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位置: 首页 > 辅导 > 开启修心门扉 > 正文

开启修心门扉16(25课版)

本文作者: 发布时间:2021/7/5 22:53

诸法等性本基法界中,自现圆满三身游舞力,

离障本来怙主龙钦巴,祈请无垢光尊常护我。

为度化一切众生,请大家发无上的菩提心!

发了菩提心之后,我们继续学习《开启修心门扉》,本论分了十九个问题进行阐述,前面十一个问题都已经讲完了,今天开始讲第十二个问题。

十二 唾弃世间八法

“唾弃世间八法”刚开始讲“舍弃今生”时也做了观察,因为这些问题互相之间都有联系,如果不唾弃世间八法就无法看破今生,无法看破今生,就堕入世间八法中无法修持清净的解脱道。所以尊者教导我们要唾弃世间八法。

一言以蔽之,切莫沾染世间八法这一点也是极其首要的。

“切莫沾染世间八法”,这在所有修行中都是极其重要、非常关键的。下面引用大德的教授进行观察:

直贡法王曾云:“无论如何于死皆不利,世间琐事虚伪不可依,八法仿佛彩虹之图案,是否值得信赖当观察。”

“无论如何于死皆不利”,对死亡不利的是什么呢?主要是“世间琐事”,无论如何在死亡的时候都没有利益,有利益的只是善法和清净的证悟等等。在世间做再多琐事,抚养子女、追求世间安乐等等这一切在死亡时都没有丝毫利益。“世间琐事”是虚伪性的、不可依靠的。如果对死亡有利益,就不是虚妄的而是真实的法,比如清净的善根等等。但是这些世间琐事因为对死亡无有利益而必须抛弃,都是虚妄的本性,不可依靠。

“八法仿佛彩虹之图案,是否值得信赖当观察”,世间八法好像彩虹组成的图案一样,看起来非常艳丽,一般的愚夫也愿意去追求,但是越追求越远离;或者看起来非常好看,但实际上一观察完全都是虚伪的本性。世间八法是否值得信赖,作为修行者必须要观察,“大概知道了”是不够的,对自己对治烦恼没有大的用处,必须要深入观察。

我们经历的安乐、名誉有这样的特色,看起来非常鲜艳、非常诱人,实际上在智者眼中、在佛陀的教言中都已经说明了,看起来鲜艳的东西,一追求或者观察的时候了无实义。尤其是它具有很大的诱惑性,可以引诱修行者堕入歧途。所以应该对此做深入细致的观察,世间八法和世间的关系、世间八法和修道者的关系,从方方面面做观察,最后就可以肯定完全是痛苦的本性。

热比旺修也云:“追求世间之八法,称颂讥讽毁与誉,利益衰损苦与乐,于彼欣乐与憎恨,妄念粗大之诸众,虽为修士无修心,往昔今后当下行,可否抛却诸八法,应当扪心而自问。”

热比旺修尊者也这样讲过,一般人喜欢追求世间八法,世间八法前面也提到过了,称颂和讥讽是一对,一般人喜欢得到称颂,对别人的讥讽想要抛弃;毁与誉是第二对,毁就是诋毁,誉就是好名声等等,誉是愿意追求的,诋毁是想要抛弃的;利益和衰损是第三对;苦与乐是第四对,乐是大家都愿意追求的,痛苦是要摆脱的。这叫世间八法,世间人执着的就是这八种法,四种想要得到、四种尽力远离。

如果身陷世间八法当中会“于彼欣乐与憎恨”,称颂、名誉、利益、安乐这四者于彼欣乐;讥讽、诋毁、衰损和痛苦这四者于彼嗔恨。得到前四者就会生贪,获得后面四个就会生起嗔恨心。追求世间八法就落在了欣乐和憎恨中了,这样就生起了粗大的妄念,所以说“妄念粗大之诸众”。生起粗大分别念、妄执的众生“虽为修士无修心”,表面上好像是一个修行者、修士,但如果有这么粗的分别念就根本没有修心,只是一个修行者的影像而已,无法成为真实的修行人,因为相续中耽着世间八法。如果我们自认为是修士,但相续中世间八法的念头很深的话,也就像这个颂词所讲的“虽为修士无修心”。

“往昔今后当下行”,就是指三时怎么样行持。往昔我们是怎么行持的,未来应该发愿怎么修行,当下、现今应该如何修行。往昔我们不要说抛弃世间八法,连世间八法是什么都不知道,只是拼命追求世间八法,对于大多数人来讲以前的修行可以说是失败的,是“名为修士无修心”的状态。

今后怎么办呢?今后就应该发愿努力抛弃世间八法。现今怎么办呢?现今就通过这样的教言,多多观察世间八法的过患,尽量现在就能生起对治力,以后就可以修持清净行。

“可否抛却诸八法,应当扪心而自问”,我们应该认真观察一下自己的相续,扪心自问以前是没有抛弃的;现在刚刚认识、刚刚开始修持对治行;以后就应该猛励发愿,无论如何都要斩断世间八法。

尊者是针对修行者讲的心里话,没有讲表面上的安慰话,“你听了这样甚深的空性法、密法等,种下大善根,肯定会很快解脱”,这些都没有讲,而是一针见血的指出我们相续中的过患,让我们收起高慢的心,处于卑下的状态,好好观察自己的过失,脚踏实地修持正法。(第十二品终)



十三 切莫贪欢逐乐

这也是比较重要的一个问题,法王如意宝以前也讲过,世间八法中,人们对快乐的耽执是最重的,这样的烦恼也是最难断除的,可以看一看世间人都是追求快乐的,即便已经进入佛门的人,如果相续中没有断除世间八法、没有舍弃今生的话,他修持佛道也是为了后世得到快乐而已。所以不管是世间人还是修道者,相续中对快乐的追逐都是很严重的。

有时我们什么都不做,在家里躺着、喝茶,这就是一种快乐的感受,认为这样很好,不愿意去修法、打坐或者做其他事情,这就属于耽着快乐。世间八法中耽着快乐的心念早已深入我们相续,有时想修法,内心总是有个念头让我们不要修,就好好地呆着什么都不想,这就是一种懒散的快乐。阻止我们修法就是这个耽着快乐的念头在作怪,这时就要知道自己已经落入到世间八法贪着快乐里面去了,必须要斩断它,必须要开始念咒、修法。

以上仅举一例,其他很多方面可以体现我们对快乐的耽着非常严重。有时早上不愿意起床,被窝非常暖和,再睡五分钟、三分钟,这全是耽着快乐。所以如果有耽着快乐的心,连早上起床都成问题,没办法修法。如果不耽着快乐,不管怎么样醒了之后马上起床,这也算是抛弃了贪欢逐乐。

所以我们不要自认为已经入道了、已经把世间八法抛弃了,如果不把第十三个问题“切莫贪欢逐乐”好好思维、修行,落入八法当中都不知道,实际上在追逐快乐都不知道。还有时候得到别人赞叹生起快乐,也全都是对快乐的执着,都要抛弃,为了修正法应当受一些苦行。这就是大概的意思,下面是正文。

