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法等性本基法界中,自现圆满三身游舞力,
离障本来怙主龙钦巴,祈请无垢光尊常护我。
为度化一切众生,请大家发无上的菩提心!
发了菩提心之后我们继续讲《开启修心门扉》,本论分了十九个问题,现在正在讲第十六个问题——恒修死亡无常。修持死亡无常实际上和看破今生、舍弃今世是一个问题中包含的,看破今生肯定是在无常的基础上,或者说修了无常之后就能看破今生。在这个问题中讲到了很多真正的修行者必须要实践的殊胜修法。
普穹瓦曾生动形象地教导说:“你们若能观修无常与业因果,就仿佛现量地见到我了。
看这个意思好像是在普穹瓦尊者要涅盘的时候吧,是不是个遗嘱。“你们这些弟子如果能够多修无常和业因果,实际上已经现量见到我了”。为什么这样讲呢?无常和业因果的教授是普穹瓦尊者给弟子们谆谆教导的,弟子相续中如果生起很大的信解,修无常、业因果的时候,就好像上师在面前亲自指导一样,从这方面讲,如果能修无常和业因果,从法义上能有所体会和见到我可以说是一样的。然后下面再说他的色身不值一见,而真正修持妙法才是最为殊胜的。
我这个头童齿豁的老人,(并不值得一见)。若能如此观修,则即使犯失四他胜罪,也可以将罪业清净,这就是我的遗嘱。”
“头童”就是头已经秃了,“齿豁”就是牙齿已经掉了。像这样一个老态龙钟的老人,实际上色身并不值得一见。主要是说要关注法义的意思。很多大菩萨、大修行人,即便见到他的色身也能种下解脱的因,具有大义,修证相当高的人就相当于见解脱。
但是这个时候普穹瓦尊者为了教导弟子,为了让弟子内心生起修法的念头,所以他说:实际上我这么老的一个色身并不值得一见,如果能按照我说的观修,修持无常和业因果就很殊胜,如果这样修持,即便之前因为忘失、放逸、或者不知罪性,已经犯失四他胜罪,就是四根本罪,在别解脱戒中,比丘或沙弥如果犯了四种根本罪,也可以将罪业清净。修持无常和业因果的力量,甚至可以把犯失四根本罪的罪业清净。这是一个方面。
第二个方面可以这样了解,如果相续中对无常、业因果生起了体验,修法的动力可以达到空前的高涨,如果以前犯了四根本罪,他就会想:如果我死亡之后怎么办呢?一旦死亡之后必堕地狱无疑。一修无常就不知道什么时候死,一修业因果,根据佛陀所开示的业因果的道理,犯四根本罪都是直接堕地狱的。通过修持,内心生起无常和业因果的定解之后,忏罪的力量就会非常的强,以前发不起来的忏悔心、防护力、或者猛烈的修善法的心,通过观想无常和业因果之后都可以生起来。在这个动力之下什么罪业不能清净呢?什么罪业都可以清净。“这就是我的遗嘱,应该这样修持”。
四根本罪在小乘中算是最重的罪了,但是这里讲既便是犯了别解脱戒最严重的罪,都可以通过修持无常、业因果清净,其他的堕罪都能够清净。所以多修持无常和业因果,就能鞭策自己修持很多的善法。而且观修无常和业因果本身也可以清净罪障,修无常的力量也是很大的,修业因果可以对业因果生起正见,如果相续中有一个世间正见的话,也可以将以前所犯失的罪业清净。
柳吾色巴也说:“相续中生起随念死亡之心乃为其一;舍弃今生乃为其二;修习正法乃为其三,此三者是相依而存的。
这个教言也相当殊胜,柳吾色巴仁波切所讲的这些道理一环扣一环,或者说互相依存,一本体异反体的关系。如果首先死亡无常的定解、觉受在内心已经生起来了,这是第一;舍弃今生的定解是第二;第三个是修持正法。这三者肯定是相互依存的,有的话三个都有,如果缺一个,三个都没有了。
如果生起了死亡无常的念头,绝对会舍弃今生的,因为你知道死亡无常,死亡不知道什么时候到来,在这样短暂的时间中贪著今生的琐事,实际上没有丝毫意义,所以通过修无常马上就可以把今生舍弃。舍弃今生之后干什么呢?并不是无所事事,舍弃今生之后他就想,只有修习正法才最为殊胜。所以修习无常、看破今生之后就会专注正法,昼夜都会修习正法。这是非常关键的。
或者再从第二个方面去观察,如果舍弃了今生,肯定是因为观修了无常的缘故,舍弃了今生可以修行正法。那么因为对今生的一切琐事或者整个轮回没有贪恋的缘故,他只有修持清净的正法。
然后再从修习正法来看,如果能真正修习正法,前提肯定是生起了死亡无常的念头和舍弃了今生。所谓的修持正法就是指修持清净的正法,出离心所摄持的正法。所以说真正能修习正法肯定是看破了今生和生起了死亡无常的念头,这是非常关键的问题。
妄想不死乃为其一;对此生宁死不放乃为其二;造作恶业乃为其三,此三者也是同存共亡的。”
反过来讲,相续中有一个妄想不死的念头,这是第一个;如果有了妄想不死的念头,肯定会对此生宁死不放,这是第二个;如果对此生宁死不放,肯定会造作恶业,这是第三个,这三者也是同存共亡的。如果有了对今生的常执,是不会放舍今生一切琐事的,如果不放舍今生的琐事,肯定不会修持清净的正法,肯定会造作很多的恶业,所以这些绝对是一起共同存亡的。
还有,如果对此生宁死不放,肯定是因为没有修无常,执着今生恒常导致的。如果对此生宁死不放,肯定会造恶业的。为什么会造作恶业呢?就是因为没有修无常、没有看破今世而导致的。这就讲得很清楚了,如果修持无常,一切修法的顺缘都会具备;如果不修无常,一切恶业都会具备。所以对于修行者来讲应该做一个明智的选择。
又说“以观修无常而从贪执今世中得到救护;
又开始宣讲各种行为。第一、如果能长时间观修无常,或者说无常的念头在内心真实生起之后,就可以从贪执今生中得到救护了。贪执今生是一种大障碍、大违缘,如果能够修无常就能把这个障碍、违缘遣除,从贪执今生的违缘中得到清净的救护。因为真正修习了无常,对今生的一切名声等等完全没有兴趣,所以抛弃今生完全是观修无常所致。
以观修业因果而自八无暇中得到救护;
如果能够观修业因果,有漏业和无漏业的差别、善业和恶业的差别、不同业所得果的差别,对业因果的关系观想得很清楚,内心生起定解,就可以从八无暇中得到救护。八无暇也是修行正法的大障碍,堕到八无暇中是无法修持佛法的。
如果认真地观修业因果,而且对业因果的问题知道得非常透彻进而实行的话,他就想:怎么样去造善因、得善果呢?实际上一切有漏的善因对于解脱来讲,有时没有大的必要。应该努力地造得到无漏果的因,就是发起出离心、励力地守持戒律,或者修持菩提心、空性慧等等修法。他就会发愿,下一世能够获得修行正法的人身。所以能够观修业因果,绝对不会堕到八无暇当中,下次就会获得一个暇满的人身。
以观轮回过患而自一切三界中得到救护;
如果能够观修轮回的过患,整个三界中的障碍都可以遣除。因为观修轮回过患并不单单在于观修恶趣的痛苦,实际上一切恶趣、善趣的过患全部加以观修。观修之后就知道不单单是恶趣,实际上善趣也没有所谓的安乐可得,都是火坑一样的自性。因此他就根本不愿意在轮回当中呆,就会发愿修持出离三界轮回的妙法。所以真正要生起出离心或者自三界中解脱,前因就是观想整个三界轮回的过患。
以慈悲心而从沉陷小乘中得到救护;
如果没有大乘的教授或者大乘的种性,修持四厌世心之后就会耽著自利的解脱,就是想自己获得解脱就足够了。但是如果能对一切众生周遍地观修慈悲心,就不愿意求自我解脱,就会这样想:如果一切父母众生都沉溺在轮回中,我一个人获得解脱有什么用呢?还有那么多父母正在感受痛苦,我一个人得到解脱这样安住有什么用呢?所以修慈悲心之后就会舍弃小乘心,发起广大的大菩提心。所以慈悲心就是从沉陷小乘的障碍中得到救护的方便。
