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乐故我乐,于众应如是,
他喜而赞敌,何故我不乐?
一、释义分层
1.他乐故我乐——他辩:我随喜他乐,故我快乐
对方狡辩:我是菩萨,因此赞叹者快乐我也快乐。
2.于众应如是,他喜而赞敌,何故我不乐——我答:一视同仁,何不随喜他赞敌之乐呢?
(1)答:那么,一切有情安乐也需要同样欢喜。
(2)反问:为什么当其他人欢喜称赞你的仇敌而使他快乐时,我不快乐呢?理当快乐。
二、关要
1.关键句:于众应如是
(1)众:一切众生
2.双重标准(偏执)
(1)说明:对方的回辩:只是以菩提心来做幌子,而内心并不是真正按照菩提心的标准来对待的。Q:反观自心,我们是不是也会经常出现类似狡辩的情况?用佛法的术语,给自己的烦恼找理由
3.本颂启示:修真正利他菩提心,需要具有平等心,再此基础上才有大悲心,才有菩提心。
4.具体修行:不偏堕两边
(1)一方面不能高估自己
(2)一方面也不能太过于沮丧
(3)认定道路,欲速不达,长期坚持,闻思修行,慢慢融入自相续
三、开演
1.双重标准的具体事例:赞敌VS赞己(酸、苦、辣VS甜)
2.人与人之间矛盾冲突,可用菩提心化解
(1)分析矛盾起因经过结果(从很小的事情开始,心中有了小疙瘩,逐渐演变成心结石,进而化脓,发展为绝症)
(2)菩提心起到的作用(通过利他心:从一开始对治自私自利的心态,断除矛盾冲突的源头)
(3)从愚者的法相中推出平时应该怎么做呢?
①愚者:大恩:不知恩报恩,小事:耿耿于怀,恨之入骨
②应该:点滴之恩涌泉相报,小小事情不必介怀,多看别人的功德,多观自身的过失。
(4)尽早化解,早治早好
四、教诫
1.所断:口是心非,记仇,以牙还牙
2.应取:一切众生平等对待,充满爱心,学以致用
故我受赞时,心若生欢喜,
此喜亦非当,唯是愚童行。
一、释义分层
1.故我受赞时,心若生欢喜——未经观察前习气使然
因此,当我受到他人赞扬时,心中如果生起欢喜
2.此喜亦非当,唯是愚童行——仔细观察后并不应理
这种欢喜也同样是不合理的,只是像喜欢无意之事的愚童行为罢了。
二、关要
1.故:综上所述
(1)上述了什么呢?前面从受赞的整个过程作了分析,赞誉的声音,赞誉者的心意,赞誉的结果等这些都不会带来什么利益,不足为乐
(2)所以,当自己受到别人的赞誉、恭敬时,应当内观自心,这里就开始观察——自己是不是为之生起了欢喜心
2.此喜亦非当——非当在哪里?
3.愚童行——比作如愚痴孩童的行为一般。其中的分别妄想习气使然,请结合自身,思维比喻意义之间的联系
4.心随境转和境随心转的区别?及如何做才能诸如趋入后者的境界?
三、开演
1.赞叹令我们心生欢喜,完全是特别耽著自己所引发,真正用智慧来观察,并不值得如此
2.赞誉美名犹如沙屋,若为此而洋洋自得,完全是一种愚痴的表现。智者说,“有德何需他人赞,无德赞叹有何用?”
3.心随境转,境随心转
(1)一般凡夫:心随境转,心随着外境色法而动,各种攀缘附会,执着不舍。
(2)有修行境界者:不管外境如何兴衰苦乐,心如如不动。
(3)古大德说:“未悟之前,山就是山,水就是水。”未开悟前,山是实有的山,开悟后,山是梦幻般的显现,由心而生的化现罢了——那么同样,赞美讥讽同样如此,了知此理后,又有什么可执着的呢?快乐时,不分南北,痛苦时,垂头丧气。没必要如此。
四、教诫
平时好好观察言行举止,由外在观察到内心。若发现还是依然随习气而转,应马上制止,而朝着高僧大德们的言行举止思维心态看齐,朝解脱的方向前行。
科判 子二、将阻碍赞誉视为有(阻碍我们得到赞誉时,理应值得高兴):
科判关键词:“视为有益”——怎样视为有益呢?
