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法等性本基法界中,自现圆满三身游舞力,
离障本来怙主龙钦巴,祈请无垢光尊常护我。
为度化一切众生,请大家发无上的菩提心!
发了菩提心之后,我们继续宣讲全知无垢光尊者所造的《大圆满心性休息大车疏》。
《三大休息》中,《心性休息》圆满地宣讲了从凡夫人初修“暇满难得”一直到大圆满间的殊胜修法;《禅定休息》主要宣讲三种乐明无念的正行修法;《虚幻休息》主要通过幻化八喻来抉择世间共称的万法如梦如幻和胜义谛中万法大圆满的道理。
本论对从“暇满难得”开始调心,到生起菩提心、乃至于生圆次第和大圆满境界的道次第进行了圆满地宣讲。上师仁波切也再再教诫座下的弟子,对于本论必须生起非常强烈的信心,一定要按照《三处三善引导文》里面的一百四十一个引导进行实修,逐步修习逐渐调伏,最忌讳盲修瞎炼。对于广大的理论方面,可以从《大车疏》中了解,而真正闭关实修就要按照《三处三善引导文》的内容,一步步对初善、中善和后善的引导进行次第抉择和修持,这非常有必要。《三处三善引导文》从最初的翻译、宣讲的缘起和加持力来讲,与其他的法绝不共同,这也是大恩上师的亲口教言。所以,这样的实修法和我们非常有缘份,也具有不共的加持力。
本论分为十三个科判,现在正在讲第一个“暇满难得”。暇满难得是共同乘的修法,任何乘的众生只要想获得解脱,就一定要修持此法。共同乘指小乘、菩萨乘和密乘都要修持的修法。从暇满难得到业因果的四种厌世心修法,是一切欲解脱者的必修之道。除了因为前世因缘成熟,相续中已经具备了圆满的出离心;或者因为具有出离心的种子,通过其他因缘一触即发而生起厌离心的情况之外,不具备利根和特殊因缘的普通众生必须要通过从暇满难得到业因果这四种厌世心修法的方式来逐渐调服自心。
佛法是调心的法,除此以外的其他法都是外观的法。内观的法称为内道法,外观的法称为外道法。佛法是内观、真实调心的法,所以暇满难得等的教授都是为了调伏我们的内心而进行安立和宣讲的。在听闻、思考或者修行的时候,我们应该把法义往自己的相续中去观察,这才可以真实地获得佛法的殊胜加持。否则,只是好高骛远地要修持大圆满或者大中观,但是如果没有调心的基础,没有生起坚固、强烈的厌离心或出离心的话,大圆满或大中观的修法修持一段时间之后,肯定会从根本上失败的。所以,很多修行教言一而再、再而三地教诫“看破今生”或者厌世心、出离心的修法,生怕我们因为错过或小看了这样的基础法,一开始就去高攀大法,最后反而欲速则不达、一无所成。所以,在听闻了这么多的教言之后,大家都应该知道出离心等加行修法的重要性,都要用很殷重的心来观察学习。
丙三、劝勉勤于正法:
在已经获得暇满人身的时候,应该以最大的精进来修持正法。
这些都是全知无垢光尊者的肺腑之言。如果尊者如今坐在法座上给我们宣讲《心性休息》的话,除了这些教授之外也没有其他的了。无垢光尊者内心中的想法、意趣或者对于后世弟子们的劝诫,已经全部写在了他老人家的论典中。所以,我们看到这些文字就相当于看到尊者正坐在法座上给我们宣讲殊胜的教言一样,应该生起殷重之心。上师仁波切也讲过,对于无垢光尊者教言的一字一句都不要轻舍。以前我看过敦珠法王的《藏密佛教史》,里面对无垢光尊者、荣素班智达的论著非常赞叹。特别提到无垢光尊者的教法非常殊胜,连一个颂词都不能隐没,因为这些教言全部是从殊胜智慧中流露出来、具有无比加持力的金刚句,所以,如果我们能够学习一个颂词,乃至于能够将这部论典的颂词全部背诵的话,绝对可以得到无垢光尊者的加持、和尊者结上最殊胜的缘分。发心背诵的道友们应该知道这些殊胜的功德,从而精进地背诵。
今生若未修持正法,则很难有从深不见底的轮回中得解脱之时机,
今生当中如果没有修持正法的话,以后就很难有从深不见底的轮回中解脱的时机了。目前正是修法的时机,如果这时放逸、散乱了,今生短暂的舒服过后,后世等待我们的是什么呢?就是深不见底的轮回。在放逸散乱的过程中,因为随顺了贪嗔痴、随顺我们内心中固有的习气,自己的身体可能会感觉很舒服,心也很舒服。但是无垢光尊者说,如果今生没有去吃苦修法的话,以后就很难有从深不见底的轮回当中解脱的时机了。
因此劝勉诸位诚心精勤修持正法。
因此,劝勉后学和对尊者有信心的传承弟子,应该在如今有机会的时候诚心精进修持正法。
故今具有自在时,以随善道之缘起,
当依无尽善二资,超越三有之城邑。
“故今具有自在时”,在座的所有道友已经拥有了暇满人身,具有自在。“故今”指现在,说明这个教言是针对在座的人,并不是给已经堕入地狱、恶鬼道、旁生道的众生宣讲的,因为他们已经失去了修法的机缘。“自在”包括身、心两种,虽然彻底的身心自在是圣者的境界,但观待于恶趣众生或者世间上的无暇众生来讲,我们的身体也是自由自在的。每一位坐在道场、经堂中的道友,没有遭到任何人逼迫我们不要听闻、不要修法,所以身体是自在的;同时,我们不需要思考争名夺利等无有意义的世间琐事,还有上师讲解、辅导员辅导、讨论、背诵等外在的顺缘,使我们的心能够自由自在地趣入佛法。所以我们的身心都是自由自在的,尤其在修学佛法方面有极大的自在。
“以随善道之缘起”,应该跟随善道的缘起。对于“善道的缘起”可以从两方面来理解。一方面,我们要修学佛法的善道一定要具备因缘。现在是不是具备呢?内、外的善道因缘都是具备的,内在因缘指苏醒了欲解脱的种姓,对法义有追求之心;外在因缘指殊胜的道场、善知识、善友,以及他们的鞭策和鼓励。在内外因缘都具备的条件下,我们不要抛弃、背弃,应该随顺这种修持善道的缘起而精进。另一方面,世间规律中恶业有恶道的缘起,善业有善道的缘起。如果随顺恶道、庸俗的缘起,我们就会堕恶趣或是在轮回中无法解脱。
从解脱道究竟的层面来讲,善道的缘起可以分为二种,一是随顺于大悲,一是随顺于智慧。如果随顺于大悲,经常修持大悲心,圆满时就可以获得佛陀的色身;如果随顺于正道中的空性智慧,圆满时就可以获得佛陀的法身。这在善道中是绝对不虚耗的正因和正果之间的关系,所以我们应该随顺善道的缘起。这里主要教导我们如何正作意,怎样修持一切佛法当中的精华——大悲心和智慧。如果从不究竟的层面来看,善道的缘起可以分为随解脱分、随福德分、随小乘声闻缘觉等作意的……跟随什么样的缘起就会得到什么样的果位。
如今我们要随顺什么样的缘起呢?“当依无尽善二资”,“善”是简别于恶,应该依靠无尽的福德和智慧两种资粮。无垢光尊者教导我们,在无有穷尽的善法中应该依靠福德和智慧两种资粮,不可偏费、不可以堕于一边。有很多的修行者因为没有善知识的引导,往往会堕于一边:或者堕于智慧边,对于空性、大圆满等非常高深的教法愿意修持,而对于世俗的布施、持戒、安忍或念咒、礼佛、转绕等福德资粮不是很重视;或者对于布施、持戒、安忍或顶礼等福德资粮比较看重,但是对于闻思修中观或大圆满等殊胜智慧没有兴趣,也就是说没办法双运。