善知识桑莫瓦见到世间之人为八法而辛勤劳碌,不由得触目兴叹:

善知识桑莫瓦看到世间人为世间八法而辛勤忙碌,为了求得四法、舍弃四法辛勤劳碌,不由得触目兴叹。有时旁观者会看得很清楚,俗话说“当局者迷,旁观者清”,这些大善知识已经处在修道的状态了,冷眼再看红尘的时候,世人的心态、行为、语言以及所追逐的东西,都看得清清楚楚。现在我们的种种心态,实际上诸佛菩萨也都看得清清楚楚。

“世间八法对于我们世间众生而言是极为普遍的。

因为世间八法当然对世间的众生是极为普遍的,如果世间众生没有世间八法就不叫世间众生了,就叫清净的修道者。如果我们相续中有世间八法就是世间众生,根本无法成为修道者。“极为普遍”的意思是说人们的共业、共同习气,否则就不会成世间众生了。所以修道者为了获得出世间的圣道,就励力斩断世间八法。如果有世间八法就成为世间众生,就成了轮回的因;斩断世间八法就成了修行者,成了趋入解脱的因。所以斩断世间八法非常有必要。

下面针对世间八法中的快乐单独宣讲。

其中,对快乐的追逐更是普天率土之众生的共同行为。

对快乐的追逐更是普天率土的众生的共同行为。普天率土的意思,就是普天之下、率土之上,整个环境中的一切众生都是为了追求快乐,这是一切众生的共同行为。

于此大地之上,所有的众生都在为自己所希冀的快乐而东奔西跑、昼夜颠簸。

观察一下就能很清楚地了解,很多人起早摸黑地做生意、种田、上班,或者做很多护亲灭敌的行为,都是为了获得安乐、快乐而已,人道众生都是这样追求的。

旁生道众生也是一样,蚯蚓也好、蚂蚁也好、蜜蜂也好,飞来飞去、爬来爬去也是为了得到快乐。如果蜜蜂不飞来飞去找花蜜就要饿肚子、无法生存下去、蚂蚁在草地上爬来爬去也是一样。大的旁生如老虎、狮子、豹子也是这样,捕获其他野兽也是为了遣除饥饿的痛苦而获得安乐。我们能够观察到的就是这些了。

不能观察到的其他道的众生,我们就通过佛经论典进行观察。饿鬼生下来开始就为了饮食到处奔波,为了免除饥饿的痛苦获得安乐。地狱众生没有办法奔波,但相续中刹那刹那都在想怎样获得解脱、获得离开地狱火焰的快乐。论典中讲从八热地狱出来的众生,看到河流、树林时很高兴地前往,就是为了追求快乐,但是业力感召,或者堕在煻煨坑、或者堕在剑叶林。

众生堕寒地狱就是因为刚开始很热,想得到凉触的快乐,生起这一念就堕到寒地狱中。堕热地狱的众生就是很冷的时候想得到热的安乐,所以这一念心就堕到热地狱里去了,也是为了安乐而奔波的。天人、阿修罗征战不休也全都是为了获得安乐。色界的众生虽然没有争斗,但是也是为了远离欲界的痛苦,获得色界的安乐。无色界的众生也是为了远离色界的散乱,获得无色界的安乐,如是修行如是转生的。所以追求快乐的心在六道中都是普遍的。

下面就开始观察世间的快乐到底是不是真正的快乐呢?这个问题前面做过分析,实际上是一种虚假的快乐,本质是痛苦,它的本质虽然如是不变化而存在,是一种名言的规律、世间的实相,但是不要说一般的老百姓,即使修道者也不一定看得清楚这个问题。所以佛菩萨很慈悲,专门在很多经论中宣讲这个问题,让我们能认识到这个问题,能看破所谓快乐的虚假本质,知道它就是痛苦的本性,从而厌弃一切贪欢逐乐的心态,主要是这个目的。

其实,一切快乐的根源都潜伏着痛苦。

实际上一切快乐的根源都是潜伏着痛苦,一切快乐的背后都是痛苦的本性,一切快乐的根源就是痛苦的根源。

所以,我们不应该面对快乐就欣悦开怀,值遇痛苦就灰心丧气。

认识到这个问题之后,遇到快乐、面对快乐的时候就没有必要欣悦开怀了,因为它的本质、根源就是痛苦。快乐能够引发痛苦的缘故,所以得到快乐的时候应该知道这就是某种痛苦的开始,就没有必要欣悦开怀了。

值遇痛苦的时候也没有必要灰心丧气,因为它就是本质,本身我们就处在三大苦当中无法摆脱,所以遇到痛苦是很正常的事情,有什么可灰心丧气的呢?

有了这样的智慧,在修道过程中就不会被快乐和痛苦转变心念。如果遇到快乐就欣然开怀,这样心不安定修不了正法;遇到痛苦的时候灰心丧气,心很低沉也修不了正法。只有遇到痛苦、快乐都不会改变,才能坚持修正法的心。这是很关键的一个问题。

如果为了今生的快乐,而花费大量心思,甚至不择手段,势必埋葬自己的来世。

如果没有看清楚快乐的本质,为了今生的快乐花费大量心思、现行身语,这样做下去势必会埋葬自己的来世。如果太耽着今生的话,就会花费很多心思,为了获得快乐把正法早就忘得一干二净,不择手段地获得快乐。有些修行人就开始选择邪命,在家人就开始造作恶业。

为什么社会上、佛教界、修行界都会出现不如法的行为呢?都是为了得到快乐而不择手段导致的,“势必埋葬自己的来世”。尤其对修行人来讲,后世都没办法获得善趣人身,更何况究竟清净的解脱呢?来世的善趣也好,殊胜出世间道的功德也好,全被今生一念追求快乐的心埋葬了,这是非常可惜的事情。

如果像这样贪图快乐幸福,则无论是修法还是做世间的任何事务,都是追求今生、沉溺于世间八法的鼠目寸光之徒啊!

如果像这样贪图快乐幸福的话,不管是剔除了须发做修行者也好,还是任何世间人也好,都是一个特性,都是追求今生、沉迷于世间八法的鼠目寸光之徒,都是短视者,没办法看到长远的未来。前面讲过一般人看不到还情有可原,但是修道者发心是为了求解脱,如果没有遇到善知识,或者遇到了而没有珍视善知识的教言、没有去实行的话,最后也会变成鼠目寸光之徒。

所以《前行》中讲“业际不倒”是很关键的,有些修道者虽然最初没有业际颠倒,没有做屠夫、妓女等非法行为,但是在入道之后如果不注意的话,业际颠倒这个问题还会在相续中出现的。比如为了得到名闻利养去行持邪命就开始业际颠倒了,如果业际颠倒就不属于暇满人身的范畴了。因此我们在出家之后,开始修行时有了这样的教言,要通过这样的教言励力对治,否则就很有可能堕入到短视者的行列中去。

大家应当深思!后人也应以此为借鉴,审慎思维,避免自己重蹈覆辙!“

以前很多修行人已经翻了船了、已经失败了,就是贪着今生而导致的。有些事例是凡夫修行者因为没有看破今生而实际出现的,有些是圣者故意示现的,“你看,这样做了之后,就导致这么多的过患”,然后示现堕地狱、堕入恶趣,示现修行不成就等等。不管是真实的事例还是示现的事例,反正说明一个问题,如果不看破今生、努力追求今生,最后是堕入轮回、堕入三恶趣无法解脱,这个问题必须要审慎观察,避免自己重蹈覆辙。

(面对快乐和痛苦,人们总会暴露出形形色色的心态:)如果朝思暮想、念念不忘的快乐藏形匿影,让自己不能捕捉,人们就会迫不及待地生起这样的贪念:如果快乐能从天而降,与我相遇,那是多么舒心惬意的事啊!

