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法等性本基法界中,自现圆满三身游舞力,
离障本来怙主龙钦巴,祈请无垢光尊常护我。
为度化一切众生,请大家发无上的菩提心!
发了菩提心之后今天我们继续学习《开启修心门扉》。这部论典宣讲了十九个问题,指引我们看破今生,生起殊胜的出离心,在这个基础上修持殊胜的佛法。前面讲了六个问题,今天开始讲第七个问题:
七、唾弃饮食贪执
对饮食的贪执也属于追求世间八法,过于追求饮食也没办法修行正法,所以对饮食的态度应该保持中道,一点都不吃不行、过于追求豪华也不行。得到菲薄的饮食,能够果腹、足够修法就可以了,对饮食生起强烈的贪执是必须要唾弃的。
总之,积藏财物等行为,无非是由贪恋饮食、担心冻馁致死、供养上师等等目的,以及尚未了知妙欲过患的缘故而导致的。
积累财物、积累饮食的发心不外乎就这几种:第一是贪恋饮食、贪恋美味;第二是担心寒冷、饥饿致死;第三为了供养上师,还有就是没有了解妙欲的过患,认为这些是值得追求的。
这些是不是修行者应该追求的目的呢?首先“贪恋饮食”绝对不是出家人所应追求的,出家人、修行人所应追求的就是清净的正法融入自相继,修行、证悟、弘扬佛法、普渡众生;第二“担心冻馁致死”也是多余的担心,前面已经讲了,佛陀也发了这样的愿,人天护法神也会帮助清净的修行人,根本不用担心冻馁。担心没吃没穿而积累财物是一种非理作意;第三“供养上师”的目的也是不应该的,后面还会讲到,真正具有法相的大乘上师不会看重财产、供养。不要说大乘上师,就是小乘的善知识也是想着怎么让弟子生起出离心、生起人无我的空性正见、从轮回中出离。小乘的善知识都是这样,大乘的善知识更不会把眼光放在供养多少上面,所以为了供养上师而积累财产也是非理的。
佛在世的时候,六群比丘到处化缘引起信众的讥嫌,说你们这些出家人化这么多钱财干什么呢?六群比丘说“我们是为了供养上师、供养佛陀”。佛陀知道后就呵责说即便为了供养上师也不应该积累财物。
修行人有时需要供养上师,但要根据自己的财力情况,如果除了生活之外还有多余的资具,在无勤之中也可以供养。如果为了供养上师到处化缘,拼命积累财物,真正的大乘善知识绝对不会欢喜的。因为这样就会耽误相续中生起正法的功德,上师出世的目的就是让弟子相续中生起正法的功德,导致弟子误入歧途或贪恋财物的散乱之因,上师都会遮止。所以这些目的全都是相似的目的,没有了知妙欲的过患而导致的。
以前竹青仁波切修行时面前连个糌粑箱都不放,因为缘糌粑箱会生起贪执。对糌粑箱生起贪执倒不一定,但是现代社会生起贪执的东西太多了,尤其是各种各样的电器,相续中生起的贪执是很猛励的。所以尊者教诫要想方设法断除这方面的贪著,做一个知足少欲的修行人是非常好的,如果不了解妙欲的过患,就会拼命的去追求、积藏。
其中,对饮食的贪得无厌更是于理不容。
在很多财物当中,对饮食贪得无厌更是于理不容的。
在博朵瓦尊者身边的人,如果对自己的口腹之欲极端重视,修行就会误入歧途。
博朵瓦身边有很多看破今生、舍弃今生的人。有些初学者或修行不好的人对口腹之欲、对饮食极为重视的话,他的修行就无法与博朵瓦尊者的教言相融合,如果没按上师的教言去做,修行就会误入歧途。尊者对饮食、对世间八法、对利养是极端痛斥的。如果追求的目标完全放在口腹之欲上,为了得到口腹之欲就不得不积累很多资具,拼命去索要、拼命去积累,修行不误入歧途才怪。
尊者针对这些人,曾痛心地感叹道:“都是因为肚皮,而使‘苍天颓塌’,所以他们修法也不能成功。”
尊者针对这样的情况痛心的感叹:都是因为自己的肚皮、因为这张嘴,而使‘苍天颓塌’。‘苍天颓塌’是藏族的谚语,苍天都塌下来了,比喻非常倒霉的事情。修法不成功就是因为太贪执于口腹之欲,对于肚皮的问题太重视。真正的修行人不应该对饮食过于贪执,得到什么就享用什么,没得到也没必要到处奔波、恋恋不舍放不下。
智者旬呢哲云:“身语狡诈生长邪命因,过享信财善行减退缘,应当根除美味之贪欲,衣食弃置墙角岂非理?”
旬呢哲尊者是这样讲的,“身语狡诈生长邪命因”,如果身体和语言不是很正直,没有如法行持,为了得到利养,没有的功德假装有,嘴里也是赞叹自己、宣传自己,这些狡诈的行为是生长邪命因,最终会堕入邪命之中无力自拔。
身语狡诈的来源无非是贪执妙欲、贪执资具、贪执饮食,为了得到这些身语不得不狡诈。如果放弃了这些对谁狡诈呢?我自己又不希求什么,在施主、亲友面前也不需要狡诈,没有身语的狡诈,邪命也不可能引发的。
“过享信财善行减退缘”,过度享用信财善行就会减退,心无法安住在正法上。传法也好、利益众生的事情也好,首先就会考虑供养多不多,如果供养的东西多就愿意给他们讲法、愿意摄受、愿意给他们做加持、回向,什么都愿意做;如果供养少就好像不太积极了;如果根本没有供养就完全不会去摄受他们。所以希求信财心就散乱到非法上面去了,身体行为也没办法安住在善法上,对信财太贪执就是善行减退缘。
有时心中对这些信财的贪执不大,但是却享用过度了,供养信财的人可能烦恼、罪业很严重,如果给他做回向等方方面面的功德没有圆满,也是自己减退善心的因缘,自己的证悟、自己的境界、自己的善心都会因此而减退。所以我们这些修行人、出家人千万不要攀缘很多信众、施主,已经认识的最好不要太多联系。《山法》中讲过若长时间不联系,他也不愿意供养你,也想不起你。联系得越殷勤他越会给你供养,一段时间冷淡、冷漠之后他也不会供养了。所以慢慢和施主疏远的话信财就少了,修法的动力、修法的功德就容易生起来。
很多时候和施主见面多他就对你有好感、有信心,愿意供养,见面少就不一定供养,除了见面和打电话联系之外很难生起供养心。所以为了防止信财过多一是自己不要贪执,再就是减少联系,就会避免这些过失。
应当根除美味之贪欲,衣食弃置墙角岂非理?”
