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位置: 首页 > 辅导 > 前行广释 > 正文

《前行广释》第79课-辅导答疑及讲记脉络

本文作者: 发布时间:2022/4/11 23:23

辅导答疑

问:有一位学中医的师兄,他已皈依三宝,但为自己医术提高,能否在本行业再拜名师门下学习?

答:当然可以了。就像皈依三宝的佛弟子能去驾校报名拜一个会开车的教练学车吗?当然可以了。不是说就真的皈依他了,你学一个技术,去找一个师傅教你,和现在佛弟子去学开车,找一个师傅教你开是一样的。学中医的为了自己的医术提高,还可以去拜师,并不是那种意义上的依止,皈依三宝主要是解脱方面。世间方面你拜师傅,没有把他当成那种真正的解脱道的所依、怙主的话,应该没有任何问题。(生西法师)

 

问:您讲法时提到菩萨行持任何善法时都会考虑其最大利益,这跟我们以三轮体空来行持善法,不要太执著功德这类说法是否矛盾?

答:当然不矛盾了。三轮体空行持善法,这就是最大利益。怎么样才是最大的利益?以空性摄持的善法利益最大。所以不但没有矛盾,而且是的确应该是这样的。因为如果没有三轮体空来摄持,它的利益不是最大化的,为什么呢?因为你执著善法的行持,它的利益就被你的实执局限了,没办法利益最大化。但是以三轮体空来行持,不执著功德反而它的利益最大化了,善法通过这样行持是功德最大化。所以功德最大和是不是执著没有什么矛盾的。功德最大是缘起因缘聚合之后必然出现的结果,和执不执著没有关系。所以让利益最大化不是执著,以三轮体空行持善法并没有执著它,但是它的利益是最大化的,它的功德、利益是最大的。其实并没有什么矛盾的,关键就是我们是不是真的去执著它,执著不会让利益最大,而不执著可以让利益最大。(生西法师)

 

问:如何给旁生做皈依?念什么仪轨?比如在路上时间不是那么多,见到旁生没有时间念诵长仪轨,有没有简单皈依仪轨给它们念?

答:念三皈依或者四皈依就可以了。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或皈依上师、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念三遍,就可以给它们做皈依。当然做皈依,也不是说真实意义上的“我给你皈依了,我就是你师父了,以后要守什么皈依戒。”这个皈依只是在它耳边种一个善根,它也没有发心,所以按理说它也不会得到皈依戒律。但是我们可以给它做一个表示,做一个缘起,这是可以的。给它念三皈依或者四皈依各三遍就可以了。(生西法师)

 

问:现在小区周围开了很多蔷薇落在地上,感觉很可惜,昨天弟子去摘了些回来做酵素,这种行为是不予取吗?

答:如果是掉在地上不要了,别人要扫到垃圾桶里面去了,这些可以捡回来。

但是挂在树上的是不是能摘?还是要观察的。因为掉地上的捡走,和直接从树上摘是两种不同的行为,两种不同的概念。就像钱在别人家里面,和不要而扔出去的东西,它是两个概念。所以这个有可能还算不予取。

还有,是不是不予取还需要观察,如果这个小区的管理者、有权利的人,他开许你去拿,反正要掉了,这两天就掉完了,你们赶快去拿,赶快去取;或者反正马上要掉了,我能不能去取一点,他说可以去取,不要紧。如果这种的话,就不会成为不予取。但如果别人说不能取,不能摘。我们取的话,就可能变成不予取。反正这方面的事情,还是尽量要慎重。如果拿回去供佛,或者干什么其他的,不是为了自己的利益,可能问题不大。但供佛也不一定要取下来,供佛观想供就可以了。我们作为修行者尽量还是要注意,无始以来占便宜的心理有时候还是很重的,不注意的话也会犯戒律的。(生西法师)

 

问:请问供完曼茶罗所用的大米怎么处理?

答:如果有一些乞丐做饭没有米了可以给他吃,给他做饭也可以;或者现在没有乞丐要大米了,可以去喂鸟,放出去就给那些鸟、老鼠吃;或者把大米放在佛塔前面,因为你在修的时候就是供品嘛,也可以把它当成供品,就一直供在佛塔前,当然前提是别人开许你放,别人不让你放,就不要放。如果没什么说的,也可以把米放在佛塔前面,堆在佛塔前面这样供养。因为藏区的佛塔特别多,到处都有佛塔,所以供完了曼茶,放在佛塔前面,没有人会说什么的。但如果是在寺院里,别人对环境的要求很高,你把供过的红豆、大米放在那堆着,别人可能不舒服,那样就算了,如果没什么说法可以供在这儿。拿去喂虫子、喂鸟或者喂老鼠,布施出去,都是可以的。(生西法师)

 

问:我妈妈每天晚上在佛菩萨像前供香,会不会招来鬼神呢?是早上供好?还是晚上?

