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位置: 首页 > 辅导 > 解义慧剑释 > 正文

《解义慧剑》释辅导(2008版)第1课

本文作者: 发布时间:2022/4/12 0:24

诸法等性本基法界中,

自现圆满三身游舞力,

离障本来怙主龙钦巴,

祈请无垢光尊常护我。

为度化一切众生,请大家发无上的菩提心!

发了菩提心之后,今天宣讲的是《解义慧剑论》,《解义慧剑论》大家知道是全知麦彭仁波切所写的一部非常殊胜的论典,这部论典从颂词上来讲不是很多,104个颂词,但是它的意义的确是非常圆满,非常殊胜。因为在佛法当中所有的意义都归摄在世俗谛和胜义谛的道理当中。在这个论典当中通过世俗的道理和胜义的道理圆满的安立了世俗谛的所量和胜义谛的所量。如果我们能够了知世俗谛和胜义谛的话,实际上对于最主要的所知就已经了知了。了知了最为殊胜的所知,生起定解之后,缘这样一种定解修习,就可以打破疑惑,证悟殊胜的圣果,利益有情。

【此处讲解通过思维的途径通晓意义要点的论典《解义慧剑论》】

这是科判的总摄。这里的讲解是通过思维的途径,也就是说不是通过听闻,单单通过听闻没办法了知这种意义的要点。所以此处的重点是通过思维的途径,我们在学习的时候也必须要再再地去思考。

这样一种思维的途径来通晓意义,以前上师在讲《定解宝灯论》等的时候也提到过,《解义慧剑》实际上是麦彭仁波切通过思慧圆满的角度写的殊胜论典。思慧已经圆满的话,通过他的这种特点出发就讲到了世俗谛和胜义谛的殊胜关要,现在我们也是要通过思维的途径来通晓意义。

【通过思维的途径通晓意义要点的论典《解义慧剑论》分三:一、能说之名;二、所说之论;三、圆满末义。】

首先讲第一个问题:能说之名。能说之名就是《解义慧剑》,这是宣讲名称,名称所表达的意义在后面广说。首先解释“解义慧剑”,在有些注释和科判当中首先解释的是“义”,然后是“解”,然后是“慧剑”。

此处我们首先来了知“解”,“解”是了解,或者通达,或者定解。我们现在必须要了解,或者通达,或者生起定解。对什么生起定解呢?对意义生起定解。

此处的“义”就是词句意义当中的“义”,平时我们讲“词义”,一般情况下是讲词句意义当中的“义”,进一步观察的时候,在这个论典当中所讲到的意义是佛在显宗的大乘经典、续部,还有大德们诠释经续的所有的意义。从广义来讲,是词义当中的义,但是在本论当中它有一种特殊的意义,本论当中讲到大乘当中最殊胜的关要,世俗谛和胜义谛的道理,也讲到了经续和后面的论典当中提到的关要意义。

到底是什么意义呢?如果简单的归纳全论的内容,就是前面提到的世俗和胜义。如果真正要了知世俗谛的话必须要通过两种量,一个是观现世量,一个是净见量。观现世量主要是一般的凡夫的心识能够了知的现世的法;净见量是一般的观现世量的眼识等等根本没办法了知的,只是佛菩萨的所见。佛菩萨的所见称之为净见,清净的所见,以清净的所见作为量就叫做净见量。这就牵扯到一些入定的光明和如来藏的光明,诸如此类的问题都是净见量的境界。我们如果要通过观现世量,通过我们现在狭隘的眼识,或者我们狭隘的意识,想要去通达佛菩萨的境界是不可能的。

为了让我们了知什么是凡夫所见,什么是圣者所见,这些大德也是非常慈悲的开显了观现世量。如果我们要了知现在六道轮回当中的种种现象,如火是热的、水是潮湿的等等这些就可以通过观现世量来了知,因为这个是凡夫的境界。通过眼识,通过意识可以了知,可以分析的,这部分就叫做观现世量的所境。

还有就是讲到净见量。讲净见量的时候我们就知道,我们通过凡夫人的眼识乃至意识永远没办法通达。那么我们怎么样大概相似地来了知佛菩萨的境界呢?这个时候可以借用净见量。借用净见量是什么意思?我们还没有净见量,因为净见量是清净了业障之后对于法界证悟之后的一种认知,这叫净见,以这个净见为量。现在我们没有通达,但是我们学习这个殊胜的论典,了知佛见到一切都是大清净的,佛照见一切众生都有如来藏等等,佛已经断掉一切障碍了,已经圆满证悟一切所知了,佛见到的是最清净的。