1、首先,要观察赞誉的过患。为什么我喜欢赞誉?为什么别人在阻碍自己得到赞誉的时候会令我们生嗔呢?因为赞誉是一个好东西,我们盲目的迷信它是一个好东西,所以我们拼命追求。谁要阻碍我,那我就不高兴生嗔。
2、其次,反其道而行之。首先观察赞誉的过患,当知道赞誉的过患后,谁阻碍赞誉,就相当于消除了这种过患,而消除我们的过患就应视为有益
赞誉令心散,损坏厌离心,
令妒有德者,复毁圆满事。
一、释义分层
1.赞誉令
赞扬名声等能使
(1)心散
自己的心散乱于善法所缘之外,
(2)损坏厌离心
它也会毁坏对轮回的厌离心,
(3)令妒有德者,复毁圆满事
并且为了他会嫉妒一切有功德者,嗔恨他人的圆满之事,这以上是《大疏》与《释论》中解释的。《普明论》中将最后一句解释为:因嗔恨而毁坏他人的圆满之事。
二、关要
1.赞誉本质:赞誉的本身没有过患(好比金钱),而对赞誉生起执着便有了种种过患。名和利一样都容易引发凡夫的贪心执着。
2.本颂侧重:观察分析执着赞誉的过患。若赞誉被障碍,即负负得正,为有益
3.具体思维:赞誉容易造成的三种过患
4.分析思路:
(1)得出定解:耽着赞誉,真的会给凡夫人带来以上这么大的过患。
(2)深深认同:谁来阻碍我获得名声,难道不就是已经救度了我吗,不是对我有益吗?
(3)对我有益的人,我怎么能对他产生嗔恨心呢?
三、开演
1.世间习惯:争名逐利。得名后,利自来
2.智慧观察:为了名声而付出一切,完全是一种愚痴之举。
观察三种过患
(1)赞誉令心散:散于外境,因为有了名声的话,利养、恭敬、财产等世间八法的同品就会产生。
①举例:南昆洛吾活佛成为活佛后,忙碌麻烦的事情才刚刚开始,后来修行过程中也遭遇了非常多的困扰,很少有机会修行。(反观自心:发心太多,有一定名望后,经常会有师兄来推荐新的发心机会,若不观察善加抉择而是盲目接手的话,之后会发觉整天一直处在忙碌的状态,很难安住下来观察自心,总是觉得心是散乱在其他做不完的事情上,专修的时间也会越来越少)
(2)损坏厌离心:整天处于鲜花掌声中,能有足够的正念时刻想到出离么(无苦无出离)?
(3)令妒有德者,复毁圆满事:嫉妒贤能,无法忍受别人超越自己,嫉妒心的驱使下还会毁坏别人善行的圆满。平时反应的外相就是:人与人之间合不拢。
①举例:佛陀的亲表弟——提婆达多因为嫉妒心联合未生怨王造下了杀了罗汉,出佛身血,破和合僧这三个无间罪。
②说明:有了嫉妒心的话,什么事情都敢做,其他烦恼也以此而引发
四、教诫&窍诀
1.有名声后应观察注意:隐藏着的嫉妒心
2.嫉妒心过患:摧毁今生来世善根功德,障碍解脱
3.噶当派传统:观自心时思维:
(1)我已经发了菩提心,现在是在希求名声地位,还是在希求解脱?到底我在做什么?
