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法等性本基法界中,自现圆满三身游舞力,
离障本来怙主龙钦巴,祈请无垢光尊常护我。
为度化一切众生请大家发无上的菩提心!发了菩提心之后今天我们继续学习《前行引导文》。
《前行引导文》分三个部分内容:第一、共同前行;第二、不共内加行;第三、往生法。现在我们学的是第一部分——共同前行,共同前行的意思是:不管学小乘的教法还是大乘的显宗或密宗,所有修行者都需要修学、并在内心应生起所讲内容的实修引导。
我们在学习佛法的时候,如果了知了共同前行,观修后内心生起了共同前行所讲的境界,就打好了修学殊胜法要的基础,共同前行的境界没有真实的生起来,不能成为真实的修行者。前面我们讲过,所有的修行者包括小乘、大乘显宗和大乘密宗,如果共同的法义没有生起来,就没办法趋入真实佛教徒的行列中。很多修心法要中讲到,狗没有狮子的法相,不能叫做狮子,虽然名字取为狮子,但还只是一只狗。为什么?它根本不具备狮子的法相。所谓的修行者也是一样,如果根本没有生起共同前行中所讲的内容,没有生起出离心的话,虽然名称上叫修行者或佛教徒,但不具备佛教徒的法相,所以没办法称之为佛教徒。
我们在修学佛法过程中有很多层次和过程。如果内心要真实地生起佛法的调伏,共同前行的内容是重中之重。所以传承上师和高僧大德们非常重视共同前行的引导。真实地想要利益有情、利益自己或者别人的话,还是要让对方对共同加行生起非常清晰准确的认知,然后内心当中不断地观修生起相应的见解、生起修行的境界和感受。
共同前行前面讲四种厌世心,让我们对于轮回生起厌离。解脱轮回和耽著轮回是两个不同的方向。众生之所以流转,是因为对于现在轮回或者身心所处的状态,不管今生在人道还是下一世在某一道,内心对此没有产生出离心的缘故。不管转生在哪一道都会对这一道耽著,或者缘这个道产生烦恼而继续地流转,一定是这样的。所以要解脱的话就不能够耽著轮回,必须要通过学习四种共同的加行,内心了知轮回的自性之后,生起要修行、要解脱的出离心,这个很重要!
前面讲过,出离轮回的解脱道和现在我们所执著的发心和行为是背道而驰的。如果没有生起厌世心,没有从这个心中出离,我们心的状态和行为仍然相应于轮回。所以修持佛法,必须要从当前的这种认知、见解和行为等之中出离。
首先在知见上必须了知轮回不可贪著,具有很大的过患,必须要解脱。在知见上了知还不够,必须还要不断地观修,为了生起这样的境界不断地积资净障,在内心深处生起一定要解脱的觉受。这是两个概念。
有时候想:“我学了、知道了,怎么还会耽著轮回”。其实是学了之后没有真正地通达,如果完全通达了,是不会对它有什么兴趣的。另一方面是知道后没有串习,没有串习是由于:第一、知道的不透彻、不清楚;第二、在无始轮回当中,修行解脱道之前,我们对于每一世当前的身心状态,每一刹那都在耽著,或者缘轮回造业,习气很深厚。虽然从空性或者了义的见解来看,所谓的耽著、轮回都是无自性的,本性都是如来藏的本体。但是因为以前我们没有串习过它的无自性和本性清净,所以对于轮回的习气,执著很深厚,没办法通过认知生起见解的力量,让我们的心安住在一点都不执著的状态中。
所以了知之后,我们还要进一步地观修,内心中生起一种觉受。上师经常讲,生起对四加行的觉受特别重要。因为有了觉受之后,自己的心就完全转变了。有觉受和没觉受,有认知和没认知,是不相同的。以前不认知,现在通过学习认知了,但以前的习气还是很深厚,就像世间有些人没有认知到毒品的过患,就经常性地沉迷于其中;有些人认识到了毒品的过患,但以前的毒瘾很深重,要戒掉毒瘾还是要花功夫的。因为以前的习气过于强大,很难从那种心态、认知和行为中一下就扭转过来,和以前的一些所思所想一刀两断,是不太容易的。
解脱也是一样的,无始以来我们对轮回这种毒品上瘾了,现在知道它是不对的,一定要解脱,否则没有快乐。或者说沉迷于其中的话,只能带来更多的伤害和痛苦。虽然了知了,但是中毒过深、对轮回的毒瘾过大,以前串习了很长时间,力量很强大。因此,认知了还不够,必须要观修,每天通过一切手段在内心中生起觉受。所以上师安排我们要打坐,对于所学习的观修。当然每天观半小时对我们来讲是不够的。但是因为以前没有修过,如果时间太长了我们修不下去,没有可修的,所以先安排半小时。不是说每天修半小时就够了,前行修完之后就毕业了,不是这样的。只是让我们尽量通过观修找一找修行的感觉,培养修行的习气。
每天半小时的观修当然不够。即便我们学习了佛法,但每天串习世间法的时间远远比串习佛法的时间要多。修行佛法不是那么简单的事情,但如果真能认知到它的必要性,不断地去修行,习气就会越来越深厚,对轮回的本性和自性看得越来越透彻。随着这种认知的加深,对轮回的好感和执著绝对会越来越薄弱的,这样修行的习气也就会越来越深厚,此消彼长,最后非常愿意对佛法下功夫,真实地修行。
这时内心中就产生了觉受,依靠这个基础非常想解脱,出离心就生起来了。然后通过这里所讲的依止上师的方法,如理如法地依止上师,上师就会给你传授很多法要。这就是“依止上师”后面要讲到的五加行,传皈依、发心,乃至金刚萨埵等一系列修法。如理如法地依止上师,知道怎么依止上师,生起了恭敬心和信心依止,有一分恭敬,得一分加持!上师传法必须在我们有信心和恭敬心的基础上,才对我们相续的调伏有作用。否则,没有如理如法地依止,或者没有恭敬心和信心,虽然上师传了皈依、发心这些法,但因为缺少一种必要的修法条件,所以我们的修法没办法成功。
这就是“依止上师”学完之后紧接着要学五加行的原因。
通过“依止上师”的学修,我们对如何依止上师、善知识的方法、心态等进行了观修,该生起的生起,该断除的断除,这样调伏之后,我们内心就会成为法器。法器有很多标准,有最上等的法器、中等的法器和最下等的法器,这也有很多
学一遍也不一定够,像前面所讲的,即便是“依止上师”这样的教义,如果我们反复看、反复学,都还有不同的认知。对于如何依止上师的很多原理,内心的触动也不一样。依止上师的时候,对于自己的依止法、事师法,反复学的时候还会有不同的认知。
如果是刚刚学习佛法不久(以前学没学就不知道了),显现上这辈子认真学习佛法的时间并不长,在学习“依止上师”这个引导时,对于依止上师本身可能有很多不了解的,内心当中没有生起感觉。因此说依止上师对于后面的学习很重要,一定要认真地学习,对照这里面的教言,该断的断,该做的做。
依止上师的形式比较容易做,比如说今天所讲的这些行为。但是要调伏自己在修行过程对上师不恭敬的心、邪见,无始劫带来的很多分别念的习气,不是说以前有这么多习气,一旦依止上师习气就自动消失了。该有的还有,它还会在我们修行佛法的过程中一直存在,只不过有时候平淡一点,有时候明显一点,还是会时不时跳出来障碍我们。
在这个过程中遇到问题的时候,我们还是应该反过来看前行中所讲的,怎样对治自己的烦恼,怎样让自己处在一种恭敬心、信心的状态中,这个很难。真实发自内心地依止法,知道依止上师的原理,知道依止法本身能遣除很多障碍是比较困难的。
刚刚我们讲了,行为方面,比如上师来了你站起来让上师坐,这些很简单。难的是什么?难的是自己在依止上师过程中的很多发自内心的认知,烦恼的调伏,或者对依止法本身甚深见解的认知,这些就不太容易理解。而且短期的容易,长期的难;顺的时候容易,遇到逆境的时候难。这些都是我们依止上师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我们讲了很多这方面的对治法。
先要学习,然后如理如法地依止,这样就可以把自己以前刚强难化的心如理地调伏,变得越来越调柔。这样上师给你传法或者传教言的时候,就很容易和上师所传的法相应。
如果你的心刚强难化,这是一种抵制的状态,上师给你的教言,会因你的刚强难化,遭到抵制排斥,虽然表面上不说,但内心是如此。如果自己的心很调柔,就不会存在这个问题,上师给的教言很容易入到心中去,也就很容易改变自己的心相续。
