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位置: 首页 > 辅导 > 前行广释 > 正文

《前行广释》第76课辅导及思考题

本文作者: 发布时间:2022/3/22 23:18

诸法等性本基法界中,自现圆满三身游舞力,

离障本来怙主龙钦巴,祈请无垢光尊常护我。

为度化一切众生请大家发无上的菩提心!发了菩提心之后,今天我们继续一起学习《前行引导文》。

华智仁波切造的《前行引导文》主要是让我们的相续成为法器,能够调伏自己的烦恼及内心的殊胜引导,引导我们的心趋向于解脱和成熟。

其实,从了义的教义来说,我们的心本来就是成熟的并圆满了一切功德,只不过因为在轮回中熏习了非常多的烦恼习气,犹如乌云一样覆盖了圆满的心性,使这些功德无法显露。所以,所有的法都是去掉障垢的。按照《大乘经庄严论》的观点,现在所修行的法都是“能净因”,即能够净除障垢的因或修法。

从所获得的侧面来讲,真正的修行并没有额外重新得到。众生和佛之间其实并不是因果关系,而是实相和现相的关系。实际上众生安住在实相中,但是因为有障垢,实相隐没而显现为了现相。

如果是因果关系,应该是近取因和异熟果,或者异熟因和异熟果的关系,也就是现在所修的所有功德、资粮以后会变成佛功德,从了义侧面来讲并不是这样的。如果现在所修行的因,成就了一个以前没有、现在新生的果,那所有的果都应该是有为法、无常法、因缘法,所有的因缘法都是无常变化的。但是按照了义的角度,佛陀所具有的智慧、功德都是无为法的自性。

从不了义的修行来讲,众生是因,佛是果。现在所修的所有善根资粮会像种子生苗芽一样,逐渐变成佛果、直至获得佛果。但从最了义的侧面来讲,一切众生本具如来藏佛性,而佛性是从来不变的,因此现在众生位也本具佛功德。既然本具佛功德,那么现在所修行的因肯定不是因缘法,所谓以前没有的佛果,通过现在的因而变成,实际上并不是这种变化性的、有为法的因。

现在所修的因是能净因,“净”是清净的净,能够清净一切罪业、无明、客尘障垢的都叫做能净因。它的果不是异熟果,而叫离系果,即离开了系缚之后自然呈现的果。离开系缚的意思是本来具足,只不过以前有系缚和障垢而无法呈现,通过能净因净除了客尘,它的果自然就是离系果。

真正获得佛果之后没有这种“不了义”和“了义”的讲法。但是针对不同众生的根基,可以分成两种来讲,因为有些人不一定能够接受一切都是无为法,或现在相续中就具有恒常的佛性。如果根基不够的话,就很容易和外道的“常我”挂钩。针对这些实执比较重的根基,就要讲一切都是因缘产生的,通过积资净障可以成就佛果。

如果对根基成熟的人讲是能净因和异熟果的关系,他会更加勤奋,为什么呢?因为他的果是现成的。佛果本来就在相续中,真正通过出离心、菩提心摄持的所有修法都能够清净客尘。你精进一分,客尘就少一分,离现前佛性就近一步。

就好比已经知道这个地方有金矿,无论用锄头挖还是机械开采,你知道如果挖下去一点,离金矿就越近,这就完全不一样了。虽然有了义和不了义两种观点,但前面通过共同乘的思想引导,修行积资净障的大菩提的因,最后成就的还是无为法,也就是通过修持一段时间后,根基成熟了就可以接受。实际上每个众生相续中的佛性是天成的,就是无为法,现在所做的所有努力只是为了清净它的障垢。

修到一定程度的时候,能修的分别心、所修持的法和所对治的法,即能对治和所对治都会消失,最后只剩下圆满的佛性,是如来藏现前的佛功德状态。按照这个标准,把现在所修的所有资粮,如出离心和菩提心或《前行》里讲的能够显露心性的法,去认认真真落实的话,那么所有的精进、修行苦行,都将成为现前佛性如来藏的正因,这叫做能净因。所有的善根都能够清净客尘,“客尘”的意思是可以被清除的,它不是本性,所以叫客尘。

前行法分为三个部分:共同前行、不共前行和颇瓦法,现在学的是共同前行中的依止上师。依止上师对现前佛性是一个最大的助缘,因为一位具有标准法相的上师善知识,对于一切众生的本性、及如何现前本性的方法非常通达。而且他有的这些条件或法相,在调化众生的过程中,不会受到其他的干扰,一心一意为了救度有情众生或弟子而勤作和努力。

做任何事不是为了自己的利益,这也是上师所应具有的条件。其次,在做调化的过程中,他的心不会受到其他因缘的干扰,不会很厌烦,或觉得时间太长了想要休息、不管众生。如果出现这些,说明善知识本身的条件可能还需要圆满,还不是一个标准的善知识。

标准的善知识一定具足这些条件,他可以为了利益一个众生,在很长的时间中通过各式各样的方法对他进行调伏、让心成熟。所以,依止上师善知识是修学佛法过程中,成熟我们的相续、让实相现前的一个最大的助缘。

为什么是最大的助缘呢?以前多次讲过,真正的主因是自己,自己具有如来藏以及自己想要成佛的心是主因。如果没有如来藏,成不了佛。田里没有种子,即使农夫天天去浇水、除草,拔得干干净净,一根杂草都没有,还是没办法长庄稼,因为没有种子。

上师很殊胜,具有很多的法相和功德,但他永远只能成为最大、最殊胜的“助缘”。

能不能够成就,还要看自己愿不愿意配合上师的教化。这个教化或度化众生是两个方面的事情,一个是上师有想要教化你的心和能力,第二个是你愿意配合上师的教化,如果不配合,也没办法。佛陀和阿弥陀佛如此圆满的功德,对不愿意往生和解脱的人,也没办法。

暂时来讲没办法,但究竟来讲,上师不会因为没办法就放弃你,他会想方设法地来帮助你,让你结上缘、生起清净心等,根基逐渐成熟了就会教化你,但在这之前是没办法的。所以要解脱,主因还是自己。

通过观察前面的四加行,要生起一个强烈的出离心:“就是很想出离,待够了不愿意再待,轮回已经没有任何意义了。”如果这个轮回中还有哪些地方没耍过,还有东西没经历过,那还是不愿意解脱。但是,我们在轮回中待的时间是没办法计算的,什么花样都玩过,什么样的身份都转生过。对现在来讲,应该足够了。

当我们思维这些共同加行(尤其是轮回痛苦、业因果等)的时候,应该觉得足够了,想现在和轮回说再见。通过观修之后,这种心要非常强烈地生起来。因为你的心越强烈,就越能够和上师救度你的悲愿挂钩,他把救度你的带钩绳索抛出来了,你自己没有接住或长度不够,那也没办法。

这时,出离心越强,就越能和上师救度你的悲愿相应,如果内因外缘都相应了,那很快就可以解脱了。首先,自己有想要解脱的心,这对所有想要出离轮回者来讲都是共同的。不共的是,你成就的不是一般的解脱,而是大乘救度一切众生的佛解脱。佛解脱单单有出离心显然是不够的,还必须要发起符合大乘解脱道的菩提心。

这些都符合之后,就可以成为大乘的弟子,上师是度化三乘的众生,你是哪一种?当然要成佛利益众生。如果成佛利益众生,就要立志于观修菩提心的窍诀,让自己发起最强大、最真实无伪的菩提心,为了生起菩提心任何代价都可以付出。

因为确实真正认识到了这个殊胜性,所以不管是时间、精力等等代价都可以付出,如释迦牟尼佛在因地,已经认定这个成佛度化众生的道,所以什么都可以付出:头、手、脚都可以砍下来布施有情,可以把王位、妻子、所有的财富都来做布施。不是一世两世,而是无数世的做布施、持戒、安忍。佛陀为什么可以这样做?因为他的的确确从内心深处认识到成佛利益众生的殊胜必要性。一旦认识到之后,他就成为真实的大乘法器,通过这样的路走上来成佛了。

佛陀又把这个方法告诉我们。这么多修行佛法的人,有些人的善根已经成熟,的的确确生起了非常强烈的出离心,也正在为生起菩提心做努力、做准备。当真实发愿之后,就要立志于在自己的相续中生起最强烈、最真实的菩提心。

如果对于这个“果”真实希求的话,那么对于成就这个果的“因”也绝对会重视的。这个问题讲了好多次,如果现在不精进,肯定说明对这个“果”的殊胜性认识不够,如果真实认识到在整个世间中再没有和它匹敌的殊胜的果了,那为什么不愿意放弃手上或身边这些可怜的果,而去追求更殊胜的果呢?除非一个原因,就是对这个果的殊胜性没认识到。认为解脱果、佛果不如现在手边的这个果安乐,如果内心中有这种想法,当然就不愿意付出太多的时间,去追求那种所谓更殊胜的快乐。