不过,作为法王如意宝道场的修行人是绝对不会堕于二边的,只要是比较正常、没有出大问题的修行者,在这个道场中一定都是福德和智慧两种资粮双运而修。这来自于法王如意宝的传统,法王如意宝在教导弟子修菩提道的时候,一直强调二资双运而修持。一方面再再提倡听闻、思考、修行、辩论、打坐、修空性等智慧资粮,比如从建立佛学院到最后示现涅槃期间,法王如意宝一直在讲经说法,将智慧安置在弟子的相续中;同时,也非常注重福德资粮,比如提倡念咒、使用转经轮、供灯、供水等,比如法王自己出钱每天供养几千元的供品,这些都是有目共睹的。因为法王如意宝、堪布仁波切是这样的传统,所以弟子的相续中,几乎都知道福德和智慧两种资粮是不可偏费的。如果真正能够二资双运而修持的话,就可以很迅速的圆满二种资粮。
“无尽”两个字是很关健的。不要以为我们的资粮已经够了,实际上菩萨果、佛果是一切福德、智慧的大宝藏,如果两种资粮薄弱的话,根本不堪忍生起这样的果位。这里一方面教导我们要发起积累无量无尽资粮的决心,另一方面平时对于一个小善法都不要放弃,要尽量去行持。同时也必须有善巧方便,比如用菩提心摄受、通过《普贤行愿品》所讲的观想方式去实行、通过三轮体空的方法来摄受等等,这些都是能够在短时间中圆满无尽资粮的殊胜方便。
“超越三有之城邑”,通过以上方法,可以踏平、超越整个轮回的大城,超越之后才可以真正获得解脱。
无垢光尊者教导我们要在具有自在的时候努力修持,尽快获得解脱。否则,一旦堕落恶趣的话,就会像前面颂词所讲的那样根本无有任何修法的机会了。
未被老衰死亡所缚、所作所为自由自在之时,应当趋入解脱道。
在座的有年轻人、靠近老年的人、在事业钱财等方面比较衰败的人,但没有一个人已经被死亡所缚。当我们在黄金时期、自由自在的时候,应当趣入解脱道,通过闻思修的次第进入解脱道的修持。
如果尽可能行善,则必定摆脱轮回。
这是一种无欺的缘起规律。作恶肯定会流转轮回,按照佛法的殊胜窍诀去行持随解脱分的善法是必定会摆脱轮回的。本论从暇满难得开始教导我们生起出离心,通过以出离心摄持来行持善法,最后必定会摆脱轮回。
《广大游舞经》云:“诸比丘,无老衰死、生活安乐、自由自在时,欲解脱者当勤积福慧资粮,汝等将弃离三有城,阻断恶趣门,登上善趣阶梯,获得解脱果位。”
佛陀在经典中这样教导诸比丘:在无老衰死现前、一切生活都比较安乐、自由自在的时候,欲解脱的人应该精进积累福德和智慧两种资粮。通过观察,我们这些条件都具备,一方面因为上师和僧众的恩德,我们不需要通过自力去种田或者去寻找修法的资具,这些可以无勤地获得;另一方面也拥有自由自在的生活。这时想要解脱的人就应该抓紧机会勤积福慧资粮。相反,如果在这时造很多恶业的话,就浪费了暇满人生。
这样修持的话,一切众生或比丘将弃离三有的城邑,根本不可能堕于恶趣中,并通过自己的根性、种姓、意乐和发心,最终可以获得小乘或大乘的殊胜果位。
丙四、今当精进之理:
现在应该好好精进。
拥有知晓修持利乐之法的暇满人身,并且已承蒙善知识摄受,此时应当渡过茫茫无边、恐怖可怕的轮回大海。
我们现在拥有了能够修持利乐之法的暇满人身,而且具有无比强烈悲心的善知识强行想要将我们安置在解脱果位,所以我们应当通过一切方便渡过茫茫无边、恐怖可怕的轮回大海。
有时我们发不起精进心,或者生起抵触、逆反的心理,这都是不如理的作意,是内魔现前的征兆。魔障碍我们接受善知识的悲心和智慧,把我们推向轮回或恶趣的方向。轮回大海到底是不是茫茫无边、恐怖可怕呢?绝对是这样的,第三品中作了详细介绍。所以我们应该在最快的速度中脱离。
获宝舟时若未渡,无边轮回此大海,
永久于惑苦涛中,受逼迫时我何行?
如果获得宝舟时没有渡过大海,以后就会永久或长时间地在轮回大海的波涛中沉没,被业惑或痛苦的波涛逼迫的时候,我该怎么办呢?同样的道理,暇满人身就是能够渡过无边轮回大海的殊胜宝舟,既然现在已经真实拥有了暇满人身,就应该善巧地使用宝舟尽快到达解脱的彼岸。“惑”是生起“苦”的因,“苦”是“惑”的果,无论从因还是果两方面来讲,都没办法摆脱。
有人可能会想:无论暇满再怎么难得,我们都已经得到了,宣讲还有什么用呢?无垢光尊者和其他大德都再再提醒我们,暇满人身虽然得到了,但是要使用。否则,寿命无常马上就会来,来了之后这样的人身就再没有实际用处,白白空耗了。所以,拥有人身时一定要精进,一定要善巧地使用这样的机会来渡过轮回的大海。反复提醒我们的目的,就是要把这样的理念、修法深深扎在我们心坎深处,这样我们内心才会真正生起想修法的念头。现在我们有时候有一点,有时候完全没有,就说明想修法的念头根本不强,这是很危险的。如果自己对于正法没有意乐,那肯定对世间法的意乐就比较强,这是非常危险的一种状态。所以大德们再再教导:目前我们处在一种非常危险的状态中,一定要再再发起求道的意乐,再再坚固自己的道心。
例如在大海上,自己拥有顺缘的大船时必须渡过大海。同样,我们应当依靠所得的人身宝舟越过无边无际、恐怖难忍的轮回大海。
在大海上已经遇到顺缘的大船时,就应该及时渡过大海。同样的道理,我们已经获得了真实的暇满人身时,就应该善巧使用人身精进修法,以期渡过轮回大海。
因为长久沉溺在生老病死的漩涡中无有堪忍的时机。
如果不渡过,就会长久沉溺在生老病死的漩涡当中,根本没有堪忍、解脱的时机了。
寂天菩萨于《入行论》中说:“依此人身筏,能渡大苦海,此筏难复得,愚者勿贪眠。”
寂天菩萨在殊胜的修菩提心教授《入行论》中也讲过:依靠暇满人身的宝船,就能够渡过轮回的大苦海。这样的宝船、宝筏如果失去之后,是难以再次得到的,所以愚者应该知道这个道理,不要再贪睡了。贪睡也好忙于世间琐事也好,都是以后得不到暇满人身的因缘。如果在贪睡、贪眠、世间八法或欲乐中浪费大部分光阴的话,就没办法再次获得人身了,所以有智慧的人应该精进修持。没有智慧还经常喜欢贪睡的话,就应该多思考暇满难得的道理,然后尽量精进起来。
丙五、暇满难得之理:
故速披上精进甲,为除心与心所染,
踏上净智光明道,菩提道中不间断。
“故速披上精进甲”,暇满是非常难得的,得到之后就应该迅速地在最短暂的时间中披上精进铠甲迅速地修法。“精进甲”是比喻,好像我们披上铠甲之后就不会畏惧刀剑一样,我们发起精进之后就不再惧怕痛苦或懈怠等违品了,所以一切修行人必须要精进,如果不精进,根本没办法获得功德。
“为除心与心所染”,为了消除心与心所的染污。实际上一切轮回就包含在心心所当中,心心所就代表轮回。如果我们内心中有心和心所的染污,就没办法获得解脱,如果去掉了心心所的二取染污,就可以获得解脱道。心心所是无明、染污的自性,如果没有遣除心心所的垢染,就没有办法真正打破无明。
“踏上净智光明道”,踏上清净智慧所摄的光明菩提道。心心所和净智二者是相违的,如果有精进的智慧就不会有心心所,有心心所就不会有清净智慧。我们一方面要去除心心所,一方面要生起清净的智慧。如果生起了清净的智慧,这就是光明的佛法之道。
“菩提道中不间断”,从这时开始,就不会在成佛的道中有间断。这里教诫我们要通过暇满难得慢慢地去除染污获得解脱。
何时尽除了心与心所之污秽,内心便会现出心性光明智慧,
