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法等性本基法界中,自现圆满三身游舞力,
离障本来怙主龙钦巴,祈请无垢光尊常护我。
为度化一切众生,请大家发无上的菩提心!
发了菩提心之后,现在我们继续讲《开启修心门扉》,论中讲了十九个问题,前面十三个问题已经讲完了,今天开始讲第十四个问题。
第34课
十四、修习苦为助伴
前面讲过了要抛弃贪欢逐乐的想法,虽然今生的快乐很难断除,但如果不断除对今生快乐的耽著,就无法生起出离心。贪著今生快乐的想法就像烟雾一样,肯定会蒙蔽自己的慧眼,无法看清到底如何修行,只有把迷雾荡净之后才能看清修行之道。因此我们必须要抛弃今生的快乐,否则就无法修行。
在抛弃今生快乐的基础上还要修习苦为助伴,必须要主动接近痛苦、承担痛苦,这样修法才有可能成功。修道的过程当中如果没有消尽轮回的业因,痛苦的果绝对会不期而遇,想躲也躲不开,既然这样我们就要主动去承担痛苦,这样在修道过程中遇到痛苦才能勇于接受、才能将痛苦转为道用、才能修持出离心等等。这就是“修习苦为助伴”的主要原因。
仅仅不贪执快乐还不够,我们还应当将痛苦视为助伴,象依靠良药一般依止痛苦。
仅仅不贪执快乐对修行者来讲还不足够,在此基础上还要将痛苦视为助伴,修行的时候痛苦不离左右。就像一个人要办大事情时要有左膀右臂的助伴,否则很多事业无法圆满成办。我们的修行也是同理,如果修法过程中没有以痛苦恒时作为助伴,恒时提醒自己、鞭策自己,就又可能回头耽著今生的快乐了。这就是我们必须要将痛苦视为助伴的缘由。
而且要像依靠良药一样依止痛苦,才能对治相续中固有的这些恶疾——贪嗔痴的烦恼,为修法打下坚实的基础。
博朵瓦尊者所讲的一些寓言,给我们留下了极大的思考空间:
博朵瓦尊者下面讲的这些寓言,为我们修持痛苦为助伴留下了极大的思考空间,通过这些寓言就可以知道修行的道理了。这些大德的智慧、修法确实是很究竟的,我们平常认为不起眼的事情,比如下面所讲的一对夫妻的闲聊、对话,他都作为修行的比喻了,这些修行有素的人确实和一般人不同。通过比喻、意义对照之后,就能够明了修法时应该怎么做了。
“仲敦巴尊者的出生地罗当巴,包括阿修巴,耶修巴以及东热瓦三地,在阿修巴有一个人,他的名字叫芒赞。
一天,他的妻子试探性地问他:‘你是愿意连续三年以粥唯生,其后永享美味。还是愿意连续三年享用美味,之后永远喝粥呢?’
芒赞的妻子和他闲聊的时候试探性地问他:“你愿意连下饭的菜都没有,连续三年喝粥为生,三年过后永享美味呢;还是在三年当中一直享用美味,三年之后永远喝粥,怎样选择呢?”
他不假思索地回答:‘我当然是选择喝粥三年了!这样我就可以积攒满满一桶无量光、启明星以及狮臂等各种各样的松耳石。’
他根本不假思索的说当然选择喝三年粥,为什么呢?因为喝完三年粥之后可以永享美味、永享快乐。在三年之后就可以积攒很多名贵的松耳石。藏人对松耳石很执著,“无量光、启明星”我见都没见过,但是在很多藏人心目中这些都是很高档的装饰品、珍宝,就像汉地的红宝石、钻石这一类的东西。这样看似很平淡的一段对话,博多瓦尊者对此发表了他的看法:
(世间的人为了长远的享乐尚且甘愿承受暂时的痛苦,)同样,我们为了修法就更应该卧薪尝胆、与苦相伴了。
世间不明白修行道理的人,为了长远的享乐尚且愿意忍受短暂的痛苦,而且所谓长远的享乐只是一生一世而已,因为很多在家人根本不考虑后世的因果、出离、修道等等。所以这里讲到的长久享乐也就是今生,如果不遇到障碍也就几十年,遇到障碍很快就会消失。世间人对这个问题看得很清楚,为了长时间享乐愿意忍受短暂的痛苦,为了以后能找到好工作、享受好的生活,拼命地念书、打工,就因为现在短暂的痛苦,可以得到以后长时间的享乐,他是这样的想法。
世间人都是这样的想法,修行人为了修法更应该卧薪尝胆、与苦相伴了。这就是一劳永逸的道理,就是付出一点点代价获得很大收益。修行人的长久收益不像前面这对夫妻所讲的一样,后半辈子积累松耳石或者永享美味,这些死了之后还是带不走的,还是没有什么大意义。修行人不是这样,修行人通过短短几十年的苦修,如果证悟了法性或往生清净刹土,从此就斩断了轮回的相续,以后永远都不会感受轮回的痛苦。所以作为修行人必须要卧薪尝胆、与苦相伴。
说是几十年苦行,如果从现在开始努力修法,有时甚至不需要几十年,就是刚刚起步的几年修法修不上去,或者在山洞里修法找不到吃穿、没有名誉、遭人讥讽,这些痛苦也就是最初的几年。最初几年通过窍诀如理如法的修行,当内心生起觉受的时候就没有所谓的苦行了,相续中永远和快乐相伴。不管外境如何变化,但是内心掌握了正法、修行了正法,永远安住在正法的快乐中,哪里有什么苦行可言?