还有一个问题,这种殊胜的解脱的安乐、成佛的安乐对我们而言,现在只是一个概念,而现在的生活是实打实的能够感受到的东西。要放弃这个实打实的感受,去追求虚无缥缈的全新的概念,还是有一定难度的。

这个需要不断地积资净障和学习,比如很多真实的广告,你知道了学习了,逐渐就会生起追求之心,虽然是全新的、以前不了解,但还是愿意去追求。对于成佛来讲,佛陀2500年前就以佛经的方式打广告:“这个解脱的道和果都很殊胜”,然后一代代的祖师包括上师也经常为我们打广告,说“菩提心和佛果殊胜,得到解脱的殊胜性等等”,这也是一种广而告之。

因为不知道、不了解,就不愿意去追求或为了得到这个东西而付出努力。现在我们要通过持续性的学习来了知它,之后就愿意去追求,所以要不断地学习。因为自己的不认知、陌生感,通过不断地学习、思维和修行,慢慢就可以去除掉,取而代之的就是对于大乘解脱最殊胜正道的向往和追求的心。

所以要依止上师,因为这一切都来自于上师的指引。当学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内心就会对上师很感激,对佛很感激。尤其对上师会感激,为什么?虽然佛陀在经典中讲了,但对我们而言,那么多的概念和修行方法,没有一个入手之处。当然也可以随便抓一本经来看到底讲的什么,但是整个解脱道对自己来讲还是陌生的,比如把《金刚经》拿出来,也许会看不懂,即便看懂了,对于整个解脱的体系来讲,不一定就只是看一本经、几本书,就能确立修行的方法。

现在上师就把整个从基础到中间,再到最后高层次的所有修法、次第清清楚楚地告诉我们,让我们在最短的时间中确定修行的方向,这是上师对我们做的殊胜的帮助、助缘。从功德来讲,上师等佛;从恩德来讲,上师胜佛。为什么?因为上师在最快的时间中,以最直接的方式告诉我们解脱之道、解脱的原理和方法,帮助确定解脱的正见,引导修行殊胜的解脱道。

殊胜的上师是很殊胜的助缘,所以要依止上师。在此之前,要观察上师,具有什么法相,不能随便依止。如果依止到一个不合格的上师,轻则浪费时间,重则通过邪师的误导堕入恶趣。虽然已经生起了很难得的要解脱的心,但关键一步没有走对,或者缺少福源 ,就还会再等若干世。

这是什么意思呢?即便遇到了邪知识、邪师,且堕恶趣了,但对解脱道向往之心的善根还是会成熟的。以后还是会遇到合格上师,因为你希求解脱,所以并不是一步错永远错,一步错了之后,可能会耽误一段时间。这段时间,可能是几十年、几世、甚至是几百年,这个善根终究还会成熟。但是也没必要,刚开始时认真观察好具有法相的善知识,然后去依止,这是很殊胜的。

上堂课有一句话漏掉了,这里补讲一下:

能够承受上师所吩咐的一切好事坏事,犹如桥梁;

作为弟子,对于上师所吩咐的一切,不管是好事还是坏事,都能够承受。“桥梁”指不管是好人、坏人,高官还是老百姓都可以走桥,桥自己没有分别念。

上师所有的吩咐,容易做的、不容易做的事情,或高层次一点如善事、恶事,都能够承受,这就是一种智慧和能力。当然,前提这个上师一定是殊胜的、具有法相的善知识。如果刚开始错了,假如不具有法相的邪知识,吩咐的一切好事或者坏事都去做,让做一些不好的恶业,这会是自他俱损的情况。

今天所学的课程是:

上师的行为变化莫测,没有固定性,无论上师的举动怎样,我们都要认识到那是善巧方便的行为,唯一观清净心。

在依止之后,如果发现上师的行为,和自己内心中的预期不符的时候,怎么办?观清净心,这是最好的对治。

虽然前期观察了,确定他是一位殊胜的上师,也依止了。有些时候没问题,但有时的确也会遇到和自己以前固有的思维、认知、分别等冲突的地方,这是不可避免的。“假装没有”不是解决之道,要承认的确有,那有了怎么办?最好的方法是怎么样呢?怎么样保护自己的修行呢?

首先,上师的行为变化莫测,没有固定性。当然不是所有上师的行为都是变化莫测的。有些上师的行为变化的很大,历史上也有,现在的有些大德也是。有些上师的行为基本上不变,但是有些时候会变。

为什么变化莫测,没有固定性呢?大恩上师在讲记中讲得很清楚,作为一个菩萨或佛的化现的上师来讲,要度化的众生根基很多,不是他自己修行不稳定,变来变去。从某个侧面看,前面已经观察好了上师的法相,具有很多足以相信他稳重的功德,不会因为自己的修行不足够而变化。但是因为众生的信心、福智可能有所欠缺,于是中间也会生起一些分别念。

了知了这个原理,对观清净心是一个很直接的因果关系。如果不知道上师的行为为什么变化莫测,就难以观清净心,难以消化。但是如果知道了这个原理,当碰到这个事情时,会想一想为什么,再观想一下,就很容易说服自己。

前面讲了上师要度化的有情的根基千差万别:有贪欲重的、嗔恚重的、愚痴重的、嫉妒心重的;有上根利智的、也有钝根的;有学了很长时间、也有刚刚学习的;有些信心好;有些信心差。要度化的众生非常多,而且并不是一样的根基。如果根基一样,他的行为不会变化。

打个比喻如:报身佛,他的寿命、身相、刹土没变化的。为什么?因为他的眷属是一到十地菩萨,相续都是成熟的。相应于很多贪欲心、嗔恨心重的情况是没有的,报身是常住的,因为他所化的有情的根基是这样的。

极乐世界阿弥陀佛的身相,也不会变得很厉害,因为到了那个地方,最低的根基也都是某种高度的,所以变化不会很大。但是在娑婆世界中,根基的差别就太大了,有一些是学了很长时间的、善根深厚的;有些是刚刚学习、带来很多邪知邪见的,各式各样都有。

作为一个真正的良医,绝对不可能把所有的病人都认定成一种病、开一种药、说一个教言,否则就是庸医了。因为这么多病人的病情都不同,不可能一副药就治百病。这么多有情不可能说一种方法、一种示现,因为可能这个有情满意,其他有情不满意,所以针对不同的众生,他有不同的变化。

有时候今天上师讲的话,明天就不认了。“啊,我没讲过,什么时候讲的?”录音机打开,“这个就是你讲的。”也许是我们小聪明的发现。但是,从上师的角度来讲,他昨天讲的是对有些众生利益最大的。他今天这样讲,和昨天矛盾,是对今天这个有情利益最大的。而我们恰巧都在其中,昨天今天都听了,发现这有矛盾。如果只是听了其中一天的,肯定没有问题,觉得就是给我讲的。但是恰巧都遇到了,怎么办呢?就要知道这里的原因,在于他要调化的有情的根基差别很大。所以只用一种方法或行为是不行的,没有办法让所有的有情高兴。

作为上师,他的主要任务并不是让弟子或众生高兴。但有时让弟子生起清净心、欢喜心,对进一步深入接受他的教法,是有帮助的。因为真正的任务是可以传法。而且传法调化弟子的时间越长越好,所以在此过程中,他会用很多方法。

大恩上师在学院的时候,会告诉我们:“你们不要跑,这样对你们没有帮助。”有些道友能够理解,有些就不理解,是不是就不让依止其他的高僧大德?其实也不是这样的。刚刚初学的人,跑多了,心稳定不下来,对接受、思维、观修、体会或证悟教法会有障碍。

为了让弟子的相续相对稳定,要用很多方法让你逐渐调伏。有时候赞叹一下,或者给点东西,有时可能是骂一骂。上师的行为变化莫测,主要是因为这么多弟子,今天这个有情绪了,要针对他说一些教言;今天把这个按下去了,那边又冒出来了,又要给那个讲一点。

作为弟子来讲,坐在下面听课,上师今天示现这个,明天示现那个,变化莫测,没一个固定性。觉得“你是一个上师、善知识,教化我们稳重,你是不是应该更稳重?为什么你前后讲的不一样?”其实他教化有情、度化众生是跟随所调化的众生根基变化而变化的,这是真正的有能力的人。如果没有能力,他根本看不到也不知道,干脆一刀切最好最省事,那对于弟子的利益就不会大。

跟随众生的变化而变化,是他有这个智慧、能力、善巧方便。如果有信心、有善根的弟子,不但不会当作是观过失的把柄,反而成为对上师生起信心的素材。因为针对不同的弟子,给出不同的调化方式,在世间来讲就是一个良医。