什么时候我们通过殊胜的修法,已经遣除心和心所的污秽时,内心中就会现出心性光明智。心心所是不是一概是恶法呢?不能这样讲。心心所是一种无明的状态,这种状态和真正的等觉、法性是矛盾的。只不过对于初学者来讲,有恶的心心所和善的心心所,也就是平时我们讲的非理作意和如理作意。当我们还没有办法将心心所真正净除、融入法界的时候,就要使用一切善巧方便将它转为善性、逐渐遣除恶性,也就是经常生起如理作意、去除非理作意,经常发起信心、悲心等出离心,去除贪、嗔、痴、嫉妒、骄傲、邪见、耽著轮回或世间八法等恶劣的心心所。也就是说,必须要通过善的心心所来对治恶的心心所。但是从究竟的角度来讲,不管信心、悲心、如理作意还是非理作意,实际上都不是法界本性、心的本性。要证悟殊胜法界的话,必须将善的心心所和恶的心心所同等去除,这样才可以真实得到解脱的果位。从究竟层面讲,心心所是污秽法、客尘法,是无明的自性,所以去除心心所之后内心就会现出心性光明智慧。
如是串习而行持即是所谓的菩提道。
像这样不断的串习修持就是所谓的修持菩提道。
我们应当夜以继日毫不间断地精进实修,
无垢光尊者教导我们应该夜以继日、毫不间断地精进修持。对于初学者来讲,多数是做不到夜以继日、毫不间断的。这是不是就违背了尊者的教诫呢?尊者这里是讲的最高标准,但是对于初学者而言,即使做不到,也要尽量在内心中发起精进,以自己最大的心力和精进开始修持佛法。
舍弃睡眠懈怠。
在最精进的时候,大修行者都是彻底舍弃睡眠懈怠的。对于初学者来讲,要舍弃多余的睡眠,尽量减少睡眠和懈怠来精进修法。不能一看到无垢光尊者的教言,也不观察自己是不是初学者,马上开始不睡觉、不吃饭,两三天之后就不行了,马上又恢复到了以前的状态,这样对于修习菩提道、修持佛法也可能产生厌烦心,这是不合理的做法。所以,初学者有初学者的引导次第,修习有成者有另外的标准,这方面也必须要辨别。否则,初学者的心有时候变化得快,不精进的时候好几天都根本不念一句心咒,一精进的时候就三天三夜不睡觉,这样的两个极端都要抛弃,要安住于中道而修持才有可能真正获得功德。
《五次第论》云:“息灭心心所,一切戏论时,无念光明智,无中边显现。”
《五次第论》是由龙树菩萨所造。这个教证主要讲,如果将一切心和心所的戏论息灭之后,无中无边的无念光明智就会显现。中也好边也好都是戏论,有时我们认为把边执去掉后应该取中道,其实这也只不过是词句上的讲法而已,如果没有边执的话,中道也不可能执取。如果打破了边执而执著中道,这也是佛陀所呵斥的,也没办法真正离开戏论之作。所以,无中无边才是真正的无念光明智。
此处所说的心是指存在于三界所依身体上的增益分别,心所是随后之伺察,
这里无垢光尊者对于心心所二者之间的差别做了介绍。所谓的心是什么呢?就是存在于三界所依的身体上面的一种增益分别。我们是属于欲界的身体,其他众生还有色界、无色界的身体。心所就是在生起了增益分别之后的一种伺察念。有时心也叫心王,像国王一样,心所像眷属一样,心所跟随心王而生起。
它们是障蔽真如的垢染,
为什么心心所是障蔽真如的垢染呢?因为一个是增益分别的自性,一个是随后伺察念的自性,而无分别智慧真如是要离开增益分别和伺察。增益分别和伺察是戏论的境界、无明的状态,如果处在这样的状态中是无法现前无分别智慧的。
因此净除心与心所后便会现前无分别智慧。
所以,净除心心所之后才是真正的真如无分别智慧。
如果有能缘所缘、能观所观,这还是世俗的心心所的修法而已,只不过通过这些殊胜的修法能够逐渐寂灭自己内心当中粗大的分别念,最终可以现证无分别智慧。
《二谛论》云:“心与心所乃三界,增益分别伺察意。”
心或心王就是三界的增益分别,心所就是三界的伺察意。下面开始解释心和心所二者之间的具体差别。
也就是说,最初见到外境时所说的“这个”现见缘总相之分别念是心,
什么是心呢?最初见到外境时,现见了缘总相的分别念,内心中生起了“这是瓶子”的概念时,这样的分别心就是心或者心王。
如第一刹那以心了知而说这是青莲花,
比如第一刹那了知这个是青莲花,这是心的状态。
尔后缘事物别相是心所之伺察,如分辨青莲花的蓝色、圆形、花心、花蕊等。
再开始缘事物差别的时候,就是心所的伺察了。首先知道青莲花,这是心或心王;然后再开始分别青莲花是蓝色的、圆形的、花心、花蕊、花瓣的数量、花蕊的形状等,缘它的别相的时候就成了心所。
比如,看到了红柱子,当我们对它的整体进行观察时,是心的状态;进一步观察柱子上有条裂纹,因为裂纹是柱子的别相,所以在辨别时就是心所。又比如,我们缘一个人的整体认为他是张三,这是心,然后他的皮肤是白色的、眼睛怎么样……这就成了心所。总的来讲,缘总相是心,缘别相就是心所。
《辨中边论》云:“见总义为心,彼差别心所。”
《辨中边论》中,弥勒菩萨也定义见总义的是心,见差别相的是心所。
又如《俱舍论》云:“分别伺察粗细性。”
心和心所二者具有什么自性呢?粗大细微。增益分别的心是粗相的,伺察的心所是细相的。所以,缘粗相的总体是心,缘细微差别别相的是心所。
如是分别心与伺察之心所的一切名言习气于佛地将灭尽无余。
粗大分别的心也好,细微伺察的心所也好,一切名言的习气在成佛时将灭尽无余。在成佛的时候灭尽无余和前面讲生起无分别智时没有心心所是不是矛盾呢?并不矛盾。一地到十地的菩萨,入定位时现前无分别智,心心所不显现,但在出定位时,因为无法安住于法界本性、真如状态的缘故,仍然会现前心心所。从这个角度讲,一方面菩萨可以灭尽心心所而现前无分别智,一方面在佛地的时候才能灭尽一切心心所,所以二者之间完全不矛盾。不分入定出定彻底灭尽一切心心所的是佛地,在菩萨地的时候入定才灭尽,出定还现前。前面讲的是可以现前真如,后面讲的是佛地的境界。
《入中论》云:“尽焚所知如干薪,诸佛法身最寂灭,尔时不生亦不灭,由心灭故唯身证。”
《入中论》中这样描述佛地:将一切能知所知、心心所犹如烈火焚尽干柴一样全部灭尽时,就现前了法身,这样的诸佛法身是最为寂灭的。在法性界中没有所证悟、所现前、所灭掉,在名言谛中可以通过色身来证知佛陀现证了法身、获得佛果的境界。
从法身来讲,因为一切不生不灭的缘故,无法了知灭掉了什么障碍、现证了什么样的智慧。怎么知道已经灭尽呢?只有从色身去安立已经证悟了殊胜的法身境界。无垢光尊者引用这个教证主要是为了说明“由心灭故”,心已经灭掉了。
也就是说,以迷乱二取为因,自证智慧被烦恼网所遮时称为心,
按照了义观点观察时,每一个众生相续中都有个别自证智慧,只不过被烦恼网遮蔽时称为心。意思是,心心所和自证智慧是有法和法性、现相和实相的关系,二者不是别别的法,也不是完全他体的法。
《辨法法性论》中说有法和法性是非一非异的关系,被烦恼遮蔽时,比如现在的起心动念就称为心或者心所;这种心和心所的本体就是个别自证智慧。所以,只要把心心所灭尽,个别自证智慧就会现前。同时要使心心所灭尽,也要缘胜义谛,也就是个别自证智慧。直接缘真如、实相心性智慧恒时安住在中观、大手印、大圆满的境界中,就是在缘个别自证的总相。越缘这种个别自证智慧,心的分别力就越弱,最后就可以通过缘个别自证智慧的修法而将心心所彻底灭尽。这是很稀有的缘起,也是很稀有的心法。