所以应该根除对于美味的贪执心。把衣食弃置于墙角就是放在一边置之不理、非常漠然,没有把衣食放在重要的位置上。如果对某个东西很重视的话,是不会放在墙角让它霉烂的,衣食弃置墙角说明这个修行人对衣食不是很执著、很关心。“岂非理?”难道不是很应理吗?就是应该把衣食等放到墙角才合理。当然并不是让我们今天晚上回去就把衣食放到墙角去,而是说今后要把衣食看淡。
绰普索南桑给(无垢光尊者)的一番话也是妙语如珠:
绰普索南桑给就是无垢光尊者的另一个名字,在宁玛派中用的不多,但是很多格鲁派的智者引用他教言时都是说绰普索南桑给。
“虽受具信男女供衣食,恭敬侍奉自亦诈现行,为护他心自受束缚因,当行平等即是吾忠告。”
这段话应该出自《三十忠告论》。很多对自己有信心或对三宝有信心的人,供养很多资具、恭敬侍奉,自己也是在他们面前诈现威仪,装成好的修行人一样接受他们的供养,这样是不行的。
“为护他心自受束缚因”,为了维护施主、福田的关系,有时候不得不护持他人的心。对别人的供养有所贪求、有所执著,讲话、行为就不得不护持他的情面,该做的事不能做,该说的话也说不出口了,他喜欢听什么就讲什么,他喜欢什么就做什么,在这种情况下就没办法按照修行的道路去修行了。
有些修行人刚开始还好,后来接受信众的供养越来越多,心就慢慢转变了,修行都是为了保护他人的情面。“为护他心自受束缚因”,保护他人的情面就是自己遭受束缚的近取因。所以平等而行吾忠告,自己应该按照正法行持,对施主也不应该保持固定、长期的供施关系,对供养的施主和不供养的施主应该平等而行,这就是吾忠告。
无垢光尊者就是这样的,他的传记中说他收到供养之后从不回赠,他认为信众供养僧众、供养上师是他们自己做福德,如果回赠是不合道理的。所以他在接受供养时没有什么特殊对待的,对一些富裕的人、高高在上的人没有给予特殊的待遇。供僧的时候都是从后面开始供养,很多寺庙是从前面开始供养,前面坐的是一些大人物,大堪布、大活佛等等,但他的规矩是从后面往前面供养,完全是平等对待。
还有对富贵人也没有特殊对待,很贫穷、很可怜的人供养的食物他很高兴的接受,吃得津津有味。这些乞丐显得也很高兴:我的供养的食品虽然很下劣,但是大上师很高兴的接受,吃得津津有味,我肯定得到很大的福报。无垢光尊者这样的大德不但教言这样讲,而且如是行持,对高低贵贱的一切人都是平等对待。
从前,仲敦巴格西与四位瑜伽士前往热振。一天,已到骄阳当头,应当食用午餐之时,他们的食物却一无所剩。一行人饥饿难耐,正商量如何应对之际。衮巴瓦却胸有成竹地说:“我将会吃到那个从山嘴往上攀登的人所带来的食物。”
仲敦巴格西与四位瑜伽士前往热振寺,中午吃饭的时候没有吃的了,他们正商量要怎么应对,这时仲敦巴尊者显现上好像一般的凡夫一样,不知道有个人正准备给他们供养食物。他很喜欢隐藏功德,虽然对往上攀登的人看得很清楚、他想供养的心也知道得很清楚,但装作不知道。这时他的一位大弟子衮巴瓦尊者因为禅定修的很好,获得了神通,就说:不要紧,马上就会吃到从山嘴攀往上攀登的人带来的食物,他就是来给我们供养的。
当他示现神通的话音刚落,一位施主便携带着丰盛的斋食即时而至。(他们终于得以饱餐一顿。)
刚说完施主就到了,然后就接受供养,饱餐一顿。
仲敦巴格西向来喜欢隐藏功德,(所以对衮巴瓦显示神通的行为极为不快,)声色俱厉地训斥道:“衮巴瓦,你不要妄自尊大!”
仲敦巴格西是观世音菩萨的化身、是阿底峡尊者的大弟子,具备很多功德,但他有个优点就是喜欢隐藏自己的功德,虽然有功德但隐藏的很深,所以对衮巴瓦尊者显示神通非常不满意,就讲“你不要妄自尊大!”,不要以为有点小神通就有什么了不起,就在别人面前炫耀!做了很严厉的呵斥。为什么会这样呵斥呢?这个公案怎么联系这一段的法义呢?下面这样分析:(第27课结束)
噶当派的大德们一向就是这样以隐藏功德为本,故有“隐藏功德者,邪魔不能害”之说。
为什么呵斥他?第一、衮巴瓦好像是希求饮食,不惜显现神通;第二、如果经常显示神通不隐藏功德,就会招来很多恭敬和供养,人们都喜欢对有神通、有功德的人恭敬供养,这就很容易落入世间八法、很容易对饮食产生贪执。这个故事主要是从这两方面对应主题的,第一是显示神通的因缘和饮食有关而遭到上师的呵斥;第二随便显示神通容易引来世间八法的过害,很容易堕入“追求今生”。衮巴瓦尊者修证很高,不可能被世间八法所动,这个公案是给后人做个警戒,有一点小小的神通不注意很容易遭到世间八法的攻击,有这样的目的。
噶当派的大德们一向隐藏功德,噶当派内部有“隐藏功德者,邪魔不能害”之说,把自己的功德隐藏得很好,邪魔也没办法损害。如果喜欢表露自己的功德,不管是念咒或神通等其他功德,就容易招来邪魔的伤害,这就没有必要。自己的修行还没有圆满时,最好不要有邪魔外道做中断,以至修行无法顺利进行。
多罗那他尊者的《印度佛教史》中讲的很清楚,早期的密宗行者没有成就之前完全隐密,别人都不知道他是干什么的,跟一般人一样。修行成就之后才开始示现功德、示现神通,别人才知道他是个密宗行者。修持密法的时候完全隐秘,别人不要说不知道他的本尊或修什么法,都不知道他是修密宗的人,就是这样密秘修持。最后获得成就的原因就是“邪魔不能害”。
我们在佛学院修法也是要注意隐藏自己的功德,不要随便显示出来。不要说白天、修定时显现的境界,即便是梦境也千万不要讲,经常说梦的话以后就不一定梦得到这些好的梦相了;禅定境界中出现的事情说了之后会退失,很难恢复。这是一方面,另一方面就是小的地方不注意,这样发展下去很有可能妄说神通、说大妄语。还有密宗当中保密的戒条也不一定能守持得住。
所以即便是梦中见上师、佛菩萨,行善法都不要讲,但是很多人喜欢讲,不管别人问不问,实际上这是没有必要的。别人或许认为你吹牛;或者认为就是个梦嘛,因缘具备就做了,也不会因此对你很恭敬。反正就是连好梦以上都不要随便宣讲。
他们从不追求穷奢极靡、纸醉金迷的生活,却极力推崇清心寡欲的头陀苦行。
