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位置: 首页 > 辅导 > 前行广释 > 正文

《前行广释》第75课辅导及思考题

本文作者: 发布时间:2022/3/10 11:21

诸法等性本基法界中,自现圆满三身游舞力,

离障本来怙主龙钦巴,祈请无垢光尊常护我。

为度化一切众生请大家发无上的菩提心!发了菩提心之后今天我们继续来学习华智仁波切造的《前行引导文》。

《前行引导文》讲的是调伏我们心相续的窍诀、修法,虽然内容看起来很多,但没有一个多余的字词,全是针对我们相续的烦恼做的调伏,包括现在的烦恼、隐藏的烦恼、自己的烦恼、其他众生现形的烦恼等等。学习这个可以调伏自相续,也可以把这些法要介绍给其他想要调伏相续的修行者,让他们学习教法得以调伏。

调伏的次第、方法,共同前行前面四种厌世心是让我们内心看破轮回,生起解脱的心。通过四厌世心已经讲了,应该放下对轮回的耽著,当然这对我们而言可能属于一个很宽泛的概念。到底什么是放下对轮回的耽著?如果细分,善、恶趣,或者在善趣中,尤其是人道、天道等一些所谓的幸福快乐,如果过于耽著,心就会缘这些法而沉迷。以前是缘这些法沉迷,现在如果不知道它的本性,以后还会沉迷。

不耽著的意思,不是明明它是对的而去压制。有些人没学佛法的时候觉得佛法压抑人性,追求快乐作为一个人来讲是天经地义的,为什么佛法要压抑这些呢?如果它是真正好的,对众生暂时、长远有利益的当然不应该压抑,如果这样那佛法就错误了。

我们认为的压抑,学习佛法之后就知道不存在。所谓的快乐,表面显现成快乐的样子,其实本性没有快乐可言。通过学习前面轮回过患的内容就已经讲了,有漏的善业是轮回的因。什么叫有漏的善业?有我执、烦恼夹杂修的善法,称为有漏的、不究竟的。恶业直接引发痛苦。

通过因和果来观察的时候,我们认为应该追求和拥有的,应该把现在的快乐无限放大等等,这些是一种幻象。如果被这假象欺骗、蒙蔽,就会错失发现轮回本质的机会。所以佛菩萨告诉我们,现在我们耽著的,就是我们所追求的。每个众生都有追求的心,但追求什么?目标是什么?如果追求错了,最后就得不到真实的快乐。如果追求的是究竟的安乐之道,就对了,把这个追求的心坚持下去就可以。

佛菩萨并不是让我们不要追求快乐。而是说这种快乐是假象,不是真正的快乐。因为我们的智慧发现不了,佛菩萨就通过他证悟的智慧告诉我们:现在我们心识所耽著的快乐是假象,不是真实的,如果追求下去,得不到真正内心要的真实快乐的本质,它其实就是外表包装了快乐外衣的痛苦。

我们自己不知道,只是看表面上快乐很光鲜,所以去追求。其实把它打开的时候,里面全都是痛苦。现在所谓的快乐是伪装过的,这种伪装特别符合我们的心意,我们不愿意去触碰它。有人帮助我们指出的时候,我们通过以前轮回的习气,不相信、不承认也不愿意放弃。

这里面讲了很多理由和根据,通过这样的方式去观察、观修,总有一天我们会发现轮回的本质。就像我们真正看穿了假装得很像的朋友,其实是个卧底或者怨敌伪装的。如果哪一天我们彻底了知了真相、看穿之后,还会那样去亲近,去理解、饶益他,还愿意帮助他壮大力量吗?当然不会了。哪一天通过闻思修,不是好像有一点看破,舍不得的样子,真实通过《前行引导文》、《心性休息》或《道次第广论》等殊胜正法,内心完全了知轮回的真性时,绝对不愿意再追求了,追求它干什么?

现在我们追求,就是不知道它的本性,或者知道了但还没有真实相信,没有彻底接受它是虚假快乐本质的真相,这也需要一定的勇气和智慧善根。当然对轮回本质,我们要很认真去观察、思维、观修,和道友讨论等等。时间长了会发现,一切轮回就是痛苦的真相,没什么追求的。以前追求的目标错了,现在不能再这样继续下去,看破之后要转头追求解脱。解脱是通过修行灭掉轮回的因,集谛之后修持道谛就可以获得灭谛。

要获得解脱,通过自我造诣是不行的,我们没有经验,必须依止有经验的上师。所谓的经验,也要观待。有些上师、善知识的经验可以带我们走一截,他前面已经走过了,他也要依止其他更资深的善知识,但这段路他可以带着我们一起走。有些善知识可能从这个地方到究竟的目标来回走了好多次,他不是阶段性的。

比如我们学习佛法这个阶段的问题比较熟悉,可以解决,所以我们带着后面的人走这段,后面的人也可以带更后面的人走那段路。所以讲到上师善知识的时候,是不是一下就定位成根本的,或者像佛一样的呢?也不一定。上师善知识也有很多层次,能够带我们走多远,这方面善知识分很多种。

带我们走一段路的,也是善知识。没给自己灌过顶,也没有让自己证悟,但是帮助自己把问题搞清楚了,也算善知识。有时道友或传讲显宗法要的法师、辅导员,只要帮助我们的智慧,帮助我们在这段路能够顺利走下去,都算善知识。但他有没有能力带着我们走得更远,或更复杂的路?他都没有走过,当然不能胜任。

上师善知识有很多种类,具有上师标准的法相很多,这里的法相基本上是按照最圆满的善知识的法相介绍的。在具有这些条件的上师善知识找不到的情况下,退而求其次,如果某些上师具足这里面的一条、两条也可以依止,可以帮助我们。

这些问题,不同引导中都有不同。现在信息很发达,各式各样大德的开示都有讲,比如我们现在正在学习依止上师善知识的时候,有很多和这个内容相关的其他大德善知识的开示,都可以看,可以借鉴。不知道哪一条就能触动我们的心,帮助我们有一个很大的飞跃。这里的内容为核心,对我们依止善知识方面有帮助的其他教言,也需要借鉴。

如果要依止上师,必须观察他是否符合作为上师的条件,有没有资质做引导者,能够引导自己走多远等等,都要清楚。

虽然现在依止的这位善知识,如果按照前行的标准肯定不行;或者有时我在这儿讲法,按照这里的条件,百分之九十九点九九都不具足,但也许有一、两条可以在讲解方面引导道友走一段路。从这个侧面讲,有时也算,但是不是标准的?圆满究竟的?那肯定不是。自己有自知之明,自己几斤几两一对照后就很清楚。依止上师,尽量按照圆满的标准观察,如果没有,那具足多少条也可以依止,自己心中也很清楚。

当我们的智慧、福德善根没有圆满的时候,我们所看到的上师,用这里的条件一个个对照,不一定圆满符合。但随着我们自己福智、修行的增加,会越来越发现以前没发现的功德,种种的法相一条一条地显露出来了。

不是说上师发现我在观察,然后马上去补充具足,而是我们观察的能力没到位,所观察的上师感觉上有缺陷等等。但是随着慢慢地依止,会发现他越来越多的法相,这方面也有。

或者不管怎么样,他就是在这个阶段可以作为善知识引导,这时也可以去依止。因为了解他作为善知识的条件可能和法本中讲的有出入,或者不是完全能够对应,那在依止时应该以什么样的心态,也要做到心中有数。

以后如果我们自己有了给别人讲法的机缘,不要自认为就是上师了,是不是上师、善知识,条件摆在这儿,对照一下就知道。假如能够引导别人走一段路,以自己的能力只能引导十几、二十公里,再往后走就没有办法了,自己要知道自己的情况。不要过度地说自己一点能力都没有,或者引导别人,自己就是圆满的,这样都是不正确的。所以了解这些对于这方面也是有一定帮助的。

既然观察了上师的法相,最后也找到了具有法相的上师,现在怎么依止呢?

第一步观察很重要,而依止上师是第二步。如果把前面的忽略而直接进入依止上师,那现在所依止的上师具不具有法相就要打问号了。没有观察清楚就做了很深的依止,很容易生邪见而退失,对自己来讲也是不负责任的。有时依止后马上就很热情地把所谓的上师介绍给其他道友,让大家都来依止,最后大家都生邪见,这样也是对其他人不负责任。所以第一要好好观察。

观察也有很多方面。比如他的功德或者慈悲很明显;又比如大恩上师讲,像法王如意宝那样世界公认的,基本上别人替我们观察好了,那就没有问题,而且他在世间那么长的时间里,都一直在大家面前不断地做弘法利生的事业,那么多具有功德的人都在依止,他们已经帮我们观察完了,如果是这种情况,不用过多时间的观察也行;或者是某位上师真正完全指认的,这也可以。

但如果不熟悉也不了解,这时不要着急,首先要花一定的时间观察。我们不学佛的时候一点不着急,学佛后就特别着急,观察的时间都省略了,这也不对。以前不学的时候,很多大德从自己的身边经过,好像一点都不关心,和自己没关系。学了佛之后很着急,这也没必要。该观察的、该花的时间还是要花。虽然大圆满很殊胜,但是前行的时间该花的要花,花时间的过程中这些准备工作做好了,才能对后面的修行有利益。

戊二、依止上师:

观察完上师之后,接下来就是依止上师。那么,该以怎样的方式依止上师呢?

