满中珍宝。以用布施。不如有人。摄持经卷。福多于彼。复置是事,再说、复次、之后,藏文当中也没有很明显的意思,可能大概是这样的意思。刚才是三千世界,现在是十千世界。若人以十千世界满珍宝做布施,功德当然是不可思议,但有人摄持经卷……摄持和受持是一个意思,经常拿着、带着《圣大解脱经》,或者挂在车上,或者像系解脱一样挂在身上,其实《圣大解脱经》也可以算是系解脱,或者做转经轮——反正对这部经非常有信心,经常佩戴,这个福报远远超过十个三千大千世界装满珍宝布施的功德,这二者的功德根本无法相提并论。这是受持的功德。
复置是事。若人以十方世界。满中珍宝。以用布施。不如有人。书写是大乘方广经典。乃至一字一句。或复一偈。福多于彼。如果有人以十方世界装满珍宝以做布施,功德也是不可思议的,却不如有人书写,自己写或者让别人写此大乘方广经典《圣大解脱经》,哪怕是其中的一个字、一句话,或者说一个偈颂,它的福德远远超过前者。
一般不懂大乘佛法的人觉得太悬了,很难想象,光是写《圣大解脱经》里的一个字、一句话或者一个偈颂,哪有这么大的功德啊?可能会有各种各样的想法,但这也是可以理解的,大乘佛法要么是愚者的境界,愚者依靠信心来接受;要么是很有智慧的人的境界,他是依靠智慧来观察的;但中等人经常舍弃或者产生怀疑。这是第三个方面书写的功德。
以后大家有条件、有机会,可以自己印一些《圣大解脱经》给别人结缘。但也不能印得太多了,现在佛教圈子就是这么大,如果印得太多,到时候连放的地方都没有,这也是一种困难。可以先印个一两千本,放在比较适合的地方、能结缘的地方,包括有些寺院、有些道场。其实在汉地结缘这些是很方便的,很多人有这方面的信仰,尤其是像五台山、九华山、普陀山、峨眉山,包括游客当中有这方面善根的人,给他们结缘是很好的。我们以前通过书写、复印,现在更方便一点。如果在印经方面不是特别有能力,可以把它做成电子书,在网上给有缘的人转发,这样也是很好的,实际上应该是一样的。依靠自己的技术做成很精美的经书,传给有缘人,很好的。
有些人明明自己是一个佛教徒,但是他使用现代科技所做的完全是非佛教徒的行为。偶尔这样情有可原,人有自己的习气爱好,但始终看不出是佛教徒,经常做一些世间当中的……当然你的身份比较特殊、不太方便,是理解的。有些人因为家庭的原因、朋友的原因、工作的原因、地位的原因,还有各方面我们看不到的很多束缚,有这样的原因,当然也可以,要随顺众生,没办法。但是一般没有此类担忧的我们,依靠现在好的因缘,有可能会给其他众生种下善根,有可能会让他们得到真正今生来世的利益。现在跟以往的生活方式和弘扬佛法的方式不一定完全相同。
复置是事。虽施无量国珍宝。不如至心读诵一偈。第四个方面,虽然布施无量的国珍宝,这里的国是世界的意思。布施无量世界的珍宝,不如至心读诵这部经典当中的一句或者一个偈颂,这个功德远远超过刚才布施的功德。
我那天讲过,藏地有些人一直念《圣大解脱经》,把它当成日常课诵。我们经常看到一些博物馆、图书馆里面有很古老的《圣大解脱经》,莲洲图书馆里也有一个特别古老的《圣大解脱经》的念诵文,不知道是谁的,到时候给大家看一看。很多人一辈子念《圣大解脱经》,确实在自己的相续中种下非常好的善根。《万善同归集》中也说:“一句染神。历劫不朽。一善入心。万世匪忘。”一个佛号、佛句熏染了我们的神识、阿赖耶识,在历劫当中也不会腐朽;如果一个善法入于心,万世当中不会消失。确实很重要的,劝请别人听一部经典,或者听一堂课,或者听一句佛的名号,也许我们不会觉得怎么样,但是一个干渴的种子依靠一滴水的因缘,慢慢有发芽成熟的机会,我们千万不能忽略这种善心。如果其它实在不行,一年中念一遍《圣大解脱经》,确实功德非常大。