我们对于依止上师中讲的很多故事、公案,或者其中的一些词句并不是那么难懂。有些时候也会觉得自己对上师的信心很大,其它不行,依止上师这方面还是可以,没有问题的。但实际上有些时候我们是没有做仔细观察,或者时间不长。如果真的仔细观察,这个不太容易的。因为每个众生都有自己的习气,有无始以来带来的烦恼,所谓的自尊心、我执,很多自己的想法都在里面。
遇到事情的时候,很容易自以为是,靠自己的分别念为主导。这个时候对上师的教言以及有利于心相续的修法,就不一定能够依教奉行了。所以说,一定要认认真真地学习,只有认真学了,才能够领悟到依止上师教言中的精髓,才能最大限度地调伏自己的心,让自心变得特别调柔,把自心调伏成法器。
今天我们继续学习的这些,刚开始和行为有关。虽然这里面比较容易,但其中还是有很多取舍之道的。
平日里,自己在上师身边的过程中也必须恭恭敬敬如理如法:
依止上师的过程中,弟子的情况不一样,有些弟子跟在上师身边的时间比较长,有些时间没有那么长。如果我们在上师身边的时候,恭恭敬敬如理如法很重要。但最主要的是内心的恭敬和如法,这是在任何时间都一样的。不管是依止法还是修皈依、发心等其它法要,全部都是,整个佛法的核心都是调心的,它永远不是以行为为主。
当然我们知道,不以行为为主,不是说不要行为的意思,我们在讲的时候,永远是强调恭恭敬敬的心。就是说心要非常地恭敬,在此前提之下,行为也要尽量恭恭敬敬。其实心恭敬了,行为一般来讲也会非常恭敬的。所以,我们在上师身边的时候,也应该恭恭敬敬、如理如法做这些行为。
下面就具体的讲:
当上师从座上起身的时候,自己绝不能依然如故地坐在座位上,而要毫不迟疑地站起来;
这里讲上师从座位上起来的时候,作为弟子不能够还是大模大样地坐在座位上如如不动,应该马上就站起来。这个很多地方都看得到。只要上师一起身,弟子只要是看到的、知道的马上都会起来。
当然这也是要看实际情况的。有时候起身不方便,不是在正式场合中的话,上师说‘不要站起来、不要动’,那弟子也是应该依这个为准。而不是:上师说‘你们不要动’不管三七二十一,反正前行里面讲的我要站起来。
大恩上师也讲过,有时候让你不要动,你就不要动。有时候不方便或者上师有他自己的考虑,如果上师这样说了‘不要动’,大家就不要动。这个是没有过失的。不能说,我不能犯过失,虽然上师这样说了,我还是要站起来。从这个侧面来讲,可能是犯了过失了。不管法本讲了什么,反正都是以上师当时所说的话为准,这个就肯定是没问题的。但如果上师没有这样讲,还是应该毫不迟疑地站起来,这代表一种恭敬心。
还有一些特殊的情况,大德也会这样讲,很多人的情况下上师站的时候大家都是坐着的,这要看实际情况。所以我们不要说:噢,你看!这些人依止上师不如法,我们前行里面明明讲了,上师起身的时候应该怎么样,你看,这么多人都是如如不动地坐着,上师在那个地方走来走去。也不能这样讲,关键是看上师他自己当时是怎么安排的。所以有时候因为场合;有时候因为上师的性格;有的时候是为了调伏弟子等等,从很多方面有必要去观察。但是一般情况下,是要毫不迟疑地站起来。
上师安坐之时,要向上师请安问候,再观察时机供养相合上师心意的用品等。
如果上师坐下来,这个时候弟子也要向上师请安问候,问上师身体如何?或者饮食怎么样?这也是需要的。弟子和弟子之间也有不一样,有的弟子因为有些害怕会站得很远,但一般情况下还是要问候,再观察时机供养相合上师心意的用品等等。实在是不方便或者害怕,那么内心恭敬是最重要的,外表上可能欠缺一点,这样大问题是没有的。但是在合适的时候,还是该问候的问候。观察时机供养相合上师心意的用品,这个方面也是很重要的。
上师行走的时候,自身随行也是一样,如果走在上师的前面,后背就会对着上师,所以绝不能走在上师的前面;
和上师一块走路的时候,自身随行也是一样,如果不了知这些依止法,走在上师的前面,自己的后背就对着上师,这就显得不恭敬,所以说不能走在上师的前面。
倘若走在上师的后面,也会有踩上师脚印的可能性,因此也不能走在上师的后面;
有些人想,前面不能走,那我走后面总恭敬了吧。但是这里面也要注意,因为这些殊胜的、戒律清净、有功德的上师,他们脚踩过的一些尘土,天人、鬼神都会恭敬。为什么这样讲?因为上师本身是福田,所以他们接触过的这些和一般人不一样。
虽然有时候我们会想,他也是人,我也是人,应该没什么差别。这不一样,虽然从本性上来讲,是平等的,或者从现在提倡人人平等的侧面来讲,也似乎是平等的。但是从世俗缘起的侧面来讲,上师属于善知识的身份,他相续中的功德,还有对弟子的恩德也是不一样的。有时是因为他本来功德很大,这些都是比较严厉的对境,必须表示恭敬。因此踩到上师脚印还是会有一些过失,也不能走在上师的后面。
但有时候走在水泥地上,或者走在地板上的,也没什么脚印可踩,的确是这样,但内心中对这个法是必须要知道、必须要注意的,它的原理主要还是敬畏、恭敬自己应该恭敬的对境,所以不能走在上师的后面。
假设走在上师的右侧,又会处在首席之位,为此更不该走在上师的右侧。
从佛教的观点来讲,右侧是属于首席。所以弟子处在首席之位也是一种不恭敬的行为。但上师在讲记中讲,有些地方也有不同的规矩,是以左边为上首的。这里我们按照传承,应该以右侧为上首,如果是在其它地方,他们认为左边是上首的话,就应该遵循这个风俗。大恩上师以前也讲,他每到一个地方都要问:当地有什么风俗?有什么忌讳?知道之后就避免很多不必要的麻烦。我们不能说华智仁波切的《前行》就是正量,就是标准,谁都不能够动,谁都不能变的,这是个总原则。
总原则是表示尊敬。但是因为每个地方的风俗习惯不一样,有些走在后面是最恭敬的,有些可能是左边是最恭敬的,各个地方有所不同,所以如果不知道也没办法。如果打听后知道了,该调整的一定要调整,因为法无定法。顶礼也一样,虽然顶礼有标准姿势,但根据不同地方的习惯,也会有些调整,主要是以恭敬心做礼拜,原则上都是可以的。
右侧不能走,前面也不行,右边也不行,正后方也不行,那怎么办呢?下面就讲了比较标准的一种:
而应当在上师左侧稍后的位置恭敬随行。
左侧稍后一点,在这个位置恭敬随行。这也要看情况。如果只有一两个人是比较容易的,但是一大群人就没办法了。全都在上师左侧,别人一看:这排人怎么回事?都左侧朝后也不是很方便,所以很多人的时候可能也没办法了。有时上师也开许,或者不会说什么。这方面要看实际情况而定。如果人少,尽量做;人多的时候,有时也的确没办法,这时主要依恭敬心比较好,不要无所谓。
佛法中最怕的就是无所谓、满不在乎的心态,这最好断除掉。如果我们有恭敬心,问题就不是很大。主要还是以上师的语言为准,上师说可以走,或者让你走前面去,或者在后面跟着,怎么都行,这时候自己也不用太固执了。有时候完全不学《前行》,不学依止法,什么都不懂,就会随便做;学了之后又是另一个极端,让你这样,你反而不这样。好多人觉得《前行》里是这样讲的,是不是上师老人家讲了又忘了?自己会想很多,实际情况却不是。当时让你怎么样做,上师开许了,这是最好的。
所以实际怎么操作,还是要看当时上师怎么讲。有的时候不方便,容易引起不学佛法人的讥嫌,让他们造很多罪业也没必要。因为现在的人不懂这些——不仅现代,以前的人也一样。他就觉得很奇怪,为什么要这样做也不知道,几句话给他也讲不清楚。他有很多自己的观念,给他讲几句,他就觉得这是无稽之谈,或者觉得很怪异。所以有时不用解释,就做一些他认为正常的行为就可以了,这时他就不会说什么,认为是正常的走路。大恩上师经常会这样。
很多弟子看到上师,不管在什么地方,马上趴到地上顶礼,我们看起来可能是恭敬心,但是上师显现上对这些最不高兴。不分场合、不分地方,马上开始顶礼,很多不学佛的人看到这些,可能对上师会产生一些不好的想法,对学习佛法的人也会产生不好的想法,这方面要注意。恭敬是应该恭敬,这些比较过度的,还是应该制止。如果在房子里或寺院里这没问题,但在外面的时候,上师经常制止这样。
以前我们在学院的时候也是,看到上师来想站起来,但因为法王如意宝在讲课——在大经堂里,那时站起来,上师观察到,肯定是不好的;有时感觉到不方便,上师就摇手示意不要;我看到上师进来,马上要走到跟前了,要挣扎着站起来,上师一下子就把脑袋按住了,让我们不要动。当时是不太理解,后面一想,的确应当这样。当然我们对自己的上师恭敬,那肯定是天经地义的事情,但上师老人家作为法王如意宝的弟子,上师从他老人家的角度来看,还有很多其他法王如意宝的弟子都在,你这样去做,可能其他人会有什么想法,有时也有很多这方面的考虑。
