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位置: 首页 > 辅导 > 心性休息广释 > 正文

大圆满心性休息辅导06

本文作者: 发布时间:2021/11/23 22:38

诸法等性本基法界中,自现圆满三身游舞力,

离障本来怙主龙钦巴,祈请无垢光尊常护我。

为度化一切众生,请大家发无上的菩提心!

发了菩提心之后,我们继续宣讲由全知无垢光尊者所造的《大圆满心性休息大车疏》。本论分为十三个科判,目前正在宣讲第二个科判——寿命无常,这里也讲了器世界和一切有为法的无常。了知了自己的身体、所贪执的对境及心态等都是无常的道理,就应该在自由自在时努力修持正法,发甚深的坚固誓愿,积累殊胜资粮。否则,一旦无常显现,自己的境界就有可能退失、心态也有可能会转变,难以继续修行。

在广说无常中,现在正在讲第四个科判——器情世界皆为无常:一切有情界和器世界都是无常的自性。前面我们介绍了器世界,现在开始宣讲能依——依靠器世界而安住的有情界。

依赖器世界而生存的有情有从光明天下堕人间而成为四大洲八小洲的人,

器世界是所依,依赖器世界而生存的称为能依。最初的有情在空劫后开始形成。由火烧一禅天可以得知,一禅天以下没有有情,最初的有情是光明天(第二禅天中的第三天,又叫光音天、净光天)的天子下堕人间,从而成为四大洲和八小洲的人。如果二禅天也被毁坏,那么三禅天的天子下堕而成为有情,依此类推。

以及由恶业所感而分别成为恶趣的旁生、饿鬼、地狱众生。

有时人类造业变为旁生、饿鬼等,有时天人因恶业所感,从光明天下堕为三恶趣众生。

其中旁生以大海为根本处所,

旁生最初的根本处所是大海,之后从海中慢慢上升,演变为陆地上的散居旁生。

饿鬼的主要住所是王舍城下,

从王舍城往下数百、数千由旬,是饿鬼的主要城市和处所。

八寒八热地狱在冈底斯山下,

共同说法是:冈底斯山下面有八寒和八热地狱,

八八相连,

热地狱最上面是复活地狱,接下来是黑绳地狱,最下面是无间地狱,和热地狱平行的是八寒地狱。

近边地狱主要位于无间地狱四周。

除了八热、八寒地狱之外,还有位于无间地狱四周的近边地狱。关于这一点,轮回痛苦内容中会详尽宣讲。

散居旁生、空游饿鬼、孤独地狱在人间也有。

前面分别讲了海生旁生、饿鬼、八寒八热及近边地狱的位置。除此之外,人间也有散居旁生,比如和人类一起生活的牛和狗等。空游饿鬼和孤独地狱在人间也存在,比如灶台下、笤帚、门和柱子里面都可能存在孤独地狱。

六欲天:(一)位于须弥山半边升起日月星辰处是四大天王天;

位于须弥山半山腰、日月星辰升起的地方的是四大天王天。须弥山四面各有一大天王来护持整个四大洲和八小洲,所以称为四大天王。

(二)其上是三十三天,

四大天王天再往上四百由旬是须弥山山顶,山顶有三十三天。为什么称为三十三天呢?须弥山四周各有八天,合计三十二天,中间是帝释天居住的尊胜宫善见城,加起来共有三十三天。

三十三天上方虚空中如星辰般依次是具有无量宫的四天,

须弥天和大地相连,所以三十三天及以下的四大天王天都称为地居天。三十三天以上是空居天,他们不依靠大地,在虚空中形成无量宫殿而居住。空居天共四层,加上下面的三十三天和四大天王天,共称为六欲天。

即(三)时分天;

六欲天的第三层(空居天的第一层)称为时分天,也叫夜魔天或双胞天。

因为那里的天人按照时间来行乐,或者口中时时刻刻高唱“快乐、快乐”,而称为时分天。因为不存在与阿修罗战争的状态,又称为离诤天。

(四)兜率天;

六欲天的第四层称为兜率天或兜率陀天,弥勒菩萨居住在此。那里的天人虽然享受五欲,但同时也知道止息欲望,所以又称知足天。

(五)乐化天;

天子可以随意变化出天女等资具,天女也可以随意变化出天子等资具供自身享用,又称化乐天。

(六)他化自在天。

天人自己不需要去变化资具,可以夺别人的变化转为自用,所以称为他化自在天。

欲界中的六欲天中,他化自在天位于最高层,无间地狱位于最底层。

须弥山间隙中住有诸非天,

前面介绍了天界和人界,这里介绍诸非天,即诸阿修罗。阿修罗分为很多种类,住在须弥山间隙中。

水间隔处是罗睺非天,

按照《俱舍论》观点,须弥山海上八万由旬,海下八万由旬,从大海间隔处到四大天王天之间有四层,第一层叫罗睺非天。

中间为星鬘非天与项鬘非天,

第二层是星鬘非天,第三层是项鬘非天,第四层是四大天王天。

地间隔处是净心非天,

上师仁波切讲,地间隔处位于金刚地基(海面下八万由旬)和须弥山之间,这里住有净心非天。罗睺非天、星鬘非天和项鬘非天住在大海以上,净心非天住在大海以下。

非天的受用可与欲天相媲美。

非天的受用(如自身光明)有时可以和三十三天等欲天相媲美。但因嫉妒心重,经常要感受比天人更大的痛苦。

下面介绍色界,色界有四禅天。

四禅天:初禅三处即梵众天、梵辅天、大梵天,位于他化自在天上空四万由旬之上。

初禅即一禅天,位于六欲天中的最高层——他化自在天往上四万由旬处。那里的天人按照禅定境界分别转生于梵众天、梵辅天或大梵天三处:梵众天相当于国家的普通居民;梵辅天类似于辅助国王执行任务的大臣;大梵天尤如国王。有时也把大梵天算在梵辅天中,因为大梵天的居所位于梵辅天中央的楼阁内。

二禅三处即少光天、无量光天、极净光天(即光明天)。

初禅天上面是二禅天,包括三处:少光天、无量光天和极净光天。第一处在整个二禅天中光明最少,叫少光天;第二处光明增盛,无量无边但并未周遍,叫无量光天;第三处光明周遍,叫极净光天(即光明天),“极”是周遍的意思。