噶当派的大德们从来不追求高档、奢侈的生活,教言中也是再再的呵斥穷奢极靡的生活,极力推崇清心寡欲的头陀苦行,让修行人知足少欲,自己也是这样示现。噶当派兴盛的时候他们的言行都是非常标准,哪一个修行人出来都是别人学习的楷模,都是行持佛法的标准行者,成就者也是层出不穷。即便现在噶当派真正的传承没有了,已经融入到其他教派中去了,但是现在我们学他们的论典、看到他们的事迹时,还是对他们的行为非常羡慕,这也是他们极大的功德引发的。
据说,金厄瓦的前半辈子可谓一贫如洗,几乎是以荨麻等维持生计。没有可以补缀的布片,只好用皮革代替,故被人们誉为“皮裙者金厄”。
这个公案前面已经解释过了。
他就是如此多年如一日抛弃一切希图、忘却俗世凡尘而修习的。
他就是这样修行的,这里为什么重复讲一次呢?就是和推崇清心寡欲的头陀苦行对照。金厄瓦为主的噶当派大德多年如一日抛弃一切希图,施主、名声、衣物全部抛弃了,忘却俗世凡尘,一心沉浸在正法当中,俗世的凡尘的想法都已经忘记了,这样修行最后获得成就的。
另外,还有米拉日巴在九年中,莫觉巴在十二年中,也都是以荨麻为生等等举不胜举的事例。
还有米拉日巴尊者在九年之中吃荨麻、莫觉巴十二年吃荨麻,还有无垢光尊者或者美龙多吉也是吃树皮维生,这样苦行成就的很多很多。
前辈的善知识们在修行之时,都是这样历尽艰辛、排除万难,以他们高风亮节的行为,给我们后人留下了众多可歌可泣的动人篇章。
前辈的善知识不单单是在说教,不但留下很多这样的教言,他们也是以身作则这样行持的,所以我们就没有什么怀疑了。如果只是教言中说让我们抛弃一切修苦行,他们自己没这样示现的话,也许我们这些分别念非常深厚的凡夫就会产生邪见、产生怀疑,如果说这么好、有这么大的利益为什么他们不实行?所以很多大德考虑到这一点他们自己也是这样行持的,对后学者的启发是相当大的,给我们后人留下了很多可歌可泣的篇章,鞭策我们去追随他们的行为,这些有很大的必要。
这就是第七个问题。下面开始讲第八个问题:
八、不贪受用
种种受用都不能贪执,前面专指饮食,现在是饮食之外的其他受用。
即使自己福报现前,各种受用唾手可得,也不能大言不惭地恣意受取。
即便没有通过勤作或邪命,完全是自己前世种的福报现前,获得各种各样的受用,也不能大言不惭的恣意受取。如果是自己的福报现前也可以受取,没有过失,律藏中做过这样的开许。佛陀在律藏当中开许可以受取,但没有承许受取之后不生贪欲,或生贪欲不成为修道的障碍。只不过说这些物品没有通过罪业获得,可以受用的意思。反正佛陀在其他地方也讲了,做为凡夫修行人,妙欲很多,生起贪执、障碍修法,不管是哪里来的,都应该抛弃。
自己福报现前的受用就不会贪执吗?不会障道吗?这是佛陀没有承许的。所以尊者针对会成为贪执的因、成为障道的因缘,就说即便是自己福报现前的东西也不能大言不惭的恣意受用。
修行人就应当如此毫不吝惜地舍弃一切。
即便是自己福报现前的东西来了,也要抛弃的意思。
若说:“如果受用不寻而至,我也无须制止,(只需名正言顺地享用;)如果受用匮乏,我也不会苦心经营。”此等说法纯粹是自我开脱、自我放纵的无稽之谈。
有些人讲:如果受用不寻而至,我没有去追求,受用自然到我身边的时候,我就没有必要制止,随缘接受,名正言顺地享用就可以了;如果受用匮乏,我也不需要苦苦追求。尊者讲这是自我开脱、自我放纵的无稽之谈。好像有时我们也会这样想:反正我没有去化缘、没有邪命,但是施主看到我生信心,给我供养,无勤得到就不需要制止,反正制止也是一种执著,就这样享用就可以了。
前面反复讲过,这要看自己的内心状态、看自己修法的境界,如果是初学凡夫,即便是这样的财物也不应该取受,取受之后很有可能生起贪执,成为障道的因缘。受用匮乏不去苦心经营,这是对的,但是无勤到来的受用也要观察自己的境界,有没有受用的能力?受用之后会不会成为障道因缘?会不会白天也守护、晚上也守护,对这些东西放不下?如果会那还是不取为妙。
经(《富楼那请问经》)云:“自身不谋诸资财,即使获得亦舍弃,今起唯求深佛法,护持清净之戒律。”
经典中也是这样讲过,“自身不谋诸资财”,意思是自己不主动去追求、谋求一切资财。“即使获得亦舍弃”,即使无勤获得的资具也需要舍弃,除了必须的资身之物,比如乞食比丘化缘得到一点点饭,这个不需要抛弃,除此之外其他的东西即便是别人主动供养也不要接受、也需要舍弃。
对主动追求和无勤获得的资具都做了遮止之后怎么修行呢?“今起唯求深佛法”,从现在开始唯一追求甚深的佛法,甚深的佛法不在外面的形象、不在资具多寡,就在内心生起修证的境界。所以从现在开始其他外在的资具统统看破、放下,唯一让法融入内心。
我们对这样的教言必须要好好思考,其他的一切对修行都没有必要、对今生后世都没有必要,从现在开始要努力通过闻思修让佛法融入内心,尽量生起佛法的受用。最初要看破今生,然后生起大悲菩提心,然后要证悟空性,第四步好好去弘法利生,这样次第去做就非常善妙。
为什么有这四步次第呢?因为要弘法利生、要安立众生于解脱道,如果自己没有证悟、没有获得甚深境界是没有办法做的,前面已经分析过了,所以弘法利生放在最后。第一步必须要看破今生,否则无法入道、无法成为佛弟子,前面也讲了舍弃今生是第一步,没有看破今生就不是修行人,引用了文殊菩萨对萨迦派祖师所宣讲的“耽著今生非佛徒”,这是第一步。
然后第二步,不发心弘扬佛法就堕到小乘中去了,所以看破今生之后通过自己的觉受应该对众生生起大悲心,通过大悲心生起菩提心,转入大乘。文殊菩萨对萨迦派祖师的第二个教言是“耽著自利非菩萨”,所以要做大乘修行人,舍弃今生之后必须要励力生起菩提心。
生起菩提心之后,如果不证悟空性,对一切都有实执、有耽著,就完全无法获得菩萨的功德。所以必须要在菩提心摄持下修持空性正见,最初修“人无我”,然后修“法无我”;或者直接修“法无我”,同时修“人无我”。还有在密乘证悟“人无我”的方法很直接,观自己的心就可以证悟“人无我”,然后证悟“法无我”,方法很多。证悟空性就像打开一个大宝藏,菩萨的很多功德自然显现、自然流露。入定和出定的功德结合起来自然就有度化众生的能力,所以必须要现证空性。
