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法等性本基法界中,自现圆满三身游舞力,
离障本来怙主龙钦巴,祈请无垢光尊常护我。
为度化一切众生请大家发无上的菩提心!发了菩提心之后今天我们继续一起学习《前行引导文》。
修大圆满正行之前的修法叫做前行,引导文是把我们凡夫的耽著轮回的心逐渐引导趋向于解脱道和究竟实相,《前行引导文》里面讲的所有修法和文字都是关于调心的窍诀,那么如何调心呢?
前面的共同前行讲了,如果我们的心现在还耽著轮回中的世间八法,就从耽著轮回的状态中引导出来,趋向于解脱道。
后面的不共加行,第一步是把我们的心从对于上师三宝没有信心的状态,引导至生起信心,安住在对上师三宝皈依的誓言中。因为有了皈依才能成为真实的内道修学者,如果没有皈依三宝,没有把彻底的觉悟者——佛陀当成导师,那么我们以谁为导师呢?所以,佛陀是我们的导师,必须要发誓。
佛陀所讲的法是觉悟的方便,不皈依是不行的,这是引导我们的心趋向解脱的唯一方法。有人说不皈依三宝就可以解脱,哪里有这样的呢?法就是真实的方便,是把我们的心引导趋向于解脱的殊胜的实践方式,所以法必须要依止,这是道。
僧宝也必须要依止。僧宝在成佛之前也是佛法的修学者,正在修学或者修学有成的僧众、圣僧众,他们和我们一样都在修学佛法,但是法的自性、道灭二谛在其相续中已经有了某种程度的现前(部分实相已经现前)。对于这样一个已经有经验的修行者,我们当然要依止。如果我们想要在一个陌生的道上获得真正的觉悟,不依止一些修行有成的人当然不行。虽然还没有得到究竟的果位,但是他已经在这个道上走了一段时间,内心也有一些觉悟、感受和证悟,像这样的修行者应该依止。这是从圣僧的侧面来讲。
从僧团(修学的团体)的侧面来讲,大家的见解、戒律、行为等方面都是相似的,在一起可以互相监督、提携,为我们的修行过程尽量创造顺缘、减少违缘。这是就凡夫的僧团安立的,也是需要依止的。如果不依止,一个人单打独斗,很难在修行过程中遣除违缘、具足顺缘。所以圣僧或平时的僧团,对我们的修行都有很大的帮助,要依止。
第二步是发菩提心,一个个的修法逐渐把我们的心从很狭隘的、自私自利的状态,引导到非常广阔的、清净的心量。因为实相是很清净广博的自性,如果我们的心量太小,根本相应不了。要让我们的心从自私自利、狭隘、只考虑自己的思想中解脱出来,就必须要发广大的菩提心。
第三步是引导我们的心从罪障中解脱——修百字明。
第四步是让我们心上具有很多相应解脱道的资粮——修曼扎。我们的心上如果带了很多成佛的习气、善根等诸如此类的资粮,那么修行就会非常顺利。因为心上障碍没有了,反而具有很多强劲的、引导我们趋向于成佛的助缘,这样当然非常好,修曼扎也是在引导我们的心。
第五步是上师瑜伽,就是祈祷上师(上师代表如来藏,是究竟实相的完全现前者),当他融入我们自相续的时候,我们能得到一种强力加持,让我们的心安住在和上师无二无别的自性中。
最后一步通过颇瓦,把我们的心从娑婆世界引导趋向于极乐世界,这是最后的修行。
从以上几个方面来说,《前行引导文》是引导我们的心从庸俗的、不圆满的状态中出离,趋向于更圆满的、清净的状态。
现在我们学的是共同前行中的依止上师,观察上师的法相和怎么样依止已经讲了,今天我们继续学第三个——修学上师之意行,就是修学上师的意和行为。
上师是怎么发心的,他安住在什么样的状态中,我们都要随学。怎么随学呢?上师告诉我们要这样那样修,我们如此修了以后,上师的心安住在菩提心中,我们的心也安住在菩提心中,;上师的心安住在空性,我们的心也安住在空性中,这是修学上师的意。
行为也是一样的,种种清净戒律、修行善法或者度化众生的行为,我们都要去模仿、随学。之后渐渐地我们的意行(发心和行为)就靠近了上师的密意,乃至和上师的密意无二无别。
因为上师是彻底的觉悟者,他是专门到娑婆世界来引导我们的,如果我们的心和上师的密意无二无别,那么我们也可以获得殊胜的解脱、可以有能力引导其他有情。修学上师的意行是这个意思。
今天我们继续学如何修学上师的意行的其它方面,原文这样讲:
当殊胜上师奉持菩萨行而积累广大的福慧资粮时,如果自己也加入到他们的行列中,哪怕只是发心供养微薄的财物受用或身语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甚至包括心中随喜在内而同行,那么依靠大德的无上发心力所得的善业资粮有多少,自己也将同样获得。
这段讲的是殊胜的、具有法相的上师在行持菩萨行的时候,有两个意思:一个是上师还没有成佛,正在真实地行持菩萨行,因为他相续中有殊胜的菩提心、有很多善巧方便、也有空性的智慧等等,通过这些条件摄持的一些殊胜行为,是奉行菩萨行而积累广大的福德、智慧资粮。福德资粮比如放生、做善事等;智慧资粮比如讲法、念经等。
成佛不能够缺少福德资粮和智慧资粮,只有两者圆满了,才可以获得圆满的觉悟。按照《六十正理论》,福德资粮是成就佛陀色身的因,即报身和化身主要是因福德资粮的圆满而显现的。佛陀的法身主要是通过智慧资粮,即通过修空性圆满的。如果没有福慧资粮,那就没有成佛(成就佛陀法身、色身)的正因。
如果有福慧但不够广大,就得不到这么广大的佛果。如果圆满了所有的福慧资粮就可以成佛,如果只是圆满了一部分,那么就看这部分可以圆满到一地、三地、五地还是十地,还是只进入加行道或者资粮道。所以有多少福慧资粮,就获得怎样一种果。
如果这些完全都没有,或者所修持的资粮还不能够称之为福德或智慧资粮,虽然修了一些善行,但这个善行和解脱道是两回事。要成为福德、智慧资粮,一定有它的条件。不是随随便便做了一些善法,就能叫做福德资粮。比如成佛的福德资粮,必须要以菩提心摄持,没有菩提心摄持的叫善法。十善业道或者其它善业,就是一种善法,不是福德资粮。福德之所以成为资粮,是因为它可以帮助有情的心安住在佛陀的报、化的状态中,这种就是资粮。智慧资粮也是一样的道理。以上是第一个意思,必须是真实的、具足条件的福德、智慧资粮。
第二个必须要广大。多广大呢?《宝鬘论》中讲了很多佛陀相好的功德、资粮,以前也讲过,如果不清楚可以翻阅龙树菩萨造的《中观宝鬘论》,其中就讲了佛陀相好的每一个资粮、每一个因,种类特别地多。
要成佛的话,一点点的善根是绝对不够的,修了几年或者怎样是完全不够的。菩萨花三个无数劫来积累,可想而知需要多大的资粮!虽然现在很多人是趋入于密乘的,密乘中有很多快速积资净障的方便,但也不是三两年中一般的人可以搞得定的,还是需要比较长的时间,发比较长的心,积累广大的福德和智慧资粮。
第一种情况是上师真实在修菩萨道,积累广大的福德和智慧资粮。第二种情况是示现积资净障。他已经成就了佛果,但是显现度化众生的时候,他也是发菩提心,通过菩提心摄持,修持广大的福慧资粮。主要是向弟子示范如何修学菩萨道,通过这种方式引导众生。所以,很多上师的果位早就已经达到圆满了。
为什么这一世重新又开始,在显现上小时候很调皮,然后开始生起一点出离心,慢慢求学,求学过程中有可能也懒惰……他为什么这样做呢?为了一遍又一遍地在弟子面前示现应该怎么做。
