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位置: 首页 > 显句论精要 > 正文

显句论精要讲解1

本文作者: 发布时间:2021/5/31 23:06

月称菩萨 造论/仁波切 译讲

【课前发愿】

顶礼释迦牟尼佛:

酿吉钦布奏旦涅咪扬   大悲摄受具诤浊世刹

宗内门兰钦波鄂嘉达   尔后发下五百广大愿

巴嘎达鄂灿吐谢莫到   赞如白莲闻名不退转

敦巴特吉坚拉夏擦漏   恭敬顶礼本师大悲尊

上师瑜伽速赐加持:

涅庆日俄再爱香克思   自大圣境五台山

加华头吉新拉意拉闷   文殊加持入心间

晋美彭措夏拉所瓦得   祈祷晋美彭措足

共机多巴破瓦新吉罗   证悟意传求加持

无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 愿解如来真实义

为度化一切众生,请大家发无上殊胜的菩提心!

缘 起

我先说一下这次讲《显句论》的缘起。

《显句论》是月称菩萨解释龙猛菩萨所造的《中观根本慧论》(简称《中论》)究竟密意的一部论著。

所谓的中观是什么?般若思想、空性见解,是佛陀所讲的八万四千法门的核心、醍醐。这样的核心法门,如果用语言文字来表达,则浩如烟海,光是藏文的《般若经》,就有十二函,特别多。归纳起来,便是我们熟悉的《般若摄颂》《心经》。如果想通过理证、因明的推理,来为世人讲解清楚般若思想,唯一的办法就是依靠《中论》,依靠龙猛菩萨无上的智慧来解说。

有些人不知道为什么《中论》那么重要。佛陀宣讲的空性意义,可以依靠一种不得不承认的、坚不可摧的理论给世人明确解说——这种理论即是《中观根本慧论》。

而《中观根本慧论》最好的、最权威的解释者就是月称论师。月称论师造了两部论来诠释《中观根本慧论》:一部是《入中论》,从意义方面阐释;另一部是从词义方面解释,即是我们现在所学的这部《显句论》。

《显句论》在藏传佛教中特别受重视。不管是个人造论、还是在辩论场合中,只要一提到中观思想,所有研究和学习中观的高僧大德和智者、学者们都非常重视这部论典。

实际上,在十到二十年当中,我一直都很想翻译这部论。最开始大概是1988年,那年法王去北京时,我没去,在学院讲中观。讲的过程当中,我参考了《显句论》,那个时候觉得比较好懂,但翻译的时候又觉得有些地方很难懂。后来,法王如意宝讲了麦彭仁波切的《中论释·善解龙树密意庄严论》,期间,我也很想翻译《显句论》——很早就有这个想法,但是因为各种琐事缠绕,一直没有实现。之后,我看到有个别法师翻译了,但是文字比较古。如果我自己有机会翻译一遍会比较好。

你们今天拿到的这本书,看起来只有三百多页,很简单。如果字比较大一点,应该有五六百页。但是出版社的要求如此,把字压缩得比较小。你们可能认为:很简单,一本书有什么了不起的!但对我而言,我还是坚持了很长时间。

刚开始翻译是2011年,一直到2013年,两年时间里,翻译完了二十七品中的前二十一品,忘了当时是什么原因,搁置了一段时间。2016年,从二十二品开始翻译,当年完成了初稿。2017年,对照藏文做了第一次校对;因为前面部分有些中观的不同推理方法很难懂,所以,2018年时,参考其它版本做了第二次校稿;2019年第三次校稿,最终于年底完成,2020年交给出版社。当时出版社审定得很严格,如果翻译的水平没有达到要求,不予出版。而且,出版过程中的很多反馈也很严格。书前面本来有一个译序,但现在有些书里有,有些则没有。

整个《显句论》的翻译经过八个春秋。从2011年到现在这么长时间当中,我一直在努力。

以前自己也讲过、学过、辅导过,当时觉得不那么难。法王如意宝传讲时,我全都辅导过;后来自己在学院当中也讲过一次《中论》颂词,当时也引用了《显句论》,现在的《中论》讲记里有记录。

