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位置: 首页 > 辅导 > 开启修心门扉 > 正文

开启修心门扉13(25课版)

本文作者: 发布时间:2021/6/22 0:32

诸法等性本基法界中,自现圆满三身游舞力,

离障本来怙主龙钦巴,祈请无垢光尊常护我。

为度化一切众生,请大家发无上的菩提心!

发了菩提心之后我们继续学习《开启修心门扉》,本论讲的十九个问题是修行人必不可少的入门之道,也就是说真正要踏上修行之道,不看破今生是绝对不行的。前面用了大量篇幅已经宣讲了必须要看破今生的道理、不看破今生的过患、如何修行的方式等等。剩下的十八个问题又从不同的侧面、角度分别宣讲同样的道理,总之是让我们生起非常清净的出离心,否则就无法修持清净的佛法。

如果没有出离心,就是一种耽著轮回的心态,这和出离心是完全矛盾的两种心态。有了出离心就会往解脱的方向努力,没有出离心就会往轮回里去努力,这两条道路、两种心态无法同时并存。所以要彻底生起出离心,对轮回要彻底生起厌弃心。

今天继续讲第三问题、抛却眷仆。前面也讲了,眷仆对修行人是没有什么利益的。“眷仆”包括很多对境,出家人摄受大量的徒众,或世间的高官手下有很多仆从、很多民众,这些对修行人来讲都是要抛弃的。修行人贪图高位是没有什么意义的,好像一时风光,最后还是彻底失败。所以现在不要贪著这些眷属,也不要发愿以后当个高官摄受很多眷属,这也是没必要的。对今生的遮破、对来世发愿的遮破,都在这里做了观察、分析。如果不注意发愿发错了,下一世真的当皇帝或当高官对自己的修行是完全没有利益的。

秋吉瓦的一段话可谓字字珠玑:“过去众多佛陀未调化,所有大力菩萨亦未调。呵责怀恨称赞生骄慢,于强生嫉均者相比拼,傲视低卑执持粗暴心,纵宣法语亦作贪嗔行。

这个颂词指出了凡愚众生低劣的品行,我们认识到之后就知道现在要调化他们实在是难上加难,还不如放弃相似的利益,去追求殊胜的解脱道为好。

“过去众多佛陀未调化”,这些下劣刚强难化的众生,过去已经出现无量无数的佛陀都没有调化,佛陀涅槃之后的大力菩萨们也没有调化。比如释迦牟尼佛住世,这些恶劣众生没有被调化,佛陀涅槃之后龙树菩萨、无著菩萨、二胜六庄严也没有调化了他们,还有很多大成就者也没有调化。

如果好心好意呵责他们,直接指出他们的过失,就会怀恨在心、伺机报复,所以没有什么利益。软语宣讲教言根本听不进去;猛励的语言加持就怀恨在心。而且“称赞生骄慢”,一称赞马上就认为自己了不起,生起骄慢心。恶劣众生就是这样,无论如何都是生烦恼、堕恶趣的因缘。

“于强生嫉均者相比拼”,对强过自己的人生嫉妒心,相续无法安忍、无法调柔,做身、语的攻击、诋毁等很多非法的事情。和自己同等的,想要胜过他,所以在方方面面和他相比拼。“傲视低卑”,比自己低下的比如乞丐、旁生等等可怜的众生,就好像自己高高在上,傲视这些低卑的众生。对强过自己的众生、和自己相等的众生、比自己低下的众生,都会生起各种各样的烦恼心,总之贪、嗔、痴、嫉妒、傲慢五毒具备。

“执持粗暴心”是总说、归纳,这类众生相续中执持了极其粗暴的心态,刚强难化。即便如理如法给他宣讲修行之道、宣讲调化烦恼走上正道的方式,“亦作贪嗔行”,根本起不到任何作用,听了这些法语之后仍旧去做贪嗔的行为。

如此凡夫愚众于现今,吾无力化故当调自心。

世界上有很多愚痴的凡夫众生,现在我实在没办法调化他们,还不如调化自己的心。我们都知道,调化他人的心和调化自己的心都很困难,但比较而言调伏自心要容易的多。因为不管怎么样不需要去考虑别人的心态,他的性格、爱好等等都不需要考虑,就是调自己的心,这就简单的多。

这个教言很殊胜,当年我看到这个教言的时候反复读了好几次,然后想了很长时间,确确实实就是这样。没有能力假装去度化他们,对自他都没有利益。调服自心还是比较容易,学了这么多教法、调心的方式,要真正下决心调化自心应该说是很容易的事情。在真正有能力度化这些刚强难化的众生之前,应该放弃相似摄受眷属的行为,在寂静处好好调伏自心,自心调服之后去调服他心就比较容易了。这方面对于我们现在这些末法时代的修行人来讲尤其关键、尤其重要。

利他乃法根本之密意,

佛陀在经典中讲全心全意利他是佛法的根本,佛经中是有这样的教言,我们能不能直接按照经典所说的去实行呢?这里说不行,这句话是有密意的,不能直接从字面上去理解,看到佛经这样讲,就什么都不顾开始去利他,但实际上根本做不到。这句话是佛陀讲的没错,但他是有密意的,下面就讲了他的密意,或者说你要利他时所要具备的条件。

当观所调化者之根器,知其随眠多寡前后际,不贪自利能调方调御。

如果真要去做利益众生的事情,首先必须能观察所调化者的根器,是小乘、大乘还是密乘的根器呢?必须要有这个观察能力,如果不观察就传法,会失坏这个法器。如果是小乘根器,给他宣讲大中观的法会失坏他的相续;如果是大乘根器,给他宣讲小乘的法,从某个方面来说也是失坏了根器,因为他是利根,所以应该宣讲高深的教法,如果只对他宣讲共同乘的教法会延误他成就,延误他成佛的时机。这就是没有善加观察根器的过失。

这方面是必须要具备一定的智慧、功德,有的地方直接说要具备自成熟的功德、要具备神通等等才可以直接观察所化的根性,如果了解了所化根性再作调服,就会非常容易让他进入正道。这是第一个条件。

第二个条件,“知其随眠多寡”,“随眠”指烦恼,烦恼的另一个名字就叫“随眠”。有的地方讲“烦恼”是粗大的,“随眠”是微细的,不管怎么样,这里我们可以按照统称说“随眠”就是“烦恼”。应该知道他相续中“随眠”的多寡,贪心重吗?嗔心重吗?愚痴重还是嫉妒重?还是平等的重?这是必须要知道的,贪心重,就着重让他修持知足少欲或厌患世间的修法。如果嗔心重就给他宣讲安乐的方法。“知其随眠多寡”才能真正调化。

“前后际”就是前世和后世,知道他前生后世的宿命通、天眼通也是必须要具备才能够真正调化。

“不贪自利”,讲法者不能贪自利,如果摄受眷仆只是为了自己能够得到名声、恭敬、供养等等,这都是贪著自利、贪著世间法。不贪自利看似简单,如果没有真正看破今生,说不贪自利也是自欺欺人。不贪自利这一点是相当高的标准,一般人很难具备,但也是一个基础条件。

“能调”就是具备了调化的能力,“方调御”才真正去实行调化众生的事业。这就解释了佛经中说利他是佛法之根本的密意,具备了这样的条件之后才可以去利他,否则就没办法。

己尚追寻名利及乐赞,不具神通若欲行他利,犹如无翅妄想遨蓝天,他利未成自利衰败因。

自己还没有放舍世间八法,还在追寻这些名利、乐赞,就是世间八法中的四种法,就是一般的众生愿意获得的名声、利养、快乐、赞叹,如果一心追求这四法,它的反方面肯定想远离,自己还在追求世间八法,没有办法利他的。

还有自己根本不具备神通。神通又分有漏神通和无漏神通,无漏神通是初地以上菩萨所具备的,很难获得。即便是有漏神通现在都很难具备,如果具备有漏神通以及利他心,这也很好,对于度化众生来讲也有一定能力了,但是如果相续中没有证悟实相的话,仍然不是摄受眷属的时候。

