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法等性本基法界中,自现圆满三身游舞力,
离障本来怙主龙钦巴,祈请无垢光尊常护我。
为度化一切众生请大家发无上的菩提心!发了菩提心之后今天我们继续一起学习《前行引导文》。
《前行引导文》引导我们的心从凡夫庸俗迷乱的状态,进入殊胜的本性、趋入究竟的实相。其实我们的心和实相之间的距离说远也很远,因为我们执著的东西太多了,对不属于我们的整个轮回、整个三界生起很深的执著。所以我们需要打破、远离对轮回的执著、我执等特别多的执著。
从另外一个角度讲,说近也很近,很多大德讲心和本性之间、众生和佛之间就是迷和悟的差别。不了知的人就是众生,了知证悟的人就是佛。不管是容易还是难,关键就是要知道人的本性,怎么样才能去掉迷乱?怎么样才能了悟人的本性?这就是修行的过程。佛菩萨告诉我们如何修行,《前行引导文》就是帮助我们的心逐渐地靠近、现前实相,逐渐地证悟。
这个实相并不是本来没有而让我们去创造,其实只是发现了实相而已。以前经常用的一个词——还原本来的状态。我们现在的起心动念没有安住在本性上面,所以就偏离本性很远,现在我们只需要去还原它。
有些还原是属于入道准备的,有些是属于积资净障的,有些是直指本性的等等,有很多种不同层次的教言。对大多数有情而言,次第地趋入很重要。我们现在内心对虚妄的法执著很严重,一下子要趋入到实相,而我们不知道什么是实相,从来没见过。
我们在轮回中流转的时间很长,有些地方记忆中好像从来没去过,但是也有地方有那种似曾相识的感觉。我们在轮回中的很多地方不断地转生,但是解脱地是我们从来没有认识过的,对我们来讲是全新的状态,没有经验可言。所以从这个方面来讲,就需要按照上师诸佛的指引,逐渐地把我们的心引导趋向于究竟的实相。
所以说《前行引导文》所讲的修心法要很重要,首先是转变我们的心,然后了知它的本性,这种次第对我们来讲逐渐可以相应、修行,是可操作的一种修行。如果给我们一个完全无法操作的修行,虽然佛陀、上师说很殊胜,但是对我们来讲就不是殊胜的法要。
《前行》的法要不管针对哪种根基都是可以相应的,如果了知并精进地修持后可以生的起来的,就叫做次第。次第就是这样的特色,慢慢地可以帮助我们达到一个阶段性的标准,虽然每一个阶段都是逐渐上去的,但是如果这样次第下去,总有一天我们会达到实相、趋入顶峰,这就是次第的殊胜性。
在《前行引导文》的次第中,现在学的是共同前行。共同的意思是,不管是小乘还是大乘显宗的修行者,或是密乘修行者,这四种修法都是需要在内心中通过观修而生起,可能以前修行过,或者通过某种因缘触动就能安住的状态,叫做四种转心法要,也叫做四种厌世心。
这四种厌世心主要是帮助我们生出离心。所有佛陀的教义、佛教徒的基本条件就是必须要追求解脱。如果不追求解脱的话,不能叫做真实的佛弟子,可能只是作为一个佛学爱好者,或者只是对佛法有兴趣、把佛法当成哲学,类似于心灵鸡汤进行研究,这就不需要或不一定要具有这样的条件了。
我们知道只有追求解脱,才是符合佛弟子的条件,这样的修法是共同的前行。不管是小乘的修行者,还是大乘显宗、大乘密宗的修行者都是要追求解脱的。只不过解脱有暂时的解脱和究竟的解脱。究竟解脱中有些是相对比较和缓的修行,有些是比较利根的修行,都有一个共同的标准,那就是追求解脱。
通过这种情况,我们才比较清楚地了知这个为什么叫共同四前行:所有追求解脱道的修行者都必须要通过四前行修习,生起一种状态。有些修行者可能前世修过了共同前行,今生不一定要花那么长的时间去修。而有些就可能前世没有修过或者修的很少,今生还要花很大的精力逐步观修四加行,才会放弃对轮回的执著。
共同加行的四个修行,前面我们学习了暇满难得、寿命无常、轮回痛苦或者轮回过患的观修,现在我们学习的是第四种——因果不虚。因果不虚对我们来讲特别重要,这里所讲的因果不虚的因果和整个佛法中所讲的因果,有些地方是相同的,有些地方不一定完全相同。
整个佛法的修持都是以因果贯穿的,有些业果的教授是属于入门级的;有些则是属于中等层次的,比如修出离心、人无我,有了这些因,可以获得小乘的果,这也是因果;还有一些比较了义的、高层次的,比如说发了菩提心、修六度四摄、修大悲和空性,修这种因就可以获得四业果,这些都是业果。现在所学的业果是业果链中的一部分,对我们而言是入门级的业果的教授。
其实针对于业果的总纲,也宣读了很多殊胜的内容。在了义的教法中、在胜义谛中说一切业果都是虚幻的、无自性的等等,讲了很多。虽然胜义谛中业果不存在,但是对我们而言都是要取舍因果。最根本的一个原因就是我们还是世间人、还在世俗中。虽然胜义中不需要业果,从某个侧面来讲,和我们有什么样的直接关系?我们能安住吗?或者我们虽然能了知胜义中是空性的,现在就能变成胜义谛的修行人吗?这个还没有。
其实我们还是凡夫人,世俗谛中因果对我们仍然起作用。既然还没有超越世俗,还没有真正地到达胜义谛,世俗的业果的取舍还是至关重要的,而且绝对是不可少的、没有办法超越的。所以业果会一直跟随我们,无论我们假装不存在,或是忽略它,或者假装已经有了胜义谛的见解,业果对我不起作用了。不管内心中怎么想假装,其实还是一样,业果对我们来讲仍然起作用,就是这样一种自性。
所以我们学了禅宗、大圆满、中观之后,部分人就会对业果放松了。有些人刚开始学习的时候,特别地会对业果取舍,但是学了一些了义的教法之后,就很容易觉得业果不存在,或者说胜义谛中业果如梦如幻,被他解读成了虚无飘渺、可有可无。
业果无自性不是可有可无、虚无飘渺,只是没有实有的本体而已,它的显现仍然存在,有显现就一定有显现的作用。我们现在有没有显现呢?每天都生起很多的念头,做很多种行为,每一个都是业。
以前我们讲过,所谓的业是什么意思?所谓的业就是行为,每天身体的行为,就是身体的业;语言的行为就是语言的业;起心动念的心的行为,是心的业、意的业,这些业层出不穷,没办法控制。
所以深信业果不虚,这决定是趋入修行佛法的最关键的第一步。如果我们修行佛法,业因果这个自然法则不相信,或是在取舍的时候马马虎虎,此时想要成就果是很困难的。
因为在因上面就已经错乱了,那么果上面不可能真实。没有因就没有果,错乱的因是没办法很迅速地得到我们想要的果。只有具有了正因,而且在正因的基础上,不断地让因的力量非常强劲,这个时候我们内心中希求的善果、解脱果,或者说很快想要此生成佛的果等等才可以显现。
我们能不能解脱,能快速解脱还是缓慢解脱,纯粹是看自己在得果之前对业因的接受程度,或者行为上做到了哪种程度。决定权纯粹是靠自主,这里没有世间的走后门、搞关系,大家都在老老实实的抉择因果,我能不能插个队绕到前面直接进入到成就?没有这样的。在世间中也许你的后台很硬,有人脉可以走后门,但在这里纯粹是靠自己。对于业因果了解得很深,取舍得很细致,这时正确的因就逐渐具足了。具足正因之后,不需要去哪个地方会晤,也不需要找谁授记,自己都可以给自己授记。
佛陀早就讲了:什么样的行为导致什么样的果。如出离心、菩提心、空性等等都有了,自己都可以给自己授记:我死的时候肯定生极乐世界或者获得解脱。如果对于业因果不重视,肯定修行无法成功,这是毫无疑问的。所有的修行都是通过因缘法则来制定的,什么样的因缘一定有什么样的结果。所以要想方设法在相续中引发对业因果不虚的正见,然后循着这个正见去修行,才可以真实或很快地得到解脱道。
业因果的法则第一个就是未作不遇。如果你没做这个业,不会遇到这个果——不管是善果还是恶果,是轮回的果还是解脱的果。如果你没造恶业,不会遇到痛苦;没造善业,不会遇到安乐;没造解脱业,不会遇到解脱;没造往生极乐世界净土的业,就不会往生极乐。不管是好的坏的、世间出世间,这是个通则。要牢牢记住未作不遇。如果想要得安乐,就必须做善业;如果不想受痛苦,就不能做恶业。
第二个法则是已作不失。已经做了的业,不会丢失、退失,已经做了的一定会存在。不管是善业、恶业、还是解脱业,只要造了,肯定不会错乱,也不会不成熟。
