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位置: 首页 > 辅导 > 维摩诘经 > 正文

《维摩诘经》第9课讲记

本文作者: 发布时间:2018/5/6 22:07

下面我们讲《维摩诘经》。

前面讲到了《佛国品》。实际上,按照《维摩诘经》的整个科判来分,《佛国品》属于序品。按照古代不同版本的科判分法,《维摩诘经》包含了境、行、果三部分内容,以及最后的结尾。其中的境品,是从第二品到第十品;行品,即十一品;后面还有果品和流通品。但更重要的是,前面所讲的《佛国品》最核心的内容,是万法唯清净——心净国土净。

心净国土净,一方面是从大乘唯识宗的观点来讲万法唯心造。如果心清净,外境也随之清净,故而国土清净。这里所谓的清净,是没有烦恼染污和痛苦的沾染,唯有空性、光明无二的境界。抵达这样的境界,就是一种清净法。

我在前一节课当中讲到,《佛国品》中所说的清净法,若能用密法的方式解释,就能讲得更为细致。如果对密法的道理所知甚少,可能会产生疑问:《佛国品》中,有时候讲按照众生的意乐而取菩萨刹土,有时候讲佛陀为了度化一些恶劣众生而示现不清净刹土,有时候又讲菩萨的心获得清净的时候,整个世界才变得清净,这三者会不会有矛盾之处呢?

实际上并不矛盾。因为我们现在正在做梦,如果是从做梦的境界来讲,无论是梦境、做梦者,或是梦中云游的地方,外境中并不存在。一旦做梦者醒来,才算是真正回到世界的本来面目当中。梦中显现的景象,完全是梦者的心在造作。

同样,众生身处轮回迷梦时,无法现见世界真相,一旦我们的相续得以清净,尽管我们哪儿都没去,但在当下的世界中,就能彻见清净的刹土。关于这一点,我们可以在后面继续分析。

今天开始讲《方便品》,《方便品》也很重要,主要宣讲菩萨的方便法。

没有学佛的人,很难领会佛教所讲的方便智慧。我们平时对于“方便”二字的理解极其肤浅,例如,在某件事的成办过程中,有没有方便法,或者说某事非常简单、很方便云云。其实,“方便”二字看似简单,但在佛教中,其所蕴含的内容,包括了六度万行,或大悲心之妙用,所涉及的意义深邃浩瀚,一般人很难理解透彻。

《方便品》讲菩萨的方便法,实际上就是维摩诘居士安住于他的在家行为当中。因为具足方便,故而他的所作所为,所想所思等一切的一切,都成为自他二利之因,这个很重要。

对此,窥基大师讲了很多,诸如自利包括了大悲心、不舍众生、不染浊等六法,他利也包含了成熟有情、令众生获得解脱、布施、断除众生之嗔恨等六法。

表面上看,维摩诘居士始终安住于一处,显得平淡无奇。但实际上今天我们所讲的内容,全部都是维摩诘居士的功德与成就相。

大家要知道,维摩诘居士是《维摩诘经》中的主人公。就像一部电视剧有十多集,第一集中只提及名字,真正的人物还没有出场。到了第二集,主人公才闪亮登场一样。维摩诘是在第二品才隆重上场的,在他出现之前,首先描述了他的丰功伟德。

为什么要讲他的功德呢?

我以前讲过,这次讲《维摩诘经》有几个目的:一是现在很多人认为,如果没有看破世间,而以在家的方式,一边修行,一边度众生,想获得成就,一般难以成办。实际上这种想法是错误的。

按照这部经的观点,修行人完全舍弃世间而前往寂静之地,行持出家法门,固然值得赞叹。但大家要明白,作为在家人,也同样可以修行。如果修得好,在家人的修行境界可以远远超过出家人。整个《维摩诘经》从第二品到十一品之间的每一品,都在阐述这个道理。比如,维摩诘居士生病过程中,佛接二连三地派遣十大弟子等人去探望他,但都遭到了弟子们的婉拒。由于他的境界高不可攀、深不可测,大家在见解上无法与他抗衡,每次交锋,总会败下阵来,并遭到他无情的奚落。虽然佛陀十大弟子的身份是出家人,但都不得不心悦诚服,继而对维摩诘居士敬重有加。