答:在佛菩萨面前供香不会招来鬼神,不会有问题,因为我们是供佛的。供香的状态当中,也没有说有招鬼神来的这种作用。

供香早上供、晚上供任何时候供都可以,只要自己对佛菩萨有信心,什么时候想起来了,你半夜三更睡醒了想起来应该供支香,跳起来供也可以,任何时候都可以供香。因为供香是代表对佛菩萨的一种恭敬,而且供了之后就有功德,缘的是殊胜的对境,有功德的。所以供香不分早上晚上,任何时候都可以供,而且不会招来鬼神。(生西法师)

 

问:上师讲记第64课内容,从广义上讲,贪人、贪法、贪财物,均属于贪心的范畴。那贪法是指贪佛法还是贪世间法?

答:贪法很多时候就是贪佛法的意思,广义上来讲是属于贪心。在《俱舍论》等等当中把贪法方面划到了善法欲当中,与一般意义上的贪心就分开了。贪世间的东西叫贪心,贪法叫善法欲。但是不分开的话,广义上来讲贪佛法也可以是贪心的一种,但它是比较好的一种贪心。贪佛法也可以,贪世间法也可以,这个“法”的范围很大,整个法不管是佛法、世间法都可以叫“法”,所以范围是可以很大的。但是一般来讲,像盗法、贪法,都是指佛法而言的。(生西法师)

 

问:无有因果之见和断见有什么差别?

答:没有因果见和断见,无因果见其实是断见的一种。断见分很多种:有最粗的断见,中等的断见和微细的断见。无因果见是属于最粗的断见。断见范围大,无因果见范围小,断见范围大于无因果见。因为断见分三种,最粗大的断见就是无因果见;中等的断见就像小乘当中的有些刹那刹那生灭的也叫断见;最微细的断见,比如中观自续派当中的那种分二谛,也是最微细的断见。断见的范围比无因果见的范围要大一些,所以它们的差别主要是从这方面可以去分别的。(生西法师)

 

问:《前行》64课思考题:众生的邪见无量无边,归纳起来可摄于哪两种邪见中?

答:归纳起来可以摄为常断见两种。众生的邪见无量无边的,就分散,如果广说众生的邪见很多很多,但是把所有的邪见归成两种,就是常见和断见。法生了不灭就是常见;法先有后无就是断见。所以归摄起来就常断见两种。(生西法师)

 

问:弟子妈妈家每天都供两位菩萨,正位供养观音菩萨,侧面供养糖果盒弥勒菩萨,这样合理吗?否则糖果盒的弥勒菩萨怎么办?

答:这个糖果盒的弥勒菩萨,我不知道是什么菩萨,有这个菩萨吗?正面供养观音菩萨,侧面供养糖果盒弥勒菩萨,这样合理吗?糖果盒弥勒菩萨是什么意思啊?是弥勒菩萨形象的糖果盒吗?还是说什么样,我不知道。反正如果你们觉得是一个菩萨的话,就应该可以供养,不管是糖果盒弥勒菩萨。如果是真正的弥勒菩萨,这个我不知道糖果盒弥勒菩萨是什么?如果是弥勒菩萨的话,它放在正面或者侧面,应该都问题不大。所以这样应该可以。关键这个糖果盒我没见过,第一次见糖果盒弥勒菩萨,可能没明白是啥意思。(生西法师)

 

问:请问如何正确理解意不善业的四支分,怎样算圆满四支分?怎么样算犯支分?

答:意不善业和杀生偷盗等等来讲有不一样的地方,但是它的支分还是发心、究竟、加行,还有自己所执著的对境方面。也是从四个方面来讲的,如果四个都圆满了,就叫做圆满四支分;如果缺少的话,也是属于支分的罪业,是这样的。(生西法师)

 

问:恶业、违缘、魔有什么联系与区别?

答:恶业就是我们自己在修行或者说生活过程当中违背因果,造下了不好的行为,恶业的“业”就是行为的意思,恶业就是不好的行为。违缘就是我们做事情时的障碍,这个障碍来自于方方面面的。恶业是一种行为。做事时,不管修佛法还是世间法过程当中的一些阻碍、障碍,就称为违缘。

魔有两种:一个就是外在的一些非人,这相当于是魔,比如说魔王波旬也好,或者魔王的魔子魔孙也好,这是有情的魔;还有一种魔,也算是一种违缘吧,一种障碍,这个叫魔障,有的时候这个魔障是一种分别心,有的时候是一种障碍违缘。

联系与区别,恶业有可能变成违缘,恶业是最原始的因,它可能变成违缘,也可能变成魔障。或者恶业本身也可以算是违缘,因为恶业存在,它对现证心性、生起功德是一种障碍、违缘,这个方面恶业可以叫魔。所以有些时候也是平行的;有些时候是前因后果的关系。它的联系和区别,大概是这样理解。(生西法师)

 

问:请问佛陀三转法论分别讲了哪些经典?就是说哪些佛经分别属于哪转法轮的?