就好像世间当中打比喻的话,一个眼根清净的人见到的白海螺,和一个眼根不清净的人见到的黄海螺,二者之间谁是净见?眼根清净的人见到的白海螺是净见。那么我们是跟随黄海螺的所见,还是跟随白海螺的所见?跟随白海螺,因为这个所见是清净的眼根见到的,更标准,更能够作为量。

同样的道理,佛菩萨证悟的智慧和凡夫人的智慧比较起来,我们要跟随佛菩萨的智慧。因为他是清净了罪障之后见到的一种诸法的实相,所以我们现在虽然自己没有通达,我们可以跟随佛菩萨的证悟的境界宣讲出来的词句,跟随这样的词句来了知,现在万事万物的一切法本来就是空性的,本来就是清净的,只不过是通过我相续当中无明的眼翳,障蔽了智慧,见不到本来的实相。现在怎么办呢?现在跟随佛菩萨知道的道理来修学,清净了相续中的障碍之后,本来清净的实相就会显露出来。这是讲世俗谛当中包括的净见量和观现世量。

还有一种是胜义量。胜义量分相似胜义和真实胜义。相似胜义就是平时我们抉择的单空,一切万法是空性的,它可以作为分别心的对境;还有一种空性是圆满的离戏空,在这当中有无是非的一切戏论,八识和八识的对境都是完全不存在的,这是离戏的究竟空。一个是观待世俗的,一个是观待胜义的。

此处的世俗和胜义,不能完全把不清净的法理解成世俗,因为净见量也是从世俗的角度讲的。此处是从空性的角度安立胜义,就显现的角度安立成世俗。净见,如前面讲的如来藏等清净所见的显现法都安立在世俗量当中,原因就是从显现成为世俗,空性成为胜义谛的意义进行观察的。

此处的“义”就是讲到了上述这些含义。

对于修学者来讲,尤其是想要修学大乘的教义,尤其是想要在即生当中得到一个消息,即生当中想要真正证悟心性的人来讲,这样一种世俗和胜义的道理不得不知。

必须要了知的!如果不了知的话,我们的智慧就会非常的昏昧,一团混沌一样的,根本分不清楚哪里是哪里。

佛菩萨看这一切看得清清楚楚的,一切都是唯一的实相,但是众生在轮回当中通过相续当中的无明黑暗,根本没办法了知这一切万法实相。所以(大德们)很慈悲分了世俗胜义,让我们通过世俗的道理和胜义的道理了知之后,现在我们在世俗当中,怎么样通过世俗当中的修道趋入到实相当中,这样找到一种阶梯,就能够从世俗趋向于胜义,就能够从凡夫的心识转入圣者的智慧了。这个叫做“义”。

通过听闻、思维、修行,尤其在本论当中是通过思维的方式来了解这样的意义,叫“解义”。或者说通过思维的方式对二谛的意义产生一个殊胜的定解叫“解义”。任何人都没办法硬夺的智慧和定解,通过思维之后在内心当中一起要产生起来。

“慧剑”,“慧”就是智慧,“剑”就是宝剑。解义智慧宝剑,通达这种殊胜意义的定解,这种智慧犹如非常锋利的宝剑一样。“非常锋利的宝剑”,在很多经论,还有我们学习过的《宝性论》当中,这个宝剑是和金刚杵并列的。这样的宝剑能斩断茫茫密林,平时的宝剑只能砍一些一般的东西,但是真实论典当中所说的宝剑锋利无比,就像金刚杵一样无坚不摧的。手中如果有了这把宝剑的话,那么相续当中种种无明的森林都能通过这样一种殊胜的智慧完全予以遣除。我们相续当中如果产生了对于法界二无实相的定解的话,对修道是有非常大的帮助的,而且能遣除相续当中的种种增益、损减,产生一个最为殊胜的定解。

“解义慧剑”的意思可以从这个方面理解,也是非常必要的。

下面讲第二个科判。

甲二(所说之论)分三:一、初善造论分支;二、中善所造之义;三、末善结尾之义。

乙一(初善造论分支)分二:一、礼赞句;二、立誓句。

丙一、礼赞句:

在造论典之前,首先对于自己有信心的,或者是祈祷的对境作礼赞。作礼赞的必要性有很多,第一个方面就是了知自己的所宗,自己的所宗是什么?是佛法,表明自己是佛门弟子。第二,就是在造论之前进行礼赞的话,可以遣除造论当中的违缘,成就造论的顺品。第三,让后学者了知自己是佛弟子的身份,所以在做任何事情之前都要顶礼皈依上师三宝。有很多很多殊胜的必要性。此处也不例外,首先是礼赞。

宗正尽断过,三义无怀疑,

妙慧智宝藏,文殊尊前礼。

这个顶礼句是从哪个方面来作顶礼的呢?顶礼句有很多种,有的时候宣讲法报化三身,有的时候通过智悲力进行宣讲之后作顶礼,有的时候是从发心、积累资粮、成果利益有情的方式来顶礼的。此处也是了知了文殊菩萨的智慧完全能够通达一切所知,对于所顶礼的对境的智慧有定解之后,首先宣讲了这种殊胜的智慧,然后顶礼持这种智慧者是谁?是文殊师利菩萨。所以我们要顶礼文殊师利菩萨。

第一句和第二句和后面的顶礼好像没有关系,但绝对不可能没有关系,后面是所顶礼的对境。这个所顶礼的对境到底持有怎样的功德?就持有这种“三义无怀疑”的功德。这种“三义无怀疑”的功德实际上是一种妙智、一种妙慧,文殊菩萨持有这种妙慧,所以对于持有这种妙慧者——文殊菩萨恭恭敬敬的顶礼。

这个颂词有这样一种连接。首先把大的意义解释之后,然后再来看颂词就比较容易了解了。为什么要这样顶礼,就是文殊菩萨的智慧非常殊妙。怎么样殊妙呢?

首先“宗正尽断过”,这里有三个含义:“宗”、“正”、“尽断过”。“宗”是宗派的意思,对于宗派的含义,人们通过这样一种智慧作详尽观察,最后对所观察的观点达到了顶点,相应这种顶点安立的意义就叫做“宗派”。哪个宗派都是这样的,佛教的宗派也是这样的,佛通过殊胜的智慧照见了万法的实相,然后相应这个万法的实相安立佛教。外道也是这样,数论派也好、胜论派也好、顺世外道也好,他们都觉得“我们通过智慧,对于所观察的观点,观察完之后已经达到究竟了,已经圆满了,再也没有能超过的。我就相合于这种观点来安立我的宗。”这就是宗派的意思。

内道也有这种通过智慧观察达到顶点,如前所说佛陀他是通过遍智的智慧照见的。还有我们在学法的时候有我们自己的宗(当然这是支分)。比如通过观察学习的教和理之后,我内心当中产生了一种最究竟的观点,相应我这种观点安立我的宗派。比如我守持应成派、我守持自续派、我守持唯识宗,都有这样的含义。针对个人来讲也有这样的宗派。此处主要是对大的意义来讲,佛法和外道等等。

“正”是拣别于邪的。宗有正确的和不正确的,或者正宗和邪宗两种。不正确的宗派(邪宗)就是指外道。为什么这些外道的宗义是邪宗呢?因为有些时候外道开宗明义的时候,他们相信一些有漏的禅定引发的有漏神通,他只能看到很短时间当中,范围很小的一些事情,然后他按照这种有漏的神通看到的东西,他觉得这个是最究竟的、最了义的,把这个安立一个宗派。相续当中的我执和种种的烦恼都没有断尽,就通过很狭隘的智慧、狭隘的神通,得到很狭隘的功德安立一些宗派。所以很多宗派是暂时的,乃至于是错误的。还有一些是没有这样的有漏神通,通过自己相续当中的分别智慧观察完之后,觉得这个就是再不可推翻的,这个是最圆满了义的,这样也安立一种宗派。由于内心当中的过失没有断除,或者福德没有圆满的缘故,所见不正确,这个就是说外道的宗派不正确。

“宗正”的意思就是说,佛法的宗派是最为正确的,它不同于外道的不正确的宗,它是非常正确的宗派。那我们问,为什么把佛法安立成一个正确的宗派呢?下面就是讲根据——“尽断过”,就是因为尽断过的缘故。