人们面对快乐和痛苦,总会出现很多心态,实际上这些心态全部堕入世间八法的范畴中了,所以尊者列举了几种心态作为参照,我们有没有这样的心态呢?如果有就堕入八法当中了,必须要彻底改正,使自心趋向于解脱道。

第一种心态——如果自己朝思暮想的种种快乐怎么也得不到、不能捕捉,我们就迫不及待地这样想:如果快乐能从天而降和我相遇,那是多么舒心惬意的事情啊!

世间人认为快乐的前提就是金钱,所以他们认为如果突然发一笔大财,突然在路上捡一个大钱包,里面装着很多钱那该有多好啊!没有钱或没有遇到快乐的人就会经常这样胡思乱想。这样胡思乱想贪心会再再增盛,一念贪心就是堕一次恶趣的因,再起一念贪心又是一次堕恶趣的因。作为修行人如果这样观想的话,在这一段时间中就根本没有修持到清净的正法,完全浪费了暇满人身。这是一种心态。

如果快乐之事已成定局,人们就会认为:这是多么令人欢喜啊!进而对现有的境况产生强烈的贪执;

如果快乐的事已成定局,绝对会获得,比如世间人得到了保证,马上就要被调升做什么大官了,他就会想:高升的机会已成定局了,这确实是太令人高兴了!马上对现有的境况产生强烈的贪执。

修行人也是这样,有些人许诺给你供养多少钱,或给你买好电脑、好车,得到承诺之后他就想:快乐的事要成定局了,多么让人高兴啊!高兴什么呢?这时候心早就被热恼、贪欲所控制了,并不是让人高兴的事情。一般的愚夫认为这是很高兴的事情,真正的智者就不会认为这是令人高兴的事情。

如果梦寐以求的幸福快乐果真如愿而至,又生起但愿这一切能与我长相伴随、永不分离的不愿失离的贪执;

如果梦寐以求的幸福快乐并不只是成了定局,而是真正已经获得、如愿而至,拥有这样的幸福快乐时又会升起这样的想法:但愿这一切幸福美好都能与我长相伴随、永不分离。产生这样的贪执、常执。想法是这样,实际情况根本不可能,哪个事情是不变化的呢?世间任何事物都是会变化的。当一个家庭什么都圆满的时候,就会开始走向衰败了。

这个过程中人们很难认识到这个问题,如果认识不到就无法修持清净的佛法。这样的快乐遇到的时候,最多只是十几二十年的时间,这段时间过去之后要不就是亲人开始去世、要不就是权势开始崩溃,这些都会遇到的,遇到的时候痛苦就开始生起来了。所以想要一切快乐和自己长相伴随是完全不可能的事情,只能使自己更加耽著今生而已。这就是第三种心态。

如果曾经体验过的幸福快乐,如今已撒手而去,人们就会对往昔的快乐幸福再三忆念回味。

如果体验过的幸福快乐已经撒手而去了,比如自己很喜爱、很耽着的亲人死去了,他就会想以前在一起的快乐幸福生活,这样再三忆念回味,再三生起思念的痛苦。这都是众生不知道真相自找苦吃而已,完全是没必要的事情。

在追忆中产生“渴望重温昔日旧梦的强烈贪执”。

这只是一种虚妄的非理作意而已,已经逝去的快乐怎么可能再重来呢?尤其是已经成了粗大无常的东西。就是因为贪执很严重,所以很长时间都无法从痛苦的阴影中摆脱出来,在很长时间中受痛苦的摆布,这是很明显的事情。或者在我们自己相续中都有这样的想法。这种快乐只是相似的快乐,最终都会感受痛苦。

然后下面再对想要摆脱痛苦的种种作意做简单宣讲。

相反,人们对痛苦却是畏惧退避、视若仇敌。

相反人们对痛苦是非常害怕的,想方设法退避,像仇人一样的感觉。

如果痛苦不召而至,就会产生希望痛苦没有出现的愿望,继而对远离痛苦产生强烈的渴求之情;

如果痛苦不召而至突然降临到自己头上,就希望痛苦没有出现该多好。平静的生活被突然到来的痛苦一下打乱,相续中根本就没有准备,一切都圆满时突然降临痛苦就会受到很大的打击,所以希望痛苦不出现才好。

还有一种心态,就是突然痛苦降临的时候,就会想是谁给我制造的违缘?是谁让我受痛苦?就对制造违缘者生起强烈的嗔恨心。世间人对于有形的人生嗔恨心,有些修行人认为是非人做害、魔鬼做害,就会对非人、魔鬼生起很大的嗔恨心,然后修诛法、念猛咒等等。都是因为害怕痛苦而导致的。

修行人应该把这个问题看破,痛苦对我们来讲无法回避,而且痛苦也是一种修行的顺缘、增长厌离心的方式。这样痛苦到来的时候就不会生起很大的嗔恨心。如果相续中没有修法的状态,就会苦上加苦,本身就是痛苦的,再很执着的话痛苦的力度就会加强。如果相续中对痛苦有一种对治,虽然有痛苦,但是痛苦的力度不会加强,而且会逐渐减弱,有这样的不同情况。

如果痛苦没有出现,就会产生没有痛苦是多么的可心如意,千万不要让痛苦降临到我头上的切切之情;

有时候该出现的痛苦没有出现,比如家里要遭灾或者注定要受到大失败,但是因为一个因缘就化险为夷了,他就非常庆幸:这个痛苦没有出现太好了!千万不要让痛苦降临到我的头上。有这样的切切之情,会想很多方法来避免。

如果快乐痛苦都没有纠缠自己,就会产生安于现状、患得患失的执着之情。

如果某一段时间,既没有大的痛苦也没有大的快乐纠缠自己,就会安于现状,认为现在还是可以的,就这样平平安安地过下去就可以了。就在这种安于现状、患得患失的执着状态中庸庸碌碌地生活。

以上讲的快乐、痛苦或者既没有快乐也没有痛苦的三种心态,作为修行人我们处于任何一种状态,都没有修行的机会。把自己观想为一个局外人,再观想自己在这三种情况当中,处在快乐、痛苦或平庸的状态中,这样观想之后就知道不管是哪种情况下,从始至终都是在一种庸庸碌碌的世间心当中度过的,有哪一刻修过正法呢?实际上根本没有修持过正法的,只不过是无法观察到自己的心态而已。