所以,作为弟子还是应该有些智慧,要懂得上师这样说、这样做的必要性。完全通达是困难的,但是要大概知道上师为什么要这样。即便不知道也不要紧,上师让你怎样你就怎样,肯定不会有什么问题。
假如在路途中遇到一些危险地带或者担心有恐怖事件发生,请求上师开许后走在前面也无妨。
如果有危险地带,或者担心有恐怖的事件发生,或者到陌生的环境,你要带路,这都可以。“让我前面带路”,或者“我在前面探路”,请求和开许之后,可以走在前面。这些是在依止上师的过程中需要做的事情。
对有些修行人来讲这是个需要消化的过程:为什么要这样做?他有些想不通。这方面一来是传统,二来是要养成一种习惯。修学佛法也要有一定的纪律性,对于我们随意的、或者想当然的想法、行为,依止法是一种纠正,让我们不能随便来。修学佛法、依止上师也有规矩,全部都是以心为主也不行。有些人认为只要我的心恭敬就行,这样很多就乱套了。
所以主要是心恭敬,但是外在的行为还是必须要做,还是有一些规定的。一方面是有一定的缘起,比如踩上师脚印会损自己的福德,但主要还是在学习佛法、进入佛法修行时,对我们以前散漫惯了的、或者随顺轮回的心态和行为,应该有些约束。
比如说,你参军入伍了,当然心理素质和本身的素质要过硬,但是外在行为的纪律也是很重要的,包括怎么叠被子。你说打仗和叠被子有什么关系?和怎么走正步有什么关系?这很多都是在训练、校正你入伍前的行为,在必要的时候行动一致、听指挥。这对保自己的性命,或者取得胜利来讲,是有很大必要性的。
修学佛法也是这样的。有时候看起来好像是可有可无,认为只要心清净就可以了。但是这不等于不要行为,行为对心清净也有辅助的功效,身和心互相可以帮助、利益。心引导身体的行为,身体的行为反过来,对心产生更深层次的恭敬是有促进作用的。所以在佛法中,还是有一些行为是需要的,但是过多的、没有意义的行为是没有的。要让心和行安住在恭敬和如理如法的状态中。如果身体的行为很恭敬,也会带动心的恭敬,这是有必要性的。
自己这样做了之后,前面不能走,后面不能走,或者是右边不能走,这个过程也是在打破自己的傲慢、打破我执。以前是我想怎样就怎样,但现在不是。这也有一定的必要性:傲慢、执著可以通过这种方式逐渐打破,然后就是恭敬心,就是恭敬的和行为了,就把自以为是的想法,还有很多随便的行为,通过这样的方式校正了,这样就会处在恭敬心中。有了这些,会慢慢让自己的心逐渐调柔,越来越调伏。
这方面我们应该知道大概的原因。这要接受起来也有一个过程。这些外在的行为只要学过,还是比较容易的,但内心更加重要。我们在保持这种行为的基础上,尽量使自己内在真实信心的质量不断地提升,这是更加重要的。
对于上师的坐垫和乘骑也是如此,绝不能任意踩踏上师的坐垫、乘坐上师的车辆等,也不应粗鲁猛烈开关上师住舍的门或者用力敲门等等,开门关门时动作一定要轻缓。
这段讲了对上师的坐垫和乘骑,还有上师住舍的门等等的行为,总而言之:不能做的不能做,该轻柔的一定要轻柔。
对于上师的坐垫,不能任意踩踏。作为一名弟子,这也是应该要有的恭敬心和恭敬的行为。还有上师的车辆等——以前有些地方有马,或者马车等,现在有汽车等,没有经过开许,就不能任意去踩、去乘坐,这是不应该的。但如果是上师开许的,就不要紧。如果上师说可以踩,就可以踩。有时不得不踩,请上师开许下,这也可以。有时候没办法开许怎么办?就念一些偈诵。大恩上师在讲记中也讲,有时要爬到很高的地方去擦拭佛像、给佛像打扫卫生,必须要踩到佛塔或佛像上面,或者很高的位置。转塔、转寺院的时候,塔的影子踩到了,按缘起讲会有些过失,但那时如果念一些偈诵,比如上师在讲记中讲念诵《金刚经》的四句偈诵,“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念这个也可以;或者一直念咒语也可以。如果是边念边踩踏,这时候不会有过失。有时是没办法,必须要踩时,通过这种恭敬的心态、忏悔的心态,还有嘴里念咒语、心中观恭敬,这时就可以踩踏。上师的车辆如果开许就可以坐。
还有对于上师住舍的门,不能用力敲打,开门时不能特别猛烈,关的时候也不能非常强烈地关。因为这时候,你内心中已经没有处于恭敬状态了。应该很轻柔,这时是怀着敬畏心的。只要怀有恭敬心和敬畏心,就在和上师相应。因为你知道这个要注意,其实内心中正在忆念上师。这是忆念依止法。你正处在恭敬心或者清净心的状态中,这也是在和上师相应。前面讲的随便踩上师的坐垫,随便坐车,或者开门时特别猛烈,关门时使劲碰撞,敲门也是使劲敲打等,心中没有想到依止法中讲这是和上师有关的,也没怀有恭敬心和清净心,处于这种状态中,就和上师疏远了。
如果在依止上师的过程中,你经常性地想不到或者做不到这些细节,表明内心中没有注意和上师相应。和上师相应不单单是在修上师瑜伽时念祈祷文,还包括这些如理的行为。其实这里还没正式讲上师瑜伽,讲和上师相应,但是共同加行中的依止上师和不共加行中的上师瑜伽的引导,很多地方是有关联的。为什么一定要这样?为什么不能走在后面?为什么不能踩?不能猛烈地开门、关门?为什么应该小心谨慎?这些都是平时的行为中的上师相应法。上座的时候,就修上师瑜伽;下座的时候,也要如理如法地做,这也是和上师相应的过程。这时候你想到上师,忆念上师,能积累资粮,也能和上师相应。
如果平时我们能够多想,就能够尽量多地和上师相应。后面还要讲上师瑜伽,吃饭、走路的时候都应该想到,这都是尽量在和上师的本性相应。想到的越多,安住的越深,得到的加持也就越迅猛,是这样的原理。不是说随便一个行为,管你知不知道,或是有没有道理,反正就这样规定的。这是规定,也是一种纪律性,对我们来讲也是必要。
但是它是有原理的,它最主要的原理就是和上师相应。因为在做的时候你内心当中是忆念上师的,你是处在恭敬心、清净心的,你是有敬畏心、惭愧心的。这些都是善心,这些善心必将有善良、安乐的果。而且你缘的是上师的话一定能得到如是的加持。
你在做的时候,有什么样的心就能够感召到什么样的加持。它是有一定的因果关联的。下面讲在上师面前的时候一些行为、言谈要注意:
在上师面前时,必须断除身体上的弄姿作态、表情上的嬉皮笑脸或者愁眉苦脸等,
在上师面前时身体上的弄姿作态要断除,应该恭恭敬敬。
身体和内心有关,如果心不清净,身体上也会弄姿作态,表情上也会嬉皮笑脸。说明内心是满不在乎的,应当有的恭敬心没有生起。身语和心之间有关联,身语是由心发动的。身体上面的弄姿作态,说明内心没有处在清净心或者敬畏心的状态中。在上师面前愁眉苦脸,会影响到旁边所有人的心情,以致对整个气氛也会有影响。所以也会对上师的心有干扰。并不是说你要装出个样子来,有时候的确很悲伤,没办法,这对凡夫人或者对修行时间不长的人来讲很难做到。但是前面我们分析了,愁眉苦脸和内心的状态有关系。如果内心没有处于对上师的敬畏心和对上师的信心的状态,那么外表自然而然就显得愁眉苦脸。
而且口中的一些欺人之谈、未经观察的胡言乱语、戏耍玩笑等滑稽之语,以及没有意义、没有关联的无稽之谈也要一并禁止。
身体上面的表情、动作不该做的不能做,还有口里欺骗人的妄语,根本没经观察就直接说出来的胡言乱语,这些也要禁止。因为你面对的是一位引导你解脱的,或给你传正法的殊胜的上师善知识。他是引导自己解脱的。在这样一位解脱的最大助缘的上师面前说任何话,首先要观察自己的心是否处于正知正念当中,然后通过恭敬心说必要的话。
这其实是让自己和以前的行为划清界限。依止上师代表走解脱道。不依止上师其实相当于行世间法。世间的很多行为心态,比如前面讲的弄姿作态、嘻皮笑脸,或者随随便便未经观察胡言乱语、欺人之谈,张口就来,心中已经习惯了。但是上师是引导我们解脱的殊胜对境,所以和他相处的时候应该安住在正知正念中。既然他是引导我解脱的,那么我的心也应该随顺他的教化。随顺教化就是在上师面前经常提醒自己,不要说妄语,不要说未经观察的胡言乱语。其实在上师面前经常小心谨慎提醒自己,这种心态是和解脱道相应的。你习惯之后,和别人说话时也会习惯性地不说这些话。然后慢慢就和轮回的习气走远了,和解脱道很多修行逐渐就可以相应了。这是附带的意义。