谁尽断过?上师注释当中讲到,大乘佛法可以断除一切过失,所以说正确。这是从法义角度讲也可以。还有丹毕嘉村尊者在注释当中讲,首先因为讲解佛法的人——本师释迦牟尼佛“尽断过”。你的宗派是不是最正确的,要看讲解这个法义的人,他相续当中的过失是否断尽了。过失是否断尽了,从另外一个侧面就显示出你的智慧是否圆满。你的智慧圆满了就可以彻底断除一切过失。

释迦牟尼佛是通过三个无数劫的修行,相续当中烦恼障、所知障,烦恼障的种子、所知障的种子、烦恼障的习气、所知障的习气完全断除了。相续当中还存在哪些过失,或者没看清楚的、没看到的、看错了等等这些问题都不会出现。

还有很多人不是也经过了三个无数劫吗?但是很多外道或者一般人虽然经过了三个无数劫,但没有守持一个正确的方法。佛陀是通过一种正确的方式,认知了一切过失的来源就是我执。要真正成就利益一切有情的果位,就是智悲,智慧和大悲心。把这个问题了解清楚之后,然后在三个无数劫中专门修智悲,三个无数劫中专门为了利益有情修积资粮,所以他的道路也正确,见解也正确,他所得到的果也就是非常非常圆满正确的,真正能够断尽一切过失的无垢的宗派。这就是本师释迦佛,因为本师释迦佛已经完全断除了过失的缘故,所以我们可以肯定,通过断除了过失的宣讲者佛陀宣讲的宗派绝对是正确无误的。

下面我们又要问了,怎么样确定佛的相续当中“尽断过”呢?“三义无怀疑”。因为通过三义观察,无怀疑的缘故,所以我们就可以肯定释迦牟尼佛绝对断尽一切过失。当然“三义无怀疑”在这个地方只是略说而已,如果真正要非常广大地了知佛陀是量士夫,佛陀所讲的法是真正的正量,最为正确的佛法,很详尽的理证,那就是《释量论》的成量品,上师慈悲已经翻译出来了。在《释量论》成量品当中,成量是成谁为量呢?就是将释迦佛安立为量士夫,最为圆满,一点怀疑都没有。而且这里面不是用教证成立的,成量品当中就是用理证,通过推理让大家知道释迦佛的的确确是真正断除一切过失的量士夫。

此处“三义”是什么呢?有两种解释方法,一是说通过教量、现量和比量三种量来证成;还有一种是讲宗法、同品遍和异品遍,这三相又叫三义。

现量、比量和教量也就是我们平时所讲的三观察,通过现量观察佛陀所讲到的粗大的法,相合于世间有情的现量;佛陀宣讲的这些很甚深的法,证悟空性等等相合于圣者瑜伽士的净见现量,所以说不违现量;比量方面,佛陀宣讲的空性、因果的道理不违比量,通过比量去观察绝对不会违背的。通过现量和比量可以证成。还有一个是通过教量证成,什么意思呢?并不是说佛经这样讲,而是说佛陀的教前后根本没有丝毫抵触的地方,前面怎么讲,后面就怎么讲。所以通过教量观察,前后不矛盾。这就是通过三观察证成佛经非常正确。

还有通过宗法、同品遍、异品遍,通过这种方式成立佛陀是量士夫,佛陀所宣讲的法绝对是正确无误的。通过“三义”观察没有怀疑的智慧就可以诚信前面的“宗正,尽断过”的含义了。“宗正”是偏重于法,“尽断过”是偏重于宣讲者佛陀。

我们要学习佛法之前,我们说佛陀是我们的导师,我们要诚信佛能够引导我们趣向于解脱。如果我们对佛本人都在怀疑,“是不是量士夫?”“他老人家讲的是不是正确的?”如果有这样的疑惑的话,对我们趋向于佛道有障碍。

如果我们内心当中对佛还有疑惑,当然也可能有一部分信解,那么修学佛法的过程当中就有可能出现这种情况,相续当中对佛有一分信心,但是也有一分疑惑,我们在学习《大乘经庄严论》第十一品(信品)的时候也讲过,兼杂,我们的信心有兼杂,有信心这一部分,也有怀疑这一部分,如果这样的话,我们对佛就很难产生一个完完全全是我的导师的念头了。

