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位置: 首页 > 辅导 > 前行实修法FS辅导 > 正文

第35修法:其余分支苦

本文作者: 发布时间:2021/9/1 21:27

观修辅导

轮回过患讲人类的痛苦:三根本苦、八支分苦。前面讲了生老病死,接着讲怨憎会,爱别离,求不得,不欲临。《大圆满心性休息》里没有不欲临,而有五蕴炽盛苦。怨憎会和不欲临可以归纳在一类。我们每个人都生活在人间,可以讲四种支分苦都感受过,在人类当中苦多乐少。

一、怨憎会苦

从狭义来讲,如《前行》里主要是阐述财产给我们带来的过患,但广义是指所憎恶的人或事,欲其远离,反而共聚。所怨恨的敌人总是狭路相逢、冤家路窄,或者不愿意听的噩耗时时传来,或经常病魔缠身等等。

不悦意的外境经常出现,而特别希求的对境却日益远离,内心产生强烈的忧苦,这个都是轮回的本性。

《大毗婆沙论》里面讲:不可爱境,与身合时,引生众苦,故名非爱会苦。

一般不愿意见的人与我们在一起,会产生五种苦相。

1、例如会生起忧虑,不喜欢相见,在一起生忧苦;

2、害怕怨敌治罚自己、害自己;

3、害怕怨敌宣说自己的过失,散布恶言,让自己恶名远扬;

4、“苦逼迫命终怖畏”害怕自己被害,命都送去了;

5、害怕违犯正法而堕入恶趣等等。

《前行》里面主要讲财产受用给自己带来的痛苦,华智仁波切讲有一匹马就有一匹马的痛苦,有一条茶叶就有一条茶叶的痛苦,所以要过少欲知足的生活。

二、不欲临苦

在现实生活中,每个人都希望感受快乐,不愿意受苦。但是在这个世间上,十有八九不如意,即便不愿意受苦,痛苦也会自然而然的降临。

例如,不想生病,不愿意被人束缚,但业力现前时,自己想逃也逃不了。有的成了国王的臣民、富翁的奴仆、老板的员工等等,这些人都是身不由己,不愿意却必然也要受主人的控制。哪怕是只犯了微不足道的错误,也会大难临头、措手无策。甚至被带到刑场,也只好硬着头皮,一点权力都没有,这都是不愿意感受的痛苦。

三、求不得苦

愿意的却得不到,这就是求不得苦,是不欲临、怨憎会的反面。前面是不愿意见到的却往往相聚,而特别希求得到的却得不到,这是求不得苦。这个世界上人的欲望没有限度,但因为各自的职业、地位、身份、爱好等等不同,以至所求的目标也各式各样,对自己所爱悦的事物,如财产、地位、名声、美色、感情,求之而不能得,这种痛苦就是求不得苦。

《大毗婆沙论》云:求如意事,不果遂时,引生众苦,故名求不得苦。

从名字可以看出,去求但是得不到。其实要对治这种痛苦是不求则不苦,所以平时要过知足少欲的生活,或者是在因地时积累资粮。

上师在《做才是得到》里面讲:“得之,我幸,不得,我命”,万法都是因缘而生,没有种下这个因想求也求不到。

而“趋乐避苦”是人人与生俱来的天性,可是真正如愿以偿的却是寥寥无几,例如有的人为了舒适安乐而建造房屋,没想到房屋突然倒塌,自己被埋在里面,求安乐得不到却把命送上了;有的人为求得充饥果腹而享用饮食,结果却染上疾病危及生命;有的为了身体健康而服用药物,结果却发生反应反而药物中毒,很早离开人间;有的为了获取胜利、名声奔赴战场,结果却一命呜呼,客死他乡;有的人为了谋取利润而拼命经营,结果没挣到钱反而被仇人毁得倾家荡产,这都是求不得苦。

