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位置: 首页 > 辅导 > 开启修心门扉 > 正文

开启修心门扉18(25课版)

本文作者: 发布时间:2021/7/26 10:42

诸法等性本基法界中,自现圆满三身游舞力,

离障本来怙主龙钦巴,祈请无垢光尊常护我。

为度化一切众生,请大家发无上的菩提心!

发了菩提心之后我们继续讲《开启修心门扉》。本论宣讲了十九个问题,这十九个问题都关系到我们修行的核心。作为一个修行人虽然所修的法无量无边,加行法、正行法乃至一生成佛的密法等等,但是如果没有看破今生、没有加行的基础,上面的这些妙法虽然殊妙但是没有办法修持、没有办法融入自心。

真要修行就必须对加行法高度重视,然后反复观修,内心能够生起来,就像很多地方讲的:“发心不重要,生心重要”,内心必须要生起这样的境界,看破今生的境界也好、无常的境界也好,通过反复观修的方式让自己生起来。

这些问题中主要宣讲了看破今生,围绕看破今生还有其他支分的诀窍关要。现在在讲十四个问题——修行苦为助伴,不但要舍弃今生的一切安乐,而且要主动承担痛苦,必须要以痛苦作为自己修道的助伴,如是才可以修行成功。

善知识们都异口同声地说:“苦乐皆具虚伪性,知调心否为要领,烦恼盛衰亦虚伪,对治强弱为要领。”

在很多善知识的教导中都这样异口同声地宣讲,“苦乐皆具虚伪性”,我们所认为的痛苦和快乐都是虚伪的性质,有时我们把生乐的对境视为苦,有时候把痛苦视为快乐,从这方面观察所谓的苦乐都是具有虚伪性的。虽然苦乐是虚伪性,但如果没有了解它虚伪的本质,而把这些执为实有,虚伪的苦乐就会束缚有实执的我们。

平时我们在苦乐中无法脱离的原因就是没有认识到苦乐的本体是虚伪性。如何认识到它的虚伪性,而不被苦乐所牵引呢?这里讲“知调心否为要领”,如果内心已经得到调服,苦乐都没办法影响你的修行。如果内心没有调服,苦乐就会影响你的修行,非常痛苦或者非常快乐时就修不下去了,这就是苦乐障碍了修法,没有调服自心导致的。没有调心就会被苦乐所转无法获得解脱。

快乐、痛苦都是虚假的本质,但是在暂时修道的过程中它是三界的本体,所以我们要正视它。因为有了痛苦、承受痛苦才可以发起坚固的出离心,所以要勇于承担,这也是一种调心的要领。

“烦恼盛衰亦虚伪,对治强弱为要领”,烦恼的兴盛、衰败也是虚伪的,对外境的实执很强,烦恼就兴盛;对外境实执很小,烦恼就衰弱,所以就知道所谓的烦恼盛衰是虚伪的,它的根源就是对外境实执的状态。对外境的有情或者无情如果相当执著,对于悦意的有情贪心就会非常炽盛,对于不悦意的有情嗔恨心就会非常炽盛,这是显而易见的,因此烦恼盛衰也是一种虚伪的本体。

虽然是一种虚伪的本体,但是在修行者的相续中必须要让非常兴盛的烦恼衰弱下来,这样才可以修法。如果不了解,烦恼只有增盛的趋势,而没有逐渐衰弱的趋势,烦恼不衰弱福德和智慧就无法增盛。

“对治强弱为要领”意思是说如果对治强烦恼就衰弱,如果对治弱烦恼就兴盛,所以对本身虚伪的烦恼还是要对治。对治虽然也是虚伪的,但它是烦恼的正对治。《庄严经论》中讲,虽然都是幻化的能治和所治,但是通过能治就能够对治所治。通过对治的强弱,就能使烦恼显现兴盛或者衰弱。对于修行人来讲,不应让烦恼兴盛,而应让它衰弱下来,所以必须要对治。

对治的方法有很多,小乘讲的远离外境、或者对生贪的外境观不净、或者对生嗔恨的外境观慈爱等等;大乘是认识所谓的外境都是无自性的,如果认识到外境无自性,对外境的实执就不强了,烦恼就没办法兴盛。前面讲过,烦恼的盛衰观待内心执着的大小,如果对外境有很大的执着,烦恼绝对增盛;如果对外境执著很小,烦恼绝对微小;如果没有执著,就不会有烦恼,这是很明显的。

喀绕巴格西也叮咛道:“内心取舍若未晓,无论如何无乐时,通达取舍之智者,恶缘亦为助伴矣!”

喀巴格西这样讲:如果不知道内心的取舍,单单只是在外境上做取舍是无法获得安乐的,所以必须要了知内心的取舍。内心的取舍有很多,总的来讲比如佛陀在经典中讲必须要取涅槃而舍弃轮回、取善法而舍弃恶业等等讲了很多取舍之道。这里的意思是对正法必须生起求取的心,对今生、世间八法必须要舍弃。如果取心要的心生起来了、舍弃世间八法的心生起来了,内心会是快乐的。如果取舍的道理没有知晓,无论如何是没有快乐的时候。

或者这里的“内心取舍”观待第十四和第十三个科判中所讲的内容,就是对今生的快乐要舍弃,对今生的痛苦要主动去承受,也可以这样讲。如果能够做到这样内心取舍就会获得安乐,否则无论如何没有快乐的时候。

“通达取舍之智者,恶缘亦为助伴矣”,如果对于取舍相当善巧、通达,一切恶缘全部会转为助伴。因为他知道恶缘就是增上修行的殊胜因、殊胜良伴,所以恶缘现前时,不但不会成为障碍,反而能鞭策他精进修行。

藏巴加惹云:“若视痛苦为良伴,即为行为之正量;

藏巴加惹在这段当中也讲了很多殊胜的教言。把痛苦视为修行的良伴,这就是平时行为的正量。如果没有把痛苦视为良伴,行为就还没有达到正量的标准,还有偏颇。什么偏颇呢?就是愿意取安乐,不愿意受痛苦。这样偏颇的心会导致偏颇的行为,因为心中不愿意承受痛苦,愿意享受安乐,行为上就会这样去追求,必须要拥有广大的施主、广大的名声或者世间上的大福报等等,就会去追求这些,而对于痛苦就会想方设法避免,所以行为就落入了偏颇当中。

如果把痛苦视为良伴,行为绝对会符合标准,自己就知道一切现世安乐都是毒药、诱惑的因,而一切痛苦是三界的本性,或者能够鞭策自己修行。所以就不会为了现世安乐而去追求,不会为了避免现世痛苦而去努力,他的行为就是修行者的正量。

若能抛弃珍爱物,即为睿智之正量;

什么是睿智的正量呢?我们有时会想,通达五部大论肯定是睿智的正量;或他是一个大科学家,肯定是一个相当有智慧的人。但是这里是这样讲的:“若能抛弃珍爱物,即为睿智之正量”,为什么能够抛弃珍爱的东西就是睿智的正量呢?从反方面讲,如果对珍爱的物品非常执著,这就是愚人。为什么呢?前面“看破今生”这个大科判中讲了,如果死的时候都不能放弃执著的东西,是没有解脱的希望的。

如果认为一个物品是下等的,我们对它的执著也是下等的;如果认为一个物品是中等的,对它的执著是中等的;如果认为一个物品是上等的而生起很大的珍爱心,对它的执著也就是上等的。乃至相续中还有珍爱的东西,这个时候是没有办法修法的,因为对珍爱的东西会相当执著,而这样的执著恰恰就是障道的因缘。所以能把珍爱的东西抛弃就是真正的智者,因为没有珍爱的东西就不会有上品执著。

我们平时有很多珍爱的东西,比如对于在家人来讲,妻子、儿女、父母、家乡、事业,这些都是他珍爱的东西。出家人也有珍爱的东西,比如某某大施主不能丢掉,或者稀世的佛像也是不能抛弃的。如果有了对这些东西的珍爱,绝对已经落到执著中去了,如果落在这样执著的状态中,每天怎么观修生起次第、圆满次第、修持大圆满、大空性,实际上都是一种“木桩”,就是前面讲的,一个木桩把自己绊住了,怎么修持都是为了今世而服务的。

以前有个公案,一位禅师怎么都无法开悟,就是对一个钵盂非常执著,有一天钵盂突然打烂一下子就开悟了。这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很多禅师、祖师都是这样示现的。如果有珍爱的东西,就会发现不管走到哪里心都不安宁,即便出门一两个小时都会担心家里这个“珍贵”的东西,听法的时候也许都不安宁。但是放弃了对珍爱物品的执著之后,走到哪里都没有什么担惊受怕的。