还有正法,如果我们对法本身有怀疑,我们就或者不想趋入,或者趋入的时候有疑惑,这对我们依靠法来调伏烦恼也是一种障碍。“宗正尽断过”就是怎么样对于佛陀,对正法产生一种定解。就是通过三义来无有怀疑地证成。那么对佛和法产生定解的智慧,谁持有这种智慧呢?这种智慧实际上是诸佛的妙智,佛的智慧可以完全通达佛是遍智,佛的宗派正确无误,对整个三义(教量、比量、现量或宗法、同品遍、异品遍)所衡量的东西完全没有怀疑,就是佛智。

那么这种佛智怎么样体现呢?体现出来就是文殊师利菩萨的本性。三世诸佛的智慧总集就是文殊师利菩萨。所以后面讲“妙慧智宝藏”,这样一种了知一切三义这么殊妙的智慧,就是智慧宝藏文殊师利菩萨他持有的。显现上面好像文殊菩萨是十地菩萨,但实际上文殊菩萨是七佛之师,文殊菩萨早就成佛了,是三世诸佛的总集。本体上是佛,显现上面是十地菩萨而已。对这样一种持有智慧宝藏者文殊师利菩萨,在他面前恭恭敬敬地顶礼。求文殊菩萨加持,让我们也能够得到“三义无怀疑”的智慧。

我们如果得到了“三义无怀疑”的智慧,就可以对“宗正,尽断过”可以产生定解。如果对“宗正,尽断过”可以产生定解,我们在趋入修行的时候就会一帆风顺。

我们在修法的时候,障碍有时是来自外部,有时候来自于内部。但真正比较严重的障碍,还是来自于对佛陀、佛法的信心不够稳定,疑惑。“佛陀讲的因果不虚的道理到底是不是真实的?”如果真正对因果不虚的道理产生定解了,不可能像现在这样懈怠。因为因果不虚就是这样的,如果我们对法义产生定解了,空性产生定解了,对佛陀经典当中讲你这样做有这么大的功德产生定解了,就会日日夜夜趋入于修行当中。

但是有的时候我们对法义多多少少有疑惑,有的时候是比较现行的,就成了大家的一种批判之处了,“啊,你这个人邪见这么大。”但有的时候是隐藏的、微细的。这些隐藏的、微细的疑惑,非常可能就在我们的相续当中。我们对很多很多法义,实际上真正观察的时候,没有完全发生一种定解,所以这种问题导致我们在修学佛法的过程当中,总是疑疑惑惑的,总是畏畏缩缩地不前,好像一方面又想抓住世间的东西,有的时候又想得到一点佛法的东西,在这样一种前提当中修法,很困难。成为一种障碍。如果真正对佛陀、对正法产生一种坚不可摧的,非常殊胜的,通过智慧引发的定解的话,对我们修行来讲,就是勇往直前了,没有什么东西可以阻挡了,因为内心当中有了这么殊胜的定解的缘故。

这是讲到礼赞句当中为什么要这样作顶礼的根据。也是祈祷文殊菩萨加持我们相续当中产生这种对三义无有怀疑的殊胜的智慧。

丙二、立誓句:

深广难通晓,佛教之甘露,

何者欲品尝,赐彼智慧光。

这是立誓造论。我要造这个论典,我要立誓,是要利益有情,或者说一定要把这个论典造圆满,所以在顶礼文之后有一个立誓。

“深广难通晓,佛教之甘露”,佛教的甘露谁能够品尝,一下子就能从无明衰败当中彻底地予以解脱,就像天人的甘露一样,如果谁品尝到天人的甘露就会遣除身的衰败。天人和阿修罗打仗的时候,如果身上受了伤,他用天界的甘露一涂抹或者一服用,马上伤口就会痊愈,远离痛苦的衰败。

佛教的甘露谁品尝得到,马上就能够从三有的无明衰败当中彻底予以解脱。但是这样一种佛教的甘露,它有一个特点“深广难通晓”。又深又广,就是佛法的特点,尤其是大乘,大乘的本体就是深广为性的,甚深和广大二者无别作为它的自性。