以观修空性而从执着外相中得到救护”
通过观修空性可以从执着外相的障碍中得到救护。虽然发起了求解脱的心,虽然发起了菩提心,但是如果认为有一个实实在在的众生可以度化,自已是一个实在的修行者,有实在的六度可修的话,就会沉溺在轮回当中没办法解脱。
真正发菩提心要尽快救度众生的话,就会想到底什么是方便呢?成佛才是方便。成佛的方便是什么呢?完全来自于彻证大空性。彻证大空性的因是什么呢?就是修持一切万法的空性。所以通过观修一切万法的空性,就可以舍弃对一切外相的执着。
等等,对各种行为进行了广泛地宣说。
这些都是对修行人来讲最为切要的窍诀。我们怎么样才能从贪执今生乃至于从执著外相当中得到解脱、得到救护呢?就是通过这些窍诀,这些都是大成就者的教言和窍诀。
但是单单知道窍诀还不够,为什么呢?比如以观修空性为例,窍诀就是一句话,但是怎么样观修空性?空性是怎么一回事儿?如何从外相当中得到解脱?就必须要广大闻思《中观》的论典了。如果把《中观》的论典、菩提心的教授如《入行论》这一类教典,以及《开启修心门扉》这一类的教典,或者《前行》这些教典等所有广大的内容,有了非常熟悉的修学之后,再看这个教授就知道了,应该按照这样去修持,才有一个殊胜的果。
这些窍诀都是提纲,如果没有广大的闻思你看都看不懂,或者虽然字面上看懂了,但是根本不知道如何去实行。通过学习了广大的教典之后就知道怎样修了,就可以获得如是的功德和利益。
往昔的(诸大德们,)也将思维无常作为殊胜的窍诀。《毗奈耶经》中有这样一段公案:厄扎塔依国王的王妃沃已被判定将于7日之内死亡。(国王无奈之际,)只好将王妃交与一名为“比丘尼母”的女阿罗汉,女阿罗汉安排王妃削发出家并嘱其观修无常,王妃7日后死亡且转生于天界,以在佛陀前聆听正法而现见真谛。
以前的大德也把思维无常的教授作为殊胜的窍诀进行修持的。比如佛在世的时候,一个国王的王妃沃被相术师判定只有7天的寿命了,国王无可奈何,只好把王妃交给交一个女阿罗汉,女罗汉安排她出家之后,让她唯一修持无常。阿罗汉有神通,能够观察根性,或者说知道只有7天寿命的情况下,修什么法对她才有最大的帮助。她观察完之后就知道无常法是临终最有助益的法。
王妃出家之后,在7天中精进地修持无常,7天之后死亡转生天界,之后在佛陀面前听正法现见真谛而获得解脱。佛经中记载,很多人在人间修道之后转生到三十三天,转生之后会用天眼观察:到底自己是从哪里来的?从什么因缘来的?观察完之后就知道是通过修无常来的。所以为了报恩,很多时候都会下来供养佛、供养这些罗汉。这些天人下来在佛陀面前听闻正法之后,断尽三界的烦恼而现见真谛。佛经中有很多这样的记载。
因此,思维无常就是实实在在的正行。
从这方面看思维无常就是真正的、实实在在的正行的修法。为了打破我们认为思维无常是一个纯粹的前行、而且是共同外加行的修法,而不认为它是真正正行修法的邪执,尊者就说思维无常是实实在在的正行修法。从前面的公案可以看出,通过修无常可以现见真谛,能够现见真谛的法都是正行的法。所以这就是一种实实在在正行的修法。还有很多罗汉也是通过无常或者苦的修法证悟阿罗汉的,在《俱舍论》等等论典中有很多宣讲。
若认为这不是正行,而是另有其他的正行,这个思维无常之法仅为趋入前行的方便,则是极大的愚昧与荒谬!
如果认为这不是正行的修法,除了无常之外的修菩提心、大空性、密宗的生圆次第等等,认为这些才叫正行,除此之外都不叫正行,无常只是趋入前行的方便而已。这就是最大的愚昧和荒谬了。
(如果这样认为的话,)则菩提心与空性等等也不可能成为正行,因为它们之间是不可能找出什么差距来的。
如果认为修无常不是正行,通过“同等理”推,如果修无常不是正行,菩提心和空性也不是正行。为什么这样讲呢?因为无常的修法在内心生起来之后能遣除种种障碍、获得殊胜功德;菩提心也有这样的功能,遣除自私自利的心之后,相续中真正生起菩提心的功德;空性的修法也是这样,遣除对一切外相的耽执之后,内心生起空性的证悟。对于遣除种种障碍和获得殊妙功德来讲,三者都是一样的,你要从哪个地方找出一个差距来呢?
遣除障碍、生起殊妙功德,无常也可以很迅速地生起,菩提心也可以生起,空性也可以生起。如果说无常不是正行,菩提心和空性也不能成为正行了,因为三者完全相同。如果是正行都是正行,如果不是正行都不是正行。从内心生起这种境界,遣除障碍、出离违缘、获取殊妙功德的侧面来讲完全相同,它们三者之间不可能找出任何差距。
破瓦法与临终之际的甚深大法也就是观修无常。
观修无常和破瓦法还是不一样的,临终的甚深大法有时也不相同,比如有时忆念法性或者发愿往生等等有很多。但是为什么说破瓦法和临终甚深大法也就是观修无常呢?
关于这一点,从前面所讲的公案就可见一斑。
关于无常法是破瓦法和甚深大法,前面讲的王妃修7天无常就已经往生到天界,而最终面见佛陀、现见真谛。从这方面讲也是一个破瓦法和临终甚深窍诀大法。破瓦法也能达到这个效果,临终的其他观想也能达到这个效果,观想无常同样可以达到这个效果。所以从这个方面讲,无常法就是破瓦法和临终甚深大法。
所以,这样做也是理所当然的。
所以临终的时候忆念无常,在这样的状态中死去,肯定可以生在一个很殊妙的地方,获得一个修持正法、听闻正法、证悟正法的殊妙法器,很快就可以获得解脱,这方面是完全一样的。
佛陀所宣讲的三解脱门中的无愿解脱门,也就是指以对世间的一切观修无常及痛苦,从而对尘世间的一切无有羡艳之愿的意思。
佛陀讲的三解脱门中的无愿解脱门,就是对于世间的一切观想无常和痛苦,之后就对整个世间没有丝毫希愿,就叫做无愿。三解脱门中果的侧面是无愿,因是无相,本体是空性。
三解脱门中的无愿解脱门,就是没有希愿,主要是对一切世间观想无常或者痛苦自性的缘故,最后相续中引发一个根本不去羡慕整个三有的境界,所以叫无愿解脱门。
所以,应当对这一切有为法都是刹那坏灭,连续坏灭之无常道理善加思维并长时观修。
一切有为法完全是刹那坏灭,尤其对于世间来讲,一切都是刹那坏灭的法,一切都是连续坏灭的法。对于无常善加思维,生起定解,之后长时观修。善加思维是为了获得定解,长期观修是为了生起“修所生慧”。在三种智慧中“闻所生慧”是比较肤浅的,“思所生慧”是生起定解比较稳固的,真正的“修所生慧”能压服或者断除烦恼、生起很多殊妙功德的智慧。
所以听闻之后要善加思维、生起定解,善加思维之后必须要长时观修,否则还是没有办法压服相续中的烦恼,必须要有这样闻、思、修的次第,来进行决择、修持无常的教言。下面再引用佛陀他老人家的亲身经历来说明无常修法的重要性。
往昔,佛陀在获得了寂止与胜观的无量禅定时,却仍然没有获得解脱的果位,
这段话是指佛陀在去金刚座之前,依止了很多外道的本师,听到了很多寂止和所谓智慧胜观方面的修法(当然外道中没有真正的胜观),得到了寂止和胜观的无量禅定,也生起最高的无色定,非想非非想的禅定通过实修也生起来了,但是仍然没有获得解脱的果位。这个时候佛陀开始思维,生起非想非非想处定之后,还没有获得解脱的原因是什么呢?