复置是事。虽施十千世界。满中众生命。不如至心解义一句。为人说一偈之义。福胜于彼。这里的意思,给遍满十千世界的众生做无畏布施、赐予生命——它们马上要遭杀了,你给它们布施生命,那他们当然很高兴。不要说十千世界的众生,哪怕一个屠宰场的众生,如果我们去放生、做无畏布施,功德无量;但这个功德不如给别人讲《圣大解脱经》的功德。把《圣大解脱经》里的一句话,或者一个偈颂说给有缘人,其功德远远胜过前者。当然放生的功德很大,但是念《解脱经》或者给别人讲的功德更大。
你看我没有去放生,有些人每年都放一百天的生,我在这里讲个《解脱经》的功德就超过他好多。这是佛陀说的,不是我说的,你们不要说离间语哦。(众笑)
如果我们做一些辅导,圈子可以小一点,比如说两个人、三个人,互相都有讲的机会,不然的话,一个大的群体当中,一个人讲,其他人一直听……虽然只是象征性的,本来时间也比较短,也不是真正的辅导,但是也是为了种下一个善根和一个记忆,可以这样尝试。你们看情况吧,一个人讲也可以,但几十个人当中一个人讲,好长时间都轮不到其他人。两三个人讲的话也可以,今天你讲、明天我讲,讲一句或者一个偈颂的功德也比较大。
所以者何。财食布施。是世间布施。长养性命。不出世间。大乘法施。长养众生。菩提道根。能续三乘。智慧常命。这是什么原因呢?财布施只是世间的布施,可以长养性命,但是不出世间。虽然财布施让众生有吃有穿,不会饿死,但是光依靠财布施,不能得到真正的解脱,不能出离世间。而大乘的法布施,比如前面所说的读诵,尤其是法布施,哪怕给别人讲一个偈颂、一句话,能长养众生的菩提道根,本来众生有菩提善根,可以令其得到滋润和长养。能续三乘。智慧常命。这里稍微有点不同,但应该也可以吧,能延续三乘智慧之命。常命,好几个版本中都是这样。意思就是说,做法布施,不会毁坏众生的善根,还能延续声闻、缘觉、菩萨乘的智慧命。藏文当中也是“智慧命”,智慧常命。延续智慧,续佛慧命。有一个版本里是“常命善男子”,但可能不对,藏文当中是“延续三乘智慧命”。这里主要是说做法布施的功德。
《大宝积经》中云:“三界诸乐具,尽持施一人,不如一偈施,功德为最胜。”三界当中所有的乐具全部布施给人,当然很高兴,但这个功德不如对别人讲一个偈颂的功德。讲一个偈颂,对我们来讲不难。当然讲的过程当中,我们一定要非常小心,尤其是讲经讲论,不能信口开河,自己随意地乱说一通,这样肯定是不行的。一定要很认真地以恭敬心和欢喜心讲,这样法布施的功德非常大。
善男子。读持是经者。本虽恶人。今是善人。本虽苦人。今是乐人。本虽缚人。今是脱人。本虽未度。今是度人。本虽无智。今是论师。本虽有漏。今是无漏。本虽凡行。今是圣行。本虽失道。今入圣道。身虽凡夫。读持是经。智同圣慧。本虽烦恼。读持是经。共诸佛如来。同有涅槃。下面讲持经的功德。佛告诉虚空藏菩萨:善男子,以前是不好的人,自从弘扬或者受持这部经典之后,完全变成另一种人。我们不能小看,认为“这个人以前是猎人、是屠夫、是如何的坏人,那现在也是一样”,这样想不对。以前是以前,现在是现在,以前没有遇到《圣大解脱经》的时候的那个人,现在已经遇到《圣大解脱经》了,那他的相续会有改变。有些出家人以前在家时无恶不作,出家以后形象和心态都变完了。佛陀也说,善男子,本来是恶人,但是因为受持这部经典,从今天开始变成善人、变成好人。
本来这个人天天愁眉苦脸、非常痛苦——有些世间人可能因为前世因缘,苦的成份比较多,乐的很少,几乎没有。有些道友说,从来没有看过这个人笑,“这个人会笑啊?真的吗?十多年了,我从来没有看到过他的微笑,从来没有看到过他的牙齿……”有些人真是这样,非常痛苦的。但是遇到《圣大解脱经》以后,有时候会有点微笑,不一定看得到全部牙齿,只能看到一两颗牙齿。(众笑)《圣大解脱经》的加持很大。
