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法等性本基法界中,自现圆满三身游舞力,
离障本来怙主龙钦巴,祈请无垢光尊常护我!
为度化一切众生,请大家发无上的菩提心!
发了菩提心之后,今天继续宣讲龙树菩萨所造的《中观根本慧论》。本论在所有中观论典当中作为根本,所抉择的是根本慧定的殊胜境界,菩萨通过根本智照见了诸法实相,照见了和究竟实相完全一致的本体。
作为凡夫人来讲,总是处在虚妄分别当中,如何消除虚妄分别,安住在本然的法界当中?这个见解是我们学习本论最初的基础,有了这种正见,然后去逐渐安住,就有可能真正现前一切万法的本来实相。如果没有学习,虽然说一切众生了知不了知,证悟不证悟,本身就安住在实相当中,但是有了不了别的差别,有而且了别,是属于圣者的境界;有但是不了别,属于是凡夫的境界。学习中观就是让我们知道,实际上我们本来处在这种状态当中,所要做的事情就是通过修学,将我们的虚妄分别念逐渐逐渐地清理掉,然后现前一无所有的本来状态。
现在学的是二十一品——观成坏品。成坏作为法之一,实际上众生对它也是极其耽著的。因此我们要通过理证的方式,了知所谓的成坏是不存在的。通过观察成坏,实际上也可以类推一切万法都是本空的境界,在很多注释当中讲,如果你能够精通《中论》当中任何一品,就能够精通一切万法的空性。只不过众生根性不同的缘故,所以通过二十七个角度分别进行阐释。
如今在宣讲“遮破存在之能立”,有两种能立,一种是现量的能立,一种是比量的能立。现量的能立:对方认为法的成坏是存在的,现量可见的缘故。对此已经作了观察:实际上凡夫只能够现量见到分别念的境界,世俗当中粗大的生灭可以见到,比较微细的刹那生灭就看不见了,而一切万法本身存在的空性离戏的境界和光明的本性,众生是看不到的。凡夫人有现量见,圣者也有现量见——现量见法性。虽然有一个“见”字,但圣者并不是通过眼根看见的,真正的圣者见法界是通过智慧安住。眼根能够见色法,耳根听声音,这些方面都是世俗当中的一些作用,对于本来的空性,诸根根本没办法发生作用。圣者见法界是现前了殊胜的智慧,以智慧了别,或者说安住在法性当中,这就是现见。圣者的现见是通过智慧现见,凡夫人的现见是通过诸根、诸分别现见,所以二者的本体差别非常巨大。
既然凡夫人所有的虚妄分别念都没有办法了知法性、了知胜义实相,对方就想通过比量来成立成坏。
庚二(破比量之能立)分二:一、以无生而破;二、以太过而破。
比量就是通过推理,通过其他的根据来了知成坏是成立的。对方现量不成,就想通过比量成立成坏。
辛一、以无生而破:
下面两个颂词,一个是通过破法和非法生不生而破;第二个是通过破自生他生等进行破斥。
法不从法生, 不从非法生;
非法亦不从, 非法及法生。
首先介绍一下对方的观点。科判是“破比量之能立”,对方通过什么比量来安立成坏?对方说:成坏是存在的,成坏的所依——法存在的缘故。针对这个问题,前面已经讲过“以观察能依所依而破”,和此处有关联。但是侧面不同的是,此处主要是遮破存在之能立;前面主要是宣说能害自性存在之理,对方认为成坏存在,实际上对于它的自性存在存在所害,从这个侧面安立的。此处的所依是对方安立成坏的根据,是一种能立,中观宗破斥他的能立。所以和前面并不重复。
对方说:法存在的缘故,所以有成坏。中观宗破斥他的能立,观察:所谓的法是不是真正存在?法存不存在,可以有很多方式观察,可以从法的果、法的本体等等很多方面来破斥,此处主要是通过法无生的角度来进行破斥。
法如果真正存在,那么它到底有没有生?“法不从法生,不从非法生”,法不是从法自己产生的,也不是从法之外的非法产生的;再从反方面讲,“非法亦不从,非法及法生”,非法也不从非法和法产生。
如果仔细分析颂词,就可以开显其中隐藏的意义。实际上颂词当中包括了从最粗大的分别念,乃至于根本慧定境界之间的很多很多内容。如果智慧粗浅,只能从字面上了知一下含义,但是随着智慧不断增进,就可以一步一步地了知它所描绘的不同状态、不同层次、不同阶段的意义。当自己的智慧非常圆满,已经获得证悟的时候,也可以通过颂词对自己的证悟作印证。颂词当中所表达的意义非常圆满,但如果我们的智慧没有圆满、成熟,就看不到所诠的全部意义。为什么上师经常告诫我们,要经常看书、经常思维?因为通过不间断地看书、思维,对于颂词所表达出来的各种各样不同层次的意义都可以有所通达。实际上我们学习佛法,也就是对于佛法的意义从浅到深不断接受的过程,而这个过程是来自于自己智慧的不间断地增长。智慧增长之后,对于法义的了解就越深,对于世俗层面的真相了知得也就越透彻,对于打破世间庸俗的执著等等,有非常巨大的帮助。因此,在看书学习的时候,要反复认真地深入体会颂词所表达的含义,这对于我们智慧的增长有非常大的帮助。
