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法等性本基法界中,自现圆满三身游舞力,
离障本来怙主龙钦巴,祈请无垢光尊常护我。
为度化一切众生请大家发无上的菩提心,发了菩提心之后我们继续来学习《前行引导文》。
《前行引导文》有三个部分的内容,前面我们学了共同加行,今天学不共加行,以后还要学破瓦。这三部分的内容让我们的心成为法器或趋入于实相的证悟,这些法要是需要修行的。
前面四种共同加行让我们的心安住在出离心的状态中,以前我们耽著轮回,而现在要追求解脱。怎么样把自己的心从耽著轮回引导趋向于追求解脱的状态呢?就是通过前面的修行。通过前面一系列引导,如果认真地观修,我们的心就会转变、不再耽著轮回、开始对解脱道产生兴趣,所以前面有四种转心法即四种厌世心,还有解脱利益和依止上师善知识。
如果把前面这些修法修好之后,在某一个阶段我们的心就能成为法器了,成为什么法器呢?能够修持不共加行的法器。相反,如果我们前面的没有修好的话,不共加行放到我们的相续是不能相应的。想要相应于不共加行中皈依、菩提心等修法,我们的心需要是法器的状态,也就是必须把前面的法修好。当然法器有很多层次,因为我们接受的法要有很多层次,有初级、中等层次的法要,还有直接相应于实相的殊胜法要,比如空性、如来藏或者密法等等。如果要修这些法,必须要把我们的心相续调整到能够相应、能够接受、能够修行这个法要的高度。而前面的四种共同加行就是为了让我们能够接受、在相续当中观修并生起不共加行的状态。前面的法让我们成为某种高度或阶段的法器之后,就可以顺利地修皈依。
如果前面的没有修好,能不能修皈依呢?也可以修,但是能够得到的真实利益就大打折扣,没有办法达到佛陀或华智仁波切讲这个法时希望我们达到的高度。
如果要修得动皈依、菩提心的修法,必须要先把前面的法修动。但是没修动怎么办?也可以往后面修。这方面我们要知道,在修后面的法的时候,也会反过来对前面的法有帮助。
大恩上师也说了,是不是在没有把前面的修法修到量之前,一直要修而不能修后面的法?不是这样的。我们的相续要成为一个圆满的法器,应该是在前面的修法完全到量的基础上修,后面的法才可以完全到量,从原理上是这样的;但实际操作的时候,前面的法没有修到完全相应、到量,那至少要有某种程度的觉受,必须要修动一些,这样我们的心就有转变,之后再修下面的不共加行就可以相应了。所以这前后也是一种类似因果的关系,前面的法对我们而言很关键。
共同加行我们已经学完了,是不是已经相应了呢?我们每个人都有自知之明、都有自证。到底前面的这些法有没有修动?修动的标准就是对于轮回中的法是否还在耽著?对我们的人身是否真实地认识到它的珍贵,而把大多数的时间用来修法?或者我们的思想就是想要用这个人身来修行佛法?是不是真正生起无常观了,知道死亡的时候只有正法有用,现在就一心一意多修正法?是不是已经生起来这些了,有考核的标准。总而言之,宗喀巴大师的《三主要道论》和法王如意宝的《胜利道歌》里面都讲到生起出离心的界限和标准,最严格、最圆满的界限,就是当我们看到或碰到轮回当中的盛世、幸福等等,没有丝毫的羡慕之心。
没有丝毫的羡慕,不是让我们抛弃的意思,而是可以有但是不羡慕。什么时候得到了也可以使用,哪一天失去了也没有什么伤心的,这就是内心当中达到没有羡慕的圆满标准了。我们可以经常性反观自己,衡量自己的修行是不是到量了。没到量之前不要傲慢,连这个都没有到量就没什么傲慢的资本。虽然现在还没有到量,我们还是要不断地去修,只要修就可以慢慢达到。
今天我们要学的是不共内加行。前面是外加行,这个是内加行。让我们的心从耽著轮回的状态中出离或者出离到某种状态,就是共同外加行。不共内加行就开始慢慢地通过依止上师(前面共同加行的最后一个引导是依止上师),那依止上师具体干什么呢?不是天天跟着上师跑或怎么样,而是要依止上师给我们传的法要,然后去修法。那么上师传什么法呢?就是不共加行中这些(当然共同加行也是法要,也需要上师传了之后,引导我们生起来,但是不共加行开始让我们的心逐渐走向对实相的证悟了)。
前面的修法主要是引导我们的心从耽著轮回的状态、从大的方面让我们求解脱道;而不共加行是让我们的心开始和实相相应的修行方式。不共内加行更加接近于实相,更加需要在心上面修行。后面的五加行(不管是五加行、四加行还是六加行,不同的教派稍有些不同,不管是哪一种,)都是在心上面安立的,都是修心的方法,这方面称之为内。
然后讲“不共”,大恩上师在讲记当中讲了几种不共。第一个,是以皈依来区别内外道。(我们很熟悉的一句教言)阿底峡尊者讲:“内外道以皈依别,大小乘以发心别。”内外道的差别就是是否皈依三宝。大小乘的区别是发菩提心,发了菩提心的是大乘,没发菩提心是小乘。还有显宗密宗是以见解、通过清净观来做区别的。不是说显宗没有清净观,主要密宗最侧重的就是安住在清净见——一种等净无二见当中,这是它的修行核心。这就是不共。
前面我们讲了所有的内道宗派都是要皈依的,皈依是和外道不共的,外道没有皈依三宝,内道有皈依三宝,是不共的。还有发菩提心也都是不共的。
不共的另一层意思是大乘和小乘的不共。虽然都有皈依,但是这里讲的不是一般的皈依,是大乘或密乘的皈依。它的发心是相应于要成为大圆满的法器,大圆满法是大乘法,所以首先要有不共的菩提心摄持的皈依。
另外,这里所讲的皈依不单单是大乘的,还有密乘的皈依,所以“不共”也指和大乘显宗的不共,以及和汉传佛教的不共,因为藏传佛教的修行方式,虽然都是大乘,但是它的修行方法是不一样的,这是不共的含义。
此外,这是宁玛派(宁提派)的皈依,因为这是大圆满龙钦宁提的前行,所以这里最深的不共指宁提派本身的皈依。我们后面学皈依颂的时候就知道了,这是属于宁玛派(宁提派)不共的皈依,和其它的皈依不一样。发菩提心、修持金刚萨埵、修曼荼等也有不共的地方,综上我们大概可以知道不共的含义。
而且,通过这样的修行可以让我们的相续又成为法器。前面我们修了共同加行之后成为法器,可以在这个状态当中修持不共加行。通过不共加行的修行,我们的心更成熟了,成为更高法的法器,也就是进入密宗的修法,进入生起次第、圆满次第乃至大圆满的修行。大恩上师说你能否得到大圆满的法要,五十万加行是个硬性指标,必须修完。
我们修了五十万不共加行之后,认认真真修的话,不是仅在数量上走了一次(这是最低标准),必定会达到相应的证量。真实地修五十万加行后,修皈依应该达到修皈依的量——就是宁舍生命不舍三宝,或者相应于不共龙钦宁提的皈依应该达到一个标准——必须知道自相续当中本具佛性,永远不舍弃佛性(也舍不了),对此深深地坚信,这样他就达到密乘的皈依标准了;发菩提心的标准是怎样的?为了一心一意利他而追求佛果,要达到这个标准;修金刚萨埵也有一些梦兆的观察或者在白天的观察,这些都有一个个的标准。所以,把五十万加行认认真真修好之后,我们内心当中会达到一种状态,相续会成熟到一个很高的高度。
把这些修好之后,我们如果是修大乘、密乘或者大圆满的法器,从修行者当中一下子就脱颖而出,就可以接受大圆满的修行。通过前行把心调伏好之后,就可以很顺利、很从容地迎接大圆满。在那种情况下,上师灌顶也好、传大圆满也好、入密乘也好,那时就能体会到大圆满法的殊胜性,因为你把前面的这些都修好了,是一个法器了,就很容易和大圆满法相应。如果和大圆满法很容易相应,那么证悟实相也就很容易。因为在所有的证悟实相、现前如来藏的法要当中,大圆满法是最直接的。
一般的人如果没有修行,相续当中的根基或是福德不够、或者相续没调伏的话,这么殊胜的法交给他就没办法相应,因为他法器还没有成熟的缘故,所以我们要修不共加行。不是说为了听密法我必须要修,当然如果五十万加行不修完的话,按照规矩来讲是不能够听密法或大圆满法的,但灌顶不一定。有时我们想修五十万加行干什么?是为了进密法班,或为了听密法,这不是我们修五十万加行最根本的目的。
五十万加行修完之后你肯定可以听密法,但不是说我拿着一张门票就可以听密法了。五十万加行是调伏我们的心,让心达到一种高度,把该圆满的资粮圆满了,该清净的罪障清净了。通过上师瑜伽的修行让我们的心得到强烈的加持,把我们的相续提高到一个很高的高度,达到那么高的标准后当然有资格听密法。