今天给众生开的药,和明天开的药肯定不一样的,说法也不同。为什么?因为即使看起来病是一样的,他能把脉把出这里面不同的地方,所以给药的时候,份量不一样。有些人说:“我也要吃这么多?为什么这个药你给我少开二两?我要和他吃的一样多。”那不行,你觉得你和他的病是一样,但他一把脉,知道你俩的病不一样,所以给出的药方和治疗方案也就不一样了。

作为弟子应该有这种消化能力,消化自己的分别念。不是消化上师的行为,而是我们对上师行为的看法或分别念。为什么呢?因为自己所拥有的看法都是受以前轮回中的很多固有思想的影响,因而没办法真正地去体会、了知真正的善知识、上师的调化方式。

现在要知道、了解他为什么这样,就要说服自己,让分别念消化掉。这样第一、不会生邪见,第二在不生邪见的基础上,更加增上对上师的信心。为什么能够这样?因为所谓的邪见就是看不惯,消化不了上师的种种行为如没有固定性、变化莫测。没办法消化,堵在心中就慢慢变成了邪见。如果知道了为什么这样做,就形不成邪见,因为形成邪见的因缘不具足了。通过这样的方式消化了。一方面消化了邪见,没有产生邪见;另一方面,懂这个原因会对上师更加产生信心。

所以这个方法我们要学会,如果现在恰巧有这种想法,那就用这来对治。必须反复地观想、思维,把这段教义消化掉,完全接受,你才能去用它。 如果对教义本身都有疑惑,没办法抓住重点,那就谈不上用了。

所以首先要反复观察,把这些教言牢牢地记在心中,尤其我们这样邪见重的人,可能经常用得上,不是两三年才用一次,可能几天就用一次。更加需要把这个武器练好,因为我们的邪分别念的确是太多了。

这个必须要了知。了知之后,可以消化自己的邪见,增上信心。第二,可以帮助其他有类似想法的人,不至于看着心里干着急。你知道他生邪见不对,但就是拿不出东西来说服他。这时候你可能很关心他,但是束手无策,那也是不对的。是不是没有办法?也不是,原理就在这。

为什么我们要把这个原理搞清楚、搞透?我们完完全全搞透,再给别人推销、介绍邪见对治药的时候,就能把它的性能、药理都讲得清清楚楚,这样就可以帮助其他的道友们。学佛多不容易,依止一位好的上师更不容易。依止上师之后生了邪见,如果能化解掉,可以继续往前走;化解不掉也许就倒下去了,若干年之后,又开始重来。如果你有能力,可以尽力通过这个方法去帮助他。帮助得了帮助不了是另外一回事,但你是有方法的,不至于什么都做不到。有时候很想做点什么,但就是好像没办法。至少知道这个后,我们可以从道理上去帮助其他道友。

无论上师的举动怎样,我们都要认识到那是善巧方便的行为,唯一观清净心。

要知道不管他显现上是什么样的行为,呵斥你、骂你,或者有嗔心、贪心,或者很愚痴,是因为他现在所调化的弟子,有各式各样的想法、希求、烦恼,为了度化他、帮助他,有时会在行为、语气上随顺;有时会通过呵斥等方式去猛烈地调伏,有很多种情况。

所以我们知道后就能够理解。不单单是上师在示现的时候,在别人身上可以理解,有时在自己方面也可以理解。比如这段时间好像很好,但是过段时间就很嗔恨、很讨厌自己,也可以通过这方面经常观想。但能不能起大作用,关键看对这段教义理解的程度到底有多深。理解得越深,越能够有效地使用,如果理解得不深,使用起来就有点困难。所以这一段的核心就是唯一观清净心。

观清净心的方法原理,就是刚刚我们讲的这些。因为调化的弟子的根基各式各样,前面打了个比喻就像良医一样把脉之后看出不同的病。这么多的病人,治疗的方案、药、疗程的时间长短等,都不一样。有些吃药,有些打针,有些按摩,有些可能拍打等,有很多调化的方式。根据不同的病去调化,恰恰说明他的医术的确很高明,我们就会对医生本身有信心。

对上师来讲也是一样的。为什么对待弟子的方法,或者说的教言不一样呢?因为并不是只调化一个人。即便是只调化一个人,内心的烦恼、分别念的起伏也不一样。这个阶段是这样的,那个阶段是那样的。所以他对你的教言,也会相应你的时间阶段,不停地做调整。所以他的行为就不可能完全不变,具有很强的稳定性。所以唯一观清净心就是这一段的核心,必须要牢牢掌握。

下面讲一个公案,配以事例,对我们来讲更加容易理解。下面所讲的这个是什么?主要是观清净心。不要看到外在的行为,就认为一定是这样的,那不一定。内在是很清净的,但是外在看起来可能示现很恶劣的行为。下面就以那若巴和帝洛巴尊者的经历来说明这个问题。

从前,大智者那若巴尊者已经获得了大成就,

“获得大成就”,从后面还要讲他的一个比较完整的公案,大成就并不是已经完全成为圣者功德了,而是从他已经成了班智达,对教理很精通的侧面来讲的。“教理很精通”就是智慧很高超,但是修证还没有那么圆满,所以获得了智者的果位。

另外从大成就的侧面来讲,大成就也要观待。有时资粮道、加行道也可以叫做一种大成就,也可以解读成还没有究竟成就,达到圆满证悟。所以还需要依止一位具有因缘的上师,让他的成就、证悟达到圆满。或者大成就修行方面有很大的觉受,获得很大的世间悉地,但是真实解脱道、证悟心性方面不一定有。

所以这里的大成就可以从很多方面来解读,否则已经获得大成就为什么很多问题都不知道?为什么还要本尊来指点他去依止帝洛巴呢?他已经大成就了,已经是圣者了,为什么还不清楚这些?所以从后面角度来讲他是大智者,精通了教理。从这个角度来讲大成就分很多种,有些是资粮道、加行道的大成就,也叫大成就,有些是指没圆满。

后来有一次本尊告诉他:“你生生世世的上师是圣者帝洛巴,你应当前往印度东方。”

他自己修密法,有一次本尊就直接告诉他,生生世世的上师是圣者帝洛巴,应该去依止他。

那若巴尊者听到此话立即起程奔赴东方。

听到本尊的授记之后立即启程往东方赶。

由于对帝洛巴上师到底住在何处没有搞得水落石出,他便向当地的人们打听,结果他们都说不认识,

可能当时所谓的东方就是指某个地方,大家说东方就是那个地方,所以到了一个大概的地方。比如说一个城市,但是在这个城市哪一个地方呢?在城中心、郊区或是哪个地方,具体的地址没搞清楚,不知道在哪里。所以就向当地的人们打听。

按照上师讲记、其他传记中讲,打听的时候问“大圣者帝洛巴在哪里住?”,或者“上师帝洛巴在哪里住?”。结果他们都不认识,没有什么大圣者帝洛巴、上师帝洛巴,没听说这个人。

他又问:“那么在此地还有没有谁叫帝洛巴呢?”

他就想圣者帝洛巴可能不一定大家都听到,就问还有没有其他叫帝洛巴的人。

人们回答说:“有个以行乞为生的帝洛巴,大家都叫他乞丐帝洛巴。”

帝洛巴倒有,只不过有一个乞讨为生的帝洛巴,大家都叫他乞丐帝洛巴。

那若巴尊者心想:大成就者的行为是不定的,很可能就是他。

因为他是大智者,或者是世间成就者,不是一般的、愚笨的人。像我们这些很愚笨的人一定会想,到底有没有这个人?没有就算了。乞丐肯定不是我要找的上师,我的上师应该是很庄严,或者在法座上面坐着,不可能是个乞丐。我们这些善根弱,福德、智慧都差的人,分别念也多。但是因为他早就精通了三藏,对显密教法都很精通,智慧也很高深,知道有可能这是成就者的示现。所以很有可能是他,因为成就者的行为是不定的。

这其实也是他内在智慧的外现——他那个想法“大成就者的行为是不定的”。有时我们就欠缺这些。我们应该知道“大成就者的行为不定”,可以和前面“上师的行为变化莫测没有固定性”直接相关联。在依止上师的过程中也要经常想这点:成就者的行为是不定的。

于是继续刨根问底:“乞丐帝洛巴住在哪里?”

这个所谓的乞丐帝洛巴到底住在哪个地方呢?

