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礼本师释迦牟尼佛!
顶礼文殊智慧勇士!
顶礼传承大恩上师!
无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 愿解如来真实义
为度化一切众生,请大家发无上殊胜的菩提心!
前三堂课我们依靠佛法讲到了如何面对痛苦、以及金钱还有爱情。在这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上师的开示,依靠佛法来谈一谈“幸福的根本是什么?”
整个核心部分就是必须通达空性,获得永恒的大安乐。如果说没有通达空性之前必须要依靠大乘的利他精神才能够获得幸福。尤其佛法讲一切快乐的根本是利他,一切痛苦的根本是自利,因此,大家应当将幸福建立在帮助众生上。
这是核心部分,当然对这行文字对大家现在体会并不深刻。通过我们讲完之后,再回过头来看这句话,大家会有提货灌顶的感觉吧。
接下来想说下面一个问题:作为我们众生来讲每个凡夫人,小蚂蚁有小蚂蚁的幸福,婴儿有婴儿的幸福,成功人士有成功人士的幸福,乃至于乞丐有乞丐的幸福。我们曾经中央电视台也调查民意:“你幸福吗?”对于这个问题可能或许有的人说:“我的幸福是我自己的事情,你干嘛侵犯我的隐私,问这个问题?”或者有的人很茫然的说:“我何来幸福呢?我是一个打工仔,什么都没有,要家没家,要孩子没孩子。只剩一人流浪在外,哪里来的幸福呢?”所以很茫然。
不管怎么样我们每个人生下来第一天开始,乃至于没有脚的蚯蚓,一切的蚂蚁都是追求幸福的。
我们的幸福感到底来自于什么呢?肯定我们每个人的答案是不同的。每个人多多少少不管怎么样都会有幸福的。所以幸福感来自于什么这一点我们会分三个方面来进行分析:
第一个就是讲到认识幸福;
第二个就是欲求幸福,应当借鉴佛法的智慧;
第三个是幸福的小窍诀。
讲这三个内容大家要注意一下,尤其是新的辅导员要注意,我们应该结合上师的开示的讲记把长行文当中的内容归纳出来,结合这个小标题,列个提纲或者科判。
一、认识幸福
在认识幸福当中上师讲了哪些内容了呢?讲了两个观点:世间观点和佛法的观点。
世间观点,什么叫幸福?是说来自于金钱、爱情和地位。一切的一切只要拥有这些的话就叫幸福了。而佛法的观点是说,幸福的根本是心,上师在这个地方是以唯识宗“万法唯心”的观点来说到的。
1、何为幸福
1.1 世间观点:来自金钱、爱情
对于什么是幸福,对世间的观点确实是众说纷纭的。不管有人说是幸福来自于金钱,或者说是源于爱情,或者说是在于地位。这是世间说法,我们也不可否认。这种叫做幸福吗?这也是叫一种幸福。但是幸福和金钱、爱情、地位有必然的关系吗?这是我们需要了知的和关心的问题。
1.2 佛法观点:幸福的根本是心
在佛法当中讲到幸福的根本是心,我相信这一点大家会重复的。但是为什么说幸福的根本是心呢?上师在讲这个观点的时候是从唯识宗“万法唯心”的观点来讲到的。
我们稍微来分析一下。举个例子:现在呈现在大家面前的是个瓶子。这个绚丽的瓶子从各自不同的角度来看,瓶子的本身是没有任何改变,但是如果我们有一百个人去看瓶子就会有一百种不同的判断。比如说有的人说这瓶子很漂亮;有的人说这瓶子很土;有的人说这瓶子又矮又胖不好看;有的人认为这瓶子很结实等等有不同的观感。这个说明什么问题呢?甲对这个瓶子的认知不可能出现在乙的认知当中。那就说明每个人对万事万物的认识都和自己的心相关。如同说一个女孩,有的人说她特别漂亮;有的人说她也就是一般;在牦牛的眼里看起来她比不上母牦牛好看;在老虎的眼里肯定比不上老虎好看等等。
所以在这个过程当中,唯识宗就说了:一切万法都是自心的一种显现。如果不是自心的一种显现,在外境当中有真实存在的本体,那么任何人看它都应该是固定的认知。牦牛看、猴子看、老虎看、人看都应该觉得这个女孩非常的漂亮,但是事实并不如此。所以通过这一点就知道的,一切万法都是我们心的认知,一种显现而已。除了我们的心以外不存在独立自主的外境。
另外一点简单给大家推理一下。举个例子:现在大家面前呈现的是瓶子,这个瓶子我们来分析一下,是不是我们每个道友用眼睛去看的呢?是的!如果眼睛,这个眼识和外境是一体还是他体?如果说你的眼识和这个瓶子是他体的话,你不可能看到瓶子。为什么?因为瓶子是无情法,是色法,是物质。而我们的眼识是心法,属于精神领域的法。他们是两种完全不同的体系。
即使我们的心识和外境是别别他体,如果还说能够看得到的话,我们说是不合理的,为什么不合理?要么柱子不可能跑到眼睛里面来,也不可能眼睛跑到柱子上面去。他们的关系是彼生相属的关系,就像种子生芽果的,妈妈生孩子这种关系。如果是这种彼生相属的关系,我们来观察行不行呢?其实不行!为什么呢?因为当外境,比如说我正在看瓶子,其实前一刹那瓶子已经灭了,灭了之后我第二刹那才会产生眼识,那就说明我第二刹那产生的眼识根本就不是第一刹那瓶子的对境。因为它(瓶子)都灭掉了。
如果说瓶子不灭,你说我正在看瓶子,那是不合理的。为什么?正在看瓶子,你之所以要看瓶子,就是通过瓶子来引发你的眼识。就如同借助种子产生芽果。现在如果芽果已经有了,我要种子干嘛?同样如果我已经产生眼识,眼识和瓶子同时存在的。我的眼识都产生了,我要对境干嘛?本来通过对境才能引发眼识,所以都不合理。这些观察很细致,可能道友们以前没有思考过。
如果说我们看瓶子,和我们,我的识是同体的话也不行。为什么?同体相属的关系必须是同一个本体。同一个本体,要么我心法(精神的法)变成了色法(物质的法);要么物质的法变成心识的法,这是不可能的。任何事物是不可能随随便便改变它的本体的。所以都不合理。因此就明白,确实外境真的不存在。你所见到的瓶子,其实就是你的识,就是你的心而已。