现证空性有很多方法,有小乘“人无我”的修法、有大乘二无我空性的修法、有生圆次第的修法、还有大圆满直断的修法,都是证悟空性的方便。尤其有了大圆满的窍诀,证悟空性速度将会更快、更直接。
如果发起了菩提心,但是都是有所缘的,有实有的众生可度、我是度化众生的菩萨、有实实在在的方法,这就无法现证圣道。所以证悟空性是必不可少的。文殊菩萨对萨迦派祖师讲的第三个教言是“耽著诸法非正见”,耽著诸法根本无法生起正见。
证悟空性之后就要一心一意利他,这是诸佛菩萨的密意,这时一刹那也不要安住自我寂灭的状态,每一刹那都要去度化众生,因为已经完全有能力了。
这四步次第有的大德归纳在三主要道中,出离心、菩提心和空性见,但三个也好、四个也好,意思都是一样的。证悟了空性不度化众生是根本不可能的,只不过这样次第明显的宣讲之后,我们有一个明确的目标,次第去做是非常踏实的。除了生起佛法的证悟、受用之外,外在的资具、受用、名声完全放弃。
“护持清净的戒律”,护持清净的戒律对自、他都是有必要的,戒律是自己增长功德的因、是他人生起清净信心的因。《辩中边论》中讲八正道的时候也说护持清净的戒律是令他生信的方便。
犹如人们常说的“依靠对治不如弃离恶境”的说法,所以,应当断除生长烦恼之对境——今生的富贵荣华。
“依靠对治不如弃离恶境”,这是什么意思呢?比如得到财物、受用之后,想到教言中说如果生起耽著会堕世间八法,所以必须要对治,然后开始对这些财物观如梦如幻、修厌离心。这些东西放在面前再去修就很费劲,修成之后还是要抛弃。如果修完之后放到自己包里慢慢开始享用,这就是骗自己,是假对治。即便真想对治也要使用很多方便才能达效果,所以说不如弃离恶境。对境练心还不如不见外境好一点,不见外境就不需要对治了,心很清净。
当然“对境练心”的说法不是没有、不是不殊胜,这已经是第二步了。对初学者来讲,外境的力量相当大,一点点外境马上就能让他心动,所以第一步尽量远离恶境。
初学者、刚出家的修行人最初五年要依止和尚学戒律,有的说是十年,不允许行脚、游方、朝拜,就呆在一个地方老老实实地学习,五年或者十年对治力应该很强了,那个时候出去磨练才有收获的。最初的时候应该是“依靠对治不如弃离恶境”。
我们应该有这样的体会,比如现在我们住在深山寂静处,白天晚上都在闻思佛法,根本没有关心外面发生什么事情,外面闹得的天翻地覆了我们都不知道,也不需要对治。如果在寂静处住十年,十年当中很多没有必要的恶念都不会生起来,也不需要励力对治,十年心很清净,就会生起很多不可思议的功德,这是非常明显的。
弃离恶境的同时应该抓紧时间多学一些对治的教言,效果会更好。只是一味的弃离恶境也不行,《入菩萨行论》云“遣鱼至何方,始得不遭伤?”要放生,把这些鱼放到哪里不会被杀害呢?“若除众生贫,始圆施度者,今犹见饥贫,昔佛云何成?”或者怎么做布施呢?佛陀布施度圆满之后应该满足一切,不该有乞丐了。所以完全要弃离恶境是不可能的,毕竟我们生在这个恶劣的环境中了,即便远避深山也会有恶缘找上门来的,这时一味躲避一点对治的窍诀都没有也不行,一旦出现恶境就毫无抵抗力。
所以一方面要远离恶境,一方面心中必须要准备好对付恶缘的方法。比如我们在佛学院学这样的论典,或大乘、密乘的经论,实际上都是在相续中生起对治的顺缘,相续中有了稳固的定解,遇到小小的恶境也不会被它束缚。
完全依靠对治对于初学者不现实,完全离开恶境也没办法,所以一方面要尽量远离恶境;一方面相续中尽量生起佛法的功德,这样修法会无往不胜,绝对会获得成功。
此理我们在前面也曾不惜笔墨,浓墨重彩地加以宣讲。
博多瓦尊者云:“具备不求世间四法,彼等已择修持解脱。未勘宝藏不可摧损,一经探察为人开采。
博多瓦尊者也是这样比喻、意义对照宣讲,“世间四法”和“世间八法”是一样的,如果具备了不求世间四法或者说不求世间八法的意志,“彼等已择修持解脱”,他们已经通过选择之后堪能修持解脱了。比如“未勘宝藏不可摧损”,还没有被发现的宝藏不会被人摧毁,一经探察发现马上就会被人开采殆尽。修行者也是这样,如果开始追求世间八法,就好像露出了缝隙、被人发现了一样,相续中的功德就保不住了。如果把这个心封闭了,不去追求世间八法,隐秘功德、增长清净的戒律、增长甚深佛法,世间八法的心无法侵入肯定不会丢失功德。
纵他获得利等四法,知彼实质犹若死尸。
纵然其他人获得利等四法,就是“世间八法”中的利、乐、名声和称赞,实际上这四种法的实质犹若死尸一样,没有丝毫意义。获得一具死尸只能生起厌恶之心,只能给自己带来过患,世间八法也就是这样一种过患之因,像死尸一样令人厌恶、令人发呕。有智慧的人观察世间八法完全没有兴趣,就像呕吐物、死尸一样没有丝毫意义,但是愚笨的人还认为这是好东西拼命追求,最后只是给自己带来痛苦而已。
恰似多康觉卧持蜜,当视利等四法为敌。
上师讲也不太清楚“多康觉卧”的确切所指,“觉卧”有时是指阿底峡尊者,有时指拉萨的觉卧佛像。我想这是不是指塔公的觉卧佛像,传说文成公主带了两尊觉卧佛像进藏,一尊到塔公(就是康定上面一点的地方,现在有座萨迦派的寺院)不肯走了,就在那里住了下来。实际上觉卧佛像有两尊,拉萨一尊,塔公这里一尊,“多康觉卧”是不是指塔公这一尊,因为他的加持力都是很大的。1993年我跟法王从成都回来的时候,就是塔公这个寺庙迎请法王,在这里停留一下吃个饭,然后给寺庙的佛像开光,靠近路边一个房子里就供奉了觉卧佛像,法王在这里念普贤行愿品发的愿。我想是不是“多康觉卧”就是这尊觉卧佛像,但不敢确定。
就像多康觉卧持蜜,也许是别人供养的蜂蜜,首先来了一只蜜蜂,然后来了很多蜜蜂,最后把蜜全部吃干净了。世间八法、利养等等就像蜜一样,如果我们手持世间八法会引来很多魔众、很多怨敌,最后将我们所有的功德全部掠夺干净。
权势显赫苦海翻滚,窍诀如此宣说应知。”
如果一个人的权势很显赫,他就在苦海中翻滚无法止息,这就是窍诀应该了解。世间八法必须要抛弃、显赫的权势必须要抛弃,这就是窍诀应该了知。