所以,在家人的修行,并不是像大多数世间人认为的那样绝对无法成功。有时候世间人所认为的佛教,实际上并不是真正的佛教。而世间人以为不是佛教的东西,反而是真正的佛教。所以我认为,有些世间人对佛教的评价与定位,与佛教的真实教理有着很大差异。

此处也讲到这一品中最主要的内容。第一,我们要明了,作为在家人,他拥有卓越非凡的成就;其二,作为出家身份的修行人,不能轻视在家人。在家人当中,也有很多了不起的居士菩萨。他们的修行境界,远远超胜于小乘声闻、缘觉的出家人,值得大家恭敬顶戴。

作为在家身份的修行人,尽管我们暂时不能达到与维摩诘同等的高深境界,但我们也可以衡量、对照,并见贤思齐,最终令自己具足部分功德。另外,作为非佛教徒,无论是对佛教饶有兴致,还是对佛教极力排斥,都可以用自己的智慧来认真研究佛教。正如我之前所讲,佛教的很多内容,不能仅仅以分别念来揣测、判断。我们要以智慧来观察和分析,要以理服人,这是极为重要的。

学《方便品》时,要对维摩诘居士产生极大的信心,他很了不起,在不同场合示现了各种形象来利益众生。有时候我们自己也感觉得到,作为修行人,只要具足智慧和方便,无论什么样的行为,都可以修行。

尔时,毘耶离大城中有长者,名维摩诘。已曾供养无量诸佛,深植善本;

此时,在毗耶离城,也即广严城中,有一位居士,叫维摩诘长者。他曾经供养了无量佛陀,深深地种下了不计其数的深厚善根。

首先,维摩诘居士住在印度六大城市之一的广严城中,他是此地最主要的修行者,后面会讲到这一点。他曾经以身语意供养过数不胜数的佛陀,在供养过程中,尽心竭力,从不厌倦。

《万善同归集》中讲过:菩萨有三种无餍足,第一是供养佛没有餍足;第二是听闻佛法没有餍足;第三是供养僧众没有餍足。就像《万善同归集》中所讲的一样,维摩诘居士曾经在无数如来面前承侍、供养、护持,但他却没有以此善根为满足,又持续不断地在生生世世中种下了广大无边的世俗善根。

以前,上师如意宝他老人家也是如此,一方面我们通过推理知道,他肯定在无数如来和诸佛菩萨面前发过愿,做过侍者,并励力供养。更重要的是,法王如意宝也格外重视让弟子们广泛积累包括转绕、放生、念咒、供僧在内的,方方面面、大大小小的世俗善根。正因为如此,上师如意宝传承下的海内外弟子们,都既要重视胜义谛的无漏善根,又要重视世间身语意的善根。

上师经常讲,作为一名佛教徒,经常手持念珠很重要,这表示他经常修本尊法,或者励力忏悔,承接了念诵咒语的任务等等。

得无生忍;

经过漫长的修行,获得如一地乃至八地菩萨所证悟的境界,即一切万法不生不灭的无生法忍,对空性毫无畏惧,对无生之理能欣然接纳。到无学地时,便会获得彻底的无生境界,那时再无“忍”的概念。

经常出现在《阿弥陀经》等经典中的“阿鞞跋致”,翻译过来所对应的,即是“无生法忍”。得无生法忍的菩萨,早已对空性的道理,产生了甚深定解,时常安住于阿鞞跋致境界,其实这就是维摩诘居士的行境。此境界非同一般,完全超越了资粮道和加行道的修证。

辩才无碍,游戏神通,逮诸总持;

有些注释对这三句分别作了解释:“辩才无碍”是语言的功德,“游戏神通”是身体的功德,“逮诸总持”是心灵的超越功德。总体归纳,即身语意三种超胜功德。

“辩才无碍”,前面所讲的七种辩才,维摩诘居士一一具足。所谓的辩才,包含口才、智慧、辩论等方面的能力,也十分重要。如果一个人虽有智慧藏于心中,却笨嘴拙舌难以表达,在弘法利生的过程中,也难免力不从心。而维摩诘居士则可以将内心所证悟的境界、了然于胸的教法,通过语言善加开演,而且无论与何人辩论,皆战无不胜。

“游戏神通”,在无有信心的钝根者面前,显现各种各样的神通。所谓的神通,包括五眼六通,以及在众生面前的各种示现——身体腾空、燃烧火焰,或是发出一些特殊的声音来传播真理等等,以此方式来度化众生。

