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位置: 首页 > 辅导 > 解义慧剑释 > 正文

《解义慧剑》释辅导(2008版)第6课

本文作者: 发布时间:2022/5/13 23:30

诸法等性本基法界中,自现圆满三身游舞力,

离障本来怙主龙钦巴,祈请无垢光尊常护我。

为度化一切众生,请大家发无上的菩提心!

发了菩提心之后,今天继续宣讲全知麦彭仁波切所造的《解义慧剑论》,本论主要是对于世俗谛和胜义谛一切万法的本体、实相通过世俗量或者胜义量,或者通过四种理来认定、抉择,生起殊胜的定解。

一切万法的本体虽然都是如是安住的,但是如果我们不通过殊胜的道理来抉择的话,也是难以真正的对它有种认知。所以必须要经由学习,经由思考,经由修行来对一切万法的自性进行认知和安住。如果我们能通过学习遣除对于实相的迷惑的话,这个就叫证悟。证悟不是其他的一种东西,一切万法本来安住的实相,包括我们的心在内,正在起迷惑的时候,正在生烦恼的时候,实际上一切万法的本体,一切万法的实相就是如如不动,无生无灭,本来清净的自性。之所以不能够了悟,是因为我们相续中的无明分别心障蔽了对它的认知。

我们要学习,首先知道我们现在看错了,现在我们处在分别心的状态,这不是一个真实的能见。然后通过比量知道另外有一种认知,另外一种认知的所境是正确的本体,不生不灭的,大概在我们相续当中产生这样一种正见。然后再通过学习、修行,把我们相续当中的分别念逐渐逐渐地剥离掉,把我们加在实相上的多余的分别心,通过修学禅定和胜观的方式逐渐逐渐地息灭,把粗大的执著、中等的执著、微细的执著息灭,当我们把所有的分别心息灭的时候,实相就会现前。这也是我们学修佛法的总的纲要,通过这种方式逐渐靠近实相。

我们学习佛法,尤其是学习这种了义的教法,它不是让我们增加、累积一些知识,“以前这些知识我不知道,现在我知道了”,实际上修学佛法是空掉执著,经由出离心的方法把我们对于世间五欲的粗大的执著空掉,经由菩提心的修法把我们自私自利的比较细的烦恼或习气空掉,再经由空性把我们的分别念等种种执著空掉。一步一步这样修下去之后,分别念由粗到细,最后就可以完全消亡。如果不通过次第性的修学,很难以真正去认知和掌握这样一种自性。

因此,我们现在就要通过四种理对二谛进行观察,产生定解。现在我们讲的是证成理当中对四种现量的别说。

壬二(别说)分四:一、根现量;二、意现量;三、瑜伽现量;四、自证现量。

癸一、根现量:

根现量又叫根识现量,因为根识是从根而产生的,所以称之为根识。根识现量也是无误的、无分别的,符合现量的定义。

五根所生识,明了受自境,

根现量彼无,如盲不觉境。

后面在讲四种现量的时候,几乎都是用了这种方式。第一句、第二句主要是讲到根现量自己的本体。“五根所生识,明了受自境”,这是讲到现量自己的自性,后面“根现量彼无,如盲不觉境。”是从反方面再介绍。第一句第二句讲如果有了这种根现量会有怎么样的功德,第三句第四句讲如果没有根现量会有怎么样的过失。

下面进一步观察,“五根所生识,明了受自境”,根现量是通过五根缘不同的五境,产生五种识,这样由五根所产生的五种识是“明了受自境”的,它可以明明了了地感受自己的对境。

以眼识为例,根现量当中第一个是眼根现量,或者说眼根识现量。在因缘具备的时候,也就是作意、根、对境三种因缘和合之后,第二刹那就能够了知对境,就能够了知柱子,就能够了知色法。当我们第二刹那产生眼识的时候,这种眼识了知色法的外境,是明明了了地感受的。这种明明了了的感受第一个是无错误,外境怎么显现就如是如是地照见;第二是虽然感受,但是无分别。这就叫做根识现量。

眼识是这样的,耳识乃至于身识都是这样的,经由不同的境产生不同的识,明了地感受各自的对境。这是平时大家都在体会的,每一天我们都在产生无数的根现量,只不过我们如果不分析的时候,对这个问题非常模糊,反正看是看到了,但是究竟是怎么样一种自性,它是现量还是比量,这些方面都完全不了知。分析完之后,我们说我们通过五根产生的五种识,明明了了地感受各自的对境,这就叫根现量。

