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位置: 首页 > 辅导 > 前行广释 > 正文

《前行广释》第39课辅导及思考题

本文作者: 发布时间:2021/6/5 22:43

诸法等性本基法界中,自现圆满三身游舞力,

离障本来怙主龙钦巴,祈请无垢光尊常护我。

为度化一切众生,请大家发无上的菩提心!发了菩提心之后,今天我们继续一起学习华智仁波切造的《大圆满前行引导文》。

《前行引导文》是华智仁波切在他的上师如来芽尊者面前多次听受后做下的笔录,其中还汇集了其他道友的笔记,是一本真正的修心窍诀。佛法中所有的修行都在于调伏自心。通过什么样的方式来调伏?这对我们来讲是非常重要的。所有外在的行为,身、语都是为调心而服务的。意树意为主,在佛法中,身、语、意的“意”在三门当中一方面很迅速,一方面很主要。我们修行是通过生起出离心在心上初步调伏,因为我们耽著轮回中的一切没有想过解脱。如果要成佛,单单自己解脱是不够的,要通过菩提心来调伏,让自己安住在大乘道,这就相应于成佛、相应于究竟的利他的缘起。因为细微的分别念不符合于究竟实相的心的状态,证悟菩萨果、证悟佛果都是超越我们分别念的,要是还用分别心思维和修法的话,只能成为一种方便,一种前行,没办法成为真正法界的本体,终究是无法真正超凡入胜。所以要通过修持空性的方式来修心,这是究竟的调服。

如果通过这种方式一步步修下去,我们的心就和法界相应了,部分相应就获得菩萨果,圆满相应就可以成佛。佛法的整个修持都是围绕心,在最初的时候要把我们的心从耽著轮回调整为希求解脱。刚开始都是在心存在的前提下怎样调整,后期当我们修行到了一定阶段,就不是在心上转变而是直接观心的本性、心本体的一种实相。心的实相、心的本体就是无有心,了知心的空性,在此基础上了知它的光明智慧,开始发掘心究竟的本性。我们在修行佛法的时候缘心修行,前面的部分在心存在的前提下修行,把心改造成更贤善、利他的状态,这方面的修行属于一种方便,一种入道的前提。后期的修行,不管是大中观、大手印还是大圆满等等,都不是在心上面修,而是在了知心的本性上安立的,这就是直指心性。

佛法的修行都是和心有关,最终所有的修学者都会成就佛果,证悟心的本性。但是在前期刚刚学习佛法的时候,如何通过观修把心转变成修学佛法的法器,把注意力从专注轮回转变为专注解脱,这是早期修行的关键。如果没有在修行早期,把心改造贤善转变成修行的状态,而要一下子相应于实相,这是绝对做不到,跳跃性太大了,而且我们的根基、福德都不支持这种转变方式。通过上师诸佛的教言窍诀循序渐进,首先把心的状态从恶劣转变成贤善,从自利转变为利他,这些准备工作做好之后,有了很深的铺垫,再来观心的本性就有基础了。

有些道友刚开始学佛法,对于初级的、基础的法必须要认真地学习和观修。即便是学习佛法时间比较长的道友,如果内心中没有对于出离心很自在,没有趋入真实出离心,这些所有的修法仍然没有过时,仍然是迫切需要的。学习佛法不是看时间长短,而是看学习佛法时,是不是抓住了修行的扼要和根本,修行佛法的理念是否正确,境界是否生起来。如果没有,这些法就是让我们重新审视自己修行最好的指引。

四加行当中现在学第二个引导的结尾部分,今天这堂课学完之后,第二品寿命无常就结束了。虽然学习的课程和辅导结束了,但是内心当中要反观自己对无常的理念有了解吗?了解之后有去观修吗?观修之后是否生起这种觉受呢?学完这部分课只是学习佛法过程中的某一个环节似乎是圆满了,并不代表完成任务以后不用再去碰它,而是要不断地串习。佛法的修学要闻,然后要思,接着再修。闻思修当中已经听完了,思维可能还没有到量,还没有真正对无常的理念在内心当中遣除怀疑。如果思维不到量,那修行到量就更不用说。所以对无常观修行的第一步首先是听闻了解,之后要去反复思维,接下来还要去反复观修,这是必不可少的。

今天要讲的窍诀都是对修行非常甚深的教言,属于甚深窍诀的安立。下面继续学习噶当派尊者们的语录,这些窍诀可以指引我们修无常。

有一位居士请问博朵瓦格西:“如果想专门修行一法,那么修什么法最为重要呢?”

博朵瓦格西是噶当派一位重要的上师和修行者。有一位居士向他请教:“如果想短时间内,集中修一个法,修什么法最重要?”哪一个法最重要这要看根基而定。当时博朵瓦尊者对这个居士的教言就是修无常法最重要,对刚刚学习佛法的人而言也是如此。大恩上师在讲记当中讲,有些人认为修习净土念阿弥陀佛圣号最重要,有些人认为禅宗的禅修很重要,有些人认为大圆满很重要等等,甚至有些人说因明的辩论很重要。从某个角度来讲这些方面都重要,但如果想要心真实地趣入佛法,不管是念佛、参禅还是修大圆满,共同基础无论如何都要生起来。拿念佛来讲,无常也是念佛之前或者念佛过程当中必须要有的一个真实的境界,参禅也是这样。如果没有无常观,念佛、参禅、大圆满的修行都会拖延。不管是念佛还是修任何法要,想要真实在佛法当中得到收获或者想成为一个标准的修行人,专门修无常法是非常重要的阶段。我们不能说所有的境界都生起来了无常还重要,但在刚刚入法门的时候非常重要。原文后面提到无常法在修行中间、后面也重要,意思是证悟之前都需要,但对初学者来讲尤其重要。如果没有无常观,我们没办法生起信心,听闻佛法,打破迷执,没办法趋入中期、后期的修行。所以从这个侧面来讲最重要的的确是无常法。