“逮诸总持”,获得“不忘”的超越境界。世间人也有一些特殊的记忆能力,比如电视节目中表演的,对数字过目不忘,对所有的扑克顺序了如指掌……但维摩诘居士并非作这样的娱乐戏耍,而是具有将所有经藏、论藏之理全都能一一悉数铭记于心的总持智慧。

获无所畏,降魔劳怨;

维摩诘居士获得了无所畏惧,能降伏魔众和怨敌的能力。

佛陀具有四无畏、十八不共法等功德,是依靠十力来降伏外魔怨敌,而并非依仗炮弹等武器来威胁对方。

维摩诘居士也有与此类似的功德,无论自证、他证,还是修行、说法等方面,都获得了毫无任何恐惧的四无畏境界。

同时,他还能降伏包括天子魔、蕴魔在内的四魔等魔众。如我们之前所讲,一旦通达了无我境界,所有以四魔为主的外魔怨敌自然土崩瓦解。

世人也会经常谈论“魔怨”、“魔障”,有些人尤为害怕着魔,对于外魔的干扰惶惶不可终日。

在现实生活中,世间也会出现很多类似于“魔”的恐怖现象,比如,令无数人十分害怕的突发性恐怖袭击,以及恐怖分子所带来的各种威胁等等。全球社会对此都高度关注。

曾经看到过很多媒体的报道,有些恐怖组织以一些特殊的手段吸引年轻人……不知道这个内容与《维摩诘经》的主题有没有关系,还是讲一下吧。

这些恐怖组织最初以非常温和的手段,通过网络平台吸引那些没有工作,缺乏理想,整天宅在家里上网的年轻人,引诱他们参加这些组织。当然,在网络宣传中,他们并不会自称恐怖组织,而是通过虚构温馨优美的环境,描绘美好的理想和前景,诱骗这些青年加入他们。这些年轻人当中,有些为了加入甚至中断学业,而一旦加入这些组织,他们便立即失去人身自由,只得接受这些组织施加的高压军事训练。

他们中的大多数人都无法再回到自己的国家,当然也有一部分人得到解救并被遣返本国。不过对于这些人,本国民众一般都比较担忧,因为他们的心中已经种下了仇恨的种子,相续中的残忍习气也会给本国带来一定程度的安全隐患。但由于这些人毕竟是本国公民,也不得不让他们继续留在国内。所以,作为年轻人,尤其是大学生和一些正在寻找工作的人,务必仔细鉴别网络上各种眼花缭乱的信息。否则,一旦落入狼窝虎穴,将追悔莫及。如今,个别伊斯兰国家的ISIS之类的恐怖组织,已经对全世界构成了非常大的危害。

叙利亚危机是最近广受关注的国际热点问题,听说今天战火再起,但是谁挑起的战事还不太清楚,美国也没有承认。叙利亚目前的境况比较特殊,也可能是众生业力现前吧,本来它是一个美丽的国度,人民安居乐业,其首都大马士革曾被誉为“天国里的城市”。这里我稍微多讲一点。(众笑)

2000年,叙利亚总统哈菲慈﹒阿萨德去世,他本来打算让自己的大儿子继位,但大儿子却在一场车祸中去世。这样,总统之位只能由二儿子巴沙尔﹒阿萨德继承。这位巴沙尔是一名在西方学习的眼科医生,本无心从政,临危受命以后,由于对政治、经济一窍不通,所以很快国家秩序就乱了套,民怨沸腾。为了维护政权稳定,他们对十五名在墙上书写反政府口号的少年实行抓捕,然后以极其残忍的手段进行严刑拷打并杀害。

没想到事件一爆发,立即引起了更大的骚乱,民众的反政府示威活动最终演变成政府军与反政府军的武装冲突。后来,反政府军受到美国支持,一度几乎推翻巴沙尔政权,巴沙尔政权立即向俄罗斯寻求帮助,普京也答应了巴沙尔的请求。从此,两派势力就这样你来我往地一直僵持。不过,国家之间只有利益,没有友谊,各国在对待叙利亚问题上的态度,也无非是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或是垂涎于叙利亚的石油资源,或是其他目的,我们不得而知。