如果没有从这方面去缘,而是去修布施、持戒等善法,不是直接的近取因。所以,真正地修正行,还是要缘个别自证智慧。大中观抉择的空性、如来藏光明、大圆满正见等都是缘个别自证智慧而修持的方便。
分别伺察是不善地所摄之故。
一切心心所的分别伺察都是不善地所摄的缘故。如果有心心所,就不会现前个别自证,灭尽心心所就可以现前。狭义的“不善”指恶的琐事,广义的“不善”是指相对于法界个别自证智慧的“大善”,这里“不善地”是从广义的侧面而安立的。
一旦从彼中解脱便称为佛,虽然了知外境却无有贪执分别伺察的能取所取之故。
一旦从心心所的增益分别中解脱时就称为佛(这里指彻底解脱),这时佛陀以他的尽所有智可以了知外境,却没有耽著分别伺察的能取所取。这里的“了知”是不是能知所知呢?能知所知没有离二取,所以不能这样推理。佛陀可以了知外境,这是为了让凡夫弟子知道佛的智慧和境界而安立的名言说法。这种了知不是通过能知所知的方式,相反是通过泯灭了能知所知的智慧来达到的。
《赞心金刚经》云:“若为惑网掩,则称之为心;若离诸烦恼,则称为佛陀。”
被惑网掩盖的时候,称之为心;离开了一切烦恼的时候,就称为佛陀。
《现观庄严论》云:“胜诸有情心。”此中所说的佛地具有大心是指大智慧。
《现观庄严论》中讲,佛心是超胜一切有情的大心。虽然在词句上讲佛具有心,但心的实义指大智慧。我们以前也讲过,虽然有时佛陀的智慧也称为心,但这只不过是名称而已,实际意义是指大智慧。无垢光尊者为了让我们知道佛地没有心,首先引用了《现观庄严论》的教言,然后进一步解释说,佛所谓的大心不是无明状态的心心所或不善地所摄的烦恼法,而是指真正的大智慧。
《功德庄严经》云:“众生之心乃分别,佛陀之心大智慧,犹如纯金之山坡,说此净不净之理。”
众生的心是一种分别念,佛陀的心是大智慧。虽然都用了心的名称,但是意义完全不同。众生的心是没有现前智慧的分别念的状态,佛陀的智慧是已经泯灭了分别的大智慧。
“犹如纯金之山坡,说此净不净之理”,金山外面虽然被土石或草皮所覆盖,表面看起来是不清净的现相,但本体还是纯金的自性。同样,众生的心只不过是被不清净所覆盖的分别念状态,将不清净去掉之后,就是佛陀大智慧的清净状态。
密乘中说大心与大烦恼均为智慧性即是此理。
从实相的侧面来讲,无论大心还是大烦恼的本体都是智慧。
被无知白翳所遮的人认为成佛时心不灭,这实属愚痴之论调。
“被无知白翳所遮的人”指不了知究竟观点的人,他们认为成佛时佛陀还具备心心所,还能够分别,这是由于没有了解真正了义所感得的愚痴论调。
入定时根识前虽然显现外境,但分别伺察意已经灭尽。
佛地能不能显现外境呢?从智慧的侧面来看,可以显现。但会不会分别伺察呢?不会,因为一切分别伺察意已经灭尽。很多三转法轮的经典、论典也讲,在一地至十地间,菩萨的八种识要次第转依,全部要舍弃无明的状态而转成五智或四智的自性,所以佛地根本没有心心所的显现。
《毗奈耶经》云:“比丘,入定时起心动念虽灭,然根识前并非不现外境。
小乘入定时,虽然分别执著粗相、细相的起心动念已经灭掉,但根识前还会显现外境。
护境眷(人名),此即犹如平静池中显现影像也。”
就像没有二取波浪的平静水池可以显现影像一样,虽然没有起心动念的分别,但在根识面前可以显现不灭的外境。
《定量论》中云:
这是引用因明论典作教证。《定量论》是法称菩萨所造的七部因明论典中的一部,还包括《释量论》《定量论》《正理滴论》等。
“内识不动住,眼见诸色法,彼识即根生。”
内识不动而安住,眼根或者眼识可以取色法,这样的识从根而生。
诸根前显现外境是无有分别念的。
在诸根或诸根识面前所显现的外境无有分别念。
《定量论》云:“一切诸根识,无有分别念。”
在一切根识尤其是五根识面前,这些显现都是远离分别念的自性。
总之,以二取为因生起取境分别伺察即是所谓的心与心所,灭尽能取所取而了知外境即是智慧。
总而言之,通过能取所取为因,生起取境分别的是心,伺察是心所,如果能够灭尽能取所取或心与心所而了知外境,就是智慧的自性。
如《吉祥鬘经》云:“若以能取所取为因,于外境所起之分别念乃轮回之心;无能取所取而了知外境是解脱之智。”
《吉祥鬘经》就是《胜鬘经》,胜鬘天女有时也翻译为胜鬘夫人。由能取所取所引发的了知外境是分别念,是轮回的心。泯灭了心心所、能取所取而了知外境是解脱的智慧。这里介绍了心心所和佛地的智慧。无垢光尊者引用了很多教证来介绍心心所,看起来好像跟我们的修行无关,但是尊者论典中和修行无关的字一个也找不到。为什么宣讲心心所呢?归摄起来,就是要说明灭尽心心所才是修持佛法之道。现在我们的心心所是往外分别的状态,对善、恶、轮回、涅槃都是一种分别心,这样没办法获得究竟的解脱。
可以看出来,无垢光尊者宣讲的暇满难得,讲的非常高深,很多时候都讲到了无分别智慧的状态、讲到了三转法轮了义经典中的观点。这也是宁玛派大德造论的特色。就像讲解前行,有时候会觉得很难,为什么呢?因为里面讲了很多殊胜的密法和高超的正见,所以并不是纯粹的前行。当然,这些内容一方面是为了劝勉我们精进,一方面也能看出宁玛派的正见、修行都是特别超胜的。讲暇满难得自性时,也会讲到佛地是灭掉二取、心心所的状态,以及如何灭掉心心所才能真实地修持解脱道,我们知道这些是非常有必要的。
丙六、今若不勤则受轮回之苦:
以往昔善业力而获得人身之士,若不精勤修法,则将流转于轮回中受苦。
现在我们的暇满人身是由往昔行持善业力而获得的异熟果。如果这时不精勤修法,等到以前的善业力尽了之后,异熟果就会彻底失毁,不可能再再成熟暇满人身。因为没有修持正法的缘故,接下来将流转轮回当中受大痛苦。
今得圆满法根本,无垢珍宝之法器,
不容清凉法甘霖,受轮回苦毁自己。
如今已经拥有了修持圆满正法的根本所依—殊胜的暇满人身,它是无有垢染、清净、珍贵的法器,如果不用法器去盛纳清凉的正法甘露雨,最终就会失毁这样的人身,唯有被轮回痛苦所折磨。
拥有人身珍宝器,正值降下法雨时,如果不用法器来接纳,则唯有被轮回痛苦折磨。
如今我们已经拥有了珍宝人身,而且善知识、上师正在降下法雨,所以不能只满足于听闻,而没有去想怎样将法雨容纳到自己的相续中。虽然听闻也有功德,一历耳根永为道种,但我们不能仅仅满足于只是种下一个解脱的善根,利用好现在的人身是绝对有可能通过修持而脱离轮回的。如果只是用暇满人身去种了一个种子,很有可能来世还要堕到地狱中感受轮回的痛苦,这是很不合适的行为。
龙树菩萨的《亲友书》中引用这样一个比喻,“金宝盘除粪,斯为是大痴。”如果一个人获得了黄金或珍宝的盘子,却用它去装粪,这是大愚痴的行为。金宝盘本来可以有很多作用,比如卖掉之后可以使自己过上非常富裕的生活,但最终只是用盘子装水果或者用它去扫除粪便的话,就完全没有体现出它的价值。同样的道理,如果我们精进修行,完全体现暇满人身价值的话,一生或者可以取证普贤如来果位,或者在临终时可以面见阿弥陀佛往生极乐世界,永远从轮回中出离。但我们只满足于听闻正法或在内心中种下善根的话,这就是非常不合适的作意和行为。因此,这里再再教导我们,拥有暇满人身的时候,要尽量精进修持殊胜的正法,否则就会后悔。