答:佛经很多很多,把这些佛经都可以分为三转法轮的所摄。

总而言之,现在很多小乘的佛经,基本上属于初转法轮的。初转法轮以四谛法轮为主,佛陀讲到了苦集灭道四谛,围绕苦集灭道四谛因缘展开的很多理论、见解、修行等等,都是属于初转法轮的内容。

二转法轮内容主要是讲到了般若波罗蜜多空性的,比如现在我们念的《心经》、《金刚经》和《般若十万颂》,都是属于二转法轮的经典。

三转法轮有两类,一类是属于唯识的,唯识这部分就是属于三转法轮不了义的部分;还有是三转法轮的另外一部分是唯识的本性,就是讲如来藏的,如来藏是属于三转法轮了义的经典,比如《如来藏经》、《涅槃经》、《妙法莲华经》等等,都是属于了义的如来藏经典。(生西法师)

 

问:一位开旅行社的朋友积攒了很多人的信息,比如身份证信息等等,他不知道这些纸张怎样正确处理,想问放在盒子里焚烧可以吗?

答:可以烧掉。因为这些信息自己留着没用,如果泄露出去对别人也有可能产生潜在的一些不方便的地方。所以,也不用放在盒子里烧,反正就把这些信息烧掉就行了,把它烧干净就问题不大。上师讲过抄写佛经、抄写论典抄错了都可以清净心焚烧嘛,所以这些身份证信息也可以直接烧掉。(生西法师)

 

问:有的人画佛像,并以卖画的佛像为生,这样做罪业很大吧?但是如果谁都不以制作佛像为生,那大家又上哪请佛像呢?感恩法师!

答:卖佛像为生是不是罪业很大,这个也不好说。因为有些时候大德们也开许某些人,通过画佛像可以卖钱、赚钱。但是总而言之,赚很多的利润这样不好。上师以前开示的时候说,画佛像或者是卖佛像等等等等,成本可以赚,一定的生活费可以赚,但是指望卖佛像、画佛像奔小康,或者变成大富豪,赚很多的利润就不太好了。但是赚一小部分可以维持生活,可以赚点钱使用,这个是可以的,这样可以叫流通嘛。如果都不做佛像为生,我们上那儿请佛像呢?这个可以,因为有一个叫流通价,流通价的话就可以市面上流通,可以卖、可以回收成本,也可以在里面赚一些生活费,这些都是可以赚的。如果赚很多可能就有过失了。所以也可以卖佛像,大家也可以请得到。也可以让他们卖佛像的人,不造罪业的方法其实是有的,但是这里面还是一个知足少欲。如果贪得无厌,有可能在上面就会造很大的罪业了。(生西法师)

 

问:法身和自性如来藏是一样的吗?

答:法身和自性如来藏是一样的,因为二者是不分的。一般来讲如来藏是属于众生位,在众生还没有现前佛性的时候、没有成佛的时候,隐藏在众生相续当中叫做如来藏,自性如来藏;通过修行如来藏已经现前的时候叫法身。二者之间一个是明显的显现出来的、离垢的;一个是具有垢染的隐藏在众生相续当中的,叫如来藏。已经通过修行障垢远离了,佛性已经现前的叫做法身。(生西法师)

 

问:请问佛菩萨的法报化三身的关系?

答:法报化三身是一体的,一本体异反体,是一个本体的不同的侧面。

怎么理解呢?对佛陀他自己来讲,假如说佛陀不利益众生的话,佛陀自己安住状态的时候,他自己的如来藏现前的这个状态就叫法身,佛陀他自己受用的这个叫法身。是自己安住,不观待利益众生,单纯从佛陀的自己的利益的角度来讲,这个叫法身。

针对一到十地菩萨、圣者,针对圣者示现的色身叫报身。这个报身只有一地以上的菩萨看得到,平常看不到。我们说这是报身佛像,只是一个表示,平常我们说报身佛像、装饰报身的佛像,这是报身的长寿佛等等,这是一个表示而已。真正的报身,凡夫人看不到的,阿罗汉也看不到,只有一到十地的菩萨能见到佛的报身。

化身是什么呢?佛陀针对阿罗汉小乘的修行者和一般的凡夫人示现了化身,就像释迦牟尼佛一样,释迦牟尼佛在印度显现的这个叫化身。

所以这个关系就很清楚了。佛陀自己的自利方面叫法身,佛陀自己安住在法身。观待一地到十地菩萨,菩萨见到佛陀的法身,就见到报身了。一般的众生见到佛陀,就见到了化身。所以是一尊佛,三类不同的心态。佛陀自己就是法身,十地菩萨见到的就是报身,我们见了就是化身。所以没有三个,就一个,三类心识有三种安立。大概是这样一种关系,一本体异反体。(生西法师)

 

问:《愿海精髓》的第一句“无边二资功德所成身”中“所成身”说的是法身还是报身?