我们很多时候不明白这个道理,或者虽然在很多佛经论典、传承上师的传记中看到了类似的说法,但是我们相续中不好的习气就认为这是一种显现、一种小法,无关紧要,没有重视过。如果现在把这个问题仔细地反反复复做一番思考,就知道现在苦行是完全有利益的,它的果是非常善妙的。不像世间上人,虽然前半辈子吃了苦,但是后半辈子还是苦,因为整个三界都是苦,没有真正的安乐。
真正的安乐应该是在解脱的时候,解脱了妙欲的执著、打破了二我执,真正的快乐才可以获得。所以现在为了得到殊胜究竟的快乐,或者将众生安置在究竟快乐之地,为什么不接受苦行?应该主动去找痛苦吃,主动承担修法的痛苦,这才是一个非常明智的选择。
这个问题前面我们作过观察,如果现在放不下今生的享受、名闻利养,修行就会失败,之后就会堕入轮回、恶趣中长时间流转无法得到解脱。也许有些人会这样想:在密宗道中得到灌顶之后,不管守不守戒律,即便堕入金刚地狱,从地狱出来的第二刹那金刚手菩萨现前加持,那时就一刹那成佛,这不是一样的吗?还有些地方讲得到时轮金刚灌顶,即便堕到金刚地狱都会被勾招起来最后怎么样获得解脱。
这样的说法是有,但是我们需要分析,如果你有这样的勇气承担金刚地狱一亿个大劫的痛苦,为什么没有勇气承担现在几十年的微小痛苦呢?这方面必须要思考,不思考的话就觉得反正以后会解脱的。以后虽然会解脱,中间还要感受很多想不到的痛苦,与其这样还不如提前受点苦开始修解脱道,以后就不会再遇到这样长时间的痛苦。
金刚地狱的痛苦是一亿个大劫,堕下去之后是很难解脱的,痛苦是难以忍受的。如果地狱烈火焚烧的猛烈痛苦都能承受,现在让我们抛弃家庭、五欲、名声,或者吃一点缺衣少食的痛苦,有什么不能接受的呢?有时我们就是抱一种侥幸心理,没有想过真正修行正法,给自己找了很多借口。但是这些借口都是靠不住的,通过正理观察完全都是非礼作意。
修行不是在以后,修行就是从现在开始,现在每天开始观修、串习,一年以后相续不改变绝对不可能。那个时候我们的想法和现在也就完全不相同了,就会知道除了正法之外,没有什么其他可依靠的,现在放不下的东西,那个时候都可以放下了。正法入了心,通过正法的加持力和调伏力,自心就能正视痛苦,修持清净的正法。所以现在受一点痛苦是非常应当的。
我们现在还没有受什么痛苦,也有生活费也有房子,顺缘很多。以前的大德在深山中修法的痛苦我们还没想过,没有真正去体验过。但是不管怎么样,自己愿意承担痛苦的见解能够发起来,已经是往修道的路上走了一大步了。以前我们是尽量躲避痛苦,但是现在如果能生起勇于面对、主动承担痛苦的心,实际上已经进了一大步。在这个基础上再慢慢实修就能够和以前的修行人一样了。
修行人若不接受痛苦的挑战,就不能调服自心,就会贪得无厌,永不满足。
如果修行人不能够勇敢接受痛苦的挑战,在痛苦面前总是非常畏缩、想方设法的躲避,就无法调伏自己的心。痛苦是一种良药,有了痛苦就会知道轮回的本性,或者会发起精进心修法等等。如果没有痛苦就会对今生的安乐贪得无厌、永不满足,在这样的状态中死去只是后悔的因而已。这就是第一个比喻,通过前面一对夫妻的问答,博朵瓦尊者对修行所作的精辟言论,对我们来讲应该深受震动。
下面再用第二个比喻来说明:
(世间的人也明白,)如果认为氆氇只需经过洗濯、揉搓、敲打已能滴水不漏的话,这样做出来的氆氇就不够结实。
博朵瓦尊者看到别人做氆氇(藏族人毛织物),又通过这个事例总结了修行的窍诀。有些人认为做氆氇的时候,通过洗濯、揉搓、敲打之后,氆氇已经能够滴水不漏了,他就认为这样就可以了,氆氇已经达到最高质量了。但是这样做出来的氆氇还不够结实,怎么才能做出最结实的氆氇呢?
只有通过两人分别从两个方向抓住氆氇,用力将对方往自己的方向拽拉,才能做出质地精良、经久耐磨的上等氆氇。
只有两个人抓住氆氇两边使劲拽拉,这样做出来的氆氇才是最好、最精良经久耐用的上等氆氇。下面针对这个比喻,尊者阐述了修法的道理。
同样,修法之时,若没有瞻前顾后、踌躇不决,而是勇往直前,就能稳操胜券。
修法的时候不能瞻前顾后、踌躇不决,就是对有些事情想得太多。很多人就是想得太多,心思太过于稠密了,瞻前顾后:如果我修法家里人会有什么样的看法、社会上的人会有什么样的看法,或我出家之后会怎么样呢?这些方面想了很多很多,瞻前顾后、踌躇不决,这样就已经落到世间八法中了、落于顺应世间了。
很多修行人能修有所成,都是全部放下、彻底斩断之后勇往直前地修行,才能够稳操胜券。修法的时候不要想太多,别人的看法也好、家人的看法也好,或者其他的困难都不要多想,就是认定一条路——只有修行才可能获得解脱,不修行就无法获得解脱。而对世间没产生厌离心也是无法获得解脱的,所以如前所述只有一条路,就是看破今生、舍弃今生之后勇往直前地修行,只有这一条路可以选择。
含义和比喻对照可以这样理解,所谓的瞻前顾后、踌躇不决,就像有人认为的氆氇只需要洗濯等等滴水不漏就可以了,我们认为现在已经抛弃了一点点,已经皈依了,得了灌顶听了这么多殊胜的妙法,应该可以获得解脱了吧,这样的想法和前面一样,实际上这是完全不够的。做氆氇时只有两个人拼命地拉拽,才可以做出最好的氆氇。同样的道理,我们在出离的时候必须斩断一切,不能瞻前顾后,勇往直前地拼命修法,修行才能稳操胜券。
前面是得少为足的情况,认为自己皈依了、念了这么多经咒、已经依止了上师,应该解脱有把握了吧?一方面想修法,一方面没有办法抛弃世间的五欲,是说这种情况。后面就讲你不要想这么多,反正不抛弃一切世间的妙欲是完全没有办法修行的,只有勇敢地抛弃之后,才能够得到最好的修行机缘。主要是从这两方面对照的。
拥有不计其数的锋矛利剑并不能称之为英雄,若能赤手空拳地战胜敌人,才是当之无愧的勇士。
这是第三种比喻。一般世间人的说法,如果一个人或者一个国王、长官,下面拥有很多的士兵、锋矛利剑,以此把弱小的敌人催伏了,大家会说这不是真正的勇士、英雄,因为他不是靠自己的能力,靠手下很多的兵将、武器才战胜敌人。如果一个人赤手空拳能够把很多敌人打败才是真正的勇士,因为他既没有武器,又没有很多帮手,只是一个人赤手空拳就战胜敌人,所以他是当之无愧的勇士。下面是这个比喻所对照的意义。
所以,我们应当慷慨无畏地宣言:‘别人不能做到的我必须做到!’
我们应该这样慷慨无畏地宣告,别人做不到的事情我必须做到。对照前面的比喻,所谓的别人就是拥有无数锋矛利剑的人,就是一般平庸的人。如果我们修行的时候和一般的世间人、平庸人一样,那不算什么勇士,即便在世间取得了高位和种种胜利,也不算真正的修行人。
真正的修行人必须和别人不一样,就像赤手空拳的勇士一样,赤手空拳打败敌人。修行人也应该这样与众不同,绝对不能和世间人一样。世间人做不到的,我必须做到;世间人无法放弃的,我必须要放弃,这个时候才真正称之为勇士。在世间出人头地并不是真正的修行者。世间人没有办法抛弃家庭、五欲,没有办法抛弃今生的一切而修法,修行人必须要做到,这就是最大的毅力,必须要忍受很多的痛苦、流言蜚语,做到在违缘面前根本不动心而修法,才是真正的勇士。
这样让自心依于贫穷,安于贫困直至死亡,
这样发誓之后开始修法,心依于法,法依于贫穷,贫穷直至死亡。死亡也是死在荒野或者山沟、森林当中,总之修行人不能死在城市中,或者其他很多亲友围绕地方,前面已经做了观察。
(由于自己的尸体弃置荒野、无人认领,)几天以后,饿狗就会前来舔食自己的脚,儿童就会用棍棒抽打自己的头。我们应当有这样破釜沉舟、万死不辞的雄心壮志。
应该有这样的气魄。实际上这个问题很简单的,死了之后尸体都是任人摆布的,别人要把这个尸体放到尸陀林喂老鹰也好、用火烧也好、用土埋也好、扔到水里也好,反正死了都是没有知觉的。但是人们就是有这样的感觉,死了之后必须还要荣光,死了之后荣光又有什么用呢?很多人送葬,要躺到金棺材里面,然后落叶归根,在家乡祖坟当中下葬,实际上都是妄执。
如果死的时候尸体在旷野没人认领,几天之后野狗就来舔食自己的脚,把自己吃得惨不忍睹;放牧的儿童看到尸体之后用棍棒、石头打自己的头,把自己的身体砸成惨不忍睹。人们就会认为死了之后不应该这样,这样的人生是很失败的。但实际上死了之后别人怎么处理都是一样的,所以这样的执著也要放弃。即使一直贫穷、贫穷一直到死亡、死了之后尸体没有人处理而暴尸荒野,慢慢腐烂也无所谓。
只有生起这样的决心——生的时候,别人不把自己当人也无所谓;死了之后,尸体慢慢腐烂或者怎么样处理也无所谓。就应该有这样破釜沉舟、万死不辞的雄心壮志才可以修法,因为有了这样的心之后,遇到什么样的障碍都不管,生的时候就这样,死的时候还是这样,什么障碍都不怕。如果没有这个决心肯定会考虑很多,瞻前顾后、踌躇不决,遇到一个小小的违缘马上就颓败、退失了。
从很多道友的事例也可以看得出来,有时瞻前顾后,对家庭或者施主、寺院的联系不愿意斩断,就像前面说的牵鼻绳交给别人,一点点小事情出来马上就放弃闻思修行,跟着世间人去处理世俗事情去了。这样长期下来,一年好几次,一生几十次,修法还有什么成功的希望呢?
