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位置: 首页 > 辅导 > 开启修心门扉 > 正文

开启修心门扉11(25课版)

本文作者: 发布时间:2021/6/5 22:08

诸法等性本基法界中,自现圆满三身游舞力,

离障本来怙主龙钦巴,祈请无垢光尊常护我。

为度化一切众生,请大家发无上的菩提心!

发了菩提心之后我们继续学习《开启修心门扉》,本论分了十九个问题宣讲出离心的窍诀。其中引用了很多大德的教言、公案、比喻,让我们彻底的明了这个问题,敦促我们马上付诸实施不要拖延。

正如前面大量阐述的一样,如果没有生起此念,则不会有任何的快乐与善妙;

前面引用大量的教证也宣讲了,如果没有看破今生,不可能有任何快乐与善妙。即便生起一点快乐,前面分析过了,也全都是虚假的,都是息灭痛苦换以快乐的名字而已。因为贪着现世积累了很多粗猛的恶业,后世也不可能有任何的快乐与善妙,增上生、决定胜的快乐与善妙都不可能获得的。

如果一旦生起,则一切快乐善妙都会如愿以偿。

如果一旦生起了看破今生的念头,一切的快乐善妙都会如愿以偿。今生知足少欲会生起很大的快乐与善妙,修持了清净善业的缘故,增上生、决定胜的一切殊胜功德都会如愿以偿的生起来。

就像昨天讲的,如果舍弃了今生,不管修什么样的法都不在话下。修一切法的前提,绝对不可少的就是看破今生。我们可以分析一下,首先要入正道发起出离心,前提就是看破今生,否则绝对不可能生起无伪的出离心。有了出离心就可以获得清净的别解脱戒,如果修持小乘教法就没有丝毫障碍,最后获得小乘的解脱果。

然后从大乘的修法来讲,如果看破了今生,名声、地位、钱财等等的执着全部已经抛弃了,就给菩提心铺垫好了基础。这样修大乘法利益众生的时候就不会计较回报了。不管今生的赞叹、名声还是后世人天的异熟果,只要看破了今生都不会希求。如是大乘的修法就会相当清净,顺利发起清净的愿菩提心,再行持清净的行菩提心。

我们再把“看破今生”和“六度”的修法做个对应就更清楚了。如果看破今生,布施度是没有困难的,因为今生耽着的名声、地位、财产等等,看破今生之后就认为这一切都是没有实义的。即使依靠前世的善根福德,拥有了这些财产的时候,也都会用在清净正道上、用在暇满大义上,做彻底的布施。

看破今生,持戒度也容易生起来。观察一下受持清净戒律的违缘,不净行的戒律主要是因为贪着色欲,如果舍弃了今生,不可能去破不净行的戒律的,对居士来讲,也不会有邪淫的问题了。

偷盗源于对财物的贪欲心,如果看破了今生,对一切资具都没有贪欲的话,不可能说去犯偷盗的戒律。

杀戒也是这样,不管杀人也好杀其它众生也好,贪嗔痴都可能引发。如果把一切都看破了,自己的身体也看破了,不可能因为保护自己而去杀人,或因嗔恨而杀人,因为没有亲怨的概念。所以杀戒也可以清净的守持。

然后为什么要说妄语呢?有时是为了保护自己的生命,有时是为了保护财产或为了获得财产。但是对内外的法都看破、舍弃之后,根本不可能为任何一个目的说妄语。这样四根本戒完全都可以守持得清清净净,还有一些支分戒律就不一一分析了,反正佛制的别解脱戒都是为了制止我们的贪欲心。如果看破今生,别解脱戒是绝对清净的。

大乘的戒律前面也分析了,如果看破今生,自私自利的念头会抛弃的。弘法利生、修菩萨行的时候,不会有自私自利、自赞毁他的念头在里面,这些念头都是来自于贪欲。如果能把贪执今生的念头放下,大乘的菩萨戒也会清净,不管是行戒还是心戒。

看破了今生,忍辱也很容易修持。为什么平时我们不能忍辱呢?有时是顾忌脸面,别人在大庭广众之中对我呵斥、揭露我的过失,就没有办法安忍了。但是现在我已经把今生的名声、赞誉等等世间八法统统都抛弃了,别人再怎么说都可以安忍的;有时和别人发生争执是来自于财产方面的,把这些看破之后有什么可争执的?有什么不能忍耐的?所以如果舍弃了今生修持忍辱是很容易的。

然后是精进,《入行论》云:“进即喜于善”,精进就是喜于善法。如果彻底看破了今生,就是一种很清净的出离心的状态,对一切世间妙欲没有丝毫兴趣,一心一意、日日夜夜寻求解脱道。所以精进就很容易,对于善法、对于解脱道可以轻松趣入。

禅定在看破今生的前提下也很容易成就。修不成禅定就是因为琐事太多、分别念太多,琐事和分别念的来源就是对今生的贪着。如果放弃了对今生一切的贪着,修持禅定的内因外缘当下就具备了,再加上精进马上就可以成就禅定。而且彻底看破今生的缘故,禅定的境界不可能退转。

前五度都成就了,智慧度更容易成就。因为什么障碍都没有了,成就智慧度的障碍根本找不到了。所以能看破今世,六度都非常容易成就。

所以努力修持看破今生,不管是自利方面的小乘道,还是大乘的愿、行菩提心,六度,或者在这个基础上再修密法,都很容易成就。这个问题如果再广讲的话可以讲很多,但也没有必要。总之舍弃了今生,一切善法的修习都不在话下。

这并不是作者引诱人的讲法,或不了义的方便说法,按照这样的道理一个一个做分析,哪一个修法都可以和舍弃今生相应。舍弃今生的法成就之后,其他任何法都可以轻而易举的成就。

看破今生之心,诸佛菩萨都众口一词的予以高度评价,一切凡夫的相续都极难产生。

诸佛菩萨的慧眼早就照见了,一个初学者、一个凡夫如果不看破轮回、不舍弃轮回的种种欲妙、不舍弃世间八法,绝对没办法入道。所以诸佛菩萨都众口一词的高度评价。而且诸佛菩萨自己的经历也是这样的,他们最初入道也是来自于看破轮回、舍弃今生,之后才顺利进入了资粮道、加行道、见道、修道乃至无学道的。诸佛菩萨为什么要众口一词的高度评价呢?就是因为这是一个很真实、很谛实的法门。

“一切凡夫”改成“一切士夫”,一切士夫的相续都极难产生看破今生的念头的,因为它太难以修持了。我们无始以来的习气太重,受到内在、外在因素的影响,很难修成这样的境界。内在因素就是无始以来漂泊轮回养成的习气;外在的因素就是受到的教育,让我们今生要去追求、奋斗,要创造一番轰轰烈烈的事业等等。反正内外夹击,很少有人真正能生起来,所以说“一切士夫的相续都极难生起”。

一旦生起稍许幼苗,都应欣喜非凡、喜出望外。

如果通过上师的教言、这些论典的加持,相续中稍许生起了看破今生的幼苗,哪怕是一点点都应非常欢喜、喜出望外,毕竟正道开始显现了。这时要好好保护这个幼苗,慢慢它会成长为参天大树。如果相续中一点幼苗都没有的话,还是应该反复去修习。

通过上师、诸佛菩萨的加持,相续中生起了少许看破今生的境界时,千万不要放弃,要励力保任,使尽一切办法让它增长,这是非常关键的。

如果不能视其为理所当然之事,并且习以为常,则不但会消减自己的福报,最终连起码的自知之明也不具备了。

“看破今生”对一个修行人来讲是理所当然的事情,应该养成这种习惯。如果还没有把它看作是理所当然,就要多串习这些教言,内心反复观察、思考。就像出家受戒之后绝对不能做不净行一样,这就是理所当然的事情。作为一个修行人如果真想踏入修行的正道,必须要看破今生,这就是理所当然、毋庸置疑的事情。