幸福的根本是心进一步来说,就是说佛法的观点当中,我们来进一步鉴别快乐和幸福的差别。既然讲万法唯识,这个唯识是阿赖耶识。幸福根本是心,而这个心又是什么?这个心就是第六意识。幸福的根本是心,心就是第六意识的思心所,而不是眼识,耳识,鼻识,舌识,为什么?因为在第一堂课当中讲到怎样面对快乐,快乐它是一种乐受,乐受它是怎么引发的呢?乐受我们说是有很多,尤其《俱舍论》也有讲,于我们的比如说遇见的众生它指的是于无分别识所引发的一种乐受。比如说身的乐受,身体的乐受,还有眼识,我看到一个很漂亮的鲜花,然后引发很愉悦的乐受。这是无分别识的乐受。
那么意识的乐受它是分别的。怎么分别呢?也就是说他无论吃得不好,穿得不好,住的地方也不好但他可以很开心,很快乐。这个就是精神上的一种感受,一种快乐。精神上的这种快乐就是和意识相应的喜受。喜受和乐受是不同的。喜受一般遇见来说很有和我们的意识相应所引发的一种受就叫喜受。色界天是有喜受和乐受。所以快乐和幸福是不同的。快乐是眼、耳、鼻、舌、身在感受外在物质所获得的视觉、听觉、触觉等五根识的乐受。有的时候你看我们特别饿的时候,吃一顿饱饭,特别幸福。其实那个时候应该是我们通过鼻子闻到香的味道;舌头品尝非常柔软的舌处;身根得到了饱足的感受。这些来说其实是种乐受。但是我们会把乐受和幸福混为一谈。
乐受不等于幸福。
2、对幸福的误解
对幸福的误解在这个地方有几个方面:1、误解的原因,是因为没有认清幸福的本质;2、误解的表现,误解的表现有三个方面:
一、现代幸福哲学
他们认为满足暂时身心需求=幸福。满足暂时的身心需求就等于幸福,相信大家对于这句话可能应该很好理解。就是我现在饿了,吃顿饱饭这就是一种幸福。当我的身体突然被雨浇湿了,换件干净的衣服,这时候就感觉幸福。所以满足暂时身心的需求等于幸福。我们进一步来分析它的观点。根据现代幸福哲学来讲幸福的定义,就是人们的渴求在被得到满足,或者部分被得到满足的感觉是一种精神上的愉悦。
他们的幸福理论是什么?是这样推理的:说,人的本性是不满足的,所以通过欲望推动社会的发展。人类的本性是追求满足,而幸福就是渴求被满足后的结果,那么追求满足就是追求幸福,所以人的本性就是追求幸福。人的本性它是不满足的,不满足就导致了人们要渴求,渴求一旦获得了满足,人们就获得了暂时的幸福。
所以在这个地方上师老人家说:暂时的身心需求。那就说明这个幸福是暂时的,根据现代幸福哲学所讲到的定理来讲,我们就知道,幸福的感觉全都是暂时的,因为人的本性是不满足的。那就决定人们不可能获得究竟的幸福,终究的幸福,因为它人的本性是不满足的,不可能究竟满足的。只能是暂时被满足了,暂时的满足当中获得了幸福感。所以幸福的感觉都是暂时的。随着时间的流逝,每一个幸福的感觉都是会消失的。但是因为不满足是人的天性,所以,人们会继续寻求新的渴求,寻找新的幸福。
所以上师后面也讲到,为什么有的人买个小房子,刚开始很新鲜很开心,一段时间之后就会觉得有不过如此。婚姻也是这样,没结婚的时候,结婚之前很憧憬婚姻,一旦结婚没几个月,或者没几年之后就平淡了。
根据幸福的理论来讲因为满足了渴求,满足了渴求之后你的幸福感就会抹杀了。上师举了例子:2009年英国举行“谁是最幸福的人”征文比赛当中讲到了四个例子。这四个例子咱们不放过,好好来分析一下。
u 成功完成一例手术的外科医生;
u 在沙滩垒城堡的儿童;
u 给婴儿洗澡的母亲;
u 是与心爱的人走上红地毯的新人。
这四种都是在很多论文当中选出来的,承许为是最幸福的人。为什么他们是最幸福的人?我们来分析一下。大家承不承认他们是最幸福的人?应该承认。
当我们看到刚刚出生的婴儿,被妈妈抱在怀里的时候。还有幸福的一对新人,洋溢着很幸福的笑容的时候,我们都觉得他是幸福的,确实是幸福的。现在咱们分析一下,为什么医生、儿童、妈妈、新人他们是最幸福的呢?这里面有共性。根据当代人学家张荣寰他在2007年他定义的幸福:幸福是由于我们的人格的一种满足。
比如说我去赈灾,长江之星,我去救的过程当中宁可把我的一些氧气的设备自己不要,给别人用。这时候我完全产生凌然大气,人格上的满足,这些公益事业的实现,赈灾等等。这时候体现出来一种很多的利他的这种精神。比如说医生为什么说是最幸福的呢?因为他成功的完成了一个手术。这个成功的手术救助了病人,实现了他的理想,救死扶伤的理想以及病人得以救护。这样的事业确实是他有满足感。人格上的满足感。
结婚的新人,走上红地毯的新人,还有一种幸福是说人与人激情的热流从心河驰向爱之深海的温馨。这个肯定也是很幸福的。
还有一种当人们付出责任的汗水,这时候也会收获幸福。
还有善良和单纯也会收获幸福。
所以通过四种情况我们就知道。像妈妈爱孩子,妈妈爱孩子也是一种爱,从她的爱当中流落出来的一种温馨。所以从这个地方来说都是打动人心的。确实都是幸福的人。
这种幸福在名言当中也不可否认。但是我们要进一步去破它。为什么要用佛法去破呢?下面来看一下,在这个佛法的观点来看一下。
这个外科医生他实现的是救死扶伤的理想,而且有公益的事业得到人格的极大的满足和成功感。但是这次手术的成功,如果下一次同样的手术他失败了呢?
再来看一下儿童,也是这样。他的沙滩城堡被海浪吞没他的幸福还在吗?也不会在。
给婴儿洗澡的母亲,如果突然洗的时候死掉了,或者还在长大后不孝顺,马上就会痛苦。
还有结婚的人,新娘死去,或者婚姻不如意,他会幸福吗?都不会。
道友们说你这样破我不承许,因为我们所谓的幸福感是暂时的,确实正在给婴儿洗澡的母亲,在那一刹那就是幸福的。至于孩子长大孝不孝顺,那是未来的事。当下就是幸福的。对于这一点,我们怎么来看呢?如果这样讲,当时你不能说你未来的痛苦和现在的快乐没有关系,未来的痛苦和现在的幸福成正比例。现在妈妈对这个孩子付出了多少的爱心,收获了多少的幸福;未来当这个孩子离她而去的时候,她就会感受莫大的痛苦。
同样结婚的一对新人,如果当初他们俩在一起不觉得快乐,分手之后他也就不会有什么痛苦。所以这叫变苦。快乐和痛苦成正比。在现在看起来是非常快乐的,其实蕴藏着痛苦。在佛教无常的角度来讲到的。
这个地方再来说的话幸福的根源就是讲到,是什么?就是我们进一步来破,他刚刚讲到满足暂时的身心需求等于幸福。我们进一步来破它。 是不合理的。
第一个,我刚没有否认名言当中的就是妈妈爱孩子的幸福,医生对病人手术成功的幸福都不否认。但是这种幸福真的是暂时的。进一步进行观察也是不可靠的。为什么?