后现两句就是反方面说,“根现量彼无,如盲不觉境。”,如果这个根现量不存在,一切众生都会像盲人一样,根本没办法觉知外境。“如盲”主要是从眼根的角度来讲的。比如说没有眼根现量,红色的柱子,或者瓶子等完全没办法了知,因为眼根失坏了,没办法经由眼根而产生眼识,来明了感受外面存在的色法;依此类推,耳根失坏了,就像盲人一样不觉境;舌根失坏了也没有办法尝到味道;鼻根失坏了,也没办法闻到臭气或香气;身根失坏了的话,整个身体会麻木,根本没办法了知柔软的、粗糙的、轻的、重的,这些都不会有。所以根现量是完全存在的。

癸二、意现量:

意根所生者,明断内外境,

意现量彼无,共知法识无。

第一句第二句也是讲到了意现量的本体。第三句第四句就讲到如果没有意现量的话会变成怎样的过失。

意现量是怎么安立的呢?“意根所生”,什么叫做意根?就好像产生眼识的增上缘叫眼根;耳识的增上缘是耳根,乃至于身识的增上缘是身根,都有一种根。按照《俱舍论》,平时我们说的眼球、眼珠,或者耳朵到底是不是眼根,是不是耳根呢?实际上这些粗大的部分不是眼根,也不是耳根,眼根是在眼球里面,耳根是在耳孔里面的一种很清净的很微细的色法,眼睛看不到的。那眼球又是怎么样的呢?眼球、耳朵等等是(我们在学《入中论》的时候讲的)根依身,它是属于身界所摄。比如说眼根是依靠眼球而住,眼球如果失坏了,眼根的能力也会受损。耳朵也是一样,它是耳根的所依。真正的眼根和耳根等等叫净色根,清净的色法,很微细的,很清净的色法这个才叫真正的根。其他粗大的眼睛、鼻子、耳朵这些叫做浮尘根,也就是平时我们说的根依身,它是一种粗大的法,平时我们看得到的。

五识都有各自的增上缘,就是它们各自的根。意识产生的根和其他五识产生的根不一样,五识都有固定的根,比如眼识有固定的眼根,身识有固定的身根,但是意识没有固定的意根。

意识要产生,没有一个根不行,意根到底是怎么样的呢?在《俱舍论》当中,在因明当中的讲法是差不多的。五识作为意识的增上缘,真正的意根是从五识来安立的,在因明当中讲到,五识对意识来讲也是等无间缘,也是增上缘。比如说眼根是眼识的增上缘,有了眼根就会产生眼识,五识也是意识的增上缘。

五识和意根就是一个本体,如果从五识自己的角度来讲,在它产生的时候,比如眼识正在觉知色法的时候,就眼识自己的本体来讲就是眼识,如果眼识要灭的时候,无间地灭,把灭的这部分假立成意根,如果不灭的话就没有办法安立意根了,因为它毕竟是眼识(或者耳识等)。五识灭的时候,正在灭的无间灭的状态就叫做意根,因为第二刹那就要产生意识了。中间没有一个间隔,不是说前一刹那是五识,第二刹那是意根,第三刹那是意识,不是这样的。第一刹那是五识,第二刹那就要产生意识,这个中间什么是意根呢?实际上就是把五识灭的这部分假立成意根,不需要第三刹那去产生意识了。所以意识的增上缘也可以说是根识,也可以说是意根。它的本体实际上是五根识(或者有时候加上意识),从五根识正灭的侧面,正灭的无间刹那,正在灭就叫意根,如果没有灭就叫五识,灭的这部分就叫意根。然后第二刹那就无间的产生意识。

此处说意根所生,我们首先知道了意根是什么。意根实际上自己没有本体的,以五识正灭的部分假立为意根。意识现量就是通过意根所产生的一种识。意识产生的时候也有它的等无间缘,也是前一刹那的增上缘,就是五根识。因为意识也是心识的相续,比如说眼识,作为第二刹那意识的等无间缘也可以,因为它无间产生了意识,所以二者是一个相续。五根识也是意识的增上缘,增上缘就是根的意思。