龙树菩萨也云:“财富越多苦越多,少欲诸众非如是,龙王之头有几许,同等苦痛由彼生。”
这是《亲友书》中的颂词,“财富越多苦越多”,按世间的观点财富越多应该安乐越多,但有时只不过他们没发现而已,或者发现了不承认而已,或者即便承认了放弃不了而已。实际情况就是财富越多苦越多,真正有智慧的人就会观察这个问题,观察好之后就认为根本没有必要积累财富,因为财富越多痛苦越多,前面我们反复讲过了。有了财富就要上供下施,上供就是对这些高官,下施就是对这些眷仆,还有亲友要给,然后又要守护避免失坏,还要不断增值,这都是引发痛苦的因,所以财富越多痛苦越多。
“少欲诸众非如是”,少欲知足的人,比如清净修行的比丘,根本没有这么多痛苦,钵盂、三衣之外就只剩相续中的修法窍诀了。钵盂化缘、三衣抵挡寒冷,印度最冷的时候三件衣服就够了,所以佛陀开许比丘持三衣。藏地寒冷,三衣不一定够,所以在边地寒冷的地方开许棉衣、被子之类。总之少欲的诸众没有这么多痛苦。
“龙王之头有几许,同等苦痛由彼生”。龙王的头多是权势和福报的标志,但是龙王头越多它的痛苦越多。
博多瓦尊者针对一些人的强词夺理,毫不容情地驳斥道:“有人满不在乎的说:‘用嘴哺饲婴儿也会食用,如果别人心甘情愿地供奉,即便是圣者,接受也是天经地义,无可厚非的。’
有些人说如果用嘴巴哺育婴儿,婴儿也会食用的。刚生来的婴儿还没有办法自己吃东西,有时母亲把食物嚼烂用嘴去哺育婴儿,婴儿也会食用。意思是说别人送上门、心甘情愿的供奉。如果别人心甘情愿供奉给我,即便是圣者,接受也是天经地义、无何厚非的。
“即便是圣者”上师也说不好解释,当时说要看一下藏文原文,反正这里不太好解释。意思是说即便送给我一个圣者我也会接受,一般来讲怎么可能供养一个圣者呢,但是如果连圣者都可以接受,其他的东西更可以接受了。
这种说法实在是自我圆场的荒谬之言。即使是供养圣者,我们也不能厚颜无耻地随意接受。”
或者上师讲供养圣者也是指一些圣者之物,比如和圣者有关的物具、佛像等等,这里讲即便是这样供养,也不能厚颜无耻的随意接受。
(第28课结束 第八品终)
九、休得随顺
“休得随顺”在《山法》中也讲过,就是不能随顺、顾及别人的情面。至于有些圣者度化众生的时候随顺一些人的分别心、行为,这是开许的。有些大圣者自利已经圆满了,或对自己的修行根本不产生障碍的时候,他也会随顺,别人邀请他吃饭、聊天、到处旅游,这些事情也可以随顺他们,因为这是让他们入道的一个因缘。但这是自利已经圆满了,或对自己修行根本不起障碍,而且对调化众生有极大必要的时候才可以随顺,并没有开许所有的修行人都可以随顺,否则自己的修行肯定会失败的。
所以真正修行的时候不应该顾及别人的情面,就一心一意修持。虽然《普贤行愿品》中也说要随顺众生,但随顺众生是菩萨的行为,《普贤行愿品》不是讲初学者,完全都是菩萨的境界,而且不是名相的菩萨,不是发了一点点相似的菩提心就算是菩萨了。
实际上菩萨的证悟或自利的功德相当稳固的时候怎么做都可以,对佛法、对众生、对自己都有利益,百利无一害当然可以随顺。但一般的众生如果这样随顺,不外乎谈一些贪嗔痴的事情,或者做一些非法的事情,最后自他的利益都无法增上,对佛法也有损害。所以“休得随顺”主要是对初学者、对刚学佛的人、相续还没调顺的人讲的。不要随顺于世间法、世间人,应该随顺佛法、随顺善知识、随顺善友,除此之外的世间人,父母、亲朋好友、施主千万不要随顺,因为随顺他们对自己修行完全没有利益。
像顺从他人,顾及情面之事,也理当斩除。
不要说对一般人,显现上噶当派的智者对道友也不随顺、不顾及情面,比如大瑜伽师,普穹瓦尊者到热振寺想要找他聊天,但他说我没时间跟你谈,反正你不要把我当人看。说完就到树林中去了,根本就不管普穹瓦尊者。普穹瓦尊者是三同门之一,应该是有头面的人物了,但是大瑜伽师一心一意要修法的时候连他也不管,把他扔下自己走掉了。普穹瓦尊者就说这次很失败,显现上好像脸面上过不去。这些尊者如果连道友或者能增长功德的事情都不顾及情面的话,那么其他的世间人、父母等等完全不随顺是没有过失的。
普穹瓦格西曾说过:“如果孜孜不倦地实修,则如同铠甲上的鳞片,一旦掉落下来,就再也不能拼合复原。
孜孜不倦地实修实修看破今生的这些修法,并不是挂一个实修者的名称而已,如果连看破今生的修法都没有生起来,闭目打坐修一些很高深的法,表面上是在实修,但是没有看破世间的缘故,有时还是要照顾施主的情面。施主需要他的时候他必须要放弃所谓的“实修”跟施主跑,这种情况也经常出现。
这里讲孜孜不倦地实修并不是指这些相似的、没有斩断世间牵连的实修,而是真正斩断一切贪恋、根本不随顺情面的实修。如果相续中断除了对世间八法的贪著,这样修下去会有什么效果呢?打个比喻,就像铠甲上的鳞片,一旦掉落下来,就没办法再拼合复原一样。这是比喻下面讲它的意义:
(同样,真正修持正法的人,)也不可能再与贪婪今世之凡夫俗子同流合污了。
真正的修行人,孜孜不断的实修到了一定的程度,绝对不可能再和贪婪今世之凡夫俗子同流合污,就像铠甲上的鳞片掉下来绝对无法再拼合复原一样。相续中生起这样的功德,贪恋今生的鳞片掉下来之后,再也无法回头和这些凡夫俗子同流合污、再去贪著今生了。修行就有这样的效果,如果孜孜不断的修行,内心就会生起这个觉受、感受,这时再让你回头去享受世间快乐、做世间八法,绝对是不可能的事情。
如果迎合曲从,则会为世间那些邪魔所牵引。
这里做了改动。如果迎合曲从世间人的话,完全就被魔所牵引了,所以千万不要迎合曲从世间人。世间人都是行持轮回的事业,在世间行持出世间道的非常罕见稀少。如果对世间人迎合曲从,不把佛经、教典放在心上,就没办法修行,所以说已经被魔所牵引了。
世间人的行为不需要再多观察了,父母、亲戚朋友等等即便已经皈依、学佛很多年了,但是佛法没有入心的话还是和一般世间人的想法一模一样,你要修法、要看破今生的时候,他会用很多方法阻碍。和一些道友聊天的时候会发现这样的情况:如果父母根本不信佛的话,毅然斩断还是很容易的,但如果父母是居士就困难多了,又是居士,学佛又这么虔诚,他用很多理由阻挡你的时候就不好拒绝。