观察完之后就开始依止了。依止就是亲近上师。亲近是什么意思呢?上师在讲记中也讲了,所谓的亲近不是天天跟在上师身边,如果没有跟着上师就不叫亲近,不是这个意思。真正亲近上师是依止上师听法,他讲的法必须要观修,观修之后,通过内心的境界、证悟和上师的境界越来越靠近,逐渐相应,这就是一种亲近。

亲近上师讲的法要是最主要的。否则亲近了上师,不听法不修法,从“依法不依人”的原则来看,只有依法而解脱,不是依人而解脱。佛陀出世也是讲法,不是天天跟着佛陀就可以解脱了。佛陀那么大的功德,那么殊胜的证悟和遍知的智慧,他也没办法在不修法的情况下,天天给人摸顶就可以证悟的,这绝对不可能。

不管怎么样,最主要的还是亲近和依止。上师有解脱的法要,他是具有解脱经验的资深引导者。一些大德说:所谓的上师就是老师,教给我们很多辨别取舍或观修的知识,这就是上师。不是把上师当成一个神来看待,而应该把上师当成老师。或者就如前面讲的,是引导者,是导师的身份。对我们而言,这是比较准确的定位。否则定位错了的话,把他当成神,只要他开心悦意我们就能解脱,这种情况,只有外道才这么讲。

真正佛法中的依止,对佛而言,依止佛陀也是把他当成导师。佛陀入灭了,谁来成为我们的导师呢?就是上师、善知识。他们是佛陀化现的,或者是依靠佛陀的教义调教出来的资深修行者、证悟者,他们来作我们的导师,引导我们走解脱道。

所以依止上师的时候,一定要牢记这个核心永远不要忘记。他永远是我们的引导者,引导解脱。如果在修行过程中有什么问题,可以请他帮自己解决,但是解决的问题永远要和修法相关,而不是自己生活中或其他地方遇到什么麻烦请上师来解决。这方面我们上堂课讲过,别把方向搞错了。

如果定位错了,那以后的所作所为、所思所想都会逐渐偏离解脱的轨道。我们会觉得上师就是做这个事情的,给弟子讲法、告诉弟子怎么取舍,反而会认为这是他的副业,会认为上师你不做正确的事情,跑去讲法干什么?

其实我们搞错了,真正来讲,上师就是要讲法。佛陀在世最大的事业就是讲法,最直接调伏众生的方法就是讲法。上师在世间最关键的也是讲法,告诉我们取舍之道,而不是其他的如打卦,用神通观察、遣除违缘这些。违缘也永远应该是遣除修道上的,而不是世间生活、工作等方面的。当然有时也可以,但是永远不能作为主要的内容,永远应该排在学法、修法之后。这就是依止。

那么,该以怎样的方式依止上师呢?

正如《华严经》中所说:“善男子,汝应对自己起病人想。”

《华严经》中说,善男子应该对自己起病人想。依止上师,应该把自己当成一个病人,或者把自己当成一个想要从迷宫中出来的人,把自己当成大海中的溺水者等等,都可以。前面依止华严四想中也是这样讲的。

按照这其中类似的喻义说法,我们要像重疾缠身的病人依止善巧的明医、

作病人想,当然是被病苦所折磨。想不想离开这种病呢?想。谁能来帮助我们?当然首选的就是具有高明医术的名医,因为他懂得这是什么病,怎样治疗,他很通达。如果要让疾病痊愈,必须依止善巧的名医。

依止后,上师所说的教法,就好像医生开的药方一样,药方就是我们的教法。你找到了医生,他也给你把了脉:你的病属于贪嗔痴,是通过什么引发的,他把你的病指出来了。怎么办?给你开药方,你应该吃这药。上师、佛陀给我们开出的这个药就是学《前行》、《入行论》……药方拿到了手上,现在我们学习这个药方,学习这个教法,这就是能对治我们病的方法。

这个还不够,学了之后怎么办呢?要依里面的教义而行持。上师告诉你教法了,你就必须要依教奉行。医生把病给你看了,把药给你开了,也告诉你怎么服用了,剩下的怎么办?剩下的就是依教奉行。对医生来讲,就是要依教奉行——医生告诉你吃药,你必须要吃。一天吃几次,你必须要吃。然后服药期间什么不能吃,什么东西对你的病不利,这个不能吃,那个不能动。有时我们说要忌烟、忌酒、忌辛辣等。这些都是属于医生告诉你是违缘,你不能做的。哪些是顺缘,在服药期间,在治疗过程中,哪些是应该做的,对你在服药过程中起辅助作用的好的行为,好的心态必须要有,把这些加起来之后,你再按时服药。吃一副两副三副之后,时间长了,慢慢你的病就少了。所以这里面还是依教奉行。因为药方给你开了,你有病。

没福报的人都不知道自己应该去看病,不知道自己是病人,他就觉得我很好。别人说:我看你已经不行了,脸色、还有其它方方面面好像有病的样子。有些人就会说我没病啊,我挺好的。这就说明他的福报不足,已经有病了,他还说自己没病。现在很多世间人也是一样,明明被很深重的贪嗔痴,还有很多轮回痛苦的疾病所折磨,我们还说自己没病。他就觉得是去看病的人有问题,是这些修学佛法、依止上师的人有问题,而自己没有问题。

很多自己有病的人,看到很多人去看病就觉得这些人有问题,为什么去看病?就是有这样的问题,所以首先要知道自己是病人,这个很重要。因为知道自己是病人,才愿意去找良医。而且找良医的时候,不能随随便便就抓一个江湖医生,那不行,因为关系到自己的生命危险,或者自己的病好不好。需要多方打听哪个地方的医生比较好一点,自己去打听、去观察,找到像良医的上师。

找到之后怎么办呢?你要去咨询,去他那里听课、听法。他就把你的毛病,为什么你痛苦,为什么你找不到安乐,原因是怎么样,给我们开示。把为什么不幸福、不快乐告诉我们,他就把很多法传给我们。这些都是药方,是治疗的方案。

知道之后怎么办?就依教奉行了,必须要服药。按照他的要求去服药,而不能说我觉得不应该怎么样,应该怎么样。作为一个病人来讲,在服药上没有什么发言权。因为我们自己都不知道自己什么原因;而且药效、服药的缘起,我们都不懂。所以必须要依教奉行,要相信他。如果你不相信他,反而怀疑这个医生到底能不能治病,带着这种怀疑的心态去依止医生的话,他给你的建议你能相信吗?不一定。如果不一定相信,那他给你开的药,你愿意吃吗?肯定不愿意吃。他告诉你的方案,你不一定不折不扣地执行,这个事情就麻烦了。所以这一步一步的很重要。

当我们真正找到了一个标准的、犹如良医一样的善知识之后,很重要的就是要依教奉行。因为他是一个有资质的医生,重病缠身的病人,要依止善巧的名医。

发现自己是病人很重要。现在有些人学佛不是为了调伏烦恼,他们把佛法当成一个纯粹的精神寄托。觉得很空虚,就必须要找个什么信仰。找到了之后,他觉得我皈依了,而且现在也在做一些善法,就觉得已经可以了,但这些对学佛来讲是远远不够的。这些人没有把自己当病人,只是把学佛当成一个娱乐,或者当成排遣无聊的一种方法。他去看医生、咨询医生,是因为大家都去看,所以我要去看一下。看过之后就觉得我已经找了、已经见了,他把这个当成排遣时间的消遣而已,这样学佛肯定不行。

我们要真实地认识到我们的烦恼、我们的贪嗔痴。只有这样才会愿意以正确的心态去依止上师。依止上师干什么?就是治病,调伏我们的烦恼,真实地从轮回中出离。这样他的心态就摆正了。

摆正心态之后,既然你千辛万苦找到了上师,上师也给了你教言,然后怎么办?那就好好去执行。只有好好执行上师给我们的教言,才能够真实地把我们内心当中贪嗔痴的病,把我们轮回的这些业和烦恼去掉。

去掉的过程中还有一个问题,就像我们服药一样(这里面学问很深的),有时候我们要连续吃好几年,有时候我们一剂药要吃好几服,时间跨度也很长。病越重,疗病的周期就越长。

如果一个小病,那么周期很短,吃一、两服就可以了。但现在我们是很轻的病吗?现在的病很深重,因为无始以来都在串习。所以我们不能认为依止上师学几个月、几年,就应该可以解决问题了——“我都已经学了这么长时间,为什么还没有反应?”就是世间中很严重的病,几服药都不起作用的。医生要慢慢一点一点地把你的病去掉,把你身体的机能逐渐恢复正常。所以看病就是这样的。更何况我们学习佛法,这么长时间的病,在短短几年当中,基本上都是属于预备位,或者说是处于准备阶段。对于医生的很多要求,没有不折不扣地执行。这种情况之下,想很快痊愈很困难。

所以,我们在学习佛法过程中,也应该对照疗病的周期。这样对照完之后,我们就明白了修行佛法、解脱轮回,是需要比较长的周期的。

在这个过程当中,一定要相信这个医生有把握把我的病看好,相信这个上师传的法对我们内心的烦恼的调伏一定有作用。只不过我们要慢慢按照他的要求去做,应该有一个比较长的周期。如果了知了这个,有这样一个心理准备之后,那么在这个过程当中不管疗效明显还是不明显,或者有时候显现上有点倒退(好像是病有点恶化的感觉,有点很强烈的反应),因为我们心中有数的缘故,就知道这些全部都是正常现象。就像我们知道吃药吃到什么阶段,会有什么反应、现象。如果这些提前知道了,就不怕了。

我们学习佛法的过程也是一样。有些阶段感觉不错,有些阶段感觉停滞,有些阶段会觉得烦恼更重了,上师说这些都是正常现象。所以,如果我们提前学了这些,我们心中不慌,就不会怀疑,不会恐怖,不会迟疑。我们就会继续把佛法的药按时吃下去,不折不扣地执行所讲的内容,这个对我们很重要。

