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法等性本基法界中,自现圆满三身游舞力,
离障本来怙主龙钦巴,祈请无垢光尊常护我。
为度化一切众生,请大家发无上的菩提心!
发了菩提心之后,今天继续宣讲全知麦彭仁波切所造的《解义慧剑论》,《解义慧剑论》主要是通过四种道理,或者说世俗理和胜义理来对二谛的所知进行观察,以生起定解。如果对于二谛能够了知的话,实际上就是对于实相的本体有所了知,对我们下一步修持、趋入二谛的自性作一个很好的铺垫。现在我们是通过正理来对二谛作一番观察,目前讲到作用理、观待理和法尔理,今天讲第三个科判“随同三理而摄义”。前面对于作用理、观待理和法尔理,已经分别作了介绍,现在随同三理的意义进行归摄。
庚三、随同三理而摄义:
作用观待理,有实之法尔,
理终归法尔,缘由无所觅。
前面已经讲了由因生果的作用理、由果观待因而安立的观待理,为什么因有产生果的作用,为什么果必定要观待各自无误的因缘呢?这个问题也是“有实之法尔”,也就是说,这个也是有实法的法性。前面我们讲法尔理的时候,一切万法通过因缘和合有各自不同的自相的法相之外,一切因生果也是有实法的法性,果必须要观待各自无过的因,这个也是有实法的法性;这个叫做“有实之法尔”。
“理终归法尔”,我们如果真正要对一切显现法进行观察的时候,首先我们可以了知,因生果有这个作用,每个果有观待它各自的因,但是再进一步观察为什么有这种因,为什么有果观待因的这种自性的时候,这样的理是“终归法尔”,最终就归摄到了法尔理当中。作用理也好,观待理也好,最终归到一切万法的法性当中,“缘由无所觅”。
为什么会有这样一种自性?为什么一定是这样的因产生这样的果,因和果之间就有一种毫不错乱的自性和本体显现呢?我们要在作用和果当中找一种真实的缘由的话,“无所觅”,找不到因缘的。为什么找不到呢?因为这是一切万法的自然本性而已,所以我们真正观察之后,最后最殊胜的就归在一切万法的法性。一切有实法,或者说一切世俗法有这样一种法性,一切胜义法也有这样一种法性,所以真正要找缘由的话,根本没有观待的因缘,所以叫“缘由无所觅”。
我们学习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就要了知,一切万法的本体就是这样的,本性就是这样的。当然以前我们也讲过,我们不能一下子什么都是法尔,一切都是法性,这样的话有的时候难以把一个问题说明白,或者我们自己相续当中的疑惑有的时候是难以真正遣除的。
所以首先要观察因有产生果的作用,每一个果都是观待各自的因,对于这样的因和果作分析之后,最后一步,为什么有这样一种作用的时候,这个时候如果归在法尔当中,就会对一切万法的自性,或者对佛陀宣讲的法义就会有一种认知。所以佛陀不是说他发明了一个什么作用,一个观待,而是发现了一种作用的真理,发现了一种观待的真理。这种作用也好,观待也好,不管是佛陀出世不出世,证不证悟,它就是一种客观的规律,客观的存在,是一切万法的自然本性。所以我们学习到最后的时候,也随顺这样一种因缘。
为什么说圣者证悟之后,在出定位的时候,他还是会随顺因缘的原因也就是这样的。因为一切万法的因就有产生某种果法的作用,某种果法必定是观待各自的因,这就是一种法性。而当凡夫人没有证悟空性的时候,对于这种自然规律,看不清楚,它是有一层迷惑的,这层迷惑就是众生的种种分别,当证悟空性之后,这层分别或者消除了,或者减低到了最低的程度,当这层迷雾消除之后,圣者的智慧在看一切万法的显现的时候,就有一种越来越清除迷惑,越来越把万法看得清楚的感觉。这不是说重新看到一个什么,而是一切万法本来存在的空性也好,本来存在的自然规律也好,逐渐逐渐可以看到,可以认识到。当然通过不断地修行,相续当中的迷惑不断地消尽,到佛地的时候就彻底认清了一切万法的真相,一切万法的实相完全看清了。所以佛陀就在经典当中把它的发现讲出来了,让后面的修学者也能够跟随佛陀的发现进一步地趋入,进一步地学习,也能够真正最终地证悟这种真相。就是这样一种道理而已。