才开始深深地领悟并精勤地观修世间道中不存在的脱离世间之道——无常等四谛十六行相,终于以此获得了殊胜的甘露果位。
这个时候开始领悟到了,什么是这个世间道中不存在,而且是脱离世间道的殊胜方便,就是四谛十六行相。四谛十六行相在《俱舍论》等论典当中讲得很详细,这里我们不需要详加决择。四谛十六行相中的苦谛有四个行相:无常、苦、空、无我,无常排在首位。领悟了无常等四谛十六行相,终于以此获得了殊胜的甘露果位。所以,主要是修持无常而脱离世间,世间的外道没有无常修法的缘故,所以没办法真正脱离世间。
当时佛陀所观修的无常也就是我们所说的无常。
佛陀当时修的无常是不是现在所讲的无常呢?作者以很肯定的语气讲就是一样的。佛陀当年通过修无常趋入道果,现在我们通过修无常也能够趋入道果。佛陀以前这样做的示现,作为后学弟子的我们也应该如是行持。尤其无常是趋入修行的殊胜道路,前面已经广泛地做了观察,所以不应该有什么怀疑。
具有福报与智慧的人们应当了知观修无常之此法,是善逝佛陀诸多法蕴之精要,进而对其进行观修。
真正要修无常,必须要具大福报、大智慧,因为福报很大可以值遇到无常的教授,因为智慧很猛励的缘故,他会对无常的教授,从粗大的、微细的,和修道的方方面面的关系,不修的过患、修持的功德,做最为详尽的观察。而且有前世的善根、福报很大的缘故,他能够生起实修的心。因为他福报、善根很大的缘故,在修无常的过程中也不会生起退却之心、怀疑之心,会一直修下去,会很快获得法益。
这是一个具大福报和大智慧的人应该修持的法,而根本不是前面所讲的有些人认为的儿童或者妇女所修持的法,甚至佛陀以前也是通过修无常趋入甘露果位的。无常的修法是三世佛陀诸多法蕴当中的精要修法,所以应该对这样的修法进行观修。(第42课结束)
第43课
《念住经》云:“何处若生死亡念,于此胜念当力赞,依此获得胜寂灭,前往离垢之方向。
《正法念住经》中佛陀也是这样讲的,“何处若生死亡念”,“何处”有的时候可以理解成地方,不管在哪个地方获得了死亡无常的念头。或者“何处”就是所观察的对境,不管是自己的身体、四季变化、还是流水等,观察之后生起死亡无常的念头。
“于此胜念”的“胜念”就是死亡无常的念头,这就是很殊胜的一个正念,对这样殊胜的正念“当力赞”,应该励力地赞叹。因为这是趋向解脱的唯一或者最初的甘露之门,如果生起了无常的念头,后面的修法可以很轻松地得到。
“依此获得胜寂灭,前往离垢之方向。”从哪个方面来赞叹呢?佛陀就是这样赞叹的,依靠这样殊胜的正念获得胜寂灭。如果通过修无常生起了一念的觉受,在短时间中认为一切是无常的,因为我们相续中的习气、常执很严重,生起觉受之后应该趁热打铁继续修持下去,稳固这样的境界。千万不要认为生起之后就万事大吉了,最怕的就是修行的时候生起暖相、觉受之后停止。如果生起这样的胜念,然后再励力地串习使它稳固,依靠无常的胜念,最终可以获得殊胜的寂灭果。
“前往离垢之方向”就是踏上解脱之路了,“离垢”就是离开种种烦恼障、所知障,前往究竟离垢、暂时离垢的殊胜方向。
若忆死主之恐怖,其心焉能奔过患?
如果修无常,经常忆念死主的恐怖,“死主”就是死亡之主、死神或者死亡无常,如果能忆念死亡时的种种痛苦、畏怖,“其心焉能奔过患?”我们的心怎么可能奔向过患的方向呢?就不会忆念贪、嗔、痴、嫉妒、骄傲等方面的过患。心如果不忆念身、语也不可能去行持。所以修无常能够任运遮止一切过失。
博多瓦尊者对一位居士讲过,什么是遣除障碍的窍诀呢?就是修无常,修无常能够任运遮止一切恶业、任运生起一切善法。所以无常就是最殊胜的关要。
以无谬行而恒时,令诸污垢悉消散。
如果内心不向过患奔的话,身语的行为也不会有错误。如果身语意的行为都没有错误,“令诸污垢悉消散”,粗大的、微细的一切污垢全部都能得到消散。
不放逸获胜妙果,诸佛如是而宣说。
通过忆念、修持无常生起正知正念、不放逸的功德,通过不放逸最终可以获得胜妙之果。身心懒散、放荡都是获得胜妙果的障碍,如果修了无常之后,身语意都会倍加谨慎,处在不放逸的状态,这样实修就可以获得殊胜的妙果。
看一看以前的大德都是这样的,米拉日巴尊者就是因为相续中生起了无常等等的观念,所以身语意完全不放逸,一直能够处在山洞、茅棚中恒时修行,最后获得胜妙果。米拉日巴尊者是这样,以前的一切阿罗汉、一切菩萨都是这样的,所以必须要不放逸才能生起妙果,不放逸的来源就是修持无常,诸佛如是而宣讲的。
诸位当恒念死主,抛弃不善之行为。”
一切的修行者、瑜伽士都应该恒时忆念、修持死亡无常,不知道什么时候死主就会到来的,也许不知道的时候死主已经在面前了,就是在第二刹那之后就会死亡的。死主是无形的,什么时候悄悄潜到我们身边,一下子把我们的生命夺走,完全是没有办法预料的,所以应当恒念死亡无常,这样就能抛弃一切不善的行为。
加哲仁波切也曾引经据典地劝戒后人:“经云:‘若能数数观修无常,即为供养一切佛陀;
《大圆满前行引导文》中,华智仁波切也引用过这一教证。经典中这样讲过,如果数数观修无常就已经供养一切佛陀了。我们要对佛陀供养,佛陀最欢喜的是什么供养呢?就是数数修无常,佛涅槃之后的遗教弟子,如果平时抓紧一切时间数数观修无常,就已经供养一切佛陀了,实际上佛陀最欢喜的供品也就是这样的。
平时我们要找充满大千世界的供品也找不到的,但是如果能观修无常,实际上就已经是最善妙的供品了,完全超越了一切外在的金银珠宝、七宝的供品。因为这些外在的东西只是色法的体性,或者说有为法的体性,供养佛陀只能得到一些世间的果报而已。而修无常是趋向解脱的一个近取因,是进入真修实证的前方便,离殊胜的解脱道、究竟的法界距离相当接近,所以这样修持才是最善妙的供品。
还有《前行》中也引用了《毗奈耶经》的教证,佛陀这样讲:如果能够对像目犍连、舍利子这样的一百位殊胜的像妙瓶一样的比丘,供养饮食、资具不如一刹那忆念无常的功德殊胜。一刹那忆念无常,就已经胜过以百味饮食供养这些大阿罗汉的功德了。我们现在也找不到阿罗汉,或者遇到了也不一定有这么殊妙的的饮食,但是一刹那修无常就已经供养了。
