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位置: 首页 > 辅导 > 入菩萨行论 > 正文

《入行论》82课 复习、笔记、辅导、思考题

本文作者: 发布时间:2018/4/16 19:07

顶礼本师释迦牟尼佛!

顶礼文殊智慧勇识!

顶礼传承大恩上师!

无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  愿解如来真实义

为度化一切众生,

请大家发无上殊胜的菩提心!


科判

癸二(破嗔于受害者造罪之人)分三:一、深思法理之安忍;二、不畏损害之安忍;三、修承受痛苦之安忍。

科判分析

1、深入思维:缘起法理而修安忍,

2、不畏惧损害的方式来进行安忍,

3、修承受痛苦的方式而安忍

子一、深思法理之安忍:

于害上师尊,及伤亲友者,
思彼皆缘生,知已应止嗔。

1、释义分层
(1) 于害上师尊,及伤亲友者,思彼皆缘生——观察种种伤害境,深思背后缘起法
其实加害上师亲朋好友等也都是依靠以前、现今的外缘等而造成的,
(2) 知已应止嗔——(思维到量),知后当行
认识到这一点从而应当制止嗔恨。

2、承上启下
(1) 承上:
上一颂讲了三宝所依远离一切损害故不应生嗔
(2) 启下:
① 那么会有人觉得:我的上师亲朋等若被人损害,我还是要起嗔心
② 这一颂就回答——也不应该生嗔,因为因缘所生的缘故

3、本颂重点:如何思维“思彼皆缘生”?
(1) 所有众过失,种种诸罪恶,彼皆缘所生,全然非自力
① 伤害者角度:无有自主,无心——因缘造成他会伤害别人
② 被伤害者角度:前世今生的宿业——因缘造成他被伤害

4、引申问题之一:“现实问题”——那遇到别人轻辱上师时,我们该怎么办呢?(侮辱我没什么,侮辱上师或双亲,我真的忍不了啊)
答:应该行持的原则——如无垢光尊者《心性休息》所说:有些人恶语诽谤上师时,
(1) 应当:想方设法加以制止。
(2) 如果:自己无有能力制止,则
① 一边思维上师的功德,
② 一边用手指捂住耳朵,不听他的胡言乱语,
(3) 切莫:与该人亲密交往、畅所欲言。

5、引申问题之二:佛教徒也有佛教徒的执着点(比如上师,善根)
(1) 侮辱了佛教徒的上师,夺了佛教徒的善根福德,就会非常难受,难以堪忍。
(2) 所以就会有人这么扬言:“我的上师与莲花生大师无二无别,如果有人毁谤他,我就拿刀子杀了他。”——嗯,我的XX
① 表面上:这人对上师信心真强啊,为了维护上师上刀山下油锅,万死不辞。——世间人的习气
② 实际上:完全违背《入行论》(大乘)宗旨和教义——失毁了利他心,串习了我执我爱执,生起了嗔恨心
(3) 仔细分析,别人的诽谤
① 对于上师本身有什么作用么?一点都没有,如空谷回音。Q:为什么?
② 而对弟子呢?Q:请分析及为什么?

6、引用公案:圣天论师被其辩论折服的婆罗门外道之不服弟子砍后不起嗔心责难,反而助其免于弟子复仇
(1) 圣天:以正理辩服外道本师,但是弟子却不服(我们是不是好比外道弟子,盲目的妄信,而非理信)
(2) 外道弟子:以为师父口上败了(师被伤害),自己只要刀上胜过你(伤害你),我们门派并没有输。(我们是不是总是会这边被人损害后,通过种种途径要找回来,为了一口气)
(3) 圣天:学术上的争论哪有用刀剑来代替的?你毁了我的肉体,毁坏不了佛法。(佛法正理如金刚,不能被任何东西所损害)
(4) 圣天:你是被无明烈火燃烧得神智昏迷了,所作所为,是没有受过佛法教化,个人情见太重,为愚痴所欺、狂心所惑(因:无明愚痴而致情执深重,由所爱被伤而生此嗔恨烦恼,故:对其生起悲悯之心)
(5) 圣天:我原谅你的愚昧无知,快逃到山上去吧,暂时不要下来,我的弟子们快要回来了,有不少人还没有获得法忍[ 法忍:心能安住于实相之理。],他们必不饶你。(慈悲,法忍)
(6) 圣天:我已到暮年,终有一死,怨怨相报,必无了期。佛法讲的是无我、能忍,我要你们宽恕他!(无常、因果、恩怨、轮回、无我,能忍,宽恕)