所以我们就知道“理终归法尔,缘由无所觅。”的原因,并不是一种推托,完全就是一切万法的世俗和胜义的自相就是如此。最后就不用什么缘由来进行进一步的观察和证成了。
己二(说证成理)分二:一、略说;二、广说。
证成理也就是对前面的作用理和观待理,通过观察之后,随顺这样的正理,最后对作用和法尔有一种证成。对一切万法的自性,通过现量、通过比量证成它,就叫证成理。实际上证成理除了前面的作用、观待、法尔之外并不存在一个其余的自性,但是怎么样对作用、观待、法尔产生一个定解?实际上就可以通过现量和比量,通过证成的方式来进行观察和安立。
庚一、略说:
二谛之法尔,随同而衡量,
事势理成故,即是证成理。
首先是略说什么叫做证成理。在颂词当中讲到,“二谛之法尔,随同而衡量,事势理成故,即是证成理。”,对于世俗谛和胜义谛的法性,世俗谛的法性也有作用,比如说因有因的作用,能够生果,果必定观待它的因,一切万法因缘和合之后,法性都有它的自相,这就是世俗谛的法性。胜义谛的法性就是一切万法的空性——三解脱门。
“随同而衡量,事势理成故。”我们对于世俗和胜义谛的法性,随同它各自的本体,随同各自的实相,进行最详尽的观察,进行最详细的衡量,这就是事势理。“随同而衡量”,随同什么而衡量?随同世俗谛的法性,随同胜义谛的法性,如是以这种最究竟圆满的正量来进行观察,来进行衡量,这方面道理叫事势理。或者就是说二谛的法性,随同而衡量之后,通过事势理可以成立的缘故,谁都没办法推翻的殊胜的道理叫做证成理。通过事势理来证成,这个叫做证成理。
我们随顺世俗谛的有势,通过它的势力进行观察,如果是胜义谛就通过四种因或五种因,或其他的方式得到一切万法的空性。一方面,一切万法的本性本来就是这样,跟随一切万法本来如是的法性进行观察,最后就可以真正了知一切万法的自性,这就叫事势理。胜义谛是这样的,世俗谛的无常也好,火的热性也好,水的湿性也好,随同它的本性、实相进一步地进行观察,用很多推理进行观察,最后就完全可以证成谁都没有办法否认的道理,就叫事势理。通过事势理来成立二谛的法性,或者通过事势理来成立世俗谛和胜义谛的本性,就叫证成理。这个证成理,要不然就是现量证成,要不然就是比量证成,不管是现量证成也好,比量证成也好,通过随顺各自法性的方式观察衡量就叫证成理。这是略说了一部分的道理,下面进一步观察。
现相与实相,自体现量显,
或依现量见,无欺比量他。
“现相与实相”就是说在众生面前可以分现相和实相的两个侧面。什么是现相呢?就是显现在众生面前的山河大地、有情界和器世界,就称之为现相。实相就是一般的众生通过自己的肉眼没办法观察到的,没办法真正认知的就是一种实相。一切万法本来如是存在的,离开生住灭自性的万法的本体就叫实相。
在佛法当中很多地方都提到了现相和实相,如果能够了知现相和实相,就相当于通达万法自性必须要世俗谛和胜义谛一样,如果我们对于世俗谛和胜义谛的概念混淆了,对于佛法当中所诠的意义,对于真正的本体很难以通达。同样的道理,如果我们对于现相和实相分不清楚,就不会了知佛法当中有的时候说存在,有的时候说不存在,实际上佛经当中有些是从现相讲的,观待众生的凡夫心识而讲的,有些是观待了超越凡夫心识的圣者的境界,圣者的对境而讲的。分析清楚现相和实相对我们通达一切的所知非常有利益。