米勒日巴尊者的弟子问他什么时候可以摄受眷属呢?他就讲要一地以上真正可以摄受眷属了,其他时候根本没有开许。没有神通想要利他就像没有翅膀想要翱翔蓝天一样,完全没有意义,最后将会导致他利未成自利衰败,二利都失坏的。最初好像在做利他的事业,好像符合大乘菩萨的行为,开始做的很高,但最后一旦堕落下来连一个世间普通人都不如了。

所以无垢尊者也再再讲过,不具神通是难利他的。还有阿底峡尊者《菩提道灯论》中也讲过,要利益众生必须要具有神通。这些都是有甚深根据的,并不是让我们去追求神通,如果真要去利益众生的话,这是一个很基础的条件,没有这个条件利他相当困难。

纵言讲闻乃为持胜法,

纵然佛陀在经典中说过,“讲闻乃为持胜法”,有人讲解有人听闻,这就是受持正法的胜因,就能使殊胜的教法辗转增上。如果佛法没人讲闻就会趋于湮灭,所以佛陀在经典中讲,讲闻就是受持胜法的殊胜因缘。但这也是有密意的说法,有什么密意呢?下面就解释:

必依净戒无伪出离心,应为公正求义聪睿者,智士方宣胜藏乃密意。

因为佛说讲闻就是持胜法,所以也不管自己的条件,也不管听众的条件,什么因缘都不具备就开始去受持正法,但这完全成了失坏正法的因。这里讲到讲法者“必依净戒无伪出离心”,第一要具备清净的戒律,否则也很难受持清净的正法;还要具备没有虚伪、不造作的出离心。当然在这样的前提下还要具备讲法的功德,对经论要通达。后面的“智士”就是真正有智慧的人,并不是单单有净戒和出离心就可以,所以后面加了一个“智士”。

然后是听法者,眷属要有什么样的条件呢?这里讲“公正、求义、聪睿”这三个条件,“公正”就是没有偏袒的执著,无论自宗、他派等等,相续安住公正的功德;“求义”就是听正法为了求大义,真正是为了解脱。“聪睿”就是不能非常糊涂,怎么跟他讲根本听不懂一句话,这也不行,至少讲完之后他能够了解、能够去思考、能生起智慧。这就是听者应该具备的三种条件。

“智士方宣胜藏乃密意”,有智慧、通达经论的人,才可以对这样的殊胜弟子宣讲殊胜的法藏,这就是佛经中所讲的密意。

秋吉瓦所讲的这些对我们很关键,否则不知道这样的密意,看到大乘经典中说利他是根本、或应该通过讲闻的方式受持正法,自己具不具有这样的功德也不管,就急急忙忙去做这样相似的事业,最终是失坏二利的因。所以真要利他要看自己有没有前面所讲到的神通、清净的戒律、无伪的出离心、通达经论的智慧,还有听闻者的条件是否具备,全部都具备之后才开许去弘法的。

虽聚追逐今生名利眷,无信无欲纵演殊妙法,亦不实修徒生贪嗔因,此类讲闻实乃轮回绳。”

如果不具备前面讲的功德,虽然通过种种努力在身边聚集了很多追逐今生名利的眷属,这也根本没有什么意义。这些眷属追逐今生名利,“无信无欲”对正法没有清净的信心,对菩提道、对修法也没有欲求心,纵然给他们讲甚深的妙法,大圆满也好、中观也好,根本不了解,亦不实修。这样的徒眷再多也没有意义。

有时看这些信众、居士好像很有信心,但这个信心从哪里来的呢?如果没有广闻经教完全都是一种迷信。很多人说对三宝有信心,佛有什么功德?我们皈依他有什么好处?正法的体相、僧众的体相都不知道,说有甚深的信心是不可能的,有信心也只能是迷信而已,这是很明显的。如果没有信心哪有可能去追求三宝的胜果呢?根本不知道所得到的是什么,怎么去追求?有什么样的希欲心可以发起来?

所以真要讲法应该对抛弃今生的这些人,因为他们一心想追求解脱,他知道求解脱第一步就是听闻正法,听闻正法之后,对要修的法或生信心的对境才有一个完整的了解,然后信心不退愿意获得这样的解脱果、菩提果,他肯定会实修这样的妙法。

看破今生的眷属只有几个也是利益很大,没看破今生的眷属上亿也没用。如果自己和眷属都是这样下劣的体相,一起做弘法利生的事业也没什么意义,表面看来轰轰烈烈,真正观察讲法者也没有放弃今生,听法者也不知道怎么放弃今生、怎么实修,完全是表相的行为,没有实际意义。噶当派的大德最讨厌这样表相的东西,要做就实实在在的,要不就去实修,要不就做真正弘法利生的事业。

所以以前博朵瓦尊者要问求法者的人品怎么样,人品好就收,人品不好就不要。人品好就可以调化,慢慢可以看破今世。人品不好的,智慧再高他也不要,收徒弟很严谨,这样收一个就是一个真正的修行人,这才是对佛法作贡献。

反正真正想修法的人,有一个就给一个传法。否则自己贪著名声,眷属也是很愚笨,人再多也没什么意义,完全是贪嗔的因而已。徒弟贪师傅、师傅贪徒弟,然后不合的时候就开始生嗔心,这样的事情太多了。所以“亦不实修徒生贪嗔因”,摄受这么多最后大家都堕落了,有什么意义?还不如不摄受好一点,还没有中断他们的善根、没有让他们堕落。

如果讲法的上师贪著名声,他下面的人肯定不会真正去修习正法的,他的想法、行为,他做的诠释应该都是保护名闻利养,所以下面的人学不好的。因此自己没有这样的条件,再摄受一些没有必要的眷属完全是贪嗔因。“此类讲闻实乃轮回绳”,这样的讲闻就是轮回的绳子,把自他牢牢捆在轮回中无法解脱,像这样的事情还不如早点抛弃好一些。

藏巴加惹也深有体会地说道:“如果想幸福快乐,就应选择独处。

藏巴加惹也这样深有体会的说,如果想要幸福快乐,应该选择独处。“三四以上贪嗔因”,寂光日巴尊者也这样讲过的,两个人修善缘,三四个人以上聚在一起,要么生贪心、要么生愚痴、要么生嗔恨。所以想要幸福快乐还是应该选择独处好一点。

食物丰盛的时候,就可以尽情饕餮,无须与人分享;

一人独处,食物多的时候自己可以尽情吃喝,没有人跟你争抢。如果有人,肯定要跟人分享。

如果(食物)匮乏,也怡然自得,不必担忧有谁需要养活,当然快乐无比。

饥荒的时候、食物匮乏的时候也是怡然自得,反正有一天修一天、有两天修两天,不需要担忧还有很多眷属需要养活,不用操心,反正就一个人,苦行的东西太好找了,养活一个人非常容易,当然快乐无比。有东西就自己一个人吃,没有东西吃一个人挨饿而已,根本不需要担忧。

即使挨冻受饿,也由独自承担,所以十分幸福。”

一个人怎么都好对付,一个人在家的时候,中午吃什么对付一下就可以了。如果有家庭,你自己可以对付一下,别人就不干了,可能跟你抗议,所以就要考虑很多。很多人住在一起,我要吃面你要吃稀饭,这样的事情就会开始争吵、开始不合的有很多。一个人什么事情都好处理,所以十分幸福。

这种说法实在是确凿不虚啊!