这个世界上无数人为了今生的幸福、受用,尽心尽力的辛勤劳作,但是如果没有前世的因缘福德,再努力也无济于事,到头来不但得不到,甚至解决暂时的温饱也成问题。

“君子求财,取之有道”,如理如法的求,从因地下手,《前行》中讲“精勤如山王,不及积微福”。没有积福报再怎么奔波劳碌只是一种缘,就像没有种子,再怎么浇水、阳光雨露,也不会长出苗芽来。

所以要从因地下手,多积累资粮,“精勤如山王,不如积微福”。积火星的福报,遇到殊胜的对境——上师三宝,积少量的福报也会得到很大的果报。

对治求不得苦的方法:

1、不求,作为修行人过少欲知足的生活。

2、如理如法的求,从因地下手,种了这个因,不求自得。

对治不欲临苦、怨憎会苦的方法:

懂得万法都是因缘生的,往昔造了这个恶因,现在不愿感受这个痛苦也会面临,需要修消业想或修自他相换、修菩提心。

或者有因果正见知道自己往昔造了这个因必定会感这个果,也是要过少欲知足的生活,对这些不要太执著。

然后尽量断恶行善,忏悔往昔的罪业,不想感受的痛苦才可以消掉。

生活当中十有八九不如意,就是求不得苦,我们在这个世界上奔波劳累,求名、求利、求财、求感情、求美色,但经常求不到,生活中大部分都是求不得苦。

四、爱别离苦

我们看的一些感人哭片,让人流泪的主要是爱别离苦,就是指所亲爱的人以某种因缘互相别离,不得共处,由此产生极大的苦楚。

就像《大毗婆沙论》中讲:诸可爱境,远离身时,引生众苦,故名爱别离苦。

这种爱是一种狭义的爱,例如父母对孩子、亲人或者男女之间的感情,世间非常的多。特别是我们汉地,很多年轻人对感情特别执著,甚至为感情自杀,这种情况都有。

“爱不重,不生娑婆”,欲界众生对感情特别的执著。流转在世间的一切众生都是对自己的亲友等自方爱恋有加,对怨敌等他方恨之入骨,堕入亲戚、朋友、眷属的情网当中,结果为了他们而受尽苦难。有的是因为某种因缘暂时别离,有的因死亡而分离,其实亲友之间暂时的相聚都是无常离别的本性。

所以因缘聚合时要好好珍惜,但是不要过分贪执。往往我们跟相爱的人在一起时特别的执著、贪执,一旦分离的时候苦也特别重,这也是一种坏苦。很多人不明白这个道理,他们对亲人特别执著,一旦亲人离开人世或流离失所、沦落他乡,或被怨敌逼得走投无路,自己甚至比他本人还痛苦。

那么怎么对治爱别离苦呢?

1、要知道无常的本性,合久必分、聚际必散,不要太执著,不要太贪爱;

2、要知道亲与怨是不定的,《前行》讲记里讲,这辈子没有他就活不下去的,往往前辈子是怨敌今生来讨债的;

3、 要懂得生生世世的因果规律,随缘,“夫妻无常犹如集市客,切莫恶语争吵当热瓦。”当因缘聚合时好好珍惜,“大限来时各自飞”,最后各自要分离的时候不会很后悔;

4、从小爱转为大爱,把亲人之间的贪执转为大爱,就像佛菩萨的慈悲之爱,对一切众生平等的慈悲,那么也不会受这种折磨。

五、近取蕴苦

《大圆满心性休息》讲的是五蕴炽盛苦,这是轮回的根本。有漏的五蕴是由“我执”产生烦恼而造业所形成的,它们是痛苦的来源,痛苦的所依和痛苦的处所,完全是苦的本性。

《瑜伽师地论》里面讲,近取五蕴是众苦的容器,以此取代了无量的烦恼种子和业种子,为生老病死的苦器,并且也是苦苦器、坏苦器、行苦器。

打个比方,身上扎一个刺,刺痛的所依就是有了这个身体,才有扎刺才有感受痛苦,所以说色蕴是痛苦之处,有了依靠处就会感受痛苦;然后知道痛苦的心,感受有苦受、乐受、舍受,这种受蕴就是苦器,就像容器一样的,有了它才能接受痛苦;刺痛的感觉延续下去,也就是产生分别妄念,刺痛是不是像针一样刺痛呀,生起分别妄想就是想蕴;再次刺痛,就是行蕴,一种迁流、造作,再次延续这个刺痛就是行蕴;觉知刺痛的相就是识蕴。