1、幸福的根源如果是来自于渴求,人类的渴求是无限的,而满足身心需求的资源是有限,所以,这样的幸福注定是痛苦的。一种欲望的心态,渴求无限的心态怎么可能会快乐?就像前两天给大家分析的爱情一样,时时刻刻憧憬爱情,期盼恋人的心情是焦灼不安的。在焦灼不安当中何来快乐可言呢?但是很多人把这种当成快乐。
2、渴求基于对自我或者人类的满足,因为他说人类的本性是不满足的。我们对于幸福不断地通过身心暂时的满足,暂时的幸福。渴求就是因为自我存在,为维护自我的尊严,人类满足的时候我们才会渴求。例如杀生达到我们的饱足的私欲。所以自私自利的心不可能有真正的幸福;自私自利的心它会导致人类的灭亡,会摧毁整个资源。
举个渴求自私的例子。比如说我有一辆车,如果我是在我们村第一个买车子的人,我的那种虚荣心,我的成功感,特别满足。但是我同样也买车了,但是我不是在咱们村第一个富起来的人,我是最后一个买车的人,我觉得没什么幸福感。也没什么可炫耀的,因为大家都有车了。我是最后才买上的。所以在这个过程当中比较而言,这就是自私自利。
同样的再举个例子。公司发奖金了,每个人发5000块钱,每个人平均5000。如果你不知道每个人平均5000,当财务总监通知你去领工资的时候,额外说给你发奖金5000,你以为就你一个人的时候特别开心,特别幸福。后来你不经意的问了一句:是我一个人有,还是大家都有?如果告诉你大家都有,瞬间你的幸福感就没了。
所以我们说这个渴求,就是人必须基于自我。自我得到了极大的满足之后,能够凸显自己的时候,才会有真正的幸福感。名牌,穿件名牌,没人夸她,今天也没人注意她。谁也不觉得比平常漂亮到哪儿去。然后她会觉得怎么没人注意我呢?在别人面前走来走去,甚至也会去问别人:会发现我今天有什么不一样吗?别人说也没什么不一样。她的幸福感也没有多强。但如果说她刚刚进办公室的时候,所有的人围着她说:“你今天穿件那么漂亮的衣服,还是名牌,好贵“。这时候她会极大的一种虚荣心的满足。飘飘然就这样会升起来。
所以这个地方就很清楚,幸福感完全是基于对自我的满足,包括爱情。爱情前面讲到了,它是心理和生理等等的满足,自我的满足。要找一个长得好看的,不单单是拿出去体面,家里面也说得过去等等。还有很多方面,所以即便他对你很好,但是长得太不好看,拿不出手这时候你可能会放下这段婚姻。所以很多时候我们可以分析一下,真的完全是出于自私自利心的满足。对自私自利心的满足有多重,你的幸福感就有多重。
3、万法无常!我们梦寐以求的幸福一旦失去了你就会痛苦的。所以面临分手就会黯然神伤,就会痛苦。
第二个,从现代幸福哲学里面也有这种观点说:离开痛苦就是幸福。甚至有的人说痛苦是幸福的前提。好,我们来看一下,离开痛苦就是幸福这样的观点合不合理呢?
比如说:饥肠辘辘的时候饱餐一顿,身心获得暂时的满足,这是不是幸福?还有想上厕所,憋急了,找不到厕所,突然好不容易找到了厕所,那时候找到厕所酣畅淋漓去大小便一通,就感觉特别幸福。那这个是不是幸福?很多人说会是幸福。因为他离开了痛苦就是幸福。
好,我们接下来分析,对来看痛苦就是幸福的观点确实也有。在现代幸福哲学当中它也讲到:渴求度是与幸福感成正比的。如果我们获得幸福的经历越曲折,比如说求婚,这个过程非常曲折,婚姻,恋爱经历了很多波折,最后两个人终成眷属的时候对结婚的渴求相应的变大,当结婚的那一刹那幸福感就无限的扩大。如果两个人平平淡谈,婚姻幸福,恋爱的时候也没有什么波折,平淡。那么对结婚的渴求,结婚当天幸福感也不会很大。
举个例子,比如喝水。在正常情况下,喝水是不会给人带来快乐和幸福的。但如果在你很渴的情况下想喝水、身边又有水的时候,这时喝水的感觉就是”快乐”,很爽。但这时的感觉还不是幸福的感觉,如果你想喝水,还颇费周折。比如你在沙漠里旅行,迷失了方向,而身边又没有了水,在你口渴难奈,身体虚脱,生命面临威胁,希望几乎绝望的时候,突然有了水,有了救命的水,你喝到水的感觉,就是幸福的感觉,这是一种巨大的幸福,幸福得能让你哭,让你笑,让你捶胸顿足,让你狂呼呐喊。像咱们奥运会的比赛运动员得到金牌的时候就是这样。这种幸福就是和离开痛苦成正比的。就是他在获得冠军之前,比赛经历了多大的痛苦,身心就感受多大的痛苦,然后终于获得金牌的时候,他的幸福感就非常的强烈。
像高考,这两天学生高考,学生为了高考身心消瘦,付出了多大的努力,甚至撕书(当然这是不可取的。),经过他们这种痛苦后换取大专院校录取通知书的时候他会非常的幸福。所以离开痛苦确实就等于幸福。于是追求幸福的过程当中,痛苦越曲折,渴求越多,幸福感就越强。
幸福感与渴求度成正比。当人们对某事物没有渴求时(也就是渴求度为零时),那么,某事物也就不会给人们带来幸福。比如上师讲了四个例子:
有人说离开了痛苦——我现在头特别痛,过一会儿头就不痛了,头不痛了,他说这就是一种幸福。
海伦•凯勒:他是失明的,天生失明,他说如果有三天光明,我就会很幸福。
南非前总统曼德拉:他说坐牢时每天晒半小时太阳,变得很奢侈,他说每天晒半小时太阳我就很幸福。大家会发现这个有前提条件,如果每天晒太阳不觉得幸福,但是坐牢面对的就是高墙,这样的话偶尔放个风,呼吸一下新鲜空气晒半个小时太阳,对他来讲特别的惬意。所以这个地方有个前提条件:渴求度。他正在感受有20多个小时没晒太阳的痛苦,所以感受晒半个小时太阳的幸福就尤为珍贵。为什么我们身边的朋友总是不珍惜,而是怀念儿时的朋友?就是这样。
所以在这个过程当中我们要清楚,我们长期的失明没有光明的痛苦,如果有三条的光明,那这当然就是幸福了。如果长期头疼,如果有三天头不疼,那就很幸福。
这个学过佛教的道友都应该清楚,在我们看起来这是什么?我们来破一下,我相信你们很聪明。这就是我们第一堂课讲的“怎样面对痛苦”当中的一个问题。其实你刚刚所说的三天的光明,和头不再痛,以及晒半个小时太阳这就叫什么?整个黑色底色当中的小白点。人生的底色是痛苦的,苦苦变苦行苦遍三界。偶尔痛苦得以缓解呈现的是一种快乐的形态,所以我们被快乐欺骗了。其实快乐是坏苦,它是把暂时的乐受作为乐,这是坏苦的本性。但是众生却对这个坏苦贴上幸福的标签以此来迷惑。快乐是痛苦的伪装。
《宝鬘论》:“身体之乐受,痛苦伪装已,心想之自性,唯由分别改。”也就是说,人们所感受的乐受它不是真正的安乐。举个例子:
咱们坐久了,尤其你们坐车来很清楚,坐十几个小时,偶尔放个风下车把腿站一站,大家感觉很舒服,站起来很舒服是缓解你长途坐车的疲劳的痛苦。坐久了咱们脚都会肿。站起来感觉很流畅很舒服。其实那只是缓解你的痛苦而已。如果你没有长期坐汽车的痛苦,何来站起来的片刻的快乐呢?你可能会以为说:“去学院最美好的幸福就是坐车的过程当中,居然可以下车站一会儿,那是我最幸福的事情!”那就说明你对坐十几个小时的车太痛苦了,对站的片刻你会非常怀念。
所以我们遭受饥渴折磨的时候,依靠饮食使痛苦自然减轻,这些都是假象的快乐。所以离开痛苦=幸福。或者是幸福把痛苦包装了一下叫幸福而已。换个例子:
一杯盐水,浓度很高,但是我现在把它稀释一下,换一个容器,换大一点的容器把它加点水稀释一下,好!这个时候感觉痛苦减轻了,对不对?其实还是盐水,你没有离开盐水,只不过稀释变轻了而已,你把变轻理解为暂时的快乐,就像我刚刚举个例子。
我们长期睡眠很少的人特别渴望睡觉。如果生病了天天在医院躺着,你觉得特别折磨你,天天恨不得直立行走。天天又蹦又跑的。
所以生活当中没有自相的快乐,有的只是自相的痛苦。一切的快乐都是我们的所谓的痛苦它的力量慢慢减轻的时候而显现出来的。这是坏苦来着。
第二个问题,对于失去光明拥有光明是最幸福的事,对于拥有光明的人不会觉得最幸福,如此说明什么? 幸福的根本在于心!不在于是否拥有光明?