三禅三处即少净天、无量净天、遍净天。

“净”指意乐,意的快乐。三禅中以意乐为主,观待后二处来讲,三禅中第一处的意乐最少,称为少净天;无量净天的意乐无量无边;遍净天的意乐周遍。

四禅八处即无云天、福生天、广果天、无想天、无烦天、善现天、善见天、色究竟天。

跟一、二、三禅不同,四禅有八处:前三处为凡夫所居;后五处为圣者居住,又称净居天。

从四禅的第一处开始,已经没有云的显现,称为无云天。虽然后面诸处也没有云,但各自名称是从其他方面来安立的:修持深重福报的人生于四禅的第二处——福生天;“广”指最极圆满增盛,福报最大、果报在天界中最为圆满的凡夫转生到广果天;无垢光尊者把无想天归为净居天,《俱舍论》有其他观点,稍后解释;烦指烦杂,无烦天的圣者相续中没有烦杂;善现天的圣者杂修禅定非常殊胜,所求果报极易现前;善见天的圣者间杂禅定修持非常圆满、达到极致,至微见解容易现前;色究竟天在有色处(欲界和色界)中最为究竟,无法超越。

《俱舍论》中讲,外道修持无想定后会转生于四禅的无想天。无想天并不独立,像村庄旁的阿兰若(寂静处)一样位于广果天附近,是广果天的附属部分,属于凡夫居处。按照《俱舍论》观点,净居天中包括无热天,那里的天人没有热恼。

前三者为凡夫所在处,后五者为圣者所在处,又名为净居地五天,它们层层向上。

前三者属于凡夫地,后五者属于圣者所在地,层层向上。关于无想天的不同说法,前面已经作了解释。

四无色天即空无边处、识无边处、无所有处、非想非非想处。也就是有顶

有些观点认为四无色天处于色究竟天之上,另外的观点认为四无色界没有真正的处所,修四无色定的人舍寿死亡之地就是转生之处。

现在介绍四无色界的安立方式和各自境界。空无边处:由于对色法生起极大厌离而修持空无边处定,观修外部世界全部为无边无际的空,安住于此境界而转生于空无边处。麦彭仁波切在《定解宝灯论》中讲,空无边处的“空”和中观的“空”虽然名字一样,但意义完全不同。

识无边处的境界稍高一些,修行人对于观修外界的空无边生起了厌离,开始内观心识为无量无边。厌离了向外、向内观修无边无际的修法而观修外界和心识全部无所有者,转生于无所有处。非想非非想处就是有顶,三有中禅定最高。“非”是没有的意思,“非想”指没有前面的无所有想、识无边处想和空无边处想等粗大的分别念;虽然没有以上粗大的想,内心中还有非常细微的想法,叫“非非想”。

有顶处的诸天人都是因以前获得了无色等持而于死后转生到此无色界的。

这里讲修行之法和转生因缘:通过以前在欲界时获得四种无色等持(空无边处定、识无边处定、无所有处定和非想非非想处定)之因,寿终转生为无色界天人。

要转生于善趣,除不共修法外,还要修持十善等共同修法:转生于天界要修持特殊十善,转生于人界要修持普通十善。

如是所说的一器情世界称为四洲世间界,这样的一千个世界,周边为高度等同三十三天的铁围山环绕,称为第一小千世界。

现在开始介绍一个世界及三千大千世界的安立方式。

一个器情世界(从无间地狱到色究竟天)称为一个四洲世间界,这样的一千个世界,周边被高度等同三十三天的铁围山所围绕,称为小千世界。

关于铁围山的高度,本论和《俱舍论》有不同说法:本论认为铁围山与位于须弥山顶的三十三天的高度相同,出海八万由旬;《俱舍论》中讲,须弥山的高度最高(八万由旬),其次是七金山中的持双山(四万由旬),高度只有须弥山的一半;七金山高度次第减半,依次为二万由旬、一万由旬……最后一座持边山的高度为625由旬,而铁围山的高度是它的一半,312.5由旬。由此可知,佛陀在《时轮金刚》、《俱舍论》和《起世经》等经典和论部中讲到的器世界情况都稍有不同。

如是千数的小千世界,周边为高度等同他化自在天的铁围山环绕,称为第二中千世界。

周边被等同于他化自在天高度的铁围山所围绕的一千个小千世界,称为中千世界。

根据行文逻辑,本论说一个小千世界的周围有一个铁围山,而《俱舍论》中讲一个小世界(四大部洲)周围就有一个铁围山。如果一千个小世界是一个小千世界,那么铁围山的高度确实有可能等同于三十三天。由此可知,铁围山在本论和《俱舍论》中指代不同的概念。

如此千数的中千世界,周边为高度等同第一禅天的铁围山环绕,称为三千大千世界,

一千个四大部洲称为小千世界,一千个小千世界称为中千世界,一千个中千世界称为三千大千世界。这里对于世间人常说的“三千大千世界”作了清晰说明,《俱舍论》中也如此观察。

即是一个殊胜化身示现同等身相、无有前后显现十二相调化众生的世界。

显现十二相成道的称为化身佛,又叫殊胜化身,此外还有工巧化身等。如释迦牟尼佛从兜率天下降到最后示现涅槃,示现八相(归摄)或十二相成道(广说),他老人家所调化的世界就是一个化身佛所调化的世界。有时我们说本师释迦牟尼佛调化的世界是四大部洲、南瞻部洲或印度,但从这里的概念来看,佛陀是在三千大千世界中显现化身而调化有情的,超越了我们的根识分别。

其余十方有圆形、半圆形、四方形等无量世界遍布虚空,其中的众生有的头朝上,有的横着,有的头朝下,有无量种类。

其余十方还有圆形、半圆形、四方形等无量世界遍布在虚空中,这些世界的众生由于各自的业感,也显现不同的身相和种类:有的像人类一样头朝上;有的像牛、马等头横着走路;有的像地狱众生、中阴身或饿鬼一样头朝下。依此类推有无量种类。