《入行论》里有一个帮助我们观察心态的方法,就是把自己观成一个局外人,然后再看自己的行为,很多自己平时发现不了的过失,都会通过这样的方式观察之后了知,然后就知道这样的状态下去根本没办法修持清净的正法。

简而言之,无论兴衰荣枯的何等现象出现,人们总是被各种各样的贪婪执着所羁驾。这些现象都是追求今生世间八法的典型事例。

简而言之归纳来说,不管出现兴盛、衰败或是繁荣等等的现象,人们都被各种各样贪婪执着所羁绊。轮回世间会出现各种各样的事情,人们会出现各种心态,但是没有哪个心态和出世间道相应,这些现象都是追求世间八法的典型事例。

我们没有学佛之前,或者没有接触这些甚深教法之前,我们一切的心态都是世间的心态,没有一念心态和出世间法相应的。一般众生肯定要堕落、流转的决定因就是这些,完全为各种各样的贪婪、执着所羁驾,无法出离、无法发现、无法对治。所以从现在开始我们必须要认清这个问题,必须要以大勇气对治世间八法的心,才有希望修持解脱道。

那么,如何才能驾御自心,让以上的情况不复出现呢?

既然面对快乐、痛苦、平庸的心态无论怎样都有这些过失的话,怎么样才能驾驭自心让以上这些情况不复出现呢?

热比旺修云:“檀香斧头同等时,即可称为离贪者。”

热比旺修尊者这样讲过,“檀香斧头同等时”,如果有这样的境界,前面的心态就无法扰乱自己了,就可以修持清净道了,就可以称为离贪者。

意思是说,如果有一人十分谦恭地用檀香粉为其身体的一方涂抹也不会生起愉悦;而在身体的另一方,被人用斧头无情地砍劈,也不会生起恼恨。

这就是解释“檀香斧头同等时”,一个人在自己的右边用檀香粉很恭敬的涂抹自己的身体,另外一个很凶暴的人用斧头无情地劈砍自己另一半身体,这时也不生起贪心也不生起恼乱心,就安住在平等观待的状态中,此时就可以修清净的正法了。

如果能达到这种境界,则不论今生出现成败利衰等何种场面,都会对世间八法持平等一味、如如不动之心。

如果生起这样的境界,就会在今生出现成败、利衰等任何状态时,对世间八法都会平等观待,如如不动地修持。我们知道这是很困难的事情。佛陀当年也说过,他对罗睺罗或提婆达多的心态都是一样的。罗睺罗是亲生子,提婆达多经常造违缘,但佛陀说我对他们两个的看法完全平等,没有丝毫贪嗔偏袒。

如果不证悟空性是不是就做不到呢?这方面的要求要高也可以很高,要低也可以稍微低一点,就是粗大的贪、嗔之心不会生起来。这是通过自己修心,观想快乐和痛苦平等,再再串习舍弃今生,相续中的出离心非常猛厉的时候,粗大的贪嗔就不会生起来了,但是细微的不生还是很困难。达到这样的状态,世间八法就会平息了。

热比旺修尊者这句话也可以理解成地上菩萨的境界。地上菩萨真正现证大空性出定位有善妙的境界,那个时候就彻底平息世间八法,内心对世间八法平等一味、如如不动。真正要平息世间八法是这样的。现在我们怎么办呢?这个教言不就等于没讲吗?下面还要讲如何权衡。

因此,作为我们这些初发心者,即使从内心深处没有生起如此真实无伪的境界,做不到亲怨平等,

我们这些初发心者应该怎么办呢?首先要有一个目标,真正对世间八法彻底不动心,连根本都拔除就是证悟大空性的时候可以。但是初发心者修行解脱道是不是没有机会了呢?

也应调整自己的内心,抛开一切欢喜忧愁的分别妄念,专心致志地观修串习,这一点尤为关要。

我们在没有达到这么高的境界时,应该努力调整自己的内心,抛开一切欢喜忧愁的分别妄念,对于世间上引发欢喜、快乐的妄念必须要抛弃,担忧自己受痛苦的妄念也要抛弃。总之对世间一切欢乐、忧愁、痛苦都不去执着,能够安住在这样的状态中专心致志地修行,也能平息粗大的八法念头、亲冤的执着。相续中生起很猛的出离心时,对于世间上的种种快乐也不会执着、追求,反正这些都是痛苦的自性。

如果生起很强的痛苦,自己也会想实际上痛苦也是轮回的本性,如果不想痛苦就不要成为轮回的众生,如果成为轮回的众生就不可能没有痛苦。对于痛苦不执着,痛苦就不能扰乱自己的心了。平息了欢喜、忧愁的分别妄念就能专心致志地观修和串习,这样一如既往地修行,能对治的力量就越来越强,粗猛现行的贪嗔心就越来越弱,这样修下去一旦证悟,平息世间八法、真正如如不动的状态就会获得。所以现在就要开始修学一切快乐、忧愁都是分别妄念,不要被这些扰乱自心,这样修下去对治力绝对会加强的,这一点尤为关键。

如果因为佛法的缘故,而使世间人垂涎欲滴、苦苦寻求的妙欲以及受用等不期而至,就应当于深明其过患的境界中,既无欢喜,也无忧患地享受。

因为自己真正地行持佛法,世间很多人对自己生起清净心、信心,总之供养了很多令世间人垂涎欲滴、苦苦追寻的妙欲。这些妙欲不期而至的时候怎么办呢?一方面应该深明其过患,世间妙欲是散乱的因、是魔的引诱、是堕落的因缘等等,对很多过患做深刻观察。在深明其过患的境界中,没有欢喜心也没有什么忧患地享用。

享用也是对自己修道有用的这一部分,其他没用的东西必须要抛弃,并不是所有的都可以享用。而且对初学者确实也很难做到,如果修行有素享受再多也没有什么过患,《律藏》中也讲过,如果比丘、阿罗汉没有耽着,坐在七宝座上传法都没有过患。比丘要远离宝物、不接触珍宝,但是如果没有贪欲心,即使接受财物或者在七宝座上讲法也没有过患。但这都是对于断尽贪执的人而言,对还未断尽贪执的人来讲,如果妙欲很多,刚开始也许可以对治,但是时间一长就会失坏对治心。

并时时刻刻思索我们在前面再三宣讲,以后还将反复论证的诸多过患,进而生起猛烈的厌离心,千方百计、黾(mian)勉不倦地尽力将一切受用抛弃。

如果妙欲不期而至就取受一部分,然后要再再观想前面所讲的而且以后还要反复论证的诸多过患,进而对这一切受用生起强烈的厌离心,不是表面的、短暂的厌离心,而是强烈、恒常的厌离心。要千方百计、黾勉不倦地尽力抛弃一切受用,还是落在抛弃一切受用方面了。

如果不期遇到就取受一部分,然后就想如果我长期住在此地,人们就会供养很多欲妙,我就会被欲妙耽误没办法修行,所以马上就搬到陌生的地方去。这就是千方百计、黾勉不倦地尽力抛弃一切受用的道理。所以这方面一定要了解,并不是对初学者有这些开许,你自己可以开许,但是地狱、恶趣的痛苦谁也无法遮止,自己还要去承受。

如果不能把一切受用全部抛弃,因为各种各样的因缘或前世的业力,无法摆脱信众和妙欲的时候怎么办呢?