修法最为关键的一点就是不要受外境干扰,一心一意地修法容易成功。就像钻木取火的比喻一样,钻的刚刚有点热的时候放弃了,然后又重新钻,又有一点热的时候又放弃了,这样钻下去火永远钻不出来。只有一直精进,有暖相的时候更加精进,火才能出来。
修行人修一段时间,家人让你回去一趟修行就中断了;又修了一段时间施主让你回去一趟,修行又中断了;过一段时间,其他人又有什么事情,又中断了。就像钻木取火,停止了之后就永远没有办法生出暖相、没有办法生出火焰来。修法如果没有万死不辞、破釜沉舟的雄心壮志,还是一个世间凡夫人而已,无法成为一个真正的诸佛狮子儿,无法修持清净的正法。
也许现在我们还不一定做得到,但是这个道理要了解,内心反复思考之后认为必须要这样做,这样的心生起来之后慢慢就可以斩断了。否则还认为有其他的路途可走,或只是不了义的说法,有这样想法肯定不会这样选择的。
总之,若想不再流转于轮回,尤其是恶趣以及无间地狱中,就必须有敢于喝下别人不喝的洗碗残汤,穿上别人当成坐垫的破衣烂衫的勇气。”
总之,我们如果不想再流转轮回,尤其是不想在恶趣和无间地狱中流转的话,就必须要修苦行。总体来讲轮回的痛苦是难以堪忍的;轮回中恶趣的痛苦是难以堪忍的;恶趣中无间地狱的痛苦是难以堪忍的。总之,如果不想流转轮回乃至于不想在无间地狱中再再受痛苦,就必须要勇毅的修法,必须有敢于喝下别人不喝的洗碗残汤的勇气。别人根本不愿意吃、看不上眼的饮食要吃下去;别人当坐垫的破衣烂衫要捡起来当衣服穿,饮食、受用、名声等等全部没有、完全失败。有这样的勇气去修法才有修成的机会。
但有时还是要提醒一下,此处博朵瓦尊者所讲的这些勇气,并不是单单做到这个就够了,做到这个只是修法的一部分,一种顺缘而已。在这样苦行的基础上必须要一心修法,必须要有窍诀才行。没有窍诀单单做到这个有什么用呢?乞丐也是喝下别人的洗碗残汤,乞丐身上穿的东西就像拖布一样,但是他们没有修行的功德。
我们不能满足于外在的形式,实际上这只是一种修行的助缘,要在这样的前提下才能修法,还是应该反复观修无常的窍诀、四厌世心的窍诀、舍弃今生的窍诀,两方面结合起来不要脱离,才是修法比较圆满的条件。
至尊宗喀巴大师云:“世间圆满皆欺惑,唯一利者即胜法,与法相遇仅一次,故当思维彼等义。”
宗喀巴大师这样讲,一切世间的圆满都是欺惑性的,不管是名声、地位、或其他的福报、家庭的圆满,都是欺惑性的。唯一有利益的就是殊胜的正法,只有殊胜的正法才能引导我们出离轮回,除此之外父母、家庭、名声、福报、一切世间的智慧、钱财都没办法让自己出离轮回,所以唯一一条路就是修法,“唯一的利者即胜法”。
“与法相遇仅一次”,与法相遇就单单这一次而已,所以应该思维彼等义。佛陀、正法、大菩萨住世的的“果期”,也是很容易成就的时候,我们在恶趣错过了;我们在善趣时没有佛法,也错过了;又在善趣又遇到佛在世的时候,我们没有求法的心,又错过了。现在佛法住世,我们得到了人身,有了修法的机缘,为什么不修行呢?所有修法的顺缘圆满聚集就这一次而已,如果错过了又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够遇到。
暇满人身太难得了,如“盲龟遇木轭”,整个三千大千世界是一个大海,一个盲龟一百年浮上海面一次,它的脑袋正好从海面漂浮的木轭孔里钻出来,这个几率太小了;还有“壁上撒豆”的比喻,在很光滑的墙壁上撒豆子,想把豆子留在墙壁上,这也是太困难了;还有在针尖上把豆子一颗一颗叠起来,这也是很困难的。得到暇满人身比这还要困难,得不到暇满人身怎么修法呢?