人还是应该值得开心的。最近我在资料上看到,有些工人每天在峨眉山背水泥砖,峨眉山的山上好多建筑需要一砖一瓦地背上去。一位女工每天背260斤,但她特别开心,因为有工作,有时候经常没有工作。每天背着260斤,一步、一步走上去。我们很多人不要说260斤,只是背起100斤,走几步路都很困难。看到他们的微笑,我们整天在这样的生活中无忧无虑,还很痛苦的样子……有时候内心的快乐、脸上的微笑、心态的平衡,在某种意义上不一定是依靠物质生活来决定,人自身有一种看不见的力量,很重要的,没有对比不知道超胜。
没有学《圣大解脱经》之前特别痛苦的人,自从遇到这部经以后,看到笑容了;本来被烦恼束缚、没有自由的人,学了这部经以后,就是解脱人了;本来是没有得度的人,学了以后可以从轮回当中得度,有希望了;本来是没有智慧、非常愚笨的人,学了这部法以后,开始打开智慧,到处去弘扬《圣大解脱经》,变成法师、论师。有些人以前什么都不懂,后来因为自己的努力,原本心也很善,变成了大法师;有些以前是大法师,慢慢越来越不行了,也有这样的。
本来是有漏的,学了这部经以后,相续变成是无漏的;本来行为是凡夫行,但受持这部经以后,所作所为变成圣行;本来是失道,与道背道而驰,失去了道,没有很好地修行,后来入于真正的圣道;本来从身体来看,完全是凡夫,因为受持这部经典的原因,智慧通圣者的智慧,跟文殊菩萨和弥勒菩萨没有差别,因为他也趋入了究竟一乘的境界当中,如果我们按照经典所讲的去行持,都会变成圣者;本来相续当中具有特别多贪嗔痴慢疑等的烦恼,受持这部经以后,共诸佛如来。同有涅槃,跟如来没有什么差别,共同有如来的境界。
所以我们众生的相续也是很微妙的,依靠一种特殊的因缘也许变坏,万劫不复;依靠好的因缘,也许短短的时间当中从凡夫到圣者。在刚才引用的《万善同归集》里有一句话:“众生本妙,不可度量。忽遇因缘,机发不定。”这个教证很好,大家应该记住。众生的心很微妙,你没办法进行揣测或者度量,很难说这是好人、这是坏人,遇到一些偶然的因缘,善根也许会苏醒、成熟,很快的时间中会证悟;如果弄不好,也会在一段时间当中迷失。
依靠平时外在的行为,不一定能读到他内在的境界。佛陀说“除我之外的其他人无法衡量众生的相续”,原因也是如此。以前特别恶的人,依靠一种因缘,就像遇到《圣大解脱经》,从此之后完全改变。那天讲了,朵芒寺的一位僧人,以前相续确实比较“出名”,好多事情,在家人都已经同意了,所有的矛盾已经和解,但他非要打架、非要不行,后来听到《大圆胜慧》以后,完全判若两人,跟以前完全不同。
如果与法特别相应,与上师特别相应,方式与你特别契机,依靠一个短短的教言,像以前的马胜比丘、舍利子,他们的因缘也是依靠一个偈颂——“诸法因缘生,诸法因缘灭,是大沙门说”,完全改变了自己一生的命运。所以,有时确实是这部经典,完全有可能让我们从凡夫位到圣者位,或者外相还是以前的那个人……有时候遇到一些朋友,“啊,你已经出家了,哇,天哪……”他就想起来以前这个人是什么样的。我以前刚出家的时候,也有很多人对我这样评价:“你出家了?哈哈!”有些人一直用另外一种讥笑,后来我也没什么大成就,但不管怎样,这种信仰一直坚持下来了,这是依靠上师三宝的加持。所以,从外在上看,一个人的变化,可能自他都很难相信,但依靠大乘佛教,什么样的因缘都可能发生。
虚空藏菩萨白佛言。世尊。如佛所说。本是凡行。今是圣行。本是烦恼。读持是经。共诸佛如来。同有涅槃。破戒五逆。诽谤正法。读持是经。断除烦恼。同得涅槃。此义难明。唯愿世尊。当为说之。