如果不能做到,比如为了佛法而不得不享受这些受用,佛陀也曾开许:如果为了众生的利益,而必须享受这些妙欲,若能时刻提起正念,并以发菩提心摄持等方式行持,就没有过咎。

如果实在无法避免,佛陀在经典中也这样开许过,如果为了众生的利益必须要享受这些妙欲,如果不享受众生的利益或者佛陀的教法就会受到很大的损失,必须要受用这些妙欲时必须时刻提起正念。这些字句不要大概划下去,认为好像佛陀已经开许了可以受用,这些字句每个字都很关键。

佛陀怎么开许的呢?第一就是为了众生的利益,这就捡别了自私自利,完全为了众生的利益而享受。然后还有一个关键词——“时刻提起正念”,这也是很高的标准,“反正有正念就可以了,我观想一下就可以受用了”,这不叫时刻提起正念,时刻提起正念对我们来讲非常困难。从来没有观修过佛法的人会认为这很简单啊!真正认真打坐观修过一次的人,就会发现时刻提起正念是多么困难,保持一两刹那的正念,第三刹那也许就是其他妄念了,然后把正念拉回来,紧接着又跑妄念上面去了。所以这也不是对一般初学者开许的。

“并以发菩提心摄持”,这个菩提心也不是相似地想一想为了一切众生而受用,这个菩提心是真实的还是虚假的呢?还是对这个妙欲很贪执,只不过为了掩饰贪著妙欲的恶劣分别念,必须在表面上说是为利益一切众生去享用的。如果出离心都生不起来,要用菩提心摄持是多么困难啊!

佛陀开许是开许了,但是并没有说只要这样想一想就可以了。时刻安住正念的“时刻”二字对自己不合适就去掉了,“菩提心”相似的菩提心也可以吧,自己想一想也可以吧,这就是欺骗自己。实际上对初学者、对一般人还是没有开许,如果能安住在这样的状态中是可以的。所以我们必须要把这些问题做清楚的分析,否则就认为开许了的话,因为本身众生就不愿意行持苦行,好不容易找到一个机会赶紧抓住可以享用,这样的话学不学这部论典就没有什么大的区别了。本论的意思就是,只要你有自私自利的心就不能接触这些,如果没有就能接触。所以这个标准是相当严格的。在没有达到这个境界之前,还是要尽量远离。

也许我们还会想如果遇到另外一个情况怎么办呢?比如前段时间上师让弟子们全要去弘法利生,不要害怕这些妙欲、过患,上师这么安排、开许、加持了,你这么做也许要好得多,但是在讲的时候不能在这里加个检别,这样的状态去享受去弘法利生就好,不需要讲,反正讲《开启修心门扉》就必须按照此论本身的特色来宣讲,就是把舍弃妙欲或者看破今生作为最关键的主题来讲,这样我们内心才能生起很强的定解。

如果以后去坐道场、去弘法利生的时候,只有这样很强的意念才能帮助你尽量不要堕到世间八法中。如果现在就已经放松了,反正密宗见摄持就可以享受了,外境现前时就更放松了,完全堕到世间八法当中去。所以现在要把这个问题做最深刻的抉择和思考,内心要彻底厌弃世间八法。以后迫不得已必须要摄受众生、传法,要去和很多人接触的时候,这样必须要舍弃世间八法的念头就会发生很大的作用,这个念头就会救自己。

所以这方面的标准应该是很高的,千万不要自我开脱,找一些借口去享受妙欲,不管找什么样富丽堂皇的借口,反正内心如果处在世间八法的状态中,就无法修持清净的正道,这是绝对肯定的事情。

(第32课  终)



杰钦波尊者云:“我们若能像仲敦巴格西那样念诵他时常复述的舍弃今生的偈颂,至少也能仅仅以词句的方式来对治,从而断除世间八法。”

仲敦巴格西有一个对治的方式,就是前面刚开始讲舍弃今生的时候讲到的,仲敦巴尊者把衣服的袖子退下来搭在肩上,走进热振寺的柏树林中,有时念《亲友书》的偈颂,有时念《入行论》开头的一个偈颂,通过这个方法对治世间八法。我们也应该像他那样,经常念诵舍弃今生的偈颂,这是一个很殊胜的窍诀,我也用过很多次。平时遇到对境时,把颂词背出来,粗大的念头一下子就压服了,这就是通过金刚句的加持来对治。仲敦巴格西以前显现上是这样对治的,我们现在要真实通过这个方式来对治。

有时念诵“世间八法非我境,一切当作平等观”,世间八法不是我的境界,一切都要做平等的观想,把求乐避苦全都平等观想时心态就平息了。有时念诵“吾唯求解脱,何须利敬缚”,我是唯一求解脱的人,不需要利养、恭敬这些来束缚我,这样念的时候心就很安泰了。

所以应该按照仲敦巴格西的方式,时常复述舍弃今生的颂词。我们刚开始讲的时候就说如果能全文背诵是最好的,如果不能全文背诵的话,本论中与自己相应的几个颂词必须背下来,必须要经常读诵,经常用这些颂词来对治自己,这是再不能少的前提了。从开始学到现在,我们就发现了很多殊胜的偈颂,尽量要记住一些,当烦恼生起、开始贪恋今世的时候,就成为一把利剑、殊胜的武器。

佛法中对治烦恼的方法很多,大空性、大圆满见有时不一定用得上,但是像修心法门中的很多偈颂,马上就能对治,立竿见影。所以能把这些偈颂好好挑一挑,看看哪个颂词对我好,然后抄下来把它背熟,经常念诵就能平息世间八法的念头。仅仅通过念诵词句的方式对治断除世间八法,这也是个窍诀,千万不要小看了。

宗喀巴大师也云:“以此善行为例而获致,三时所属自他之善根,但愿一切生生世世中,若与胜妙菩提相违逆,追逐向往之利及名声,眷属利养威望等乐因,祈愿刹那亦不得成熟,一切唯成无上菩提因。

宗喀巴大师教我们怎样做发愿、回向,如果不懂得发愿、回向,很多善行就落入追求今生或后世享受人天善趣的因了,所以宗喀巴大师教我们这样发愿。颂词大概意思是讲善根一刹那也不要成熟在今生世间八法上,全部成熟在出世间道、无上菩提心的方面。