这些教言一般人看了肯定认为是自了汉,“你看自了汉的体性全部具备了”。别人说什么是他们的事情,我们都可以承受别人骂我们是流浪者、漂泊者、忘恩负义的人,多个自了汉又怎么样呢?反正自己住在山里也听不到,对自己的修行没什么障碍。

看起来好像是自了汉,但是大乘修行者是行为上这样远离人群,内心没有抛弃菩提心,相续中有菩提心就不是自了汉的体相。发心要发菩提心,但是在没有获得真实功德之前,行为还是要选择独处。

这里藏巴加惹说的非常好,这些教言一方面是通过佛经论典抉择出来的,还有就是这些祖师大德的体会,他们实修的过程就是这样的。他们清楚这个过患是什么样的,应该远离;那个功德是什么样的,你要依止。所以我们后学弟子就应该深信、实行,肯定会获得安乐的。

有的人将所有的幸福安立于物质财富的基础之上,(实在是愚鲁之极。我们可以推想,)孑然一身的僧人,却债台高筑,可谓绝无仅有;而作为众人投靠的首领,却没有负债累累的,也只能间或觅之。

有些人把幸福安乐安立在物质基础上,认为财富多就是幸福,否则就是痛苦的,但这是很愚痴的。我们可以观察,孑然一身的僧人,资具很少,没有家庭,没有父母、妻儿,没有很多家具,按照一般人的想法应该非常痛苦。一方面他的生活是很贫寒、很简单,但绝不可能债台高筑,作为出家人借了很多钱还不起而生痛苦的,这是非常少的事情。他没有钱但也没有担忧的,没有担忧就非常幸福、非常快乐。

然后作为众人依靠的首领,应该是大权在握、高高在上,应该很幸福。但是这些众人投靠的首领没有负债累累的“也只能间或觅之”,就是很少的意思。一方面他高高在上、物质享受很多,但也负担非常重,也是很痛苦的。

这样对比之后就很清楚,什么都没有的僧人是很快乐的,没有负担故很快乐;众人投靠的首领看起来显赫一时,但是因为负债累累,也是没有办法幸福快乐。这些高官、首领如果不处理事情,别人也不服你,也当不成官。要当的好呢,必须非常精勤,身体、心里的压力都是很重的,负债累累只是一方面,实际上作为高官有很多压力。

我们有时羡慕这些高官、皇帝、总统,觉得他们很幸福,他们的压力我们根本想象不到的,让我们去当的话可能早就崩溃了。现在很多汉地的大老板说是几百万、几千万,但是一打听欠了很多钱,贫穷的富翁也很多。他们身心所承受的痛苦,修行人根本无法想象的。所以真正要做一个幸福快乐的人,就要抛弃一切,没有什么眷仆、财产可担忧就会很快乐、很幸福。

有的论典中把国王和乞丐相比,国王看起来非常富裕,应该很快乐,但是他日夜操劳;乞丐看起来非常可怜,但是他讨到一点就吃一点,也很快乐。当然这种比较也许有不周遍的情况,有些乞丐贪心很大、痛苦很多的也有。我们就用修行人做比较吧,修行人相续中有修法的功德,乞丐没有,所以要不到很多东西时会痛苦。但是修行人明了这种修法的窍诀,和乞丐还是有天壤之别,因为相续中有正法的对治力,他要的到、要不到都很快乐,这应该是很清楚的。除了一些贪得无厌的人,虽然出家修行也没办法享受这样的快乐。但是总体来讲,真正按窍诀修行的出家人应该相当快乐。

喀热巴格西也感慨地谈及这一点:“敬信眷属之外无寺院,无有苦于恶人首领者。

他的眷属是什么呢?就是“敬信”,并不是说他拥有对他有清净信心的眷属。他的眷属就是自己内心清净的信心,除此之外也没有什么耽著的寺院。米勒日巴尊者也是这样讲过,身体就是寺院,心就是佛像。这样也没有什么寺院的牵挂,只要修善法身心就是三宝的所依、就是寺院。除了自己的信心也没有什么眷属,外在形象的寺院也没有,使自己生贪嗔的眷属也没有,没有什么牵挂,这是很幸福的事情。

“无有苦于恶人首领者”,最苦的事情就是做恶人的首领,今生、后世都没有利益。当恶人的首领,给他们说善法听不进去,给他们说恶法就是自他堕落的因。稍不注意自己被推翻,会有很多这样的痛苦。

恶人也可以从狭义、广义两方面理解,狭义的恶人就比如杀生、偷盗的黑社会;相续中没有这些殊胜的功德、没有修法的功德、没有看破世间的人,也可以称为广义的恶人。处于这些恶人之上,当他们的首领,怎么也没办法满他们的愿,这是最苦的事情。

切莫耽执贤善长官位,恒时处于低劣卑位也!”

所以教诫我们切莫耽执贤善的长官位,今生耽执就失去了修行的因缘;如果发愿后世当长官,就是错误的颠倒发愿,今生修持的一切持戒、供养、布施的善根也都会失毁。如果要贪王位就贪解脱的王位,除此之外其他的长官位都不要贪执,处得越高越容易堕落、堕落的越快。

所以我们应恒时处于低劣卑位,内心处于卑位、行为处于卑位。很多大德虽然对高位、低位都没有执著,但在示现上为了给后学作一个表率,就抛弃高位独自修行,这样的很多。尤其对我们初学者来讲贪执高位是很危险的事情。

“顽冥粗暴易怒自利者,增长有漏眷仆无则妙。

“顽冥”就是顽固不化,然后粗暴易怒、自私自利,这样的眷仆实际上是增长有漏的因、增长轮回的因,还是没有为好,自己修法也没有牵挂。

吾之眷属乃智慧精进,成办一切所需无疲厌。”

了义的眷仆就是“智慧”和“精进”,这就是最好的眷属,不会舍离、没有过失,只会增长功德。所以应该努力在自相续中具备智慧、精进的眷属,除此之外其他的眷属统统抛弃为妙。

“成办一切所需无疲厌”,我要成办的增上生、决定胜等等的事业,他们都没有疲厌。一般世间的眷仆让他们做事太多就会疲厌,无法满足一切所需,“智慧”和“精进”才可以满足世、出世间的一切所需。所以应该寻找“智慧”和“精进”的眷属。

巴热瓦也说:“具有财富名望之时,惟命是从随声附和;

世间的眷仆在自己有财富、有名望时惟命是从,吩咐什么马上就听从、随声附和。

无力损害利益之时,以恩护养也相轻凌。

当自己失势成为一般人的时候,没有损害的能力,也没有利益别人的能力了,即便去护养他们“也相轻凌”,把你看成一般的下劣人欺负你。

恶时眷属极难有利,独自烹调世人皆知,不离亲眷乃自妙手,无须欺诳诈现威仪。

五浊恶世的眷属对自他都极难有利,尤其是对自己的修行。所以恶时的眷属不应耽执,耽执就会摄受,认为有这么多徒弟好像是很了不起吧,有名声、很威风。实际上对于修行人来讲,这些都是没有利益的。这些只能给修行人讲,其他人都接受不了的,真正的修行人就应该知道这些眷属没有利益、非常难以调化。下面就讲独自一人是非常方便的。

“独自烹调世人皆知”,自己做自己的饭每个人都会吧,烧火、做饭、烧茶,这些不需要眷属,自己一个人做就够了。以前我看大圆满的祖师邬金丹增诺吾的传记,他是华智仁波切的四大弟子之中讲法第一,五十八岁之前全是自己挑水、烧茶、做饭,一个侍者都没有,五十八岁以后显现身体不好才开始有侍者。

所以我们自己有能力、身体好的时候,也不要让其他人伺候,别人伺候好像很舒服,自己什么都不用操心,别人做好饭送到面前,吃完之后碗收走,好像是很舒服,但是对自己没有什么大意义。自己一个人对吃饭、做饭反正都懂的,“独自烹调世人皆知”。

“不离亲眷乃自妙手”,最好、最亲的眷属就是自己的双手,让它做什么马上就做。永远不离开的亲眷就是自己的妙手。

“无须欺诳诈现威仪”,如果什么事情自己都能做,饮食等等能够自己处理的话,就无须欺诳信众、诈现威仪,没有功德必须在他们面前装一装,不装好像不行,怕失毁他们的信心,或怕自己失去恭敬利养。别人就是看到你有功德才会恭敬供养你,所以为了维护高位、利敬,不诈现威仪、不假装修行人根本不行。如果不需要这些人,自己一个人住你装给谁看啊?没有必要装的,五种不清净的行为中身体、语言的不清净行为统统断绝了,过很清净的生活。