格西答道:“如果想专心修行一法,无常最为重要。

首先总说无常观最重要,无常法门的串习最重要。

倘若修行死亡无常,首先可以作为进入佛法之因,中间可作为勤修善法之缘,最后可作为证悟诸法等性之助伴。

这几组每一组对于修行都是窍诀性的指引。修行初、中、后期都体现出修行无常的重要性,就像《入中论》礼赞大悲心在大乘修行人成佛修持初、中、后三阶段都重要一样,“初犹种子长如水,常时受用若成熟”。同样的道理,无常的修法对我们修行人来讲,初、中、后都是非常重要的。

【首先可以作为进入佛法之因】,很多时候我们觉得已经进入佛法,开始学了,得了灌顶等等,这只是形象上、名义上进入了佛法,心没有进入佛法。心真实趣入佛法要观无常。无常三大教义:第一确定必定死亡,第二确定死期不定,第三确定死亡的时候只有正法才有利益。如果我们把无常的修法真正修了之后,就知道死亡的时候只有正法才有利益,这时就对修行正法产生动力、需求。从这时候开始,心真实进入佛法,而不是身体在佛法行列中,带着哈达拜见过上师,得过灌顶等等形象上进入佛法。形象上的可能是,也可能不是,但是内心对于佛法的修持、解脱道、利他有兴趣,是心趣入佛法,这个最重要。

【中间可作为勤修善法之缘】中间就是真正开始修行之后。因为无始以来的习气,我们进入佛法后有时候还会退转,产生拖延等等懒散的表现,所以在中间的时候还要观无常,作为勤修善法之缘。比如听法的时候想偷懒,思维、修行的时候拖时间等,一想到无常迅速,道业未成,自己还在轮回中,死亡之后没有把握马上获得解脱、没有把握不堕恶趣,所以要精进修持善法。刚开始需要密集性的观修无常,但中后期不一定需要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观修,每天抽几分钟一观那种状态还在。因为早期密集性观修产生了觉受,稍微忆念一下就可以起作用。所以【中间作为勤修善法之缘】鞭策自己精进闻思修。

【最后作为证悟诸法等性之助伴】。中间积累资粮,后面修持中观、大圆满等等究竟的法义,无常可以作为证悟诸法等性之助伴。证悟诸法等性就是证悟一切万法的实相,一切万法都是平等性的。初、中、后期无常对我们来讲非常重要,尤其是刚刚入门的时候。如果前期修得很好,中后期不需要投入很多时间专修,只要稍微忆念一下就可以安住状态。但是初期没有专门修的话,不用讲后期证悟,中间闻思修也很困难。因此刚开始的时候把基础打好,后面的这些修法稍微用力一下就可以安住这样的状态。这是第一组。

倘若修行无常,最初可作为断除此生绳索之因,中间可作为舍弃贪诸轮回之缘,最后可作为趣入涅槃圣道的助伴。

【倘若修行无常,最初可作为断除此生绳索之因】。被耽著今生的念头所束缚叫做绳索,就像手脚被捆住了没有自在。如果我们的心被耽著世间八法的执著所束缚,就没办法真正的一心一意追求解脱道。如果我们修无常,就知道耽著今生没有实义,即便追求了今生的很多东西,死亡的时候这一切都会抛弃,没有一个跟着走,没有一个在死时、死后有作用。如果修好无常就觉得耽著今生没有意义,就成了断除此生绳索之因。

【中间可作为舍弃贪诸轮回之缘】,大恩上师讲记当中讲,这个第二个就是断除耽著后世。【贪诸轮回】是指六道轮回,恶趣我们是不会贪著的,主要是耽著善趣。希望后世过得更好,长得更漂亮,或者干脆转成个天人在天上过好日子等等,对于这种人天的善趣还是颇为执著。如果修无常,我们就会一心一意地生起出离心,不再愿意对于后世的欲妙产生耽著。“暇满难得四无常,修持可断今生执”,通过暇满难得、寿命无常的修持主要是断除今生的执著,第三、第四引导主要断除的是后世执著。虽然我们修无常,最初能断除今生的执著,但是类推它可以断除后世的耽著。如果到了后世没有解脱,还不是和现在一样,只不过把后世换成今生的场景而已。今生当中我追求的这一切到死的时候没有用,即便后世转成一个富翁,追求了半天最后什么都没有,还是只有正法才有利。如果转成天人,这些也是无常的,最后还是要抛弃。类推之后就知道耽著后世,不管是多少个后世或者,不管这个后世有多好,如果没有解脱都是没有意义的。就像我们对今生的执著能够通过这样无常来断除,那么把今生换成后世,那是一样的。假如这一世就是前世的后世的话,在前世发愿在今世当中会很好,也许在今生当中的确过得很好很圆满,但现在还是无常的,还是死期不定,死亡的时候还是只有正法才有利益。如果不解脱而是一再地轮转,没有实义。因此修无常可以作为舍弃贪诸轮回之缘。

【最后可作为趣入涅槃圣道的助伴】。最后断除了今生后世的执著而一心一意修正法,就可以趣入涅槃圣道,获得殊胜的解脱。在修持了义的解脱道时,无常观也可以作为助伴推着我们精进修法,这个是第二组。

又最初可作为生起信心之因,中间可作为精进之缘,最后可作为生起智慧的助伴。

这个初、中、后分别是指信心的因、精进的缘、生起智慧的助伴。【最初可作为生起信心之因】,因为这一切都是无常的,在死亡的时候只有正法才有利益。正法的听闻思维是来自于上师的恩德,佛法的法义;修行也是要来自于上师三宝的帮助和加持。我们要解脱,真正要得到法义,只有上师三宝才有这样的能力。就是依靠这样思维无常而对上师三宝生起了信心。

从这里的教言发现,其实法和法之间,法义和法义之间,很多时候都是相通的,并不是互相之间毫无关联的。四加行内部之间也有关联,无常和生信心、精进乃至于和证悟也是有关联的。学习之后会逐步产生这种定解。

【中间可做为精进之缘】,中间开始闻思修的时候,可以成为精进的缘。懒惰的时候观无常:由于懒惰而浪费了时间,死亡来临的时候用什么来抵挡呢?当自己想要懈怠懒惰的时候,思维无常并安住于无常的状态,就自然会精进起来,所以可以作为精进的缘。