“法不从法生”。有多种分析方式:
1、法可以理解成有实法,非法理解成无实法。首先,法是不是从有实法而产生的?或者说法是不是从法自己产生的?法不可能从法自己产生,因为自己对自己起作用是不合理的,自己没办法对自己起作用。法不从法生可以从这个角度理解。
2、第一个“法”字是指果法,第二个“法”字是指因法。法不是从其他的有实法的因缘当中产生的。为什么?可以分析:首先,所谓有实法的因缘本身也不成立。以种子生苗芽为例,种子可以生苗芽,种子属于有实法,但是真正分析观察时,种子的本体到底能不能安立?种子的本体自己都不生。自己都不生又怎么能够生他?因此,因缘法不可能真实安立。既然因缘法本身不能安立,后面果法怎么可能从一个不存在的、无法安立的因缘法中产生?!“法不从法生”,可以把重点放在因缘法本身不存在,因缘不存在就没有办法安立自己,也就没有办法生他。这是“法不从法生”的安立方式。
还可以进一步分析,“法不从法生”,因缘法不管从总的因缘,还是从分别的因缘,都不可以安立。比如说种子生苗芽,种子作为主要的因,还有土壤、水土、粪便等等很多其他的助缘,主因和助缘和合起来时,苗芽就可以产生。但是真正分析,在每一个单独的因缘即分别的因缘当中没办法产生,那么和合起来,实际上也是没办法产生的。这种分析方法,就是从总别的因缘当中都不可产生的道理(前面第一品也讲过)。从因缘生果的角度,总别因缘都无法生果,从这个方面安立。
3、实际上第二个颂词(法不从自生,亦不从他生,不从自他生,云何而有生?)是略说四生,从生的方式来讲,法生到底是自生、他生、共生、无因生当中哪种方式生的?实际上哪一种方式都没有办法产生。所以“法不从法生”,可以理解成四边生都无法安立。
4、观察因和果之间接触不接触都不生,如果因和果接触而生,因和果就成了一体;如果因和果不接触而生,那么所有不接触的法都可以生,就成了因果错乱!法不从法生,从接触不接触这个方面来观察分析,仍然是无法安立的。
5、果法在因当中是已有而生,还是无有而生?实际上都是没办法安立的,如果果法在因当中已有,就不必要生了;如果没有,也永远不能生。
6、从三时的角度来讲,过去的法、现在的法、未来的法都没办法如实地产生,或者说因和果是前后次第的无法生,因和果是同时的也无法生。
上述所有不生的道理,在前面诸品当中都已经详细解释过了,在此只不过把这些因汇总,来体会一下“法不从法生”的深度,没有办法真正了知实有法的产生,实际上是无生的。这些方法我们只是略说而已,如果广说,还有很多很多诸法不生的根据,可以从很多侧面来观察,所谓法的安立到底是怎么样生的。很多理论以前已经详细解释过了,今天也不必要重复去解释。只是知道有很多很多侧面可以观察法不生的道理,就已经足够了。
经由分析我们知道,法无法从有实法的因当中产生,虽然在名言当中可以说,有实法作为因,产生后面的果法。但不管是从外面色法的因而言(比如种子生苗芽),还是从心法而言,自己现在的心从前面的心产生等等,实际上都无法安立实有的生。
既然法不从有实法而产生,那么法可不可以从非法中产生?这里法就是指有实法,非法就是指无实法。果法不可能从有实法中产生,当然更不可能从非法——无实法当中产生。无实法相当于不存在的法,如果法可以从无实法当中产生,就相当于说法可以从无因当中产生,承许法从无因当中产生,过失就更加严重了,无法安立法从非法当中产生。如果要勉强安立,可以说法从有实法的因缘当中产生;如果说法是从非法、无因当中产生,则是最下劣的观点,的的确确无法真实安立。