如果还没有把“看破今生”看作修行人理所当然的事情,并且习以为常的话,那有什么过患呢?会消减自己的福报。有时追求今生很大程度上是通过前世的福报成熟,有时是通过邪命成熟的。如果认为世间妙欲是自然成熟,享受是理所当然,就会削减自己以前的福报,最后连起码的自知之明都不具备了。

有时眷属恭敬围绕赞叹,说你是圣者,或者你肯定不需要修行了,已经到无学地的果位了。最终连自知之明都不知道了,在这些赞誉之中完全忘记了自己的凡夫身份,就认为自己是不需要修行的大德、佛菩萨的化身。这样发展下去连自知之明都不具备的话,就已经彻底失坏了修行人的名义。

博朵瓦尊者(在《蓝色手册》中)也曾教诲道:“如同人们所说的‘没有牙齿用牙龈也要啃’,

博朵瓦尊者引用了世间的谚语“没有牙齿用牙龈也要啃”,上师解释的时候说,有些人对肉食贪欲心很大,有些老年人牙齿已经掉光了,没有牙齿用牙龈也要啃这块骨头。意思是说对某个事情很有兴趣、下很大功夫。这是个比喻,下面对照它的意义:

即使令心趋于法并非一帆风顺,但无论如何我们也应修持佛法,生起智慧与修法成功也就是如此。

令心趋于正法要经历很多艰难险阻,心和正法相融绝对不是一帆风顺的。但无论如何我们也应该行持佛法,遇到再大的困难也要修持佛法。对心舍现世或者说令心趋于正法要有很大兴趣、下很大的功夫,就像前面讲的没有牙齿也要用牙龈来啃。“生起智慧与修法成功也就是如此”,能否生起智慧、修法成不成功,也在于能不能看破今生,在看破今生的问题上有没有很大兴趣,能不能下很大功夫去修持。

‘此生乃至发愿勤修习,其上仅且播撒善妙种,如是恒时发愿且修持,如获大手印般具大义。’

这个颂词的意思是说,今生我们要励力修持出离心、心舍现世等等加行法,乃至于发愿菩提心以下都应该精进的修持。在这个基础上,对一些深妙的法至少播撒一些善妙的种子。今生我们主要修持的就是出离心和菩提心,在此基础上如果能证悟胜观的智慧当然很好,不能就多串习胜观的智慧,至少也要在相续中播下一个大空性或大密宗的善妙种子。

“如是恒时发愿且修持”如果恒时这样发愿、实修出离心、菩提心的窍决,“如获大手印般具大义”,即便死的时候没有生起什么胜观的境界,但是也好像获得大手印的果位一样具有很大的意义。大手印是一种果位,四种持明中的大手印持明。

意即此生当勤奋修习出离心及无常心,并与乃至愿菩提心以上的法相结合,

前面反复观察过了,“舍弃今生”对我们来讲是最务实的修法,因此今生我们主要修持的就是出离心、无常心。实际上出离心和无常心互相可以补充的,就像前面讲过的看破今生和四加行可以互相补充一样。今生最主要的就是生起舍弃世间八法或看破今生的心,临死之前务必要生起看破今生的境界。

如果有了这个境界发愿往生是很容易的,因为对娑婆世界、对今生早就看破了。在这样的前提下即便善妙的大菩提心、大空性、大密宗的正见还没有生起、还没有证悟,但毕竟对极乐世界的功德,法王如意宝的愿力早就已经了解了。所以临死的时候有非常坚定的看破今生的心,发愿往生相当容易,这是非常关键的。

并与乃至愿菩提心以上的法相结合,

出离心还要和愿菩提心以上的法相结合。作为大乘修行人,不能停留在自我解脱的出离心上。生起出离心之后,要把这个心念转成菩提心的体性。自己对轮回彻底厌离的时候,再观想一切众生都像我一样漂泊轮回之中,都想获得解脱。心念这样一转马上就变成菩提心的体性了。这对大乘种姓来讲,或者像我们听闻了很多大乘妙法的人来讲不是很麻烦,以前有闻思的基础,稍加转变就变成菩提心了。

在此基础上即使没有生起胜观等,也至少播下了善妙的种子,如果在发愿之中死亡,也如同获得了大手印的果位一般具有极为重大之意义。

在这个基础上即使没有生起胜观的功德,也要多听闻空性等法,至少在相续中播下一个善妙的种子。今生主要修持的是看破今生,按照共同乘的讲法,后世会获得暇满人身,因为前世“厌离今生”的种子特别殊胜,所以稍加努力就恢复了“看破今生”的状态。前世又播下了菩提心的种子,在这个基础上修持就很容易成办。

但是现在有些颠倒,高深的法下很大功夫,“看破今生”仅仅播下种子,这就是修行的次第颠倒了。博朵瓦尊者的意思是说,我们这些初学者主要修持的应该是看破今生,对于大空性、密法等只是播下种子就够了。所以我们应该把这个颠倒的事情扭转过来,现在主要修持看破今生,其它的妙法能修行就修行,不能修行就发愿后世证悟,或往生极乐世界等等,这是最务实的。即生能生起看破今生的念头就已经具备大义了。然后在发愿中死去,就如同获得大手印的果位一样有重大意义。(第20课结束)



‘福报深浅之差别,不以资财多寡计,自心通达不颠倒,可否生起为准绳。’

这个颂词中讲一个人的福报大小不在钱的多寡,而在于通不通达出离心等的教授。如果通达不颠倒的教授就可以说是福报大的人,否则颠倒行持就是福报微劣的人。应该以生不生起不颠倒的作意为准绳。

意指即使此生财力雄厚,也并非具有福报者。如果能生起出离心等了知如何不颠倒之心念,才是真正具有福报之人。”

这就是指出世间的福报了。有些大富翁钱很多,不明事理的人就会赞叹他的福报大。但如果这些人根本没有看破今生,对今生非常耽着的话,即便财力雄厚也绝对是个没有福报的人。

如果一个非常贫穷的修行者,相续中已经生起了出离心等了知如何不颠倒之心念,就是真正有福报的人。出离心算是一类、菩提心是第二类、空性是第三类,这些都是不颠倒的。

生起出离心就认为一切世间都是应该出离的,没有福报、智慧的人就认为世间是应该安住、应该贪恋、应该追求的,这是完全颠倒的。佛说应该从轮回中出离,这是不颠倒的正道。我们相续中生起了出离心就是安住在不颠倒的正道中了。佛讲的正道是所缘、是所修持,我们内心的安住是能缘、能修持,能、所二法应该结合在一起,这是第一个。

菩提心也绝对是这样的,必须要度化一切众生,如果安住自我解脱就和大道相违。自私自利的心是颠倒的,菩提心是不颠倒。

认为万法都是空性的,这是不颠倒的,如果认为实有是颠倒的。反正一个人有没有福报,就看他相续中生没生起这些心念,如果生起了绝对是大福报的人。前世的再再发愿、积累资粮,今生才可能有这样的福报显现。

所以我们回向发愿的时候,一切善根要全部回向出世间道,一点点也不回向今生、世间八法等等。如果今生无数次这样回向,后世当出世间的正念、出世间的福德、出世间的修法,因为今生的善巧回向非常迅速就可以成就。发愿成熟的果和今生努力得到的果,二者之间绝对有很大的差别,一个非常稳固,一个是根本不稳固。前世的愿力成熟就很难扭转,如果通过外缘生起了一点点这样的心,就很容易转变,所以发愿回向做印持非常关键。