此时虚空藏菩萨白佛言:世尊,如同您所说,“本来是凡夫行,今天马上变成了圣者行;本来具有一切束缚的烦恼,只要受持这部经典,就像我们念系解脱一样,跟如来同缘份、同样得涅槃”,对于这样的意义,我有点不理解。
虚空藏菩萨也有点不理解。他说:如果这样的话,破了四根本戒,犯了五无间罪,谤了大乘佛法,受持这部《圣大解脱经》就能断除一切烦恼、同得涅槃,是不是这个意思?显宗里讲破戒的、造五无间罪的、谤法的罪业非常严重,汉地的《入大乘论》中也说:“谤法之罪。重于五逆。恶道长远。久受苦报。”谤法的罪超过了五无间罪,长期在恶趣受苦,这是非常非常可怕的。如果这部经典是那么厉害,那么严重的罪业,依靠念几遍经,或者受持、听闻、给别人宣说,真的能断除烦恼,跟如来一样同得涅槃吗?此义难明,我实在是难以理解,觉得前后矛盾,有时候您说这辈子很难清除五无间罪和谤法罪,有时候又说只要念《圣大解脱经》什么都解决了——我有点不明白,请您再次给我们讲一讲。因果很奥妙,我们都有点云里雾里了。
我们可能也有这样的疑问吧,这部经特别好,那是不是世间中业力特别严重的人,依靠这部经典能铲除罪业?
佛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汝能善问。我能善答。一切众生。以不值佛故。邪见犯戒。诽谤正法。若佛在世。终无犯戒。诽谤正法。何以故。譬如长者。唯有一子。爱之甚重。若父在时。日夜教令。事事顺之。其子孝顺。受父教令。都无所犯。若父远行。不时来还。其子忘误。多有所犯。以不时来。唱言死灭。悲啼噑哭。复似起逆。愁愦失心。忘父本教。似若不顺。谓如谤法。其父久时。远行来归。而子欢喜。忆父本教。受持不犯。以得见父。信知不死。不名堕逆。捉父本敕。顺教而行。不名诽谤。善男子。长者即是如来。一子者即是一切众生。令者即是教戒。远行者即是余化。不见父故即是唱灭。愁恼故即是障弊。不持故即是犯戒。唱灭故即是逆罪。迷理故即是诽谤。如来世尊。余化回来。众生见之。即生信心。知佛不灭。佛为说法。还得本心。不名犯戒。以知不灭。不名堕逆。顺教而行。于理得解。不名谤法。
佛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汝能善问。我能善答。佛陀说:太好了,太好了,善男子,你问得非常棒,我答得更好。(众笑)有时候看到佛经的整个场面展现得很有意境。
一切众生。以不值佛故。邪见犯戒。诽谤正法。下面这个公案,佛陀回答的时候,跟平常回答的方式稍微有点不同,大家要好好专注。一切众生因为没有遇到佛陀的缘故,可能会产生邪见、违犯戒律、谤大乘佛法、造五无间罪。
若佛在世。终无犯戒。诽谤正法。如果遇到了佛陀在世、在现场,就不会犯这些戒,包括诽谤正法,也是不会发生的。
何以故?开始讲这个缘起。下面讲了一个故事,也算是一个比喻,用这个道理,佛陀回答了虚空藏菩萨的问题。比喻是什么样呢?是这样讲的:
譬如长者。唯有一子。爱之甚重。若父在时。日夜教令。事事顺之。其子孝顺。受父教令。都无所犯。若父远行。不时来还。其子忘误。多有所犯。譬如有一位长者,唯一有一个特别喜欢的儿子,特别爱他、特别喜欢他。他的父亲在世的时候、跟他一起的时候,父亲对他特别关心,白天晚上都经常对他进行教诲,就像现在的家长一样,白天晚上让孩子做作业,让他学钢琴、学英语、学唱歌跳舞……现在的孩子真的很可怜,来到这个世界以后一直被父母逼着,到二三十岁还找不到一个满意的工作,最后得抑郁症。以前学问没那么多,但是孩子比较自由,尤其国外的孩子,没那么多束缚。以前我们当孩童的时候,每天在草地上,衣服穿得破破烂烂,但是很自由,在蓝天白云下面,每天在花丛里面……我十五岁的时候连一个拼音都不懂,以前很多人也是这样的吧。