《显句论》是按照印度论典的风格进行撰著的,跟藏地的论典风格不同,没有科判,其中有些比喻、前后词之间很难有关联……有各种情况。所以在藏地,一般没有智慧的人不敢讲印度论师的论典。翻译过程中会遇到一些特别难懂的词句、推理,我就在日记里用各种比喻来形容,有时候比喻成好像挖地时遇到了一个大磐石,有时候比喻成好像过路的时候前面塌方了一样。

有一次,慈诚罗珠堪布问我在干什么,我说在翻译,他问翻译什么,我说《显句论》。他说:浪费时间,这么深的论典谁学?没有人学——给我泼冷水。呵呵~

无论怎样,有人学习也好,没人学习也好,我自己算是比较满意。以前有些译师是奉皇帝和君主的诏请而翻译(奉诏译),有些是因有人黄金白银请求而翻译,于我而言这些都没有,只是以前有些堪布、堪姆让我翻译,因为我经常引用《显句论》的一些教证。不过,那天我想了一下,现在有些人已经死了,有些人已经不在学院了。不过,这本书问世时,你们当中有一些希求者能看到,也算是比较幸运,也是一种特殊的缘份。

现在对我而言,圆满了很多年前的一个梦,在这个过程当中,没有一颗坚定的心不一定能完成,没有护法神的保护和加持也很难完成。不管怎么样,一般世间人造了一部论、写了一本书、翻译了一本书,会专门搞一些发行签售活动,今天也算如此吧。虽然现在不像以前一样,网络上也没有直播,我就如同是以前辉煌成功的、后来生意垮掉倒闭的一个大老板,在一个角落里跟大家分享这样的思想。但也还算可以,后来者有缘听、学时,应该没有大的差别,都能得到不同程度的加持和利益。

学习的方式

这次要怎么学习《显句论》呢?原来翻译的过程当中,自己觉得:如果以后能讲一遍应该很好——我这样想过好多次。但现在跟以前不同,没办法一字一句地讲,一方面自己年岁越来越接近死亡,另一方面,外面的环境跟以往越来越不同,再加上其他种种原因。

我那天回顾自己的人生,以前我们好像觉得,圆满讲闻大经大论是理所当然的事情,而如今里里外外的各种因缘与以前不同。也可以保留这种发心,以后如果有因缘,就全部讲。但现在暂时以略讲的方式给大家传授《显句论》。

我也没有《显句论》的文句传承,只有《中论》的传承。我询问过我得过法的堪布,他们也都没有《显句论》的传承。以后可以求一个传承,再说吧。

这次准备通过三天的时间讲《显句论》。讲的方式:我是想每一品当中给大家介绍有代表性的个别颂词,作为一个归纳。

这部论在讲什么?

学过《中观根本慧论》的人都非常清楚、明白这部论说的是什么。但没有学过的人可能云里雾里,甚至产生邪见:连因果、佛菩萨、时间都不承认,到底是怎么回事?可能会有这样的分别念。但是不要紧,初学者有什么样的怀疑、邪见都可以。正因为有这样的邪知邪见,所以我们才需要长期闻思。

大家一定要明白,我们大慈大悲本师释迦牟尼佛的思想,与当前世界上所有大大小小的宗教思想有不共之处。哪些不共之处呢?两个方面:一个是悲心,一个是智慧——这叫做智悲双运。

悲心方面有什么特点呢?大乘佛教的大悲心:不管是人、还是动物,凡是有生命的众生都要保护,不会伤害任何一个众生的生命。这样非常伟大的思想,如今在任何宗教中几乎是没有的。有些宗教虽然有慈心、有悲心,但只是对与自己相同的宗派、相同的人类,范围非常小,而且深度也比不上佛教所讲的大悲心。我们可以非常大胆地、非常勇敢地跟世人说大悲心的伟大之处。这是第一个方面。