人们告诉他:“就在那边正冒烟的破围墙内。”

就在前面正在冒烟的那个破围墙中,他就在那住。

他大步流星的来到那里,帝洛巴尊者果真正坐在此处。只见他面前放着一个木盆,里面装满了混在一起的死鱼活鱼,他从中取出一条鱼放在火上烧烤完毕就吃了起来,接着弹一声响指。那若巴上师顶礼膜拜请求摄受。

他赶到那个破墙的地方,看到人们口中的“乞丐”帝洛巴尊者正坐在那个地方。身前有个很大的木盆里面装满了很多的鱼,有死鱼也有活鱼。随便从里面取出一条鱼在火上烤,烤熟之后就吃了,吃完之后弹一个响指。那若巴上前顶礼膜拜请求摄受。

从经历过程来看,那若巴尊者没有产生其他的想法,也没有什么怀疑。在我们学习到的很多佛教史、传承上师的密史中,是不是所有的大德依止上师的时候都像这样没有什么想法呢?也不是,也有很多大德示现上看后生起一些想法、分别念。真正的上师应该不是这样的,应该是怎么样的,不应该做这事。显现上也因为生起的分别念,延迟了多少年成就或者今生没有成就,到中阴才成就的。

有时也会有很多这方面的记载,但是这里面那若巴尊者没有产生分别。这个场景如果是我们在外面遇到了,看到一个脏兮兮的乞丐坐在一堆火前面,脏兮兮的桶里面有很多鱼,拿起来烤了就吃,吃了之后弹个响指。弹个响指干什么?也许吃得很悦意,觉得很舒服。我们就可能觉得这个人很恶心,或者觉得这个人是不是佛教徒?看来手上一串佛珠有点像佛教徒。这个佛教徒怎么这样搞呢?脖子上挂一个上师像,肯定不应该这样。

我们可能就是会产生很多其他的想法。这里他本身也是大智者,也是本尊授记的,所以情况不同。但是对我们来讲就很容易第一感觉觉得这个人肯定不是什么有来头的人。

恰恰就是因为这些公案留下来,也许那若巴尊者和帝洛巴尊者他们两个就在演戏。演戏有演戏的必要,什么必要呢?就是给我们留下来这样一则可以参照的公案。在我们的身边可能还是有这些人,不管是在寺院、城市、共修的道场中,有很多你觉得很讨厌、很不如法的、这样那样的人,但是他到底是什么?是不是一个隐藏的帝洛巴?是不是一个隐藏的圣者来调化我们?谁说得清楚呢?都不知道。

所以这些当地的人说那边有个乞丐帝洛巴,天天都在吃活鱼。在他们眼中能够认识到这个帝洛巴尊者是一个殊胜的证悟者吗?也许还欺负过他都不好说。

这就告诉我们,对于身边这些人的显现,尽量养成清净观,不要以别人的外相马上就下一个结论,因为他做了这个事情的缘故,所以他就是不如法的、很恶劣的。这个不能随便说,我们没有这个能力。

自己的心自己知道,但是别人的心我们是不知道的。到底他是一种外现“乞丐相”内有菩萨行的成就者,还是一个什么样情况我们都不知道。最保险的还是不要去生恶见、产生不好的分别念、不要诽谤、打骂。

首先生起清净心,这个就是给自己一个缓冲的机会,就不会马上想当然地去指责,生起很多其他的想法。在我们心中有一个缓冲,是不是圣者的化现?如果内心中有这种谨慎的心,就会给自己减少很多的麻烦和造恶的机会,对我们来讲是最好的保护措施。

在这种清净观的基础上,他的行为不如法,你要去说他、规劝他都可以。为什么呢?因为这时你已经有准备了,以清净心摄持的了。不是什么清净心都没有,直接带着情绪、嗔心、居高临下的心态去说,这个时候就很有可能已经造恶业了。但是该说的还是要说,尤其是这些有责任的负责人。

关键是你指出他的问题是带着什么样的心态?是不清净的心,还是清净的心?清净心有很多,慈悲心也是清净心。我想要让他改正也是以清净心去说的。他可能是示现,但是行为可能对其他的道友会有影响,那我也可以去指出来。

所以如果有了这种心态去说那就不一样了,发心清净了再去说,就不会造罪业,而且有的时候也不会矛盾。看到这些行为到底是说还是不说呢?该说还是说还得说,关键是什么样的心态?首先把自己心情收拾好了,安住在清净的状态中然后去规劝、建议,都是可以的。从这方面对我们来讲是一个保护措施。

所以很多大德们在以前也是互相示现很多可以让后代得利。他们如果不是考虑后代利益,都不需要这样去做了,也不用留下来这种记载。但是他们考虑到即使他们入灭了,这些行为也可以让很多后面的人参照和提示,让大家修行上进。

佛陀在出世的时候,一佛出世千佛助化。这个一千个佛有很多译师、成就者都在帮助释迦牟尼佛来教化,他们的分工很有趣。有些是示现成文殊菩萨、观音菩萨等,有些示现成了六群比丘、六群比丘尼很调皮的那种。

为什么要这样呢?因为要制定戒律,如果有些人不违犯戒律,佛陀也没有因缘制戒。所以佛陀说以后这个行为不能再做了,就通过这样的示现就把这个制定下来,以利益我们后代的人。

他们互相之间、佛和佛之间配合起来留下了很多教言、参照的公案,对我们后代人来讲虽然没有见到世尊,但是留下这么多可以参照的劣迹,应该知道其实我们情况和他们一样。有时说如果我遇到这个情况肯定会怎么样,那也不一定。

我们遇到这个情况到底多还是不多?有时候我们在圣地、在五台山、在其他地方还是容易看到这些人,很多时候我们第一感觉还是不舒服、厌恶这些。后来回来好几天了就想当时那个是不是圣者的化现呢?有可能是,因为在某某公案中讲到了这样的示现。

当我们真正面对的时候,就好像没办法面对了。看法本的时候觉得这个应该可以做得到,但是实际情况落到我们身上的时候不一定,所以应该经常的警醒。有些时候圣者的示现,我们是没办法有心理预期的,让我们任何准备都没有。

在我们身边有很多看得惯看不惯的。有些看得惯的、外表显现是个很好的人,但不一定是真正修行者。外表不好的或是让人感觉很厌恶的这些人,也不一定就是很恶劣的人,也许就是圣者的化现,有这个必要性。

对我们来讲分不出来到底谁是谁不是。我们不用去分,也分不了。但是有一个基本的方法——观清净观。我不知道谁是圣者,但是观清净观就可以保护自己

从实际情况来讲,我们在修行的时候容易碰到,如果你观清净观,哪有那么多圣者?肯定还是有凡夫。即便是一半对一半,把他观成清净观,他有可能不是呢?但是从修行的角度来讲,把他观成是或不是,效果大不一样。如果认为他不是,就可以随便说、随便想、随便骂。觉得好像开了通行证一样可以随便说了,因为他是普通人。如果说他是,我们就不敢随便说。

从保护我们的侧面来讲,虽然认为对方有可能就是一个彻头彻尾的大凡夫,相续非常恶劣。的确认错了,的确不是圣者,但是这样想对自己是个保护,不这样想对自己是个伤害。

因为众生的习惯性的思维,只要觉得是一个圣者心马上就开始注意,不能随便来。如果是个凡夫,很恶劣,我们可能优越感就上来了,觉得可以随便说。这对调伏我们相续没有作用,也没有利益。

从修行的侧面来讲,不管是不是,只要观清净观对自己就是一个大保护。有些人接受这种观念,有些人则很难,觉得黑是黑白是白,不是为什么要想成是?是没根据证明他是圣者,但从修行侧面来讲能让自心 清净,修行是修自己的心,别人怎样没多大关系。

即便他是一尊佛和我的相续有什么关系呢?他是佛已经觉悟了,我还是一个凡夫人。谁修行呢?佛也不修行。他不修行是他的事情,你修行你得利益。别人做不做对我而言关系不大,但如果我这样想了对修行就会有增上,就可以调伏内心、调伏烦恼。从修行侧面来讲这的确很重要。当然从事实的角度来讲凡夫肯定多于圣者,这毫无疑问。但即使只有一个我们都不知道到底谁是,假如能打保票这里绝对没有圣者,我们也就能知道。

但这无法确定,怎么确定呢?而且的确是以前佛陀为了保护我们,示现了很多这样的行为。所以通过学习公案和教言,我们就会有一种谨慎心。坐在身边的不知道谁是圣者,看似很恶劣不一定就是真恶劣。就像那若巴尊者遇到帝洛巴,看起来很下劣的一个人,其实是证悟者。

宗萨仁波切曾在教言中讲:如果帝洛巴尊者出现在现代,来敲我们的门,要进寺院的话,没人会愿意让他进来。怎么街上有一个乞丐跑到共修道场来了,赶快把他赶出去!很容易就产生这样的想法。谁知道他的证悟那么高、那么圆满?也许他进来会让大家的修行都有一个质的飞跃。但我们就是以貌取人,没有产生清净观,就可能产生一些厌恶、嫌弃的心。

事情永远都是这样,不像我们想像的那样简单。如果所见是真实的话我们也不用修行了,就是因为我们的眼睛看不到真实、分别念思维不了实相,所以佛菩萨才互相配合苦心教化我们,留下这个公案,让我们有个参照。

帝洛巴尊者问道:“你说什么?我可是个乞丐呀!”