就像父母手把手教儿女:怎样使用工具、怎样爬、怎样走路…一遍一遍地示范。上师也是一世又一世回到娑婆世界,回到庸俗众生的身边,一遍一遍地给他们示现怎样在年少时学习,青年的时候怎么样,最后弘法利生。他每一世都有这些有情需要去帮助,所以他会一次又一次地回来,给他们示范怎样积资净障、发菩提心、修学菩萨道。这是第二种示现的情况。
不管是真实的积累,还是示现的积累、奉持菩萨行,因为他们的发心特别大、特别清净,发心所摄持的范围、资粮没办法思维,一般的凡夫人根本没办法想象。所以这是一个大好的时机,如果自己了知到这个殊胜性,然后加入到他们的行列中。首先是发心,然后自己也加入到他们积累广大福慧资粮的行列中。他们发菩提心在做这些事情,那么我也发菩提心,把自己的一些钱财或者精力、时间等等,投入到这些事业中来。
这里讲“哪怕只是发心供养微薄的财物受用”,这有很多种类,有些种类是可以供养一些财物。因为自己在世间中多少会有一些财富,这个财富怎么用?如果是自己受用,就没办法用来积资净障。而后世还很长远,如果把仅有的一点财物完全自己受用的话,也许就会从财物上错过这么好的机缘。(殊胜的上师在奉持菩萨道的时候,他以广大发心所摄持的善业,我们就会错失这个机缘。)
可以供养乃至于微薄的财物在内,哪怕是一点点,一百块钱也好,几块钱也好,自己随力。知道机会很难得,在上师的弘法利生事业中发心供养微薄的财物(钱或者其它财物)都可以。
第二种情况,是“身语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自己可能没有钱,但是有其它技能;或者钱也供养了,还有技能,可以做一些事情。比如有管理的能力就配合管理;有电脑、水电或者其它方面的技术,就在上师所发心的事业中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
第三种情况,“甚至包括心中随喜在内而同行”。如果实在没有时间、精力、钱,什么都没有,心中可以随喜:“特别好!特别赞叹!”对上师的事业发自内心地赞叹,这也算是和上师的广大事业结了缘。
如果这样做,“那么依靠大德的无上发心力所得的善业资粮有多少,自己也将同样获得”。大德的发心力是无上的、非常广大,他通过发心力能够得到多少善业资粮,因为我们在里面随喜了,也能够同样获得。当然,前提是应该有清净的心:比如信心、菩提心乃至于空性的智慧等等。如果随喜的时候,自己的条件(清净心)越好,那么在这个过程中得到的功德利益就越多。如果自己条件欠缺,不是很愿意,但是别人在旁边再再说,有点不好意思拿点钱出来或者做一点事情,这时所获得的回报就要打折扣。如是因感得如是果。
总而言之,我们知道上师在世间中利益众生,他的发心很大,在做很大的事业。如果我们发自内心随喜、跟随去做的话,对我们的觉悟(有时候我们讲功德,功德也很大,但是换一个说法,因为我们是在修学佛道,所有的修学都应该和自己的觉悟有关)有很大的帮助。
上师是一个觉悟者,他做的事情直接或间接地帮助有情觉悟,我们在这里面做一些事情的话,对自己的觉悟之道也有很大的利益,有一个很好的因缘和缘起。这些因缘、善根在自己修学佛法过程中不会空耗:生生世世遇到佛法,很早就遇到殊胜上师的摄持;或者在这个过程中,逐渐会因为自己的付出而成为利根者。成为利根者的话,在以后修学的时候,不管是听法、思维,还是观修,或者做其它善业,都会非常顺利、因缘非常好,因为在上师的带动之下,自己做了很大的事情。
所以,很多事情如果我们单打独斗的话,一个人的发心这么小,而且有这么多烦恼,根本发不起那么大的事业。一个人去做,得到的利益非常稀少。但是如果跟着上师一起做,就可以得到很多不可思议的善根。
我们自己没有能力发动这些广大的善根,但是上师发动了,只需要我们从内心随喜开始,身语做力所能及的事情,然后供养一些微薄财物在内的受用。当然,财富多可以多供养,少可以少供养;时间、精力多可以多做,少可以少做。但是发心随喜是可以达到极致的,没有什么局限。内心中的随喜每天都可以做,再再地随喜,非常地感动,感动到流泪等等,这都是可以的。如果这样的话,大德的发心获得的善资有多少,自己也同样可以获得,这类似于随喜的修法。因为这是上师们的发心和证悟的功德摄持的,自己非常轻易就可以得到随喜的利益。
这也是依止上师的必要性,我们的善根要很快发动起来是很困难的,就好像一个很大面积的海,如果按照自己的能力要从此岸到彼岸的话,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情。但是如果能够搭上一艘大船的话,就很容易了。尽管自己一个人很难做到很快地积累很大的资粮,但是大恩上师在弘法利生的过程中,如果我们能够做一些发心的事情,就可以很轻松地得到很多功德利益,这也是给我们的机会。
大恩上师经常给我们说要发心做事情。对凡夫人来讲,好像上师那边需要人做事,如果没有人做,事情就推动不了,好像我们是在给上师做事情。但是真正来讲,是上师广大的事业给了我们参与的机会。
以我们的上师为例,在学院也好,在外面也好,弘法利生的事业非常广大。这就给作为弟子的我们提供了一个参与的机会,他的发心和智慧那么广大,而且很清净。在这个过程中,不管是在你所在的地方也好,或者在根本的道场也好,自己能够力所能及地做一些事情,都是和上师无与伦比的事业、功德结缘。
用身语、内心、财富能够做些事情,就被上师广大的发心和力量带动,可以很快、很容易地积累很多资粮。这些情况、条件也不是很容易的。虽然很多上师都在推动这些事业,但也只是一个阶段,这个阶段我们遇到了就不要错失。知道这个道理之后,尽量地去贡献财富、做力所能及的事情,或者包括每天随喜等,都是非常重要的。
如果哪一天佛法隐没了,或我们转生到暗劫去了,哪还有这个机会?现在有机会的时候需要做,虽然做的时候有些辛苦,或者有这样、那样的事情。但是众生不做这个事情,还是会遇到身体和心理方面的痛苦,会遇到很多的劳累,这些劳累有意义吗?世间的劳累没有意义,世间的人非常辛苦地上学、找工作、结婚、生子,很辛苦地赚钱维持家庭开销、维持孩子上学等,难道不辛苦吗?很辛苦。
这些辛苦哪些和解脱直接挂钩呢?有些时候学了佛法之后有一些,但大多数的世间人操劳的这一切,从年轻的时候开始操劳,到头发全白、皱纹起来,一直操劳到死。真正能给自己带来多少解脱的资粮?给自己后世的安乐带来多少帮助?基本上没有。
所以辛苦都是辛苦。有些时候认为我不发心、不学习就好像不用辛苦了,世间中的辛苦才多。佛法是彻底终结这种没有意义的辛苦的唯一方式。当然你要投入,它有一定的辛苦,但这种辛苦如果我们能够熬得下来、坚持得下来,这种小苦可以对治很多、尤其是无量轮回的大痛苦。上师在弘法利生的过程中,我们去做一些事情,也有一些辛苦,会受一些委屈,但是这些都是世间中的小苦换大苦,都是值得的。
“随学上师的意行”,也是一样的。在随学的过程中,我们要想上师的发心(利益众生的心)——为了众生的利益投入很多的钱财、精力,在这个过程中去感应上师所做的发心和行为,当了解之后,我们的发心和上师的发心、我们的行为和上师的行为就到一块去了。