第二个方面,中观思想,也就是般若智慧,完全按照龙猛菩萨、月称菩萨的智慧来抉择:所有万事万物的法,在世俗当中有显现不灭的现相,但是在胜义当中,一切的一切都了不可得,远离四边八戏。这样的智慧在任何宗教、任何思想中也是很难以寻觅、很难以得到的。这样的真理是不是万事万物的真相呢?的确是。任何一个讲法尔理的人、讲事物客观规律的人,都不得不承认。这样的中观思想,并不是以我们的信仰为主,并不是因为是佛陀说的、是我们佛教的思想才去信受。

以前讲《中论》时多次提醒过大家,对没有任何信仰的人,确实很有必要讲这样的中观思想:佛教讲“一切皆空”,并不是口头上空,实际上就是空——我们可以来分析空的道理。

悲心方面的伟大之处,可以依据《入菩萨行论》等主要宣说大悲思想的大乘论典来了知;空性方面的论典也非常多,但是最重要的就是《中观根本慧论》,而要解释《中观根本慧论》,月称论师的观点是最权威、最全面的。

今天一起学习月称论师的《显句论》,可以说是非常荣幸。哪怕对中观思想有个合理的怀疑,也可以毁坏三有之根。如《四百论》中云:“薄福于此法,都不生疑惑,若谁略生疑,亦能坏三有。”一般没有福报的人,连对中观的一个合理怀疑都不会产生。如果对此空性法门产生一个合理的怀疑:应该是空性吧?一切应该是了不可得吧?如果你产生这样的心,那将来不会流转于生死轮回中。这样的中观思想是真正以义理来抉择的,真正懂得了佛陀密意的人不容易被世间的邪知邪念所转。

所以,在座的各位,不要整天光念观音心咒,讲发财、讲功德,希望你们闻思的人,如果在这里呆五年,能够把《中观根本慧论》学得非常透。不是只会讲:“法师这样说的”“月称论师这样说的”…不是这样,是你发自内心对中观有真正感悟,对来世来讲,这样的功德非常大。《中观四百论》当中也讲过,对空性道理有所了知,即便没有通达,也不会流转,就像定业一样,依靠空性终究会解脱。像这样的很多功德,大家应该清楚。我想学习中观,对很多人来讲应该很重要。

今天我是不是讲得太多了?讲得又多又快的话,那些翻译的人特别头痛。

接下来我先念一遍偈颂,遇到重要的偈颂时,再讲一讲,和大家一起学习。

为何要顶礼释迦牟尼佛

《中论》最开始有个顶礼句:

不生亦不灭,不常亦不断,

不一亦不异,不来亦不去。

能说是因缘,善灭诸戏论,

我稽首礼佛,诸说中第一。

颂词解释

现在宣讲,由于缘起世俗自性不生的缘故,观待圣者智慧,从“不灭”至“不一亦不异”之间,以不灭等八种差别为特点。泯灭故为灭,即刹那毁坏,称为灭。产生故为生,是指本性的有实法。中断故为断,即相续中断之义。常,指永恒,“何时何处都存在”之义。到来故为来,是指从远处来到近处。去往故为去,指从近处去往远处。异的意义是不同,各别义的意思。既是意义也是一体,所以说一义,就是不异、无别之义。

关于缘起为何无有灭等的道理,全论将予以阐述。

虽然缘起有无量特点,但只列举了这八种的原因是,只有这些才成为主要辩论的支分。在如实照见缘起如何存在的圣者所见前,灭除所诠、能诠、法相、名相等一切戏论,所以善灭诸戏论是指缘起真如善灭戏论。于此,心与心所之运转也不存在,远离能知与所知名言,无余远离生、老、病、死等一切损恼,故为寂灭。通过所说缘起指明宣说者的殊胜性,承许诸说中第一。不生亦不灭,不常亦不断,不一亦不异,不来亦不去,能说是因缘,善灭诸戏论,我稽首礼佛,诸说中第一。