(7) 总结

① 圣天:已获法忍,慈悲摄受,纵遇命难,不怨害者

② 圣天弟子:未获法忍,违缘面前,控制不住

③ 外道弟子:无明遮蔽,狂心所惑,愚痴所欺,情执深重
Q:通过学习这个公案,您看出了哪些点,请结合自身消归自心

7、上师强调——关键问题请深思
(1) 场景:“如果我的父母、我的上师今天被坏人害了,而且还杀了他,这时候我该怎么办?”

8、请思维业因果。然后慎重取舍
(1) 现象:有些人不要说亲人和上师了,自己稍微有点损失就受不了
(2) 教证:因果不虚
① 《亲友书》:不管是为了任何人,最好不要造恶业,因为,地狱的果报,他人是无法分担的
② 《四百论》:“如王分权利,不能分罪恶,智者谁为他,自摧毁后世。”
(3) 结论:不管是为了什么样的对境,都不应该造恶业

9、教诫(提醒我们易犯毛病)
(1) 平时看似修的不错,但遇到关键问题了,就控制不住开始为他人而造恶业(平时对境没有现前罢了,真正执着的点一直都在,并没有对治)
① 举例:“文革”期间,有些上师为了自己的民族、为了自己的佛教,亲手杀了很多人。
② 分析:
1) 从世间角度:出发点看似合理
2) 从因缘角度:佛教兴盛毁灭有其特定因缘
3) 从大乘角度:为此伤害众生,失去大乘种姓资格。

10、Q: 本颂的引申意义,请深挖

科判

子二(不畏损害)分三:一、怨敌不应为嗔恨之对境;二、是故断除嗔彼;三、为断嗔而除贪。

科判分析:
第一,怨敌不应成为嗔恨的对境;
第二,所以应该断除嗔恨怨敌;
第三,为了断除嗔心而首先断除贪心,因为贪心是嗔心的来源,所以如果我们要断嗔,首先要断贪。

丑一(怨敌不应为嗔恨之对境)分三:一、与无情损害相同;二、与嗔者罪业相同;三、害由业生故不应嗔敌。

科判分析:
第一、是有情的伤害和无情的伤害是相同的——我们对无情的伤害不嗔恨,那么对有情的伤害也应该一样不生嗔恨;
第二,与嗔者罪业相同——怨敌以烦恼伤害了我,和我与嗔恨对方做反应,其实二者之间都有罪业的,罪业是相同;
第三,害由业生故——因为伤害是由业产生的,不应该嗔恨怨敌。

寅一、与无情损害相同:

情与无情二,俱害诸有情,
云何唯嗔人?故我应忍害。

1、释义分层
(1) 情与无情二,俱害诸有情——观察分析
如果有情与无情对众生同样损害,
(2) 云何唯嗔人?——提出反问
那么为何单单对有情怀有仇恨呢?
(3) 故我应忍害——思维后,得定解
因此,我理当安忍损害。

2、本颂关要
(1) 辨析:自己平时为何只挑有情发火,而不会对同样造成损害的无情物发火?
(2) 根源:如此有选择性的目标指向性嗔恨,内在根源是什么?