第三个问题,以上如果离开痛苦=幸福,他们的幸福观能成立。我们可以分析一下,其实我们很多人都可以活在幸福当中,对不对?比如说:我们每时每刻离开痛苦,当我饥饿,我吃饱饭了我就幸福。当我肚子疼,吃点药止痛了就是幸福。我们随地感受幸福。但是很多人没有觉得自己很幸福,依然觉得自己不幸福。
第四个问题,这个问题是大家司空见惯的,过年的事。小时候咱们过年,看穿新衣服,盼着发压岁钱,感觉是最幸福最幸福的。现在很多人说,现在过年的幸福感不强了。为什么?这就是因为物质贫乏的痛苦少了。那时候过年才吃点肉,平常很少吃肉,在这个过年过程当中,感觉最好吃的,最好看的,最好穿的,然后父母亲对我们最好的语言,那个时候全都会呈现。现在物质发达了。天天有什么好吃吃什么,有什么好穿穿什么,有什么名牌买什么。对过年的期盼就减弱了。没有物质贫乏的痛苦,就没有向往,没有期盼。我记得我小时候掰着手指头数过年,倒计时有多少天多少天,期盼着那一天可以穿新衣服,很开心。但是现在没有,想穿什么就穿什么,所以说明我们的乐受变得平淡了,就不觉得幸福了。那就说明一般世间人离开痛苦=幸福,这么说也可以成立。但是我们刚刚分析了。分析一个什么问题呢?这个幸福感另一方面证明了,幸福和金钱,物质没有关系。
如果说是按照现在的条件来讲,我们过年物质极大的丰富,天南海北你想吃什么都能买得过来,但是咱们反倒不幸福了。怎么办咱们都不满意,不断地吐槽,说明什么问题?人们的精神提高了,物质也提高了,在这个过程当中,如果精神往上提的时候很多时候你得不到满足的时候就没有幸福感。
所以通过这些地方的分析,说明世间人的幸福观,所谓的现代哲学,大家,现代哲学确实是平心静气的以佛教的观点看起来的话不堪一击,都是不究竟的,都是在苦苦和坏苦当中,尤其是坏苦来寻求幸福。
第三、世间观点:外在某个标准的达到 = 获得幸福
世间观点在哲学启蒙的时候,最开始的时候,其实都那么认为。幸福就等于外在某个标准的达到。比如说获得金钱、获得地位、获得美貌,这是最开始的。其实哲学发展到现在很多研究哲学的人(比如经济心理学)他们都认为幸福是一种心态。不会认为幸福=物质,当然幸福=物质是最开始哲学家那么认为,现在的人也有那么认为的。尤其我们中国现在很多人都认为有了钱就拥有一切。 即便婚姻不幸福,长得丑,不管怎么样只要你有本事能挣钱就行。所以现在拥有金钱就是拥有幸福的话,这是现在世间人的观点,尤其代表我们现在。
达到外在某个标准是不是等于幸福呢?我们也客观的观察一下。上师在这个地方一共讲了三个观点:
观点一:获得金钱就等于获得幸福。
观点二:获得住房就等于获得幸福。
观点三:获得某个环境就等于获得幸福。
我们来分析第一个情况:幸福的根本是金钱。幸福的根本是金钱吗?拥有金钱就拥有幸福了吗?从两个方面来说,我们的幸福和金钱有一定的关系,但不是决定的关系。有时候幸福确实和某些物质有关,有时候和物质没有关系。所以在这个地方要清楚幸福不属于物质范畴,是精神领域,是内在的一种感受。所以说明我们说金钱不能够决定你是幸福的,决定幸福的唯一的因。有些穷人就活得非常开心。咱们出家人每个月350块钱,每天白菜、土豆吃得也很开心。每个月也不觉得缺什么少什么。这是在城市里面是不可想象的。但是修行的人也好,穷人也好,修道这样也很开心,也很幸福。所以金钱跟幸福不成正比。
再来看第二个观点:幸福在于房子的拥有。我们通过两个方面来破它。
1) 世间理论:是世间现代幸福学理论,刚刚讲的时候对这个物质财富的渴求,物质财富的增加,你的资源增加之后人类的资源越来越少了。这时候你能获得幸福感的次数也越来越小。举个例子:
我是一个学生,我从60分起跑线开始起跑,不断地增加分数70、80分。当我70分、80分往上增的时候我很开心,增加到100,没有什么可增加的时候,我的幸福感小了,反而压力大了,我已经到顶端了,我已经100分了。我没有再增长的空间,反而害怕别人赶过我夺得第一,所以压力无穷的增大。但是相反我60分起点的时候我反而很幸福。为什么?因为我本来就落后,我们每天往前增进的时候,70分、80分往上长。这时候我获得的资源很多,我的幸福感就很强,但是当我的财富增加,分数增加到一定阶段的时候,不能再增加的时候,像亿万富翁,为什么他们幸福感越来越少呢?当他认为他的幸福感来自于财富的增加的时候的话,当它增加到一定的时候、没有再增加的空间的时候,那他的幸福感就没有了。所以我们说是随着人们物质财富的增加,人们渴求的资源越来越少。在物质财富方面能够获得的幸福就越来越少,我们获得幸福的成本也越来越高,因为资源越来越少,少量的资源被更多的人去攫取的话,获得幸福的成本就越来越高。所以同时我们对地球资源的消耗,对环境的破坏也越来越大。懂了这个道理之后,所以经济的发展唯一增加的就是财富,幸福没有随之而增加。这是世间理论来破除幸福在于房子的观点。
2) 用佛法来破。有限的资源跟不上内心欲望的无限发展。有了小房子想要大房子,这是一种欲望之心,而且这里面还加了我执,自我的满足感。刚刚已经分析了,所以在这我刚开始村子里面谁都没盖砖房。首先起来小二楼,这时候你很开心、很幸福。后来整个村里都盖小二楼的时候,你的幸福感也没有了,这时候你恨不得在城市里搞个房子。到了县城,在县城里有大房子的话,这时候你也很幸福,因为你是第一个到县城里去的人。尤其过年的时候开着车,回家的时候特别风光,特别开心,特别幸福。后来有的人,村里的人比你更好,甚至跑到深圳、广东、北京、上海一线城市去了。这时候你的幸福感就失落了。你恨不得去别的地方买更大的房子。即便你在别的地方有了更好的房子之后,你依然不会觉得开心。为什么?一个是欲望心,一个是你的我执还在,你的比较心还在,竞争心还在。你怎么会快乐?就像佛陀讲到的,你心里面有一条嗔恨心的毒蛇、竞争心的毒蛇、计较的毒蛇、你怎么会快乐?不可能会快乐的。所以很多人其实不是房子够小,不是房子够大,最主要就是因为你的心,我们的欲望太多,所以房子承载不了欲望的翅膀。因此就很痛苦。颜回说一石食一瓢饮就够了。
下面来说第三个观点:幸福在于所处环境。
这一点举个例子:现在普遍认为在一线城市的人是混得比较好的,比较幸福的。但是在美国他就觉得住在偏僻的郊区才幸福。那就说明这个地方中美的差异就知道了,幸福感的认知是不同的,是主观的,不是客观的。幸福是主观认知,不是客观的。
还有比如说高考。本来依靠我的成绩,完全可以考上清华。但是我没考上清华,我们这一帮朋友都考上清华,就我没有考上清华,我考上了浙大。这时候我不会觉得幸福的,反而会很失落。因为我觉得清华代表一种标志。同样我到某个品牌公司,上市公司,觉得挤进那个环境,像进好莱坞一样,我特别有身份。一旦没到那个环境我就很失落。
这一切说明金钱、房子、环境全都是为了满足自己的虚荣。刚刚说了幸福就是所处的环境、住房、金钱,这一切不是为了满足自我的虚荣心吗?和炫耀成功的心理吗?如果这些心理加在里面而渴求推动力,确实有种渴求这种欲望推动你的话,有了10万想有20万,有了20万,想有100万,有了100万想有千万,有了千万想有上亿资产。这样推动之后,这个社会会发展。但是带来的是什么呢?带来的是幸福吗?没有!人们为了幸福不择手段,不断地攫取地球资源、森林资源、水资源,根本不考虑子孙后代的事。所以人类如果普遍追求这样的幸福,会彻底毁灭整个地球、整个人类!