总之,迎合曲从世间人的心意就没有办法修持清净的正道,如果自己宿业成熟、不能出离就另当别论,但是当自己有机会的时候,就是因为迎合曲从世间人的想法,最后失去了修道的机缘,这就是已经被魔所牵引了。
他们不高兴我很高兴,他们不满意是他们自己的事。
这就讲的很清楚了,没有迎合曲从他们的心意,他们会不高兴的,但是我很高兴,反正我是在走释迦摩尼佛为主的智者们的道路,开始追求解脱之道、自他利益的菩提之道,已经从污泥中出来行持清净道,所以说他们不高兴,我很高兴的。
但是这有没有违背菩提心呢?父母还在淤泥中挣扎,你一个人出来就很高兴。肯定没有违背菩提心,我很高兴并不是幸灾乐祸:“你看我已经出来,他们还在挣扎”,没有这样的心,而是开始真正行持佛所欢喜的正道了,自己获得解脱之后肯定会度化他们的。所以是从自己能够行持清净正道这个侧面讲很高兴,并不是我一个人出来摆脱了他们很高兴,并不是自己出家之后父母哭天抢地的痛苦自己很高兴,没有这样的,当父母听到自己出家的消息很痛苦的时候,自己哪里会很高兴呢?自己也会很伤心的。但有时会把伤心化解掉,会想现在是在行持正道,对家人、对自他都有究竟的利益,所以“他们不高兴我很高兴”的意思应该从这方面正确理解。
“他们不满意是他们自己的事”,对我看破现世、修持正道出家不满意是他们自己的宿业引发,所以也没办法顾及的太多,否则缚手缚脚无法洒脱的行持清净的正道。
即使他们诽谤讥讽,也决不低眉逢迎。
即便他们对自己修法或出家等等开始诽谤讥讽,也绝不低眉逢迎,就是绝不向他们妥协的意思。
哪怕除了一星半点的口粮之外,别无所剩,在此期间也应安闲从容地修持善法。如果善法增上,自然可利益他众。”
如果亲友、施主都不理解,都不理睬自己,除了一星半点的口粮之外别无所剩,在这种情况下也应安闲从容地修持善法。上师出家的时候也是这样,上师以前读师范,这在世人看来以后是大有出息的人、是要吃皇粮的人,为什么突然把这些抛弃去出家呢?所以刚出家时没有一个亲友赞叹同意,口粮也没有,来佛学院经历了很长时间的苦行,有一次回去家人都不理睬,但是他也不管,反正有一星半点的口粮还是坚持苦行,有时法王也会赐一些口粮给他。上师也是这样示现的,只有一点点口粮的时候也是安闲从容的修持善法。
“善法增上,自然可利益他众”,这也很明显,显现上上师的善法增上,所以父母也都调化了,以前不理解的亲友都已经想通了。比较一下,以前一起上学的所谓吃皇粮的这些人都非常羡慕,上师出家之后获得的名誉,或者说善法增上之后获得很多功德,跟着法王坐飞机去世界各地弘法利生,在他们看来是很风光的事情。但是他们看起来就很可怜,上班领一点工资。所以很多事情就是这样,刚开始吃一点苦,最后善法增上自然可以利益他众。
藏巴加惹也说:“贪嗔根源故乡当远离;痛苦根源家庭当舍弃;
贪嗔根源的故乡是应该远离的,我们一旦出来之后就不应该再贪恋故乡了,如果再贪恋就好像一个野鹿被抓起来,好不容易跑出去之后,它认为笼子里还是很舒服的,还是有东西吃,再跑回去的话就是自讨苦吃了。我们从家乡出来之后就不要再有什么贪恋了,应该义无反顾、一心一意的修持正法。
如果心中没有正法的功德,思念家乡也是人之常情,很多诗文都是描写对家乡的思念。但是修行人心中有窍诀、有对治,安住佛法的时候就不会对家乡有刻骨铭心的思念。所以应该以佛法对治,尽量忘却家乡。
痛苦根源的家庭应该舍弃,家庭中是是非非的事情非常多,不但是今生痛苦的根源,而且是后世痛苦的根源,生生世世痛苦的根源就是家庭,所以应该舍弃。前面讲过即便你的家庭很温馨,又有钱,妻子漂亮贤惠,方方面面都很合意,但实际越温馨你越不愿意出离,完全是浪费时光,没有一点修法的心念。不管是圆满温馨的家庭,还是让人讨厌的家庭,都对自己的修法没有丝毫帮助,所以说对于痛苦根源的家庭应该舍弃。
不单对居士这样讲,我们出家人也需要了解,否则没有生起这些对治,认为家庭很温馨就很容易入歧途。所以不要认为这是给其他人讲,我已经没有家庭了,但以后也可能有,所以现在必须要生起这样一种定解,生起了定解就会有对治的智慧。
耽执根源财物当屏弃;散乱根源顾情当抛弃。”
财物是产生耽执的根源,有财物就会对它耽执。有时我们有这样的体会,一个东西对自己一点用都没有,想想怎么都用不上,但要让你布施出去也是很困难,还是舍不得。何况你认为有用的、很好的东西,更加是耽执的根源。所以对财物应该看破、尽量抛弃才好。
散乱根源是什么?——“顾情”,顾父母的情面,顾施主、亲友的情面。如果对施主、亲友、父母有耽执自心就会散乱,前面讲过知道施主的好消息、不好的消息,父母的好消息、不好的消息,自己的心都没有办法安住。
米拉日巴尊者修证相当高的时候,就要彻底证悟的时候,他妹妹来了,相见之后当天晚上就没有办法修下去了,怎么修也修不动了,最后通过以前上师给他的一个密函、一个秘诀,才知道怎么调伏,才把最后的难关冲过去。证悟这么高、禅定这么高的瑜伽士,遇到亲友的时候,示现上也是有这样散乱的状态,何况是我们根本没有修法的人、还没有修起丝毫禅定的人、连未到地定都没有生起来的人,绝对会散乱的。即便在修禅定,一遇到这个缘也绝对会散乱,不修禅定散乱的更厉害,散乱就修不了善法。所以对这些顾情面的对境应该抛弃。
绰普索南桑给也云:“村落寺院以及深山等,虽住何处不应交亲友,于谁相触不怨亦不亲,稳重自主即是吾忠告。”
绰普索南桑给就是无垢光尊者,他是在《三十忠告论》中这样讲的:修法的时候应该这样,不管是在化缘的村落中、或是自己所住的寺院中、还是深山中,不管住在哪里都不应该交亲友,不应该有特别熟悉的人。如果有特别熟悉人就要聊天,或者他要找你帮忙、你要找他帮忙,很多事情,肯定会散乱。