学习佛法的确需要福报。没有福报的话在遇到这些情况之后就很难坚持下去。因为内心当中产生疑惑很正常,“我学了这么多,投入了这么多,为什么没有反应呢?”这很正常,虽然很正常,但是福报更大的人还是要坚持,福报少一点的人,他也许就退失了,就放弃了治疗的机会。他觉得可能是不行,这个所谓的能治好病的方法只是个虚假的广告而已,有时候会这样认为。所以认认真真地了知所有佛法的内容是很重要的,这个也要花时间。

行在恐怖路途的旅客依止勇敢的护送者、

这是另外一种比喻,比如我们是一个旅客,行走在非常恐怖的路途当中。路途当中有强盗,有很多毒虫、猛兽,瘴气等等。我们如果没有经验,也不知道怎么防护,这个时候就很危险。如果依止一位勇敢的护送者,他有经验、有胆气,而且遇到任何事情,他都有解决方案。如果我们依止这样一位护送者就很好。

依止这样一位护送者是不是就意味着我们什么都不做了呢?那也不行,你自己还是要做。而且遇到这些恐怖的事情出现的时候,你自己该淡定的要淡定,该镇定的要镇定,要相信护送者。他虽然有能力,但你不相信他,掉头就跑,这个时候肯定还是没办法的。

虽然你依止了这位护送者,他也的确很厉害,但你自身的素质还是要足够。你以前都不敢走恐怖的路途,现在你决定要闯过去。因为不闯过去不行,虽然路途很恐怖,但是穿过去之后,可能是更好的环境;而没有穿越恐怖路途的这边,看起来虽然有些小安乐,但伴随着很多痛苦的隐患。

最后你终于决定要穿过去,那就要找一位护送者,因为自己没有这个能力。找到资深的护送者以后,自己的素质也很重要。如果认为找到一位资深的、具德的、证悟圆满的上师就万事大吉了,什么都不用做了,那绝对是错误的。你还应该具备基本的身体素质、胆气、体力也必须要过硬,这是他没办法帮你的。所以,一方面要找一位殊胜的上师,另一方面我们要达到某个程度才能配合他的教化,这很重要。我们配合他,他负责指引,帮助我们遣除违缘,但是很多事情他没法帮,我们必须亲自去做。过程当中很痛苦、很困难是肯定的,必须要忍受、要坚持,再累再苦再困难也要咬牙坚持。这样才能够配合他的接引,慢慢地走出去。调伏烦恼的过程中每个众生都有痛苦,都有挣扎,上师在很多地方讲,很多论典中也讲,修法时依法而产生的苦行是需要的。因为如果不经历这些苦行,根本过不去。就好像服药期间医生说不能吃这个,别人都吃得那么舒服,你就只能喝水,就觉得损失太大了。但这不是损失和束缚,是最好的保护措施,是帮助你痊愈的必要条件——人必须要有一些失去。服药难道会不苦吗?有一次我喝药喝到吐,一看到就想吐,没办法,该喝的还是要喝,谁让你是病人?痊愈了就不用喝了,药是治病的。如果不治病,只有遇到更大的痛苦,所以治病的痛苦是必须的。相对于不治病要导致绝症的痛苦来讲,那要小得多了。我们要懂得这样观察。

我们再再地讲,依止上师、修学佛法一定是两方面的事情,不是上师、也不是自己单方面的事情。我要解脱,上师要帮助我。上师帮助我,我要配合。这就叫依教奉行。上师告诉你了“教”,你要配合,所以你自身的素质很重要。比如说你的身体素质很好,上师引导你的时候就很快。体力好就走得快。如果你一天只能走十公里,你说为什么这么长时间还走不出去?那是你自己的素质不行。虽然护送者自己很强壮,如果不管你,他根本就没问题,但是照顾你,他就走得慢了。我们不能说为什么你不帮我,这时还是需要提高自己的素质。

利根者和钝根者差别很大,利根者就相当于身体素质好的人,胆气壮、走得快,很快就走过去了。身体弱的就得慢慢走,一边走一边补充,慢慢强大起来。我们就像这种身体弱的。虽然我们内心当中欠缺很多素质,但是上师慢慢告诉我们,这方面缺,必须要补,那方面必须要训练,要集资净障等等。慢慢地把我们的身体素质搞好了,上师讲更深的法的时候,我们就能相应,很快就可以解脱了。如果这时我们走不动,不是上师没有帮我们,而是我们自身的素质还需要在这个过程中不断地加强,不断地去具足很多条件。

遭到怨敌强盗野兽等恐怖危害时依止解救危难的友伴、

这个和前面的意思差不多。

去海中宝洲取宝的商人依止商主、

这个前面已经讲过了。

想到达河对岸的船客依靠舵手一样,

如果我们想要从此岸到彼岸,船客必须要依靠舟子或舵手的助缘才能到达彼岸。

要摆脱生死烦恼的怖畏,必须要依止具有救护力的上师善知识。

如果要摆脱轮回的大苦海,要从轮回的恐怖路途当中解脱出去,必须要依止具有救护力的上师善知识。“具有救护力”是说他懂得解脱道,而且他知道怎么修,修什么法可以帮助我们解脱痛苦,他会告诉我们和我们的情况相应的修法。这个上师善知识是帮助我们摆脱生死烦恼强有力的助缘。就像医生是我们疾病痊愈的助缘,救护者、护众者是我们穿越恐怖路途的助缘一样,上师是帮助我们解脱轮回的助缘。我们不能把他当成主因,主要的因永远在我们这儿。我们自己愿意去做,他就可以作为一个助缘,如果我们自己不愿意,助缘的力量再强也不起作用。因为他是助缘的身份,所以你愿意他才能帮助你,如果你不愿意他就帮助不了你。

如《功德藏》中说:“如病依医客依护,怖畏依友商依主,诸乘舟者依舵手,畏生死惑当依师。”

《功德藏》把前面的内容做了归纳。我们要解脱轮回的痛苦必须要依止殊胜的上师善知识。上师善知识的条件前面已经讲了。他不能是个没有能力的、形象的或者带有自己目的的那些所谓的上师,这不能依止,依止之后很危险。

如果要依止上师,上师的条件都知道了。那么作为一个能够依止上师、需要依止上师的弟子需要什么法相呢?到底要具有什么素质、什么样的法器才堪能调化?去大海取宝不是是个人就可以的,自己需要具备一定的条件。走解脱道也一样,如果什么条件都没有却想要走解脱道,这是不现实的。这里面肯定要抛弃很多。比如去大海取宝,也许一去就是好几个月。如果这个也放不下、那个也放不下还能去取宝吗?根本不行。有所得必有所失,关键在于你丢掉了或暂时离别的东西对你以后有没有帮助。有帮助那就要去做,再舍不得也必须要放弃。你有没有这个胆气,有没有很迫切的想法?都没有的话肯定不行,筛选的时候可能就筛下去了。

作为一个真实想要依止上师的弟子,上师我们观察好了,但是我们自己是不是法器?这里依止上师和弟子的关系,主要是帮助我们解脱轮回,而不只是种下一个善根。种善根的弟子的条件就很简单很容易了。但是现在依止上师是要走解脱道,就不能把自己的条件搞得太低了,要把自身的素质、条件努力地提升到能够被调化的高度和标准,这是很重要的。

那么到底有没有标准呢?具体的标准是什么?接下来就要讲。

作为弟子所要具备的条件:

如果具备了作为弟子所要的条件,那么我们就可以进一步地依止。如果没有就必须去创造因缘,让自己变成那样。

一、精进大铠:纵遇生命危险也不违背上师善知识的意愿;

很精进,就好像穿上了一副铠甲。为什么精进像铠甲一样?因为精进就是一种勇敢、欢喜的状态,好像一个人要进入战场,如果穿上很坚固的铠甲,他内心中没有畏惧,可以发起很踊跃的心。我们修学佛法也必须要有很精进的状态和意乐,这个具体的表现就是“纵遇生命危险也不违背上师善知识的意愿”,这就是一种欢喜心、精进心,是一种勇猛精进,一种大欢喜。解脱道的利益非常大,我们要反复观察,轮回中这些所谓的、暂时的安乐和解脱利益比较起来,根本不值一提。什么时候你对解脱产生了决定想要得到的意乐,你就知道,解脱在所有的所求中是最主要的。既然解脱是最主要的,那么能够帮助我解脱的上师、善知识就是重中之重,是一个最殊胜的助缘。

把这个问题搞清楚之后,我们就会自然而然地具有决心:纵遇生命危险也不违背上师善知识的意愿。因为真实的、标准的善知识绝对不是为了自己的。他从解脱的彼岸又回过来干什么?就是为了帮助更多的人,这是他唯一的目的。既然是为了利他、为了弟子的利益,那么他所有的教言都是为了帮助弟子解脱,他的所有意愿都是对弟子最好的建议。“纵遇生命危险也不违背”,是因为这些意愿、教言是最直接的帮助我们的殊胜的教法。当我们认识到这个问题,当然生命也可以献出去,但是比这个更重要的是解脱,而要解脱就要依靠上师教言、意愿。因为他的意愿就是帮助我们解脱的最直接的方法。

这也需要很大的智慧才能够知道里面的原理。否则为什么说遇到生命危险的时候也不能违背上师的意愿?是给我洗脑还是在干什么?有时我们没福报就会觉得里面有好多个人崇拜的问题:是不是让我们变得很狂热?是不是这样讲了之后好操控我们?不懂的人就会这样想。如果把前面佛法里的很多道理弄明白,内心达标之后再来看,就不会有这种想法了,但是有时候前面的很多准备工作我们没做好。有时外行也会有这样的看法,因为他完全没有接触到佛法中的很多理念,一上来就看到这问题。一看不能违背上师的意愿,那是不是他要训练你,操控你?就很容易产生这样的想法、邪分别念。我们了知之后就不会再有这样的想法了。现在我们就知道了解脱的确很重要,而解脱道是上师以经验告诉我们的,所以他的意愿、教言全都是帮助我们解脱的、最直接、最有力的教言。