【最后可作为生起智慧的助伴】。最后我们要解脱,就要通过智慧断除烦恼障和所知障。这个智慧有凡夫阶段的智慧,也有圣智。这两种智慧尤其是圣智,都需要有无常思想的帮助生起殊胜的智慧。从小乘的见道来讲,要观四谛尤其是观苦谛的本性,四谛十六行相中第一个就是无常,无常苦空无我。有了无常观,也可以成为趋入见道的因,从这个方面来讲,也是一种助伴。

如果观修无常,并且能在相续中真正生起的人,

这里面讲得很清楚,第一要观无常,之后还要在相续当中生起来。不是说学完了就能得到里面的意义,学完也只是了解了,可能怀疑并没有遣除。即便是怀疑遣除了,如果没有观修,内心中还是没办法生起无常的境界。对于无常的觉受,即大恩上师经常讲的“感觉”,必须要在相续中生起来。如果真正生起来了,下面还有殊胜的功德。

起初可成为求法之因,中间可作为修法之缘,最后作为证悟法性的助伴。

【起初可作为求法之因】,因为要解脱,在临死的时候只有正法才有利。那么正法是什么?怎么样才得到正法?于是就想要追求正法。如果真的把无常修好了,内心就会很迫切地想求法。就像米拉日巴尊者,一方面对业因果非常的诚信,另一方面担心造了罪业在死后会堕恶趣。这么大的罪业没有消尽,后果非常堪忧。因为死亡无常的缘故,尊者就想要依止上师而求法,为了得到法不择手段。所谓的不择手段就是想方设法的意思,甚至和师母串通起来用假的介绍信去欺骗,连造假的方法都用了,这说明尊者对法非常希求。也就是因为对法的希求,一旦求到之后,在实践的时候就非常专注。这里面也是有无常的思想。一方面是有因果观,承认因果不虚;一方面也是因为对无常有正见。因此修无常最初的时候是求法的因。

【中间可作为修法之缘】,中间的时候一旦求了法之后,就要修法。米拉日巴尊者辛辛苦苦求来法后不会象我们一样,天天睡大觉。因为尊者有无常观,知道虽然求到了法,但还不足以抵挡死亡到来的恐怖,所以在求完法之后精进地修法,这样无常观也就成为修法的缘。

【最后作为证悟法性的助伴】,无常就变成了他证悟空性的助伴。尊者都是在这种状态中不断地修炼,最终获得成就的。

最后一组。

倘若修行无常并且能在相续中生起无常观,

我们要以此为目标。并非学完之后就,要在相续当中真实地安住,真实生起强烈的无常观。

则初始可作为擐甲精进之因,中间可作为加行精进之缘,最终可成为无退精进的助伴。

精进分了三种:擐甲精进、加行精进和不退转精进。擐甲精进主要是一种誓言。比如发誓利他就是披上了利他的誓言铠甲。擐甲精进指最初要趋入精进之前发起的誓言立下成佛利他的誓言,相当于披上了铠甲。就像进入战场之前,如果披上了铠甲,在战场作战过程中风险就会很少。同样的道理,我们要趋入轮回度化众生,刚开始的时候一定要披上誓言的铠甲。为了利他要发誓成佛,这个是非常重要的,这种誓言就叫擐甲精进。

第二个叫加行精进,发了誓言之后要有行动。要去实行,所以叫加行,加行是指要去做的意思。有些地方是前行,有些地方是真实地去实践。中间的时候要加行精进,是要实际去闻思修、布施、持戒等等。

最后是要无退转精进,有些人加行行持了一段时间就觉得可以了,这就是餍足,退转的表现。无退转精进,也称为无餍精进。没成佛之前有什么可餍足的?功德还没有圆满,是不能疲倦和退失的。为了对治得少而足的思想,精进了一段时间觉得足够了。我们稍不注意,很容易这样。所以要经常性的听法,听上师的敲打。有的人说这本法学完就不学了,好像已经圆满了一样,实际上根本没有圆满,。这个是不能够厌足的,要厌足的是什么呢?需要餍足的是对世间八法的追求,流转轮回的时间够长了,我不要再继续流转了。对于转生六道轮回本身要餍足,而对于修解脱道、积累福德、智慧二种资粮,绝对不能满足。这方面如果有满足感,对法精进就会降低,对治力没有了,追求世间八法的心又升上来了。世间八法的心生起后,实执、烦恼、罪业,一系列的东西全部翻盘,这个时候还是继续轮回,这样就没有解脱的时候。这就是三种精进。

无常观生起来之后,最初可以成为擐甲精进之因。为了解脱为了利他而发起修法的誓言。中间因为有无常观的缘故而加行精进,认认真真地修,因为时间很有限,不知道什么时候就死了,这就是加行精进。最终可以成为无退转精进的助伴,因为无常的缘故,内心当中有这种修行的功德,所以不会餍足,不会退转,一直会精进下去。

刚开始发起修道的心很容易,比如承诺要念一亿心咒,或者其他的,承诺很简单,但是坚持就很困难。有些念诵时会说:“发心成佛二无别,有始中间发心难,发心非难难长记。”发心成佛二无别,从某个角度来看,发心和成佛其实没有差别,都很重要。成佛是来自于最初的发心,尤其是中间要把菩提心发起来是很困难的,因为要扭转懈怠懒惰的心。但是最初的发心针对于加行精进还不困难,难的是把初心延续下去。《现观庄严论》等的窍诀当中,有很多让发心继续下去的方便我们要学习。把我们刚刚发起来的心,或者以前发起来的心坚持下去,一定要猛励而不要退转。这就是要有很多的要素:不断的闻思修行,经常祈祷上师加持,积资净障,发愿回向,依止一个好的团体。这都是让我们的初心不退失的一种助伴。这方面讲了仲敦巴尊者的教言。

帕单巴尊者也曾经说过:“如果相续中生起了无常观,最开始可作为步入正法的因,中间可作为精进的鞭子,最终也能获得光明法身。”