所以,并不是说五十万加行就是为了听密法,或者说这是我们班级的一个标准、规定,我必须要完成它,不完成如何如何。这只是一方面的必要性,最根本的必要性还是通过内加行(五十万加行)让我们的相续成熟,该圆满的功德、该清净的罪障通过这些方式来调伏,然后得到上师的强烈加持(因为你把前面的皈依、发心、百字明修完之后,在这个状态上祈祷上师、修上师瑜伽,和平时我们没有达到那么高标准的时候修上师瑜伽不一样,它就有深度了,祈祷就有深度了)。
比如,你把皈依修得非常纯熟,你的信心很纯熟;菩提心也是一心一意利他;修百字明也是在十万遍念完之后,相续当中的罪业清净得差不多了;然后通过修曼荼,你的福德、善根突飞猛进,这些都是巨大的保障。在这些条件之下,你再去做祈祷、修上师瑜珈,那就和现在的祈祷不一样,因为它有一个高质量的基础做保证的缘故。
通过这样的次第脚踏实地修下去,最后我们要接受密法或修密法的时候也很容易相应。因为该做的做完了,基础很牢固,相续中的违品、违缘该遣除的已经遣除了,那时就很顺利地修持密法。所以它就是为了让我们能够进一步,能真实地和密法、大圆满法相应,这是加行的重要性。我们修行佛法、修五十万加行进密法有什么必要?就是为了证悟我们的如来藏、证悟实相,获得觉悟。
我们说“前行引导文”引导我们的凡夫心趋向于实相的证悟。它所有的修行,每一个字、每一句话、每一个引导都是把我们的心引导趋向于解脱的。我们只要跟着这个法去做,我们的心自动会被它引导。就像没有眼睛的盲人,跟着向导走,就自动把我们接引到目的地了,不会走错,也不会有危险。我们现在这个凡夫心像盲人一样没有智慧、不知取舍,但是通过这样的引导文一步步修,内心的无明越来越少,智慧生起来,逐渐我们的心就觉悟了。
最关键的一点,我们所有的修行,不管是修《入行论》、《前行》还是修任何的法,从我们自己的侧面来讲只有一个目的,就是趋向觉悟。别的升官发财这些全和修行没有什么关系,所有的法要不是为了这个。升官发财与其它的目标,世间的方便多得不得了,根本不需要用佛法来做。一般世间上所有的知识没办法帮我们觉悟,但佛法可以,这就是佛法最不共的地方。
所以,我们在学习佛法的时候要认认真真学,知道佛法最好、最不共的作用是引导我们的心趋向于实相的证悟,让我们觉悟本来面目,而不是说本来没有,我们要重新去找一个没有的佛果,根本不是这样的。我们学的时候,越来越发现以前我们完全是往外驰求的,觉得应该依靠一个外在的东西让我们幸福、快乐,所以我们拼命去外面追求这些物质,最多有时候知道内心要知足少欲,内心平静可以获得一种幸福感。但内心的觉悟与这个幸福感是完全不相同的。
心真实的状态是本具的觉悟的自性。我们应该通过不断地修行,让我们本具的深层次的觉悟显露出来,这就是不共的修行。这在别的地方没有,必须要依止佛法、皈依三宝才做得到。三宝之外没办法帮助我们达到内心的觉悟,它可以达到别的目的——其它所谓的安乐、幸福,但是究竟实相的觉悟它无能为力。
所以,我们要觉悟必须要依靠佛法,这是一种不共加行。对于修加行要到达什么样的目标,了解这些之后,我们再修加行的时候就会有不同的想法,每做一次修行,就离觉悟近一步。所有的修行都是走向觉悟的,觉悟我们心的本来状态。而且这个觉悟就在我的心中,佛性就在现在起心动念的实相的觉悟,它不是在别人那保管的,这个人不在了,要找他把钥匙拿来,把它打开,完全不是。就是在我们的起心动念,就在我们身体里面,就在我们的心里面,本具这个觉悟的本体。我们只需要认认真真地观修,把障碍它的东西去掉,通过各种顺缘让它显现出来,就那么简单的事情。
修行并没有那么复杂,不是让我们挖须弥山,或重新砌一座须弥山,比那样简单得多。就是闻思修行,比如听课、思维、生起定解、观修、念咒等,就是这样的修行,不需要做很多的苦行。
如果我们找到了方法,心相应了之后,相对来讲非常容易。但是如果我们不精进,或不知道修行的方法,那就很难。虽然觉悟离我们很近,就是现相和实相的差别,无始以来就那么一点点的差别。如很多大德所说“迷惑了就是凡夫,证悟了就是圣者”,就是迷和悟的这么一点点的差别而已,但是就这么一点差别我们无始以来完全没有发现过。
所以,说难也难,因为无始以来都没有觉悟到;但是说易也易,因为它不是其它东西,就是我们心的本性而已。通过学习了知它,通过修行现证它,遣除违缘、顺缘具足,通过上师瑜伽这些修法、不断观修让它现前,就是这样而已。
这种自性是修加行、不共加行真实的目的。真正地、保质保量地去修,每修一次、念一句皈依、顶一个礼,就是让我们的觉悟现前一步。如果我们在修加行的时候,没有这些思想,不知道修加行到底为了什么?好像是为了拿个入场券,每磕一个头就会离拿入场券近一步。但我们修五十万加行,是为了觉悟心性的,知道这个目标真正地去修,那么修一次加行,就离觉悟近一些。
当然为了拿入场券去修也可以,拿到入场券之后,该补的还是要补,把以前不知道的方向、目标确定下来,再重新修加行或者正行。无论如何我们要知道,所有的修行都是趋向于觉悟的。
前行中从共同加行的暇满难得开始,就引导我们的心上路了。慢慢走下去之后,会产生很多的觉受,我们对于修行的道理更清楚、原理更清晰。再往后修速度会越修越快,因为我们的功德在增上,业障在清净,所以越往后修越顺畅。
当然并不是时间越长修行就越快,有的人皈依几十年了,始终原地踏步,并不是说皈依的时间越长修行得越快。而是要修法,只有修下去才越来越快;如果不修,时间长了还是一样,进步很缓慢。如果从刚开始就认真对待修行法要;认真对待共同加行、不共加行,那么越往后越轻松、越快,这是一个法性、一种法则,因果规律就是这样的。
有些道友以前听过,也修过;有些道友第一次听、第一次学。不管是学过的还是没有学的,都要知道不共加行不共的作用。其中的磕头并不是锻炼身体、减肥的,虽然有一定的作用,但绝对不是不共作用。修顶礼、皈依,具有最不共的东西,不是一个瑜伽、体操、有氧运动,而是让我们心智成熟的不共的方法。
我们要认真地学,要了知这里面的原理,“了知”还是“不了知”修行的原理去修行,会有很大的差别,所以我们要思考。一方面上师也讲到一些这样的内容,我们要思考,后面的修行,有哪个地方和调伏我们的心挂钩的,有的时候上师讲了我们不注意,看不到就过去了。当学几年回头看,上师早就在这讲得很清楚。所以,我们要认真去思考,思考清楚了之后,对法的领悟,对修行会更加使人上进。以上大概介绍了不共内加行,可能还会有很多遗漏的,慢慢以后想起来再讲。首先是一个总的顶礼句。
以外皈依顶戴三宝尊,以内皈依成就三根本,
以密皈依现前三身者,无等上师足下我敬礼。
这是皈依的顶礼句,分为外、内、密的皈依。为什么称之为不共皈依呢?其中外皈依和外道不共;内皈依和显宗不共;密皈依和共同的密宗不共,都是一种不共。
首先,外皈依就是顶戴三宝尊,平常我们说皈依三宝——佛、法、僧。此处华智仁波切顶礼上师说,“我的上师,他在皈依的法要上面,显现外皈依是顶戴三宝,他对三宝生起了皈依的心。”
然后,“以内皈依成就三根本”,进入密乘之后,以内皈依作为修行,内皈依是修行、成就三根本。三根本就是上师、本尊、空行,这是密宗不共的一种修行方法,也是密乘不共的术语。三根本:上师是加持的根本,我们祈祷上师,依止上师,可以获得加持,所有的加持根本来自于上师;本尊是悉地或者是成就的根本,我们要成就悉地,靠修本尊、依止本尊来获得;空行是事业的根本,修密宗的息、增、怀、诛事业、弘法利生的事业等,都是依靠空行。作为一个密乘的行者来讲,平时要念诵上师本尊空行,皈依的时候,也要忆念这三根本。
“以密皈依现前三身”,密皈依主要是风脉明点,风脉明点的本性就是法报化三身。通过对风脉明点的法义进行皈依、观修,通过密乘的不共菩提心就可以现前三身,这也是不共的皈依。
这就是内、外、密三皈依,上师都通达,该皈依的皈依了,该成就的成就了,该现前的现前了。
“无等上师足下我敬礼”,这样无与伦比的上师足下,我恭恭敬敬地顶礼。以皈依的修法、外内密三种方式对上师进行顶礼,这是和皈依有关联的顶礼方式。
下面看第二,不共内加行,整个内加行总的科判、整个脉络、纲要都在这。
乙二(不共内加行)分五:
一、诸圣道之基石——皈依;
首先皈依是一切圣道的基石,要证悟必须要皈依,它是迈向觉悟、迈向圣道的第一步。
“基石”就是基础,最根本的就是皈依,没有皈依就无法觉悟。刚刚讲了,内外道以皈依别,内道有圣道,而外道没有圣道,主要是从有没有真实的皈依来讲的。真实的皈依并不是一种形式、仪式,而是正见。下面我们还要讲,为什么皈依三宝就是内道、解脱道,不皈依就没有?它和我们所皈依的三宝的不共的自性有关联,后面慢慢会学习到这个问题。