我以前也讲过,譬如在大经堂听法,与其你跟旁边的人唧唧喳喳地说话,还不如就坐在那里忆念无常好。忆念无常一方面也禁止了过失,上师也不会不高兴,并且也能够生起很大的功德,能够调服自心。我的意思是是你能够运用一分钟、两分钟、三分钟的时间,只要有空就修的话,你就会养成一个很好的修法的相续了。只要有空的时候你就会想应该修法,其他的都没有什么必要。
所以不管是在大经堂听法也好,或者来这里上课之前有时一分钟、两分钟,你就修空性、修无常,就忆念、串习这些法义。不要认为修法是不是太多了有过患啊?对五欲的念头串习多了有过患,但是对无常这些正法的串习越多越好,就怕你少串习、不串习。如果养成这个习惯,哪怕上厕所、打水的时候都可以修持正法,反正正法就在你的心中,不是在书本上。书本上放下就没办法忆念了,但是如果放在心中串习习惯之后,它的力量就会越来越大,恶劣的相续、烦恼的相续就会越来越微弱,通过恒常的修习,就可以证得果位了。
当然发心的时候,比如医生一面看病一面忆念无常可能有点困难,因为必须要很仔细地去诊断、下药,这样做有时可能会分心,但是平时走路或者无记的时候,就把心思放在忆念无常方面是非常善妙的。
数数观修无常即为供养一切诸佛,前面引用《毗奈耶经》的教证,一刹那观想就有这么大功德,何况恒时忆念呢?所以有时候主要是我们对于业因果没有生起诚信,对发心或者做事情没兴趣,发心时间一长就生起疲厌了。为什么会这样呢?以前我也讲过、分析过,为什么这些在家人开个商店都这么精进呢?因为他能得到现实的利益,多开一个小时的门就可以多赚一点钱。
但是现在我们发心的果报是在后世或者以后成熟的,这个因果是看不到的,有的时候对业果不诚信的话,就认为我做这个有什么必要呢?实际上我做这些没有得到好处吧。我想过,主要是对业因果还没有生起诚信,对佛陀的教言没有生起诚信。佛的教言就是这样讲的,一刹那观修无常就胜过供养一百个阿罗汉,如果能数数修无常就是供养一切佛陀,不是供养一个佛、两个佛,而是供养一切佛的功德就可以获得了。如果能够诚信这样的教典就会抓紧时间修行,就像米拉日巴尊者诚信因果的缘故,就舍弃一切而专心修行,最后获得了甘露果位。
则为一切佛陀给予之安慰;
如果能修无常一切诸佛给予安慰。“给予安慰”到底怎么理解呢?给予安慰和下面的授记有时也容易混在一起。实际上有时佛陀赞叹说“善哉!善哉!你这个修法很善妙!”这就是一种安慰。我们的修法到底对不对呢?我们的修法到底有没有实际的效果呢?佛陀说“善哉!善哉!你这个法很善妙!你这样修持很好的!”这就叫一种安慰。
我们在修道的过程中有时就像幼儿园的小朋友一样,没有人来安慰、鼓励我们是修不下去的。佛陀虽然涅槃了,但是佛陀在经典中对修无常的善男子、善女人已经给予了安慰,就说这个很善妙。或者佛陀化现的这些大善知识也是给予安慰的,就是说修这个法很善妙!这就叫做得到佛的安慰。
则为一切佛陀给予之授记;
也得到了佛陀给予的授记。怎么给的授记呢?就是只要修无常,最终就可以获得寂灭之果,像前面讲的“依此获得胜寂灭,前往离垢之方向”等等,这一切都是给予的授记。反正只要修无常就可以最终获得胜妙之果,大乘种性修无常最终可以获得佛果。
下面还要引用帕单巴尊者的教言,帕单巴尊者讲,修无常最后获得光明法身。获得光明法身不是指阿罗汉果,而是指大乘的佛果。我们可能会想会不会单单获得阿罗汉果呢?实际上修无常最终可以获得光明法身的善妙佛果。所以我们要修大圆满成就虹身,也要通过修持无常。
虽然我们没有值遇佛陀,并没有一个有身相的佛陀在我们面前给我们授记说“你什么时候可以获得佛果”,但是修无常就已经获得佛的授记了。就像初发菩提心就获得佛授记是一个意思。
亦为一切佛陀赐予之加持。”
修无常的话一切佛陀都会给他加持。有时我们修法就怕得不到加持,但是我们修的因是很正的,我们修的法是相当纯净的,这个法就是一切佛陀共同修持之后获得的,所以他们对于最初的修法也会非常赞叹的,而且对于最初修这个法门的修行者,肯定会一起给予加持的。所以想得加持就多修无常,肯定会得到加持,遣除一些障碍,获得一切顺缘。
在一切经论窍诀中,都众口一词地宣说道:“观修无常之此道极为胜妙,(它能帮助我们)舍弃对世间的一切贪执。
观修无常的道理是极为胜妙的,能够帮助我们舍弃对世间的一切贪执。所以前面在舍弃今生这个科判中已经讲得很清楚了,贪执世间是没有希望的,只有舍弃世间、看破今生才是修行者的唯一出路。而观修无常就能帮助我们彻底舍弃一切世间贪执,这是非常关键的,为什么殊妙?殊妙就在这个地方。
尤其在当今时代,观修无常更是具有重大意义,没有比此更为精妙的法门了。”
这些大智者在经论窍诀中讲的“当今时代”也许离我们已经有一千多两千年了,那个时候如果说除了观修无常之外没有更大意义,对于现在2006年来看就更加显得重要了。因为现在和两千年前的世道比较,那个时候的人心、环境都比现在要善妙。现在我们的大环境到处充满了五欲的引诱,像电器、所谓的科技、还有这些娱乐设施等等,对于我们的引诱力是非常大的。在这样的环境中想要修法,如果把不破釜沉舟的勇气拿出来,根本就没有希望。有时道心稍微一退或者心稍一波动马上就趋入邪道中去了,马上就开始沾染世间五欲了。
观察一下周围充满了现代科技的诱惑,如果现在不励力修无常肯定无法看破今生、无法修持清净正道的。所以“尤其是在当今时代”,如果要做一个真实的、清净的修行人,要守持清净戒律的话,没有比观修无常更具有重大意义的了,当今时代尤其应该多修无常。所以这里讲比这个更精妙的法门是根本找不到的。
尽管如此千叮万嘱,但那些福报浅薄的人们却置若罔闻,并没有对此生起诚信。
前面讲了这是大福报、大智慧的人修的法,反过来说,福报、智慧浅薄的人对于这个真正精义的法置若罔闻,没有生起诚信。就是因为没有福报的缘故,就没有办法对这样的正法生起信心,或者说没有智慧做甚深的观察和抉择。
有时我们祈祷文殊菩萨给我们智慧,实际上给我们智慧就要对一切法做观察,比如说这个无常的法,如果你的智慧非常精深,就像这些大德的智慧,一观察无常,绝对是一个最深妙的法,比这个法更深妙的再没有了。我们就是智慧不行,只能粗粗地观想,生不起定解来,不会认为这个无常法有多么胜妙,觉得肯定不胜妙,肯定是个加行法。
这些法真的非常关键啊,讲太多有时也没必要,如果不去修一下,不去多观察、体会的话,讲一万次肯定内心仍然一点感觉都不会有。所以对于这些大智者苦口婆心的叮咛,还是要多多观察。