(2)如果今生没有对佛法和众生做出大的贡献,也不能给自己的解脱造成障碍,更不能给众生的解脱造成障碍。
以是若有人,欲损吾声誉,
岂非救护我,免堕诸恶趣。
一、释义分层
1.以是若有人,欲损吾声誉——若人损声誉
因此,如果有人想毁坏我的名誉等,
2.岂非救护我,免堕诸恶趣——实护不下堕
那难道不是依靠他们的力量而使我免于堕入恶趣了吗?为此更不该嗔恨。
二、关要
1.关键词:“免堕诸恶趣”——让我不堕恶趣就是对我做的最有益的事情。
2.思维分析
(1)陷入名誉之网后,会越来越趋近恶趣边缘。
(2)如果有人通过讥讽,谣言等方式摧毁了我的名誉 ,让我从名的遮蔽中走出来。
①如果我确实有功德,别人诽谤最后也伤害不了什么
②如果我没有功德,只是虚名,那诽谤正好破除了虚名,中断了我之后造深重罪业的因。
(3)这是不是很大的恩德?我非但不应该嗔恨,还应该非常感激他们。
3.逆增上缘——内心中总是放不下,怎么办呢?有些人就帮助我来放下,帮助我放下这些执着。从名誉产生负面作用的角度来讲,这个人救护了我,让我免堕恶趣感受痛苦。让我放下名利的耽着,开始修道之路
(1)通过别人的诋毁,让自己受痛苦而导致自己头脑清醒,从而厌患世间法,厌患世间的状态。由此开始想到,世间当中真的没意思,还是应该求解脱道,还是应该通过觉悟的方式来帮助其他众生获得觉悟,这才是有意义的。
(2)这个时候开始思考,毁坏我的声誉,能把我从这些心散、损坏厌离心、嫉妒有德者等状态当中解脱出来,解脱出来以后,就可以去认认真真修行。
三、开演
1.对比:山里默默无闻的修行人VS有名声以后的修行人
(1)无名修行人:今生应该有解脱机会
①十几年、二十几年中一直精进地修行
②上师:现在虽然表面上看,世间人会认为我比较有出息,但真正从修行上来讲,我真的特别羡慕他们,正因为没有名声,自己的修行完全是成功的。
(2)有名修行人:(把持不住自心,被名利所牵)最后连戒律也保不住,在非常可怜的状态中死去
(3)教诫:想当一个修行人的话,最好先在寂静的地方不离开闻思,如果在外面炫耀自己、做各种宣传活动,这不一定对自他有利
2.真具德行,无因诽谤,不能损害。逆增上缘,转为道用
(1)公案:
①佛陀因地被外道指使之女诽谤:两者有染怀孕。天神不悦,用神通揭穿后真相大白——功德圆满的佛陀尚会遇到别人诋毁
②世尊广传:世尊因地为一头犀牛,一直受到猴子欺负,却从不反抗,听之任之,修持安忍波罗蜜多——报答猴子损害的恩德,不会报仇。
(2)教证:
①释尊广传,佛陀曾对阿难说:“我过去行菩萨道时,恒遭诋毁,常有人以难登大雅之堂的恶语诟骂。即便后来我已成佛,仍有众生谓我与女人行不净行,妄图以美女为工具毁谤我。”
②法王:“现在世间上有些高僧大德,当事业非常圆满时,很多人的嫉妒心实在无法控制,通过各种方式来毁谤加害,这也是天经地义的,用不着大惊小怪。如果自己真正有功德,对此不会不欢喜,反而能够转为道用。”
(3)反思:对照佛陀因地公案,“佛陀是怎么样对待众生?我是怎么样对待众生?”
吾唯求解脱,无需利敬缚,
于解束缚者,何故反生嗔?
一、释义分层
1.吾唯求解脱,无需利敬缚——利敬缚解脱
此外,我唯一追求的是从轮回中解脱,不应当被成为解脱障碍的利养恭敬所束缚,
2.于解束缚者,何故反生嗔——碍誉解束缚
有人对此作障而使我解开轮回的束缚,我怎么能反而嗔恨他呢?
二、关要
1.关键词
(1)唯求解脱:目标
(2)利敬缚:利养恭敬是目标的障碍束缚。
(3)解束缚:谁帮我们解开了束缚,通过什么行为?