此处以娑婆世界为例,宣说器情世界的成住坏空时间相等。

这里通过成住坏空来宣讲无常:一个大劫包括八十小劫,由成、住、坏、空四阶段构成,每阶段有二十小劫。

最初形成,现今稳住,

前面讲过,最初从虚空中产生十字架的风轮,然后显现水轮、金轮,逐渐形成器世界而稳住。

从人寿无量岁时毗婆尸佛出世,到释迦牟尼佛出世,直至人寿十岁之间称为劫初长时,

“劫初长时”和后面的“转长时期”都是专有名词,“劫初长时”指人寿从无量岁到十岁之间的漫长时间。

即是人寿每二百年递减,

与其他时期人寿每一百年增减一次不同,“劫初长时”人寿每二百年减一岁,其他经典也有不同解释。从人寿无量岁时毗婆尸佛出世教化众生,经过七佛释迦牟尼佛出世,到人寿减到十岁之间,称为劫初长时。

尔后每过一百年增长一岁,

人寿从无量岁到十岁递减时,每二百年减一岁;从十岁到无量岁递增时,每一百年增长一岁。

从十一岁到人寿八万岁时弥勒佛出世。

人寿现在一直递减,直至十岁,然后再增到八万岁,那时弥勒菩萨成佛度化众生。

此后又是每一百年减少一岁,直至十岁之间(称为转长时期)

然后人寿每一百年减少一岁,直至十岁,这个过程称为转长时期。

如是上增下减为一次,共十八次,名为中劫十八返,

“十八返”是佛教术语,即十八次增减,一增一减算一次。

期间有九百九十五佛出世,

十八返过程中,有九百九十五尊佛出世。贤劫千佛指九百九十五佛加上前面的四佛和最后的胜解佛;千零二佛指贤劫千佛加上集结诸佛教法的文殊和金刚手二位大尊者,这在无垢光尊者的《幻化网广释》中有所提及。

之后每二百年增长一岁,

劫在最初形成时,人寿从无量岁开始,每二百年减一岁;与此类似,劫在接近毁坏时,人寿每二百年增长一岁。

直至无量岁,稍许递减时有胜解佛出世,

到无量岁再往下减一点时,贤劫千佛的最后一佛——胜解佛出世。

其事业、寿量、所化眷属数均等同前面诸佛事业、寿量、所化眷属数的总和,

按照汉地共称的讲法,韦驮菩萨最后成为胜解佛;藏传佛教认为,敦珠法王最后成为胜解佛。对于胜解佛的不共愿力,《大悲白莲花经》中讲得很清楚。王子(胜解佛)最初发愿:自己的寿量和所度化众生的事业,要成为前面发愿的兄长们的总和。所以,当他愿力成熟、成佛时,事业、寿量及所化眷属数目等于前面九百九十九佛的总和,最为广大。

并且调化以前诸佛未调化的众生,以其愿力使包括仅闻三宝声、毁坏根本戒、做微小善事在内的众生皆从轮回中解脱出来,

胜解佛度化众生的事业非常广大,所化眷属无量无边:在千佛教法中结下善缘但未被调化的众生,包括仅仅听到佛、法、僧三宝名声的众生,都可以通过胜解佛的愿力被调化。即使是毁坏了根本戒的众生,最后也可以从轮回中获得解脱。上师仁波切讲,这里指共同乘的四根本戒,不包含密乘根本戒在内。在三宝所依前做了微小善事的一切众生,也会从轮回中得到解脱。

由此可知,如果我们能做广大的弘法利生事业非常好;如果不能,那么仅在不信佛的众生面前念佛、法、僧三宝的名字,或念诵释迦佛、阿弥陀佛等名号,依此因缘,这些众生最迟在胜解佛出世时也一定会被调化。即使有时我们非常看不惯某些电影、电视、书籍等媒体中出现的三宝形象,尤其是早期极度缺乏佛教知识的作品中,甚至把南无(nā mó)读成南无(nán wú),众生听到后也会得到解脱。由此可见,三宝的事业和善巧方便不可思议。

所以,我们最迟在胜解佛时都会被调化,虽然距离现在还有漫长的时间。通常来讲,释迦佛没有度化的守持五戒的弟子,在弥勒佛的龙华三会时都会被度化,得到解脱。如果罪障极其严重,释迦佛和弥勒佛都无法调化,最终也能在胜解佛时得到救度。

在人间的事业圆满而示现涅槃后其教法仍如时住世,令三千大千世界的一切众生均得解脱。

胜解佛示现涅槃后,教法仍住世很长时间,在此过程中,其余佛未调化的三千大千世界众生都将得到解脱。三千大千世界的众生是有限量的,并非指一切法界众生。

后于人寿十岁时,坏劫的七火将一切焚为灰尘。

胜解佛在人寿无量岁往下稍减时出世,住世至人寿十岁,那时出现坏劫,七火将一切器世界焚为灰尘。

有些地方讲,坏劫出现时众生会次第迁移:地狱众生如果罪业还未圆满,会迁移到他方世界地狱中受苦;人道众生通过法性力获得殊胜的一禅、二禅等,次第上升。所以,在七火焚烧时,整个器世界中没有众生。

火是指太阳,有些经中说是七个太阳,有些说出现一个具有七个太阳热量的太阳。实际上,出现了一个具有百俱胝太阳热量的太阳而焚毁一切。

火是太阳,有些经中讲次第出现七个太阳,逐渐烧毁器情世界,有些经中讲出现一个太阳,它具足七个太阳的热度。无垢光尊者认为,出现了一个具有百俱胝太阳热量的太阳,焚毁一切。

尔后尘埃为水所冲,为风所吹,最后成为一虚空,

我们以前学过,七火在坏劫时把一切烧为虚空。无垢光尊者在这里讲的稍有不同:器世界首先被火烧,烧剩下的灰尘被水冲走,然后出现风彻底摧毁一切,变成虚无。

犹如以前未形成时一样。

空劫时,整个三千大千世界一片空寂,什么都不存在。

《三摩地王经》云:“一旦出现此世界,诸世间成虚空时,如前其后亦如是,当知诸法皆亦尔。”

《三摩地王经》中讲:世界形成之前和毁坏之后都是一片虚空,与此类似,诸法在出现之前和毁灭之后也一无所存。

由此我们可以了知:因为由四宝所成的须弥山王、铁围山、七金山及大地等坚固的器世界最终都会成为虚空,所以一切都是不可靠的。我们的肉体只不过是由习气显现的暂时现象,只能存活很短暂的时间。天人看来,人类仅仅拥有一瞬间的短暂寿命,就像朝生暮死的小虫一样,但小虫自己看来却有非常漫长的生命。我们在很短暂的时间中又生又死,到底有什么可信的呢?