有珍爱的东西绝对有大的执著,能够把珍爱的东西毅然地断舍、抛弃,这就是智者,真正的智者就能做得到。首先要知道越珍爱的东西越能引发执著,毅然把这些东西抛弃之后,障道的因缘就能减少到最低程度。

“抛弃珍爱物”,前面类似的问题也做过分析。对初学者来讲,最好不要有这些东西,因为对治力不强,家里有这些珍爱的东西,观想不执著,这是很难做到的,所以初学者尽量不要有。修道上路之后或真正已经彻底看破今生,那个时候家里有这些珍贵的东西,但是自己对它不执著,丢失也好在也好,好像都没有什么大的差别。所以修道上路之后有另外一种处理方式,这些外境有或没有对他来讲都没有障碍,但是初学者尽量不要有这些珍爱的东西,否则很容易生起大贪执。

遭遇何等违缘障,如如不动稳重量。

什么是稳重的正量呢?就是遭遇任何违缘,非人、外境或道友给自己造的违缘等等,不管遭遇到怎样的障碍都如如不动,这就是稳重。如如不动是什么意思呢?遭到违缘时不发脾气、不发嗔心,这是一种如如不动;或者遭到任何违缘都不失毁道心,这也是一种如如不动;或者遭遇很多违缘的时候空性见解根本不动摇,这也叫做如如不动,如如不动有很多区别。

法王如意宝这样对我们做过教诫:“勿舍己道、勿扰他心”。这是两种大的关要,不管遭遇任何违缘,不要失毁自己的修行,这就叫做如如不动。遇到违缘的时候,破口大骂也好、生起贪欲也好、或者舍弃自己的见解而趋于邪见也好,这都叫做被动摇。所以遇到任何违缘,自己的修行根本不受影响就叫做“稳重量”,应该做到这些。

我们在讲解的时候,也许很多道友已经做到了、也许有些道友正在做、有些道友还没有开始做。但不管怎么样,这三种情况去了解、学习都有帮助,即便还没有开始做,但是学了本论之后就知道这是目标,应该向这个目标去奋斗、靠近,最后能到达这样的境界才可以。所以学了这些教言之后,遇到各种各样的情况时尽量保持自己的修行,不要被外境所干扰,这就是最初的稳重。

具恭敬者之门房,大恩师尊已困躺,具邪见者难察访;

恭敬心非常大的人,好像他的门房中大恩师尊已经困躺了。困躺的意思前面已经讲过,就是随便可以依止、得到的意思。如果恭敬心很大,上师就在他的心中,上师示现的一切行为都是他得加持的因,所以这叫做“具恭敬者之门房,大恩师尊已困躺”。

大恩师尊和恭敬者之间有一种特殊的因缘,虽然我们和一切佛菩萨都有因缘,和释迦教主都有因缘,但是对于修行人来讲,最为关键的就是自己的根本上师、金刚上师。金刚上师有摄受你或者给你赐予加持让你证悟的特殊因缘,祈祷根本上师有很快获得加持的特殊因缘,根本上师和自己的信心一会遇就很容易获得一切的功德。“具恭敬者之门房,大恩师尊已困躺”的意思就是大恩师尊相续中的很多功德,在具恭敬者的相续中很容易生起。

“具邪见者难察访”,即便是对自己很大恩德的师尊,已经在世间传甚深的密法、灌顶,但是对他邪见很重的人“难察访”,即便大恩师尊已经在门口躺下来了,但是自己怎么也看不到,因为他邪见太重的缘故。“具邪见者难察访”就是这个意思。

这个教言揭示一个真理,要得到上师殊胜的加持要恭敬,如果对上师有这样那样的邪见,而且不马上对治、遣除的话,上师在你面前显现也是一般人而已,或者也是你造恶业的因缘而已,没有大的意义。邪见生起来时马上要励力忏悔,这样马上就可以清净。

以前上师仁波切专门按照无垢光尊者《上师心滴》中的教言写了《小甘露丸》,有时候对上师生起邪见不需要在上师面前忏悔,什么时候你认为上师不如法、贪欲大、不公正,就想现在我着魔了,这样想的时候一下子就清净了,这方面必须要了解。上师以前也讲过很多次,必须要认识到自己着魔了,就很容易清净,邪见生起来的时候马上生起这样的正见,马上就可以清净。

具信心者之门房,殊胜正法已困躺,未视苦为助伴者,难以察觉与寻访。”

具有信心者的门房中,殊胜的正法已经困躺了,随手可得的意思。对正法有大信心的人,对殊胜正法能生起很深的体会,所以殊胜的正法已经困躺了,什么时候要得到、要融入自心都是很简单的事情。因为对正法有信心的缘故,他会认为这个论典是殊胜的论典,对自己对治烦恼有很大的帮助,那个论典也是很殊胜的正法,对于自己对治烦恼也有殊胜的帮助。信心大的人看什么都是教授、看什么都是正法,所以“具信心者之门房,殊胜正法已困躺”,很容易获得。

“未视苦为助伴者,难以察觉与寻访”,没有把痛苦视为助伴的这一类人,难以察觉、难以寻访殊胜的正法,即便每天听闻殊胜的正法,但是他也没有办法察觉这是殊胜的正法、非常好的教授。他就认为这是一般的法、哪里都能听得到,这个法已经学了很多次。不会认为这是殊胜的正法。所以没有把痛苦视为助伴就难以察觉与寻访。

有时我们会想这个不一定吧,我现在没有把痛苦视为助伴,但是我也可能不会有难以察觉或寻访的过患吧。这要和“具信心者之门房”结合起来观察,如果没有把痛苦视为助伴对正法的信心就不切,如果具有信心就不会在乎这些痛苦,就会把痛苦视为助伴。有没有信心有时可以看得出来,对正法有信心就愿意吃苦,他就知道要得正法、修持正法,不吃苦是不行的,所以在这样具信心的相续中可以获得殊胜的正法。

如果对正法没有信心,认为听这部论要好几个月,或者要生起正法要这么长时间,要受很多苦行,算了算了!这样根本不会把痛苦视为助伴,没有把痛苦视为助伴,一生起痛苦马上就放弃求法的心了。我们可以设想一下,假如米勒日巴尊者当年没有把痛苦视为助伴的话,他就根本得不到正法。上师给他吃了这么多痛苦,他为什么会坚忍?就是对正法具有太大的信心,什么苦都能吃。如果把我们换上去,给你一天的痛苦吃,就会想肯定没有求法的希望了,马上就离开了。

殊胜的正法虽然困躺,但是如果没有把痛苦视为助伴,无法使正法融入相续中。现在我们学法的时候,如果听闻的苦行不能忍受、思考不进去但是必须要思考的苦行不能忍受、背诵背不了但是必须要反复背诵的苦行不能忍受、修法时观修不能上进也不能忍受的话,心就没有办法和正法相融合,只有真正忍受这些痛苦,才能够得到殊胜的正法。

基确巴云:“如果没有自心坎深处对贪念生起舍弃之心,即使行持以水维生的苦行也是枉然,终不能趋至究竟;

基确巴这段教言也很关键,因为有些苦行者刚开始入道的时候,显现上心特别的猛励,要获得证悟的心很猛励,所以让他以水维持生活的苦行他都愿意做。但是因为刚入道没有善知识的引导,不知道最初的修法是对于今生的一切念头彻底舍弃,对一切大大小小贪执的念头彻底舍弃,心坎深处没有生起这样修法的境界,以水维持苦行的生活坚持不了多久,绝对会退转,而且一旦退转之后还不如一般的一个世间人,有这样的情况。

所以在入道的时候,没有善知识接引,告诉你第一步修什么、第二步修什么,只是靠自己的想法,或靠刚入道的勇猛之心,绝对持续不了多长时间。如果有了善知识的引导,知道入门的第一步在心坎深处必须要对轮回彻底厌烦,对一切的贪恋必须毅然抛弃,内心生起这样的境界,即便必须要以水维持生活也绝对能坚持到最究竟。因为内心没有对饮食的贪执,知道世间八法没有意义,为行持正法必须以水维持苦行也能忍受,心力很强的缘故修行能趋至究竟。

如果没有了知轮回的痛苦,就不会萌生出离轮回的厌倦之心;