帝洛巴尊者显现上面还在装,问你说什么啊?我是个乞丐,怎么可能摄受你呢?

经过那若巴再三诚心诚意恳切请求,帝洛巴尊者才摄受了他。

通过反复的顶礼、请求,最后帝洛巴尊者才摄受他。实际上这很难,看故事里别人做起来容易,换自己就很难。

首先他到底是不是就打问号了,然后又看到他在吃鱼,给他顶礼还不承认,这样自己慢慢就没有信心了。所以从多方面来讲自己也需要善根、智慧等,但对我们而言主要是说我们所依止的上师虽然表面上看起来可能不如法,但他内在的利益、功德是我们难以揣测的。

下面分析一下原因:

事实上,帝洛巴尊者并不是由于饥饿难耐实在得不到食物才杀鱼的,而是因为那些鱼是不知取舍道理的恶业众生,他具有超度它们的能力,为了使之与自己结上缘才吃鱼肉的,然后将它们的神识接引到清净刹土。

帝洛巴尊者是不是饥饿难耐?虽然证悟高,但是找不到吃的。事实上证悟那么高的话是不可能缺少食物的,而且即使不吃东西也没有问题。

圣者和凡夫的境界不一样。我们不应该以凡夫的心态去揣测圣者的行为、境界。他是不是穷得找不到吃的,没办法就找点鱼来烤?或者觉得现在流行烧烤,是不是烤鱼再撒一点印度的咖喱粉会很好吃?作为一个大证悟者并没有这些想法。

他不是因为饥饿难耐又得不到食物才杀鱼的,主要是有大悲心和这样的能力。这些鱼是不知取舍的恶趣众生,死了之后还有可能继续流转堕入恶趣。而他具有超度它们的能力,但是超度没有机缘是不行的,大恩上师在讲记中也说,要超度最好要和亡人结上缘,有时即便是供养一针、一线,或者一点点钱财,就和这些僧众和圣者接上了缘。以此因缘就可以超度,哪怕只有一瓶水都可以,一点因缘都没有超度起来很困难。但是这些鱼没有办法,怎么可能和它结缘呢?也不懂供养也没有这样的想法,甚至在被超度它都不知道,而且鱼也没有亲戚帮它做功德供养,所以这时圣者就通过食用它们的肉与之结缘,之后弹指把它们超度了。是不是必须要弹指呢?也不一定。不弹指照样超度,这就是做一个表示。

将它们的神识接引到清净刹土,其实就是一种度化众生的殊胜方便,这也相当于密宗中一些降 伏的原理,很多不知取舍、恶业深重的众生,如果继续流转在世间可能对教法的伤害非常大,所以有时圣者们也会超度一些罪大恶极、毁谤教法或者说摧毁佛法的人,会做一些超度的仪式,降伏后把他们的神识接引或超度到清净的刹土中去,在幻化网等中也讲了很多这样清净的修法和原理。

同样,大成就者萨绕哈巴曾经显现为弓箭手的形象、夏瓦热则现为猎人的身份等等,在印度圣地多数成就自在者都是以下贱种姓等极其低劣的姿态出现。

八十四大成就者中萨绕哈巴是非常著名的,他写的道歌集,对于证悟法界实相的描述以及直指心性等很殊胜,麦彭仁波切也做了道歌的注释。

萨绕哈巴尊者曾经给龙树菩萨传比丘戒,这是在他娶造箭女为妻之后传的戒律,他以前是婆罗门,出家后显现很殊胜的证悟。后来遇到了造箭女,看到她一边造箭一边在唱歌,听到之后就证悟了心性。然后就娶了造箭女为空行母,到处去度化众生。后来也是给龙树菩萨传戒律。他在纳受空行母之后说以前自己不是比丘,之后是真正的比丘、胜意比丘等。所以有时候成就者的思想行为和我们的是不同的。尊者在外表上显现为一个到处流浪、造竹箭的弓箭手,身份不高而且也有气势 ,还有其他的行为,但是对心性的证悟很圆满。

所以他故意显现这样的行为,打破众生各式各样的分别念。尤其是为了后代有缘的众生,因为很多人不一定遇得到这种公案,也不一定能读得懂,读得懂也不一定能接受。但还是有很大一批有缘人,以前不懂看了之后就懂了,通过公案就知道了,看起来好像造恶业的人不一定就是我们所认为的那种,很有可能就是圣者为了度化众生的示现。

所以萨绕哈巴尊者曾经显现成弓箭手的形象。夏瓦热则 尊者按照祈祷文来讲,是华智仁波切的前世。有一个祈祷文是这样的,“外即佛子寂天论师者”。“外”就是指华智仁波切外面的显现是寂天论师的化身;“内”即大成就者夏瓦热尊者;“密行圣者观世音菩萨,”“密”的本性是观世音菩萨。“祈祷晋美秋吉旺布尊”,所以要祈祷华智仁波切。祈祷文中,外内密的示现都讲了。晋美秋吉旺布就是华智仁波切的法名。“华智”是吉祥的化身,他的真名叫邬金晋美秋吉旺布。夏瓦热尊者也是八十四大成就者之一。他显现上是猎人的身份,看起来是在杀生,其实是一个大证悟者,通过道歌或者打猎的方式超度有缘的众生。

这些看起来普普通通、很下劣、造罪业的人,但是内在做了成就者不可思议的示现。这也是一般人没办法随学的,对于我们学佛者来讲就是“切勿模仿”。

他们是证悟者,可以通过成为猎人或者其它方式做这样殊胜的行为。这个公案凡夫人是不能随学的,我们还没有这个能力。这个公案告诉我们的是:这些成就者显现上是我们看到的所谓下劣的人,其实内在是一个证悟者。看传记就知道他们内心没有烦恼也没有罪业,完全是大悲和智慧非常炽盛 的状态,所以会显现为猎人的身份。

“在印度圣地多数成就自在者”,“多数成就者”是什么意思?就是八十四大成就者中的多数,而不是印度的多数,因为印度到处都是修行者、比丘,不可能大多数显现这样的。像释迦摩尼佛、舍利子尊者,很多显现出家形象;龙树菩萨、寂天论师、月称菩萨等等显现上都是另外一种出家的形象。但是在八十四大成就者中的“多数成就者”很多都是显现成这种行为的。把《八十四大成就者传记》翻出来看,有一些是显现标准的出家相,其它 很多都是在家者、从事下劣工作者、低等种姓者……。

大成就者会显现为猎人、造箭手、妓女等下贱种姓和极其低劣的姿态,种姓和行为在一般人看来都很低劣。因为印度的种姓制度,像婆罗门绝对不会做这些下等的事情,所以显现上的行为很高贵、干净、整洁。但是很多成就者故意示现这种行为和低劣的种姓,即便以前是国王,最后依止了一位上师,舍弃了以前的王位,做了一些匪夷所思的行为,这种情况也有很多。

以低劣的姿态出现,也是为了打破执著——对于种姓、贤劣的执著,有这样的必要性。在印度更加说明了:这些低劣种姓中都看不起的人,却是证悟者、精神的导师。这对当时当地的人的启发还是更加明显的。对我们来讲也是一样的,谁知道街上的一个路人是不是菩萨化现的?虽然从某个角度来看可能比例不会高,但是比例高不高是一回事,你怎么可能认定这个是那个就不是?张三是、李四不是?学会里边的人是、学会之外的人不是?或者说好的人是,不好的人不是?没有标志可以认定。

即使佛菩萨可以显现标志,他也故意不显现。他如果显现了,有了标签了就更好认。我们就能更加放心地对没有标签的人诽谤。成就者即使有标签,可以贴也可以不贴——可以在脑袋上显现一圈光也可以不显现。可能只在唐卡上显现,但是他在人间可能不会显现。有显现的话我们就知道,显现的人是成就者,不显现的人全都不是成就者,这时候我们就会放心大胆地去诽谤。

所以说成就者们故意显现这种行为混进众生中,是为了保护我们。对一些有缘的修行者来讲,通过启发就知道不要轻视任何一个众生。不单单是人,众生中也可能有成就者。在佛陀传记中,也是有佛陀、菩萨们显现为狗、猪。《极乐愿文大车疏》中,达西菩萨显现成一头猪。还有一些菩萨显现为狗、蛇等很多。我们可以确定看到的正吸自己血的就是蚊子?它也可能是一个佛菩萨的化现呢?难道你敢确定?这是不敢确定的。

关键的是我们在修行的过程中,慢慢地心会越来越清净。在一般不学习佛法的人来看,我们这些人神叨叨的。我们这样去观修可能是为了保护自己保护众生,但是你这样说了之后可能并不能达到保护他们的目的。而且他可能认为你有问题。

你自己可以这样想,但是就不要经常把这些挂在嘴上去说,有时候道友之间说一下行。但是对于不学习佛法的人尽量不要说,尽量所说的话和他们差不多、显现成他们认为的正常状态就可以了,其实谁正常啊?是不是?