上师善知识的意愿也有很多标准。如果是个初学者,要分自己做得到做不到,还有上师善知识的意愿符不符合佛经论典的要求。因为我们初学时,智慧、勇气,福智都不圆满。如果刚开始按照高标准做了,又不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做,烦恼一旦现前又压不住,就很容易后悔、生邪见等等。所以针对初学者来讲有另一个标准,不需要照单全收,还要看你做得到或做不到,还有上师的教言当中有没有违背佛教言的。那么为什么违背佛教言的在高层次的依止当中也要依止?后面还会讲。他不是真实地违背了佛经教言,而是有时候并不是我们所想像的那样。

二、智慧极坚:心情不会因为暂时出现的违缘而改变;

智慧很坚固,表现在心情非常稳定,很稳重。不管出现什么自身的、外境的违缘,都不会改变。因为智慧力很强大能够接受,就不会因为违缘而改变。而作为弟子,如果我们不注意,出现违缘的时候就很容易改变。一切顺利、心情也好的时候,似乎对上师的信心是很坚固的。但遇到违缘比如上师呵斥自己,或有时自己心情不好等等,信心就会动摇,因为这些所谓的违缘而改变。当自己的生活步履艰辛的时候也会产生一些邪见,比如说我修了这么长时间,上师像佛一样,为什么他不加持我,让我更快地出离这些违缘和困局呢?其实有些违缘是必需的,如果没有违缘,一切都很顺利的话就不想解脱,因为太顺了、对于解脱不迫切。如果外在的违缘多,想要解脱的心也会逐渐更加迫切。

有些违缘是自己前面所造恶因的显现。佛陀是遍知的,但不是全能的。他遍知一切解脱道,知道解决问题的方法,但他不是全能的,不是所有问题都可以帮助你解决。自已做的因必须自己去承受,这时候遍知的佛陀也没办法帮助你,他只是告诉你遇到这个事情的前因后果,你应该有正确的心态去面对它,或者告诉你要把这个转为道用。我们就不满足了,这个是可以转为道用,但是关键是帮助我把问题解决了呀。这个问题很麻烦,你帮我解决,不要告诉我什么转为道用之类的,要转以后再转,把问题先解决了。其实这是没办法的,因为它的果已经成熟了。在所有方案当中,转为道用一方面能够减轻你的损失,心态能够平和,另一方面你以后的修行会出现一个正确的因。

所以有些违缘是没办法遣除的,佛陀、上师也不是全能的。有时我们觉得遍智就是全能——不是的。遍智是能够知道一切所知,但不是全能。如果他是全能的我们都不用修行了,他就直接把我们安置在佛地就好了。

三、承侍上师:要有赴汤蹈火承侍上师的精神,也就是不惜生身性命为上师办事;

有时初学的人比较容易冲动,觉得什么都可以,但越来越往后时因为亢奋期过了,一切趋于平淡。他的内心没有得到很大的改变,当初的热情也慢慢消褪了,赴汤蹈火的精神慢慢越来越少了,有时就会麻木。那么是不是倒退呢?不是。刚开始的热情是虚火,没有什么质地的。后面比较真实,反映你自己的情况,感觉好像是倒退了,其实不是,只是认识了你的问题。

刚开始时是冲动,三分钟热情,这些东西不可靠。大恩上师经常告诉我们刚开始的时候不要太冲动了,最后的时候不要太冷漠了。刚开始的时候冷漠一点,慢慢地加深信心,这个最好。刚开始的时候不要做得那么冒进,慢慢来。逐渐信心坚固了,然后通过学习佛法,这个时候产生的信心是有比较坚实的基础的,而且抗击打能力很强。但是虚火冒上来的这种信心,抗击打能力基本上没有,它是虚的。遇到违缘马上就没有了,一下子就下去了,是不可靠的。所以刚开始学习的道友、初学者,开始的热情不要太大了,最后也不要像上师讲的冰凉的状态。

这个讲的是高标准,是我们的目标。但不是要求我们现在这样做,这是装不了的。高标准是要有这个素质,而且是持续性的。不是说今天上师表扬了我,心情也好,今天办事情很顺利,然后觉得我是有赴汤蹈火的精神,让我做什么都可以。这种是经不起考验的。初学者还是稳重点,慢慢脚踏实地闻思、修行比较好一点。

四、依教奉行:上师所说的任何教授,言听计从,将自己置之度外。

第四个就是依教奉行,也是很重要的,前面我们讲过很多了。依教奉行怎么体现呢?上师所讲的任何的教授言听计从,这是高标准的。

“任何教授”的意思是有些是符合佛经、论典的,有些不符合。比较明显的例子就是我们后面要学习的像米拉日巴尊者、那洛巴尊者。哪有上师让他的弟子去放冰雹的?因为我的施主来供养我,在路上有些打劫的,你去施一些咒术把这些打劫的收拾了。按照佛教标准哪有这样的?你的菩提心到哪去了?他们不是众生吗?为什么你一个大师还这样去做呢?我们就觉得这不对。哪有上师对弟子说我没吃饭你给我偷稀饭,然后给我抢个新娘子过来,哪有这样的呢?我们说这违背了佛陀的教言,是不对的——但这是针对他根基的特殊教化。所以什么叫任何教授?就是不管看起来是好的、符合佛经论典的,还是看起来很荒诞、乃至于违背因果的。因为他时针对你来调化,有时这些班智达需要通过这个方式让你做些苦行。

当然真正具有证悟的上师不会真实地伤害到其它众生的利益。米拉日巴尊者施咒放冰雹杀死很多有情,其实是通过他的加持力使之不堕恶趣,而且以后成佛时都会成为他的首批眷属,他们早就已经被智慧摄受过了。但是我们哪知道这些?就觉得这是违背佛的教言的。但我们看到的不一定是真的,还有很多超越我们的境界、超越我们的分别念的。

所以上师所说的“任何教授”,是对高标准的弟子说的,上师的确也是最标准的,而且自己的信心也是非常稳固,这时就按照里面所讲的任何教授都要做,不管看起来多离谱都要做。但是初学的人不行,他的信心的稳固度、深度,还有他相续中的智慧都是需要打问号的。如果刚开始的时候做了,之后别人说你怎么做这个事情呢?某个经里面说你做这事情要堕地狱。他一想完了,做了一个堕地狱的事情,就开始后悔,开始对自己的上师诽谤,那是非常麻烦的事情。

我们也是一样,要分清楚自己到底是什么人。这里讲的是高标准,是我们仰望的目标,但现在我还站在山脚,要慢慢去努力。现在我们要依教奉行的是我能够做到的,做不到的不承诺。上师让我们举手发愿,那我观察下,好像这个不行,那我就不举手。不举手上师也很高兴啊,为什么?因为你知道自己做不到,你不能够瞎承诺。如果你没观察条件,做不到也开始承诺一大堆,把自己搞得非常烦恼。还有如果智慧不够,显现上面违背因果的这些就不要做了。这个没有过失,以前我们讲过。

初学者要有初学者的标准,这里面所讲的是高标准的。如果达到这些高标准,他的解脱是很迅速的。但是刚刚我们讲了,这个装不出来,没素质装不出高素质。必须要慢慢地去做,当我们的福德、智慧上升到一个高度的时候自然就能做得到了。这不是装的,也不是咬牙坚持两三天就崩溃掉。所以一直这样做,内心当中不会像米拉日巴尊者,在依止马尔巴的时候受那么多的折磨,顶多是产生了灰心的念头,求不到法了,这个是他经常出现的。邪见是一刹那都没有过的,这就是高标准高素质,那么我们是不是这种呢?不是。

我们不要把自己的信心看得太高了。现在我们的上师外表上显现的是非常标准的出家人,而且讲的教言是非常合乎因果的,在这个情况之下有时我们都要生邪见,何况哪天上师的显现上比较疯狂,那就完了,可能一大批弟子都要跑掉。这说明我们根本没有达到那种高度,像米拉日巴尊者那样是极少数的。马尔巴尊者也说以后这种事情对你的弟子不要做了。你调伏弟子的时候不要这样,因为像你这样的太少。我们不要以为传记故事发生过,看到传记之后就可以把自己自动提升到米拉日巴尊者的高度,那肯定不是的。

对任何言教言听计从,将自己置之度外完全不考虑,的的确确是符合高标准的时候才可以做的。现在我们还是按照初学者的标准慢慢地来,不要去装,装的东西都是不可靠的,做不到就做不到。别人有这种信心而我没有,那么我就要努力,也不是破罐子破摔,也不需要去伪装自己,我现在就是这样。虽然是这样,但我是有目标的。我要达到法本中所讲的高度,所以既不去掩饰自己也不过于自卑,这是很重要的。这是一个修行者的素质。有些道友很自卑:这些道友都上去了,都学得很好,为什么我就不行?不需要自卑,法在这儿,你学了法,心就会调伏,和他们一样甚至超过他们。也不要过于高估自己,高估也不好。跟随自己的情况,但目标很坚定:我现在做不到,但如果努力我一定做得到,这就是一个修行者必要的素质,有了这个总有一天会达到这里所讲的高度。就像爬山一样,你的目标是山顶,自己也一定要上去,你慢慢地走,走一步就少一步,只要坚持总有一天会到达这个高度。