答:“无边二资功德所成身”中所成身讲的是色身和法身两种,不单单是报身了。二资功德的意思是福德资粮和智慧资粮。佛陀的福德资粮圆满之后成就了色身,色身分两种,一个是报身,一个是化身。空性资粮、智慧资粮所成熟的是佛陀的法身。“无边二资功德所成身”的“所成身”指的是法报化三身。(生西法师)

 

问:报身是自性如来藏当中本就具足的?还是积累二资粮才能形成等等?

答:从了义的侧面来讲,是本具的;不了义的侧面来讲,是形成的,就像刚刚讲的,你的二资粮形成了这个。

如果按照了义的角度来讲,“无边功德二资粮”,因为三身本来具足,那么二资粮形成了什么?如果从不了义侧面来讲,二资粮圆满之后,逐渐逐渐形成法身和色身。但是如果从了义的侧面来讲法、报、化三身本来具足的。本来具足的话,这个资粮干什么呢?无边二资粮是去掉障碍的,是把你的障碍去掉。所以障碍去掉,它本来具足的这个身就现前了。也可以说这是二资所成的,也可以说是二资粮去掉了障碍之后显现出来的,这个方面意义是一样的。(生西法师)

 

问:在讲记第三册中说:造十不善业的增上果时,邪见会转生于物资鲜少、无依无靠、孤苦伶仃的地方,西藏人世代幸福,可他们的地方也很恶劣,是前世共业吗?

答:如果按照经典来讲就是这样的,没有什么特殊情况。修行的地方虽然物质贫瘠,但是修行的道心容易生起来,道心生起来对他的修行来讲也是很好的。所以有些修行者前世造了很多的资粮,造了这么多的资粮怎么还转到那么穷的地方去了?但是他的发愿是要转成暇满人身,主要是修行佛法。所以他这个愿占上风的时候,虽然福报很大,因为前世修了那么多的曼茶,尽管没修成,这世又开始转生,转生之后按理说应该转到美国,应该转到更富裕的地方去。那为什么又转回去了?关键他的心、他的发愿就是“我要继续修佛法,哪个地方对我修佛法最有帮助,我就要转到那儿去。”这个时候他的这种愿就占上风了,占上风之后就转到这个地方去,外境虽然贫瘠,但是对修行的帮助是非常大的。如果你没有发愿,没有那么强烈的发愿要转到修行佛法的地方,有可能就转到富裕的地方去了或升天了,或者干什么去了,转到那个地方之后,对你的修行可能不一定那么圆满。虽然现在西方也有很多修行佛法的,但是从整个环境对你的证悟的生起,对修行佛法的助缘来讲,可能不是那么圆满。

这个也可能是共业。还有一种就是他的愿力,他有福报,但是他故意转。就像现在很多富翁按照他的能力,可以住在大城市当中,他就是要去支教,就是要去其他地方帮助众生。他的愿力是这样的,不是没有能力,而是他的一种想法愿力支撑他故意到一些地方去。

修行人也是这样,他自己的福报很大,像磕一个头可以做多少次的转轮王,对不对?那还没有能力转到一个富裕的地方去吗?也不是这样的。但是他自己的愿力想要修佛法,所以他就转到一个比较贫瘠的地方去,因为那个地方更适合他修佛法,环境、加持,还有方方面面更适合修佛法。所以转到那儿去了,到那去之后对他的道业的生起,对他的觉悟的生起,帮助更大。(生西法师)



讲记脉络

课前引导
1、《大圆满前行》包括闻法方式和所讲之法。正在学习的是所讲之法中 “依止上师”的部分。依止上师分为依师之必要和依师之次第两部分;依师之次第又分为观察上师、依止上师、修学上师之意行三部分。

2、上节课通过两个角度宣讲应如何“修学上师之意行”,并对修学上师之意行的原因——上师与诸佛无二无别的道理进行了详细分析,宣讲了令自己的内心与上师的智慧无二无别的修行方法以及原因。

3、本课继续学习“依止上师”部分,总结之前所讲内容,包括依止前要用智慧详细观察上师是否具有菩提心;观察后依止上师,要依教奉行、恭敬祈祷,以及修学上师之意行等方面。

课前开示

一、 重视《前行》法本,获得修行圆满(1-8)