还有一些戏耍玩笑的滑稽之语,随便开玩笑、说很多搞笑的语言等等也要禁止。当然有时候上师也在欢乐的场合当中开玩笑,你开玩笑上师也高兴,这个倒没什么一定不能说的。有些时候适当地开玩笑也可以。但我们在上师跟前有时候很害怕,上师也会和我们开玩笑——我和道友经常开玩笑,但在上师面前根本不敢。也生不起那种心态,也不敢说很多这些开玩笑的话,害怕如果说错了很麻烦的。
这个当然不能一概而论,因为有些人性格就很幽默,有时候说些幽默的话上师也欢喜,这样也有功德。如果上师高兴也能让他获得加持、得到解脱,这有很多公案可循:弟子有的时候做一些事情让上师特别欢喜,哈哈大笑。后来他解脱其实就依靠这个缘起,上师很高兴就是他这世当中获得解脱的因缘。这有很多例子。所以玩笑是不是完全不能说呢?关键是不要有那种满不在乎、不恭敬的心态。如果是发心为了让上师欢喜,或者其它清净心是可以的。
还有完全和解脱无关的、没有意义的无稽之谈也要一并禁止。因为显现上的缘起是这样:上师看到弟子经常喜欢说这些话,会觉得讲了这么多好像没有用,调化他没什么意义,内心慢慢会产生厌离心。所以有些大德看到调化弟子没什么用了,他会逐渐淡出,或者闭关去了,或者就圆寂了等等,发个愿他就走了。如果我们经常说没有意义的话、做没有意义的事,经常道友之间不和合,上师讲了这么多的法,做了这么多教诫、开示,还是不起作用,有些像佛菩萨一样的善知识,显现上也会生厌离心的。
他生厌离心之后,一段时间就好像和弟子很冷淡,那时候弟子就会很害怕,去忏悔等等。上师就要这个效果,然后就重新摄受,然后弟子会更精进。有的时候可能是因缘到了,上师就通过这个因缘入灭了。他并不是真的生厌烦心,而是他度化众生的时间已经到了,而且入灭了可能让弟子更加精进一点,有这种必要性。还有些上师不是佛也不是菩萨,就是凡夫。如果弟子们经常这样做,他就觉得对自己的修行没有用,对弟子也没有用。这样他也不会再继续摄受,会自己找个地方好好的修行或怎样。这个是真实生厌离心,对弟子来讲是损失比较大的。
为什么要禁止没有意义的话,没有关联的无稽之谈的原因也是这个。当然这里面最主要的是恭敬。因为上师是你敬畏的对境。你有一分敬畏、有一分恭敬,就得一分的加持。而且这是完完全全如理如法的。如果你把六根守得很清净的话,这是和解脱道相应的。上师出现在世间无外乎就是调伏弟子,让弟子的心和法相应。
如果你能够经常怀着敬畏心,或者断除没有意义的语言,这是上师乐于见到的,或者说他希望你处于这样的状态当中。让上师不欢喜得不到加持,让上师欢喜得加持。前面我们讲了三欢喜依止上师,其中最好的就是依教奉行了,或者说是修法供养。我们如果能够在依止上师的时候断除没有意义的心态、语言、行为,恒时处在法当中,这就是上师出世的目的,他乐于见到弟子这样,所以他会很高兴。
上师一欢喜,依缘起和合的缘故,我们就很容易得加持。他欢喜是因为你行法行得好,不是你装得像、嘴巴甜,或者别的怎么样。别的情况可能显现上会欢喜下,但是内心当中不会真实高兴的,因为上师不可能喜欢狡诈的心和行为。能令上师真实生欢喜的,应该是你的心真实地和法相应。因为这个是他出世的本怀。
上师摄受你、出现世间是干什么的?就是为了让弟子行于法道,让弟子和法相应,所以真正让他欢喜的事情就是自己的弟子能够依教奉行、依法而行。
虽然依教奉行、依法修行本身也有很多层次,如果你真心实意但却还很笨拙,隔三差五地忏悔,但是你的心的确是向上的,很想调柔自己的心,虽然进步很小,经常犯错,但上师也会很高兴的。还有一些高层次的弟子,任何一个发心和行为都是如理如法的,完全找不到一点纰漏,那时很快就可以得到摄受,很快解脱。
但是由于学习佛法的人本来层次就参差不齐,学习佛法的时间长短也不一样,所以有些刚刚依止或学习佛法的人,内心还很笨拙,也许在依止过程中总是出错等等,但如果内心真实想要依教奉行、依法修行、依法调服自心,而且自己也在努力,这时候上师也一定会欢喜。哪怕是一点点向上的改变,他都是乐于见到的。
为什么这些会令上师欢喜呢?前面分析了,这和他出现在世间的发心、必要性或目的有关。上师就是为了利益和他有因缘的弟子的,所以如果如法而行,能够调伏一分的烦恼,或者烦恼没调伏但是在如理修行,该闻思的闻思,该守的戒律守,该做的善法做等等,按照上师指引的正确的方向走,他肯定是欢喜的。
否则上师可能就不高兴。原因并不是某天你说错话或做错事,其实并不是什么大不了的,因为这方面凡夫人都会犯错,关键是你内心对解脱没有真正的稀求心,或是在依止上师的过程中没有以修行正法作为主要努力的目标,上师可能就会不高兴。或者明明自己错了却还是千方百计地隐瞒,这样的心和行为对解脱没有利益,他肯定不高兴。如果你很会处事,也许会是一个考量的标准,但最主要的是心要和法相应,这才是上师最高兴的事情。这是要制止的,下面是应该做的。
应该怀着敬畏之心,杜绝满不在乎的心态等,言谈举止必须做到温文尔雅、寂静调柔。
我们“应该怀着敬畏心”,在依止上师的过程中敬畏心非常重要。法王如意宝的心子们,在学院经常看到的,如大恩上师、龙多活佛还有慈诚罗珠堪布等等,他们有那么大的功德、事业,但是在法王如意宝面前经常显现特别敬畏,看到之后会有一种震动。
上师现在事业这么大,证悟也好、方方面面的功德都很圆满,但是对自己的上师还是那么敬畏。作为弟子的我们看到之后,就觉得我也应该这样做。当然,觉得应该这样做和内心当中真实生起敬畏心还是有差距的,但至少知道了一个正确的、应该做的方向,这也是很必要的。如果你有敬畏之心就容易得到摄受,容易得到加持。
如果满不在乎就不会敬畏。如果没有杜绝满不在乎的心态,那么自己的发心和行为、语言肯定会处于很多非法当中。此处说“应该怀着敬畏之心,杜绝满不在乎的心态”,这个满不在乎的心态在依止上师过程中要断掉,觉得“无所谓、满不在乎”是不行的。
虽然有时候我们以敬畏的心精进地做了上师安排的事情,或者上师安排我们修行、闻思,或希望我们做的,而且确实是知道应该做的并且愿意做的,但是由于能力不够做错了,或做得不圆满,这不是“满不在乎”没做到,而是的的确确自己现在还做不到。这种有敬畏心但做不到的问题并不大,但是不管你做得到做不到,如果内心当中是满不在乎的心态就不好了。这对自己上进、得到加持、调整烦恼等方面都是很大的障碍。
上师度化弟子是上师自己的功德或者应有的功德,但是弟子配不配合是弟子的事情。如果配合才有能度和所度。如果不配合就毫无办法了。上师的功德再圆满,就像释迦牟尼佛,他的功德再圆满,但是善星比丘不配合,也无法救度,至少在这一世中没办法。我们再再讲上师度化弟子是两方面的事情,不是一方面的事情。上师愿意度化你,你要配合,最好的配合就是依教奉行,如果依教奉行、配合教化,自己的心就会迅速地处于正道中。
这里所讲的“杜绝满不在乎”,就是敬畏之心,因为敬畏了才有一定的畏惧心和恭敬心。敬、畏夹杂,这是弟子应有的一种心态。所以要杜绝满不在乎的心态。满不在乎其实就是不配合的心态,而敬畏心是配合的。
如果不配合,上师功德再圆满,再想度化众生,菩提心可能一直在修、一直在发,就像有时候我们特别想帮助家人,让他皈依、学佛一样,但他就是满不在乎、不配合,从这个侧面来讲那就没办法了。他如果配合你,才能给他讲有什么利益,怎么样学习,怎么样加入,这时才可以达到目的。
上师调化我们也一样,他给我们讲了很多建议和修行的方法,我们要配合,这样度化就可以安立。能度是上师,所度的是我。否则,我不配合,那就不是所化,上师也不是能度了,度化的事情就不能成办,上师可能会发愿下一世因缘成熟时再来度化。
“言谈举止必须做到温文尔雅、寂静调柔。”自己的身和语表现在外表应该要温文尔雅、寂静调柔,不要做很粗暴、嬉皮笑脸等不如法的行为,或者乱说一些没有意义的语言。
如上总述,通过智悲光尊者的《功德藏》做一个归摄。
《功德藏》中说:“上师起时莫安坐,坐时问安供受用,若行莫随前后右,踏垫坐乘等折福,
如果踏上师的坐垫、坐上师的乘骑是折福,损自己的福德。
切莫猛厉敲师门,舍弃弄姿笑怒容,妄乱玩笑无关语,三门寂静而依师。”