有些人可能会有想,按照佛法的观点,安立成住坏空四劫,世界的形成应该是从虚空当中产生的。成劫的前面是空劫,什么都不存在,一大虚空而住,然后从虚空当中逐渐逐渐地显现风,显现雨等等,逐渐逐渐产生器世界。这是不是从无因当中产生的例子?并不是。小乘的观点认为,在坏劫很多无分微尘散在虚空当中,在成劫通过有情的业力,把这些微尘重新聚集,然后开始显现世界,有一个基。从其他观点来讲,虽然色法已经彻底毁坏了,但是也不一定安立无分微尘,而是有一个成因。成因是什么?成因就是有情的业力,一切法能不能够显现,怎么样显现,显现时间的长短,实际上都是通过有情的业进行调配的。有情存在,有情的业存在就会发生作用,当时间、因缘成熟,通过有情的业逐渐逐渐就可以形成山河大地,形成器世间。从显现上看,在成劫之前似乎是虚空一样,虽然没有外在的因,但是有情界的因实际上是存在的,通过有情界的业力,可以如是地显现,所以也不是无因产生。
还有,从中观宗的观点来讲,比如《入中论》当中讲,“如是一切法虽空,从空性中亦得生”,那么是不是此处所讲的“不从非法生”的无因的过失?从空性当中产生和从没有当中产生,实际上完全是两种概念。此处所讲的从无实法当中产生,相当于无因生一样,从什么都没有当中产生,无实法指实有的不存在,就像虚空一样。什么都没有实际上是众生虚妄分别念安立的状态,实有的没有,就永远不可能产生任何法,如果能够产生当然就会变成无因产生的过失。而中观宗所说的空是离戏的意思,离开一切戏论。如果存在任何有边无边的实有状态,都没办法聚集因缘,在任何法都不成立有无是非的前提之下,没有任何戏论,才可以因缘和合,才可以真正地缘起,因为并没有偏堕在有边无边任何一边。如果偏堕在有边当中,已经有了无法缘起;如果偏堕在无边,真正的无也无法缘起。所以中观宗的“如是一切法虽空,从空性中亦得生”,完全是离戏的角度,离开一切边戏,因缘可以具备,可以和合。从空性中亦得生和此处所讲的意义完全不一样,不能够以此推度中观宗所说的从空性中产生也有过失,完全不存在一丝一毫的过失。
讲完了法不生,下面附述非法也不生。或者说法生是从正面宣讲,非法不生是从反面再一次论证,进行彻底地破斥。
既然法不从法生,不从非法生,那么非法生不生?非法就是无实法,无实法实际上也是不生的。为什么无实法不生?“非法亦不从,非法及法生。”
所谓的无实法,它也不从无实法生。因为无实法就是不存在的法,不存在的法不可能产生不存在的法,就像虚空无法生兔角,或者虚空无法生虚空一样,两个不存在的法互相之间无法发生作用。而且前面的非法不能作为果,后面的非法也不能作为因,不存在的法没有安立因和果的基础。所以说非法不从非法生,这是很明显的。
非法能不能从法而生?法就是有实法,也就是说一个有实法作为因,能不能够产生一个无实法?以有实法作为因无法产生无实法。无实法本身不存在,前面讲过,对于一个不存在的法,纵然聚集无量亿的因缘也无法使一个不存在的法产生出来,就像不管聚集任何因缘也没有办法让石女儿出生一样。所以说非法也不从法产生。
以上对于法和非法不产生作了观察。
前面的分析,是把法理解成有实法,非法理解成无实法,在上师的《中论讲记》当中还有另外一种安立方式:“法”是指成坏的成,“非法”是指成坏的坏,成不从成生也不从坏生,坏不从坏生也不从成生。从成坏的角度理解也可以,从有实无实的角度理解也可以。
总而言之,实际上成坏不存在。前面提到,此处对方想以法作为成坏的基础,如果法可以安立,成坏就可以安立。但是通过分析,不单单把法破掉了,附带也把非法破掉了。为什么在破法时要对非法进行观察?后两句“非法亦不从,非法及法生”,实际上这是对法作最彻底的观察,不单单是正面观察法,附带又把非法破掉。因为从一个角度来讲,非法也是属于法的一种,当然很多众生不会执著非法是真正能够起作用的法,但是有些众生执著无实法也是法。所以一方面从有实法的角度进行观察破斥,有实法不生;一方面附带进一步观察,无实法实际上也是不生的,把所谓法的概念作了最彻底的遮破,没有留下一点点的“尾巴”,让其他人去执著。
有些人虽然对有实法没有执著,但是对无实法可能还会有执著,所以龙树菩萨干脆把法和非法一起破掉,一破到底,让众生再没有什么可以执著的地方。法和非法的所依不存在,成和坏如何能够真正成立?比量的根据是以法和非法作为安立成坏的基础,把这个基础完全摧毁掉之后,想要在上面安立成坏的观点是绝对无法安立的。就好像要依靠一堵墙来画壁画,如果把这堵墙完全摧毁了,壁画就无法安立。这样,通过法和非法的方式就破掉了成坏。
下面第二个颂词,主要是从自生他生不存在而破法的成立。
法不从自生, 亦不从他生,
不从自他生, 云何而有生?