如果相续中生起了无常观,最初的时候可以步入正法的因,这个跟前面差不多。从耽著轮回法,步入正法。【中间可以作为精进的鞭子】,一旦进入正法之后,无常就是一个鞭策,就像马和牛等等,如果不愿意走的时候用鞭子抽一下,它就继续往前走。良马知鞭,有些良马看到鞭子的影子就会跑,它不会真的等鞭子抽到身上。我们在修法的时候,如果一念无常的话,就不会再真实的懈怠,就会精进。中间的时候无常也可以作为精进的鞭子。刚开始的时候我们都很勇猛,大恩上师也说,初学的人很精进没什么。关键是过几年之后,还是如此精进就是很难得的。因此我们不要做那种,刚开始热情很高、很精进,然后逐渐就退失了。刚开始的时候宁愿差一点,然后逐渐增加自己的精进度,这是非常好的。当然,最初很精进,中间也很精进,最后也很精进,那这个人很快就会从轮回中得到解脱。

【最终也能获得光明法身】,光明法身的意思就是遣除无明黑暗的智慧,这个都可以获得。

所以相续中如果没有不加改造而生起无常观念,那么仅仅在表面上求求法、修修法,最终只能成为佛教油子的因。

相续中一定要生起不加改造的无常观,不加改造是指很自然就生起无常。刚开始的时候我们这个无常是改造的,听到这方面的教言,看这方面的书,观修的时候,大家在分享无常的时候,看到车祸,看到很恐怖的事情时,会觉得的确是无常的。有改造的是指有这些因缘的时候能生起无常。但没有这些因缘的时候,就没有这些无常观,有改造的就不稳定。不管遇到顺缘还是违缘,无常的这种观念恒时在心中存在,不会丢失,自然而然会生起无常的观念,这就是不加改造的无常观。

【如果没有不加改造而生起无常观,那么仅仅在表面上求求法,修修法】,这样虽然也能种下善根,并不是完全没有利益。关键是现在我们想要从轮回当中获得解脱,想要成为一个真正的修行人,就不能满足于此。表面上听几堂课求求法,也不去思维;或者高兴的时候修一下,不高兴的时候就不修等等。若是以上述的态度对待解脱道,【最终只能成为佛教油子】佛教油子就说是学佛时间很长,表面上都好像知道一些,但从不去做或是仅限于表面上做做。内心当中不会深入法义,故变成一个佛教油子。佛教油子比较难调化,内心当中真的生起出离心非常困难。因此就要经常以无常观鞭策自己。如果经常修无常,我们就不会成为佛教油子。因此无常观对于初学者非常重要。

单巴仁波切又说:“在西藏修行人当中,没有看见一个人有死亡的念头,也没有发现有一个人遗留在世。

单巴仁波切就是帕单巴尊者,有很多殊胜的教言。大恩上师去年、前年讲了《修心百颂》中的《当日教言》,也是单巴仁波切写的。

【在西藏修行人当中,没有看到一个有死亡的念头。】这是一个比较夸张的说法,不可能在这么多修行人当中一个也没有。因为帕单巴尊者和米拉日巴尊者是同一个时代的,他与米拉日巴尊者还比过神通。他们在世大概是汉地宋朝的时候,还是有很多大德和优秀的修行者。噶当派的很多尊者都还在世,正逢噶当派很兴盛之时,那时很多人也生起了无常念。但是相对绝大多数人来讲,很少有人生起无常念。难道不生起无常念的人会有可能留在世间吗?不会有一个人留在世间。人们常常觉得自己不会死,会执著自己能活很长时间。即便如此执著,但照样会死。

就如以前所讲的一样,主动思维死亡和被动思维死亡是不一样的。主动思维死亡,首先会接受死亡存在的现实;接受之后会进一步思维死期不定,死亡时只有正法才有利;在上述内容思维好之后,接下来就主动为死亡到来的那一刻做好准备。这个准备不是多赚点钱,多买点米放在家里堆着,买很多金银首饰等死后受用。正如之前所讲的,再多的财产一分钱都带不走,甚至连一根线都带不走。所有的世间财富都会留在世间,自身却孤苦伶仃的离去,唯一能够带走的只有业。

关于业,关键是要看带走的是恶业还是善业。如果带走的是恶业的话,就会被牵引到恶趣,非常悲惨。所以我们不要带走恶业,要带走善业。善业也不是说想来就来,必须要花时间和用心去累积善法。而在修善法的过程中,恶业自动就不再积累,在修恶业的时候,善法也停顿了。因为一个时间只能做一个事情,比如一整天都是做了善法,就不会有时间做恶业。如果我们了知这个问题,从现在开始修善法,忏悔以前的恶业,同时现在也不造恶业。这样累积了很多纯净的善法,并且没有恶业的影响,临终的时候就会非常心安和愉悦。而且在死亡之时至死后,都会因为善业的牵引,把我们引导到安乐或者解脱道当中。

从此处来观察,主动地去接受死亡和被动地接受死亡是不一样的。不想谈论关于死亡的问题,觉得一想到死亡就很不吉利,因此就根本不会为死亡到来做准备。从无始以来恶业已经习惯的运作了,要修善业必须要很努力;而恶业却一点也不费劲。一旦停止了精进的善法,恶业一定会占据上风。如果在这样情况下,被动的接受死亡的话,那就很悲惨了。

身着僧衣的人累积财产,难道是要供养阎罗王吗?

这句话主要对象是指出家人,对于在家人也是一样的。因为当时有些出家人累积了很多财产,单巴仁波切就指出,作为僧人累积这么多财产,难道是死后要去供养阎罗王吗?很明显这是在讽刺。死亡时什么也带不走,在家人积累财产也是一样。即便是皇帝,修很好的陵墓用很多陪葬品,甚至还要杀一些人陪葬,但是死后他随着业力就投生了,不会住在陵墓里面。如果造了恶业死后就会堕恶趣,房子和陪葬品根本用不上。因此死亡的时候用财产供养阎罗王,这是根本不可能的。

收藏一切奇珍异宝,难道企图暗地里贿赂阎罗卒不成?

很多人习惯收藏奇珍异宝,是不是死亡之后暗地里要贿赂阎罗狱卒,让他们不要来抓自己?这也是不可能的事情。业力到了,该死还是要死。在死亡时如果对财产或者奇珍异宝非常耽着,就会产生贪执生起烦恼的因,如果在修净土,就会成为往生净土的违缘。在了知这一切没有意义之后,内心当中要放弃。当然实际当中放不放下呢?如果没有执着也无所谓,可以用来作为利益众生或者是积累资粮的因。

目睹这些西藏修行人,会让人禁不住仰天哈哈大笑!