还有一个自性:因果是辗转增上的。意思就是当我们造了小小的业,它的力量每天自性中都会增长。对于造过的善业,我们要经常保持在善根中;对造恶业一定要谨慎、慎重。如果对业方面没有慎重,当它的果出现的时候,没有人愿意去承受这种痛苦,但是业果成熟之后是没办法避免受苦的。我们应该知道业的重要性。
那造业是什么?是心。虽然身语都会造业,但主导还是自己的心。反过来讲,业也会影响心,二者之间有很紧密的关系。如果我们以前造了业,业会影响现在的心态,现在的心态又会造新的业,就是通过这样的方式自动连接。现在的心连接业,业连接心,互相影响,我们就很难自动出离业道,只有强制性地加入改变它的因素。怎么样才能加入改变它的因素?首先影响它的走向,不能够让心和业朝恶的方向去发展,要控制自己的心不造恶业。再给它因缘,控制它的走向,把心引导趋向于善业,善业引导心,心再去造善业,让它这样慢慢去发展。一段时间之后,还要引入解脱的思想,如菩提心、空性方面的内容,来影响这个心。有这些大乘了义的实相的因素影响心之后,这个心逐渐就朝解脱方向发展,然后心所造的业、所做的因缘都和解脱相关,和实相相关了。心和业之间的关系就是这样的。
我们平时主要还是要调心,调好之后,不能做的绝对不做。对于佛弟子来讲,这个业因果的引导没办法修持,的确是修行不了的。
我们学业因果,知道了不善业和善业都是果报,今天要学习第三个科判:一切为业之自性。现在我们所感受的苦乐等等,都是业的自性,都是业成熟、显现的,对这个我们要生起定解。
下面我们看原文:
丁三、一切业之自性:
上至有顶下到无间地狱底层的一切有情各自感受不可思议、千差万别的痛苦和快乐,都是来源于各自往昔所积累的恶业与善业。
这是总说。学习佛法的人都知道,三有之顶就叫“有顶”。一般而言,整个三有中最下面的叫无间地狱(上至有顶,下至无间),上面有其它地狱,还有饿鬼道、人道、旁生道,在我们上面有阿修罗道和天道。
天道有欲界天、色界天和无色界天,这里所讲的“有顶”是属于无色界天。无色界天有四个层次,有顶叫做非想非非想天。非想非非想是禅定的一种境界,从禅定的状态来安立的,意思是心里面基本上没有什么思想、分别念,基本上停滞了,看不出有思想,但也不是完全没有,很细微的想还是有的。无色界是有顶,但有顶不一定是按照地域来划分的,真正从有色法的侧面来安立的时候,第四禅天的色界属于最高。无色界没有物质,没有物质就无所谓是不是三有之顶。它若是有顶,是不是在色界上面?我们在思想中大概会这样安立。
三有之顶不是从地方去划分的,比如说十层楼再往上就是无色界,最高了,不一定是这个意思,是从他的境界、整个三界中,他的心识最细微,寿命最长来说的。无色界其实没有宫殿,也没有身体。比如说你在这个欲界中修无色定,最后死了,你的心识就在这儿显现无色界的天界,显现有顶的境界,其实没有宫殿,真正有宫殿的是第四禅天。第四禅天的最高从有色法的地域方面来讲,就是色界的第四层。虽然讲无色界在色界上面,但色界以上主要是从境界来讲的。在《俱舍论》等佛法中,到处都讲过这个问题。
“上至有顶下到无间地狱底层的一切有情”,所有的众生,包括有顶的、无色界的众生,还是没有出三界。虽然心识很细,早就超过初禅、二禅、三禅、四禅这些层面了,但还是在三界中。有时我们修禅定,觉得修得很好、很舒服,产生一些禅定的觉受,这不一定必然和解脱道相连。超越了欲界的心(我们感觉到很舒适)是一回事,是不是解脱道又是另外一回事。关键是看你有没有真实想解脱的心,还有禅定本身是不是被无有、空性的正解摄持。如果是,就可以成为解脱道的因;如果不是,这就是个禅定,这种禅定外道也有。甚至于有些不是太高的,就像藏地的旱獭、雪猪,在冬天都有禅定。旁生也有禅定的境界对从来没有入过定的人来讲,会觉得很稀有,如果把所有修法的境界来做个横向对比,那就没什么稀有。比较稀有的是真实的认识到轮回的痛苦,愿意解脱。发起菩提心,或者有了空性见解,在这个基础上逐渐修行,这种止观双运的修法是很稀有的。否则只是安住禅定境界,本身没什么稀有。
这些所有的有情,从有顶到无间地狱之间“都各自感受不可思议的千差万别的痛苦和快乐”。当然有顶这些无色界,基本上不存在什么快乐和痛苦,他主要相应的是不苦不乐的舍受。在《俱舍论》等中讲到,无间地狱还有所有的热地狱、寒地狱主要是苦受相应的。人道、旁生等等苦乐夹杂,有时也有舍受,即不苦不乐的状态。天界中,欲界天主要是乐受;还有一禅天、二禅天,三禅天有时还有一些乐受;四禅天以上就是舍受了,舍受就是很平静的状态。
我们追求一些东西,认为有一些安乐,其实到了一禅之后,对于这些欲界的快乐就没什么兴趣了。欲界心对欲界的乐受特别的执著。真的修禅定的时候,就会觉得欲界的乐受特别粗大,而内心生起禅定之后有禅悦,很细很深。
一般来讲,只要生起禅定,感受到禅定的禅悦、乐受之后,对于欲界的欲乐不会有兴趣的,尤其修得很稳定的时候,肯定没有兴趣。觉得这个太粗大了,追求起来特别痛苦,得到之后又经常容易丢失。而禅定是发自内心很深层次的、很微细的快乐,修了一禅之后对于这些都没有兴趣了,越往上走感受越细微。当到了第四禅的时候,就觉得以前一禅内心中的欢喜、乐受,还有二禅的这些乐受,三禅是很细微、特别安静的心乐受,再往上走到了舍受,完全平静,苦受没有了,乐也没有了,身体的乐还有心的乐都没有了,所以说到四禅之后都是舍受的状态,再往上走无色界全都是舍受状态,虽然也是业,但是这个地方只是讲到了痛苦和快乐。如果一定要把色界天和无色界放在痛苦和快乐的话,就放在快乐中。其实这种舍受超越了平常我们讲的快乐和痛苦,但是一定要给它分个类——快乐或者痛苦,就把一禅以上或者刚刚我们讲的四禅以上舍受的这些,可以放在快乐中。
获得解脱之后是永恒的快乐,这种永恒的快乐是现在我们追求的快乐吗?绝对不是。成佛或者证悟空性之后,已经不是属于有漏五蕴的境界。平时我们讲的“很快乐”——身体很快乐,心很快乐,是属于五蕴中的受蕴,是和有为法、和有漏相应的。真正成佛之后的那种快乐只是有个快乐的名称,不是我们现在所追求的那种快乐。
我们会觉得如果是这样还成佛干什么呢?成佛就没有快乐了。学习佛法还不深刻的时候,就会有这样的思想,不敢学、不敢修。认为现在皈依、修行佛法就是为了以后长时间的享受纯粹的永恒的快乐,现在告诉他这种快乐后面就没有了,他可能就不愿意了。因为在他的心态中,只能够知道这种快乐的状态,你告诉他还有超越这个的快乐,他根本想不到的。
就好像一个生活在原始森林的人,从来没有出去过,他只知道一些有限的娱乐。如果告诉他,到了外面之后,这些快乐就没有了,他会说:“这些快乐没有了,我还跑出去干啥呢?”但是他出去之后就会知道,其实还是有远远超越这些的快乐。早就超过了在小范围中的快乐的境界。
修行的境界也是一样的。身体上一些欲界的粗大的感受,当我们生起禅定的时候,对这些就没有兴趣了。那时就真正体会到以前在欲界中从来没体验过的,乃至于很深很细的、禅定的快乐。这种禅定的快乐其实也不可靠,往上修到了悟空性、现见实相的时候,对这些也会没有兴趣。
修行的一些境界只是我们不知道而已,因此而不愿意放弃现在的一些东西。但是导师们通过各式各样的比喻和很多教授,一再向我们保证,超越了这些东西之后,还有更深细的安乐。它不是变化的、无罪的,是一得永得的、无过患的安乐。
这种证悟的状态取名叫安乐,为什么不取其它的名称呢?为什么要取安乐、永恒的快乐呢?因为对我们而言,离苦得乐是普世的思想,每个有情想要离苦得乐是与生俱来的。告诉他们如果这样修,所有的痛苦会没有,会得到永恒的快乐,这对刚刚学习佛法的人来讲容易接受。
但是不是证悟之后,就像佛陀承诺的一样,会是现在这种快乐的加强版,特别稳定,不会丢失?这个永远不会有。不管是怎样加强版永恒的快乐,永远没办法和证悟实相的状态相比,所以佛陀不会承诺给你这个。其实也得不到,这种是没办法永恒的,永恒不了。真正永恒的是实相、如来藏现前的时候,不需要观待其它因缘。我们现在的这种快乐是观待因缘的,因缘是要变化的,所以它一定是有为法的自性。
千差万别的痛苦、快乐都是来源于各自往昔所积累的恶业与善业。
刚刚我们讲的很远,这里所讲的上至有顶下到无间,三界六道所有的痛苦和快乐,来源都是往昔所积累的恶业和善业。以前积累的恶业成熟了,就会感召千差万别的痛苦;以前积累的善业成熟了,也会感召千差万别的快乐。