破四边生的理论在《中论》当中使用了很多次,我们从第一品开始就接触到了破四边生的理论,中间也遇到了数次不存在四边生的安立。此处又讲到没有四边生,主要是通过没有四边生来破掉对方安立成坏。每一品当中观察的侧重点都不相同,此处出现的场合是在观成坏,对方想要通过法来安立成坏。中观宗说:法不成立,没有四边生的缘故。在《入中论》当中主要是通过破四边生的金刚屑因,来观察一切万法的无生空性。
法实际上是不生的,如果法有生,那么观察的结果,法产生的方式无外乎就是四种。这四种生绝对可以包括所有世间人的执著方式,把四边生完全破掉之后,再不可能找到第五种实有生的方式。四种生实际上是属于遍计的观点,遍计的观点绝大多数是外道承认的,一部分是内道承认的。外道和一些内道的团队,可以说是用尽了他们的智慧观察,外道互相之间会辩论,内道互相之间也会辩论,在安立自生时要把其他的生破掉,在安立他生时把其他生的方式破掉,最后安立的观点就是这四种。比如说我守持自生的观点,我一定要把自生以外的他生、共生、无因生一概破斥掉,才能安立我自生的观点。宗派能够在世间当中延续流传,一定是通过最精密地观察,但他们所谓的最精密观察实际上有一定的局限性。他们并不是完全没有经过观察思考,而是通过思辨安立观点,有些时候还通过禅定,通过一定的修行境界来作印证。比如数论外道的创始者淡黄仙人,他是禅定修得很好的仙人,他一方面有思辨,一方面有禅定方面的证量来作为基础。
破四边生很重要,可以把所有的生都破掉。此处颂词当中只有三种,无因生没有讲,也可以含摄的方式解释无因生。主要的是自生、他生和共生,其中最重要的是自生和他生,因为共生是把前面两种综合起来。
“法不从自生”。为什么法不从自生?前面分析,自己对自己起作用是相违的,所谓的生是一个法从无到有的过程,或者说应该有能生和所生,如果自己生自己,一方面实有的自己是一体,一方面又要安立能生所生,这是不可能的事情。如果要安立作用,一定是两个法以上才能产生作用,但是只有自己一个法,自己怎么可能对自己起作用?没办法在一个法上面安立能生所生的概念,因此不可能自生。还有,如果自己可以产生自己,就有无穷生、无义生等等非常多的过失(这些过失前面已经讲过)。所以说法不从自生。
“法不从他生”。要安立他生,首先要安立他性,但是因和果之间无法安立他性,因此无法安立他生。上堂课讲过,严格意义上来讲,必须是两个存在本体的法同时存在才可以安立他性,反之,一有一无或者一前一后的法是无法安立他性的。因果是前因后果,前后的特性相当明显,有因时无果,有果时无因,所以永远无法安立因果的他性。无法安立因果他性,又如何能安立因果的他生?所谓的他生一定是安立在他性的基础上,没有他性就没有他生。《入中论》在破他生时,用很大篇幅观察所谓的他性不存在,他性不存在绝对不可能有他生;如果有他生,那么火焰可以生黑暗,因为火焰和黑暗是他性的,就有这样的过失。对方说种子和苗芽是他性的可以生,那么火焰和黑暗也是他性的,也应该可以生,石头也可以生西瓜。为什么?石头和西瓜也是他性的。如果有实有的他性,这些过失是完全没办法避免的。
如果再进一步分析,可以通过应成派的三大理论进行观察,彻底遮破对方的观点。这方面大家以前学过,比较熟悉了,所以就没有必要再详细分析了。总之,如果说他法可以生他法,那么不管是因也好,非因也好,只要是他性的法都可以产生,这有很大的过失,所以说法不可能从他生。
“不从自他生”。不从自他生就是讲共生,所谓的共生主要是裸体外道持的观点,单独的自生有过失,不能生,单独的他生有过失也不能生,裸体外道就把自生和他生和合起来安立共生。他们设计一个共生,想避免自生他生的过失,但是把自生和他生和合起来,也和合了自生他生所具备的过失,实际上仍然没办法生。
我们分析:别别的自生和他生无法生,和合起来仍然无法生。有很多经典的例子,比如说,每粒沙子当中都没有油,把每一粒沙子汇合起来也不可能有油。分开时自生无法生,他生无法生,把自生他生和合起来自他共生也是无法生的,因为它是实有的缘故。实有的法别别的自生无法生,别别的他生无法生,和合起来还是无法生,它并不能有什么变化;如果变化了,分开不能生,和合起来能生,就说明它不是实有的自性,不符合实有的概念。而对方其他支分的理论或许可以放,实有的观点是绝对不能放弃的,就是为了守持实有的观点,对方讲了很多很多支分理论。
中观宗主要的任务就是破实有,如果对方不放弃实有的观点,那么中观宗问:分开时的自生和他生是不是实有的?对方当然说:是实有的。如果是实有的不能生,分开是实有不生,和合起来还是实有的不能生,分开也好,和合也好,没有什么大的意义。所以中观宗说“不从自他生”,共生实际上是无法安立的。
无因生此处没有讲到,无因生是最下劣的观点,如果是无因生,则有诸法恒常有、恒常无等等一系列的过失,在很多其他的经论当中都讲过。
“云何而有生”。如果从四边都没有办法产生,哪里还有第五种产生?绝对没有!要么自己生自己,要么就是其他的法生自己,要么和合生(要么无因生),除了这四个之外,的的确确找不到第五种生。没有生怎么还能说法产生?!