3、上师开演
(1) 众生习惯:
对无情法的损害不生嗔,对有情的伤害却拼命想报仇
(2) 举例对比:
以同样一块石头为例
① 有情:有人拿石头砸你的头,你对石头不生嗔恨,却对扔石头的人恨得咬牙切齿
② 无情:山上滚下一块石头把你砸了,你对山不嗔恨,对石头也不嗔恨,只会怪自己运气不好
③ 分析原因:愚痴
(3) 辩诤遣疑
① 辩:“之所以对有情生嗔,因为他有故意害我的心态,而无情法却没有。”
② 反驳:之前已经分析过,有情害你也非他自主,乃因缘所生
(4) 观察分析1:以谩骂者为例——寻找幕后主使
1) 语言来源于口腔等器官,
2) 操纵这些器官的是心识,
3) 而操纵心识的是业和烦恼
4) 业和烦恼也是一种缘起,最后分析烦恼本体
a. 胜义中:本体空性
b. 世俗中:显现因果不虚——自己以前害过他,种种因缘聚合后,所以今天他反过来加害你
5) 最后得出结论,找不出所谓的幕后主使,那么,请问:既然冤有头债有主,如果找不到目标的话,我们对什么起嗔心呢?
(5) 观察分析2:所执着的伤害者与被害者——“人”是什么?(如果有人觉得,前面的分析我接受,但是我还是执着有一个实有个体来损害我,实有的我也收到了实实在在的损害,那么这里就通过理证分析破除我们对于“人”的实有的执着)
① 上师告诉我们真相——人是四大五蕴的聚合
1) 四大:地水火风
2) 五蕴:色受想行识(色属于色法,受想行识属于心法)
3) 蕴:聚集
——也就是说,种种法的积聚,形成了人,就好比一辆车由种种零部件组成(但是车没有受想行识),根本找不出实有的本体。
② 了知这些真相后,请问:在这一串因缘中,我们应该嗔谁呢?

4、教诫
(1) 遭遇损害时,应学以致用
① 只学不做的过患:表面文章,仅有闻法功德
② 本论内容的殊胜:寂天菩萨,智悲精华,金刚语说
1) 包含:甚深窍诀
2) 依后:相续改变
3) 遇害时:行为肯定,与众不同
(2) 应长期坚持,勿三分钟热度
Q:请结合上师讲记:“现在正讲《安忍品》,很多人不管遇到什么样的伤害,自己也能忍下来、不生嗔恨心,甚至故意去找脾气不好的人来磨自己。现在有些人特别苦恼,为什么呢?因为找不到脾气不好的人。但讲完这一品以后,他可能就不敢这样了。”——“讲完这一品以后,他可能就不敢这样了”这句话是什么意思?请结合自身消归自心,并提出今后改进的落地方案

科判

寅二、与嗔者罪业相同:(嗔者的罪业,实际上跟害者的罪业相同。)

或由愚行害,或因愚还嗔,
此中孰无过?孰为有过者?

1、释义分层
(1) 或由愚行害,或因愚还嗔——现象
如果有些仇敌是由于愚昧而作加害,有些因为愚痴而回报嗔恨,
(2) 此中孰无过?孰为有过者——辨析
那么这两者谁无有过失,谁具有过失呢?很明显,两者同等具有过失。

2、关要
(1) 本颂主要讲哪种世间普遍行为?以牙还牙,以怨报怨
(2) 关键词:愚——愚痴(本颂侧重讲业果愚)
(3) 思维辨析:两者过失
(4) 得出定解:之后实际串习运用

3、上师开演
(1) 辨析两者过失
① 怨敌
1) 因:愚痴——不知前后世、业因果的道理
2) 行:发起嗔害心损恼对方
3) 过:造了很大的罪业
4) 果:后世堕入恶趣受苦
② 自己(修行人)
1) 因:更愚痴——明知业因果报,但仍不修安忍,反以嗔心
2) 行:以彼之道还施彼身,以怨报怨,
3) 过:损害自他一切相续,摧毁无始以来的善根
4) 果:后世堕入恶趣受苦
③ 通过以上分析可知:
1) 对于都不明业因果的人而言,两者过失相同
2) 对于行菩萨道的大乘佛子而言,以怨报怨,过失较加害者更胜。(不仅害己,也害了对方)
(2) 世间标准VS大乘标准:(Q:请思维两者的界限,及为什么佛规会严于世规)
① 世间标准:被损害者还手要被批判,但被伤害者嗔怪对方是合情合理的。
② 大乘标准:被打者若没有生起嗔恨心,他没过失,倘若他生起嗔恨心,他有过失
1) 上师举例:有人被打后,气得到上师处告状,上师言:你有过失
a. 于他:别人打你可能只是开玩笑
b. 于己:真实生起嗔心,善根被毁
(3) 教诫:寂天菩萨要求
① 遇何对境:纵遇到何种情况
② 起心动念:都不应生嗔恨心
③ 付诸行为:更不能去害众生

4、总结、窍诀
(1) 大乘修法关键:利他心,慈悲心(故不能:以怨报怨)
(2) 遇到别人加害:面不改色修安忍
(3) 平时思维:遇到这些逆境时怎样对待?
(4) 而诸佛菩萨又是如何?——随学他们的崇高精神(为度众生,生死置之度外)
① 世尊因地种种安忍布施
② 圣天论师舍命护加害者

科判

寅三、害为业生故不应嗔敌:(危害是自己前世的业力现前,故不该生嗔恨心。)

因何昔造业,于今受他害?
一切既依业,凭何嗔于彼?