再返回科判“修学上师的意行”,这是依止上师中修学上师意行的一个部分,这是一个修法,也是依止上师的一部分。所以我们依教奉行或依止上师的时候,这也是一部分。不是说依止上师就是天天跟着,其实这些都是,所有的这些发心,不管上师知道还是不知道,自己投入进去了,它就是真实的和上师意行相应的方法。
下面讲一个比喻,这个比喻很好懂,
比如,从前,有两个人一起前往拉萨。一个人除了少量的豆粉外没有其他口粮,他将少量的豆粉放入另一个人许多精白糌粑中混合一起。
以前中国古代或藏区朝圣是一样的,人们会自带很多干粮。不像现在,包里有钱就行,或只要有手机,可以用手机支付,连银行卡都不用带。以前没有一路都是客栈、几星级的饭店,基本上很长时间都是荒无人烟的地方,尤其是藏区朝圣,有很多地方很荒凉,所以都是自带干粮的。
一个人没有那么多糌粑,只带了些豆粉,豆粉和糌粑比起来档次差很多,又不好吃,而且营养价值不如糌粑好。他没有其它口粮(一是豆粉本身没有糌粑好,第二个数量远远比对方的糌粑少),所以将少量的豆粉放到同伴的很多精白糌粑中,混合在一起吃。
过了几天,有许多糌粑的人说:“你的豆粉差不多该用完了吧,我们去看看有没有用完。”然后两个人去看结果发现豆粉仍然没有用完。
因为混在一起,怎么看也有,豆粉还存在,看上去还没有用完。
这样看了好几次豆粉一直没有用尽,最后只好与所有糌粑一起吃完。
这是一个比喻,我们不用分析会不会出现这个情况,也许对方比较笨一点,这个我们不管。这里面的意思是,它混在一起,一直到最后糌粑没吃完之前,豆粉一直都存在。很少量的豆粉混在很多糌粑中,精白的糌粑又好吃、营养又好。糌粑又多,一点点不好的食物混在一起,最后就一起吃完了。
大量“精白糌粑”相当于上师的事业。少量的豆粉,因为我们的发心很狭隘,不是很广大,能做的事情也很少,这些善根、付出就像少量的豆粉一样。我们的事业汇入了上师事业的汪洋大海中,混进去之后,彻底被上师的智慧和悲心全部摄持了。这样混在一起就没办法分了,乃至上师的事业、善根没有穷尽之前,你的善根永远穷尽不了。
这是一本万利的买卖。付出一点点,得到很多。这是不是教我们投机取巧呢?这不是投机取巧,是一个客观的事实的存在。
修行人最怕的是投机取巧的心理,我们学这个公案,觉得就放一分钱、一块钱进去,然后就怎么样了。如果带着这种投机取巧的心去做了,虽然可以得到很多功德,但是对心的成熟,对心的觉悟起来还是很慢的。我们要知道,这里就讲了一个事实,我们要随学,为什么要随学上师的意行。并不是告诉我们怎么样投机取巧,不是这样的。
就像回向、随喜,好像这里都是有投入一点点,得到很多回报的事情。但这永远不是投机取巧,是让我们的心逐渐成熟。上师的心量那么大,我没办法和上师一样,但可以随我的力量,去帮助上师做弘法利生的事业,或者我加入进来。如果一生又一生,一次又一次这样做,我们的心量会越来越大,觉悟会越来越靠近。它是让我们的心迅速成熟、相应实相的一种方法。所以方向不要错。虽然是有这个事实在这,但我们永远不能把自己修行的方向搞错了。这里不是告诉我们投机取巧的方式,永远不是这样。
同样的,无论别人做任何善事,自己仅仅通过少许财物或者身语劳作等结上善缘,也将获得同等的善根。
同样,不管别人在做什么事情,比如说正在修一个大佛塔或者很大的佛像,别人正在做一个善事,自己通过很贤善的随喜心随喜了十块钱或一百块钱,或者去搬几块砖,或者做一点身语劳作,通过这样的方式结上善缘,也将获得同等的善根。
这就是告诉我们,有善法的时候我们心中要随喜,用我们的财物或者其它东西,不多也行,有欢喜的心尽量去结点善缘。这时就可以获得同等的善根。
这些善根现在可能还没有成熟,看不出来。好像我们钱也给了,力气也出了,但为什么还没有发起来、没有获得钱财呢?有时候不一定那么快。善因、恶因都有酝酿的过程,就像种子,不管田里种的是良药还是毒药,好的、坏的种子,种下去之后都要酝酿一段时间。慢慢长嫩芽、长粗壮,然后开始逐渐抽枝、长叶、开花、结果,到那时是药材还是毒药,就可以看到结果。现在我们种下的善根,善因和恶因也是一样。种下去之后,也要给它时间酝酿。
所以,不管种的是恶因还是善因,都有一个酝酿的过程,它会慢慢成熟,一旦成熟之后,现在所有投资好的方面的善业,都会带来广大的回报;投资的不好的恶业,也会带来广大的回报。它是不会虚耗的。
我们在学习因果不虚的时候,也讲过很多这方面的道理。现在我们很多结缘(在佛法中投入资粮,或者所做的一些善业),很多次成为世界首富都绰绰有余。只是我们并没有朝这方面去发愿,没有想获得世间的首富或者天人的果位,只是想觉悟、利益一切有情,有时它还没有成。
这都有一个酝酿的过程,要慢慢成熟,一旦成熟,现在所有投资的善业,都会带来广大的回报;投资的恶业,也会带来广大的回报,是不会虚耗的。我们在前面学习因果不虚的时候,也讲过很多这方面的道理。我们所结之缘,在佛法中所投入之资粮,所做之善业,真正来讲,多世成为世界首富都绰绰有余了。只不过我们没有朝这方面去发愿,没有想成为世间的首富或者获得天人的果位,只是想觉悟、利益一切有情,这些发愿暂时还没有成熟而已。
特别是对于上师、善知识暂时的指派或信使,乃至包括清扫上师的居室在内,都是积累资粮的正道,应当尽力而为。
这也是和上师相应的方法。作为具相上师——前提一定是具相,如果不具相,但是对你有恩德,从法性力来讲,给他做事情也能够得到功德。这里指的是具相的上师,为什么叫具相的上师?他一定是有菩提心、有证悟的智慧或者善巧方便摄持的。
所以,为他做任何事情都是和他结缘,和他相应的方式。就像和实相相应有很多方法:听闻讲解实相般若波罗密多的词句、顶礼写有实相文字的经书、转绕装了实相经书的佛塔、佛殿、经堂,抄写、读诵、讲解、观修,每一种都是以不同的方式来相应。修上师瑜伽也是和上师相应。上师、善知识暂时指派你传递一个消息或者做一件事情,包括清扫上师的房子在内,都是和上师相应。和上师相应的方法都是积累资粮的正道,所以应当尽力而为。
“尽力而为”是指有机缘时尽力而为。大恩上师在讲记中讲,做事情时也要看上师自己的意愿。如果上师不高兴,不做这件事好一点,不要因小失大。如果做事情时不善巧,让上师不欢喜,这就没有必要了。
总之,原则上应该做上师欢喜的事情,在此条件下,自己能做什么就尽量去做。这里最关键的还是依教奉行、修学佛法。因为上师出现在世间,暂时指派也好,信使或者清扫房间也好,有时是为了打破我们的傲慢和我执,有时是通过劳作清净我们的业障等等,这些都是有一定作用和利益的,是和解脱道有关的。
这和世间上给领导打扫房子,或者领导指派做事意义不一样。世间领导没有菩提心,没有佛法的殊胜证悟,不会有意识地引导你趋向于解脱,而且他本身可能也不是福田。所以给他做事情,暂时可能会有一点利益,但究竟的利益很少,尤其是解脱的利益,非常少。
上师不一样,因为他的修行、菩提心,是无量宝藏的代表,如果跟他结缘,自己可以获得无量功德。而且在这个过程中,都和解脱道相应。因为真实的具相上师在引导弟子时,为了自己的利益去指派弟子是没有的。他指派弟子去做一件事情都是为了让弟子积累资粮,打破傲慢、我执,或在奔波劳累的过程中清净障碍、圆满资粮。弟子获得福德之后,心才堪能接受真实的正法。
作为弟子,在依止大恩上师的过程中,如果很善巧,就已经清净了很多罪业,圆满了很多资粮。我执、傲慢,该调伏的调伏,该压服的压服。那时上师再给你传密法、传大圆满直指心性,证悟的几率就高多了。