曾经有人问我说:“师傅,藏区都是全民学佛的,信佛的,怎么那么穷呢?”我说:“难道你没有看到老阿妈脸上的那么样幸福的笑容吗?你没看到那些小扎巴非常快乐的身影吗?那些阿克身上非常知足的笑容吗?没看到吗?”幸福和我们的物质发展没有关系,正是因为全民学佛,他更追求的是心灵上的解脱,不在乎物质上。
有的人也会说:“为什么一些上师显现上那么落魄?没有很多钱,而我是大老板那么有钱?”那是上师们没有发愿,将他的一切的功德回向具足世间的福报,而是发愿具足出世间的解脱而已。福报不代表什么,有钱也不代表幸福。他们这个问题我觉得这个没有太大问题需要回答的。看世间上很多高官,还有很多有钱的人,如果不能够调整好心态,把他的幸福观,价值观凌驾于金钱,或者是自我的满足上,自我的虚荣上的话怎么可能会有真正的快乐和幸福?我刚刚说了,顶多是坏苦而已。就像饥肠辘辘吃顿饱饭,但是你还会饿,你做不到永远不饿。你把饥肠露露这个苦的逼迫当成了幸福,这不颠倒吗?很多人没有智慧他会那么认为。
3、抉择正确的幸福观
再来看一下佛法是怎么认为的。刚刚从三个方面破除了,几乎能够概括所有人对幸福观的误解。但它是错误的、是颠倒的。错误就是因为在我执之上,颠倒是因为以苦为乐。再来看一下佛法是怎么看快乐、怎么来看幸福。
3.1 幸福在内,不在外
佛法的观点:幸福是内心的满足状态。请问大家需不需要外在的物质?幸福无关乎外境,它只是内心的一种状态。这种内心的满足是很盈满的状态,就是少欲知足的状态。
就像道友们到了佛学院,到了藏区看到老阿妈。夕阳,她们拿着一个转经轮,一直微笑着转啊转啊,像是看到西方的极乐世界一样。那种状态,那种恬静,那种恬淡,那种幸福的状态一下子能看得出来。是一种内心满足的状态,非常丰盈的状态。这样丰盈的状态,幸福知足的状态的时候,你会时时刻刻感受幸福。
其实这个鲁迅先生曾经说过,每次看马拉松比赛的时候,虽然知道他会失败,但仍然坚持跑到终点的人,我认为他是中国的脊梁。什么意思?这就是所谓的奥林匹克精神。就是我参加比赛不是为了拿第一。我只是因为喜欢运动,只是在乎参与。如果我有这样心态的话,我时时刻刻充满的是我喜欢运动的心态,不是竞争的心态,我只要参加就好了。在这个过程当中我肯定能坚持走完。我收获的就是幸福,我每走一步也是幸福的。因为我行走在马拉松比赛的旅程当中,我不在乎结果。
同样的,小孩知道其实分数也不是以结果为目标。它是一个我们努力的自然结果,但它不能够作为进取的目标。如果懂了这个之后,我们学会教小孩,让孩子有一种爱心,让他学会关爱他人,少欲知足。有了这样的教育之后,他未来肯定是成功的人生。
所以我们一定要知道幸福是一种内心的满足状态,确确实实不关乎别人对我们的看法,也不关乎外境。
对比分析佛教幸福与世间所说的幸福,有何不同点?从因、本质、果三个方面来分析:
世间幸福的因:是来自于自私自利的心,希望我幸福;
佛教幸福的因:是来自于利他之心,希望他人幸福。这是崇高的情怀。这一点大家一定要清楚,这是这堂课的重点,也算一个关键点,也是修行的下手处。道友们说:那我呢?我让别人幸福,我怎么办?就是因为“我”不放下,才能让你时时刻刻感受痛苦。我们最崇高的莫过希望所有的人获得无上安乐的幸福。这样崇高的幸福、他人的幸福,你自己也肯定会幸福。
再来从本质来看一下:
世间幸福的本质:是来自于执着,满足于对其他法的占有;
佛教幸福的本质:是来自于放下,满足于内心的感受,是一种奉献。
果的话:
世间幸福的果:是暂时性的,就像不幸一样,早晚会过去,会淡化。所以我们想继续拥有幸福,想过幸福的生活,世间的果不断地去渴求、不断地去追求、不断地提升所有的发展空间、竞争空间。
但是佛教的幸福不是这样的。佛教幸福的果:是内心满足的状态,是绝对的超越物质的真正的幸福。而且会实现平等的大乐的幸福。不是我一个人幸福,是所有的人,所有的生命都获得平等的幸福。这是不一样的。
刚刚说,所以分析起来世间的幸福来自于自私自利的心,痛苦来自于自私自利的心,爱情来自于自私自利的心。你爱我多一点点,都是这样。所以这个过程当中何来快乐?何来幸福?即使有快乐,也是痛苦的缓解。
3.2 幸福非常,乃无常
下面来看幸福它不是常有的,是无常的。很多人的幸福他不知道是无常的。一旦获得了金钱就或许认为会一劳永逸;当结婚的那一天就认为说是会具足一辈子的幸福。其实幸福是刹那生灭无常的。高际必堕,聚际必散,这是必然的规律。就像刚刚现代的幸福哲学也是这样讲到幸福感是暂时的,因为他的渴求是无限的。当他在无限的当中得到有限的满足的时候,所以是暂时的。所以幸福确实是无常的,是暂时的,是昙花一现的。
你想永远不变的幸福,那只是你主观的美好的向往。但是事实上,它只能是无常的。但是我们为了这样无常的幸福,我们去耗尽一生,值得吗?所以需要认清楚,我们人生的方向到底是什么?懂得了这个无常的道理之后,你还会把你所有的希望孤注一掷在刹那像如同肥皂泡般一样的虚幻的、漂亮的幸福当中吗?