因为作者已通达所说的缘起,照见它唯一是如来才能无误宣说,并通晓外道所有学说与凡夫胡言乱语相同,随之龙树菩萨怀着极大的诚信,再次赞叹世尊殊胜说“诸说中第一”。

于此先破灭(藏文是“不灭亦不生”),是为了说明生与灭并无前后安立。本论将要讲到“若使先有生,后有老死者,生则无老死,不死而有生。”所以,没有“生在前、老死在后”的固定性。

阿阇黎龙树菩萨宣说了缘起以无灭等八种特点超胜,考虑到破了生便很容易遮破“灭……”,所以首先开始破生。

生,按照他宗遍计,不外乎自生或他生或共生或无因生。

这也是《中观根本慧论》的核心意义。

中观的思想,实际上就是远离八边,不生不灭、不常不断、不一不异、不来不去。这样的因缘法门是佛陀所宣说的,它是能熄灭一切戏论、一切分别的非常殊胜的理论,这种道理从古到今,在任何一个外道和世间人的理论当中都是没有的。这一点我们佛教徒还是要好好思考一下。

这个偈颂非常重要。我们首先要顶礼释迦牟尼佛,为什么呢?因为我们的偶像——本师释迦牟尼佛,他所宣说的是万事万物的真相,我们一旦通达了,可以熄灭人世间的所有痛苦,同时获得最殊胜的解脱。

对于这个颂词,《显句论》中结合印度梵语,从缘起法的角度解释如何远离一切戏论。这样的缘起法,就像宗喀巴大师《缘起赞》所讲的一样,其他任何理论家、思想家谁都无法宣说。如今全世界有这么多科学家、思想家,但是真正万事万物的真相、不来不去的道理谁能宣说呢?我们并不是因为是我们的佛陀才赞叹,而是站在非常公正的角度,这一点想一想就知道。所以赞叹佛陀的原因是这样的。

因缘存在吗?

每一品中给大家讲一两个代表性的颂词。

第一品是观因缘品,这一品在中论当中很重要。刚才讲不生不灭,这里讲:万法要产生,一定要依靠因缘产生,但是一切因和缘都不成立,二因四缘等一切因缘不成,为何不成呢?

诸法不自生,亦不从他生,

不共不无因,是故知无生。

颂词解释

其中“诸”,是依存词,是泛指所有的异名,“何处”也是依存词,是任一的异名。“何时”是任何时候之义(藏文中有任何法何时何地之义)。所以说,任何法不管何时何处,永远也不会从自己产生。其余三种立宗也可同样类推(何时何处也无他生、共生、无因生)。

这个偈颂很重要,《中论》全论可以依此偈颂来解释:一切万法不是自生的,如果是自生则有无穷的过失;如果从他生,则火焰当中也能产生黑暗了;如果是无因而生,那会有“一切当中产生一切”的过失;如果自他共同而产生,那上面所讲到的过失全部都有。

《显句论》讲了很多与中观其他论典不共的推理方法,这部分内容比较难懂。如果懂得以前讲的金刚屑因、离一多因、有无生因,尤其是中观应成派的不共四大因,而且龙猛菩萨中观六论之一的《回诤论》也学得比较好,那这个地方应该比较好懂。

我们要研究中观,真的自己要懂得,不仅仅是懂得,自己要真正产生一种定解——这很重要。那天我去学校看了一下,老师在讲、学生在学,但是大家好像都是糊里糊涂、似懂非懂。我们真正学习论典和经典时,懂就是懂、不懂就不懂,一定要分清楚。“这个偈颂我完全明白,不依靠他人,可以依靠自力来给别人讲。”这样很重要。否则每天早晨六点钟就起来听课,很痛苦,结果什么也没有学到,这样不行。哪怕能很好地记住一个偈颂里面的思想,这很重要。