因为在这个过程中,自己得到了很多的资粮,都是正面的。资粮圆满了,罪障清净了,我执、傲慢,方方面面不好的东西都去掉了。到那时,上师在大圆满直指心性时会说:“现在给你们直指心性,你们好好安住在心性中。”有时就会这样直指。传显教的法也能得到很大的利益,相续中一下子得到很大的震动、有很大改变、证悟心性的也非常多。
原因何在呢?就是因为在依止上师的过程中,自己如理如法地依止,清净了很多罪业、圆满了很多资粮、调伏了很多不正确的发心。自己桀骜不驯的性格、我执、傲慢等,差不多都被调伏了。成为法器再传法,很简单的一句法就可以得到很大的利益。如果没有调伏,即使天天给你讲最深的大圆满,你的心态和上师传的法相应不了。这就是问题的关键所在,也是做这件事情的原因,所以应当尽力而为。
如《功德藏》中说:“决定行持善法者,胜师广积二资时,彼中皆能结上缘,役使信使清扫等,极劳具果胜资道。”
智悲光尊者在《功德藏》中讲:“决定行持善法者”,我们决定行持善法,在殊胜的上师广积二资粮的时候,“彼中皆能结上缘”。
在上师积累福德、智慧二资时,比如上师讲法,我们维持秩序、清扫,就在上师弘法利生的过程中结上善缘。上师印经也是如此,这是智慧资粮。还有福德资粮,自己都能够结上缘,不论是钱财也好,役使、信使、清扫也好。“极劳”,如果自己非常辛劳,很精勤地去做。“具果胜资道”,就是具有大果的殊胜积资之道。
上师在世间是大福田,在引领我们趋向证悟过程中,能够迅速积累资粮,这和自己一个人修行是完全不一样的。所以在依止上师的过程中,这些都可以迅速地积资净障。
皈依处以及积累一切资粮的无上福田没有比上师更殊胜的。
在所有的皈依处中没有比上师更殊胜的。后面还会讲,能够给我们带来庇护、遣除我们恐怖的都叫皈依处。
对小孩子来说,父母就是皈依处。因为小孩子在恐怖时会找父母,找到之后恐怖心就会消亡,所以能消除这种恐怖的父母就是他的皈依处。外面下大雨时,房子就是皈依处。
皈依处有很多,但是所有皈依处中最殊胜的就是佛法皈依处。佛法僧三宝中上师是一切三宝的总集。佛陀是导师,但后代弟子没办法真实面见佛陀这位导师。经典中的正法,如果没有上师的指引,也没办法看懂并了知里面的意义。
就三宝来讲,上师是三宝的总集。他本身是佛陀的自性,见到上师就像依止佛陀。依止上师可以带来取舍之道、浅深之法。上师本身也是僧众,在实践法义,是很好的助伴。所以上师是三宝总集,所有的皈依处没有比上师更超胜的,积累一切资粮的无上福田也没有比上师更殊胜的。
经典中讲,供养一般的受戒之人,供养阿罗汉、菩萨、佛的功德都非常大。但上师是三世诸佛的总集、是三宝总集的缘故,积累资粮的福田没有比上师更殊胜的。所以我们在发菩提心、修曼扎时,都是以上师作为所供养的对境、积资净障的所缘。
尤其是上师授予灌顶、讲经说法期间,十方三世诸佛菩萨的大慈大悲和殊胜加持一同融入他的相续,从而安住于与诸佛无二无别的境界中,所以其余时间成百上千次供养不如此时供养一口食物的福德大。
按照经典、续部的观点,上师在灌顶或者讲经说法期间,是一个特殊的时间段。在这个特殊的时间里,不论是圣上师还是凡夫上师,十方三世诸佛菩萨的大慈大悲心还有殊胜的加持,都融入到这位上师的相续中。
那时他是安住在和诸佛无二无别的境界中的,相续不一样,因为诸佛的大慈大悲和加持力量全部融入到他自己的相续中。所以其它时间成百上千次的供养还不如这个时候供养一口食物、一口水等的福德更大。
殊胜的上师平时是三宝的总集,讲经说法时更是一种特殊的自性。那时如果能够积资净障,福德是非常巨大的。这也说明上师是积累一切资粮的无上福田,可以缘上师积累很大的福德。
观修一切生起次第的本尊也是同样,如果能认识到形象虽然显现为某某本尊,其实本体除了自己的根本上师以外别无其他,那么上师的加持很快就能入于心中。
其实这也是修生起次第的窍决,而且必须这样修。观修一切生起次第的本尊也是同样的,比如修金刚橛、文殊菩萨、修莲花生大士等。虽然有些仪轨中会讲上师的本体,有些不一定讲,但不管讲不讲,其实在修生起次第时,在祈祷本尊、修本尊法时,都应该有这种见解。应该认识到虽然形象显现的是某某本尊,比如说文殊菩萨、观音菩萨,但是本体除了根本上师之外别无其它,其实就是上师显现成本尊的样子。
修本尊其实自己知道,在念本尊心咒时(观音菩萨、文殊菩萨心咒),所念的心咒其实本性就是上师,是上师显现为本尊的样子,二者其实是无二无别的,这样就没有离开根本。所有本尊的修法也是上师的本性、上师的化现,如果能够了知这个,上师的加持很快就能入于心中。
如果没有这种认知,虽然修生起次第很长时间,念很多心咒,但把本尊和上师分开就很难得到加持、显现悉地。因为从法性力的角度来讲,本尊离不开上师,所以在修本尊的时候如果忆念这就是上师的化现,其实就没有离开上师的加持。因为自己和上师之间是最近的,本尊虽然可以赐于成就,但是本尊也不会很随便就显现在面前给你讲法、加持,而上师可以。上师可以见得到,给你传这些修法,而且上师可以赐予你加持,这方面就是不一样的。
所以,我们和法性、如来藏之间的这么多助缘哪个最近?上师是最近的。我们和觉悟、实相之间最直接的连接就是上师。如果在依止上师的时候把依师法做好,离实相、证悟法性也是非常近的;如果没有做好,就离得很远,虽然念很多咒语,做很多修行,但其实得到迅速加持的机会是没有的。
无论从上师是离我们最近的佛陀,上师本身是如来藏的化现,或者说上师是我们自心的佛性的化现,不管哪个方面都应该好好依止他。依止要观清静心,因为如果上师是你的本性、如来藏的化现,对他生起邪见或者对他不好,这种邪见就会障碍你现前实相。如果对于外在的上师都是以清静心来观待,那也能够相应于究竟的内在上师和究竟的实相。
所有的生起次第,不管每天观佛陀仪轨也好,念这些生起次第仪轨也好,都要认识到所有的本尊的本性都是上师的化现,没什么差别。当我们知道这一点时,修任何本尊就都没有离开过他的根本。
本尊和本尊之间也不可能是他体的,因为都是上师的化现。这是使我们趋入认识到究竟平等:佛和佛平等、众生和佛平等、我们和上师平等的地方。如果修得很纯熟,就知道其实显现上佛和佛之间不一样,我们和佛陀不一样、我们和上师不一样、上师和佛不一样,但其实究竟来讲都是一样的,因为一切本尊的本体是上师,我的本性和上师的本性也是无二无别。上师是外在上师,我们的佛性是内在上师。从这方面来认知也可以很快趋入一切万法究竟平等的实相中。
这也是一个窍决。修任何生起次第都应该知道,不管是忿怒还是寂静,所有本尊的形像都是自己的上师。知道后也不会说换一个本尊之后本尊会不会不欢喜,因为修的这个本尊是上师的本性,那个本尊还是上师的本性。
如果内心中这个见解不散,永远不会产生本尊和本尊不是他体的这种见解,内心就会带着愧疚感。换一位本尊修,好像舍弃了以前的本尊换了一个其他的,以后再看到这个本尊的时候不好意思,就把脑袋埋下来或把眼睛瞟到其他地方去不好意思看以前修的本尊。因为以前修他的,现在不修了好像觉得不好意思,这不会的。