这句话一方面告诉我们,快乐痛苦的来源、真正的因是什么;从另外一个角度,也是简别了其他作者。我们得到快乐的原因到底是什么?有些人认为来自于我的奋斗——我很勤快,拼搏之后挣来了钱,或者得到了快乐。痛苦的原因是我没注意——投资上没注意;或者今天出去的时候没有注意观察危险的东西。有些人认为快乐和痛苦的因缘是这个。还有一些人认为痛苦和快乐的因缘是来自于上帝、大自在天神、造物主,给了我们快乐或痛苦等。
佛法中讲所有的快乐和痛苦没有无因无缘的。运气好、运气不好,这个没有;也不是单纯凭着我们今生的打拼决定的。精进与否和勤快与否,只是一个助缘,不是主因。我们习惯于把助缘当成主因。助缘是不是一个因呢?它也是一个因,但只是一个次因。
一般人没有这么深的智慧,看不到主因,只能看到次要的因,比如很勤快就是次要的因。还有一个主要的、隐藏的比较深的因,叫做近取因。近取因又叫远因,远是远近的远。远因是来自于前世或者以前的力量,是主要的,一直到现在。
还有一种次要的因叫做近因,远近的近。奋斗、勤作来自于近因。一般的人没有这么深的智慧,看不到远因、主要的因,所以就认为都是通过自己的努力或者某个亲朋好友的帮助,得到现在的快乐,或者感召了痛苦等。
还有一些外道认为,这些都是他们的造物主造成的。如果好好地供养、侍奉天尊,他们就会赐予吉祥、快乐;如果不好好供奉,得罪了他们,就会得到很多的痛苦。
但佛法认为所有的快乐和痛苦,都是自己选择的。以前选择了痛苦之道,现在就会得到痛苦;以前选择安乐之道,现在就会得到安乐。我们在轮回中虽然说选择,但是有没有清楚地去选择呢?现在有两个选项,一个是快乐之道、一个是痛苦之道,如果我们头脑很清楚,谁还会选痛苦之道呢?肯定就直接选快乐之道了。
关键这里面有一个业果愚痴。我们不知道到底哪一个是快乐之道,哪一个是痛苦之道,分不清楚,因此就会通过烦恼造恶业,从这个侧面来讲就是选择了恶道。有些人心地善良,做一些善法;有些人选择善法之道可能是受到一些影响,或天性使然,并没有系统的学习。有些人选择痛苦之道,也是内心中的烦恼、我执很炽盛,自然而然选择了造业。
但现在是把问题摆在桌面上,让我们理智地选择:有两条路可供选择,我们现在的痛苦、状态是以前在迷迷糊糊中选择的。现在因缘成熟了,上师的大悲关照我们,告诉我们业因果,一个是善业之道,一个是恶业之道,善业之道通向快乐,恶业之道通向痛苦,那么你怎么选?
首先十善业道和十不善业道都给我们讲了,哪个是十善业,哪个是十恶业;十善业的果是什么,十恶业的果是什么。这些讲清楚之后,下一世或若干世中,痛苦还是快乐,现在可以自由选择。我们学完就知道,应该做个正确的选择,现在的行为,以后要负责任。
如果你特别喜欢杀生、喜欢偷盗,这里会讲到你如果走了这条路,一公里的地方有什么痛苦,两公里的地方有什么痛苦。下面这些选项,看到之后就知道不能走,要选善道。
善道虽然在刚开始行持的时候会有一些挫折、坎坷,但是后面是好的。如果选的是恶业之道,基本上刚开始的时候是顺畅的,为什么呢?因为造恶业基本上不需要勤作,无始以来训练的特别纯熟。所以选择的道路中,造恶业是随顺我们轮回的习气的,杀生、偷盗基本上不需要很痛苦的挣扎,很自然可以造。
造业的时候很顺畅,但到了后面,就有很多的痛苦。善法这条路,刚开始选的时候,可能比较难走、障碍很多、有坑,但是后面特别好。所以我们修善法,刚开始的时候的确有观念的碰撞。修行善法的理念和世间的理念,和我们以前的分别念会有矛盾的地方。
修善法时有很多违缘、很多障碍,有些来自于我们内心的分别念,有些来自于外部的压力。有时放生有很多障碍,有时修法有很多障碍。刚开始这个路的确是不好走。但是选了之后,后面的果是非常舒适的。
我们必须要了解:造恶业刚开始平顺,后面坎坷;造善业刚开始坎坷,后面平顺。尤其是选择解脱道,刚开始的时候要和轮回的习气斗争,这个阶段是撕心裂肺的,没有真正快乐的时候。但是一旦我们走下去,相应的时候,那是非常的快乐。刚刚讲了解脱道的功德、本性,的的确确是值得去拼博、去修行的。
就怕我们不知道,如果知道了,自然而然就会做正确的选择。这也是为什么虽然现在还没有修到菩萨果、佛果,但是要提前了解。有人会说,学这么多干什么?现在我们还是凡夫人,学初地菩萨的境界、高地菩萨境界、佛的功德对我们有什么用呢?有用,为什么有用呢?因为现在选了这个道,就要知道以后的福利是什么。现在投入这个到底得到什么呢?学了之后知道会得到这么多的功德,可以自利、利他等。必须首先了解,虽然现在做不到,离这个境界差很远,但是为了把这条路走下去,我一定要知道最后会得到什么好的结果。
上师告诉我们在学习佛法之前,要把整个道次第学习下,道次第和道次第所得到的果全部都要在内心有个概念。相当于出发之前必须要带个地图,如果一次都没走过这条路,但是有个地图指南的话就不一样了。这个地方有什么,那个地方有什么,首先脑海中有一个全盘的构思。这时你再去修,心中是有把握的。
如果没有地图,你是在往前走,但到底前面有什么呢?虽然过程可能很刺激,不知道下一刹那发生什么。有些人就是特别地追求这种:“你不能给我说这个,不能剧透。”或说:“你不能告诉我即将发生什么事情,就让我去体验一下。”虽然我们很喜欢,但是对修行来讲危险性大。
所以首先要知道我们在修法过程中有哪些阶段,内心有个底。这样在修的时候,如果遇到这个障碍,我应该怎么样做。内心提前有一种构思,有个比较宏观的了知,对我们修道非常有帮助的。
从道次第来讲,上师告诉我们要多闻思、多听法,因为法把这些都讲了,听闻后我们很多的疑惑自然而然就没有了。然后我们就只做一件事情,什么事情呢?走下去,不管遇到违缘还是顺缘,都不能阻止我。
所谓的顺缘是什么?就是突然这段时候发财了,或者什么好事情都找到你了,这就是我们所认为的顺缘。这个也不能阻止你,为什么?顺缘来的时候,有些对修道不一定是好消息,因为有可能你就耽著于此了。就像我们出发的时候,这片风景特别好,然后就安营扎寨不走了。好风景是赏心悦目的,但是如果耽著于此的话可能就会因此而忘失了长远目标。
如果有了这些见解,顺缘不会让你停止脚步,违缘也不会让你停止脚步,这很重要。首先在修道之前有一个对道次第全面的认知了解,这是非常关键的。所以还是要多学,对将要经过的路途中各式各样的情况都大概有个了知。虽然还没真实经过,但是心中有数,事情发生之后不至于手忙脚乱、手足无措。我知道、这个我学过,我应该怎么样去做内心是有数的,尤其是定解越深的话,违缘越难以障碍修行,这很重要,所以上师经常教诲这方面的内容。
如《百业经》云:“众生诸苦乐,佛说由业生,诸业亦种种,造种种众生,漂泊于轮回,业网极广大。”
“众生诸苦乐,佛说由业生”
《百业经》中讲,众生所有的苦乐,佛陀通过遍知智慧说,都是由业而生的,不是造物主造的,也不是运气好与不好而来的。完全是通过自己的业而产生的。
“诸业亦种种,造种种众生”
业有很多种,每个众生的思想还有他自己造业时的轻重程度等等,业特别多。各式各样的业,也会形成或者造作很多不同种类的众生出来。
我们看到的虽然都是人,但也有东方人、西方人的差别。即便东方人也有中国人、韩国人等等。即便中国人也有东南西北,即便是在中国南方也有很多分类。几十个人在一起,每个人的样子都不一样。所以业真正来讲种类是太多了。什么样的业就会显现什么样的众生。
“漂泊于轮回,业网极广大”。
造了种种众生之后,种种众生在轮回中漂泊。这个业网极广大。古代将业网比喻如蜘蛛网般很复杂。现在我们说好像网络、电话等等。如果真有神通的话就能知道,电话与电话之间不断地交错,每天很多人打电话,这种网络是非常复杂的,很广大。
一个众生和很多众生之间都有联系。每天出去看到的、听到的所有的其他众生和你之间都有一种或某种联系,只不过是这种联系有深浅、好坏的问题。还有些我们没看到的,今天看到的这些是有联系的。如果没有联系的话你也没办法在他面前显现。看的、说的、听到的其实一分析,这里面的关系是非常复杂的。