独自享乐悠闲舒畅,苦行饮食无穷无尽。

独自安住就能享受很大的快乐,当然这个享乐和世间的享乐还是不一样,因为修行者相续中有窍诀,独自安住、独自修法时悠闲舒畅,没有什么顾虑,一个人在深山中观心性、观无常实际上是很舒畅的事情。

“苦行饮食无穷无尽”,用于苦行的饮食很多的,无穷无尽,怎么找都找得到,清泉、野果,或者说一个月的粮食只须稍微化点缘就可以找得到。反正只要少欲知足吃得简单都能轻易找到,所以说苦行的饮食无穷无尽。

独自生计何处皆觅,独自衣衫怎样皆暖,绝地妙火炽热十分。

一个人的生计哪里都找得到,再下等的乞丐他自己吃的都能找得到,何况修行人。对于修行人很多人愿意帮助,还有护法神也会帮助。有时我就想有没有必要祈祷护法神保护瑜伽士的资财呢?不需要吧,保护干什么?但有时想刚刚够的资财还是应该具备的,刚入道的人怎么也找不到衣食的时候,道心不容易增长的。

所以米拉日巴尊者最后证悟的时候也有感触,他就说最关要的是两个要诀,第一是饮食;第二是上师的窍诀,这两个和合就能证悟。上师给他的信函中也讲:你长时间的苦行,很多要素聚集在中脉中无法消化,如果化解马上就可以显现殊胜的证悟功德,但你的饮食太差了,没有能力去转换。所以最后吃了他妹妹带来的酒肉之后,一下就把中脉打开了,之后他就说供养食品的施主恩德很大的。所以他说密宗的修法一个是要饮食、一个是要窍诀,这两个如果具备,证悟应该是有把握。

所以要祈祷修法的顺缘不要太多,刚刚够就行了,如果要到处奔波到处找的话,也没有办法增长道业,所以刚够就行。衣服也好、食品也好、住处也好,刚刚够能修法就是最好的,太多也不行,太少也不行。反正一个人修法的时候,独自的生计,哪里都找得到。

“独自衣衫怎样皆暖”,一个人在深山中怎么穿别人也看不到,怎么穿都非常暖和。“绝地妙火炽热十分”,修圆满次第中的绝地火、拙火定的时候没有衣服也可以,拙火生起来非常炽热,又深又广的暖乐就会升起来。所以很多瑜伽士修绝地火不穿衣服也可以,有这样的功德连衣服都不需要去找了。米拉日巴他们称为“布衣者”,因为他们有绝地火的功夫,不需要穿皮衣,穿个薄薄的布衣就可以过冬,“日巴”就是“布衣者”的意思。这个能修的上去,衣食都可以解决了。

独自安住何等亦胜,无我茅棚逸然温馨。”

独自安住怎么都殊胜,反正不需要考虑很多,怎么安住都很善妙。茅棚就是“无我”,无有我所执,自己搭的茅棚没有很大的我所执,不像我们现在辛辛苦苦修个房子肯定有我所执,而且还很重。在深山中搭一个茅棚就没有我所执,什么时候走就什么时候抛弃了,所以无我茅棚住起来非常逸然温馨。这就是修行者所体验的快乐,巴热瓦尊者对我们修行的鼓励。(第25课结束,第三品抛却眷仆终)



第三个问题讲完了,下面开始讲第四个问题:

四、屏弃相似利他

诸如宣讲、听闻、传承、引导等等的相似利他之举,也应当毅然屏弃。

“利他”有真实的利他和相似的利他,如果相续中自私自利的心很强,这个时候宣讲佛法、念传承、给别人修法做引导等等,很多相似的利他之举全部都要抛弃,因为有自私自利的念头,你做一百次就增长一百次轮回的因,无法生起清净的解脱功德。

所以如果无法把心转变为真实利他意乐的时候,就只有舍弃,没有什么其他方法,没有什么通过智慧摄持的说法。反正自私自利的心是一种自相的烦恼,如果无法转变的话就不能做,做了也无法增长善妙的功德。

没有真正利他的心之前,自私自利心很强的时候做的一切利他之举,到临死的时候就会发现全都成了相似的善法,极为严重的耽误了自己的修行。或者说如果没有放弃世间八法、没有放弃贪著今生,在宣讲、听闻、传承、引导等等摄受眷属的过程中,就会获得恭敬、利养、高位、种种安乐,这些绝对会成为障碍。因为本身相续中就贪著世间八法,再加上外境一聚合肯定产生很多烦恼。所以还没有真正生起利他功德的时候,必须要把这些相似利他的行为全部抛弃,独自去修法。

卓衮巴大师也说:“对修行人而言,应当身着缀满补丁的衣衫,手持诃子(藏青果)念珠,门口印满清晰的鸟迹(形容足不出户)。

真正的修行人,他的衣服应该缀满补丁,意思是说不要追求华丽的衣服,破了就补,一件衣服可以穿几十年,华丽的衣衫就很难求,如果追求就会耽误修行。尤其是在深山中也不需要维护别人的信心,如果在佛学院穿的太破就不行,很多信众看到修行人这么脏、这么破、这么邋遢,对佛法都会失去信心。所以上师教诫也不要穿的太华贵了,也不要破的太离谱,普通的衣服洗干净就可以了。

但是一个人修行的时候照顾谁的信心呢?不需要照顾。看到一个住山的修行人穿的这么破,然后退失信心的情况是找不到的。反而穿的整齐华丽根本不像住山的修行人,深山中的修行人穿破烂的衣服很正常,穿华贵的衣服肯定不正常。所以这里说真正修行的时候,应该穿缀满补丁的衣衫,一方面打破对华丽衣服的贪著,一方面免除了追求好衣服的负担,一件衣服穿很长时间完全可以的。

“手持诃子念珠”,上师讲诃子念珠好像是表面看来很粗糙的一种念珠,到底是指哪一种我也不知道。然后门口印满清晰的鸟迹,因为闭关长时间不出门,所以门口鸟的脚印很清楚,应该这样修行。

在修行之时,无论是谁为懈怠懒散之人讲经说法,都绝对没有利益。

正在精进修行的时候,不管是谁为这些懈怠懒散的人讲经说法,都是失坏自己修法的功德,对他人也没有利益。懈怠懒散的人给他讲法也不会听,或者今天来明天不来,对这种人讲法有什么利益呢?最后就失坏佛法了,佛法的宝贵根本体现不出来。所以在修行的时候就好好修行,不能为懈怠懒散的人讲经说法,这里讲的很清楚,绝对没有利益。

这些教言确实很正确,讲法必须要有效果,讲了之后他能去实行才是有帮助的。如果只是为了给他种一个听闻的善根,那其他人也可以种,自己还是去修行好一点,没有利益的事情就不能做。

格西是不会欢喜的,我也会将此人视为精神癫狂者。”

格西是谁不太清楚,上师讲也许是他的一位上师。卓衮巴大师把这些没有利益讲法的人视为精神癫狂者,自己修行的正事不做,去给懈怠懒散的人讲法,做这些失坏正法的因。一心求道的精进者很少,尤其城市中更少,给懈怠懒散的人讲经说法还不如自己好好修行。修行成功之后再去给他们种善根也好,善巧调化也好都可以,但现在是做不到的。

藏巴加惹也告诫后人:“没有春天的播种,而希冀获得秋天的果实是饿鬼的痴心妄想;时机没有成熟,而企图度化众生,实在是徒劳无益。”

秋天要收成果实,春天必须要播种,有因才有果。饿鬼每天跑来跑去就是寻找饮食,但也只是痴心妄想而已。为什么会堕饿鬼呢?就是前世太悭吝、没有布施的缘故,堕到饿鬼的时候再到处找饮食就是痴心妄想的事情。要找到饮食,必须以前供养、布施的善根成熟才可以,以前根本没有做这些功德,堕到饿鬼还要去希冀饮食全是妄想。

春天没有播种,秋天想收成是一种妄想,这是个比喻,意思是说时机没有成熟,而企图度化众生,实在是徒劳无益,也是像饿鬼一样的痴心妄想而已。当然时机很多,但自己还没有具备度化众生的能力,是主要的时机没有成熟,其他国政、施主、道场、信众等等都是次要的。要弘法利生相续中的功德要具备,这是主要因缘,主要因缘成熟之后其他事情就好办了。时机没有成熟企图度化众生全是徒劳无益的事情。