1、此法所讲内容全部对解脱有利,无需取舍

2、《前行》是无有嗔心的上师
(1)不像真正的上师,会有各种各样的情况
(2)随时打开法本,提醒你一些关键问题,指导你修行方法

3、《前行》是对修行人影响很大的论典(4-7)
(1) 顶果钦哲仁波切《前行》不离身,每天都要看几页
(2) 修行人要以一两部法对照、衡量自己,分析自己的功德和缺点,举例:意科喇嘛一生看过《前行》一百遍以上(6-7)
A. 不能只求高法就满足
B. 大乘修行人的责任
a. 出家人:闻思修行在守持净戒的基础上度化众生
b. 在家人:精进修学佛法,尽可能饶益无边有情

二、 正确认识《前行》的重要性(8-9)

1、世间:对消除烦恼十分有力。举例:厦门教授的亲身经历

2、修行:
(1) 若将甚深涵义融入于心,所有内容能历历再现,修行肯定不错
A. 若只把法本放在书房中,人与法遥不可及,根本没意义
B. 听法就是为了调伏烦恼
(2) 如果对法没有信心和兴趣,法的利益就不会现前

总结如何依止上师(10-19)

生西法师辅导
真正的上师善知识是带着我们走、为我们指引解脱的道路,同时告诉我们要注意什么,这些是上师可以做的。在解脱方面主要的因是自己,一定要有一种寻求解脱道的心,最大的助缘是上师善知识。很多大德都讲过:真正的上师不是帮助你解决世俗问题的,而是引导你解脱、觉悟、认识你的心性的,这是上师真正的作用。

1、 在没有灌顶、传法前,要用智慧详加观察(10)
(1) 具相上师:以三喜恭敬、如法依止
(2) 不具足法相:不要依止

第一次法师辅导
去依止和不去依止,就是在这个上师面前得法或者不得法。一旦得到了法义,就已经产生了依止关系,不管内心是否承认。因为名言中师徒的缘分,就是在法上面建立的。
再再提醒大家,去看一下密乘十四根本戒里面的戒条,一旦灌顶了,对于显宗来讲,就是守护誓言,意思就是受戒,密宗的戒律没有单独的受法,就是在灌顶的当下可以获得三昧耶戒,一定要反复考虑清楚,选择善知识,如果觉得自己清净心还没有达到一定程度,在抉择上师时尽量小心谨慎。

2、 依止后不能观过失,要生起信心并观清净心(10-19)
(1) 不管上师行为怎样,都必须视为善妙和功德

生西法师辅导
依止了上师之后,再不能像以前那样观察,随随便便说他的过失,不管他的行为是好是坏、如法不如法,这时也许他还是有些过失。但对于依止者“我”来讲,就必须把他的一切行为都看成善妙的,都视为功德。
过患怎么视为功德呢?我们看到的显像上的过患,要这样想:看起来是个过患,但是上师可能是为了调化某一类有这样问题的众生,在他面前示现同类问题。比如说,有些人喜欢说绮语,上师为了调伏他也跟他说很多绮语。这种行为在没有学习依止法的人看来是盲目崇拜,但学过教义的、尤其是已依止上师的人这样去想,其实是在保护自己。我们和实相间,是通过上师来传递的。如果对上师的心很清净,这个通道是畅通的;如果对上师的行为产生邪见和怀疑,那你和实相之间就会因此而阻塞、产生障碍,不遣除不行。

(2) 对上师不生信心反生恶分别念,加以毁谤,后果不堪设想。《君规教言论》教证
A. 世间老师都应终生敬重
B. 出世间的上师更应观清净心
(a) 上师传授佛法,法恩极大
(b) 依止后,即便他的有些行为不太接受,也千万不能诋毁,唯有观清净心。公案:鸠摩罗什吞下一碗针

依止前详细观察上师(20-35)

生西法师辅导
所谓的“首先用智慧观察上师”是指没有结上法缘的,尤其是金刚乘的灌顶、求密乘法。一般的显宗上师并没有那么严格的要求,这里所讲的多数是对于金刚上师的一些观察的方式。因为金刚上师和金刚弟子之间的关系更紧密。

1、 不经观察匆忙依止上师,很容易出问题(20-21)
(1)上师有明显不如法行为,不能观清净心,把他当真佛想
(2)继续依止或不依止,进退两难
A. 继续依止,没有信心
B. 不依止,已经听了法、灌了顶,舍弃上师有很大过失

2、观察上师的方法(22-27)
(1)观察上师是否具足经典中所讲的功德
(2)以菩提心作为依止的必要条件(23-27)

第一次法师辅导
作为善知识的诸多法相当中,唯一一定要具足的,其他的法相如果不全都没关系,显宗和密宗的上师要求不一样,但有一个共同点就是必须要具有菩提心,这是一个决定的条件。
生西法师辅导:
要成办一件事会有主要因素和次要因素。修行大乘佛法的主要因素就是菩提心,菩提心一旦在相续当中生起来,其它条件相对来讲就更容易具足。所以具足菩提心的上师是非常了不得的。