业网非常广大,这主要还是通过我们每天造作的心,每天的起心动念带动身语,在这么长的时间中——这种联系不是从几年前开始的,而是从无始劫以前就开始了,一直都在和整个轮回联系。所以内心中的业网的确是非常广大的。
这么广大的业因果一般人看不到,也不可能看得到。所以只有佛陀遍知,能够完完全全地现量见到所有众生的业的情况。十地菩萨也没办法现量了知,他们了知一部分,但是完全了知业因果的情况只有佛陀。如果要讲业因果的话,完全靠推理是推不出来的,它已经超越了我们的分别念。在讲浅层的业因果时,我们可以有些比喻、推理,但是讲很深的业因果时必须依靠教证,依靠佛陀的经典、智慧观察完之后宣讲的一种自性。
此处告诉我们,一切众生的苦乐,佛陀说都是由业而生的。业造了种种众生,然后在轮回中漂泊。漂泊过程中又造新业,又在创造和众生之间的联系。所以业因果的自性特别深。十地菩萨们都没办法了知这种佛了知的境界。
我们在十度中讲过,第六度是慧度,第十度是智度。二者之间相似,但是不一样。第六度是了知胜义的智慧,第十度智度是了知因果的世俗智。
为什么说了知世俗智慧的在第十地菩萨才有呢?按照我们的观点胜义谛比世俗谛深,第十度应该是了知胜义谛的,第六度应该是了知世俗智的。但恰恰相反。因为对于缘起空性这个方面,第六地菩萨通过自己的智慧就可以通达,但是要了知那么深细的业因果,世俗的种种显现,他的智慧还不够,必须要到十地的时候智度才圆满。十地和佛之间就差一点点了,十地的时候智度增胜,对很多世俗的缘起、世俗万法的因缘比前面的菩萨有不一样的证悟。在这个基础上现前了佛陀的尽所有智——遍知,这时就对粗粗细细的所有业果一刹那之间完全通达。所以业因果的关系是很难通达的,很多人对这个产生不了定解也是情有可原的。
有些人尽管现今大权在握、地位显赫,拥有许多受用,但是当死期到来的时候这一切的一切都不能随他而去,只有自己此生积累的善业恶业紧紧跟随,将自己引入轮回的善趣与恶趣之中。
通过学习因果不虚,这里也讲了一些因果的道理和事例。如果想真正了知很多前因后果的关系,像《百业经》、《贤愚经》、《毗奈耶经》等等的很多佛陀亲口讲的前因后果的事例、公案,是很重要的。因为这是遍知讲的,不是一个凡夫人认为这个事例中的人是因为以前做了什么,现今感受这个果报,到底是还是不是我们都不知道,这个智慧到底有多深我们不知道,有些人写出来也许很精彩,但实际情况是不是这样我们还是不敢确定的。
但是佛陀讲的《贤愚经》、《百业经》等等是完全可靠的,因为它是通过遍知现量见到的,而且没有哪个地方是有遗漏的,没有看不到的死角,或者太深了看不到。就像我们现在看不到细菌一样。我们看到了这个桌子,但这个是真实的吗?不是。其实桌子或者水杯里面还有很多微细的构造我们看不到,或者细菌我们也看不到。我们不能说看到它的全部,所以讲出来的东西也是有局限性的。只有完完全全地把整体都看完了才知道它是怎样的,纯粹地、全面地了解其本身之后讲出来的就是完全可靠的,就是全面了知的。
所以佛陀讲因果时讲到的公案的确是百分之百可靠的,其它的就不确定。但是就像麦彭仁波切在《定解宝灯论》讲的一样,境界越高,越往上越是正量。虽然从这个侧面来讲是有区别的,但是真正完全的终极的正量就是遍知的佛陀。
有些人尽管现今大权在握、地位显赫,拥有许多受用,但是当死期到来的时候这一切的一切都不能随他而去。
在死亡到来的时候,现在所拥有的这些权利、高高的地位、还有很多丰富的受用全部都要丢弃。所有的东西,连一根针一根线都没办法随他而去。只有此生积累的善业、恶业紧紧跟随。
以前可能受某些观念的影响,在中国由皇帝带头,还有一些老百姓死了之后会殉葬、陪葬。修一个很好的坟墓,然后把好东西和这个死人一起埋了,意思是以后你还是可以用这些东西。有钱的国王可能陪葬的东西多一些,甚至杀害很多人,没钱的人可能就象征性地陪葬一些东西。
但其实人死后神识就离开了,跟着自己的业投生了。他不可能因为这是亲戚给我造的房子一定要住在这,不是这样的,只是大家的想法是这样的。也许你死的时候投生为鬼道众生,可能还会在以前给你造的房子里住着,但是也不一定全都是投生鬼道。而且鬼道也不一定就在这个地方投生。
关键是要看业力的牵引。业风吹动是由不得你的。虽然有些个别的死了之后耽恋故乡,可能还要投生在这些地方,那是因为他具有那种业缘。具有业缘的人,一方面耽著一方面也的确投生到他的附近了。但绝大多数有情死了之后是被业风吹动,根本没得选。不能说这个地方修得好我应该在这,你看还陪葬我这么多东西,我可能在这衣食无忧等等。想是这样想,但死了之后随业风吹动,如果说转生饿鬼或者转到其它地方去,他也不一定能受用这些东西。如果你转成人或其它有情,这个对你来讲也没啥用了,最多就成了盗墓者选择的一个目标而已,此外没有其它的真实意义。
虽然很多人希望死后这些东西还跟着自己,好东西做陪葬,死后还用,其实是根本不可能的。死了之后尸体烂掉,神识就走了,心识跟着你的业风另外去投生了,还有可能投成一个盗墓者,然后就把你自己的墓给盗了,(开个玩笑)。
从这个方面讲,业风吹动后是没办法自主的,一根针、一根线都带不走,没办法受用,第二次投生后一切从零开始。打拼一辈子一切归零,转生后一切重新开始,一世一世这样反复。所以要考虑这个问题,到底我们烦不烦?一而再、再而三地重复这种情况?其实应该烦了。假如说没得选、没有解脱道。反正下一世要重新开始,这一世就好好做准备,每世都好好做准备。
但不是这样的,其实还有解脱道可以选。既然解脱道可以终止这种模式,就要选择怎么样终止。每一世都是努力奋斗之后什么都没有了,下一世又从头开始,这就真的是让人厌烦的地方。
有的时候说要对轮回生起出离心,真正来讲也让我们厌烦的,这个事情做不完。就像我们现在这一世中,事情做完一个又给一个,没有做完的时候,就会很烦。但是轮回比这还要长,每一世都是差不多一样的模式,只不过换个身份、地方、工种,换了不同的事情做。
如果投生总统,就操心国家大事;投生老百姓则要操心柴米油盐。这样不断地去做,找不到一个真正的终结。它的模式就是这样不断地复制下去。像这样观想,轮回的确没什么意义。就会发自内心求解脱道。一定要解脱、要从这样复制痛苦的轮回模式中终止,对我们来讲特别重要。
“只有自己此生积累的善业恶业紧紧跟随”,万般带不去,唯有业随身,这是汉地佛教徒念得很顺的口诀。我们也是这样,死的时候什么都带不去,连身体都要烧掉,或者被老鹰吃了。身体没有那么重要,只有心识可以带走一部分,带什么?带这个业,因为业和心识是有关联的。业储存在心识上面,你的心识要投生,这些业就会跟着走。
善业和恶业可以跟着我们走,就像以前所讲的一样,如果走的时候带的恶业居多,而且还是带着很重的恶业,那么会把心识牵引向何处去呢?可能只有恶趣了。这是我们不愿意看到的,前面第三品我们学了恶趣的痛苦是什么样的,这个情况无论如何不能让它发生。如果死的时候带的是很多善业,就会引导我们趋向善趣。如果相续中带的是善的解脱业,是被解脱道摄持的业,那就有希望获得解脱。
“万般带不去,唯有业随身”,关键是说它只能够带业,还有一个问题是,我们带什么业最好?善业、解脱业最好。但是这种业也不可能无因无缘地突然就在相续中具足。还是需要去打拼,去创造善业、解脱业。从现在到死亡之前的这个阶段是关键时刻,关系到死的时候带什么业走的问题。如果你现在的习气很放逸,觉得时间不够要抓紧时间享受,但是却错失了带更好业走的机会,如果带很多恶业走,就会前途堪忧。
打坐的时候一定要反反复复地观修,只有这样我们的心才能转变。为什么要转心呢?让我们不耽著轮回中的这些受用,开始对修行善法尤其是修行解脱道上心,真正地发自内心愿意去做,这个很重要。“只有自身积累的善业恶业跟随”,通过业和心合起来的力量,把我们引入轮回中的善趣或恶趣中去。
《教王经》云:“国王趋入死亡时,受用亲友不随身,士夫无论至何处,业如身影紧随后。”
这个经典是佛陀给国王讲的,这个“国王”相当于称呼名字一样——张三李四或者国王。