现在我们这个人身确实太珍贵了,和正法相遇太难得了,佛陀也难以住世,人身也难以获得,遇到正法想要修法的心能生起来,确实太珍贵了。即便是这样的人身,我们都已经虚耗了几十年了,几十年的光阴都已经过去了,之前没有修过正法,现在还想以后有机会再修,这是欺骗自己而已。现在如果不修,哪一天无常一到,突然死亡就到了后世。到了后世你能再转人身吗?能保证自己遇到正法吗?能保证自己生起修法的心吗?能够保证自己有这样殊胜的窍诀吗?谁都不敢保证。所以与其等到以后不如现在就开始修法,下最大的决心开始修法,这才是真正的明智之举。
“故当思维彼等义”,宗喀巴大师这些窍诀很深,不注意看觉得很简单、很多论典都差不多的意思,不把这些法义好好思考的话,就完全错过了。为什么上师仁波切很强调看书呢?强调看书并不是让我们应付考试,实际上法本中有很多对修行非常珍贵的教言和窍诀,泛泛地在字面上看一次无法挖掘出它的要义来。所以在看书的时候必须要仔细看、必须要甚深地思维,它讲的到底是什么?和我的修行怎么对照?这样看一次书收获绝对不一样,看一次有一次的收获,一直这样长期看的话正见就会在不知不觉中生起来,修法的心就生起来了。
所以对这样的教言千万不要再滑冰,不要在字面上走来走去,要思维它的深义才知道宗喀巴大师他们的智慧、或者他们对于修行人的悲心、或者他们指点出来的这些修法的窍诀,真正就是无比的至宝,其他任何的财产没有办法和它相比,它就是指导我们修行的殊胜的关要、窍诀。所以整部论典的内容都反复要思考。
夏沃瓦格西的一席话可谓字字千金:“如果上午没有呆在床榻之上(厉行对治),下午内心就会被狡诈之念所占据。
这些真正的大修行人讲的全都是实修的要诀。如果上午没有呆在床榻之上厉行对治,上午或者清早起床时,没有在床上修一座对治法(厌世心或者舍弃今生或者无常),下午自己就会被狡诈的念头所占据,狡诈的念头就是贪著今生的念头、不想修法的念头。这样的念头占据会怎么样呢?增长贪欲心、增长一切烦恼、增长轮回恶趣的因而已。上午没有对治的话,下午就会这样。
有时我们还是试一试,上午起床的时候修一座无常,中午之前都不会生起贪著今生的心;中午再修一座无常,下午就不会贪著今生,试一试效果很好的。反过来讲,如果一天都没有修无常对治,一天都是被贪著今生的分别念所占据,哪有修正法的机缘呢?所以就应该知道这是很殊胜的关要。
下面再对青年人作教诫:
因此,所有的青年人在身心强壮有力、朝气蓬勃的时候,对治的力量也坚不可摧,此时若与烦恼交战,必将立于不败之地。
这也是很关键的,就是千万不要拖时间,在座的几乎都是年轻人,再老也只是四五十岁,还是有修法的精力的。年轻人在身心强壮有力、气脉明点都是在增上的时候,血气毅力容易被激发起来。这时要舍弃今生马上就能彻底斩断,要对治烦恼或者苦行也能勇于承担。这个时候对治力是坚不可摧的,如果能够生起修法的心按照窍诀修行的话,和烦恼交战绝对能够立于不败之地。年轻的时候修行最容易成就的,老了再修行就没那么容易了。
(若此时不行对治,)等到胸膛已经布满皱纹的垂暮之年,应当虚弱衰老的烦恼仍生机勃勃,不应衰老的对治反而老态龙钟、力不从心。就会做出各种有失妥当的言行举止,给他人留下的都是极坏的印象。
很多年轻人就是这样空过不肯修法:我的家庭还怎么样,我的子女才十几岁,等他将来工作、成家的时候吧,等他生孙子、孙女的时候再说吧。在这样的念头中就老了。你认为老的时候有空闲修法,但是等到胸膛已经布满皱纹,真的已经很衰老的时候,因为年轻的时候没有生起对治,老的时候气血以及风脉明点全部衰败了,很难发起勇毅的修法之心。本来应该非常虚弱衰老的烦恼仍像年轻人一样生机勃勃,而不应该衰老的对治力反而老态龙钟、力不从心。这个时候就会做出各式各样有失妥当的行为举止,给他人留下极坏的印象。
年轻的时候不修道,到老年的时候肯定会后悔的,所以现在我们有能力修法的时候,应该身体是非常健壮的,烦恼应该提前衰老,对世间法的兴趣应该衰老下来,不应该再有很多兴趣。
几年前听一位居士讲,益西彭措堪布到绵阳的时候,很多居士请堪布去哪个游览胜地、哪个公园去玩。堪布说:“你看我的身体很年轻,我的心早就老了。”根本不愿去。就应该这样才对,我们的身体年轻,但是对于世间法的心应该老下来才能修法。如果对游玩、城市、钱财、名誉都生机勃勃是不容易修法的。所以应该提前让烦恼衰老,让贪著今生的念头衰老,应该表现出对一切世间法都没有兴趣,我们的心应该提前老才对。
很多老年人对儿童的游戏早就没兴趣了,在世间不管你当总统也好、名人也好、有钱有势也好,实际上在智者看来都是游戏。如果不把这些提前看破,自己的心不老下来的话就会去追求。就像幼稚的儿童,对游戏很有兴趣,以为是真的一样,但是年龄一大就没有兴趣了。因此我们的心要提前进入衰老状态,对这一切都没有兴趣时,所有的精力和时间才能用在修行正法上,这些方面必须要知道。
如果老了还这样那就没有办法了。现在我们还不算很老,如果真正老得眼睛也看不到、耳朵也听不到、修法也不想修的时候再后悔也来不及了。所以年轻的时候应该励力对治,这样越老修法的智慧越锐利,临终也是在极大的欢喜心中死亡,这样是非常好的。否则死的时候后悔,呼天抢地,都不是修行人所应为的。
上等的修行人是在极其欢喜的状态中死亡的,因为将要舍弃有漏的五蕴身体往生持明刹土,或者能够到法身境界中。上等修行人修得非常好、有把握,所以对死亡非常欢喜地接受,早一天死亡早一天解脱所谓的五蕴之身。中等修行人也是在毫不后悔中死去,反正已经舍弃了今生或者菩提心都生起来了,所以也不会后悔。下等修行人死的时候手抓胸口或者出现很多恶兆,死了只能堕恶趣。那个时候虽然想解脱但已经没有用了,因为没有造下这样的引业,所以很难有解脱的机会了。
世尊云:“忍者有三:安受苦忍、耐怨害忍以及谛察法忍。”
世尊在佛经中讲过忍辱有三种,“安受苦忍”,主要是指在修行正法时对苦行必须忍受;“耐怨害忍”,就是对怨敌的打骂不能动气,应该安住在安忍的状态中;“谛察法忍”,就是平时我们所讲的无生法忍,对一切甚深的法作观察,不生邪见能够安住,比如大空性、大圆满这些超离因果的见解,都叫做谛察法忍。
在其他的经典论著中,宣讲安忍的篇幅,也可谓卷帙浩繁。
佛经论典中宣讲安忍的篇幅也是很多,佛经或者讲谛察法忍、或者讲耐怨害忍、或者讲安受苦忍,宣讲和这三种忍没有关系的经典很少很少。
第34课结束
第35课
前辈的上师们都勇于承受三安忍等的磨难,或者将苦难看作是促进修行的助缘而进行实修,并与前面所讲的“四依”等“十大至宝”结合起来进行修持。