看到这些修行人的情况之后,忍不住哈哈大笑,如此表面的修行是没办法真实得到利益的。单巴仁波切是以印度修行者的身份和口吻,去呵斥当时西藏的修行者。其实对于我们来讲也是同样的,虽然时空方面隔了很长时间,但在观察的时候,一字一句好像都是打在自己心上一样。想要成为修行者的话,很多的教言都会直接的打到自己的心上,对自身来讲是一种震撼和鞭策。如果对于修行没有兴趣,也就不会有触动,不会去想怎样避免这种情况。这也是内心中善根深厚与否的体现。

谁具广闻我慢高,修行好者积财宝,谁依静处多散乱,谁离故乡无羞愧,彼为形象修法者。

这也是一种讽刺的语言。【谁具广闻我慢高】,指一个人广闻博学,我慢却很高。究其原因还是没有用无常来看破今生,不知道自身的广闻博学,名誉等都是没有意义的。【谁具广闻】,觉得自己智慧渊博、听的多知道的多,缘这个产生傲慢。这是无常没有入心的缘故。【修行好者积财宝】,还有一些表面上修行非常好的人很喜欢积累财宝,像这样也是无常没有入心的表现。【谁依静处多散乱】,还有一些人依靠寂静处或在深山等地方修行,虽然身体依靠静处,但是内心非常散乱。也是因为内心没有生起无常观的缘故,不知道无常迅速要去真实的修行,不知道死亡时有力的正法。【谁离故乡无羞愧】,离开故乡是一种修行人的标志,因为在故乡会有很多散乱的因,很多生起贪心和嗔心的因,对于散乱恶业有羞愧,离开故乡是想要修持正法。有些人虽然身体远离了故乡,但是内心并没有因此而生起羞愧感,大恩上师在讲记中说,有些人离开故乡之后,因为家乡人不在没有熟人的缘故,就肆无忌惮地造恶业,也有这样的解释。【彼为形象修法者】,这些都是形象修行者。

彼等喜爱造恶业,虽已见到他人死,然却不知自将亡,此等一切诸过患,皆由未修无常致。

这些人没有以无常调伏内心,没有办法成为真实的修行者。喜爱造恶业是因为凡夫人流转了这么长时间,相续当中的恶业习气是自在的。世间俗语也说“学好三年,学坏三天”。在世间上要做善法很困难,如果要造罪业,内心却很少有挣扎,会具足很多顺缘,很自然地就可以把罪业圆满。但如果要修善法,很多条件就不一定具足。修善法尤其是修出世间解脱道的善法,这是和我们无始劫轮回的习气相悖的。轮回的习气是我们无始劫以来习惯的东西,势力很大就像大河从上而下力量特别大,跳进去之后很容易随波逐流,若要逆水行舟就非常难。修行是要对抗轮回中的习气,当然就非常困难。内心没有真实的生起修法境界,以前喜欢造恶业的习气就会占主导作用,就肯定会造恶业。

【虽已见到他人死,然却不知自将亡】,虽然每天新闻里都有死亡的消息,今天哪个地方又炸死多少人、哪天又是踩死几百人、什么时候翻船又死多少人、哪天一个大客车翻车死了多少人等等,没有想过把这些问题放在心上去观察,我也会这样死亡吗?仅仅当成和自己无关的新闻来看,虽然现在能够经常看到这种新闻。古代信息不发达,最多就是在村庄和寺院里面,有人带一些消息过来,当时的修行人能够知道的非常少。现在的信息这么发达,只要上网每天都是这些消息。如果想要修无常,那么就要带着这种观念去上网查一查,在看完各种死法之后反观,自己就保险了吗?不知道哪一天就遇到这样的死亡,这么一观想就会有种紧迫感,就不会再浪费时间了。

【此等一切诸过患,皆由未修无常致】,这所有喜爱恶业的过患,都是因为没有修无常,内心没有生起无常观导致的。

所以,观修无常是开启一切修行之门的前提条件。

通过这些观点知道,把无常观修好是开启一切修行之门的前提条件。文字非常通俗易懂,但是意义特别重大。只要读过几年书认识字,都能够知道这里面讲的是什么意思。关键是要通过思维来遣除怀疑,尤其是需要打坐观修,在下座之后要在日常的生活工作中进一步磨练无常观。生起无常观后,相当于有了一把钥匙去开启修行之门。

一居士向博朵瓦格西请求消除恶缘的窍诀。

有个居士向博朵瓦格西请求,怎么样能够消除恶缘呢?有时候我们也会求上师告诉我们怎样消除障碍和恶缘。博朵瓦格西没有让这位居士修金刚橛、大威德或其它法,而是从根本上给了一些教言,当然并不是说修这些愤怒法没有用,这些法其中的一些要点还是要具足的。

博朵瓦格西回答说:“你应当屡屡思维死无常,如果心中生起必定死亡的唯一观念,那么净除罪业也无有困难,奉行善法也无有困难。

博朵瓦格西告诉居士的窍诀就是观修无常。观修无常和遣除恶缘有很大的关联。心中生起了无常观,那么净除罪业没有困难。因为有了无常观之后就知道,这一切都是无常变化的,通过无常观这种正见、智慧的修法,起的作用会很大、方向会特别地正确。如果按照一个修行人的标准和心态去修法,净除恶业是没有困难的。因为修的善法越纯净,净除罪业的力量就越大,恶业净除了恶缘当然就没有了。通过修无常知道只有善法才有用,通过这样的思想带动修无常,对净除罪业的力量是很大的。为什么说念这么多的金刚萨埵心咒却感觉还是没有清净罪业,就是因为净除恶业的违缘太多,夹着这么多杂质的思想去修,当然就很难相应。如果我们有强劲纯净的无常观带动去修金刚萨埵忏罪,净除罪业无有困难。

【奉行善法也无有困难】,奉行善法一方面可以净除恶业,一方面可以修行善法。通过修善断恶的两种方式来净除恶缘,第一个净除罪业,是直接把恶缘的因——罪业清净掉;第二个是通过修善法来净除恶缘,一福压百祸的缘故,内心当中的善法很强劲、福德很深厚,虽然恶缘有种子,但是被压制住就生不起来。净除罪业和奉行善法都是消除恶缘的方法。

【奉行善法也无有困难】,是说它和消除恶缘是有关联的。下面还有更深层意义上的净除恶缘,可以理解成全都是在讲消除恶缘的窍诀,只不过层次不一样,第一个层次稍低;第二个是高一点的层次;最后一个是最高的层次。那么中等层次如何消除恶缘呢?