我们现在有没有修证的功德?有没有放下自私自利?有没有生起真实无伪的利他心?有时仔细观察都没有,那就是主要的时机没有成熟、主要因缘没有具备,这时去度化众生是没有意义的。这就直接给我们讲了,现在度化众生太早了,应该好好去修法、去成熟功德,然后再度化众生。

博朵瓦也叮嘱我们:“修行人应当励力调服自相续,首要之举就是如此。

当然修行有素的人,相续成熟之后应该唯一利他,不要自己安住或做其它自私自利的事情。但是对于初学者,最重要的事情就是励力调伏自相续。这里是说要调伏自相续,没有说调伏他相续,而且应励力调伏,用一切努力、下最大功夫。调伏的方便是什么?就是依靠这些正法、依靠这些教言,如理作意、反复观修,使自相续与法融合,这叫调伏自相续。

就拿舍弃今生的修法来讲,没有修持之前自相续对今生、对世间八法是很耽著。什么时候算调伏了自相续呢?就是看破、舍弃了这个世间,生起出离心的时候,就是初步把自相续调服了。必须要按照这样的法来修行才能调伏,除了修法之外没有办法。不修法供养一万次也没有用,供养只能成熟供养的果报而已,有近取因才有近取果,调服自相续的进取因就是修法,首要之举就是这个,其他都是助缘。

以他利为主的行为并没有开许。

初学阶段,以他利为主的行为佛陀没有开许,这些大论师、大菩萨都没有开许,这个时候怎么办呢?

只需在心里想着利益他众,除此之外,身语不一定亲自而为。”

这样修法算不算舍弃众生呢?这里讲独自修行的时候只需在心里想着利益他众,发起一个菩提心,现在我们度化众生实在没有能力,但没有能力并不代表放弃利益众生,现在修法就是培养利益众生的能力,等具备了这样的能力绝对会实际去做的。如果相续中没有舍弃这样的念头,就是以菩提心摄持的善根,除此之外身体不一定亲自而为。

以前益西彭措堪布在讲《入中论》的时候讲过,菩提心是第六意识的“心王”为主,以利益他众、求佛果的“心所”为眷属,二者和合起来的这样一种善心。所以菩提心是一种“心法”,既然是“心法”有时在床上、在山洞里修行这种心所法,就算是修持菩提心。所以修不修持菩提心,不一定看外面有没有做利益众生的事业,而是内心有没有为利众生成佛的想法。既然“心王”和“心所”的和合是菩提心的本体,就不一定身语去做,反复在内心串习、观修就够了。真正菩提心纯熟之后有能力了,身语再去实行。

这些教言也可以遣除我们的疑惑,不必担心去独修会舍弃佛陀的教言、舍弃利他根本的菩提心,因为菩提心是“心”,不是菩提身、菩提语,菩提心就是心中去修的。这对我们还是很深的教诫。

绰普译师也感慨万千:“永久自利未了知,岂受众托为首领,实为无薪之仆从,平庸空名哎呀呀!”

“永久自利未了知”,一个修行人,永远对自己有利益的法还没修、还没了知,自利没有成办,“岂受众托为首领”,怎么能受众人委托作首领呢?对出家人来讲就是众人推举当方丈、当监院、当主持,或某修行团体的导师。关键是永久自利你有没有了知,不要说修行,如果还没有了知,怎么可能就轻易受别人的委托去当首领呢?这实在没有意义。

打个比喻:“实为无薪之仆从”,就像没有薪水的仆从一样。“平庸空名哎呀呀”,如果相续中没有生起功德,别人说你是方丈、大德、佛教协会会长等等,如果你自利没有了知,全部是空名,平庸空名得到干什么呢?没有什么利益吧。说是得到名声之后可以弘法利生,全都是虚假的,自利还没完全了知怎么当首领呢?对自他都没有利益,这是必须要舍弃的。

现在我们要把这个教言牢记心中,我们认为不会去当方丈等等,这个不一定,现在机会没有成熟而已,如果真有很多居士跪在地上苦苦哀求,请你去当方丈、当导师,那时你会不会想到这个教言啊?如果永久自利还没了知你就答应了,那就是个平庸的空名、无薪的仆从而已,对自他都没有利益。如果能记住这些教言,到时候也许能横下心来拒绝,反正我没有成办自利、没有能力引导你们,就能断绝这样的关系了。

遇到这种情况是不是龙天推出也不好说,有可能是魔的加持,如果会失坏自己的修行,最高兴的还是魔,佛不会高兴的,当了方丈把这么多人引导到轮回中、恶趣中,佛菩萨高兴不了的。所以现在要反复抉择,让教言在内心扎根,以后遇到这种情况才有对治的能力。

至尊热达瓦云:“以八法缘何时不能撼,乃至自心尚未坚定时,除非独调自相续以外,以行他利损自利莫为。”

热达瓦上师这样讲过,以八法中的任何一个,利、乐、称赞等等都不能撼动自己的心,对世间八法彻底看透了、抛弃了,乃至自心尚未坚定到这个程度,“除非独调自相续之外”,独自调伏自相续,如果开始做一些相似的利他行为,不要说利他,连自己的利益都损坏了,所以必须要抛弃。

有时我们相续中有假慈悲心,假慈悲最害人了。自相续有没有菩提心有时容易观察,有时也不容易观察,但是可以看一下有没有出离心,因为菩提心就在出离心的基础上生起来。出离心有没有好观察,对轮回的盛事有没有耽著、羡慕?这个就很好分别,如果连出离心都没有菩提心就不要提,肯定没有。所以要发愿,没有能力的时候要独自修法才好。(第四品终)



下面讲第五个问题:

五、割弃利养。

看破今生并抛弃恭敬利养十分关键。

这是非常关键的问题,下面就引用教证,一段佛经宣讲这个问题,佛陀在经典中把这个问题讲得很详细,非常具体,正面反面都做了观察。

《发起菩萨殊胜志乐经》中云:“佛言弥勒,诸菩萨摩诃萨当观利养,生养贪欲;

这是佛陀对弥勒菩萨讲的,诸菩萨摩诃萨都应该观察利养,不单是初学者,菩萨和大菩萨都要观察利养“生养贪欲”,利养生长、养育贪欲心,对于大菩萨倒不一定有这么大的危害,但对初学的菩萨来讲,绝对是很大程度的增长贪欲。心没调伏,耽著利养,财富越来越多的时候贪欲心也越来越重。

当观利养,坏失正念;

利养尤其是损坏道心,粗大的正念像菩提心、慈悲心都会失毁,最根本的修道的心、求解脱的心都会被利养心慢慢腐蚀掉。修行人失坏的不应是正念,而应是世间八法,正念是无论如何不能失坏的。世间人正念失不失坏无所谓,反正得到钱财就可以;出家人或修行人是钱财得不得到无所谓,但是正念不能失坏,否则弥天大罪就会接踵而至。处在很多利养中的修行人,不坏失正念的情况是没有的,处在很多恭敬、利养中,还有很强的修道之心、很强的出离心是很困难的事情。

所以我们应该观想利养坏失正念,观想利养的过失,这样相续中就会生起遮止利养的想法,就不去追求利养了,不管从哪个渠道得到的利养都不要,正念就有保证了。

当观利养,以其得失能生傲慢卑恭,如是滋长愚痴;

通过利养的得、失分别生起两种心态,得到能生傲慢、失去能生卑恭。不知道利养的幻化性,所以生起实执、生起傲慢和卑恭,如是滋长愚痴。

得到之后就认为自己福报很大、名声很大、很有功德,很容易傲慢;失去之后就生起卑恭心,上师讲过就是怅然若失的沮丧心态。这样就增长愚痴,实际上利养都是幻化的东西,在大菩萨眼中都是幻化的,得到又有什么傲慢的呢?失去有什么沮丧的呢?如果没有这样的正念,生起傲慢和卑恭,就是缘利养增长愚痴。