前辈的上师在修行正法获得成就的过程中,都是勇于承受三安忍的。他们修法之前通过在上师座前听闻窍诀,对这个问题首先有了一个非常明确的认识:不承受三种痛苦、修持三种安忍是没有办法修法的。所以怨敌怎样作障碍他们都能安忍;为了修行正法怎样受没有衣食的苦行也能安忍;听闻的时候多么难以思考的大空性、大光明也能安忍。就是在这样勇于承受三安忍的磨练当中,逐渐逐渐生起了功德、获得了解脱。所以想要解脱,不经过这样的痛苦,不承受三安忍的磨难,是没有希望成就的。
“或者将苦难看作是促进修行的助缘而进行实修”。一般的世俗人没有这样的智慧,他们认为苦难是修行的违缘,真正有智慧的人、在上师面前系统听闻过正法的人,就会认为苦难就是修行的助缘,认识是完全不一样的。
我们能在佛学院真是非常好的一个机会,接受的全部都是正统的佛法。当然不能说外面的人不是正统的佛法,但是真正对于怎么样修行、它的障碍是什么、助缘是什么,还是佛学院讲得非常系统。
比如《开启修心门扉》这样的论典,如果没有精通、意义没有完全掌握,我们都不知道怎么修,在精进修行的过程当中,很有可能是为了世间八法、获得今生的圆满而奋斗。但是学了这样的论典,学了正统的佛法之后就知道如果要修行,第一步不看破今生、舍弃今生是永远无法修行的,绝对成了形相修行人,要入大歧途。在这里接受的教育真是非常正统的佛教。
然后不能安住在自利心当中,应该缘众生发起大菩提心。大菩提心的教授也是非常圆满、正统的,一步一步生起大菩提心的教授都有,这是第二步。第三步修大空性的教授也是非常圆满,不落于有、不落于空,有和空完全泯灭的离戏大空性也是圆圆满满交到你手上。如果要迅速地成就,密宗的观点也是圆圆满满交到你手上。一步步上去全都是相当正统的修法,在其他地方无法找到这么圆满、正统的讲解方式。
虽然修法没有什么捷径,但是能够按照这个系统修学下去就会走一条正常的道路,观待绕一大圈弯路的情况这是一条捷径。原原本本告诉你怎么样生出离心、生菩提心,怎么样修空性、修大圆满,这是一条很直的路,观待于绕很多弯路来讲绝对是大捷径。如果没有学或者再晚几年学这些论典,我们就多走几年弯路,提前几年学就避免走几年弯路。如果认为佛学院没有正法,哪个地方还有殊胜的正法呢?没有了,所以应该好好学习,好好珍视目前的机会。
前面讲了十大至宝中首先是“四依”,心依于法、法依于贫、贫依于死、死依于干涸之壑;中间三大至宝就是“三金刚”,不缓金刚是先行、不耻金刚是后卫、智慧金刚作助伴;剩下的三大至宝是三类,即出于人类、入于狗类、证得圣类。十大至宝和将苦难看作修行的助伴应该结合起来修行。
对十大至宝千万不要忘记了,不能听的时候觉得很殊胜、很有道理,现在一回忆什么是十大至宝脑袋里空空一片,那还修什么?如果没有在脑海中记下来平时肯定没办法忆念,只有翻开书的时候才知道这样修,一合上书马上就忘掉了,这些修法不记在心中完全无法对治的。
谛察法忍与所谓“智慧金刚助伴”,说的都是同一含义,我们应当对其进行观察抉择,并以观修的方式来修心。
三安忍中的谛察法忍和“智慧金刚助伴”是一个意思,谛察法忍是要观察甚深的空性或无常的含义等等。“智慧金刚助伴”即修法的时候必须要具备殊胜的智慧,“金刚”就是不动摇的意思,修法的时候如果被很多怀疑、分别念动来动去就不叫智慧金刚了。所以修法的时候不被任何杂念或邪论动摇,这就是智慧金刚和自己助伴的意思。
所以我们应该对这样的含义进行观察抉择,然后以观修的方式来修行,这是很关键的要记住。要修出离心、看破今生,单单看书和真正通过打坐的方式来修行二者效果完全不同。通过打坐修行得到的正见极为稳定,而且管的时间很长,比如打坐半个小时观修无常,几个小时心都会安住在无常的状态中,对世间法没有兴趣,它的力量就是这么大。所以一方面把要修的法记在心中、背下来,然后按照心中所忆持闭目去思维,专心思维法义,除此之外什么都不要想,这是可以获得很大利益的。
云龙瓦格西闭关时,一位信士拉着他的衣服,急不可耐地祈求尊者赐予一段言教,尊者语重心长地说:“你年纪轻轻就出家,应该专注地修持一门临死不后悔的法。
尊者看他这样虔诚就讲,你年轻轻轻就出家了,应该专注地修持一门临死不后悔的法。临死不后悔的法有很多,在没有接触这样的教言之前,我们认为临死不后悔的法肯定是大圆满、或者破瓦、或者大空性等等。但是对我们现在来讲,这样的大法是修不上去的,如果花了很长时间却没有生起觉受,最后甚至对上师、对法的信心都会退失,这样看来这些并不能作为临死不后悔的法。”
真正临死不后悔的法就是现在能修持的无常或看破今生的法,这样修下去,即便是在临终之前没有修起大圆满、大空性,但也绝对不会后悔的,这就是真正踏踏实实的临死不后悔的法。
当然前面也讲过了,如果能真正修持舍弃今生、无常的法,几年之后就会彻底看破今生。那个时候没有必要完全停留在这个修法上,你可以修大空性,也可以修大密法,在这样基础上修持临终彻底不会后悔的。所以我们必须要把修法的层次分清楚。
吃糌粑维持生存,披破衣抵挡风寒,与乡邻素不相识,持低劣之位,著褴褛衣衫。
然后尊者教诫修持正法应该苦行,吃糌粑维持生存,菲薄的饮食就知足了,没有其他高档的享受、丰盛的菜肴。然后有一点点破衣烂衫能够抵挡风寒就够了。“和相邻之间素不相识,持低劣之位”,不要把自己放的很高,否则最容易往下堕了。
远离故乡,像服用甘饮一样地聆听善知识的教诲,
为了修持正法必须要远离故乡,在他乡依止善知识,要像饮用甘露一样地听受善知识的教诲。前面也讲过了,修法固然是好,但是必须要依止善知识听教诲,这是很关键的事情。如果现在没有广大地听闻教诲,以后会后悔的。
华智仁波切也讲过,年轻时什么都不听闻就去闭关这是颠倒的;老年应该实修的时候而去闻思这是颠倒的。年轻人要广大的闻思,让正见稳固,年轻的时候心智比较敏锐,能够抉择很多问题生起正见,所以年轻的时候主要精力要放在闻思上面,当然修法、修无常也是必须要做的。
老年是应该实修的时候,再发心去闻思就已经晚了,但并不是说从来没听闻过的老年人也不要闻思,而是说主要的精力不应该放在闻思、辩论、背诵这些方面,没有必要的。必须要听的教授还是要听闻,主要还是实修这些教法才是非常关键的。
即使此生遭受闲言碎语式的讥毁詈骂,即使林木断塌、山洪爆发也无动于衷,只有这样精勤修持,才能(在临死之时)不会后悔。”
在听闻上师教诲之后应该实修,此时要有这样的境界:不管遭受别人什么样的闲言碎语也完全不为所动,外境上显现再大的灾害,比如林木已经断塌、山洪爆发也不为所动,反正一心一意修持正法。只有在这样的心态中精进修持,才能在临死时不会后悔。
修法不是简单容易的事情,一边行持世间法一边修行佛法,很有可能最后是世间法成就了,佛法成就不了。所以只有放弃一切世间法,一心一意修持佛法,才有成就的机会,才有修行的机缘。
博朵瓦尊者云:“他人于我生悲心,吾则恒时欢喜住,此人具法他人无。”