你下的赌注在幸福上有多大,你收获的痛苦就一样的多。就像前两天长江上的轮船的事一样。谁会想到,踏上那艘轮船,踏上死亡之旅!谁会知道的话,看着两岸青山绿水那么幸福的时候,突然死亡却降临了呢?
真的要清醒,思考一下。我们应该把人生这一票,所有人生的精力投在哪里,认清方向特别重要。如果你把所有的精力,人生一辈子孤注一掷,最大的赌注赌一个幸福上,而这个幸福压在金钱上、婚姻上、压在感情上或者一个男人身上,或者女人身上,你这辈子注定会痛苦的。
二、欲求幸福,应当借鉴佛法的智慧
为什么欲求幸福要借鉴佛法的智慧?通过前面世间的幸福和佛教的幸福的对比,应该看得出来世间所有的这些认知都是有限的、局限的,目光不长远。必须借鉴佛法还原生活的智慧,所以借鉴佛法智慧。上师讲到了四个方面:
1.为何依靠佛法追求幸福;
2.希求幸福者,行为上不应该与希求幸福目标背道而驰;
3.无法从外在判断一个人是否幸福;
4.在追求幸福面对痛苦方面,佛法教言丰富且实用。
- 为何依靠佛法追求幸福?
佛陀早就说过,此是苦,汝应知。佛告诉我们,要用正确的眼光去看世界、看人生,咱们没有必要刻意的悲观,也没有必要过分的美化,佛陀说到了三种痛苦的根源:
1)过度的欲望;
2)自私心;
3)执着。
而世间人所勾勒的幸福的美图当中,都具备了这三个因。不管是现代哲学,积极的心理学等等,都没有离开这三个因。过多的欲望、自私心和执着怎么可能会有真正的快乐和幸福?这是三种痛苦的根源。所以只有依靠佛法才能真正面对痛苦及拥有幸福。
大家对佛教的真相不了知,像世间林林总总的幸福学说都是在告诉人们怎么来制造“坏苦”而已。怎么能变成更高级的极端利己者来获取幸福。一个非常自私的人不可能拥有幸福!
- 希求幸福者,行为上不应该与希求幸福目标背道而驰
寂天论师说:众生欲除苦,反行痛苦因,愚人虽求乐,毁乐如灭仇。通过这个教证就知道了,众生追求快乐、追求幸福,然而行为无时无刻不在造痛苦的因。为什么?因为我执!只要一个人自私自利的心没断,自我的心没有断,他的所作所为,再加上没有善知识的引导,都会造作恶业。
世间幸福学也分为四种分类:利人的幸福、利己的幸福、害人的幸福和害己的幸福。通过四种分类大家会发现,有一个顶级的科学家在我面前,我都不会羡慕他。因为通过这样的学说,世间幸福分为四种类,竟然会有利己的幸福。
什么叫利己的幸福?当我登上珠穆朗玛峰的时候,我幸福;
什么叫害人的幸福?地沟油、卖些假冒伪劣商品叫害人的幸福;
什么叫害己的幸福?不惜摧毁自己的善根,损害自己。吸毒、上网成瘾、邪淫叫害己的幸福。邪淫换取了一刹那的男女的乐受,但是是害己的幸福;
什么是利人的幸福?赈灾。灾区当中的一些解放军或者一些英勇的人,在利他的过程当中获得幸福。医生等等。
四种幸福当中归纳而言,利人的幸福和我们佛教的幸福有共同点和不同点。
共同点:都是以利他心作为前提。
不同点:我们如果说利人的幸福,它还隐藏自私自利。为了升官发财,为了爬得更快一点,这个时候这个机会赶紧好好的去帮助众生,或者救一个人来达到自己的目的。世间自私自利的心没断,他难免会有这种心态。
后面的三种是害人,害己,利己的十不善业来毁坏未来的幸福,换取现在片刻的幸福。很多人目光短浅就这样。我造假换取现在发财,现在有点钱,这个钱对他来说就是幸福,买个房子,大房子就叫幸福。但是他撕坏了生生世世的幸福,解脱的幸福,人天安乐的幸福。所以后面的三个都是坏苦。
- 无法从外在判断一个人是否幸福
上师举例教父,出家人,还有国王和迷信的例子。说明什么问题?一千个人有一千种幸福。我们为什么不能够对别人妄加评断?不能够凭外在现象来说你不幸福或者你快乐?有的人说:“你好可怜,天天大白菜土豆的,不能够享受物质生活。”,然后看到出家师父说:“你好可怜,你过午(不食)。”。这叫颠倒的慈悲、颠倒的可怜。所以我们不能通过外在的现象来判断一个人幸福。
前段时间有个新闻,窦唯,一些很无聊的人,现在新闻媒体也是没有思想深度,就说窦唯很不幸福,落魄。这是没有道理的。因为你不能够依凭外在现象来说这个人是否内心幸福。
看到无钱无势者,不要以为他们不幸福;看到荣华富贵者,也不要以为他们肯定幸福;难道范冰冰、李晨天天就幸福得不得了了?每个人的幸福就像脚上的鞋,合不合脚、舒不舒适、自己最清楚。
以上内容说明,幸福就是每个人内心的满足状态,确实和外在的环境、物质无关。
爱一个人,尤其对出家人来讲,如果达到这种内心满足的状态的时候,高官、国王、明星在我们出家人面前,我们根本不会有丝毫羡慕。因为我很快乐,我很幸福,我很满足当下修道的状态。羡慕你的荣华富贵干什么,羡慕你的美貌干什么,羡慕你的婚姻干什么,那些东西和我的幸福无关。
所以这个道理大家明白,对你们也有帮助。比如说你是一个在家人,懂了这个道理之后不要去羡慕人家。天天说:“你看,别人家的男人那么能挣钱,你这么窝囊不能挣钱。隔壁家好幸福,我们家不幸福。”不要这样讲,幸不幸福是自己内心的状态。所以营造幸福靠自己把握,靠自己创造。不要和别人竞争、不要和别人攀比。如何和别人攀比美貌,攀比金钱和房子大小,注定你这辈子不可能幸福。甚至丈夫的个头高矮要比,相貌俊丑都要比怎么可能会有幸福?你的幸福全都浮在面上,全都在外表上,不可能有真正内心的幸福。
- 在追求幸福面对痛苦方面,佛法教言丰富且实用
这也是对现在的辅导员特别要求,辅导员如果你们把佛法和现实生活很紧密的结合起来,我相信新学员很受用。受用之后自然就坚持闻思修了。
三、幸福的小窍诀
幸福的小窍诀是什么?有两个,一定要记住这两个小窍诀,特别重要。这两个小窍诀可以说不管是哈佛公开课讲到的怎么来获得幸福?一些这些课程都离不开上师这两个窍诀。
第一个窍诀:要有面对痛苦的能力,提升心灵,有积极的坚强的心态,所向披靡,就能随时获取幸福。
第二个窍诀:灭除自私自利的心。
这两点太重要了,这是真正获取幸福的,无上的,殊胜的窍诀。
- 要有面对痛苦的能力,提升心灵,积极的坚强的心态,所向披靡,就能随时获取幸福
要有面对痛苦的能力。为什么说要有面对痛苦的能力?我们每个人都不会一帆风顺的。都会面对痛苦。在面对痛苦的时候,如果你有一份坚强的心态,积极的心态,像太阳般的心态,你依然会幸福的。前面“怎样面对痛苦”当中讲到了,痛苦转为道用。所以如果我们能把痛苦转为道用,就是幸福。因为痛苦和幸福都在心态当中。痛苦是苦受,幸福是喜受。如果你能善加运用,把苦转为乐的话,这时候我们的修行就是快乐的,就是幸福的。怎么来看观无常?首先看:
1、随时观无常:有钱随时作没钱想(聚际必散)。若有佛法甘霖的滋润,即便今天一夜间暴富,明天一夜之间没钱了,变成乞丐了,人生再怎么大起大落,都能保持平稳的心态。因为随时随地观无常。人早晚会死,这是很正常的事情,你不会非常痛苦。
2、在享受快乐时,要有心理准备,就是观无常的心理准备。如果我们正在拥有快乐的时候,以后没钱怎么办?那该怎么生活?家庭出现问题,怎么办?如果提前做好心理准备。所以这个地方有个窍诀。比如说我们幸福的时候怎么来修法?自他交换!比如我去晒太阳,享受这种幸福,非常美好,把所有的幸福观想成白气,呼给所有的众生。这个时候变成修道变成一种功用了。
3、一切转化为修行的良机。当我们遇到不愉快时,要善于从反面挖掘出价值。就是从反面来看,怎么来看?