佛教当中讲缘起生,缘起生就是无自性生,是假立的生,并不是实有的生。而前四生都是属于实有生,所以缘起生不能够包括在第五生当中。缘起的生就是无生,包括在无生、假立的生当中。缘起生与四边生完全不相同。
以上观察,一方面是在破对方的观点,一方面通过观察无四边生,可以再次温习或者说忆念一切万法无生的观点。一切万法的确是无生的,根本不存在任何的生因,果法怎么可能成为实有的果法?现在我们能够看到、体会到的一切万法,从生因的角度来讲,找不到实有的生因,或者说真正的生因是不存在的。既然生因不存在,现在我们能够体会到的是什么现象?从最究竟的角度来讲,这一切现象都是不存在的。或者退一个层次来讲,世俗当中这一切现象都是虚幻无实的。为什么是无实的?生因是虚幻无实的,果法不可能是实有的。
一切万法,包括我们的身体、心,所有的情绪、执著,全都是虚妄无实的。上师在讲记当中也教诫我们,对于一切万法无生的实相,应该去好好观察。世间人使用自己的智慧对法作分析观察,实际上都落在戏论当中,没有真正了知究竟实相本质。对于学习中观的人来讲,应该善巧地利用所有不生的道理,作反复观察。
实际上我们的相续就是有这样一种特点,你熏习什么法,熏习了很多次之后就会变成固定的概念,就会习惯于这种观察方法。比如在世间当中学习思辨,学习逻辑推理,之后思想就会朝着形成的模式去发展,最后变成自己思维的体系。现在我们学习中观的理论,虽然也是通过分别念去学习、去了知一切万法的实相,但如果反复使用中观的推理,比如经常看《中论》,《中论》从头到尾都是在引导我们抉择万法空性:一切万法在世俗当中是假象,在实相当中是寂灭的,一遍又一遍地去看、去思维、去观想,我们思维的方式就会朝着胜义谛实相的方向去发展,最后只要一起心动念、一看到法就会想:法是空性的。就完全和以前的想法背道而驰了。
世间上很多人在想其他的法,但是对于学习中观的人来讲,应该对于抉择究竟实相的法义词句作反复观察、抉择。前面曾经提到过,我们生而为人,有敏捷的思维能力,与其使用这种敏锐的思维能力去思维一些对解脱毫无关要的东西,还不如把思维能力放在思考诸法实相上面。我们总是去想,明天会发生什么事情或者以前曾经发生什么事情,但是从来不想:现在的一切万法到底是怎么样的实质?是真正的实有还是幻有?即便我们不想诸法的实相,但是诸法的实相能改变吗?还是改变不了它的。我们想不受苦,但是能够不受苦吗?是不可能的。我们想不死,能不死吗?不可能的。我们想了很多没有用的东西,与其去想这些没有用的东西还不如去观察一切万法的实相。实相每一刹那都在呈现,但是我们每一刹那都没有认知,无始以来它都呈现在我们面前,但是无始以来我们都没有和实相相应,没有通过思维的方式和实相靠近,错过了很多很多认知实相的因缘。佛菩萨和祖师们因为抓住了当下实相的显现,了悟了实相,显现上面成佛做祖了。现在我们虽然活在实相当中,但是每一次都错过实相呈现的机会。现在学习完这个教法,尤其是掌握了系统地帮助我们剥离掉一切执著的方法,还是应该把主要的精力放在思维佛法的真义上面,思维佛法呈现的实相对我们来讲是最有意义的。
通过观察四边生,可知一切万法的确是无生的空性,既然一切万法是无生的,又如何能够安立成坏?无法安立成坏。
辛二(以太过而破)分三:一、宣说太过;二、驳斥离过之答复;三、摄义。
壬一、宣说太过:
大的过失叫作太过,或者说对方不能够承认而又不得不承认的观点,就称之为太过。
若有所受法, 即堕于断常。
当知所受法, 若常若无常。
如果你承认存在有自性的法、实有的法,这个观点就会堕于断边和常边。为什么?因为如果你承许自性有的法,当知你所承认的法就会变成恒常或者无常,恒常就会堕于常边,无常就会堕于断边,有这种过失。
实有宗都承许实有的“所受法”,中观宗说:如果你安立自性实有的法,一定会堕入断常。断常是一个太过,为什么是太过?很多内道的修行者可以承许实有的观点,但是绝对不可能接受常断的观点,因为常断是佛陀在经典当中再再呵斥的。常断见是属于五种见之一,如果你有了这五种见肯定会漂流轮回,它不是真正的中道。在小乘当中,你如果落常落断,都会成为外道见,没办法安立的。对方能够接受实有的观点,但是不能够接受常断的观点,中观宗说,你如果这样承许,诸法就成为实有了,对方不会认为这是一个过失,但如果说你的观点变成常断了,对方则不愿意承认也不敢承认。因为常断在整个佛法当中都是需要遣除、需要远离的对象,如果谁的观点落入常断,就相当于触及到了他的真实利益,见解落入常断是绝对无法获得真实解脱的。
当然常断有很多种,有最粗的常断、中等的常断和最微细的常断(慈诚罗珠堪布在《中观根本慧论讲记》当中讲过,前面我们也讲过这三种常断)。最粗大的常断是外道的观点,比如顺世外道、数论外道抉择到的常断观点。
下面分析为什么堕于常断。“当知所受法,若常若无常。”所谓的所受法如果是实有不变的,一直保持它实有的状态,这个法就会变成恒常。因为实有的法不观待因缘,是不能变化的。如果实有的法观待了因缘,变化了,就说明它不是实有,失坏了它实有的体性。
实有的法是总前提,其存在会有出现两种情况。1、实有的法在以后会变化吗?对方说:不变化。实有的法在后面不变化那就会变成恒常,堕入常边。2、实有的法变化吗?对方说:变化。如果变化,那就是先有而后无,实有的法刚开始是实有存在的,后面中断它的相续,而且是实有的中断,就变成真正的断见。非常符合前面所下的常断的定义。从上面分析可知,对方承许实有、有自性的法无外乎就两种情况,一是保持它的相续,一是中断它的相续,除了这两种情况没有第三种情况。如果一个实有的法保持它的相续一直不变化,那一定是典型的恒常,和外道的神我自性一模一样,以前有,现在有,未来还会有,自性有而且不中断,它肯定是恒常;如果以前有现在没有了,就会成为断见,而且是实有的没有,它就永远不会再出生了。这就是“若有所受法,即堕于断常”的原因。
对方不愿意、不敢承认断常,但是通过他承认的观点分析下来,对方就不得不接受常断的过失。这个时候就会出现两难的境地,如果对方不放弃自宗的承许,就会落入到常断见当中,如果放弃掉自己的观点就和自己的立论相违了。对于中观宗所发的过失,没办法反驳,最后只有接受中观宗的观点——一切万法虽然有显现,但是现而无自性,是虚幻的显现。
中观宗不否认在凡夫人面前,有暂时的因果显现、轮回的显现,但显现的实质到底是不是自性有的?中观宗说,这一切都是幻化一样的法,假立的法,而其他的有实宗认为是实有的法,所以关键就在这个地方。如果承许实有,这些过失都无法避免,如果承许假立,这一切的法都可以安立。在胜义当中不会有实有的观点,而且就是因为法是假立的才可以转变,如果是实有的如何转变?!