因为你知道这个本尊是上师的本体,那个本尊也是上师的本体,永远没有放弃这个见解的话,所有的本尊都不会放弃。因为看所有本尊、一切佛菩萨的时候知道这全都是上师的化现。上师化现这么多来利益不同的有情,他就会越来越高兴越来越欢喜,不会有那种不必要的愧疚感。
这是从生起次第的窍决来讲,下面讲圆满次第的本体也是一样的,上师也是所有修法的核心。
在相续中生起圆满次第的智慧,也完全依赖于对上师的诚信恭敬与上师的加持力,
生起次第是通过仪轨、词句的引导,一步一步把自己庸俗的身体生起本尊观的一种次第。
圆满次第就是圆满了佛性如何现前,圆满了空性、实相如何现前的修行。大恩上师在讲记中也讲了有相和无相的圆满次第。有相的圆满次第就是风脉明点、拙火定等修法,因为观想气脉这些就是有相的。无相的相当于最后一切万法融入到一种圆满的空性中,有时和大圆满差不多。这就是圆满次第。总之圆满次第是能够真实趋入究竟实相、圆满自性的次第的观修方法。
这也是完全依赖于对上师的诚信、恭敬和上师的加持。我们的诚信、恭敬和上师加持力成正比。上师的加持力量是永远都不变的,因为他已经达到了佛位,加持力是周遍一切法界的,就像莲花生大士一样。
我们能够在这里面得到多少,全看自己的信心、恭敬心有多深刻、多清静、多强烈。有上等的诚信、恭敬,就能够感招到上品的加持力;中等的就只能感招到中等的加持力;如果诚信、恭敬是下品的,那只能够感招到下品的加持;如果没有诚信没有恭敬,虽然上师的加持力周遍一切法界,但是也得不到,没法相应。相应是和周遍一切法界的法身相应,和加持力相应,你自己必须具足某些条件。
这个自利和他利其实都是具足的,而且自利和他利也是成正比的,自己有多少信心就得到多少加持。就好像古代的无遮大会。无遮大会就是允许你随便拿,想拿什么拿什么,钱多得不得了。这时就看你自己,是拿个小碗去呢,还是啥都不带呢?啥都不带就拿不了,最多两只手抓两把,你能抓多少?如果没带什么东西,你怎么带这么多?
如果带个大口袋去就可以装一口袋走,如果开个东风去就可以装一东风走,随便取,自己有什么条件就可以取多少。如果自己什么都不准备,或者没有福报不知道,别人发完了才知道了哪个地方有无遮大会,没福报的话可能都听不到这个消息。如果听到了不相信那也不行,等别人领完了,看到别人大包小包往家扛才反应过来,那个时候再去已经发完了,也怪不了别人了。或者带了很少的容器,能带走的东西也就很少,除非自己在修知足少欲,否则带这么小的容器能装多少呢?装不了多少。别人敞开供应、没有限制,这时就看自己,有多少条件拿多少。条件充足就拿得多,条件少就拿得少。
上师的加持就是这样,敞开供应、随便取。如果有像佛一样的信心,他给你像佛一样的加持,如果信心少,就只能得到一点点。这怪不了别人,自己没有具足这样的条件。
现在闻思修行生起信心、定解,其实都是圆满我们自己的条件。如果条件圆满,相当于利根者的话,上师的加持会很迅猛。
诚信、恭敬有些是天生的,如果前世修行过,虽然今生没有做什么努力,但就是有高质量的诚信、恭敬心。所以,假如别人没有闻思很长时间,也不要质疑,他不一定就没有高质量的信心,也许前世学过。要不然就在今生通过精进努力生起诚信。现在如果没有,可以努力创造让自己成为法器。
当自己的诚信、恭敬慢慢生起,这个生起的过程,也是逐渐得到上师加持的过程。二者之间是平齐的。或者说,二者之间就是这样的关系。有什么信心,就得到什么加持。信心增长的过程就是得到加持的过程。所以要致力于让自己的诚信、恭敬逐渐生起来。
有助于自己生起诚信、恭敬的所有助缘——道场、道友也好、法也好,都要去具足;而让自己的诚信、恭敬下降的缘,则都要远离。这对于得到加持以及自己的觉悟,是一个很关键的问题。
只要自己有虔诚的信心,再加上上师的加持,自相续中一定会生起上师心相续中所证悟的智慧。
上师的加持力已经圆满,现在欠缺的就是我们。上师致力于帮我们建立信心,有了信心,他的加持力就可以让我们相应。
如果我们没有虔诚的信心,这是不行的。虔诚信心的对立面就是杂染的怀疑、烦恼等,如果有怀疑,当然就不可能有虔诚的信心了。
怎样才能遣除怀疑呢?就是要生起智慧。从哪里生起?多闻思佛教经论。智慧一生起,怀疑就没办法寻找它的种子了。如果怀疑少了,信心就会虔诚,上师的加持本来就有,这时内因外缘和合,自相续中一定会生起上师心相续中所证悟的智慧。上师相续中的智慧能够相应的到,也能够获得。
从某个角度讲,自己相续中本具和上师无二无别的智慧。为什么不现前?因为自相续中有很多杂染,通过对上师生信心的方式,能把这些杂染逐渐去掉。学习佛法或者去掉怀疑、杂染的过程,也是得到上师加持、现前自相续本来清净佛性的过程。所以上师是圆满次第的核心。
所以,生圆次第等一切实修所修的本体都可包括在上师中。
生圆次第是密法中很圆满的修法。生起次第、圆满次第的一切实修、所修的本体都可以包括在上师中。
所有经典、续部中都说上师就是真佛。
比较了义的经典中也说上师就是真佛,佛陀是通过善知识的形象示现在我们面前,而且上师的恩德比佛陀恩德还要大。经典中讲了,续部中讲的更多,上师就是真佛,所以我们应该以上师是真佛的信心来依止、随学上师的意行。
《功德藏》中说:“何为皈处资粮田,修师瑜伽内外二,所修生圆体摄师,经续说师为真佛。”
什么是最殊胜的皈依处和资粮田呢?就是上师。除了“修上师瑜伽内外二”,“内外二”可以说是生起次第和是圆满次第,或者外修法和内修法。“所修生圆体摄师”,所修持的是生起次第和圆满次第的本体可以归摄。“经续说师为真佛”经续中说上师就是真实的佛。
因此说,上师的密意始终安住于与诸佛无二无别中,然而正是为了引导我们这些不清净的所化众生才化现为人的身相。
上师的密意始终跟佛无二无别。不只(上师的)密意和佛无二无别,一切众生的究竟体性和佛也是无二无别的。但上师的意趣、密意和佛无二无别已经完全现前,而众生的佛性如来藏还是隐藏的,这是不一样的,上师的佛性已经觉醒。
为什么上师是我们内在佛性的外现?因为我们内在佛性和一切诸佛的本性无二无别,但这种佛性谁能够了知、给我们讲呢?就是觉悟的佛性显现成上师的形象,告诉我们这些迷惑的众生,“你也有如来藏”,“你的如来藏是这样的”,“你要现前如来藏应该修共同加行、不共加行、空性等等”,一步步地告诉我们,然后我们通过外在上师的指引,一步步修行之后障碍越来越分明、越来越少,佛性就一分、多分、全分,这样逐渐可以显现出来。
上师安住在佛的无二无别的状态中,但为了引导不清净的众生,化现为人的身像。因为众生是有血有肉的凡夫肉身,为了引导我们,他不会显现和我们不一样的身体。否则很多有情、众生就会产生很诧异的想法,觉得很奇怪。这是妖怪吗?是哪里来的?为什么和我们不一样呢?有这种看法就不愿意接近他了,敬而远之。
比如你把他当成一个鬼神,那对鬼神的态度是怎样?世间人对鬼神都是敬而远之。所以如果上师显现不和我们一样的肉身,我们也会敬而远之。那你怎么随学他?他怎么把他的智慧告诉你?就像对待鬼神,一般人可能经常祭祀、礼拜、祈祷,但愿不愿意接近鬼神呢?很多人都不愿意。如果我们把上师看成这样的话,肯定没有办法把他相续中的智慧,把菩萨道的究竟的修行方式告诉我们。为了让我们打破很多怀疑的缘故,连佛陀出现在世间中,也是示现和人一样的行为。