这里的意思是让我们了解福报和非福报的标准,如果不这样做分析也许很多修行人搞不清楚。有很多钱、很多眷属的拥戴,这都不叫真正的福报,真正的福报就是这里讲的出世间的功德,乃至这样的心念都属于出世间的福报。

加哲仁波切云:“心趋于法是最究竟的积资;

积累资粮的方法很多,供灯、供水、顶礼、转绕都是积累资粮,但如果心没有趋于法,这些只是一般善根而已。心和正法相融才是最究竟的积资,这是根本,有了心趋于法境界,资粮就已经圆满了。所以这是究竟的正道、究竟的方便。我们作为修行者必须要把这个问题看清楚,不要和一般的世间人、没有学过教理的人一般见识,应该努力使心和正法相应。

第一步就是看破今生,没有什么可逃避的,有时我们绕过了出离心,说我直接发菩提心,如果一观察往往是为了自己享受妙欲找借口。我发菩提心应该接受这些资具吧、我发菩提心应该有名声吧、我发菩提心必须要有雄厚的财力才行。绕过了心舍现世、绕过了出离心的教授,说明心已经被世间八法控制了,只不过以佛法为借口、以菩提心做挡箭牌而已。这样发菩提心我敢保证绝对清净不了,绝对是自利的、贪着今生的。要生起菩提心首先也必须要生起清净的出离心,然后才能引发清净的菩提心。

《三主要道论》也是首先讲出离心,再讲菩提心,再讲空性慧。没有说是先讲空性,先证悟空性再发菩提心,发了菩提心再生出离心,没有这样的次第。

“心趋于法”我们为什么解释成看破今生呢?因为心和法结合的最初第一步就是看破今生,这个生起了,才可以说心和菩提心、空性慧相应,否则其他全部免谈。

忆念死期不定是最究竟的机警;

最究竟的机警来自于修行者,世间再机警的人也没有真正的机警,因为他们根本没有忆念死期不定。忆念死期不定才是究竟的机警,这种机警来自于修行。必定要死亡,死缘太多,今天死、明天死、或下一刹那死不死都不一定。修行人对死亡非常机警,他不知道死亡什么时候来,所以抓紧一切时间修行,分别念处在最机警的状态去修行正法。不像有些世间人很愚笨,死不死、什么时候死都没想过。所以忆念死期不定才是最究竟的机警。

弃恶行善是最究竟的聪慧;

对于“聪慧”,世间人有世间的标准,认为科学家、大学生很聪慧。这也算是一种聪慧吧,世间的聪慧,“世智聪辩”。最究竟的聪慧、聪明是什么呢?就是弃恶行善。

“聪慧”的体相,或者说它的作用就是能辨别此应做、此不应做,或此是理、此非理等等。世间的科学家也说这个应理、这个不应理,这个要做、那个不应做,他都是这样辨别的。所以这样辨别就是聪慧的体相。修行人弃恶行善方面辨别的清清楚楚,而且去行持,这就是最聪慧的人。这方面才是最究竟的聪慧。

顶戴众生是最究竟的高位;

高位有很多,有世间的高位、有出世间的高位,什么是最究竟的高位呢?对于修行人来讲就是“顶戴众生”,处在一切众生的脚下。为什么呢?因为它绝对不会堕落,从这个角度讲它是最究竟的高位。其他世间的高位就不是这样了,比如梵天的地位应该很高了吧,但是他还会堕于无间地狱受苦,还会从高位堕于低位。转轮王也有可能堕为奴仆,梵天、帝释都有可能堕落,所以不是究竟的高位,究竟的高位是不会堕落的。“顶戴众生”就是处在最低的位置上了,所以是永远不会堕落最究竟的高位。能够“顶戴众生”,把自己看的最低最低,最究竟的高位就已经成办了。

知足少欲是最究竟的财富;

满于现状就叫做“知足”,就是自己拥有的就已经满足了。对于还没获得的东西不去希求叫做“少欲”。作为修行人都应该有知足少欲的功德,这样就可以避免很多麻烦事情。所以这里讲知足少欲是最究竟的财富。

如果不知足少欲,即便拥有了三千大千世界的财产也不满足。以前佛陀因地转为自乳转轮王,拥有了四大部洲、和帝释天平起平坐,还是不满足,还想把帝释天干掉取而代之,这一念生起马上从三十三天堕到地下,在不满足中死去。现在世界上最大的富翁还在拼命地发展,还要积累更多的钱、发展更多的事业。所以不知足少欲,财富没有办法究竟的。如果知足少欲最究竟的财富就已经获得了。

对一切不生贪恋是最究竟的幸福。

对什么都不贪恋是最幸福的事情了,因为没有贪恋、执着,所以不会引发那些忧愁。人们为什么要拼命去追求呢?就是认为如果资具得到了就会幸福,失去了就会忧伤、痛苦。但是幸福的家庭也好、幸福的环境也好,这些全是无常变化的,一变化幸福感就找不到了。所以依靠外境生起幸福是不可能的事情。而不生贪恋就不用忧愁会失去,所以不生贪恋是最究竟的幸福。

我们应当如此思维,舍弃一切贪图此生享乐的念头,如果此念增上,则能对整个轮回断除贪执,此时,也就真正地踏上了解脱之路。

这个问题也很关键。前面大概也讲了,为了对治贪欲心去修不净观也可以,但是如果能把此生的念头彻底斩断,思维一切贪执今生的过患,思维一切舍弃今生的功德,如果能这样思维,“此念增上,则能对整个轮回断除贪执,”就不单是女人了,财产、名声等等一切轮回的贪执一刀斩断。这个念头增上是最究竟的对治方式,能够对整个轮回断除贪执。

从这个时候开始就真正踏上了解脱之路,否则还是在原地踏步。解脱之路就在面前,但我们就不愿意去走,这就是个麻烦事。有些世间人也可怜,不知道这条解脱路。但是比较而言我们更可怜,解脱之路就在面前,就不愿意去走,就在原地踏步。尤其是对我们来讲,这样的教义已经没有办法讲的更清楚了,如果再不愿意去实行的话,真正就是一个没有心的人了!

如果没有生起此念,则无论如何也不可能迈上解脱正道。

如果没有生起此念,即便你说发大菩提心、修大空性,或得过无数灌顶,但是前面讲过,从种下种子的角度来讲算是有大意义。但是没有生起看破今生的念头,不管你说得再高,也不可能踏上解脱的正道,踏上解脱正道来自于看破今生。

只有生起此念才算真正趋入了修行人的行列。

如果生起了看破今生的念头才真正趋入了修行人的行列,否则就是假修行人、相似的修行人。我们自认为是修行人,但是观察一下自心,如果没有生起看破今生的念头,就无法安立修行人的名称。要趋入修行人的行列中,必须的条件就是要看破今生。

舍弃今生的功德与未舍今生的过患就是如此。

舍弃今生的功德前面已经说了很多了,能够真正踏上解脱的正道、能够舍弃轮回、能够迅速生起无量无边的大小乘功德,都是依靠舍弃今生。如果没有舍弃今生就无法进入修行人的行列,再修一万年还是老样子,要成为真正的修行人反正心态要改变。那么现在就不要等了,不要等以后善根成熟无勤之中生起这个念头。当然也有这种可能,但这毕竟是以后的事情,毕竟是不可操作的。现在修法是可以操作的,可以把自己的心转变,修持就可以生起,不修持就不能生起。所以现在要选择修持,而不应该停留在听闻上、徘徊在怀疑上。

那么,我们该如何舍弃今生呢?