A. 具足菩提心可以放心大胆去依止(23)
a. 会成办弟子今生来世的一切利益
b. 所传法与大乘道息息相关
c. 能令弟子踏入解脱正道
B. 不具菩提心理应远离(24)
a. 自私自利,被世间八法缠缚,不能很好地调伏弟子
b. 不管传的法多么深妙,弟子得不到真实的利益

生西法师辅导
菩提心和自私心是矛盾的,有自私自利心的人不会有菩提心。因为菩提心的发心是为利他求正等菩提,为了利益他人而去求佛道的,是把利他放在首位的。修菩提心的时候就在断我爱执,菩提心修成了,肯定没有我爱执,没有自私自利。

C. 菩提心、利他心的重要性(25-27)
a. 有菩提心、利他心的人,无论在哪都会受到欢迎
(a)弘法利生时,别人不会有很争议,即使有,到一定时候也会销声匿迹
(b)普通人若有利他菩提心,对众生也会有极大的利益
b. 自私自利心很强的人,久而久之也可以通过他的行为,看出内心的境界

生西法师辅导
没有菩提心,大乘的修法很难成就、很难修得动。修法也好像很难生起验相。但如果菩提心修成了,在这个基础上再修任何法很快就可以收到验相。它是个很大的基础。这个主要的、核心的基础具有之后,要成办大乘法要是比较容易的。如果没有,还是会缓慢地进步、增长,但是明显、迅速的效果是很难看到的。

3、依止上师不能光看表面,要观察他的境界(28-35)
(1) 具有菩提心并不容易(28-30)
A. 菩提心的根本是四无量心,仅悲无量心就很难生起,更不要说菩提心
B. 相续中具足菩提心,并不是每个上师都能做到
a. 相续中具足菩提心,任何行为都应该可以接受,应该依止
b. 相续中没有菩提心,法座再高、献的哈达再多、钱再多,也不能依止

生西法师辅导
上师有菩提心之后所传的正法也都和大乘道息息相关。如果没有菩提心,也许他传的法和他自己的解脱相关,因为他传法是为了他自己积累资粮。

第一次法师辅导:
真正具有菩提心的人,在接触过程中始终有一种被关怀、包容、爱护、救度的感觉,而且这种菩提心的摄持下,每一个弟子都感觉自己在上师心目中有一个很重的分量、被上师尊重这样的一个觉受。我们凡夫人和凡夫人打交道,怎么也找不到这个感觉,是因为我们自相续中,发心是有了,但真实产生菩提心的相状还差的很远。

(2) 要随学真正的菩提心,而非相似的菩提心(31)
A. 随学上师不是只学他的身体姿态
B. 而要得到他内心的证悟和菩提心
(3) 依止上师,要观察其境界的原因(32-35)
A. 含而不露的高僧大德,凡夫人不能了知与众不同的功德
B. 冒充圣者的骗子手法高明,难分真假。举例:骗子为藏地人家念《般若八千颂》

第一次法师辅导
大部分的高僧大德都会隐藏自功德,很谦卑地说自己是薄地凡夫,恰恰是没有功德的人会宣扬功德,在众人面前故意表现自己有功德。真正具有修行力的修行人,心会越来越低调,越来越调柔;但内心中希望别人知道自己的功德、希望别人承认自己具有功德的心态,全部因为修行力彻底隐灭了。

4、如何辨别具足菩提心的上师(36-37)
(1) 看到菩萨弘法利生的行为,大概可以推断是否具足菩提心。《十法经》
(2) 最好寻找比较公认、对众生有利的上师
(3) 辨别上师的方法
A. 大德讲“如何观察善知识”
a. 方法
(a)要在远处向他周围比较了解他的人打听
(b)到他附近亲自考察他的所作所为
(c)最后通过直接接触进一步观察上师
b. 行持弊端:还没观察完,上师就主动传法、灌顶,不接受也不行

生西法师辅导
如果懂得观察就会直趋要害,而把其它东西忽略掉,直接观察他到底具不具足菩提心,这个主要的法相到底有没有。大德说我们依止上师是为了觉悟心性。既然如此,他是不是善谈就可以作为次要标准去考虑;他有没有菩提心,通不通达佛法,这个作为主要的考量标准。我们在学习过程中必须要了解观察的主次和方式方法。
谁从表面上也看不到菩提心。不是说菩提心修好了,外在就自然出现,有一个什么标准可以判断。没有这个标准。菩提心在内心中发展,外表是看不出来的。也许一个很凶恶的人比如忿怒本尊金刚橛,看起来肯定没有菩提心,那么忿怒,但他内心中菩提心是周遍的,菩提心通过火焰都溢出来了。这是外表看起来没有菩提心的。