像《入行论》中讲菩提心,以及这里讲的作为弟子的法器等等,认真坐下来观察,我们的确差得很远。是事实我们不要不接受,也不要伪装自己不是这种人。但是现在我是修学者,如果按照这里面讲的去做,一定可以达得到,这种自信心、对法的信心也应该有。因为法就是让我们成为法器的,法也可以帮助我们调伏,这是一定的。我们在学法的过程中,应该逐渐树立起这种自信和勇气,这是前面再再讲的修行人的素质,这个没有不行。如果没有却假装有,或者觉得我做不到而自卑,这不是修行人的素质。修行人的素质就是正视或接受差距,但是内心永不放弃。如果有这样一种状态,知道差距,也知道努力可以达成,这就是非常好的素质。

这样的人单单依靠对上师的虔诚敬信必将获得解脱,如《功德藏》中说:“精进大铠慧极坚,不惜身命作承侍,谨遵师命不护己,唯以敬信得解脱。”

这个前面讲过了。下面还有作为弟子来讲的一些必要素质,或者他自身的条件。

身为合格的弟子还要具备:将上师视为真佛——具大信心;

把上师当成真正的佛,叫做具有大信心。(大恩上师也讲了初学者不要视师如佛,这是很中肯的建议。初学者可以把上师当成帮助我们前进的良师益友,当成一个善知识。他的学识、人品、智慧比我好,我可以依止他进步,像这样是很好的。)这是终极标准,就是最圆满的法器要把上师视为真佛。而且这还要观察。

有时候我们初学的道友、包括我们自己,都觉得“我就是把上师看成真佛,我有这个大信心”。但这种想法有时是有水分的,是虚的。因为第一,你对真佛的很多功德、条件要了知;第二,不是在自己修行好、顺缘好的时候把上师当成真佛,一旦心情不好了,遇到违缘了,马上就把上师从真佛的位置上拉下来,信心就没有了。也不是白天有,晚上没有;也不是当自己顺缘的时候有,违缘的时候没有;也不是当上师对自己显现上欢喜的时候有,上师呵斥自己甚至没做什么就不理你的时候没有,一下子就退失信心。如果要考试这些都不及格。当我们有顺缘、修行好的时候容易产生“我已经有这个大信心了”,但这需要长时间的观察:这种信心不是一两天,是很长时间、持续性的,波动性很小的,这才是合格弟子之法器¬¬——把上师当成真佛。这方面我们该泼的冷水一定要泼。

那么是不是大家永远都不可能有这个信心?不一定。但真实的情况我们一定要认知,粉饰太平没有必要。有人说“我对大恩上师生起像佛一样的信心”,我们说“好好好,非常好!”。其实是不是有信心也不一定。我们自己学佛时间长了都知道,有时候随着环境、场合,信心会有波动,而且波动幅度还比较大,高的时候很高,低谷时也很低,没有什么可靠的。我们要有守恒的信心。刚开始可以平淡一点,虽然有一点波动,但上下不大。很大的波动就要调整,这不是个好现象。这时候要把心沉下来,不要把自己看得那么高,反正所有的标准都要努力达成,但是不一定现在达到。有时候信心是迷信,是一个比较盲目的信心,经不起考验。但是通过不断地闻思修,不断地集资净障,不断地祈祷上师加持,慢慢地把信心变得有质量,比较充实,在一个坚实的基础上生起信心,这个比较好。

当我们学习佛法,福德和智慧逐渐上升的时候,比较深层次的信心在上面就可以生起来。现在我们的信心是低层次,虽然名字取得大,取得高,或者我们自以为生起了很高的信心,其实观察的时候并不是。所以我们可以把自己放低一点,慢慢地通过集资净障、尤其是学习佛法生起智慧,对我们产生高质量的信心绝对是很大的帮助。因为学了法义,有了智慧,通过智慧去观察而得到的信心,就是值得赞叹的。因为我们现在都是用分别念,以盲目的心态生起的信心,我们都知道这不可靠,因为基础根本不坚牢。这就是第一个好的法器的条件:具大信心。

了知上师善巧方便行为的密意——具大智慧;

不管上师做什么行为都能够接受、能够了知。当然完完全全的了知不行。后面还要讲上师的密意如虚空一样,你怎么了知?但是大概能知道上师这样做、这样说的密意是什么,这就是具有智慧,因为有了智慧你可以解读。

比如,在《大圆满虚幻休息》中讲,有时上师显现有贪欲心;有时显现发脾气;有时显现有愚痴之心,“这个字都不认识?我认识”,“这个法意讲错了”,“这个颂词不是这样解释的”;有时上师好像有愚痴心——但是如果有智慧,就知道这是有密意的。因为那么多弟子不是齐刷刷的一个等级的法器。如果全部一样,那就只需要示现一种形象,但是弟子有很多种,有时为了调伏就要显现有贪心的行为,好像找到一个契合点;有些时候发脾气,是为了调伏弟子的傲慢心。自己要懂得去理解,要说服自己,其实上师没有这些烦恼,之所以示现这些行为是善巧,是有调伏众生的密意的。

善巧的医生都是这样,他自己不需要,但为了帮助其他众生需要。比如为了救助精神失常的人,他也必须装疯卖傻,不然对方觉得没有共同语言,你太正常了,他就觉得你不正常,只有跟他差不多他才相信你,才可能有调伏的机会。还有一些老师教导小孩,也做出小孩的样子,我们看到会有点不舒服,“你这么老了还装那么小”——完全像大人一样你怎么跟小孩子拉近距离呢?是没有办法的。你说话的口气、动作、表情都要和他差不多,这时候他对你有亲近感,愿意听你的话。

上师的善巧方便,我们要大概知道总的方向——这个密意为什么是这样的。当然每一个密意都知道很困难,因为凡夫心永远没办法揣测圣智。但是他给我们示现这些,总是有大方向可寻的,只要把这个大方向找到,我们就可以基本理解上师的密意,理解了上师的密意会保证我们的信心不退失,因为消化掉了可能让我们生邪见的东西。通过智慧,了知上师善巧方便的密意,消化掉了我们有可能产生邪见的因素,自己可以保持在守恒的状态中。

如果有这种智慧,不管上师示现什么行为你都能够完全接受,不需要压抑、强迫自己。你通过智慧化开了,化开和压抑是不一样的。你说“不能生邪见,不能生邪见”,但内心中邪见一直想冒头,这就很困难,也很危险。但是你有智慧化解掉,完全把自己说服了:“上师没有这些烦恼,他的确是为了调伏众生的方便”。是什么方便自己通过智慧去观察,分析出来之后,一下子就处在释然的状态,这种状态不是压抑。邪见的种子已经去掉了,这对于保持对上师的信心是很重要的。很多时候弟子生邪见就是因为接受不了上师的显现。接受就是信心。如果你能够完全了知上师的密意,能够完全接受,就不会生邪见。

能够受持上师所宣讲的一切正法——广闻博学;

上师所讲的显宗、密宗的法要,加行、正行的法要都能够受持。不单单是听,而且能够听到心里去接受,这就是广闻博学。弟子也需要具有这样的智慧,上师讲的是解脱道,解脱的原理等,没有智慧也很难成为直接的被调伏者。

慈爱那些无依无怙、受苦受难的众生——具有悲心;

作为一个修行人需要有悲心。有时我们对上师是很有信心,但是对众生的悲心就很欠缺,这也不是真实的法器。

如果不管怎样,只要是上师讲的他都愿意落实,但其他众生或者道友对他说几句,或者怎么样的时候他就接受不了,开始发脾气或者生恶心,这就是他不具悲心。要成为真正的法器悲心很重要,因为上师是大乘上师,你要进入的是大乘道,是被大乘教法所调伏,而大乘的标准就是具有悲心。没有悲心无法直接进入大乘,他只是具足趋入大乘的其中一个条件——对大乘善知识有信心。这不圆满。不圆满就会拖你的后腿。

当你在往前走的时候,不具有悲心这一点就会拖后腿。所以我们要努力让自己生起悲心。这些教言如《入行论》等等都有必要反复地去看、学和观修,慢慢地把自己的悲心引发出来而变得真实。所以,对“无依无祜、受苦受难的众生”要具有悲心。

恭敬上师所传授的律仪和三昧耶戒——敬护净戒;

“律仪”是显宗的戒律,“三昧耶戒”是密宗的戒律。对于上师所传授的显宗和密宗的戒律都有恭敬心去守护,因为我们的相续是通过守戒而得以清净的。

一方面想要学大乘道、一方面又根本不护戒律。因为没有守护戒律的缘故——不该做的都在做。戒律是什么呢?不该做的让你不做。不去做很多的黑业、恶业,你的心就会很清净。凡是大乘的悲心、菩提心、空性和调伏,这些功德发生在什么样的相续中?永远只会在清净的相续中发生。如果你的心相续很污浊、具有很多染污成分的话就清净不了。很多功德没法发生在相续中。所以说,污浊的心不是发生真正功德的所依。

怎么样让自己的过患越来越少呢?首先是“得戒”、然后“守护戒律”——让自己的心相续很清净。在清净的相续中就可以生起大乘道的功德。否则的话,我们一边在做善法、一边每天也在造很多恶业,善业和恶业在我们相续中打架、牵制。像这样的话,恶业通过每天修善法不会严重到什么程度;但善业因为每天没有制止自己恶行的缘故,也不可能强大到什么程度。

这就好像你走得很慢,比完全不修善法的人要好一点;但是因为没有制止恶业的缘故,比优秀的修行者要差很多,所以走起来就很慢了。为什么要敬护戒律的原因,也是为了让我们成为殊胜的被调伏的法器。

身语意寂静调柔——三门调柔;