既然真修行人、假修行人有这么大的差别,那么到底应该怎么舍弃今生呢?

正如藏巴加惹所说:“舍弃今生必须具备十一种誓言:

要舍弃今生,十一种誓言或者说十一种修行是必须要具备的,要发下这十一种誓言、守持这十一种誓言、行持这十一种修法,舍弃今生的境界是顺利可以生起来的。就是舍弃今生的十一种前方便。

第一种:不随顺他人而独处;

对自己修持舍弃今生做障碍的人,不能随顺他们,父母、妻子、儿女、施主等等都不随顺。哪里可以舍弃今生就到哪里去住,如果没有就抛弃一切,根本不随顺任何人,独自修持舍弃今生的修法。

很多教言中提到了“独处”,实际上要修行必须要独处。前面也引用过米拉日巴尊者的大弟子寂光尊者的教言“独自一个人修佛果的,道友二人修善缘……”。我们现在没有这个能力,但是这种教义首先要通达,这种愿要发。没有这样的境界时还必须要依靠上师、道友,依靠这个道场来坚定自己的誓言,修持这种见解。见解非常非常稳固,资粮够了之后,一个人到哪里云游也好,到哪个山洞、森林去修行也好,都是没有丝毫障碍的。

在究竟修持的时候还是独处好一点,独处好一点。汉地很著名的智者大师都这样讲过:“吾因领众,未净六根,但登五品。”来果禅师也这样讲过,早就开悟了,如果不管寺庙一个人修行可以证悟很高,但是因为领众的缘故,证悟就没有提高。这样说法很多,所以要想修行成就,最好的选择还是独处。

但是对我们现在来讲,还是不应该过早的独处。过早的独处就像孤儿离开了母亲,是没有什么好日子过的。现在我们就相当于幼童、婴儿一样,没有成熟就过早的独处,不单不能增长功德,还会损伤自己的修行。所以这里要加捡别的。

(2)背井离乡、抛舍故土;

这是第二个誓言,要求法也必须要背井离乡、抛舍故土,在家乡求法有很多障碍。所以很多高僧大德显现都是在家乡以外的地方求法。求了法修法的时候也不应该在家乡。有些人认为在家乡修法很好,家乡有一座山怎么怎么样。但离家乡太近不行,亲人容易找到你、怨敌也容易找到你,让你生贪、嗔都容易。所以不能在家乡修行。

有些人说在家里修行,这就更危险,以前上师批评过很多次。“我家房子很多,专门有一个房间可以闭关。”就隔了一道门,你还能真正的修行根本是不可能的事情。所以要修行也应该背井离乡。

甚至上师讲过要弘法也必须要去家乡以外,因为要弘法必须要有清净的意乐,家乡贪、嗔的对境太多,一旦出现对境,心清净不了的。所以求法、修法、弘法,从哪方面讲都应该背井离乡、抛舍故土。

所以不应再耽着故土了,现在我们几乎都是背井离乡,抛舍故土了,但是电话打多了,还是和没有抛舍故乡一样,好像父母、亲人就在面前一样。所以电话不要多打,如果实在有必要,打一打也可以,没必要就算了,不联系还好一点。

(3)厌弃一切妙欲;

对色、声、香、味、触的五欲都要厌弃。但并不是很鲁莽的一下斩断。要厌弃妙欲不修持妙欲的过患是生不起来的,上师讲《广论》时也讲过这个问题,分别心有这种特性:对某个东西作意好的话,作意一百次好感就会生起来;作意一百次不好的话,对这个东西的反感就会生起来。

所以要厌弃妙欲没有其他方便,就要修它的过患,反复作意妙欲不好的方面,最后心到量了,就像胆病患者看到油腻的食品,自然就会反感、呕吐。这时就不需要造作了,一看到妙欲就会生起厌恶之心。

但是这时还不能满足,因为凡夫的心不可靠,相续中的实执太重了。现在我们观想妙欲的过患只是一种压制,这种压制的状态有可能被违品胜服。所以当我们修持厌离妙欲,某一段时间对妙欲很反感时不能停下来,一停就要出问题,要一直修下去。进一步大空性、密法等等都要配合起来修,就可以从根本上断除,不仅仅是压制了。这是很关键的问题。

如果不了知、不修持妙欲的过患,认为某某资具、房子等等这些东西很好,经常这样贪执,贪欲心就会生起来。前面讲了,分别心就有这样的特点,对某个东西经常观想它好,贪欲心就会生起来。比如认为自己的身体方方面面都很好、很善妙,一直这样执着,对自己身体的贪欲心会越来越增上;如果经常修自己的身体不清净,就会厌恶自己的身体,就不会过于贪执,五欲都是这样的。厌弃妙欲的方法就是对妙欲的过患再再去做观察。

(4)恒处卑位;

自己的身体和心都要处在很卑微的位置上,不能身体坐的很低心很高举,首先心要处于卑位。处在卑位能够看到自己的过失、能够看到别人的功德,不会以自己少许的功德生起傲慢。如果心和身体都高高在上,就根本看不到自己的过失;别人的功德本来很明显,心很高举的原因也根本看不到,嫉妒、骄傲等烦恼就会生起来。所以应该处于卑位,这是很关键的。

有些高位能避免就尽量避免,因为所处的位置和自己的心态还是会互相影响。没有获得高位好像心也没有这么高,一旦得到高位、得到恭敬赞叹的时候,心就开始慢慢高举起来了。对凡夫人来说环境太重要了,不远离这个环境根本修不了行的,所以要尽量处于卑位。

(5)不护他人情面;

要顾别人情面修不了法的。我出家修行、舍弃今生成了乞丐了,这么悲惨,父母怎么想呢?我要替他们考虑考虑;或者要替这个寺院考虑考虑,如果我变成这样的人肯定对寺院也不好,面子上过不去;还要考虑考虑施主们的情面。这样根本没有办法修行的。作为一个修行人来讲,要不护他人情面,别人怎么想、怎么看根本不管,反正认定了舍弃今生的道路,一定要修下去。

(6)恒时纠察以行对治;

恒时纠察自己的恶分别念,一旦发现马上对治。纠察心和对治心要结合。纠察心相当于“正知”,就像哨兵一样,观察自己的身体处在什么状态、语言处在什么状态、心处在什么状态,经常要这样观察。一旦生起了烦恼,马上把它对治掉,这叫做“恒时纠察以行对治”。

这里恒时纠察对治的主要是贪着此生的念头,虽然要纠察的有很多,但这里所讲的主要是世间八法的心念,要经常要观察。就像守门人不注意,小偷就会溜进去一样,正知正念一旦放松了,很多烦恼马上就生起来。

(7)不在意他人说三道四,而认为一切理当如此;

作为真正的修行人,看破今生的一切行为都是理当如此的,就是应该这样做。世间的善人有世间善人的标准,出世间的修行人有出世间修行人的标准,理应如此,所以别人说三道四,我根本不管。

(8)即使珍爱之物被风吹散,也不生丝毫痛苦;

被风吹散是个比喻,指各种逆缘的风,比如遇到火灾、盗贼,珍爱的东西好像被风吹散一样。但是不生丝毫痛苦。当然刚开始修的时候这个绝对做不到,前面反复讲过,对资财我们早就串习自在了,突然发现这个东西没有了,肯定痛苦还是会有的。但是现在要励力观修,观修心就会转变了,不观修心转变不了。当我们对世间八法、对珍爱的东西慢慢看淡的时候,即便是它被风吹散了,也不会生起丝毫痛苦。这也是一条誓言,也是一种修行的方法,要努力使自己的心向这个靠近。

(9)犹如乞丐死亡一般舍弃今生的苦痛;

舍弃今生的痛苦就像乞丐死亡一样。乞丐死的时候没有什么可挂念的,这是从财产的侧面讲的。乞丐没有家庭、房屋等等,就一个破口袋、一个破碗,除此之外什么都没有了,所以死的时候没什么挂碍。今生导致我们痛苦的是什么呢?就是世间八法,得到就高兴、得不到就痛苦。抛弃世间八法就能舍弃今生的苦痛,就像乞丐死亡一样了无牵挂。

(10)猛厉不断地念叨‘一切都不需要!’