我们应当通过外器世界坏灭之比喻来了知内情身体也是坏灭的。

无垢光尊者以外器世界为喻来了知内情世界也会坏灭:通过器世界从虚空中形成到最后毁灭的过程,知道我们自身也是从法性虚空中产生最后回归于虚空。虽然一切有情的身体和心识无常,但同时也有不变的法性、如来藏光明,所以在显空无二的双运中,应该经常内观身体具有空性和大光明的殊胜智慧自性。

首先于心之法性虚空中,形成了无明分别之风,以此为因,形成轮回业地之水,以此为缘,由父母精血形成身体之须弥山王,

像在虚空中先显现风轮再显现水轮一样,在虚空一样的心性中产生了无明分别的风轮,以此为因形成业地的水轮(业或烦恼具有滋润性、潮湿性),以此为缘,通过投生时的父母精血而形成身体的须弥山王。

之后形成双目之日月(白红明点)、十二处、界之四大洲八小洲以及八识聚之七山、铁围山。

日月表示两个眼睛,四大洲加八小洲共十二处、界,七金山加铁围山共八个,依此业力逐渐形成八识聚。

身语意所依靠的精脉、血脉、中脉是三门三毒三身之所依代表三界,

我们体内有代表三界的三脉(精脉、血脉和中脉),它是身语意三门、三毒和三身的所依。如果没有证悟,三脉就显现为三门或三毒;如果证悟,三脉就显现为三身。

五脉轮或六脉轮代表五趣或六趣。

密宗中讲人有五种或六种脉轮,轮回也有五趣(非天归入天界或旁生)或六趣(三善趣、三恶趣)的说法。

转生于各道中所感受诸多苦乐的这个内大千世界也是聚际必散、生际必死、有为坏灭之本性。

通过外大千世界(器世界)来比喻内大千世界(我们的五蕴身心),五蕴转生于各道,感受了诸多苦乐,也是聚际必散——因缘聚合之后必定要分散、生际必死——生下来后必定要死亡、有为坏灭——有为法必定坏灭的本性。

到了死亡时,

没有死亡(坏灭)前,内大千世界是“住”的本性,类似于成、住、坏、空中的住劫,死亡时是“坏”的本性。

外四大摄入内四大中,即被七火一水毁为灰尘,之后内四大、密四大皆融入本来光明中,此时一切均成为一虚空。

死的时候,首先外四大(地水火风)摄入到内四大中,然后被七火一水毁为灰尘,之后内四大、密四大融入到本来光明中,一切均成为一虚空。上师仁波切说,密四大不是单独安立的,是指内四大的本体空性。

身体四大所摄的风脉明点七次为火所焚而殆尽,一次为水所冲而使生命死亡,最后为风吹散而使呼吸中断,

四大所摄的风脉明点七次被火焚毁烧尽,然后被水冲使生命死亡,最后被风吹散使呼吸中断。就像前面讲七火一水一风使器世界最终成为虚空一样,最后我们也彻底死亡。

身体也就各自分离、消失,最终如虚空般一无所有,此时与从前未形成身体时一模一样。

死亡后,四大组成的身体开始逐渐分离、消失,最后如虚空一样一无所有,就像刚开始没有形成身体时一样。

《广智后续》云:“以风水火熟,形成身器世,风脉及明点,四大中所住,

无垢光尊者引用了密续《广智后续》的观点:通过风、水和火的成熟形成身体的器世界,然后形成风脉明点,自己安住于四大的本体中。

无变诸光明,迁至虚空室,

此颂词比较难懂,但无垢光尊者在前面已经作了解释,可以对照来理解:死亡时外四大摄入内四大中,最后密四大皆融入本来光明中,一切皆成为一虚空。“无变诸光明”即密四大融入本来光明中,“迁至虚空室”即一切均成为一虚空。

大风脉明点,七次为火焚,水一冲大融,风吹粗细灭,入光明空界。

身体四大所摄的风脉明点最终也如同虚空般一无所有。

本怙菩提者,趋至无迷基。”

如果认识到身体内的光明自性,就证悟了本来怙主——菩提的无迷本基位。“无迷基”有两个意思:一是我们的身体和外面的器世界相同;二是教导我们应精勤修法,证悟本来空性和本来光明。

我们应当观察众生各自世界之隐没规律。

无垢光尊者教诫我们,应该一一详尽观察众生共同所依的器世界(南瞻部洲、地球、国家、省和房屋等)和内心世界都最终将隐没的规律。通过观察,内心会引发内外诸法皆无自性(无常)的觉受,从而生起深深的厌离,对诸法毫不耽著。

耽著万法最终会变成毁灭的自性。在漫长的时间中,我们都曾转生为无色界的天人或朝生暮死的小旁生,但到现在还没有解脱的原因,就是从未将心引向于正法,没有通过观察一切皆无常而鞭策自己行持善法。现在仍处在变幻不定、一切无常的器情世界,如果我们仍像以前一样执著一切恒常不变、恒常实有,那么以后还会继续流转轮回。虽然前面讲,在胜解佛时我们一定会成就,但距今还有很漫长的时间。在此过程中如果不注意,我们还会堕入地狱、旁生等恶趣中,感受无量无边的痛苦。

与其这样,不如现在就鼓起勇气,使用最大的心力来修持殊胜正法,经历守持戒律、念咒、闻思修和于寂静处独处等必要的苦行,尽量善用残存的暇满人身。前面已经虚耗了很多年,未来还有多少时间也不知道,所以应该使用暇满身份来尽量修持殊胜的解脱道。如果修持世间八法、随福德分的善业或下士道修法(只追求人天安乐),就浪费了暇满人身。

我们至少要发起出离心,在此基础上生起菩提心,从而修持空性慧和了义的正法,才能在最快的时间中获得殊胜利益。无垢光尊者在每一个引导中都教诫我们一定要精进修法。

《亲友书》云:“大地山王与海洋,终为七烈日所焚,有情无余化为尘,弱小人身岂堪言?”