所以色蕴就是苦处,受蕴就是苦器,想蕴是苦的所依,再次刺痛为行蕴,识蕴是觉知痛的相,行蕴和识蕴是作者与知觉者,是痛苦的来源,世界上一切痛苦都是因为痛苦的根——有漏的五蕴。五蕴炽盛,就是依靠五蕴诸苦炽盛。

若断除这些痛苦,爱别离苦、不欲临苦、求不得苦里讲了一些基本的对治方法,但若从根本上断除,唯一就是希求解脱,对轮回生起出离心,闻思修成佛果,转凡成圣,断除分段的生死。

所以了知即使在三善趣也不离痛苦的本性,从而真正的希求解脱,从根本上解除这些痛苦而精进的修持佛法。

后行:回向善根

第35修法 终



法师带观修

观修内容分七:

一、怨憎会苦

二、不欲临苦

三、爱别离苦

四、求不得苦

五、近取蕴苦

六、鞭策为断除痛苦而精进修行

七、后行:回向善根

 

正行:

观想除了生、老、病、死的痛苦之外,人类还有其余几种分支苦:

一、怨憎会苦:

遇到不喜欢的人,出现所担忧的损害,不愿意中遭受痛苦和不幸,让自己内心苦恼万分。一般不愿意见的人与我们在一起,会产生五种苦相。

例如:

1、会生起忧虑,不喜欢相见,在一起生忧苦;

2、害怕怨敌治罚自己、害自己;

3、害怕怨敌宣说自己的过失,散布恶言,让自己恶名远扬;

4、“苦逼迫命终怖畏”害怕自己被害,命都送去了;

5、害怕违犯正法而堕入恶趣等等。

二、不欲临苦:

在现实生活中,每个人都希望感受快乐,不愿意受苦。但是在这个世间上,十有八九不如意,即便不愿意受苦,痛苦也自然而然的降临。

例如,不想生病,不愿意被人束缚,但业力现前时,自己想逃也逃不了。有的成了国王的臣民、富翁的奴仆、老板的员工等等,这些人都是身不由己,不愿意却必然也要受主人的控制。哪怕是只犯了微不足道的错误,也会大难临头、措手无策。被带到刑场,也只好硬着头皮,一点权力都没有,这都是不愿意感受的痛苦。

对治不欲临苦、怨憎会苦的方法:

懂得万法都是因缘生的,往昔造了这个恶因,现在不愿感受这个痛苦也会面临,需要修消业想或修自他相换、修菩提心,或者有因果正见知道自己往昔造了这个因必定会感这个果,也是要过少欲知足的生活,对这些不要太执著。尽量断恶行善,忏悔往昔的罪业,不想感受的痛苦才可以消掉。

三、爱别离苦:

亲朋好友死去或远离,一想起他(她)的音容笑貌、往昔的美好回忆,便悲伤难过不已。

流转在世间的一切众生都是对自己的亲友等自方爱恋有加,对怨敌等他方恨之入骨,堕入亲戚、朋友、眷属的情网当中,结果为了他们而受尽苦难。有的是因为某种因缘暂时别离,有的因死亡而分离,其实亲友之间暂时的相聚都是无常离别的本性。所以因缘聚合时要好好珍惜,但是不要过分贪执。