二、趋入最胜大乘——发殊胜菩提心;
大小乘以发心别,如果我们要趋入大乘,那就要发菩提心,只有发了菩提心才是大乘的行者,否则就不算。
现在我们发菩提心可能是从相似的菩提心慢慢过渡到真实的菩提心;从有造作的菩提心过渡到无造作的菩提心;从有勤作的过渡到无勤作的;从虚假的过渡到真实的;从世俗的菩提心过渡到胜义菩提心。菩提心可以深、也可以浅,有世俗的、也有胜义的,它就是趋入最胜大乘的殊胜菩提心。
当然在讲发菩提心的时候,对我们而言,讲得最多的,刚开始入门的,主要还是世俗菩提心为主。
胜义菩提心主要是无分别智慧,离戏的空性,或者说了悟离戏空性的智慧就叫做胜义菩提心。必须要现证,证悟了就有;不证悟,就去相应地修行的一种因。胜义菩提心主要是圣者位有,世俗菩提心在凡夫位也有。
胜义菩提心不是通过观待仪轨得到的,必须要现证。分别心是没办法现前或了悟胜义菩提心的。必须要证圣地或登初地之后才得。小乘的见道、阿罗汉都没有胜义菩提心。一地以上的菩萨在入定位的时候,无分别智慧现前,就是真实的胜义菩提心。
严格来讲,出定位的时候还是世俗菩提心,因为没有安住无分别智。但是他的功夫还在,或者从无分别智的角度来讲,只要登地,能现见实相,就是第一胜义菩提心,然后二地是第二胜义菩提心。把地和胜义菩提心关联起来,《入度论》中也有说“第一胜义菩提心、第二胜义菩提心……”以此来分别第一地、第二地。但是最多最主要的还是以“发心为利他,求正等菩提”的这种世俗菩提心作为主要的修行方式。
下面在学习第二个发菩提心引导的时候,主要也是从这个方面讲的,这叫趋入最圣大乘。因为我们必须要趋入大乘。哪一乘好?当然是大乘,哪个好就要趋向哪个。对我们来讲,好像是好高骛远,哪个更大更高就愿意趋入。其实,因为我们有大乘种姓,致力于觉悟,而致力于觉悟必须要由大乘道来趋入。大乘道是趋向于真实成佛的、究竟觉悟的根本因、不共因,别的道没办法。
世间道中绝对没有成佛的因,即使是小乘道也没有。小乘道可以获得阿罗汉果,但是没办法获得究竟的佛果。我们要成佛,只有一条路,就是菩提心、就是大乘道。要进入并修学大乘道的根本就是菩提心。
发了菩提心,从此开始你就是大乘的真实的行者。没发菩提心之前,还不算。菩提心有相似的和真实的。愿意发也算是有菩提心,进入大乘道了,但这是相似的菩提心。是不是真实的、不造作的、无伪的、无勤作的菩提心还要看。从大乘的小资粮道开始,就算是有无伪的菩提心。大乘的小资粮道之前都是属于相似的、有勤作的或造作的、有伪的菩提心,算是预备位。
当前期开始修行菩提心,直至到达了大乘的小资粮道,五道十地就开始了。这时相续中生起了无伪的菩提心,但这个它不一定不退失,只是真实的,还要去维护它,让它不退失。大乘的小资粮道没有私心杂念,的的确确生起了想要利益一切众生的菩提心。
到大乘的小资粮道才真正地进入大乘,开始计算三个无数劫。按照大乘显宗的说法,这时还没有开始进入三无数劫。但密宗不一定,它有很多的殊胜的窍诀。三个无数劫的说法,从了义的经典来讲,也是不了义的说法,有这样安立的。
这是发殊胜菩提心,让心成熟到一个很高的高度。
三、清净违缘罪障——念修金刚萨埵。
发了菩提心之后,目标定下来要成佛。如果要真实的成佛,必须要清净成佛的违品。成佛的违品指所有的违品。在金刚萨埵修法中,虽然不能一下子把所有的罪障都清净了就成佛,但至少清净到能够让我们顺顺利利修密法。当然如果根基好,也有可能把所有的罪障都清净。
我们正式接触或遇到密法,乃至修行密法过程中的障碍通过金刚萨埵都可以去除掉。一方面是阶段性地去除,另一方面整个乃至于没成佛之前的罪障,都要不断地去忏悔。忏悔也能够保证我们在下一世不堕恶趣,因为发誓成佛,不一定今生就能承办。
假如今生没有承办怎么办呢?如果没清净罪障,下一世堕入地狱或其它恶趣怎么办?那样修行佛法的相续就中断了,在恶趣中没办法修行。暂时来讲,为了不堕恶趣,我们要清净,要忏悔,获得一个人身,然后在此基础上,继续修行佛法,所以要不断地净除罪障。这方面主要的内容,在学习的时候可以了知。
四、积累顺缘资粮之供曼茶罗与顿然断除四魔之古萨里——积累资粮。
第四个引导是积累资粮,或者说积资净障。净障前面讲了,积资是什么呢?
科判中讲的很清楚,净障是清净违缘,罪障就是违缘——障道的因缘。如果内心中有罪业,会是修道的障碍,所以这个障道的因缘要去掉。
而供曼扎是积累顺缘。是谁的顺缘?当然是修道的顺缘,是真实地现前实相的顺缘。积累顺缘,不是说没有钱了,赶快去修曼扎,然后把财富积累起来,这就错了。这样当然也可以,但这里的积累顺缘,主要是积累能觉悟的、成佛的顺缘。
如果能积累发愿成佛这种顺缘,那么世间的财富顺便就可以拥有了,不需要专门为了世间财富去供曼扎。供曼茶罗是密宗中最迅速的、远远超胜显宗的积累资粮的方法。密宗不需要三无数劫的原因之一,就是积累资粮很快。
显宗的积累资粮要经三无数劫,慢慢把资粮圆满。密宗的曼茶罗可以在短时间中圆满资粮,一生成佛。一生成佛所有的资粮都要圆满,如果是显宗道,需要三个无数劫才能够达到;但密宗道通过修曼扎,可以在短短的一生中资粮全部圆满,它的功效是相当大的。
学了这个之后,就可以对修曼扎产生真正的信心,并经常去修。如果现在正在修曼扎,就应该认认真真地通过曼扎的引导来修持。
后面加了顿然断除四魔。对四魔顿时断除的就是古萨里的修行,即施身法。古萨里在《心性休息》中是和上师瑜伽合修的。这里放在积累资粮中,华智仁波切说这也不相违,是可以的。
五、自相续生起证悟智慧之究竟方便——上师瑜伽。
在自相续中生起证悟的智慧,真正强力地让我们相续中生起证悟,上师瑜伽是最快、最殊胜的修法。前面该做的皈依、发心、积资净障都做完之后,相续和信心都很清净,通过修上师瑜伽就很容易证悟。
有些地方说,强制性的、强力地在相续中生起证悟,就是上师瑜伽的修法。在密法的修行中,对上师瑜伽的修法是非常重视的。修上师瑜伽需要上等的信心,信心越清净,和上师相应的就越迅速。
如果信心有杂质、有染污、有邪见,得到的加持就相对缓慢一些。但是通过不断地修行、观修、有信心去祈祷,得到一份加持,然后再通过增上的信心祈祷,就可以有良性增长。
这个科判就是纲要,修不共加行时,如果把这一段认真观察分析,它的脉络就会很清晰,然后对整个内加行、五十万加行的前因后果知道地很清楚。如果把它分开,如把“皈依”和“发心”单独看,可能不是太清楚。如果把纲要或科判放在一起看,皈依、发心等,每一个都有关联的,相续怎样成熟的历程是比较清楚的。
把纲要抓住之后,以此基础再去单独修加行,皈依、发心时,时不时忆念其中的内容,都会有很大的作用。现在修的加行到底和前面、后面是什么关系?如果知道了,肯定对整个道体的建立很清晰;如果不知道,修是在修,但对修道本身没有确定的定解,所以有时修行的质量会有所减弱。
一、皈依
首先第一个是“皈依”,字面上是皈投、依靠的意思,就是对于一个可靠的对境生起信心,然后就依靠、依止他。在《心性休息》中主要是说:对修行者来讲,也是为了遣除怖畏而皈依的。皈依也分了小士道、中士道和上士道的皈依。
如果是下士道或者小士道的皈依,主要是怖畏痛苦与恶趣,害怕堕恶趣皈依三宝,这就是下士道的皈依。因怖畏而且想要舍弃对恶趣的恐怖而皈依三宝,因为皈依三宝可以不堕恶趣,通过不断地念诵皈依修行法要,当然就可以不堕恶趣。
中士道的皈依恐怖畏惧什么呢?是畏惧“三有”,即整个的轮回。小乘者的皈依是对整个三界轮回感到很恐怖,为了从轮回中出离而皈依三宝。前面讲了小士道的皈依,在三宝中有让众生离开恶趣的方便,即皈依三宝,就可以离开恶趣。小乘的行者想要离开六道轮回的痛苦而皈依三宝,就能够找到离开三界轮回的方法。
大士道的皈依怖畏什么呢?非常怖畏寂灭,即对自己一个人解脱(小乘的涅槃)很怖畏。通过发菩提心的方式来皈依三宝,在大士道的皈依体性中,让他离开小乘的发心和修行的方法都有了。所以依靠这个,当然就可以解除怖畏。
因为在三宝的体性中本来就具备这些功德。不管你想要遣除恶趣或是三界的怖畏,还是遣除对于寂灭的怖畏,三宝的体性中都有让你遣除怖畏的自性。所以不管是以哪种心态去皈依,都能够找到方法、得到救度,这就是皈依。