于成自利之亲友家悭吝、耽著,生诸诳惑;

然后利养会生诳惑。对供养自己的亲友眷属、施主家生起悭吝心、耽著心等等很多诳惑,缘这样的对境自相续生起很多悭吝、耽著,所以利养是欺骗自己的法。

舍四圣种无惭愧故,一切诸佛所不许可。

“四圣种”有很多解释,《山法宝鬘论》、《俱舍论》中都有解释,就是知足少欲等四种法。上师说大乘也有一种解释,但大乘的四圣种还没学,不知道怎么解释。

“四圣种”就是四种圣者种姓,有这四种功德就堪修正道。按《山法宝鬘论》的解释,第一个就是法衣粗糙、简单就可以了,不追求华贵,衣料、做工很朴素就足够了;第二就是食物菲薄,化缘乞食得到的食物一般很差,能维持身体不失坏就足够了,不追求高档的饮食;第三是卧卧具粗糙简单就可以了,有时不注意就会对被子、垫子的华丽、高档、轻软生起贪求,但是按四圣种的标准,卧具粗糙简单就行了,反正有个地方睡有盖的就行了,其它都不求;第四就是疗病的药物等简简单单就行了,不求高档。这些都包含在《俱舍论》的知足少欲之中。

有这四种功德就堪修圣道,没有就无法修圣道。广求利养就背弃了四圣种,没有惭愧心的缘故一切诸佛都不许可。修法靠自力是没办法的,必须要靠诸佛加持,相续靠近圣道就能得到加持,不靠近圣道就得不到加持。舍弃四圣种没有惭愧诸佛是不高兴、不许可的,根本得不到加持。

数习骄逸生高慢故;于师轻慢为魔党羽;

如果利养很多,骄逸的心数数串习就生起高慢,认为自己非常了不起。施主这么多、眷属这么多、利养这么丰盛,这样就自认为很有功德、很有福报,就生起高慢心看不到别人的功德,佛菩萨的功德都不一定看得到,自己的过失也看不到,修行最大的敌人就是高慢。

提婆达多、善星他们实际上智慧非常超胜的,但就是傲慢,佛都度化不了。其他智慧等方面不行可以改变,就是傲慢度化不了,高慢的山顶上存不住功德的水。有了利养很有可能就高慢起来,钱很多的时候在道友面前就表现得不可一世,有时在上师面前说话都不注意,这就利养多了引起的。

“于师轻慢为魔党羽”,尤其是上师显现比较清贫的时候,就认为自己财产这么多,比上师还多,这时就对上师生起轻慢,堕到魔鬼的党羽中成了魔的眷属,无法修正道。

乃为放逸散乱之根源;

利养是一切放逸散乱的根源。为了得到利养不放逸散乱是不可能的,生起一念得到利养的心就已经失去正知正念了,这一念心开始就在放逸中了,为了追求、获得就已经散乱了,身口意都已经外散了。如果不断追求,想要获得更好更多的话,绝对没办法修持清净正法的,放逸散乱的根源就是利养。

掠夺善根,贪著财物衍生愚痴;

抢夺一切善根,没有的善根生不起来,已经有的就会逐渐消散,所以说贪著财物衍生愚痴。《极乐愿文大疏》中讲过一个公案,以前有个修行人智慧非常敏锐、出众,但有一段时间就发现自己的智慧不行了,好像越来越迟钝,什么原因呢?他就找了位上师打卦,上师说你的财物太多了,做个灭财佛事吧。佛事做完很多财物就逐渐消散了,智慧果然就恢复了。

上师显现上都这样讲,以前刚来学院的七八年,功德、信心的增长都很快,后来好像就不如以前了,可能是接受信财太多的缘故吧。他老人家都这样示现、这样讲,那对我们不成障碍是绝对不可能的。

所以贪著财物毁坏善根,没有生起的功德生不起来,已经生起的慢慢就退失了,最后什么都不知道了。有很多财物对闻思修是不会有兴趣的,对闻思修没有兴趣以前有的正见、信心、悲心、精进都会慢慢退失,毁夺善根特别利害的就是利养。

以前也讲过,对修行人来讲最可怕的魔就是利养,真来一个青面獠牙的魔鬼最多把你吓一跳,没有能力掠夺你相续中善根。但是对于魔幻化的利养,我们的提防心几乎就没有,不像看到魔来了马上祈祷上师、修生起次第等等。但是利养来了就未必马上祈祷上师、修生起次第把这个遗除,慢慢求利养的心就深入骨髓了,深深的着魔无力自拔。

现在不把利养看透了,不深深提防,还耽著这个利养,认为这是好东西、是修行有成的标志的话,等着魔很深的时候,自己就发现不了,即便发现了也断不掉,要断也要千辛万苦。

现在道友们显现上还是贫穷的求学僧,应该让这样的正法扎根到相续中,以后如果业力成熟有机会获得利养也有对治力。现在我们是一般的人,没有很多人供养,但是这个预防针不打、这样的疫苗不种下去,以后遇到的时候就根本发现不了问题,慢慢渗透最后就土崩瓦解了,成了魔的眷属。

我们出家修道是为了解脱、为了成佛,是要战胜魔的,最后成了魔的眷属不是很可悲的事情吗?所以对这个问题不能小看,就像佛或米拉日巴尊者的上师马尔巴尊者讲的一样,要宣讲轮回的过患百劫中也宣讲不完。所以对修善法来讲很大的障碍就是利养。

抢夺三善;

“三善”就是三种善法、三种善根。可以解释为身语意的三种善根,初善、中善、后善也可以解释。反正贪执财物身、语、意的善根都造不了的,因为贪利养的当下意的善根就失毁了,如果意的善根失毁了身、语怎么做也没办法成为善根。初善无法获得,中善、后善更无法获得,所以三善都被利养抢夺了。

如电、如轮、宛如霹雳;

就是很厉害的意思,电、车轮、或者霹雳一下子就会断掉自己的命根,利养也是一下子就断掉修行的命根,非常历害。

为众多烦恼所染污;

相续中会生起很多烦恼,为了得到生起贪心、别人障碍就生起瞋心、不知道贪嗔的过患就衍生愚痴心、别人获得自己没获得就产生嫉妒心、自己获得别人没有获得就产生傲慢心,反正三毒、五毒都可以通过利养生起来,所以贪执利养相续就被众多烦恼染污了。

于亲友施主家瞻候颜色而生忧恼;

亲友、施主是利养的来源,为了得到利养,人品、僧格都没有了,在亲友、施主面前察颜观色,他们喜欢听什么就说什么、喜欢什么事情就做什么事情,完全丧失了修行人的品格。软弱无能、任人摆布,反正有钱就行,给你利养你就卖命,这算什么修行人?

佛说出家乃大丈夫事,这样还算什么大丈夫?无欲则刚,有欲就没办法了,必须要看别人的脸色行事。如果无所求,你钱再多跟我没关系,反正我不要你一分钱,这时别人也会敬重你,根本也不受摆布,自己可以保持修道的正念。否则“瞻候颜色”的话,自生忧恼而已,别人会说这是什么修行人?为了钱什么都不顾。世间也会讥闲,自己也彻底丧失了修行人的品性,这也是利养带来的过患。

扰乱自心;

自心不得安宁,得没得到都扰乱自己的心,修定根本不要提了,善念生不起来的。

爱物损害心生忧患;

“爱物”就是珍爱的东西,珍爱的东西损害之后就心生忧患,太耽著就会心生忧患,这也是一个过患。

然后于四念处多所忘失;

如果耽著利养,修行人最基本的身、受、心、法四念处就会多所忘失,不知道怎么去安住。

衰损白法;

白法衰损黑法就增上了,相续中的罪业因为耽著利养而辗转增上、日夜增上。

于四正断多有退失;

“四正断”就是未生恶令不生、已生恶令断、未生善令生、已生善令增长,以精进为性。四正断是精进的断恶行善,必须要精进,但是耽著利养之后什么兴趣也没有了,听法的兴趣都没有了,哪里还有时间断恶行善呢?绝对是“多有退失”的。