叙利亚内战中,还有一支恐怖组织的力量也渗透其中。这个恐怖组织的缩写是ISIL,其成员主要来自于伊拉克前总统萨达姆身边的一支精锐部队。他们在萨达姆时期曾接受过正规训练,具有很强的战斗力。在美国对萨达姆实施绞刑后,基地组织头目本﹒拉登收编了这支残余部队。后来本拉登“圆寂”(众笑),这股势力便自己成立了一个组织,也就是现在的ISIL。

目前,在叙利亚内战中,几支力量相互制衡、僵持不下。一是俄罗斯支持的巴沙尔政权,一是美国支持的反政府武装,还有就是一部分恐怖组织。当然,恐怖组织也受到了各方面的打击,但他们的确非常具有战斗力。跟随叙利亚难民潮,一部分恐怖分子趁乱来到了欧洲。如今,欧洲各国也不同程度地受到了恐怖分子的影响,许多地方都发生了恐怖袭击。

所以,对叙利亚而言,也可以说是一种业力现前。毕竟过去的叙利亚曾是一个美丽的国家,而如今战乱不断,国家政权也几乎被推翻。从佛教的因果角度来讲,也可能是之前滥杀无辜而感受的恶果。

如今全球都十分关注叙利亚局势,许多国家也纷纷对不同势力施以援手或进行干预。不过,世上并没有免费的午餐,世间的恩怨情仇背后,也都具有复杂的因缘,同时也夹杂着各种不可告人的目的。

其实,世间的种种悲惨,可以更加突显佛教无有分别的慈悲观。即使对于敌人,佛教也不主张以武力降伏,而是以种种方便平息对方内心的嗔恨,并将其置于解脱的花园中。可以说,佛教的调化方式,是独一无二的。

在平时的生活中,我们都难免会遭遇各种来自他人的危害。此时,若能依靠菩萨的境界安住,很多魔缘会自然消失。我们都希望修行无有违缘,一切违缘魔障全都消除。事实上,当自己放下执著,不过分在意时,违缘自会不告而别。

比如,想完成一桩事业,如果你非常在意成功,斤斤计较、患得患失,就会不由自主地紧张和执著。而执著的产生,反而会引起很多魔缘障碍。如果能了达世间万法都是虚幻不实,并万缘放下,一切魔障自然消失。

人之所以会痛苦,原因主要有两个:一是对“我”的执著;二是不了解万法本体空性。当我们将万法执为实有,没有认识到一切所见均是假相时,恐惧和痛苦就会产生。当真正通达一切外在之法以及执著外境的自身五根识或六根识都是假相,并非实有时,痛苦和烦恼就会烟消云散,魔障自然销声匿迹。

这里,我给大家插说了一些与叙利亚局势有关的内容。有时候我也比较关心时事,不仅关心东方的,也关心西方的。关心时事还是有一定意义,至少比那些关心打架争吵和鸡毛蒜皮之事的人好些。

入深法门,善于智度,通达方便,大愿成就;

接下来讲,维摩诘居士通达了甚深的空性实相法,并已成就六波罗蜜多,证悟了人无我和法无我的智慧度。

从胜义方面讲,他对万法的本来实相已无碍通达;从世俗角度讲,因为通达了万法实相,所以他也精通从布施度到智慧度的所有善巧方便法门。

并且因愿力成就,其多生累劫所发的大愿也无余实现,就像阿弥陀佛的四十八愿、药师佛的十二大愿等诸佛菩萨所发之宏愿一样。这主要是从世俗角度而言。总之,从胜义和世俗两方面来讲,维摩诘居士的善根无不圆满。

明了众生心之所趣,又能分别诸根利钝;

同时,他也能明了众生心之所趣,又善于分别众生根机之利钝,能如理如实地了知众生的心和行为。

在藏文和唐译版本中,意乐和行为是分开的,但这里的“心之所趣”,也可以理解为包含了这两种意思,因为心的动向就是行为。

同时,他也知道哪些众生是利根者,哪些是钝根者。凡夫往往难以从表面上去判断一个人的根机。我们自认为某人很聪明,应该是利根者,结果他的“利根”却是邪慧的根,以至于后来邪见深重,对佛教的破坏也更为厉害。而我们起初以为懵懂无知的钝根之人,过段时间却发现他竟然具有深厚的信心与开悟的智慧:“哇,他竟然是个人才!以前真是有眼无珠!”