意识也有一个所缘缘,就是外境,色法、声音,乃至于身体的所触,因为所谓的意现量必定要照见外面的自相法,所以它也和根识一样,也必须要具备等无间缘、增上缘、所缘缘。所以意根所产生的意识能够“明断内外境”,“断”就是了知的意思,“明断”就是明了,明知。

意识能够明知内外境,外境是什么呢?就是色法,乃至于所触。明知内境,就是在做梦的时候,这个时候五根识是没有的,五根的工作已经停息了,做梦的时候是通过意识单独现起梦境。当然此处讲意现量的时候,在丹毕嘉村尊者的注释当中说,没有分哪个是真现量,哪个是似现量,反正是从现量的角度来讲。现量有两种,一个是真现量,一个是似现量。梦境是受了睡眠的损害的,如果要分别什么是真什么是假的时候,梦境当中的现量不是真正的真现量。但是此处不分真现量,假现量,只要是现量,是从整个现量的角度讲的。梦境是一种现量,只不过它受到染污了,但是我们不能说它不是现量。梦境不是比量,不是推测出来的,我们入睡之后就自然现前了,不需要推度来进行安立。

意识是意根所产生的,意现量的作用是明断内外境,内境就是讲在睡梦当中的梦境,外境就是色声香味触。

“意现量彼无,共知法识无。”如果这样一种意现量的本体不存在的话,共知内外法的心识就不会存在。因为眼识是能够单独知道外境的,耳识也是单独知道外境的,意识是共同能了知内境和外境的这样一种法的心识。

有了意现量就能共同了知内外法。怎么样共同了知呢?麦彭仁波切以前讲过一个比喻,同时能够了知五种境的本体就是意现量,比如一个人走在花园当中,眼睛看到了鲜花,同时耳朵听到了蜜蜂和鸟叫,鼻子闻到了花香,舌头正在吃糖,身体正在接触花朵,眼耳鼻舌身五根都在起用,同时在产生五种识,不是次第的,同时可以产生。这个时候有一种同时了知五种境的心识,这种心识就是意识,这个就是意现量。

当然这个地方讲的意现量不是指第六分别意识。前面讲了意识有分别和无分别两类,此处的意现量是无分别的,如果是有分别的话,不可能安立成现量。因为在现量的定义当中必定有“无分别”,如果有分别的话,绝对不可能是现量。所以意识当中的无分别这部分就是意现量,它能很清楚地了知外境。

意识是不是完全取总相呢?实际上取总相的意识是第六分别意识。有没有取自相的意识呢?有,就是意现量。无分别意识就是取自相。它能够取自相,它所取的自相也和眼识所取的自相是一样的,只不过有前后刹那的分别,眼识所取的是第一刹那的境,意现量所取的是第二刹那的境,但取的都是真正的自相。所以说,意现量能够共同了知内外法。

对于意现量的问题,一方面看起来不太容易理解,但它能明知内外境,前面是明了受自境。五根识、根识现量和意现量,有的时候我们觉得不好分。二者之间的分别主要有:

第一,根现量是经由不同的根对不同的境的一种明了的感受,意现量就是明知内外境。或者说五根识只是了知外境,意现量不但能了知外境,还能了知内境;

第二,根现量是通过各自的根而产生的,意现量没有各自的根,它是以根识现量作为它的根。意现量必须首先有根识现量,根识现量生起之后第二刹那产生意现量,它是跟随在根现量后面的,以根识现量作为它的增上缘,然后再产生第二刹那的意现量。

都是了知境,根现量也在了知外境,也是在看柱子,意现量也是了知柱子,那么这二者之间有什么差别?上师在因明的注释当中也是引用了麦彭仁波切的观点,就好像人砍材一样,真正了知外境的是意现量,真正起主要作用的是意现量,但是人们在说的时候,不说意识在了知外境,而说根识在了知外境。麦彭仁波切说就好像人砍材一样,真正在砍材的时候,是人在砍还是斧头在砍?是斧头在砍,但是为什么不说斧头砍材,而说人在砍材呢?因为斧头是他动,必须要人来动它,人是自动,所以就说人在砍材,实际是斧头在砍材,这里起直接作用的是斧头。同样的道理,真正我们在了知外境的时候是意现量在了知,但是我们不说意现量在了知,而说根现量在了知,这就说明意现量没有一种自主,必须要由根现量作为发起,它才能够去了知外境,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讲,我们说根识在取外境,根识在了知外境,但实际上这里面比较细微的差别是意识在了知外境。