堵车的时候,你不要说:“哎呀,怎么又堵车了”。抱怨不断按喇叭,很烦躁。你要想:这个时候挺好的,正好我的百字明,金刚萨埵没念完,我可以接着念,或者可以拿起笔做一点其他的事情,都可以。背背颂词。
当别人骂自己时,挺好的,平常也没有人骂我,今天竟然有人骂我了。我还能学忍辱。
当自己被单位开除时,说不定我还有升高迁的机会。
当恋人离开自己的时候,太好了,说不定我会有更好的出路。前两天新闻里面讲到的。说有一个郑刚,他在非诚勿扰当中遭受24个灭灯,就是没被选中。后来几年当中,他却拥有了很多资产,而且捐1000万给他的母校,建高楼。所以这个过程当中,失败不代表一定是坏事。如果恋人离开你,可能有更好的人会等待着你。没关系的。所以如果从反面来想的时候,就是很积极的心态。
就像上师曾经讲的故事一样:一个老太太,她有两个女儿。一个女儿卖鞋,一个女儿卖伞。她天天都在愁,下雨担心卖草鞋的女儿卖不出去草鞋。出太阳的时候担心卖伞的女儿卖不出去伞。后来有人说不管怎么样,晴天也好,雨天也好,总有一个女儿会赚钱。她一想,也是。人要会想,如果一个人不能从积极方面想,那也是死路一条,越想越不开心。所以我们说是不管怎么样,只要我是天生我材必有用,路是堵不死的,除非自己把自己堵死了。可以不断地从反面挖掘自我的存在价值。
4、对于人生有全面认识及两手准备。比如说高考,我可以憧憬,未来可能考上北大。但是我也要做好准备,或许考不上。即便我们考不上大学,命运对我会有更好的安排。心里面做两手准备。面对黑暗也没关系、面对的挫折也没关系。总之你有积极的心态,人到哪里都会干出成绩来。不会错到哪里去。
5、看待别人,需具足全面的眼光。不要片面理解出家人、成就者、大德的行为和生活,觉得没办法理解少欲知足的快乐和幸福。即便你是无神论者,唯物论者、唯心论者、有信仰者等,咱们有一个共同的目标就是追求幸福、获得幸福。
因此,你做不到放下欲望,但你可以做到减少欲望,你可以对自己现在所拥有的东西有满足感。我今天还讲一个最重要的观点,请你尊重他人的幸福感!举个例子:
一对夫妻,他们很恩爱,很幸福。旁边有个邻居很讨厌,或者同事很讨厌。他会侵损别人的幸福:“你们两个有什么幸福?你看这个男的也没给你买结婚戒指,你们结婚也没有照婚纱照。你们儿子也不太出息,你们两个有什么幸福感可言?”。这就不好。不要轻易破坏别人的幸福感,哪怕是一个乞丐的幸福感都不要破坏。他在裸露他的皮肤,一件衣服都没有,这时候在晒太阳,都不能去侵损他的幸福、诋毁他的幸福。他有他的幸福感,所以要尊重每个人的幸福感。刚刚说了,不要妄加评判别人。不要以外在现象去评判每个人,要尊重他人。
- 灭除自私自利心
为什么要灭除自私自利的心?因为自私自利的心是痛苦的根源。刚刚已经讲到了,它的存在确实推动了社会的发展,这种渴求,我自己要成长,或者整个社会要发展的话,要不断地推动。但是这种推动,社会的发展,自私自利的欲望给我们人类带来多大的幸福?并没有!带来的是更多的是痛苦、暴力、竞争。所以我们必须要灭除它,只有灭除自私自利的心才能获得真正的大无为法的究竟的幸福。
当然从名言实相来讲,幸福的根本是心,但是胜义的理论进行观察的时候,心也不存在。为什么心也不存在?首先我们简单说一下。三心也不可得,“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
简单给大家分析一下为什么过去心不可得:我们回顾一下昨天的痛苦,还有儿时的痛苦,记得起来吗?没了,了无踪影了。就像飞机飞过的痕迹一样,已经没有了,找不到了。已经灭的缘故,不可得。现在这颗心呢?有没有真实的现在?没有!为什么?大家说就是现在啊,就是你现在说话。没有!我们现在来看一下。现在是2015年6月7号晚上9点整,我把9点整落到哪里呢?
现在无分的刹那。观察无分刹那怎么来形成一分钟的。如果它是一刹那一刹那的变化,如果说要接触,就有一个大劫变成了一刹那的过失;如果不接触就会有方分的过失,失坏自宗。一个刹那它是没有方向,它如果和前面的刹那接触,那么所有的刹那连成一片,连成一体了。这样一个大劫,或者2015年整个一年变成一个刹那的过失。如果每个刹那和每个刹那不接触,它就变成了各就各的位置有方分的过失。
或者从已生、未生、正生来观察。2015年6月7号9点整,你说是正在生这个就是现在。不是现在,大家想要么就是已经生了,要么就是没有生。就好像生小孩一样,孩子生了没?说正在生,那就是说明还没生出来,要么就是生出来,要么就是没生出来。所以正在生是名言当中假立的说法,没有正在生的说法。所以这样观察之后“现在”也不存在。
未来心更不可得,还没产生。明天我是快乐还是痛苦,我不知道,都没产生,怎么可能得?
所以三心了不可得。既然三心不可得的话,依靠三时的我也不可得。因此没有人我,没有法我。没有人我的话,获取幸福的我也不存在;没有法我(就是除了人我之外所有的万法),整个世界也是梦幻泡影。没有法我,一切万法像梦一样,没有真实可得的法。依靠金钱、物质、住房来获得幸福,那只是痴人说梦话。在梦里你也可以生高官,也可以获得住房,就像黄梁美梦一样。但其实你从没曾得到过。因为经过观察,在胜义中一切万法都是空性,都是了不可得的。所以依靠物质获得幸福,哪有什么可得的幸福可言?一无所获!