大地、山王和海洋最终都被七烈日焚为一无所有,一切众生死亡后都会无余化为灰尘,我们现在的弱小人身怎么会恒常存在呢?

对于这个教证,我们可以从两方面来理解:一是外器世界会被七烈日所焚,变为一无所有;二是内有情世界也会由于各种因缘而死亡,身心分离后身体最终也将化为微尘。所以应该精进修法。

 

本论通过丰富的教证,开示了殊胜的修法窍决,宣讲了包括共同加行、不共加行和殊胜正行在内的十三个科判,是宁玛派最殊胜圆满的道次第。因为尊者常引用丰富的教证作为庄严,又被称作桑耶巴多教证者。通过学习《大车疏》,我们也可以明显地发现该特点:有时引用《毗奈耶经》等小乘经典,有时引用《入菩萨行论》等大乘经典,有时引用密续来证明所宣讲的道理。

十三个科判中,目前在宣讲共同前行,即四种厌世心的修法。本修法非常有必要,通过修持四种厌世心,可以帮助我们看破今生、心舍现世,依此才可以趣入真正的菩提修行。现在讲第二种厌世心的修法——寿命无常。宣讲寿命无常非常重要,有些大德一生都以无常作为主要修法。前面讲过,如果相续中对于无常产生了觉受,就一定不会贪恋一切名闻利养;如果没有无常的觉受,就会因贪执世间八法而导致无法修行。

我们可以发现:很多人最初生起一点修道的心,开始在山洞或茅棚里专修,但修来修去几个月,往往无功而返,原因是什么呢?就是没有修无常,讲广一点就是没有生起厌离心和出离心。很多大德也归纳为耐不住寂寞,比如安住的时候会想起以前曾经感受过的名闻利养和轮回中的安乐。所以,如果没有以强烈的厌离心或以对死亡无常的甚深体会来调化相续的话,在深山中是无法安住下去的。

如果我们发愿以后去好好实修,那么现在就一定要把无常的觉受修出来。无常能够对治我们贪执轮回安乐和享受的邪分别念,无常的心生起来之后,自己对轮回中的琐事根本没有丝毫兴趣,可以一心一意地持续修法。

每个入了佛门的在家或出家人,如果想现证功德法,就一定要遣除很多障碍。有大德提到过:一般众生在年幼时,都心系于父母,心思放在父母买的好东西上面;在家人成年时心系于妻室,对妻子比较耽著,出家人成年时耽著于财物、施主或受用等安乐;在家人老年时心系儿孙,出家人的心思也放在徒子徒孙或寺院等事业上。这样一辈子就错过了。这些殊胜教言对我们来讲非常有鞭策作用。

格鲁派大德也这样归纳庸俗人的一生:未知未知二十年,欲修欲修二十年,不能不能二十年。二十岁之前在未知中度过,完全不知道修法;二十岁之后心智成熟,见到佛经论典中讲修法成就、不修法堕落的道理后生起想修法的心念,但在家人还有寻找或增上衣食、钱财等琐事无法放下,出家人也在听闻正法之后无法付诸实践;四十岁之后有很多疾病和违缘障碍,虽然想修身心也不堪能了。以前有大德说过:出家后脚根还没有站稳,一晃三十年就过去了。在座也有很多出家十几二十年的,刚出家时可能就想修法,但现在到底有没有开始修呢?真正观察自己相续的时候就会发现,可能连暇满难得、寿命无常都没有修过。我们自己是不是这样呢?

听到无常的修法教诫后,现在还有一个改变的机会,从现在开始修行还为时不晚。无垢光尊者讲的无常教言直契要害:仅仅了知无常远远不够,当内心中对于寿命无常生起觉受后,就会不由自主地励励修法,从而趋入正道。否则,自己会对于昨天、今天和明天不能修法找出很多理由,依此类推,明年不修法的理由还是会有很多。只要还没有彻底看破今生,没有把心转向正法,最终肯定一无所成。今天我们继续用大德们的教言和实修相结合的方式来宣讲广说中的第五个科判。

乙五、以诸佛佛子示现涅槃而说无常:

此外,思维出于世间的诸多导师出有坏及其眷属示现涅槃以及他们的教法隐没之理,同样思维自寿也是无常的。

世间中已经出现的很多导师,有些直接示现殊胜化身,有些化现为凡夫形象的善知识而显现在修法者面前,但这些出世的佛陀和大成就者们,都已经示现了涅槃,他们的教法也在次第隐没。既然佛陀断证圆满的金刚身和获得了佛果的大善知识们尚且示现无常而趣入涅槃,我们的身体又有什么可靠呢?我们这些业惑和三十六种不净物充满的身体怎么可能不死亡呢?从而打破我们自认为不会死亡的实执。

缘觉弟众佛子中,引导世间诸怙主,

宛如晴空中皓月,为诸星鬘所环绕,

巍然朗然坦然现,亦示无常涅槃相,

无量教法珍宝日,亦渐隐没当观此。

犹如无实芭蕉树,幻室自身何不灭?

缘觉指独觉,弟众指声闻,佛子可以理解为菩萨,诸怙主指导师佛陀。处于缘觉、声闻和菩萨层层环绕中的引导世间的导师佛陀,像秋季晴朗夜空中明亮的皓月被星鬘团团环绕一样,在如海的眷属大众中宣讲妙法。巍然、朗然和坦然分别描述佛陀的身、语、意:身体巍然显现三十二妙相和八十随行好;语言朗然显现无任何过失,远近眷属都可以清楚地听到梵音;意安住于法性中,坦然而现。身、语、意具足如是殊胜功德的佛陀,在凡夫众生面前也示现了有为无常的法相,犹如珍宝、太阳一样的无量教法也逐渐隐没。那么我们犹如无实芭蕉树和幻化房室一样的身体,如何能避免死亡呢?一定会死亡。

学《庄严经论》时也这样抉择过:在无量海会中,坐在极远地方的众生听佛陀讲法时,声音不大不小、清清楚楚;坐在面前的听众也不会觉得振耳,远近都听得很舒服。

从胜义谛的层面来讲,佛陀还在大菩萨面前说法;但对于凡夫而言,佛陀的身相也示现了无常涅槃。有些地方讲,佛陀示现涅槃很有必要。虽然佛陀已经圆满四神足,可以任运住世很多劫,但为了打破弟子们的常执而趣入涅槃:获得殊胜果位的佛陀尚且示现涅槃,那我们在没有任何成就的情况下,身体很快就会死亡,只有继续堕落轮回。所以应该马上修习正法获证解脱道。