对国王说:“你应该知道趋入死亡时,受用亲友不随身”。国王的势力大,我们看一些王宫、还有故宫的建筑规模大的不得了,还有里面残存的一些精品,皇家气势还是不一样的。但是又怎么样呢?皇帝这十几二十年在故宫中住,这个殿是他穿衣服的地方,那个是他干什么什么的地方。这些地方是很大很气派,有很多人伺候他。但是在这里面待的时间也就十几二十几年,过了之后皇帝死掉了,把业带走。另外一个皇帝登基一段时间之后,把他自己的业又带走,至于带到哪就看他在王位的时候做了什么事情。
皇帝耗费福报很快,那么大规模的消费特别惊人,一般人根本想不到的。要有很大的福报才能当皇帝,但是当了之后,每天这样大规模地消耗,再大的福报可能也经不起这样的折腾,所以很快福报就没有了。
没有造什么善业,死后铁定是堕落。看起来非常好、很风光,但是趋入死亡的时候,这么多的受用——大房子、黄金、宝物,还有亲友都不随身,没办法带走。所以会想方设法地找些东西带着,刚刚我们讲了殉葬——皇帝杀很多人,觉得可以陪着自己。
但是被杀的这些人有他自己的业。他们在世的时候是奴仆、宫女,被杀后是业风把他们吹到其它地方去了,到了那个时候就不是说谁还是皇帝,谁还是奴仆。被杀死后这些人的神识就走掉、投生去了。不可能按照我们想的那种,一直跟着自己,这个是不可能的事情,亲友也不可能随身。
“士夫无论至何处”,士夫就是一般的众生,不管到哪个地方,“业如身影紧随后”,这个业就像身影一样紧紧地跟着我们,甩都甩不开。既然甩不开,我们就应该把那些甩不开的善业带着。我们相续中的善根,不管到哪里,一旦成熟就一定会给自己带来安乐。
有些修佛法的道友,或者不修习佛法的世间人,心中如果是善业比较大,无论走到哪个地方都很吉祥。即便是大家都感觉到很差的地方,如果善根深厚就会遇到很多特殊的安乐,或者不会遇到很多违缘。
如果没有福报的人,即便到了很好的地方,总有事情让他不乐意。如果善业很深厚、福报很大,那么这个有情不管是投生在美国、中国还是非洲哪个地方,都会过得很舒适。如果没有福报,不管是哪个地方都不一定有这种事情,业是很复杂的。
前面我们只是大概讲了一下业网非常广大,有很多错综复杂的业力关系。“业如身影紧随后”,对我们来讲必须要经常思维,真正能够带走的、真正如影随形般存在的就是业。关键是要进一步想,跟随着我们的到底是什么业?让我们痛苦、衰败、轮回的业尽量不要有,没解脱之前最好就是殊胜的、菩提心摄持的善业。我们可以依靠这样的善业、解脱的业得到善趣安乐,也可以通过这个业帮助其他有情,这样是非常善妙的。
尽管现在所造的善业恶业,不会当下立即现前果报,但任何时候都毫厘不爽,一旦因缘聚合时必将自食其果,感受报应。
大恩上师在讲记中说,业果关系比较形象的比喻,不是像刀砍身体马上出血,而是像农夫种庄稼,种子种下去之后还要越一季——春天种的东西越过夏季,在秋季收成。并不是像刀砍身体马上就出血,种子一播种下去庄稼就可以成熟,不会这样的。
业果也是一样,造业后不会马上成熟,就像种子长出庄稼是有时间的,不像扇耳光马上疼痛。我们理解业因果就应该像刀砍身体那样,马上呈现出来让自己看到,如果看不到就不相信。
不是我们希望怎样就会怎样,而是它本身是像种庄稼一样,需要一个过渡才慢慢地酝酿成熟。要种成果树时间还要长,从一颗种子最后到树上摘苹果吃,这中间需要多长时间?这就不是跨季的问题,得跨好几年才会有果实吃。
我们对因果的理解,认为刀砍身体那种应该才是业因果。是不是都是这样的呢?世间的事情有些是刀砍身体一样马上出血,有些的确像种子生苗芽、农夫种庄稼那种,要隔很长时间才可以成熟,而业因果恰恰就是这种关系,不会马上产生果报。
即便是现在没有产生果报,因果关系在任何时候都是丝毫不爽、不会错乱的,一旦因缘聚合时必将自食其果感受报应,上师也讲了就像农夫种庄稼,农夫是有经验的,把种子种下去绝对有信心,如果没遇到其它的一些因缘(比如说种子被火烧过),一定会生果。作为佛弟子,应该有农夫这样的信心:种子种下去绝对会长苗芽,一定会生果的。我们也是一样的,善业种下去一定会有善果,恶业种下去一定会有恶果。所以该忏悔的忏悔,该随喜的随喜。我们应该有这种确信,这对修行人来讲,的确可以少走很多弯路。
如《百业经》云:“众生之诸业,百劫不毁灭,因缘聚合时,其果定成熟。”
(经常说是《百业经》中讲的,以前上师也这样说,现在的百业经中并没有看到这句话,也许是其它版本,但在《毗奈耶经》中有这句话。)
“众生之诸业,百劫不毁灭。”就是众生所造的业如果不成熟,一百劫都不会毁灭的。“因缘聚合时,其果定成熟。”比如说一百劫之后因缘成熟了,那个时候它的果一定会成熟。有些种子种下去后很多年都不会有什么动静,但是因缘成熟之后就在那一年中长起来了,也有这种情况。有些种子比较坚硬,发芽比较慢。以前学习过一篇文章:一个人在荷塘里面种了很多荷花,若干年没有发芽,有一年突然间整个水池都长满了荷叶和荷花。
只要种子还在这儿,它的力量没有消失,很长时间潜伏着、隐藏着,只是因缘没有到而已,因缘到了一定会成熟的。虽然我们现在造的业过了很长时间早就忘干净了,但业没有忘,还在慢慢努力、奋斗,一旦因缘成熟,给我们感觉突然袭击一下子就来了,但其实它一直都在慢慢酝酿中。
一百个劫是一个很长的例子,不一定所有的例子都是一百个劫,也许我们现在所承受的业是过了一百个劫后成熟了;有些可能是隔一世成熟了;有些可能是隔若干世成熟了。因缘聚合的时候一定会成熟的,这是一种自然存在,没有受到干扰,一定会存在这么长时间。
如果有力量去干扰它,就不一定了,比如这次金刚萨埵法会,通过金刚萨埵的愿力和心咒,就能干扰我们相续中的业。如果它自然潜伏的话,可能还在慢慢酝酿、发展势力,一旦因缘成熟,就会成熟果报。但是现在,在它还没有成熟的时候,我们用金刚萨埵的力量去减弱、干扰它。这个时候它就不一定成熟,因为我们把成熟果的力量通过心咒的力量消灭。就像一个种子如果用火烧、用水煮了,它就没有力量了,虽然看起来还是一个形状,但是再也没有生苗芽的力量了。
忏悔就是这种力量,可以让我们内心中太多恶业的种子,通过金刚萨埵本尊的愿力、念诵心咒,把相续中无量无边的罪业的种子清净掉。当然修行的时候看我们自己的心力,心量很大有可能在一次中所有的习气都可以消掉;如果不够大,也许可以消一部分,或者减弱一部分的功能,反正它的功能是存在的。
这个问题上堂课也讲过,和业果不虚没有矛盾。一方面因果不虚,一方面可以清净。如果没有受到其它因素干扰的话,它一定会按照它成熟的次第逐渐成熟。但是如果有其它的因缘加入、干涉,也会从反方面去发展。我们的善业也是一样的,今天造了善业,假如遇到了违缘、生起后悔心、巨大的嗔恨、邪见,或者邪回向等等,这些有可能干扰我们善业成熟的因缘。
所以善业方面尽量不要有干扰,恶业方面尽量引入更多善法的干扰。让我们相续中的善业越来越淳厚、纯净;恶业越来越少,力量越来越弱。只有在这种状态中,我们修行才能逐渐地越来越轻松,和善法越来越相应。
又如《功德藏》中说:“高空飞翔金翅鸟,虽暂不见身影现,然与其身无离合,因缘聚合定现前。”
智悲光尊者在功德藏中这样讲,“高空飞翔金翅鸟”,金翅鸟飞翔能力很强大,它可以飞得很高,我们在地上的肉眼看不到。“虽暂不见身影现”,它飞到很高的虚空的时候,我们在地上能不能看到金翅鸟的影子呢?太高了看不到影子。没有看到影子是不是就说明它没有影子呢?也不是。“然与其身无离合”,但是它的影子和身体无离无合。“因缘聚合定现前”,什么时候因缘聚合呢?它的高度够低了,降到一个能够现前影子的高度,或者飞到地上来的时候影子更明显了。
飞机飞很高的时候,我们能在地上找到影子吗?找不到。但是飞机下降到一定高度,有投射、有声音的时候,我们可以在地上看得到飞机的影子,降落到地上影子就更明显,所以这就是因缘和合了。因缘不和合的时候都看不到业果,但是看不到不等于没有,它一直存在的。
无离合是什么意思?不是飞得很高的时候身体就离开它了,没有了,下降到地面的上时候,身体突然跟它合到一起,而是因缘是否具足,是否显现的问题。我们的业果和自相续的关系也是这样的,现在我们好像很快乐地生活,痛苦的果没有成熟、不显现的时候,我们觉得好像没有业果一样,但这只不过是因缘没有成熟而已。一旦因缘成熟,各式各样的果就会层出不穷地显现出来,所以金翅鸟的这个比喻很好地说明这个问题。