皈依真正来讲,是觉悟的第一步。皈依的时候,知道了这些原理、方法后不断地学修,皈依三宝对于大乘的行者,从某个侧面来讲,是找一个庇护的地方(依靠处或皈依处);如果对初学者或是现在的我们,可能是找一个精神的依托或依靠处,好像精神有了三宝作依靠之后,遇到事情都不慌乱了。其实远不止此,这只是它其中一个小小的作用。但是世间人仅仅理解成:皈依就是找一个宗教信仰、或是心灵的依靠,有没有这方面的作用?当然也有。但是皈依的修法其实是很深的。
在修皈依的时候,比如说每天要念十万遍皈依,十万遍不够、还有第二轮的十万遍;或者每天都要忆念三宝(因为皈依有皈依的学处与戒律,每天早上应该供养、忆念三宝等)。
一方面来说,三宝就是大福田,如果每天去供养、忆念、念诵,就会在这个过程中不间断地产生福德。本身皈依三宝就是大福德事,每天这样忆念、皈依,福德肯定辗转增上,因为它是福田。如同依靠吉祥就得到吉祥,依靠福田就能得到福德善根,且每天不间断地增长。所以我们每天不要忘记忆念三宝,忆念就能得到福德,因为它是大福田、是吉祥的本体,忆念它肯定就得到吉祥。
另一方面就是,三宝的自性(如刚刚讲的皈依、依靠处),其实整个就是一个修道的过程,道和果都在这上面。如果皈依三宝,道和果的体性都可以体现出来。
每天我们念皈依也是:每念诵或忆念一次皈依、其实就和三宝自性相应一次。相应于三宝自性,信心就会不断增上。就像修上师瑜伽和修空性一样,每观修一次就和实相相应一次。同样,皈依、忆念三宝一次就和三宝相应一次。像这样越来越相应后,内在的三宝自性就会通过这样的方式呈现出来。
它的意义很深。从皈依佛陀来讲,佛陀是什么?是觉悟了真实义的导师。佛陀是我们的导师,引导我们趋向于觉悟的。所以,要依靠他来引导我们趋向于觉悟。
而这个法是什么?“皈依法”–有的时候说“法”,就是经书、论典,有些地方或是某些大德讲,这个法就是真理或道、就是修行的方法。皈依法其实就是皈依真理的意思。依靠真理去学修,自己就可以觉悟真理。我们皈依法其实是皈依能够成佛的方便。这个真理是世俗谛中很多殊胜的怎样逐渐趋向于觉悟的、唯一的真实义。它就是实相,通过法的方式来呈现的。所以皈依法就是和真实义相应,通过这种法要,让我们趋向于觉悟。
皈依“僧众”——修法者、修行的人。当然一般意义上的修行者不能叫僧宝,真正的僧宝在《宝性论》中讲的很清楚,一地以上的圣者或菩萨是僧宝,一个也叫僧宝。如果是凡夫的出家人,四个人以上叫僧团(一个团体),也可以叫僧宝。真正的僧宝是登地以上的圣者、圣僧。这种圣僧就是皈依处,因为他修行的法,部分相应正法;或者说现前正法自性的圣者,所以他是圣僧。依靠他,就可以真实地作为我们趋向于成佛的过程中修法的助伴。
同样,凡夫团体的凡夫僧,也可以帮助我们建立正见或修行,这也是皈依处。很多时候我们都理解成出家人或者寺院里面的僧团,这个是僧宝。其实按照《宝性论》的观点:真实的僧宝是一地以上的菩萨。这在《宝性论》中讲的特别清楚,它有很多不共的功德。比如说,具有“如所有智、尽所有智”,所以成为皈依处、不欺惑处,因为已经现前了实相。虽然从一地到十地之间所现前的实相,可能有深浅的差别,但是必定已经现前了实相才能登地。像这样内心中,入定具有如所有智、出定具有尽所有智的自性是我们的皈依处,是值得信赖的,为什么?因为他已经现证实相了,值得信赖并且可以皈依他,完全可以依靠他来修行的。
像这样皈依三宝,全都和我们的觉悟是相应的,不是高高在上地三个都坐在这儿,然后我们去皈依、顶礼、求保佑,天天这样也可以。但绝对不是真实的佛弟子要了知、修学的所谓的皈依,而应该完全通过外在的皈依来反观自己内心中的自性、或者是引导心逐渐趋向于觉悟,这就是皈依三宝了。
皈依就是真实趋入于圣道的基石。要趋向于圣道(即法),必须要修法,通过相应于实相、真理的方式去运作、修行,才可以先趋向于暂时的果位、然后趋向于究竟的果位。究竟的果位是什么?就是佛。佛是导师、也是目标,所以要皈依,为什么不呢?而且佛性也是自己的本性。皈依佛性就是对于“我本来是佛”这一点深信不疑,这就是皈依。从外在的佛、进入到了知我们本具佛性,以至于完全相信、没有一点怀疑。就像完全相信“外在的佛陀是导师”一样相信“我本具佛性”,这也是一种皈依。
这种道就是皈依法。《宝性论》中讲“法”其实是“道谛和灭谛”,这个也是我们本具的。通过修行这种文字的法要(相似的法宝)后,可以现前道谛。当现前道谛时,就是僧众、圣僧。
从这方面来讲,它都是有很深的关联。皈依三宝为什么是圣道的基石呢?其实外在的三宝和内在的三宝的联系是非常紧密的。刚开始还没有理解得那么透彻,首先是外皈依,即通过皈依外在三宝的方式,如跟他学习、佛陀是导师、这个法是我们修行的道;这些僧众、凡夫僧众、僧团、还是这些圣僧,那就是我们修行的助伴。
刚开始的时候,是对外在具有的功德而自性地生起信心。学了一段时间之后,慢慢就发现(不是突然发现而是在学的过程中),这个法、导师、佛,或是说助伴、僧众等会通过讲法的方式告诉我们:“其实你本具佛性”,慢慢就知道这个问题了。他会讲,我们也会参悟它,最后就和内在的三宝开始有连接了。以后的发展就开始通过外在三宝的帮助来发掘内在三宝的自性,这个就是觉悟之道。
皈依可以帮助我们,这是一种皈依的自性、是个相应的过程。而且佛陀是导师,法是正道,僧众是修道的方便、助缘,皈依三宝后我们就可以很顺利地修行。
我们也应该知道,通过念诵皈依偈,其实也是对于三宝的自性——不管是外在的、还是内在的三宝,都要生起信心。内在的三宝舍不了、也抛不开,是本具的。外在的三宝,就是我们宁舍生命也不舍三宝,要有决心也是誓愿,不能舍弃。对内在三宝,我们要深信并产生定解,我们本具佛性、三宝的自性,这一定要深深地了知。
下面第一个是讲:
丙一(圣道之基石——皈依),分五:一、皈依之基础;二、皈依之分类;三、皈依之方法;四、皈依之学处;五、皈依之功德。
这就是皈依的所有内容,通过科判的形式呈现。如果我们没有学皈依,都不知道皈依三宝是怎么回事?所以首先要知道皈依的本体、基础是什么?皈依的分类有哪些?修皈依的方法是怎样的?并不是皈依三宝仪式做完、本本拿到后,皈依就完成了。还要通过皈依的修法让我们的信心、誓愿增上,更加和三宝相应。这必须要依靠皈依的修法来做,皈依本身也是一个现前心性、获得觉悟的方便法。
如果我们修完所有的修法,再返回看皈依的修法是相当深的,它直接可以和实相相应。现在我们对空性、如来藏、对很多道理和修法还没有修,只能够认为三宝就是外在的具有功德的对境、一个自性。
但随着我们学习大经大论,智慧在相续中逐渐增上后,我们把空性、如来藏、密法的很多观点学完后,再回头看皈依是直接相应于实相的,皈依的修法本身就和实相相应,它可以非常深。
胜义菩提心也是很深的,很多大圆满中讲究竟的智慧叫做觉性菩提心,是觉性如来藏的译名,是这样一种自性。
金刚萨埵修法也可以直接达到本性。以达到实相的高度来修金刚萨埵,一是安住实相,障碍根本就不可能安住。第二修金刚萨埵安住直接就跟实相相应了,不单净罪,而是通过了悟实相的方式,修曼扎全都是这样。所以我们通过学习很多的教理后再来看五加行,有很多快速集资净障的窍诀,而且可以把我们所学到的所有智慧都用在加行的修行上,质量就完全不同了。
皈依后的戒律是什么?皈依有什么功德?这些必须要了解。我们作为皈依者、佛弟子,要知道皈依是怎么回事?别人问皈依,我们要给他们如理如实的讲。讲后就可以引申出正见,因为现在很多人对皈依是不了解的。皈依佛门好像都知道,但是真实的内涵,如果不学习是没有几个人知道的,所以我们自己要好好学,学完后给别人如理如实地介绍,真实的皈依是怎样?把道理讲清楚,其实对他种姓的苏醒有帮助。
下面讲第一,皈依之基础。皈依的本体就是誓愿,是一个发誓。这种誓愿就是宁舍生命不舍三宝,我们在没有获得解脱前的福祉,还有获得解脱的来源都是暂时和究竟的安乐,离苦得乐的来源就是三宝,舍弃了这些,就相当于舍弃了自己所有的幸福,轮回中的安乐和究竟的安乐是绝对不能舍弃的。
还有不能舍弃的原因是,我们修道必须要通过与三宝的自性相应才能够觉悟实相,否则是根本没法觉悟的,所以宁舍生命不舍三宝。皈依的本体就是一个誓愿,这种立誓就是皈依,所以绝对不能舍弃。皈依的基础、皈依的因就是信心,通过信心然后皈依。
下面首先要讲信心。
丁一、皈依之基础:
总的来说,能开启一切正法之门的就是皈依,而要开启皈依的门必须依赖信心。