曾出世于此娑婆世界的导师毗婆尸佛、尸弃佛、毗舍浮佛、拘留孙佛、迦那牟尼佛、迦叶佛和释迦牟尼佛皆如秋季升起的满月一般,

毗婆尸佛、尸弃佛和毗舍浮佛是过去七佛中的前三佛,从拘留孙佛到释迦牟尼佛,是贤劫千佛中的第一到第四佛,他们已经出世犹如秋季升起的满月一般。

妙相随好威光耀眼,为群星般的声闻、缘觉、菩萨、梵天以及四大天王等眷属所围绕,

佛陀说法时,旁边的声闻、缘觉、菩萨、梵天等弟子和四大天王等眷属,层层围绕着怙主佛陀。

身体光芒四射,巍然而住,

佛陀身体光芒四射,在大众中巍然而坐。

语言无卒暴音,清晰朗然,

六十四种梵音就是无卒暴音。佛陀说话时不快,而且非常清晰、明朗,没有吞吞吐吐的现象,语言非常圆满。

智慧清净无垢,坦然明了,

佛陀的智慧清净无垢,没有丝毫无明的成份,是经过无量劫的修行,已经证悟一切的法性体现。当其它众生问问题时,佛陀可以马上回答,没有丝毫错误之处。

诸如金刚般稳固的佛陀都已趣入了涅槃,除释迦牟尼佛教法外其余教法也已依次隐没。

犹如金刚般的贤劫七位佛陀,和上一个光明劫中无数无量的佛陀,在二乘众生面前都已经趣入了涅槃,除了释迦牟尼佛的教法还存在于世间之外,其余教法也已经依次隐没。

因此,应当思维如水泡般无有实质的自身怎么会常存呢?

我们犹如水泡或芭蕉树一样没有实质的身体,怎么可能长存呢?肯定会死亡。

我们平时要阅读或观想佛陀如何在拘尸那城娑罗双树下趣入涅槃:大众们如何悲伤哭泣?佛陀怎样再三地开示无常的道理?

《无常经》云:“百福所成千相饰,如来藏身尚无常,犹如水泡不可靠,自身为何定不坏?

修了一百种(非常多的)福德,或者说一百劫中专门修相好,才能成就佛陀的三十二妙相和八十随行好,佛陀像宝藏一样的身体尚且已经示现无常,只剩下画像、塑像、泥像或佛身舍利,我们犹如水泡一样不可靠的身体怎么能不毁坏呢?

利众诸佛如日落,正法皓月亦隐没,当知自己之一切,眷属受用皆无常。”

利益一切众生的诸佛犹如太阳一样已经落山,正法的皓月也已经隐没,所以应该知道身体、眷属及受用等一切都是无常的。

身体、眷属和受用等都是因缘合和而产生,因缘不在时会全部散灭。为什么要再再执著无常的法呢?观待众生的善缘,佛陀出现于世间,善缘失去后佛陀就会趣向于涅槃。

这里主要讲了导师佛陀示现涅槃,其他引导中还介绍了目犍连和舍利弗二大声闻提前趣入涅槃,同时有几万阿罗汉跟随入灭,后面出世的龙树菩萨、无著菩萨、寂天阿阇黎和住持教法的一代代传承上师也都趣入了涅槃。对我们来讲,具有如此不可思议功德和福德的三界导师法王如意宝,在圣地道场中住世转大法轮,与无量无边的众生结下法缘,但最后色身也趣入了法界。那么我们自己的一切怎么可能避免无常呢?思考后应该奋起精进,好好修持正法。

乙六、以无增唯减而说无常:

犹如金刚般的佛身尚且无常,那么,好似芭蕉树一样的此身岂能稳固存在?

金刚般的佛身已经无常了,我们芭蕉树一样的身体是不可能稳固长存的。

第六科判主要讲我们的寿命无增唯减,必定很快现前死亡,为什么不精进呢?

故定死亡然死期,死处死缘皆不定,

此寿无增恒衰减,死缘众多生缘微,

时不待我当紧迫,自即日起勤修法。

我们一定会死亡,但死期、死处和死缘皆不定。这是具有很大加持力的理论。寿命每天都在衰减,无法增长,而且有众多导致死亡的因缘,生缘却非常稀有。一定要生起紧迫感,从现在开始次第精勤闻思修行出离心、菩提心和空性见等正法,让自己的人身有意义,不要拖到明天或以后。

“一定会死亡”是三大无常理论中的第一个,宗大师在《广论》中还讲了另两个:死期不定和死时一切无有意义。不管在什么地方、处于什么状态、以什么身份,我们最终都会死亡。《广论》中也引用了琉璃王毁灭释迦族的公案:当时目犍连尊者因怜愍释迦族,用神通将部分人藏到月亮上、虚弥山间和海底,但浩劫过去后,发现他们也已经全部死亡。一切种类的众生(日月天子、天人、龙王、地狱众生等),尤其是南赡部洲众生,都一定会死亡。

虽然很多人不需思考就会认同“一定会死亡”的事实,但对于

“死期不定,明天就要死亡”的教言,却难以认可。他们可以承认自己今年之内也许会死,但不会承认这个月之内就会死:这个月只有30天,30天内怎么可能会死?更加不会承认“今天会死”。实际上,我们对于世间八法的贪著和深重的烦恼,就是从“今天不会死”的观念上生起来的。因为“今天不会死”,所以放逸、消遥自在。

死期不定指不知道什么时候死亡,也许明天,也许就在今天。华智仁波切在《前行》中也这样讲过:明天和后世谁先到,我们并不清楚。我们以为明天肯定先到,后世还相隔几十年。但对于今天死去的众生来讲,就是后世先到,明天永远无法到来。

死处不定指我们不确定自己死在哪里。有时死在自己家里,有时死在山间,有时死在工作场所或者经堂。以前法王如意宝在讲法时,我们亲眼看到一些老喇嘛一下子倒下去后就断气了。走路和睡觉时也可能会死,晚上睡下去,第二天早上已经死了。