转变存不存在?转变在名言当中是非常明显的。我们思想的转变:以前不信佛,现在信佛了,以前是实有宗派的支持者,现在变成了中道的支持者,这些思想转变来自于它是空性的,空性的法才可以转变。还有种子和苗芽之间的转变,世界的转变,山河大地的转变。为什么会转变?因为它是假立的、无实的,无实才会转变。如果是实有的,实有的东西不变化那怎么可以转变?不可能转变。乃至于你自己从婴儿到少年、到老年、到死亡之间的转变,也是因为是空性的缘故才转变的,如果不是空性就不会转变。
因此,像中观宗一样安立一切万法如梦如幻,是假立的,完全符合一切因果规律,不但没有失坏因果规律,而且能够非常善巧地解释因果规律,不管是胜义谛还是名言谛,完全符合二谛的观点。如果承许实有的观点即不符合胜义谛的实相,也不符合名言当中的实相。所以经由观察,只有安立如梦如幻的假立观点。但是众生对于如梦如幻的世俗没办法接受,只承许一切万法实有的观点。实有的观点则落入有无的边,要不然认为法是有的,要不然认为法是无的,除了有和无两种思维方式之外,不可能再有其他的思维方式(亦有亦无是包括在有当中,非有非无包括在无当中,所以四边的思维实际上就是有和无的思维)。众生摆脱不了有和无两种思维的缘故,处在戏论当中没办法真正触及到实相。如果中观师对他说,还有其他的情况出现,他是一概不承认的。
以前根敦群佩大师讲过,如果一个人只认识张三李四两个人,当他确定房子里面有一个人,并且看到李四在外面,他肯定认为:房子里面绝对是张三。因为他只认识这两个。凡夫人思维的方式,如果确定不是这个,那么一定是那个,不是有一定是无,不是无一定是有,让他摆脱有和无两种思维方式,他是做不到的。众生之所以被困在分别念的束缚当中,就是在有和无、是和非当中摆来摆去,永远没有办法出来,再怎么学习世间知识,学习外道的见解,但是总是在有无当中,没办法真正了知万法的实相。
佛菩萨出世要做的事情,实际上就是让众生从有和无的两边当中出离,告诉众生:除了有和无的思维方式之外,还有其他的可能性——不是有也不是无的大空性离戏,这种离戏实际上是存在的。但是众生不认同有离开有离开无的可能性存在。根敦群佩大师讲了个比喻,有些非常偏远的地方,比如以前的藏北,那里的人没有接触过外面的东西,只是尝过牛奶的甜,除了牛奶的甜之外,他不承认任何其他甜味的东西。你要问他:什么是甜的东西?他就不假思索的回答:牛奶。你说:还有其他东西是甜的。他说:绝对不可能!如果他接触到其他东西,就会慢慢了知,除了牛奶之外还有其他可能性。
佛菩萨告诉我们,除了有和无的执著之外,还有其他的可能性——离开有离开无的空性。佛菩萨在经论当中再再地告诉我们真相,帮助我们摆脱有无。但是如果我们根性不到,当说空性存在,就又变成分别心抓取的对象,认为空性是有的;当说一切万法没有,分别心又认为一切万法是无的,还是没有离开有无边。真正彻底地离开有无边是非常困难的。有时候我们认为已经离开有无边了,但是真正分析,现在我们所抉择的空性到底是怎样的状态?很多时候是:要不然认为空性一定是存在我们相续当中,是有的状态;要不然就是认为空性一定是没有的,什么都没有,还是落入在有无边当中。
但是学习空性落入的有无边,和完全没有学习空性的那种有无边,还是有本质上的差别。我们现在对于空性的总相,大概有了一点点了知,还要懂得怎么样去修持。怎么样去修持?首先修单空,让我们的分别心落在空性边,通过修空性把一切实执泯灭掉。虽然还不究竟,还是落在戏论,但是这种戏论比起前面总的戏论已经前进了一步,可以说已经减少很多了。后面把一切的实执泯灭掉之后,再回头把空性泯灭掉,空性也是假立的、不存在的。把空性泯灭之后,所有的分别念就会寂灭,当我们息灭掉了一切的有无之后,这个时候本来离戏的空性、无始以来陪伴我们的最亲密的朋友,或者说无始以来本具的智慧,就会全体呈现出来。这个时候就不会再有任何的迷惑,就称之为觉悟。
一个人觉悟称为圣者,所有人觉悟,则是一个觉悟的团队、觉悟的社会。如果是一个觉悟的社会,就不可能有很多负面的情绪,比如说极乐世界、邬金刹土等等,这些都是属于觉悟的社会,所有人都是觉悟者。为什么说他们只有快乐,没有痛苦?不存在痛苦的因,不存在迷惑的因素的缘故。现在这个世间当中觉悟者很少,只有个别的觉悟者,他返回来度化我们,帮助我们觉悟。我们接受圣者教化,为什么要尽量(或者说百分之百)依教奉行?如果认定了一个与自己有缘的上师,就要依教奉行。因为他做的任何事情,都是在帮助你觉悟,帮助你打破任何执著,他也许使用你能够接受的常规方法,也有可能不使用常规的方法,但是他所做的任何事情,都是让你逐渐逐渐趋向于觉悟,就是为了这个目标。