卓衮巴切中要害,尖锐地指出:“因为随念无常之此法极为深妙,故令其在相续中生起也极端困难。”
就是因为“随念无常”是非常深、非常善妙的一个大法,所以这样的大法在一般修行人相续中要如量地生起来,也是极端困难的事情。但是困难的意思是说很多人不修持、不认识,如果把这个法的重要性、修法的窍诀关要掌握之后,励力地生起来也不是非常困难的事情。所以说你不修就极端困难,修了之后也不是显得这么困难。下面引用实际事例来宣讲。
“即使是那些法师与大修士们,在这一点上也是十分欠缺的。”
不要说一般的人了,一般的人根本没有办法修行,就是这些法师和修士这方面也是很欠缺的。法师和修士代表两类,佛门中就是这两类,除了这两类之外就没有了。要不然就是讲法师,要不然就是大修行者、闭关专修的瑜伽士,一个是所谓的班智达、一个是所谓的古萨里,佛门中就是这两类比较出类拔萃的了。
但是讲法师这方面很欠缺,山洞中舍弃一切苦行的大修行人这方面也是很欠缺的。从这里就可以知道这个无常的法在相续中生起是多么困难!非常困难的。有些法师把着眼点放在很高深的法上面,因明、中观或者一些密法方面,大修士修的也是风脉明点、或者彻却、托噶等法,真正一观察他们相续中还欠缺这个无常的修法。
上师讲过,有个所谓的法王去阿秋喇嘛那里求大圆满,阿秋喇当面就跟他讲:你相续中连无常的念头都没有生起来,修什么大圆满?讲完之后第二天在课堂上喇叭里又讲:有些法王无常都没有还想修大圆满,根本是不可能的事情。也说明了这个问题,相续中如果没有无常的修法,这些实修的大德实际上也是完全不赞叹的。
所以如果不对这个问题高度重视的话,最后既便我们成了一个大法师,整个南赡部洲无人能比的大法师,或者在山洞中舍弃一切的大修士,最后还不就是这样嘛?这里卓衮巴尊者引用两类最尖端的所谓人才,一个大法师、一个大修士,最多就成了这个,成了这个之后内心还是欠缺无常的修法,仍然没办法进入正道。
现在我们还没有成为大法师、大修士之前还可以改变、还可以修行。所以励力生起无常是非常关键的,否则最后既便成了大法师、大修士也没有丝毫意义。
加哲仁波切云:“若能生起真实无伪的无常之心,自心就不会被任何非法之念所侵占。”
加哲仁波切这样讲的,如果内心生起真实无伪的无常之念,并不是虚假的或者大概大概观想一下,而是心坎深处生起一切都是无常,或者自己不知道什么时候死亡,自心就不会被任何非法之念所侵占。不管是今生世间八法中的哪一类执著,轮回中什么样的法,反正任何一个非法之念都不可能在自相续中生起来。
这些教言有时放在无常方面,有时放在忆念死亡方面。无常是思维一切有为法无常,包含器世界和有情界;思维死亡单指自己什么时候死亡。但是我们都需要忆念和修持,两方面结合起来修持无常,一方面修自己不知道什么时候死亡,一方面观想一切外在世界都是无常的,这样无常的心会更快地生起来,而且对一切万法的非法之念更容易被压服。
“但是,能产生这种清净体验的修士实在是凤毛麟角,难得一见。”
真正能够生起真实无伪的无常体验的修士实在是凤毛麟角,难得一见,非常少。
普穹瓦曾向夏沃刚巴祈求:“我希望今天能在您面前,得授一种具有意义的修法。”
普穹瓦尊者也是修心的大德,所以对死亡无常方面非常重视,只要有一点点机会都会用来修持无常,引生或加深自己的无常心;或者也是为了后代的人能够知道这个道理,他就郑重地向夏沃刚巴祈求:今天我要在您面前得一种真正具有很大意义的实修法。我们认为肯定要求一个大圆满或者大中观的窍诀吧,但是他求的是什么呢?
“请您给我指点一下雷莫塘地方是如何焚烧尸骨的。”
求的是这个窍诀,这是具有意义的法。他说请您仔细地给我说一下,在你们家乡雷莫塘那个地方是怎么样焚烧尸体的呢?
夏沃刚巴随即为普穹瓦一一解说:这个是这样焚烧,那个又是那样焚烧……
夏沃刚巴也应普穹瓦尊者的请求一一解说:这个尸体是这样烧的,那个是那样烧的。这个那个是不是指不同身份的人或者不同的死因呢?这方面不知道,否则我们认为烧个尸体还要什么这个、那个的呢?实际上有些地方出家人的烧法、在家的烧法,罪业大的或者大喇嘛的烧法都不同,可能指这方面吧。
普穹瓦感慨万千地说道:“班玛香秋尊者啊!人们都对尸体被如同粪便一般搬运的事实熟视无睹,
班玛香秋就是夏沃刚巴的法名。普穹瓦尊者很感慨,听完之后他认为得到了很深的教育,就说:人们对尸体像粪便一样搬来搬去的事实熟视无睹,好像没看到一样。但是他就生起了很大的感触,这个这样烧,那个是那样烧,不管是什么样的人,罪人也好、一般的老百姓也好、男的女的、还是大喇嘛也好,死的时候都要被这样烧掉。
这样烧掉之后留下了什么呢?除了一点骨灰之外什么都留不下,执著的身体、长得好看不好看、身上穿的衣服、财产,什么都没有了。今生当中奋力去追求,最后就得到这个下场。所以普穹瓦尊者认为得到了很大的教育,但是对其他的人发出了很大的感慨。
“却口口声声地吹嘘自己‘已趋入了空性的境界’。(对于这种自吹自擂的空谈,)我实在不敢相信。”
有些人对死亡、对尸体被搬来搬去好像已经麻木了,熟视无睹了,好像没看到一样,但是口口声声吹嘘自己已经修空性多少年了,或者已经得到了空性的觉受,或者已经证悟了空性、趋入了空性的境界等等。对这样一种说法我实在不敢相信。为什么不敢相信呢?第一、这些人没有修无常的缘故,第二、下面讲:
“烦恼的犄角仍然坚锐,烦恼的蹄脚依然完好无损。”
这些人说证悟了空性,但是证悟了空性会怎么样呢?一个弟子问帕单巴尊者,证悟了空性造罪有没有过失?帕单巴尊者说证悟了空性是绝对不会造罪的,肯定不会有烦恼的。证悟了空性哪里有粗大的烦恼呢?初地菩萨现证空性之后现行的烦恼根本不会有,虽然有烦恼的种子存在,但是绝对不会现行的。既便没有真正的证悟空性,没有现证空性的自相,既便是趋入空性的总相的话,粗大的现行都不会有,可以压服粗大的现行。
烦恼的犄角是比喻,好像牛角一样。烦恼的犄角很尖锐,生贪心的境、生嗔心的境一引发,烦恼马上生起来,所以很尖锐。做为修行人应该把烦恼犄角折断才好,什么时候烦恼犄角折断了,说明修行很好。但是烦恼犄角不但没有折断,反而很尖锐,绝对不是修行好的验相。
“烦恼的蹄脚依然完好无损”,以牛蹄、马蹄等做比喻,仍然可以通过烦恼的蹄脚跑来跑去。这样怎么可能修行好呢?