往往我们跟相爱的人在一起时特别的执著、贪执,一旦分离的时候苦也特别重,这也是一种坏苦。很多人不明白这个道理,他们对亲人特别执著,一旦亲人离开人世或流离失所、沦落他乡,或被怨敌逼得走投无路,自己甚至比他本人还痛苦。

那么怎么对治爱别离苦呢?要知道无常的本性,合久必分、聚际必散,不要太执著,不要太贪爱;再者要知道亲与怨是不定的,《前行》讲记里讲,这辈子没有他就活不下去的,往往前辈子是怨敌今生来讨债的;再者要懂得生生世世的因果规律,随缘而转,“夫妻无常犹如集市客,切莫恶语争吵当热瓦。”

当因缘聚合时好好珍惜,最后各自要分离的时候不会很后悔;再者从小爱转为大爱,把亲人之间的贪执转为大爱,就像佛菩萨的慈悲之爱,对一切众生平等的慈悲,那么也不会受这种折磨。

四、求不得苦:

对于美好的事物,名声、地位、财富等合意的对境,始终都得不到。

比如,有些人想变得漂亮,结果却事与愿违;有些人希望很有钱,但财运总是擦肩而过;有些人拼命追求智慧,最后不但不成功,反而笨得不行,天天都打自己的脑袋……这些都叫求不得苦。万法都是因缘而生,没有种下这个因想求也求不到。

而“趋乐避苦”是人人与生俱来的天性,可是真正如愿以偿的却是寥寥无几,有的人为了舒适安乐而建造房屋,没想到房屋突然倒塌,自己被埋在里面,求安乐得不到却把命送上了;有的人为求得充饥果腹而享用饮食,结果却染上疾病危及生命;有的为了身体健康而服用药物,结果却发生反应反而药物中毒,很早离开人间;

有的为了获取胜利、名声奔赴战场,结果却一命呜呼,客死他乡;有的人为了谋取利润而拼命经营,结果没挣到钱反而被仇人毁得倾家荡产,这都是求不到苦。

这个世界上无数人为了今生的幸福、受用,尽心尽力的辛勤劳作,如果没有前世的因缘福德,再努力也无济于事,到头来不但得不到,甚至解决暂时的温饱也成问题。

“君子求财,取之有道”如理如法的求,从因地下手,《前行》中讲“精勤如山王,不及积微福。”没有积福报再怎么奔波劳碌只是一种缘,就像没有种子,再怎么浇水、阳光雨露,也不会长出苗芽来。所以要从因地下手,多积累资粮,“精勤如山王,不如积微福。”积火星的福报,遇到殊胜的对境——上师三宝,少量的福报也会得到很大的果报。

对治求不得苦的方法:

1、不求,作为修行人过少欲知足的生活。

2、如理如法的求,从因地下手,种了这个因,不求自得。

五、近取蕴苦:

色、受、想、行、识这五蕴,实际上是痛苦的来源、痛苦的所依、痛苦的处所,它完全是苦之本性。

例如,身上扎一个刺,刺痛的所依为“色蕴”;知道痛苦之心为“受蕴”;刺痛的感觉延续下去为“想蕴”;再次刺痛为“行蕴”;知觉刺痛之相为“识蕴”。有了这样的五蕴,世间上的一切痛苦,都会以整体性的方式由自己领受。

所以色蕴就是苦处,受蕴就是苦器,想蕴是苦的所依,再次刺痛为行蕴,识蕴是觉知痛的相,行蕴和识蕴是作者与知觉者,是痛苦的来源,世界上一切痛苦都是因为痛苦的根——有漏的五蕴。五蕴炽盛,就是依靠五蕴诸苦炽盛。

六、鞭策为断除痛苦而精进修行:

因此,为了断除此等痛苦,我必须获得无漏之圣者智慧。了知即使在三善趣也不离痛苦的本性,对轮回生起出离心,从而真正的希求解脱,从根本上解除这些痛苦而精进的修持佛法。

后行:回向善根

第35修法 终

传承及辅导PPT

 

相关文章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