B. 依止与自己具有缘分的上师,不需要观察。华智仁波切教言,米拉日巴寻找上师的公案(38-42)
a. 具缘分的标准:
(a)外在:见到上师甚至听到名字周身汗毛竖立,万分激动
(b)内在:生起无比信心,心情骤然改变
b. 应断行为:盲目追求感觉,见到不合格的上师,也觉得有不同的感受
c. 应取行为:依止上师开始非常有信心,最后成就时依然如故

第一次法师辅导
有些人确实有一些因缘,值遇到了上师,虽然上师没有那么出名,但确实很如法,并且自己缘于他能够很大程度上改变自己的相续,这确实也是具缘上师。和上师待在一起时,不能觉得只是有一种快乐幸福感,只是觉得自己的心会安慰,这样就是改变相续,这和改变相续是有区别的。改变相续是自己的贪嗔痴烦恼一点一点减轻,心里的菩提心一点一点增上,心从以前一直被安慰的状态变得越来越堪能,越来越包容,从需要被安慰变成可以给别人带来安慰,心是越来越符合修法的相状,相续中的出离心和菩提心越来越增上,这样的话依止这位上师是没错的。如果验相没有出来,只是觉得在上师跟前很开心,上师会经常安慰自己,让自己觉得好像得到了保护,只是这样的感觉还远远不够。要像蜜蜂采蜜一样得到真正的精华。
有些道友可能不一定有这样的感受,我们还需要了知,没有这种感受不代表他就不是你的具缘上师。不是所有的人碰到自己的具缘上师就会有这种感受的,每个人和上师的缘分不相同,不是完全把这个作为一个标准来衡量,什么时候都需要符合这个相,这是不绝对的。有些时候看起来是一个偶然的因缘和这位具相上师值遇了,在他面前听受种种显密教法,这就是很好的缘分。主要是你缘于他的教受,使得相续中真正明白佛理,并且依此改变自相续,这是具缘者。
我们要懂得一种取舍,学会选择,不能把太多的时间和精力总是选择在到处找上师,这说明前面的暇满难得、寿命无常没有修好,只是词句上了知了一下而已。
我们真正和上师的缘分是建立在法上面的,依靠上师的教受,宣讲法义,自相续能够接纳,并且依此而实地修持,是最好的师徒缘分,这种缘分特别清净。我们如果跟上师私人关系特别亲密的话,有时候自己很容易生贪嗔痴心。
生西法师辅导
值遇自己宿世受过法恩的、发过善愿且生起过信心的上师是相当重要的。有了这样的上师,二者之间的因缘是比较深的,他给你讲你容易听进去,而且修的时候也容易听得懂、修得动,所以有时师徒之间的善缘也是相当重要的。
有时,具有宿缘的上师可能第一次见面的时候并没有什么感觉,但就是想依止。并不一定刚开始的时候就有那么强烈的反应(可能是有非常深的缘分,但有些时候没有这么明显的表现)。但是依止的过程中一直都是信心比较增上的,没有生起大的邪见,或者一生起邪见马上可以修复,这也算是有宿缘的。

以清净心依止上师,依教奉行、恭敬祈祷(43-49)

1、了知值遇怎样的上师,跟内心清净与否及业力有着密切关系,以清净心依止上师(43)
(1) 了知:
A. 如果没有宿世缘分,不会有福报遇到贤善上师
B. 如果内心不清净,即使值遇真佛,也不会将他看作有功德者。《佛说观佛三昧海经》

生西法师辅导
这一段话讲的就是要反观自己。如果我们觉得上师有什么不足,要反观自己心不清净或者是自己的业力所导致的,所以应该忏悔、观清净观。
上师精通佛法、调伏众生能力的程度,和他弟子善恶业也有一定的关联,并不是说大家的业力决定了他的上师是什么样,上师本来是圆满的,但是他的愿力和弟子的一些善业和合起来就会显现这样的上师。
第一次法师辅导
内心相续清净即代表业力比较微薄,如果自己的心不清净就代表分别念和业障比较重,烦恼比较粗重,所以总是看到别人不好。
一旦依止上师后,如果觉得自己对上师经常会有一些邪分辨,就说明往昔在源于上师方面修得不好,因此要常常去忏悔,经常去思维,甚至找一个本子写下上师的功德,多看上师功德方面的事情,让自己相续中培养出清净的信心,有一种如法依止的相。
如果碰到不如法的上师,要带着清净心,行为上不去随顺,因为上师行为上不太如法,这样去做会沾染过失,确定后,要敬而远之,但不能舍弃,因为已经构成依止关系,否则过患会很大。自己在行为上可以不去随顺,但在心上是不能够随便舍弃上师。把握这个原则自己不造罪业已经很好了,另外再选择一位真实的、具相的上师作为自己主要依止的上师。
(2) 如理思维:对传授正法窍诀的恩师,心心念念不离“他就是真佛”的想法