这个咒语要经常念诵,“一切都不需要”。遇到外境生起贪心时就要念这个咒,这不是个咒,但也是个咒语吧,它的加持力应该很大的。生起贪心时要猛励的念“一切都不需要”,名声也不需要、资具都不需要。能经常这样念叨,通这个语言就会提醒自己,这个语言的加持就会融入自心,对治自己对外在资具的贪执。所以要不断的念叨“一切都不需要!”

就像前面仲敦巴尊者念《亲友书》的词句“利无利苦乐,称无称誉讥,了俗世八法,齐心离斯境”,经常这样念,平等而观世间八法,对世间八法的念头就会减弱。或者念“我是希求解脱者,莫为名闻利养缚”也是一样,经常这样念诵就能慢慢斩断对这些的执着,如果没念这些词句就会往外驰求种种资具。

(11)自己掌握自己的牵鼻绳,

这是个比喻,就像牛鼻子上的绳子,主人一牵,牛就跟着走,这叫牵鼻绳。牵鼻绳应该自己掌握,千万不要让别人掌握,比如让父母掌握了,什么时候父母有事情一牵这个绳子,你马上就跟着回家了;也不要交给施主,否则施主什么时候要用你,一动这个绳子,你马上就到施主那边去了;也不要交给寺院,否则寺院有事情一动这根绳子,你就回寺院了。

所以牵鼻绳自己掌握,除了上师以外不交给任何人,真正的具相上师不可能轮回的琐事让你去做。但是父母苦、乐的琐事很多:母亲病了,赶快回来看一下吧;出现违缘,马上回来看一下吧;哥哥结婚,马上回来看一下吧;要生孩子,马上回来看一下吧……。

牵鼻绳交给他们怎么行呢?一动马上就跟着走,这种情况很多,我们道场也可以发现的,联系的太频繁,经常打电话,过两天这个道友就不在了,说是家里某某人生了重病,必须要回去照顾,传承就这样断掉了、正法就断掉了。

和家乡联系的太紧密、太容易的话,牵鼻绳就交给别人了,自己没有自主权,别人一动牵鼻绳马上就跟着走。这个时候你怎么修行呢?世间的琐事无量无边,亲友的事情、施主的事情、寺院的事情层出不穷的。如果三天两头往家乡跑,就完全无法控制自心、无法修清净的修行。所以牵鼻绳自己掌握是非常好的。

这十一条誓言、十一种修行如果能够做到:

如此这样,美妙的修行功德就会如云般聚集。

把该断的全部断掉,美妙的修行功德就如乌云一样聚集,无量无边的功德自然而然就会生起来。修行还是需要魄力,不是一般人都能做得到。很多人认为这个绝对做不到的,让我断绝和父母的联系那绝对做不到,断绝和施主的联系绝对做不到的,断掉了谁来供养我?就认为这个很难断。但是一个修行人如果断不掉这个是修不了行的。

这些教言只能在这里讲,如果到外面去讲,第一天可能有人听,第二天绝对没人听了。和居士们讲这些的话肯定听不进去,和外面的法师讲,也肯定听不进去。只能和佛学院的道友,真正能这样痛快的讲,下面痛快地听,有这样的机会。要不然我去外面讲,可能要加一万个检别才能把这部论典讲完,而讲完之后早就跑题千里了都不知道。

这些是“密法”,也就是在我们内部传讲,根本不敢公开。公开传讲我也不知道怎么解释,你看抛弃父母违背佛教的宗旨,抛弃故土违背佛教的宗旨,这些都要违背佛教的宗旨,听到最后生邪见都说不清楚,认为这是外道法都说不清楚。

但是修行人真正想修行就必须要做到这个,否则一般的人听都不敢听的,想都不敢想这个问题。这方面的法是很深的,我们要把这十一个誓言都记在心中,好好的去实行,这很关键。

另外,修持舍弃今生之人必须具有滴水穿石般的毅力,砸碎顽石般斩钉截铁的勇气。

修持舍弃今生的人必须要具备滴水穿石的毅力,滴水穿石是慢慢来的,毅力非常坚忍。一滴水一下能把石头打穿吗?但是长年累月最后石头就被水滴戳穿了。这种坚忍的力量是很关键的,修行也是不能来的太猛了,太猛了就像夏天的潮水一样,来得快退的也快,热血沸腾的修行是修不好的。

我们必须要用这个道理首先把自己说服了,之后慢慢生起滴水穿石的毅力。看破今生靠的不是一两天的猛劲,靠一两天的猛劲是没办法修的,必须要像滴水穿石一样慢慢的来,相续慢慢转变,修行也是稳步前进。

还要有砸碎顽石般斩钉截铁的勇气,断不掉的必须一下子断掉。比如要砸碎很硬的一个鹅卵石,要把铁榔头举得很高,一下子砸下去才能砸断。要抛弃对父母、对施主的贪执谈何容易!所以没有这个勇气是不行的。这也是两大要素:一个是毅力,一个是勇气。

如果令其重新追求暂时的欢悦,则犹如强扭老牛的脖子般难于登天;

如果生起了看破今生的念头,下定决心开始修行,父母或是其他的施主要让你重新回头,重新追求暂时的欢悦,这是做不到的,就像强扭老牛的脖子般难于登天。老牛特别犟,怎么样都没办法转变。反正让我回头再去享受世间的妙欲,再去追求暂时的欢悦,绝对做不到。要有这样的决心才行,如果没有这种铁石心肠的话,没办法修成。

对于溃闹散乱则如临大敌,犹如鹿子般稍有惊动则仓惶逃逸;

对于溃闹散乱的外镜,像城市等等人多聚集的地方,能引发分别心散乱的地方要如临大敌,非常谨慎、非常恐怖,像遇到了力量很大的敌人,根本不敢丝毫放松。对于溃闹散乱的外镜也是丝毫不能放松。

不要说大城市,有时到了县上感觉都不一样,那个加持力一下子就感受到了,自己的心马上就散乱了,很明显。所以大城市的加持就更大。显现上有时上师回来也说,在大城市中修法的心提不起来。上师这样显现不是没有目的的,我们不会怀疑上师在大城市修行有什么障碍,上师的意思是说大城市有很不共的加持力、缘起力。

一般的修行人到了城市当中,心不散乱的几乎没有。一两天也可能正知正念保持得很好,三四天之后就会在不知不觉中,自己的心慢慢变得非常下劣了。很多道友离开之后,回来的时候,过了色尔坝修行的心才开始生起来、到了佛学院修行的心才开始生起来,这是很明显的事情。所以对于潰闹散乱一定要如临大敌,最好不要到城市里去,最好不要回家乡,这对修行有很大的帮助,最好一生一世依靠这个寂静的道场、寂静的神山中修行。

还有个问题,就是寂静的地方还有散乱的东西,电视、电脑、电话,这些都是散乱的东西。只要是使自己潰闹散乱的东西,还是要如临大敌,最好不要增添这些东西,这些东西多了确实没有什么好处的。