这是把前面的内容做了归纳。
假设有其他人心怀嗔恨、恶口谩骂上师,自己绝不能与他为友,当然如果自己有能力制止他们的邪见和诽谤等,还是尽可能地加以制止,倘若实在无能为力,也不应和他们畅所欲言。
这里提出的是另外一个问题。不管是什么人,假设对自己的上师怀着很大的嗔恨心,而且恶口谩骂上师,“自己绝不能与他为友”,不能和他很亲密或者做朋友等等。这会影响自己和上师之间的誓言或戒律,或者对自己得到加持会制造障碍。
这样会不会违背菩提心的言教呢?不会。在小乘或大乘中,如果有人犯了根本戒律,佛陀都说是要摒除的,不能和僧团共住。难道佛陀没有慈悲心、僧团没有慈悲心吗?他这么可怜为什么不留着?这是一种要维护清净团体的态度。如果没有做出这种态度,以后这样的人会越来越多。如果做出一个行为后大家知道不能这样做,做了会有惩罚,这样对于大家能够共同维护清净的道场是有必要的。一个团体的学习,在和合、清净时共修的力量才能够显现出来。
如果团体里到处都是不清净的人,全是已经超越红线的人,最低的原则都守不了,这时团体也清静不了,依止这样的团体只是增长无穷的过失。为了保护团体的清静,具有大慈大悲的佛陀也说这些人是不能共处的,要开除,不能一起共住。难道这没有悲心吗?这恰恰是有悲心的体现,因为他在这个团体中没有办法再享受很多信财,否则对他的伤害很大,看着慈悲实际上是伤害。佛法不是无原则,而是永远以智慧为引导。真正的慈悲应该是与智慧双运的。
小乘当中也是有这样摈除的,但是内心中对这些人仍要生悲心。这里讲的是对于诽谤上师或者恶口谩骂上师的人,自己应该有这种态度。因为上师是修行最大的助缘,对上师心怀嗔恨恶口谩骂的人,自己不能和他为友,不可以经常和他嬉笑言谈,但内心中应该生起慈悲心,不管怎么样,这样的有情是很可怜的。不管嗔恨的上师是圣者还是凡夫,如果是对有福德的上师嗔恨或者恶口谩骂,自己会得到一些过失。
嗔恨心和恶口谩骂,本身就是一种恶业。内心真实地生嗔恨,恶口谩骂了,就造业了,应该对他生起慈悲心。作为一个佛弟子,就像《二规教言论》中所讲,一个人是非必须要分清楚,哪些是对你好的,比如放在这里讲,谁对自己好呢?上师是最大的助缘,他是自己最尊敬的人。谁是不好的呢?从人的角度来讲,诽谤上师的人就是不好的。从修学佛法的角度来讲,也应该知道这个情况,但不能像世间人一样有仇报仇。
对上师嗔恨、恶口谩骂的人,我们首先不能生嗔恨心。因为我们现在不仅仅是作为一个人的前提,而是作为一个修行人,是在人的基础上有一定的提升的。我们首先不能有嗔恨心,然后对他要生起慈悲心,为什么呢?因为他很可怜——以嗔心谩骂上师。如果我也以嗔心对待他,从上师调化我的侧面来讲,不管是缘谁生的嗔恨心,具有慈悲心的上师也不愿意看到他的弟子,因为嗔心而造恶业堕入恶趣。所以最好的方法就是内心怀着慈悲,在行为上面要远离。这样并不矛盾,内心中发愿以后要度化对方,或者帮其忏悔,但是行为上则要远离。
如果自己有能力制止他们的邪见和诽谤,还是要尽可能制止。当朋友开始诽谤,但是他自己却不知道,或者我们有能力说服他,那就要想方设法地去改变他的心、让他生起信心、让他忏悔、制止他的邪见诽谤,要尽可能制止。
如果实在遮止不了,或者已经尽力了还是遮止不了,就不应该和他畅所欲言,就是前面所讲的,绝不能与他为友。在行为上面还是要划清界限,内心中可能界限不好划——以后不在度化你了,最好你堕地狱、最好你受什么样的果报等等,不能这样想。你的慈悲心是永远没有办法和众生划清界限的。如果在心上面和众生划了界限,你就从大乘退失了,所以说这个界限是永远划不了的。但行为上可以在生起慈悲心的前提之下,划一个界限,慢慢疏远对方。
无垢光尊者的《心性休息》也是这样讲的,如果有人诽谤上师,我们应该劝告他舍弃。如果实在不行,“覆盖自耳而修悲心”——把自己的耳朵盖起来不听他的话。不一定是真正要盖起来、堵起来的意思,不要听他讲,内心对他生悲心,这方面就是作为一个上师的弟子应该做的。应该有的发心就是生悲心,应该有的行为就是覆盖自耳。也就是不要和他为友、应该去劝诫等等正确的心态。
作为一个上师,尤其是事业很大的上师来讲,肯定会有很多人忌妒、看不惯的。所以也会出现很多的言论,我们作为上师的弟子,也应该懂得善巧方便。什么是真实地维护上师的语言和行为?什么是看起来是维护上师,实际上却是伤害?这个要分清楚。如果没有智慧地去做一些莽撞的事情,不一定会有真实的利益。
不管对方是不是学习佛法的人,都应该生起悲心。尤其是学习佛法的人他想要解脱或者能够皈依、学习佛法不容易。从某个角度来讲也算是道友,也许是源于误会或者是源于自身的烦恼,我们没有必要对他们生起像怨敌一样的心。
对于其他的有情也应该产生慈悲心,在慈悲心的基础上给他们发愿、回向、生悲心,这方面可以。行为上能够制止或解释的就去做,如果不行的话就远离,不应该和他们为友。
如《功德藏》中说:“詈骂嗔恨上师者,不应为友尽力止,畅所欲言增大罪,失毁一切诸誓言。”
在《功德藏》中讲的比较明显,而且过失很严重,对于“詈骂嗔恨上师”的人不应该再继续和他为友。“不应为友尽力止”,以前关系再怎么好——他以前对你做过多大的帮助,甚至是你的救命恩人,这是两码事儿。你可以继续给他回向,也可以通过其它的方式报恩,但是在行为方面如果他继续诽谤自己的上师,就不应该和其他继续为友了。否则这里面也说了,会“增大罪,失毁一切诸誓言”,自己和上师之间的誓言这一方面也会失毁,一切的誓言也会失毁。
像这样如果进一步和他为友的话,因为他经常诽谤、说很多的言论,慢慢地自己的心也会动摇,可能对于上师的信心也会消失,这是很大的损失。
及时的远离是对自他的保护,也是让他不要继续造罪了。如果他看到你,可能还会继续讲;他看不到你,没对境可能就不讲了。他自己内心可能还没有怎么样,没看到你就想不起这些事情,也不会再说什么。这样对他是保护,对你来讲也是一种保护,所以及时制止中断也是有必要的。
所以权衡利弊时,应该有智慧。当然,这里面我们讲了一个似是而非的、很容易混淆的观点——相似的慈悲心。有时候我们最容易想:难道他不是众生吗?难道他不应该度化吗?他是应该被度化,但是到目前为止,真正权衡下来,可能有很多看不到的因素在里面,也许会影响你自己的心。如果你及时和他断掉,暂时保持一定的距离,让自己不受影响。你自己不断地发愿、缘他修悲心、功德不断地增上,这个时候你和他的因缘没有断。显现上是不说话、不交往、互相拉黑了,其实你心中还是缘他不断地发悲心,不断地给他回向。所以这个因缘以后还会成熟的。
是不是和他的因缘真的断了呢?也没有断。在你有能力的时候,通过这样的方式保护好你自己。等到有了一定的能力,再去帮助他,那个时候,于你于他都不会有伤害。但是如果现在该断不断,你自己的修行会受到阻碍,他也没有办法转变他的邪知邪见,对自他都是伤害,考虑这些因素、似是而非的观点,我们应该要知道怎么去断除。
相似的慈悲心和真实的慈悲心一定要分清楚,有些是表面的、有些是真实的。真实的慈悲和相似的慈悲就相当于世间的父母管子女一样——溺爱和真正的慈爱是不一样的。溺爱是没有原则的,不管什么都答应、一味地满足。这是不是一种爱呢?是。表面上看起来儿女很舒服,都得到了满足,但是对性格、不好的习惯的养成,对他们伤害很大。
对于懂得真实慈爱的父母来讲,该满足的满足,不该满足的一定不能满足,该打的要打,该骂的要骂,该管教一定要管教。把这一观点分清楚后,慈悲就有了智慧的成分,这个时候对父母对子女来讲都是最好的。难道不满足子女就没有爱心吗?难道对自己的子女不爱吗?肯定爱,但爱的方式不是这样的,所以如果没有智慧的话就分不清楚。
对于高僧大德的慈悲我们是体会不到的,因为我们的智慧有限。我们经常去分析、提出疑惑,没有了解到这里面的必要性,就会有一些似是而非的观点。刚刚讲的相似的慈悲心——应不应该远离这样的有情?暂时来讲需要远离,但是我的心跟他的联系没有断。不断地给他回向、发愿,这是对自他最好的一种方式——既没有斩断联系,也没有让自他继续受到伤害,暂时地断绝联系是为了以后更长远的利益。明白这些问题之后,似是而非的观点就不会再影响我们了。下面来讲金刚道友之间应该怎样和合?