- 总结获得幸福方法
最后我们依靠佛教的理证反反复复观察和串习、抉择才能通达空性。既然“我”都不成立,就明白,只有通达空性才能获得永恒的不变的大乐的幸福。道友们说:“师傅,你们好贪!你们出家人追求大乐的、不变的幸福。我们比你们好一点点,我们只是追求暂时的幸福”。那是你目光短浅,你是放不下暂时的幸福的乐受,喜受,所以你才不可能现前永恒的大乐的幸福。
所以我们每个人必须要现前永恒的大安乐的幸福,不变的大安乐。这个是恒长的、不变的、唯一的、无漏的。我们为什么不追求?可以追求,因为这是诸法的真相。离我们并不遥远,就在我们身边生活当中,就在花开花落当中,就在云卷云舒当中,这就是大安乐。只不过我们没曾看到。
如果没有通达空性之前,就必须要依靠大乘的利他精神来希望他能获得幸福。这一点也是重点。为什么是重点?因为是我们每个道友,我们今天在座的佛教徒,和非佛教徒都必须要做到的。大乘的情怀是什么?是利他,也就是说大乘的佛教徒不是持五戒,不是!也不是每天在闻思修,重要的就是你爱他人,关爱他人,渴望他人幸福,有这样的心态。为他人考虑,为谋求所有生命最大的幸福而努力,愿众生永积安乐及安乐因,愿恩泽天下,这样的话你才能摆脱自我为中心,永远只考虑自己利益的痛苦。如果是这样法王如意宝他老人家说了,如果是一个时时刻刻为别人着想的人,他不可能不赢得爱情。当然这样的人他也不需要别人爱他,因为他太有爱了,他是一个非常有爱的人,他不残缺爱,不欠缺爱。我们渴望别人来爱我们的人是我们内心欠缺爱,一个内心欠缺爱的人,他是不可能更好的爱别人。一个内心很充满的人,时时刻刻有爱的人,他不需要别人爱他,他更考虑的是我怎么来爱你。怎么来爱你的过程当中,他就获得了幸福。付出、奉献的幸福,这是最大的幸福。
四、总结什么叫幸福
《说文》:幸,吉而免凶也。《礼记》:幸而至于旦。也就是说用大白话来讲,“幸”一般来说是幸运、侥幸的意思,化险为夷、化凶为吉。《说文》:福,就是祐的意思。《礼记·祭统》:福,就是备。备就是富贵、考和妣是爸爸妈妈的意思。爸爸妈妈都存在,备齐就是叫福。万物齐备,就会顺利昌兴,吉而免凶这叫幸福。
请问如何才能吉而免凶、万物齐备?昼吉祥,夜吉祥,昼夜都吉祥呢?就是心!什么样的心?感恩的心、布施的心、慷慨的心、分享的心、合作的心、包容的心、利他的心、利他的心、善良的心、美好的心、大悲心、少欲的心、知足的心、自他交换的心。如果这些心我们具足其中的一个我们都能够收获幸福,都能够当下获得幸福。与任何人相处的过程当中,因为幸福的根本是心,既然这个心定义下来之后,大家要好好体会什么样的心态,刚刚说了这样一种感恩的心态。有颗感恩的心态的人,他时时刻刻是幸福的。与任何人相处我们是播种爱还是播种不满等负面情绪,全看你自己的智慧。
从“怎样面对痛苦?”到“问佛陀情为何物?”以及金钱观这些都讲到了这些道理。如果说你懂了之后,你就真的发自内心的想说播种贪心收获的就是贪心,播种嗔心收获的就是嗔心,播种善良收获的就是善良,播种仁爱收获的就是仁爱。
明白这个道理之后我们接下来说一下一切万法就是自己的心,因此:显现快乐是自己的心,显现忧伤也是自己的心,显现荣耀也是自己的心,显现卑贱也是自己的心,心胸宽阔也是自己的心,心胸狭窄也是自己的心,容得下别人也是自己的心,容不下别人也是自己的心。就像咱们在照镜子一样,相貌是丑的,镜子里也是丑的。所以“三界唯心,万法唯识。”,确实一切都是以自己的心来自现的。
懂了这个镜子法则的道理,尽量将这个道理运用在亲子教育和夫妻关系当中。就是在夫妻关系的相处以及亲子教育都是要以人为镜。重要的是孩子的爱心教育,孩子反应出来的一切叛逆或者不听话,那肯定是母亲相续当中有对长辈的不尊重才会导致的。所以“显现一切万法都是自己的心”的道理在一切同事、夫妻、朋友、亲子教育当中都可以善加运用。
最后明白幸福就是建立在帮助众生上,不要伤害众生。第二个修持空性,通达空性,最后获得永恒的大乐。所以幸福的根本是心,如果这个心(感恩的心、慈悲的心、包容的心、大悲的心)是跟轮回法相背离的,是和如来藏相应的一种善的心的话,那么(拥有这样的)奉献的心,无贪的心、无我的心、他就会幸福的。最后“狂心顿歇”现前真正大无为法的快乐!如果说我们(有的是一颗)贪心、嗔心、自私自利的心,这个和轮回相应的妄心,它不可能拥有真正的幸福。所以懂了这一点之后就知道为什么只有利他才能够获得真正的幸福。就是因为通过利他菩提心,最后现前如来藏的光明,所以获得真正的幸福。而这一点,通过我们这个图,再看一下: 这个我们说是,小动物的小伙伴往下掉的时候,它情不自禁地抓住它的皮毛。这个说明什么问题?在紧急情况之下,确实人的天生不是自私贪婪的。人的本性是如来藏光明的、是慈善的、是利他的。所以利他精神并不是离我们特别遥远,我们在情急之下,我们都会激发,迸发出来深层次埋得很深的利他之心,就像这个小动物一样。通过这么有爱的一个图片确实我们要发利他的菩提心来实现整个人类的幸福。
最后上师发愿:愿众生都能够获得真正的幸福。
接下来把这个为了辅导员带组的过程当中方便,我出了一些思考题和研讨题。思考题出了五个:
1、什么是幸福?现代人对幸福存在哪些误解?请分别破斥对这些误解。
2、幸福的根本是心,为什么?懂得这个道理如何运用于亲子教育、夫妻关系、同事关系相处的生活当中?
3、在现实的生活当中,我们怎样来获得幸福?
4、世间人的幸福观能否获得真正的幸福吗?为什么?
5、利他菩提心,为什么才会获得真正的幸福?
下面来看研讨题:
1、 幸福需要物质做基础吗? 如果不需要如何解释特别饥饿,吃饱饭很幸福的感觉?如果需要,上师开示却说:“幸福的根本是心,不关乎外境”,对此,你怎么理解?
2、 佛教中说幸福是内心满足的一种状态,世间幸福哲学中说幸福是人的渴求得到全部或部分满足的精神愉悦的状态,请问二者有何异同?
3、 “每天回到家有一张笑脸相迎;有一桌热腾腾的饭菜消除你的疲劳;是每天走在街上,都能看到一张张真诚的脸;是在你最困难的时候,熟识的,陌生的人都能为你伸出一双双友谊的手;是在你最受伤的时候,能有一颗心与你同在,陪伴着你!”请问这些是不是幸福?如果是,是佛法中讲的幸福还是世间人所说的幸福?如果不是,那何为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