上师为了引导我们不清净的众生,显现和我们一样不清净的形象,他自己安住在三十二相八十随形好的真佛的境界。他如果在自己的刹土中就完全显现三十二相八十随形好;在清净的所化面前显现清净的菩萨形象;但在我们面前、娑婆世界、不净的轮回中,只能显现和我们一样不清净的形象——也是有肉身,也有生老病死等等。他外表形象和我们一样,但内在的智慧安住在佛的境界,所以他有能力以凡夫人的身相引导我们趋向于成佛,这是完全不共的地方。
他也不像纯粹的、清净的佛,安住在清净的刹土中,否则我们哪里能够看得到呢?我们虽然仰望夜空时,相信在某个地方有佛的刹土,但具体是哪个地方我们看不到,用现在的说法来讲,那不是在一个空间,不是肉眼能看得到的。所以清净的三十二相八十随形好、安住在刹土中的佛,不是我们的境界,我们看不到的。
而纯粹和我们有一样的肉身、没有佛智慧的人引导不了我们,所以这时就只有上师,他的相续中内依安住佛的智慧,形象安住我们人的样子,这是两个法的有机结合。上师显现为和我们一样的肉身,我们可以生起清净心、接近他。不像一般的世间人,上师显现的形象是肉身,但他的智慧是佛智。
这就完全具备了通过这样的方式引导我们的条件。否则彻底清净的身体只有在净土中才有,我们是看不到的;而彻底不清净的肉身搭载的是分别念,凡夫人的思想是引导不了我们的。所以只有显现我们的肉身,但是智慧超胜我们,以佛的智慧来引导我们。
上师叫我们学习《入行论》、《前行》、《中论》,让我们的智慧慢慢变得成熟、圆满,我们就在他的引导之下逐渐生起出离心、菩提心,生起空证智,慢慢地就会成熟了。上师为了引导我们这些不清净的有情众生,才化现为人的身相,这个问题一定要搞清楚。
我们一定要在上师住世期间,全力以赴依教奉行,通过上面所讲的三种承侍使自己的心与上师的智慧成为无二无别。
这是对我们非常实用的忠告,或者是依止的窍诀。真正的依教奉行应该是上师住世的时候,这时候我们可以听法、可以接触,应该全力以赴地依教奉行。所有的依止法的核心就是依教奉行,因为只有依教奉行,才能够让心逐渐趋向于成熟。如果上师教的这些不去依教奉行,而是依靠自己的分别念。分别念无始以来都是习惯了轮回的思想,只要你依靠自己的或者同伴的分别念,就没有解脱的希望。
有时旁边的道友对你说应该怎么样,或者自己认为不应怎样,这些都是分别念,有什么可靠的?父母给你的忠告也可能不可靠,世间的老师和领导给你的忠告可能也不可靠,为什么?因为它们都是属于分别念的范畴,这些都不应该依止。
真正应该依教奉行的就是上师的智慧,相应于解脱道的这种教言,依教而奉行。因为上师是已经到了解脱洲,再返回来接引我们的向导,他的话我们要听,只有按照他的话去做,我们才可以到达目的地,因此就应该全力以赴地依教奉行。
当然依教奉行真实落实的时候,会受到很多的干扰,因为我们福报不够,或者罪障、分别念很炽盛,无始以来这种我执的心,有时就是我们可笑、可怜的自尊心,这些都会成为障碍。
在依教奉行的过程中,我们还要经常学这些教言,把《前行》中依止上师的教言翻出来看一下,校正自己的行为,哪些不对的地方,忏悔校正。逐渐调整之后,大部分做到依教奉行,到最后就完全可以做到依教奉行了。
通过上面所讲的三种承侍:财富供养、身语承侍,还有修法供养令上师欢喜。三种承侍的方式,使自己的心和上师的智慧成为无二无别。我们再再地讲这个相应的过程,就是相应上师的智慧,使自己的心和上师的智慧成为无二无别,上师瑜伽就是上师相应法。
所以说三种承侍都是相应的方法,只不过这里面有直接和间接的,或者说有不同根基的相应方法。也许有些人是通过身语承侍就证悟了,有些人是通过修法来证悟的,有可能通过供养财富,供养上师欢喜之后,供养的心很清静,圆满了资粮,这个时候证悟的也有。
三种承侍,对我们来讲可能是上中下三等,针对三种根基哪种更好,这个不好说。有时在讲法供养最胜的时候,修法让上师欢喜这个是最好的,一般来讲是这样的。在讲这个场合的时候,就会对其他两种稍微要贬低一点;如果在讲身语承侍是最好的时候,可能就把这个安立拿出来讲:你看,如果你能这样做的话还可以成就,可能对其他两个就稍微贬低一点。这方面我们要知道是没有什么矛盾的,主要是针对不同的情况,有些人根基不一样,你不能够要求他就做一个事情。
根基不一样,三种承侍有三种不同的相应方法,但是三种都是和上师相应的。我们前面讲了很多相应的方法,这三种是最主要的,经常这样去做的话,就可以终究和上师的智慧成为无二无别。因为的确在做事情的过程中,我们的傲慢、我执、罪业清净,福德、善根、信心增上,这个时候正面越来越多,负面越来越少,终有一天一刹那之间就和上师相应,相续和上师成为无二无别。
就像那若巴尊者最后显现上,上师用鞋扇他一个耳光,扇晕醒过来之后,就完完全全证悟了上师相续中的密意。我们都盯着最后一个扇耳光,就说拿个鞋子也让上师给我们耳光,高跟鞋扇起来是不是更好一点?或者高跟鞋不好,扇到脸上一个窟窿眼,是不是平底鞋好一点呢?我们就盯着最后一个开悟的因缘,别人前面做了那么多我们不看,其实那些才是最重要的,至于到底是扇耳光证悟还是怎样证悟,那是你自己有这个因缘。也许什么都不需要,也许就睡一觉起来,一下子上师的密意你就通达了,为什么?因为你的因缘那个时候已经成熟了,所以不管你走路、吃饭,或者正坐在马桶上方便的时候,都有可能证悟心性。但关键的就是前面这些准备工作,我们到底做好了没有。
那若巴经历十二个大苦行,十二个小苦行,所以才会有最后那一耳光,否则,天天扇耳光,他也不一定有证悟的因缘。
当上师真正用鞋底扇你耳光时,你可能很不高兴,为什么给别人唐卡给我耳光呢?会觉得很不舒服、生邪见。如果相续成熟,这时证悟的因缘就会很多。也许你在打坐的时候就证悟了,也许在走路吃饭的时候都有可能证悟,但关键是前面这些一定要认认真真去奉行、去依止,只有前面这些做好了,才会有真实得到加持、得到证悟的一个刹那——修是慢慢修,证悟是一刹那得。
有时我们只盯着成功人士的成功一刻,没有看到别人在此之前的辛苦、拼搏和奋斗,修法也是一样的道理。我们都想证悟,但证悟之前的过程有些是比较漫长的,有些是比较痛苦的,这个过程可能都要经历,而且我们应该有这样的心力去承受,有正确的认知是很重要的。
相反,如果上师住世时没有恭敬承侍、依教奉行等,而当上师不在世时却口口声声地说绘制上师的身像、观修上师瑜伽、修习实相之类的话,然后另辟蹊径去苦苦寻找别的高深莫测大法,既不具备使上师心相续中的断证功德融入自相续的诚信恭敬,也不进行祈祷等,这就是所谓的“能修所修相违”。
我们要知道,在上师住世的时候一定要认认真真地依止。前面讲的依止法中,尤其是不要让上师不欢喜,一定要认真去落实。如果上师住世的时候根本不恭敬、不承侍也不依教奉行,当上师不在了、入灭了,再口口声声说我要修上师瑜伽、开始绘制上师的身像、塑造上师的像、建上师的塔,或者要观修上师瑜伽修实相之类。座上的是一种融入的次第,真实来讲,平时在座下对上师如理如法的依止可能是更重要的。
如果平时没有做好,你座上怎么修上师瑜伽也修不好。以前有一个公案,说的是麦彭仁波切的一个弟子,也是一位很出名的格西,智慧非常殊胜。麦彭仁波切写《中观庄严论注释》之后,他对有些观点不太认同,就和麦彭仁波切在显现上辩论,辩论之后他背着包就走了。当天晚上在一个地方把帐篷搭好、吃了饭之后开始修上师瑜伽,这时他就发现,今天修上师瑜伽的核心是什么?本体是什么?就是让上师欢喜。现在自己在座上修上师瑜伽,还有什么好修的呢?于是就知道这个不对,问题很严重。