千经万论都讲过,修法的第一步必须要对轮回生厌,对轮回生厌的因就是必须要了知轮回的痛苦,不但恶趣的痛苦,善趣的痛苦也必须要再再观察、修习。否则就会希望后世转生人道得到一个非常富裕的身份,或者转生到天道享受妙欲乐。虽然对恶趣的痛苦生起了强大的厌烦心,但是如果没有对善趣的痛苦生起同样大的厌烦心的话,还是对后世人天善趣有所希望的。

所以了知轮回的痛苦,就是出离轮回的一个直接近取因,必须要修持轮回痛苦。所以必须要按照《大圆满前行》第三品轮回痛苦,对恶趣的痛苦一一思考观察、对善趣的痛苦一一思考观察,对今生的安乐和后世的一切安乐,都不会有丝毫的希求之心,才会真正入道。

华智仁波切当年对他的弟子讲,现在我思维轮回痛苦,只能思维善趣的痛苦而已,根本不敢思维恶趣的痛苦。这样的教言很有深意的。一方面说明他的修行很圆满,一修持恶趣的痛苦根本就受不了,所以要对轮回生厌的时候就开始修持善趣的痛苦。另一方面说明不单单要修持恶趣的痛苦,尤其必须要着重思维善趣的痛苦,因为大多数人对恶趣都不愿意转生,但是对于善趣也许还有某种藕断丝连的执著。有时不注意看到美妙的享受、看到描绘世间富裕、妙欲的时候,很有可能内心会有这样的苗头生起来。如果不励力修持善趣痛苦的话,绝对没有办法彻底斩断对轮回的贪恋心,必须要反复地修持才可以萌生对于轮回的厌离之心。

如果不能晓悟内心的取舍,就会成为头脑简单、无有主见之徒,并永时不得快乐。”

“内心的取舍”就是今生该取的是佛法的精华、殊胜的心要;该舍的就是与修行无关的一切琐事,全部要彻底地放弃、舍弃。必须要有这样的正见去修法。除了修行、除了内心生起佛法心要之外,其他一切琐事都是轮回之因。如果在学法、思考的时候生起这样的信念,听法就是为了解脱、发心就是为了解脱、传法也是为了解脱、修行念咒都是为了解脱。如果没有生起这样的念头,在深山闭关也是为了今生、发心也是为了今生、修法全都是为了今生。

现在我们发心的工作没有办法避免,对我来讲传法没有办法避免、对你们来讲听法没有办法避免,但是,如果能把这样的法义、佛法的心要融入自相续,作为自己修行的核心来励力对治,我们所做的一切都应该成为取心要的殊胜方便。

如果不能晓悟内心的取舍,该取什么?前面讲应该取佛法的心要;该舍什么呢?一切和佛法无关的非理作意全部要抛弃。如果没有这样了悟,就会成为头脑简单、无有主见的人,永世不得解脱、不得安乐,一切行为全部跟随世间而转,没办法获得殊胜的快乐。

由此我们可以推断,所谓的苦乐并非建立于物质条件的基础之上,而在于内心修养的高低。

这句话非常重要。如果内心的修养高,虽然没有这些物质也会快乐的;如果内心佛法的修养低,虽然处在富裕的家庭中,拥有山珍海味的享受,但是也不会快乐的,就是取决于内心修养的高低。

当然内心修养也分世间的内心修养和佛法中的内心修养。对我们来讲,是不能以世间的修养作为标准的,世间的所谓的高修养毕竟没有生起出离心或者看破今生,只不过对物欲方面比较清心寡欲而已。而我们有一个甚深的目标,就是要获得清净的解脱,而且要把众生安置在解脱地,所以我们内心的修养高低应该以佛法为准绳,不应以世间的修养为准绳,否则还是要误入歧途。

有时候很多道友喜欢看一些世间上所谓的好书,一方面也好,但有时候看多了就会使自己修道的方向不再明确。如果不看或少看这些书,把自己的一切心思放在佛法经论的修养上面,虽然没有了解世间的说法,但是自己修行的道路相当明确,这方面我们要知道。

我们应当明了此理,并进而抛却一切世间的繁杂事务。

明白此理之后,就可以进而抛却一切世间的烦杂事务。因为世间一切烦杂事务都是为了追求快乐,认为如果多做这些世间事,物质条件就会丰厚,物质条件丰厚就会快乐。被这样错误的理念所导引,就会在今生的事务方面下很多功夫。

现在我们明了快乐并不是在物质条件的基础上,而是在内心修养的高低,我们就把一切的精力放在调心、修心上面,所以把一切的世间的杂务全部可以抛弃。因为世间的杂务不能带来快乐,真正带来快乐的只有修法,只有使法融入自心才能获得殊胜快乐,所以会把一切的精力放在修法上面。抛弃一切世间杂务的原因就是这样。

绰颇译师云:“谋求今生之高位,成事不足反添苦,战战兢兢终溃败,故当舍弃诸贪执。”

绰颇译师这样讲:如果把精力都放在谋求今生的高位上面,成事不足反添苦。因为人们的贪欲心是没有止境的,当了村长就想怎么样当县长、当了县长就想怎么样当市长,然后再怎么样当总统。就像我乳转轮王一样,得到统治四洲的转轮王之后还要想把帝释天赶下来,自己坐帝释天的位置。对高位追求的贪心无法满足的缘故,所以说“成事不足”,这方面我们可以生起一个绝对的定解。

因为贪心无法满足的缘故,上面总是有高人、高位,所以就不能安于现状。比如历史上有很多大臣把国王杀死,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事情呢?就是因为他对于大臣的位置不满足,虽然已经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但是他还要做国王,所以弑君篡位,这样的事情很多。所以说成事不足反添苦,在这个过程中会获得很多痛苦。

“战战兢兢终溃败”,战战兢兢、小心谨慎的去谋求高位,但是最终还是要溃败,没有办法成功。“故当舍弃诸贪执”,所以应该舍弃以高位为主的一切世间贪执,这才是最究竟的高位。

宗喀巴大师云:“暇身胜过如意珠,如是得来只一次,难得易失如空电,思后应觉将世事,如同杂秕而扬弃,故应昼夜求真实。

这个颂词应该在《菩提道次第摄颂》里,上师仁波切的《注疏汇集》中有解释。“暇身胜过如意珠”,暇满人身的价值实际已经胜过如意珠,但是愚者对如意珠非常希求,对暇满人身却不太重视,往往以殊胜的暇满人身造很多罪业。修行人就应该知道暇满人身是修法的所依,通过暇满人身不单单可以获得如意珠,通过暇满人身可以承办增上生和决定胜,通过暇满人身可以获得小乘果、可以获得大乘菩萨果、可以获得佛果,以密宗道一生成就佛果。但是人们就是不了知这个大义,往往以人身去造罪,糟蹋了这个人身。

对于我们尤其应该注意,现在遇到这么殊胜的上师和正法,成就应该很简单、很容易,但如果没有把暇满人身用来日日夜夜修法,而是用来搞世间法、沉迷在世间八法中、贪执今生,就完全堕到了邪恶当中。

“如是得来只一次”:像这样得到暇满人身,内外因缘全部具备,就单单这一次而已。殊胜的道场、正法、上师,或者自己修法的时间、身体全部都已经圆满,就只有这一次。

“难得易失如空电”:暇满的人身还有一个特色——难得易失,非常难以获得,但却非常容易失去。“暇满难得”和“寿命无常”两个教授合起来,就非常清楚了,“暇满难得”中讲到了暇满难得的根据、“寿命无常”中讲到了人身容易失坏的根据,如果把“暇满难得”和“寿命无常”两个教授结合起来一对照,我们就能生起定解,真正的暇满就是难得易失的,如空电,就好像空中的闪电一样,闪了之后马上就会消散的。

“思后应觉将世事,如同杂秕而扬弃”,思考了暇满难得和寿命无常之后,应该了知、觉悟这个道理,把一切世事、今生的琐事、一切世间八法如同杂秕一样全部扬弃。杂秕就是果实不饱满的谷粒,秕糠或者杂秕都是没有坚实义的。犹如扬弃杂秕一样,抛弃一切的世间琐事。

抛弃了世间琐事之后,如果不知道修法也是没有大义的,所以把世间琐事抛弃之后就开始修正法了。“故应昼夜求真实”,所以应该在白天、晚上都唯一追求真实,唯一追求真实就是追求佛法中的大义,第一步就是必须要生起大出离心,大出离心就是入道的基础,昼夜都要使自心安住正法。

瑜伽我亦如是修,汝欲解脱如是行。”

瑜伽就是瑜伽士,宗喀巴大师自称。我也是这样修持的,不单这样讲,也是按照这样的修法修持。对于弟子、后学来讲,如果你们愿意解脱也要“如是行”。反正我是愿意解脱的,我是这样修的,你们如果不愿意解脱,就按照世间八法去做,如果愿意解脱,必须按照这条路走,除此之外没有什么捷径可言。

第36课结束

第十四品 修习苦为助伴品终



十五 无须为师积财

为什么无须为师积财呢?有时我们讲要对上师做财物供养等等,比如米勒日巴尊者传记中讲他没有钱甚至得不到灌顶,所以他一度萌生这个想法“我现在是不是应该去做工攒钱呢?没有钱是肯定得不到灌顶的。”而且很多佛教史记载,印度或者西藏早期,正法必须要用黄金去换,没有黄金根本得不到灌顶。所以很多大德去挖金、找财物,做很多这样的事务,有这样的示现。

我们怎么样理解这个问题呢?传记中是这样,论典中又这样讲,二者之间有没有矛盾呢?