《铁室传》中云:“虽已获得暇满器,然未接取法甘霖,彼为难忍狱火焚,长期为业所逼迫。”
《铁室传》是一部小乘经典,里面讲虽然获得了暇满的法器,但如果没有用法器去接纳甘露法雨,最后就会被难忍的地狱火所焚烧,长期被恶业所逼迫而没有自在。因此,已经得到暇满人身时一定要好好修持,把法义容纳到自相续中去。
我也一再强调,大家一定要在内心中去好好体会暇满难得的意义。有人觉得暇满难得的意义不用讲,看也看得懂,但如果不和自己的相续去融合,最后只会变成法油子。虽然认为暇满难得、寿命无常、业因果的道理都懂,但一个都没有去实地修持的话,自己的相续就会越来越坚硬,越来越难以调化,最后无论上师的什么教言都听不进去了,佛法的殊胜作用也无法体现。所以,一方面我们要好好听闻它的道理,一方面必须要再再地去思维、再再地将法义和自己的心去融合。一旦自己的心对暇满人身的修法或法义有所体会,就会认为这个修法是非常深的,因为它可以直接对治自己的烦恼。虽然现在我们对轮回很贪著,但当暇满难得的修法在内心中生起真实感受时,就会认为一切世间八法都没有意义,必须要修持出离心、解脱道,必须要用暇满人身去追求解脱,而不是用它去造罪、去享受。
暇满人身的修法生起之后,粗大的烦恼、作意,也就是贪、嗔、痴或耽著世间八法的念头等在刹那间就会彻底消亡。那时自己就会成为名副其实的修行人、出家人或真正能够接纳佛法法义的殊胜补特伽罗了。每一个正法的法义都很高深,以前噶当派的大德也讲过:如果没有真正去修持的话,大圆满的法也不高,密集金刚的法也不殊胜,因为没有融入相续;如果真正能够修行的话,连皈依、无常、暇满难得的法都是很殊胜的,因为真正融入相续后就能够调伏烦恼、软化相续而使我们成为真正的修行人,所以反复观修、反复感受修法是极为重要的。
丙七、暇满为诸法之依处:
暇满人身是一切殊胜正法的依靠处。
拥有闲暇之所依人身,解脱之正法也会自然获得。
我们一旦拥有了闲暇之所依的人身,一切解脱的正法都可以获得,三乘根性都可以得到解脱。也就是说,一切解脱的正法都可以通过暇满人身而全部获得,因此要精进行持。
大乐利乐云聚中,所降妙智甘露雨,
流入人身净心田,故当喜悦诚行法。
“大乐利乐云聚中,所降妙智甘露雨”,在能够令一切众生获得殊胜利乐加持的佛智中,降下了善妙智慧的甘露法雨。“大乐”指佛陀的殊胜智慧。在我们学过的《宝性论》和其他殊胜了义经论中,现空无二或觉空无二的异名就是大乐智慧。它并不是指内心中非常安乐、非常高兴的感受,因为无论是苦还是乐的感受,都是有为法、心心所法,不是殊胜的解脱之心。只有超越了痛苦和快乐的殊胜智慧,才能称为大乐。这种大乐在佛子相续中部分拥有,在佛陀相续中圆满具足,也称为佛智。“利乐”指佛陀的大乐智慧中具备使一切众生获得利益、安乐的殊胜加持和正法。“云聚”指很多云聚集在一起,表示众多的意思。“甘露雨”指甘露法雨,即佛陀通过智慧和悲心对众生宣讲的正法。因为正法可以熄灭一切众生的业惑之火,所以和甘露、大雨有相似之处:甘露有清凉、无死等自性殊胜的功德;雨可以熄灭猛火。
“流入人身净心田,故当喜悦诚行法”,如果自己相续中具备清净法器的功德,佛陀所宣讲的一切殊胜正法甘露语就会流入、融入到我们的心田中,使我们获得加持。所以,应该以非常喜悦的心、真诚地行持正法。就像世间一块整治非常好的良田,天上的雨降下来后,所有的庄稼都会生根、发芽、开花、结果一样。相反,如果相续中充满业惑烦恼或对世间八法、轮回的耽执,就不是真正的净心田。对佛法有信心、对轮回有厌离心、对众生有悲心的殊胜法器才能称为净心田。如果内心清净,佛陀所宣讲的正法自然而然可以和自己的心相应。因此,有修法时机的时候,应该精进地通过殊胜作意来遣除相续中的非理作意,使自己的心堪能接受、修行、现证法义。
佛法的甘露雨自然会流入具有暇满人身者的田地中。
对佛法有希求、相续中有出离心才能称为暇满人身。《如意宝藏论》中讲,具有暂生缘八无暇或断缘心八无暇,对世间八法有希求或相续中烦恼很粗重,就不是真正的暇满人身。所以,我们要反观内心,自己具不具备暇满的自性?虽然从十八暇满的角度来讲,已经具备,但是如果细微的方面不具足,可能并不是暇满人身,没办法真实修持解脱道。
《华严经》云:“嗟!善男子,圆满佛法甘霖亦流入具暇满人身者心田。此外,人身具无量利益功德。”
《华严经》中也这样教诫:大中观、殊胜的菩萨道或大圆满修法等圆满佛法大甘霖,对于具有暇满人身者来讲,可以自然融入心田。而且人身具有无量的利益功德。
丙八、宣说暇满难得之比喻:
在《心性休息》、《大圆满前行》和其他许多殊胜经论中,都再再宣讲暇满难得的比喻,就是为了让我们知道暇满人身到底难得到什么程度?这不是凡夫的言论,而是佛陀的智慧现量见到暇满人身确实非常难得。宗喀巴大师的《广论》中也宣讲过:无论从善趣还是从恶趣转生为人身,都非常难得。
暇满难得之理也可以用比喻来说明。
人天导师佛陀说,犹如盲龟颈恰入,
漂于海中木轭孔,人身较此更难得,
暇满宝身何堪言?是故今起当精进。
人天导师佛陀在不止一部经典中宣讲过:就像一只没有眼睛的乌龟,想要把颈刚好伸进漂荡在无边无际大海中的木轭的孔中一样,非常难以值遇。即便盲龟的颈偶然地能够进入到木轭孔中,从恶趣或善趣获得一般人身的机会也比它更小。何况是能够堪修殊胜正法的暇满珍宝身呢?所以,已经获得暇满宝身时就应该精进修法。
针对众生各自不同的因缘和根性,有很多种精进修法、实践正道的方式:有时通过精进地闻思,有时通过实修,有时通过积累很多福德资粮,有时为上师、僧众做事业……都是在善用暇满人身精进。我们不能狭隘地理解为在一个地方打坐,才是真正使用暇满人身,这只是其中之一。所以,如果发心正确,具有信心、悲心等,那么不管做什么事,都是在善巧使用暇满人身,都是获得殊胜解脱的方便。
佛在经中说:譬如,海中住有一只乌龟,每一百年浮到海面一次,海面上漂浮着一个有孔的木轭,刹那也不停地随风漂荡,当然龟颈也可能入于木轭孔中,(但这是非常困难的,)而从轮回恶趣中得到人身较此更难。
佛陀在经典中使用了一个具有代表性的殊胜比喻来说明暇满人身非常难得。
如果把整个三千大千世界比喻成无边无际的大海,在海中有一只没有眼睛的盲龟。它不是每天都到海面,也不是经常在海面上漂浮,而是每一百年才从海底上升到海面一次。海面上有一只木轭(耕牛颈上套住耕牛的两只角,可以穿上绳子耕地的工具)刹那不停地随风飘荡,木轭中间有一个圆孔。我们可以想像一下,海如同三千大千世界那么大,海面上的木轭又非常小,而且它随风飘荡、从不停留。在这种情况下,虽然每一百年浮到海面上一次的盲龟的颈也有可能入于木枙孔中,不是不可能,但这种机率非常小。而从轮回恶趣中得到人身比它还要困难!