如若在此基础上,你能够常常修持并在相续中生起慈悲心,那么利益有情也不是难事。

【利益有情也不是难事】,好像看起来是在利益众生,但这绝对是消除恶缘的最好方法。因为菩提心无往不胜,是斩断恶缘最利的宝剑。恶缘不外乎就是碰到恶劣众生的时候,会造些违缘让我们感觉到自己受伤害等等。在无常观和净恶修善的基础上修慈悲心,当慈悲心生起来了,有一句话说:菩萨没有怨敌。通过菩提心去观待一切,所有的有情都是菩萨要利益的对象,哪里会有什么恶缘呢?

即便恶缘不是因为人引起的,是通过外境引起的,即便如此,有了菩提心就会把一切转为道用。这样想:我今天遇到的因缘,愿一切众生不要再受到,让我一个人承受这样的灾祸。如果你的心这么广大,哪里会有恶缘的下手之处呢?恶缘的着手之处,就是自私自利的心,有怨敌,贪欲心大,这些都是恶缘的契入点。但当菩提心生起来之后,一方面没有了怨敌了,也就不会有这方面导致的恶缘;另一方面可以通过菩提心把这些转为道用,如生病、遇到灾祸,马上就想:愿一切众生的痛苦由我来承受,这样生病和灾祸就不成恶缘了,反而变成修法的善缘,这比前面遣除恶缘的窍诀要高很多。通过修菩提心消除恶缘,是通过消除我爱执、生起利他心、通过转道用的方式来消除恶缘的。那么什么是最了义的消除恶缘呢?

倘若在此基础上,再多多修行诸法实相空性,而且在自相续中已经生起,到那时清净迷乱也不会有困难。

迷乱是一切恶缘的总来源。有了迷乱,才会出现各种实执、烦恼和业。如果迷乱都清净了,就不可能还有因为迷乱而产生的恶缘,这是连根拔除的方法,前面是在无常观的基础上、在修善净罪的基础上修慈悲心,现在是在慈悲心的基础上修空正见,观修诸法实相。如果观修诸法实相在相续中生起来了,因为直达本性的缘故就会彻底清净迷乱,相当于把一切所有恶缘的总源头被截断,全部都显现清净的智慧而不会再有恶缘生起。这里所讲的遣除恶缘的窍诀:一、无常,二、慈悲,三、是空性。从真正词句方面讲,消除恶缘的方法就是观无常,直接从这方面理解也可以,附带讲一些其它的利益众生、消除迷乱的方式,但如果把他们统一起来都解释为消除恶缘也未尝不可。

如果相续中真正生起了无常观,那么就一定能够彻底舍弃对今生世间一切事物的贪执,就像呕吐症患者不愿取油食一样。

知道一切都是无常的,今生所有执著都会舍弃、放松。打个比喻,就像呕吐患者不愿取油食一样,因为很怕油腻的东西,一闻到或尝到马上就要吐。修了无常之后,对世间一切就好像呕吐患者看到油食一样没有什么兴趣。我们修法有时候很困惑,也是因为对世间过度的执著,所以出现很多矛盾,陷于各种挣扎当中难以取舍。一方面修法很重要,另一方面世间利益也很重要。两边都要抓住道路也就不一样,因此会陷入两难境地的挣扎中,当内心真正生起无常观之后,这个问题就不会存在。知道世间这一切没有实质,能够得到就得到了,不能得到也无所谓。内心真正达到可有可无的超然物外的状态,一切就都放下了。因为这时已经看破放下,就不会再有挣扎。下面举例说明,为什么说修好了无常对世间法没有贪执呢?

我的至尊上师(如来芽尊者)也不止一次地说过:“我无论看见世间如何高贵、如何权威、如何富裕、如何俊美之人,也不会生起羡慕之心,而注重前辈高僧大德的事迹,这就是因为自己的相续中生起了少许无常观的缘故。我除了无常以外也再没有其他更殊胜的教言传授给别人。”

如来芽尊者这样说:我无论看见世间再怎么高贵的人如皇族、权威再大、世间首富、长得再好看的人,也不会有羡慕的心。一般的人没有生起无常观的缘故,会很羡慕这些高贵、权威、富裕、俊美等等,对这些很耽著是无常观没有入心的缘故。为什么尊者对这些不羡慕而对高僧大德的事迹很羡慕呢?因为这些权威、富裕等等是与世间法相应的,是世间的因果。高僧大德是怎样发出离心、菩提心,怎样闭关修行、度化众生,这些是在知道无常之后,对自己和他人解脱做了有意义的事情。

就像我们看到很多高僧大德的传记,如大恩上师翻译的《藏密佛教史》、《青史》以及其他传记,记载了高僧大德怎样修行、怎样利他的很多事情,对自他来讲都是有真实意义的。因为无常,一切世间的东西再高贵、再权威死了都是要放弃的,但是高僧大德的修行和弘法利生对自他的暂时究竟都有利益。如果我们内心深处生起无常观之后,也会对这样的修行有兴趣,对世间种种兴趣就会觉得索然无味。这就是因为相续生起少许无常观的缘故,知道世间一切的东西都是无常的,即便得到了天王帝释的位置、成为富翁、成为长得好看的人也是如此。

佛陀用遍知的眼光观察我们无始劫以来这么长时间,从什么样的地方以什么样的身份都已经转生过了,现在还是这样没有任何的改变,该有的痛苦还是有,该造的业还在造,这一切不断地复制,每一次都是没有意义的。我们还觉得是最有意义的事情,实际上除了解脱道之外都没有什么意义。唯有解脱道自己才能从中解脱出来,可以帮助众生从迷乱当中解脱,这个才是真实有意义的。