玛尔巴尊者因为没有钱几次把米勒日巴尊者从灌顶行列中打出去、骂出去、踢出去,就是让他吃苦而已。后面讲得很清楚,玛尔巴尊者并不是为了钱,他对钱根本没有一点执著,但是为了消米勒日巴尊者的罪业,以这种手段让他灰心丧气、让他痛苦,这样才能消他的罪。

以前的大班智达或大成就者用很多黄金求法,就是突出法的珍贵而已。法很珍贵,和黄金等量,甚至于比黄金还珍贵,如果不用黄金来换说明对法没有正信,以前是有这样的要求。以前正法很难得,以前的人根性也利,他们得到黄金之后一点不剩地全部供养了。现在我们肯定不是这样的,如果要得法必须要积很多财产,比如一万块钱灌个顶,我们去找钱,一万块钱得到的时候就会想一万块钱可以做很多事情,为什么要去得一个灌顶呢?就开始去享受了、开始生起贪执了,完全不相同的。

还有一个问题,有时“为师积财”很容易变成一个借口,刚开始也许心比较清净,第一次得到的钱财全部供养了,第二次又全部供养了,这样很多钱财从自己的手上过,很多次之后慢慢就对财物开始生贪心了。

在积累财物的过程中会结交很多居士、施主,这些施主供养上师时会说“这五千块钱是供养上师的,这五百块钱是供养你的”,有时候会出现这样的事情。也许刚开始这五百块钱干脆我也不要了,供养上师,最后慢慢就开始接受这五百块钱,最后不单单是自己那一份,直接开始在施主面前想方设法地说我的功德怎么样,然后施主只有把供养上师的钱分两份,你一份、上师一份,最后完全堕入到罪业中去了。

或者“为师积财”必须要去广为奔波,做生意也好、打工也好、接触施主也好,对初学者来讲这绝对是散乱的因。积财的时候不散乱是不行的,脑袋不高速运转怎么样找得到钱呢?脑袋在钱方面高速运转的时候,修法是想不到的,正法只有慢慢衰败,没有办法积累。

“积财”主要是引生散乱,对初学者来讲,散乱是最可怕的敌人,所以不管什么样的方式导致我们散乱,都要抛弃。为上师积财能导致散乱,也必须要彻底斩断。分析完之后,我们就知道为什么这里要讲这个问题了。

即使为了上师等等的缘故,而产生的谋取财富的念头,也应当一并抛弃。

堪布仁波切也这样讲,不要说大乘上师,即使小乘的善知识对财物都是不太重视的,不会为了自己让弟子去找钱。即便有,比如帝洛巴尊者调伏那若巴尊者:“你给我偷钱,我需要钱”等等,实际上也是让他苦行的方式,打破他以前的傲慢。因为那若巴以前是大班智达,对因果善恶的概念、对自己高高在上的地位执著很深,所以这是一种调伏他的方式,强力让他断除细微的执著而证悟法性,这些全都另当别论。初学者与大成就者必须要分开而论。

真正的上师、大乘善知识,对财物没有什么执著,所以他也不愿意弟子为了他得到财物而散乱,散乱之后退失道心、破戒律、堕地狱,这是上师出世的本怀吗?上师的出世本怀是把弟子安置在解脱道中,而求财能令弟子心思散乱,他是不愿意让弟子这样做的。因此即便是为了上师的缘故,也必须要斩断这样的想法。

朗日塘巴云:“依止静处衣食足,蓄积奢望当断绝;

朗日塘巴尊者这样讲,一个人依止寂静处,他的衣食会丰足的。当然前面讲了,所谓的衣食丰足有两个概念,一方面依止寂静处得到龙天护卫,所以衣食都不用操心;还有一方面,依止寂静处,内心斩断了对衣食的贪执,虽然吃荨麻、穿破衣烂衫,他也认为衣食丰足,知足少欲一切都获得。两方面都可以理解。所以“蓄积奢望当断绝”,依止静处一切的衣食都丰足,对蓄积财物的奢望应该彻底斩断。

昼夜皆以行善度,寻友奢望当断绝;

白天也是一心修法、晚上也是一心修法,昼夜都以行善而度过。“寻友奢望”修法必须要找一个友伴,这样的奢望必须要断绝。真正的善友、道友最好就是自己的信心、精进,前面已经讲过的。修法的时候应该保持这样一种状态,就是日夜都以修善法度过。

安住卧榻人称心,随顺苦恼当断绝;

“安住卧榻人称心”,心不到处跑,安住在自己的房子中、安住在床上,这样的人会称心如意。安住床榻并不是天天睡觉的意思,而是指坐在床上思维法义、看书、对治自己的烦恼。如果能这样,这个人绝对没有什么担忧的,绝对一切称心如意。

“随顺苦恼当断绝”:随顺苦恼就是随顺施主、随顺世间、随顺琐事的一切苦恼,因为自己安住卧榻的缘故,全部已经断绝了。应该如是断绝,稳重地安住在自己的房子里面,精进闻思修行。其他为了随顺世间人东奔西跑的行为会产生很多苦恼,应该断除随顺的苦恼。

依教奉行师即喜,图谋利养苦当断;

真正令上师欢喜的因就是“依教奉行”,有些上师只是对财物欢喜,对依教奉行不欢喜,要么就是示现,要么就不是合格的善知识。真正合格的善知识对依教奉行方面是最欢喜的。

《前行》等论典中讲到令上师生喜一共有三种,下等是财物供养、中等是身语承侍供养、上等是依教奉行供养,三喜之中修最胜。有这样的说法,所以依教奉行就是真正令上师欢喜的方式。如果为了使上师欢喜到处谋财,因为散乱没有办法修善的缘故,上师是不会欢喜的。

“图谋利养苦当断”,为了以财物供养上师而图谋很多信众的利养,为了得到利养的痛苦应该断除。

护持交付于魔众,念诵猛咒苦当断。”

平时遇到魔众干扰,很多修行者会修护轮、修驱魔法,真正的驱魔法是什么呢?就是“护持交付于魔众”,把护持自己的事情或自己所护持的身心,交给魔众让他带走好了,就不用念诵猛咒了。

如果认为外在有一个真实的魔,自己是一个真实的瑜伽士,他对自己做了真实的损害,必须要念诵猛咒真实地把他遣除。这样念诵猛咒的痛苦是必须要承受的,而且没有慈悲心念猛咒是堕入恶趣的因。

如果能把自己交给魔众就无所谓了,魔众来害我也好、把我吃了也好、把我带走也好。如果有这样的心,实际上已经降魔了,降了什么魔呢?就把“我执”魔降服了。平时为什么我们遇到魔众伤害的时候,不由自主就会想起这些愤怒本尊,或者不由自主就要把魔遣除呢?就是因为对“我”的身体和“我”的心极为执著。什么时候把自己的身心交给魔众,就说明已经斩断了魔,这就是一种断法,就是断除“我执”魔。如果能这样,为了遣魔而承受念诵猛咒的痛苦就应该断除了。

朗日塘巴尊者讲的这一段,一方面也是一个殊胜的窍诀,但是和科判比较相合的就是“依教奉行师即喜”,主要是突出这个主题,其他都是附带讲的。

大阿阇黎杰怎上师曾讲过一段令人深思的情节:“有一名十分贤善的格西将对上师的例行祭供中断了,

对上师的例行祭供,比如上师圆寂的日子,必须要做灯供、荟供对上师进行祈祷,或者做法会等等。有一位非常贤善的格西把对上师的例行祭供中断了。很多地方每到上师圆寂的日子必须要举行荟供、进行大修,而他做了一段时间之后,毅然将此中断了。

措巴地方的领主噶帝颇感遗憾地对他的一位弟子说:‘格西是现在前藏首屈一指的大圣贤,但我个人认为,他中断了对上师的例行祭供,是否有些不太周全吧?!’