死缘不定指我们不确定通过什么方式死。可能躺在床上病死,可能横死,也可能是非人致死。

《广论》中讲:通过做佛事、念咒和修长寿法等来使寿命增长,是非常难以成办的。我们的心非常散乱,四大精华快速地被消耗,修长寿法要得到验像非常困难,也许只能避免横死。

假使我们现在已经消耗了30多年,这30多年是怎样过去的呢?一年一年地递减……一年又是怎样过去的呢?一个月一个月地递减……同理,30天一过,一个月就没有了。一昼一夜一过,一天就没有了。时间过得非常快,不知不觉中一年又一年就过去了。现在是2006年的9月,再过几个月就到年底,之后又一年过去了,我们的死期在慢慢降临。如果以刹那来计算,每一刹那我们的生命都在衰减,钟表滴答滴答中我们的寿命就在消逝。怎能不死亡呢?

死缘可以来自于外、内两个方面:外面有很多病魔、死魔等魔类,当它们对人产生嫉妒或以业的因缘,就会加持我们马上死亡。这些魔容易聚集在出现翻车等横死的地方。地震、海啸、火灾和水灾等也会带来众多死缘,如今年频频出现的水灾和狂风,越接近末法时期死缘就越多。

四大不调等内缘也非常容易导致死亡。我们经常用一个口袋中的四条毒蛇来比喻四大,它们很难安安静静地呆在其中,经常互相争斗,无论地大、火大、水大还是风大增盛,我们都会生病。

所以,死缘非常多而生缘极其稀有,我们之所以现在没有遇到病魔和四大不调,完全是以前积累的善业支撑或上师三宝的加持。我们在修法中尽量不要夹杂世间八法或轮回之念,这才是纯净的善法。合理安排作意观修、念咒语、顶礼、转绕或听闻思维正法等善法,无论昼夜都要精进。

无垢光尊者在这里用具有强大加持力的“死期不定”教言,对我们作了非常殊胜的教诫。如果我们像北俱芦洲众生一样拥有固定的寿命,死期能够确定,就可以不着急地安排:先怎么享受,然后如何慢慢修法……但南赡部洲众生的寿命没有固定的时间,劫初时寿命无量岁,然后逐次递减到十岁,现在基本上平均寿命六七十岁,很多死缘会随时突现。所以,我们不要认为自己没有病,自己在修法,自己已经参加过很多次长寿法会……这些都不是可以放逸或拖延修法的借口和理由。

观察死亡的人对我们应该很有触动:每个死亡的人,有没有想过下一刹那“我”会死?有没有想过死缘马上会现前?绝大多数的人都没有想过。如果我们得了很严重的病,也许会有不会活太久的心理准备,但很健康的青年人,很难认为自己会马上死亡。其实,很多人就是在少年时,在健康的时候,毫无准备地突然死亡了。这时他该怎么办?如果是我们,又该怎么办?谁敢保证死亡就不会突然降临到自己身上?所以,今天不死的话,就要好好修行,明天不死的话,也要继续好好修行,把修行落实到每一天中。不要想三年之后开始实修,今天就要开始修,今天该做的事情都要好好做,好好闻思修行、发愿回向,否则根本没有抵挡死主的资粮。

我经常会想到宗喀巴大师对于死亡无常的比喻:从现在到下个月此时,一定有个与自己不共戴天怨敌要来,但到底哪一天来并不确定。所以,今天我要好好防备他,明天也不可以放松,每天都应该在非常谨慎的心态中度过。同样,我们确定死亡早晚一定会来,也许是今天,也许是明天或后天,所以千万不能放逸。万一今天放逸没有修持正法而死亡现前,自己就会堕入地狱。如果每一天都以谨慎的心态去修行,临终时才会时时生起正念。

“死期不定”的力量太强大了,可以非常有效地制止我们非法的念头,使我们每一天、每一小时、每一分钟都能尽量处于善法状态中。所以,多思维死缘、死期不定,对调伏贪执心非常有意义。千万不要认为修过一两天就知道了,从字面上知道一点点或听过很多次,不代表内心中已经生起了觉受。必须像宗喀巴大师在《广论》中讲的一样,一条一条记在心中,一条一条反复观想。“不知道下一刹那死亡会不会来”的殊胜定解真正从内心深处生起时,我们的相续一定会不一样,一定会保持在正法状态中,对世间八法根本不会有兴趣,那才是百分之百的好修行人。

既然今天晚上或明天死亡就会来临,我积累财产干什么?我追求很多贪嗔做什么?为了眷属而执著干什么?执著名利干什么?死亡来了之后这些对我都没有意义。当内心中真实生起这样的觉受时,一定会一心一意趣入正法。好好观想死亡无常的道理,对我们来讲帮助很大,能不能成为好修行人就从这里开始。

现在我们的身体很放逸,信心和修法的决心很薄弱,特别容易受到外境的引诱,即使不是很严厉的对境,也会马上生起贪心、嗔恨心或嫉妒心,原因是什么?对治力太弱了。为什么这么弱?相续当中根本没有生起死亡无常的念头,所以经常被违缘轻而易举地打败。当内心中生起死亡无常的真实觉受后,不要说小的违缘,大的违缘都无法动摇我们修法的心态。

为什么很多修行人一辈子可以跟外界毫无联系,一个人住在深山中,有没有好的食品、住处和衣服都无所谓?因为他们内心中生起了死亡无常的念头,真正地看破了今生。我们可能认为他们很孤独、很难熬,实际上他们的内心始终处于正法的欢喜状态中。这是内心与正法相应后,自然而然出现的一种验相。所以,我们要在死期不定这方面再再下功夫,从现在开始精进修法。

有生必定有死。《白莲花经》云:“有生必有死,有聚必有散。”因时间无法掌握,所以不知何时死亡。

引用佛陀的经典作教证,开示有生就有死。因为死亡到来的时间和其他因缘无法掌握的缘故,不知道什么时候死亡。

如果能够确切了知还有三年时间,就可以提前安排第一年修什么、第二年修什么、第三年修什么。但死主根本不可能给我们这样的机会,不可能等我们修得差不多了才来。无论我们是否提前安排,无论我们是否已经修成,死亡都可能随时到来。

《因缘品》云:“明日死谁知,今日当精进,彼死主大军,岂是汝亲友?”