从实际情况来讲真正修行佛法的人是很正常的。我们尽量符合正常标准就行了,不要让别人对修行佛法产生不好的思想,因为这对他自己种姓的苏醒有一定的障碍。我们为了保护他们,在和他们交往的时候表现出他们眼中正常的样子就比较好。

所以,我们对于上师的任何行为都不能视为颠倒,需要唯一观清净心。

回到主题,对上师的任何行为都不能视为颠倒,需要唯一观清净心。但是我们的上师还没有这种示现,如果哪天上师扛着猎枪去打猎,那不得了,炸开锅了。现在我们的上师都是标准的比丘形象,即便是这样我们都还会有这样那样的想法。如果我们有想法的时候就通过这些方式来观察:上师是为了度化我才这样示现的,并没有其它的不好的想法,这时唯一需要就是观清净心。

我们要经常去观修,通过这样的学习,我们的抗击打能力还有这方面的消化能力会越来越强大。这个强大是来自于智慧的增长——能够接受并了知上师、佛菩萨们游舞化现的初衷和原理。能够了解接受这本身就是智慧增上的表现。你不接受是因为你智慧不够。什么时候你训练得越来越接受了,说明你的智慧也在不断地增上。

刚刚我们讲了信心遇到障碍、增上不了,主要是因为遇到事情的时候翻不过去这个坎,你没办法消化,堵在这个地方,你的信心就没办法增上,慢慢好像在退失。但是如果接受之后,它就不会成为你信心的障碍。这个时候你还是可以一如既往地依止、祈祷、跟随上师的教义去修学。

但是如果你接受之后,它就不会成为你信心的障碍;在依止上师的过程中,就不会成为违缘、障碍,你还是可以一如既往地依止、祈祷,一如既往地跟随上师的教义去修学,这当然就成为最好的顺缘。而且这样去观清净心,能清净很多的罪业,圆满很多资粮。观清净心非常有必要。

如《功德藏》中说:“诸行不应生邪见,圣地数多自在者,显现劣种恶形象,恶劣之中极恶劣。”

对于上师的种种行为不应该生邪见,为什么呢?因为“圣地数多自在者”,在以前圣地很多的大自在者,他们恶劣的形象,以及恶劣之中最恶劣的形象示现过很多。既显现像佛一样圆满的善知识,也显现像龙树菩萨、莲花生大师这样的善知识;既显现清净的比丘这样的善知识,也显现成一般的、有些功德但也有些瑕疵的善知识,还显现成恶劣的善知识的形象。从历史上到现在什么样形象的显现都有,如果找参照随便去找,哪种都找得到,没有漏掉的。

为什么这样呢?这句告诉我们不管是什么样的情况,都可能是圣者的游舞。所以对我们来讲,观清净心是最好的保护并且增上我们的信心的方法。

相反,如果将那些形象看作是颠三倒四的邪行而观为过失的话,就像所谓的“久伴于佛亦见过”一样。意思是说,就算是佛陀,也会有人去见他的过失。

相反,如果对于善知识、上师所化现的、度化众生的善巧方便的形象,没有正确解读,反而看作是颠三倒四的邪行,觉得肯定是他没有调伏自己的烦恼,显现出真实的邪行,而将此当成真实的过失,那么就会像所谓的“久伴于佛亦见过”一样。

意思是说在佛的身边住久了,甚至于佛都会看过失。但是对于我们佛弟子而言,佛陀是十全十美的,所有的障碍、无明、烦恼都消尽了,所有的功德都圆满了。佛陀是不可能有过失的,如果有人发现佛的过失、观察佛的过失,我们可以肯定,一定是他自己的心不清净。

这里告诉我们,如果我们不观清净心,就会有即便是对佛都会看过失的时候。

下面讲一个公案。

往昔,世尊的兄弟善星比丘在二十四年中当佛的侍者,

上师在讲的时候也说,关于这一时间,不同经中说法不一,有的说是二十四年,有的说时间没有那么长。

对于十二部了如指掌,

他智慧很深,对佛陀所讲的十二部经典非常通达。

完全可以倒背如流地传讲。可是他将世尊的一切行为都看成是欺诳之举,

他对佛陀的所有行为都生不起清净心,认为他看到的所有佛陀的行为都是在欺诳众生。

心想:除了有没有一寻光的差别外,我们二人完全相同。

他甚至想,我和佛的差别就是有没有一寻光明,除此之外我们两个一样、平起平坐。

生起这种邪分别念后,他说:“二十四年为汝仆,除身具有一寻光,芝麻许德吾未见,知法我胜不为仆。”说完就扬长而去。

上师在讲记当中讲了很多,善星比丘观佛过失,产生许多颠倒分别念,我们可以去看,这不难懂。最后说的颂词意思是:二十四年我当你的仆人,但是据我观察,除了身体具有一寻光之外,“芝麻许德吾未见”,就是芝麻一样大的功德我也没有见过。“知法我胜”,就是从法的侧面来讲我更殊胜,我现在不能再当你的仆人了。

一些愚笨的人会说,二十四年也没观察究竟。有些人觉得它是一个应该舍弃佛陀的根据,觉得佛陀的这些过失是真的。如果一个人内心中烦恼很深重,时间越长,观的过失越多,但是佛陀不会有过失。

上师在《观佛三昧海经》中也讲了一个例子,当年有很多释迦族人,看到佛陀的身相就像墨汁一样黑,而且有很多丑相。后面通过其他上师教化,知道是自己业障深重,于是开始猛烈地忏悔。之后颜色就渐渐淡了,佛陀的相貌也越来越庄严了,最后忏悔清净时,看到佛陀是纯金色的皮肤,很庄严的相貌。所以,即便是真实的显现三十二相、八十随行好的佛陀,业障深重的人看到的也是丑相,皮肤很黑。所以如果自己相续中有问题,那么即使最清净的对境,也会产生很多邪分别。

当时世尊的侍者阿难请问佛陀:“善星比丘将来会转生到何处?”

善星比丘产生这么重的邪见、舍弃世尊的缘故,阿难就问:“善星比丘会转生到何处?”

世尊告诉他说:“善星比丘现在只有七天的寿命,死后将于花园中投生为饿鬼。”

佛陀说:“善星比丘从现在开始算只有七天的寿命了,死后在花园中投生为饿鬼。”就相当于给善星比丘授了记。

阿难来到善星比丘跟前,将世尊所说的那番话一五一十地告诉了他。

阿难的原意是让他忏悔,因为他们是兄弟。阿难尊者很慈悲,心很善、很柔软,他想还有七天,善星比丘死后,就会转生为饿鬼,就让他抓紧时间好好地去忏悔。

善星比丘暗想:有时候他的谎话也可能是真的,不管怎么,这七天中我还是要谨慎行事,等七天过后我再好好羞辱他。

善星比丘业障深重,虽然阿难尊者劝告了他,但还是没有听进去,反而想:跟随在佛陀的身边,看到很多神迹、很多授记很准确,他有时候说的谎也许碰巧是真的。不管怎么样七天中我应该谨慎,过后没有死,再在他面前好好羞辱他。

于是他在七天当中水米未进。

七天当中一直没有吃饭,也没有喝水。

到了第七天的早晨,他感到口干舌燥,于是喝了一口水,没想到水未消化而气绝身亡,死后在花园中投生为一个具有九种丑相的饿鬼。

到了第七天的时候,他喝了一口水,没有消化就死了,马上在花园中投生为一个具有九种丑相的饿鬼。下面是对我们的教诲,讲了这么多教言和公案,究竟让我们怎么做呢?