我们的身、语、意都很寂静。身体也没有杀生、偷盗;语言方面也不说无关紧要或者造恶业的话;心也很调柔、寂静。像这样没有很粗猛的烦恼、大的恶行,就叫“三门调柔”。

内心能容纳上师及道友的一切行为——宽宏大量;

内心具有宽宏大量的功德。上师、道友们的行为自己都能容纳,这就是“宽宏大量”。如果有了宽宏大量,就不会因为上师、道友的行为,让自己好几天都不舒服。处在这种不舒服的状态中,怎么能生起清净观?怎么能修行正法?就会受到耽误。而且很多问题会转变成障碍修法的因缘,所以宽宏大量很重要。要通过训练把心变得很广博,一切都可以容纳,又不会影响到自己的修行,这个是很重要的。

将自己所拥有的一切毫不吝惜地全部供养上师——慷慨大方;

所拥有的一切毫不吝惜地全部供养上师、慷慨大方。这个也是要看情况——如果自己是有家庭的(指在世间中的时候),就要看情况。如果时机还不成熟,毫不吝啬地全部供养了,供养的时候可能是不吝啬的,但是后面因为缺少了财富,很自然就会产生后悔心,便会想:唉!早知道当时就不供养那么多,留一部分我现在还可以度过难关,就是因为当时全供养了,现在自己没办法了。因此自然就会后悔。

还有一些人毫不吝啬地全部供养之后,家人可能起了反感,或是其它的妨碍,这也是违缘。所以“毫不吝啬”有些时候是针对出家人(没有什么牵挂);或者自己没有什么后顾之忧,也可以全部供养。但是必须要反复观察、非常地谨慎,因为凡夫人很容易生后悔心。只要生了后悔心,那么前面所做的功德就会因为后悔心而“全部失坏”(后悔心是失坏善根的因缘之一)。

就怕我们在不观察、头脑发热的情况下,把自己所有的财产全部供养,冷静下来之后就开始后悔。大恩上师在很多地方也经常讲:对上师的财物供养不重要,好好修法就行。就怕出现那些供养之后又开始后悔,这会对后面学习佛法有很大的损失和障碍。

内心很少出现不清净的分别恶念——具清净观;

弟子内心中很清净,很少出现恶分别念。这个分别恶念来自于第八识——阿赖耶识上面的种子习气。通过长时间的修炼,这些不清净的习气很弱、很少,而且通过善根、功德的压制很少现前,这方面就是具有清净观。

清净观有很多,不管是对上师、道友、有的时候对法界本性都要具有清净观,因为法界实相是清净的。如果内心中有清净观、外在法界也是清净的实相,很容易二者之间就可以相应,我们就可以解脱。

如果造了恶业立即想到:我的这种恶行必定会受到正士大德的羞辱——具惭愧心。

惭愧心的“惭”是针对自己,做了恶业不好意思是惭;“愧”是愧对正士大德,觉得在上师面前有愧,或针对对境不好意思是愧;对三宝、佛像不好意思是愧。对自己的恶行,觉得会受到羞辱的那种状态,就叫惭愧心。

惭愧心是一个善心所、是善法。大恩上师在讲记中也讲了:惭愧心对我们修行来讲很重要。如果有惭愧心,即便造了罪业也不会很重,而且还很容易清净;如果说造罪业没有惭愧心,虽然很小的罪业也会变得很重。所以,惭愧心对我们来讲是特别重要的——知惭有愧。

我们务必要具备这些优点来依止上师。《功德藏》中说:“具信慧闻大悲心,恭敬戒律三门调,宽宏慷慨净相愧。”

这是对前面的归纳。下面再来看:

再者,作为一名弟子,时时刻刻中,所作所为要随顺上师的心意,万万不要做出违背上师意愿的事情,必须严加防犯。

作为一个弟子在时时刻刻中,尽力地所作所为要“随顺上师的心意,不要做出违背上师意愿的事情,必须严加防犯”。尽量不做上师不欢喜的、违背上师意愿的事。但这里的上师不是那种相似的上师、也不是打引号的上师,是指具有法相的上师。

的确因为具有法相,他内心中的所思所想、所作所为都是为了调伏弟子、为了弟子的利益,这就是他的真实意愿。其实上师是代表正法、代表调伏。你要违背的话,相当于和正道违背,主要是从这方面讲的。它的原理、意义主要是指,不能违背上师的心愿。

如果是相似的上师或其他的,倒是没有这么大的问题。还有一些人有些事自己是没办法的;如果刻意去调伏还是没办法,这就要通过忏悔来清净罪业;还有一些,如果自己做不到,就好好地在上师面前恭敬陈白:上师!这个我做不到,或怎么样…,好好讲也不会有过失。

无论上师如何严厉呵责制裁,既不怒气冲冲也不怀恨在心,犹如驯服的良马;

下面用很多比喻,来说明作为弟子在依止上师的时候,应该有怎么样的心态和行为。

第一,犹如“驯服的良马”一样。良马被驯服之后,不管主人怎么样鞭打,它都不会产生反抗,或对主人做出伤害的行为。说明弟子的相续很调柔,无论上师怎么样严厉呵责、制裁都不会怒气冲冲、也不会怀恨在心。这就是真正高标准的弟子,或者堪为真实法器的弟子应该有的素质。

大恩上师经常讲:且不说上师会严厉地呵斥、苛责、制裁,有些时候没有做什么事情,弟子就莫名其妙地开始发火,或者怀恨在心。上师会觉得莫名其妙,为什么会这样?也没有做出什么呀(没有骂、也没有打)?有时候上师说:根本就不敢骂、也不敢打。还没有打和骂——很普通的时候,他就觉得上师对他不好了,何况是又骂又打的话那更不得了。

所以像这时候,我们要观察自己的相续,尽量把自己调伏成标准的法器,要学着让自己成为法器。不是法器不要紧,我们要努力地让自己成为法器,前行的法要就是让我们成为法器的。所以要真实地去落实这里面的教义,只有真正落实了,我们的心就会逐渐改变、法器也就逐渐形成,最后就培养成殊胜的法器了。

良马不好当。上师严厉呵斥、制裁的时候,我们不能怒气冲冲,也不能表面上虽然不动声色,心里面已经很不高兴了、怒气冲冲,这也是不行的。不是说你很能装(像是受过特工训练、当过特工),表面上很平静、内心非常愤怒,装的再像也不是法器。这不是装出来的,必须是真实地不会怀恨在心、不会怒气冲冲、完全能够接受。

因为上师的指派等而来来往往也不厌其烦,犹如船筏;能承受上师所吩咐的一切好事坏事,犹如桥梁。

“船筏”是什么?是从此岸到彼岸、从彼岸到此岸。不管船夫把船划过去、划过来多少次,他都是没有什么想法的。船筏来来去去也不会有什么厌烦。所以说,一个具格的弟子,上师指派自己做的任何事情都“不厌其烦”,不会有厌倦。

像米拉日巴尊者的房子修了拆、拆了修,他也没有厌倦过。他只是求不到法的心比较迫切,其他的话没有什么厌倦。所以说这方面就是一个标准的典范,犹如“船筏”一样。

我们现在听的时候觉得自己有可能做得到。但是真正开始做的时候就不一定真的能做,这非常考验一个人的修行和信心。如果没有很大信心的话,一、两次可以,时间长了就做不到了。我们在发心做事情的时候也是这样的,有的时候一、两年发心还行;时间长了,五、六年或七、八年之后就不行了,有时就招架不住、很疲厌,或者觉得就尽量做这个事情,希望上师把自己换下来等等。作为一个自求于解脱道的弟子来讲,不应该有这样的想法,但作为人来讲,你可以有这个想法。

但作为一个修行者、一个弟子来讲,而且这个弟子想要很快的时间得到调伏,说句老实话,这是不该有的想法。没有必要和上师讨价还价,作为一个真正的弟子,这是不应该做的。可能当时我们做的时候,根本不知道自己在做什么,但作为一个弟子来讲,哪有和上师讨价还价的余地?没有这样的,我们还是要努力让自己变成殊胜的法器。

能够忍耐一切艰难困苦、严寒酷暑,犹如铁匠的铁砧;

“铁砧”就是砧板,铁匠打铁的时候,把铁放在上面不断地敲打,这个就叫铁砧。厨房里的菜板等,这些都叫砧板。铁匠的砧板能够忍受一切,不管怎么敲打或者烧红的铁,它都能忍受。我们也要忍耐一切艰难困苦,体现在闻法、思维法和修行法时的一切艰难困苦。夏天很热、冬天很冷,这所有的严寒酷暑,或者夏天磕头很热很累,各式各样的艰难困苦都能够忍受,修行者应该有这种素质。如果没有就应该努力让自己具有;如果没有的话,就说明要接受殊胜法的调伏还是有一定的差距。

对于上师的一切言教,唯命是从,犹如奴仆;

一个仆人对主人的所有吩咐,是不会提什么要求或者条件的,不管主人怎么吩咐都会去做、唯命是从,这就是以前奴仆的行为,所以我们也应该犹如奴仆一样,上师的所有言教唯命是从。

就像刚刚讲的那样,初学佛法的人就会担心:这里面会不会是洗脑,后面好控制我?对上师一切言教唯命是从如奴仆一样,这不是让我们没有尊严了吗?我如奴仆一样,作为人的尊严都哪去了?其实要修行、要深层次地、很快被调伏,那就不能提尊严。

所谓的尊严就是自尊,是世间道中的互相尊重。换一个词就是我执,觉得自己有尊严,别人不能这样吩咐自己。如果还有很强的我执,就不是解脱道。所以说在高层次的调伏中会讲这些,比如《华严经》中也讲了(《华严经》也是了义的经)。