1、释义分层
(1) 因何昔造业,于今受他害——思维业因果
为什么你昔日要造业,以致于如今遭受他众的加害?
(2) 一切既依业——生起定解(损害依业)
既然一切损害均来源于自己的业力,
(3) 凭何嗔于彼——反问自己(进而断嗔念)
那我凭什么仇恨这位怨敌呢?

2、关要
(1) 深入思维:业因果——进而达到深信定解的程度
(2) 若存疑惑:探讨辩论

3、教证:
(1) 瑜伽师地论:“已作不失,未作不得。”——如果没有造恶业,现今不可能感受苦果,现在感果,以前肯定造过苦因,如今果报成熟现前。
(2) 印光大师:“如来成正觉,众生堕三涂,皆不超出因果之外。”——因果法则是法尔如是,世间铁律,从如来到凡夫,无不遵循。圣者不昧因果,并非不落因果。

4、Q:如何理解:“只有深信因果,修法才能成就顺缘,否则,再高的法门对你也没有用。”
(1) 提示1:浅信因果代表什么?
(2) 提示2:什么是顺缘?什么是违缘?当了真正了知因果后,对于逆境和顺境是如何看待的?
(3) 提示3:因果在佛法中所处的位置是什么?高法是基于什么基础之上的?

5、总结
(1) 当真正明白因果道理后,纵然感受到伤害痛苦,也没有理由去怪他人,因为明白这是业缘所致(自己的锅自己背)
① 经云:“众生诸苦乐,佛说由业生。”
② 《华严经》:“一切诸报皆业生起,一切诸果皆从因生。”

6、教诫
(1) 平时应:多思维业果之理,
(2) 进而:对他人生起安忍之心,
(3) 万一:生了嗔恨心,立即无条件地忏悔,不能给自己找理由

科判

丑二、是故断除嗔彼:

如是体解已,以慈互善待,
故吾当一心,勤行诸福善。

1、释义分层
(1) 前行(思得定解,找到方法)
① 如是体解已——因为了知,所以释然
如此认清损害是由业力所致等道理后
② 以慈互善待——解开怨报锁链,进而慈心对待
务必要尽心尽力断除互相之间的嗔恨心,彼此仁慈善待。
(2) 正行(保持专注,不断重复)
① 故吾当一心——过程专注
为此,我应当集中精力、一心一意
② 勤行诸福善——坚持串习,勤修福德。

2、关要
(1) 体解:真正体会、了解(前提:深入思维颂词含义)——安忍更侧重安,而不是忍。因为懂得,所以释然
(2) 慈,善待:因为释然,所以宽容,进而慈悲,因为慈悲,故能做到善待。善待他人,即是善待自己。
(3) 一心、勤行:
① 前行:了知了以上原则(通过思维辨析,得出具体修行中的取舍)后,
② 正行过程(深度):需要一心专注的修持(安忍),
③ 频率持续(广度):并且是持续不断的经常的串习