皈依能够开启一切正法之门,文字和语言所代表的就是教法,证法就是内心中生起来的功德,证悟的证就是证法。正法包含教法和证法两种。所以没有皈依就没有办法开启一切正法之门,就在正法的门外面晃悠,没有办法进入到真实的正法中,皈依是非常重要的。
要开启皈依的门必须依赖信心,为什么要有信心?因为我们要皈投依靠,就必须要有真实的功德值得我们信赖,值得我们把生生世世的身语意交付出来。为什么?因为我们皈依时发誓,从现在乃至菩提果之间,我们把身语意全部交给三宝。如果不值得信赖,我现在发愿回向把生生世世交给你,而你不是究竟的皈依处——这一世是皈依处,下一世又变了,一个大好人几年过后变成大坏蛋了怎么办?那肯定是不行的。
所以我们在观察的时候,三宝的确是不变的自性,《宝性论》中第一品讲得特别清楚。为什么是不变的皈依处?大恩上师以后也要讲宝性论,等学时就知道,《宝性论》就是三宝的自性。是怎样的佛法僧三宝?为什么皈依?皈依为什么是不变的?永恒的皈依处,讲的特别细致。
学完后对于这些问题就像《成量品》中讲的,建立信心的方法是从另外一个侧面,《随念三宝经》是从佛法僧三宝的功德,宝性论是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讲的。这方面学得越多,我们对于三宝的了知就会越清楚、越深刻,这时我们的信心也就越牢固。我要皈依你,必须要知道你具有什么样的条件资质,值不值得我皈依?所以我们要去观察,观察后发现,的确佛法僧三宝是生生世世完全可以相信的依靠处,我们就发愿从今乃至菩提果之间皈依三宝,这就是信心。
这信心必须要了知三宝不具有任何的过患,或具有殊胜的功德。是生生世世皈依处,不会欺惑我们。有些皈依处是暂时的,有欺惑性。比如皈依天神,他具有一定的功德,也能够遣除我们的一些怖畏。但是本身是有欺惑性的、不稳固。现在可能有功德,过段时间自身不保没有办法庇护谁,罩不住任何人,这是有欺惑性的。但三宝不是这样,他的自性永远不会变,必须反复去学,生起定解我们皈依的信心就会很稳固。稳固的信心从何而来?要了知后生起。我们必须要找到皈依的因,皈依的基础,这就是信心。
因此,在皈依之初,自相续生起稳固的信心这一点非常重要。
皈依之初或皈依过程中,生起稳固的信心很重要。刚开始可能还没有那么稳固,但是我们一边学一边观修,要把稳固的信心引发起来。我们现在进入学会学习刚开始,这个信心还不怎么稳固,可能是迷信的状态。但是给我们时间、途径,让我们学习、了知,佛具有什么功德?法具有什么功德?慢慢学几年之后,信心就稳固、有质量了,就不是那种泡沫的、虚的信心,而是真实的。通过什么来填充?通过什么方式让信心坚实?就是学了佛法了解的道理。有智慧在这个过程中生起了福德,这时让你的信心充实,变得真实、坚固。
现在我们不稳固问题不大,只要我们学下去,跟着上师,跟着安排、课程,不要掉队,不要想方设法的逃课。认认真真学后,我们的福德智慧增上,信心就越来越稳固,这是根本的东西,不是可有可无的。圣道的基石是不随便讲的。为什么圣道基石?它是所有后面圣道的原始基础,必须要生起来,所以我们现在学习的正是让我们生起信心的途径。
我们凭什么生信心?就是通过不断地学习和了知,信心就生起来了。不了知怎么能生起信心?根本生不起坚固的信心。当我们对一个人非常了解、很信任,通过很多的观察发现,这就是一个可靠的人,我可以把钱交给他,可以把人托付给他。你观察了很长时间之后,就可以确定了。如果不确定,怎么可能把一个东西交给陌生人?他万一跑了怎么办?万一欺骗我怎么办?这个当然要观察。对于三宝来讲也是一样,我们就是要真实地生起完全值得信赖的稳固信心。
生起稳固的信心是有途径的,如果没有前世的善根福报,不是说生就生的。通过什么途径呢?就是不断地学习。刚开始有怀疑不要紧、再学,和道友讨论,然后观修祈祷,这样你的智慧就会越来越增上,了知的也越多越详细。三宝的自性根本不怕你观察——不是挡着掖着、一观察就露馅,绝对不是这样的。就是让你观察得越细致、越深入越好,这样你就越了知这个人的秉性,就会真正地相信他。
所以,必须要花时间深入学习,如果浮皮潦草地学,大概地观察一下是不行的。观察不透彻的话,你对三宝的自性知道得不是很清楚,高质量的信心就没有办法生起来。必须要深入地学,对于中观也好、如来藏也好,这些所有的法要认真地学,越观察越细致,你的信心就越牢固。闻思究竟、稳固的人,他的信心刚开始不容易生起来,一生起来就很稳定,一般的因缘让他退失不了。
为什么大恩上师这么强调闻思呢?其实我们刚开始学习的信心就是从这培养起来的,修行的前提必须要知道道理,通过这样的方式来培养我们对三宝的信心,有了这个坚固的信心,你就会立于不败之地,没有什么因缘让你退失,在这个基础上慢慢修学,就很容易获得真实的利益。这个稳固的信心很重要。
信心可以分为清净信、欲乐信、胜解信三种。
有时会在胜解信后面加一种不退转信。先分别讲然后再做归纳,首先是清净信,什么是清净信呢?
清净信:当步入陈设许多佛像、经书、佛塔的佛殿或经堂里,或者见到上师、善知识、高僧大德的尊颜,听到他们的丰功伟绩以及感人事迹,依靠此类因缘,能够立即想到他们的悲心广大等等,这种由清净心引发而生起的信心,就叫做清净信。
这个容易理解,当我们没学很多教理的时候,比如去汉地哪个寺院或藏地哪个地方旅游,看到佛像特别庄严,看到经书、佛塔,或者在某个经堂里看到一些上师善知识高僧大德的尊颜、威仪,或者他身边的弟子很多、听到他们的丰功伟绩、介绍他的传记以及感人的事迹,依靠这些简单的因缘,其实这些不是很深入的。
很早以前有些道友去佛学院的时候,看到这些就情不自禁地流泪,很感动,这就是清净信。以前学院的山顶上有很多经旗,看到那么多经旗的时候,一下子就好像内心中的种姓苏醒了一样,就会生起一种信心,这就是清净信。有没有根据呢?有,就是那么一点点外在的根据——佛像很庄严、佛塔很高大等等。或者听到一些故事,看到一些传记,依靠这些马上相信上师善知识们的悲心很广大、智慧很深邃。通过这种清净心引发的信心叫清净信。
为什么叫清净呢?因为他们在看到佛像或者看到高僧大德的时候,心是很清净的,没有其它不好的想法——染污的心,或者说是没有邪见,就是觉得非常的好、很感动,这就是一种清净心。通过这些生起的信心叫做清净信。这里面能够让他生起信心的原因很简单,没有很多深刻的道理,他也没有深入地观察,只是听到了、看到了这方面而引发,就生起了清净心。
寺庙庄严的佛像这些有没有作用呢?有时候有很大的作用,因为很多人通过看到这些之后埋下了解脱的种子、生起了信心。但是外在和内在来对比,还是闻思修行是佛法兴盛之因。外在的也可以作为助缘,但主要还是通过转法轮,把佛陀的智慧通过讲解的方式,让弟子相续中生起来,这方面是最根本的。但这些外在的助缘也是有作用,因为毕竟可以产生清净信,引发别人清净心的效果这个是可以的,看到这些之后也可以种下解脱的善根,这个叫做清净信。
第二个叫做欲乐信,欲乐就是希望的意思。
欲乐信:当听到恶趣轮回的痛苦之后,自然生起渴望摆脱的心态;当听到善趣与解脱的安乐时,油然生起渴求获得的心理;
这个方面根据就深一些,听到了恶趣(讲前行的时候)的痛苦——地狱、饿鬼、旁生分别的痛苦等等,认真听完之后就觉得这么痛苦,一定不能堕入到三恶趣中,渴望摆脱就是欲乐的意思。
当听到善趣的安乐、解脱的功德的时候,油然生起渴望想去获得。如果单单听到之后不一定生起信心,因为他了知得相对比较细致,并且稍微细致地思维了一下,把利害关系想清楚,就知道了不能够堕入恶趣,一定要获得解脱、一定要生善趣。
这个因就比前面的要稳固一些,那么“油然生起渴求获得的心理”。
而一旦听到善法的功德,会生起想要修行的心念;
“一旦听到善法的功德”之后,比如放生有什么样的功德,修加行、磕大头有什么样的功德,或者修菩提心有什么样的功德,马上要修行菩提心。就像我们学习《入行论》第一品菩提心的利益,这么大的利益我一定要发菩提心,为了我的利益我要修行菩提心,像这样他就开始修了,因为欲乐,他想要得到这种功德,就对这种方法就会生起想修的心念。
前面是想要获得或者摆脱,这个是想要修持或者远离,一个是缘它的果,一个是缘它的因来讲的。“一旦听到善法的功德,生起想要修行的信念”,从这开始就是因上面,因为他对善法想要修,前面是对功德要获得,这方面是对解脱,或者是对这种安乐的因的善法想要修。
当现见罪业的过患之后,也会立即生起想要断除的决心。
这些也是从原因这方面,因为罪业的因会引发前面所讲的恶趣轮回的痛苦,所以知道罪业的过患之后,立刻会生起一定要断除罪业的决心。