由于我们没有他心通,故常常会出现这些情况:寄予重望者,最后对弘法利生毫无建树;不抱希望者,却突然一鸣惊人、成就卓著。然而,维摩诘居士则并非如此,他对众生的意乐、喜好、目的、动向、根机的利钝以及善恶的行为全部了如指掌。藏文版里还说,他针对众生应机施教,不同的根机,宣说不同的法门。唐译中也有相同的内容。

久于佛道,心已纯淑,决定大乘;

维摩诘居士“久于佛道”,他曾经于无量生世中安住于佛的道场和境界之中,今生可能也是从小学佛,长久住于佛道。

不像我们这里的个别人,七十二岁才皈依佛门,七十五岁出家当比丘,只是在短暂的时间里住于佛道。不过,虽然出家很晚,但如果智慧超群,将来也不是没有变成大法师的可能性,或许八十岁当堪布也未可知。(上师笑,众笑)

(上师开玩笑又重复一次)七十多岁皈依佛门,然后出家,平步青云,八十岁当堪布,八十二岁圆寂(上师笑,众笑)。没有这样的人吧?有没有?

“心已纯淑”,维摩诘居士的心完全纯淑,而有些人的心却不堪能,像芒果一样,外熟内不熟。有的出家人和居士,貌似学佛多年,但内心却肮脏坚硬。甚至有的出家人出家多年,仍然还有极大的嗔恨心和恶行。

如果长期安住于佛法的境界,心就会变得非常善良、纯净。

我经常接触一些藏传佛教的老修行人,修持佛法就是他们生活的全部。虽然我们自认为修行多年,但和这些老修行人相比,还是相去甚远。 他们没有什么财产、名声,也不会广受赞叹,一直默默无闻,心却全然处于修行的状态中,相当了不起。

当时的维摩诘居士也是如此,长期处于佛道,心也已经纯淑。

“决定大乘”,按藏文版的解释是,他已经通达或非常精进于大乘佛法。《俱舍论》中讲,有些人属于不定种姓,在信仰小乘和大乘之间摇摆不定;有些人是决定大乘种姓。维摩诘居士十分精通或精进于所有利他菩提心的大乘法要,故说他的种姓是确定性的。

在此也希望,在座各位在短暂的人生中不要反复无常。未皈依者暂且不谈,如果已经皈依佛门,就最好不要三心二意,一定要发愿生生世世,或至少这一世不论遇到任何困难,对大乘佛教的信仰都不退转。一定要发下非常坚定的誓言,这对我们来说非同小可。

其实,有时种姓的确定,也是凭借自己往昔在诸佛菩萨面前的发愿来实现的。因此,每天念诵一些发愿文还是大有必要,否则就会像某些半途而废的人一样变化无常。

以前,学院里有些人听课非常精进,乃至每天念诵的时候,都是双手摇着转经轮,看上去仿佛对人身难得生起了定解,以至于当时令我都心生惭愧。然而后来,那些人且不说双手拿转经轮,甚至连念珠也已丢弃,成了完全没有信仰的世间人。我听到这些消息后,心中感慨万千:“哎呀,人的变化真是太快了!”过去他双手摇转经轮的场面还历历在目,现在却常常为他无法安眠,做梦都在忧心忡忡:“哎呀,这个人是不是真的退失了啊?”(众笑)

所以,保持大乘种姓和学佛的境界不退转格外重要。建议所学之法也最好不要变来变去,不要今天请求跟这个上师学一段时间,明天又跟那个上师学一段时间,到最后一无所得。我们虽然从来不会强行让大家选择上师和教派,但一直再三强调,一定要依止具有法相的上师和清净的法门,不要朝秦暮楚,这是非常重要的。

诸有所作,能善思量;

维摩诘居士不管从事世间或出世间的任何事情,均以智慧为先导,即会以智慧详加观察和分析抉择,不会人云亦云、随波逐流,也不会轻信谣言、冒然行事。

我们做任何事情,也应以智慧观察,深思熟虑之后再行动,这是很重要的。倘若仅仅看到一个新闻,就盲目地匆忙断定:“哇,我去那里应该会非常好!”这种不严谨的行事态度,就如刚才所讲的例子一样,最后误入恐怖分子行列还懵懂不知。真的,现在有很多年轻的留学生,随意听信传言,比如到某处会赚很多钱等等,结果却将自己置于危险的境地。不少年轻人心态不稳定,缺乏智慧和观察能力,结果时常令人扼腕叹息。