根现量是明了受之境,意现量是明断内外境,真正了知的是意识。只不过这个过程很快,第一刹那产生根识现量,第二刹那产生意现量。众生不了知,不分别的时候就觉得我的眼识照见了。而且我们平时觉得意识肯定是分别的,但是意识不一定是分别的,尤其是意现量,它是跟随在根现量后面的,根现量一灭,马上就产生意现量,很快。实际上是意现量在明断内境和外境,但是平时我们不分析的时候,或者不会分析的时候就会认为是根识在取境。

所以意识现量是一种明断内外境的法,如果没有意现量的话,“共知法识无”,共同了知内外法的,或同时能了知五种法的这样的本体就不存在了。因为眼识、耳识等各自有分工的,但是有没有一个总指挥呢?真正完全能同时了知这些法的就是意现量。

在因明的注释当中,上师也讲了麦彭仁波切的比喻,在一个玻璃房子,有五面玻璃,五面玻璃上挂了五种颜色的布,在玻璃房的里面正中放一个玻璃球(水晶球),五面玻璃上的布的颜色都可以同时照在中间的玻璃球(水晶球)上面,中间的这颗水晶球可以同时现出五种颜色。五个窗户(玻璃)上的五种颜色就相当于根识,中间的水晶球相当于意识,意识上面可以同时现出五种颜色的相。还有从一个角度来讲,实际意义上五识和第六意识就是一个本体,没有说这个是眼识、那个是耳识,这个是意识,从不同的根分出五种识,然后五种识作为增上缘,灭了之后,都产生一个意识。所以意识就像水晶球,它可以同时现出五种颜色,意识可以同时了知五种法。这就是意现量的自性、本体。

综上所述,根现量和意现量的差别,首先从所产生的增上缘来讲,根识现量是由各自的五根缘各自的境产生的,意现量没有自己的根,它是通过五根识灭了之后产生,所以它的根就是五识的本体,没有五识就不会有意现量。其次,五根识各自了知各自的境,明了受自境,眼识就受色法,耳识就受声音;意现量是同时明断内外境。第三,前后的差别,意现量绝对是在根现量之后的。而且真正能够明了地了知内外境的是意识,它在真正地操纵,它在真正地了知内外境,只不过它所了知的境和根识所了知的境有前后刹那的差别。第一刹那是根、境、作意和合,这个时候也没有产生根现量,也没有产生意现量,第二刹那产生根现量,这个时候根了知了外境,但是这个时候意现量还没产生,第三刹那的时候,从根现量产生意现量。实际上根现量了知的境是第一刹那的境,意现量了知的境是第二刹那的境,从了知的境方面讲也有不一样。但是不是了知了自相呢?绝对是了知的自相,不是了知的总相。根现量和意现量的差别可以从这个角度分析。

这是从最简单的方式讲的,如果要详细了知意现量和根现量的差别,可以看《量理宝藏论》第九品,现量品,这一品对根现量的根、意现量的意根、二者之间的差别和共同之处,讲得很细致。(在因明讲记的第三册)

癸三、瑜伽现量:

依教善修行,终明受自境,

瑜伽现量无,不见超凡境。

第一句第二句讲到瑜伽现量的本体,后面两句讲到了没有瑜伽现量的过患。“依教善修行”,就是讲到瑜伽现量的因,怎么样得到瑜伽现量?必须要依靠佛教,依靠上师的教言,该取舍的,该修持的,该积累的,该舍弃的,把这一系列的修法依教而善加修习,当这个修习达到顶点的时候,“终明受自境”,最终达到顶点的时候就可以明受自境,可以很明确的,明了地去感受自己的境。

怎么样去感受自己的境呢?有两种:入定和出定。入定称之为无现,出定称之为有现,但是都是无分别的。当然绝对是圣者才有瑜伽现量,凡夫人绝对不可能有瑜伽现量,前面两种现量和后面一种现量凡夫人都有。