甚深就是分别心难以揣测的,比如说空性,弘扬佛陀的甚深教法的是以龙树菩萨为代表,龙树菩萨了知了《般若经》的意趣之后造《中论》为主的中观六论,后面很多大德纷纷解释《中论》等的含义,如《入中论》、《中观四百论》等等,空性的意义非常深。我们觉得“不深呐,现在我已经通达了空性了”,根本不是这样的,通过分别心了知的东西不是空性,完全不是空性的。空性是寂灭戏论的,现在我们通过戏论、分别心说“我已经了知了,我的心前已经证悟了空性了”,根本不可能的事情,绝对不可能的事情。

真正的空性是离开分别念的无分别智慧的对境,现在我们通过有分别的,通过戏论的东西,怎么样去通达一个无戏论呢?怎么样通过我们的有分别去了知一个无分别的对境呢?想想看这个都是不可能的事情。所以我们在学习空性的时候,觉得了知了,只是从词句上有点了知而已。真正空性的意义是无分别智慧,是菩萨入根本慧定的所证,从这个角度来讲,分别心永远没办法缘它,永远缘不了。我们说缘到了,这个只是一种相似的总相而已。有个总相之后,只不过是知道了怎么样去用功的方法,怎么去息灭戏论的方式而已,真正的空性的本体非常甚深。

“广大”就是弥勒菩萨和无著菩萨传下来的,讲解地道、讲解大悲菩提心等等的法门。甚深见派,广大行派。这样深广的自性就是大乘,具有深广的大乘的本体难以通晓,非常难以通晓。但是如果谁能通晓了,已经品尝到了深广的甘露的话,他就能从三有轮回的衰败当中得到解脱。这是讲到“深广难通晓”佛教甘露的自性。

下面“何者欲品尝,赐彼智慧光。”,谁想要品尝具备这种深广自性的佛教的甘露的话,就赐给他智慧光。谁赐给他智慧光?这部论典就能够赐给他智慧光。

此处的“何者”也不是随随便便抓一个人就能够品尝的,不是这样的。“何者”,一方面是相续当中有一种甚深的宿缘,而且对这样深广的法义有很强烈的信心,福报很深厚的这样一种法器,如果想要品尝具有深广特性的佛教甘露的话,那么这部论典不会让他失望的。这部论典可以赐给他智慧的光明。因为他相续当中有智慧正知等等,他就可以缘这个论典再再地去学习,再再地去观察,通达了论典当中所讲的意义之后,内心当中就开发了智慧的光明了。所以这部论典就能够赐给这些想要品尝佛教甘露的人以智慧的光明。我们想不想品尝呢?这样一种法味,佛教的甘露,在所有食品当中,在所有能够品尝的东西当中,最好的品尝的对象就是法,而且这里讲的是世俗和胜义谛。

怎么样通过世俗量和胜义量来了知世俗谛和胜义谛的自性,把这样一种世俗谛和胜义谛的自性能够通达的话,我们就能证悟万法的本体。万法的本体就是这样的,显现方面是世俗,实相方面是胜义谛。我们对于世俗胜义二谛真正能了知的话,对于一切万法的本性全部可以通达。这个时候要趋入甚深的法义非常非常方便。

所以此处讲到的立誓句就是如果我们想要真正趋入深广的法义的话,这个论典必不可少。立誓句的意思就是这样。今天讲到这个地方。

 

 

相关文章

  1. 谢松誉说道:

    我想知道自杀的人如何不痛苦

    1. 圆非说道:

      @谢松誉 按照佛教的观点,自杀后痛苦也并不会消失,只会让自己堕为饿鬼,感受无数次的自杀之苦,不但不能趋入善趣,反而会一直往下堕。因此,自杀是最愚痴的行为。

  2. 印仰说道:

    师兄好,有《解义慧剑》释辅导文字稿吗?

    1. 圆非说道:

      @印仰 请查收邮箱。

  3. 悟凡说道:

    师兄,吉祥!请把本资料转发给我。感恩。
    邮箱地址 43096231@qq.com

  4. qq说道:

    师兄,请把解义慧剑生西法师辅导发给我。

    1. 圆非说道:

      @qq 已发,请查收

  5. 欢天喜地说道:

    请转一下智诚堪布《解义慧剑的讲记

    1. 圆非说道:

      @欢天喜地 已发,请查收。

  6. 圆丰说道:

    师兄,能否把生西法师讲解的《解义慧剑》发给末学,邮箱210048051@qq.com,师兄吉祥

  7. 浮生若梦说道:

    师兄:请求结缘生西法师讲解的《解义慧剑》。感恩您!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