当今时代,人心越来越浮躁,每天沉溺于五八花门的娱乐,比如抖音、快手等等,甚至我看到很多出家人也沉迷其中。虽然我不完全反对玩乐放松,但玩这些到底有何价值,则需要你们自行衡量。大量现代人习惯于这种快餐文化,心完全被它们所占据,每天在上面花两、三个小时甚至半天也稀松平常。

如果我们缺乏智慧,就相当容易随俗沉浮。现在的很多平台,被经济利益等各种目的所驱使,若我们没有智慧的辨别力,就会轻易被裹挟。比如,你今天买了某种水果,之后网上就会经常推送与其相关的信息给你,类似平台也会以短视频广告等形式推介你喜爱的商品信息。而这些东西对我们而言,到底价值几何呢?我并非想全盘否定,毕竟,现在已经是21世纪,即使想彻底杜绝这些垃圾信息的干扰,也无法做到。最近,学院各个班级都没收了喇嘛、觉姆们的手机,但据说今年是色达县手机销量最高的一年(众笑)。因为上有政策下有对策,不少人会准备两个手机,一个交上去,一个自己用。

所以,处于这个时代,若想去管控所有信息,是有一定困难的。但是,如果自己不善于思考,没做好抉择,缺乏自控能力,最后就会玩物丧志,受大众舆论或垃圾文化的影响而荒废一生。

话题得转回《维摩诘经》啊(上师笑,众笑)!本来刚才有点累,我都想今天可能没办法讲课了……哦,今天还有翻译是吧?我是不是讲得太快了?(上师笑,众笑)没事。

以前,我做法王的同步翻译时,因为法王语速特别快,我都感觉喘不过气来。往往法王已经讲了很多内容,我才说一、两句,然后又接着说一、两句,根本无法跟上法王的速度。我大概是从99年开始到法王圆寂之前做的同步翻译吧,这期间,法王常常身体欠佳,故每次讲课的时间比较短。我们就想,如果从87年开始就一直进行同步翻译,该多好啊!

所以,希望现在听同步翻译的人能坚持听课。无论做任何事情,都应该抱有持之以恒的态度。我们现在的发愿是,用不同语言去利益不同国家、不同文化的众生,故也会安排不同语言的讲考。昨天讲考的时候,有的用英语,有的用法语来讲,我看到下面的听众,虽然从表情上观察是听不懂的,但大家仍然很好奇,一直专心谛听(上师模仿,众大笑),比听到能懂的语言还要认真(众笑)。这也是一种享受,对吧(众笑)?众生欢喜,佛欢喜;佛欢喜,就能获得证悟。

住佛威仪,心大如海;

维摩诘居士住于诸佛的威仪之中,包括行住坐卧在内的所有威仪,都如理如法。虽然他是居士的身份,不受出家比丘二百五十条戒律的约束,但作为在家居士,他的行为和威仪也应具足庄严。

就像佛经里面常讲到的,威仪应像大象、牛王一样,包括走路时,恒时垂视一木轭许的地方等等。作为在家身分,保持威仪也大有必要。如果一个人经常蹦蹦跳跳、嘻嘻哈哈,显现上就不太庄严。

我不是指现在不能笑啊,笑一笑,可以驱赶肺部的一些疾病,还是很不错的。当然,要是病毒飞到空气中,又被其他健康人吸进去……(上师笑,众笑)开玩笑!

总之,他时常安住于佛的威仪之中。

同时,他的心犹如大海一般,无比广大、深邃,境界极其高妙,不像我们的心那样封闭狭隘,遇事斤斤计较,往往对方还一言未发,就不明原因地开始闹情绪。我们的心态好比春天的天气,风云莫测,一会儿兴高采烈,一会儿又黯然神伤。而且,不知是由于前世的业力还是今生的其他外缘,常常毫无来由地,痛苦自然而然就产生了,这样其实不太好。所以,我们的心应当如大海一般,广袤包容。当然,如前几天所讲,虽说心胸应该宽广,但在戒律和誓言方面,仍当谨慎保守。