父亲日日夜夜教他——这里没有提到母亲,不知道有没有。有一个资料说,有些国家的离婚率已经达到63.7%,有些说是53.7%,有些是38.7%……是哪些国家,你们自己看。这里也是只有一个父亲带着孩子的故事。
父亲天天教他,孩子也特别乖,特别听话,做任何事随顺父亲,很孝顺。因为受父亲的教诲、教导,孩子基本上不会犯任何错误,不管学习,还是平时的任何行为,都如理如法。后来父亲要远行出差,去很远的地方,暂时不回来,逐渐、逐渐这个孩子慢慢忘失了父亲所有的教言,犯的错误越来越多了。
以不时来。唱言死灭。悲啼噑哭。复似起逆。愁愦失心。忘父本教。似若不顺。谓如谤法。因为父亲一直没有回来,而且这个孩子听说父亲已经死了,唱言死灭。他悲涕号哭,特别伤心,一直哭着,就更加叛逆,更加不听话了。那么小的孩子,父亲也没有了,心理很受创伤,可能也确实没有母亲——越来越不听话了,因为忧愁逼迫,心烦意乱,已经失去了本心,完全忘掉了父亲原来所有的教导。他此时的所作所为,藏文当中说“所作所为都不随顺”,前面“事事顺之”,此时因为他忘了父亲。
现在有一些没有父母的孩子,包括留守儿童,从小没有父母的爱,确实到一定时候整个人的性格孤僻、痛苦,有各种情况,最后做任何事情不随顺。这比喻“诽谤”,有些人为什么诽谤?刚才这个孩子离开了父亲很长时间,听说父亲已经不在,就开始无恶不作,相当于离开了佛陀很长时间,这些众生会诽谤大乘佛法。这里出现了比喻对应的意义。
其父久时。远行来归。而子欢喜。忆父本教。受持不犯。以得见父。信知不死。不名堕逆。捉父本敕。顺教而行。不名诽谤。过了很长时间以后,父亲从很远的地方回来了,孩子特别欢喜,想起了父亲原来的教导,又开始比较乖了,受持不犯。跟以前一样,有了父亲的关爱,不会再犯错误,因为得见父亲,相信父亲没有死,所以他不会堕入叛逆、逆行的行为当中。他真正找回了父亲的教导、教言,同时随顺、依教而行,不名诽谤。这里也是讲比喻对应的意义:得到佛陀的教言以后,中间有犯错误诽谤的,但是后来回到了本心,认识到自己错误的时候,不会诽谤。
下面佛陀以比喻和意义进行对比。怎么样对比呢?
善男子。长者即是如来。一子者即是一切众生。令者即是教戒。远行者即是余化。不见父故即是唱灭。愁恼故即是障弊。不持故即是犯戒。唱灭故即是逆罪。迷理故即是诽谤。善男子啊,长者,也就是刚才的父亲,相当于是如来,可爱的孩子相当于是众生,父亲的教导、父亲的命令相当于是佛陀的教诫,父亲在的时候他就听话,因为有佛陀的教诫、教导;父亲远行,比喻佛陀到别的地方去教化众生,叫余化;因为没有见到父亲,当时听说父亲已经死了——唱灭,孩子特别忧愁逼迫,实际上是这里的障弊,如同佛陀已经灭了,或者佛陀到其它地方去了,远离了很长时间,众生失去了自己的本心,最后自己的相续被烦恼遮住了;这个时候他不受持原来的行为比喻为犯戒;唱灭,听到父亲已经死了,说是逆罪,众生开始造诽谤佛法,造五无间罪;迷理,迷失了方向,说一些违背的事情,这就是诽谤大乘法——这样对比。
刚才远行对应中间远离佛陀,众生的身边如果有佛陀和佛教不会造罪,就像离开了父母的孩子一样,没有善知识的引导,没有佛陀的引导,众生确实也会诽谤。现实中也是这样,大多数都是恶友引导的,有些邪知识、恶知识,让其他人诽谤、造五无间罪。为什么佛教当中经常说“远离恶友”?远离恶友真的很重要,因为凡夫人没有什么自己的主见,就像现在学校里面的学生一样,没有自己的主见,老师说什么就是他们的价值观,凡夫众生依靠恶友和恶的环境,就像留守儿童,没有父母,跟其他小朋友的行为完全有差别。一旦他的父亲回来以后,孩子的行为也能改邪归正;我们也是如此,一旦遇到佛、遇到了佛代表的善知识,我们的行为会开始清净。