再者,对于上师的眷属和金刚兄弟姐妹们也要同样恭敬,
上师的眷属也就是上师的亲属,在显现上上师已经是佛、菩萨、修行者了,他还会像我们一样对家人那么爱护吗?会。因为他这一世是转生到家庭中,这个家庭对他的恩德比其他家庭大。所以他有这样一种特殊缘起。高僧大德和上师们对自己的亲属和亲人显现上面还是很关爱的。所以作为弟子来讲也要懂得这个关系,并不是我只是依止我的上师,其他的这些跟我没关系,这样也是不对的。
在《心性休息》中也讲了——“师之爱眷亦如师”。就是对待上师的爱眷也应该像上师一样恭敬,这也是有一定缘起的,也是得到上师摄受的一个因缘。
上师的眷属有很多:有亲人、侍者、司机……这些很亲近的上师的眷属“亦如师”,也应该像对待上师一样恭敬,上师在世间利益众生,显现上面也会受有些世间关系的影响,但是根本上不会受的。有些懂得善巧依止上师的人,他会非常小心地处理这些关系,这也是一种修行之道。
上师的眷属、弟子和其他的金刚兄弟姐妹等等还是要恭敬。我们主要是对上师恭敬,然后和上师有关的这些人也需要恭敬。
这方面我们要注意的,就好像我们买一个产品,这个产品给我们带来的利益,但是这个产品还有很多附件,对这些附件也要重视,因为附件能辅助产品,使产品在效用上可以发挥到极致。
我们依止的时候主要是依止上师,但不能眼中只有上师,什么都看不到,不能觉得只需要依止上师就够了,要把眼光放大,要看到上师身边的这些人,还有跟随上师学法的金刚弟兄、道友、整个体系。依止上师是一个很大的体系,有主要的、次要的、辅助的,主要的抓住固然好,但是附带这些次要的、附属的、外围的东西,不重视的话,可能对这个产品的使用有影响。
依止上师的时候,对你得到加持、生起功德,还是有一定影响的,这些都有关系。与他的家族的血脉或者法脉有关系,亲属方面是血脉;侍者、司机可能是身语承侍方面的;还有金刚道友是法方面的联系。所以我们把上师和我、以及眷属、金刚道友之间,用线联系的话,我们就可以看出来这个联系:司机侍者和上师的联系是身语层次的;上师的亲友和上师之间是家族的血脉联系;金刚道友和上师的联系是法的联系。每一个都有关系的,它是一整个大的系统。
为什么华智仁波切讲这个呢?其实就是让我们知道这里面有很大的联系,让我们心胸开阔。他是一整个系统的联系,而不是单独的和上师之间恭敬不恭敬的问题,所以对于上师的眷属,该恭敬的一定要恭敬。金刚道友之间是法的联系的,如果你去骂金刚道友,去伤害他,其实也是对上师的一种伤害,因为道友和上师之间也是一根线的联系的,你伤害了他,相当于也是间接伤害了上师,而且金刚道友是用一种金刚乘的法来联系的,他的联系更紧密了。如果是显宗的法可能就显宗的法脉联系的。
所以,不单要对上师恭敬、如理如法地依止,而且对我们来讲更主要的是金刚道友之间的关系,这是我们最容易忽视的。
上师的眷属有时不一定能碰得到,比如说,如果见到大恩上师的母亲,一般都会很自然地恭敬。但恰恰容易忽略的是金刚道友之间,为什么忽略呢?就是没看到上师和金刚道友之间是以法联系在一起的,如果对金刚道友不恭敬、诽谤、伤害或者打骂,其实这也是在伤害上师,妨碍自己和上师之间纯净的关系,对自己生起证悟、功德也是有一定障碍的。
同样恭敬的原因就是这样。我们觉得上师肯定是有功德的,一般人都能生起恭敬心,但是会觉得金刚道友和自己平起平坐,好像很难生起恭敬心。应该把这个问题换一个角度来看,恭敬金刚道友是因为金刚道友和上师之间是以正法联系的,一样是法的联系,就应该同样恭敬。这相当于辐射,上师的关系辐射到了金刚道友。应该认真处理好这个问题,内心和行为都要有恭敬心。
如果平时有摩擦或误会,及时解决,该忏悔的忏悔、该化解的化解。不好的关系维持的时间越长对上师的影响越大,对上师调化弟子的影响也就越大。有时可能看不出来,有时比较明显。如果说金刚道友之间经常敌对、发生矛盾,也许对于自己没什么,但上师站得很高,能看到所有的问题,或者你不反应其他人反应,上师一看弟子相互之间都是这样的,讲这么多法也调服不了,有时也会显现厌离心,对上师的寿命、事业也会有影响。
所以,恭敬眷属是恭敬上师,恭敬金刚道友也是恭敬上师,这是有关系的。这是依止上师、依止法,像辐射一样依止、恭敬的状态,或者是辅助的状态,这对我们来说都是需要的。虽然有时不像上师直接给我们传法调服,但是如果恭敬、关系处理好、如理如法依止,仍然对我们和上师,或者整个佛法在得利益、遣除违缘方面都有很重大的关系。
无论相处的时间有多长,都毫无厌烦之心,
道友之间,无论相处的时间有多长,都应该欢欢喜喜地接触。大家都是一条心,一位上师一个法,一心一意求解脱道,不管相处多长都应该没有厌倦之心。如果有就应该忏悔,应该想到大家的关系和利益,尽量调服自以为是的心,调服这样的烦恼心。
很多时候和别人处不好,主要还是因为自己的我执、傲慢还有烦恼等等。如果愿意调整、忏悔,其实也是修行过程中的一个内容。不管对方怎样,如果自己和金刚道友有摩擦,就应该认错、忏悔,这是表明自己修法的态度,是表明自己不愿意再沉溺于轮回、沉溺于一般世间人的思想:我是走解脱道的人,我有问题就应该忏悔。至于对方接不接受,他是怎样的态度是他的事情,我作为一个修行者应该对自己负责任。这也是相应于上师的教化,相应于自己求解脱道的初心,与自己的本心也是相应的。
如果经常这样,自己就会小心谨慎地处理和上师的眷属、金刚道友之间的关系。这些外围的关系处理好了,肯定不会对上师不恭敬。既然对外围都那么小心翼翼,对核心部分不可能不小心翼翼。就好像芒果树的外面有栅栏围墙,把芒果树保护在中间,如果能够小心地把栅栏维护好,肯定会更小心地去照顾中间的芒果树。但只照顾芒果树,对栅栏的好坏无所谓,那么如果栅栏坏了,很快芒果树就会受到伤害,野兽或者其他人进来也没有保护了,核心的东西就会受到伤害。
依止上师的时候也一样,核心和外围都很重要,如果把外围该处理的都处理好,对金刚道友都很恭敬,从有些地方观察后知道,为什么要恭敬其他人?因为我们是大乘行者。为什么要恭敬金刚道友?因为是一个坛城灌顶的,相互之间有联系。但这里主要与依止上师有关,依止上师是核心,如果小心翼翼地把外围处理好,那肯定会对依止上师更加重视;如果对外围都不重视,对上师本身也不怎么关心,这会对上师有影响,对自己依止上师方面也有影响。通过学习知道其中的关系和原理,今后更小心地处理这方面的问题,这对自己修行非常有利。
始终如一和睦友好,就像腰带一样;
上师讲过,藏人穿衣服,腰带是很重要的,不管男女都用腰带,腰带和衣服的关系密不可分。
我们和金刚道友或上师的眷属,不管相处多长时间都应该没有厌倦之心,如果有,就应该生起正知正念对治自己的非理作意。凡夫人在现实中会有很多利益冲突,人和人交往会有很多摩擦。但是无论如何都要努力对治自己内心中的我执和烦恼,自己看不惯或者自认为怎么样,都是自己内心中很多我执引发的习气。愿意忏悔、改正,其实是调服我执、对治烦恼很好的方法,这和我们修行有直接的关系。
在日常生活当中,不管遇到任何事情,自己都要放下架子,与他人来往和谐融洽,就像食盐一样;
日常生活中不管遇到任何事情,自己都要放下架子。这里的他人主要讲金刚兄弟姐妹和上师的眷属,或者上师等等,与他们都要和谐融洽,就像盐巴一样。应该把自己当成食盐。
什么意思呢?食盐放入什么样的菜中都能和合。放在上等菜中能溶于食物;放在一元钱一大堆的菜里面,也可以融进去,盐和任何菜都可以和谐融洽。
有时候我们应该把自己当成食盐,给自己取名“食盐”。如果自己有毛病的话,暂时改个名字就行,这段时间就叫自己盐巴、食盐。时常记得与金刚道友和合,好像盐巴一样;或者把自己改名为“腰带”也行。反正就是激励自己一定要与其他道友和合,就如食盐和任何菜都能和合一样,自己和任何菜也都能组合在一起。这是何原因呢?盐没有什么价值,没有我慢,它不会说这个菜高档那我去,这个菜不高档我就不去,它没有这样的想法,所以才做得到和谐融洽。
我们有太多棱角和自我观念,无法融洽,很多时候都想以自我为中心,那肯定是棱角碰棱角,这样会出现摩擦。这时如果能朝和谐方向努力,内心中的我执、傲慢、习气就会越来越少。通过这个方式打磨后,完全可以融洽,这对修行也是很好的。而且能够这样的话,上师传什么样的法不能融入自心呢?心都调柔到这个程度了,修什么样的法不能相应呢?