前面是我不要堕恶趣,我不要转轮回,现在是我不要造恶业,我一定要断除恶业,马上就去受五戒或者怎么样,像这样马上发誓断除这种恶行,这方面就是生起要断除的决心。
这些都属于欲乐信。
这些都属于欲乐信,欲乐信就是希求、渴望的意思,下面是胜解信。
胜解信:了知三宝的不共功德与加持之后,从内心深处生起信解,知道一切时分无欺的皈依处就是三宝,想到无论是苦是乐,是病是痛,是生是死,任何事情,无欺的皈依处——三宝都会知晓,除了三宝之外,自己没有其他可依赖的、可指望的靠山,这种坚定不移的信心,就称为胜解信。
胜解信是很坚定的信心,所谓的“胜解”就是甚深的了解,胜就是殊胜、非一般的意思,是特别深的很殊胜地了解三宝不共的功德。怎样才能获得了知三宝不共的功德?就是通过非常深入的闻思修,只有这样才能够了知三宝的不共功德和加持。这种胜解信的因就是来自于深刻的了知,深刻的了知是什么样的呢?就是长时间的闻思修行。只有这样才能够真实地对三宝功德产生殊胜的信心、达到殊胜的信解或者闻思究竟。闻思时间长,信心就会比较容易稳固,绝对不会受到一点点打击或违缘就退失信心,这也是通过自己前生或今世努力得到的。
在了知三宝不共的功德和加持之后,就会从内心深处生起信解,知道一切时分无欺的皈依处就是三宝。一切时分指白天晚上、今生后世、暂时的轮回和究竟解脱等等,一切时分没有欺惑的皈依处就是三宝。这个“无欺惑”很重要,在《随念三宝经》中,全知仁波切在注释时对这个“无欺惑”讲了很多。这是完全无欺惑的,任何时间都没有欺惑性,这也是最“不共”的功德和加持。世间中即便是极好的人,因为毕竟是人,也有习气,他说的也不完全可靠,还是会有变化。但是三宝已经断掉所有的障碍,功德已经生起且以非常稳定的方式具足了。
了知一切时分无欺的皈依处是三宝,就要想到自己现在的修行、生活工作过程中,不管是痛苦还是安乐的状态,永远知道三宝是了知的,无论病、痛、生、死,遇到任何事情,无欺的皈依处三宝都会知晓,一切都是三宝知。
除了三宝没有什么可以依靠的地方,痛苦时、安乐时都要依靠三宝。不要依靠自己的分别念和习气,或者依靠父母、其它人的建议,这些在世间法是可以的,但是在究竟的解脱方面,唯一真正的依靠处是三宝,三宝会知晓。三宝知晓的意思是说三宝完全知道,所有的依靠、苦乐,都是三宝的加持,生还是死都无所谓,反正内心中要永远不舍弃三宝。
“无欺的皈依处三宝都会知晓,除了三宝之外,自己没有其他可依赖的、可指望的靠山,这种坚定不移的信心,就称为胜解信。”这种非常坚固的信心就是胜解信。自己遇到违缘或者别人的言论比较容易影响到初学者对三宝的信心,因为自己的信心不稳固,所以比较容易受到影响而转移。但是,如果生起坚定不移的信心之后,就不会被那些内心的分别念、外在的言论等因缘而影响。有些人看到佛教团体中的这些修佛人都做不到,就退信心了,做不到是他自己的事情,不是每个人都能做得到的。我们了知了这个法义后,不管怎样都要去做、去修行,有些当然是众生分别的方法和不共的习气导致的。在学习佛法中,一方面应该认真地学,一方面别人的言行,尽量不要影响修行的状态和决心,这是要想方设法予以避免的。
我们在学习的时候,会问三宝知晓是什么意思?佛陀知晓我相信,僧众知晓就不一定信,为什么呢?因为觉得僧众就是一个出家人,为什么就知道这些呢?不一定知道的。如果不知道三宝自性的话,对这个话就不好理解了。真实的僧宝的自性,是甚深一地以上的菩萨,都是现证得实相的,他的能力和一般凡夫是不一样的。虽然四个僧人(即僧团),从某个侧面来讲也是皈依处。但四个僧人如果是凡夫,合和起来还是凡夫,并不是真实具有了知一切众生苦乐的神通,这种智慧也不一定有。但是,如果知道僧宝是甚深一地以上的菩萨,这个就很容易理解了。
还有一个是法宝,法宝怎么知道我的苦乐呢?这个法宝(经书),在《宝箧论》中说它只是一个“假教法身”,属于法宝的等流,是趋向于法宝的一个方便。就像指向月亮的手指一样,真实的法宝是月亮,手指是一个方便。真正的法宝是什么?就是道谛和灭谛,道谛是存在于甚深相续中的智慧,存在于佛相续中的智慧是灭谛,这就是法宝。如果这个是法宝的话,怎么会不知道你的苦乐呢?怎么不知道你的身世情况呢?肯定知道的。经书是一个等流,《宝箧论》中讲的很清楚,真实的法宝,就是道谛和灭谛。
经书是帮助我们趋向于这种境界的一个方便,包括文字和语言。这个法宝,其实是一个代表、一个方便或一个等流。真实的法宝,永远也不能忘记,就是道谛和灭谛,其中道谛是暂时的法宝,灭谛是究竟的法宝。为什么说道谛是暂时的法宝?因为道谛是存在于甚深相续中,“甚深”是有上进的、有增上的,二地菩萨胜过一地对不对?三地菩萨超过二地?所以他相续中的智慧也是无常的,这里无常的意思不是说舍弃、会突然失灵,而是指一地菩萨的道谛,到了二地的时候更超胜,舍弃一地到二地的状态了,这本身就是个无常的状态,所以不是究竟的皈依处。最究竟的是灭谛,就是佛相续中的证悟。佛相续中的智慧没有再增上,因为已经圆满了,所以是究竟的法宝。这些法宝是佛相续中的智慧,这个叫灭谛。
现在我们就知道,甚深相续中的智慧叫道谛,是法宝的一部分,而佛相续中的是灭谛。这个法宝(经书)就是一个方便,是指月的手指,也是一种法,可以指示实相,是趋向于实相的一个等流方便,从这个侧面来讲,它可以被安立法宝的名称。其实真实来讲,只是白纸上面印的字,并不是真正究竟的法宝,从正面了解真正的法宝是什么,是在学习的过程中,要知道的道理。
还有一种信心没有讲,叫不退转信。有些地方说不退转信是最究竟的,已经到不退转了,胜解信是第三个,不退转信是第四个。全知麦彭仁波切在《中观庄严论》中,解释胜解信和不退转信的时候,把二者作为平起来讲的,胜解信是从它所具有的功德是胜解而讲;不退转信是从它没有伪品角度讲的,第三种信心就是比较圆满坚固的信心。这种坚固的信心是没有伪品的,退失就是伪品,这种信心是不退失的,叫不退转信,就是从它没有伪品的角度来讲,叫不退转信。具有胜解的侧面,从正面来讲叫胜解信,这个坚固的信心是从一个本体、二个侧面来讲,所以就是不退转的胜解信。但有些大德讲,不退转信还要更深一层,所以这两种观点我们要了知。
前面说的清净信,我们如果不认真学习,有时候听、讲佛的功德,或者看佛的传记,单单凭这个,生起的信心就叫清净信,这个信心来的快退的也快。只是看见、听到他们的丰功伟绩、感人的事迹或传记,通过传记得到的信心。有时在课堂上,听到上师、祖师或佛陀的传记就特别的感动,但出门之后就淡掉了,回到家里基本就没有了。像这种信心比较不稳固,也容易退失,这的确是一个途径,但我们不能完完全全依靠它,真实的途径还是要去闻思修行、积资净障,这是比较稳固的生起信心的方法。只有道理上知道、智慧增上之后,对更深道理的了知,就会生起更深的信心。对浮浅的了知生起的信心,那就是比较浮浅的,如果你对深刻的道理了知生起信心,那就是很深刻的。
还有一种信心叫不退转信,是最究竟的,已经到不退转的程度。胜解信是第三个,不退转信是第四个信心。全知麦彭仁波切在《中观庄严论》的注释中解释胜解信和不退转信时,把二者作为平齐来讲的。胜解信从具有的功德上是胜解的,不退转信是从没有违品角度。
第三种信心是比较圆满、坚固的信心。这种信心从没有违品讲(退失就是违品),叫不退转信,从具有胜解的侧面来讲叫胜解信。麦彭仁波切老人家说这个坚固的信心是一个本体的两个侧面——不退转信和胜解信。有些大德讲,不退转信比胜解信还要更深一层,这两种观点我们要了知。
还有清净信,我们如果不认真学习,有时候听到上师、佛的功德,或者看佛菩萨的传记,如果单凭看这些生起的信心叫清净信。这个信心来的也快退的也快,因为只是看或听到他们的丰功伟绩而得到的信心。
有时在课堂上听上师、祖师、佛陀的传记就特别的有劲,但出门之后就淡掉了,回家基本就没了。这种信心比较不稳固,也容易退失。这的确是一个途径,但真实的途径还是要闻思修、集资净障。这是比较稳固生起信心的方法。
只有道理知道、智慧增上之后,对更深道理的了知,你也会生起更深的信心。所以肤浅的了知生起信心,就比较肤浅。如果对深刻的道理了知并生起信心,那是很深刻的。肤浅的信心容易退失,深刻的信心不容易退失,经得起很多违缘的折磨。我们要让信心达到那种状态,就要深入地学习,这就是途径。