博朵瓦尊者也是这样讲的,“他人于我生悲心”其他的世间人看到我这么苦、这么寒酸的瑜伽士、修行者,对我生起了悲心:你看这个人多可怜,又没有亲友,衣服穿得像拖把一样,吃的像狗食一样,到处漂泊流浪。但是我自己“恒时欢喜住”,因为安住在正法当中,所以别人怎么样对我生悲心,我也是欢喜而住的。“此人具法他人无”:对别人的闲言碎语能欢喜而住的人具有正法,对我生悲心的这些人是没有正法的,到底谁对谁生悲心呢?这是不好说的。
当年米勒日巴尊者从护马白崖窟动身到曲巴修行,路上遇到七个女孩,她们就说世间从来没见过这么可怜的人,发愿以后千万不要得到这样的身体。尊者说你发愿还得不到呢。励力发愿也不一定能获得像他这么殊胜修持正法的身体。你觉得我可怜,我更可怜你的。到底谁更可怜,谁的悲心比较超胜?比一比,肯定你说的是梦话。至尊米勒日巴尊者这么高证悟,其他世间人对他生起悲心已经完全颠倒了。
我们在修法的时候也会遇到这样的世间人,“你们出家人太苦了,天天古佛青灯黄卷为伴,这么孤独,太可怜了”。实际上他们沉迷在轮回五欲中不知出离,才是真正可怜之处。所以我们对别人的这些语言也不要放在心上,反正我内心是很快乐的,“此人具法他人无”。
又云“佛陀教法隐没之时,喜黑法方实力强大,喜白法方势单力薄。是故趋入非法之徒,长寿无病利惠众多,趋入正法适得其反,此本规律修士莫惧。敦巴格西如此教我,故当思维此对治法。”
仲敦巴格西对博朵瓦尊者说了这段教言,博朵瓦尊者又告诉我们。应该知道这样的世间规律,现在是末法时代,佛陀教法已经开始隐没了,喜欢黑法的魔众或者反面的势力非常强大、正在增长,而喜欢白法的护法神、天神力量是非常微薄的。这样世间就会出现这样的情况:趋入非法的人又长寿、又无病、又利惠众多;而趋入正法修行的人适得其反,短寿、经常有病、没有很多利养。
有时我们可以看得到,一向作恶的人或者外道徒,又长寿、又无病,发展也很迅速。但是真正认认真真行持佛法的人,一旦开始发心修法的时候,或者开始给殊胜福田供养的时候,马上就死去的情况也是有的。比如前段时间一位大施主,刚刚给佛学院供养了一百万,两三个月之后就去世了。很多居士供养之后,生意开始破产、工厂倒闭了,这方面太多了。因为末法时代喜欢白法的势力微弱,所以真的要做福报或者修正法的人反而短寿、多病,或者遇到很多违缘、障碍,黑法方面就很多顺缘。
这就是末法时代的规律,“此本规律修士莫惧”真正的修行人你不要害怕,这就是末法时代的规律而已。仲敦巴格西这样教我对治不好的心念,有时会生起这样颠倒的心念:是不是我们的法错了,是不是法没有加持了?实际上从大的环境来讲确实是这样,但是从每个人的相续来讲,如果能好好行持正法绝对能获得殊胜的法益。
“故当思维此对治法”,这就是对治我们相续中邪恶分别、颠倒分别的一个对治妙法,必须要这样对治。
显而易见,于此五浊兴盛之时,想没有痛苦简直是天方夜谭。所以,我们应当坦然地面对各种厄难,而毫无怯懦之心。
我们应当这样观想,在五浊兴盛的时候修法,想没有丝毫的痛苦,简直就是妄想、天方夜谭。所以遇到各种各样的危险、违缘的时候,应该毫无怯懦之、勇于面对。这句话要牢牢记在心中:末法时代,没有痛苦、没有违缘是不可能的事情。
但是这里教我们一个转为道用的方式,怎么面对违缘、怎么使违缘不成为修法的障碍呢?就是现在主动去承担它、靠近它,当遇到违缘障碍的时候就能够有化解、对治的能力。如果现在根本不做准备,突然障碍来的时候就会手足无措,根本没有办法对治。
为什么此处把接受痛苦、承担痛苦、修习苦为助伴作为一个大主题来宣讲呢?实际上对我们修法来讲,这是非常需要遣除的一种障碍,或者必须要依止的一种顺缘,这也是一个很关键的问题,所以必须要做相应抉择。
萨迦班智达云:“诤时福报圆满者,百里难得挑其一,朽塘若将水注满,必有一方会毁塌。
这几个颂词都是萨迦班智达的《格言宝藏论》中讲的。现在这样诤论增上、五浊恶世的时候,方方面面一切福报都圆满的人,一百个人里也挑不出一个来。“朽塘”就是比喻现在的真实情况就像质量不高、腐朽的水塘,我们现在的身体或者家庭等业就是朽塘,如果水少一点还能稍微安宁,如果要把水注满,认为一切福报都要圆满,这个朽塘不堪承受水的压力,必有一方会毁塌。现在这么浑浊的末法时代,要想方方面面圆满,肯定有哪个方面会出现灾难。
何人如若具财富,彼则难有贵种姓。子孙满堂富者鲜,彼者若具怨敌至。
在五浊恶世,何人如果具有很多财富,就难有尊贵种姓的后人,就是好的后代。有很多钱却往往生一些不肖的儿子、生一些贱种、败家子,有时根本没有儿子。这是世间规律,财富很多的时候难有贵种姓。
很多人子孙满堂、人丁兴旺,但是富者鲜。这些穷人就是这样,不想要儿子,却一年生一个,一年生一个,生很多很多,最后根本养不起。有时越穷的地方好像人越多,现在很多西方国家担忧人口减少,拼命鼓励生育;像我们这些国家拼命计划生育,但还是生很多,有这样一种现象。子孙满堂的时候富者鲜。
“彼者若具怨敌至”,又有钱又人丁兴盛,这样的时候很多怨敌就来了,就会很痛苦。
尔等俱皆圆满者,多数即将趋死城。”
如果怨敌也没有来,一切圆满的话,“多数即将趋死城”,很多人就要死亡了。
萨迦班智达讲的很有道理,这个教证主要是对照前面的含义,即在浊世没有痛苦简直是天方夜谭,哪个方面都不可能圆满,就不要想我在今生要一切圆满了,反正是要承受痛苦的,要知道这个道理。
喀绕瓦格西也殷切地说道:“违缘乃为善知识,障碍本是劝善者,苦难实为恶扫帚,莫视不喜为祸矣!”
“违缘就是善知识”,实际上遇到的违缘就是善知识,教导我们认清现况。“障碍本是劝善者”,遇到这些种种障碍的时候,是劝我们行善的人。“苦难实为恶扫帚”,修法时遇到的各种苦难就是恶扫帚,就是能够扫除恶业的扫帚。想要把恶业断尽必须要多受苦难,多受苦难就能认识到痛苦就是恶业引发,为了以后不遭受痛苦必须要断恶业。所以“莫视不喜为祸矣”,千万不要把不喜欢的这些违缘看做灾祸,不要这样观察。
以前也讲过米勒日巴尊者、华比丘尼以及很多格西,他们的违缘、障碍、苦难确实成为善知识、劝善者、恶扫帚了,克服很多违缘障碍之后他们就获得了大成就。所以想要避免痛苦、小心谨慎、没有大无畏勇气的人,他们的修行是寸步难行的。因此遇到困难的时候应该这样对待,应该把这个观念牢牢记在相续当中。
《入行论》也云:“得此不乐食,嗔盛毁自他。”
《入行论》中也对“修习痛苦为伴”做了殊胜的教诫。“不乐食”是什么意思呢?就是对我得到欲妙制造障碍、或者让我承受痛苦,这些就是不乐食。得到不乐食嗔恨心就会盛大起来,最后毁坏自他。想要得到的东西别人给自己做障碍,或者强加给我不想要的东西,这些都是生起嗔恨的因缘,如果能接受痛苦就不会生起嗔恨心。
“遭遇任何事,莫挠欢喜心。”
不管遭遇什么样的违缘,千万不要阻挠欢喜心的生起。如果阻挠欢喜心的生起,就会生起嗔恨心,所以千万不要阻扰自己的欢喜心。
“若事尚可为,云何不欢喜,若已不济事,忧恼有何益?”