“还自吹晓知修行之理,真是可笑!”
没有修无常,烦恼这么粗猛,还说自已证悟了空性、已经趋入空性境界、懂得修行的道理,这真是可笑啊!
夏沃刚巴也讽刺道:“精通无常法的人好像比了知无常法的人还要多啊!”
了知无常和精通无常是两个层次,了知无常是粗层次、精通无常是深层次。本来了知无常已经够困难了,精通无常更困难,但是,从现在人们的很多行为来看,观察他们的外相和修行方法的时候,好像精通无常的人比了知无常的人还要多啊!这是一种讽刺。
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讽刺呢?对于一个法很精通的时候,不需要再再串习、勤作的,而对某个法没有精通之前会再再去勤作。夏沃刚巴尊者的意思就是说:现在的很多修行人,没有看到他们在无常上去讨论、修行、勤作,所以他们是不是已经精通了呢?精通的人就不需要在这方面去勤作了。看到这些人的修法、或者谈论、关心的事情、对世间的耽执,是不是完全精通了无常,所以根本不需要修行、根本不需要去勤作、观想呢?这就叫做好像精通无常了。看起来很多人没有修无常,所以说精通无常的人好像比了知无常的人还要多。他就是一种讽刺。
很多修行人如果不知道无常的窍诀、关要,就会落到这个里面。我们好像已经精通无常了,实际上根本没有精通,连了知无常都不知道,哪里谈得上精通呢。所以如果没有精通的话,首先要了知,了知好了,反复要和道友讨论,你对无常的看法是怎么样的,我对无常的看法是怎么样的,你有什么好的比喻、例子跟我们说一下,你有什么感触很深的公案。
我自己有体会,就是和一些道友讨论,他认为的无常或者看破今生的教言,他的侧面和我的侧面不相同。所以有时一讨论就加深印象,确实不修看破今生是不行的,不修无常是不行的。比如讨论某某人或某某事件,本来是怎么样,突然死亡或者突然变化之后又是怎么样,这样多讨论之后对无常的知识面就会加宽、加深,这对我们修无常是有必要的。所以讨论其他的军事、政治不如讨论无常好。找几个道友,都对无常教法有信心或者都对看破今生有信心的就讨论一下。但是不要天天来,天天来就没有必要了。有时间的时候讨论一下,交换一下对无常的修法或者对看破今生的经验,这对修无常还是有很大帮助的。
《毗奈耶经》中记载:“往昔佛陀住世之时,在比丘尼僧众中,众生主母阿罗汉女及其眷属们主要修持禅定。
在佛陀在世的时候,众生主母就是大爱道比丘尼,也是法王仁波切的前世化身,她和她下面的眷属,主要是以修持禅定为主的。修行方法佛陀也是规定,要么修定、要么读诵讲闻。大爱道比丘尼和她下面的眷属主要修禅定为主。
供施比丘尼及其眷属则以讲闻为主,
供施比丘尼也是一个罗汉女,她和她的眷属主要是讲解、听闻、读诵为主的,读诵的文字倒不一定有,以前的人记忆力很好,很多得到不忘陀罗尼,上师一念几乎就记住了。平时就以读诵、背诵的方式修行。
为了以如法行为护持自心,她们修习禅定的内容即为观修无常,
为了以如法的行为护持内心的缘故,他们修定的主要内容就是修无常。我们认为阿罗汉肯定在修一个大定,肯定是在修人无我趋入到寂灭定中怎么怎么样。但是这里讲她们主要修习的内容就是无常。本来大爱道比丘尼应该是佛的化身,她应该修持很高的法,但是示现上,或者她讲自己主要也就是在修无常,下面的眷属也是在修无常。
为什么要这样修呢?这里讲得很清楚了,“以如法行为护持内心”的缘故。前面讲了很多了,如果贪着今生、不修无常,你的行为不会如法的,行为不如法,你的内心也护持不了。所以她们为了通过如法的行为护持内心经常修无常,无常的修法一生起来行为就如法了,行为如法了内心就安宁了,根本不会趋入到非法方面。在这样的境界上面再修一个大空性、大菩提心或者生圆次第的话,那应该具备很清净的功德。
念诵有关寿命无常的经函。”
他们念诵、背诵的经函主要是寿命无常方面的。因为有时念诵寿命无常的经函,比如《无常经》,念诵的时候能够提醒自己,现在正处在无常的状态中,没有什么可靠的,所以千万不要耽执其他的琐事。
这也说明,供施比丘尼及其眷属们,都是将观修无常作为修持的主要内容。
这也说明不单单是大爱道比丘尼和她的眷属主要是修无常,供施比丘尼和她的眷属,也是以观修无常或者修持无常为主要内容。
无著菩萨在对经中的偈颂进行阐释时,也是这样讲的:
这个无著菩萨可能是指印度的无著菩萨,可能是在《瑜伽师地论》中讲的吧。前面为了区别,讲加哲仁波切就是藏地的无著菩萨;然后讲这个无著菩萨的时候,前面引用了《瑜伽师地论·本地分》。看意思大概像,但也不敢肯定。他在对经中的偈颂进行阐述的时候也是这样讲的:
阿罗汉们将一切的时日都用于观修无常。
阿罗汉在小乘当中已经是无学的圣者,他们在道业方面很精进,经常在深山中、大树下面、山洞里面、茅棚里面精进地坐禅观修,观修的内容是什么呢?这里讲一切的时日都用于观修无常。小乘有部的观点认为有退法罗汉,所以很多罗汉怕自己退失,精进地观无常,以此来避免自己退失阿罗汉果。
阿罗汉证悟无学之后每天还是要修持、护持自己的心,护持自己的修法,修的内容还是观修无常为主。不一定是退法罗汉才修,实际上这里没有加检别,我就是想到了这样一个教证。退法罗汉肯定要修,不退的罗汉也还是要修这些的。所以无著菩萨解释的时候没有说退法罗汉才修,不退罗汉就不修,阿罗汉反正都是要观修无常的。
博朵瓦云:“我的遮遣现分大法就是这个无常法,包括二地的菩萨都要修持此法。
博朵瓦尊者讲,我的遮遣现分的大法就是无常。很多人的遮遣现分大法是大空性或者大圆满等修法,但是博朵瓦尊者说我的大法就是无常法。无常观就能够遮遣现分,对于现世一切的执著都可以通过无常来遮止,根本不会生起大的贪执,包括二地菩萨都要修持无常。
然而,格顿等人却认为:无常法怎么会不是低劣浅陋之法呢?”