有时候太过于以自我为中心,就会离觉悟的道非常远。这也是我们修行过程当中会出现的问题。有时候上师会使用常规的方式调化,常规的方式就是一般人认为比较神圣的方式。比如释迦佛出现世间就显现比较神圣的方式。为什么很神圣?剃了光头,穿了袈裟,赤着脚拿着钵盂到处去化缘,过着让我们觉得很神圣的生活,我们一看就能够生起信心。为什么他会这样示现?因为绝大多数的人都有这种概念,认为只有这样的生活才是很神圣的。如果过其他生活众生不一定会认同那种教化方式,“教主应该是这样的吧!”大部分人有这样的想法,能够接受这种神圣方式的缘故,佛陀就显现了非常知足少欲的形象,还有很多声闻弟子也显现了知足少欲。这方面就是常规的调化。
还有一种是非常规的调化,上师不一定显现所谓的神圣形象,他也许显现屠夫的形象、妓女的形象,也许是显现大富者,而且妻妾成群,每天花天酒地的形象,但是他显现这样的形象也是帮助众生。有一部分可以直接接受实相的人,任何方式都能作为他的教材,上师就可以使用任何方式,不会局限于只是用所谓的神圣形象调化了。宗萨钦哲仁波切讲:一般来讲,化身佛调化的弟子都是最难调化的。为什么最难调化?所调化的弟子只认同一种或者很少几种神圣形象,像前面讲的,佛一定要出家,一定要剃光头,不能穿鞋,一定要拿着钵盂到处去乞讨。他们觉得这样的生活很清净,就会对佛陀生信心。佛陀调化这种人,就意味着很多方法不能用,局限性很大,只能用很少的一些方法,所以要调化他们是非常困难的。
而对于上根利智者来讲,他们的心态是比较开放的,任何东西都可以作为教材。对他们调化的方式,上师就不一定显现神圣的形象,任何东西都可以调化,烦恼、受用可以作为教材,愤怒相、寂静相也以作为教材。这种弟子非常好调化,什么都可以作为调化的对境,什么都可以令其趋入实相。所以,密宗当中使用的方法,就不一定强调你一定要怎么怎么样,密宗当中的导师不一定显现成佛陀那样神圣的形象。但是显现神圣形象也好,不显现神圣形象也好,就是让众生觉悟的。只要能够觉悟什么方法都可以用。哪个方法不是清净的?实际上对于上根利智者,什么方法都是清净的;但是对于下根者来讲,他就不这样认为,他只是认为某些法是清净的,只有通过这些法调化,所以他入门的路非常窄,佛调化这种众生相对困难得多。
调化上根利智就简单得多,因为任何法都可以作为教材,都可以指点心性,让他觉悟。因此出现了小乘教义、大乘教义、密乘教义,出现了很多很多不同的方式。有时候讲密乘当中似乎很复杂,实际上不是很复杂,任何东西都可以作为坛城,任何法都可以作为本尊,任何法都是调化的方式,虽然显得复杂,实际上是最简单的。小乘显得很简单,但实际上是很复杂的,因为只能够使用这些东西来调化,超越这个范围就不行了。宗萨仁波切说,如果一个化身佛不是显现释迦佛那样清净的出家相,而是显现三头六臂的相,拥抱着佛母的相,有一万八千只手的相,那很多人不一定能接受这种形象。为什么不能接受? 因为在一般人的概念当中,他有神圣与否的分别执著,他认为只有神圣形象才符合于法界,符合于修行,除此之外都不符合。所以从这个角度讲,难以调化或者很好调化,主要是根据所调化的因缘、根基不同,有很多很多不同的情况。
佛菩萨出现在世间当中是让我们觉悟的。觉悟的方式有很多,现在我们主要是通过中观的推理,来打破我们内心当中的有边和无边的执著。佛菩萨所做的最重要的事情就是这个,除此之外,没有什么更重要的事情。单单是这个事情,很多人都不愿意接受,佛菩萨为了调化众生,也是显现了很多其他的调化方法、仪式、仪轨,让众生逐渐逐渐修学。但真正要开显的最重要最核心的问题,就是一切万法的究竟实相,让众生离开有无边,把非常复杂的分别念,逐渐逐渐寂灭到本来不生的法界当中。
宣说太过让众生认知到,如果认为诸法实有,则有这么大的过失,所以不能执著诸法是实有的、有自性的。如果众生能够接受一切万法并不是实有,那么就能够逐渐离开有边和无边,趋入诸法实相。
今天讲到这个地方。
所南德义檀嘉热巴涅 此福已得一切智
托内尼波札南潘协将 摧伏一切过患敌
杰嘎纳其瓦隆彻巴耶 生老病死犹波涛
哲波措利卓瓦卓瓦效 愿度有海诸有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