我们本来以为,这样的盲龟颈进入木轭孔中已经非常困难了,但是从轮回或恶趣中获得人身比它还难。也就是说,跟获得人身相比,盲龟值木显得很容易。通过这个比喻,我们就知道人身的难得。
还可以作另外的解释,三千大千世界的大海比喻无边的轮回,盲龟比喻没有取舍之眼的众生。海面比喻善趣,海底比喻恶趣。一百年浮到海面一次比喻众生绝大多数时间中都处于恶趣。即使从恶趣到善趣时,也不一定会值遇到有孔的木轭,所以浮到海面上一次也不代表能获得人身。盲龟的头能够进入木轭孔,比喻获得了人身,这是非常难得的。
如果盲龟可以经常在海面上飘游,或者木轭可以停止不动,两者也可能比较容易值遇,但实际上,这两个条件都无法满足。也就是说,如果众生可以经常转生善趣的话,得到人身也比较容易,但实际并不是这样,几百世、几百劫中才有一次机会转生善趣。既然获得善趣身份的机会都很稀少,获得暇满人身就更加困难了。
《亲友书》云:“大海漂浮木轭孔,与龟相遇极难得,旁生转人较此难,故王修法得胜果。”
龙树菩萨在《亲友书》中也教诫过:大海中飘浮一个有孔的木轭,木轭孔和乌龟的颈相遇非常难得,而从旁生转到人身比这还要困难。所以,乐行王现在就应该修持圣法,通过修持圣法而获得圣果,不应该空耗得之不易的暇满人身。
颂词中用旁生作为恶趣(地狱、恶鬼、旁生)的举例,说明从恶趣转成人身非常困难。
《入行论》云:“是故佛陀说,如海中盲龟,颈入木轭孔,人身更难得。”
《入菩萨行论》中也宣讲,海中盲龟的颈进入木轭孔是非常困难的,而获得暇满人身更难。
《花丛经》中说:“诸佛出有坏出世亦难得,转成暇满人身极难得,故当以比喻详说此理。
佛陀出世很难得,而暇满人身的条件之一就是观待佛陀已经出世,所以要获得暇满人身也是极为难得的,下面用比喻来详细说明。
“出有坏”是佛陀的异名,“出”指出离客尘或三界轮回;“有”指具有殊胜的功德、智慧,或具有无量无边的功德法;“坏”指毁坏四魔。
舍利子,譬如,一大海里有一具孔木轭,另有一盲龟,木轭随风漂于海面上,盲龟每一百年方浮到海面一次,此盲龟颈入于快速漂荡之木轭孔中,而从恶趣再次转生为人并非如是,堕入恶趣者转生为人极其困难也。”
这个比喻和前面讲的类似。因为波浪此起彼伏,木轭在海面上非常快速地飘荡,所以当盲龟每一百年浮到海面上一次时,头恰好入于木轭孔中是非常难得的。佛陀说,相比从恶趣再次转生为人来讲,盲龟值木就显得很容易了。也就是说,从恶趣转生为人极其困难。
我们要这样观想:如果现在不精进,等到真正堕入恶趣后,再想得到人身就极其困难了。佛陀用智慧眼观照,通过这样殊胜的比喻和意义让我们知道,真正堕入恶趣后再转为人身确确实实非常困难。因为地狱、饿鬼、旁生等恶趣众生的心识非常愚昧,很难修持善法。如果不修善法,如何能有从恶趣中摆脱而快速获得人身的因缘呢?基本不可能的。
因此,我们在自由自在时必须要精进修法。上等者在今生获得佛果;中等者在死亡时往生到极乐世界;下等者也一定要在来世获得暇满人身,无论如何不能堕入恶趣。这三种果位,全部要通过精进修持善法才能获得。所以,我们现在没有退路或其他选择,只有精进修善法,不能造一点点恶业。我们相续中的恶业已经非常多了,而修善法的习气非常薄弱。如同佛陀在经典中所讲的一样:修持解脱道好像是一个人与万人打仗,一不小心就会被杀死,所以必须要以最大的精进来修持,稍一松懈就会堕落。
我们以前也引用过其他大德的比喻,修持佛法像一个人推大铁球上山,比如从佛学院的山沟推到南山顶,整个过程中必须一直不间断地用力,否则手一松铁球就会马上滚回山底。同样,如果要转生善趣或使心堪能修持正法,必须要有一种精进心,一点都不能懈怠。一旦松懈了,就会像铁球一样一下子滚回沟底。想要上升到善趣,需要费很大的劲,但要堕无间地狱等恶趣,根本不需要任何功用,非常容易。这方面我们要好好地去思考。
本论中讲了盲龟值木的比喻,其他经典中还有很多殊胜的比喻。比如逆水行舟,不进的话就会退,根本没有其他的选择。只有引发内心中最大的精进,使用最殊胜的教言来鞭策自己修法,才是修行者应有的作意。又比如前面我们讲过虫礼、骑野马、藏鱼和梅乌食的殊胜比喻,除此之外,博多瓦格西还作了“屋上草”的比喻,没有获得人身的众生数量就像山上、草原等地方的野草一样,非常多;而获得人身的众生数量就像屋顶上的草那么少。这与佛陀讲的“恶趣众生犹如大地尘,善趣人身犹如爪上尘”的比喻类似。还有“光壁撒豆”的比喻,如果向光滑的墙壁上撒一把豌豆,豌豆粘在墙壁上不掉下来是非常困难的。虽然有可能,但是机率非常非常小,而获得人身比它还要难。又有“针尖叠豆”的比喻,想要在针尖上把豆子一颗颗叠起来是非常困难的,而获得人身比它更难。
通过这些比喻充分说明,暇满人身确确实实非常难得。为什么要用比喻来讲呢?有时众生的想法、意乐会处在一种麻木状态,会认为人身并不是很难得。比如,地球上有几十亿人,而这只是一个南赡部洲,由此推知其他世界应该有更多的人……但先不说其他世界,仅观察南赡部洲的话,人类的比例也是非常少的。先看一下旁生,蚊子、苍蝇、蚂蚁或草丛中各种各样小虫子的数量就超过了人几十万倍,更何况是不可计数的饿鬼或地狱众生呢?更进一步,几十亿人中真正能获得暇满人身的有多少呢?可能只有几十万或几百万。所以暇满人身是不容易得到的,因为得到它的因缘太难以具足了,这在前面也反复讲过。所以,我们在已经获得暇满人身的时候应该好好精进,否则下一世不一定能再次获得。
仅仅获得人身尚且如此困难,更何况说行持正法的暇满人身呢?《入行论》云:“如值佛出世,为人信佛法,宜修善稀有,何日复得此。”
《入菩萨行论》中也进行了宣讲:值遇佛陀出世是非常困难的,何况同时生而为人而且能够信仰佛法呢?所以,应该好好修持善法。否则,这么稀有的事情什么时候才又能遇得到呢?
以前我们也许获得过人身,但那是有意义的人身吗?是不是已经虚耗了?从现在的情况可以推知,以前肯定没有精进过。否则现在不会是这个样子。有时我们抱怨自己相续中的烦恼、业力太重,智慧又太浅薄,但抱怨有什么用呢?导致这样结果的根本原因,就是以前没有精进过。再反观,如果现在不精进,以后就还会是这样,也许还要更差。所以,与其坐着抱怨,不如现在就开始精进,立即为了获得暇满人身而努力,这才是智者的行为。
佛陀在很多经典中讲得很清楚:要想知道以前做过什么,就看看现在的身体;要想知道以后会做什么,就看看现在的行为。因此,如果我们现在不守持清净戒律,不修布施、持戒、安忍等六波罗蜜多,不发愿修持殊胜正法的话,以后想获得善趣人身或解脱是没有希望的。虽然我们都发愿要成佛、发愿度化众生,但看看自己的现状,也许连后世获得善趣都没有绝对的把握。所以,此时此刻应该为自己的后世考虑一下,不要再去多想今生的世间八法。
《顶宝龙王请问经》云:“亲睹导师极难得,闻说寂法亦极难,转人获暇满极难,具戒信亦恒难得。”
《顶宝龙王请问经》中这样讲:能够亲暏导师的机会是非常难得的,没有一定的福报、因缘根本见不到导师的形象;闻说能够使众生的一切烦恼和业惑寂灭的殊胜佛法也是极为困难的,无论在佛面前还是在佛的传承弟子面前听闻寂静的正法都非常困难;获得暇满人身更是极难;具有戒律和信心也是恒时难得的。
有时想修法,但相续中的烦恼太重,没办法守持清净戒律;有时虽然知道邪见的过患,但就是生不起清净的信心……这都来自宿世的恶业。所以,一方面我们要通过了知道理而恒时精进,一方面也要猛烈地忏悔宿业,双管齐下才可以真正获得修法的机会。
甲二(认识暇满之自性)分二:一、总说;二、别说。
乙一、总说:
首先讲总说,暇满人身的自性是什么?