“于谁相触不怨亦不亲”,和谁接触也不生起怨恨心,也不过于亲密,处于平等的状态。“稳重自主即是吾忠告”,不去结怨也不去交亲友,就这样稳重自主的修持,这就是我的忠告。对于村落里的人也好、寺庙里面的人也好、还是深山里的修行人,都是这样,不要有极为亲密的挚友,否则容易散乱。
“住家之时致力饰屋等,寂静山间寻求圆满福,琐事令自人生虚耗因,断尽诸事即是吾忠告。”
有房子的时候尽量把房子装修的很华丽,这也是一种琐事,虚耗人生,所有的精力放在这上面就没有办法修行正法。这方面不做一点事情也不行,但如果经常这样做就把人生全部虚耗了。
已经到了寂静的山间,还要寻求圆满的福报。比如说在佛学院这个虹身成就的静处,我们还要找一个大施主,每个月都供养很多钱。在山间不但不好好修法,还寻找圆满的福德,名声、资具、快乐等等,完全已经失去了在寂静处修法的实意了。
“琐事令自人生虚耗因”,人身很难得,尤其是能够修正法的暇满人身极为难得,如果把这样的暇满人身用来做低劣的事情、做这些人间的琐事,就是完全虚耗暇满宝贵的人身。
“断尽诸事即是吾忠告”,应该把一切的琐事全部断尽一心修法,这就是我的忠告。听闻、思维、修行正法,每天都是这样安排,这样度过就没有虚耗人身,即便死的时候没有获得任何境界也不会后悔,这样的人生已经获得大义了。有时我们自认为是密乘行者,觉得一生不证悟好像有点遗憾,如果是显教大乘的行者,他们知道自己要行持三无数劫,所以只要今世好好修持看破今生、修持菩提心,死的时候任何境界没生起来他也认为非常有意义,后悔心不会有的。对我们来讲也是一样,应该把一切琐事尽量断尽,除了生活必需之外全部抛弃,这就是无垢光尊者的忠告,真正的心里话,如果要修行就应该这样。
不但这几个颂词,无垢光尊者的《三十忠告论》都是对修行人的教诫,我们要多看一下才好。以前益西彭措堪布还是索达吉堪布讲过,刚来的时候法王在广播里面经常放的教言,第一个就是《三十忠告论》,每天中午放:在寂静深山应该怎么做,为别人做公正人、或呵斥眷属都是没有必要的,言语平和、断除琐事等等。这些忠告很多人也背过的,背过之后应该反复思考,应该按这样的教言指导自己的行为,作一个好的修行人。
克怎巴针对眷属之过患曾感慨道:“筹谋茶酒种种心机等,白法善行散乱之祸根,营筑今生伴侣不追逐,当毁护情之墙旬呢哲。”
有些眷属筹谋茶、酒,很多心机都是花在这上面,“白法善行散乱之祸根”,这就是行持白法善行散乱的祸根,这是很明显的。我以前讲过一次,在我们2001、2002年逃难的时候,有段时间十几二十天就住在牧场上,我就观察这些牧民,他们都是信佛的人,他们行善法怎么样?一观察几乎没有行善法的,每天都是在挤牛奶、放牛或是把牛粪弄过去弄过来,然后就缝帐篷,就做这个,真正拿着念珠念咒的一个没见到。
当时我就很感慨,离佛学院这样殊胜的道场、弘扬佛法的中心这么近,这些所谓的信众真正行持佛法的好像看不到。老年人、年轻人、小孩子,一个一个观察,顶礼、念咒都没有,好像都在忙这些琐事,反正就是喂狗、喂牛、弄很多草堆一起,这些方面是很精通的。“筹谋茶酒种种心机等,白法善行散乱之祸根”,当时我就有很深的体会,当时就想如果我转生在这样的家庭中,我怎么修善法呢?即便藏地佛法兴盛,但如果转生在这样的家庭根本没有时间修善法,都是散乱的祸根。藏地是这样,我想汉地的家庭也差不多都是一样的,而且有时更忙、眼花缭乱的对境更多、娱乐场所更多,把心思花在这上面哪有时间修正法呢?绝对就是白法散乱的祸根。
所以作为出家人很多方面都非常方便,修法的机会、道友的督促等等,不修善法别人还要小看,通过压力也必须要去修善法。有个清净的出家身份还是很好,能有很多时间,念咒也很自在、看书也很自在,没有牦牛要放、没有牛奶要挤、也没有狗要喂、牛毛帐篷也不需要去补,很多善法就这样积累了,断除了很多散乱的祸根。
“营筑今生伴侣不追逐”,执著、追求今生的伴侣、眷属不去追逐。有时要看我们交往的亲朋好友对于世间八法是不是很看重,如果他对名声、资具很看重的话就不要和他交往了,和他交往就会受到他的影响,自己的善行就会慢慢退失,自心就会转于非法方面。所以追求今生的朋友不要追逐、不要和他交往。想度化他也很困难,你要度化他,他有他的理由,你不一定说的过他,有时你没有威力根本不听你的,还不如不要交往好一点。
所以这里讲“当毁护情之墙旬呢哲”,旬呢哲就是作者的名字,他是给自己做教诫,应该摧毁护情之墙,随顺、保护眷属、亲友、施主的情面这些墙壁全部要摧毁,这个墙就是阻碍自己行持善法的障碍,把自己层层包围了,如果不突围就会落于世间八法,在世间八法的墙中撞来撞去无法修持。所以必须要用极大的勇气把他摧毁才能够自由修法。
巴热瓦也说:“威望越大苦越多,迎合长官护部下,平等相争为积财,曲意迎送无了时。
处于高位,威望越大苦越多,威望大很多人依附,必须要处理很多纠纷,双方都对自己有信心时,起了争端自己要做公正人,不偏不倚很公平的处理是很困难的事情。有时眷属很多,衣食要操心,很多很多的事情要做。对威望没有执著的人还有很多琐事要处理,有很多痛苦的,如果对威望有执著痛苦更大,必须要想很多方法去维护威望,维护威望不搞世间法是做不到的,一搞世间法修行就彻底失败了。所以威望越大苦越多,从今生、后世,暂时、究竟的痛苦都可以了解。
有什么样的痛苦呢?下面讲了几种:“迎合长官”,对长官必须要迎合、贿赂、说好话,经常陪他们吃饭,给他们做很多事情。稍微不注意就怕得罪了长官,自己的地位保不住或威望下降;
“护部下”,因为有很多投靠自己的部下,怕这些眷属失散,必须要守护他们,有时要好言相劝、有时要送礼物、送钱,必须做这些事情;
“平等相争为积财”,和威望相等的人相争,为了积攒财产也是造了很多罪业;
“曲意迎送无了时”,曲意、谄曲的状态当中迎来送去没有了期。处于高位,执着威望,如果不放下是没有了期的,尤其是一般的凡夫人,对所谓的高位、威望很耽著,让他们放舍很困难。前面讲过的噶托·斯度仁波切处在很高威望的时候一下放舍了,一个人到山洞中修行,最后显现获得很高的证悟。这样的人很少,能够了知曲意迎送无了时,毅然斩断的大修行人相当罕见。但是如果没有这样的毅力、勇气,以后处高位有很大威望又对此很耽著的时候,很多非法的事情,现在学法时根本想不到行为都会做出来的。