因为生起无常的缘故了知这一切,除了无常之外,再也没有更殊胜的教言传授给别人。如来芽尊者自己也是因为无常观而获利,然后作为殊胜的教言给别人传授。大恩上师也讲过:“我对于现在这些富裕的人没有兴趣,是因为生起了无常观。”我们只要认真观修无常,也会看破放下,知道世间的这些都没有意义。有也可以,没有也可以,不会刻意的去做什么。如果对众生有利,不需要很刻意的方式就可以得到财富,也不会刻意的拒绝,这一切都不会束缚他。如果会束缚我们就要注意了,应当去观察世间法的过患,直到相续中对无常生起定解,影响就不大了。

那么在相续中对无常生起定解的界限是怎样的呢?

前面讲了无常的很多教言,下面我们讲无常定解生起的的标准,怎么样是无常观在内心生起的标准这里面讲了两位大德的事迹。

应当像喀喇共穹格西那样。格西在后藏的觉摩喀喇山修行时,岩洞口有一荆棘丛,常常挂到他的衣服。开始他想砍除,但转念一想:唉,我也许会死在此山洞中,也不知道是否再有出去的机会,还是将修行妙法放在首位。

喀喇共穹格西在摩喀喇山闭关的时候,有一荆棘树恰好长在山洞门口,出去、进来都会挂到他的衣服,刚开始他觉得很麻烦,想把它砍掉,但是转念一想,也许进到山洞就死到里面了,不会出来,没必要消磨时间,所以因为无常观的缘故,他没有砍。

当他再次出洞的时候,又想不知道能不能再度返回这个山洞。而一直没有砍荆棘丛。

进去的时候没有砍它,因为觉得不会再出来了,出去的时候想可能不会再进来,砍它也没有用。所以喀喇共穹格西在这样的念头当中进出山洞很多年,只是一心一意把心思放在修法上面。不要说其它琐事,就连有些唯一的生活顺缘,如需要置办生活用品、出去打水或是拣柴都没想去改善。他认为会耽误时间,觉得没什么用。

就这样,他连续在这个洞里修行多年,最后已经获得成就,可依然没有砍除荆棘丛。

可能因为有这样强大的无常观的推动,格西最终修行成就了。如果换一种版本就不同了。首先觉得这个荆棘树还是砍了好,这样进进出出就方便了。然后这个路是不是要铺一下呢?再到山下找些石头铺路,路铺好了之后,山洞是不是要装修一下呢?门是不是要修一个?还有灶台,炊具也不行了,慢慢的事情就多了,就没办法修行了。虽然只是一个荆棘丛,但是假如没有这么坚定的无常观,就会有无量无尽的琐事要去做,到时候别人都成就了,而你却修成了豪华型的五星级山洞,但是相续却变成了垃圾级。所以表面上看是一件很小的事情,却完全可以体现出对于整个修行的态度。

还有一个修无常观的表率,那就是持明无畏洲尊者。持明无畏洲尊者有一个秋季七月沐浴的水池,没有阶梯,进入时很困难。

持明无畏洲尊者就是晋美林巴尊者,在七月星星出现的时候,池水就会变成甘露,这时候他们就会去沐浴,通过这样的缘起,清净疾病等,对修行会很有帮助。他的水池没有梯子,所以进出都很困难。

弟子问:“是否应在此修一阶梯?”他回答:“不知道明年还有没有在这里沐浴的机会,那么费事有什么用呢?”他也常常教诫弟子修无常法。

弟子说那就修个梯阶方便,他说今年洗完之后明年还有没有机会来洗都不知道,没必要这么费事,也没有开许去做。不仅自己无常修得非常好,也这样教诫弟子们修无常。

喀喇共穹格西他是一个人闭关,智悲光尊者是在这个佛法修行的团体当中,而且他还有个上师。为什么要讲这些呢?有些时候我们在修行佛法的过程中,在家的很多修行者,也通过这样一种标准来衡量自己,油瓶倒了不用扶它,不知道下顿还做不做饭,米也不用买了,因为你有家庭这样做虽然心态是好的,但结果有可能让你的修行陷入麻烦当中。所以内心当中要生起无常,但该做的这些还是要做,如果你一个人过也可以,别人也不会来串门,也没有很多要考虑问题。必定你在世间当中要和很多人交往,头也不梳,脸也不洗就出去了,这样出去办事很麻烦,所以环境不一样。内心可以安住在无常观中,但行为上面该随顺的必须要做。如果不做的话一方面给别人带来困扰,一方面给自己的修行也带来不必要的麻烦。这个方面主要是以内心为主。行为上面可以把它当成一种标准来进行参照,有些时候条件不一样没办法去模仿。

所以,我们这些人在相续中没有生起这样的定解之前,一定要在加行时发心,正行时千方百计调整自心,反正在相续中没有生起不加改造的无常观之前就要修持,后行时以回向印持。

这么多无常的教言,我们这些修行者在相续当中还没有生起死期不定,只有正法才有利益的无常定解之前,一定要在加行时候发心,为了利益一切众生观修无常,正行的时候就千方百计地通过无常的教言来调整自心。在相续当中还没有生起不改造的无常观之前要反复观,反复观不是你修了多少时间多少座,这个修法修完了就可以了,而是内心当中有没有生起不改造的无常观,没有达到之前要不断地观修。后行时以回向印持。后行就回向一切众生都能暂时生起无常观,究竟成就佛果。

务必要追循圣者前辈的足迹,尽心尽力勤奋努力修持。

其实这是很多圣者的示现,智悲光尊者作为一个圣者的化身,并不需要特意地去观修。只是给我们后代的弟子作一个表率,教我们这样观想,那样观想,慢慢地可以进入正道当中。很多圣者在世间当中做的这些苦行,其实唯一地纯粹地为了我们这样示现的。那么接下来是个结文。