例如,当金翅鸟展翅翱翔在高高的虚空中时,它的身影没有现出,但是并非没有身影,最后无论降落在哪里,它那黑乎乎的身影就会出现在那里。
同样,所造的善业恶业的果报虽然不一定立竿见影、马上受报,但是最后不可能不降临到自己的头上。
因缘和合的时候,业果一定会成熟、降临,降临的时候也不会错乱,不会降临到其他人身上去。我们刚刚讲“未作不遇,已作不失。”如果你没有造这个业,不用担心别人的业会跑到你这儿来;如果你做了这个业,也不要想别人会代我感受。对于因果规律完全了知的时候,我们完全可以自主。总之,业果一定会成熟在我们自己的五蕴上面,而且不会错乱,。
在《百业经》、《贤愚经》等等经典中很多人物、修行者,当佛陀讲完因果报应的故事之后,都感觉特别地惊心动魄,会发自内心地感叹说:身语意业不可不慎!就是对于身体的业、说话的语业、起心动念的意业不可不慎重。为什么呢?因为《贤愚经》中讲到,贤善福报的果是来自于以前贤善的因,“愚”的痛苦是来自于以前的愚痴、造业。听完好的、善的因缘之后,身语意的行为的确是不可不慎重。
如果现在我们不慎重的话,就像佛陀经常讲的:众生就是高高兴兴地造罪,哭哭啼啼地受报。造罪的时候特别地高兴,欢欢喜喜的,但是受报的时候哭哭啼啼地。“为什么是我啊?为什么……,总是这样去喊叫。
但有时我们是看不到的,要么只能看到果,要么只能看到因。只看到因的时候,看不到后面的果,我们就会不在乎;看到果看不到以前造的因,我们就开始说,为什么是我?好像不公平啊!关键问题就出在这儿:我们的能力不能同时看到因果。假如我们能够同时看到因果,在造业的时候,能够看到以后的果;在受果的时候,能看到以前的因,那问题就好办了。
关键就是众生的愚痴、无明,不能同时看到因果,这是我们最大的短板。这个短板必须要通过佛菩萨的教言把它接上,佛菩萨告诉我们:这个果是以前的什么因,不是无因无缘的;现在的这个因以后会感召什么果,这个时候就把现在的果和以前的因,现在的因和以后的果连到一起了。
但有些时候众生看不到这么长远的因果,就会把今生两套因果放到一起。比如一个很善良的人,造善业却感受很大的痛苦。有人就说:“你看,修善的人他现在感受这么大的痛苦,修善没用!”“你看,这个恶人造这么大的罪业,感受这么多的财富!”他觉得造业没什么问题,把两套因果论成一套了。
修善法的人的痛苦,这个苦果有一套他自己的因果,它的因在前面;造善业的人的善因,它的果在后面,这是两套不同的因果。在两套不同的因果中,把以前的果和现在的因放在一起,就说这个是因果关系,这是不对的。
有时候我们也容易犯这个毛病,修这么多的善法为什么还要感受这么多的痛苦?痛苦是以前的因造成的,现在的善法会感受以后的果,这中间是两套因果——两套也只是大概的说法,其实是若干套因果同时在成熟。我们分不清楚这里面的关系,就把现在的善法和现在的痛苦放在一起说,这样就错乱了。
或者有些人今生中修善法,他感受到了快乐,“你看这个因果不虚。”有些人造恶业,他感受痛苦,“你看这也是因果不虚。”是不是这样的就不好说了。有时候因果之间不是一套的,它是若干套,我们不了解的话,就会容易把它们嫁接到一起。有些是可能我们佛弟子希望看到的:这个人很善良,他得到了快乐;他造业了,他受果报了。佛弟子就喜欢看这些,是不是这样呢?我们的确不知道,即便这些是我们愿意看到的,都不一定是一套因果。
但是不管它是不是一套因果,“因果不虚”这一点是确定的。只要造了这个“因”以后决定有“果”,现在的快乐和痛苦一定是有以前的因。我们不要把很多套因果重叠或者嫁接在一起,有的时候把这个问题搞清之后,给别人也可以大概讲一个框架,如这套因果是这个,现在的因是以后的果,现在的果是以前的因。我们不要把两套因果放在一起来讲,因为放在一起会错乱,有的时候这两套不一定是因果的关系。
即便是断除一切业惑障碍的佛陀和阿罗汉尚且也要感受自己的业果,那更何况我们这些薄地凡夫呢?
此处说断除一切业惑障碍的佛陀还有超越三界的阿罗汉,尚且也要感受自己的业果,何况是我们这些凡夫人?此处所引用的分别是大乘的无学道和小乘的无学道。大乘的无学道就是佛陀,佛陀是断尽一切业惑障碍的。阿罗汉断尽了三界的烦恼,他不会再投生三界。阿罗汉是小乘的无学,佛陀是大乘的无学,即便是已经获得无学道的佛陀和阿罗汉也要感受自己的业果,更何况是我们呢?
这个教言主要是要提醒我们,对业因果产生定解。这里还不讲是否“示现”的问题,上师在注释中讲,有些地方说佛陀受报是不了义的。如果真的去分析也的确是不了义,我们需要这样承认。
佛陀所有的烦恼障、所知障以及业惑种子断尽之后才能够现证佛果,现证佛果是因为他不好的果和业因早就已经灭尽的缘故,佛陀烦恼障断尽了,在十地末尾的时候种子习气也已经断尽了,因此成佛之后不可能还会有业果受报。但是在小乘中,因为它的教义不一样,小乘抉择佛陀的身体是有漏的,智慧是无漏的。佛陀的身体是以前的业形成的,所以他可以受报,小乘的教法中有这样讲的。
由于现在讲的是“共同”前行,所以我们不用大乘了义的经典来讲,不能讲这里佛陀是“示现”。因为这个是“前行”,可能在后面会讲“示现”。在讲到大乘道或佛功德的时候,那决定能够真实抉择是佛陀“示现”。但是现在这个场合还没有上升到那么高的高度,如果在这个地方提前讲是“示现”的话,对于内心中生起“业果不虚”的这种感觉,不一定有好处。
但是因为很多道友已经学过,所以我们不得不在这里面讲一下,因为他们有疑惑“佛陀他为什么受报啊”等等,如果有这个疑惑我们就讲这个是佛陀的一种示现。因为佛陀在世间中有没有因果对他来讲不重要,佛陀不会在任何场合告诉大家“我是没有业因果的,我是早就已经超越了……”等等,佛陀不会这样。
佛陀是来度化众生的,因此如果有对弟子生起业因果正见的需要,佛陀就说“我都会受报”,也不会打个括号说“示现”。佛陀不会说“这是我的示现”,他就是直接说“我要受这个报”,下面的弟子一听说佛陀都受报,有些众生就会觉得“佛陀都要受报,那何况我呢?所以我一定要谨慎注意。”这样佛陀就达到目的了。
佛陀的目的就是让你谨慎取舍因果,你只要取舍了,佛陀就高兴了,因为它能帮助你慢慢走向解脱。佛陀根本不需要去表明自己的证悟或者没有受到这些的影响,这些因果任何时间对他完全都是无谓的,佛陀不会追加解释。我上堂课讲到过,其实佛陀是示现的,但现在不能这么说。
对不同的人,如对大乘的根基就讲了义的,对小乘等这些共同乘佛陀不会这样讲。同样,这个地方的课程是“共同”加行,所以这里也不会出现那些“示现”的字眼,而直接抉择这个是佛陀受报,我们应该大概了解这个问题。因为对因果不虚产生定解是对我们有帮助的,如果需要抉择时会很清楚。
麦彭仁波切在《智慧品书》中把这个讲得很清楚,佛陀不可能受报的,如果有受报有怎样的过失,全部都讲过。但是对这些共同乘的人,或刚刚进入佛门的人不能这样说,一定要说连佛陀都要受报。佛陀是金刚身、智慧身,这么尊贵的佛都要受报,何况我们这些业惑凡夫,现在造的这个业怎么可能不受报呢?连佛陀都受报,何况你我呢?一定会受报。
这样一想,就会对业因果本身产生定解,而对业因果本身产生定解对我们修行至关重要。佛陀都受报,何况我们这些薄地凡夫。
从前,舍卫城的帕吉波国王率领军队向释迦族所居住的城市大举进攻,残暴杀戮了八万释迦族人,与此同时世尊也头痛起来。
帕吉波国王就是平时讲的琉璃太子,即后来的琉璃王。这是佛教史上比较著名的公案,前三次佛陀等在进攻路线上并坐在一棵枯树上面,他们军队来的时候看到佛陀大家下来顶礼,琉璃王就问佛陀为什么坐在一棵枯树上面呢?他就说这个树虽然没有叶子,但还是一个可依靠或庇护的地方,意思是说这些释迦族人虽然福报尽了,但是我仍然是属于释迦族的,所以还是要帮助他们。三次军队都回去了,第四次佛陀观察到再阻挡肯定不行,这个业要成熟,所以佛陀没去,他们军队去的时候就把释迦族灭了。
大家都知道迦毗罗卫国的悲剧惨案,杀戮了八万,释迦族也不是全部杀完,跑出去的也有一些,但是很多在战争中被杀死了。与此同时在八万释迦族被杀死的时候,佛陀当时在他的精舍中头也痛起来了。在经书中说佛陀描绘他自己头痛的感觉就好像须弥山压在头上一样。
众弟子请问:“这是什么原因呢?”