鸠摩罗什曾宣说过大海的三个功德:第一,深广无边;第二,清净不染,因为大海中没有尸体等污秽之物,非常清净;第三,具足丰富的奇珍异宝。僧肇大师也宣讲过大海的五种功德,但我对比了一下,基本上也都含摄于鸠摩罗什的描述中。

其实,如果一个人具有真修实证,心必定既有广度又有深度,或者说深广无边;同时,心也会清净不染,因为烦恼本自虚假,在他的心中连烦恼的名称也无法安立。而且,心本来就自然具足无数像珍宝一般的如来果法方面的各种功德。所以,用大海来比喻我们的心,完全是恰如其分的。

维摩诘居士具足佛的威仪,心如大海。对凡夫修行者而言,要想与他一样,行为如理如法,除了利益众生以外心无旁骛,也许难如登天。但我们的行为仍需尽量往好的方面去改进,心境也要通过闻思而逐渐有所改善,从原来的阴晴不定、锱铢必较,经常和家人吵吵闹闹,给自他造成大量痛苦,转变为对诸多境遇都云淡风轻,不再烦恼纠结、伤心绝望的状态。

尤其是作为一名佛教徒,内心应保持舒展,时常处于法乐之中。就像很多高僧大德,虽然显现上他们也会经历一些身体的疾病和世间的痛苦,但在众生面前,依然显得相当和蔼可亲、快乐自在、法喜充满,令与之见闻接触者,自然而然获得一种难以言说的加持,这非常重要。

诸佛咨嗟;

维摩诘居士的功德的确与众不同:首先,他具有一般在家人根本不具备的殊胜功德;其次,他具有随顺众生的功德,这个功德一般人都可以具备,我们也完全做得到;第三,还有一部分不属于内心范畴的功德,这就是他的身份,这种身份自然而然受到人与天人的尊重。

在下一节课中,我们会讲到他是如何受到不同层次的众人尊重的,无论是刹帝利、婆罗门,还是其他种姓之人,无不对他恭敬有加,同时,十方诸佛也无不对他交口称赞。

其实,一个人如果行为如法,内心时常想到利益众生,那无论身份如何,也都会受到十方诸佛赞叹的。而如果一个人内心肮脏,行为恶劣,处处损人利己,那他不仅会遭到世人唾弃,十方诸佛也将严厉呵斥。

我最近看到一个以前上师如意宝在极乐法会上劝大家不要杀生的录像,录像有字幕,法王如意宝一边说话,屏幕下方就同时打出字幕,不知当时是我们还是谁制作的。录像里,法王无比慈悲地为众人宣讲杀生的过患。老人家说,在藏地,屠宰场等杀生之处都好似人间地狱,令人毛骨悚然、惊恐不安。而在城市里,每天的杀生现象也十分严重。听完法王的开示以后,我们都应该有所领悟,如果一辈子天天都在造这样的恶业,那还不如早点离开人间好一些。

有个堪布曾对我说过,一个人即使没有很好的修行,能成为出家人也是很大的福报,至少可以避免严重的杀业。的确如此。在座各位当中有一些居士和出家人经常说:“哎呀,我修行不好,我烦恼很重,这可怎么办呀?”其实就像这位堪布所讲,即使你修行可能不太好,但至少已经断掉了杀生的恶行。作为居士,你一般也不会去餐厅点杀众生,或是自己亲手杀害众生;而如果你穿着出家人的衣服,那应该更不会拿着刀子去杀牦牛。否则就太可怕了!

所以,即使我们只有这一份功德,那也是诸佛菩萨所称叹的。因为诸佛菩萨最慈悯众生,如果有众生感受痛苦、遭到杀害,诸佛菩萨也是最心痛的。所以,若一个人仅仅是断除杀生恶行,也会令诸佛菩萨欢喜。

在讲法时,我可能一会儿讲维摩诘居士的功德,一会儿又讲我们自己的功德。这样也是可以的吧,因为这样的方式比较轻松。讲法和造论是不同的,造论必须非常严格,包括做讲记也应该比较严格。不过做讲记与真正的造论还是有差别的,讲记需要随顺当时听者的一些习气和情绪。而对于讲法来说,只要没有明显的逻辑错误等问题,方式上是可以比较开放的,相对而言无需太过严谨。