我们不能满足于大概听一听,上课时一定认真上,共修时一定要认真,因为这是帮助我们建立真实信心的一个途径。上课就过一遍,下去也不看,那你的信心从何而来?如果给的因缘少,那你的信心就慢。毫无疑问,因缘法是永远不错乱的。你给他很深的因缘就增长的快,给他很浅的因缘就增长的慢。这不是谁在后面做主,不是我今天给佛供了那么多苹果,应该得到不共的照顾。
关键的途径是对于佛陀讲的法要生起信心。其他方面有一定的作用,但对我们具有分别念的凡夫要生起信心,(我们有很多违品,邪见,怀疑),都要通过学习教理知道真相,假相自然就站不住脚了。所以知道了真实的功德,怀疑、邪见哪还生起来?所以我们要生起智慧了知状态,这时候对四谛、法、佛陀、僧众、三宝了知的很深刻,那信心自然就稳固,再用这种信心去皈依,那就妥了。这是一环扣一环,是我们修皈依时很重要的信息,一定要了解。
正如邬金莲师说:“具有坚信得加持,若离疑心成所愿。”
莲花生大师讲“具有坚信得加持”,如果一个人相续中有坚固的信心,他就会得到加持,不管我们祈祷莲师、上师、三宝也好,如果信心很坚固,就是招引加持的一个途径。
“若离疑心成所愿”如果在念咒修法祈祷等时,远离了怀疑心,以很坚固的信心去念,就会承办所愿,力量就会显现出来。反过来,如果没有坚固的信心,就不得加持。如果有怀疑的心就无法成就所愿。所以我们在了知时想方设法培养坚固的信心,刚刚我们讲了每个人都想生起坚固的信心,但这需要因缘。
很早以前,我听到一些佛弟子在谈论根基问题。就不存在利根和钝根,只要有信心都是利根。为什么是利根?为什么信心大?如果这种信心不需要观待利和钝,谁都可以产生坚固的信心,但为什么有人信心大,有人信心弱呢?这里面也有差别。信心大就是利根,信心弱就是钝根。
钝根和利根从何而来?一定有他的因缘,要么秉赋于前世他已经修过,今生的信心就很稳固。要么是他今生努力闻思了,做了生起信心的因缘,这时他的信心就生起来。没有谁给我们,我们只有自己去争取。这一世中没有学过就能生起信心,是他前世争取过来的。
我们前世没有做过,这一世的信心就有摇摆、染污,这个怎么办?最好的方法就是学教言,把法义深入地学,学的法越广大越深入,生起的信心范围越大、信心就深。否则你只是简单、浮皮潦草地学一下,信心凭什么生起来呢?没有什么因缘让我们生起。
有时能够挑战有难度的论典,为什么要挑战?因为挑战完了,深层次的信心容易生起来。如来藏、空性、因明,一方面是有些难,但懂了之后信心是比较稳固的。因为在过程中遣除了很多怀疑,相对而言机率要高得多。
因此邬金莲花生大士讲了,我们要学佛法的话坚信就得加持,离疑心得成就、成所愿。
信心犹如种子,它能生长一切善法功德,如果不具备信心,那就如同种子被火烧得一干二净一样。
下面用几个比喻说明生起信心的功德、必要性。首先比喻信心如种子一样,(庄稼的种子)如果有种子就可以生长,生根发芽,开花结果,最后就会有收成,所以最初的种子很重要。
如果我们修学佛法,信心犹如种子,就会生起一切善法功德。这些善法功德——资粮道、加行道、见道、修道、无学道,或者其它很多功德共同的悉地和不共的悉地,或者禅定,有了信心之后都可以生起来。信心是最关键的,能生起一切善法。
“如果不具备信心”,如果一个人没有信心,就好像种子被火烧得一干二净一样,没有办法发芽,最后没有办法开花结果,没有收成。所以有信心和没有信心这样一对比就一目了然。
如经中说:“无信心之人,不生诸善法,如种被火焚,青芽岂能生?”
这个前面已经解释了,下面我们说第二个比喻。
此外,信心也是居于七圣财的首位,如云:“信心如宝轮,昼夜修善道。”
这里的比喻是宝轮,意义是指信心居于七圣财的首位。七圣财是信、戒、闻、舍、惭、愧、慧圣者七财。第一个解释是圣者具足功德法叫圣者七财。第二种解释是,能够获得圣者功德的七种因就叫圣者七财或七种资粮。具备了这七种,修善法就能获得圣者,把圣者七财解释成修法或具备的条件。
还有一种解释是圣者具有的,如果是圣者肯定是信心、清净的戒律、无漏戒或者最清净的布施、惭愧等等都具足。圣者七财之首是信心,涅槃五根(信、戒、涅、定、慧)第一个就是信根。
汉地说:信为道源功德母,信心是修道的源头;“功德母”,所有功德的母亲,有了信心就有其它功德。这是汉地修行者挂在嘴边很著名的颂词。
信心是七圣财之首,如云“信心如宝轮,昼夜修善道”。信心像宝轮一样,这个宝轮是什么?是轮王七宝之首——金轮宝。金轮王的第一个最殊胜的功德形成就是金轮宝,这是他得到金轮王位之后,初十那天斋戒,很多地方说从东边金轮宝就出现了,降落在他的面前。金轮王和他的眷属坐上金轮之后,就可以腾空,去他任何想去的地方。金轮降临的地方,下面的人自然臣服。如果有国家没有臣服,只要他坐上金轮到那个地方自然而然就臣服,这就是金轮宝。
金轮宝、摩尼宝、大象宝、玉女宝等轮王之首就是金轮宝。七圣财之首就是信心。昼夜修善道,就像金轮宝无勤作可以到任何地方一样。只要你有信心昼夜可以修善道、增长善法。就是最殊胜的。
所以说,信心是一切财宝当中首屈一指的。
这是接上文的,下面来讲信心又有一个比喻来讲:
信心就像宝藏,是无穷无尽功德的源泉;
信心像大宝藏,(有很多财富具足在这个宝藏中)一样,所有的功德都可以从这里源源不断地出现,有信心所有的功德都能圆满;即便把这些文字搞得再通达,如果你对三宝没有信心的话,真实的出世间功德是无法生起的。我们在修学佛法过程中,应该通过这种学修之后引生信心,通过信心祈祷、学修,源源不断地在心相续中浮现功德。
另外一个解释,所有众生具有佛性,所以信心就像打开宝藏门的殊胜钥匙一样,因为内心所有的功德是本具的,其实所谓的功德都在相续中、如来藏中源源不断地浮现出来。后面还要讲证悟实相、净障,稳固、清净信心是最重要的,是证悟实相最殊胜的因素。
信心就像双足,能够踏上解脱胜道;
有了双足之后就可以上道在路上走,到达目的地。信心就像双足一样,有信心就可以能踏上解脱道。没有信心就不能走上解脱道,虽然显现上是在寺院里,在佛教徒行列中,但是你坐在里面没有信心,看起来好像在解脱上走,但其实根本不是。
都朝圣了还不是解脱道吗?做了那个善法还不是解脱道吗?这不是你在做什么,要看内心当中对这个有没有信心,有信心才愿意趋向真实的解脱道。对于解脱道有没有?或者自己获不获得?都没有什么兴趣,没有信心的话就什么都不是,也没有办法获得解脱道。
信心又像双手,能将一切善法揽入自相续。
信心就像双手一样,把一切善法抓住之后,揽入自相续中牢牢地抱住。所有的善法都可以通过信心来获得。
如颂云:“信财宝藏双足胜,犹如双手摄善根。”
这是前面的归纳。
虽然三宝具有不可思议的悲心与加持,但要想使之融入自相续,唯一还要依赖自己的信心和恭敬心。
虽然三宝具有不可思议的悲心和加持,因为佛陀功德是圆满的,圣僧的功德也是圆满了部分的,所以对我们都是不可思议的,虽然僧宝还没有到究竟。怎么叫不可思议?其实一地到十地的圣者已经超出凡夫人了,他们的境界对我们来讲是完全不可思议的。当然佛是究竟的不可思议。
三宝肯定是具有不可思议的悲心和加持的,但他们的悲心和加持要融入我们的相续当中,唯一还要依赖自己的信心和恭敬心,所以我们要得到三宝的加持、要得到悲心的眷顾,也要生起信心和恭敬心。我们要配合,怎么样才能得到他们的功德?自己要具有一定的基础,如果没有基础,虽然他们具有无量的功德和加持,但是我们没有办法得到。
只有我们具有这个之后才可以获得,就像电视机在发射信号,但是你没有配置就没办法收到。电话也是这样,我们自己有电话才能和对方联系,很多人才能打进来,没有就没有办法了。虽然电话信号满世界在飞,但是飞不到你这来,因为你缺少这个,接收不到没有办法了。
佛菩萨加持、悲心也是周遍大地的,但是没有接收器就收不到。接收器就是恭敬心和信心,你必须要具足。这个因缘是有很强的悲心,但你自己要具备这个功德。跟以前我们讲过的一样,比如说别人在做无遮大会,只要你去了都可以随便拿——人民币、黄金,拿什么都可以,但是自己也要具备一定的条件。比如说你先要知道这个消息,对不对?发放完了布施你才知道消息,那就没有办法;或者你即使知道了,但是空手去了,你能拿多少?一次一袋米都拿不下来。如果你条件好一点你早就听到消息,开卡车去随便拿多少都行。拿的是别人事先开许的东西,开火车去都可以。如果不知道或你没有这个条件,那就没有办法。你不知道你就根本得不到,如果你知道一点点,信心小,你得到就少,信心大得到的就多。