为什么释迦族人会被琉璃国王和他们的大军所杀,为什么佛陀会头痛?
世尊讲述:“往昔释迦族人当渔夫时,捕杀了大量的鱼类来食用。一天,他们捕捞到两条大鱼,没有立即杀死,把它们系在柱子上。那两条大鱼因为离水来到干地而辗转翻跳,他们不禁暗想:我们无辜遭到这些人杀害,但愿将来我们也无辜杀死他们。
这个原因是,当释迦族的人以前都是转生渔夫的时候,通过捕鱼来生活,杀了很多鱼,一天捞上两条很大的鱼,没有马上将它们杀死,而把它们拴在干地的柱子上面,鱼当然很痛苦而且是在很热的时候,也非常地缺水等特别痛苦,在地上辗转跳跃,在这个很痛苦的时候就发了恶愿:我们无辜遭到这些人杀害,也愿我们以后无辜地杀死他们。当然这个“无辜”是相对的,是指在没有过错的情况之下,从某个侧面来讲,这些鱼生活在水里面,它们的确是无辜地被杀死了,但是如果从业因果来讲不一定。“愿以后我们也无辜杀死他们”,是说释迦族也是在没有什么大过失的情况之下,琉璃王发了这个恶愿,要把他们杀死灭族。
一般来讲,有的时候我们只是这样想一下,发愿不一定成熟,如果是安乐的愿,要得到快乐就需要善业来支撑,可能这个愿容易成熟。比如说发愿下一世当国王、富翁或者班智达,这样发愿如果没修善法回向善根那是不行的,只是这样想一想是不够的。同样,如果你要伤害别人,愿我生生世世伤害他,没有恶业联系也不行。这公案里有恶业联系,这些释迦族杀死了他们,因为有这个恶业,所以他发了愿之后有很多业成熟,这个恶愿也就成熟,而且成熟的程度可能都不一样。以后成熟果报的方式通过这个愿来进行定性,即以后我们无辜杀死他们。
以此业果两条大鱼转生为帕吉波国王和玛拉洛(害母)大臣,所杀的其它鱼类转生为他们二人的军兵,今天他们将释迦族的人们斩尽杀绝。
一个国王一个大臣,主要是他们挑起的事端。刚刚我们讲的,释迦族是不是真正的无辜呢?不是完全没有因缘,远因是因为以前曾经杀了他们,近因就是琉璃王子小时候在迦毗罗卫国,被这些释迦族骂过,因为他想坐佛的法座被骂了,怀恨在心,说以后我当国王的时候一定要杀死这些释迦族人,这个就是近因。有远因有近因,当他登基之后想到小时候受的气,就带领军队去把释迦族的人斩尽杀绝。
这就是当年他们转生鱼和被杀的其它小鱼转成国王和他们军队的一些前因后果,还有八万释迦族被杀死的一些前因后果,那佛陀的因果是怎么样的呢?佛陀的因果就是说:
我当时投生为一位渔夫的小孩,看到那两条大鱼感受无法忍受的干燥之苦而辗转翻跳的情形,禁不住地笑了起来,以此业力感得今天头痛。
他当时是小孩子没有直接参加杀鱼,但是当看到两条鱼很痛苦的时候他很高兴地笑起来,相当于随喜一样,通过这个因缘就感受头痛。还有些说法是说当鱼在地上滚的时候,这个小孩用棍子敲了鱼的头,因为敲了鱼头就感召今生头痛,也有其它地方是这样讲的。
假设我现在没有获得这样圆满功德的佛果,今天也将被帕吉波国王的军队杀死。”
如果我现在没有成佛的话,在这一次行动中我也将会被杀死。佛陀就是这样讲因果不虚的,尤其是那种情况之下。我们现在坐在这儿听这个公案的时候,那个场景离我们太远了,如果当时刚刚发生这个事情,佛陀讲因缘的时候,那种效果是不一样的。
刚刚大家都知道释迦族被灭族了,也知道了佛陀头痛,再加上佛陀紧接着讲前因后果,内心中对因果的震撼力的确是不一样的。我们现在学的时候感觉离我们太远了,而且显现上面没什么关系,所以我们感觉不一定有震撼,但是如果当时听的时候,可能效果会完全不一样。
通过对因果的信心,一定要谨慎地取舍,这方面也是帮助很多众生。佛陀也是为了利益众生,即便是在这个上面做个示现。这个释迦族被灭族的事情是没办法抵挡的,即便是在这个事情上面佛陀也是引导其他的有情对因果生正见,然后发慈悲心等等,总之要把这个事情转为修道。
此外,世尊脚上刺入降香木刺,是以前做菩萨时杀掉短矛黑人的业报。
短矛黑人的故事下面还要讲,是说以前佛陀做菩萨的时候,通过悲心杀死了短矛黑人,在成佛之后,这个果报成熟为佛陀的脚上刺入了降香木刺,有说是檀香木刺,有些地方讲是一个一尺二寸的木头。
有一天,佛陀走路时看到有根木头断到旁边,就想应该示现,依靠这个因缘给众生讲因果不虚,让众生对于业果产生信心。佛陀就开始显现神通,坐在空中,这个木头追着佛陀就过来了,然后佛陀逐渐往天空中走,一直走到色界天,这个木头一直跟着佛陀,经过四大天王天,三十三天,一直到色界天,一直跟着好像在追着刺佛陀一样。天人看佛陀这么害怕木头。有时佛陀显现很大的石头想挡住这个木头,但是木头一下子就把石头刺穿了,有时佛陀示现很深的水,木头也是直接就刺过来了。
佛陀到了很多天界后,就给天人讲解业果不虚这些因果法,讲完后佛陀下到地上回到家里,让所有人都回避,连阿难尊者都回避。为什么要回避?因为如果他们看到佛陀的脚被木头刺穿,他们都会去世,受不了,所以让他们都回避了。回避之后,佛陀坐下把脚伸出来,让刺一下子扎穿了脚,扎到很深的地方,最后才被烧掉。
业力形成的力量是很大的。佛陀示现的大青石也刺穿了,佛陀示现了很多,一直到色界天都跟着佛陀,最后刺穿时大地震动,阿难尊者想刺可能扎了佛的脚,的确已经扎穿了,扎穿后就昏厥过去了。如果当时亲眼看到的话,佛陀说他们都会因此而悲伤去世的,所以不能让他们看到真正被扎的那一刹那。
佛陀被扎的原因是以前做菩萨时杀了短矛黑人的业报,而且还是以大悲心杀的,圆满了四万大劫的资粮。后面还要讲。虽然圆满了资粮,毕竟杀了人,从这个侧面来讲,仍然还是会有影响的。还有一种说法是他杀死了另外一个商主,不是因为悲心杀的,是因为烦恼心杀的,这在上师的讲记中讲的很清楚。
讲业因果、报应之后,很多人也是因为这个对于业果不虚产生了定解。佛陀这种金刚身,已经遍知的佛果还是要受以前很早的业报,何况我们?所以千万不要造罪业,互相之间都要提醒:知不知道佛陀的脚被扎的事?佛陀说了这是什么因缘。所以大家都要鼓励,互相提醒一定要谨慎身语意的业。
这也是帮助很多人树立正见。而且这个公案流转到现在,一直在佛教史中,上师和弟子之间口耳相传,每一世每一代都会利益到很多人,让很多人相续中生起业果不虚的观念。乃至于今天我们学习这个公案时,也让我们相续中对因果不虚产生进一步的定解。
诸佛所动作,皆非无因缘,乃至出入息,亦为利有情。佛陀任何动作都不是没有因缘的,即便是脚被扎刺,也会在当时利益很多的众生。这个公案传下来两千五百多年了,也是一直在利益很多的有情,现在佛法存在时乃至于以后还会利益很多众生。
这么多的佛经教言,乃至于佛陀当时示现一个公案,都会让很多人生起善心、正念,真正对因果不虚产生定解,都会有或深或浅的帮助作用,这样的示现也是有很大的必要性。从佛陀的角度来讲,他自己完全不需要,但他就是在这儿利益众生的,他投生到印度就一个工作,就是利他、利益众生。什么样的语言、行为对众生有利,他就会这样去示现、去做,让众生逐渐趋入觉悟之道。
今天的课就讲到这个地方。
所南德义檀嘉热巴涅 此福已得一切智
托内尼波札南潘协将 摧伏一切过患敌
杰嘎纳其瓦隆彻巴耶 生老病死犹波涛
哲波措利卓瓦卓瓦效 愿度有海诸有情
思考题
268、佛教徒现在最需要的是什么?为什么?怎样才能达到这个目标?