(4)反生嗔:以怨报恩可取么?
2.思维
(1)利敬是束缚,诽谤是有益。
(2)比喻:壮士断腕。
毒蛇咬了,按照古代的方法没有血清什么的,你需要把手指斩断或者手掌斩断,避免毒液串满全身。自己明明知道这个道理,如果再迟一点点就会危及性命,但就是下不了手,自己不敢动手砍自己的手指,这个时候其他人来帮助你,把这个手指砍断了,做了你想做但又不敢做的事。仔细观察起来,自己还得感谢他。
(3)世俗中看起来害你的人,可能就是来帮助你的。是你成就路上的贵人。通过这些看似的违缘,在一次次伤害中,自己得到了成长。
(4)看破今世,舍弃今世
三、开演
1.吾唯求解脱
——目标清晰:佛果
2.无需利敬缚
——智悲光尊者:,一个人如果施主、吃穿等样样齐全,佛法没有成就之前,魔法已经成就了
(1)心清净,才容易解脱,世间八法对凡夫人更多是染污作用。
(2)在家人如何清净,远离世间杂染?——通过网络,各种科技方便来闻受佛法
3.于解束缚者
(1)古代公案:
①《开启修心门扉》仲敦巴尊者:舍弃今世、看破今世。专心修舍弃今世之法,让弟子代为讲法。——我是希求解脱者,莫为名闻利养缚
②《影尘回忆录》中的弘一大师推辞饭局——昨日曾将今日期,短榻危坐静思维,为僧只合居山谷,国士筵中甚不宜
(2)现代举例:
某些寺院主持一心想着推销寺院特产,当旅游景点——利,结交有权有势有名之人——名
(3)教诫:
①真正的高僧大德,最大的目标并不是世人所希求的名声财富,而是自己圆满获得解脱。
②解脱是为了什么呢?利益天下无边的一切众生。《释尊广传》中经常有这样的对白:“你有什么样的希望?”“没有其他,唯一是想让一切众生脱离轮回苦海。”
何故反生嗔
作为修行人,无论在家或出家,今生若仅仅是为了名利而奔波,自己的修行不一定成功。所以,有人帮我们解开这种束缚时,那个时候千万不要生气,而应该觉得“他是我的恩人,是我的善知识,是我的怙主”,永远对他感激不尽。
问答题
1、有人说:“别人赞美我的时候,他必然很快乐。我已经发了菩提心,众生快乐我也快乐,所以我喜欢赞叹,主要是随喜别人的快乐。”这种说法你如何驳斥?
答:你既然能对众生的快乐感到高兴,那么这种随喜应该很广大,可以遍及每一个众生吧!但实际上你的心好像很会拣择,当别人赞叹你的敌人时,你为什么不去随喜呢?那时你不但不高兴,反而生起嗔恼痛苦,这与你的说法完全相反。别人的名声传扬各方而喜悦时,你在旁边的心境如何呢?可见,你的说法自相矛盾。
2、有了名声赞誉之后,会带来哪些过患?
答:赞美称誉会使自心掉举散乱,琐事应酬不断,且损坏自己的厌离心,嫉妒具有福德才学之人,破坏圆满福慧资粮的法行。
3、有人对你恶语中伤、造谣诽谤,明明是忍无可忍的事情,作者为什么说这是好事?你真的这样认为吗?
答:因为赞誉名声能让自己陷于虚假的名誉中,为它所拖累、障蔽,愈来愈趋向于危险的罪业恶趣。这时若有人用诽谤、讥讽等方法,摧毁我的名声迷网,使我从障蔽中解脱,那此人对我的恩德很大。如果没有他的帮助,我就会一迷不返,堕落在罪恶险坑,造不可思议罪业而堕入恶趣,而他的诽谤却使我从这危险中摆脱出来。所以,被他人恶语中伤、造谣诽谤是好事。
4、“佛陀怎么样对待众生?我怎么样对待众生?”这两句话当中,你感悟到了什么?
答:请自己发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