这也是教导我们不生起嗔恨心的窍诀,通过道理分析。“若事尚可为,云何不欢喜”,如果这个事情尚可为,还可以改变,还没成为定局,那我就通过努力把劣势扭转、把违缘避免了,云何不欢喜呢?精进努力改变就可以了,这时闷闷不乐是没有什么意义的。
“若已不济事”如果这个痛苦、违缘已经成定局了,完全无法改变了,“忧恼有何益”呢?这时再怎么忧恼也没有什么用了。
修行过程当中会遇到不好的事情,这时就看这事情还有没有办法改变,有办法的话就去想办法,生闷气没用。如果这个事情已成定局,再忧恼也没有用了,还不如把心放开一点。
“苦害有诸德,厌离除骄慢,悲愍生死众,羞恶乐行善。”
实际上苦害是有众多功德的,有什么功德呢?第一个就是“厌离”,让我们厌离整个轮回,对今生、对轮回生起强大的厌离心。
“除骄慢”是苦害的第二个功德。我们经常处在骄慢之中:你看我的财富这么圆满、身体也这么健壮、家庭也其乐融融等等。但是一遇到苦难,这样的骄慢全没有了。生病、遇到火灾或者其他打击,你的骄慢心就会被打破,心就会低卑下来,所以苦害能遣除骄慢心。
“悲悯生死众”是第三个功德。遭遇苦害的时候就会想:我自己遇到苦害这么难忍,其他众生也正在感受很多痛苦,他们也应该会很难忍。依此生起对一切众生的悲悯心。
“羞恶”是第四个功德。苦害的因就是恶业,为什么我会受这个痛苦呢?因为以前造了恶业,如果再造恶业,以后还会受痛苦的。就会对恶业生起羞愧。
“乐行善”是第五个功德。不受苦害的因就是善法,我现在受到苦害是因为以前没有行善,如果现在我开始乐于行善,以后就不会遇到苦害。所以这就是第五个功德,能够依苦害使自己乐于行善法。
我们如果能生起如此定解,则能将过失转为功德,将痛苦化为快乐。修法之时,无论出现何等的违缘障碍、艰难险阻都不能损害。
如果能生起这样的定解,这些道理在内心能真正的消化,就能够将一切所谓的过失转为修道的助缘和功德,把痛苦化为快乐。修法的时候不管出现什么样的障碍都没有办法阻碍自己。
修法的时候生病或者遇到很多障碍,如果认为这些都是很正常的事情,遇到这样的苦害能断除自己的恶业、或者能够消业、或者能增上善法,就能够坦然接受,这就是将恶缘转为顺缘、将违缘转为道用的方法。
博朵瓦尊者云:“有的商人在下雪之时也会说:‘这样对马蹄有利。’晚上下雨的时候会自我安慰:‘这样敌人就不会来侵扰了。’
博朵瓦尊者这样比喻,有些比较豁达乐观的商人下雪的时候会这样想:下雪也好,对马蹄有利。如果持续晴天,天气太干燥,上师说马蹄会逐渐开裂就没有办法行走了,下雪马走在雪地上对马蹄是有利的,对长途跋涉是非常有帮助的。有些商人在下雪的时候会怨天尤人:为什么下这么大的雪!但是有的商人就想,下雪实际上对马蹄是有利的。
晚上下雨的时候,比较悲观的商人就会抱怨:怎么又下雨了!但是乐观的商人就想,下雨的时候敌人就不会出没,没有强盗了,就会从这个方面去考虑。如果一般人都有这样的想法,修行人更加有能力转为道用了。
同样,我们也应将疾病、贫困、诽谤,乃至梦中的痛苦都转为道用而使罪障清除,并生起诸多功德。
同样,我们也应该把一切现前的疾病、贫困、诽谤转为道用,像这样的商人一样,不要看它负面的因素,应该看它对修行有利的因素。比如生病,生病也好,生病就没有精力去外面造恶业了;生病可以消很多以前的罪障;生病能使自己生起厌离心;生病可以使自己对其他众生生起悲心;生病的时候可以修自他相换。有很多很多殊胜的修法,所以要看对修行有利的方面。
贫困也好,贫困就能真正安于现状修持佛陀所赞叹的知足少欲的修法。否则耽执的东西就会很多,就没有办法修法了,所以贫困是很好的。
诽谤也很好,诽谤可以消除自己以前诽谤他人的罪业,诽谤能够使自己对轮回生起出离心好好地修持正法。
梦中出现病痛,有的地方讲如果好好依止上师,有些大的罪业乃至于做一个恶梦、在梦中受点痛苦就消除了,所以梦中的痛苦不一定是无记的,有时就是消业的殊胜方便,所以乃至于梦中的痛苦都应该转为道用。
实际上很多论典中都讲过把疾病、贫困、诽谤的痛苦转为道用的窍诀,但有时我们听得太多了,麻木了,没有予以重视。如果加以重视,在遇到疾病、贫困、诽谤打击、小偷偷东西的时候,就都能换个角度去观察,这就不是障碍了,就成了修法的顺缘。站在世间人的角度看这个问题,肯定成了障碍,但是站在修行人的角度去看,肯定成为顺缘了。所以也不会生起嗔恨心,或者认为这是障道的因缘,就认为是他帮助了我修法。
此时,能出现违缘障碍反而成了再好不过的事情。如果能这样的话,违缘就成了我们修行的最佳良伴。”
心量够高的时候就会这样,出现任何障碍违缘都认为是再好不过的。现在我们也许还没有达到这样的境界,遇到违缘障碍不发脾气就算是好的了,所以开始不要对自己要求很高,出现障碍也要非常高兴,内心没有生起这么高的定解高兴不起来的。但是刚修的时候遇到障碍违缘,首先不要被它所障碍,习惯之后慢慢心量往上升,修法力度加深的时候就会认为出现障碍是再好不过的事情了,非常自然就会生起来了,没有一点造作。如果能这样的话,违缘就成了我们修行的最佳良伴。
(第35课终)
第36课
那么,如何将痛苦转为道用呢?关于此理,正如前面所引用的《入行论》以及前辈上师们的教言中所讲的那样,不论出现何等不愿出现的事情,都应当反复思维如果闷闷不乐实在于理不容,欢欣鼓舞才是理所当然的道理,继而满心欢喜并以发心摄持。
出现障碍的时候,应该按照前面《入行论》的教言、或者博朵瓦尊者的教言做反复的观察,就会知道单单是闷闷不乐对这个事情、对自己的修法是没什么帮助的。能欢欣鼓舞,认为这个能帮助自己修道,产生这样的心才是理所当然的事情,继而满心欢喜地接受,满心欢喜地通过发心来摄持。
如同匝哦之女的公案那样,为众生的利益而回向。
匝哦之女的公案在《前行》中讲过,匝哦之女用脚踢母亲的头,在地狱受报的时候就愿一切受相同业报的众生的痛苦在自己身上成熟,真心诚意地发心回向之后,一下子就解脱这个痛苦了。一般众生就会生起嗔恨心或者生起愿离苦的心,在受苦的时候这是没用的,但生起一个反方面的心,愿一切众生的痛苦我来代受,反而非常容易清净业障、从障碍中获得解脱。
并修持自他相换等等,这就是最为关键的要诀。
生病、贫困、遭受毁谤的时候修持自他相换必须要注意我们的发心,如果生病特别严重,吃药也没有用,开始修自他相换,目的就是知道修自他相换可以把我的病消除,这就是完全错误的。为了治病而修持自他想换,就像把最好的珍宝换成一碗米饭一样,没有什么大的意义。
自他相换生病的时候必须要修,但修的时候应该有很纯净的意乐,没有想到以此来治我的病,就是通过菩提心摄持,一切众生的痛苦都由我来感受。只有处在这样的高度修持自他相换,才是此处所讲的关键要诀,否则完全为了消除自身的病去修自他相换就搞错方向了。