神变神通多有削损;

即便有也会多有削减,以前获得过神变神通,开始耽著名闻利养的时候就会削减。没有生不起来,这样一种不清净的相续,生起神通神变是完全不可能的事情。

先得利养日后弃失;

先得到的利养也会慢慢衰损、慢慢失去,变得非常贫穷。

与怨相处,亲友相弃;

为了得到利养,不应该接触的怨敌经常接近,不应抛弃的亲友都抛弃了,为了利养什么都不顾了,这也是利养带来的过失。

引诱他方犹如淫女;

淫女就是妓女。妓女就是引诱他方的人,哪里来的人都会引诱。如果贪著利养也会引诱其他信众,就像淫女一样。只要能得到利养就妄说自己有神通、妄说自己有功德,或给别人看前后世、给人算命,反正就是为了得到利养,通过很多方便引诱、欺骗他人,犹如淫女。

失毁禅定及四无量;

耽著利养禅定会失毁,四无量心会退失。对供养自己的人生贪,对阻碍供养的人生瞋,慈悲喜舍都失毁了,无法生起清净的功德。

众生因是深堕地狱、旁生道及阎罗世界;

“阎罗世界”就是指“饿鬼道”。贪著利养的人最后都是深堕地狱、旁生和饿鬼道中,而且会引导其他的信众、眷属深堕地狱、旁生和饿鬼道中去的,对自他都没有利益。

当观(贪著)利养,与提婆达多之行径等同。

提婆达多为什么害佛、分裂僧团、杀阿罗汉呢?就是贪著利养的缘故,想获得僧团的领导权、想当教主,所以就想一切方法害佛。对佛生起一刹那的害心都是无量的罪过,何况他再再生害心,而且还做了很多加行,让醉象杀佛、从山上推巨石下来压佛,当时金刚力士用金刚杵把巨石打碎了,但是碎石打到佛的足趾出了佛身血,无间罪就这样造下了。还有分裂僧团、杀阿罗汉,造了三个无间罪,完全是因为贪著利养做出这样的行为。修行人如果耽著利养就和提婆达多一样,为了利养什么恶业都可能做的出来。

弥勒,菩萨如是观察利养过失,乐于少欲,不生热恼。何以故?弥勒,少欲菩萨,于此过患悉不生故,彼修佛法不生违缘;

知足少欲就不生热恼。前面讲的这么多过患,少欲的菩萨一点都不会沾染,相续非常清净,修行佛法一点违缘都没有,外、内、密的障碍都没有。很多外、内、密的障碍都是因为贪著利养,如果抛弃了利养,修法的违缘也不会产生。

在家出家诸众不生厌烦;

知足少欲清净的修行人,在家信众看了也不生厌烦,极生清净心、深深敬重;出家的同修梵行者看了也是深深随喜。在家出家诸众都不生厌烦。

诸天及人恒时清净行持故;安住且堪守护;

见到这样知足少欲的修行人,诸天及人也是恒时跟随,行持清净的行为,安住在他面前,守护他的修行。

离诸恶道,不畏堕落;

现世抛弃了利养,没有因为利养造下罪业,所以不必担忧堕恶趣。根本就不会堕恶趣,因为已经离开了堕恶趣的因缘。

远离呵责,无能胜伏;

《庄严经论》中讲了六种呵责(自呵责、他呵责、护法呵责、大师呵责、梵行呵责、十方人呵责)。六种呵责全都远离了,这么清净的修行者怎么会自已呵责自己呢?或他人呵责、诸天呵责、本师呵责、十方呵责,都不可能有,所以说“无能胜伏”,没有谁能胜伏他。

而得解脱众魔境界;

因为贪著利养而堕于魔界,但是能清净行持知足少欲,就从众魔境界中解脱出来了。

无需感蒙一切痛苦;

今生清净修行,后世也会获得解脱的境界,在这个过程中无需感受一切痛苦。尤其今生之中,得不到或失去利养的痛苦根本不会感受,一切痛苦都远离了。

诸天及人亦当爱羡;

诸天及人众都羡慕清净、知足少欲的修行人。

禅定娴熟,安住清明;

知足少欲、无所希求,很容易生起禅定。障碍禅定的因缘也没有,所以禅定会很快娴熟,安住在清明的禅定状态中。

无有谄曲诳诈;

生活方式非常清净,所以很正直,不需要为了利养去行五邪命。五邪命都是谄曲诳诈,但是正命存活的缘故完全没有谄曲诳诈。

视五妙欲为过而不放逸。

深深的了解五妙欲的过患,所以最初就不放逸,中间、后面都不放逸而获得圣果。

如说修行,能住圣种,

这样修行就能安住在圣者种姓中,很快就可以得果。

智者及同梵行者亦当爱乐。

有智慧的佛还有同梵行者都爱乐这样的修行人,恒时赐于加持的。

弥勒,若有菩萨智慧聪敏,于此(十二)功德能如是知之,为舍一切利养故,当以殊胜意乐依于少欲。”

如果菩萨有智慧的话,对此十二种功德都应该了解,为舍弃一切利养,应该以殊胜的意乐依止少欲。知足少欲是很多经论都赞叹的,虽然有些大乘经论中说知足少欲不是菩萨的行为,是声闻的行为。有这样的说法,但是大乘经论所讲的菩萨早已离开自私自利的心了,贪著利养世间八法的心早就彻底断掉了,对他们来讲如果知足少欲就不能广大的利益众生,所以让他们不要知足少欲,以财布施等等利益众生的情况有。

但是对于初学者来讲这个是共道,并不是说我们现在是名相上的大乘行者,就可以广积妙欲、广求利养,这个是不行的。刚入道的时候声闻、菩萨还有密乘行者都是相同的,这是最基本的条件。(第26课结束 第五品终)



六、放弃储蓄资具

加哲仁波切针对诸多过患而恳切嘱咐:“(此乃)修行歧途当力舍此生;

贪著今生、储蓄资具是修行的歧途,遣除这个歧途的方式就是要舍弃今生,放弃储蓄很多资具。我们现在修行不成功是什么原因呢?就是世间琐事太多、资具太多,并不是其他原因。所以要想修行成功从现在开始不能再增添了,要慢慢减少资具。有时我就想对于修行人、出家人来讲,有很多存折或这样那样的卡,到底干什么呢?像单巴桑吉说的:死的时候用这个钱去贿赂阎罗王吗?贿赂狱卒吗?都用不上,为了得到这些钱、保存这些钱却要感受很多痛苦。

有人认为修行需要资具,尤其是认为钱很方便,卡更方便,到哪里都不需要带很多现金。方便是方便,但修行可能就不成功了,有这些羁绊很难成就。

在我们学院每个月的生活费就足够了,如果有剩余就拿去供斋、放生,什么时候死还不知道,不如用这些钱做善法功德。否则积累这么多钱到底干什么?有时候想出去当路费,出去又干什么?出去都是散乱的因;病的时候当药费,病不病、死不死都不知道,而且这里扶贫的药品都有的。有时实在想不通为什么要存这么多钱,出家人应该身无分文最好。

除了我们佛学院不自己买菜、买米、买燃料不行,内地的寺庙一分钱都不需要用,吃穿都是不愁。现在我们不得不留一点做生活费,除此之外都用来做功德还是好一点,布施、放生、供斋等等都很好。很多卡、很多存折,我看了是容易生邪见,但我不知道这些人是不是菩萨,所以经常生邪见之后就后悔了,马上自己忏悔,或对他也忏悔。

但有时确实这样想,修行人积累这么多钱没什么必要,丢了非常着急、非常后悔的也有,所以最好不要有,如果有的话慢慢开始消减。前面也讲了,没有观察的资具对修行是一种障碍,所以要观察对修行有没有帮助,没有帮助的东西慢慢布施掉、舍弃掉,做个清净的出家人、知足少欲的出家人,这是诸佛菩萨欢喜、上师欢喜、护法神都会加持的。

利养乃缚当斩欲牵连;