二地菩萨都要修无常,但是格顿(可能是他的弟子或者当时的一些人)等人却认为,无常法怎么可能不是低劣浅陋之法呢?应该是非常低劣非常浅陋的法。但是二地菩萨修的法是低劣浅陋的吗?他肯定不敢这样承认。二地菩萨修的法肯定应该是大法,不应该是低劣浅陋的法,所以我们就应该知道这个法是非常殊妙的正法。
我自己看的时候、思维的时候,就认为这些大德们很慈悲、智慧很深邃,为什么这样讲呢?他们讲无常的时候真正已经从一切方面讲到了,就怕我们认为这是低劣浅陋的法,一再保证这是大法。
有些凡夫人就喜欢好高骛远,认为大法我才修小法我就不修,这些大德为了引导我们这类人一再保证这肯定是个大法,又是正行、又是大法、又是精要、又是窍诀,什么都讲完了,这样的话还有什么理由不修呢?有些智者不给他保证,跟他说这是加行法他也会修,因为他认识到这样的必要性了。但是对其他众生来讲,就必须要说这是很了义的法、很大的法、是正行法。这些大德真的是非常慈悲的,而且观待我们现在的这些根性做了这样一种授记的讲法。
卓衮巴也说:“因为观修无常极其关键,所以,一切的经论续部中都对其进行了宣说。
因为观修无常是极其关键的法,所以一切的经典也对无常法进行了大量阐述,论典中也对无常法进行阐述,还有续部也讲无常修法,无垢光尊者的《上师心滴》中讲到修加行、正行的时候都要修无常,而且怎么修持,每一个法、每一个无常的加行修到什么量都讲得清清楚楚。《上师心滴》中有一个《正行光明藏讲义》、一个《前行修心七法讲义》,《前行修心七法讲义》中就有七种加行,一个一个给你指点,怎么样修、修到什么时候、什么界限都讲得很清楚。这完全不是一般小乘人修的法,大圆满的修行者必须要修,无垢光尊者对于这个问题郑重其事地进行了宣讲。
律部中也记载了在走廊中描画白骨等忆念死亡的方式,
律部中也这样记载,要求应该在寺院的走廊中描画白骨,描画白骨的必要就是忆念死亡,大家一看白骨就提醒自己死亡随时会到来。还有一些传统是在寺院的走廊中描绘六道轮回,这是让我们忆念六道轮回的痛苦而生出离心。实际上佛陀在经典中对这些实际的操作方式,只要对修行者有帮助的一切方法都已经提到过、使用过了。
有些道友喜欢在家里放白骨或者轮回的相片,如果懂得修法的话,你就会一方面修窍诀,一方面在起坐之后再看这些白骨、六道轮回的图案,在后得位、在起坐之后也不会懒散。
如果不懂得这个窍诀,既便是在关房里写个再大的死字,或者把尸陀林真正的整个骨架放在你家里又怎么样呢?实际上也没什么必要,没什么作用。所以关键在于要懂得窍诀、要去修持,不是外表上要学印光大师写一个死字,如果不修行,写不写对你来讲都没有大的必要。不修这个窍诀,最后死字挂在这里都看烦了,有没有都一样了,就成了一个装饰品、挂历一样了,就成了这样的效果。
实际上这些大德关房中写这个死字,他内心已经对死亡无常的修法有了深切的体验,所以坐间的时候他会用这个提醒。因为他在入坐的时候主要修这个,所以为了起坐的时候不忘失这个相续才有这样一种方便。并不是说什么修法都没有,写个死字就可以解决一切问题。所以我们一再强调,通过修法内心生起才是最主要的,外表上也是一个助缘,但并不是最关键的问题。
在阿底峡尊者尚未光临之前,我却对此窍诀一窍不通。”
在阿底峡尊者没有光临之前,对这个修无常的窍诀,在寺庙中为什么要画白骨的窍诀一窍不通。有时做是做了,但是如果没有重视,自心没有往这方面转的话,对在寺庙中画白骨这个窍诀,是搞不清楚为什么要这样做的;有时没有善知识的指点,为什么要这样做也是一窍不通。
这方面有时是靠自己内在的善根成熟。我们看书的时候或者在日常生活中,突然一个偶尔的因缘,就会发现这个修法对我很相应,这就叫做内在的善根成熟了。有时这方面没有,但是善知识给你讲了:这方面很重要,应该怎么去修持。讲了之后你就会悟入这方面对我很重要。如果缺少内外两种因缘那你怎么修行呢?没办法修行。
这里也是说阿底峡尊者来了之后,对无常的修法讲得很详细、很系统、很深入、很透彻的缘故,所以对为什么要修无常,乃至为什么要在寺庙中画白骨的问题都想清楚了,之前是一窍不通的。
又说,“未思死时不定故,今生为饶益亲友,以及损害怨敌故,而造种种之恶业,
因为在生的时候没有思维死亡不定,就落于今生的世间八法中,为了饶益亲友、损害怨敌,以亲友和怨敌为对境造下了种种的恶业。造下恶业之后又怎么样呢?
最终亲属与怨敌,悉皆遗留与存驻,无边恶趣独奔赴,安有胜此之败负?
最后自己提前死亡了,亲友与怨敌留在世间,自己独自奔赴无边恶趣,因为在世的时候造下了这么多的罪业。“安有胜此之败负”,没有比这个更加失败的了,在世的时候不了解死亡无常、取舍业果的道理,为了这些无常的亲友、怨敌,为了保护或者打击他们造下了恶业。但最后他们留在世间,自己一个人堕到恶趣中去了,所以没有比这再大的失败了。
故乡或者亲友就是堕入恶趣的一个大门、一个大方便,离开了故乡就不用操心这些事情了,别人再怎么说你也不用管了。如果在故乡的话,看到这个事情你不动心、不插手是不可能的事情,有时这些所谓的义气或者情感就把修行人给害了,最后自己堕入恶趣中去了,所以没有比这更大的败负了。
死期不定弥留际,其他非法皆无益,内心生起紧迫感,恰似小虫触木枝。
“死期不定弥留际”,死期是不定的,死亡什么时候到来自己不知道,突然死亡到来的时候,躺在床上马上就要死亡的弥留之际,这个时候观察“其他的非法皆无益”,其他一切的非法都没有什么意义,对自己解脱或者能赐予自己安慰,或者能够解脱四大分解的痛苦,这些都没有帮助。
这个时候才知道正法才有意义,内心对这个问题生起一个紧迫感,好象是小虫触木枝一样,小虫在爬的时候,用木枝去触它的头,它马上就往回跑,有这样的条件反射。修行者也应该这样,修死亡无常、舍弃今生,内心生起来的时候,前面如果遇到了世间八法,就像小虫遇到木枝一样,条件反射马上就往回跑。因为我们知道世间八法或者今生的一切贪恋、妙欲对我们是个大障碍,如果对这个问题思维了很多次之后,修行中一旦遇到这个马上就调头、避开,寻找自己的修行之乐。应该这样去修行。
对于今生诸杂务,定生出离之厌心,于诸何等皆无贪。
如果生起这样的念头,就会对今生的一切琐事、杂务“定生出离之厌心”,会生起从一切的琐事中出离的厌烦心。“于诸何等皆无贪”,对什么样的世间盛事、一切妙欲,都没有贪执。
从前面到现在,对于杂务、琐事的问题也提到很多次了,这不是一个小问题,杂事就是引发散乱的因、引发贪执的因。如果修持无常,就可以把今生的一切琐事全部抛弃,从一切琐事中出离,根本不愿意去接触、掌管杂务的猛励出离心就会生起来。
如此以修死无常,而于今生之妄念,以锋利矛猛刺穿,诸行皆趋于正法。
如果能修持死亡无常,相续中生起无常的境界,贪著今生的一切妄念都可以用死亡无常这个猛利的铁矛一下子刺穿,什么都挡不住。无常的修法就比喻成锋利的铁矛,今生的妄念就比喻成其他障碍。所以修死亡无常是最锋利、最锐利的修法,一下子就能打破今生的妄念,一切身语意的行为全部趋向于正法,能够真正在清净的正法中安住。