“以此善行为例而获致”,每次我们做的善根,比如顶礼、转坛城、听法、思考、念咒等等。“三时所属自他之善根”过去、现在、未来自己、他人的善根全部摄持在一起。过去的善根需要回向、现在的善根需要回向,未来的善根能回向吗?未来的善根还没做为什么要回向呢?因为未来的善根是必定要做的,所以也可以提前回向。

“但愿一切生生世世中”,从现在开始乃至成佛之间,一切生生世世中“若与胜妙菩提相违逆”,胜妙菩提道即最初的出离心、大菩提心以及地上的功德、大菩提果等等。和善妙菩提道相违逆的想法这里列举了几种:“追逐想望之利及名声,眷属利养威望等乐因”,追逐今生的利养、广大的名声、广大的贤善眷属以及威望等等一切现世的乐因、成熟在轮回中的一切快乐的因,健康长寿、家庭幸福安乐、升官发财等等所有和世间有关、和今生有关、和菩提道无关的一切乐因,“祈愿刹那亦不得成熟”,一刹那都不要成熟在这方面。这些善根一点都不要留,千万不要想全部回向菩提了,我吃什么喝什么用什么?反正和世间八法、和今生有关的方面一点都不回向,一切善根无余回向大菩提果,一刹那、芝麻许都不要回向世间八法。

“一切唯成无上菩提因”,全部回向成无上菩提的正因,为了度化一切众生回向成佛,这样做回向就是极为善妙的。即便有一些暂时的回向也必须要和出世间道相应,比如善根回向尽快生起厌世心、尽快生起大菩提心,或者尽快证悟空性见、尽快生起清净戒定慧的功德,这些方面做暂时的回向也可以,反正这些都是清净的善根,都是和清净菩提道相顺的善根。

成无上菩提有时单指大菩提果,有时也要成熟一些暂时的目的,修行没有障碍或生起信心、生起看破今生的心、生起菩提心,通过这样再再回向很快就可以生起来。也许我们现在发现不了,这样再再作回向,真诚的祈祷上师加持、真诚把善根回向速速生起心舍现世的心,现在也许没有感觉,但是过了一段时间之后,突然这个心就会自然而然、非常猛烈的生起来。这就是回向的功德所致,善根功德回向这方面就会在这方面成熟。

当然不能唯一回向心舍现世,还有大菩提心等等都要再再做回向、做加持,通过内因外缘不断的努力,梦寐以求的、很重要的、无有造作的看破今生的心态,真正会从心坎深处无欺生起来,那会是非常欢喜的事情。除了菩提果,成就菩提果的顺缘也需要再再做回向。

纵然无乐百般苦相逼,稍倾忆念世间之圆满,

则如进入炽燃铁室中,芝麻许之渴慕亦不生。”

这也是教我们对治的方法。“纵然无乐百般苦相逼”,如果我们落到一点快乐都没有、百般痛苦相逼的时候,一般的修行人不注意就容易舍弃苦行,生起追求现世的心。这个时候怎么办呢?

“稍倾忆念世间之圆满,则如进入炽燃铁室中”,当我们想放弃苦行开始追求现世快乐的时候,就要忆念,所谓的世间圆满获得一点点都像进入炽燃铁室中一样,没有丝毫快乐,都是痛苦的本性。就通过这个方式,把相续中想要抬头、萌芽的追求世间八法之心立即斩断。这样一观想的时候,“芝麻许之渴慕亦不生”,对世间圆满芝麻大、微尘许的渴慕心都不会生起来,非常清净的出离心就生起来了。

我们就应当这样发愿做一名对快乐决不贪求,对痛苦却甘愿领受的修行人。

我们就要这样发愿,“对快乐决不贪求”就是前面发愿“以此善行为例而获致……一切唯成无上菩提因”这一段就是对于一切现世的快乐决不贪求;“对痛苦甘愿领受”就是“纵然无乐百般苦相逼……芝麻许之渴慕亦不生”,这一段就是甘愿领受痛苦的一种心态。即便遭遇一百种痛苦的时候,忆念世间圆满芝麻许的羡慕心也不生起来,甘心承受痛苦。因为痛苦就是修法的良伴,痛苦能帮助我们了解现在所处的状态就是一个火坑、就是罗刹洲、就是痛苦的轮回,除此之外没有什么所谓的快乐,所以必须要精进修持而解脱这样的痛苦。

《因缘品》云:“恒时贪图乐,俱往欢喜行,为爱召唤众,如兔趋网罟。”

《因缘品》中这样讲,“恒时贪图乐,俱往欢喜行”一般众生恒时贪图快乐,都是向往欢喜的行为,今生的欢喜、今生的快乐。这一类的众生就可以称之为‘为爱召唤众’,被贪爱所召唤的众生。“如兔趋网罟”就像愚昧的兔子,为了贪图一点点诱饵,趋向猎人的网罟中被牢牢束缚,最后失去了生命。被爱所召唤的众生,也是被妙欲的猎人设下的网罟牢牢捆缚,最后完全失毁了善趣的身体、解脱的身体,流转到恶趣轮回中去。

这也是佛陀教导我们千万不要对世间快乐生起贪执,否则修法绝对要中断无法成就,因此我们应该修持苦行。虽然有些大德讲过,比如净土宗的修法是易行道,不是难行道,所以反对苦行。有这样的说法。但如果在世间不受一点苦,不斩断轮回中的妙欲与快乐,想要在临终时生起想往生的心念都保不住的。

要了解“易行道”是从哪个方面讲的,修苦行又是从哪个方面讲的。并不是净土宗所谓易行道就不需要抛弃世间的欲乐、不需要抛弃散乱的因、中断的障碍,就可以顺顺利利往生,没有这么简单的事情。不要说现在的众生,看一下以前净土宗的祖师是怎么行持的。前段时间学《广论》,堪布引用了善导大师的事迹,他冬天念佛必须要念到全身出汗,那是一种什么样的苦行呢?是不是易行道不需要抛弃世间快乐就可以顺利往生呢?我想如果有这样的说法也是“别时意趣”,以后可以往生的意思吧。

即便是修净土宗不经历一点苦行想要往生,想要临终根本不贪执娑婆世界,对极乐世界有很大的信心,这是很困难的事情。不管佛教中的哪个宗派,如果恒时贪图快乐肯定生不起修法的心,不管是自力宗也好、他力宗也好。阿弥陀佛的“他力”再大,你如果贪著轮回不想去的话,阿弥陀佛也奈何你不得,没有办法让你往生。如果不需要任何厌离轮回就想往生的话,所有众生早就到极乐世界去了,反正阿弥陀佛力量很大,发了愿想要一切众生往生的。

因此还是要苦行,不管哪个宗派,如果不放弃欲乐、行持苦行还是无法成就。在家居士认为修持净土宗很简单可以往生的心态必须要抛弃。不受一定的苦行,不放弃轮回的安乐一直贪执,这个贪执的心就像滚雪球一样越滚越大,滚到最后贪欲心没办法节制了,就成了往生的一个大障碍。