对于现相和实相可以通过两个方面来进行观察,一个是“自体现量显”,通过现量就可以显现。比如说就现相而讲,众生面前的火,或者流动的水,或者其它的显现法,或者通过眼识,或者通过耳识,或者通过身识等等,都可以去了知它的本体显现。比如说火的热性,或者火的红红的颜色,或者是从眼识的角度讲的,或者是从身识的角度讲的,我们要感觉火的热性,就完全通过身识,如果我们要看到红红的火焰的颜色或者形状就是通过眼识。这些方面是不需要加分别,现量可以显现的。自体是现量显现的,这就是对现相法的现量了知。只要现了之后,取境就算是圆满了。
那么实相是怎么样“自体现量显”呢?对于实相的“自体现量显”就是圣者入定的境界。圣者入定的境界是完全没有任何分别,通过无分别智去显现照见了一切万法的本性,一切万法本来如是存在的这样一种空性,这样的实相是离开分别念,无分别智慧的对境,所以在圣者入根本慧定,或者在佛陀无有出定入定的境界当中,一切万法的胜义实相的自体是现量显现的。这就是通过现量来衡量的道理,就是一种证成。
我们说万法是存在的,可以通过现量,下面讲了四种现量,一个是无误的特点,一个是无分别的特点,我们在学习因明的时候也讲过。什么叫无误?无误就是没有让根或者让意颠倒的因缘,一定是真实的。比如说眼识取柱子,我们要保证我们的眼根没有出问题,这个时候我们所取到的东西,一方面是无误的,一方面是无分别的,就具备了现量的特性。这叫“自体现量显”。
后面一种是比量。颂词当中讲“或依现量见,无欺比量他。”,比量的对境是一种比较隐蔽的自性,而不像现量,现量是取它的自相的缘故,所以所取的对境一般都是粗大的,都是直接能够了知的。而比量的东西,如果能够现量见,那根本就不需要比量了。如果已经见到了火,那何必又去比量呢?所以真正要比量的对境都是一种比较隐蔽的,通过现量没办法认知的东西,就通比量去了知。所以此处讲到“或依现量见,无欺比量他”。
那么“现量见”和“无欺比量他”二者之间的关系是怎么样的?实际上比量是通过一种能够现见的因,这是“或依现量见”的意思,这里的“或依现量见”不是见到它的本体,而是现量见到一种东西,然后通过无欺的一种推理去“比量他”。“他”就是其余的隐藏法。打个比喻讲火和烟的关系,在山后面有没有火,我们现在看不到,但是我们可以依现量见,我现量见到山头上在冒烟,这就是火的一种因,见到火的因,或者说能够比量火存在的因,如果没有现量见到烟的话,我们是没有办法“无欺比量他”,“他”是其余的我们没办法看到的隐蔽的法。我们看到了山上的火之后,推知因为有烟的缘故,必定有火,在这个当中现量见的是烟,所比量的东西就是火,必须要通过现量见到其余隐蔽法的因缘,去推理无欺比量——其他的一种隐蔽的法。比如说一个道友的烟囱里在冒烟,我们就觉得他肯定在生火做饭,这就是对于隐蔽的东西有一种推理,有一种比量。
还有就是通过苗芽,通过庄稼的成熟推知它以前肯定有因的,肯定是有因它才能生果。这就是通过现量见到的,推知一种比较隐蔽的法。这是对于现相与实相当中的现相的推理。
当然还有很多很多法可以推理的,我们现在所讲到的这些推理都只是一种比较粗大的,比较浅显的一种推理。还有一些推理比如说柱子是无常性,这也是一种比较隐蔽的法,通过我们的眼识和意识很难以真正直接地了知柱子在安住的时候是一种无常,是刹那生灭、刹那变化的,这个方面难以了知,但是可以通过现量见,无欺比量他。通过什么现量见?通过它是所作的,这个比较容易了知,柱子是一种所作性,通过木匠加工等等加工出来的东西,只要是所作性的法周遍是无常的。通过现量见到的所作能够推知隐蔽的无常部分,这也是一种了知。所以比量可以推知一些世间的知识,也可以推理一些比较隐蔽的,对我们修法有帮助的,这是从现相的角度讲的。