轮回过患业因果,菩提心与大空性,悉皆由此而衍生。如此观修智慧增。”
如果能修持死亡无常,就能顺利地忆念轮回的过患、业因果的规律,也能帮助自己生起菩提心和大空性,后后的功德都是通过前前的功德生起来的,而最初的功德就是修持无常而来的。这样观修之后智慧就会逐渐逐渐锐增。(第43课 结束)
第44课
至尊米拉日巴也现身说法道:“吾于八无暇生惧,故观无常轮回过,一心皈依胜三宝,
至尊米拉日巴尊者说,我最初因为对八无暇生起了畏惧而去观修无常。我们可能会想为什么对八无暇生起畏惧就会去观无常呢?因为八无暇中前三个就是三恶道,有时米拉日巴尊者讲他害怕堕三恶趣,但这里讲怕八无暇,以比较广的方式讲也可以。
如果生在恶趣中没办法修正法,肯定要受很多苦,因为他害怕堕三恶趣或者生于无暇之处的缘故,所以经常反复地观修无常、轮回的过患。他第一次杀了35个人没有生起什么后悔心,然后他母亲又让他放大冰雹,放了之后彻底生起了很大的后悔心。
他安住于无常就知道什么时候一死马上堕地狱的,他就非常的恐怖。所以心中有无常的观念,他才会舍弃一切去求正法。乃至于上师说“你给我修房子,然后给你传法”,他说“如果这个阶段我死了怎么办?”上师说“我保证这个阶段你不会死”。他虽然没有像我们这样通过很多道理去观修无常,但是他是具有宿缘的大修行者,有很深的善根,自然就引发了非常猛励的无常观念。有了无常的观念,又加之信仰业因果的缘故,他就会猛励的去求法,求到法之后舍弃一切去修法,最后就超离轮回了。
所以他观修无常和轮回的过患之后就知道,真正从轮回过患中能够救拔的就是三宝,所以他一心一意皈依殊胜的三宝。只有对无常生起了定解,对轮回的过患深生恐怖的时候,皈依三宝的心才会切。到底谁能真正救护呢?父母救不了,亲友、妻子、儿女救不了,梵天、帝释救不了,只有三宝能救护。那个时候对三宝的信仰、真正的信心才会非常清净地生起来。
谨慎取舍业因果,以菩提心调相续,
修道过程中对业因果非常谨慎,然后通过菩提心调伏自相续,趋入大乘道。
阻断习气业障流,
通过修持忏悔、大手印等妙法,阻断习气和业障的河流。
终证诸现皆幻化,于三恶道无怖心。
最终证悟了诸现皆幻化,对三恶道彻底没有畏怖了。
我们看“终证诸现皆幻化”以上他是怎么样修持的呢?这个果生起之前最初修无常、轮回的过患、皈依三宝,然后取舍业因果、修菩提心,然后修这样的正法才证悟的。并不是简单的事情,他老人家把这个次第也讲得很清楚。
我们的勇气、毅力、根性也许没办法跟他老人家比,他去拜见上师之前,上师说来了一个稍微有垢染的法器,梦到金刚杵上有一点点灰尘,师母梦到的佛塔也是有一点灰尘。一点点的灰尘都是这样的苦行,我们的灰尘是怎么样的?我们是很肮脏的,如果不通过加行来净治自心,通过大空性、大圆满一步登天的方式是很难做到的。
不能说米拉日巴尊者不是利根、大根器者,既便我们和他一样也还是要修,如果不如他就更要修。有的时候我们就是不愿意这样去做,但是把这些大德的传记看一看分析一下,对他老人家所说的修持证道的过程分析一下,就知道我和他是怎么比较。如果我和他一样肯定需要修;如果不如他更需要修;超胜他呢?肯定不可能超胜他的,如果超胜的话你肯定已经证悟了。所以为什么不修这样的次第呢?次第修法是很关键的。
吾于暂时寿生惧,故修风脉之缘起。”
他说最初对于暂时的寿命生起畏惧心,怕寿命一断就堕恶趣,“故修风脉之缘起”。“风脉”就是风脉明点、生圆次第、尤其是圆满次第、大手印的修法,最后彻底获得离开畏怖的果位了。
“故修风脉之缘起”的意思是说开始真正去修持清净的正法,并不是完全通过风脉的缘起来延寿。前后文对照好像他对暂时的寿生惧,所以修持风脉的缘起,但是我们可以理解为风脉缘起就是修持清净的正法。因为他怕无常到来,所以修持清净的正法。
在阿底峡尊者的《道次第》中,也不谋同辞地如此加以阐述。
阿底峡尊者的《道次第》(就是《菩提道灯论》)中也是这样讲的。
帕单巴云:“若思死亡何许皆无须,应当诚心忆念当热瓦”
帕单巴尊者是这样教诫的,“若思死亡”如果能好好地思维死亡无常的话,就会产生一个效果,产生什么效果呢?“何许皆无须”,不管什么东西都不需要,只有正法我才需要。因为死亡来的时候什么东西都没有帮助,现在尽力去积攒名声、财富、受用,最后还是没有用。所以如果能够思维死亡,就会引发一个什么都不需要的心。
应当诚心忆念这个窍决呀当热瓦!“当热瓦”是当机者,就是当时听法的人。所以就应当这样修法,这样修了无常、死亡之后你才会产生什么都不需要的心,然后才能够真正抛弃一切,用最大的精进、一切的时间去修持正法。
又云,“有些人是从修习四谛入门,有些是从修习缘起等等入门,可谓五花八门,不一而足。
有些声闻是修四谛入门的,有些缘觉是修习缘起入门的,入门的方法很多。
其中,观修死亡之此入门方式是最为精要深奥的。
在所有入门的方法当中,从观修死亡开始进入修行的大门是最为精要、深奥的。帕当巴尊者也是这样讲的。帕当巴尊者也是非常殊胜的,他的传记中讲了他无量无边的功德,他的证悟也好、神通神变也好都无与伦比。但是他的特色就是对加行法最为重视。所以他赞叹奔公甲格西的一把灰是最好的供品,为什么会发出这样的赞叹?就是因为他对修心法、调伏烦恼方面的法非常赞叹。所以他就讲所有的入门方式,观修死亡的这个法是最为精要深奥的。
观修死亡无常极其重要,在整个修行过程的始终,都不可或缺
观修死亡无常是极为重要的,不像我们认为的,单单是刚开始入门的前行方便,不需要长久修持的法。这个授记讲得很清楚,初、中、后都重要的,在整个修行过程中都是重要的、不可获缺的。下面开始讲初、中、后。
若能生起无常之心,则首先可成为趋入正法之因;
如果能够生起无常的心,最初可以趋入正法。真正趋入正法并不在于你皈依了某个师父,或者得到了什么灌顶。有时我们认为这是最初趋入正法,但是这不叫最初趋入正法。这里的最初趋入正法是指真正开始踏上修行道路。最初趋入正法的因就是这个。
也许我们是通过某某居士介绍皈依的,或者哪个法师介绍皈依的,很多人认为这是最初趋入正法,这个也算。但真正从修道的次第来讲,生起无常心之后,抛弃了世间八法,开始修道了,这个时候才叫做最初趋入正法。所以说如果最初要趋入正法,就要修无常。
中途可成为精勤修持之鞭策;
趋入正法之后开始修持出离心、菩提心的时候,可以成为精进修持的鞭策。中间不懒散、不耽着世间八法,把一切抛弃而精进修持正法,就是修无常来鞭策的。
最终可以此而获得光明法身。”
最后通过修无常可以获得光明法身,可以获得究竟的佛果。初、中、后无常的修法都非常重要,所以了解以后要精进修持。
今天就讲到这个地方。
所南德义檀嘉热巴涅 此福已得一切智
托内尼波札南潘协将 摧伏一切过患敌
杰嘎纳齐瓦隆彻巴耶 生老病死犹波涛
哲波措利卓瓦卓瓦效 愿度如海诸有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