3、上师开演
(1) 体解
① 来源:嗔恨依缘所生
② 后果:两败俱伤
(2) 慈悲
① 通过悲心转为违缘为道用:遇到他人攻击时,非但不生嗔心,反而应将总的三界众生、个别的怨恨敌人,全部看作自己的父母
② 宽容、慈悲菩提心的作用
1) 若无:兄弟姐妹间关系都处理不好
2) 若有:自他生活会相处的融洽快乐
③ 以此推出:众生皆是修菩提心的顺源,是悲田
④ 了达此理后,上师教诫:
1) 切莫:闭门造车,害怕接触外境,逃避违缘,
2) 勇于:走到各种环境中去,磨炼自己的心,
3) 关键:不管身在何处,对面什么对境,关键——护持好自心。
4) 公案:《释尊广传》:佛陀在因地时,不管别人以什么方式加害,安忍之心始终如如不动
(3) 专注
① 世间法:尚且需要专注
② 出世间法:更需要加倍努力
③ 重视:态度决定一切
1) 一位女居士:学习这部论典,关键在于对这个法重不重视,如果非常重视,时间总是能拿出来的
2) 修法(安忍)同样如此,
a. 不重视:也就听的时候稍微注意点,因为正好讲到安忍,不好意思跟别人发脾气,过阵子马上打回原形。
b. 重视:
a) 思想上重视:真的觉得这是对治烦恼的良药,
b) 行动中落实:并常以慈悲安忍对待别人,
c) 坚持串习后:逐渐,心相续会改变的。

4、希望
(1) 感化:
本论慈悲精神感化到原本粗鲁凶恶的人,相续变得温和调柔
① 通过:祥和爱心、慈悲温暖
② 遣除:自私自利,狭隘虚荣
(2) 祈祷:
① 对境:寂天菩萨为主的大乘上师和传承上师
② 内容:上师们的悲心光明融入我们相续
(3) 串习:
行住坐卧,以金刚语来调伏自相续(前提:背诵)
(4) 利他:
① 调伏自相续后,进而才能:影响他人,感化他人,
② 否则只是纸上谈兵,利益不大。
(5) 珍惜:
① 不珍贵:名闻利养
② 珍贵:殊胜佛法,懂得人生真理、修学大乘自他交换
③ 望:且行且珍惜,失已空悲切!


本课思考题

1、上师对我们恩重如山,若有人毁谤甚至伤害上师,我们应该怎么做?为什么?

答:如果自己有能力,应予以制止。若无能力,应掩耳不听,内心不要随烦恼对他生嗔恨心或害心,而应如理如法地观修,了知一切皆是因缘所生,以澄明的心去安忍这一切。若对毁谤上师的人生嗔,这种做法有违上师教言,并不是在报答上师的恩德。
无垢光尊者在《心性休息》中说:“有些人恶语诽谤上师时,应当想方设法加以制止。如果自己无有能力制止,则一边思维上师的功德,一边用手指捂住耳朵,不听他的胡言乱语,切莫与该人亲密交往、畅所欲言。”千万不能为此而打架骂人。

2、论中说怨敌与天灾对我们的损害相同,但怨敌有故意害我们的心态,天灾却没有,所以二者并不相同。对此你如何破斥?
答:怨敌害你实际上也不是故意的,他是在因缘催动下不得不做,这完全是因缘的产物,和无情法一样。所谓的怨敌,也只不过是内心烦恼所控制的工具,如果没有烦恼的指使,并没有自主伤人的能力;而烦恼也只是因缘的产物,如幻如梦,根本没有独立自主的自性,在这一连串的因缘所生法中,该嗔恨的对境根本就不可找到。
当别人辱骂我们时,可以这样去观察,使自己直接感到伤害的是恶语;恶语的来源是口腔声带等发音器官;而操纵这些器官的是心识;他的心识又是谁操纵的呢?烦恼,烦恼出于何处呢?烦恼出于如幻如梦的缘起。这一串因缘中,应该嗔恨谁,不能昏官断案,不问青红皂白,胡乱责怪。而我们由长期的错误串习,放过了无情法的语言,只是盲目地抓住一个模糊而笼统的有情法——“人”。如果去分析“人”,他也只是由地水火风无情法与心识而组成,而心识也只是缘起幻化法,根本找不到一个有能动作用的本体。

3、一个人莫名其妙被打后,对打人者生起嗔恨心,这是非常正常的现象,为什么作者说被打者与打人者有同样的过失?
答:懂得因果业报、缘起等佛法的人,对此中的关系、责任会一目了然。双方都由无明愚痴覆心,作害者不懂佛法,也不懂世间法,不能逃脱责任;受害者生嗔同样也如是,不知自业感召,反而对此生起了嗔恨烦恼,也造了很大的不善业,双方都在造恶业,同样犯了错误。

4、你对学习《入行论》重视吗?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
答:请自己发挥。

《入行论》82课 复习、笔记、辅导、思考题

相关文章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