有时看到这样做,觉得自己好像吃亏了,其实很多时候所谓吃亏最后肯定会得到很大利益的。因为很多这方面的法都是让自己的习气消亡、减弱我执。这些对解脱来讲是致命的障碍,对轮回来讲是最好的营养。有了这些我执、习气,轮回的身体就很强壮了,会继续流转,如果流失掉这些营养,轮回的心就会想方设法挽救,让我们不要生起解脱的心。
但是,不能带给轮回的身体、轮回的心更多营养了,应该努力对治我执、傲慢。不愿意放下架子或没办法和别人和谐融洽,就让自己逐渐向食盐一样性格的修行人靠近。
什么时候真正变得如食盐般融洽,就说明已经没架子了,与谁都能和睦相处。那戒律也守得清净,誓言也很清净了,而且也很容易得到上师的欢喜摄受。身心那么调柔,上师怎么可能不摄受?有什么大法首先传给你,因为你是法器。上师今天取个大伏藏肯定首先想到你:这个弟子是法器一定能够传给他,他能得到利益。你准备好了就能最先得到加持。
如果没办法和别人和谐融洽,说明还有很多毛病、习气,还有不愿意放下的架子,经常和别人顶起来,这时的相续还是比较坚硬的。坚硬的相续中无法容纳正法的殊胜甘露。
即便对方对自己恶语中伤、无理取闹或施加难以承受的压力,也应当尽力忍耐,就像柱子一样。
第三,就像柱子一样。不仅在世间,即便在寺院里、在学佛团体中,都会经常遇到恶语中伤、无理取闹的情况,或给自己施加难以承受的压力。
这时作为修行者该怎么办呢?作为修行者或上师弟子应该尽力地忍耐,就像柱子一样。柱子承受压力的能力很强,房子都有柱子,它主要是承重,因此向它施加任何压力,它都能够尽量的忍耐。我们也应该像柱子一样,如果完全没有压力,就没办法进步,当然真实来讲如果说压力太大,有时候可能心里上承受不住,但心自己有一种潜力是很强大的。
上师对于我们也不可能马上给一个不能承受的压力,都是通过训练慢慢增加我们的承受能力。我们在世间中要尽力承受如别人恶语中伤、无理取闹等很多我们认为难以承受的压力,如果尽力忍耐慢慢耐力会越来越强大。有这个素质之后,在修行正法过程中,不管是闻思还是修行,因为忍耐力很强,什么苦行都可以做,这时对自己集资净障、弘法利生都有一个不共的特色,所以应该像柱子一样。
这些看起来好像处处都在忍让,但这三个比喻体现出来的,和金刚道友、上师及眷属之间的这些其实都是让自己的本性显露,让内心的法器越来越快成熟的一种殊胜方便,是完全利益自己的。
所以,对于道友,要和睦相处,恭敬依止。
对于道友一定要和睦相处,恭敬依止,尤其是如果平时对道友有一些看法或不太亲近的话,这一段一定要反复地看和观修,要把这段话牢牢记在心中。如果遇到这样情况一定要拿出来用,反复忆念,通过忆念正法来压制自己的轮回习气,否则怎么能叫对治呢?对治从何而来?就是对轮回中的习气,用另外一种正法的言论或教言对治它。当我们对道友内心中生起烦恼的时候,就一遍遍忆念教法,让正法来调伏自心,让自己尽力地忍耐,和这些道友和睦相处,恭敬依止,刚开始可能是行为上的恭敬,最后是心里上,即内心对道友的恭敬。
如《功德藏》中说:“和睦相处如腰带,融洽交往如食盐,极具忍耐如柱子,亲近师眷与道友。”
以上是归纳,下面讲第三:
戊三、修学上师之意行:
指修学上师的发心和行为。后面会讲,所谓依止上师就是模仿上师的发心和行为。上师把正确的发心和行为给了我们去模仿,同时他自己也在做殊胜的修行。因为我们要模仿上师的发心、语言,以及他身体的行为,所以真正的依止就是一种模仿,然后出善巧。
通过模仿慢慢越来越像上师,最后其真实功德就会融入我们心中,这就是心的模仿。以前我们是凡夫心然后模仿菩萨,就像《入行论》里学的一样,如菩萨是怎样想的,怎样作意和发心的。那我现在是凡夫心怎么办呢?就去模仿菩萨的心,菩萨这样思维,我内心中就这样观想并去做,像这样不断地模仿之后,我们的心就逐渐变成菩萨的心,所以模仿之中出善巧。
世间的学技艺也是模仿的,比如教练教学员开车,也是模仿他开车的行为、思想还有经验,他交给你去模仿,模仿好了就开的好,学习佛法也是一种模仿。修学上师之意行是模仿上师的意行(包括心和行为),就会得到上师的加持,或者通过这样修学之后,我们和上师变成无二无别了。
这样依止上师的一切方法已经明确之后,就要像天鹅与蜜蜂一样受持上师的密意。
在了知前面依止上师的方法后,我们要像天鹅和蜜蜂一样“受持上师的密意”,此处就是“修学上师的意行”。
比如,栖身于胜妙水池的天鹅不会搅混池水,而是在其中轻盈嬉戏,尽情享受;
天鹅的比喻就是栖身于胜妙水池的天鹅在轻盈嬉戏,尽情享受的同时,它会很小心地不去搅浑池水,意为我们在依止上师的过程中,也应该像天鹅一样,在享受上师传授妙法的同时也“不扰乱”上师的心。
蜜蜂飞旋在花丛之中时,不会损坏花的色香,而是吸取精华后便悄悄离去。
我们也应该像蜜蜂一样飞旋在花丛中,取花蜜吸取精华,不会损坏花的形状、颜色、香味(这方面通过观察都知道),所以在我们依止上师听受佛法的教义之后,也不会损害上师的身语意。
同样,我们一定要不辞辛苦、不厌其烦、不折不扣地依教奉行来受持上师的意趣,
同样道理,我们在依止上师过程中,一定要不辞辛苦、不厌其烦、且不折不扣地依教奉行。“不辞辛苦”是指再怎么辛苦还是要依教奉行,“不厌其烦”是自己要远离厌烦心,然后“不折不扣”地落实上师的密意。这是一个过程,不是说一下子就要达到,而是通过循序渐进,在这过程中要牢记这三个原则或三句话。总有一天我们能完完全全“不折不扣”,现在尽量“不折不扣”,这也是通过依止上师让自己的内心逐渐清净强大。
也就是说,依靠自己信心与毅力的近取因,将殊胜上师心相续中一切闻思修行的功德如同从一个标准瓶倾入另一个标准瓶中一样融入自己的相续。
在依止的过程中,依靠自己信心和毅力作为“进取因”,即根本的因。第一、对上师一定要有信心,第二、要有毅力,这两个非常重要。这样就可以将殊胜上师相续中所有闻思修行的功德,好像“从一个标准瓶倾入另一个标准瓶一样”,是说如同一个标准瓶装满水,然后把水倒入另外一个标准瓶中一样,自己内心会充满上师的加持,所有的功德都能够获得。
首先要让自己成为标准瓶,现在我们还不是。当我们把自己打造成标准瓶之后,就可以将另一个标准瓶里的溶液,趋入自己的标准瓶内,这种殊胜的果最后就可以发生。
如《功德藏》中说:“如依胜池之天鹅,蜜蜂品尝花汁味,恒时相处稀奇行,无有疲厌持师意,信心近取得功德。”
这个也是讲前面归纳的内容。现在我们在学依止法的过程中或初学时都是困难的,因为这些对我们都是陌生的,这些修法都是要让我们在具有很强大烦恼的情况下逐渐去做,所以有时在看这些上师或祖师们的传记的时候,我们觉得也应该一下子能够得到证悟,如被上师敲一棍子就证悟等,总是盯着这个。然而,前面他在精进努力或让自己成为法器的很多艰苦过程,比较容易忽略,我们总是见到最精彩的部分如证悟或如何显神通的过程。
现在学的教言就是这样,我们觉得应该讲一个马上能证悟的法,讲这些好像没用,但这都是加行基础,如果基础不去做,如前面所讲,如果没有通过加行把自己打造成标准瓶,那上师的水怎么倒进来呢?倒不来,它没办法趋入我们的容器中,所以前期的这些苦行是应该有的。前期在学法的时候,听闻、思维、修行是比较痛苦的,但这个过程肯定需要经历,因为在打造自己相续的过程中要去掉很多烦恼和我执障碍,这些都是无始劫习惯的东西,要把它丢掉,即使恋恋不舍。