去不可得

第二品主要讲观察来去。我们经常说“你去给我取个包裹”“你去给我拿个东西”。世间当中大家认为去肯定是有的,但去是不存在的。

已去无有去,未去亦无去,

离已去未去,去时亦无去。

颂词解释

去往道路的行为已灭,就称为已去;去的行为还没有产生就叫未去;现在正进行去的行为,就称正去。如果说“正去”是去的行为与现在相联,那么已去是去的行为已灭,以此来说明它们无有关系,因此已去名为去不合理。

未去也不是去,因为未去是说去的行为还没有产生、是未来去的行为。所谓“去”是发生在现在,未来与现在这两个时间完全不同,因此未去名为去也不合理。假设是未去,那又怎会是去呢?如果是去,又怎么会是未去呢?

正去也无有去,因为除了已去与未去之外,所谓的正去不可知。这里,如果去者已经越过某某对境,那是他已去的对境,未越过的,就是他未去的对境,与已去、未去他体的去时道路是见所未见的,所以“去时亦无去,因为不可了知、不可通达的缘故,去时不存在。由于不是正持受去的行为,不是去,所以去时也无有去。

这个偈颂很著名,大家应该记住。

意思是什么呢?所谓的去,只不过是世俗当中的一种说法而已。为什么只是说法呢?因为去,如果是已经过去了的话,已经灭完了;如果你还没有去,未来还没有产生,也没有所谓的去。

如果对方说:已去虽然没有,已经灭完了;未去,还没有去,也可以说它不存在;但是正在去应该是有的,比如我现在正在去经堂,这应该是有的,因为我正在去,我自己都感觉得到。

自方:除了去和不去以外,哪里会有一个正在去?这是不存在的。

可能刚开始会觉得:怎么会是没有去呢?应该是有的。但实际上所谓的去只是一种概念,真正的去是没有的。为什么这么讲呢?如果所谓的去真实存在,应该在过去、未来、现在三个时间当中有。但刚才已经说了:已去,已经过去了,如死去一样;没有去,还没有产生,是明天的法,如石女儿一样的。如果是正在去的话,《显句论》当中有这样一个比喻,比如说走路的时候,一只脚抬起来,另一只脚的前部分接触地面,后跟还没有落地,那接触地面的部分已经去完了、过去了,脚后跟还没有落地的地方还没有去,所以一只脚上有“去”和“不去”两个动作存在,那你所谓的“正在去”是指什么呢?如果说是中间的一部分,那中间那部分又用过去和未来两个时间来分析的时候,所谓的“正在去”根本找不到。

所以,“正在去”只是一个模糊的概念。刚才用过去、现在、未来可以分析,我们用空间也可以分析。比如一只脚可以覆盖200粒微尘,那你现在“正在去”的是中间的那个微尘吗?那过去“已去的微尘”是什么样的?未来“未去的微尘”是什么样的?现在“中间的去”又是什么样?所谓中间也是用时间来分的,假如现在正在去的是一秒钟,一秒钟又可以分为100毫秒,还有更小的微秒、纳秒……这样用时间来分析的时候,所谓的“正在去”真的找不到。所以,过去去不可得,未来去不可得,现在去更不可得。

如果“去”没有的话,那吃饭的“吃”也是没有的,讲经说法的“说”也没有,所有的名言全是假的。原来有位老师说:“我不是唬你的哦,我说的是真的哦。”我们说的推理也不是欺骗人的,用智慧从时间、空间的角度进行观察,“去”没办法成立,“来”也没办法成立。同样的道理,现有的所有的动词都可依此类推。确实,如果“去”变成空性,依此可以找到很多法在胜义当中是不可得的。这叫做证悟了中观,知道吗?等会你不要说“我要回去了”。(众笑)

这是第二品,今天我要一直讲到九品。

你见到了吗?

下面开始讲《显句论》第三品。

第三品是观六情品。鸠摩罗什大师翻译成六情,实际上是眼耳鼻舌身意,六处、六根的意思。意思是说,见者不成立,所见和一切也不成立。大家都知道,我们依靠五根来取受境,认为是实有的,实际上这也是不可得的。

是眼则不能,自见其己体。

若不能自见,云何见余物?