佛教徒现在最需要的是真正感受到佛教的教义。
假如我们将大乘教义乃至佛教中任何一个道理,与自己的心融为一体,这比获得金钱财富都来得珍贵。作为修行人倘若能拥有正见的如意宝,就算身无分文,也依然十分富裕。
要达到此点,最关键就是要学习佛法、思维佛法、再串习修行,若能如此,不管遇到什么违缘、障碍,信心与智慧都不会退。
269、一切为业之自性,是否就是“命里有时终须有,命里无时莫强求”?请谈谈你对它的理解。
答:并不完全是这样,即我们快乐也好、痛苦也好,生活中所发生的许许多多事,都跟前世或今生的业力有关。,这并不是宿命论,认为一切皆为命中注定,根本无法改变丝毫,而是说我们今生所感受的苦乐,是以前世业力为主因,今生的行为、发心为助缘。这一点,在《俱舍论》中也讲得很清楚。
佛陀在《百业经》中云:“众生诸苦乐,佛说由业生,诸业亦种种,造种种众生,漂泊于轮回,业网极广大。”我们所遭受的苦和乐,大慈大悲的佛陀以无二智慧揭示,此皆由前世的业力所生。由于业力有各种各样,有些是贪心、嗔心、痴心、嫉妒、骄傲等烦恼;有些是信心、悲心、智慧、出离心等善念;有些是善念与恶心交替出现,从而使以业所生的众生各不相同,众生的苦乐也迥然有异。
我的理解:了之一切为业之自性的道理后,我们随时随地都要谨小慎微,即使是微乎其微的罪业也要尽心尽力予以杜绝,哪怕是微不足道的善事也要悉心毕力加以成办。谨慎取舍因果,断恶行善,这样才会今生来世都感受快乐,避免痛苦。
对往昔所造的罪业,如同已服恶毒药,深生追悔发露忏,通过金刚萨埵等殊胜修法,精进忏悔,在业果未成熟前将它忏悔清净。并发愿今后纵遇命难时,亦绝不造诸恶业
对于命里无时莫强求,前行引导文里也说了,如果你实在想财富源源不断滚滚而来,就必须勤奋努力上供下施。本来在这个业力之地的南赡部洲,前半生造业,大多数后半生就会成熟果报,倘若遇到一个殊胜的福田,那么转眼之间也会得到好报。
270、为什么要重视业因果之理?假如你周围的人对此根本不相信,你打算如何说服他们?
A、为何要重视因果之理?
因为一切为业之自性:即我们快乐也好、痛苦也好,生活中所发生的许许多多事,都跟前世或今生的业力有关。
上至有顶、下到无间地狱的一切有情,乃至人类中一家的兄弟姐妹,有些特别快乐,有些非常痛苦,有些过得平平淡淡,他们所感受的千差万别、不可思议的苦乐,都与往昔所积累的恶业与善业有不可分割的关系。
佛陀在《百业经》中云:“众生诸苦乐,佛说由业生,诸业亦种种,造种种众生,漂泊于轮回,业网极广大。”我们所遭受的苦和乐,大慈大悲的佛陀以无二智慧揭示,此皆由前世的业力所生。由于业力有各种各样,有些是贪心、嗔心、痴心、嫉妒、骄傲等烦恼;有些是信心、悲心、智慧、出离心等善念;有些是善念与恶心交替出现,从而使以业所生的众生各不相同,众生的苦乐也迥然有异。
现在有些人尽管大权在握、地位显赫,有车、有房子、有钱财,拥有不计其数的受用,可人生几十年过了以后,一旦死期到来,这一切的一切都不能跟着自己,只有此生的善恶业会紧紧跟随,将自己分别引入善趣或恶趣。佛陀在《教王经》中也说:“国王趋入死亡时,受用亲友不随身,士夫无论至何处,业如身影紧随后。”
B、如何说服根本不信的人?
现在所造的善业、恶业,不像用刀割身体马上就出血一样,当下便现前果报,而是如农民种庄稼,需要一段时间才可以成熟;或者像学生读书,毕业后所学的知识才会慢慢呈现它的作用。因果尽管不是同一时间存在,有些业在即生会成熟,有些在下世可以成熟,有些是几千万年后才会现前,但它在任何时候都毫厘不爽,一旦因缘聚合,必将自食其果,感受报应。如《百业经》云:“众生之诸业,百劫不毁灭,因缘聚合时,其果定成熟。”《毗奈耶杂事》中也有个类似的教证:“假令经百劫,所作业不亡,因缘会遇时,果报还自受。”
这些甚深道理,我们一定要学习。不然,现在的世间太复杂、太恶劣,以此因缘,我们正见的日光,很可能被环境的恶云遮蔽,以至于不能见到真相。我在小的时候,与生俱来就对因果有种正见,正因为如此,现今在这方面也没有任何怀疑。而我接触的很多人,包括新一代的藏族人,对因果不爽的道理多半信半疑。其实这种怀疑是非理的,就像一个不懂稼穑的人,怀疑种子播下去会不会生果,而作为一个农民,深知种子若没有被火烧坏、被水淹没等,只要因缘具足,果实定然成熟,这是不会有任何怀疑的。
“因果通三世” “不是不报,时候未到。”
271、佛陀在成佛之后,还感受了哪些果报?这是往昔什么业力所致?明白这个道理,对你有何帮助?
佛陀成佛后感受的果报:
1)随喜杀生感受头痛:
舍卫城的帕吉波国王,率军大举进攻释迦族所居住的迦毗罗卫国。最终八万释迦族人被残暴杀戮。同时,佛陀因当年讥笑被杀之鱼在沙滩受苦,头也痛了起来,犹如头上顶着须弥山一样难受。
2)孙陀利谤佛缘:
佛陀前世杀过一个妓女,并把尸体埋在独觉的屋里,连累独觉差点被杀。以此因缘,如今成佛后仍感受被诽谤与孙陀利有孩子的果报。
3)佛陀食马麦缘:佛陀还曾与五百阿罗汉,在九十天中食用马麦。原因是昔日毗婆叶如来出世时,一位婆罗门见到如来应供,生起强烈嫉妒心,骂这些光头沙门应该吃马麦,不应享用美食。
4)婆罗门女栴沙谤佛缘:
佛陀当年作常欢比丘时,因生嫉妒心,诽谤无胜比丘与女施主善幻私通,有如何不清净的关系。以此业缘所感,成佛后仍受他人诽谤。
5)佛被木枪刺脚缘:
佛陀的脚上刺入降香木刺,也是以前做菩萨时杀掉短矛黑人的业报。也有经典说,是曾刺杀了一个商主。
6)佛骨节烦疼缘:
有一次,佛陀的骨节非常疼痛,这是因为他前世当医生时,有个病人被治好后不给钱,他就故意给病人下了非药,最终致死人命所感。
明白此理有何帮助?
业力确实不可思议。佛陀因地时随喜别人杀生,在成佛后尚且要受头痛之报,那我们凡夫人就更不用说了。自己真的要随学上师,反省自己以前所造的各种身语意的恶业难以数得清,如果再算历劫,业力更是深重!所以要对自己的杀、盗、淫、妄语、绮语、邪见、害心等等身口意的恶业,所有失坏的誓言在诸佛菩萨、莲师和上师前作深刻的忏悔!如果不赶紧忏悔的话,以后就来不及,一下子堕落三恶趣就后悔莫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