如果从实相的角度来讲,怎么样“或依现量见,无欺比量他”呢?实际上就通过显现出来的缘起的现相,推知只要是缘起和合的法,周遍无自性。在这个当中也有一种现量见,通过现量见到的缘起和合、缘起生灭,无欺比量推理非常难以知道的一切万法的实相——空性。或者有的时候可以通过心识的光明这部分,它能够明清的了知这部分来推知相续当中具备如来藏,或者说推知相续当中具备的这样一种功用,这样一种心性的光明,这就是属于比较复杂、比较高等的推理了。
但不管怎么样,在佛经、论典当中,对隐蔽的东西,对一般众生相续当中具备的隐藏的自性,都可以通过比量的方式来推知,平时我们讲到一切万法是空性的,不管是我们通过金刚屑因,还是离一多因、破有无生因,都是对于很隐蔽复杂的空性通过推理的方式来产生一个定解,产生定解之后就知道实际上一切万法正在显现的时候就是空性的,我们的心正在显现的时候就是空性的,空性就是一切万法的实相,通过推理了知之后就可以随顺空性去修学,随顺空性去慢慢隐灭分别心。所以这种比量对我们来讲非常有用,尤其是对凡夫人来讲,这样一种实相不是现量所见的,如果这种实相是现量所见的话,每个众生的眼识都能现量见到实相,那根本就不用修法了。就是因为众生的眼识等等根本没办法真正去了知实相,所以才必须要通过现量和比量和合的方式,依靠某种现量见到的因缘,来无欺比量其他的隐蔽分(隐蔽的这种自性),对我们修行来讲会非常有作用。这是讲到对于现相和实相通过现量和比量来推知的问题。这是略说。
庚二(广说)分二:一、现量证成理;二、比量证成理。
辛一(现量证成理)分三:一、总说;二、别说;三、摄义。
壬一、总说:
现量共有四,无误根现量,
以及意现量,自证及瑜伽,
现彼境自相,是故无分别。
此处首先总说了四种现量。在因明《量理宝藏论》当中也比较广地解释了四种现量(第九品是现量品)。现量的分类有四种:第一种是根现量,有时也叫根识现量,意思是一样的;第二个是意现量(意识现量),第三个是自证现量,第四个是瑜伽现量。
“无误根现量”,“无误”也就是说根没有受到染污的因缘。让根受到染污的因缘有内外两种,一种是得眼翳,比如说眼根生病了,看到的东西都是错乱的,如看到毛发,看到黄海螺,因为眼根有毛病,所以看到的东西是颠倒的。第一个条件是无误,以眼根为例的诸根必须要清净。第二是外面的染污的因缘,比如说坐在船上感觉岸在走,山在移动,这是通过外缘来影响根的,眼根并没有毛病,但是因为坐在火车上面,或坐在船上面,感觉火车外面的山在跑,或者树在跑,这是通过外缘染污了自己的根,这样所看到的东西,虽然是一种现量,但它是有误的。
所以第一个是无误,第二个是根识无分别。“无误根现量”,“根”就是根识,从眼根到身根之间。眼的根识现量是能够取显色和形色,一切万法的颜色、形状都是根识所取的;还有耳识取声音、鼻识取香、舌识取味、身识取触,平时我们的身体接触柔软、粗糙、柔滑,都是根识所取的。这就是五根现量,像我们手摸到一个东西,这个叫做一种现量,叫根现量;我们的眼睛看到一个东西,这个叫做根现量,这些都是包括在根现量当中。
“以及意现量”,意现量就是通过意根所产生的一种了别内外法的一种现量,主要是意识。当然意识有分别和无分别,如果已经成了有分别,很明显的名义相混的分别念已经存在了,这就不是现量了,真正的现量应该是取自相的。五识或者六识无间灭尽的时候,意根(假立一种意根存在)会产生一种意识。意根产生的这种对于内外法的了知和通达叫意现量。后面还会详细讲意现量的定义。
第三种是自证现量,当我们眼识生起的时候,很清楚的了知,这叫自证。不管是任何心识,都有一种自证。根识有一种自证,意有一种自证,只要是心识都有一种自证,不需要别人来讲,当你见到的时候自己就已经很清楚地了知了,这就是一种心识的自性,这是自证现量,不需要推理的,反正看到之后,自己对于所看到的东西有一种很清楚的认识,不需要其他的证成和推理,这是心识本身的自证,叫做自证现量。