措巴地方的领袖叫噶帝,非常遗憾地对格西的一位弟子说:“现在格西是前藏首屈一指的大圣贤,人们都是以他为榜样,但是我个人认为,他中断了对上师的例行祭供,是不是有点不太周全呢?别人会不会有什么不好的看法,或者会不会产生其他不好的后果呢?”

弟子(听了此话,连忙)赶至上师身边,焦虑不安地向上师禀报:‘人们都在(对您中断上师例行祭供的事)议论纷纷,当如何是好呢?’

听完之后他也很着急,就马上给上师汇报:“您把例行祭供中断,别人都在议论纷纷,到底该怎么办呢?”

格西听了此话,毫不介意地说道:‘我既没有半点对上师的不恭之心,也并非因为贫困拮据。但因此事而使众人聚集,僧众们必将会对聚会饶有兴趣,并乐此不疲,

格西听了之后这样讲:为什么我要中断例行祭供呢?第一、我对上师没有半点不恭敬的心,根本不是因为不恭敬而中断的;第二、也不是因为我非常贫穷、拮据开不起法会而中断的。那么到底是什么原因呢?因为做例行祭供的时候,四面八方很多的人都会聚集。一位上师出世传法的时候会有很多弟子,而这些弟子学成之后回到自己家乡,又会有很多弟子,所以一位出名的上师有很多弟子。如果举办这样的例行祭供,很多人会聚到一起,长此以往僧众就会对聚会饶有兴趣并乐此不疲。

就会因散乱而贻误行善,那些对治力薄弱的僧人们,甚至会失坏及背弃戒律,

因为聚会人山人海的情况出现,心思就会散乱,这样就会贻误行善。有人会想:“没有贻误行善啊,人虽然多,但我还不是在念经、诵咒吗?”但这里的贻误行善不是从行为讲的,是从心方面讲的,心一散乱善法就已经中断了。虽然坐在经堂中大修,正在敲锣打鼓、念诵仪轨、心咒、供斋等等,但是心没有趋向于善法,什么时候心散乱,什么时候善法就已经中断了。

有些对治力薄弱的僧人,甚至会因为这样的散乱而失坏或背弃自己的戒律。人多的地方容易散乱,散乱一生正知正念就忘失了,正知正念一忘失有可能就开始失坏根本戒或支分戒,这方面的很多事情都可能会出现。

我这样做是为了让人们不沾染犯失三戒的堕罪,这也应该是圆满上师的遗愿。”

我中断例行祭供,不让僧众聚会、散乱,是为了让人们不沾染犯失三戒(别解脱戒、菩萨戒、密乘戒)的堕罪,这也应该是圆满上师的遗愿吧。上师也不愿意看到人们违反三戒的情况,我为了不让别人违反三戒而中断了例行祭供的法会,应该是上师欢喜的事情。

加哲仁波切对此由衷地评价道:“这种‘例行祭供’太棒了!真是十分稀有难得啊!”

加哲仁波切就是无著菩萨,他由衷地评价。因为他们都是修心的大德,不会和一般世间人一般见识,一般的世间人注重形象,把法会一年一年地举办下去,大家就会认为这是贤善的上师。如果以调心为主,为了不散乱而中断法会,一般的世间人就会觉得这不妥当。

但是加哲仁波切这样修心的大德,正法都是融入内心的,他就明白这样的意思,上师真正的意愿是不愿意让人们违失三戒的,这样中断例行祭供确实太好了。他就把中断例行祭供作为一个“例行祭供”,说这种“例行祭供”太好了!真是十分的稀有难得。

这一段和“不要为上师积财”这个科判,看起来好像没有什么大的关系,但是为上师积财导致散乱,为了给上师开祈愿法会,实际上也是散乱的因,也必须放弃,应该这样联接。

第37课结束



第38课

至尊热达瓦云:“深入细致地听闻,并舍弃今生,全神贯注地修持精华之义,没有比此更殊胜的令诸佛菩萨生起欢喜的供养了。

既然不要为了上师积财,没有必要为了上师的例行法会而导致散乱,那我们应该怎么做呢?到底什么是上师生欢喜的因呢?对上师真正的供养,或者令上师生起欢喜的因,第一个就是“深入细致地听闻”,听法的时候必须要深入、细致,千万不要泛泛地听,或者耳朵在听心没在听,这是不对的。

在听闻的前提下“并舍弃今生”,听法并不是为了以后当大法师、大智者,升座讲法之后很多人由衷地钦佩、恭敬顶礼、供养等等。如果为了这些就是没有看破今生,要在听法的前提下舍弃今生,完全是为了解脱。

“全神贯注地修持精华之义”,听完法之后必须要一心一意、全神贯注地修持,把听到的法落实到修持中,全神贯注地修行佛法。对于“精华之义”这次讲加了很多捡别,就是对内心能够相合、真正能趣入解脱道的,比如内心生起厌世心、舍弃今生的心,这就是精华;或者生起无伪的大菩提心,这就是精华。其他表面的东西都不叫精华义,因为内心被烦恼杂染之后,再怎么作广大的法事完全都不成精华义了。

“没有比此更殊胜的令诸佛菩萨生起欢喜的供养了”,这就是诸佛最欢喜的供养。能够细致地听闻、舍弃今生、全神贯注地修法,这就是诸佛菩萨最高兴的供品,应该这样供养诸佛。

从这个角度来说,现代人所谓的讲闻只不过是相似的饶益他众而已。

从这个角度来讲,或者没有细致的听闻,或者没有全神贯注地修持,或者虽然显现上深入细致地听闻、全神贯注地修持了,但是没有舍弃今生的缘故,现在人所谓的讲闻都是相似地利益他众而已了。

为了贪求利养,所作的灌顶、传授、引导等等聚集眷属的方式,虽然看似利济他众,实际上却毫无意义。”

为贪求利养而做的灌顶、传法,表面上看好像是在广弘佛法,实际上没有什么大的意义。

因此,思维一切都毫无价值,将短暂的此生无有留恋地抛弃,是至关重要的。

思维一切就包含不要为上师积财,这一切散乱的因就是相似的、表面上的东西,都是没有价值的。表面上装得再像修行者,只能是像而已,根本不是修行者。要做一个修行者,必须要了解一切琐事都毫无意义,然后把短暂此生的贪执没有留恋地抛弃,修持精华义是非常关键的。

第十五品 无需为师积财品  终


十六、恒修死亡无常

这也是很关键的内容,在篇幅来讲“舍弃今生”是最多的,这是第二。恒修死亡无常有很大必要,实际上我们的身寿是无常的、很短暂的,到底是用短暂的生命去追求今生八法虚耗人身,还是受取精华之义、修持殊胜的佛法呢?这方面也必须要清楚。所以恒修死亡无常也是在这个问题上展开论述的,如果没有把这个主要的核心搞清楚,到底为什么要修持死亡无常是无法生起定解的。死亡是无常的,不知道什么时候来,如果把暇满人身用来追求世间八法就虚耗了人生,用短暂的生命去修持佛法才真正有实义。

作为修行人,就应当实修舍弃今生的不共同直接因。

前面讲了很多舍弃今生的因,不共同的直接近取因是什么呢?

如前所说,不能看破今生是不合理的,但如果没有身体力行地实修舍弃今生的主因,就无法看破今生。

现在在座的几乎每个人都已经深深了解了必须要看破今生的道理,了解之后必须要身体力行地实修舍弃今生的主因,否则虽然想看破今生、虽然知道看破今生的重要性,但也没办法看破。

所以,通达最主要、最关键的实修内容势在必行。

因此要通达最主要的修法、最关键的实修内容势在必行,必须要从现在开始修。讲了这么多到底什么是它的直接近取因呢?