所以有时候对一些人根本就不敢这样讲。他会认为:你这样讲,我跟着你学,最后变成奴仆一样。一切言教唯命是从,你让我做什么我就做什么,这哪行呢?第一,他觉得这很危险,第二,觉得自己没有尊严。

当然这并不是我们理解的那么回事。这个法义表面上看,不学习佛法的人会自动用世间的知识来解读这些词句,那当然就会错得离谱。这里不能用世间的知识,应该用佛法的知识来解读,所以早期的成见很主要,换句话说,上师善知识讲解的真实意很重要。如果你自己去看、去学,就领悟不了,会觉得很恐怖:这不是让我们很狂热嘛?让我们变成狂热的宗教分子?自然而然就会这么想。这里绝对不是把我们训练成一个狂热的宗教分子,而是说对我们的解脱来讲,我执是一个大敌,必须要把我们的傲慢、所谓的可怜的自尊等这些都没有用的东西去掉。

如果你要依止一位师傅当学徒工,你说我有自尊,我有自己的时间安排,那可不行,没有基本的尊重,放不下自己的身段就学不了东西。作为学生去学习是这样,学车依止教练还不是一样?都一样的。尤其要颠覆轮回,不单单是说你当学徒的那个阶段要放下自己的身段。你正在依止时,一些所谓的自尊也要放下——这是浅层次的、短期的,但这对于轮回的调伏不起作用。

如果要真正地超越轮回,就必须要从根本上调伏我执,所有的这些都要放弃。所以你依止的时候,要把所有的傲慢放下、一丁点都不能有。对一切言教唯命是从,犹如如仆,一丁点的傲慢都不能有,否则都没办法成为最殊胜的法器。

断除我慢,常处卑位,犹如扫帚;

扫帚是常接触地面的、最低的。我们也要断除傲慢、常处卑位。和道友相处、尤其是在和上师相处的时候要常处卑位。

这卑位有时候是说坐的位置很低:坐车的时候,坐最后一排这个是不是卑位?也是;讲经的时候坐最远,没坐上师跟前,这个是不是卑位?也是。但关键是你的心要处于卑位,而不是你的身体处于卑位。二者比较起来,心处于卑位更重要,因为这就是代表你内心中真正的谦卑,而不是说我内心中很傲慢,所以我可以我坐得很远,我可以坐到最后面,这就不是真正的卑位了。

当然对依止上师来讲,身语上的谦虚、恭敬,这也需要有,对道友方面的恭敬也需要有,因为身和心是有联系的。但是二者比较起来,心处于卑位更加重要!心处于卑位就是没有傲慢,断除傲慢自然处于卑位。有啥傲慢的呢?我这一点点可怜的智慧、一点点可怜的福报,和圣者菩萨比较起来,根本就不值一提,经常想这些的时候,心自动就处于卑位了。

如果你这么不得了,那你还依止上师干什么?就是因为啥都不懂,所以才依止。所以在导师面前,没有什么可以傲慢的。而且我们处于卑位,也更容易发现自己的问题、更容易发现上师的功德,这对调伏烦恼有很大的助缘,是非常殊胜的心态。并不一定是强制规定:你来晚、你是小师弟,你就坐在最后一排,这是世间中的排座次,钱最少的就排最后一位。但关键是排最后一位处于什么目的:处于卑位是让我们的心和法更容易相应,更容易看到自己的过患、别人的功德,从而对自己的心做调伏。这方面处于卑位是有很大的必要性的。

舍弃骄慢,恭敬众生,犹如断角的牦牛。

断角的牦牛是什么意思?因为有角的牦牛喜欢打架,角很长、很坚硬的那种牦牛特别容易傲慢,因为他可以经常战胜很多牦牛的挑战。但它的角断了怎么办?就没有底气了。其它牦牛都有角,但它的角是断的,就只好忍气吞声、舍弃傲慢了。它傲慢的资本是长长的角,但角都断了,还有什么资本傲慢呢?所以这时候,我们就应该把自己的心训练成犹如断角的牦牛一样,舍弃傲慢恭敬众生。

和前面讲的顺下来对照,前面是处于卑位,现在是舍弃骄慢、恭敬众生。像这样,我们没什么可骄慢的,就应该恭敬众生——这个道友有功德,那个道友也有功德等等。如果我们懂得这样,就犹如断角牦牛一样。

如果很傲慢,就会看不起别人,别人有功德也不会去注意、根本不承认,自己有过失也根本不承认,这对我们修行有什么帮助呢?如果你把傲慢带到依止上师这里,对于依止法、依止上师的行为等这些侧面来讲,是大灾难。所以舍弃傲慢、对众生恭敬,对上师就会更加地恭敬。这对我们得到加持也是很重要的。

这些都是《华严经》等佛经中所讲的依止上师的方法。

依止上师的方法,在显宗经典《华严经》里也讲了很多。

如《功德藏》中说:“极护上师具善巧,厉斥不嗔如良驹,来去无厌如船筏,犹如桥梁承贤劣,犹如铁砧忍寒热,依教奉行如忠仆,断除我慢如笤帚,舍骄慢如断角牛,契经所说依师法。”

所以,有时候经常提醒我们这些方面的内容,这里有些是针对依止上师,有些是针对和众生交往的情况。我们在上师面前,要想我就是断角牛,没有什么骄慢的资本,经常把自己安置在低位,那自己很快就处于高位了。如果把自己当成断角牛,很多过失很快也就遣除了。

我们依止上师、修行佛法是干什么?主要就是调伏烦恼、内心中很快得到上师的加持而证悟。这些做到了就很快,这些做不到、放不下,那就欠缺很多重要因素。如果又想很快解脱,那就没办法了。你再迫切地想解脱,不是真迫切,是喊口号的迫切。如果是真迫切就一定会关心解脱的条件,一定会关心要具足什么标准才能快速解脱?如果你不关心这些标准,你说我很迫切,那肯定是假的。如果你真迫切解脱,这些能帮助我们成为法器的标准,你为什么不重视呢?对不对?肯定会重视的。不重视就说明你在很快解脱这事情上,只是喊喊口号而已。没有什么真实可信赖的地方。

下面再讲三欢喜——以三种承待令上师欢喜,就是平时我们讲的三欢喜依师方式。

而且,我们要以三种承侍令上师欢喜,其中上等承侍为修行供养,也就是以坚韧不拔的精神历经苦行孜孜不倦地实地修持上师所传的一切正法;

就是说,好好听上师讲法、好好思维、好好修行,不管是打座、修加行、修菩提心、念咒等等,上师告诉我们所有的闻思修、正法调伏心相续,都完完全全地去依教奉行。对上师所传的法去修行,这就是以修行的方式来供养。

需不需要在上师面前说:“我把这个供养您”呢?说不说都可以,这样做就是在法供养。考试、背考和讲考并不代表全部的法供养,所有的法供养是要依教奉行——按照上师所讲的闻思修行,孜孜不倦地实地修持上师传的正法,这才是三种供养中最好的供养,三种欢喜中,最能够让上师欢喜的上等供养就是法供养。

中等者以身语意承侍,也就是自己的身语意侍奉上师,为上师服务;

中等者让上师欢喜,是以身语意承侍上师,把身语意贡献给上师,不为自己想,一切以上师的事业为中心,为上师做事情、为上师服务。

大恩上师讲,他的弟子们有的闻思修,有的发心做事情。发心做事看起来像是上师广大的事业需要我们发心去帮助和服侍,但是换个角度讲,是上师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培福报、集资净障的平台。

如果没有这个平台,我们都找不到能够快速圆满资粮的地方,怎么能快速圆满资粮呢?根本没办法。有时会认为上师欠了我们:“我在这儿做好多年了,一直在发心,上师欠了我”,作为弟子不注意就会产生这种心态。很多大德让我们反过来想,上师来世间是为了什么?他缺这些吗?上师早就圆满了自利的功德,他来到娑婆世界是利益有情的。他创造了这样的平台,让我们有机会发心做事,对我们的资粮圆满是非常殊胜的,后面还要讲些内容。

所以说为上师服务是最好的,上师自己是不需要的,他在世间做很大的利益众生的事业,如果我们努力地去做,看上去是为上师服务,其实是为佛法、为众生服务,是自己圆满资粮、集资净障的最好机会。有时显现上上师没有做广大的事业,但是他发了菩提心,他的菩提心很广大,在这种情况下为上师服务也是令上师欢喜的一种方式。

下等者以财物供养,也就是慷慨供养饮食受用等等。

下等供养就是以财物供养,把饮食、受用等慷慨地、欢喜地供养给上师,这样上师也会欢喜,这是三欢喜中下等的供养方式。按照以上条件讲,有福报的人三种供养当然都可以。如果必须要选,最好是选上等的——精进地依教奉行,再在这个基础上看是否具足其它的;如果不具足,就努力使之具足。

如果在闻思修方面闻思不动,没有这个能力——并不是有能力而故意懈怠,是的的确确听不懂。如果没有办法法供养,钱也没有,这时就以身语承侍为上师服务,这样也可以。如果说很忙没有机会在上师面前发心、为上师做事情,这时也可以通过财物供养的方式让上师欢喜。以上三种都是令上师欢喜的。

我们要通过以上三种方式令上师欢喜。

有时一些道友有能力闻思修行,但是觉得这个不重要,认为供养财物很重要。所以上师就说,不学习佛法不知道主次,原本我们可以选最好的——修习正法的法供养。不知道的话就觉得供养财富很重要,那么没有钱怎么办?他就去挣钱。上师说最重要的是第一个——法供养。