颂词解释

眼根并非能见到自己的本性,因为自己对自本性行事相违。既然眼根不能见自己本身,那就像耳根等一样也就不见蓝色等他法,为此眼并不存在。

假设对方说:虽然眼根不能见自本性,但可以见其他色法,如同火。火只能燃烧他法的本性,而并非燃烧自体。同样,眼根也只见他法而不见自体。

这也是一个代表性的颂词,很重要。

意思是说,我们用中观的推理来观察的时候,眼不能见自己的本体,如果连自己的本体都不能见,为什么说能见到其它的事物呢?

下面用火等很多比喻来说明,世间当中所谓的“见”不存在,如果“见”真正存在,那应该能见到自己,它是一个实有的法;如果自己都不能见,那见到对境是虚假的,这种“见”不是真正能见,只能见部分,只是因缘具足的时候显现而已,这种显现称之为“见”,实际上并不是真正的“见”。如果能见应该能见到自己,如果见不到自己,则“见”的实体是根本无法成立的。以这种推理,其它五根也一一破除。

众生说“眼见为实”,有见者、有闻者、有品尝者,名言当中有,但以这种推理观察,见不见都不可得。这样的道理通过这一品完全能明白。世俗当中虽然有“我见你”“我见到真相”,或者“我见到外面的事物、瓶子、柱子等等”,但实际上真正观察的时候,这些都是得不到的。因为“见”的本体不存在,都是观待安立而已。

第三品讲完了,这样的学习方式很有成就感。别人问你学了什么,你可以回复说:“我学完了《显句论》。”有些人两年都讲不完一部论典,我们两三天就讲完了。(众笑)

五蕴皆空

下面是第四品,第四品讲五蕴。

若人有难问,离空说其过,

是则不成过,俱同于彼疑。

颂词解释

要知道,在进行解说时,诸如声闻弟子进行反驳的时候,反驳也如前一样等同所立。如云:“一法之见解,彼说一切见,一法之空性,彼即一切空。”《虚空藏等持经》中也说:“以一法证一切法,如幻阳焰无所取,虚妄非为永恒性,彼不久趋菩提果。”《三摩地王经》中也云:“如汝知自想,如是及一切,诸法彼体性,清净如虚空,以一知一切,以一见一切,尽所众解说,亦不生骄慢。”

如果有实宗、外道以各种理论说不是空性的,认为承认空性会有种种过失,包括色法、以及色法以外的声香味触,认为这些法实有存在,不是空性。这样的话,他要举出一个真正确凿的比喻和意义。对于每一种意义,我们再次分析时,根本不成为过失,可以用能立等同于所立的推理方式来驳斥。

假设对方说色法不是空性,你问他:怎么不是空性呢?对方回答:因为我亲自听到声音。我们可以回答,那声音也是空性的。我们通过这种方式一一回答,所有的观点可以全部一一推翻。

这一品主要抉择色法,五蕴皆空的道理。

万物的起源亦空

下面讲第五品,观六种品。《中论》当中是界,实际上是大种,也可以说是六界。地水火风、虚空叫做五界,或者五大种。

浅智见诸法,若有若无相。

是则不能见,灭见安隐法。

颂词解释

智慧浅薄者因耽著有、无而不能见到善灭诸见、寂灭之法相、远离分别、灭除能知所知之本体胜义涅槃、空性的自性。《宝鬘论》中说:“无者趋恶趣,有者趋善趣,遍知真如故,不依二解脱。”世尊在经中也言:“有无是二边,净不净是边,故断二边已,智不住中间,有无是争论,净秽亦是争,争论不息苦,无争灭痛苦。”因此,以轮回道不可能获得微妙涅槃。

前面用虚空的法相来进行观察,虚空是没有法相的,那地水火风也是没有的,所谓的五大、五界像虚空一样。这样的道理,智慧浅薄的人不一定知道,他认为要么是有的,要么是没有的,一直无法离开这两种相,这种人根本不能见到熄灭一切的安稳见解。

这里也引用了一些不同的圣教来说明,前面说五根、五蕴不存在,这里说五大种也不存在。万事万物的起源的元素,地水火风、虚空实际上都是了不可得的,只不过智慧浅薄的人接受不了,他认为要么单空,要么实有存在,那这些人见不到万法的真相。

这是第五品。

你在贪什么?