瑜伽现量在入定的时候是无现,见无我,见人无我空性,见法无我空性。所以说小乘也有瑜伽现量,小乘在入定的时候能够明确的照见人无我,这是入定的无现。大乘菩萨在入定的时候完全照见人、法二空,这是无分别智。没有分别的心识,入定的时候能够明受空性的自境。出定的时候可以在无分别的状态当中显现神通,比如说天眼、他心等等,在显现天眼和他心的时候也是一种无分别,从这个角度来讲,他也可以明受自境。比如说在注释当中,通过声闻、缘觉和佛他们在出定的时候分别可以照见一千世界,两千世界,三千大千世界,这是按照《俱舍论》的讲法,还有一种讲法是两千、三千和无数世界。声闻出定的时候,自然状态当中可以照见一千世界所有粗粗细细的色法,但如果他极为作意的话,可以照见两千;独觉可以照见两千,如果极为作意可以照见三千大千世界;佛陀出定的时候自然照见三千大千世界,如果极为作意可以照见无量无边的大千世界,这个是按照共同乘的讲法。出定位的时候可以明确照见自境。这是从天眼的角度来讲,还有天耳、他心、神足都可以以此类推。所以瑜伽现量“终明受自境”,是一种超凡的境界。

“瑜伽现量无,不见超凡境。”如果没有瑜伽现量的话,就像凡夫人一样,根本见不了超凡的境界。就是因为有了瑜伽现量,就可以照见超凡的境界。从入定的角度来讲,凡夫人是根本没办法见到无我的,圣者可以见到;出定位的时候,凡夫人的肉眼或者肉耳,也没有办法真正见到这些超凡的境界,但是圣者就可以。所以没有瑜伽现量就没有办法见到超凡的境界,这是从反面讲到必须要有瑜伽现量。

下面讲第四个科判,自证现量。

癸四、自证现量:

自证现量是明明确确地自己了知自己,它可以通三个,在根现量当中绝对有自证现量,在意现量当中绝对有自证现量,在瑜伽现量当中也可以有自证现量。自证现量是一种内观的心识的自性,根现量、意现量是外观,了知外面的法。但是心识在外观的时候,它自己能够了知自己,这就是一种自证,讲自证现量也可以,不讲自证现量也可以,但是在现前心识的时候,它就能够了知自己,觉受自己,这就是一种自证。比如说我们在看柱子的时候,眼识好像是已经认知了柱子,但是眼识自己有一种了知自己,虽然不是一个很强的分别,但是心识的自性就有一种自我了知,自我明了的本体,这个叫自证。这种现量就叫自证现量。

意现量也有这种特性在里面,所以从自己了知自己的角度讲,就叫自证现量,没有其他的本体。它不像根识现量,根识现量是了知外境的,意现量是明断内外法的,但是不管怎么样,心识本身都有一种自己了知自己的自性。这个叫自证现量。

现量领受色,如实除增益,

自心若有彼,知彼他无穷。

颂词当中讲到现量,比如说眼识在现量领受色的时候,“如实除增益”。这是一个比喻,在讲根识现量的时候,比如说眼识能够现量领受色,在眼识现量领受色的时候,就如实遣除了增益,比如说见白海螺,当正常的眼识在取白海螺的时候,如实地见到了对境,遣除了这个是黄海螺,这个是黑海螺的增益,不需要依靠其他的法,不需要观待其他的因缘,就是我的眼识一照见白色的境的时候,就遣除了其他增益。

就像这一样,“自心若有彼,知彼”,自心不是离开了根现量之外的自心,根现量就是五识,意现量就是意识,自心也就是讲五识,或者说意识的本体,每一个心识都有自证,不管是贪心也好,还是信心也好,还是什么心也好,反正一切的心识都有如实除增益的状态。

“自心若有彼”,自己的心如果有了这样的“现量领受色,如实除增益”的状态话,就能够知彼。自心如果有了自己了知自己的状态,有一个自证,就能够了知自己的心,不需要观待其他的因缘,当我的心产生的时候,我对我的心就有一个了知,完全地领受。当我的眼识在看色法的时候,我就能够如实地领受。只不过眼识领受的对境是外面的,自心在产生的时候也能了知自境,就是自己的心,自己了知自己的心,自己的心产生的时候有一种领受,不需要观待其他的因缘就能够遣除增益,我的心就是这样的,明明了了清清楚楚地了知。