好像野鹿一样,野鹿非常警觉,稍有动静马上就仓惶逃窜了,否则无法生存,如果反应迟钝早就被狼吃掉了。我们对待潰闹散乱的外镜要像这样才行。

无有丝毫顾虑,犹如罪人般毫不迟疑地纵入深渊;

修行舍弃今生不要有丝毫的顾虑,不顾虑别人的情面,也不顾虑自己的吃穿,也不顾虑自己的名声,或种种的享受。就像大罪人被人追赶的时候,毫不迟疑的跳入深渊想要逃命,稍有迟疑就怕被人抓住。我们修行的时候如果有稍微的顾虑、迟疑,很容易被世间八法抓住。

米拉日巴尊者要涅槃的时候,他的一个弟子问他,为了利他的缘故,能不能稍许开许一点点世间八法?他说这个都不行,一点点都不开许。有时纯粹为了利他行持一些世间法好像可以,但这很困难,行持世间法的时候,不染污自己的相续太困难了,所以他是一点都不开许。尊者就说对于修行人来讲,应该一生一世舍弃今生去修行,这才是最好的。

还有汉地一些禅师修行的公案也是这样,他们在深山中修行,如果有谁发现了他们的茅棚,马上就搬到更深的山里去住。他们就像野鹿一样,稍有惊动马上仓惶逃窜。我们可能认为不必要吧,这样好像太夸张了吧。实际根本不夸张,他们对于潰闹散乱确实如临大敌,稍有惊动马上躲避。这些前辈的修行人都是过来人,他们的教言对我们也绝对合适,千万不要把这些教言看成是方便权说。

能吃苦耐劳,犹如嫠妇般含辛茹苦的抚育遗孤。

嫠妇就是寡妇。修持舍弃今生必须要吃苦耐劳,你不吃苦耐劳,在很舒服的时候说已经把今生舍弃了,这对初学者来讲非常不现实。应该有吃苦耐劳的心,就像寡妇含辛茹苦的抚育遗孤一样,丈夫去世了,孩子还小,她自己能力很弱,要把遗孤抚育成人必须要含辛茹苦。我们修行要成就必须要有这样吃苦耐劳的精神。

换言之,关于舍弃今生的念头,圣者无著菩萨曾一针见血地指出:“对于事物的贪恋以及对于烦恼的贪恋,此二者出家人都应义无反顾地舍弃。”

对于事物的贪恋下面要广讲。对于烦恼的贪恋就是对轮回、对烦恼贪执的念头放不下,比如对于某个流行歌曲很喜欢,不愿意放下这种贪心,再再去串习,这叫对贪心烦恼的贪恋;有时是对嗔心贪恋,就是发脾气之后再再不能平息,放不下对嗔恨心的执着。反正对于舍弃今生的人来讲,对事物的贪恋、对烦恼的贪恋都应该义无反顾的舍弃。

对于事物的贪恋包括对故乡、田地、房舍、父母等亲友、财物以及粮食等等的耽执。应当将此一切彻底斩草除根,当机立断的出家。

对于事物的贪恋包括这些:故乡、田地、房舍、父母妻儿等等,还有对财物、粮食等等的耽执。对于修行人来讲,要把这一切贪执彻底斩草除根,不留一点滋生的机会。除草不把根挖出来的话,第二年还会长起来,长的更多。我们要修行的时候,如果不当机立断的出家,不一下子斩断所有的贪恋,修行不会成功。

我自己学了这些教言有很大感触,我们以前没有认识到的这次要认识到,尽量斩断一切贪执。有时想对家人做点利益、做点开示,但是在这个过程中不夹杂世间八法的念头相当困难。我也没办法理解他们,他们也没办法理解我,还不如一下斩断,然后自己一心一意修持清净的正法,等成就之后再去度化就非常容易。所以这里讲要当机立断的出家。

所谓“摆脱家事而出家”的本意就是如此。

对在家人来讲需要摆脱家事出家修行,对于出家人来讲也应该从细微的方面不要藕断丝连,应该以斩草除根的方式彻底摆脱家事、彻底出家。所以“摆脱家事而出家”的本意,对于在家人、出家人,都是要去做的。

舍弃今生的行为,是在佛陀的圣教中,对所有出家人的要求,大家都应遵循这一言教。

舍弃今生的行为在佛陀的圣教中,是对所有出家人的要求,都应遵循。居士身不出家心要出家,还是算出家人,还是要斩断对今生的贪执。剔除须发通过仪轨受戒的出家人就更不要讲了,必须要共同遵守这一言教,没有例外,就是要舍弃今生。

至于具体行持的方式,本来只须加以观察,自己便应心知肚明。但是,如今的世人智慧浅陋,若不一一详尽地加以阐释,他们就不可能了达。

对我们来讲也是这样的,如果单单说一两句让我们舍弃今生,看半天也不知道什么意思。本来舍弃故乡、抛弃亲友、舍弃父母、舍弃妻儿、舍弃名闻利养,这些具体行持的方式只需要去观察就能心知肚明,就能很清楚的知道。

但是如今的世人智慧很浅陋,如果不一个一个给他指出来,这个事情应该这样断掉、那个事情应该那样断掉,没有这样一个一个详细阐释不可能了达。举一反三,点一下马上全部通达的人是很少的,有些大德能做到,一般凡夫人做不到。所以还是要一个一个详细阐释。(第21课结束)



正如前面藏巴加惹所说的,在看破今生的十一条学处中,最首要、最关键的就是抛舍故乡。

所有学处中最关键、最首要的就是抛舍故乡。前面已经把真正抛舍故乡和相似抛舍故乡两方面都讲到了,真正抛弃故乡应该做到故乡的人对你死活都不知道,这样才好。

现在最麻烦的就是电话,非常容易,一拨几秒钟就和家人联系上了,实际上根本就没有舍弃故乡。所以没什么必要的话不要装电话、或者打电话。不知道就觉得心安理得,知道了不贪执这是很困难的。

所以这个问题必须要分析,以前不需要分析,罗珠加参尊者不需要分析电话的问题,扎嘎仁波切的《山法》也不需要分析什么电话的问题,反正离开故乡多远就可以了。但是现在离开故乡一万里一个电话就过去了。所以必须要把这个问题分析清楚,否则我们认为抛弃故乡了,来到这么远的地方,从东北到这里好几千里,但实际上还是没有抛弃故乡。所以我们尽量不要做表面上舍弃故乡,实际上没有舍弃故乡的行为。

为什么讲抛弃故乡是最关键的问题下面作分析:

因为故乡充斥着衍生贪执的外境——亲友以及良田、舍宅等物质财富,以及滋长嗔恨的对境——怨敌等等。

就是因为故乡有这么多引生贪、嗔的因,父母、妻儿、亲友,还有良田、舍宅等物质财富,这些是引生贪心的因。还有增长嗔恨的因就是怨敌,怨敌对我的亲友欺负了、对我的良田、舍宅霸占了等等,一听到这些马上生起嗔恨心的。

有时虽然身体离开很远,但是电话上知道也是一样的,打电话说这个田很好、舍宅很好、生意很好,就生起贪心了;如果说某某人把我的店砸了、或欺负了我的父母,马上就生起很大的嗔心。这样根本就没有真正舍弃故乡,真要舍弃故乡应该斩断这样的联系才是最好的。当然做是肯定很难做到的,但是做不到就无法修持清净的正法,这是很明显的,不管是谁都一样。如果真正舍弃了,不管是谁都有修持清净正法的机会。

如果自心被贪嗔之念所左右,而企望修行能马到成功,简直是异想天开!