瑜伽现量是一种出世间的智慧,不管是入定的时候见到无我,还是出定的时候引发的神通,都是一种无分别,这个都是通过修持瑜伽法义之后,内心当中产生的一种超越其他众生的能力。这就叫瑜伽现量。比如说天眼通、他心通,也是一种瑜伽现量,无分别的。还有一种是见无我。这是四种现量。
“现彼境自相”,“现”就是现量,现量是对“彼境自相”(所取境的自相)的一种了知,显现的现量取了外境,或者它的对境的自相,而不是总相。“是故无分别。”现量应该是无分别的识,不管瑜伽现量也好,还是根识现量也好,都是具备无分别。
到底什么样的“无分别”呢?分别也有好几种分法,《俱舍论》当中也有几种分法,这里也有几种分法。第一种分别叫自性分别(本性分别),一切心心所都是自性分别,反正如果你有心,有心所,它的本性就是一种分别。如果按照这样的话,前面的根识现量也是一种分别了,因为也是心心所的自性,所以根识现量、意识现量、自证现量和瑜伽现量的一部分(瑜伽现量的出定位是属于心心所,入定位的时候属于无分别智,没有心心所的现象)。此处的无分别不是指这个分别。
第二个分别叫做寻思分别,五识都有寻思,这个《俱舍论》当中讲得非常清楚。寻:就是了知照见粗大的自性,思:就是照见微细的部分,比如说一个柱子,照见整个柱子就是“寻”,“思”就是照见柱子上的一条裂痕,裂痕对于整个柱子来讲,它就是细法。五识也能照见粗大的法,也能照见细微的法,所以五识也是具备寻思的,这种寻思也是一种分别,但是此处讲的无分别的“分别”,也不是指“寻思”而言。
此处所讲的分别是第三种,名义相混的分别,就是说把它的名称和意义混在一起,比如说我们看到一个柱子,我们的眼识取到柱子的时候,分别念就知道这个是柱子,或当我们想起柱子的名称的时候,一下就浮现了柱子的形象,这个叫“名义相混”,把名字和意义混在一起了。实际上平时我们取名字也是这样的,名字和意义,和这个人本身相混的,通过不断地串习之后,别人一念你的名字,马上就说“就是我”,你就站起来了。这就是对于名义相混的分别串习得很深的时候,就把名字执著为我了。
我们说“把瓶子拿过来”,实际上瓶子只是一个名称而已,但是平时我们在串习的时候,把瓶子的名称和它的意义混在一起,我们觉得“瓶子”不就是指外面这个东西吗?外面这个大腹盛水的东西叫做“瓶”,我们指着外面这个东西说“这个叫瓶”,当我们在脑海当中浮现这个瓶子的时候,我们觉得就是指桌子上这个瓶子,这个叫做“名义相混”。“名义相混”实际上就是产生分别念的因,此处的分别就是指这个。
我们的眼识会不会有一种名义相混的概念呢?绝对不会有。所以此处的无分别就是指没有名义相混的分别念。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讲,一方面说它是具有本性分别,或者具有寻思的自性,但从另一个角度来讲,可以说没有名义相混的分别念叫做“无分别”。这是通过四种现量进行安立。
下面进一步观察,如果没有这样的现量的话,有很多的过失。首先,如果没有现量的话,世间当中的一切显现法就没办法了知了,没办法存在了;第二,如果没有这种现量所见到的法,也没办法了知空性。从两个角度进行观察。
设若无现量,无因无比量,
因生彼灭等,凡现皆不容。