第六品是观染染者品,观察贪欲。

最后一个颂词:

如是染染者,非合不合成。

诸法亦如是,非合不合成。

颂词解释

贪欲与贪欲者不成立前后,也不成立并存,同样,可类推一切法均是如此:

可以推知,嗔恨与嗔恨者、愚痴与愚痴者都与贪欲和贪欲者一样不成立。为此,世尊说:“何者贪、贪于何、以何贪,何者嗔、嗔于何、以何嗔?何者痴、痴于何、以何痴之法真实不见,法不可得。以彼真实不见不得彼法,无贪、无嗔、无痴,心无颠倒,名为入定,名为度彼岸,名为趋安乐,名为得无畏……名为漏尽。无烦恼者,名为自在者、心解脱者、慧解脱者、遍知一切者、名为大象、名为行所作者、行能作者、解负荷者、随得自利者,永尽行世间者,以正知令心解脱者,心自在者……名为一切微妙彼岸之沙门。”其中作了广说。又言:“了知贪嗔及骄痴,体是妄念颠倒起,不作分别离贪欲,不变修住即诸法。”

贪心和贪心者,用中观智慧观察,同一时间当中,具足还是不具足?接触还是不接触?是一体还是他体?比如我对某个地方产生贪心,我作为一个补特伽罗,我和贪心的关系是和合还是不和合?和合不成立,否则我就变成贪心了,就没办法贪了。因为我都已经变成贪心了,除此之外没有贪心,那怎么对对境产生贪心呢?如果不和合,那贪者和贪心没有任何关系。这样观察的时候,贪心也是不成立的。

《维摩诘经》当中有一个公案:两个比丘破戒了,持戒第一的优波离呵责他们。维摩诘居士看到了,便给他们讲贪境和贪心不成立实体的道理,依此,这两个破戒比丘获得了解脱。

世间当中,或者声闻乘行者,如果产生贪心,过失确实非常严重。但是如果懂得了贪心的本体,那贪心也是无离无合的。

这一品主要以法相的方式观察贪心不成立。那如果贪心不成立,诸法亦如是。如果一个法成立无有实体,其它法也不可能成立实体。这是《显句论》中经常被引用的最主要的教证之一,如果证悟一法空,其它诸法可依此类推。

这是第六品,今天我们讲到第九品。

如梦

下面是第七品,观三相品。

中观是比较难懂的,如果你们不太懂的话,睡觉也可以哦。(师笑)

这一品主要是讲有为法的法相——生住灭,如果生不成立,住和灭都不可能成立。这一品也是很重要的。

首先讲生,然后讲灭。

如幻亦如梦,如乾闼婆城。

所说生住灭,其相亦如是。

颂词解释

犹如幻术等一切,虽然自性无生,但在世间中可以说幻术等,幻等是由心识所证知,同样,生等也是自性不存在,但出有坏佛陀仅是从世间共称的角度才宣说的。如云:“皮壳集骨肉,起是妻之想,凡愚生贪欲,不知如幻女。如女于梦中,生子复见死,生喜死不喜,诸法如是知。有如寻香城,阳焰及梦幻,诸法如是知,观相体性空。”又云:“有为无为皆远离,彼等仙人无分别,众生获得无为法,相续远离一切见。何者了知如是法,恒常不贪不嗔痴,彼心自性平等住,彼具威力等持力。”

我经常引用这个教证。一切有为法是不成立的,有为法不成立的话,无为法也不成立。所有的有为法就像因缘积聚的幻化、梦、乾闼婆城一样,所有万事万物的生住灭跟它的法相一模一样。

以前好多次提过这个教证,对我个人而言收获很大,通过这个偈颂,自己有些不同的感悟。我们觉得生住灭肯定存在,如果懂得了这一品,那生不存在、住不存在、灭也不存在,就很容易接近真正的证悟了。

这是第七品讲完了,还有两品。

造业会受报吗?