心被贪嗔之念左右,没有被正法左右,在这个贪嗔的念头中修法想马到成功,简直就是异想天开的事情,所以必须要抛弃。

即使自己本身没有贪嗔之念,它们也会自寻上门,让贪恋与嗔恨毫无节制地在你的相续中蔓延滋长。

即便刚开始没有贪嗔的念头,但是这些贪嗔的念头会自寻上门,最后贪心、嗔心没有丝毫节制地在你相续中蔓延滋长。修行虽然应该到寂静的深山中去,深山中也有这些电话的时候,就不是一个祥兆。有时讲这些是三宝的显现也好、不是三宝的显现也好,反正对修行有很明显的障碍。在深山中修没有这些的话,什么也看不到、听不到,也不需要去防范,清清净净的修法才是非常好的。

亲友们会为了他们现世的生计而求助于你,满心希望你能为他们助一臂之力。

在藏地这个情况很明显,出家人学了很多经论很有智慧,所以亲友们有事情需要抉择时,就说把我们的修行人喊回来,我们要问他问题。这时闭关、修行就会中断。汉地的出家人也许这方面不一定有事让你抉择,但是有时自己有了钱,让你出点钱资助他们,这样的事情可能会有,尤其是那些大法师,或有很高名位的人。亲友们就是想得到你的钱,为了现世的生计而求助于你。

如果你婉言相拒,他们就会(因失望而耿耿于怀,)从而积累恶业。

这就处于两难境地,如果要保持正法、婉言相拒,他们就会不高兴而积累恶业,如果随顺他们就会失坏正法。作为一个修行人应该怎么处理呢?左右为难,骑虎难下。如果在深山中根本不会出现这个情况,都不知道你死活、不知道你在哪里,谁会让你处理这些事情?没有这样的机会。在家里的话,有时随顺也不行、不随顺还是不行,还不如从根本上斩断好一些。

过去的仇敌也因宿怨深藏于心,便抓住时机,想方设法加害于你。

如果回到家乡,以前的仇敌因为很深的怨恨藏在心底,就会伺机加害,所以怨敌也不会放过你。家乡就是产生贪嗔的根源。

故乡是令自他造作恶业,蒙受痛苦的源泉,所以应当将自己曾经所留恋的故乡弃若敝履,只有这样,才是万无一失的行为。

“故乡是令自他造作恶业,蒙受痛苦的源泉”,令自己造恶业很明显,就是搞世间法、生贪嗔心。令他人造恶业,家乡的父老乡亲对怎么关怀出家人、怎么对亲人有利是不通达的,往往就是让你做这些世间法,所以他们就造下了恶业。怨敌以嗔恨心伤害了你,也造下了恶业。所以自他所有人都没有利益。

如果能抛弃故乡,缘你而产生的这些贪嗔心就不会有了、缘你而产生的贪嗔的罪业就不会有了。你也不会缘这些亲冤而生起贪嗔心。

虽说你出家后在深山中也不会马上断除贪嗔心,或者你即便出家了,但是家乡的亲人和怨敌还会斗争、还会造业,但是因为你而产生的恶业是没有的,或者你因为他们而产生的烦恼是没有的,已经说得很清楚了吧?

“所以应将自己曾经所留恋的故乡弃若敝履”。敝履就是破鞋子,像扔破鞋子一样扔掉,没有丝毫留恋。只有这样才是万无一失的修行人的行为、非常保险的行为。

博朵瓦曾一语中的地说道:“远离故乡与亲友,如理作意弃愦闹,此等之人趋解脱。”

这个教言《山法宝鬘论》一开始就讲到了,就是四大要素: “抛弃故乡、远离亲友、断除愦闹、如理作意”,具备这四个条件的人已经趋向于解脱道了,离解脱不远了。这是要得到解脱的四大要素,缺一不可。

“舍弃生养自己的故乡,斩断亲友的关系,唾弃一切未观察的物质这三大要领,自来是热振寺畅行无阻的训诫,然而,想让所有的后人遵从这一戒条,却显得那么步履艰难。”

博朵瓦尊者接着讲了三大要领:第一舍弃生养自己的故乡;第二斩断亲友的关系,父母、妻儿,乃至施主都算是一种亲友;然后要唾弃一切未经观察的物质,就是自己所拥有、所得到的东西对修行有没有利益必须要观察,有利益可以取受,没有利益必须抛弃,没有观察就接受对修行也是障碍。

这三大要领从来都是热振寺畅通无阻、没人怀疑的,热振寺的修行人都认为这是理所当然的。但是要让所有的后人都遵从这三个要领确实显得步履艰难。这个修法不是一般人能修成的,当时也就是热振寺或噶当派一些清净的修行人能生的起来。从米拉日巴尊者的传记来看,当时的出家人能够舍弃今生、舍弃世间八法的都很少,何况在家人?根本都不知道这个概念,所以要让所有的后人遵从是非常困难的。

《发起菩萨殊胜志乐经》中云:“何处具有杂事及争论,远离一百由旬极妙胜,何者烦恼惑业极炽盛,须臾也不留驻及停顿。”

《发起菩萨殊胜志乐经》是《宝积经》中的一会,还有个名字叫《弥勒请问经》。这里面讲不管什么地方具有世间的杂事,还有为了资具争论的地方,修行人就应该远离一百由旬,远远的避开。因为具有杂事及争论,修行没有办法清净的。

“何者烦恼惑业极炽盛”,不管哪个地方、什么人生起了强烈的烦恼惑业,这个时候“须臾也不留驻及停顿”,一点都不在这里留驻、停顿,应该马上离开。

以前法王如意宝讲过,有些人认为佛学院人太多了,是个愦闹、散乱的地方。法王就引用了本论的教言,因为本论也抉择了所谓的静处和愦闹处,法王引用这些教言讲,佛学院根本不是散乱的地方,因为这个地方能增长道业、增长正见、增长智慧、信心等等。静处有这样的功德,而愦闹处没有,这就符合寂静处的体相。寂静处有两种:第一虽然人多,但是能够增长功德;第二是真正没有人的山谷、森林。所以寂静处的概念还是要搞清楚。

“欲求出家胜义功德者,切莫以恚嗔心而辩论。”

这里的“胜义功德”不单单指“胜义谛”的功德,而是殊胜意义的意思,出家之后要承办的大义就叫做胜义。出家之后想获得超胜大义的功德,千万不要以嗔恚心而辩论。为什么呢?佛陀讲“你们没有辩论的资本,没有辩论的根据”。下面就讲这个问题:

“汝等无田无须耕耘商,岂言为财帛故生彼耶?”

“你们这些比丘、修行人、出家人,没有田地,不需要耕耘、经商,难道说为了财产而生嗔恨心、辩论心吗?”如果是在家人,他们有田地,要耕耘、要经商,他们为了钱财可以争论,你们这些清净的出家人什么都没有,为什么还要为财产去辩论呢?说的非常清楚,修行人尤其是出家人千万不要为财产辩论,佛陀早就做了遮止的。就像轻冷的云中生起霹雳一样完全不合理,非因生果。我们抛弃了田地、耕商等等,为什么还要为财产辩论呢?