幸福圆满难得逞,当生厌离趋山中。”
想通过威望、高位得到幸福圆满,自己幸福圆满、他人也幸福圆满、一方百姓都幸福圆满,这是很困难的事情。尤其是现在更难得逞,一个人高兴另外的人又不高兴了,总是有这些争端,听到这些事情、处理这些事情时候心情是高兴不了、幸福不了的。想要幸福圆满是难得逞,“当生厌离趋山中”,应该生起厌离心去山中修行,当自己了无挂碍、证悟诸法空性的时候,或者对一切众生生起无伪大菩提心的时候,再去调化众生,去处理这些事情,对自己的修行、对别人都是没有障碍的,所以说当生厌离趋山中。
基确巴将加扎法王规劝后人的开示,言简意赅地加以总结:“若未依一高低法,则不能看破今生;
“高低法”就是或高或低的一个法,像大圆满之类的法就是所谓的高法,像看破今生的法就是低法。作为修行人要不就修一个高法证悟法界,就看破今生了;要不就依靠一个基础法、加行法脚踏实地的开始做起,也可以看破今生。
当然对于初学者来讲,依靠一个高法是没有用的,前面反复强调过了。法越高对根器的要求越高,大圆满的修行人必须是大圆满的根器,大圆满的上师要求高、大圆满的弟子要求更高,《大圆满前行》中对于密乘上师的法相、密乘弟子的法相都做过抉择。如果我们密乘弟子的法相都还没有具备,就不要妄想通下劣的相续修一个高法,然后马上现前一个看破今生的果,这是很难实现的。
所以针对我们普遍中下的根器来讲,就不要学利根人通过高法看破今生了,应该通过一个加行法,就是刚开始入门时大小乘、密乘共同的四厌世心逐渐修行看破今生。如果依靠一个高低法就能看破今生,如果没有依靠任何一个高低法是无法看破今生的。法和烦恼就是直接对治的,相续中有一个法可修、有一个法可以安住、有一个法可以依靠,就通过这个法生起法喜,然后就可以看破今生。所以还是鼓励大家必须要认定一个法,开始修持,乃至没有生起验相之前都要修。
讲到现在已经很明显了,我们要选一个法就选这个看破今生的法、就选这个四厌世心的法,选择好之后下定决心现在就开始修持,一直修到生起验相为止,没有生起验相不放弃。而且有机会就修,一直这样修的话,肯定会生起看破今生的境界,生起来之后,以后的修法就很容易了。
当然相续中生起一个功德也没有这么简单,世间要成就一个学问、要学一门手艺要经过多大的努力呢?知道这个很好但根本不吃苦下工夫,即便是世间的学问都学不到。要小学毕业拿到小学文凭,也不是天天睡觉就可以的,每天都要好好去上课、做作业、听老师的话才可以,它也是一种实修的次第。要生起看破今生的境界,我们就睡在床上想是不行的,要生起看破今生的心就要去修,修的方法已经说得很清楚了,就是要修四厌世心,尤其是无常心经常要观,这样才可以慢慢把一切世间法看破。
《前行》中华智仁波切引用如来芽上师的话:当我看到世间这些长的美貌的人、年轻的人、富有的人、高高在上的人等等,不生起丝毫的羡慕心,为什么呢?就是因为相续中生起了稍许无常的境界。相续中生起了无常的境界他就知道这个美貌的人会无常的,世间圆满都是无常的,如果贪著就失坏了自己的修法了。所以生起无常之后自然就看破了今生了,别人认为放不下的,他就已经放下了,这对于我们绝对是有指导意义的。老老实实的修持加行法、看破今生的法,在这个基础上尽量修菩提心、空性,这些前面很多大德已经做过教诫了。
所以我们应该从现在开始安排时间观修看破今生,每天这样修下去,一个月或一年之后相续不转变是不可能的,肯定会转变的。如果根本没有修持,到明年的这个时候,你的相续还是耽著今生,一模一样一点转变都没有;如果从现在开始修持,到明年的这个时候相续就大有转变了,这就是听了实行与不实行的区别。所以我们听了之后还要去修,这样修下去这些道果唾手可得。
一切若未入正法,将为相似理所欺;
如果一切行为、自心没有和正法相融合,就会被相似的道理所欺,这个相似道理并不是佛经论典中的相似道理,佛经论典中讲的都是教授。我们刚学完《广论》,宗喀巴大师讲的很清楚,一切大经大论全是教授、全是修法的窍诀、都是修法的关要。这里的“相似理”是指我们心中的想法,我们认为现在修高高的法应该会很好吧。但这种想法已经成了相似的道理了,自己肯定会被相似的道理所欺骗。法是很殊胜的正法,但是你有没有能力自在驾驭它?有没有办法去修行它?如果以一知半解作为自己修行的指导就完全成了相似理了,自己心中这些所谓的观念、种种的理由都成了相似的道理,最终被这个所欺骗。
观修证悟之高低,值遇外缘可判定。”
自己的修行、证悟的高低怎么判定呢?“值遇外缘可判定”,你认为修的很好,看一下遇到外缘的时候你的心是什么状态。外境有上中下三等,如果自认为修行很好,是个很贤善的修行人,有时看到一个很普通的外境就生起很强的贪欲心、嗔恨心,那你的修法根本不值一提。
有时是中等外境,有时是很猛烈的外境,这个时候你的心去试一试,你的智慧宝剑利不利,可以砍一砍这个外境,到底这个外境对你的修法有没有影响?主要的影响不外乎生起贪、嗔、痴,或者更明显就是贪心和嗔心这两种,反正遇到外境时是否生贪心或者生嗔心,这样观察就可以知道了。
如果遇到猛烈的外境生起很强的嗔恨心、贪欲心,这说明你的修法也肯定不成功的。自认为修证高不算数,应该值遇外境的时候看一下自己的修法到底怎么样。《庄严经论》中讲过,菩萨的修法比较成熟的时候,猛烈的外境出现他的修法不会动摇,心中没有丝毫准备,一下遇到外境的时候他也不会动摇,这就比较成熟、比较稳固。我们的果应该达到这样的标准,就是看外境而确定自己的修证,但你根本不修行也没办法达到的,所以必须要去观修才能达到,这很关键。今天就讲到这个地方。
所南德义檀嘉热巴涅 此福已得一切智
托内尼波札南潘协将 摧伏一切过患敌
杰嘎纳齐瓦隆彻巴耶 生老病死犹波涛
哲波措利卓瓦卓瓦效 愿度如海诸有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