就好像以前很多人搬家,或者在地震、发洪水时马上要转移,那时的一家之主就是这个东西和那个东西都要拿着,比如用了二十年的洗脸盆、用了好几年的筐筐等都一个都不舍得丢,全都要带上。好像这个东西用了好长时间有感情就舍不得丢一样。
我们的好多习气也是如此,用了时间很长了,丢这个也舍不得,要保留一点,那个习气也舍不得要保留一点,但是现在不丢掉这些没办法过新生活,所以有些该丢的就要丢。尤其是烦恼,轮回中的思想、行为及和解脱道格格不入的东西该丢就丢掉,但是恰恰是这些东西我们舍不得,不是说真正的珍贵或值钱,就是感觉舍不得丢,而且这些又没法利用,这个时候就需要有一种毅力和勇气,该舍的一定要舍。如果没有这个勇气,要修一个解脱道或大乘道是不太容易,甚至是做不到的事情。
为何要培养观察和知道轮回过患?就是让我们知道这些都没有用,过患很大扔了吧,全都不用带,因为那边有更好的东西全部准备好了。如同精装修的房子,只要进去住就行。可我们偏说不行,这个用了多少年的“垃圾”,或者很多东西都要带着,改变这个观念有时候很难,并不是它们有多值钱,而是这个观念太牢固了,因此就舍不得。很多轮回的思想和破烂的东西,你说它有多值钱多精华?都没有,但就是用了时间太长了,且每一次都用就太舍不得它了。
对轮回上瘾的时候就是这样,其实没有什么精华,全都是轮回的思想、行为、东西等,因为我们感觉是真的上瘾了,所以舍不得。现在就要慢慢观察,并知道它没用后,自己慢慢给他扔掉。扔掉之后要开始在正法中依靠这些很好的教言,让心调伏成为全新的法器,准备装上师传下来的妙法甘露。
因此很多前行需要认真地修,很多观念要打破,这是最关键的。如果观念打不破,那虽然是扔了还会想哪天去把它捡回来,这样的话内心深处还是没有扔,总是在因缘和合的时候又捡回来。打破观念要花很长时间,过程比较长,但是过了后相对就容易点,因为观念整个转了之后,修皈依、修发心等所有的清净的正法,在这个基础上就比较容易相应或表达出来。所以现在觉得很难或者学完了之后不相应是很正常,因为内心中有很多不相应的思想和观念还没有转过来,等它转过来之后就容易的多。
今天的课就讲到这里。
索南德义檀嘉热巴涅 此福已得一切智
托内尼波札南潘协将 摧伏一切过患敌
杰嘎纳其瓦隆彻巴耶 生老病死犹波涛
哲波措利卓瓦卓瓦效 愿度有海诸有情
思考题
303、平时在依止上师的过程中,我们有什么需要值得注意?请一一说明。你以前没有做到哪些?
答:平日里,我们在上师身边时,必须恭恭敬敬、如理如法。
1、起身:当上师从座上起身时,自己要毫不迟疑地站起来,绝不能视若无睹,依然坐着、甚至躺着。当然,假如上师开许了,自己则不用站起来。否则,故意轻慢上师的话,不要说来世,就算是即生中,也会感受各种果报。
2、安坐:上师安坐之时,要向上师请安问候,看上师身体怎么样、心情怎么样、吃得怎么样……然后再观察时机,供养相合上师心意的用品等。
3、行走:上师走路时,自己倘若随行的话,也有一些要求:如果走在前面,后背就对着上师,很不恭敬,所以绝不能走在上师的前面;倘若走在后面,会有踩上师脚印、影子的可能,《事师五十颂》云:“若足踏师影,获罪如破塔。”因此也不能走在上师的后面;假设走在右边,又会处在首席之位,为此更不该走在上师右侧。
4、坐垫和乘骑:身为弟子,无垢光尊者在《如意宝藏论》中说,除非先经上师开许,否则,绝不能任意踩踏上师的坐垫,乘坐上师的车辆等。
《事师五十颂释》还说,对上师的鞋子、坐垫,不要说踩踏,连跨越也不允许。如果实在不得已要跨越,功德光在戒律中讲过“为三宝而清扫涂墁,可边诵经堂偈子[1],边跨越佛殿、佛像、佛塔、中柱之影”,依此理可以类推,一边诵咒一边跨越上师身影、资具、衣服、乘骑等,这样应该也不会有过失。
5、敲门:敲上师的门不能特别用力,开关门也不要很粗鲁,动作一定要轻缓。
6、举止:在上师面前时,必须断除身体的弄姿作态,表情的嬉皮笑脸、愁眉苦脸,口中的欺人之谈、戏耍玩笑、未经观察的胡言乱语、没有意义的无稽之谈。有些人跟上师比较熟了,就非常放肆、言行随便,这些都应该要禁止。当然,每个上师的心态和性格不同,假如上师不太介意,你这样做也没有大碍。
所以,我们应当把上师看成是有功德者,以此对上师生起恭敬心和畏惧心,身口意自然可以寂静调柔。综上所述,弟子依止上师时,行为应如《功德藏》中所说:“上师起时莫安坐,坐时问安供受用,若行莫随前后右,踏垫坐乘等折福,切莫猛厉敲师门,舍弃弄姿笑怒容,妄乱玩笑无关语,三门寂静而依师。”
304、倘若有人诽谤上师,对上师有邪见,你与这种人应当如何交往?为什么?
答:假设有人心怀嗔恨、恶口谩骂上师,自己绝不能与之为友。倘若你有能力制止他的邪见和诽谤,还是尽可能地加以制止;但若实在无能为力,就不要与他畅所欲言。《功德藏》也说:“詈骂嗔恨上师者,不应为友尽力止,畅所欲言增大罪,失毁一切诸誓言。”
一旦以上师为对境破了誓言,那么在密宗中很难忏悔清净。《密集金刚》有个讲义叫《明炬论》,里面就有个教证说:“一个人即使造了五无间罪、谤法罪、舍法罪等,死后要立即堕入地狱,但依靠上师的恩德,得受圆满次第深法而修持,也可成佛。然而,若最初恭敬依止上师,通过闻思了达诸法深义后,反以不屑一顾的口吻侮辱上师。此类诽谤上师之人,甚至与其共处也不得成就,更何况是他本人了?”
305、不与破誓言者为伍,这是否不慈悲?请说说你的看法。
答:1、以密宗续部来衡量,某人绝对破了誓言,那你跟他关系特别好的话,自身肯定也会被染污的。因此,法王如意宝在世时就规定:学院中破了密宗十四条根本戒的人,尤其是与金刚上师、金刚道友有严重矛盾者,任何一个坛城灌顶或法会都不能参加。我们曾在上师面前发过愿:不与破誓言者共同参加一个灌顶或法会!当然,不知情就没有办法了,佛陀在世时也是如此,《别解脱戒》中说,破戒比丘尚未公开之前,与其共住的话,佛陀也没有遮止。
2、刚才那个誓言,我在有生之年中都会坚守。以前也有一些灌顶自己没得过,但听说里面有些破誓言的人,就不敢去了。其实去了也没用,如颂云:“犹如一滴腐奶汁,可毁一切鲜奶汁,失毁誓言之一人,能毁诸具誓言者。”
306、对待金刚道友应以什么样的态度?请用比喻加以说明。你能做到多少?
答:除了恭敬上师以外,作为合格的弟子,对金刚道友、甚至上师的眷属,也要同样恭敬。以比喻来说:
(一)无论相处多长时间,都要毫无厌烦之心,始终如一地友好,就像腰带一样。
(二)在日常生活中,不管遇到任何事,自己都要放下架子,与他人来往和谐融洽,就像食盐一样。
(三)即便对方恶语中伤、无理取闹,或施加难以承受的压力,自己也应尽力忍耐,就像柱子一样。柱子上面有再重的屋顶,它也会一直撑着。
总之,对于道友,要和睦相处、恭敬依止。如《功德藏》云:“和睦相处如腰带,融洽交往如食盐,极具忍耐如柱子,亲近师眷与道友。”因此,为了上师弘法利生的事业,弟子们要同心同愿,倘若没有自私自利,完全是想利益众生、护持上师,那么做的事情一定会圆满。
作为弟子,要像腰带、食盐、柱子,这三样都要具足。而不要像辣椒一样,跟谁都合不拢,谁都不敢接触你;或像荆棘树一样,用尖锐的语言到处伤人,大家一见你就特别害怕。在上师身边做事,还要有种忍耐心,不要稍微遇到一点违缘、别人说你几句,马上就拍桌子走人。一般来讲,拍桌子走人是素质比较低的表现,处理任何事情都要用智慧,而不是一拍桌子,就能降伏魔众、万事大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