无常现前反而执常有,老年到来反而以为幼,

我与如我邪念诸有情,相续生起无常祈加持。

这里讲的无常现前,是指无常每天都在我们眼前不断地呈现,气候的变化,人员的变动,自己身体的反复等。每天都有很多无常现前,但反而执为常有,觉得自己常住常有。

【老年到来反而以为幼】,都已经到了很老的年龄了,还以为自己很年轻,觉得自己不会死,还有几十年可活。没有紧迫感,没有一个马上要修法的心,还觉得自己很年轻。【我与如我邪念诸有情】,这个邪念是执著常有,不死的一种念头,就是常乐我净,就是颠倒念也叫做邪念。我和像我一样执著常有的有情。【相续生起无常祈加持】,在我们心中真正地生起无常观,祈祷上师三宝加持,华智仁波切给我们作了引导,是种谦虚。这个颂词我们来念是非常合适的,和像我这样的邪念有情,内心当中生起无常请加持。我们平常内心当中生起无常观,也是要祈祷上师三宝加持,然后再发愿,回向的时候也是这样,修上师瑜伽的时候加持我,愿我尽快地和无常观相应,在积资净障的时候,也是愿这个善根,让自己内心当中的无常能够生起来,回向的时候也让我们迅速地和无常观相应。

【寿命无常之引导终】,以上我们就学完了寿命无常的引导,今天这个课就学习到这个地方。

所南德义檀嘉热巴涅    此福已得一切智

托内尼波札南潘协将    摧伏一切过患敌

杰嘎纳其瓦隆彻巴耶    生老病死犹波涛

哲波措利卓瓦卓瓦效    愿度有海诸有情


思考题

160、按照博朵瓦格西的观点,如果想专修一法,观无常则最为重要,这是为什么?请从六个角度加以分析。

答:原因:一、博朵瓦格西:“倘若修行死亡无常,首先可作为进入佛法之因,中间可作为勤修善法之缘,最后作为证悟诸法等性之助伴。”

二、博朵瓦又云:“倘若修行无常,最初可人秋断除此生绳索之因,中间可作为舍弃贪诸轮回之缘,最后可作为趣入涅槃圣道的助伴。”

三、博朵瓦格西还说:“观修无常,最初可作为生起信心之因,中间可作为精进之缘,最后可人秋生起智慧的助伴。”

四、博朵瓦格西还说:“如果观修无常,并且能在相续中真正生起的人,最初可成为求法之因,中间可作为修法之缘,最后作为证悟法性的助伴。”

五、博朵瓦格西学说;“倘若修行无常,并且能在相续中生起无常观,则初始可作为擐甲精进之因,中间可作为加行精进之缘,最终可成为无退精进的助伴。”

六、帕单巴尊者也曾说:“如果相续中生起了无常观,最开始可作为步入正法的因,中间可作为精进的鞭子,最终也能获得光明法身。”

 

161、什么是“不加改造”的无常观?怎样才能产生这种境界?你相续中有吗?

答:在你什么时候自然觉得一切都是无常,地位也好、财富也好、别人的评论也好,均无有实在意义,对这个虚幻的世界不会贪执,就像大圆满的修行人一样,境界是愣然、明然、恍恍惚惚的感觉,这才对无常之理有了一定体悟,生起了“不加改造”的无常观。

屡屡思维死无常,直到生起死亡是唯一的的观念。

无常容易入手,却很难深入,但通过听闻及数数串习,较前有所进步。

 

162、现在很多人特别执著感情、名利,得不到就万分痛苦,这是什么原因所致?你身边若有这样的人,你打算怎样劝导他?

答:就是没有观修无常。

若有因缘就应当为对方善巧地宣说一些无常的道理,最重要就令其趋入佛教,如此才能集聚观修无常等行持正法的因。

 

163、无常、悲心、空性这三种境界,应当如何次第生起?请引用教证进行分析。明白此理对你有哪些帮助?

答:一位居士曾向博朵瓦请教消除恶缘的窍诀,格西回答说:“你应当屡屡思维死无常,如果生起必定死亡的唯一观念,那么净除罪业无有困难,奉行善法也无有困难。如若在此基础上,你能常常修持并在相续中生起慈悲心,那利益有情也不是难事。倘若在此基础上,再多多修行诸法实相空性,而且在相续中已经生起,到那时清净迷乱也不会有困难。”

意思是说,我们修行分为几个步骤,第一步:若再三思维死亡无常,真正生起无有改造的无常观,则断除罪业、行持善法没有丝毫困难。

第二步:在修无常的基础上,若常常观修众生沉溺在轮回中,非常可怜,从而生起无伪的慈悲心,那么利益有情也不会困难。

第三步:在修悲心的基础上,若再不断修持诸法实相,抉择一切都是空性、无我,那很容易斩断对万事万物的迷乱执著,生起密法中本来清净的殊胜境界。

观修无常、悲心、空性这三者,一定要有次第,否则,先受密法灌顶而修空性,然后再观悲心、修无常,这样的次第不对了。所以必须要从无常开始修起。

 

164、请举例说明,对无常生起定解的界限是怎样的?这些公案对你有何触动?

答:应像喀喇共穹格西那样。格西在后藏的觉摩喀喇山修行时,岩洞口有一荆棘丛,常挂到他的衣服。开始他想砍除,但转念一想:“唉,我也许会死在此山洞中,不知是否再有出去的机会,还是将修行妙法放在首位吧。”当他再次出没时,又想“不知道能否再返回这个山洞”,于是一直没有砍荆棘丛。就这样,他连续在这个洞里修行了多年,最后已经获得了成就,可依然没有砍除荆棘丛。

我们应当珍惜眼前的时光,正如陶渊明在诗中所言:“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在没有生起不加改造的无常观之前,就一定要在加行发心、正行观修时,千方百计调整自心。

 

165、通过学习“寿命无常”这一品,你最大的收获是什么?、

答:确实有种紧迫感。生则必死,我等不能逃脱。死亡不定,今天眼下就会死亡。而死时除善法余皆无益,当下死亡来临之时,试问自己此时如何面对,所行之善法能否令往生有所把握?此生修行是否问心无愧?如果没有问心无愧,却不能死亡自在,如何无愧?故必须抓紧时间好好修行,没有时间可以等待。

 

相关文章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