如是人分相似身,中等身及珍宝身。
所谓的人身分为三等:下等是相似身,相似的人身;中等身稍许超过恶趣众生,能够有一点机会听闻佛法;上等是珍宝身,真正的珍宝暇满人身。
真正的暇满自性不是相似或中等的人身,而是珍宝人身。
乙二(别说)分六:一、宣说相似人身;二、宣说中等人身;三、宣说珍宝人身;四、当思正法之理;五、如是思维之功德;六、于业地修法具大义。
“业地”指业力之地,比如我们所在的地球,也叫南瞻部洲,就是业力之地,在这里无论造善业或恶业都极容易成熟。
下面详细分析三种人身。
丙一、宣说相似人身:
不知善恶行非法,根虽具足相似身,
纵然转生于中土,亦为边鄙野蛮性。
相似人身要具备什么样的条件和法相呢?
第一“不知善恶”:相续非常愚昧,对于因果、善恶的界限非常迷茫。不知道什么是善法和恶法,对于善法能够引发什么样的安乐,恶法会引发什么样的痛苦等,全部茫无所知。
第二“行非法”,因为不知善恶而恒时行持非法。佛经、论典中将一切重要、粗大的非法都归摄于十不善道:身体方面的杀生、偷盗、邪淫;语言方面的妄语、恶口、两舌、绮语;意方面的贪心、害心和邪见。相似人身对行持非法肆无忌惮。尤其在现今五浊兴盛的时期,恶业遍布于整个大地之上。
行持非法主要源于不知善恶。如果不能如理地取舍善恶、止恶行善,即使具足五根或六根,比如长得很端正、具有势力等,但从佛法的层面来讲,也只是相似人身。
这类人虽然有可能转生于佛法中土,比如汉地、西藏、斯里兰卡或泰国等有四众弟子游行的地方,但因为不知善恶、恒常行持非法的缘故,所以也是边鄙野蛮性,不是殊胜的人身。如果想要更形象地了解,我们可以看看在佛学院打工的人,虽然身处于教法、证法都非常兴盛的学院,但他们有没有想要知道善恶取舍、修持正法的念头呢?根本没有过,这就是非常典型的相似人身。还有处在佛教圣地、名山脚下的恶人等等,这样一观察,很多都是即使转生于中土也属于边鄙野蛮性的相似人身,不是暇满人身。
《米拉日巴尊者传记》中也讲过一位猎人怙主金刚。有一次,猎狗和猎狗所追的动物在米拉日巴尊者身旁被调服,他很不高兴。米拉日巴尊者教诫他:佛陀说人身很难得,但你这种人身根本没有什么可贵的。这是恒时不知善恶、恒时行持非法义的典范。后来猎人怙主金刚彻底被米拉日巴尊者调化了,最后舍弃一切非法,入于正道中精进修持而获得了大成就。
所以,转生于中土也不一定就是殊胜人身。如果现在不好好修法,以后即便非常侥幸地没有堕入恶趣,能再转身为人,也很有可能转成相似人身,不知善恶取舍,恒时行持非法。这方面值得注意。
《虚空宝经》中云:“以昔善业之因,既生于人间亦具足诸根,虽转生于恒行正法之境,却不知业与业之异熟,常步入不善道中造恶业,此等虽名为人,实乃庸俗之辈,死后将堕入无边恶趣之故。”
殊胜经典《虚空宝经》中讲:依靠以前善业的因缘,现在生于人间而且诸根具足,虽然转生于行持殊胜正法的环境中,但自己根本不知道什么是业,什么是业的异熟?经常造恶业。即使名称上叫做人,由于死后将堕入无边恶趣的缘故,也实乃庸俗之辈,不是殊胜的人身。
虽然我们有时也修持一点正法,但如果不好好观察自己的相续,最后变成法油子的话,就会像上面描述的一样:即使转生在修习正法的环境中,但通过正法造恶业,根本不在乎业和业的异熟果,经常为了名闻利养而欺骗信众,或造杀生、偷盗、邪淫等不善业。虽然名称上叫做修行人,实际是庸俗之辈,死后必定会堕入无边恶趣中。
丙二、宣说中等人身:
中等人身和下劣人身(相似人身)的差别:中等人身有时也听一点法,也修一点点善法,但是多数时间都是在行持恶业。因为听法、修善法的缘故,在久远劫后可以被佛菩萨调化;但因为今生努力造恶业的缘故,死后会堕入恶趣。
佛说未入正法道,颠倒善恶贪今生,
散于愦闹外境中,蛮横放荡弃后世,
不求解脱虽闻法,非殊胜身中等性,
“佛说未入正法道,颠倒善恶贪今生”,佛说没有真正地进入正法道中,把该行持的善业、该放弃的恶业相互颠倒,恒时造很多恶业、不修善法,恒时贪著今生的名闻利养、五种妙欲等一切享受。
“散于愦闹外境中,蛮横放荡弃后世”,身体乃至意根等经常散于愦闹外境,比如耽著娱乐场所、酒吧等,心态处于非常蛮横、放荡的状态中。由于对今生的一切法非常耽著,根本没想过怎样才能为后世的善趣、安乐而积累资粮,只是拼命地享受今生的环境,从而抛弃了后世的解脱。
“不求解脱虽闻法,非殊胜身中等性”,内心中没有求解脱的心,没有厌离心,虽然听闻了佛法,但不是最殊胜的暇满人身,而是中等的自性。既不像前面讲的下劣人身(相似人身)那样,一点听闻和修持正法的机会都没有,也不像珍宝人身那样恒时修法。
现在有很多这样的情况。他的内心中没有出离心、求解脱的心,别人听法我也去听,有时只是为了得到一些好处。比如自己从没想过灌顶或听闻正法到底有什么殊胜利益,反正别人说对个人、对家庭都好,那就去听吧。无论是以这样的发心,还是以贪欲心、嗔恨心去听闻正法,都是中等性。
偶尔心向微善法,多时罪蒙慧眼故,
持相自他有何利?彼等在家或出家,
稍许胜过恶趣众,是故称为中等身。
在一辈子的时间中,只是偶尔地对微小的善法生起一点点信心、希求心,比如偶尔去寺庙里上上香、磕磕头。绝大多数时间中,都被罪业蒙蔽了慧眼。仅仅守持一个修法、闻法的形象,对自己和他人到底有什么利益呢?无论是这样的在家人或出家人,因为偶尔对正法生起一点信心,偶尔去听闻、行持一点,通过这种方式和正法结缘,以后会有解脱的机会,这一点上稍微胜过恶趣众生。但因为恒时行持非法,最终会堕入地狱。这就是中等身的定义和它需要具备的条件。
《虚空宝经》中云:“于众生界中,未入正法或虽入正法,然因善恶混杂而行并沉于散漫中而使身语意蛮横放荡,勤造堕恶趣之罪业将堕入三恶趣之此等众生,亦蒙受佛大悲日光普照而具足久远后解脱之种子,故称为中等人身。”
无垢光尊者引用教证来进行宣讲:在一切众生界中,包括没有入正法和已经受了皈依、出家戒等入了正法道的人,其中有一部分人,因为善恶混杂而行,沉溺于散漫的状态中,导致没有具足正知正念而修法。今生勤造了很多罪业,以后肯定会堕入三恶趣中感受痛苦。同时又因为今生曾经修持一定的善法,和佛法结缘,蒙受了佛大悲日光的普照,久远劫后,解脱的种子才慢慢苏醒,开始生根、发芽、开花、结果,这样的人身称为中等人身。
若善恶混杂而行,仅仅以精勤听闻词句则不能摆脱恶趣。
意思是说,行善作恶相间杂,只是精勤听闻词句之人不能摆脱恶趣。
教诫我们千万不要满足于善恶混杂,千万不要满足于中等人身的状态。为什么尊者要这样教诫呢?有时观察自己的相续,确实不是相似人身,珍宝人身也算不上,最多只是一个中等人身。如果自己是中等人身,处于善恶混杂的状态,会怎么样呢?虽然每天很精进地听法,是不能够摆脱恶趣的。虽然听闻正法有功德、利益,以后会因此而获得解脱,但在今生中仅仅很精进地听法,没有守持戒律,没有精进修持出离心或菩提心的话,是没办法摆脱恶趣的。下面引用教证进行说明。