要往生极乐世界必须要极端地厌恶娑婆世界,对极乐世界生起很清净非常想往生的心,这样的状态才可以往生。什么叫做极度厌恶娑婆世界?实际上就是出离心,就是《开启修心门扉》中所讲到的这些出离心。实际上有时只不过是汉传佛教和藏传佛教的大德讲法词句用法不一样,实际义趣全部相同。不看破这个娑婆世界,没有产生像对火坑一样深深厌离的感觉,一方面贪著娑婆世界种种的快乐,一方面想要往生,这是两种背道而驰的心态,往生无希望。

我们现在也是要发愿往生的,出家人也是一样,反正不在修法时承受苦行、对苦行甘愿领受的话,还是没有办法顺利往生极乐世界。阿弥陀佛的愿力再大、法王如意宝的愿力再大,自己不愿意去还是不行的,只能是以后相续中生起很强的出离心、想要往生的时候再往生。反正最终会往生极乐世界,但是现在往不往生,或者中间会枉受几世的痛苦就说不清了。所以保险起见还是现在彻底看破今生,对于整个轮回生一个最强烈的厌离心,这样修哪个法都容易成就,修净土宗更容易成就,就是这么殊胜的法。

克怎巴云:“若未究竟舍离贪欲念,此生琐事则如水波纹,一波方平诸浪又兴起,身口之行寡少非理乎?”

克怎巴尊者这样讲:必须要把所有对轮回、快乐的贪欲究竟舍弃,否则想在圆满琐事之后去修法是根本不可能的事情,为什么呢?“此生琐事则如水波纹”,今生的一切琐事就像水波纹一样,水波纹有什么特性呢?“一波方平诸浪又兴起”,水波纹是无法停止的,一波未平一波又起,想要圆满琐事再修法根本就是妄想。

就如无垢光尊者所说,什么时候斩断、放下了,一切琐事就都做完了,这是圆满琐事的方式。否则想要把一切安顿好,把子女安顿好、把寺院安顿好、把施主安顿好,之后之后再修法,那就没有希望了。琐事是很多的,众生的分别念无尽的缘故,琐事也一个接一个,根本做不完。什么时候斩断、放下,什么时候琐事就完了。

“身口之行寡少非理乎?”身体、语言的行为寡少一些不是很合理吗?身体方面的琐事、语言方面讲很多话等行为寡少是很好的。这些教言世间人绝对听不进去,但是修行人也听得进去,也愿意修持,这就说明是清净的法器。尤其是对今生的身口之行一定要寡少。如果有身体的行为,就做佛法方面的礼拜、转绕或打坐;如果有口方面的行为,就念经、颂咒、传法等等,这是很好的。所以今生琐事的身口之行应该寡少,越来越少才好。

萨迦班智达也云:“心思繁杂则令散乱众,事务接踵而至恒忙碌,诸等皆需渐次受诱惑,如此虚耗人生可知晓?”

萨迦班智达也是这样讲,也可以说是对琐事为什么没有尽头的解释。为什么琐事没有尽头呢?“心思繁杂”的缘故,众生的分别念太多了,看到这个东西想追求、那个东西也想追求,在追求一个东西时又会衍生出很多其他分别念,所以根本就没有尽头。因为心思繁杂的缘故,使散乱众生的世间事务接踵而至,他认为这个事情需要做、那个事情也需要做,这个事情很重要、那个事情也很重要,所以恒时会在忙碌的状态当中不得安歇。

“诸等皆需渐次受诱惑”,什么都需要就会渐次受到妙欲的诱惑、今生琐事的诱惑。“如此虚耗人生可知晓”,对修行人来讲这些是虚耗人生的因,你知道吗?所以修行人、出家人一定要斩断没有必要的琐事。

前面讲过“相似的利他”,你认为你对这位居士有什么饶益、对这位施主有什么利益、有什么帮助,这些都是琐事,全部放下。如果不放下的话,渐次渐次受到诱惑,这就是虚耗人生的因。你对他有没有真正的帮助呢?你内心是真心诚意的帮助他,还是对他有所期盼来做相似的帮助呢?如果自己还有世间八法的心,彻底斩断就是最善妙的,只有这样我们才不往外耽著,使自己的心清净下来修正法。这也是萨迦班智达讲的非常关键的窍诀。

基确巴也一再规劝后人:“以风席卷此生乐,实修担待诸痛苦,苦行抛却己身命。”

基确巴尊者一再规劝,如果佛陀来了对我们这些修行人也会一再规劝,应该彻底抛弃今生。这些大德真是苦口婆心的教导后学,我们现在还认为这是不了义的说法,还认为有其他侥幸的出路,就完全辜负了这些大德的苦心。他们认为这太重要了,对于修行人来讲这是必不可少的修法,所以再再地劝说。

“以风席卷此生乐”,一定要通过勇毅的风席卷此生的快乐。“实修担待诸痛苦”,实修的时候一定要担待一切痛苦,世间人的讥毁也好、缺衣少食的痛苦也好、寂寞孤独的痛苦也好,总之一切痛苦在实修的时候必须要担待。为了苦行修法连生命都要抛弃的决心必须要生起来,否则还是有可能被今生的快乐所动摇,而没办法苦行到底。所以苦行的界限,一定要到舍弃自己生命毫不后悔的状态。

这样的修法我们会觉得肯定做不到吧?这么难。如果前几年看到这个教言,我肯定也会有这样的想法。究竟舍弃贪欲念是绝对不可能的事情,或者席卷此生的快乐、实修担待诸痛苦乃至于舍弃自己生命,绝对做不到的事情。

但现在我的心不一样了,虽然这样的境界还没生起来,但我认为肯定做得到,现在有这样的信念,如果按照这个教言去修,不彻底断除贪欲念是绝对不可能的事情。如果真正彻底修了之后没有断除贪欲念,就算诸佛欺诳你、就算这些祖师大德欺诳你,这是根本不可能的事情。

我们现在最大的缺点就是不修,在不修的状态中说生不起来,这就是一种妄语嘛。你根本没有修,就说生不起来,这是什么根据?修了就会生起来,不修当然生不起来了。“怎么修我也生不起来”这是绝对不可能的事情。最后真正生起这个境界的时候,就能清净地行持了。

至尊仁波切宗喀巴大师云:“轮回当中本来没有快乐,我们现在自以为是快乐的,享受美味佳肴的所谓快乐等等,只不过是将息灭饥渴之苦命名为快乐而已。

《四百论》中也有相同的说法,轮回当中本来是没有快乐的,三界都是痛苦的自性。既然这样为什么我们会显现一些快乐呢?天人不是一直享受欲妙吗?世间上不是存在很多快乐的人吗?但是我们自以为是快乐的,享受美味佳肴、无所事事或者天人的妙欲等等,只不过是将息灭饥渴之苦命名为快乐而已,只是冠了一个快乐名称,只是把粗大痛苦熄灭的状态叫做快乐,实际上只是粗大的痛苦不现行了,真正的快乐是找不到的。