这以上是意义和比喻之间的对比,下面只是从佛陀方面讲的,刚才孩子的故事已经结束了。
如来世尊。余化回来。众生见之。即生信心。知佛不灭。佛为说法。还得本心。不名犯戒。以知不灭。不名堕逆。顺教而行。于理得解。不名谤法。如来世尊到其它地方去度化众生,然后回来,这个时候众生见到他,生起信心,知道佛没有灭度。佛陀为这些众生宣说,让他们得到了本心,这样以后不会犯戒律,也知道佛陀没有入灭,没有堕入逆行,顺着教言,依教奉行,这样的话,最后得到解脱,可以称之为是不名谤法。
这一段从意义上讲。比如如来到别的地方去,众生非常孤独地造各种各样的罪,一旦如来回来转法LUN,或者善知识回来转法LUN,知道自己的行为没有依靠恶知识的行为恶化。或者说,众生暂时失去了自己的本心,依靠恶知识造各种罪,但就像《宝性论》里讲的,法身不灭的原因,解脱身不灭的原因,一旦回归本心的时候,知道原来如来是不生不灭的,没有离开过,找到自己本具的如来,这个时候众生不会造罪。即使造罪,很快的时间当中能得以清净。就像《未生怨王除罪经》,藏文、汉文都有这部经。经中说,最后未生怨王按照胜义谛的能忏所忏、忏悔罪业的本性都不存在的方式来忏悔的。
你们再看一下刚才中间的比喻,按照我的理解是这样的。
善男子。读持是经者。即能消除无量生死烦恼重恶之罪。闻是经名。即得闻佛。见是经者。即得见佛。持是经者。即持佛身。行是经者。即行佛事。说是经者。即说佛事。解是经者。即解佛义。若行佛事。善解佛义。如此之人。永无烦恼。何以故。得值是经。断除烦恼。
佛告诉善男子,读诵此经典能消除无量生死重恶之罪。最好的忏悔就是读这部经典,听到这部经名就是听到了佛陀,见到这部经就是见到佛——其它地方也引用过。受持这部经典就是受持佛的身体,行持这部经典即是行持佛的事业,这部经就是佛事,如果我们给别人讲这部经,就是将佛的事业告诉别人。解是经者。即解佛义。如果我们理解这部经典,就是理解佛的意趣和意义。确实这个功德非常大。如果真正能行佛的事业,那善解佛的密意,这样的人可以称为永无烦恼,为什么呢?因为得到这部经就会断除烦恼。
《方广大庄严经》云:“若有得闻佛,微妙甚深法,速除烦恼患,苦蕴亦皆尽。”如果我们听到了佛的名号,或者说大乘甚深的微妙法,很快的时间当中能消除烦恼的过患,而且苦蕴渐渐灭尽。依靠这部经典的功德和利益不可思议。
还有《大智度论》中也说:“众生虽不见佛,值遇经法,修善持戒,布施、礼敬等,种涅槃因缘,乃至畜生皆能种福德因缘。”这句话也很重要。众生虽然业力深重,没有见过佛,但是幸运的是,我们遇到了这部佛经,我们现在行持善法、布施顶礼,一定会种下涅槃的种子,甚至像旁生,牦牛、猫、狗等,如果看到了《圣大解脱经》,比如小猫小狗不听话,用圣大解脱经“狠狠地”打它,这样就种下了解脱的种子;或者在它耳边传《圣大解脱经》,“南无布达雅,南无达玛雅,南无僧嘎雅”,这些众生也会得到解脱,这非常重要。得值是经。断除烦恼。
确实在座的人遇到这部经典应该欢喜,虽然只有少数人,但是也没办法,遇到这部经典还是很有福报的,自己应该好好地考虑考虑。有时候觉得众生转生到轮回当中很可怜,但遇到这部《圣大解脱经》,是显宗当中的系解脱、闻解脱、见解脱、触解脱、忆念解脱等等,谁与它结上缘都能得到解脱。以后每个人一定要发愿弘扬,只要有机会,“这部经什么时候讲完,我第二天就要出去弘扬这部法,不要说第二天,当天晚上如果九点钟讲完,我十点钟就包个车出去弘法。”(众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