 “汝无妻室童儿及娇女,亦无家庭至亲之众属,男仆女佣长官皆不具。”

你们这些比丘、出家人,没有妻子、儿子、女儿,没有家庭、没众眷,没有男仆、女佣,没有长官,什么都没有,为什么还要为财产辩论呢?出家人如果为财产辩论绝对是不应理的。即便不该积累的东西积累了很多,失去的时候也不要辩论。就是两个次第:第一个不要积累;如果迫不得已积累了,就不要以这些财产去辩论,别人侵害了、别人拿走了,也不要生嗔去辩论。这是对出家人做的非常甚深的教诫。

藏巴加惹也对此说出一段心腹之言:“烦恼皆因外境而生,不弃故土乃无心人;

这些噶当派的修行人说的全都是修行的窍诀。“烦恼皆因外境而生”,尤其是对于初学者来讲。有些大修行者可以在闹市修行、可以在女人群中修行、可以在恶人群中修行,但他们已经心得自在了,心自在外境不会转。但是一般初学者的烦恼会通过外境产生,所以说“不弃故土乃无心人”,讲得很清楚,你是没有心的人,如果是有心人就要彻底断除对故土的贪执。

修行当以对治而行,不依对治乃无心人;

真正要修行必须要依对治而行持,贪念今生的念头生起来必须要马上对治。光说要舍弃还不行,还必须要有对治的方便。前面讲了很多对治的方便:生起心舍现世、修四厌世心、修持无常,尤其是修无常的力量非常大,否则没有方法就要去对治,就会有心无力。

我们现在学法最关键的就是要树立正知正见,修行要用的窍诀就要在这个学习的过程中牢牢的掌握住,什么时候能用的上了,差不多就可以了。否则想修法,但是烦恼生起不知道怎么办了,对治的方法在书里面,自己又是另一个相续,这就不行。所以这些修行方法要牢牢记在心中。

讲法当依因缘而行,不造因缘乃无心人;

讲经说法必须要靠内、外的因缘,这对讲法者、听法者来说都要了解。讲法者的内因就是自己必须要有一颗清静的心,不能贪恋世间八法,和通达经论的智慧;外缘就是法器,《毗奈耶经》中讲对非法器不能传法,或者说为了体现佛法的珍贵,必须是听法者反复请求之后再给他传法。这就是内因、外缘,这是对讲法者来讲的。

对听法者来讲,上师具备了传法的因缘,我们也必须要创造因缘,就是要在上师面前求法、请法,不创造因缘就不一定讲的。所以“不造因缘乃无心人”,讲法、闻法两者的因缘都要具备。

士夫理当抛弃故乡,斥为‘漂泊者’也无悔;

真正的士夫、修行者理当抛弃故乡,即便被人呵斥为“漂泊者、流浪者”也没什么后悔的,不管别人说什么,即便说我是‘狗’也要抛弃故乡去修行,要有这个信念。不能以世间人的话做为行持的标准,他们的话是非量,不是正量。真正的正量是佛陀、是这些大修行人。所以世间人说我是“漂泊者”、“流浪者”、“不知羞耻的人”我都不管、都不后悔。

器物恭敬供奉师尊,饥饿致死无怨无悔;

在修行的时候,器物、资具恭恭敬敬的供养上师三宝,因此自己贫穷、饿死也应该无怨无悔。值遇福田之后如是供养了,因果不会虚耗的。

水中捞出已经干爽,依师短暂无怨无悔;

这一句上师也说不好解释,大概是说我们漂泊在轮回的大水当中,被浸泡的内外都已湿透了,内外都充满了轮回的习气。上师把我们从水中捞出来之后,几乎已经干爽了,或即便没有干爽,但是干爽的窍诀已经得到了。

如果是这样,“依师短暂无怨无悔”,即便依止上师的时间很短,但是也没有后悔的。因为依止上师的目的就是出离轮回,或者获得出离轮回的窍诀,即便依止上师只有几个月、几年也没什么后悔的,只要是得到这样的功德、这样的窍诀就可以了。

冈波巴大师依止米拉日巴尊者只有几个月的时间,法王如意宝依止托噶如意宝六年,都很短暂,但是短短的时间已经获得了殊胜的教言,成办了大事业,所以说依师短暂也无怨无悔。

如果能长期依止上师最好,但是如果实在不行,只能短暂依止上师,应该以最大的精进通达修法的窍诀。能通达修法的窍诀,依止上师的时间再短也没有什么后悔的。所以现在我们有时间在上师座下听法,尽量精进的去抉择正见,依止时间长固然好,即便依止上师的时间很短,最后也是没有后悔的。

士夫理当背井离乡,对治缘起自此和合;

真正的士夫应该背井离乡,这样对治烦恼的缘起就开始和合了。如果没有离开故乡,对治烦恼的因缘就还没有成熟。当然背井离乡不是像打工仔到处去打工,而是说要依止具相的上师求法,必须要背井离乡到殊胜的道场当中,这个时候对治的缘起就开始和合了。

逃遁背离尘世乐果,信心缘起自此和合;

做为修行人,就要逃遁、背弃世间,尘世很快乐的受用全部要离开,对正法生起信心的缘起就从此开始和合了。所以我们要生起清净的信心就从看破世间开始。

万丈红尘冷眼看破,布施缘起自此和合。

万丈红尘指整个世间,整个世间冷眼看破之后,就会认为轮回世间的一切了无实义,都是欺惑性、不可依靠的法。“布施缘起自此和合”,就愿意以不坚实的财物,来做殊胜的布施功德。所以看破红尘就具备了内外布施的殊胜缘起。

身为男子汉,如果对故乡恋恋不舍,贪嗔之念就会滔滔不绝地涌现,因此,所有的壮士都应抛却故土;

身为一个男子汉、修行人,如果对故乡恋恋不舍,就会产生很多贪嗔之念。男子汉应该是有性格、很坚毅,所以所有的壮士都应该抛却故土。暂时抛却故土也不行,抛弃两三年、五六年还是不行,要彻底抛弃,从现在出家乃至于死,或乃至于成佛之前彻底抛弃。开始抛弃,后面又依止就像大象洗澡一样没什么意义,要抛弃就彻底抛弃,这样能生起修法的功德。

如果没有断除繁冗的世间琐事,善行的福德就不会生长,所以应当放下一切闲杂之事;

世间琐事是非常多的,在家人、出家人都知道,事情是做不完的。如果没有断除繁冗的世间琐事,善行的福德根本不会生长。所有的时间、精力都放在世间琐事上,怎么可能修清净的善法呢?清净的善法不修,善行福德怎么生起来呢?所以应当放下一切闲杂之事,和修行无关的所有闲杂之事都放下来。

当然除了吃饭,打水这些不做不行。当年寂天菩萨示现“三想者”也没有什么事情都不做,他还要走路、吃饭、大小便。“古萨里”也是这样,古萨里的修行者也是除了吃饭、大小便、修定之外没有其他事情可做。所以还是要做和修行有关的事情,除此之外的一切的锁事彻底放下。所以我们除了修法之外的事情都不要做,不要联系,和家乡联系多了、和施主联系多了,绝对自己的修行有很多障碍的。

如果没有以劲风横扫资财,亲属就会对你有所指望,故当让疾风席卷财物。

“劲风”可以比喻成魄力,“横扫资财”第一个意思就是彻底布施;第二个就是不求。有财物就布施,没有也根本不求,甚至拒绝接受。这就是以“劲风横扫资财”。

以前看到汉地一位大德的传记,他真正看破今生了,有了钱就放生,除了修道的资粮以外根本不积累。我们在佛学院也应该这样,除了吃饭、交电费以外,有了钱就去打斋、放生、供灯,做这些福德的事情都是很好的,不要积累。

如果没有以劲风横扫资财,亲属就会有所指望,所以应该以疾风席卷资财,虽然有时亲属不一定对我们有所指望,但有时怨敌、盗贼会对我们的东西有所指望,反正积蓄太多东西都是不好的,应该让疾风把所有的资财席卷了。今天就讲到这里。

 

 

相关文章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