(上师念藏文)这句话是大论师赞扎果目讲的,意思是说,在讲法和辩论时,言语上可以不那么确定,但造论则一定要非常严谨。所以,以这样的方式讲解,也是希望大家的相续能够在每堂课中都有所改变。因为通过对照,我们就可以知道自己与维摩诘居士相比,哪些功德具备,而哪些功德有所欠缺。而无论结论如何,我们都应当时时依照经文内容对照和分析自己。

弟子释梵世主所敬。欲度人故,以善方便,居毘耶离。

“弟子释梵世主所敬。”帝释天、梵天、世主都对维摩诘居士非常尊敬。

“欲度人故,以善方便,居毘耶离。”维摩诘居士还是愿意度化我们人类,所以他以善巧方便的方式,一直居住在广严城。

藏文当中没有“弟子”二字,还有一些《维摩诘经》的略释当中认为,这里的弟子是指声闻。不过,通过对比好几个不同译本来看,包括玄奘译本中,似乎都没有此二字,而吴支谦的译本中好像有。所以,此处的“弟子”也可能是指声闻,但也不一定,因为这部分都在讲天人。

“释梵世主所敬”,世主就是护世的意思,如四大天王等,玄奘也译为“护世”,即保护世界之意。藏文中四大天王叫(上师念藏文)。《药师经》里所讲的“十二药叉大将”也是护世。此处就是讲,帝释天、梵天、四大天王等保护世界的护世天人,都对维摩诘居士恭敬有加、欢喜赞叹。

如果维摩诘居士想住在天界,应该是没有问题的,至少肯定能得到天宫的一部分。但因为他很喜欢人类,所以就来到人间,以善巧方便度化众生。

此经后面讲了许多与“善巧方便”有关的内容。我在对照藏文《维摩诘经》时,读完之后就明白了,所谓的善巧方便就是这样的。其实,我们这里有很多居士也可以像他一样,尽管境界上难以与之比肩,但行为上仍然可以经常扮演不同角色来利益众生,手段方式不必千篇一律、一成不变。

出家人也是一样,尽管从别解脱戒的角度来说,你必须严格持戒,但按照菩萨戒的标准,则只要能够利益众生,在没有违犯佛制根本戒条的情况下,你也完全可以行持一些表面看来与别解脱戒并不相符的行为。

例如,别解脱戒中禁止一切不予取和妄语,但假如你看到了一只被猎人追杀的鹿,为了保护这只鹿的生命,你是完全可以对猎人说妄语,谎称自己并没有看到鹿,并将其保护起来的。就菩萨戒和密乘戒来说,如果你此时说实语,不对其加以保护,那就是违犯大乘菩萨戒的行为。所以,不同的戒律有不同的开遮。

后面我们也会讲到,维摩诘居士不仅能我们应该学习维摩诘居士的善巧方便,作为出家人,也需要在不同众生面前作不同显现。够与商人打成一片,也能够与国王交往甚欢。无论是政治还是经济领域,也无论是什么身份,维摩诘居士都能做到随顺机宜而巧妙智用。

我们也希望,大家在学了《维摩诘经》之后,都能够具足善巧方便,内心最好有利他及证悟空性的智慧。如果没有,至少也应当具备相似的境界。同时,行为上应当尽量圆融,不要总是很生硬地说:“我就要这样做,除此以外我什么都不会!”

以学医为例,一些护士专业的大学生,除了打针以外什么都不会,对本专业以外的技能也一窍不通。他们认为,学了自己的专业后,只要能找到工作就万事大吉,除此别无追求。如果是这样,那他们的能力一定非常有限,更谈不上什么善巧方便了。其实,即使你学的专业范围很狭窄,你也可以触类旁通,承办很多事情。

更多丰富的内容还在后面,接下来我们会讲到六波罗密多。维摩诘虽然是一位白衣居士,但无论是守持戒律、修行境界,还是在世间的方方面面,他都做得十分完美。

我也希望,佛教居士们都能像维摩诘居士一样,精神愉悦、心胸开阔,无论发任何心,做任何事,都能自在随缘。不然,有些修行人的行为的确是……怎么讲?有些道理,我常常是心里明白,却不知怎样很好地表达出来。可能是因为我在语言上并没有获得七种辩才的原因吧,表达能力有限。总之,我们都希望成为维摩诘居士那样的人,具有各种善巧方便。

此处讲到,他以此善巧方便,居住在毘耶离,也就是广严城中。

今天就讲到这里吧!

相关文章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