佛菩萨的加持是没有偏袒的,关键是你有多大的东西来接受,这是两方面的事情。我们再再地讲过,弘法利生和佛菩萨度化是两方面的事情。他是能救度,你是所救度。你凭什么成为所救度?必须有成为所救度的因缘,要有一定的基础条件,否则你是一般人,不是所度。就是这样的一种自性,佛菩萨的加持力是不可思议、周遍一切的。但是让他们融入相续就看我们的信心,我们的信心很强大,那就快、多,那如果我们信心很少那就少,没有信心那就得不到。刚刚我们给讲的比喻就是这样的。
如果自己具有上等的信心与恭敬心,那么所得到上师三宝的悲悯与加持也是上等的;
如果信心和恭敬心是上等的,非常强烈稳固,所得到的悲悯与加持也是上等的。
倘若具有中等的信心与恭敬心,所得到的悲悯与加持也是中等的;假如仅仅具备下等的信心与恭敬心,就只能获得少许的加持与悲悯;
就像我们前面讲的无遮大会的例子,你开卡车去还是开三轮去?有多大的信心你就得到多大的加持,总之是敞开供应,不用害怕会拿光。关键是看你自己的条件,不能怪别人——你一点福报都没有、根本不知道这个消息,或者知道了根本去不了,那也没有办法。
如果没有路费,就只能在那里干着急。你自己的条件要具足,虽然很差但是必须要努力,让自己成为一个最基本的法器。连这个都没有,你怎么成为所化?一般众生不一定是所化,我们一定要搞清楚。所以仅仅具备下等的就只能获得少许的加持与悲悯。
如果根本没有信心和恭敬心,那么绝对不可能得到上师三宝的悲悯与加持。
如果根本没有一点信心、恭敬心,绝对不可能得到上师三宝的悲悯和加持。这和你的信心成正比。所以我们要得到加持,就一定要努力地让自相续中生起非常稳固精进的信心。今天我们的课就讲到这里。
所南德义檀嘉热巴涅 此福已得一切智
托内尼波札南潘协将 摧伏一切过患敌
杰嘎纳其瓦隆彻巴耶 生老病死犹波涛
哲波措利卓瓦卓瓦效 愿度有海诸有情
思考题
325、不共加行为什么称为“不共”?藏传佛教各派的不共加行都一样吗?请具体分析。
答:1、所谓的“不共”,主要体现在几个方面:
一、与小乘不共。小乘经论中只讲了人身难得、寿命无常、业因果、轮回过患的观修,却没有提及为一切众生而皈依、发心、积资净障、修往生法等大乘不共修法。
二、与汉传、南传佛教不共。只有在藏传佛教的教言中,才着重强调了修持不共加行。
三、与藏地格鲁、萨迦、噶举、觉囊等派不共。各大教派的加行虽然大体上相同,但各自传承上师的教言、特法有所差别,本次所讲修法是宁玛派独有的窍诀,所以称之为不共。
2、 藏传各派的不共加行
不共加行的具体修法,藏传佛教各派说法不一。比如,萨迦派、噶举派强调修四加行,即皈依、顶礼、百字明、供曼茶罗,没有提到发心、上师瑜伽;格鲁派强调九加行,前五项与宁玛派的不共加行一样,此外还要加上金刚空行火供、三昧耶金刚、做小佛像、供水;还有些教派强调六加行……尽管各派分法不同,但大致修行并无二致。
在宁玛派中,按照宁提大圆满前行的观点,上师瑜伽若不与顶礼合修,而是单独计算的话,可以说是六加行,即皈依十万、顶礼十万、发心十万、百字明十万、供曼茶十万、上师瑜伽一千万莲师心咒;如果与顶礼合修,则算是五加行。
其实不管哪个教派,加行修法都基本一样,只有小部分不同。例如,皈依都是为一切众生皈依三宝;发心都是为天边无际的一切众生获得圆满正等觉佛果而发心;积资净障、上师瑜伽也基本上相同,只不过所观想的传承祖师、皈依境以及祈祷文,各大教派有所差异;还有供曼茶罗,也有五堆、七堆、三十七堆等不同窍诀。
326、修不共加行的过程中,什么是最关键的?你能尽量做到吗?今后有何打算?
答:1、无论修哪个教派的不共加行,只有当心获得一种证量或达到一个定量,才可以说圆满了加行。否则,光是完成一个数量,自心却没有得到任何调伏,那还算不上是“圆满”。因此,从现在开始,在修不共加行时,我一定要特别特别认真。
2、这次的不共加行,我一定要好好学习,同时要从质量上完成。若实在不能保证质量,也应按照传承祖师的要求,尽量圆满规定的数量。
327、若要开启皈依之门,前提必须具备什么?请说明理由。
答:1、能开启一切正法之门的就是皈依。阿底峡尊者曾讲过:外道和内道之间的差别,不是用其他行为、装束、教理来区分,是要用皈依来辨别。而若要开启皈依之门,必须依赖于信心。因此,在皈依之初,我们生起稳固的信心非常重要。没有信心的话,尽管三宝的功德无量无边,你也不可能得到利益;而一旦有了信心,这些自然就可以获得,所以信心是一切的根本。诚如《入行论》所言:“佛说一切善,根本为信解。”《心地观经》也说:“入佛法海,信为根本;渡生死河,戒为船筏。”
2、我们作为佛教徒,信心就更加重要了。看有些在家人或出家人,表情、言行举止中经常对上师三宝,流露出纯正的信心,这样的话,不可思议的无形加持自会融入心田。反之,倘若对上师三宝没有一点恭敬心、欢喜心或信心,那么上师三宝再有功德,对自己也没有丝毫利益。就像一个被盖住的器皿,天上月亮的影子是无法显现在里面的。所以,大家千万不要阻塞信心之门。
328、信心分为哪三种?各自的定义、表现是什么?最殊胜的信心是哪一种?你拥有什么样的信心?
答:信心,可以分为清净信、欲乐信、胜解信三种。
(1)清净信:当你步入陈设佛像、经书、佛塔的佛殿或经堂,或者见到上师、善知识、高僧大德的尊颜,听到他们的丰功伟绩及感人事迹,依靠此类因缘,立即想到他们的悲心广大等等,这种由清净心引发而生起的信心,就叫做清净信。
(2)欲乐信:
当听到恶趣轮回的痛苦,自然生起恐惧心,渴望从中解脱;当听到善趣、净土与解脱的安乐,油然生起渴求获得的心态;当听到善法的功德,就生起想要修行的念头;当现见罪业的过患,便立即下决心想要断除。这些都属于欲乐信。
欲乐信的境界比清净信有所提升,因为它不是纯粹的感性,而是包含了理性的成分在内。
(3)胜解信:
通过一定的闻思,了知三宝的不共功德与加持后,我们从内心深处生起信解,知道一切时分无欺的皈依处,就是三宝;无论是苦是乐、是病是痛、是生是死,不管发生任何事,三宝都会知晓;除了三宝之外,没有其他可依赖、可指望的靠山。这种坚定不移的信心,就称为胜解信。
这种信心最为难得,是从骨髓里生起的信心,而不是仅留在表皮上的。胜解信会让你对三宝产生完全的信赖:“今生乃至生生世世,不管是苦是乐,我一切的一切全部交付于您,除了您以外,我没有其他的皈依处。”这就好比一个孤儿,找到全心帮助自己的人后,会把一切诚心托付给他。
329、世人遇到危难时,通常都会皈依什么?请举例说明。我们作为佛教徒,在这种情况下应当怎么做?
答:1、世人在遇到危难时,要么皈依人,要么皈依非人,要么皈依山川等,但这都不是究竟的皈依。究竟的皈依唯有三宝,《得无垢女经》中也说:“更无异归依,能救护众生,唯有佛法僧,三宝能救护。”所以,大家应经常忆念三宝,知道唯有佛法僧三宝才能救护我们。若时时刻刻具足这种心态,这才是真实的皈依。
2、《法句譬喻经》中讲过一个公案:有个尊崇外道的国家,三年连一滴雨都没有下,百姓生活苦不堪言。心急如焚的国王召来国内所有婆罗门,请他们向天神请示:何以降下如此大灾?这些婆罗门观察之后,说要作广大祭祀,让国王准备二十车的柴火、酥酪、蜜、膏、油、花、香、幡盖、金、银及祭祀器具,同时选出七个人,准备以火化的方式派他们到天界去,询问梵天旱灾的原因。
这七人接受完祝祷仪式后,便在大家的簇拥下,登上柴堆顶端,旁人则从下燃起熊熊火焰。当炽热的火苗渐渐窜升,这七人被烈火焚烧得苦不堪言,在向周围求救未果的情况下,他们绝望地喊道:“在三界之中,有谁能解除我们的痛苦,我们就从内心皈依他!”
祈求之后,佛陀闻声救苦、当下现前,并在虚空中说了几个偈颂:“或多自归,山川树神,厝立图像,祷祠求福。自归如是,非吉非上,彼不能来,度汝众苦……自归三尊,最吉最上,唯独有是,度一切苦。”意即皈依山川、树神,为其设立画像,祈祷福祉护佑自己,并不是最吉祥、最无上的皈依,因为这些不能解除你的痛苦。只有皈依三宝,才是最吉祥、最无上的,只有这种皈依,才能救度你的一切苦难。
讲完以后,火焰全部熄灭,七个人都得救了。目睹这一景象,所有婆罗门皆追随佛陀出家,并证得阿罗汉果。国王、大臣及百姓也都皈依佛陀,信奉佛法。不久,天空降下大雨,解除了长久以来的旱灾。
师兄,麻烦您有空的时候帮忙发《前行广释》、《前行实修法、(FS辅导)》、《解义慧剑》释辅导的文档,最近打扰您好几次,实在不好意思,深深感恩您的法布施,祝您及家人六时吉祥,所愿皆圆满