《因缘品》中说:明日死或不死谁都不知道,所以今天就应该精进修法,难道死主大军阎罗王是我们的亲戚,可以网开一面吗?他根本不管我们有没有圆满资粮,有没有修行成就,随时都会来。

宗咯巴大师这样讲:“虽然无法确定今天我们是否死亡,但执著于今日不死的过患会犹如下雨一样接踵而来。如果执著今天必死无疑,虽然不一定会死,但它在令心转向正法方面有很大的力量。”如果今天肯定会死,那我们一定会精进修持。即使今天不死,这种心态也会帮助我们趣入正法。否则,我们的心念一定会趣入世间八法和轮回。所以应该好好观察、思维和修持宗大师“今天必死”的殊胜修法。

死于何方也不一定,因此,无论前往何方,住于何处,都应观想:也许会死于此地吧!

死在哪个地方也不一定:在佛学院的时候想,也许死于这里吧;在经堂当中想,也许死在这里吧;走路的时候想,也许死在路上吧;去往异地办事的时候想,也许死在异乡吧;回家的时候想,也许死在家乡吧。

为什么要这样观想呢?让我们对于任何一个地方都不会生起实执。既然也许会死在那里,就不要缘亲戚、朋友、施主等生起贪执和世间八法的心,这些对我有什么用呢?在这个地方造罪业,缘金刚道友或上师造罪业没有必要!如果生起这样的念头,就会安住于死亡无常的状态中,不会行非法。

《妙臂经》云:“于山险地或深谷,室内路口或河畔,何方皆思我终处,了知无可适从性,故当遣除喜世间。”

《妙臂请问经》中讲:于山险地或深谷中有可能死亡,在自己的房里、路口或河畔也有可能死亡,哪里都有可能是我的终结之处。死缘无法确定,所以无论身在哪里都应该以无常对治,遣除喜爱世间的非理作意。

以何缘而死也是不一定的。经中云:“有以食噎死,亦有以药亡,何况说逆缘?故死缘无定。”

佛经当中讲,死缘是不一定的。有被食物噎死的;也有为了对治疾病而吃药,但因药而死的。食品和药物本应是生缘,保持生存、遣除死亡,那么更何况其他更直接的逆缘呢?所以死缘完全无法确定。

因无增唯减,是故必定死亡。

因为我们的寿命没有增加、唯一减少,所以必定死亡。

前面我们也讲过寿命无增唯减的道理。一些医学论著中也讲:一生中呼吸多少次是有定数的,呼吸一次就少一次,没有增加。我们应该知道,乃至于呼吸之间,自己的寿命都在慢慢减少。一天消耗了多少次呼吸,第二天又消耗多少次呼吸,一年内消耗多少次呼吸,这样观察就可以知道,自己所剩的时间确实不多。

《无常语》云:“如断水源池,无增唯减故,众皆入死道,谁信暂时寿?”

《无常语》中这样讲:如果一个水池的水源已经断掉,没有新的水源补充进来,只有源源不断地流出去,那么总有干枯的一天,就像罗布泊最后成了戈壁滩一样。我们寿命也没有增加,唯有减少。所以一切众生最终都会进入死亡之道,暂时的寿命有什么值得信赖的呢?

如果太信任暂时的寿命,我们就会趋向于非法。只有知道寿命无常,不知道死亡何时到来,才会心向于正法。

《入行论》云“昼夜不暂留,此生恒衰减,额外不复增,吾命岂不亡?”

《入菩萨行论》中,寂天菩萨也作了殊胜教诫:就像白天马上要过去,黄昏和夜晚随后到来,明早夜晚结束又是白天一样,昼夜交替无法停留。我们的生命就在其中恒时衰减,没有增加,最终死亡。

死缘众多生缘稀少,因此也必定死亡。

在整个世间界,尤其是福报微少、恶业深重的南赡部洲,死缘众多、生缘稀少是非常正常的现象。为了修法,我们可以听听新闻,看看世间发生的事,就会知道有多少死缘,因此我们必定死亡。

《入行论》云:“死缘极众多,生缘极稀少,是故速死亡,心当向正法。”

世间中有很多死缘,生缘非常稀少,我们迅速地趋向死亡,任何时候死亡的机率都比较高,所以应当心趋向于正法。

《宝鬘论》云:“死缘极众多,生缘唯少许,此等亦死缘,故当常修法。”

龙树菩萨在《宝鬘论》中讲过:死缘很多,生缘非常少。而且生缘也会变成死缘,所以应当恒常忆念和修持正法。

“生缘亦死缘”可以从两方面来理解:第一,生缘中有可能出现死缘。没有调节好饮食(生缘),可能造成死亡;该增加或者减少穿着衣物(生缘)时不去做,可能造成死亡;住房(生缘)因为造得不好或其他因缘而倒塌,也可能造成死亡。第二,即使生缘中没有出现死缘,但生存的最终结果又是什么呢?就是趣向于死亡,所以生缘最终都是死缘。

佛菩萨和诸大德们早就清清楚楚地认识到了修持死亡无常的必要性,所以在论典中再再教诫我们恒常修持正法。我们不能因为常常看到这些教言,内心中就没有任何触动,产生一种麻木或厌烦的状态。之所以反复讲,就是为了帮助我们生起对于死亡无常、死期不定的定解。即使现在无法生起,但至少应该产生对于修持无常的意乐。

首先认识它的重要性,再通过进一步观察,决定不能拖延,应该马上修持,这样我们非法的念头就会减少,正法的念头就会增多。所谓的修法,无外乎就是减少非法、增长善法的念头和行为。修持死亡无常可以鞭策我们恒常修持正法,具有非常大的力量。所以,我们应该再再从很多方面观想和作意,尽量在最短的时间使内心中生起死亡无常的定解,这样的抉择非常善妙。

今天我们就讲到这里。

所南德义檀嘉热巴涅 此福已得一切智

托内尼波札南潘协将 摧伏一切过患敌

杰嘎纳其瓦隆彻巴耶 生老病死犹波涛

哲波措利卓瓦卓瓦效 愿度有海诸有情

 

 

相关文章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