我们来分析一下,为什么叫三喜依止?为什么这三种承侍能够让上师欢喜呢?它的原理何在?不分析的话有时也会产生疑惑。

第一,我们要知道上师来到世间干什么,为什么要降临在我们身边?作为引导者,他只有一个目的:引导有缘的弟子走向解脱。弟子中有很多不同的条件和根基,怎么办?他就会通过不同的方式调伏。在调伏时,最直接、最能够利益众生的就是正法。给有缘的上根利智者讲解正法,弟子们依教修学之后,就会很直接地被调伏,这就是上师到世间来要做的最重要的事情。

所以说,如果能够精进地修行,以坚韧不拔的精神,通过苦行修行正法,真实地依教奉行,是上师最高兴最欢喜的。法是直接调伏众生的,而我们现在能够修法,通过法来调伏,因为离解脱道最近的就是法。这就是为什么上师欢喜法供养的原理,这方面我们要了解。

第二,为什么身语承侍呢?是因为上师是一个没有私心杂念的大福田,承侍上师可以集资净障,而且在身语承侍的过程中需要耐心,要忍受很多的痛苦和疲厌,如果能够做到的话,他很会高兴。因为你的心性在不断地调伏,我执不断地消减,像耐性等这些作为弟子的条件和法器,在这个过程中慢慢地成熟了。这也是让所化弟子能够进步、成熟很好的方式。

所以能够以身语承侍供养,上师会很高兴。这种高兴并不是世间所谓的“我这里缺人,你来做事情我特别高兴”。显现上会这样说,但实际情况怎么样?上师来到世间不是说一定要做什么事情,他自利的事情已经圆满了,他是来利益弟子的。而弟子如果能以身语承侍,他们内心中的福德会增上,傲慢、我执等很多习气通过做事的方式会遣除,相续慢慢成熟。上师很高兴见到这种情况,他很乐意看到弟子通过身语承侍的发心方式,不断地发现问题和调伏问题。是凡夫人一定有情绪和习气,在不断做事情的过程中他可以发现并被调伏,上师就欢喜这样。所以这样的承侍他是欢喜的。

第三,财物供养为什么欢喜?大恩上师也讲,并不是上师正好缺钱缺饮食,刚好你就来供养,这时他特别高兴:“终于有吃的、有钱了……”,对于帮助他的人和弟子感到很高兴。如果是这样的上师干脆早点远离,他不是真正的善知识。

为什么财富供养会让上师欢喜呢?显现上他不是也很欢喜高兴吗?他是很欢喜,但不是得到了你给的钱而高兴欢喜,不是这样的。是因为他要调伏你,他可以把你的钱财用在最该用的地方。他有菩提心,并且事业也很大,如果你的钱自己处理,很可能会乱花乱用,或者对培养解脱的善根没有什么作用。而你供养之后,上师可以把这些钱拿去做弘法利生的事业,作为功德主你一定会得到很多的利益。

而且,他很高兴看到你在菩提路上通过财富来集资净障,以前你想供养找不到福田,或者有了福田你舍不得供养,处在吝啬状态。现在他很高兴看你把钱拿出来,舍弃吝啬,对真实的福田做正确的供养,他接受之后给你做最清净的回向和发愿。在修道的过程中,身语承侍的条件你可能没有,法供养的条件也没有,但是可以通过这种方式来成熟。上师乐于见到这种情况——看到一个最普通的人通过供养上师的方式集资净障,在菩提路上往前走,而不是很欢喜看到你摆在他面前的财物。

他是看到弟子通过供养得到了善根,在菩提路上进步了,即便其它的做不到,这方面做到了也很好。如果是很好的弟子,既可以法供养,也可以身语供养、财供养,上师都会欢喜高兴。为什么?因为不管哪种方式都能够让你得到利益,缘自己的上师做这些都能得到最大的利益。他是对你相续的进步和成熟感到高兴欢喜。

为什么这三种供养令上师欢喜呢?他欢喜是因为他来到世间的目的,只是为了利益和他有缘的弟子,或者利益不是弟子的其他众生。不管以哪一种方式和他结缘,他都高兴,因为他是佛陀和正法的代表,和他结缘后离解脱就不远了,他因此而高兴。三欢喜要这样理解,而不应该从其它方面解读。它的原理我们要解释一下,否则不清楚会产生很多想法,又不敢说出来,怕别的道友笑话,但内心中还隐藏着疑惑。所以要解释一下,虽然不一定圆满,但还是解释一下比较好。

如《功德藏》中说:“若有财物供上师,身语恭敬承侍事,何时一切亦不毁,三喜之中修最胜。”

这是《功德藏》的归纳,前面的内容讲完了,这里只是归纳而已。今天的课我们就讲到这里。

索南德义檀嘉热巴涅      此福已得一切智

托内尼波札南潘协将      摧伏一切过患敌

杰嘎纳其瓦隆彻巴耶      生老病死犹波涛

哲波措利卓瓦卓瓦效      愿度有海诸有情



思考题

294、什么叫依止上师?哪些是错误的依止方法?该以怎样的方式依止上师?

答:所谓依止,主要是指以佛法依止,即弟子在上师面前听法,上师要给弟子传法。真正的依止上师,应该是以佛法结缘,上师传授佛法,弟子接受之后,才算是建立了依止关系。

有些人对于自己的传法师不依止,反而跑去没有传法面前依止。对于普通人来讲,没有佛法经论的传授,不可能算是依止上师。《正法念处经》中讲:“若为他人说,一句之善法,则为善导师,为众生所尊。”

应该以怎样的方式依止止师?《华严经》讲:“善男子,应于自身生病苦想,于善知识生医王想,于所说法生良药想,于所修行生除病想。”我们要将自己当成身患重病的病人,善知识是治疗我们的医生,善知识所说的法是灵丹妙药,依教奉行能除一切病苦。

其实,若能将上师相续中的智慧、悲心融入自心,逐渐获得上师的戒定慧三学的功德,这样的方式才叫依止。

 

295、我们依止上师的数量,应该是一位还是多多益善?为什么?  

答:这个问题不能一概而论。要知道,每个众生的根基和情况不尽相同,有些人具有不少烦恼和分别念,一个上师不一定能够调化。故适合依止很多善知识;面有些人若依止多了,心可能会乱,烦恼会增多,故依止一个就足够了。

因此,依止上师的多少,要因人而异。但不管怎样,只要你想从轮回中解脱,依止上师是必要的,否则要获得成就非常困难。

 

296、作为弟子,应当具备哪些条件?并请以比喻进行说明。对照自己,你能做到哪几条?

答:一、精进大铠:纵然遇到生命危险,也不违背上师的意愿。

二、智慧极坚:心情一定要稳定,不会因暂时的一点违缘,比如上师不高兴,或跟道友之间关系不太好,就认为师徒缘分已尽。

三、承事上师:要有赴汤蹈火、在所不辞的精神,为了给上师办事,付出生命也心甘情愿,如是依靠法性力,自会获得上师的意传加持。否则,稍微累一点、苦一点,或者遇到一点点违缘,就立刻舍弃上师,这样的弟子肯定无法与上师相应。其实每个人在承事上师的过程中,都会出现一些暂时的违缘,但若能克服一切障碍,长期承事上师,自己的信心、境界、弘法利生的事业就会越来越广大。

《华严经》云:“彼菩萨摩诃萨恭敬供养亲近善知识,起十种心。何等为十?所谓于善知识,起给侍心、不违心、随顺心、欢喜心、不求利心、一向心、同善根心、同愿心、如来心、同满行心。”

四、依教奉行:上师所说的任何教授,都言听计从,将自己置之度外,不能夹杂很多私人的要求和事情。

拥有以上法相的弟子,单单依靠对上师的虔诚敬信,也必将获得解脱。如《功德藏》云:“精进大铠慧极坚,不惜身命作承侍,谨遵师命不护己,唯以敬信得解脱。”

 

297、弟子要以哪三种方式承侍上师?其中,上师最欢喜的是什么供养?这种供养包括哪些内容?

答:1、弟子要以三种承侍令上师欢喜。具体来说,上等承侍为修行供养,即以坚韧不拔的精神,历经苦行实修上师所传的一切正法;中等者以身语意承侍,就是自己的身语意要侍奉上师,为上师服务;下等者以财物供养,也就是慷慨供养饮食、受用等。我们要通过这三种方式令上师欢喜。

2、倘若大家是在帮助众生、摄受众生、利益众生,《华严经》讲这就是上等供养。如云:“诸供养中,法供养最。所谓如说修行供养、利益众生供养、摄受众生供养、代众生苦供养、勤修善根供养、不舍菩萨业供养、不离菩提心供养。”若是为了众生做事,不舍菩提心、摄受众生、饶益众生、代众生苦等诸多供养就包含其中了,这是最好的供养,是上师最欢喜的,也是诸佛菩萨最欢喜的。

《功德藏》亦云:“若有财物供上师,身语恭敬承侍事,何时一切亦不毁,三喜之中修最胜。”

3、阿难问佛陀:“那什么才叫真正的供养呢?”佛陀回答:“只有受持我的法、修行我的法,才算是真正的供养如来。”《法句经》云:“若有智者,见善知识,应当供养,不惜身命。”《长阿含经》也说:“人能受法,能行法者,斯乃名曰供养如来。”“受法”与“行法”是有区别的:受法,是指在上师面前听课或翻阅佛经论典,以此来接受法义;行法,则是明白了道理之后,实实在在去修行。

总之,作为弟子,只有如理如法地闻思修佛法,才是最上等的供养。在此基础上,假如因缘、条件允许,可以再作些财供养、承侍供养。

 

相关文章

  1. 说道:

    前行广释,和入菩萨行论,师兄可以给我传到邮箱里吗,感恩师兄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