当然,虽然道理是这样,但也不必矫枉过正。如果我们患了疾病,有治疗的手段,还是应该及时治疗,而不应讳疾忌医。智者们对此也是认可的,故没有什么不合理。
前面讲了生病的时候必须要转为道用,应该如是观修。我们看到这个道理也不能矫枉过正,从一个极端走到另外一个极端。以前生病、遇到违缘的时候发怒或者完全依赖治疗的手段,学了这个教言之后,又从世间的极端走到另外一个苦行的极端去了,连看病都不需要了,就这样一直咬着牙忍着吧,这也是矫枉过正。
患了疾病,如果有治疗的手段和条件,还是应该去治病的,不应该讳疾忌医。不应该想我现在是修行人、三宝弟子,所以必须要依靠三宝的手段来对治,必须要咬着牙忍辱才是修行人,如果去看病就绝对不是修行人了。尊者也讲了不需要这样,智者们对此也是认可的,虽然是功德圆满的佛陀、佛宝,但是他在示现生病的时候,还是要请一些高明的医生来治病。传承上师中也有这样承许或者这样示现的,所以有病去看医生没有什么不合理。我们可以这样观想,实际上医生也是佛陀的化身、药也是佛陀的化身,治疗的手段和医院都是佛陀的化现,都是三宝的事业。如果内心这样观想,生起这样定解的话,实际上和祈祷佛陀应该是一样的。
不过有些大德不完全是这样示现的,比如以前霍西的曲恰堪布就非常不一样,生病从来不找医生。如果病的很重他的弟子找医生来,全部骂出去:你们的力量比三宝还大吗?就这样一句话全部顶回去了。意思是说你们的力量再大也是凡夫人,超不过三宝,我有病就祈祷三宝,如果祈祷三宝没有用你们肯定也没有用,所以马上滚出去。就是这样的性格,但是对三宝的信心是不动摇的,修证境界非常高,有时自己调气脉、修法就能治病。或者本身他的病都是示现,有必要的时候示现一个病,或者示现三宝功德的时候,又示现这个病没有了,对他来讲都是很自在的。
大成就者是大成就者的事情,我们没有这样的能力,刚开始稍微有一点感冒的时候就说“我不看病,我祈祷上师三宝,把一切交给上师三宝”,病开始加重的时候就不对了,祈祷、吃甘露丸都无法治病的时候肯定会改变的。或者刚开始在人前说了大话,然后不好意思看病了,也会出现这样的事情。
所以一般的凡夫人没有这样的能力,去看病是非常合理的,在佛经论典中没有遮止说不能看病。而且上师也讲了,你不看病和外道差不多,佛教中有病要看是很应该的事情。
恰卡瓦菩萨云:“内心常与乐相伴,遇境皆与修结合,果报皆知业追讨,观修众生之深恩,此四行乃胜方便。”
恰卡瓦菩萨这样讲,内心应该常与乐相伴,不是说让我们追求快乐,而是恒时处在知足少欲的欢乐中、恒时处在转一切违缘为道用的快乐中,不生起无益的痛苦。常与乐相伴是内心恒时处于对治中,没有被违缘障碍的时候。
“遇境皆与修结合”,遇到任何境界都和修行相结合,这方面《华严经》中也讲了很多,我们前面学的《经庄严论》中也讲了很多。所以真正的菩萨任何对境都成为他修法的对境,好的外境也能修法、不好的外境也能修法、中庸的外境也能修法,反正遇任何境都有窍诀能够修持。这就属于那种广闻博学的人,只有广闻博学才能对治一切外境修法。否则只学一两个法,遇到外境就修不成了,只有打坐的时候能修一点,一睁开眼睛,看到这个对境也修不了、那个对境也修不了,都是生烦恼的因,这完全是寡闻的过失。听得多就知道很多作意的方式、修法的窍诀,遇到任何境都可以修持。
“果报皆知业追讨”,一切果报都是业的追讨,都是以前业的成熟。所以遇到快乐痛苦的时候他知道这是业,根本不会产生其他的非礼作意。
“观修众生之深恩”,这是生起菩提心、大悲心的方便,如果能观修众生的深恩就会去做报恩行。实际上真正将众生安置在菩萨道、安置在佛地永远离苦得乐才能报恩,所以是发起大菩提心的方便。
“此四行乃胜方便”,这四种行为就是修法者的殊胜方便。
上师们也都这样说道:无论出现何种事与愿违的结果,都绝不以分别念跟随,而是坦然安住,这就是将恶缘转为道用的殊胜方法。
上师们都是这样讲过的,不管出现什么事与愿违的结果,不愿意看到、不愿意接受的事情,不应该以恶分别念去跟随它。很多世间的庸俗人就是通过恶分别念去跟随它,比如亲人死了就经常去跟随,几年或者几个月缓不过劲来,一想起就哭,这就是以分别念跟随事与愿违结果而导致的。作为修行人来讲,这些痛苦不出现、不遇到也是不可能的事情,但是不要长时间跟随。当时痛苦一下,然后马上对治,安住在正法当中,这就是没有以分别念去跟随痛苦。
修行过程中会有各种各样的恶缘,有人跟我们作对、相邻的修行者不如法等等,有时看到气都平不下去。但修行比较好的遇到这个事情不会以分别念去跟随,遇到就痛苦一下,然后就安住在正法当中去对治,一对治之后就没什么可执着的了,而是坦然安住。
坦然安住也要有个窍诀,前面反复讲过的都是坦然安住的窍诀,如果不知道这些窍诀也没有办法安住。所以再三强调,修法的时候没有一个所修、没有所缘的正法是很困难的事情。想修的心很切,但是没有一个所修的法是非常可怜的事情。现在我们有想修的心和所缘的法,这是最好的顺缘。“这就是将恶缘转为道用的殊胜方法”。
藏巴加惹云:“被线疙瘩捆缚的人,就会被痛苦与贪嗔所缠绕,
被线疙瘩捆缚的人就是比喻非常执着的人,对一切现世的显现法都非常执着,越执着越被痛苦和贪嗔所缠绕,越被缠绕越痛苦,无法出离,最后连一点小小的事情都无法堪忍。
通晓如何令自心松弛的人,大乐就会与其长相厮守、永不分离。”
到底如何通晓令自心松弛?就是不要太执着,顺缘、好的显现懂得转为道用,不好的显现也懂得转为道用。就像前面讲的一切境都能和修行相合的人,他就懂得怎么令自心松弛,这是很关键的事情。
我们听到这个教授之后还必须要去实行,反复去串习才能运用自如,否则没有去串习的话还是无法运用自如。遇境能和修行相合就能令心松弛,什么都没有大的执着,欲妙来的时候知道这是过患、痛苦来的时候知道这是修法的顺缘,这就叫令自心松弛的窍诀。这样通晓令自心松弛的人,“大乐就会与其长相厮守、永不分离”,就会永远处在快乐之中,就是前面恰卡瓦菩萨所讲的“内心常与乐相伴”,就达到这样的境界了。
嘉尔瓦羊衮巴也曾不厌其详地再三宣说此理。若能如此通达如何将恶缘转为道用,就能永不间断地恒享幸福快乐。
如果通达这个道理,就能够永不间断地恒享幸福快乐,从现在修道的时候开始、从正法入心开始,乃至于成佛之间,永远都是恒享幸福快乐的。因为内心快乐,外境显现的障碍违缘也无法安立为痛苦了,完全就是一种幸福。所以如果能够真正令正法融入心,这就叫做永远不离开幸福快乐的窍诀方便。
外表形象的事情不重要,主要是要想一切办法让出离心、知足少欲的心生起来,大菩提心生起来,正法融入心相续,作为修行人这才是最最重要的事情。所以我们的一切努力应该围绕如何让正法融入自心,这是非常关键的。
今天就讲到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