利养是我们的束缚,所以应当斩断欲妙的牵连。

名声无义当弃此耽执。

名声没有意义,就象空谷回声,别人的嘴发声,自己的耳朵听到,这些因缘积聚之后好像有一个赞叹或名声,但这个名声往往只是自己的耽著,别人很快就忘掉了。所以耽著名声没什么必要,空谷回声、彩虹一样的东西,最后不放弃还是要放弃,还耽误自己的修法。所以应该抛弃,没有名声的时候千万不要去追求,有了名声要放弃确实有困难,但是没有名声的时候最好不要去求,成了名人还是很痛苦的。

有时候看这些名人、明星都不敢出门,带个大墨镜,风衣的领子弄得很高,把脸挡住才敢出去,像做贼一样,都不敢正大光明的面对人,一般人哪有这些烦恼呢?出名之前想出名,出名之后又烦恼。

我们作为出家人,上师也讲过出家人名声再大也大不过这些明星,一位高僧大德再了不起有多少信仰者呢?但是这些大明星一下子就几亿几亿的信仰者,信心很大。修行人就是在一个寺院、一个城市中有点名声而已,最多在佛教界有些名声而已。名声再大也没有多大意义,而且会耽误自己的修行,所以说“名声无义当弃此耽执”,这样的道理相续中反复观修的话,就有弃舍的勇气了。

若无随遇而安知足心,积累资财增长罪苦因。

如果没有随遇而安、知足少欲的心,积累资财只是增长罪业、增长痛苦。有正知正念的修行人乃至对佛法稍有了知的人,都不愿意增长罪业和痛苦,增长罪苦的直接因就是积累资财,所以为什么还要再再地积累资财呢?

若欲增上安乐及善根,依凭知足意乐乃窍诀。

如果要增上安乐和善根,必须要依凭知足少欲的意乐。相续中有了知足少欲的意乐是相当幸福快乐的,而且很多很多罪苦都远离了,很多安乐和善根、证悟的功德都是依此而具备的。

是故操持利养名声等,此生圆满心行当屏弃。

执着、操持一切利养、名声等等围绕此生圆满的一切发心、一切行为,都应该像毒药一样马上抛弃。

临终注定具利之胜法,应当无散恒时精进修。”

对临终注定有利的就是胜法,除此之外都没有利益,亲属、名声、利养都要抛弃。真正临终有利益的就是胜法、善根,就是自己证悟的功德,所以应该无散乱恒时精进修行。而无散乱恒时精进修行的前提就是放弃利养、放弃储蓄资具,否则无散恒时精进是做不到的。如果没有无散乱恒时精进,临终的时候就没有利益了。所以最初要看破今生、放弃储蓄资具。

基确巴云:“若于幻财不知足,精勤积攒终遗留,独自积累他人享,此乃心语当牢记。

如果对幻财不知足、贪得无厌、拼命索取,积累得再多最终还是要遗留在人间。以前的皇帝这么多财产,临死的时候还不是全部留在人间无法带走一点点,我们这么点财产还拼命去追求,更加没有意义。“独自积累他人享”,积累的时候自己辛辛苦苦,最后留给他人享受。这是心里话,应该牢牢地记在心中。

不愿希求究竟义,暂时所需未舍弃,断除贪着何等难!愿弃耽执祈加持。

很多人耽着、储蓄资具,根本不愿意希求究竟义了,连究竟义是什么都不知道了。或者刚开始依靠上师的恩德,知道了究竟义就是成佛或解脱,但是最后慢慢就不希求了,道心一退什么都不愿意干了,解脱、佛果都不要了。暂时所需没有舍弃是无法修行的。“断除贪着何等难”,要断除对财产资具的贪着太困难了,所以“愿弃耽执祈加持”,因为自己能力有限,所以祈祷上师三宝加持自己迅速断除贪执。

虽未以名摄徒眷,终究无力弃信众,抛弃世事何等难!无伴独居祈加持。”

“虽未以名摄徒眷”,最初自己发心很清净,没有想以自己的名声摄受很多徒眷。虽然开始没有求名利的心,但“终究无力弃信众”,最后没有能力把这些信众抛弃的,真的想要独自修持的时候,已经没有勇气、没有毅力把信众抛弃了。因为这时已经生起了我所执,认为这是我的徒弟,或认为如果我不管他们,他们很可怜,他们的正见、戒律怎么办呢?会堕恶趣吧?最后就成这样了。

“抛弃世事何等难!”没有办法抛弃世事怎么修持清净道呢?所以“无伴独居祈加持”,祈祷上师加持我无伴独居。米拉日巴尊者的道歌中再再祈祷上师加持“得山居”——加持能在深山中居住。

至尊仁达瓦也云:“除三法衣以及钵盂等,自己生存必须资具外,黄金珠宝等等其他物,芝麻毫许自己亦莫持。”

仁达瓦尊者这样讲:作为出家人,除了三法衣、钵盂、必要的经书和法器之外,没有用的黄金珠宝等其他物品芝麻许也不要持有。黄金珠宝我还没有机会接触,但有些人说不知道这些黄金珠宝是什么缘起,看到就生贪心。黄金珠宝我虽然没接触很多,但看到好的佛像就会生起贪心,很精美的佛像看到就生起想得到的心来。

对修行人来讲,黄金珠宝没有多大的必要,却有一种不共的缘起力,会引发贪欲心。为什么很多人为了黄金珠宝拼的你死我活?就是因为它有引发贪欲的能力。修行人贪着黄金珠宝的时候,修行就无法成功了,所以芝麻毫许也不要去执持,不管你说是为了供养上师还是供养僧众。供养的时候心清不清净都不好说,还不如修一个最保险的法,自己的心清净,正法的功德在内中生起,这是最好的供养。内心生起清净的正法,有没有外在的黄金珠宝都无所谓,所以应该发愿黄金珠宝等芝麻毫许也不要执持。

益西彭措堪布讲没有必要的时候念珠都要注意,里面不要有珍宝的东西,如果不是很必要的法会,珍宝的念珠最好不要用,木头念珠不会生贪心。这些上师们取舍得还是很细,连这些念珠除了大修的时候平时就不要用,尤其是对出家人来讲用这些好像都不如法。密法大修的时候稍微用一用可以,平时最好不要用,用木头念珠好一些。珍珠念珠、黄金念珠都不要受持。

巴热瓦也千叮万嘱:“未知积蓄终被何人携,尚且不生布施之心念。

还不知道积蓄最终被什么人拿走,这时还不生布施的心念吗?辛辛苦苦通过造罪积累的财富最终被别人拿走,自己根本享受不了,为什么现在还不生布施的心念?应该把这些钱和资具用来修善法。前面也讲过,除了生活费之外,到月底还是一分钱都不留是最好的。刚刚够生活就可以了,其他的钱要么就放生、布施,要么就供斋、供僧,这样就非常好,这样修持下去我们应该可以积累很多善根。

一旦斩除贪恋欲妙心,四洲财物为其所掌管。”

把贪恋妙欲的心斩断之后,四洲所有的财物都是归你管的,知足少欲拥有一切财富。

 “除非无有及断绝,丰足剩余永无时,强者掠夺弱者盗,浊世财物难留存。”

对于资具、财产,除了根本没有或已经完全断掉了执着这两种情况之外,那些拥有财富的人“丰足剩余永时无”,财物丰足,享受之后还有很多剩余的情况是找不到的。财物不可靠,如果贪执财物是无法得到满足的。

为什么丰足剩余的财富永远没有呢?强者掠夺、弱者偷盗,“浊世财物难留存”,在浊世中要守护财物太困难了,如果家里什么都没有的话,小偷来就来嘛,来了也是空跑一趟。有财产就有耽着,要日夜守护也没有这个精力,白天守护晚上要睡觉,小偷就进来了,有些小偷的手法非常高明,睡得死死的时候东西被偷光了还不知道。还不如没有财产好一点,不需要担忧也不会积累罪恶,所以这里讲放弃储蓄资具,作为一个修行人知足少欲是很关键的。(第六品终)



今天就讲到这个地方。

 

相关文章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