那是什么呢?就是善加思维死亡无常。

“善加思维死亡无常”就是看破今生的直接近取因。内心要真正能生起无常,并非泛泛地生起来,漂在口头上,分别念面前飘来飘去,这样对改变观念或者修持妙法没有大的帮助。应该从内心深处真正地了解到、体会到,生起这样的觉受,知道一切都是无常的,现在必须要开始修法,这个时候才有大的动力。如果真的生起死亡无常之后,行为就会和以前完全不一样,自然而然会非常清净。

下面引用宗喀巴大师的教言,这一段都是《菩提道次广论》中的内容。

宗喀巴大师云:没有修持忆念死亡之过患就是这样,人们虽然都意识到自己终究难免一死,却在每一个日子里,若无其事地认为“死神不会在今天降临!”“死神也不会在明天降临!”

没有忆念死亡就可能会有这样的过患,人们虽然都意识到终究难免一死,稍微成熟的人都会知道总有一天自己会死,修行人如果仅仅知道最后要死就和一般人一样。一般打工的人、放牛的人都知道难免一死,这是共同的。但是却在每一个日子里,若无其事地认为“今天不会死!”“今天也不会死!”

比如有人就这样想:“今天肯定不会死,为什么呢?明天你看吧,明天我会活着的。”这是什么道理呢?这是什么根据呢?实际上一个道理都说不出来。明天到的时候“我今天还是不会死,你明天再看吧。”他就是这样来观察的。很多人虽然知道自己总有一天会死,但是今天执著今天不会死,明天执著明天不会死,今年执著今年不会死,反正就是这样执着的。

就这样直至结束自己的人生旅程,命归黄泉的那一刻,都执持着自己长寿无疆的念头。

比如今天晚上就要死了还是认为今天不会死,因为他早就已经习惯了,今天不死的念头串习到人生旅程的尽头,他还是这样执著,执著自己长寿无疆。这是世俗人的通病,修行人不注意也会落到这样的危险中去。

我们有没有真的想过今天不死的根据是什么?到底有什么根据?“瑜伽士给我授记能活到八十岁”。有时瑜伽士的时间和你的时间是不一样的,法王如意宝也讲过空行的时间和一般人的时间不一样。以前祈求门色堪布住世的时候,他答应住七年,但是三个月就圆寂了,法王讲过在他的境界中七年已经到了。所以他给你授记八十岁,也许就是八个月,也许就是一两年而已。你认为他授记肯定很准,有时也许很准,不准的也有。

授记能不能作为正量呢?如果这个瑜伽士每一个授记都很准,那他就把你害了。为什么呢?因为你知道能活到八十岁,现在你根本生不起修法的心,没有办法忆念无常。他授记是八十岁,我现在要想今天会死、明天会死,怎么修得上去呢?完全修不上去的。所以不要说有密意的说法也好,或者他的时间算法和你不一样也好,有的瑜伽士说不准也好,有的是假算也好,不管哪种情况都没有一个真正的根据。

佛陀的经教是最为准确的根据,佛陀怎么讲的呢?生命就在呼吸之间,并不是在几十年之后。当年佛陀问人生有多长?有的说三十年、二十年、十年,佛陀都说不是,最后就说在呼吸之间。如果对佛陀的经教不相信,而相信其他打卦算命的人,有时连皈依戒都会失毁,如果皈依戒没有的话,其他戒律是保不住的。

所以必须要对佛陀的经教生起诚信,佛陀讲一切都是无常的,今天死不死不知道,今天很有可能死的根据确实太多了,因为死缘太多所以根本不能保证死缘什么时候到来。佛陀讲的是最正确的,必须要按照佛陀的经论去观想,这样就会打破以前所谓的今天不会死、明天也不会死的邪知,就会认为今天很有可能死、明天很有可能死,这样修法的对治就会生起来的。

如果没有极力对治这种错误观念,就会被这种荒谬思想所蒙蔽,从而生起此生永驻的意识。

下面就开始着重分析耽著今天不死的过患。第一种大过患是什么呢?如果没有对治这样错误的观念,而被其所蒙蔽的话,就会生起此生永驻的意识,就认为今生不会死亡的。而且依靠这样此生永驻的念头,绝对会追求今生的一切荣华富贵。这就是不修无常的一个最大的过失,认为今天不会死,这样保持下去根本不可能去修一个后世的法。

并忘乎所以地宣称:“这个我要占领,那个我也要拥有!”

就是今生的地位我要占领、那个财物我要拥有等等之类一切的贪著现世的妄念。

将所有的经历都孤注一掷地投入到成办今生的快乐上,呕心沥血、反反复复地冥思苦想扫除痛苦的计策。

就会把所有的心血孤注一掷地投入到成办今生的快乐上,因为他想现在不会死、明天也不会死,就想不起来去修后世。他就会把所有的精力投入到成办今生的快乐上面,所做的一切都是想怎么扫除今生的痛苦、扫除获得快乐的障碍,一切思考都放在追求今生上面去了。

至于如何从行动上去力争获得来世的安乐、殊胜的解脱以及遍知佛果之大义的进取心,却没有一点萌动的迹象,趋入正法也就无从谈起。

从行动上去获得来世的安乐、殊胜的解脱以及遍知佛果,这就是三士道。争取获得来世的安乐,这是共下士道,就是后世获得善趣增上生;殊胜的解脱就是共中士道,就是从轮回中获得解脱;遍知佛果就是上士道,即不单单自己成佛而且要令一切众生获得佛果。这样三士道的心就没有办法产生,这样的进取心没有一点萌动的迹象,更加没有办法趋入正法了。如果贪著今天不死、明天不死这个心生起来的时候,是不会趋入闻思修行的,不会为了后世去精进的,完全落入到贪著今生当中,这是第一个大的过患。

下面是第二个大过患。

即使一时兴起,而进行闻思修行等等,也只不过是为了今生的眼前利益。

即使一时兴起,或者通过某善知识、道友的劝阻,或者看到修行人的风范之后一时兴起,想我也要开始修行了,而进行闻思修等等。但因为没有生起无常观,闻思修也只不过为了今生的眼前利益,听闻、思维和修行,做这一切的善法完全是为了今生而奋斗。前面第一个大过患是根本无法趣入闻思修;第二个是即便趣入闻思修,发心也是为了今生得到智者的名位或者恭敬、财富等等,所以也是没有利益的。

无论如何行善,其善根的力量都是那么微乎其微、无足挂齿,却与罪堕、恶行紧密相连、息息相关。不掺杂惨堕恶趣的因,是十分难得罕见的。

趣入正法闻思修的时候,因为没有生起无常观,所以怎么行善,善根的力量都非常小。即便白天晚上都不睡一直精进,也只能得到一点点无足挂齿的善根。因为发心是贪著现世或执着恒常,所以他的一切善法如果不与罪堕、恶行紧密相关、不掺杂恶趣的因,是非常罕见的,非常有可能成了恶趣的因。没有修持无常、没有看破今生的缘故,闻思修正法都成了堕入恶趣的因缘。这是第二个大过患,即便趣入闻思修也是为了今生。

接下来是第三个大过患:

即使生起了为来世修习的意乐,而准备趋入修行,却在将修习推后的念头中,将修法一拖再拖。

即便不是为了今生修行,认识到为今生修行没有利益,即便真正生起为来世修行的意乐。但是因为他认为今天不会死、明天也不会死,今年不会死、明年也不会死,在此生永驻的念头当中,绝对会把一切的修习往后推,修法就会一拖再拖。今天不修吧,过两三个月再修,或者现在不修,过两年再修,或者再过二三十年之后再修。虽然想修,但在想修中一直拖延,最后真正清净地修法一天都没做。

这是什么原因呢?就是因为没有修无常,不知道今天就会死,或者明天就会死,死亡马上就会到来的修行没有生起的缘故,所以想修法但一直修不了。如果我们也是这样,比如上师讲了《心经》的修法之后,觉得确实殊胜想修,舍弃今生的法听完之后,觉得这个也很殊胜我想修,但是就是不动,肯定无常没有修好。如果无常修好了,你会想为什么要拖呢?这样拖下去死的时候还没修怎么办?所以还没有死之前,我就必须从现在开始修行。

前面我们引用夏嘎巴•措珠让卓尊者的教言也是这样的,如果选择明年或今年修,我就选择今年修;如果选择下个月和这个月修,我就选择这个月修;如果选择明天修和今天修,我就选择今天修;如果选择下午修和上午修,我就选择上午修,我就选择现在就修,这就是无常指导的殊胜法义。