2、依止上师后,如理行持:(44-49)
(1)务必做到不顾一切困难,遵照上师言教去执行
(2)满怀信心恭敬祈祷
A. 经常祈祷,观想上师的所有功德融入自相续,以此缘起力,心逐渐会得以调柔、堪能。

第一次法师辅导
所有修行人在整个修行过程中,祈祷是一个特别重要的环节。我们不要太过于相信自己的自力,修行需要自力和他力两个方面,一个是自己的精进力,再有一个就是自身对法、对上师的信心、欢喜心、恭敬心,克服一切困难去努力求取这都属于自身的力量方面,他力是借助他人的力量,主要是祈祷上师三宝,通过祈祷的力量,虔诚地祈祷,乃至于自己平时所造的善根方面可以在这个方面回向,愿这个善根能够调整自己的相续,让相续当中能够逐渐融入正法,烦恼减轻,这些愿力都需要跟发愿、祈祷等方面有关。如果没有对上师祈祷,修行很难得到成功。

B.自己临时的一切所作所为,都向上师请示,以“我意唯您知”的信心依止上师,即使上师只给你传一次法,也很容易成就。公案:三个在树上听法的人,因对巴德协尊者的信心而获得开悟。

生西法师辅导
大恩上师以前讲过,太琐碎的事就不用向上师请示,比较大的事需要请示,这也是一种态度和恭敬的方式。有的时候上师会给你一些建议,因为上师是圣者有智慧,知道有些事情你该做还是不该做,做的过程中会有什么罪行或者这个时间段是不是适合做这个事情,时间、因缘到没到,他都要观察。

3、在实际行动中,修学上师的意行(46-49)
A. 目标:
(a)上师的意趣、行为,弟子相续中也要得到
(b)上师的功德、悲心、智慧,弟子也要与上师一模一样,即便不能完全相同,也要尽量基本具有相同的功德。举例:六祖完全得到五祖的功德;法常禅师与马祖的密意和意趣无二无别

生西法师辅导
修行也是模仿,模仿什么呢?模仿佛以前的修行方式,模仿佛的发心、行为,模仿佛的六度。佛入灭了,佛的代表就是上师,上师接过佛陀的责任来教导我们,这样一批又一批新发心的众生都在模仿佛陀的发心、上师的修行。
我们的上师告诉我们要发菩提心,利益众生。他老人家一直在做,从早到晚基本没有休息的时间,一直为众生的利益奔波。我们常说上师好忙,但其实这就是上师在告诉我们该怎样模仿利他。为了众生每天不断地去运作,不考虑自己的事情。这就是让我们模仿,就是一种身教、一种慈悲心的展现。上师坐在那里我们体会不到他内心中的慈悲,他只有用行为来传递,让我们去随学一个慈悲心的人应该是这样的,我们就开始想要放下自私自利,放下安逸的生活,投入到利他的行为中去。如果什么都不懂就会安逸,没有压力,每天都这样。
模仿中也有善巧,有方便,有窍诀。上师告诉我们要如理如法地发心,哪些不好的要去掉,哪方面要去做,他的顺缘、违缘,该具足的具足,该遣除的遣除,这样具足所有的条件去模仿,上师相续中的功德就会完全地复制到弟子相续中,这也叫上师相应,是依止上师最主要的意义和原理。

B. 方法:
(a)每次修完“上师瑜伽”,将自己的分别念安住在与上师智慧无别的境界中
(b)倘若观想不来,只想:“我现在所想的、所观的,就是上师的密意”。

第一次法师辅导
“我现在所想、所观的,就是上师的密意”,这句话要合理去理解,不要想着我现在想的就是上师的密意,如果现在想着贪嗔痴也是上师的密意,不是这个意思。像皈依镜的莲花生大士,你一想莲师,这个念头就是莲师,就能够得到莲师的加持,我们一念上师,这个分别念的念头就是上师的本身,也就是上师的意,他可以起到加持的作用。
这一点很重要,在“上师瑜伽”时会有很具体的坐上观修和坐下如何把自己的行住坐卧逐渐融入上师,作为一种修行。平时这方面做好了,临终绝对有解脱的机会,跟我们的道位,乃至于最终获得的果位都有直接的关系。所有修法当中能够把八万四千法门涵摄为一的,可以概括所有修法,而且又是功德最大的一种修行方便,临终也是依靠这样一种信心得到解脱。

本课结语:重视《前行》,多看法本(50)



法相名词

1、净戒:清净之戒行也。
——《佛学大辞典》

2、意趣:(术语)心意之趣向。
——《丁福保佛学大词典》

 

相关文章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