修上师瑜伽,就是观想上师在自己头顶、向他祈祷、他给自己加持、最后化光融入到自己相续、和自己成为无二无别。但平时依止上师的行为是很重要的,如果平时的行为失坏了,再怎么座上修上师瑜伽,绝对没有办法修的,根本的东西都没有了,这个是不行的。
所以说,座上座下都是特别重要的。否则,上师住世的时候你没有好好去恭敬承侍,这方面的上师瑜伽没有修,等上师入灭之后,你开始找一个上师瑜伽的修法,开始修行实相,这个时候就不对了。然后另辟蹊径地去找一个高深莫测的大法,想要去证悟,这个是很困难的事情。因为这些修法,不具备使上师心相续中的断证功德融入自相续的诚信恭敬。这个诚信、恭敬是很重要的,没有诚信恭敬的根本因,也就没法在这个基础上祈祷上师加持,这就是所谓的“能修所修相违”。
能修是什么呢?在大恩上师讲记中也讲到,能修就是能够让上师加持自己的修法。所修就是上师本身。你没有恭敬心、没有依教奉行,只是想要通过能修的修法得到加持,那就是能修所修相违了。所修是上师,能修就是法,通过这种观修的法产生相应。但是如果你对上师本人没有依教奉行,经常做一些违背的事业、让上师不高兴的事情、所修方面让上师很不欢喜或者上师在世的时候没有好好依止,而在能修的修法方面好像很重视、天天祈祷,这就是能修所修相违了。
所以我们能修所修不能相违,座上座下要融为一体,这是怎么体现的呢?应该对上师依教奉行、认认真真地依止,不要让上师不高兴,这就是所修方面让上师生欢喜;能修方面就是祈祷、上师瑜伽的修法精进地去做,这就是能修所修相应了。只有二者相应才是真正得到了加持之道。而能修所修相违那肯定不是加持之道,这个我们也要引起注意。
平时我们在依止上师修法的时候,有很多实用的窍诀《前行》里面都有了,如果把这些学好并好好使用的话,很快就可以得到相应,因为这里面都是正确的。
要想在中阴界面见上师(这里就牵扯到我们中阴的时候)。我们在世时虽然精进,但是没有成就、没有证悟心性,在中阴的时候还有一次机会,因为那时相对来讲比较容易。现在我们住世的身体是粗重的肉身,我们的心识一方面很稳定,另一方面也不自由。中阴时粗重的身体舍弃了,神识出来马上就显现成一个意生身(中阴身),色蕴很轻很薄,那个时候你想去净土、想去哪个地方都很容易,身体的自性比较轻快,中阴界的时候如果能够祈祷上师,承蒙上师接引就很容易往生净土。
前面是讲在世的时候怎么依教奉行、修上师瑜伽等等,或者生圆次第的核心是上师,那么中阴的时候怎么修呢?
要想在中阴界面见上师,蒙受上师指引道路等,
在中阴见到上师,承蒙上师的指引把自己牵引到净土,或者说虽然没有往生净土的因缘,上师指引自己投生一个很好的人家,可以在下一世顺利修行佛法,这也是很重要的。
这也需要自己无限的诚信恭敬与上师的悲心愿力聚合才会显现这样的境界。
在中阴的时候面见上师,必须要有无限的诚信恭敬,这也是来自于在世时的培养。但是也有些情况,在世时信心不是很强烈,死了之后信心迸发出来,这种情况有些危险。我们还是要在平时多培养诚信恭敬,这样在中阴时仍然会持续地起作用。第一个是诚信恭敬,第二个是上师的悲心和愿力,他自己有很强烈的悲心还有发愿要利益我们,这个时候自己的诚信和上师的悲心愿力因缘和合了,在中阴时面前会显现上师的影像和境界,上师牵引我们或去净土、或者投生。
当然,上师并不是真正亲身去到中阴界,
真的来讲上师是不是亲自到中阴界去了呢?也不是,前面讲了自己诚信恭敬和上师的悲心愿力因缘聚合而显现的境界,是在我们心性面前显现的境界,这种境界是真实的。因为自己的诚信恭敬和上师的悲心愿力和合,显现了上师的化现和境界,他就可以牵引我们到净土去。上师并不会亲自到中阴界,而是显现一个化身,他的悲心愿力在你面前显现的影像,可以帮助承办这种事业。
如果自己不具备虔诚的信心,不恭敬上师,那么无论上师再有多么好,也不可能出现在中阴界为你指引道路。
自己不具备虔诚的信心,平时也没有恭敬上师,那么不管上师的证悟有多高、多善良、菩提心有多圆满,也不会出现在中阴界接引。为什么呢?因为因缘不和合,就像水月一样,你想让天月显现在水中,水器要清而且静止,这个时候水月就会明显地显现。如果没有的话,也不要指望天月能够显现在你的水器中。
上师就像天月一样好,如果你没有恭敬心,上师的功德再圆满也不可能出现在中阴,度化众生是因缘和合的。如果众生不需要任何条件,纯粹靠他力就可以的话,那么我们轮回里不会有一个众生。佛菩萨的悲心、证悟那么圆满,如果众生不需要一点的条件就可以度化,那么我们早就成佛了。
佛陀的证悟再高也做不到,度化众生是两方面的事情,一方面能度者自己条件具足,第二方面是所度化的有情。怎么样才能成为所度化呢?不是任何人都是所化,要具足某种条件,你的身份才能从众生变成所化。因为能化所化是相应的,没有所化也不需要能化。一般善根没有成熟的人的种姓没有苏醒。世间老百姓不能叫所化有情,为什么呢?他可以叫众生,可以是发心的对象,但他不是所化,他的条件还达不到真正被调化的状态。如果是所化有情,他一定能被调化,内心中需要那种条件,比如想解脱或者想要如何……
如果能化所化不相应,无论上师再殊胜、证悟再圆满,也不可能出现中阴界给你接引。阿弥陀佛、释迦佛的功德殊胜吗?都很殊胜。但是我们无始以来在轮回中漂流,自己的因缘不具足,在中阴界中从来没有见过、没有被佛指引过。如果我们在中阴身有一次被阿弥陀佛指引过,我们早就在净土了,不会在这儿苦苦挣扎。这里就说明了我们要具有作为弟子的法相,努力让自己成为法器。最好、最根本的法器就是虔诚的信心和恭敬的行为。这个方面是最重要的,具备这些就能成为所调化的对境,不具备的话就没有办法成为所化。
《功德藏》中说:“多数愚者绘像修,上师在世不承侍,不知师意修实相,能所修违诚可悲,无信中阴难见师。”
《功德藏》中讲了,很多愚笨的人在上师去世之后绘图像观修,上师在世的时候没有以三喜而承侍,不知上师的密意也就没有随学而修实相,这时候能修所修是相违的,是非常可悲的事情。
为什么讲这个呢?是为了避免我们成为可悲的对象。上师在世的时候应该认真学依止法,把依止法学透。真真正正地去依止就不可悲了,否则遇到上师后没有认真依止的话,就可惜了暇满人身,虽然也有要修法的想法,但是在依止上师——这个解脱的最大助缘上没有做好,因缘条件不够,的确会和解脱擦肩而过。像这样还不知道要过多少世,才能重新具有这样的条件,这是很可悲的事情。
“无信”。如果没有信心的话,在中阴境界中也很难见到上师指引自己解脱的道路。这方面告诉我们,随学上师意行中有很多单个零散的窍诀,讲了之后我们认认真真地去看,经常看这些依止法就知道该如何去做,看了之后自己的相续会引起震动和共鸣,然后认真地去随学,这是很重要的事情。
今天我们的课就讲到这个地方。
索南德义檀嘉热巴涅 此福已得一切智
托内尼波札南潘协将 摧伏一切过患敌
杰嘎纳其瓦隆彻巴耶 生老病死犹波涛
哲波措利卓瓦卓瓦效 愿度有海诸有情
思考题
307、学了这么多节课,你是否认识到了《前行》的重要性?以后打算怎样重视前行?