虽然得到了正法但是想等到空闲的时候再修,这就是无常心没有生起来,很可能就落在第三个大过患中了,想修想修但是不修。这是一个很严重的问题。不要认为我们对无常了解了,如果你想修但是不动弹,仍然没办法修行。

还有其他的过患:

无法遮止耽延修行的懈怠懒散,在昏眠酣睡、说长道短、湖吃海喝等醉生梦死的散乱中打发了寸金难买的宝贵光阴。

因为把修法的念头一拖再拖,所以会有懒惰、懒散的情况出现,睡懒觉、昏眠酣睡,或者和别人一起说长道短、湖吃海喝,就是这样醉生梦死的散乱,非常有可能的。即便是在寂静地,如果无常的心没有生起来,整个一天当中就会在谈天说地或者在吃饭、睡觉当中度过了。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情况呢?已经知道修法的必要性但是不修,完全没有真正生起无常的观念。

前两类也许我们不具备,但是第三类我们在座的人当中很有可能具备了。如果具备这个方面,就在散乱中打发了寸金难买的宝贵光阴。这么宝贵的光阴,在修行人的角度看起来非常宝贵,但是在没有修无常的人看来完全不宝贵。

无常修得很好的人会认为时光太短了,每天都是这么短,每天时间都是这么紧,根本没有充足的时间修法。但是无常没有修起来的人,他认为时间太长了,必须要通过谈天的方式来度过,必须要通过走来走去的方式来度过,必须做其他琐事才能打发时间。这完全是正法融入内心和没有融入内心的一个巨大差别。

修行好的人绝对一分一秒不愿意耽搁,很多修行人会说:“你不要跟我说话,我现在没有时间跟你闲扯,没有时间跟你做这些世间事,我要修法。”内心真正生起时间太宝贵、无常太迅速不知什么时候到来的想法之后,他对昏沉睡眠、说长道短,湖吃海喝等一切世间琐事全都没有兴趣。顾不顾情面也不管,我就要修法,就会生起这样的心来。无常没修好的人,他会故意找别人说长道短、胡吃海喝,不但自己不修行,而且打扰别人修行,不修无常的人就会有这样的过患。这方面我们必须要了解,宗喀巴大师的这些教言是非常殊胜的。

所谓发奋忘食地如理修行的想法,早已被抛到九霄云外,根本没有立足之地。

在这样的过程当中,发奋修行的想法早就抛到九霄云外了,根本没有立足之地,一点都不想修持。这样就在想修想修中死亡突然到来了,想修又怎么样呢?还不是跟着业力转,在世的时候湖吃海喝、说长道短这些绮语、贪欲心的过患要自己带走、承受。

有空的时候看一看《莲苑歌舞》,其中就有这样的情况,金蜂达阳和玉蜂阿宁依止了殊胜的上师,听了很多教言和殊胜的修法,因为他们生活幸福、夫妻很恩爱,虽然很想修,但一直没开始修。有一天阿宁正在花瓣中吃花蜜,突然变天,花朵就关闭了,把它闷死在里面。

实际上,这是一个真人的故事,是通过两只蜜蜂做比喻。当时在石渠那边突然来了一场大瘟疫,死了很多人,当时阿宁就在那个地方死的。上师仁波切讲过阿宁就是华智仁波切的妹妹,竹庆寺的僧众也做法事,噶陀寺的僧众也做法事,做了很多的法事根本没用,最后还是死了。她死的时候很后悔,就说:我们以前在上师面前听过这么多妙法,也想修法,但是就在想修想修当中,死亡就这样突然来了,我非常后悔,你以后千万不要像我这样,一定要好好修法。“金蜂”达阳遭受这个变故之后,一下子看破今生,精进地依止华智仁波切,最后证得究竟智慧,就是这样一个故事。

这个故事是非常具有说服力的,对我们来讲应该很有震撼力。什么时候死亡到来根本不知道,就在想修想修当中突然死亡来了,生一个重病或者一个什么违缘,虽然想修最后还是没有办法,还是要随业力而转。

所以修法千万不能耽误,怎么才能不耽误呢?就是修无常,修无常之后就能看破今生,修无常就能知道光阴宝贵、无常迅速,就会珍惜每一秒钟开始修行。本来睡八个小时,就可以减到六个小时,中午也可以不睡觉,平时的闲聊、为了饮食的奔波,全部可以斩断。生起了无常的境界就能做到,生不起无常的境界就做不到。

有些道友说:为什么我的瞌睡这么多?为什么我就是起不了床?为什么没有兴趣闻思修行?就是没有生无常,没有其他原因。生起无常心的时候,对修正法什么都有兴趣,对世间法什么兴趣都没有了。这完全是内心有没有无常的不同,有了无常的修法一转变,马上就脱胎换骨了,和以前完全不一样。

当然无常的修法不是今天修马上就能生起来,还是要经过一番苦行的。刚开始观修无常无论如何很难相应,有时都有可能生起厌烦心。但是要了解它的窍诀,修无常必要性以及不修的过患,都知道之后必须要每天观修。反复观修之后,认为很难生起的都已经生起来了,无常生起来修法就很顺利了。

不但没有如理如法地修习,反而以今生的圆满为己任,令烦恼及其所引发的恶行与日俱增,与正法甘露背道而驰,终将被牵入恶趣的门槛,还有什么比这更不可容忍的呢?

前面讲了三类,第一、极为贪著今生而没有办法闻思修;第二、虽然闻思修,但是为了今生;第三、虽然为了后世想修行,但是修不成,不但没有如理修行,而且在常执中以今生圆满为己任,令烦恼和烦恼所引发的恶行与日俱增。一方面修行不要谈了,根本修不了。另一方面内心的贪嗔痴会与日俱增,如果贪嗔痴增长了,业不增长是不可能的事情,所以贪嗔痴引发的各种各样的滔天大罪都会引发。像《广论》十不善业、五无间罪、近五无间罪以及舍法罪等等的恶行都会与日俱增,在相续中以不可思议的速度增长。

所以不修无常、不修持对治法,一方面没办法修行,一方面烦恼增上,烦恼增上恶业就增上,恶业一增上,最后堕恶趣就成了决定业。现在与死亡只不过就隔一口气,一口气还在呼吸你还是人身、还是一个密乘修行者,一口气一断,马上就成了一个无间地狱的众生,就这么快。因为烦恼增上恶业就增上,恶业每天增上早就已经成了决定业了,就等你这口气断了,这口气一断马上就成了地狱众生,就这么迅速。

不修无常没有办法生起清净的对治力,应该把无常作为看破今生的一个直接近取因。无常也是围绕看破今生服务的,因为是直接近取因,所以修无常就能看破今生。《大圆满前行》、《心性休息》、《莲苑歌舞》、《广论》中讲了很多前行修无常的方法,应该予以高度重视,看自己应该怎么修行,把这些修法都背下来,之后慢慢打坐去思维,就能够慢慢生起无常观。

《中观四百论》云:“若有三世主,自死无教者,彼犹安然睡,有谁暴于彼?”

圣天菩萨在《中观四百论》中是这样讲的。“三世”是普遍于一切地的意思,即欲界、色界、无色界,三世主就是周遍于三界的死主。在世界上存在一个周遍三界的死主,这是第一个特色。

死主是周遍三界的,不管躲到哪个地方都无法逃脱,除非逃出三界外。“若有三世主”的意思也是很深的,在欲界死主是周遍的、色界死主是周遍的、无色界死主也是周遍的,所以在欲界必须要死、在色界必须要死、在无色界也必须要死,无论这哪个地方都必须要死。

还有“自死”,就是死主自己来做断除众生寿命的事业,不要其他人来做。如果其他人来做,你可以贿赂他等等,但是死主亲自来执行死刑,所以没有办法逃脱,这是第二个特色。

第三个特色“无教者”,死主不是别人让他来的。如果是别人让他来,比如张三让死主来,那我就去贿赂张三让死主不要来找我,也许还可以避免。但是无教,没有人教他来做,他自己要来,没有贿赂的地方。那就说明必死无疑,而且什么时候来不知道。

“彼犹安然睡,有谁暴于彼?”你们这些修行人还这么安然地睡觉,还有什么比这更加暴恶的事情呢?好像已经解脱了三界的阿罗汉一样,还这么安然地睡觉,根本不修持正法,有什么比这更加不能容忍的事情呢?圣天菩萨讲的这些颂词很殊胜,不要认为一切都是常有,应该修无常,而且修无常主要是为了生起证悟,在死的时候用的上,所以千万不要再昏睡。