《三摩地王经》云:“失毁戒律堕恶趣,彼以多闻不能救。”
如果居士或出家人,在修法过程中对于学处、戒律没有严加守护,失毁了根本戒,以这样的罪业牵引会堕入恶趣中。虽然在世时听闻了很多正法,但是没有办法得到救助。
《涅槃经》中云:“迦叶且看,比丘提婆达多虽听闻受持经部如护地大象所负之担,却因不善业而堕于恶趣。”
佛陀在《涅槃经》中讲到了比丘提婆达多,出家前是佛陀的弟弟。虽然提婆达多听闻、受持的经藏法义多得就像护地大象(护地大象指三十三天、帝释天等天界的大象,比人间的大象大得多,能够负担很多重担)所负之担,但由于没有真正地调伏内心,相续中具有我慢、嫉妒的缘故,通过造作出佛身血、杀阿罗汉、破和合僧等三种无间业,最终堕于地狱中。
所以,即使多闻,但不好好守护自己相续的话,最终也要堕入恶趣。
《双部经》云:“药部,任何众生临终时虽出哀号之声,然而除所造善业之异熟果外,无有其他能救之法。”
任何众生临终的时候,虽然因为害怕堕入恶趣或因为遭受四大分解的痛苦而发出哀号之声,但是除了所造的善业异熟果之外,没有其他能够救度的办法。
这里引用《双部经》的教证想说明什么呢?善恶夹杂时,哪个业重哪个就会先成熟,哪个串习得多哪个就会先成熟。如果临终时恶业成熟,我们就只能被引导到恶趣中。
有些众生曾在佛陀面前非常痛苦地哀号,佛陀呵斥道:“愚痴的人,以前造恶业的时候怎么没有这么痛苦?既然造恶业时快快乐乐,在感受业报时这么痛苦哀号是没有用的。”并不是因为佛陀没有大悲心,而是佛的慈悲也没办法遮止异熟果的成熟,只能自己去感受异熟果报。
所以,对于临终时和后世的帮助,只有善业才最可靠。现在所耽执的衣服、房子、有情或钱财、名声、地位等,没有一个能够救度我们,只有善法。而善法也不是无因无缘就会产生的,需要我们在世时,身语意都对善法非常感兴趣,用一切精力和时间去累积。这样在最关键的临终时刻,才能得到救度。现在造的善业、遮止的恶业越多,临终和后世才会越快乐。这里教导我们尽量要修持纯净的善法,不要善恶夹杂,尤其不要恶多善少。否则后世会非常危险。
又如颂云:“虽见佛出世,已闻犍槌声,亦闻寂灭法,然自未修持。
虽然见到了佛陀出世,或者在佛陀的教法中出了家,听闻了僧众敲打犍槌、敲锣、吹海螺、做羯磨等的声音,或者已经参加过僧众的羯磨,也听闻了寂灭的佛法,但是自己没有修持。
这里描述的就是现今部分修行者、出家人的状况。
彼人复言说:我心诚愚痴,随诸恶友转,以贪迷惑心,造作诸罪业。
临终时他非常后悔地说:我的心确实是非常愚痴的,在自由自在的时候,听从了恶知识的引诱,跟随恶友而转,因贪欲迷惑自心而造作了很多罪业。
因为内心中也兴趣相投,所以被劝诫享受妙欲或钱财的时候,马上就会跟随恶友而转。
我曾依贪欲,杀害有情众,唐捐诸僧财,感受难忍苦。
回忆自己在世时,曾经依靠贪欲心杀害了很多有情,浪费、擅自使用、偷盗僧众的财物,导致现在感受难忍的痛苦。
僧众是非常严厉的对境,在佛、法、僧三宝中,僧宝的财物非常广大。如果唐捐僧物,就要与无量无边的十方僧众一一结罪,想从这样广大的罪业中解脱是非常困难的。
我们造恶业大多因为贪心很重。如果将贪欲心减弱了,将世间八法看淡了,真正生起了看破今生、舍弃今生的出离心,就绝对不会因为贪恋财物而去占僧众、常住的便宜,去破坏根本戒。这些财物没有任何实义,贪恋它有什么用呢?进入佛门很长时间的道友,经过上师、善知识的再再讲解和帮助,已经知道人身难得和因果取舍的道理,知道解脱才是最殊胜的,心相续已经成熟,就不可能再去犯偷盗、邪淫等根本戒,这是学习了很多佛法和不学佛法的人的差别。但是,我们在学了之后,还要再再地把教言和自己的心去交融,再再去观察,才可以防止在失念、贪心很炽盛的时候,犯杀生、偷盗等根本戒。
所以,想从烦恼或非常难忍、非常严厉的罪业中解脱的话,一定要好好地修持四厌世心。内心中真正生起了出离心,真正看破今生之后,就不会因为贪欲而造罪业。
我以损害心,毁坏诸佛塔,亦言诸恶语,殴打自母亲。
自己曾经因为损害的心,毁坏了代表佛陀功德、智慧的佛塔,对殊胜的僧众、佛塔、三宝等说了很多难听的语言,甚至出手殴打母亲。母亲和父亲都是很严厉的对境,《俱舍论》中有详细的分析。特别是母亲比父亲的对境更严厉,即使对母亲产生恶心,都是极其严重的罪业,要感受极其难忍的痛苦。
我今知以身,所造诸罪业,已睹生难忍,大号叫地狱。”
我今天才知道,以身体所造的罪业会感受严重的果报,而且在临终没有彻底断气的时候,已经亲自目睹了将转生在大号叫地狱。
有些罪业极其严重的人在临死的时候,会亲睹自己转生到地狱,阎罗王和很多狱卒来索命。相反,造了很殊胜善业的人,也会亲睹阿弥陀佛等圣众来迎接,亲睹根本上师给自己做加持和引导,或者因为亲睹自己将往生的刹土而生起欢喜。所以,具有极大恶业或善业的人在临终时,虽然还没有舍弃今生的身份,但是都会看到来世中将转生之处、将要感受的痛苦和安乐。
我们千万不要认为这是在讲某某比丘、某某居士临终时的痛苦境界,而要反观自己,如果现在没有好好修法,可能最后就是我们躺在床上,开始一个接一个的后悔:虽然在佛陀教法中出家,或者已经皈依佛门成为了居士,听闻了妙法,加入了很多僧众的羯磨……但是没有修持,目睹自己将转生在大号叫地狱的恐怖中。
虽然佛陀在《毗奈耶经》中讲,如果临终时能发露忏悔,发誓以后绝不再造这样的罪业,能生起这样的心念就不会堕入恶趣。但是如果罪业很重,临终时可能生不起来发露忏悔的心,即使这是唯一的救度方法,也会因为相续中恶业过于严重而无法实现。临终时是善念还是恶念,主要源于在生时的串习,还要观待串习的多寡。所以,在生时要努力地修持善法,再再地如理作意。即便今生没有获得任何果位,临终时也会因为巨大的善业串习力度而生起如理作意,也可能会具备发愿往生和助念的因缘。相反,如果今生中再再串习杀生、偷盗、邪淫等恶业,临终时心智就会极其愚昧,想要找助念的人也很困难。比如突然生病送到了医院,死时身边一个可以助念的道友都没有,这就是恶业现前的结果。这时,心里根本无法忆念发露忏悔、往生极乐世界等,只能在恶业力现前、非常愚昧的状态中堕落。所以,现在串习的善业越多,临死时对于后世越有帮助;现在串习的恶业越多,临死时越容易堕落。对于这方面的缘起应该好好观想。
今天的课就讲到这里。
所南德义檀嘉热巴涅 此福已得一切智
托内尼波札南潘协将 摧伏一切过患敌
杰嘎纳其瓦隆彻巴耶 生老病死犹波涛
哲波措利卓瓦卓瓦效 愿度有海诸有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