答:《前行》正在讲修学上师的密意和行为。也就是说,上师具有殊胜的智慧、悲心,我们作为依止者,也要得到上师的这些出世间功德。
若想得到这些功德,学习佛法、尤其是修行很重要。现在许多人认为自己是大乘修行人,但大乘的界限要以有没有菩提心来分。我们虽然经常听受菩提心的法要,也经常传讲菩提心的功德和利益,但自己到底有没有这种境界?如人饮水,冷暖自知。倘若只是名相上的大乘修行人,则没什么可傲慢的。如果连显宗的大乘菩提心都没有,就自诩为密宗的瑜伽士、无上大圆满的修行者,那也只不过是自欺欺人罢了。不敢要求你们每个人都必须修加行,但总的来讲,还是特别希望大家能循序渐进,次第性地契入佛法,这样至少不会毁坏你的善根。
古往今来的很多高僧大德,从传记中看,对《前行》的重视程度都非常高。以前上师如意宝在世时,要求每年讲一遍《大圆满前行》,以至于不少人都能背下来。还有顶果钦哲仁波切,每到一处,总是随身携带《大圆满前行》这本书,直到他82岁时,在接近圆寂的前几天,也仍会每天早晨修法之后读上几页。这些印度、藏地最伟大的祖师,尚且对《前行》如此重视,我们后学者又有什么资格不好好学修呢?
以后在日常生活中,把《大圆满前行》当作自己的人生手册。倘若十年后对加行的重视程度,跟十年前一模一样,就算没有在大众前口口声声说自己开悟了,是大中观、大手印、大圆满的大修行人,至少自相续也会与法相应,很多行为会以因果规律来约束。一个人若能真正把自己的心,与《前行》的内容天天融合在一起,修行上肯定会有进步。反之,假如把《前行》的这些教言扔在一边,然后去另一处寻找更高深莫测的法,虽然也许能得到,毕竟每个上师的教言和传承窍诀都不同,诸佛菩萨的化现也不可思议,但一般来讲,万变不离其宗,再高妙的法也离不开加行的基础。
所以,希望对《前行》要有信心,不管到哪里去,就算没办法把《前行》的讲记全部背着,至少也应带上《前行》这个法本。
308、上师在弘法利生时,作为弟子,应当如何随喜、承事、供养?这样会有什么功德?
答:上师在行持菩萨行的过程中,会积累广大的福慧资粮,比如传法、印经书属于智慧资粮,建造三宝所依的殿堂、放生、行善属于福德资粮。这个时候,如果自己也加入其中,哪怕只供养微薄的资具财物,或者身语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例如,为上师的事业打电话、发信息),甚至发起没有嫉妒的随喜心,那么,上师以菩提心摄持所得的功德有多少,自己也将同样获得。
无论是哪位上师,所做的任何善法,共同做的也好、个人做的也罢,只要对弘法利生有利,能令众生得到暂时和究竟的解脱利益,我们都应遣除嫉妒心、傲慢心、自私自利心,尽心尽力地随喜。以前上师如意宝讲修经堂、建佛塔、放生等功德时,也常要求我们有能力就帮忙;没有能力的话,哪怕从内心产生一刹那欢喜心,这种功德乃至上师的善根没有用尽之前,它也不会用尽。
309、修生起次第、圆满次第时,有何关键窍诀?以此类推,你还能想到什么?
答:观修一切生起次第的本尊时,若能认识到形象虽显现为本尊,但本体除了上师以外别无其他,那上师的加持很快就能入于你心。像格鲁派修《三十五佛忏悔文》,念诵时虽有三十五尊不同的佛,但却观想每尊佛的本体跟根本上师无二无别,就像一个水晶所折射出的不同光。若能如此,上师的加持会迅速融入心中。否则,如果把本尊和上师完全分开,则不一定能得到如是加持。
大家修生起次第时,无论修观音菩萨、文殊菩萨,都应将本尊与上师观为一体。同样,若想生起圆满次第的智慧,也完全依赖于对上师的信心、恭敬心。圆满次第一般分为有相圆满次第、无相圆满次第,有相圆满次第是风脉明点的修法,无相圆满次第则是观想上师相续中的智慧全部融入自己,这是最了义的本尊修法。倘若你对上师有虔诚的信心,同时再加上上师的加持,自相续定会生起上师所证悟的一切智慧。故而,不论是修什么法,首先都要想到上师与诸佛无别。佛在《大教王经》中也说:“最上大乐本,诸佛等无异,由阿阇梨故,获最上究竟。”若能明白这一点,你的智慧才会得以成熟。
总之,生起次第、圆满次第等一切所修的本体,都可包括在上师中,所有经典、续部中都说上师就是真佛。《功德藏》亦云:“何为皈处资粮田,修师瑜伽内外二,所修生圆体摄师,经续说师为真佛。”
其实,上师的密意始终安住在与佛无别的境界中,正是为了引导我们这些不清净的众生,才化现为人的身相。《法华经》也说:“善知识者是大因缘,所谓化导令得见佛,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还有《无垢虚空经》中云:“阿难,诸如来非于一切众生前显现,而尽现为善知识宣说佛法,令播下解脱种子,故善知识胜于一切如来,当铭记此理。”
310、如果自己不修,只把解脱的希望寄托在上师身上,这样做对吗?在中阴时,怎样才能得到上师的救度?你准备以后如何串习?
答:不对。
上师是无上智慧和无偏悲心的总集,作为接受者的弟子,应经常以恭敬心来祈祷,只有这样,才能得到上师相续中的功德。在我们成佛的路途中,若能经常祈祷上师,就会获得一种无形的力量,修什么法都很容易,内心也不会有烦恼。我们死后在中阴时,若想蒙受上师指引、救度,也需要无限的信心、恭敬心,如此才会与上师的悲心愿力聚合,显现这样的境界。假如你不具备虔诚的信心、不恭敬上师,那无论上师再有多好,也不可能出现在中阴界,为你指引道路。《功德藏》也说:“多数愚者绘像修,上师在世不承事,不知师意修实相,能所修违诚可悲,无信中阴难见师。”每个人在中阴时,若能观想上师、祈祷上师,中阴显现立即会变成清净的现相。讲文武百尊时也说过,如果你真正认识自心,文武百尊就会全部变成本尊;倘若你的心不能转为道用,这些便会变成阎罗狱卒。所以这个很关键,大家要好好想一想,里面还是有很甚深的道理。
总而言之,我们在活着的时候,一定要经常祈祷上师。为什么每个修法前面都要加一个上师瑜伽,晚上睡觉前也要念一遍上师瑜伽?就是要将一切现象全部融入上师的身口意,这样一来,很多境界就会显现为清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