当我们将殊胜上师的行为看作过失的时候,就要在心里自我谴责:

当我们习气产生时,烦恼上来、无明萌发时,将殊胜上师的行为看成有过失:可能会觉得师父不如我、上师有嗔心、有贪欲心等等。看到这些行为时,心中要自我谴责。

这绝对是我自己的心识、眼识不清净所导致的,上师的行为根本不会有一丝一毫的过失或缺点。从而对上师更加生起信心和清净心。

当我们产生这种邪念的时候,我们要想:这绝对是我自己的心识、眼识不清净所导致的。就如善星比丘一样,那么清净的佛陀他居然没有看到一点功德;就如释迦族人一样,这么圆满相好的佛陀居然看到丑相,皮肤那么黑,这完全他自己的眼睛有毛病。

就好像一个有眼病的人,会把白色的东西看成黄的。或者一个东西有闪光点,就看到好多东西在晃,所以不是外面有好多月亮,主要是自己的眼识出问题了。自己的心不清净,就会看外面都不清净;如果自己的心清净,就会看外面都是清净的。

对于清净的对境,如果看到不清净,要认定其实是清净的,只是自己的心不清净。这对自己的过失是一种对治,对产生这样的邪念是一种调伏法。这样的观想也能相应清净的对境,然后让自己的心变成清净。所以我们的心和对境是有联系的。如果我们认为对境是清净的,那么在此时,我的心是清净的。

就像佛印禅师说苏东坡一样。佛印禅师看苏东坡是一尊佛,因为他内心就是一尊佛,这是一种清净心。而苏东坡看佛印是一坨牛屎,当他看外境是一坨牛屎时,他心中正处在一坨牛屎的状态。

所以如果我们把对境看成不清净的,当下我们的心就是染污的;当我们把对境、把每个道友观成清净的,当下自己的心就是清净的。

而实际情况是不是清净的呢?从究竟实相来讲,的确是清净的。如果我们持续观清净,心就会越来越清净、最后内心中染污的状态就没有了。就像修生起次第,其实就是把一切观清净,这样不断地修,内心中染污的部分就越来越少,最后我们的心完全相应于对境的清净实相,心也就彻底地清净了,就像佛一样,看一切都是圆满清净的。只不过我们的清净观是一种见解,而佛的清净观是一种真实的智慧。

有了清净见解之后,我们再去训练,通过不断地观,把清净观用得越来越熟悉,最后看到任何东西,自然而然就会安住在清净观中,就会无限接近清净实相,而且内心中不清净的想法越来越少。从暂时的角度来讲,避免了很多恶业,积累了很多资粮;从修行的角度来讲,会引导心一步步走向清净;究竟果来讲,会复原,完全把不清净的障碍消失之后,就安住在清净状态中;究竟事业来讲,可以帮助其他有情建立清净观,引导他们来观修清净,所以清净观很重要。

主要是“我们的心识、眼识不清净导致的,上师的行为根本不会有一丝一毫的过失或者缺点”,因为佛的自性的缘故,他不会有一丝一毫的过失和缺点——要么是度化众生的方便,要么就是我自己的心不清净导致的。我们小时候把玩具认为是真的,年纪大一点就会发现那是很离谱的错;年轻时认为是对的,年龄大了也会发现很离谱(追星等这样那样的事情,年纪大了就觉得好没意思,觉得当时很愚痴、很癫狂);再到了老年的时候,会觉得中年很多行为也不如法;学习了佛法、具备了解脱见解之后,会发现世间中的追求、很多思想是错误的;是圣者的时候发现凡夫时候的思想、见解都是颠倒错误的。

我们的分别念是不可靠的,佛陀早就讲了:“慎勿信汝意,汝意不可信。”所以不要信我们的分别念,应该相信殊胜佛陀的智慧,这里告诉我们应该“更加生起信心和清净心”。完全接受这种观念来修行也需要智慧和善根,否则虽然有这么好的教言,福报不够仍然是接受不了的。

如《功德藏》中说:“自己未调自心前,迷乱观察无量罪,善星精通十二部,见师行为狡诈相,善加思维改自过。”

自己的心没调伏之前,通过迷乱的心观察会得到无量的罪业,“善星精通十二部”,虽然精通了十二部典籍,“见师行为狡诈相”,因为没有调伏自心的缘故,看到上师、善知识佛陀的行为都是狡诈的形象,这是很大的错误。“善加思维改自过”,要善加思维改变自己的过错。善星比丘到底是否真的如此,或者是和佛陀一起留下这个公案给我们做警醒,故意做一个反面教材也不好说,因为提婆达多就是一个例子,很多了义的经典里讲了提婆达多是圣者化现,故意为了后代有情不要造罪业而化现的,善星比丘也有可能。

此外,假如殊胜上师表面似乎对自己特别憎恨,大发雷霆,我们也切切不可气急败坏,

假如具有殊胜功德的上师表面上对自己特别恨、大发雷霆、很长时间不理睬自己,或者在这么多弟子中就对自己很恨、经常大发雷霆,这个时候就要牢记事师法、依止善知识中的教言,千万不要气急败坏,应该消化掉内心中可能出现的不好念头。怎么消化呢?

心里应当这样想:上师一定是看到了我的某种过失,才如此这般责骂于我,上师观察到以严厉呵责方式调伏自己的时机已到,才这样进行调化的。

自己要这样想:上师看到了我的过失之后,我没有发现(有些过失已经现行,自己也已经很明显地感觉做错了,这时上师骂自己也是知错的,这样好像还容易接受一点。但是有时候自己明明啥事也没有做错,突然就劈头盖脸地骂,就很委屈了:我没有做错什么事情,为什么骂我呢?)因为过失有时候是隐藏的,我们发现不了,而上师是以智慧眼发现的,通过这种方式提前调化、避免更加地错误。看到我们的过失才这样责骂的,其实是来利益我。上师观察到通过严厉的呵斥能调伏我的时机已经到了。

有时候飘飘然、傲慢的时侯,上师通过呵斥的方法是来打压我们的傲慢心、高举的心态;有时候是根基、法器成熟了,上师也会经常用这种严厉呵斥的方式调伏我们的我执,因为我们已经能够承受;有时候我们的相续中要出现重大违缘,上师看到了,提前用一些不如法的骂、打等等做调伏,这方面也有,在历史上、在学院也有。

学院的道友也看到上师调伏弟子的时候,通过很多猛烈的方式,骂完之后会发生很多大事情。如果当时没有猛烈呵斥的话障碍会更大,骂过之后遣除了大部分的违缘,剩下一点点比如受点伤或者其它一些小伤痛,这方面肯定是有的。所以事后才会知道,要不是上师当时使劲骂,事情肯定会更加失控。

很多隐藏的东西我们是不知道的,我们应该要有信心,因为上师肯定是观察到时机已经到了,才这样调伏我们的,这样一想之后就会化解了。通过如理作意,把自己内心中可能出现的气急败坏,把这样的心和行为就化解掉了。之后不单单对上师生起信心或不再产生邪见,而且更加对上师产生信心、清净心。知道这么殊胜的上师为了调化弟子,什么样的方式都用尽了,和平、正常的方式,或者猛烈的方式都用,就是指望弟子早早地调伏烦恼、进入正道。这方面应更加的感激,生起信心。

等待上师心平气和时,再到上师面前作忏悔等。

对自己的过失(显现上惹上师不高兴的,或者显现上内心中有这种过失)做个忏悔,上师调伏之后也要把剩余的过失做个忏悔,让它彻底清净。

如《功德藏》中说:“倘若上师现忿怒,见己过失呵责调,时机成熟应忏悔,如是智者不着魔。”

如果上师显忿怒相,要知道是看见了自己的过失而通过呵责的方式进行调伏。“时机成熟应忏悔”,等时机成熟了比如上师高兴的时候,就要去忏悔。“如是智者不着魔”,着魔主要是生起邪见,其它的比如精神癫狂、真的着魔并不是那么严重,对于作为最大助缘的上师善知识产生邪见,这是最大的着魔。

在事情出现时能这样消化,事后好好地忏悔,没有一点傲慢,而且很感激,这说明我们内心已经有了一些修行者应该有的素质。这样修下去很快就能得到上师的殊胜加持,这些都是作为弟子应该有的法相。所以依止上师的方法,在遇到各种各样的事情的时候,就应该好好地去用。

大恩上师以前经常说:以前很多内地的道友没有学习很多教法,总是在盲目依止上师之后出现很多反悔、诽谤的情况,学了《前行》之后这样的现状可能会减少很多。的确减少很多,因为这里把这些问题都讲得很清楚,首先让你观察,依止完之后有可能遇到这些情况,或者说铁定会生邪见的情况,但因为学了这些教言之后,就用教言把这些邪见消化了,就不会对自己的信心增上产生障碍。

所以这些教义要反复地学,这里面告诉我们在依止上师的过程中一些如理作意、如理的行为、怎么样制止我们产生邪见的很多方法,都是实用的,都是没有水分的干货,比如怎么样调伏自己的邪见等等,都讲得很清楚。不要学过就算了,要牢牢地把这些记在心中,然后自己用,也告诉别人去用。因为把这个原理学得很透彻了,给别人讲的时候也不会干巴巴地只是读一次,而且会有体会。给别人介绍时也能打动他们的心,避免别人依止上师前冲动、盲目,依止完之后又开始诽谤等很多这样的行为。所以这些是自利利他的殊胜窍诀,要反复地思维、使用,重要的部分一定要背下来。今天我们的课就讲到这里。

索南德义檀嘉热巴涅      此福已得一切智

托内尼波札南潘协将      摧伏一切过患敌

杰嘎纳其瓦隆彻巴耶      生老病死犹波涛

哲波措利卓瓦卓瓦效      愿度有海诸有情



思考题

298、如果上师的行为变化莫测,没有一定之规,弟子应当如何理解?