“若有彼”,如果有了这种自证,“知彼”,就能够知道自己的心,“若有彼”就是自己知道自己的法,“知彼”就是能够完全了知自己的状态,能够如实地遣除其他的增益,如果自己有自证就能够了知自己的心。“他无穷”,如果依靠其他的因缘,就无穷无尽了。也就是说自己的心不能在生起的同时了知自己,如果需要一个其他的法来了知自己的心话,那么其他一个法是色法还是心法?是色法的话无法了知,没有明知的自性;如果其他一个法是心法,这个心法虽然可以了知我的心,那么这个心法本身依靠什么来了知?又需要第三个心,第三个心又需要第四个心,像这样观察下去就无穷了,没办法真正能找到一个最终能认证的一个自性。

自心如果是自己了知自己,一刹那就了知了,根本不需要无穷,但是如果说自己不了知自己,需要其他一个法来认知自己,那就会变得无穷无尽。这里讲到了自证现量和没有自证现量的过患。

故以明知体,犹如知对境,

无待而自明,此即称自证。

下面就讲到什么叫自证。有的时候我们觉得自证很神秘,很复杂,但实际上并非如此。什么叫自证呢?“故以明知体”“无待而自明”,什么是明知的自体?也就是心识的自体,明明清清了知的本体。犹如心识能够了知对境,我们能够见到柱子,能够见到瓶子,是谁能够见到?就是这个明知体,心识有一种明知的自性,能够如实的照见外境。同样,这个明知的自性,“无待”,不需要观待其他的因缘,“而自明”,自明自知。心识是明知的,这个明知的心识可以了知外境,就像明知的心识可以了知外境可以了知外境一样,这个心识也不观待其他法而能够自我了知。心识在产生的时候有一种自我体会,自我觉知,不需要其他的因缘,当心识产生的一刹那,不需要第二刹那去了知它,在心识产生的当下,就能够自己感受,自己了知自己。这个就叫做自证。

这个自证就是心识本来就有的一种功能,能够自我了知,不需要观待其他因缘,不需要问其他人,每个人的心识在产生的时候,都具备一种明知,都具备一种自我了知的能力。根现量也有自证,意现量也有自证,瑜伽现量也可以说有一种自证。在名言谛当中自证绝对不可能没有。如果在名言谛当中没有自证的话,那么就没有自明自知了,如果没有自明自知的话,就会有很多过患。所以中观宗、宁玛派自己在讲自宗的时候,名言谛当中绝对不破自证,破不了自证,如果破了自证有很多过患。

在《入行论·智慧品》当中破自证,《入中论》当中破自证,乃至于《中论》当中有个颂词也在破自证,但是这是指的是胜义当中说有一个自明自知的心识有什么过患。名言谛当中心识自己了知心识非常合理,而且没有这种自证的话会有很多过失,因为自证是自明自知,自己了知自己。如果没有自证,一切的名言全部断绝了,因为没有办法自我了知,这样的话,名言谛怎么安立?谁能了知名言谛?

依他现量受,能定现量者,

唯自证彼无,依他皆不成。

“依他现量受”,“他”就是指除了自证现量之外的其他三种现量,依靠其他三种现量的感受,“能定现量者”,能够确定这三种现量是现量,依靠什么来确实的呢?“唯自证”,就是通过自证来确定这个是现量的。根现量为什么是现量?就是因为有自证,它自己能够证知自己,自己就是一种明明清清的本体,所以就不需要其他的比量了,不需要其他的推理,就是通过自证就可以知道。意现量也好,瑜伽现量也好,能够确定这是现量的话,“唯自证”,就是因为有了自证,有了自证,心识就能自己确定自己了。

“彼无,依他皆不成。”,如果没有这个自证,如果根识产生的时候,自己不了知自己,必须要“依他”,依靠其他的因缘来说明你是个现量,那没办法证成。所以“依他皆不成”,只有说有自证,根识产生的时候自证,意识产生的时候自证,瑜伽现量产生的时候自证,不需要其他推理,能够通过自证来确定这个就是现量。如果没有自证现量,要依靠其他的方法证成这是一个现量,非常困难,没办法证成。

 

 

相关文章

  1. 两只老虎说道:

    师兄,吉祥!请把解义慧剑释的资料发给我,感恩!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