下面讲第八品,第八品是观作作者品。造作者、就是造业的人,和所造的业都是不成立。

这一品主要讲作者和作业。

因业有作者,因作者有业,

成业义如是,更无有余事。

颂词解释

不观待所作与作业就不是作者,因此作者是观待作业而成,不是作者却正在作业相违,也就不成为业,因此正做的事才名为作业,所以作业也是依于作者而生。如此作业与作者只是相互观待成立,而真正成立的其余因,谁也不曾见过。

意思就是说,因为业的原因有作者,比如说有杀生的业就有杀生者,因为作者的原因有业,业和作者互相观待而成立,然而除了观待假立的法,没有真实的实体。

更无有余事,除了名言中假立的造作者以外,真正能堪忍的、经得起观察的作者和作业是没有的。我们经常说“我在做作业”,业和作者互相观待,如果业不成立,作业的作者不可能成立;如果作者不成立的话,业也不可能成立。作者和业从自体上观察,一个个都不成立,互相观待也不成立,那作者如何成立呢?不可能成立。

有些人认为,这样的话是不是造作者不成立了?杀生没有过失?也不是,名言中肯定有过失,但实际上善和恶也是不成立的,造善业者和造恶业者也是不成立的,在空性面前一无所得。那是不是可以随意造业呢?也不是,迷幻的显现没有结束之前,造善业对你有利,造恶业对你有损,大家应该明白名言中的因果规律。

无生智慧火

今天的最后一品,第九品,观本住品。

以法知有人,以人知有法。

离法何有人?离人何有法?

颂词解释

所谓“这是此法的因、这是此法的果”。种子的因能表明苗芽的果,它的果也能表明种子的因,同样,假设说这是此法的受者,眼根等受法能表明某法的主人我,所谓这是此人的受法,以我能表明眼根等受法,那么当时相互观待而成立受法与受者,何时无有受者而承许另有眼根等,那当时无有所依的它就不存在。所以这两者均不成立,因此,“与眼根等他体的受者是本住”的这种说法不合理。

我们以前经常引用这个教证。

本住品主要观察人我,本住就是我,我是不存在的,如果我不存在,依靠我的法也不存在,因为我和法是互相观待的,依靠法才知道有人我,依靠人我、就知道有法,如果离开了法、哪有人我?离开了人我、哪里有法?没有学过中观的人不一定知道,其实这个很重要,如果能真正深入其中每一个道理进行观察,能将自己实执的木柴全部烧尽无余。

月称论师的传记当中记载,有一次月称论师在森林当中修行的时候,突然森林起火,对他有信心的人很担心、去救他,没有信心的人就在一旁看热闹。此时帝释天女出现告诉他们:不用紧张,月称论师是通达了人无我和法无我的大菩萨,对四大皆空的道理完全通达无余,火不会烧他的,水也不会溺他的。果然,月称论师周围的木柴全部烧尽无余,但是月称论师一点损害都没有。他说,我的根本上师龙猛菩萨依靠无生智慧的火能焚烧执著的薪柴,同样,我的大阿阇黎月护论师也是如此,我现在也安住在无生无灭的虚空般的境界当中,无生的智慧火烧尽一切执著的薪柴。

今天我有点担心时间太长了,所以说得有些快。我的那些翻译肯定不高兴了。

月称论师得到的境界如虚空一样。所以,如果我们懂得了人无我的空性、法无我的空性,有了这样的无生智慧,就可以通达所有万法远离四边八戏的实相。

人和法,这两者是观待而产生,除此之外根本不会有。本住品圆满了。

从一品到九品都讲完了。

 

相关文章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