为什么这样讲呢?人道下面还要细讲,对天界来讲怎么理解这一点呢?天界很快乐只不过是人界的痛苦熄灭了,就说天界很快乐。那么色界呢?欲界耽著、散乱的苦没有了说很快乐。无色界连色界剩余的散乱都没有了,所以说很快乐。实际上就是熄灭了一层一层粗大的痛苦而已,哪有什么快乐可言呢。下面针对人间的一些比喻再进行阐发。

为什么是这样呢?众所周知,如果一直让饥饿的痛苦持续,这种痛苦就会越发增盛。

如果饥饿的时候不进餐,让饥饿的痛苦持续,这个痛苦就会越来越增盛,这是大家都知道的事情。

同理,如果一直持续不断地享受美味佳肴,则不但不会感到快乐,反而会痛苦不堪。

我们的分别念认为,饥饿的时候不吃饭会越来越痛苦,一开始吃饭痛苦不就开始减少了吗?所以说吃饭是快乐,有真实的快乐。但这里讲如果你认为吃饭是快乐,如果一直持续下去,一直享受美味佳肴,吃到最后不但没有快乐反而会痛苦不堪,吃不下去的时候别人还让你吃的话,就会痛苦不堪。

有时到了非常好客的人家里就有这样的痛苦,明明已经吃不下了,又盛了满满一碗让你吃,必须要吃,不吃不行,这就很痛苦了。有时好客好,有时好客也不好,别人愿意吃多少就给盛多少就好了。有时好客我认为是虚假的,反正吃饱吃不饱自己知道,我说吃这么多你就盛这么多。如果很好客,必须要吃几碗几碗,别人不好说,其实早就吃不下了,很痛苦了。

所以你认为是快乐的美味佳肴一直吃下去,不但不会快乐,反而会痛苦不堪。

这就充分地说明,在一开始就根本没有什么所谓的快乐,本来一切都是痛苦的因。

这就说明刚开始就没有快乐,就是痛苦的因,最后只不过让痛苦慢慢增长而已。就像前面讲的,如果一直让痛苦持续的话,痛苦就会越发增盛。饥饿就是痛苦的因,让这个痛苦的因持续下去,这个痛苦就会越发增盛,这方面我们大家知道。进餐也是这样,就是痛苦的因,如果一直吃下去,痛苦就会持续下去,最后已经实在吃不下了,吃得胃痛的时候,就是痛苦越来越增盛,再吃下去肚子就炸了,一切都是痛苦的因这就很清楚了。前面后面的词句一对照这个问题就非常明了。宗喀巴大师的论典就有这样的特色,前面后面讲得非常系统,一看就能生起定解。

享受美味佳肴,虽然可以平息饥饿的痛苦,但用餐的痛苦也就开始长出了苗头。我们却想当然地将这些诩为快乐。

享受美味佳肴时,虽然刚开始十几二十分钟,把饥饿的痛苦平息了,感觉很快乐,这只不过是缓解了饥饿的痛苦。但是用餐的痛苦这个时候开始萌芽了,如果不遮止就会越来越痛苦。我们不知道这个道理,还自诩为快乐。

由此可以推断,轮回中的一切快乐,本来都是痛苦的本性,只不过被我们冠以‘快乐’的美名而已,我们却因此而对安立的快乐百般贪执,于其相反的违品恨之入骨。

可以推断轮回中所有的快乐本身都是痛苦的,只不过我们愚痴,把熄灭痛苦的状态冠以快乐的名称而已。因此我们对虚假的快乐没有认识就百般贪执,遇到痛苦就恨之入骨。

就像怨敌伪装成朋友,好像对自己很照顾,自己对他很贪执,但实际上他就是为了害你的,如果不把他揭穿终究会受到欺骗。如果揭穿它就会知道一切都是痛苦的本质,这就是本身的状态,轮回本来是痛苦的,所以应该承受。

承受痛苦不是没有意义,不像地狱众生承受痛苦没有一点意义、无法获得解脱,只是消除以前造的恶因。消净之后仍然是一个凡庸众生,又开始积业又继续轮回。现在很多世间的痛苦,极重的病人也好,或者非洲饥饿的儿童也好,只是在感受没有意义的痛苦、只是在消以前业因而已,消完之后还是平庸的凡夫。

我们现在受苦就不是这样,乃是为了消除轮回的因,感受痛苦的时候轮回的种子习气开始减弱,修道力量开始增长。这个痛苦不是白受的,受一次之后就永远断除。而这些地狱众生或者非洲儿童的痛苦就不是这样,他会再再地感受,乃至于没有遇到真正的对治道、真正清净的佛法之前,会无有休止地延续下去。我们就是这样延续下来的,如果再不感悟以后时间更长。

我们应该知道受一点痛苦对修道很有用,虽然一味的苦行没有必要,但是必须要为了法而苦行,为了修法而苦行绝对有大必要。所以我们应该很高兴地接受痛苦,为了修法承受痛苦,这是消业障的机会、是修法的机会,不能避免的。

因为对彼等过患不了知,而愚痴地积业,从而流转轮回。

对于这样的过患不了解,为了追求快乐、避免痛苦造了很多业,从而开始流转轮回,受无尽的痛苦。

所以,我们应当生起这样的意念:谁会留恋这些轮回的所谓安乐呢?!”

观察完这些之后,我们就生起这样的意念或者定解:有心的人谁还会再留恋这些所谓轮回的安乐呢?再留恋就是没有心的人了,就没办法修持解脱道了。

有时候看佛经论典中讲到我们前世流转的过程,变成蝼蚁的身体堆积起来就已经超过须弥山了,蝼蚁的身体多小啊,但是无始以来转成蝼蚁的身体还在的话,现在堆积起来早就超过须弥山了,只是一种蝼蚁的身体堆积起来就这么高了,说明流转轮回的时间太长了。我们在轮回中受了这么多痛苦,地狱中的铁水喝了多少啊?还没有知足啊?还想再去喝吗?

或者就像宗喀巴大师讲的一样,我们以前已经无数次驰骋在恶趣当中,不停地流转,现在好不容易一次来到人间,得到一个修法的机会,再在非法中度过、不修持清净的正法,最后又回去来,这是没有心的人。

有时把这些大论典的意义反复思考就会生起修法的心,就从这个时候开始对轮回生起厌离心,再也不能流转了,无论如何在这几十年中必须要苦行、看破今生,然后努力修持净土法门往生极乐世界,从此斩断轮回的相续。不但自己斩断而且帮助其他人斩断,这才是真正一个修道人的心。

要不然的话,还不看破今生,还是认为我再享受几年的快乐然后再开始出离,这是不可能的事情。现在就要毅然斩断,否则流转是没有边际的,现在不修行以后也没有修行的机会。

(第33课终  第十三品  终)



今天就讲到这里。

所南德义檀嘉热巴涅 此福已得一切智

托内尼波札南潘协将 摧伏一切过患敌

杰嘎纳齐瓦隆彻巴耶 生老病死犹波涛

哲波措利卓瓦卓瓦效 愿度如海诸有情

 

相关文章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