这个颂词就讲到,必须要有现量,如果没有现量的过患是什么。“设若无现量”,如果没有这四种现量的话,无因的缘故就没有比量。为什么“无因无比量”?因为一切比量的因就是现量,如果没有现量就绝对不可能有比量。为什么这样呢?比如我们前面讲过了,以烟推火,如果没有现量见到烟的话,我们就没办法推出后面有火。必须要现量见到一种法才能推知一种比较隐蔽的东西,这是一种意思。还有一种意思是以前曾经现量见过一生火就冒烟,才能以这个来推,如果从来没有见过一生火就冒烟的情况,即便看到了烟也不知道下面有火。比如说现在出现了一个新生事物,我对它的操作程序都不知道,我不可能推知它里面的东西,因为我以前没有现量见过它的操作过程。种子生苗芽也是这样的,为什么我就能够通过苗芽推知有种子?我是曾经见过把种子种下去之后它冒了芽出来,见过这个过程,所以后来我虽然没有见到种子,我就可以通过苗芽推知有种子。
所以说一切比量的因就是现量,那既然是现量的话,空性又怎么样推呢?难道说我们以前现量见过空性,然后再推吗?不是这样的。既然没有现量见过空性又怎么样推呢?虽然我们没有现量见过空性,但是佛菩萨现量见过空性,佛菩萨对现量对空性的整个过程很清楚,所以他把这种推理方式跟我们讲了,我们就使用这种方式来推,实际上这种比量也是现量为因的。所以说如果没有现量就没有比量了,不可能有比量的存在。如果也没有现量,也没有比量,那么我们对于粗大的法、明显的法,对于隐藏的法都无所了知了,对于任何法的自性都没办法通达了。
还有就是如果没有现量的话,“因生彼灭等”,一切万法依靠它的因而产生,比如说苗芽通过种子而产生,这是“因生”,“彼灭”就是苗芽又灭了,这都是现量见到的,如果没有现量的话,“凡现皆不容”,凡是世间上的显现皆不容有了。因生彼灭的一切现象法都不会有了。所以现量对于众生来讲是非常重要的。一方面是很重要,另一方面也是根本无法泯灭的,只要你有根识,有意识,只要你有心识,有自证等等,现量无可泯灭,所以我们不能说现量不重要。如果真的现量不重要,或者乃至于没有现量的话,就不会有比量,或者没有现量的话,这些因生彼灭的所有显现全部都不存在了。这是从了知现相的角度讲的,后面是从了知胜义谛的角度讲的,如果没有现量会出现什么问题。
若尔彼空等,依于何者知?
不依名言谛,不得证胜义。
如果说没有现量见到的显现法,依于何者知空性呢?因为空性是显现法的空性。我们要了知这种非常隐蔽的,超越众生分别念的空性,就必须要依靠一个方便,这个方便就是名言谛的法,这个名言谛的法必定是众生现量见到的,所以佛菩萨说,你现量见到的这个法,正在见的当下就是空性的,就是没有本体的。我们要对柱子了知柱子的空,对瓶子了知瓶子的空,乃至于对一切万法都了知它的空性,也必须首先是要现量见到这个法,然后才能了知它的空性,否则我们怎么可以周遍地了知本来无生无灭的空性呢?无法了知的,必须要借由名言谛为方便,才能知道方便生的胜义谛,这样的话,如果没有现量也是很麻烦,在胜义谛的角度也是不行的,所以后面讲不依名言谛不能证胜义。
佛陀也讲过,如果不依靠名言谛,根本证悟不了胜义谛,虽然胜义谛的本性是一切无所缘的,但是要真正了知一切无所缘的境界,就要缘显现法本身,对于显现法的执著一项一项观察完之后,就可以把对显现法的执著破掉,或者了知显现法显现的时候是无而显现的等等之后,依靠名言谛再进一步地观察修习,就可以证悟胜义谛了。如果不依靠名言谛,根本没办法证悟胜义谛。
所以此处也是对这四种现量的重要性作了一番观察,不管是从世俗的显现也好,还是从了知胜义谛来讲也好,实际上比量的因都是现量。所以我们首先要了知现量的法的自性,然后再通过现量去推知隐藏的自性,对于现量和比量都通达之后,就对证成理完全通达了。如果证成理通达之后,对于作用、观待、法尔等等就会产生一种坚不可摧的定解,对修行来讲很有必要。
感恩三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