答:上师的行为变化莫测,没有固定性,因为要摄受不同根基的众生,故不能只是一种行为、一种心态或一种威仪。否则,若单单示现小乘的寂静行为,那只能度化小乘众生,其他根基的众生则没办法引导。所以,我们观察完上师、依止他以后,无论上师显现什么样的形象,都要认识到那是度化众生的善巧方便,唯一要观清净心,明白上师的本意跟诸佛菩萨无二无别,绝不会有任何过错。《大智度论》:“于师一心不起增减者,汝于师所尽得妙法。”只要一心一意依止上师,不起增益和损减之心,上师的密意、智慧、翡心、利益众生的善巧方便等功德,自己能全部获得。因而,不管上师如何示现,弟子都不能妄生邪见。

依止上师之后,我们对上师的任何行为,都不能视为颠倒,唯一要观清净心。如《功德藏》云:“诸行不应生邪见,圣地数多自在者,显现劣种恶形象,恶劣之中极恶劣。”

299、有些上师的行为特别低劣,作为弟子应当如何看待?这能否一概而论?请从两方面进行分析。假如你遇到这种上师,你会怎么做?

答:有些上师的行为特别低劣,就象帝洛巴尊者吃鱼公案,以及虚云长老的弟子体光老和尚讲过的圣僧求太后的故事一样。说明种种外境的任何显现都是心的妙用,执著才是一切痛苦的根源。毕竟圣者的境界不可思议,利益众生的有些禁行不能统统否定。当然,境界不到的人,千万不可随意效仿。实际上,有些大成就者的境界疯疯癫癫,大家不一定看得清清楚楚。表面上,大成就者是人,业力深重者也是人,或者后者更像圣者,很多人都不辨真伪,但其实两者境界有天壤之别。所以,我们不能仅凭外表去判断别人的境界,不要以为除了自己之外,其它都是凡夫、坏人。

300、关于密宗的降伏、双运,能从道理上说得过去吗?请引用教证、公案具体说明。

答:可以。帝洛巴尊者吃鱼并不是因饥饿难耐,也不是得不到食物才杀鱼的。而是因为那些鱼是不知取舍道理的恶趣众生,帝洛巴尊者具有超度它们的能力,为了使之与自己结上缘,他才吃了鱼肉,然后将其神识接引到清净刹土。

一般来讲,无因无缘去超度一个众生,是相当困难的。按照藏地的传统,哪怕你只有一条哈达或一针一线,也要用它跟上师结上缘。但是作为旁生,又没有其他的结缘方式,唯一只能供养自己的肉身——这即是密宗中降伏的超度方法。

大成就者萨绕哈巴,历史上说他是龙猛菩萨的亲教师。一次他去南方,遇到了一个以做箭为生的箭女,那箭女有门特殊的工艺:无论怎样凹凸的曲木,经过她的制作,都能变成笔直的利箭。每天她都做同样的事情。萨绕哈巴尊者通过箭女的直指,豁然开悟,证悟了法性实相。尊者带着箭女作为明妃周游四方,他自己也制作弓箭。因他曾是一位守持净戒的大比丘、众多僧人的亲教师,人们对他的行为很不理解,诽谤声四起。他面对这些讥讽挖苦,一边做箭一边唱道:“受持光头比丘相,酒女一起也同行,贪与不贪无分别,也无净与不净念,此理他人不了知。呜呼世人如毒蛇……”国王等人听闻之后汗毛悉竖,都生起了无生智慧,获得了成就。他在给龙猛菩萨传戒之前,就已经接受了那位箭女,并且还唱了一个道歌:“昨日之前非比丘,今日之后真比丘。”

夏瓦日巴的公案也是如此。最初他三兄妹是唱歌跳舞的,一次对龙猛菩萨作歌舞供养之后,龙猛菩萨给他们看了宝慧菩萨的画像,夏瓦日巴觉得宝慧菩萨异常眼熟,生起了很大信心。于是他依止龙猛菩萨,通过修持大手印而开悟,现见了具有宿缘的宝慧菩萨,成就了双运果位。之后,他前往印度南方的吉祥山,接受了两个明妃,以猎人的形象度化众生。这两个明妃,后来分别成为了弘扬大手印、多哈道歌的两个空行母。

当然,这种现象,小乘行者肯定无法接受,但在具大乘境界的人面前,则完全可以理解。现在汉传佛教有些人,认为藏传佛教某些教义,尤其是接受明妃的行为,非常不合理。其实这不能一概而论。假如一个人没有真正的境界,只是以密宗为借口,依靠贪欲行持双运,这是任何经典、续部都不允许的;但如果他已断除了贪欲,即使表面上接受明妃,实际上也有开许的时候。

汉地东晋时期翻译的《观佛三昧海经》,里面就有一个淫女,初见佛陀与阿难、难陀在楼下化缘,便对阿难、难陀生起了贪心,日日期盼他们到来。于是佛陀幻化出无比庄严的童子,她见后倍加爱慕,就与其一起做不净行。童子天天与她缠绵、不知疲倦,她由最初的欣喜若狂变成了痛苦万分。童子告诉她,自己一旦与女人缠绵,就必须要12天才休息。淫女厌悔不已,抱怨连连。童子不堪其辱,就在她身上自杀了,但尸体一直缠着她的身体,慢慢腐烂,直至变成白骨。淫女此时贪欲全息,祈祷净饭王子(佛陀)来解救她。佛陀出现在她面前放光,令其身上的白骨消失,然后给她讲法,她最终也获得了圣者果位。

301、善星比丘的故事看似好笑,但哪些方面足以引起我们的深思?你自己有什么体会?

答:1、依止了上师之后,我们对上师的任何行为,都不能视为颠倒,唯一要观清净心。如《功德藏》云:“诸行不应生邪见,圣地数多自在者,显现劣种恶形象,恶劣之中极恶劣。”有些上师的显现非常非常恶劣,《密宗大成就者奇传》中就有不少这类故事,但作为具相的弟子,对上师的许多超胜行为,都不会产生邪见,并能欣然接受。《十住毗婆沙论》云:“内有功德慧,外现无威仪,游行无知者,如以灰覆火。”有些上师内在具有殊胜的智慧,但外面的威仪不一定如法,这个时候,没有智慧的人若轻贱他、诽谤他,就会像坐在被灰覆盖的火上,相当危险!

2、作为有智慧的弟子,不会盲目地跟着愚者。根登群佩就有个格言说:“愚者虽不会跟随我,但我也不要跟着愚者跑,这是智者的第一个誓言。纵遇命难也不要舍弃。”这是大智者的语言,我觉得里面有很甚深的意义。我们具有智慧的人,不要跟随世间愚人;而愚痴之人能不能跟随我们呢?也很困难,他们就算暂时依止了智者,但时间长了以后,也总会离开的。可见,智者的路和愚者的路完全不同。《萨迦格言》也说:“智者无论再计穷,绝不迈步愚者道。”所以,有智慧的人万万不要学愚者舍弃上师、诽谤上师,一旦将上师的行为看作过失,就要在心里谴责自己:“这绝对是我的心识、眼识不清净所致,上师的行为根本不会有一丝一毫的过失或缺点。”从而对上师更加生起信心和清净心。

3、作为弟子,在依止上师时应如《功德藏》所说:“自己未调自心前,迷乱观察无量罪,善星精通十二部,见师行为狡诈相,善加思维改自过。”自己的心尚未调伏之前,若以迷乱的错误观念观察上师,则会有无量过失。就如同善星比丘,尽管精通十二部经典,却以自己的劣见观察上师过失,最终堕入恶趣当中。所以,我们要善加思维上师的功德,一旦生起不好的念头,应意识到是着魔了,要马上忏悔。

302、倘若对上师很难产生清净心,这时候该怎么办?

答:1、倘若实在无法把上师观成佛菩萨,也要尽量忆念他的法恩。比如我们对父母为什么要恭敬?就是因为他们对自己有生育、养育之恩。同样,给你传授一个偈颂以上的上师,可以长养你的智慧法身,如果你不是忘恩负义之人,就应该感激、恭敬上师,对上师起欢喜心。

2、假如对上师有恭敬心、清净心、欢喜心,那么佛法自然而然会滋润你的相续,你的相续也会与法相应,生起很多证悟的功德。上师和弟子之间有种不可言说的缘起,这种缘起牵涉到今生乃至生生世世的解脱,与你的证悟有着密切关系。所以,就算不是为了上师或佛教,仅仅是想到自己将来的成就和命运,也要恭敬善知识!

 

相关文章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