《入行论》中也云:“因吾不了知,死时舍一切,故为亲与仇,造种种罪业。”

《入菩萨行论》云“因为我不了解死的时候一切都要舍弃”,确实我们很多人对这个问题不一定能看的透,死的时候耽著的家庭、父母、妻儿、名誉、高位、福报、房子等等全部都要舍弃,乃至于最执著的身体都要舍弃。

所以为了亲与仇造了很多罪业,为了无常的物质造了很多罪业,这就是没有修无常导致的。没有修无常就会耽著这些东西,修了无常就不会耽著这些东西,就会把心转向正法方面,这是完全不同的两条道路。

第38课终


以下宣说修持忆念死亡之功德:假使能生起观修忆念死亡的真实念头,譬如,假设自己已经被断定,在今明日之内必将死亡。

下面讲修持无常、忆念无常的真实功德。如果通过观修无常之后,内心真实生起了死亡无常的念头,并不是虚假的自己欺骗自己的修一修就认为已经生起来了。不管怎么样,抛开一切虚伪的分别念,一直要修持无常,乃至于内心生起真实的死亡无常的念头为止。打个比喻讲,自己被别人判定今天、明天当中必定要死亡。那么这个时候:

只要对正法有少许的概念,大多数人就不会对亲友等有依依不舍之情,完全能断除对彼等的贪恋,并对布施等具有实在意义的善行生起浓厚的兴致。

如果自己被断定马上要死了,稍微学过一点正法的人这个时候会想:现在马上就要死了,一切都没有意义,怎么办呢?这些亲友也帮不了我了、这一切的财产都帮不了我了,只有正法对我有意义。这时就能任运遮止对今生的贪恋,能够对布施、持戒或者念佛等这些临终有用的善法产生很高的兴致,生起强烈的信心。

同样,(若能生起观修忆念死亡的真实念头,)也会由衷地意识到为了利养等而使出浑身解数的行为是毫无实义的颠倒之行,从而与恶行一刀两断,坚持不懈地积累皈依、持戒等等善业,为迈入殊胜的果位而披荆斩棘、倾力攀登。

如果能生起无常的念头,也会由衷地意识到,短暂的人生,马上要死的过程中,为了名闻利养使出浑身解数,不惜使出邪命骗取施主的钱财,到底有什么意义呢?实际上这一切都是毫无意义的颠倒作意。了解这个之后,从现在开始就和恶行一刀两断,而且能在断除恶行的基础上坚持不懈地积累皈依、持戒等等善法,为迈入殊胜的果位开始历经一切努力的修法。

并将位于水深火热之中的苦难众生引往那(最终的解脱彼岸。)还有什么比这更有意义的事情呢?

除了真正能修持清净的正法、能将众生安置在清净果位中,再也没有更有意义的事情了。对照之后就知道世间的一切琐事真的都没有意义。

不胜枚举的比喻都不约而同地对此竭力赞叹。《大涅槃经》云:“耕耘之中,秋日之收获最为殊胜;诸印迹中,大象之脚印最为殊胜;”

这里讲了比喻。所有的耕耘中秋日的收获最为殊胜,所有的耕耘就是为了获得收获,这是一种讲法,《广论》的原文稍有不同,所有耕耘中秋日的耕耘最为殊胜,有这样一种讲法。上师讲《广论》的时候说如果秋天能把田翻一次,把这些草等东西翻下去作肥料,或这些草不会再生长,第二年再播种的时候就很快可以长起来,可以获得丰收。从方面讲,耕耘当中秋天的耕耘最殊胜。

脚印当中大象的脚印最为殊胜。有多种讲法,第一、大象的脚印很圆满,所有其他的脚印都没有这么圆满;第二、大象是有智慧的动物,它走的地方都是通过智慧观察的,不会趣入悬崖绝境危险的地方,如果跟随大象的脚印走不会落到深坑当中。所以说一切脚印中,大象的脚印最殊胜。

“诸意念中,思维无常及死亡最为殊胜”

一切意念中,思维无常、思维死亡最为殊胜。当然意念中还有很多空性的意念、菩提心的意念或者大圆满等的意念,为什么说一切意念中,思维无常和死亡最为殊胜呢?修行人最初趣入正道的直接近取因就是这个,最初修法的时候不看破今生是无法趣入正道的,以后的菩提心、空性、大圆满这些作意都必须在这个基础上。所以一切意念中,思维无常、思维死亡最为殊胜,可以这样理解。

“以此念即能将于三界之贪执、无明及我慢彻底驱散。”

通过死亡无常的念头,就可以把对三界的贪执驱散,把无明、我慢驱散。

无常之念怎么能摧毁三界的贪执呢?因为死亡无常三界都有,哪个地方都会死,除了解脱之外没有一个可靠处,忆念无常就会产生这样的认识。有时候对欲界天或者对色界、无色界有贪执,如果修无常就知道“若有三世主”三界都有死亡,生到色界和无色界到最终还是要死亡的,死亡之后还是要堕恶趣的。这样就可以把三界一切粗粗细细的执著全部摧毁无余。

还有无明,无明就是众生认为一切恒常,外器世界恒常、自己的相续恒常。如果内心生起死亡无常的念头,就把这样的无明摧毁了,外面的器世界是无常的、自己的相续也是无常的,就能生起一种光明的智慧。

然后可以摧毁我慢。因为不了知无常的道理,所以获得一点点名声的时候非常傲慢、自己的相貌很庄严生起傲慢、拥有快乐的时候生起傲慢、高高在上的时候生起傲慢。但是一想无常的时候,傲慢有什么用呢?高位终究会堕落、英俊终究会衰老的、财产终究会分离,这样观察的时候就没有傲慢心了。傲慢是一种高举的状态,但是无常可以让自心低下,如果能生起无常心还有什么可傲慢的呢?

每个众生多多少少都有点傲慢,讲法者认为自己讲的好、有的人认为自己智慧超胜、医生认为自己医术很好等等。总认为自己有超胜别人的地方,这个生起傲慢的因每个人都有。但是能生起无常心的话,这个傲慢彻底摧毁,一点都剩不下,有什么可以傲慢的?一切终究都会消散的,没有值得傲慢之处。所以对摧毁我慢也有很大的帮助。

又将其赞为顿时摧伏一切烦恼之铁锤,顷刻成办一切善妙之门径等等。

又把无常的修法称赞为顿时能够摧毁一切烦恼的铁锤,真正生起无常的时候,再大的烦恼都能被压伏,所以一切烦恼顿时摧毁的殊胜窍诀就是修无常。

“顷刻成办一切善妙之门”,如果能够修无常的话,一切一切的殊胜修法都能在相续中迅速引发,所有修法中没有比无常的修法更殊胜的了。前面再再赞叹舍弃今生,并不是说现在又开始转而赞叹无常了,而是讲无常是舍弃今生的近取因的缘故,如果能生起无常自然就看破今生。所以四厌世心当中无常的修法很多地方都是着重宣讲的。

要看破今生,暇满难得必须要修的。暇满难得修完之后,人身是很无常的,很有可能马上就开始毁灭了,心念一转马上就转到无常的修法。无常之后又怎么样呢?死后只有跟随业果而转,这已经和业果相连了。善业就转善趣,恶业就转恶趣,然后马上修轮回痛苦。这样修完之后,整个今生没有一点意义,今生后世全都没有意义,出离心就生起来了,一下子就看破今生了。

对修行人来讲,没有比这更关键的修法了,虽然大空性等法都需要修,上师讲过如果刚开始无常的心没有生起来,空性修几天之后绝对会放弃的,修不下去的,真的是这样。如果能把无常的修法很深入地修起来,一定会很有兴趣一直修下去,到死之前都不会放弃空性甚深的修法、不会放弃密法的修法。所以无常的修法就是鞭策自己、引导自己一直锲而不舍实修的近取因。

真正我就是这样想,如果不修无常,相续中没有生起无常心,修大圆满等等的修法是绝对修不下去的,几天之后自己的心就会散于今生当中,就会找借口,今天太累了不修了,明天又什么事情不修了,慢慢自己就松懈下来了。所以要让自己修法坚持下去,必须要修持无常,这是非常关键的。

今天就讲到这里。

所南德义檀嘉热巴涅 此福已得一切智

托内尼波札南潘协将 摧伏一切过患敌

杰嘎纳其瓦隆彻巴耶 生老病死犹波涛

哲波措利卓瓦卓瓦效 愿度有海诸有情

 

相关文章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